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三数学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三数学;学习压力;心理问题;教学质量
一、高三数学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1.学生基础良莠不齐,老师无法全面兼顾
进入高三阶段,高中数学必修和选修的课程都已经全部学习完毕,但因学习能力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较清楚的划分。基础良好的学生,前期阶段的知识把握得较好,进入高三,除了进一步夯实知识外,主要是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加深对知识以及各种解题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然后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查漏补缺;例如,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较差,但是有些内容如必修课掌握得还是可以的,只是选修部分的内容因为没受重视,在综合的应用大题解答时遇到的困难较大,而有的学校和老师喜欢专项训练,当面对的全部是自己不擅长的内容时,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遭到打击,结果不仅心理压力巨大,一部分人还出现了许多身体疾病,严重影响了高三阶段的整个复习进程。对于老师而言,虽然在他们眼里学生都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但是老师的精力有限,高三阶段的复习本来就繁重,大量的模拟考试使老师也身心俱疲。学生较多,成绩水平参差不齐,老师精力和时间有限,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是高中数学教学现存的普遍现象,是老师工作和学生学习遇到的一大“拦路虎”。
2.各种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耐心
由于高考马上来临,很多家长也因高考出现了一些焦虑情绪,他们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程度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父母每一次对成绩的过分关心,老师的每一次鞭笞警告,现实的每一次失望带来的打击,使得高三学生极容易出现诸如“瓶颈效应”“克拉克现象”和“心理饱和现象”等多种心理和情绪疾病。我们曾经看到一高三男生在第一次模拟考试前却偷跑去打篮球,当叫住他询问的时候,而他的回答特别冷漠“我的成绩太烂了,不管怎么努力,也考不上好大学,干脆就别学了”,由此可见,负面情绪已经让学生承受不住备考的压力,也失去了对美好大学生活的期望,否定自己,没有耐心和恒心坚持学习,这种状态下的考生常出现“不进反退”的状况,也让父母跟着伤心。
二、有效提高高三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措施
1.加强与父母的沟通,树立学生自信心
高三阶段,不仅仅是孩子在高考,父母也在一起经历着高考,也会紧张和焦虑,有些甚至会表现出一些反常的行为。例如,有的父母在孩子高三这一年去除所有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只让孩子学习;有的父母则每天给孩子做大鱼大肉,生怕营养跟不上;有的父母还会贴一些横幅和标语,给孩子加油打气……虽然这些行为都是关爱的表现,但往往却适得其反,徒增他们的压力。所以,身为高三老师一定要加强与学生父母的沟通,告诉父母他们孩子的基本情况,给他们一些建议,并传授一些应对孩子异常的经验。首先,老师要帮助父母做好他们的定位,就是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保持积极的心态,并及时疏导他们不良的情绪,做他们最坚强的保障。其次,老师给父母一些合理的建议。如,不能只让孩子学习,要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不能一味的大鱼大肉,要注意荤素搭配,也不能纵容某些学生不吃饭的行为;在家的时候表现自然一些,不要太生硬,让孩子感觉舒适即可等等。最后,父母发现孩子异常的时候,要表现出他们的理解和宽容,多给孩子一些正能量,用“有志者,事竟成”“坚持就是胜利”等亘古不变的道理鼓励他们。老师和家长协力做学生调节情绪的辅助者,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和老师的爱和关心,继而树立自信心,不怕困难和失败,并一直坚持到最后。
2.规划好复习进度,“重基础,抓两点,稳节奏”
高三阶段的数学主要是夯实基础,由点及面,进而实现成绩质的飞跃。任课老师要规划好复习进度,以多年备战高考的教学经验为基础,针对新一届高三学子的特点,整体备课,做出初步的工作安排,并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针对性部署,保证备考工作的高效有序。本组内各位数学老师,以及不同学科老师之间也应该多沟通比较,班级和学科之间虽有差别,但总体的结构组成和发展特点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老师之间的交流也会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进后,才能更好地融会贯通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点,收获“1+1>2”的共赢局面,帮助所有高三学子考出优异的成绩。
具体到实际的授课方面,要做到所谓的“重基础,抓两点,稳节奏”。首先,应当重视课本基础内容。从往年高考数学试卷的分数分布情况可知,一元二次不等式、基本函数、数列和三角函数等基础知识所占的比例是大于80%的,且在解析几何等答题中也是存在很多得分点的,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是高考成绩最重要的保证。因此,要保证把必修和选修课本给学生整体梳理一遍,做到条理清晰、思路明了,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其次,要突出高考数学复习的重、难点。让学生抓住重、难点,可以避免学生盲目使劲,复习费时低效。最后,要稳住高考数学复习的节奏。班级整体复习节奏和个人的复习速度是不同的,老师应该做整体的速度调节器,在把握好班级整体稳步发展的同时,兼顾好有特殊情况的个别学生。
3.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守好最后阶段的冲刺
经过一轮复习的夯实基础,以及二轮复习的查漏补缺,高考的日子也越来越近,连空气中都飘荡着紧张的味道。高三数学的备考也到了最后的阶段,这个时候虽不至于盖棺定论,但也有点儿木已成舟的意思,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尽可能地完善自己的“舟”。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高三以来的表现和成绩,帮助学生给自己准确定位,做好最后的冲刺。不同的定位也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针对数学复习优秀的学生,建议每天做一些题保持题感,主要温习那些错题和易错题,可以把精力主要放在其他薄弱的学科。针对复习良好的学生,建议不要再钻研难题和偏题,应该注意查漏补缺,在相对短板方面多加力,多总结失误的原因,合理分布做题时间,减少技术型失分。针对复习不太理想的学生,要进一步加强数学的基础复习,确保拿到这些基本分数,尽量让数学短板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定下符合自己知识水平的目标,既不要过分羡慕别人的分数,也不要对自己盲目乐观。尽量帮助学生保持稳定的心态,不要被毕业季的种种浮躁情绪所感染,要做到心中有数、尽力而为,守好最后冲刺阶段。
总之,高三阶段的学习是决定学生高考成绩,甚至是学生人生未来的重要因素,所有老师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的高考保驾护航,不辜负学生的辛苦付出,让家长脸上的笑容美丽绽放。
