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空间设计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商业空间设计 学习模式 知行合一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年轻”应用型学科,而商业空间设计课程不仅是环境艺术设计学中的重要课程,也是社会实际项目中的重要部分。为了让我们环艺本科生能够从实质意义上了解及掌握商业空间设计,学院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有了全新的设计。这次的商业空间课程并没有延续以往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老师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让我们深入施工现场,参与方案设计及方案制作,让我们在实际项目操作过程中主动对引发的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老师在项目进行的每个阶段循序渐进地传授理论知识,从而使我们能够利用理论知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前沿。
这一新的学习模式解决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项目要求脱节的现象的问题,使我们在学习中形成的意识形态与社会的现实存在达成了一致,在今后就业面对实际操作时,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单单只是纸上谈兵。
在商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酒店的室内空间设计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了能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商业空间设计,老师以度假酒店为例,将“宁海森林温泉度假酒店设计”作为实际案例课堂,从酒店的外立面到内设计再到施工图的绘制,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想法逐个解决问题,在对酒店进行改造设计的同时从实质上理解了商业空间的设计以及施工,将我们的设计思路从空想提升到了实际应用,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项目调研阶段
在项目制作的前期,我们对“宁海森林温泉度假酒店”的改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此次项目设计的难点。对于从未接触实际项目的我们来说,难点在于第一,做项目时,对空间尺度的较难把握,感性认识与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室外的风景是一直在变,而室内的装饰是不会随着室外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我们要做到使室内与室外相融合,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第三,虽然都是酒店设计,但是度假酒店与一般城市酒店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出度假酒店和一般城市酒店的不同,是我们需要做深入研究的。
在我们进行改造方案设计之前,我们了解到度假酒店大多建在滨海、山林、峡谷、湖泊、温泉等自然风景区附近,这些地域往往有很多特有的文化可以挖掘,如何让建筑及室内装修设计体现本土文化特质是我们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我们通过搜集大量国内外度假酒店案例,并对其室外及室内空间装修设计风格与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同时我们到施工现场对度假酒店进行现场测量,其中我们发现酒店原始的框架结构略显呆板、凌乱,空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而如何在已有的框架基础上进行改良,使得酒店能给人一种时尚、现代而又不失度假酒店的休闲感,是我们在现场测量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对现场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我们也与业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业主希望在距离酒店200m处新建一个室内温泉会所,能够为来度假的客人多提供一些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结合了业主的要求,分析当地的文化背景以及特色之后,我们小组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得出了此次设计温泉度假酒店的初步方案。
二、项目实施阶段
经过前期调研之后,我们基本确定了设计风格。
首先对宁海森林温泉度假酒店进行了空间功能划分,由于原始的空间框架非常零散,所以我们对原始的空间划分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空间的功能性非常明确,我们始终秉着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结合人体工程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空间的原则,并且尽量减少电力资源的损耗,确保低碳设计,创造一个人性化的完整的空间,并且绘制出平面功能布局图纸。
其次,我们针对新建的温泉会所进行构思,期间我们构思了多种方案,经过讨论以及对业主需求的分析,我们最终确定了以泰式屋顶作为建筑的元素。在选材方面,我们力求创造一个自然舒适的空间,经过再三斟酌我们决定以木材与石材作为主要材质。一方面能够让游客在度假酒店里感受到异国风情,另一方面石材与木材来自于大自然,不仅仅低碳环保,更重要的是能带给游客舒适、放松的生活享受。在确定了建筑的元素以及材质之后,我们绘制了建筑外立面效果图,并且与业主达成共识。
第三,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我们对室内的空间进行设计。我们将建筑外立面所使用的木材与石材作为我们的主要材质引入室内,力求营造一个舒适、清幽的氛围。这也是我们在提出难点之后,得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在材质方面寻找共同点。在完成室内效果图制作之后,我们向业主讲解了此次设计的思路以及特点并且得到了业主的认可。
此次“宁海森林温泉度假酒店”改造设计将于明年初正式实施。在完成了项目的制作之后,我们也对这次项目制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现在高校教育的理论多过于实践的大背景下,能把自己的创意想法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去,对我们不仅仅是一次新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可行的创意,在日后的设计中怎样去进行合理的设计,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现代会展空间设计通过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达到美轮美奂、变幻莫测的效果.在功能上,会展空间创意要凸显参展企业的文化和展品,符合会展项目的定位,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划分,方便布展与观展.在形式上,会展空间创意要满足形式美法则,与“多样统一”的美学标准一致.创意对象包括常规空间的六个面处理,以及空间的过度、融合、组合等细节方面.会展空间有别于建筑空间的最大特点是为了展示服务而不是用来长时间的办公和居住,因此具有临时性、外向性等性格.空间材料以轻型材料为主,大范围使用半透明的玻璃、布艺等材料来烘托气氛.创意线索源自地域特色、企业文化、空间氛围、色彩搭配、陈设道具等.空间创意可以允许多条线索平行展开,但是其中要有明确的主线.对空间创意主线的把控体现了设计整体性的要求,好的设计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应该留下七拼八凑的观感.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复杂多变,审美品位日趋提高.创意主线的选择要恰当合理、迎合消费趋势,力求解决项目场所的主要矛盾;创意辅线的安排要配合主线,增加设计项目的趣味性、丰富性和完整性.
其空间创意重点考虑了参观者的政府官员身份,以“气韵贯穿”作为主线,通过大红地毯、巨型顶灯、弧线型射灯组等体现空间的气质和张力.与主线并行的还有两条辅线,一条以较为单纯的色彩(橙、绿、蓝)使展厅与周围的灰色厂房区别开,一条以高反光的有机玻璃材质增加空间的层次.空间创意强调“新”“、奇”、“特”,差异性越是强烈的设计越可以吸引观者的注意,在众多方案中崭露头角.2010年上海世博会各大展馆的创意主线分别以文化、地域、科技、生态、魔幻、视听、色彩、植物等内容进行创作,再集合多条辅线,给观者带来了一场空前的感观盛宴.其中,德国馆主打科幻、飘逸概念,以简洁时尚的有机造型作为空间创意主线,辅以灵动的线状光源和配色,加上虚拟讲解员的全程陪同,让观者感受到强烈的科幻、奇妙的空间体验.意大利馆主打环保、低碳概念,以构成味十足的现代造型作为空间创意主线,辅以干净纯粹的色彩,将意大利城市中的各类建筑元素布置在统一的主题之下.美国馆则以未来元素作为创作主线,通过虚拟现实、四维空间等技术实现设计初衷.日本的“紫蚕岛”展馆以体现日本社会潮流热点为创作主线,通过实景再现和影像技术,辅以音乐、历史、机器人等综合展示得以实现.
