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遗在当代该如何传承范文

非遗在当代该如何传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遗在当代该如何传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非遗在当代该如何传承

第1篇:非遗在当代该如何传承范文

关键词:淮海戏;《金水河》;传统戏剧;地方曲艺;文化传承与发扬由于自小生长在淮河一带,对“淮海剧”便有所濡染,虽不多眼见之实,但对这种别具特色的地方剧还是有些微概念上的认识。

淮海戏,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的连云港市、宿迁市及淮安市、盐城市的北部城乡。源出于海州灌云沭阳,别称“三副调”“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后期,由艺人自由结班,组成剧团演出小戏,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省淮海剧的发展鼎盛时期,后因电视和流行音乐的冲击,一度处于逆境,2002年后被列入非遗项目,得以抢救发展。

它的表演艺术有极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民间色彩,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如驴打滚、脚尖走、鬼扯转等艺术表演形式,生动有趣。淮海戏的剧目生产和剧目创作非常便捷,它不受陈规老套和清规戒律的约束,创作上演反映农村和现实生活题材的现代戏。淮海戏唱腔丰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已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这么一个顺口溜在苏北人民中广为流传:“听了淮海戏,三天不吃都满意;听了淮海调,一切烦恼都扔掉;听了淮海腔,就像灌了迷魂汤;淮海戏场醉一醉,回家干活不知累”,可见淮海戏在当地的流行和受欢迎程度。对淮海剧这一剧种有比较直观的感受,这还是在现场看完由沭阳县淮海剧团表演的淮海新剧《金水河》后。

《金水河》由沭阳市县淮海剧团创作演出。该剧讲述了大学生村官欧阳杰在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培育出了一种既能抗疾病,又能多产蛋,而且还能快长肉的良种鹅。为了将这一成果尽快推广,获取第一手资料,他主动要求到金水河村当村官。通过卖鹅苗、治鹅病、哭种鹅、追查鹅饲料等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情节,讴歌了当代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大学生村官蓬勃向上、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 塑造了一个现代的、具有科学知识的新型大学生村官形象。展现了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气象。

首先,该剧的形式新颖,主题亲民。“大学生村官”是近几年来广为热议的社会现象和话题选此主题编剧,我觉得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挑战。如何将现代话题用古老的戏种完美地表达和演绎,是个不小的难题。但事实证明,《金水河》的编排似乎将两者融合得很自然。传统的唱腔,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新鲜的题材,新颖的戏服,新鲜的试听效果。结合了完美音效、灯光、舞美的这一台淮海新戏,在如此宽大的舞台上仿佛是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向我们展示了极强的戏剧活力。

观之其伴奏乐器特征,我也略有发现。传统淮海剧一般会采用板三弦,淮海高胡,二胡、笛子、琵琶,唢呐、板鼓等乐器以及大锣小锣铙钹等打击乐。传统民乐给了观众们非常亲切的试听,清灵灵的乐声配合俏皮的方言,乡土气息就极其浓郁醉人。令人惊喜的是,从现场的音效听来,《金水河》乐器组并没有单纯使用民乐作为配乐——该剧似乎在传统配乐的基础上融入了提琴、定音鼓、电子琴等西洋乐器。西洋乐和传统的民乐的结合也并不别扭怪异,应该说被编排得很融洽。当提琴缓缓响起,主人公忧愁烦闷的心绪便被流畅地传达了,惹起座下一片哀叹:而当定音鼓由轻到强、由缓及骤地擂起,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密气氛也瞬间浸漫了整个剧场。这从某方面说算是弥补了传统民乐所不能完美表达的方面。由此看来,中西方乐器的结合演绎是现代戏剧一大特征性标志,应该也会是其发大展方向。

再说戏腔。淮海戏唱腔明快豪爽,乡土气息浓厚,以板式唱腔为主。男腔粗犷刚劲,女腔高亢远扬。男女同弦异腔,男角主要东方调,女角主要好风光调,辅助以各种其他小调。《金水河》此剧是否使用的传统曲调,我难以辨别。但曲调的婉转回环(例如,男主人公“欧阳杰”哭鹅一段,戏腔便是悲切反复),却是一大明显的特色。全剧

