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

证券市场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证券市场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证券市场的特征

第1篇: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证券审计市场;制度变迁;竞争性市场结构;审计质量

要把握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基本特征,就必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制度背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任何抛开我国特殊制度背景及其现状而对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特征的认识都只具有阶段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发展必将丧失其适用性和原有意义。由于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植根于我国经济转型和新兴市场的总体背景之下,因此,理解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基本特征必须由此入手。将经济转型理解为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新兴市场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制度的匮乏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我国证券审计市场最为显著的基本特征在于其发展必然伴随着更为迅速的制度变更,这也是理解我国证券审计市场需求和供给等相关问题的出发点。

一、政府主导的改革路径与制度变迁条件下的市场发展

尽管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是早期注册会计师的业务主要以三资企业为主,业务范围涉及验资、查账、所得税申报以及外汇收支报告等(杨时展,1995)。直到1990年和1991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在创造了公众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同时,我国证券审计市场才开始形成。显然,这与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审计市场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无法相提并论。与我国大多数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轨迹类似,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改革过程决定了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在发展初期其主导力量也必然来自于政府的行政力量(谢德仁和陈武朝,1999;易琮,2002;韩洪灵,2006)。

谢德仁和陈武朝(1999)较早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状况进行了考察,他们认为,我国审计市场发展早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审计市场的非市场自然细分(行政细分)所导致的无序化问题。这种无序化的行政细分则是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的惯性使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在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的行政细分中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由于职业服务需求本身就是由政府创造出来的,因而政府也就是最重要的需求者。尽管他们观察到市场的自然细分一定程度上在当时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是存在的,一些具有较好的自我约束机制的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起了自己的职业声誉并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是无疑市场的行政细分抑制了竞争并造成了审计市场的无序化发展。在该研究的基础上,陈武朝和郑军(2001)指出在我国审计市场中,政府部门是审计市场的最大需求者,但这种非市场化的需求和行政细分的结果决定了其不存在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而多数会计报表使用者尚未真正关心审计质量,因而亦不存在高质量审计需求。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会计师事务所较少或基本不靠质量而是靠其他手段去争取客户,同时亦助长了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以上研究结论对我国审计市场问题的后续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尽管路径依赖决定了上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会继续存在,但是,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结论显然不能应用于当前与审计市场有关问题的分析。考虑我国转型经济的基本特征,无疑我国审计市场的行政性细分是市场化发展初期过渡性制度安排的结果,而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安排显然是缺乏效率的。1995年6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实现联合。1997年8月全行业开展了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工作,到1999年底,共依法撤销事务所638家,撤销滥设的分支机构1474家。1998年启动的脱钩改制工作则使会计师事务所成为真正独立的公司法人,从体制上保证了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独立性,1998年年底首批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103家会计师事务所完成了脱钩工作。2000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税务管理中心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合并,最终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一管理。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以上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理解为市场化发展初期制度的匮乏以及过渡性制度安排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向规范的制度安排迅速演进的过程,也正是谢德仁和陈武朝(1999)研究中所谓的“基础设施”从缺乏或者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我国的经济转型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行政力量主导应当指的是政府是规则或者制度的制定者,他既非“运动员”亦非“裁判员”,而是基础设施的提供者。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证券审计市场发展的初期,行政力量主导并没有问题。据此,笔者并不认同如果存在大量、有效的市场需求,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发展将会自动选择独立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并将事务所脱钩改制理解为政府无奈选择结果的观点(如刘峰和林斌,2000)。因为本质上讲独立审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Watts & Zimmerman,1986),而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事实就已经决定了,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初期,在相关市场还没有形成或者有效运转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大量、有效的对独立审计的市场需求。因此脱钩改制不是政府的无奈选择,而是其培育市场微观主体,创造公平市场环境的必然之举。

二、制度变迁与竞争性市场结构: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

与发达成熟证券审计市场所普遍具有的寡占特征不同,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具有较高程度的竞争性,这可以视作我国区别于发达证券审计市场的又一基本特征。李树华(2000)最早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我国证券市场的集中度与国际趋势存在着巨大反差,1993年至1996年按客户家数计算“十大”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1%、48%、44%和35%,市场集中度较低并呈现出显著的逐年下降趋势,此外我国“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各年间的排名很不稳定,研究结论认为我国证券审计市场仍然是一个过度竞争和不稳定的市场。此后的研究者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后期我国审计市场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考察。

吴溪(2001)对我国1997年至1999年的证券审计市场进行了考察,三年间按照股本总额计算的“十大”市场份额分别为44.41%、38.75%和34.93%,仍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不过对于审计意见的考察结果研究表明,在这三年间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在总体上是逐年提高的,并且规模越大的事务所独立性越强。研究结论指出2000年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发生的政府诱致性合并重组有利于我国审计市场的良性发展。易琮(2002)直接使用业务收入数据对1998年至2000年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事务所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全行业前“”事务所的各年市场份额分别为42.35%、48.07%和53.47%,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她认为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正说明行业制度变迁(脱钩改制和全行业规模化)对市场结构的变化发挥了作用。余玉苗(2001)、夏冬林和林震昃(2003)则同时对我国证券审计市场2000年的市场集中情况进行了考察,前者按照客户家数计算的“十大”市场份额为31%,后者按照事务所业务收入计算的“十大”市场份额则达到了49.46%,差异来自于比较基准的不同。

笔者对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证券审计市场2002年至2004年的市场集中情况进行了统计,如表1 Panel A所示,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证券审计市场几乎全部为“(或五大、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垄断,英国的审计市场集中度最高,达到了100%,日本为最低也达到了80%以上。与此相反,如Panel B所示,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我国审计市场中前“十大”(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集中度,按客户家数计算仅为25%(11%),按照客户资产总额计算则为48%(33%),按照客户销售收入总额计算则为53%(39%)。Herfindahl指数也显示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性程度,根据客户家数计算,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约有50家同等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而按照客户资产总额、销售收入总额计算,则分别为22家和15家。Panel C反映了国际“四大”中国所的市场份额情况。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国际“四大”所审计的A股上市公司仍不足10%并有下降的趋势。不过按照客户资产总额、客户销售收入总额计算,国际在“四大”的市场份额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分别达到34%和38%,表明国际“四大”在大客户市场具有竞争优势。

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成熟审计市场相比,在2002年至2004年,我国证券审计市场仍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性。不过,与上文所提到的相关研究结果比较,这三年间的市场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并且时间序列上相对平稳并未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尽管竞争程度仍然较高,但是以上结果可以说明,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发展开始步入相对稳定阶段,市场竞争开始向着较为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竞争性市场结构与审计质量供给:一个争论

鉴于发达证券审计市场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国内部分研究者将市场集中度的高低与审计质量供给联系起来(如余玉苗,2001;夏冬林和林震昃,2003;刘明辉等,2003),认为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原因在于市场较高的竞争程度。但是,笔者认为该观点首先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使是发达市场国家如美国,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的形成亦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总的来说是市场竞争和选择的结果。而我国目前的审计市场结构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从1997年深圳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试点算起,到1999年底全行业完成改制,审计市场才真正走出了行政垄断,开始逐步转向市场化的自由竞争阶段,市场集中度不高是历史造成的现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易琮,2002),并非市场自然演进的结果。