2流光溢彩的光影创意点亮空间
光影创意作为空间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始于人类对太阳的迷恋.对火的掌握开启了人工照明之路,时至今日各种新技术的照明工具构成了我们五彩缤纷的光影世界.从功能层面上说,照明首先要满足产品展示的需要,无论使用什么样的设备,将展品完整的呈现出来是前提.从精神层面上说,光影设计要考虑观者的心理需求,在满足基本活动所需光线的基础上进行辅助的空间气氛营造.因此,光影设计具有照亮空间和提升气氛双重意义.设计师根据空间创意选择合适的灯具、光源,通过照明设计中的色温、位置、类型等提升空间的意境。
会展空间光影创意要考虑光源、空间、氛围、颜色、观者五个方面的因素,通过光影创意努力营造出舒适明亮、魅力独具且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光、物、影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光影世界,其舒适性、美感度、认知度、体验度都是重要的评价指标“.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光影创意对会展空间设计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一些品质较高、有特殊要求的项目.总体来说,会展空间光影创意的光源选择有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体光源四种方式;投射方式有整体照明、局部照明、重点照明、气氛照明四种方式;光源类型有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两大类,其中人工光源又包括热辐射光源、气体放电光源和半导体光源三类.设计师根据整体创意,选配合适的光源照度营造梦幻般的会展空间.在政府建设生态环保社会的号领下,会展光影创意也适时引入低碳环保的设计风尚.回归自然光源的主导地位,尽量使用LED、无极灯等低能耗光源都是具体措施.运用空间设计中的框景、障景、借景、对景等“移步换景”、“隔而不断”的设计手法,利用纱、网、格栅等半透明或通透的材质引导和分流光线,结合镜面不锈钢、玻璃等反光材质产生的折射现象,可以在全自然光线的情况下设计出非常丰富的光影效果.同时要减少大面积整体照明光源的使用,通过局部重点照明和背景照明达到烘托场所气氛和降低能耗的双重目标.
3合理有度的色彩计划锦上添花
色彩计划是会展设计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师根据创意需要安排色彩搭配、协调色相、明度和纯度.色彩本身没有美丑之分,色彩之间的组合、色彩与环境的关系则体现了好坏.会展空间设计不同于平面绘画,其色彩创意要充分考虑材质的表面肌理、涂料类型和观感等细节,观者视觉心理的感受与体验才是最终的评价标准.会展项目的色彩计划要与三维空间造型、二维平面构成形成协同创新,通过不同类型的色彩组合烘托空间意境,例如热烈浓郁的色彩组合适合节庆类的会展空间,素雅清新的色彩组合适合文化教育类的会展空间等.优秀的色彩计划可以提高展品的视觉观感,扩充空间的引导作用,强化设计整体的意图与情调。色彩设计要与会展空间整体保持高度协调,其灵感来源可以从地域色彩文化、会展项目类型、企业文化标识、展品性格特点、观者身份喜好等多方面寻找.色彩计划中需要特别注意留白、中性色和新技术三个方面.首先,色彩创意切记过满,适当留白会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中国画论中“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讲的就是留白艺术,形式美的图底对比也是一种留白的体现.空间创意中要突出重点、抓住主线,蓄意的留白不仅可以强调“密不透风”之视觉重点区域,还可以在“疏可走马”的同时放松紧张的视神经,给观者带来休闲的享受和自由发散的空间.其次,要注意中性和灰色系色彩的使用.一般的中性色包括“黑、白、金、银”四种,中性色既可以与鲜艳色彩搭配产生“浓墨重彩”的装饰韵味,也可以调和场所的空洞与偏重.灰色系色彩在现代会展空间设计中已经得到大规模运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灰色系本身比较时尚,符合会展商业性的特征.另一方面是因为会展发生的城市过于喧嚣杂乱,反而刺激人们回归休闲、清雅的环境.最后,要适时引入色彩的新技术.例如通过新型投影设备可以在幕墙上产生不断变幻的色彩与图案,利用新型材料和表面处理技术可以产生在不同视角和环境中变幻色彩的效果.
4灵动优雅的设施产品交相呼应
会展空间设计中涉及展品陈设、公共设施、导向系统、企化系统等众多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内容.在空间创意的统领下选择需要的产品,以产品作为空间布置的工具已然成为一种趋势.设施产品可以预制完成并现场装配,其加工精度和美观程度是装修施工所无法企及的,其安装撤离的快速便捷也更加符合高效高速的时代要求.同时,根据同一个创意设计的系列产品摆放在同一个空间中,可以极大提升空间的整体气场和观感效果。通过声光电等新技术对会展公共设施产品进行视觉的美化、亮化和轻化工作也属于会展设计的范畴.体量巨大、厚重敦实的设施构件可以通过表面罩蒙纱布、玻璃等半透材质,结合漫反射照明达到靓丽、轻盈的目的.空间六个面之间可以通过产品设施的灵动与穿插形成连续、有机的生命整体,突破常规空间的思维定势.总之,会展空间设计向产品设计的衍生大大拓展了会展设计的工作领域,两类设计师之间的对话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火花.
5结束语
我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从原始到文明的标志之一即是从室外的自然空间进入人工室内空间。人类的发展经过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同样,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也经过从满足单纯的物质功能,到满足更高的心理的精神需求的发展过程。以往人们对空间的认识,仅仅将它视为由围护面封闭的呆滞的空间实体,教科书将内空间定义为由天覆(顶面)、地载(地面)的基本要素构成。形象地说来,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独柱伞壳(如雨篷、站台和柱亭等),在一定条件下,使人进入其中避免日晒雨淋,具有最基本的空间功能。而仅有四面墙围护的空间,人们则将其定义为“院子””或“天井”。有无天覆(顶盖)是区分内外空间的重要标志。在现实生活和设计实践中,常将具备楼地面、顶棚和墙面三要素的房间看成是完整的室内空间,而将只有顶盖和地面的雨篷、亭类以及四面墙的院子和天井看作开敞、半开敞的不同层次的室内空间。
另一方面,作为与人的活动最密切的室内空间,人们认识到室内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室内空间的采光、照明、色彩、家具,陈列和装修等方面对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影响,这就使人们对室内视觉空间和材料质感上比室外更具敏感性,形成了对三维体的静态空间的概念。的确,室内空间无论是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命的现象,完全处于通过空间的构成关系和相互转换之中,维持着既有的规则和保持着完美的秩序,从而给人一种永恒不变的“静止空间”和一种“稳定世界”的观念。
然而,正是这种“只要我们确定一种势,我们便是在描述一种‘稳定曲界’。在其中,设计只属于一种静态观念空间似乎只是封装在房间里的呆滞实体,几乎是完全静止的。”的静态空间观念,与现代科学对世界新的认识和新时代的设计观格格不入。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都表达出对运动性的认识,一个动态时间化的概念正在改变人们以往对空间的认识。三度的建筑空间必须加上时间要素而成为四度空间的时空环境,而传统理念中的空间正在成为一种束缚,必须去创造新型的、充满创意的、运动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受到这样的启发:空间和时空的概念不会成不变,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未来空间的要素和层次还会变化,甚至由四度提升到五度或六度。
四度空间的时空概念使我们认识到了一个静止的室内空间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空间形态,也可以看成是不同视觉的空间,这就是时空的观念。这种空间观念虽然强调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参与和体验,但并不只是去迎合人的活动,而是通过与时间、环境的协调而突出个性强调空间的时空观念,希望能营造一种连续的动态空间形式,它是在旧的空间稳定秩序被解体为每个局部,然后又重新组合而成的。如果我们还以旧有的观念去组织空间,或陶醉于一种人文主义的雕塑、建筑和绘画概念之中,就不可能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创意空间,就会失掉空间的连续性,使空间重新变为静止的博物馆。
创意:即意境、诗意,而秩序即规范、框架。秩序总是限定创意,并将它规范于自己的框架内,只有将包括空间理念、视觉美学、内涵以及材料、工艺等精通之后,才可能突破限制,实现时空与精神意义上的创意空间。特别是视觉形式的创意对创造成功的空间来说是必需的,这正如鲜花之于植物、绿叶之于大树、肌肤之于身体一样,理想的空间是秩序和创意的完美结合。
视觉设计(Visual Design)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简称为视觉设计 。在空间创意中设计师是强势集体,很容易理解,设计师所要表达的是各种美学信息,他们所要给与的是“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这四个程序。而创意的本题就是在空间中传递美的信息,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环境变成一种美、一种生活亲切感、一种可以感知的舒适与自由。
