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职业素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这种职业品质在一般生理条件合格的条例下(无语言障碍,无形体缺陷等),主要是经过后天科学训练、系统培养与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的教师才可以说是一名合格的人才型教师。
高校教师教师是新知识的开拓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能力发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未来成材的楷模。由于高等学校的教师在完成国家人才培养这一宏观工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所以素质较高的教师不但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迅速地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引发学生尊重和崇敬的心理,而素质较差的教师则相反,特别是在学生中没有威信,得不到学生尊重和崇敬,也不利于教师自己的发展。
二、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特点:
1.全面性:教育工作是不断促进学生对象社会化的过程,以适应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显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要求教师素质结构全面,要有全面育人的能力。
2.示范性: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言传身教,教师本身的思想品德、个性修养、一举一动都成为学生集资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是教师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显著特点。
3.稳定性:教师直接参与的经常性工作是具有稳定、重复,可操作性的工作。所以对教师的基本职业品质要内化成稳定的心理结构去操纵教师的职业行为,也就是要求教师具有熟练、规范的职业品质。
4.再创性:教师本人传授的是前人积累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未知的领域。如何教会学生,并使学生学会和会学,就要求教师善于科学与艺术地加工有用的信息,并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这就是教师职业品质的再创性。
三、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及设计依据
(一)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
1.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努力提高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修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高尚的思想情操,严谨的执教态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深厚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比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的身心素质。体制健康,精力充沛,具有比较广泛的爱好、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等。
教师职业素质的三个方面,构成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方向、灵魂,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身心的素质是保证。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缺少哪一方面都影响教师的整体素质,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二)教师现代化职业素质的设计依据
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而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给教师素质提出了特定要求。
1.教学能力复合化。从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看,学校育人的信息源的构成会发生明显变化,新课程计划也已经把课程划分为必修、选修、活动三大课程。所以要对现有学科教师加强其从事学科课程的教学能力,培养其从事选修课程的教学能力,发展其从事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力,使教师具有复合教学能力。
2.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学科教学的整体化是21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之一。在多学科对同一个学生个体施教的过程中,要求各科老师有相互配合的意识,应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求教师能从系统理论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相关科学知识,以及一般方法论知识。
3.教育交往的多样化。教师应加强多向的教育交往,业务研究交往,师生情感交往等多种交往能力。
4.教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目前视听技术发展到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并与计算机结合向智能化发展。全社会的重视教育,加强教育投入,促进了教学装备的现代化。这些都使得教学手段现代化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为此“三片、两带、一机”将成为教师的常规手段,通过电化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现代教育(下转第37页)(上接第25页)技术将成为教师职业品质的重要一环。
5.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育是超前的事业。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时代,教师不但要适应教育的今天,还要面对发展的未来。这就不但要求教师要对今天的社会变革与发展有适应力,还要为21世纪社会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要求教师必须以超前意识为基础,发展教师的获取处理使用信息、教育科研等多项发展能力。
四、大力提高教师职业素质,造就更多人才型教师
1.广泛深入的开展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核心的道德建设。教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更高、更严。我们必须看到,教师作为文化人,其精神对工作的推动作用往往比一般人更重要,奉献精神是促进教师进步最重要的精神动力,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核心内容。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影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配之下的职业观和教育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在我国,广大教师的职业目标应该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我国现阶段,从事教师职业收入相对较低,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和落后的农村,而做一个优秀教师要付出很多的心血,所以要求选择教师职业的人要具有奉献精神,要能够抵御各种诱惑,甘于清贫,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
影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因素主要是某一时期的社会和教育模式等大环境。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社会对于这一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学校的各种制度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迅速,广大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应有的提高,待遇不断得到改善,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并迈开可喜步伐。这些都是对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有积极影响的方面。但也有消极的方面,如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还比较低,教师的收入在社会上还相对比较低,我国的教育资源还相对不足,教育的公平性不能完全实现,“应试教育”的影响还相当存在。这些不利因素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要消除这些影响还要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