参考文献:
[1]周文英.高三数学总复习中的引导探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2):110-112.
[2]张海华.高中数学总复习的有效性教学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
[3]王丽芝.在高三数学总复习中使用学案的教学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 消化教材;钻研教材;系统复习;形成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教材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教材,另一个是如何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因此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很好的使用教材,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数学教学来说,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消化与巩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得有一个过程,认真地阅读与钻研教材,是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一些法则、定义、定理及某些结论的叙述和概括,学生总不是一听课就掌握了的,但通过课后的认真阅读和仔细钻研教材,结合回忆教师的课堂讲解,一般能够加深理解,逐步学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它们,也能为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二、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解答习题是基础知识的初步应用。众所周知,只有在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钻研教材,牢固地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以后,演算习题才会得心应手、迎刃而解;同时,教材上所列例题,一般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指导学生课后认真钻研例题,反复推敲,也能收到广开思路之效;特别是在学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后,解题要点、书写格式等往往都需要以例题为样板,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就更为重要了。
三、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钻研精神
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独立钻研的精神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数学教材虽然也和其他教材一样,是根据教学大纲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内容,但也有它独特的词汇、不同的叙述格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必须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而得到提高,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在数学教学中究竟要怎样运用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呢?这里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地运用教材,让学生合着书听教师讲解的做法不是在所有的课中都恰当的,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增强,应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理解的能力,教师只加以检查,订正或重点说明。(当然,对某些应用题及几何题,为了不让学生看到应用题的列式或方程及几何图形的辅助线,以及引导学生思维,教学时不让学看课本是可以的);应该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复习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在系统讲述以后,还应对照教材一一予以说明。对于那些容易被学生忽略的知识点,也应该对照教材着重指出,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式为ax2+bx+c=0一般学生都能记住,但其中a≠0却往往被忽略了,这说明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新课讲解以后,不要忙于布置学生演算习题,一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先叫学生阅读教材,提问疑难,然后通过举例、复述、解释有关基础知识进行巩固。然后通过回答、板演等活动检查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情况,最后教师总结概括。对于作业的布置,应该布置学生首先阅读教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适当的方法记忆知识,例如复习时合上课本,试着回答当天学过的基础知识或解答学过的例题,然后打开书本检查是否正确;为了养成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内容的习惯,除了布置一些练习题以外,还应布置一些思考题,如在讲了无理数一节以后,可以布置这样的思考题:无限小数就是无理数对吗?无理数就是无限小数对吗?像这样的问题,可以在下一堂课前提问学生;对于那些可以用多种方法证明的定理、公式、法则,可以布置学生用与教材上不同的方法证明或推导,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在课外辅导中,要了解学生是否及时复习了教材,在复习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样,既督促了学生,也及时了解了教学效果;当学生解答某道习题遇到困难而来请教时,对有些问题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答,而用一些启发性的反问,层层追溯到基础知识上来,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一基础知识,问题当然就解决了,如果没有掌握,那就应该指定学生阅读教材上某些章节,这样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疑难,不仅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更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与钻研教材的重要性了。此外,在单元复习或期末复习前,更应组织学生系统地复习课本,这时对学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要指导学生对有关联的概念、定义、定理等进行对比分析和概括,真正达到复习的目的。为了完成上述工作,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特别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哪些是难于记忆的,哪些是容易被忽略的,哪些是容易错混的,然后考虑如何相应地恰当地运用教材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2)课后作业量必须适当。根据我平时的调查了解,一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深刻体会到阅读教材的重要性,但有时作业太多,学生无法深入复习教材,因此课后作业量必须适当,既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复习课本,又要保证学生运算技能技巧的形成。