空间创意的背景
风格派艺术大师皮特•蒙德里安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能释放我们自己,我们可以释放我们的视觉。”空间的创意其根本是解决视觉的问题,社会的精神需求是设计创意最直接的来源。很容易理解,在不能解决温饱情况下的社会,基本的物质水平还很低下的时候,是根本不可能谈起设计创意的,因为这是没有不要的,愚蠢至极的。任何空间设计的创意不可能是设计师个人的行为,还要收到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与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持。良好的社会环境,应该包括经济与政治环境、科学与教育环境、各种人的心理环境等等。
社会的进步表现的出来的性格也不一样,而进步的主体应该是“破”与再创造,各种“破”会产生竞争与批评,那么就会在社会进步中表现出一种优胜劣汰性格。当代全球化消费型社会,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社会性格的支持与推动的新思维变得迫切而有力。空间的创意对当代社会关于设计学,艺术学以及建筑学都会给与革命性的冲击与“破坏”,它所带来的众多创意产品与理念,以及各种革命性思维,不仅可以吸引社会的眼球,改变一些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观念,同时,可以让空间变得可爱起来,更富有人情味,最重要的是能为当代社会带来经济与文化上的双赢。空间是离不开人的,人也不能失去对空间的依赖性,社会与人更是需要空间去容纳与包含,可以看出,空间创意的实际目的是解决人、空间与社会的生存与依赖关系,实际上就是让生活变的更美妙,让我们的社会变的更有人情味、更富足。
1.空间创意的视觉设计意义
空间创意实际上是要视觉设计来参与强势主体,设计师不是纯的艺术家,他们要考虑的空间不是简单的艺术品,空间需要性格与功能,这里创意的逻辑性与理性的思维变得很重要了。
空间创意的视觉设计首先需要从视觉设计本身向置身于空间中的人传达信息,它应该可以引起使用者的联想与认可,并赋予空间新的情感与意义。空间总是内涵着各种性格与要求,视觉设计的作用应该是强化空间的性格同时还能让空间服从于社会,产生经济效益,改善生活质量。所以视觉设计对于空间创意所需要解决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应该是传达情感与新思维,新思维不仅仅是创意,更重要的是创意的本体应该满足于社会的服务,满足人关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空间创意的视觉设计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含义,一般是通过创意空间实践后空间与人的互动体现出来的。空间是人活动频繁的场所。实践后的空间吸纳人进入其中,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视觉事件,其中有些是设计师在设计空间所预先安排好的,有些会是从改变的空间环境中出现的,视觉设计必须要为这些事件提供必要的解释与再批评,创意的设计一般是需要反复的,而这种反复不是一种斥责与不屑,相反的反复的意义是要让设计变的完善而更有活力,难以想象没有反复的空间创意会是成功的,就象没有瑕疵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一样,那是不可思议的。
2.创意空间的视觉设计建构
空间的设计创意应该与符合其所处的空间环境有联系,视觉设计的建构对于空间的环境是必须要考虑的内容。空间处于自然呵护之中,以自然环境为主体、空间处于次要的配角状态应该是视觉设计空间的一种创意的探索。中国古典建筑中,建于山林之中的寺庙多与自然环境有机共生,并能产生悠远宁静的艺术效果。
视觉设计融合环境,即将空间融合于所依存的环境之中,充分保护与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就势,作自然环境中的一朵美丽的小花,顾全整体,照顾大局,甘当配角。甘当配角不是消极无为,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破坏原有自然环境,不喧宾夺主,不突出自己,但仍然要为原有自然环境增加艺术美。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境景合一,顺其自然”就是从空间环境出发将空间与环境有机融合,成为一体,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的效果。
最为美丽的例子一定是自然主义大师莱特的杰作考夫曼别墅了,考夫曼别墅(流水别墅)建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茨堡市附近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别墅建在地形复杂、溪水迭落的两山之间的沟谷地段。莱特独具匠心地将别墅架于瀑布之上,并巧妙地将流水引入建筑之中,穿过建筑内部空间再流入山谷。美丽的建筑,就象是大自然自己创造出来的一样,没有现代建筑中的冷漠与无情,多了些自然的纯真与可爱。
其次,视觉设计的“切题”也是在创意建构中必须注意的内容。所谓“切题”就是设计的立意应该是合理的,符合空间性质的,创意并不是“无目的”,或者是盲目的创造,空间由于其性格需要视觉设计中的呼应,这种设计关系不是对立的、格格不入的。应该是相互包容的,相互呵护的。典型的例子,一个喜庆的空间,如果太多“素”的颜色,会有许多的不适合与不舒适感。这种感觉直接由我们的眼睛传达给我们的大脑,直接的反应就是矛盾与愤怒。
第三,视觉设计中的许多的象征与隐喻在空间创意建构中是非常重要的,象征隐喻法就是通过建筑的形态、语言、符号等手段,运用象征或隐喻的方法来表达经构思而确定的创意(立意)。创意的载体一般包含环境与图文说明。象征隐喻方法中国自古已有,如“五丈原武侯词”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建筑。其门象北开、以激励后人北伐,完成统一大业;墓前植56棵柏树,象征孔明56岁逝世。
对于建筑来说,关于象征与隐喻的视觉盛宴一定离不开勒•柯布西的朗香教堂,朗香教堂抛开了传统基督教教堂的外观形态,创造了一座全新的令人惊奇与难忘的教堂外观,并被人们接受与称赞。教堂以奇特、歪扭的造型,隐喻人的某种神秘超常的精神和情绪。它可以使人联想到“正在祈祷的双手”、“昂首的巨舰”、“修女的帽子”等。教堂在满足其功能条件下,外观具有挺拔、轩昂的气势,有粗犷敦实、混池稳重的原始风貌,与群山融为一体。以“它不仅是凝固的音乐,而且是凝固的时间。”来赞誉它,一点都不为过。
第四,创意设计离不开哲理与文脉,视觉设计亦然。创意离不开哲理与文脉,就象鱼离不开水,生活离不开感情一样,设计师常常赋予了空间许多情感,而他们表达的方式往往都是直接的视觉语言,很多情况下这种表达会有设计师自身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以及他所传承的精神文化。我们常说设计是绘画、是音乐、是一种宣泄,它所传达的是视觉感受很多层面上不是仅仅的装饰与好看,更多的应该有对生活,对人,对美的追求与执着,应该充满了爱与呵护,充满的关心与照顾。
3.结语
空间创意的视觉设计并不是神秘的,只能言传不能意会的思维设计。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对于空间物质与精神的需求,而精神要求构成了空间创意的主题。从视觉艺术与建筑文化的层面来理解空间创意,对用空间的环境、形象、造型等创造各种性格,性格的主题就变得必要和可能了。视觉设计是对空间性格主题创造的最有效而直接的办法,设计师们在给空间以性格的同时,赋予空间以新的情感与理性,这种情感与理性往往会让处身于空间的人们以遐想和共鸣,并带来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创意的本意是创造与设计,空间的创意与视觉设计变成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设计师对于空间的把握也变得更直接和有效了。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
[2] 张绮曼. 室内设计资料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朝仓直已著,吕清夫译. 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 蒯大申,钱念孙,庄志民. 青年审美向导.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关键词:建筑设计;空间组合;原则;意义
1 引言
物质的丰富,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成熟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完善,更是为广大人民提供了较好的居住条件。虽然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但是衣食住行仍旧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现在的人们对于居住条件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大,他们在选择自己居住的环境时,不再是单纯的考虑该地区的繁荣度、房价、交通情况,而是更加关注建筑物的设计和空间问题。
2 建筑设计与空间设计概述
2.1 建筑设计概述