让我记忆最深的人物“金连城”,可以从其浑厚的戏腔中听出明显的老生特色;诸如林紫燕、柳凤瑶、高大婶等旦角唱腔亦是明快高亢。因是现代戏,戏曲戏调便不必全然遵循古旧,但保留传承淮海戏的基本特征应该还是其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其实,该剧不仅在主题形式、伴奏器乐、戏腔唱腔上有很多创新和尝试,在服装道具、电脑字幕、灯光舞美等等方面都有显而易见的独创发挥。植根在我们脑海中的古旧沉闷的戏曲表演形式被全然颠覆。原来戏曲是可以很现代,原来戏曲是可以很生活,原来戏曲是这么灵动鲜活!这都是《金水河》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当然,该剧也是有刺可挑。我们能看清楚戏曲的影子,却并能不清晰地分离出“淮海剧”的真身。使用了淮海地方方言的戏剧,就是淮海剧吗?那些悠扬优美的戏调、行云流水般地身段步法、娇俏耍宝的表演技巧,又岂是那些精致的舞台布景和华丽衣裳所能替代的!一个“新”字所可以传达的,是否应该比它本身所肩负的使命多?这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现状,我们始终是不无忧虑的。在快餐娱乐文化的轰炸下,传统戏剧的处境已经非常尴尬。甚至已从因为不受喜欢而不被了解,渐渐走入了因为不被了解而不受喜欢的局面,传统戏曲留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些老旧的影音资料和泛黄的海报。我们青年一代已很难能欣赏戏曲的艺术魅力。传统戏曲本身的功用性甚至艺术性都受到不小的质疑。没有人再听戏再看剧,偶有年迈的老人走在寂静的清晨的公园,带着断断续续播放着的收音机路过,甚至不能认真分辨出那是什么剧种。传媒的更新换代,大众审美的日新月异,逼得传统戏剧不得不走出桎梏走出传统,翻“新”登场。

何谓“新”?“新”什么?该如何“新”?保留什么、摒弃什么、传承什么、发扬什么,都是留给创作剧本和观看戏剧的观众的重要问题。  首先,由戏剧本身的发展着眼。唱腔念白上,淮海戏依托的是苏北浓郁的地方语言,地方语言为唱腔的载体,如何应用将唱腔与方言结合得融洽、收放自如、刚柔并济,要把握好节奏、速度、共鸣、强弱、松紧、音准、咬字等对演员来说是门很深的学问。“新”元素白话与流行语的插入应把好度,切不可盖过了传统戏腔的风头。身段表演上,丑角的如“鸡刨塘”“麻雀跳”等步法身段都是带有浓浓的农村乡土气息,须要做到原汁原味本色本貌;旦角的如 “耍手巾”“耍扇子”“推衫”等表演技巧则万变不离“扭”字之宗。背景音乐上,虽说传统的管弦乐器(板三弦、二胡、琵琶、笛子、扬琴、笙、唢呐等)和打击乐器(板鼓、简板、大锣小锣、大鼓、铙钹等)的表现力已然十分丰富,且与戏剧特色相融洽映衬,适当加入西洋乐器的陪衬甚至合奏也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西洋乐极富感染力的音色配合民乐的独特音色定会使得伴奏音乐的表现力大大加强。主题情感上,所谓“新戏”最直观的“新”处应该即是在剧本的与时俱进上,除了经典的传统唱段(《樊梨花》《皮秀英四告》《大金镯》等),新戏有了新时代新生活元素的呈现,紧密地结合了大众生活,为观众所喜闻乐见。但如若能在新剧本的脚本中融会贯通地表演出经典桥段,使得“新中有旧”,“旧里翻新”,在展现新生活的同时温习经典,那么一定会更大拓宽淮海戏的受众面,使得淮海戏真正的老少皆宜。如果能从以上几个方面细致地做足改良与革新,那么“新戏”的“新路”绝不会坎坷。

另外,对比中国古老传统戏曲艺术,可观当今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明显偏向西式。看铺多采用五线谱,唱歌多褒扬美声,教育体系采用西式,甚至鉴赏都是各大宏伟的钢琴组曲套曲占据主位。传统的民间艺术并不被学生所广泛细致深入地了解。这是学校音乐教育体制的缺失,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缺失,更是青年一代的损失。传承尚且困难,发扬与振兴就更是遥远。振兴淮海戏,除了做好戏剧本身的修缮工作,同时应该从传媒入手,给戏剧更大的横幅、更响的广告。这样的投资绝不会亏本,因为它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画上了重要一笔。

缺乏演出场所,缺乏演艺人才,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等问题都是阻碍淮海戏以及和淮海戏一样的地方戏剧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更需要政府对戏剧艺术的正视重视以及普遍投入发展。财政的支持无疑能给戏曲发展最直接便捷也是最强劲的推力。

戏曲有着它独有的倔强的美、固执的美,不会也不能随着形式和时代而改变

的美。从这个方面来看,发扬戏曲文化就并不只是盲目把它向现代艺术形式靠拢。据有资料,目前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已经把淮海戏列入正常的教学课程中,学校自编教材,每周定期给予千余名小学生进行辅导。不仅如此,沭阳县淮海戏万人大联唱等活动的举办,不仅让淮海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也让淮海戏变成了大众文化走近了校园和千家万户。此法实可谓“开源”之法——让戏曲渗透进娃娃教育,让戏曲贯穿教育始终。

我以为,戏曲的未来并不一定灰暗,也绝不会走向衰亡。向民族内部播撒戏曲的种子,从源头上植入古老文化的胎苗,便可以生长出不息的绿荫。期待淮海剧的新发展新气象,期待戏曲文化的春风重新吹绿中华的土地。期待古老戏曲的涅槃。参考文献:

[1] 中国淮海戏.江苏省淮海剧团网.

[2] 剧种介绍.江苏省淮海剧团网.

[3] 舞台剧的现阶段.张庚自选集[m].北京:戏剧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