关键词:初三数学;新课标;课堂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在初三数学教学中,要多渠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实践机会,引导、帮助学生在探索中、交流中真正的了解到数学知识的想法和思路,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进而取得较为广泛的活动经验。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也是体现教学实效是否达标的过程,为此,数学教师有必要多渠道运用教学策略来提升教学实效。
一、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动因及现状
本人认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要遵循以下两点:一是教师要明确的了解初中数学的教学核心目标,围绕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教师应该注意到数学教学是一个活动式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到数学的本质,更应该遵循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规律。只有把握了这两个原则,才能更深入地去构建实效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而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
根据笔者多年执教经验认为,当前造成初三课堂教学实效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教学实践中缺少先进的数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指导,很难设计出一堂优质课堂方案,虽然新课标提供的教学策略很多,但在运用上已显陈旧,推陈出新的教学指导极少;二是多数教师对教学实效性认识还较于模糊,虽然有新课标教学理念作为指导,但是传统初三应付中考的题海战术还是不能避免,进而加重学生作业负担,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制压,在对初三种种题型中缺少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单纯按照教师的题海战术去做题;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传授上,学生虽然能够按照方法进行题型的理解、推敲,但也仅仅以固定思维去解题,举一反三能力较弱,且就算找到新的解决方法,也不能严谨有序地解答出来。
二、深入提高初三数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以数学知识特性为核心,循序渐进提升教学效率
数学知识和数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教师务必在教学中以数学知识特性为核心,以数学知识素养为基础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学生年龄的认知和接受知识规律与学习状况有效结合,根据教学知识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在讲解过程中设置已掌握知识问题进行有效知识铺垫[1],达到学生逐步掌握的目的,进而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教授“二次函数”中的“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知识点的讲解时,为了实现学生准确掌握如何确定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的方法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教师采用让学生先练习后总结再归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进行预先设置的二次函数方面问题的解答,并让学生画图分析图象,从而分析解题的方法,让学生自觉地去找出函数在轴上交点的个数和条件,紧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在教师点拨下,归纳出抛物线与轴交点个数的规律:当(==>0)时,抛物线与轴有2个交点;当===0时,抛物线与轴有1个交点;当==
(二)紧抓教学重、难、疑点问题,不可忽视传统讲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重点、难点、疑点,分清主次轻重,该讲的详细讲,该简的大略讲,力争化解难点问题,消除疑点问题,而不能满堂讲、满堂问、全书讲。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讲学在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对于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根式的运算等学生并没有能力发现,而且也不容易被发现的问题,则可以采用直接接受式的讲学形式,以避免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二次函数在初三数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教学上可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求出取值范围。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直接知识传授能更好的让学生明白二次函数体现的数学思想。再此举一例:某果园有100棵苹果树,每棵平均结600个苹果。为提高产量,农户多准备了一些果树,但如果栽种果树,则树与树之间间距及受光度就会减少,而这样一来,每多栽植一棵树,平均则会少借5个苹果。求增种树的棵数与苹果总产量的函数关系。在解答过程中,设增种棵苹果树,苹果总产量为个,根据题意果园有(100+)棵树,平均结出(600-5)个苹果。则二者函数关系为:=(100+)(600-5)。通过这样传统的讲授,学生更能快捷的抓住了二次函数中的重点,一目了然的解答出函数式,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三)精心选题、归纳总结,加强数学思想渗透
在初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选题、内容归纳总结,教学思想渗透都能很好的辅助课堂效率的提升。首先要精心选题。教学及复习训练时最忌讳求难、多题,应化难为精,化多为少,以灵活多变的基础题加以一定多解的综合题加以训练。如数形结合法、分类法、函数法、几何中添辅助线的方法等来解决三角、几何、代数里面的问题,掌握以二次函数为基架、一元二次方程为基架、圆为基架、三角形为基架的综合题的解题规律。其次,注意归纳总结,总结规律在初三数学中存在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联系按照一定方法加以探求可使解题更加容易。如: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等可用具有内在联系方式来解等等。第三,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是解题的灵魂,常见的数学思想有转化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等,教学时注意分步突破,发散思维,集思广益,优化方法,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