在建筑中,建筑设计与空间大小互相影响,建筑功能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主导地位,这就导致建筑的功能与空间形成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且二者都是推动建筑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功能占其主导地位,是因为它对建筑的空间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而空间大小,是建筑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是工作的核心。建筑设计者们通过长期研究实践发现,具体的建筑设计可以通过图纸、建筑模型或其他手段将其设计意图表达出来,这能够更形象的暴露错误,也能更容易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建筑设计者们还可以通过提出多种方案进行比较,进而得出最佳方案的形式,采用方案比较的形式能够使设计方案达到完善。
2.2 空间设计概述
空间设计是指在建筑房屋装修完毕之后,对建筑室内进行合理组织、有效搭配,通过利用一些可变换、易挪动的装饰物、家具等对室内进行陈设、装饰。建筑空间设计的要求是在指定使用功能下创造出符合审美要求、满足审美视觉的艺术创作,针对具体要求,相关人员在空间设计时应满足建筑设计方案的独特性、实用性的要求,应充分运用新科技和新理念,应与设计方积极配合,为工程技术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3 现代建筑空间组合的原则
由于现代建筑对空间功能的细化和最大化利用,促使人们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化评价。建筑内部空间组合是根据人们生活需要来设计的,但是它同时又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设计出一系列舒适、亲密、温馨、美观的住宅环境,就要做到以下几项原则。
3.1 功能分区合理性原则
功能分区和理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正确处理建筑内部不同的使用功能和要求,为了保证室内的流线通畅、交通面积的综合利用,我们要有预知意识和分析能力,做到正确处理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满足各功能分区的要求,使得建筑居住条件功能良好、居住舒适。
3.2 空间组合灵活
空间组合灵活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形式。只有确保建筑物的灵活性,才能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便捷使用。如果组合不灵活的话,整体容易遭到破坏。这种空间组合灵活性要求建筑工作人员根据不同住户、不同时期的使用要求对整套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隔和重组也可在设计建筑方案时,将某些功能分区合并或者连接,不划分出明显的界限,这样能加强建筑空间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3.3 室内环境舒适性原则
为了确保住户居住的舒适、方便、温馨,我们就必须遵循这一舒适性原则。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该区域的气候地理条件,选择好的住宅朝向,这样能够享受更好的日照条件和通风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室内空气对流通风,获得更好的空气质量和卫生条件。如果不采用这一原则,对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这些主要空间随意设计,那么将极大地影响舒适度,将会给整套建筑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3.4 整体设计经济性原则
在建筑设计与空间组合中,经济性以各种形式存在,也常常会出现一些结构组合不合理以致大大降低建筑整体性的情况。因此,在建筑设计与空间组合的过程中遵守整体设计经济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要对建筑面积进行合理分配、要分清不同功能空间的不同要求;要在满足通风采光的前提条件下、保证窗户的气密性和隔热性的要求下,尽可能的节约能源,整体设计经济性原则要体现在设计概念中的战略战术中,也要将这些符合该原则的战略战术付诸实践。
3.5 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施工源于人类更要忠于人类,最终目的也是为人类服务,所以建筑成果只有让人类各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它的最终价值,这就要求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坚持以人文本的概念,满足人类对居住的基本需求,秉着人性化的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住宅设计和宜居环境设计。
3.6 绿色环保原则
由于全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所以绿色环保思想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并且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最受关注的原则。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如今城市人口数量急剧上升,这就使得人们对城市住宅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导致建筑面积不断扩大,绿化面积不断缩小,生态坏境遭受严重破坏,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4 建筑设计中空间组合
4.1 根据空间的形状和比例
按照建筑空间的形状和比例,对建筑进行设计来增加建筑的空间。不同的空间形状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官感受,因此,在选择空间形状时,要综合使用功能、精神感受等方面的因素来考虑,使其既满足住户对建筑舒适实用的要求,又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并且可以根据建筑空间的具体情况和形状比例对其进行合理设计。
4.2 根据空间的尺度
建筑设计中空间组合按照空间的尺度来进行是指对所采用的空间大小进行测量。最高高度要以人为标准,过高会给人一种距离感,过低又会让人感觉不舒适,相对高度也要结合空间面积分配比例。所以,要在建筑设计时对其进行度量,这样才能给人一种空旷、舒适的感觉。
4.3 根据建筑造型和空间的关系
建筑的外部造型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建筑的内部空间,同样,有什么样的空间,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外部造型。空间形式和空间组合都是属于内部空间的表现形式,这就要求空间组合要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性。建筑内部空间合理组合是为了服务于人们、方便于人们,在有限的居住面积中合理的组织搭配,有利于为人们的生活创造出一种和谐、雅致、温馨的氛围,促进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5 结束语
居住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迅猛发展的住宅建设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的活力,居民的生活质量不再局限于房子的档次和质量,而是开始对居住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建筑工作者们也随之关注的是,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合理组织各种空间,让整个设计看起来是最合理的、最美观的。当然,就我国目前的建筑设计与空间组合而言,还是存在着缺陷的,这就需要国家科教兴国,大力发展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不断探究学习这方面的人才,才能使建筑也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何成全,刘红卫.浅谈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组合[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11.
[2]包志平,曾毅.关于现代住宅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探讨[J].今日科苑,2010.
关键词:商业建筑 中庭 联系方式 比例 平面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atrium space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mainly discussed the public buildings in the atrium space design,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large commercial building in the atrium space design.
