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管理体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章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归属
第一条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包括水旱田、坡园地等耕地,热带经济作物、果树、茶园等用地和林地、草地、荒地、水面、滩涂、自留地、自留山和宅基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农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经济合作社经营和管理。集体土地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村经济合作社是土地承包经营的发包方。社员、专业户和联合体是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承包方,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农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各该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
人民公社时期已明确划归大队所有的土地或者联产承包后已办理合法手续归管理区及其直属厂场使用的土地,应当归管理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在人民公社时已划归公社(即现在的乡、镇)的水利工程用地,农业生产基地和近年来乡、镇已办理合法手续的农业和工业用地,属乡、镇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第二条 乡、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所使用的土地、国家设置在农村的国营企事业单位所征用土地,其土地权属归国家所有。
第三条 凡是农村拥有集体土地权属的单位,经过核实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貌准确并设置了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地方,应当由市、县人民政府登记造册,给土地所有权单位颁发所有权证书,以确认土地所有权的合法性。
集体土地承包后,应当由市、县人民政府给承包者颁发土地使用证,乡、镇人民政府主管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应建立土地卡片,加强土地档案的管理。
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 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享有“占用、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土地占有方不得占有地下矿藏,不得擅自开采;土地经营使用方要遵守国家有关法规,不得擅自进行土地买卖。国家因公共事业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
第五条 农村集体土地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凡利用集体土地从事农、林、牧、渔业经营的,应当由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单位进行发包,使用者必须签订承包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承包土地必须贯彻有偿使用的原则,并通过合同有关条款加以确定。
第六条 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依法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利,监督双方履行应尽的义务。集体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都有义务保护耕地不受破坏,维护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承包者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培养地力,不得丢荒耕地和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及地貌,不准在承包地上盖房、葬坟、建砖瓦窑、挖塘、采矿。违者给予经济处罚以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章 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第七条 逐步改进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形式。目前我省水旱田、坡园地等耕地采取按人口或人劳比例平均承包的形式可以继续维持,但要注意适当调整连片。原来没有留机动田的村社要注意从因人员“农转非”、去港出国、死亡绝户而余出的田地和丢荒田地收回一部分,适当留足机动田地,以利解决新的人地矛盾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机动田地一般实行一年一包的专业招标承包。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实行“两田制”,即口粮田按人口平均承包,责任田专业招标承包。集体开发成片的热作地、林地、果园地、水面、滩涂,可采取专业承包。目前尚未开发的荒山荒地和滩涂,应采取统一规划,联合开发经营或者专业招标的形式承包。
第八条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应当根据各类型土地和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特点,合理确定各种土地的承包使用期限。承包期满后,重新发包或者进行调整。我省一九八四年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对农田耕地的承包期延长至十五年,并规定五年小调整,现在已到调整期,可以在大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实际进行小调整。
第九条 逐步实行土地达标承包制度,促使承包者处理好用地与养地的关系。达标承包的内容包括:产量或者产值指标,关键生产措施指标,完成种植计划和上交国家、集体任务指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保养指标,培养地力指标等。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从简到繁,先易后难,选择部分指标写入承包合同,定期检查督促,并兑现奖罚,达标的奖励资金,可以从集体土地建设基金中提取。罚款应当归入集体土地建设基金。
第十条 逐步促进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土地承包经营者因从事第二、三产业或者缺少劳力而无法耕种原承包土地,经发包方同意,可以转包并办理转包手续。
第三章 完善积累机制,搞好土地建设
第十一条 国家、集体和农户对土地建设都负有责任。市、县、乡、镇政府主要负责本地域范围内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划、扶持和组织实施;管理区和村社主要负责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长期的地力培养;承包户负责培养提高地力及与其承包土地相联系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保养、维修。
第十二条 把土地建设作为国家农业发展基金投放的重点项目之一。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要从土地承包金或者集体提留,以及集体经营的收入和乡、镇企业补农资金中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集体土地建设基金,专门用于土地建设。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集体土地建设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制度,保证专款专用。
第十三条 实行劳动积累工制度。农村劳动力每年每人要完成十至十五个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开发资源,发展集体经济。乡、镇政府、管理区和村经济合作社对劳动积累工要造册登记,定期公布,总结评比。
第十四条 推广有利于培养地力的轮作制度。鼓励施用绿肥,增施农家肥。
第四章 强化农村集体土地管理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耕地,维护排灌工程设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水土流失,制止荒废、破坏耕地的行为。
国家建设和乡、镇、村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杜绝乱占滥用耕地。
第十六条 防止土地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对已造成污染的土地进行治理;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而造成土地、水源污染者应依法追究其责任。
关键词:土地管理;法制建设;问题探讨