从理论上来讲,国外研究者对于市场集中现象给出了三种解释。其一,Dopuch & Simunic(1980)和DeAngelo(1981)认为大规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差异化以及产品高质量的声誉能够解释普遍存在的市场集中现象,我国部分研究者的观点正是基于此。其二,Dopuch & Simunic(1980)以及Danos & Eichenseher(1986)认为是由于审计服务生产的规模经济使得大型会计公司在市场中获得优势地位,从而导致了市场集中现象。其三,Doogar & Easley(1998)通过构建了一个无差异化、纯价格竞争的理论模型考察了市场集中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既不是审计质量差异化也不是规模经济,而是订约活动(Contracting practices) 、客户规模分布(client size distributions)以及事务所生产效率的差异(differences in auditor productivity)联合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结合上述解释,笔者认为,若将审计质量高低与当前的竞争性市场结构相联系恐难有说服力,同样,若将审计质量差异化与此相联系一样难以得出正确结论。

那么竞争性的审计市场结构对审计质量研究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西方研究者看来(如Krishnan & Schauer,

2000;Niemi,2004),由于绝大多数关于审计质量的研究均聚焦于寡占型审计市场,在竞争性市场中是否存在审计质量差异化、审计质量差异化沿着何种维度分割、事务所规模是否如寡占型市场一样与审计质量保持正相关的关系,这些都是未有定论的研究课题。此外,Simunic(1980)以及Gist & Michaels

(1995)均认为在寡占型市场中,大型事务所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可能并不必然与提供了更高的审计质量相联系,原因在于费用溢价亦可能代表了大型事务所依靠市场势力所获取的经济租。这使得从供给方考察审计质量陷入尴尬境地,而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应能够较好地避免该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武朝,郑军.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需求的特点及其影响的探讨[J].审计研究, 2001(1):51-53.

[2] 韩洪灵.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结构、行为与绩效[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3] 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 刘峰,林斌.会计师事务所脱钩与政府选择:一种解释[J].会计研究,2000(2):9-15.

[5] 刘明辉,李黎,张羽.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与审计质量关系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3(7):37-41.

[6] 吴溪.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集中度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9):14-16.

[7] 夏冬林,林震昃.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J].会计研究,2003(3):40-46.

[8] 谢德仁,陈武朝.注册会计师职业服务市场的细分研究[J].会计研究,1999(8):2-10.

[9] 余玉苗.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的初步分析[J].经济评论,2001(3):120-122.

[10] 易琮.有关审计市场集中度问题的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5):34-35.

[11] 杨时展. 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沿革和发展[J].财会通讯,1995(2):21-23.

[12] DeAngelo,L.1981.Auditor size and auditor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3(3):183-199.

[13] Dopuch, N.and D. A. Simunic .1980.The nat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auditing profession: a descriptive and normative view, in Buckley, J., Weston, F. (Eds),Regulation and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Lifetime Learning Publications.

[14] Doogar R., and R. F. Easley.1998. Concentration without differentiation: A new look at the determinants of audit market concentr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25(3): 235-253.

[15] Gist,W.E.,and P.Michaels. 1995. Auditor concentration and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public policy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Advances in Pubic Interest Accounting 6:233-271.

[16] Krishnan, J. and P. C. Schauer. 2000. The differentiation of quality among auditors: evidence from the not-for-profit sector.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9(2):9-25.

[17] Narasimhan, R. and S.Chung.1998.Auditor concentration of listed public companies on international stock exchang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9(3):201-15.

第2篇: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市场产权 产权结构 公共产权 内涵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市场经济成为主流经济模式的时代,市场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手段,其自身也日益成为了一种基础性和公共性的战略资源。也即是说,市场具有手段性与资源性的双重性特点。市场的功能是合理有效配置资源,但市场本身作为资源(而且是基础性的公共战略资源)又有一个如何被合理有效配置的问题。而且,只有以市场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为前提,才能使市场真正合理有效地配置其他资源。否则,市场的资源配置就会扭曲甚至导致“市场失灵”。按产权理论的逻辑,资源是否能合理有效配置最终又可以归结为产权问题,因此,市场资源本身的合理有效配置就关涉到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即市场和其他资源一样也有一个如何界定产权的问题―市场产权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市场产权是一种战略性和公共性的基础产权,是其他产权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市场产权问题没有解决好,那么必将对其他产权问题带来根本性的影响,就会导致产权制度的扭曲甚至根本失效,使产权理论本身也失去意义。因此,对市场产权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于市场产权的内涵

关于市场产权的内涵,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界说,本文试图在对这两种概念进行分析归纳并研究其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从历史逻辑的分析视角,提出自己的结构性的“广义市场产权概念”,并指出其运用的价值和意义。

市场产权的两种界说。一是“政府论”的市场产权。市场产权的概念最早由曾繁华在《论市场所有权》(2001年)一文中提出,并作了初步的界定。他认为,市场本身也具有一个产权界定的问题,相应地也就有一个产权归属的问题。在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各个经济主体(主要指各国政府)的市场产权不仅要解决其内部市场的所有权、占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等权利束的制度安排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共同形成的“主体间市场”的权利束的“游戏规则”与制度安排问题。由此得出结论:市场产权是一系列关于市场的权利束的规则制度安排的集合体,即从产权的角度来看,市场产权是指一国中央政府对其构建、所有、运作、管理市场及从市场获益的一系列对内与对外的市场规则与制度安排①。因此,市场产权在组成要素上和其他产权一样,包含市场的所有权、占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等权利束。

二是“股市论”的市场产权。由陈永忠等人在有关股市问题的研究(2004年以来)中加以论述。他们在对上市公司的性质、功能和优势进行研究时发现,上市公司和未上市的公司相比,它拥有直接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以及股权(流通股权)可以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交易的特殊权力,使得上市公司拥有(未上市公司则没有)一条在资本市场中低成本直接融资的特殊管道。于是他们把这种特殊权力,即上市公司拥有(未上市公司没有)的入市权力,主要是入市融资和入市交易这两方面内容的特殊权力,称之为“市场产权”。它实质上是上市公司的入市权,可以视为政府和市场(资本市场)特许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经营资本(资本的募集和资本的交易)的特许经营权②。这种特许经营权具有无形资产的特征,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立足的基本保证,同时也能给其上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们认为,市场产权是只有上市公司才拥有的资本权力,它具有直接从资本市场融资的强大功能。股票的募集、发行和溢价等使得资本可以实现快速的大规模增值,这正是上市公司因拥有市场产权而获取巨大资本收益的体现。在此,市场产权表现出了十分显著的无形的产权资本的特征,并附着在股票的融资权、流通权和收益权等权利束之中,使流通股权的市场价值大大高于非流通股权的市场价值。因此,所谓流通股含权,其实就是含有的市场产权中的流通权。

对两种市场产权界说的简评。通过对市场与产权范畴的历史逻辑分析,以及市场产权起源的模型分析,可以对上述两种关于“市场产权”概念的界说作一简单评论。第一,“政府论”的市场产权概念,是一个中观层面的市场产权概念,实际是一个国家市场产权的概念,是从国际视野来看国家应该具有的市场产权,这对于研究全球化以及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说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注意到其他市场主体(如买方与卖方等)所应有的产权,只将中央政府看作唯一市场产权主体似乎也有待商榷,对于市场产权的公共特性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没有注意到市场的终极所有权应属于一定范围内的人民,对于市场产权作为公共产权的人民性特征没有作深入的探讨。