Keywords: commercial buildings in the atrium contact ratio graphic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中庭空间的发展及意义
1.1中庭空间的历史发展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藻井的形式便是现在中庭空间的雏形,在皇家建筑、佛教建筑中为了体现封建制度的集权性、体现威严、敬畏的至高无上的权利,使庭内空间高大。最为典型的中庭出现在福建地区的“围屋”居住建筑中,当地居民为了防御外族的入侵,建筑成圆形布置,中庭为族民日常生活的活动空间。在国外古罗马建筑中不覆顶的开敞庭院,才真正地把自然引入到了建筑室内空间。
20世纪60~70年代,在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下,人们开始对崇尚于机器美学而建造起来的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产生了厌倦,开始以一种返朴归真的心态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庭院空间。但是这无疑具有一定难度,为此,设计者们作了多种的尝试,尝试把庭院重新引入现代建筑中。
1967年,由约翰・波特曼设计的“中庭旅馆”(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旅馆)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美国甚至全球的建筑界立即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庭旋风”。现代中庭的使用和推广,一方面是由于这种方式满足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对亲近自然的渴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建筑的发展趋势由水平伸展到垂直向上或是向下,垂直绿化系统随之产生。建筑庭院从原先的单一平面进入到了三维立体空间,即向垂直方向发展。通常意义上的庭院是二维的、平面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像空中庭园这样的在垂直系统上发展的庭院形式已经屡见不鲜了。
当今的中国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正在进入消费社会。消费也不仅是物的消耗,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价值和意义的建构与消耗。商业环境作为商业活动最为密切的发生地,其特征已不再是单一功能化的空间,而是与其他功能空间不断融合、交叉的复合型态。
大型商业建筑中的中庭空间具有重要的空间意义,它同商业建筑的各个功能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起着统摄全局的作用。中庭空间在大型商业建筑商业空间中的运用可以说是满足人们现代购物复合行为目的及要求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空间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1.2中庭空间形式产生的巨大意义
正如理查・萨克森所说“自60年代后期以来,至今(1985)突然有了上百个‘中庭建筑’,自一百年前的摩天大楼以来,没有一种建筑形式以这样的速度与成就在发展”,中庭建筑的发展非常之快,使之十分有必要对建筑中庭的设计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
目前,国内外中庭设计的相关书籍还较为匮乏。国外技术人员对中庭的研究涉及采光顶、自然通风、烟气控制等方面,并大多建立在模型及数值分析的基础上。国内对于中庭的空间形式、物理环境、通风、防火、景观、和节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探讨研究。
2公共建筑中庭的形式及与商业建筑的结合
2.1中庭的开敞形式及与商业建筑的结合
2.1.1中庭空间在建筑中的布置方式中庭空间在建筑中有单向、双向、三向及四向等布置方式。
2.1.2与商业建筑的结合
(1)四向中庭为封闭型中庭、围合式中庭,也是建筑设计中较为常见、较为典型的一种中庭布置方式:在大型商业建筑内部(一般是入口处、中间部位)设置由下至上通透的开敞空间。顶部通常采用网架、球面屋架同大面积玻璃相结合,通过扶梯、景观电梯等垂直交通方式,从而使中庭形成交通枢纽。
图1某购物休闲广场1层平面图
图2某购物休闲广场2层平面图
(2)连接式中庭也称为双向中庭。这种中庭形式是运用高架的玻璃采光和围护结构把两段或几段建筑相连接起来。高大通透空间给设计者提供了广阔的遐想空间舞台,为人们休息、娱乐、餐饮、交流等活动提供了场所,同时也把演艺、集会、展示等商业活动的引入中庭,增加了商业的附属价值和客源。
(3)单向中庭及双向中庭作为过渡式空间。公共围合性空间置于商场一侧,形成商业内街式中庭,并运用大面积的玻璃窗或其他方式的围护结构(如外挑的柱廊)等,使空间产生向外渗透,有利于提增加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开放性,创造内外融合的景观环境。过渡式中庭从属于建筑但区别于其他形式中庭,视觉上向城市空间敞开,在空间使用上向市民开放,是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完美融合。
2.2中庭的组合形式及与商业建筑的结合
2.2.1公共建筑中多种中庭方式组合及其他方式
(1)水平组合。
(2)竖向组合。
2.2.2与商业建筑的结合
水平组合是多种中庭样式及垂直交通的相组合而成,从而达到多个视觉和感官中心,使建筑空间由多个不同形式的中庭组成,形成一个三维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各有千秋,更具有灵动的生命力,因此,在大型商场中经常采用。
2.3中庭与周围空间的联系方式及与商业建筑的结合
2.3.1中庭与周围空间的联系方式
2.3.1.1独立式中庭
沿中庭高度方向,用玻璃或其他建筑材料将中庭与四周建筑空间分开,这样中庭内的热环境不会对其他临界建筑空间产生影响。
2.3.1.2开放式中庭
普遍运用在建筑中,中庭直接与相邻的建筑空间相连通,中庭的热环境会对其他建筑空间产生直接的影响。
2.3.2中庭空间与商业建筑的结合
开放式中庭有着明显优势,在大型商业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把商业建筑的各个功能空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起着统帅全局的作用,这也是中庭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1)气氛营造。在大型商业建筑中中庭空间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庭为商业空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如同歌曲中达到部分,同时也成为商业空间打造了特殊的商业氛围的场所。形成整个商业空间的景观中心:回廊、旋转楼梯、通透的景观电梯、商品的展示空间等处理方式也增添了繁荣的商业气氛。
(2)交通组织。中庭多采用扶梯、景观电梯交通方式组成商业建筑的垂直交通枢纽空间。不同方向的人流在这里汇集,成为整个建筑的人流集散中心。
(3)多元化。中庭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休息、交往的场所。宽扩的场地,人流的聚集成为商场商家举办各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使中庭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空间。不仅招揽顾客同时提升了商业价值。
(4)环保、绿色、生态。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强调节能减排的今天,生态建筑将会带来新的发展。中庭空间在促进室内通风、改善自然采光、利用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辐射等方面的生态效应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中庭在建筑空间的精彩演绎,也是生态建筑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自然的回归。为了能实现都市中梦想,为了能身临其境。设计师们把自然景观搬到中庭内,来慰藉我们的情感。
3商业建筑中中庭的平面设计
中庭的平面形式可以分为:点状、线状、环状三大类。
3.1点状中庭在商业建筑的应用
点状中庭主要包括圆形、正多边形、矩形、不规则多边形等平面形式。圆形和正多边形都具有静止、内敛的特征。这类中庭间往往位于整个建筑的核心位置,通常是设计师组织建筑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平面较为规整的酒店、商场、市政建筑中。矩形中庭是较为常见的形式,它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利于组织人流,同时增强人们对空间的识别性。
3.2线状中庭在商业建筑的应用
线状中庭即长向中庭,其平面形式多为带形布置。线状中庭具有很强的方向性,通过空中过廊的连接从而创造一种巧妙充、丰富的空间形态。一般通过明亮的色彩、别具一格的采光顶棚处理、沿中庭内街不同立面风格的处理,营造出丰富、繁华的商业氛围。也常被建筑师当作平面构图中的轴线而成为组织建筑空间的重要手段之一。