搞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是衡量学校办学成效的主要指标,也是衡量教师水平与工作成绩的指标。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整天忙于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批改试卷,很少有时间进修和学习,工作中依靠的往往是过去的、现成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教的学生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教师就可以在晋级、提拔、奖励或其他各方面待遇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则有一种失败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许多教师的职业生涯是在一种职业倦怠的状态当中度过的。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教育,不再片面追求文化课考试成绩,也不单单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成绩或工作业绩。对教师的要求也是综合的、全面的,一个好的教师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教师。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努力扩展知识领域。教师不光要懂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懂学生,懂怎样教育学生。每个教师都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都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树。素质教育为广大教师的职业生涯开辟了广阔前景。
目前,素质教育在一些地方不能顺利开展,除了来自外界的原因之外,内部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学校利益和社会利益、教师利益和社会利益等利益关系,为了追求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利益,还是坚持原来的“应试教育”的一套做法。学校为了追求高的升学率就不断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次,给教师加压,并给学生加压。教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对领导的某些做法不赞同,也不得不服从,甚至自己还要给学生的负担加码。这样表面上是为了学生能考出好成绩,将来能考上大学,但牺牲的是学生全面、自由、自主的健康的发展。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并不是不知道“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对于“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痛苦并不是没有体会,但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慑于外界的压力不得不这样做。这种为了追求单位利益、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国家、社会利益和学生利益的现象,说明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职业观存在问题。因此,端正职业观念,对自己的教育职业生涯重新认真地进行规划和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要解决当前教师队伍中教育教学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还要解决当前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在“转变”和“提高”上下功夫。
关键词:职业道德;文化;教学;身心;素质
教师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教师职业道德的品质高低,是衡量教师是否称职以及教师能否维护自身形象和人格尊严的关键,同时也决定了教师能否很地承担起培育社会人才的重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需要按照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以及道德实践的基本途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循序渐进,成长为优秀的教师。职业学校的教师是当下教育中最关键的环节!怎样让自己更优秀、更有耐心、更有爱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磨炼!
一、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情操,高度的敬业精神,并用自身的良好思想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格、品行和举止;用顽强的进取精神和开拓创新意识去影响教育学生。教师要适时把握社会中的新思想和新动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以此来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在素质教育中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来教育和引导学生。
二、注重积累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新的学科、理论、技术不断涌现,开拓和创新已成为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时代的前进推动着教师在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修养的同时,还要有广博的知识;不仅要懂得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美学知识和现代化办公的电脑知识等等;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帮助他们掌握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这些必然要求教师要对新知识不断地吸取,对新技术不断地掌握,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文化的需求。
三、培养过硬的教学素质
培养过硬的教学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做到三个加强。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更多地掌握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使自己不仅能传授知识,而且能够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健康发展,以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
1.教学能力
要在限定的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上好每一节课,科学地设计每节课的内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用自己的新知识、新方法指导教学。
2.教育学生的能力
培养优秀学生,转化后进生是教师永恒的一项课题。在不断促进和转化过程中,新旧矛盾不断出现,就要求教师有预见性,有说服能力,有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的科研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目的和内容不断变化,教育方法不断更新,在教学理论、技能、技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中介体的模式。因此,教师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有针对性地教学,做到科学育人,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提高自身的科研教学素质。
四、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一、教师——素质教育的施行者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的含义和职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教师的思想品德、精神风貌、知识水平、教育技能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日益提高。
教师是学校专门的教育力量,是素质教育的施行者,承担着素质教育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的任务。为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提高从事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扎实的知识底蕴,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教育智慧,使自己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施行者,为提高素质教育做贡献。
二、教师的工作特性——特殊的劳动
教师的职业是培养人,教育工作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满足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教师的工作是用语言来播种,用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的崇高劳动,劳动产品是人而不是物,是任何一种工作都无与伦比的。
1.预见性的工作
今天教育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明天国家、民族的面貌。教师的工作必须有预见性和超前意识,要把工作的起点放在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前列,要及时地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市场意识,民主与科学意识,高瞻远瞩,带领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
2.学术性的工作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必须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学术教育,教师要懂得教育规律、人的成长发育规律。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复合型的工作