第二,“股市论”的市场产权概念,则只是微观层面的一个产权概念,实质上只是市场产权理论的一个具体应用的案例,但却比较成功地分析了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尤其是认为上市公司(作为市场交易方)具有某种“市场产权”的观点很有启发意义。他们认为流通股的“含权”含的就是市场产权,从而很好地论证了“大小非”解禁的股权分置改革实际上是侵害了流通股的“含权”―市场产权。但其明显的缺陷就在于微观性和应用性,对于市场产权的本质并没有深入的把握。

文章试图界定的结构性的“广义市场产权概念”。在上述分析提炼和评价总结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上市公司的入市上市发行等市场产权,这些只是微观层面的市场产权,广而言之,任何参与市场交易和竞争关系建构的各方―买方、卖方和“中方”(主要指政府)都拥有广义的市场产权。上市公司的入市权只是广义市场产权所包涵的范围内的其中一种特殊形式而已。曾繁华教授的市场产权范畴要深入抽象得多,但其要旨还主要是讲的“中方”市场产权,即作为政府拥有的市场产权,属于中观层面的市场产权,还不是宏观层面的广义市场产权。虽然当前学界对于市场和产权的概念界定较为繁杂,尚没有完全统一的意见,但通过历史逻辑的探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市场的本质就是一个关涉交易关系以及交易条件的范畴,产权的本质就是一个关涉利益关系以及利益归属的范畴。因此,市场产权也就可以作这样的界定:由于市场主体各方(条件提供方及交易各方,可概括为“中方”、“买方”与“卖方”)参与了市场交易关系的建构,各方凭借它们在其中所承担的义务而拥有的在该关系中的相应的权利。简言之,市场产权即参与市场交易关系建构的各市场主体由其付出的“交易成本”义务(集)生发的应得的“交易收益”权利(束)。

与此相对应,关于市场产权是否清晰的问题,也就可以转换为市场主体各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平衡的问题。因此,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本质上就是在全球市场交易关系中是否发生了权益与责任的严重失衡,从而使国家的市场产权受到严重侵害的问题。如果得到的交易收益极少而付出的交易成本极大,就会出现交易越发展损失越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累积成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因此,只有合理保护国家市场产权,改变失衡状态,才能使一国的市场资源在全球融合过程中得以合理有效地配置和生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避免各种陷阱,有效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而一旦绝大多数的国家都能做到这一点,则全球“经济生态平衡”也就能得以维持,经济全球化的和谐健康发展也就能得以实现。这应该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题中之义。

关于市场产权的结构

在上述对市场产权的起源与内涵进行新的探索的基础上,笔者初步探讨了市场产权的结构性分类,即从市场交易关系构成的角度来划分不同市场产权类型,将其分为“买方”市场产权、“卖方”市场产权以及“中方”(主要是交易中介条件提供方,一般指政府)市场产权三种类型,并对其不同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

“买方”市场产权。“买方”市场产权,即作为参与交易关系构建的买方应该拥有的市场产权。“买方市场产权”与“买方市场”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也有一定联系。“买方市场”主要是指市场上买方在交易过程中相对于卖方更占据主导和有利地位的市场。“买方市场产权”,是指作为参与交易关系构建的购买方所应享有的权利束。如作为交易合同中的买受人的权利,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一般消费品购买者的权利,以及其他各类交易关系的购买方享有的权利,如股票市场上的股民的权利,房地产市场上的购房者的权利,劳务市场上的雇主的权利,国际贸易中进口商品和劳务国以及资本输出国(可视作是购买资本品的购买者)应享有的权利,以及《合同法》中规定的买受人的主要权利,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消费者权益等等。它是一个广义的购买者在市场中所应享有的权利束的概念。从市场产权的维度来看,“买方市场”也就是买方的市场产权相对于卖方更加得到伸张的市场(相应地卖方受到压抑)。

“卖方”市场产权。“卖方”市场产权,即作为参与交易关系构建的卖方应该拥有的市场产权。“卖方市场产权”与“卖方市场”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也有一定联系。“卖方市场”主要是指市场上卖方在交易过程中相对于买方更占据主导和有利地位的市场。“卖方市场产权”,是指作为参与交易关系构建的售卖方所应享有的权利束。如作为交易合同中的出卖人的权利,在《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定的知识产品出卖者的权利,以及其他各类交易关系的出卖方享有的权利,如股票市场中的上市公司的权利,房地产市场上的开发商的权利,劳务市场上的劳动者的权利,国际贸易中出口商品劳务国以及资本输入国(可视作是出卖资本品的出卖者)应享有的权利等等,它是一个广义的出卖者在市场中所应享有的权利束的概念。从市场产权的维度来看,“卖方市场”也就是卖方的市场产权相对于买方更加得到伸张的市场(相应地买方受到压抑)。

“中方”市场产权。“中方”市场产权,主要是指参与交易关系构建的“中方”―市场交易的中介条件的提供方(一般是各级政府)所拥有的市场产权。在市场交易关系中,政府或国家通过对市场运行规则与市场运行制度的安排,为市场活动确定运行规范和基本秩序,从而为市场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制度框架以及各种条件或设施。也即是说,政府或国家是市场中介的“软件”(市场规则、制度等)和“硬件”(市场设施、环境等)最主要的投资、建设和供给者,它理所当然因此而拥有“中方”市场产权。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说法,国家是在某特定地域对强制性手段的合法使用具有垄断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提供秩序及法律。诺斯认为,国家可视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或称之为“暴力潜能”的组织,在扩大地理范围时,国家的界限要受其对选民征税权力的限制。③此外,市场交易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一种契约关系,而国家的存在有利于契约的实施和制度的建立,这样就可以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大幅提高交易收益,否则,契约关系就会因为交易成本太高而丧失意义。这也是政府或国家在市场体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之所在,也是其拥有市场产权的内在根据。当然,从更大的范围来看,“中方”也是市场交易关系的一个主体,最终也可以分解为“买方”和“卖方”。例如,进行政府采购时是“买方”,提供公共服务时则是“卖方”。这就是我们在资源配置中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调控功能,二者辩证综合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高效的原因所在。

市场产权的准公共产权特征

通过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市场在本质上是一个交易关系及其设施的范畴,它对于一定范围内参与构建这种关系和使用这些设施的人们而言,就是一种特殊的但又极其重要的公共产品。市场作为交换设施、条件、行为、关系等的总和,除了具有其作为产权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稀缺性、准资本属性、排他性、可交换性、收益的可计量性等之外,市场产权还是一种相对特殊的准公共产品,因而,市场产权相应地也是一种相对特殊的准公共产权。也就是说,对于市场主体而言,整个市场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也就是大家都可以平等参与其中,然而在进行具体的市场交易活动过程中却又充满了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可以说市场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都是“弱”的,可以称之为“双弱特性”,因此它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它的提供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买方”、“卖方”与“中方”(最终也可以分解为“买方”和“卖方”)共同构建(生产和提供)而又混合使用,可称之为混合生产提供与混合使用的“双混结构”。总之,市场是一种具有弱的非竞争性与弱的非排他性的“双弱特性”,以及混合生产与混合使用的“双混结构”的特殊的准公共产品,相应地市场产权也是一种相对特殊的准公共产权。