3.3环状中庭与商业建筑的结合环状中庭在商业建筑中并不常使用,只是在个别高层和底层局部使用。
4中庭尺度、比例在商业建筑中的应用
中庭空间尺度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分别是它的平面比例(PAR)和剖面比例(SAR)。
4.1平面比例
根据建筑的不同性质和功能,中庭空间的平面比可分为两类: ①PAR<0.4时,中庭空间较为窄长―――线型中庭;②PAR>0.4时,中庭空间平面比例较为舒适―――广场式中庭。
4.2剖面比例
当剖面比例SAR值介于1~2之间时,中庭空间将会有良好的采光。中庭的侧界面的高度和它们之间的相对距离的关系来衡量:当侧界面高度较低,相对距离较宽时,空间就会显得压抑;反之,当侧界面高度较高,相对距离较窄时,则空间会显得封闭。所以在中庭设计中,尺度的把握是设计师们应注重的。
4.3中庭尺度、比例在商业建筑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中庭空间都需要大尺度,但同时尺度过大对人们心理产生陌生、疏远的距离感,所以中庭的大小要“因地制宜”,同整个建筑体量、空间的布置形式密不可分,同时要充分考虑人们在互相交往中的尺度感受。扬・盖尔在其《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曾说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缩小到20~25 m时才能看清楚别人的表情和思绪,这种情况下,见面才开始变得真正令人感兴趣,并带有一定社会意义”。由此可见,中庭的尺寸大小,应该遵循人们活动空间范围需求有关。同时,建筑装饰装修的色彩处理变化及不同材质的运用搭配及空间的划分形式、机理的构成,都会对中庭尺度感产生影响。
1.缺乏人性化的交流空间
现有的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没有为师生预留足够的公共空间和交流场所,教学基本上在课堂完成。学生要向老师讨教问题,一般也是在讲台上进行,或者随着老师穿过楼道进行简短的交谈,这样的设计缺乏对人的尊重和对交流的鼓励,更像是一个模块化的工厂。
2.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艺术类学科发展趋势
在多数整体式教学楼中,对艺术教学的针对性不够,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专业学科不断变化,当前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适应现代艺术的教学与实践,适应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及今后不断调整、发展等方面的要求。而一幢教学楼的使用时间是长久的,这使得艺术类高教教育空间设计面临挑战。
3.无法承载学校、城市的人文底蕴
只讲工具性的空间、技术性的条件、数字化的成果,但忽略了内在的东西。艺术当随时代,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文特色,但目前很多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脱离其所处的环境,甚至照搬西方的设计,光鲜亮丽的外壳之下缺乏人文沉淀,更妄谈承载深厚的人文底蕴。
二、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设计发展方向
1.注重艺术类高等教学空间多样性设计
由于艺术类教学的特点,并非只有教室才是教学的唯一选择,宽大的走廊、开阔的中庭、教学楼旁的草坪、走廊、平台、大厅也是实际功能意义的空间,都是可以供学生讨论、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具体来说,首先要有一个较大的交流空间,这个也是整个艺术楼的中心汇合处,这个空间较大,可安排咖啡厅、座椅、电话、书刊、布告栏等简单交流设施。其次,可在同层或不同层人们经常碰面的地点设立讨论区,如楼梯口可给予学生停留、交谈、娱乐相对独立的空间,可摆放一些桌椅;最后,走廊也是休息与交流的好地方,在不影响走廊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安排一些长椅、展览框,或者自动售卖机,供来往学生休息、观赏和使用。这样,在不增加面积或减少面积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此外,通过绿色植物的绿化、艺术作品或座椅的摆放作为隔断,将交流空间进行划分,这样增加交流区域的节奏感,形成开放和半开放、单独和群体、动态和静态的空间节奏感,更有利于学生交流,也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从整体上,通过节奏、排序、光线、渗透及层次划分,避免单调,形成变化效果,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
2.以人为本,鼓励交流
我们可以联想到西南联合大学,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创造出令人羡慕的成绩,除了令人津津乐道的大师云集、自由之学风等,还有被人忽视的一点——因为身处暂时简陋的校舍条件,恰恰创造了一个自由、平等、密集的交流环境。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和老师共处一个院落,“住也在那里,上课也在那里”。处在同一空间中的师生就会产生社会往,相互照面并体验到他人的生活感受,由此因灵感和激情的碰撞而共同创造出一个愉快、积极的交往空间。因此,未来艺术类高教空间,应该以人为本,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为主线,营造更多的公共空间;应该打破以往的、原有的以老师为中心的静态、单调的教学布局模式,更多地放入互动的教学布局模式。建筑大师约翰•波特曼对公共空间的成功运用给我们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以启迪,他在建筑理论上提出“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的设计指导思想,值得深思,使我们在未来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中的考虑要更多地从人出发,建立更多的鼓励交流的公共空间。比如,在课堂空间布局设计中应多考虑师生互动和学生间分组讨论等,使之成为适合师生进行各种交流的场所。课余活动聚会、联谊交流等可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延伸。所以,现代教学空间应该把聚会、展览、展示、课程设计、交流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个共享的空间。设计大小不同的空间,私密和半私密的空间,自修和讨论的空间,教学和休息的空间等。而采用完全开放式的结构,将艺术展馆融入到教学设施中来,改变目前艺术展馆和教学楼相分离的局面,也不失为以人为本,鼓励交流的创举。
3.注重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效用和可变性
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艺术类高教空间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其功用性中来,而不是仅将其视作增加教学设施的审美格调。首先要满足教学空间的需要,立足艺术类高教的特点,更大程度上满足讨论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对空间的要求;其次要满足展示的需要,比如与城市建设衔接,建立公益性文化展示平台、艺术场馆等。最后,要满足学习、交流的需要,如设立小型艺术类图书馆,提供阅读空间,引进商业化的咖啡吧,提供交流讨论区。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可变性。建筑的使用年限动辄几十年,但对建筑的使用却常随时代而变,教学楼的设计应以“可变功能”的概念代替“固定功能”概念,使建筑最大程度上接近其最高使用价值。在现代整体式教学楼中,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的灵活性问题尤为重要,未来艺术类专业学科不断变化,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应具有灵活性、通用性,如减少隔墙、扩大空间,以适应学科间的不断调整、发展、更新等方面的要求。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在以群楼的方式来适应未来多学科的分院独立教学管理方式。
4.注重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人文精神传达