前言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城乡一体化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而言,土地管理法制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准备工作,它不仅可以对土地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而且还能对土地的经济价值和土地所有权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因此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我⒍晕夜土地管理法制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土地管理法制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希望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帮助。
1 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在土地管理法制建设过程中,人员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那么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将很难进行。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较低。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如果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意识,那么他们的工作态度必然会不端正。这样一来就会严重影响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的进行,甚至会在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过程中发生严重错误,这对于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极为巨大的。甚至会在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过程中产生危害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的严重问题。其次就是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较为低下。这种危害体现在,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准确的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使法治建设工作产生误差,使农民土地财产方面产生安全问题。这对于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极为巨大的。最后就是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的执行力较低,执行力也是体现综合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低下,那么整个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仅土地管理法治建设工作的工作周期会延长,而且工作的效率也会下降。因此提高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1.2 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过程中的协调与沟通较少
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过程中的协调与沟通较少。在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土地管理法制建立和土地管理法制实施两个方面。土地管理法制建立是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的重要前提保障,而土地管理法制的实施是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的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将土地法制管理投入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土地管理工作。因此,这两个过程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如果在这两个过程中缺少协调与沟通,那么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例如,会出现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效率低下,脱离实际的情况;会出现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偏离最初的意愿,造成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不能真正为农民服务的问题。这些都是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过程中缺少协调和沟通所造成的后果[1]。
1.3 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过程中不能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过程中不能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这个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技术涌现出来,这些先进技术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我国的一部分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过程中缺少先进的技术支撑,这就导致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效率严重降低,不利于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的进一步进行。
2 解决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2.1 提高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如今,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极为重视。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显的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要想提高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就要从每一个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入手,土地管理法制建设管理部门可以针对那些土地管理法制建设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较差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这些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提升,使这些工作人员在应对复杂情况下的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时,能够快速地找到问题所在,并且有效地解决问题。其次,针对这些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谈话、加薪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责任感,改变他们对工作的消极态度,从而使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最后,土地管理法制建设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小组,交流小组的方法促进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2.2 加强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
解决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第二个方法,就是要加强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只有进行正确有效地协调与沟通,才能使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正常地进行,才能使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符合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土地管理法制建设管理部门可以在进行相关工作的同时建立交流沟通意见反馈小组,从而使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土地管理法制建设管理部门还可以建立土地管理法制建设进展评审小组,从而促进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2.3 将信息技术与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相结合
解决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第三个方法,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相结合。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普及。信息技术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将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相结合,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法制建设工作效率,减少法治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纰漏,提高工作精度。与此同时,在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对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进行建模,从而找到最适合实际情况、最有效的土地管理法制条款。从而使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更加高效地进行[2]。
