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范文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第1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 工程项目管理 创新理论 案例教学 成人教育

工程项目管理是探索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客观规律、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管理科学、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建设法规等众多学科理论与知识的集成。其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在生产使用功能、费用、进度、质量以及其他方面均能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投资效益,实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工程项目管理作为成人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涉及了工程造价、工程经济、工程结构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重要课程。由于成教学生有一定的工作实践基础,求知欲望强,这就更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如进行案例教学,学习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程就要结合学生发展方向,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今后遇到的实际问题。然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在成人教育的设立是在2000年以后,发展尚不成熟,内容却已相对陈旧,其侧重点基本上讲述实施项目管理的具体步骤,强调进度计划、净现值计算、成本估算、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很难让学生学到工程项目管理的更全面的实践方面的知识。所以有必要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

一、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改革创新意义

适应成人教学改革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与形式变化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案例分析,使学习方法和知识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提高。针对以往课程过分偏重理论细节的传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适当的课程改革,注重项目管理的基本思想、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和掌握,而减少了研究数学模型(例如网络计算模型)上的课时,改变项目系统分析,工作活动逻辑关系安排,实施方案的拟定、比较和评价,工作过程中的协调、沟通和激励,加强案例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一)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完备性

立足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及整体系统,以揭示项目建设活动的客观规律为宗旨,以现行的建设法规为依据,全面阐述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现代化管理方法。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特殊性有深刻的认识,能对工程项目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整体优化的管理理念,掌握常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二)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创新改革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由于项目管理注重实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项目管理知识的学习必须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以这类项目为对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创新改革与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工程项目的特殊性相结合

这一原则很重要,因为不同性质和种类的工程项目(如软件工程项目和建筑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差别。即使在同类工程项目中,由于角色和层次不同,项目管理工作差异也很大,有时甚至采用不同的承包和项目管理模式也会带来项目管理工作的差异,因而创新改革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四)创新理论与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相结合

案例教学在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选取适当的案例,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有许多案例,但是其中的工程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等特征。在案例中不断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将案例中的知识加以创新并运用到将来的工程项目中。案例教学就是不断地肯定学生,让学生自己发挥潜力,在收敛的状态下发挥想象力。引出创新理论,与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相结合,是因为其实质就是从发明中来到发明的一门学科。

二、创新理论概念与应用

(一)创新理论概念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资源或社会要素创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例如技术创新。创新理论就是把已有的理论赋予新的概念、新的理念。可以对于一些可能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创新性问题),可以从现有专利中总结出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模式,通过应用这些方法和原则进行解决,同时反过来它又可以扩展类似问题的知识库。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综合运用,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并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由于创新理论在科学各个领域都能发挥创新作用,因此也可将其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创新中。

(二)创新理论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理论以其良好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在全球的创新和创造学研究领域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经历了理论创建与理论体系的内部集成后,创新理论正处于其自身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以及与其他先进创新理论方法的集成阶段,尤其已成为最有效的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和创新问题求解的理论与方法基础。实践证明,在成教中运用创新理论,开展创新教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可大大加快学生的创造发明的进程。它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分析问题情境,快速发现问题本质或者矛盾,它能够准确确定问题探索方向,不会错过各种可能,而且它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式,以新的视觉分析问题,进行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系统思维,还能根据技术进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三、创新理论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内容的具体应用

(一)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矛盾理论

矛盾是创新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认为创造性问题是指包含至少一个矛盾的问题。工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可以归结为3类:一类是物理矛盾,一类是技术矛盾,一类是管理矛盾。

物理矛盾就是指系统(系统指的是机器、设备、材料、仪器等的统称)中的问题是由1个参数导致的。其中的矛盾是,系统一方面要求该参数正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求该参数负向发展。对于物理矛盾的解决,提供了4个分离原则: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整体与部分分离。物理矛盾在工程项目中可应用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方面的研究。

当技术系统某个特性或参数得到改善时,常常会引起另外的特性或参数劣化,该矛盾称为技术矛盾,而解决技术矛盾问题的传统方法是“优化设计”,但每个参数都不能达到最佳值。技术矛盾就是指系统中的问题是由2个参数导致的,2个参数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管理矛盾是指子系统之间产生的相互影响。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设计技术与工程进度之间、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都存在技术矛盾。“优化设计”也可以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费用、工期优化问题。