由于艺术类教学的特点,并非只有教室才是教学的唯一选择,宽大的走廊、开阔的中庭、教学楼旁的草坪、走廊、平台、大厅也是实际功能意义的空间,都是可以供学生讨论、学习和交流的空间。具体来说,首先要有一个较大的交流空间,这个也是整个艺术楼的中心汇合处,这个空间较大,可安排咖啡厅、座椅、电话、书刊、布告栏等简单交流设施。其次,可在同层或不同层人们经常碰面的地点设立讨论区,如楼梯口可给予学生停留、交谈、娱乐相对独立的空间,可摆放一些桌椅;最后,走廊也是休息与交流的好地方,在不影响走廊宽度的情况下,可以安排一些长椅、展览框,或者自动售卖机,供来往学生休息、观赏和使用。这样,在不增加面积或减少面积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间。此外,通过绿色植物的绿化、艺术作品或座椅的摆放作为隔断,将交流空间进行划分,这样增加交流区域的节奏感,形成开放和半开放、单独和群体、动态和静态的空间节奏感,更有利于学生交流,也增加学生的审美情趣。从整体上,通过节奏、排序、光线、渗透及层次划分,避免单调,形成变化效果,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
2.以人为本,鼓励交流
我们可以联想到西南联合大学,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创造出令人羡慕的成绩,除了令人津津乐道的大师云集、自由之学风等,还有被人忽视的一点——因为身处暂时简陋的校舍条件,恰恰创造了一个自由、平等、密集的交流环境。学生过的是集体生活,和老师共处一个院落,“住也在那里,上课也在那里”。处在同一空间中的师生就会产生社会往,相互照面并体验到他人的生活感受,由此因灵感和激情的碰撞而共同创造出一个愉快、积极的交往空间。因此,未来艺术类高教空间,应该以人为本,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为主线,营造更多的公共空间;应该打破以往的、原有的以老师为中心的静态、单调的教学布局模式,更多地放入互动的教学布局模式。建筑大师约翰•波特曼对公共空间的成功运用给我们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以启迪,他在建筑理论上提出“建筑是为人而不是为物”的设计指导思想,值得深思,使我们在未来的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中的考虑要更多地从人出发,建立更多的鼓励交流的公共空间。比如,在课堂空间布局设计中应多考虑师生互动和学生间分组讨论等,使之成为适合师生进行各种交流的场所。课余活动聚会、联谊交流等可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延伸。所以,现代教学空间应该把聚会、展览、展示、课程设计、交流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个共享的空间。设计大小不同的空间,私密和半私密的空间,自修和讨论的空间,教学和休息的空间等。而采用完全开放式的结构,将艺术展馆融入到教学设施中来,改变目前艺术展馆和教学楼相分离的局面,也不失为以人为本,鼓励交流的创举。
3.注重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效用和可变性
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艺术类高教空间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其功用性中来,而不是仅将其视作增加教学设施的审美格调。首先要满足教学空间的需要,立足艺术类高教的特点,更大程度上满足讨论式学习、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对空间的要求;其次要满足展示的需要,比如与城市建设衔接,建立公益性文化展示平台、艺术场馆等。最后,要满足学习、交流的需要,如设立小型艺术类图书馆,提供阅读空间,引进商业化的咖啡吧,提供交流讨论区。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可变性。建筑的使用年限动辄几十年,但对建筑的使用却常随时代而变,教学楼的设计应以“可变功能”的概念代替“固定功能”概念,使建筑最大程度上接近其最高使用价值。在现代整体式教学楼中,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的灵活性问题尤为重要,未来艺术类专业学科不断变化,艺术类高等教育空间应具有灵活性、通用性,如减少隔墙、扩大空间,以适应学科间的不断调整、发展、更新等方面的要求。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在以群楼的方式来适应未来多学科的分院独立教学管理方式。
4.注重艺术类高教空间设计的人文精神传达
在课程理论知识系统讲授后,教师编制并下达设计任务书,指出实地乡野考察的地点、内容、范围、形式,学生根据某地区-个民间艺术项目为目标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并结合图片进行项目分析研究。例如以信阳柳编为主题的故事板设计训练,在设计素材提取过程中,将信阳地区的人文风情、自然风光、柳编传承历史、柳编技艺及制作过程、柳编制品的造型与功能作为母版,对其细化深入分析,划分出“地域民俗民风”及“技高艺美”、柳编编织纹理、材质色彩、编织物造型等子版,将其形式化、符号化的提取形成设计前期的故事板,为更好地将其体现于建筑空间与装饰表现中提供设计分析材料。另外,笔者针对依据目前已有的以民艺元素为来源设计建造的建筑单体,在教学中将其进行图片调查和思路辨析、对比给学生讲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自我赏析能力。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西班牙展馆外观设计和中国禹州均官窑址博物馆,两个建筑无论从外观造型还是空间功能设计,都汲取了中原民间艺术的灵感。西班牙展馆设计的主题理念是“世代相传的城市”,它的建筑造型亮点是利用藤条材质编织的覆面框架,该展馆建筑外立面由不同质地颜色各异的藤条板装饰,通过钢结构支架来完成,线条流动而浪漫。并且这些藤条板的天然色差将组合形成一个个象征自然元素的古老中国文字,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出自于信阳地区的藤条编艺既展示了当地自然材料与传统手工技艺,又为现代建筑造型和材料的选用开辟了新的设计思路,很好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而中国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作为钧瓷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展馆,在建筑空间功能分区上清楚地划分了主体展馆、宋钧官窑遗址展示馆和钧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三部分组成。虽然在整个建筑空间内部功能分区合理,在造型墙面装饰及展示墙、灯具等细节上都体现出禹州龙山文化、历史沿革、具茨山神秘符号及钧瓷民间艺术文化,并在设计上都巧妙地体现出禹州地域文化及钧瓷艺术,但是与西班牙展馆外观设计比较创新略显不足。
2、与乡土艺人“对话”
在前期调研过程中,教师邀请个别民间艺人进课堂,进行现场教学。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艺人的技艺操作和流程,用手真实地向艺人学习民间工艺的技艺实践。在这个信息虚拟技术发达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只依赖眼睛的认知,而忽视通过手完成的认知。学生很容易只关注外在形式和图案二维的视觉艺术表达,并没有深入的理解民间艺术的作为活态文化传承的本质,更难于将设计元素融入表现在建筑三维空间设计中。通过对民间艺人生产、生活的体验和交流,使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自然链接,避免学生设计过程与真实市场产生隔阂。
3、创新研究设计方法
学生通过对建筑建造模式、空间布局、建造材料与构造等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的系统学习,和对相关地域文化背景、民间艺术形态及特色的调研分析,可以进一步思考中原民间艺术的导入方式,扩展设计思路。学生在进行室内功能分区划分时要针对实用性和民建家居地域性考虑;在空间的装饰材料与构造中,学生要学会充分利用本土传统材料,剖析本土司弋建筑构造形式;在造型、色彩、陈设的装饰手段应用中学生要强化富有民俗性、地域性等人文素材,要将民间艺术的内涵美和艺术装饰美运用象征、隐喻、意象、符号学的手法表现于建筑设计中。例如,在“乡村絮语”—信阳柳编艺术展览馆建筑外观设计的专题设计课程中,乡村是指朴素的民间,而絮语则是指民间的艺术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继承和发展。学生针对信阳柳编艺术特征及工艺品造型为设计来源,展开了设计理念及方案草图。如方案一,将柳编背篓与编筐进行结合,从两者高低错落的感觉设计出展馆主楼和副楼。运用柳编肌理表现于展馆外观,显得层次分明。低矮的副楼衬托着巍然高耸的主体建筑,有主有从,富于变化。方案二,将柳条古法编织的鱼篓作为设计灵感,以曲线为元素,由层层叠加的线条组成环形作为建筑外观,圆浑而大气,含蓄而流畅。
4、成果展示互评
在设计中期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方案PP石「报,内容包括由前期调研引发的设计概念图片、文字和草图以及设计过程中的草图,空间功能布局计划书。汇报后学生以团队小组讨论其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互评。而后,小组推荐设计较完整成熟的优秀方案,共同电脑制作建筑平、立、剖施工图及构造大样图、效果图,最终小组各成员亲自动手协力完成模型展示。在“乡村絮语”一一信阳柳编艺术展览馆建筑设计课题训练中,教师辅导学生进行信阳民间编织艺术展览馆的课题来源分析和设计定位立意,拟定其为一个公共的艺术机构及文化活动的空间。它存在的意义除了收藏研究编织艺术品、保护编织艺术资料和继承、发展编织艺术文化的职能之外,搞好艺术教育知识的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职能。信阳民间编织艺术展览馆的收藏、研究与展览活动事实上都应该具有这样的基本理念。因此,信阳民间编织艺术展览馆应当具备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主要功能。依功用可将该建筑空间内部合理划分为展示区、储存区、销售区、工作管理区、青少年手工民艺学习区、艺术沙龙、餐饮服务区、卫生间等。整体建筑设计形态来源于柳编鱼篓,无论从建筑夕觑还是室内装饰都以展现柳编工艺的技艺美、肌理美、视觉美为目的,将民艺作品的表现力体现于建筑现代设计中。