通过上述对市场产权的内涵、结构和特征进行的新探析,使我们看到了市场经济存在着的垄断与竞争,权利与义务,公共与个体,买方与卖方,政府与市场等等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就提醒了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时切不可孤立、静止、平面和简单化地理解市场。第一,就国内改革而言,我们必须高度注重市场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的问题,也就是市场产权的合理界定和保护的问题,不能让某一方持续地不可逆地侵蚀另一方的市场产权,使两极分化不断被拉大,最后导致市场主体之间的“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从而使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失灵。第二,就对外开放而言,在当今中心―的全球体系背景下,国家层面的市场产权保护更具有重要意义。因全球化是由西方发达国推动和主导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往往是被动融入全球化的,因此容易被经济殖民控制(本质是自己的国家市场产权被其侵蚀)变成发达国家为其垄断资本利润服务的附庸及工具,导致全球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全球经济“生态平衡”日益被破坏,最后不可避免地会爆发全球性的经济社会危机和自然生态危机。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加强市场产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全球化,公正合理地分享全球市场的交易收益,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无疑是加快自身发展和促进全球经济的“生态平衡”和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前提条件。

(作者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本文系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科研项目“基于市场产权的‘经济生态平衡’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B200916)

【注释】

①曾繁华:“论市场所有权”,《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5期。

②陈永忠:“市场产权与股权分置改革”,《西南金融》,2006年第2期。

第3篇: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值投资;沃伦•巴菲特;安全边际;内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127-03

1 引言

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是国外证券市场上的一种重要投资理念和方法。其主要是利用一定的方法测定出股票近似的内在价值,并与该股票同期的市场价格做比较,从而做出投资决策的一种投资方法。简单的讲就是:集中投资于优秀的企业,以大大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长期持有。1934年底,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与戴维•多德(David Dodd)合著了他酝酿已久的《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这部划时代的巨著标志着证券分析业和价值投资思想的诞生。这种证券研究理念早些时候也进入了中国,但因市场并不推崇价值投资而一度受到冷落,研究思路和水平也因缺乏市场检验而提高的较为缓慢。2003年以来,随着银行、汽车、电力、石化、钢铁等“五朵金花”的迅速崛起,我国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价值投资理念逐步确立其主流地位,与之相关的研究在国内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普通投资者不作分析、盲目跟风的风气仍然很严重,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理念的不足。假如美国证券市场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未来,那么沃伦?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就值得我们研究。同时,这也有助于促进上市公司积极改善治理结构。

2 巴菲特的投资理论综述

目前西方最具有影响力的股票投资理论主要有以下4种:“空中楼阁”理论、“稳固基础”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和证券组合理论。不同的理论基础导致不同的操作方式。信奉“空中楼阁”理论的投资者热衷于分析其他投资者的心理;信奉“稳固基础”的投资者则偏爱基本面分析;推崇有效市场假说者最喜欢追涨杀跌;持有证券组合理论者则更多时候表现为确定持有股票篮子的风险规避者。

巴菲特的投资理论被称为价值投资理论。按照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的说法,所有的价值投资策略最终都要归根于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思想。身为格雷厄姆的得意弟子,巴菲特吸收了其价值投资理论的精髓,但也认识到格雷厄姆捡便宜货(Bargain―purchasing)投资方式的不足。于是在好友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的影响下,巴菲特开始吸收菲利普•费希尔(Philip Fisher)投资于优秀公司成长股的长期投资策略。巴菲特本人就表示过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通过长期的投资实践,他将两者的投资策略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投资策略。刘建位将其总结为6个原则:即评估企业价值的现金流原则、分析市场价格的市场先生原则、确定买入价格的安全边际原则、选择目标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原则、分配投资比例的集中投资原则和确定持有期限的长期持有原则。也有人将其总结为“四大准则”或“十二定律”,如表1 所示:

表1 巴菲特价值投资理论的四大准则

四大准则指标简单描述

企业准则a. 企业的业务要简单易懂; b. 企业的经营状况要稳定; c. 企业要有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

经营者准则a. 经营者必须理性; b. 经营者必须对股东坦白;c. 经营者应当有勇气抵抗盲目法人机构。

财务准则a. 考察股权收益率,而非每股盈余; b. 计算股东盈余,寻找高毛利率的公司;c. 对于每一美元的留存收益,确定公司至少创造了一美元的市场价值。

市场准则a. 估计企业的内在价值; b. 以显著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购入股票;c. 长期持有并管理手中的股票,耐心等待企业的成长。

3 巴菲特价值投资指标的判定标准研究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策略,主要是分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企业,另一部分是关于投资者。本文只对企业进行分析。关于企业,结合上面的准则,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业务是否简单易懂。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企业的产品或业务必须是易于理解的;第二,投资者要在自己的“能力圈”内选择所要投资的企业。巴菲特认为,投资者成功与否与他对自己所做投资的真正了解程度成正比。只有投向自己真正了解的企业中,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较大。巴菲特在他几十年的经营中,所投资的企业全都在他的“能力圈”内,而圈外的企业,不管投资潜力有多大,他也绝不涉足。标准如下:对自己来说,其产品或业务是否容易被了解?回答“是”,则易于了解,“否”,则不易于了解。

(2)过去经营状况是否稳定。巴菲特认为,那些多年来生产同样产品、提供同样服务的企业,往往有最好的投资回报,剧烈的变革和丰厚的投资回报通常是不相容的。

巴菲特的标准是不投资于那些:

①企业正在解决某些难题;

②由于以前计划不成功而经常改变经营方针(改变主营业务)的企业;

③正在进行重组的企业;

④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等。而投资于“那些多年来生产同样产品、提供同样服务的企业”。

(3)未来经营状况是否稳定。巴菲特将账面价值的长期稳定增长作为判断依据之一。

(4)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购买股票,就是购买未来。好的发展前景就是增殖的保证。巴菲特很重视寻找那些拥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巴菲特把特许经营权定义为:一家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市场需求甚至是强烈的需求;没有比较接近的替代品;没有受到政府管制。拥有这种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可以灵活的定价,而不必担心失去市场份额。另一个优势是企业会因此而拥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可以有效的抵抗由通货膨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判断标准如下:

①属于消费垄断行业;

②不是生产工业产品的公司(对巴菲特而言);

③不是电脑和网络公司(对巴菲特而言);

④是拥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

(5)经营者的管理行为是否理性。巴菲特认为,能使全体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行为就是经营者的理。在公司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如何分配盈利可以作为判断经营者理性的依据。若再投资的收益率超过股权资本的成本,则要保留所有的利润进行再投资;反之,就应将盈利以增加红利或回购股票的形式分配给股东。做到了上述两点就是理。

(6)经营者是否坦诚对待股东。巴菲特认为只有完整详实地公布营运状况,并像公开自己的成功一样勇于讨论自己失败的经营者才值得信赖。而他自己作为董事长,也正是这么做的。

巴菲特的标准是:

①全面、真实的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

②勇于讨论自己失败的经营者。

(7)经营者是否受惯例驱使。巴菲特认为能独立思考,拒绝依附他人的经营者是不受惯例驱使的。

具体来说,惯性力量有以下几种:

①一个组织或机构拒绝在当前方向上做任何改变;

②就像工作占用了所有可用的时间一样,公司的计划和并购也具体化为用光所有可支配资金;

③在每项业务上,不管经理人员的筹划有多么的不明智,都能很快获得有工作人员悉心准备、内容详实的资料予以支持;

④盲目模仿、争相攀比同类公司的行为,包括扩张并购、建立经理奖励制度等,拒绝上述惯性力量的经营者可视为不跟风的行为。

(8)考察长期平均股权收益率的大小,而非每股盈余。巴菲特认为,在企业保留上一年盈余增加资本的情况下,只有前者考虑了公司逐年增加的资本额,因而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经营绩效。用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就是股权收益率,一般是取4-5年的年平均值。这是巴菲特考察的核心指标,他的底限是15%,只有大于这个数值的股票,才值得投资。

(9)考察股东收益的大小,寻找高毛利率的公司。巴菲特认为,原来意义上的会计盈余由于各公司资产不同而缺乏可比性,只有将公司的税后利润加上折旧、摊销等非现金费用,再减去资本性支出费用及可能需要增加的运营资金量,由此得到的股东盈余才可反映企业内在价值。而高毛利率则不仅反映出企业的强大,也反映出经营者控制成本的精神。这可以从公司的净利润或者主营业务利润率看出来。

(10)留存盈余是否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如果公司运用留存收益在较长时间内都没有获得较好的收益,有效市场就会在其股票价格上表现出对它的失望;相反,如果公司利用追加资本获得的收益超过平均水平,也会反映在股票价格的上升中。在此,巴菲特采取的方法是将净收入减去股利得出留存收益,再找出公司现在与10年前市价的差价,两者加以对比。在采用这些量化指标时,巴菲特是将4或5年的财务平均值作为衡量对象的。他认为只有长期平均值才可以真正说明问题。巴菲特的判断标准是在某一确定的时间段内,股票的市值增量应不低于留存收益的增量。

(11)全部企业利润占GDP的比例。含义是全部上市公司的利润占GDP的比例,一般为4%。股市的增长不可能长期超过GDP的增长,只有当上市公司的利润总和超过GDP适当的比例时,才有可能让股价获得高增长。

(12)派现率。公式是每股股利除以买入时股价。这个数字是体现投资股票与投资债券之间的收益比较,当派现率接近或者超过国债利率时,才值得进行投资。

(13)盈利增长率。含义是企业每年利润的增长幅度。只有能维持利润高增长的企业,才能在未来获得股价的高增长。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企业的盈利历史记录来判断。

4 本文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在做实证分析时,首先假定投资者满足巴菲特所提出的要求,这样以来,我们只需对企业做分析。除此之外,由于数据和相关信息的不可获得性,将经营者是否对股东坦诚、经营者是否受惯性驱使、全部企业利润占GDP的比例等指标去掉,同时加入每股收益这一指标,标准为大于等于1元。一般认为每股收益在1块钱以上,属于绩优股票。在统计各年的数据时,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在计算股票(或企业)的内在价值时,巴菲特采用的是威廉姆斯的现金流贴现模型,即:

V=∑nt=1Dt(1+r)t+Dt+1(r-g)(1+r)n

其中:Dt,Dt+1分别是第t期,第 t+1期的自由现金流,r为贴现率,g为股息增长率。

本文对该模型稍作改动,从而对企业的内在价值做出一个较为保守的估计。将其变为:

V=∑nt=1Dt(1+r)t+Dt+1r(1+r)n

各符号含义同上。

另外,本文采用巴菲特的观点,将自由现金流称为股东收益。其计算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用公司的税后利润加上折旧、摊销等非现金费用,再减去资本性支出及可能需要增加的营运资金量得到;第二种是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减去资本性支出得到,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计算。

5 实证分析

本文试图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巴菲特投资理论在中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做实证分析。基本思路是:按照巴菲特的选股(或者选企业)标准,来寻找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并计算其内在价值,然后对比该股票同期的市场价格,做出高估或低估的判断。

按照巴菲特的分析方法,先要选取某个长期稳定的行业,再对其中6―7家企业进行独立的、仔细的研究,选出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选取行业,主要是基于行业的吸引力和稳定性。吸引力主要表现为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可以用Michael Porter 的五力竞争模型来分析;稳定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上,可以通过观察其主营业务是否有重大改变来做简单的判断。选取企业,可以按照本文中关于企业的各项指标(只要符合主要的参考指标即可)来选取那些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

根据上述说法,第一步是选行业,巴菲特的投资方向是四大产业群(陈理,2006):第一是金融服务类;第二是消费类;第三就是巴菲特近几年投资的能源类;第四就是传媒行业。本文借鉴他的投资方向来寻找中国的投资机会,准备从白酒酿造行业开始着手,选择优秀的企业。显然这是一个长期稳定且容易理解的行业。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按主营业务收入排序,排在前几位主要是贵州茅台(600519)、五粮液(000858)、张裕A(000869)、泸州老窖(000568)、山西汾酒(600809)、古井贡酒(000596)等。先考察一个主要的财务指标――股权收益率。各公司2001―2008年的股权收益率及其均值如表2所示:

表2 各公司2001-2008年的股权收益率及均值(%)

年份

公司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均值

贵州茅台12.9713.2117.0619.6820.6825.5134.3833.7922.16

五粮液17.2911.5611.712.6110.7514.1715.3515.9113.67

张裕A6.717.5810.3212.3417.5722.1329.1519.2115.63

泸州老窖5.822.042.812.593.0015.3228.6036.4012.07

山西汾酒3.392.025.1410.1213.9823.3627.8516.7212.82

古井贡酒4.810.42-5.96-32.70.631.604.013.93-2.91

资料来源:以上各公司的年报。

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明显的看出,符合巴菲特关于股权收益率标准的只有贵州茅台和张裕A,本文选取贵州茅台做进一步的考察,其2001-2008年度的主要财务指标如表3所示:

表3 贵州茅台2001-2008年主要财务指标摘要

项目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2008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16.1818.3424.0130.1039.3049.0372.3782.41

利润总额(亿元)6.076.499.7714.9119.224.8845.2253.85

净利润(亿元)3.283.765.868.2111.1915.0428.3037.99

每股收益(元)1.311.371.942.092.371.593.004.03

每股净资产(元)10.1210.2911.3710.610.796.258.7211.91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虽然本文无法将其和行业比较,但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贵州茅台的各项指标都保持较好的状态。尤其是每股收益都在一块钱以上,符合本文的标准。关于派息率,本文将贵州茅台和五粮液作对比,取2002年至2008年为样本观察区间。如表4所示:

表4 每10股派息比较单位:元

年份

公司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贵州茅台2.003.005.003.007.008.3611.56

五粮液0.002.000.001.000.600.000.50

资料来源:新浪财经。

从表中数据对比可以明显看出,贵州茅台的派息率是相对较高的。

然后我们观察一下它的月k线图,时间段选为2001年8月至 2008年12月。可以看出,该股基本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从一个侧面上说明了巴菲特长期投资思想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还要考证一下它目前的股价是否实现了其内在价值。利用本文提出的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对贵州茅台各时期的内在价值做出保守的估计。以美国财政部2007年8月发行的30年期公债到期收益率为贴现率,具体数据为5.059%;以贵州茅台2001―2008年的年度财务报表为依据,计算出每年的自由现金流。 同时,本文依据贵州茅台2008年前的报表,对其2008年的近似内在价值做出了估计。