结束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中,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在本文中,我对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希望这些能够促进我国土地管理法制建设事业的发展,使土地管理法制建设工作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农民,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土地测绘;测绘质量;问题;处理方法
一、土地测绘方法
1、运用比例尺和钢卷尺
把那些较为不规则的土地进行分割,使其成为若干土地块的一个整体,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测绘操作,最终总结其总面积。虽然这种测绘方法较为简单,但在实际情况中,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往往较大,所以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如果遇到折线弧等复杂问题,很难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为后续工作带来一些不便。
2、运用经纬仪和钢尺
经纬仪的出现为测绘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实际工作中,只需将调试完毕的经纬仪放置在拐点处,对角度进行实时测量,然后用钢卷尺测出长度,最后将二者进行结合即可得到土地的面积等数据信息。
3、运用全站仪
全站仪将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测绘方式,而且可以对十分复杂且巨大的土地进行测绘。相应的工作人员只需将其架设在目标点上,然后将棱镜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进行摆放,就可以对土地进行测量,只需一名工作人员就可完成整个测量工作,而且测量效率和准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土地测绘质量问题的影响因素
1、测绘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土地测绘人员在整个土地测绘中是一个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岗位,他们在土地测绘中的认真负责或者散漫等都会对土地测绘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说,土地测绘人员的测绘因素是绝对不能轻视的。土地测绘在实际的测绘中,虽然说有许多的测绘方法以及测绘步骤都是可以有机器代替完成的,但是,一些测绘方案以及编写报告都是必须要测绘人员来完成的。这就是考验土地测绘人员测绘工作优劣以及测绘工作态度的时候了,如果测绘人员对土地测绘这方面的知识以及工作职能不够完善的话,那么实际的测绘结果也将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说,在实际的土地测绘当中,人为因素也是一项影响土地测绘的重要因素。
2、仪器设备因素
与测量相关的工作都会对仪器的精度有一定的要求,越是精密准确的测量结果,就越是需要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来支持。仪器设备的类型必须要满足当时的条件,仪器的精度要达到数据层面的要求,仪器的性能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不能今天测的是一个数据,明天测出来是另一个数据等等。为了保证仪器的精密度和使用效果,一定要对仪器进行定期的检验。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土地测绘过程中运用的设备依然较为陈旧和传统,大量高精度、高密度和高质量的仪器尚未普及。
3、环境条件
在开阔平坦的地面上作业较为简单,数据的准确度也比较高,复杂的环境对于数据测量的结果也有较大的影响。同时,测量时的天气也是影响测量质量的一大因素,特别是在采用航空摄影技术这样依赖天气质量的技术时,更要进行慎重的考虑,避免出现无法测量的情况。
4、测绘人员对仪器操作不当
4.1测绘仪器的使用可以减轻测绘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测绘数据的精确度。但在实际的测绘中,部分单位的工作人员,知识对仪器的使用,却没有对仪器进行一定的保养,这样容易导致仪器的损坏,严重会使测绘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同时,测绘仪器的更新也是测绘单位内部的一项难题,因为单位为了节省自己,不愿意去更换新的仪器,还是使用以前不是特别先进的仪器进行测绘工作,这样看表面上是节省了资金,但实质是阻碍了测绘人员的工作,使其工作效率降低,甚至会影响测绘的准确性。
4.2测绘仪器是一种比较精密的仪器,其对环境的变化,操作过程中的流程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有时候小问题的出现,都会导致测量结果与实际的偏差。另外,由于测绘单位缺乏对测绘人员的培训,导致一些测绘人员操作仪器出现不规范的现象,对仪器的精确度造成影响,致使整个土地测绘工作出现质量问题。
三、土地测绘质量影响因素的处理
1、强化责任意识,提升人员水平
需要测绘单位不断强化土地测绘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让工作人员在充分掌握各项仪器使用规范和操作方法的同时深化土地测绘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广大土地测绘单位还应当积极进行土地测绘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和管理,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科研水平和理论知识。最为重要的是构建一套符合土地测绘工作的人员管理体制,深化土地测绘人员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广大工作人员从根本上树立土地测绘的责任心。
2、完善测绘设备维护
为了避免仪器问题为测绘带来不利的影响,应不断完善测绘设备的维护工作,定期对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查,尤其是那些比较容易损坏的零部件,如果发现问题,应立即对其进行维修或更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引起一些先进的高端设备,从而增强测绘的硬件力量。结合测绘的环境要求,大力开展测绘工作的研究活动,在确保测绘质量的前提下,对原有的方案和计划进行完善和整改。土地测绘的种类有许多种,每一种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在实施测绘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测绘方案,运用真正有效的方法,从而提高测绘的质量。
3、优化测绘方式方法,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科学、有效和合理的测绘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土地测绘过程中人员的工作量,还能达到土地测绘质量提升的效果。故而,广大土地测绘人员在进行测绘方式选用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起实际情况进行。同时,在自身原有土地测绘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工艺优良、操作简便和可行性高的测绘方式方法,不断优化测绘过程。另一方面,广大土地测绘单位还应当从测绘方式方法的方面寻找契机,建立健全土地测绘质量的管理体系,进而保障土地测绘的质量。
4、强化对环境因素的适应
测绘过程中,要对测绘环境进行全面的考查和分析,进一步摸索环境的变化规律。同时,要结合实际的环境因素与特点制定科学尧合理的测绘方案。此外,需要将潜在的一切环境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使用一定的方法,控制不利因素的产生和影响。
同时,还要充分的了解一些市面的土地测绘仪器以及土地测绘仪器的实用方法,从而将土地测绘的基础提升到最高,以提升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对于有些土地测绘仪器的损坏等状况,应该及时的停止土地测绘,及时的更新土地测绘仪器或者是修理等。
5、提升土地测绘的工作经验
在土地测绘工作当中,工作的方法也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实际的土地测绘质量,因此要想提升土地测绘质量,那么首先应该提升土地测绘的测绘方法,提升土地测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加强土地测绘实习,提升工作经验,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土地测绘人员做到孰能生巧,从而降低因为测量方法的不对而造成土地测绘的误差。其次就是让工作人员多去一些大型的土地测绘地点去进行考察观摩,也是提升工作经验。这两点做法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因测绘方法而对土地测绘质量所造成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测绘作为一项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作,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要想提高土地测绘质量,测绘人员应先从土地测绘工作的实际问题入手,