教师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智能,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又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既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把无知变有知,把幼苗培养成栋梁,为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既要脑力劳动,又要体力劳动,也要创造性地劳动。教师的复合型劳动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是艰苦的,既劳力又劳心,是其他任何工作无与伦比的。
三、教师的工作实质
在科技和生产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教师不仅是人类知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素质教育的开拓者。
1.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备健全人格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高度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国家与民族生存的希望,开发青少年的智慧潜能,培养青少年的精神力量,促进青少年活泼健康地成长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1)打好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为他们脑力和体力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使他们能追求事业的成功。(2)打好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够终身学习。(3)为他们走向社会打好基础,使他们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了解社会、他人及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
2.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劳动的产品,打破传统的师德尊严,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是把权威建立在长期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主动关心学生,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可亲、可敬、可近、可信任的知心人,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作为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就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保证,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看待,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教师要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对学生一视同仁,教会学生公平公正。
3.教会学生学习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首先要树立教育观和学生观,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在学生学习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学法、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学习规律,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亲自去操作和观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学生动脑、动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会学、乐学的学习态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具有健全心理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要随时帮助学生,开展心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 中学教师; 职业道德; 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67-0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教师队伍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无数先进教育工作者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坚守在教育这片不很肥沃的净土上,清贫着,也快乐着。几十年如一日,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仰。让教育这朵奇葩,在这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时代里,仍然能够熠熠生辉,绽放异彩,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传承着祖国的文明,培育着国家的栋梁,他们的行为深深地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去努力拼搏在教育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面对着这些可爱的孩子,生怕由于自己的不认真而带坏了他们,影响了他们的一生。所以作为教师,我认为必须具有这样的品质。
一、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教育好别人,自己要先受教育;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教师高尚的人格,崇高的敬业精神,自觉的良好行为,可以为学生所效仿;同样,教师不好的习惯,不自觉的行为等,也会被学生效仿。因此,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质教人,感化人,熏陶人。凡是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凡是要学生不能做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一定不能做。让学生内心真正感受到阳光般温暖,“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每时每刻都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着,这样的学生肯定在学校是一位好学生,在家里是一位好孩子,在社会是一位好公民。
二、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我们站在讲台上,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是否还有一个坚定的立足点,有一个强大的理论背景支撑着我们,是否还有跟自信的东西让我们胸中充满着那份激情?每个教师都希望有着一个能安慰自己的理由,让自己有足够的理由站在讲台上,我们的教学能够有章可循,而不是敷衍塞责,在茫然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力量源泉。
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理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推动自己的教学不断向前发展,让自己不被时代所淘汰。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明白,哪些是适合当代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理念,哪些是应该抛弃的教育观念,哪些是可以借鉴并加以发展和应用的教育理念。这是时代的要求,要求我们去学习,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只有理念先进了,更新了,才能够明白自己在教育理念的坐标中的位置和自己应该依靠的教育理念,明白自己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努力的方向和自己的责任使命所在。
三、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位专业方面的专家,更应该是知识方面的杂家。面对不同的学生,他们可能有着种种不同的疑问,我们不一定能完全解决他们的所有疑难杂症,但我们应该尽量多地去了解他们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索,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的知识海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多读书,看报。有机会的多进修,参加培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涉猎现代各类科学文化知识。用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向广而博的知识方向努力。让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四、教师应该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灵活的教学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上课前,教师要充分设计好自己的教学,如同导演组织一场精彩的演出一样,而要设计好一堂课首先要吃透教材。唯有吃透教材,才能设计好教路和学路,唯有吃透教材,课堂上才能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唯有吃透教材,教师才能应对学生各种疑难问题,唯有吃透教材,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再就是要掌握教学机智,使自己教学切入点窍,问题问的妙,则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比较浓,学起来比较轻松。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方式,让这门艺术体现出独特的魅力,向科学的殿堂进军!