所谓管理矛盾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已经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但是子系统之间产生不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整个系统产生问题。比如:一个部门与另一个部门的矛盾,一个施工工艺与另一个施工工艺的矛盾,一个设备与另一个设备的矛盾。虽然各个部门、各个施工工艺、各个设备等都达到了自身系统的良好状态,但对其他系统产生副作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结构,而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实施的组织和协调。除此之外,工程项目进度、绩效、采购、成本、质量、合同和风险管理等都存在管理矛盾。

(二)创新理论中RTC算子

创新理论中RTC算子,即资源(Resources)、时间(Time)、成本(Cost)算子,它是将资源、时间和成本因素进行一系列变化的思维试验。创新理论给出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是僵化的、静止的,也不是盲目的、漫无边际的,而是力求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过去和未来,同时又是灵活的、富有想象力的,这些都是创新思维所应该具有的特质。①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定功能。传统思想认为,为了实现系统的某种功能,必须建立相应的装置或设备;而创新理论则认为,为了实现系统的某种功能不必引入新的装置和设备,而只需对实现该功能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和优化。②任何系统都是朝着理想化方向发展的,也就是向着更可靠、简单、有效的方向发展。系统的理想状态一般是不存在的,但当系统越接近理想状态,结构就越简单、成本就越低、效率就越高。③理想化意味着系统或子系统中现有资源的最优利用。这就可以使工程项目在生产使用功能、费用、进度、质量及其他方面均能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投资效益,实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

四、创新理论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的具体过程

在国外,以创新为核心理念为方法学的教育非常普及,它是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而在国内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特别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成人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首先,基于创新理论可以作为学生的选修课或讲座,重点介绍其支持创新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以及一些应用该理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实例。其次,在课程设计中提出一些实际的创新问题,指导学生应用该方法完成任务,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该理论的意义,以及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使他们能够初步熟悉科学的、规范的创新活动流程,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本方法解决创新问题的体验,有目的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工作习惯。通过该课程还应该使学生明白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在生产实际中有许多急需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问题,其多数都涉及学科间的交叉和相互渗透。

(一)选择案例

适合创新理论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案例选择应遵循下列原则:①要突出教学目的。案例教学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层次和能力,选择适度、适用的工程案例。②要注意案例的启发性。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可以激发创造力,所以在选择案例时要特别注意选择那些内容新颖、具有创造性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视角独特,独具慧眼,思常人之未思,见常人之未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义重大。③要注意案例的理论性。案例要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融于具体的实际中,以便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二)案例的描述

这是对案例所叙述的事件发生的环境、时间、过程、结果等特征进行的清晰描述,并不断地结合所研究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要结合创新理论创新点去指导管理实践。描述案例是为了分析和讨论案例做准备的。在老师描述案例时,学生应跟上老师的思路,不断温习案例中涉及的理论,找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为进一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

创新理论与工程管理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运用案例教学,需要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即就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单一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及情景对话教学等方式来实现,营造课程教学的宽松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手段应由过去的板书教学转变为案例分析、工程管理模拟、多媒体、板书等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把现代化的工具引入教学活动,提供众多更为直观的教学信息。

(四)组织案例分析与讨论

引入创新理论的教学模式侧重于营造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不因觉得枯燥无味而失去兴趣和信息。让学生在讨论中扮演工程项目管理案例中的各个角色,而老师应做好讨论方向的把握,给予学生正确、积极的评价,如让学生分别扮演项目经理、监理等角色,遇到实际工程问题,相互之间进行沟通,然后将问题予以解决。

五、结论

将创新理论引入工程项目管理成人教育课程中就是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理解创新规律,同时可以为未来创业者、实践者提供创新的思想武器,而创业活动可以使创新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使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本文只是简单地论述创新理论在项目工程管理内容及案例教学几个方面的应用,并未深入研究。希望今后的研究应着力于创新技术在工程技术领域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庆军,刘慧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7,(5).

[2]郭筠.TRIZ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12).

[3]凌滨,管雪梅,赵亚风.研究性教学法在《TRIZ理论》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09,(5).