不仅需要加大投入的力度,还要结合技术,制定全面的测绘方案,从而推进我国土地测绘工作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永桂.土地测绘技术手段的变迁与测绘质量控制探讨[J].广东科技,2013,(J):101-10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管理;创新性;探索
1城乡一体化对农村土地管理的作用
1.1提升农产品的供给保障力
民以食为天,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好粮食问题,保证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实现国家稳定、长久发展的前提,同时这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随着城乡一体化进度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脚步加快了,社会的农产品的需求也增长了。当下我国的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在于人均耕地占有量较低,且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所以,要想切实有效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我们不能从耕地数量的增加入手,也不能单纯地依靠化肥物质去提高产出,我们需要钻研出一条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科技、现代化道路。
1.2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切实有效地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精神文明的整体进步。当下,不仅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扩建土地,城镇化发展、工业化道路同样需要有用地保障,通过土地征收,将农村地区的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这是一条提供保障的有效道路。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使得大量的农村土地用地减少,影响到农村土地的使用。这就需要我们在处理城乡一体化建设、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时,做好协调工作,实现用地的合理布局,尽量开发未占用的土地,避免对优质良田破坏。
2农村土地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2.1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缓慢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国家做了诸多努力,保护耕地已经成为了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发展现代农业也将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建设方向,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形式并不容乐观。改革开放后,中国提出了农田保护制度,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并对耕地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切实有效的执行主体,以及社会的普遍认可,耕地管理的效果并不如人意,最终耕地的质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虽然近些年来国家一直鼓励耕地流转政策,并倡导耕地经营向适度的规模靠拢,但是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农村耕地缺乏充足的后备军,导致耕地经营的经济效益不高。除此之外,城乡管理一体化部门中没有形成良好的默契,协作机制欠缺,甚至出现了耕地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2农村土地利用率较低
从理论上来看,城镇一体化实则是一个土地集约化的过程,城市的人均用地远远低于农村的人均用地。随着城镇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农村的宅基地总量不断提升。原因在于农民进城务工,然后在城市安居落户,原有的农村地基就被闲置了。虽然国家规定“一户一宅”,但是具体如何实现,却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农村的宅基作为一种固定资产,不能随意买卖,如果放弃也得不到任何的补偿,所以很多农村居民宁愿闲置也不愿意转让给别人。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土地利用进入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
3城乡一体化中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性策略
3.1完善惠农方式
要想切实有效地提升农村对耕地的保护热情,就需要从提升耕地经济效益入手,这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是息息相关的。由于耕地为社会提供了生产,所以对耕地的保护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识。对耕地实行保护也成为了国际惯例。随着国家在粮食、耕种、生产资料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补贴,国家的粮食安全生产保障已经初具规模。为了进一步提升惠农力度,国家还要积极改变农业的补贴制度,将资金用于解决农业发展瓶颈上,切实有效得提升耕地的质量和经营规模,优化耕地的环境,提升耕地质量的提升。
3.2提升耕地利用水平
为了促进农村用地的流转向优化的方向发展,将农村的闲置用地盘活,提升节约集约的利用水平是必然的选择。各个地区要制定和完善“一户一宅”的政策,拓展相关细则,为农村用地流转提供驱动力。不仅如此,国家在法律层面也要允许集体用地的流转,并制定流转管理的相关细则,对农村用地的流转权、流转形式进行具体的规范。积极回收农村的闲置用地,具体可以参照城市国有土地储备的有关制度,由集体到个体的方式,建设和完善使用权,放弃对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并对此进行一定的补偿,将宅基地分配于农村的公共建设当中。创建新型农村基地使用制度,为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保障。
4结语
研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实现对农村土地管理的革新和创新,是实现国家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它不仅能够为提升粮食产量提供充足的保障,同时也能够为城镇化建设、工业化道路建设提供用地基础,为城镇居民的生活创建良好的物质条件。
参考文献
[1]曾坚.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制度研究[J].东方法学,2013(04):45-59.
[2]盖志毅,史俊宏,张永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02):19-24.
(赤峰学院 图书馆,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度越来越高.作为高校知识储备量最充足、知识传播最广泛的部门,图书馆在整个高等教育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任务艰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运用的是第一代知识管理模式,随着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逐步深化,第二代知识管理模式风靡全球.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先从概念层面分析了第一代知识管理和第二代知识管理的异同之处,接着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弊端,重点介绍第二代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知识管理;高校图书馆管理;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40-02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自1990年被美国麻省莱克星顿的思图微星国际咨询公司提出以来,已经经历了由第一代知识管理系统到第二代知识管理系统的嬗变.第一代知识管理系统以技术为核心,第二代知识管理系统侧重人力资源在处理问题中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生命周期、知识过程、知识规律、知识结构、嵌套的知识域、组织学习和复杂性理论是第二代知识管理系统的着力点.[1]
1 第一代知识管理与第二代知识管理的异同
1.1 两代知识管理的不同之处
1.1.1 侧重点不一样
第一代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文档管理、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群件、成像等,侧重在组织内进行对现有知识的分享.它的关注点集中在如何从日常商务进程中促进知识流通,以及如何对企业内部商业运作过程进行知识层面的支持,这样,就彻底解决了知识共享中面临的技术障碍.由此可见,对现有知识进行合理编码和共享是第一代知识管理系统的侧重点.