综上所述,初三是学生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数学教学时尽量少采取以往教授初一、初二所采用的深究追低的教学方法,多采用通俗易懂,利于巩固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教师加强教学思想渗透,加以解题引导,更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才能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高。
一、在最短的时间里,“吃透”学生
由于又刚刚分了班,接手新的班级新的学生,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学生的情况,找准班内的尖子生、中等生以及边缘生,定准教学基调。
二、在每一节课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初三的知识较之前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如果教师在课前不做好准备,课堂教学中就会讲错知识点、甚至把学生带入学习的误区。我们数学组教师可以说现在已经完全做到课课教研、题题教研,生怕自己在课堂中遇到难题而自己没做好准备,这样做都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听懂、学会。而且在教研时我们会对新授课的教学方法进行讨论,讨论出学生容易学懂的方法;会对练习题进行精挑细选,尽量做到以基础为主线,拓展为辅助。
三、教师要熟悉中考考点
关键词:衔接 高一 新课程 知识 心理
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后跨入高中,高一新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虽然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迫切学好每一门课程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泛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甚至如听天书。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更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相当多的学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其中的关键。
一、影响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主要因素
1、教材方面:实施课程改革以后,初中数学教材把过去一些较难的内容删除了,现行的教材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规律,比较通俗具体直观,带有趣味性,而且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对于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点,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要求比较低,二次不等式、分数指数幂等还放到了高一学习,这样初中教材的内容就比较少,学起来比较容易。高中数学新教材融合了近现代数学内容,将旧教材的内容加以整合,其内容增多,难度降低了。但是和初中教材相比,一开始就体现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如高一刚开始集合,函数的定义等),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相对加大,题目多变解题灵活,对初中所学内容掌握不牢或者学得比较死的学生都不适应这种变化,所以高中数学教材学起来比较深、比较难。
2、教法方面:初中课堂的容量少而浅显,课时一般也比较的充足,所以教师可以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反复讲解,课堂互动也比较多,对各种题型可以反复举例进行巩固。而这些高中是做不到的。由于高中教材内容多,而高一的课时与以前比较相对较少,所以高中教师授课往往都是容量比较大,一般会通过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或者陷阱,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比较注重知识的发现过程,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想方法的培养。教师无法讲全各类题型,更无法对各类题型进行具体分类,即使对一些疑难问题也无法反复强调,这对习惯于慢节奏和模仿学习的高一学生,就难以适应,使相当部分的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导致数学学习产生障碍和困难,影响数学的学习。
3、心理方面:一方面,高一学生正处在青春时期,在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有了自己的思维,不喜欢“人云亦云”,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初三学年的奋战,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都对学生提出了上高中的奋斗目标,各方面都对他们管束得较严;终于考上高中,家长和学生都松了一口气,家长认为孩子已长大,没必要管得太多,学生入学后没了初三的紧迫感,在行动上自然没初三那时的冲劲;又加上学哥学姐们早就灌输了一些高中数学难学的“经验”,所以一上高中,就自然产生了对数学的“畏惧感”,由此影响了高一数学的学习质量。
二、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方法
(一)衔接好教材内容
1、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高中数学新授课就可以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同样,高一数学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例如我在讲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注意先复习初三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提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而引入坐标定义法。
2、利用旧知识,挖掘加深新内容。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做到用旧知识引入的同时,并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对旧知识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得以接受、理解新知识。
(二)研究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高一初始阶段,适当放慢教学节奏,让学生有一个从初中到高中过渡的适应阶段。在此阶段,在教材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做好与高一教材相关的初中知识的复习,同时适当沿用一些初中的教学方法,对疑难问题反复强调,以降低初、高中衔接部分的“台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学生预习,做到带着问题听课,课外认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的学习习惯。