表5 贵州茅台2001-2008年的流通股内在价值情况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股东收益 (亿元)-2.89-0.326.066.2011.5213.689.7042.36

贴现率5.059%5.059%5.059%5.059%5.059%5.059%5.059%5.059%

近似内在价值 (亿元)227.575241.983244.612261.363269.430270.429415.978613.552

实际流通股市值 (亿元)4.2692.8473.73712.06223.882263.133938.400491.400

高估或低估低估低估低估低估低估低估显著高估低估

由于本文使用的模型本身就是低估了贵州茅台的内在价值,而2001年至2006年,贵州茅台的流通股市值就一直低于我们计算所得到的流通股内在价值,所以,本文认为这段时间贵州茅台处于被低估的状态,2007年,其流通股市值显著超出了我们计算得到的内在价值,存在被高估的嫌疑。2008年则处于低估状态。

6 结论

通过以上对巴菲特投资理论的阐述以及所做的实证分析,可以从中得到如下结论:

(1)尽管各国的证券市场在成熟度、信息披露、交易者的素质、上市公司的质量、相应的政策法规等很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有一条是相同的,那就是价值规律。所以,根据这一规律提出的价值投资理论在任何一个市场机制起主要作用的证券市场上都适用。对中国的证券市场来说,由于国内一般看法是一个政策市,容易受到短期巨额资金的冲击,且存在较严重的操纵现象,所以,价值投资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受到限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国证监会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监管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对操纵股市方面的监管力度,从而使市场机制真正发挥出主要作用。

(2)对上市公司而言,首先要求经营者要尽量表现的理性一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提高公司的经营稳定性。其次,上市公司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投资者对其了解的可能性增强,使其可预测性增强,从而为预测未来的现金流提供较好的保证。这样,市场才能更快的发现其内在价值。

(3)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要树立起正确的投资理念,尽量减少认知偏差。这就需要投资者提高对自己所投资的对象的了解程度,要认识到股票的价值最终还是要由企业的内在价值所决定;正确对待所持股票的短期波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贪婪、恐惧、盲目等愚蠢的行为;最后,要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投资。

(4)许多投资者认为,价值投资就是长期投资。通过本文的论述可知,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因为价值投资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主要是看能否以显著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购买,然后再以高于内在价值的价格出售。所以,只要股票价格没有显著超过内在价值,就可以一直持有;当股票价格显著超过其内在价值的时候,即使只相隔了几天就卖出,那也算是价值投资。因此,本文认为,长期投资的时间就是市场发现其内在价值的时间,这个时间很难界定,不同的股票一般是不同的,一般要靠经验来判断。

参考文献

[1]本杰明•格雷厄姆, 戴维•多德.证券分析[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2]詹亮宇等.证券操作实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209.

[3]刘建位.巴菲特股票投资策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4]淳洋.沃伦•巴菲特 从100元到100亿投资指南[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127-155.

[5]珍妮特•洛尔.价值投资圣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17-118.

[6].

[7]Warren Buffett. “Mr. Buffett on the stock market”.FORTUNE, Nov.10, 2001.

[8]Warren Buffett.Berkshire Hathaway Inc.annual report,1995-2006.

第4篇: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复杂系统;证券市场;分形;混沌;非线性

一、证券市场非线性特征研究

对我国证券市场复杂性研究的文献已有不少,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做了分析,结论不尽相同。下面对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一)非线性分析

考虑到非线性是复杂系统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学者们首先在证券市场的非线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徐龙炳等(1999)应用非参数分析法――R/S法(重标极差分析法)实证研究了沪深两市的非线性、Hurst指数及状态持续性,结果表明两市均存在着状态持续性和波动集群性,股价指数所构成的时间序列呈现非线性,Hurst指数H>0.5,表明人们是在对以非线性方式呈现的信息作出非线性的反应,并最终通过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在股价指数上。伍海华等(2001)通过R/S分析计算相关维、自相关函数与Lyapnov指数,结果同时表明上海股票市场具有非线性。赵桂芹等(2003)选取沪市的日交易量数据为样本进行GPH检验,认为沪市存在长期记忆特征,充分反映了市场的非线性。长期记忆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中较多的噪声交易者对信息的非线性反应,而缺乏风险规避工具和信息披露不完善又放大了交易者对信息反应的聚集性。

以上学者的研究通过R/S或者GPH方法验证了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非线性市场,但数据处理略显粗糙。对非线性更细致的分析还需从混沌和分形入手。

(二)混沌分析

混沌分析研究的是证券市场的时间演化,用以预期市场的反馈效应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孙广振和王劲松(1994)选择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深圳)股市指数时间序列进行处理,继而估算出Lyapnov指数λ≈0.0184,表明深市指数存在明显的混沌行为,描述股市动态机制需要2~7个变量。徐前方(1994)分析了上海证交所综合股价指数的时间序列,通过算法去除经济增长对股价指数的影响后,求得上证指数的奇异吸引子的分维数值约为2.72,最大Lyapunov指数约为0.0107,从而肯定上证股价指数所反映的系统是个具有分维结构的低自由度的混沌系统。叶中行等(1998)改进了Lyapunov指数计算方法,对上证指数的Lyapunov指数进行计算,得到其最大值为正值,表明上证指数具有混沌特性。杨凌等(2006)为了探测我国证券市场的混沌,首先利用小波分解重构法与非线性小波变换阈值法对沪综指和深成指的日收盘价序列进行去噪处理,用去噪后的日收盘价序列计算出日收益率序列,并用MALAB实施了对日收益率序列的快速Fourier分解,发现此方法能够较好地保留序列自身固有的特性。王福来等(2006)用G-P和G-K两种算法比较上证综合指数与MSCI英国指数后指出,中国证券市场更复杂,且存在较多的高维混沌成分,需用四个数据来描述它的系统特性。李红权等(2007)以证券市场全样本时间为分析对象,采用特殊的对数线性趋势消除法(LLD)处理数据、引入小数据量算法计算系统的Lyapunov指数,结果表明我国股市存在着有序的混沌吸引子结构,股票价格具有内在的不可预测性。作者还发现了低维奇怪吸引子的经验证据(沪市具有分数维为2.54的混沌吸引子,深市吸引子维数为2.55),表明股市运动(波动)是内生的复杂性非线性动力学现象,挑战了传统理论的波动外生论的观点。

(三)分形分析

分形分析研究的是市场的空间特性,可以检验市场的有效性和波动性。

庄新田等(2003)用基于标准差时间序列的改进的Hurst指数计算方法计算出Hurst指数H>0.5,证明沪深股市收益率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在跨时间尺度的股价指数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两市相关系数C均不等于零,分形维数α均小于2,市场具有分形结构特征。张金良等(2004)应用多重分形理论,分析沪深证券市场的多只A股和两市综指的分时价格实际交易数据序列,样本计算和统计结果表明,证券交易数据序列具有显著的多重分形特性,而且在转折点附近存在突变奇异性。王新宇等(2004)运用Peters建议的提高R/S分析有效性的若干方法,选取更长的时间序列,对上证综指和深圳成指的日收益率和周收益率进行R/S分析,同时BDS检验收益率波动的长记忆性、易变性的期限结构、非周期性循环和非正态分布,结果验证了我国证券市场是一分形市场。