第二代知识管理系统和第一代侧重点的不同在于,虽然第二代知识管理不排除对知识进行共享,但它更注重创新能力和创造环境自然而然的产生.认为强有力的学习能力可以帮助组织更快地在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市场竞争力,只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优势,才能持久的获得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快捷的学习能力.由此可见,高效率的学习能力是第二代知识管理的主要侧重点.
1.1.2 知识结构的差别
第一代知识管理首先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知识的理解,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承认了没有经过系统化处理的经验类知识.而第二代知识管理在新的环境下,将知识从商业的角度划分为陈述式知识与程序式知识,同时两者在不同环境下,或新的知识进入时,两者将有所调整.
1.1.3 知识处理的过程迥异
从两代知识管理的概念中可以看出,第一代知识管理是在假设的前提下认为只是自然存在着,成员所共享的知识是数据库中现成的,所以第一代知识管理仅仅是对现有知识进行管理,忽略了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存在.对知识进行搜集、编码、共享是第一代知识处理的结构框架.第二代知识管理的结构框架为:在知识产生之初就对其进行验证,通过编码、整合,继而用技术手段对知识进行传递和共享.它较为注重知识的创新和知识产生前的验证.
1.1.4 管理模式不同
注重员工个体行为特征,强调对员工进行个体管理是第一代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式;第二代克服了第一代员工之间沟通交流欠佳的不足,更加注重组织之间的学习与管理.
1.2 两代知识管理的相互关联
1.2.1 目的一致
由上所述,第一代知识管理和第二代知识管理存在着很多差异,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他们的目的都是通过对知识进行整合,促进知识创新,使知识得到传播共享,并通过对共享知识的合理有效利用,加强组织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1.2.2 一代支撑二代,二代创新一代
虽然第二代知识管理在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方面超越了第一代知识管理,但是第二代知识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是在第一代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缺少了第一代知识管理的积蓄,就不可能有第二代知识管理的飞跃.
2 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弊端
2.1 工作人员构成不合理
很多高校在引进人才时,都以承诺解决配偶工作为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职工家属、教职工子女、硕士博士配偶等没有专业图书馆管理知识的人员就被大量引进高校图书馆.这些人中间,真正具备业务知识、学历高、素质好的少之又少.不仅造成了图书馆管理科学有效性不高的局面,还使真正的人才由于缺少岗位空缺造成流失.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化,虽然这种局面得到了有效遏制,高校在引进图书馆人才时,以教职工家属为主的局面有所改善,但随着大量专业军人流入图书馆管理,相当一大部分人员编制被挤占.种种现象导致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员素质和能力相对处于劣势,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师生对高标准图书馆的要求,长此以往,图书馆在高校信息和知识传播中的地位会相应受到削弱.
2.2 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
图书馆管理工作引起自身的特点,如工作内容枯燥、工作空间固定、不受学校重视、工作不被师生尊重、工作流程机械性等原因,造成工作人员在长时间办公中出现懈怠、冷漠等情绪.于是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不积极寻求解决办法,逃避问题,甚至与读者出现口角之争.客观方面,由于高校对图书馆职能划分不清晰,给工作人员提供了相互推脱的借口.另外,图书馆在高校教学、育人管理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图书馆长时间处于被冷落的地位,广大师生只是把图书馆当成一个借书还书、上自习的场所,忽略了它的重要作用.
2.3 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随着国内外文化、教育、科研等的交流程度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广大师生对科研的需求,图书馆在大量购置专门图书的同时,还引进了很多先进数据库资源供师生使用.但是这些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例如《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被引入后,利用率处于前两位的只有维普和万方,首先这种结果的造成与师生的搜索习惯有关,其次是高校在引入这些资源之后,没有在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宣传.
2.4 设备管理不当
为了配合教育部要求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号召,也为了满足读者更高层次的要求,多数高校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数字化设备,例如电子计算机、触屏阅读器、电子检索器等,但是由于没有对师生进行专业的使用指导和培训,使得很多先进设备不能被有效充分利用,造成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和图书馆空间资源被不合理的挤占.
2.5 对读者管理欠缺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较为注重借阅证的办理、回收,师生借书还书日期是否延迟、书面是否整洁、是否有撕毁现象等,忽视了学生最为在意的图书馆占座现象.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学习空间,不允许出现占座现象.很多高校图书馆出现了桌面上堆满书籍,主人长时间不来,其他同学无法学习的怪像.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采取适当措施,对占座现象进行规范.
2.6 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
图书馆部门过多,造成职责重复,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沟通协调困难,或者相同部门的重复设置等现象,不仅使师生在办事过程中摸不着头脑,更在整体上削弱了图书馆职能部门办事效能的发挥.