一、高师音乐教育要使未来音乐教师具备的能力
1.歌唱能力要在高师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很大的提高。高师的音乐教育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歌唱能力是音乐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自然流畅、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演唱是一个优秀音乐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每个学生声乐的学习都是必修的课程。在现在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里,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两年的必修音乐课,还有的声乐专业的学生要完成四年的选修课,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心理,这样在他们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歌唱是我们最本能的音乐表现形式,也是我们表达感情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歌声来表达感情或者从音乐中获取情感的需要。大学的声乐教师要因材施教,无论什么条件的学生,都应该让他在学校学习期间有很大的进步,这样既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更能让他体会到音乐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歌唱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学习音乐、培养音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师的音乐教育中,学生应该多多提高在这方面的能力,以确保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充满激情地为学生上课,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歌曲的情感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情感,使他们逐步学会运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以及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伴奏乐器来表达歌曲的意境,并帮助引导学生自信、大方、自然地歌唱,这就要求我们高师的音乐课先把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有音乐领悟力、音乐表现力、音乐创造力的人才,这样我们的音乐教师的素质就会不断提高,以适应现代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2.各种乐器的演奏成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基本功。现代的高师音乐教育中,乐器的演奏技能逐渐地成为音乐教师的重要基本功。就在几年以前,高师乐器的演奏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是可有可无的一项专业技能。笔者在上大学的时候还只有钢琴演奏的学习,每个学生都有钢琴课的设置,少有的手风琴、小提琴等乐器都要出去聘老师,大学里很少有这样的专业老师,而现在大多数的高师音乐院校都在开展此项专业技能,并且都有相应的专业院校毕业的专业教师,这些都给现在的高师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有各种乐器课程的设置,这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这方面的演奏技能。钢琴是音乐教学的首选乐器,也是音乐课堂最重要的乐器。音乐教师更应该具备基本的弹奏能力,能够根据歌曲旋律、曲式风格与情绪要求,正确选择和编配伴奏,不断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这样我们的音乐教师才能在这个方面更快地提高,如果音乐教师连伴奏都不会,这样无疑会影响我国的音乐素质教育的质量。另外这些乐器的学习也是学生参与实践、创造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就应该掌握一些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或者了解其性能,帮助学生学习乐器、了解乐器、使用乐器,以保障音乐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的需要,使学生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从而培养他们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我们教育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
3.识谱能力的提高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师的音乐教育中,识谱的技能是应该了解和掌握的,这也是对一个音乐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现在考大学的音乐加试都有视唱练耳的考试,这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检验一个学生是否能学习好音乐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学生会通过读谱技能的学习充实自己在音乐方面的领悟能力,从而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识谱、读谱的过程中也能使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也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深化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帮助学生把握音乐艺术,这也是适应了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虽然音乐新课程的内容标准对识谱作了新的规定,降低了识谱教学和音乐基本功技能的难度,但是这并不等于对音乐教师识谱技能要求的降低,相反,音乐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师不但要提高识谱水平,而且更要提高识谱教学的水平。
4.指挥能力的培养成为高师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合唱和合奏等这些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越来越普遍地成为现在的音乐教师应该掌握好的一项专业技能。现在的基础音乐教育对独唱的要求还没有那么高,对乐器的演奏也没有那么深,所以合唱合奏这样的演唱演奏形式就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基础音乐的教学中。这就要求高师的音乐教育要把指挥放到重要的学习当中去。指挥技能既是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也是音乐教学的一项内容。它包括合唱指挥和乐队指挥。合唱是音乐中的常见形式,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都很普遍。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各种乐队日益增多,并越来越受重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不断提高指挥技能,以适应音乐教学和学校音乐团队活动的需要,已是音乐教师的努力方向之一。
二、未来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音乐教师还是非音乐教师,都应该有做教师最起码的职业修养,这是判断一名教师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也会关系到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回报社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教师除了在不断给予学生各方面的专业技能知识以外,还要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使学生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能有老师正确的指引。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做一名有素质的知识型现代音乐教师。
1.在音乐教师语言方面加强艺术修养。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但是标准、准确、生动、组织有序的语言可以为音乐课增色不少。现在的高校都有普通话考试这个科目,我想这个科目的设置,也是把语言这门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上了。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语言应该是清楚、明确、运用恰当的,然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他课堂语言更应该是有感染力的,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如果不能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就不能准确诠释歌曲或者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不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也就达不到真正的音乐能带给人的素质教育的目的了。音乐实际上是一种艺术语言,虽然不是用说的,但是用音乐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对它的理解能力往往是有限的,更谈不上还能有什么再创造了。音乐课上音乐教师有责任把艺术语言以导语或者解说等形式转换为文学语言,使学生易于接受和便于理解,而且教师的言语要准确有分寸,让学生在正确思想引导下有充分的想象空间,这也是音乐教育最应该带给孩子们的。