曹宏铎(2005)分析深圳股市的对数收益率时序,计算肯定市场具有分形特征和长程正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分形时间序列,服从FBM(分数布朗运动)。另外标度分析表明市场存在短周期和长周期,并给出了短循环周期值是160天,稳定长期循环周期值是1080天,揭示了股市的波动规律。苑莹等(2007)运用多重分形的R/S方法对深证成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存在2个时间标度临界点,体现了股指价格在不同标度范围下的状态跃迁现象,该状态跃迁现象与股市中各个参与者间的相互作用及政策、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整个时间标度上Hurst指数均表现出持久性,且与标度τ正相关;运用多仿射方法确认了深圳股市多仿射特征的存在,验证了R/S分析方法中存在的标度临界点,并指出用不同的标度临界值将股指价格机制分成不同的标度范围,能够更好地研究短期标度及中期标度下起作用的局部价格机制。吴建民等(2007)选取8种大盘指数,通过样本数据对数收益分形分布的参数估计和柯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检验,发现收益率分布呈现尖峰态,具有较小的特征指数和较大的尺度参数,表明我国股市波动性较大;故分形分布比正态分布能更好地拟合和描述我国股市的收益率特性。

(四)小结

从以上可以看出,后期的研究在理论运用、方法改进和研究范围上都更加深入细化。但是具体采取的数据对象相差较大,很多以(对数)收益率为对象,而对于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需以价格为直接研究对象,收益率又不是价格的一个适当变换形式,故由此分析得出的结论未必具有真实性,至少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证券市场自组织性特征研究

自组织性也是证券市场的复杂性特征之一,指的是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经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资金流入或流出)和能量(多空力度),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股价的波动,系统可能发生响应(突变),即暴涨或暴跌,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空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的属性。非均衡的震荡市场最终可以自行回归到有序的均衡,就是自组织性的表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是孙博文等(2005)在其文献中界定了股市自组织临界性(SOC)的重要参数,然后应用SOC理论对大盘指数及个股进行考察,发现了其逐渐走向自组织临界态的演化过程和幂次关系,从而验证了中国股市中存在自组织临界性(远离平衡态的均衡),说明股市是一个逐渐演化到自组织临界状态的复杂系统。

自组织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探讨监管者在证券市场运作中的角色,是做一个“全能家长”,还是做一只“轻轻推动的手”,即究竟该如何权衡监管与证券市场自发演化的关系。

三、证券市场复杂性特征相关研究

有的学者是从“复杂性”直接入手对市场进行考量,并未分析具体特征,比如高红兵等(2000)定性分析了影响证券市场波动的内外部因素及市场的运行特征,发现在市场整体运行中显示出迭代特征,在暴涨和暴跌时具有突发性和奇异性,说明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只要系统处于某一临界值,无外部因素的作用它就能进入混沌均衡产生剧烈振荡甚至崩溃。这一过程中内部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外部因素不是系统的直接参数。他们还找出了我国证券市场步入混沌均衡的原因是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式单一,投资品种少,故建议认为消除市场大幅波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证券市场的多元化。肖辉等(2002)将改进的Lemple―Ziv复杂性度量法――移动均值极值点法应用于股票市场的复杂度衡量,对比研究了中、英、美三国股指,实证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复杂度明显小于英美股票市场的复杂度。可以据此认为,股票市场有效性和成熟程度的大小与股票市场的复杂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这与王福来的结论恰恰相反,实际上,目前中外证券市场复杂度对比研究确实仍然存在一定分歧,有待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四、总结

为便于更清晰地了解各学者的研究,现将以上部分有代表性的实证成果列为表1(以时间为序):

国内学术界运用复杂系统理论研究证券市场的复杂性特征已有十余年,上述文献即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虽然它们应用的理论、算法和具体研究对象有所差异,但多数结果一致表明,我国的证券市场具有明显的混沌、分形即非线性这一典型的复杂性特征。该结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传统线性范式的随机游走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等提出强有力的挑战,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研究视野,而且将促使我们运用更能深入、全面分析证券市场运作机理的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从而建立起全新的证券理论。总体上看,目前我们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是:

1.研究目的上,集中于初级的非线性特征即混沌、分形的验证,只是发现了证券市场复杂性的部分证据,而对市场的突变性(暴涨暴跌)、自组织性(自我调整)和协同性(与外界的关联)等其它复杂性特征几乎未有涉及。事实上,后者对建立全新的证券市场理论体系可能更有基础价值。

2.研究方法上,不同学者的样本区间相异甚远,多数又采用传统的算法直接进行复杂特征检验,导致他们的结论在量上出现较大差异,结论的可靠性大为降低。

3.研究性质上,多属实证检验,缺少理论探讨,使得后续的系统研究深显乏力。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未来对证券市场复杂特征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深化:

1.数据样本的选择与处理。数据样本的选择上,应尽量满足大样本、低噪声的要求,这既是非线性分析方法的前提,也是因为证券市场本身的样本量就有限,难以完全反映出市场真实的运行趋势。此外噪声量往往随着样本量的增大而升高,故原始数据样本还需要处理,可以采用统计方法比如对数线性趋势消除法,尤其可以借鉴小波理论进行噪声去除。

2.算法的优选。例如在计算Lyapunov指数时,采用对于物理系统有效的经典Wolf算法不一定适合于证券市场的分析与测度,可以尝试引入Rosenstein提出的小数据量算法来精确计算Lyapunov指数。采用G-P算法估计分形维时,可以用G-K算法进行替代,后者更适合处理非静态、短数据集和混有噪声的高维混沌系统数据。

3.研究范围的拓展。如前所述,应着重于突变性、自组织性和协同性等其它复杂特征的研究,以期更深入地分析市场机理和更有力地指导证券投资。

4.模型的采用。积极学习并运用国外较成熟的理论,通过Agent、Swarm、元胞自动机、人工生命、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虚拟手段,建立起完整的考虑所有非线性等复杂特征效应的证券市场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徐龙炳,陆蓉.R/S分析探索中国股票市场的非线性[J].预测,1999,No.2.

[2]伍海华.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在股票市场中应用――以上海股票市场为例[J].青岛大学学报,2001.12,Vo1.16,No.4.

[3]赵桂芹,曾振宇.证券市场长期记忆特征的实证分析[J].管理科学,2003.4,Vo1.16,No.2.

[4]孙广振,王劲松.深圳股市混沌现象的辨识及其讨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No.1.

[5]徐前方.上证指数中的奇异吸引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No.2.

[6]叶中行,杨利平.上证指数的混沌特性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3,Vo1.32,No.3.

[7]杨凌,颜日初.我国证券市场经济混沌探测研究――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噪声处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No.2.

[8]王福来,达庆利.中国证券市场的高维混沌现象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11,Vol.36,No.11.

[9]李红权,邹琳.股票市场混沌吸引子的特征量――基于G-P算法与小数据量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6).