第2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范文

摘 要: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主要渠道,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适应时代的发展,确立新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和方法、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高这些“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时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教学方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并对教学改革创新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对内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上涌现出的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主要渠道,需要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90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结合大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这些“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1 就业压力增大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巨大影响

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90后”的大学生对家庭和学校比较依赖,初入社会遇到点挫折往往会不知如何面对,加上严峻的就业压力,使其在思想方面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甚至会出现“退学”、“厌学”等行为,更严重的甚至会对社会差生不平衡心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人生观。因此,如何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对大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也是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很多西方的腐朽文化和价值观念也通过诸如经济、科技、文化进行渗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其缺乏对真、善、美的正确鉴别能力。如何大学生摆脱外部大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地提高其政治鉴别能力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另一难题。

1.3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高职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新平台、新视野,有助于高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沉溺于网络游戏,既浪费了时光又荒废了学业;沉溺于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会产生了隔阂,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消极心理等),容易造成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意义

2.1 有利于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及网络的发展,中、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影响,冲击主流文化,“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影响,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借鉴和继承现有各种教学基础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方法、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增强观察辨别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从而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2 有利于增强高职大学生的抗压受挫能力,身心健康得到良好发展

一方面要解决“90后”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出现的问题(例如:个性特征较强,承受挫折能力及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单通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理想与现实不断扩大的差距及严峻的就业压力是大学生也在不断承受着压力和挫折甚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只有通过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改革创新,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高职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3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

3.1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联系实际,增加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潜能。主要可以采用理论教学、集中讨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和分析,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对热点问题的看法,了解学生心中真正的想法和疑虑,授课教师加以引导,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又能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更加可以对高职大学生存在的隐性的心理问题加以疏通和引导,以使其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与案例有机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并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

3.2 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注重职业技能教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性专业人才,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教师应向大学生介绍所选专业的就业领域和发展前景等问题,强调学习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热情,将其培养成职业技能熟练、人文素质高的合格的人才。

3.3 创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模式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要积极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技术能力的提高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具体可采用实践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以及实践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等方式,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更强。有利于发挥高职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合格的职业技能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萍.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建设高校和谐校园[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7-39.

[2] 刘建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1(32):70-72.

第3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范文

一、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1、舞弊现象严重。抄袭别人的论文与作业,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任意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考试作弊从夹带、偷看、交头接耳发展到使用现代通讯工具,甚至雇佣“”,可谓五花八门,形形,无所不用其极。

2、恶意拖欠学费。部分非贫困学生恶意拖欠学费、“贫困”学生不真正贫困,相当一部分同学拒还助学贷款或挪作他用、拒付学杂费、住宿费等诚信道德问题,不仅丧失了个人的信誉,也使学校这项工作因此陷入困境,

3、制造虚假履历。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奖学金、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表里不一,甚至施以欺骗等手段,虚荣心严重。在就业问题上更为突出,许多学生制造泡沫自荐书、虚构教育背景、随意多家签约与毁约等诚信缺失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误及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家庭失信行为的负面影响。

1、社会价值体系不和谐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的冲击。当代中国社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依存和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恶化的信用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在校青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2、高校德育力度薄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传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精神造成冲击,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教学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大学生对自身从事专业领域的过分关注,而影响了他们视野与胸怀的拓展。

3、高校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学生们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而“成绩”又和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以及找到~个“好工作”的期望紧密挂钩,教育的恶性竞争,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是为了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才费心:一些学生巧言令色,八面玲珑,为的是积累评优选先、升学就业的资本;另有许多大学生心态浮躁,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努力而荒废了学业,临到考试时又想要个好成绩,只好为怎样作弊费尽心机。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的教育工作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立身处世之本。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工作,认清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因素,开展针对性工作探索,促使每一位大学生郁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1、促进大学生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协调发展。我们在高校诚信教育中,要贴近广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强调用认识来指导行为,用行为来强化认识,通过知与行的统~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通过自我评价、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在实践中成为言行一致的诚信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

2、教师言传身教的和谐统一。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诚信建设问题上,必须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互动关系,切实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我们的领导和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做到严于律己,并且在是非、苦乐、荣辱、义利等问题上经受住考验,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