3 第二代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
3.1 以人为本,优化员工结构
上文提到,第二代知识管理注重发挥人在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与之相应,图书馆朝着何种方向发展,最终取决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优化员工结构是未来图书馆发展中的首要问题.对此,高校在引进图书馆管理人才时,严禁以裙带关系为依据,注重人才专业管理水平和自身道德文化修养,广泛吸引一批高学历、高水准的业务人才进驻图书馆.因为图书馆管理工作不只是认真负责好借书还书等工作,更要围绕广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挖掘、整合、编码、将最新鲜的第一手资料得到共享,为读者提供优质、深层的服务.
3.2 优胜劣汰,强化组织结构
图书馆要想提升在高校文化教育建设中的竞争地位,必须努力对图书馆进行组织结构的优化.图书馆很多老化职能部门的存在,以及一些新业务部门的开拓,使得部门之间职能重复,人员冗杂,造成图书馆运营不畅,功能失调.因此,必须要对图书馆进行机构重组.首先要砍去老化重复的职能部门,增设新进部门,将各部门之间的功能职责清晰化,保证图书馆的正常顺畅运作.这样做不仅可以将图书馆工作层次化,满足全校师生多元化的知识需求,还有利于资源整合,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
3.3 与时俱进,创新文化氛围
和高校班级管理一样,图书馆各项制度的创新离不开团队文化的建设,优秀的制度文化、和谐的工作氛围对每个员工来说都是一种隐性的福利和鞭策.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文化制度创新中,要充分发挥图书馆众多优秀典籍的作用,创新文化机制建设,使图书馆成为每个员工发挥自己能力、进行知识交流、信息共享的良好平台.这也正适应了第二代知识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图书馆在引入人才时,要将第二代知识管理进行系统讲解,使员工在相互信任、相互促进、共同依赖、共同进步中开发知识,对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4 高瞻远瞩,加强组织学习
十之后,全国各地各组织都在积极践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工作中也要加强对图书馆内部人员的组织学习,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建设一支有机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高度柔韧的可持续发展的,以信息和知识交流学习为基础的组织.工作人员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加强自我的完善;在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遇到问题不逃避、不推诿,主动承担责任,虚心向别人请教;广泛学习多种先进技术知识,创建高效、快捷、人性化的图书馆服务系统.
4 结束语
第二代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高校图书馆在自身人员素质建设和资源共享、技术创新方面,一定会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的各项职能部门也会更紧密的合作,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岩芳,张庆普.第二代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09(24).
〔2〕董燕平.略论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4).
一、把好地质档案资料归档的质量
(一)计划任务与文件材料的归档同步进行
为了更好的确保地质档案资料归档的质量,则需要在项目计划任务书下达时即开始进行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相关规则和标准下,可以在项目实施现场指派地质技术人员作为兼职的项目资料管理员,对项目进行过程中所形成的文件资料进行收集和积累,确保计划任务能够与文件材料的归档同步进行,有效的确保了地质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二)野外工作过程与科技文件材料形成同步
大量的原始地质资料都是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地质技术人员需要做好科技文件材料的收集和积累工作,这是确保科技文件材料能够收全的关键所在。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在项目中需要根据样品的不同来分别填写送样单位,同时还要确保每一个工程记录表要分开,使每个工程都要有一个素描图和工程记录表相对应,这样可能为材料归档提供便利的条件。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材料,需要根据立卷分类来将其按一定类别分别装在资料积累袋内,为后期立卷和分类归档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室内综合整理与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要求同步
室内综合整理工作不仅包括对野外形成的各个阶段的科技文件材料的整理,而且还包括综合图件的编制和报告的编写,通过对地质科技文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立卷,并进行原本地质档案明细账的填写,进行归档,确保原本地质档案材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及成果报告验收与原本档案验收同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能冠军质量管理体系来对立项、设计、实施、综合整理和研究、成果报告编制及资料归档等进行有效控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对明确地质科技材料形成积累的第一责任者,完成文件材料的有效积累,确保立卷归档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由于原本档案对原始记录更为重视,而质量管量体系的运行直接推动了原本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为了能够加快项目结束的进程,则需要在成果报告验收前,即对原始地质档案立卷和归档进行验收。
二、加快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
(一)建立原本地质档案目录检索数据库
地勘单位可结合原本地质档案的具体构成,尽快对原本地质档案进行著录,以建立相应的目录数据库,开发适合本单位原本地质档案目录检索系统,实现原本地质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地勘单位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该检索系统,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只要输入任意一项关键词,均可从数据库中检索出有关的地质档案信息,方便快捷地为利用者提供服务。
(二)建立基础地学资料数据库
计算机技术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地质勘查开发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料也应运面生。地质勘查单位应加强对这些数据库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尽快建立完善的基础地学资料数据库。同时可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对新的地质勘查项目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除收集保管纸介质资料外,还应收集与之相对应的电子文档,实现新地质项目原本地质档案的双套制管理,为计算机检索奠定基础。