5、小结
【关键词】陶艺景观小品;空间设计;表现手法
广州番禺紫泥堂文化创意园(以下简称紫泥堂)位于番禺区沙湾镇,与番禺著名旅游景点宝墨园毗邻而居。紫泥堂将原有的紫泥糖厂改造为集艺术、养生、休闲、旅游和工业展示为一身的、培育创意梦想及发展高端生活文化的现代厂区。紫泥堂陶艺景观小品项目的设计师为曾力、曾鹏两位陶艺家。曾氏兄弟出生于艺术世家,受父辈影响,兄弟俩从小耳濡目染,对陶艺情有独钟,先后在石湾美术陶瓷厂工作。为了提高创作水平,哥哥曾力进入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弟弟曾鹏考入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在陶艺理论与实践学习上,均得到快速成长。兄弟俩在30多年的陶艺创作生涯中,不仅继承发扬了传统岭南陶艺风格,还不断创新并融入现代陶艺风格。此次在陶艺景观小品设计中进行大胆尝试,在保留原厂历史感空间环境的同时,将陶瓷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陶艺景观小品空间设计的意义
紫泥堂陶艺景观小品空间设计为了满足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而进行了各种实验性尝试。布局在厂区内的陶艺景观小品设计具有影响参观者心理的功能,是思想意识、生活理念以及材料多元化背景下的自由发展,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有一定地域代表性和文化内涵的陶艺景观小品设计典型案例。相对于冰冷的钢筋水泥,陶艺景观小品蕴涵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内容,满足了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情感需求与回归大自然的精神诉求。陶艺景观小品具有形态饱满、刻划精细、釉色鲜明、真实自然、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生动传神和格调高雅等特征,以极大的包容性融合了多种艺术风格,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令人赞叹。在小品的设计中,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强调了人的情感因素,使人们能充分感受到陶艺景观小品设计的类型、存在的意义,并且通过这些作品更加直观的理解空间、艺术、人之间的关系。
二、陶艺景观小品空间设计的表现手法
陶艺景观小品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如何满足不同空间的情感需求。陶艺景观小品不仅是为了美化和装饰环境,更是为了寻找不同公共环境下使用群体的象征性,将人们从刻板、单调的枯燥环境中解脱出来,使所处的环境氛围变得更加亲切、感性和真实,使人作为主体在这一空间里有更为愉快和轻松的生活氛围。受不同地域空间的影响与限制,不同的公共空间会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情感需求特点,本文中陶艺景观小品的表现手法大致分为以下八类:(一)渲染法渲染是陶艺景观小品着色的方法之一。在小品设计中,对比强烈的设计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方法被称为明暗渲染法。此外,还可以用到灯光渲染法、光影渲染法和表面纹理渲染法等。在厂区广场上,运用姿态各异的陶艺人物、红砖肌理、葱郁的草本植物和洁白的墙体等,将人物群体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深化主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这种渲染方法使陶艺景小品形象的主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图1)。(二)抑扬法陶艺景观小品空间的设计多采用抑扬法,使产生强烈的反差。作品在出人意料中产生盎然生动的情趣,在曲折婉转中增添隽永的意韵,设计师以此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抑扬的手法包括前扬后抑、前抑后扬、扬抑融合和明扬暗抑等。在工厂原有的旧砖、陈旧的水泥柱和大烟囱的烘托下,作品(图2)矗立在顶端,动物造型昂首挺胸,神采飞扬。这件作品的空间表现手法为先抑后扬,在旧场景布局的环境中呈现出新的作品,出乎人们的意料,用完美的视觉重点表现设计作品的涵义。(三)夸张法夸张法是指在陶艺景观小品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突出设计物的形象特征,深刻而又更简洁地揭示作品内在本质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强化了情感表达,给人鲜明的印象,以此来烘托气氛,达到增强视觉表达效果的目的。夸张手法包括局部夸张、整体夸张等。作品(图3)巨大的装饰人物造型形似男女图腾,两个憨态可掬的人物形态相对而立,通过整体夸张手法的运用,为陶艺景观小品的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彩,使产品的特征性鲜明、突出、动人。这种陶艺景观小品设计,注重空间的视觉感受,强化光影设计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追求新颖独特的视觉效果,在创造性和想象力上对小品的设计要求更高。(四)联想法联想法是赋予陶艺景观小品某种概念设计而引发其他衍生概念的方法。观赏者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大艺术形象的容量,加深画面的意境。联想手法包括类似联想、临近联想、因果联想和对比联想等。作品(图4)整体造型以切割器皿形态作为基本设计元素,并进行有目的的组合,观赏者在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经验,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这种由类似联想带来的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使审美对象与观赏者融合为一体,引发了美感共鸣。(五)烘托法烘托法又名陪衬法,是指陶艺景观小品如众星捧月般,使要表达的设计主题视觉形象更加突出,是一种从侧面衬托主题的艺术表现方法。烘托手法包括以弱衬强、以小衬大和以虚衬实等。在展示公共空间的陶艺景观小品设计时,设计师应注重展示主题理念和展示流线,弱化小品的装饰作用,重点表现园区所需展示的主题内容,从而主次分明,使观看者一目了然。例如,以一组陶艺景观小品(图5)作为陪衬,使白墙圆形拱门主体设计更鲜明,主色调明显突出,景观小品在空间视觉设计上常常是以侧面的视觉形式出现。(六)象征法象征法是陶艺景观小品传递设计文化信息的方式,通过类似联想的思维模式,借助某种具体事物的显著特征,赋予其深远意义的艺术手法。在陶艺景观小品设计中运用象征手法,不仅使复杂、深邃的理念单纯、浅显化,还能使抽象意义更具体、更直观,进一步拓展设计的内涵,营造艺术氛围,强化小品的渲染力和冲击力。象征手法包括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等。例如陶艺景观小品(图6)以动物造型设计为主题,在设计中对立体形象进行强化、取舍和提炼,以独到的想象力抓住头部、四肢和尾巴加以特写和延伸放大,充分表达出动物的神韵。(七)情趣法情趣法是指表现陶艺景观小品情调和趣味的方法。情趣手法包括哲理情趣、文化情趣和生活情趣等。注重生活情趣的陶艺景观小品的形态设计往往通过夸张、排列组合等手法再现一系列自然形态,从而给人以新鲜的心理感受。所谓情趣,情是指情感,包括高兴、悲伤、愤怒等;趣是指趣味感和乐趣。例如,陶艺作品(图7)通过系列化的设计作品来表现一种特定的生活化情趣,作品富有浓郁的情感色彩,有的娇羞妩媚,有的慈眉善眼,有的威武有力。一件好的景观作品设计通常会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舒适、愉快,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使人从心里感到愉悦。(八)幽默法幽默法是指陶艺景观小品所具有的意想不到的、荒诞不羁的特征,但表现形式上又有着深刻含蓄、意味深长的特点,通过在逻辑关系上的适度调整后对客观事实加以破坏,使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欢乐情感。幽默手法包括影射幽默、讽喻幽默和双关幽默等。例如,陶艺作品(图8)注重空间细节上的人性化处理,运用双关幽默手法,巧妙地表现出猪的喜剧性特征,通过拟人化的性恪、外貌及举止,强调某些突出可笑的特点,把表情、姿态中需要肯定的特点,最大范围蔓延到漫画角色中,给人一种充满童趣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