第4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教育教学

一、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基础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无论其年龄、性别、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有什么差异,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基本的科学素质教育。并且应该是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

(一) 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础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二) 在课程实施上注重科学探究,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已有证据证明,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由前面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可知,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意义不能给予,只能发现。富有探索性的物理学习实践是发现物理现象背后的意义关键,亦是物理素养形成的过程。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物理学素养必须通过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意义的过程来形成。当然,科学探究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三)在课堂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我国以往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过多的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对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和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有关评价指标单一,重在评价共性与一般趋势,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评价主体仍以教师为主,虽然有一些学生自我评价,但总的来说学生还是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结果则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论,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因此不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评价方式与方法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一切都要求量化。由于教育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成若干量化指标,不仅无法从本质上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而且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的东西,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被抽象成僵硬的数字,而个性复杂性和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则泯灭于其中。评价手段多采用传统的纸笔方式,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而对学生在其它方面的表现几乎没有评价的手段,缺少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与方法;评价实施过程显得封闭、静态、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因此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必须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便实现基础物理的课程目标。

二、高中物理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 新教材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

新课程物理教材严格筛选物理学中核心的、有生命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对学生的科学思维、人生态度、科学情感和价值观有教育意义的基本内容进入教材。例如,在《物理1》中,关于"运动的描述"这个主题涉及知识点有: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教材继承以外教材的优点,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深入、条理分明的描述,同时注重了概念发展的循序渐进与逻辑性,突出了数学工具的应用。注重概念形成的描述,渗透物理学研究的思想,如两套教材就质点概念的描述用了5-6段话,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出发,阐述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描述运动困难在哪、引入质点的意义、认识构建质点这一物理模型的意义,这充分体现教材力求实现课程教育功能的转变

(二) 新教材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新教材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例如,两套教材,在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都通过回眸物理学的历史,让学生体会伽利略是怎样应用思辨的方法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的错误理论,领悟伽利略是怎样巧妙运用数学分析、逻辑推理以及实验的方法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

(三) 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新教材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尝试对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出具体解释、对自己和他人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评价,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而且真正认识规律发现的复杂性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第5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生态心理学 理论取向 现实意义

就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来说,一直对人类的行为产生着重大影响。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曾经一度风靡一时的拜金主义理论以及现实主义理论都对当时时代群众的心理以及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生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心理学领域以及价值观领域又开始迎来新的变革。

一、生态心理学理论取向具体概述

就生态心理学的发展而言,除了时代的推动作用之外,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实际上也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过去一些理论产生过程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与当时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价值观实际上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就生态心理学的产生来说,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受西方文化领域的影响,先后兴起过物化主义、理性主义,随着人文主义以及科学主义的兴起,心理学的理论取向也开始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越来越渴望心灵的回归,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鉴于这一潜在的心理推动力量,生态心理学也就应运而生。世界经济的发展逐渐将世界联成关系紧密的整体,人们需要处理越来越多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在这样复杂的关系链中,许多人群开始对自身的社会价值以及个人价值产生重组和调整,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产生,它主张的是一种人与社会、与自然进行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在生态心理学的具体研究中,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对人的心理以及情感的影响,对人的情感进行有效调整的基础上,从而从而提高人们在整个社会中的认可度以及价值归属感。

二、生态心理学的重大现实意义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生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那么就生态心理学这一理论取向的发展来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一)塑造国民全新的精神状态,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

就生态心理学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来说,除了是心理学领域研究水平的提高的具体表现之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就是对民众心理的干预和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面临的生存和发展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归属感以及幸福指数直线下降,生活质量也处于较低的水平。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对生态心理学进行有效利用的话,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生态的、愉悦的生存环境,不仅能有效改善群众生活中的精神面貌,同时还能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二)有利于绿色环保理念的渗透和引入