(三)建立地质档案数据库
地勘单位对原本地质档案进行图文数字化,即将已有的纸质档案采用计算机扫描、编辑等方式,将地质资料信息以数字记录方式存入计算机,并建立相应的电子文档号,这不仅保持了纸质档案的原貌,更易于利用者查阅利用。利用者只要在目录检索系统中,输入所需资料的电子文档号,就可以方便查阅原本地质档案,不需要再到库房调用纸质档案,进而提高了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利用水平。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库存原本地质档案,延长了纸质档案的保存寿命。
三、改善地质档案资料馆(库)藏条件
要及时修缮、更新档案室的设施,为档案的保管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延长地质档案的寿命。同时,应逐步实行现代化管理,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加大投入,改善保管条件,添置现代化的地质档案资料管理设备,推广应用密集架存放资料,使库房整齐,达到三防的目标。电子文档的存放,要有具备专门存放电子档案的存放室、柜,确保其保存期限。
四、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强化对档案管理人员新理念的培养,鼓励其应用新方法和新技术。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强化自身的学习,加快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在工作中努力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地勘单位的各种培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地勘单位打造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档案管理人才。
【关键词】有偿使用;现存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一、我国土地有偿使用中的现存问题
1.土地利益分配关系扭曲
国有土地所有权被虚置,中央政府和地方的利益分配不公。大部分的国有土地出让金归负责具体实施的县或市政府所有,而中央和省级政府仅仅提取少部分。于是,地方政府有很强的经营土地的动力,大肆通过圈地运动和卖地来增加地方性财政收入,严重扭曲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
另外,地方政府和农民之间也存在收益分配不公。法律明确禁止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直接交易,对于被征土地农民的经济补偿应包括安置补偿费、土地补偿费以及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三部分。但是,由于农民缺乏对补偿费的了解和认识以及相关立法的缺失,常出现把土地补偿费克扣在村委会和地方政府,仅将安置补偿费以及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发放给农民的问题。
2.土地市场既不规范也不健全
由于土地的使用行为具有广泛的外部性,因此,土地市场公开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早在1999年,国土资源部就已开始筹建全国土地市场信息系统,但是目前在土地市场信息传导和披露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信息公开完备性不足以及渠道过于单一等问题,而且,在征地过程中,农民参与土地活动的渠道也不够通常畅,缺乏透明度。
城乡土地市场不一致,缺少统一的土地市场,这也是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在农村,集体土地不能流转进入土地一级市场并参与土地一级市场的收益分配,而在城市,土地则可以流转成建设用地和商业用地并参与到土地一级市场的收益分配,从而导致城乡土地市场二元化。
二、现存土地有偿使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以及目标不相容
理论上,中央政府对土地的使用具有无可争辩的决定权,但在具体实施中,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却很难体现。中央政府是土地政策的制定者,拥有批准占用土地的权力,而地方政府则是土地政策和土地占用补偿的具体实施者。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操纵和变通占用补偿政策,应付和规避中央政府的规划和管理,通过土地出让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增加财政收入,彰显其政绩。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以及目标不相容,有的地方便出现低价出让土地,大量土地乱占和闲置等情况。
2.土地市场化程度低与土地供给的双轨制
在我国,土地一级市场被垄断,土地的使用取决于政府的行政计划和管理,什么时候转变土地利用类型以及转变成什么类型,这都是由各级政府的行政屯批和规划决定的,因此,市场机制不能优化配置土地的使用。另外,由于土地供应的双轨制,使得市场价格和非市场价格同时存在,并有很大的差异,加之政府行政划拨的价格指导,这又造成了土地的市场价格不能客观体现土地的真实价值,从而出现低价补偿的情况。
3.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或不完善
首先,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指导,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对如何参与到征地方案的制定中,没有具体的参与方式和途径,对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说明,因此,地方政府低价补偿以及克扣农民土地补偿金的现象也屡禁不止。其次,土地规划的效力也大打折扣,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公众对规划应由哪些部门负责、多长时间进行一次、政府如何向公众公示以及公众如何参与规划等问题都无法获得确切答案。最后,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土地被肆无忌惮的征用和闲置,尤其是对农民耕地的违法占有。
三、促进土地有偿使用管理的对策
1.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对策
努力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稳定权威、可操作性强、公众参与度高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为土地政策和计划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首先,要加强公众的参与度,保证公众意见直通渠道的畅通,重视专家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关键作用。由专人讲解规划方案,并经电视、报纸等媒介公布规划方案,通过匿名反馈意见和代表协商等形式,畅通电话、微博、匿名书信等渠道,对公众认为不合理的地方做出详细的答复,让公众亲身参与到土地利用规划中来。其次,突出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特点,统筹安排用地规模、范围和时间。重点保护好城市发展的周边区域和农民耕田,严格限定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在城市内部,在满足生产生活实践需求的前提下,抑制城市建设用地的不合理增加,减少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在城市外部,减小对农、林以及湿地的破坏,保障粮食产量和安全,维持生态平衡。
2.土地市场方面的对策