1、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应具针对性,我们就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基础,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我在教学实际中,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学生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促进思维过渡。在初一代数教学中,着重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初二数学教学中,着重加强推理的训练,提高形式思维的能力;在初三则着重通过数形结合和解题思路的探索活动,来发展学生思维的预见性、反省性和独创性,以达到为理论型抽象思维的发展做准备、打基础的目的。至于高中数学教学,则要进一步注意理论观点对数学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注意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并丰富数学观念系统,如在高二解析几何教学中,就把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当作重要的教学目的。所以在衔接阶段,要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过难、过急是不行的,过易、过慢也是不行的,要设计好教学程序,使教学既要符合学生思维结构所具有的水平,又要有一定强度和适当难度。
3、注意加强化归思想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联想转化能力。把一个复杂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熟知的问题加以解决,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应用十分广泛。
4、重视知识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思维由单维向多维发展,形成网络。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各章节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真正做到“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在复习中要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表,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便于记忆及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也应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形成学生的解题思考方法。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作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
2、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同学们要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应用,是高中教学的难点所在,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个难点的措施之一。
3、培养自学能力。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有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高一学生阅读时,读不顺,读不细,读不实,读不准,所以老师千万别急,在这个衔接阶段,可以编出问题,引导阅读,如概念叙述与理解,定理、命题的方法与思路。让学生边阅读边回答,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定理要求会分析、会应用;解题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章结束会用图表归纳结论和要点,弄清重点概念和定理、公式,明白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技能。
(四)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加快心理衔接。
1、调动学习兴趣。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所以,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向老师“刨根问底”,甚至提出“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见解,对于他们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小小的“闪光点”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应精心备课,不断强化学生对解题的兴趣和数学意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法。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数学史、讲述数学家的故事,联系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按教师的思路积极主动去思考、去探求。
2、注意培养学生的抗挫意志。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的困难大挫折多,学生很容易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为此,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他们能正确面对失败,能冷静地总结教训,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精神状态,并努力争取以后的进步。努力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克服畏难情绪,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能从数学学习中产生成功的喜悦。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抓好衔接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善于研究,及时发现影响衔接与过渡的各种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采取相应的对策去加以应对,一定会把初高中数学衔接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潘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高中数学教与学,2005,(7).
[2] 马仁珠.构建桥梁,走进高一――浅析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龙岩师专学报,2005,(S1).
[3] 徐建平、毛建清.初高中衔接时期学生心理问题探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4)
[4] 吴勇平.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的思考.数学通报,2006,(3).
[5] 黄艳明.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初探.教育艺术,2005,(4).