随社会发展而来的,是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虽然现阶段我们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生态代价,但是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商业大贾和企业家并没有对相应的理念进行有效的转变,在领导层没有树立起环保意识的基础上,员工哪怕具有一定的生态发展价值观,但是,也会毫无理由的被扼杀在摇篮里。就生态心理学的应用来说,如果企业的领导层能够接受这一理论取向,重新调整价值观以及心态来看“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旦管理层改变相应的价值观,那么企业的经营理念自然而然就走上了绿色环保的道路。机生态心理学相关理论以及价值取向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来说,实际上是从潜在的心理学层面对社会个体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影响,从而遍及整个社会的这样一个过程。就绿色环保理念来说,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生态心理学理论取向中“人与自然”的部分对于引导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好与自然这一层关系上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精神追求发展的需要,和谐社会的建立已经成为我国上下所有人民心向往之的梦想。但是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的难题。虽然群众在和谐社会建立的过程中有着同一个梦想,但是在进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却无法将想法付诸到实际的行动上。生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成就包括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如何在社会中认可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去实现相应的社会价值,从而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人都在为生存和发展绞尽脑汁,生态心理学的出现正是为这样的人群提供了一个心灵的栖息地,让他们在无尽的迷茫中重新去调整自己的方向和位置,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属于自己的那份薄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生态心理学来说,是心理学研究领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到达一定阶段的具体表现。它不仅能对整个国民的精神面貌起到一个提升作用,同时对于中国梦、和谐社会的实现也能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生态心理学中“人与自然”的理论部分对于绿色环保社会的实现也能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就现阶段我国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将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中来,提升我国国民的幸福感指数,充分发挥生态心理学的现实价值和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文广,宋广文. 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其意义[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10-115.

[2]吕晓峰.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吉林大学,2013.

[3]赵忠宇. 个人建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3.

[4]邵华. 应对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与新方向[D].吉林大学,2013.

第6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范文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国内外的学者对设计心理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国外,设计师已经从设计的各个角度出发,为设计心理学编写了一些基本的定义。心理现象的学者之一——赫伯特•A•西蒙在《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中提出,设计可以作为一门人机科学的心理学,从而使设计领域将设计作为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加以关注。在国内,江南大学教授李彬彬是我国最早进行设计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在她2001年出版的《设计心理学》中指出,“设计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在工业设计活动中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遵循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行为规律,设计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以此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有很多学者认为,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所有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指导设计师如何把握人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他们的消费心理。同时,研究设计师在设计活动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产品对社会的影响,并使这些分析结果为设计服务,使设计能更好地反映和满足人们的真实需求。对于设计心理学的定义,还处于百家争鸣的阶段,尚无定论,但可归纳出设计心理学的4个基本特征:①设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②设计心理学研究设计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心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形成这些心理现象的相关因素和规律;③设计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指导设计师更好地遵循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开展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从而提高产品的真实需求度;④设计心理学通过对思维和创造过程客观规律的研究,可提升设计师的设计和管理能力。对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研究阶段,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设计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通过描述、预测和理解等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洞察人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使设计更好地服务于人。

2设计心理学的发展现状设计是逐渐进化、逐步发展的

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设计对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设计学科的知识,以获取巨额利润。设计师从工程学、文学等学科的内容中提炼、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设计理论,而且这些设计理论还有更广阔的空间需要探究。随着人类社会逐渐成熟,设计师开始意识到不能随心所欲地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以人的本质需求为根本,并以此为目的分析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20世纪90年代,设计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直到二战结束后,设计心理学才逐渐成型,主要有以下2方面的原因:①二战后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设计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美学、工业心理学和人机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开始进入设计师的视野,并逐步成熟。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很好地促进了设计心理学的发展。②目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商品生产开始从“人适应机器”转变到“机器适应人”,市场已从卖方市场为中心转变为买方市场主导的时代。设计作为决定商品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迫切需要设计心理学作为支撑;反之,设计的发展也为设计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唐纳德•A•诺曼对设计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提出设计师应如何研究产品,即关注产品的可用性,但不能抛弃产品的艺术美,设计集创造性、实用性、美感于一身的产品。国内的设计心理学起步较晚,设计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程度较低,理论体系与实践环节脱节,设计师的真实想法往往与最终的产品相差甚远。生产商以制造指导设计,因此,现代市场中存在很多廉价、同质化程度很高的产品。在国内,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心理学的地位也较低。