2.1 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的配置和调节作用,政府调节只作为市场体制的补充。首先,相关政府部门要完善市场规则,净化土地市场环境,增加市场信息透明度,让市场机制调节和控制土地价格,引导土地合理使用。其次,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地进行土地使用政策指导,在必要时可给予适当的优惠,促进土地的社会效益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保证土地有偿使用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建立提供土地市场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严格审核其条件和资质,规范中介行为,保证其能够在评估土地市场价格和土地市场供需双方土地信息等方面提供正确而及时的服务。
2.2 建立城乡一体的土地市场
打破集体土地不能直接流转进入市场一级市场的原有格局,实行集体土体和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和同权。不论是农村的集体土地还是城市的国有土地,都可以在统一的土地市场进行土地活动。遵照市场公平的原则,通过转让、出租等形式,集体土地所有者可以把土地使用权转交给任何需要建设用地的企业或个人,以市场机制控制的价格作为土地使用权的价格,集体土地所有者和国有土地所有者一样拥有获得工业化与城市化利益的权利,从而切实保障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利益。
3.法律法规等司法体系方面的对策
尽快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有明确规定政府和公众参与土地有偿使用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使土地有偿使用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更好的促进土地的合理使用。结合我国现存的主要问题,针对我国土地有偿使用的法律法规等司法体系有以下建议。
首先,开展土地规划立法工作,保证土地规划具有法律效力,明确公众的参与权,从而解决土地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的问题,遏制非法圈占土地的行为。其次,改变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同时存在的土地二元化格局,破除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局面,通过相关立法使集体土地能够直接进入土地一级市场,从而在源头上减少设租、寻租和垄断的危害。第三,在法律上明确说明和确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例如,农民宅基地的申请和出租、宅基地的财产权利等。最后,完善司法体系,设立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的公共机构和组织,专门解决土地使用纠纷,保障土地规划和土地征用中的各方利益。
四、结束语
只有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和法律法规等司法体系三个方面联合解决当前我国土地有偿使用中的问题,才能促进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稳定前进。
参考文献
[1]刘佳.划拨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法律制度研究[J].行政与法,2013,(03).
[2]李旭,肖斌.城市周边地区土地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4).
军队精简整编部队员额减少后,可调整出部分空余土地。合理开发这些空余军用土地,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缓解城镇土地的供需矛盾;有利于培育土地市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有利于增加军队收入,减轻国家负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及《中国房地产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开发利用军用空余土地,要以不影响军队建设需要和保守国家军事机密为前提,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转让空余军用土地,不论数量多少,均应报经总后勤部批准。凡转让土地的团(含)以下单位,今后除调防、扩编等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再申请划拨土地。如确实需要,由军队、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协调解决。
二、军队依法转让、出租土地使用权,包括以土地使用权为条件与地方合建、换建房屋,兴办合资合作企业,出售、出租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等,用地单位需持解放军土地管理局制发的《军用土地补办出让手续许可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当地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补办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办理土地变更登记。在补办土地出让手续时免交土地出让金。
三、对于军队土地转让、出租时的土地收益金,由总后勤部统一收取,并按交易总额5%上交中央财政,地方不参与军队土地收益的分成。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可依照(92)财综字第172号文件及(1988)后营字第766号文件规定,收取土地出让业务费和登记费。
四、留给军队的土地收益,列入专项资金管理,用于军队的房地产事业和干部住房建设,国家免征预算调节基金和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军队内部土地收益分配办法和使用管理,由总后勤部作出规定。
一、预算级次
根据《实施办法》第五条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预算级次划分,现决定20%为取得收入的城市的地方预算固定收入,由财政部门用于城市土地开发建设;48%为地方预算收入(中央财政暂不参与分成,省级财政是否参加分成,由地方自行确定),32%为中央预算收入,全部上缴中央财政。根据规定收取的滞纳金,也按照这个比例进行分配。
二、预算科目
在“1989年国家预算收入科目”第十二类“其他收入类”中增设第242款“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一个“款”级科目。“款”下增设三个“项”级科目,即第1项“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中央预算)”、第2项“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地方预算)”、第3项“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地方固定)”。按规定征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收入,根据规定的预算级次,分别归入本“款”各“项”级科目反映。
在“1989年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第二十五类“其他支出类”中增设第278款“城市土地开发建设支出”一个“款”级科目,本科目反映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城市土地开发建设支出。
以前有关预算科目问题的规定与本“通知”有抵触的,应按本“通知”执行。
三、缴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