2.具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需的各种知识。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而且还要有专业以外的诸多学科的知识;不仅要有文化知识,还要有教学艺术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也就和现在高校音乐教育的各门课程设置联系到了一起。一直以来,说到音乐教育,人们就很自然地与会不会唱歌、能不能识谱、会什么乐器等具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就是把音乐教育单纯地看做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实这种传统的音乐教育是十分片面和狭窄的,它既忽视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诸多功能,也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的价值,只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新的音乐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在这方面和音乐教育的充分衔接,突出了音乐不但是会唱歌,在内容上更注重加强了音乐与学生各个生活方面的联系,这也就符合了现在音乐教育下素质教育的提倡。音乐教育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的实践、观察社会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认清这种能力的建立是依托于高校的音乐教育的,只有把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搞好,才能把未来整体音乐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来,才能彻底改善音乐教育的现状,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音乐的改革,不然只是纸上谈兵,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难以得到彻底的改善。
一、因势利导,培育学生
好胜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特别是后进生,当他们不被重视的时候,这种打击是难以忍受的,这时他们便会另辟新的途径,以释同学的白眼、老师的轻视,做些违犯常规的事情,以适应其心理的随意性。作为教师,应每接一个班,都认真地进行家访,和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秉性特长,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特别是当前,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条件日益改善,独生子女尤其有优越感,家长娇纵他们,使他们无拘无束;而留守学生缺少父母在身边的关爱,难免放任自己。因此,教师应抓住每一个可以教育学生和感化学生的机会,使他们踏上正途。
二、让课堂形成流动美,感化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的本领,在教学中勇于改革创新,让课堂形成流动美。
教书育人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在这条路上,有电闪雷鸣,有狂风雨暴,就教学而言,教材的更替、教法的改革等等,同样有着说不尽的苦辣酸甜,但有一条,我始终铭记在心,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了乐之者”,努力使学生不但“知之”,更应“好之”、“乐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使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师生与教材达到了高度融洽和谐的地步,使学生的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
“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在工作上执着追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工作作风,体现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当我觉得累时,我总会想起这么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你累了、倦了或失意、惆怅时,有学生向你敬礼,有学生和你交谈,哪里有你的学生,哪里就有你的避风港,你能说这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吗?我爱我的学生,更爱我的事业,教师是我人生永远无悔的选择!它将时刻勉励我在岁月的年轮里收获成功的人生。”是的,当教师有苦也有乐,但我们坚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只有不懈地努力,才会在回首往事时无怨无悔,因为正是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明天的太阳。
三、加强师德修养,感染学生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同时也在创设和影响着课堂的心理环境。
一、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是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应该是课堂教学。在当前的素质教育研究中,应该提倡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由于学科教学的课堂不同于思想教育课,所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在渗透上下工夫,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而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则可以集中有效的时间和内容对师范生进行专门的师德教育。可见,只要我们重视利用课堂教育的途径对师范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班、团主题活动是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班级和团组织具有较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应该利用班级和团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主题班团会这一活动形式对处于青年初期的师范生具有较大的教育作用。主题的启示作用对于学生自觉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分析自己,为自己确定奋斗目标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3.教育实践活动是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
教育实践活动是师范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师范生以一个教师的身份与学生接触,其心理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他们所受到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外在的动力,更多的是内在的动力。另外在教育实践中,他们和小学、幼儿园的教师天天接触,这些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无私奉献、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品质会对师范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他们自觉地向这些教师们学习,并形成自己的优秀品质。
二、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方法
对师范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方法与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基本相同,但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又有其自己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几种方法是比较科学有效的。
1.学科渗透法
学科渗透法是指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学科渗透,有结合教学知识的渗透、结合教学过程的渗透、结合教学方法的渗透、还有教师治学精神的渗透。如教学方法的渗透主要是教师以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如何做一名优秀教师。教师治学精神的渗透,则是以教师对学生、对学业的自律精神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来实现的。
2.教师人格影响法