3设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需求。因此,对于设计师而言,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必将成为设计师的首要目的。未来,人们会看到更多的为人的设计,为人类的真实需求而展开的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心理学也在不断发展,但很多人对设计心理学的认识仅仅还停留在以往的阶段。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某些思想观念转变很快,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是停留在某一阶段。设计心理学应具有相应的时代性,只有把握好设计心理学的发展和变化,才能更好地利用设计心理学指导设计实践。

4结束语

第7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范文

心理学专业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为: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证研究方法,掌握相关的统计、测量方法,具有综合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心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第8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范文

一、马哲主义的批判思想与批判心理学的联系

心理学的可能性与心理学上的临近点这两个观点最先是由马克思提出的,同时还对此观点进行了实践和批判。什么是批判心理学。学者们的回答也是不尽相同,事实上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体系,换句话说,并没有规范的概念,心理专家认为这种概念只能模糊的对人们进行控制、预测或描述。在国内对其研究的主体便是将它看作是新的心理知识来研究。令人在意的是在复杂的批判心理学中有种可以感觉到的相似性,使其可以在批判心理学下共存。同时,批判心理学也并不是独立的术语,是由马哲思想提炼而出的。在心理学上马克思用自己的思想理论颠覆了以往的传统,从根本上解放了想象力。同时,其他学者也批判了传统理论,由此促进社会前进。这也预示着日后传统与批判两者之间的相对立场。

二战之后,在政治混乱的环境下,更是出现了对传统心理学批判反思的言论。这说明心理学的发展路线不会按照客观的规律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其不是客观知识的产物,而是在历史中不断变化中的产物。到了60、70年代,西方陷入运动热潮,在外来的思想冲击下开始对价值中心反思,欲使资本社会正当化。于是批判心理学出现。

二、马哲主义的两大特性与批判的相关性问题

批判心理学站在传统学的对立面,一是认为后者是对研究对象抽象化地研究,二是将人视作变量,由此将问题变成了人类与社会的变化多样转化成数学变量的关系。但是可依赖的概念准则缺少,不能完全准确的实施到社会。

(一)相关性解放的问题。面对此问题,批判心理学把相关性的问题作为讨论的起始点之一。在批判心理学观点中,人不仅仅能够在某种情况下生活,同时也可以创造出某种情况。批判心理学也对人类存在两面性进行了厘定,确认了两者之间的互相构建的关系。站在无产阶层角度对资本阶层批判方式下,社会发生与自然领域运动相似,由经济主导的现象。传统心理学是从实证理论的方向出发,希望从这一现象中发现规律。传统的心理学具备意识形态的功能,只从客观度向主观讲相关性的解放考虑进去,才可能批判心理学。从客观立足度向主观这才是批判心理学的逻辑演算,由此可知,有主观向客观为意识形态,相反则为唯心理论。

(二)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批判心理学指出了传统心理学中有抽象和具体颠倒的关系存在。心理专家发现,这个结果并不是由于学者个人的想法而导致,根本在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对个体的抽象事物研究并不能取代总体,无数的个体研究也不能代替整体的状况。人的根本属性并不是固定的相加,不能离开社会的总体判断。通过单独的变量研究人,实际上才是最抽象的事。

判断心理学注重的是具体与抽象的辩证关系问题。面向复杂的社会,传统的心理学通过实验的结果来减低这种复杂的情况,来保证问题在方法上是可行的。但是变量是没有规则性的东西,想要在心理学上解答描述是很难控制的。

三、批判心理学与马哲理论的解放议论过程

理论和对象取决于范畴,而范畴决定了从哪一方面来研究对象。传统的心理学无法抓住人们的精神本质。预设主题之后研究,就导致了问题服从方法。所以在研究问题上必须抓住研究对象的本质。在研究上,批判心理学的方法更注重问题本身,超越了以往了的研究方式,还针对可能会出现的客观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心理学约束日常生活,并将心理学理念供应到全球,直到人类会用心理学来重塑自己。由此可见,作为生产性实践的心理学,其产生了意图研究的客体及规律。此后学者又将科学事物进行心理学化。

实际上,解放议程当中马克思将人类的全面发展建立在经济政治的条件上,由此可见,全方面的发展才具有现实可能性。马克思的言辞适用于目前心理学在社会的分布状况,以积极的心理学作为代表推翻消极的心理学观念,其是马克思很早就批判了观念解放。