[6] 刘天发.浅谈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问题设计,中学数学月刊,2004,(9).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思考积极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效率 做法
由于初中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而初中数学比较抽象,学习任务又比较重,因而教过初中数学的教师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要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还不尽如人意,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我们进行了“系统训练,高效低负”的实验。下面是我们在实验中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我们面临的教学现状是,教师讲完课之后,就找一本资料让学生做,有的是二本、三本,还要印制大量的练习卷,这些大多是没有精心设计的,初一可能练到初二、初三才能解决的问题,而初二可能练到初一已经牢固掌握的内容,初三也可能练到初一、初二已经牢固掌握的内容,而且难度把握不是很恰当,学生做起来吃力,老师讲解不遗余力,既浪费时间,又收效不大,甚至有的题目讲过多遍,学生在考试时还是做错。造成这样事倍功半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考虑。
系统论的观点是现代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就是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设计和实施,以求获得整体大于部分的效益。我们要把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考虑,初一是基础,着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及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的培养;初二是关键,在知识不断加深加宽的过程中着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初三是重点,整个初中数学知识在个阶段得到了融合,应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由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
每一学期要作为一个子系统来加以全面考虑。我们要把每一节课都当成研究课来上,一节课要掌握的东西可能很多,我们要从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讲深练透。每三节课安排一次阶段复习,对这一阶段的内容进行疏理、巩固,补充适量的典型例题,进行复习训练。一章上完后要进行单元复习,然后进行单元测验,单元测验要把握好知识点的分布和标高。这样,每一阶段的复习进行了及时强化,每一单元的复习进行了再次强化,充分考虑了时间间隔的效果,一次次螺旋上升。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练习设计也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知识点的分布,题型的安排,技能的训练,思想方法的渗透,难度的考虑等方面综合设计,才会事半功倍。
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1.分层教学,异步提高。
一个自然班无论如何总是存在好中差三类学生的,一般呈正态分布,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学中如果“一刀切”,有些学生会“吃不饱”或“吃不消”。我们可以采取将好、中、差三类学生分为A、B、C三组,对A组学生侧重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对B组学生侧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的发展,对C组学生侧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课堂提问,演板,作业,个别辅导等方面区别对待。难的问题让A组学生回答,一般问题由B组学生回答,简单问题由C组学生回答;难一点的题目由A组学生演板,一般题目由B组学生演板,简单题目由C组学生演板;作业难度以B组为基准,和课本上的“B组复习题”或“综合运用”水平相适应;A组适当加深,与课本上的“C组复习题”或“拓广探索”水平相适应;C组与基础练习为主,与课本上的“A组复习题”或“复习巩固”相适应,总之,要使学生尽量在“最近发展区”取得进步。课外辅导对A组学生主要是学习方法指导,对B组学生主要是解疑答难,对C组学生主要是端正学习态度和弥补知识缺陷。当然,分组不可能完全准确,上述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操作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鼓励低组的学生尽量回答高组的问题,做高组的练习。一段时间后,根据检测的情况对分组作适当调整。
2.个别辅导,坚持补差。
辅导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这对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非常必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内辅导主要是帮助少数学生(不一定是差生)完成各项课堂活动任务,以及解疑答难;课外辅导主要是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进行,把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结合起来,避免学生出现知识漏洞。对于特别差(一般是知识断层比较多)的学生要有计划地利用课外时间补课,每周2―3次,每次一个小时左右,要求不要高,会做课本上的习题就行了。
三、把各环节落到实处
1.精选作业,狠抓落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并非作业做得越多越好,实际上,由于作业多,学生不堪重负,被逼抄袭,就连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能幸免,这样作业做得再多,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形成恶性循环,把师生都拖得疲惫不堪。作业数量要控制好,就必须精选习题。习题的选编要知识面广,题型全面,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和一定的梯度。课堂练习,课外作业,阶段练习和单元练习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精”。精选了习题还要落到实处。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不能拖拉。
2.题组训练,强化技能。
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重要技能,可以进行题组训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整式的乘除和分式的化简,解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全等的证明,相似的证明,切线的证明,等等,都必须安排专门的时间以题组的形式强化训练。一节课安排3―4组(题),题目由简单到复杂。题组训练的形式是每一组由2―3名学生演板,其余学生独立练习,根据题目的难度可先做后讲,或边讲边做,或先讲后做,然后对照演板讲解订正,订正要指出错误的原因,讲解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在我们下了一番归纳总结的工夫后,发现有些题目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将它们“一线串珠”,作题组训练,可使学生豁然开朗。
3.单元检测,及时补救。
单元检测题一定要精心设计,不能随便找一套现存的试卷一做了事,这样最多只能起到一次综合练习的作用。单元检测题要在全面梳理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的基础上,参考已有的试卷和习题,精选题目,精心编排。每次检测都要求独立完成,批改后要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找出主要问题,找出有问题的学生,并做好记载,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普遍问题在纠正后,要安排再次练习,及时进行强化。个别问题布置有针对性的个别作业,确保章章清,力求人人过关。
参考文献:
学生数学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①基本概念掌握得不深,基础知识运用得不熟。对算术根、绝对值,抓不住本质属性,遇有变换形式,学生就不能辨析;②运算能力不过关。表现对一些运算问题,正确率低,方法不合理,运算速度慢;③论证不严谨,表现在证明中,往往以特殊代一般,虚拟定理,理由不充分,偷换论题,或循环论证等;④分析能力弱。表现在不会审题,不会观察,不会联想,不会转化命题条件,缺乏基本的解题思路;⑤书写不规范,表达能力差。从卷面看许多学生书写混乱,论证层次不清,画图不规范,做题不完整。
根据上述两方面的情况,必须加强对初三数学总复习工作的指导。为此,提出下列几点看法。
一、明确复习目的要求