教师是师范生直接学习的榜样,因此师范院校的教师应该自觉按照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成为对学生精神影响的最大力量。如我校有位退休的老教师,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对事业对学生有一颗令人敬佩的无私奉献的心,并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人格上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启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3.专题研究讨论法
所谓的专题研究讨论法,是指教师可以在特定的集体活动中,提出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命题,组织学生集体研究相互讨论,然后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教育要求。这种教育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4.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是指定期组织小学、幼儿园中的优秀教师或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优秀毕业生对在校学生现身说教,让优秀的典型和实际生活的榜样,启发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职业道德完善自己。
关键词:教师;职业素质;设计依据
一、教师职业素质的概念
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这种职业品质在一般生理条件合格的条例下(无语言障碍,无形体缺陷等),主要是经过后天科学训练、系统培养与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的教师才可以说是一名合格的人才型教师。
高校教师是新知识的开拓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能力发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未来成材的楷模。由于高等学校的教师在完成国家人才培养这一宏观工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所以素质较高的教师不但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迅速地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引发学生尊重和崇敬的心理,而素质较差的教师则相反,特别是在学生中没有威信,得不到学生尊重和崇敬,也不利于教师自己的发展。
二、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特点:
1.全面性:教育工作是不断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和了解的过程,以适应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显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就要求教师素质结构全面,要有全面育人的能力。
2.示范性: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言传身教,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个性修养、举手投足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是教师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显著特点。
3.稳定性:教师直接参与的经常性工作是具有稳定、重复,可操作性的工作。所以对教师的基本职业品质要内化成稳定的心理结构去操纵教师的职业行为,也就是要求教师具有熟练、规范的职业品质。
4.创造性:教师本人传授的是前人积累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未知的领域。如何教会学生,并使学生学会和会学,就要求教师善于科学与艺术地加工有用的信息,并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这就是教师职业品质的再创性。
三、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及设计依据
(一)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
1.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努力提高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修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高尚的思想情操,严谨的教学态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教师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掌握深厚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比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的身心素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具有比较广泛的爱好、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和较强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等。
教师职业素质的三个方面,构成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方向、灵魂,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身心的素质是保证。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缺少哪一方面都影响教师的整体素质,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二)教师现代化职业素质的设计依据
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而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给教师素质提出了特定要求。
1.教学能力复合化。从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看,学校育人的信息源的构成会发生明显变化,新课程计划也已经把课程划分为必修、选修、活动三大课程。所以要对现有学科教师加强其从事学科课程的教学能力,培养其从事选修课程的教学能力,发展其从事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力,使教师具有复合教学能力。
2.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学科教学的整体化是21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之一。在多学科对同一个学生个体施教的过程中,要求各科老师有相互配合的意识,应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求教师能从系统理论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相关科学知识,以及一般方法论知识。
3.教育交往的多样化。教师应加强多向的教育交往,业务研究交往,师生情感交往等多种交往能力。
4.教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目前视听技术发展到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并与计算机结合向智能化发展。全社会的重视教育,加强教育投入,促进了教学装备的现代化。这些都使得教学手段现代化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为此“三片、两带、一机”将成为教师的常规手段,通过电化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将成为教师职业品质的重要一环。
5.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育是超前的事业。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时代,教师不但要适应教育的今天,还要面对发展的未来。这就不但要求教师要对今天的社会变革与发展有适应力,还要为21世纪社会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要求教师必须以超前意识为基础,发展教师的获取处理使用信息、教育科研等多项发展能力。
四、大力提高教师职业素质,造就更多人才型教师
1.广泛深入的开展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核心的道德建设。教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更高、更严。我们必须看到,教师作为文化人,其精神对工作的推动作用往往比一般人更重要,奉献精神是促进教师进步最重要的精神动力,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核心内容。
2.建立健全的教师职业素质的运行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整套运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机制:一是激励机制,二是约束机制。这两个机制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方面,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仅有文化知识的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比如下实验室、下厂锻炼等等。
参考文献:
[1]阎增援.论大学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