第9篇: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公共心理学对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师范院校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将心理学定为公共必修课。心理学慢慢成为区分师范生于非师范生的一门学科。几十年来,公共心理学一直按部就班的在开设着。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师范类公共心理学无论是对教学目的的定位,还是在教材体内容、教学方法方面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愈益突显出差距,迫切需要改革。

一、公共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公共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一般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多方面内容。与其他心理学专业学科相比,公共心理学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理论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国内很多高师范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公共心理学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显著的特点:

(一)公共心理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其教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情绪情感是公共心理学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情绪情感的发生、转化等等都是学生经常经历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系统地了解快乐、悲伤、恐惧等情绪究竟从何而来,并如何进行消解和转化。

(二)公共心理学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和体系化特点。公共心理学的理论脉络比较清晰。公共心理学主要围绕一般性个体经常会遭遇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教学内容呈逐步递进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非常适合学生系统地学习,也能够为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心理学有关领域和理论分支提供理论基础。与很多专门的心理学分支理论学科不同,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具体和生动,更加具有体系化特点。

(三)公共心理学具有高度的时代性。公共心理学的学科内容贴近时展和生活需要,无论是公共心理学中的情绪、情感还是认知、能力等研究内容,都是现代社会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问题。二是指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调整和完善。公共心理学由于学科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自身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许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衍生出的新问题都会在其中得到充分地体现。三是指公共心理学能够有效地应用在社会实践之中。

二、公共心理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问题。绝大部师范院校没有根据教师自身实际与学生及地方实际组织编写教材,采用“国内知名”教材,教材不断的更改,部分同类教材还存在体系的差异。上课老师不适应,总是要不断的熟悉教材,更新课件。而师范类心理学课程所用教材基本上仍为传统模式,即以普通心理学为主干,结合教育心理、发展心理等方面内容,上课时从对心理现象的分析开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按部就班地讲授。课堂上着重分析一个个心理过程的概念、特点、规律,并顺带涉及教学应用。由于教材中所阐述的心理规律与实际应用没有紧密结合,课堂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这样的教材体系与培养合格教师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其最大的弊端是很多学生觉得“学了等于没学,学了不恩能够运用”,部分学生走上教师岗位后不能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更是很多抱怨“学了用不上”。

(二)教师教学方法问题。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基本是讲授法,加上都是大班教学,大部分教师都是“一言堂”,采取“结论加例子”式的平铺直舒,基本不采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其所讲的内容(心理学内容告诉怎么教授)体现不明显,说一套做一套。

(三)学生学习问题。由于公共心理学是公共课,加上对其要求不严,教师上课缺乏趣味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较差。很多学生开始兴趣高昂,尔后兴趣索然。学生对学习心理学对其未来的指导意义的认识不明确,认为就是一门普通的课程,并没有想到起以后在教学过程需要应用。公共心理学的考核基本是走形式,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导致学生最起码的外部动机也消失。

(四)教学目的问题。教师对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目的目标本身就不清晰,很多教师就是为完成一个教学任务。并没有提升到其作为师范生必修课的高度,并没有明确这门课程对现在的学生未来的老师的指导意义。很多教师上课都是东扯西扯,讲花边,讲故事。让学生听的有点意思,但是学不到实质性的东西。

三、建议

(一)灵活选用教材。认真编写或选取适应本校任课教师及学生实际的教材,将教材中更多的贯入了认知思想,引入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方法、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考察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方面,对其中每个具体环节所涉及的认知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二)明确教学目标。师范类心理学教学应达到以下几个主要目标:首先,要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未来教学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如心理活动主要规律,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矛盾,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心理因素等。其次,应使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加强应用性、实践性,提高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再次,教师人文意识的培养问题。当前中小学校相当部分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曾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培训,却仍然沿用简单粗暴教育方式,漠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忽视学生的心智启迪、个性发展。

(三)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增加实验辅助教学。心理实验辅助教学是心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精心设置若干个心理学实验,达到串联教学内容,启发学习兴趣和补充理论教学等作用。心理学实验体现的是人与机器的关系,通过实验不仅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实验的结果还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特点,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心理特点,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