在学生平时学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系统地整理各部分数学知识,沟通各部分知识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总结并掌握一般性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防止学生机械记忆单个的解题方法,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填补缺漏,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能力。这就要求在复习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经过复习,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使学生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统一起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独立思考,掌握知识规律,提高能力。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灵活的方法,注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正确处理复习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日常教学与总复习教学的几个关系。总复习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使学生牢固地、全面地、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综合地、灵活地运用知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平时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才能保证总复习教学,获得全面丰收。为此,各年级都要配备骨干教师,从低年级抓起,打好基础。平时教学不赶进度,不提前结束课程。特别是对较差学生,要热情关怀,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尽快提高他们的成绩。
2、正确处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要做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复习工作不能只顾少数尖子学生升学这一头,而忽视培养劳动力量的另一头。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教学重点放在中下学生身上,才能获得全面丰收。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主要靠平时学科小组活动或课外复习讲座等形式,扩大他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3、正确处理教科书与参考书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中考试题的内容及解题方法都是教科书中有关内容的变形变式,引申发展,对于大多数学生,只要深刻掌握教材内容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适应中考与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对于少数优秀学生,可指导他们适当地阅读一些参考书,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基础知识的应用,总结某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扩展分析问题的思路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应防止脱离教学大纲、教材,扩展公式、定理知识范围的做法。应当明确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参阅或编选一些复习资料,是为加深理解教材服务的。
三、认真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好复习计划。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是指导总复习的依据,必须认真学习。在学习中应参照教材,进行知识归类。同时了解学生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哪些知识理解得不够深透,哪些是普遍的问题,哪些是个别的问题。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复习就可以抓住要害。同时,还应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排队,统计上、中、下各类学生的数量,分析他们学习的特点,以便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特别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应细心找出它们的知识差距,具体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在做好知识归类和学生排队的基础上,订好复习计划。复习计划,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基础阶段。任务是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第二阶段是综合阶段,任务是沟通各部分知识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训练,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第三阶段是学生自己复习阶段。任务是让学生自己消化理解,自我反馈,进一步增强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的第二、三阶段,仿照往届高中试题的难易程度,组织一二次综合性练习题。在练习题中应包括:填充题、选择题、系列题,判断、推理、计算等内容。通过练习题体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能够正确考察学生对双基掌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的水平。练习题的内容还应注意不超过中学课本所能达到的程度,并要符合平时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利于增强学生临考经验。进一步检查、反馈知识的运用情况是必要的。但应注意从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出发,题目要有难有易,次数不宜过多。
四、正确指导学生的复习方法
关键词:教育资源;数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25-01
1.教与学的结合,重视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会学"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知识内容上的差异。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既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它抽象性、理论性更强,尤其是在高一,首先碰到的就是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集合、函数等概念,使一些初中数学基础很好的学生也难以适应。
(2)思维方法上的差异。初中数学的思维方法更趋向于形象和合情,而高中数学的思维方法更趋向于抽象和理性,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在创新能力、应用意识上有更高的要求。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来讲,答案是常数和定量。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注意高初中数学内容的变化,选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
2.1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必须认识到,高中数学的难度有所增加,又由于一开始就是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集合、函数等概念,所以一方面,不能有丝毫的放松思想,觉得经过了一个苦难的初三,现在可以松口气了;另一方面,即使努力了,而考试的分数却比初中有所下降,这也是正常的,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失去信心。
2.2做好学习方法上的准备。
(1) 注意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的系统。
(2)注意在知识的学习中提炼、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3.纠正部分学生不良学习行为,提高效率
3.1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学生依赖于套用教师提供的题型"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3.2有些学生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学生是大错特错的。
3.3教师一般都要讲清知R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学生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工作量更大.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分层次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新的操作难度大的工作,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探讨与改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 1997.2冯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