[10]庄新田,庄新路,田莹.Hurst指数及股市的分形结构[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Vo1.24,No.9.

[11]张金良,杨忠直,杜厌芳.证券市场多重分形理论的应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3,Vol.6,No.1.

[12]王新宇,宋学锋,吴瑞明.中国证券市场的分形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4.10,Vol.7,No.5.

[13]曹宏铎.证券市场复杂行为分形标度分析与机会决策研究[J].金融研究,2005,No.1.

[14]苑莹,庄新田.股指时间序列的多重分形Hurst分析[J].管理学报,2007,Vo1.4,No.4.

[15]吴建民,庄菁.分形分布在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7.3.

[16]孙博文,于天河,宋莉莉,孙百瑜,张本祥.中国股市自组织临界性实证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5.10,Vo1.2,No.4.

[17]高红兵,薛刚,陈宏民.我国证券市场的多元化与混沌均衡[J].上海经济研究,2000,No.6.

第5篇: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

1聚类分析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1)定义:聚类分析是依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减少研究对象的数目,也叫分类分析和数值分析,是一种统计分析技术。(2)在证券投资中应用聚类分析,是基于证券投资的各种基本特点而决定的。证券投资中包含着非常多的动态的变化因素,要认真分析证券投资中各种因素的动态变化情况,找出合适的方法对这种动态情况进行把握规范处理,使投资分析更加的准确、精确。1)弥补影响股票价格波动因素的不确定性证券市场受到非常多方面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这种波动性也造成了证券市场极不稳定的发展状态,这些状态的好坏对证券市场投资者和小股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聚类分析的方法是建立在基础分析之上的,立足基础发展长远,并对股票的基本层面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认真分析掌握结果再应用于证券投资实践中,从股票的基本特征出发,从深层次挖掘股票的内在价值,并将这些价值发挥到最大的效用。影响证券投资市场波动的因素非常多,通过聚类分析得出的数据更加的全面科学,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些数据是进行理性投资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2)聚类分析深层次分析了与证券市场相关的行业和公司的成长性聚类分析是一种非常专业的投资分析方法,它善于利用证券投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数据来对证券所涉及的各种行业和公司进行具体的行业分析,这些数据所产生额模型是证券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必不可少的依据。而所谓成长性是一种是一个行业和一个公司发展的变化趋势,聚类分析通过各种数据总结归纳出某个行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不断的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更新。并且,要在实际生活中更好的利用这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就要有各种准确的数据来和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参数,但是,获取这种参数比较困难,需要在证券市场实际交易和对行业和公司的不断调查研究中才能得出正确的数据。因此,再利用聚类分析法进行行业和公司分析和证券投资分析时要注重选取正确的、关键的指标进行检查,例如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指标,这样才有利于正确预测证券市场上股票的发展潜力。3)在实际操作中更加直观实用聚类分析是根据现代证券市场发展水平和特点发展出来的新的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的出现与现代的基本的投资组合理论形成了比较,突出了聚类分析方法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更加直观、实用的特点,并且由于技术的发展,聚类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所受到的局限较小,而且易操作,因此它的适用范围就比现资理论更加的广泛。

2主成分分析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1)定义:在统计分析中,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分析、简化数据集的技术。主成分分析经常用减少数据集的维数,同时保持数据集的对方差贡献最大的特征。主成分分析由卡尔•皮尔逊于1901年发明,用于分析数据及建立数理模型。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分解,以得出数据的主成分(即特征矢量)与它们的权值。(2)主成分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判别分析的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对各种分类数据的研究,分析出自变量各组间存在的差异,并总结出差异性,判断哪一个自变量对组间差异的贡献是否完全,根据这些数据将自变量的转变方法进行样本归类。1)降低影响证券投资市场变动的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在证券市场中有非常多的因素在影响着证券市场的稳定,这些因素之间有着非常多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但相互之间的影响也存在着非常多的影响。而主成分分析方法就是在对影响证券投资相互关系的因素中进行分析,并对原始数据指标变量进行认真分析,将其中重要的主成分因素概括出来,并进行转换形成相互彼此相互独立的成分,而且经过实践证明在影响证券市场投资分析中的指标间相关程度越高,主成分分析效果越好。2)通过主成分分析减少指标选择的工作量主成分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各种数据、因素的分析总结出相对各种因素的不同影响程度,总结总体因素中的主要影响成分,并总结出不同层次的影响因素梯度,在分析时采取逐级分析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分析,也可以节省时间,并且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减少分析人员的工作量,因此,主成分分析法指标选择上的优势更加的突出。3)由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回归模型更加的精确、节省时间在进行证券投资因素分析时,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准确的对模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都要对各种数据进行模型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提高整个证券投资分析的准确性,是模型更加易于做出结构分析、控制和进行证券市场变动的预报。

3因子分析

(1)定义: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2)应用因子分析最主要的作用是确定证券投资组合的模型。因子分析将影响股票价格的各种因素看成是不同的变量,建立股价因子模型,利用各因子不相关性确定股票的分类,再分析股票的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确定出合适的证券投资模型。

4总结

第6篇: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融资融券

融资融券交易(Margin Tmding)又被称为“证券信用交易”或者“垫头交易”,是成熟资本市场普遍实施的一项重要交易制度。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与其他国家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或禁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选择了推行融资融券交易业务。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成熟证券市场发展和运作的经验,也要认真分析我国的国情特征和法律环境,使融资融券交易的各项制度在合法、合规的背景下规范开展。

一、成熟市场国家和地区融资融券交易业务的发展

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最早诞生于美国。在美国证券市场建立之初,为了满足市场融资的需求,就出现了融资融券的交易,但欺诈与违约的现象频现。在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之后,美国政府将股市震荡崩盘的部分归因于过度融资融券交易,因此美联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和法案来规范融资融券交易。随着金融机构自主性的不断增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国融资融券交易典型的市场化融资模式日趋成熟和完善。在分散授信的模式下,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集中表现为市场主体的业务风险。监管机构只须对市场运行的规则做出统一的制度安排并监督执行。另外,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公司协会等一些自律机构也从自身出发,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则和条例来约束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作为对监管机构法律和法规的有益补充。可见,美国的融资融券活动是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而自发形成的,是以微观经济个体为主体一种制度变迁过程。

日本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是建立在二战以后证券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整个金融制度尚不健全的基础上,引入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导入临时供求,来确保证券市场的交易量与流动性,促进公允价格机制等目的实现。其融资融券制度建立伊始就具备了中央控制的强制性,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激进性质的发展过程。日本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还由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专业化证券金融公司为证券公司提供资金和证券的转融通服务,以实现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活动进行机动的管理。这种典型的专业化模式的特点即:证券抵押和融券的转融通完全由专业化的证券金融公司来完成,证券公司与银行在证券抵押融资上被分隔开,南证券金融公司充当中介,证券金融公司通过控制资金量和证券量来实现对融资融券交易规模的控制,在整个融资融券活动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

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开放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实行了独特的双轨制信用模式,即:证券金融公司不但可以对证券公司办理资金和证券转融通业务,还可以直接为一部分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处于一种半垄断半竞争的市场地位。随着证券公司办理融资融券业务门槛的逐步降低,证券公司的交易占有量得到不断的增长,而相应的证券金融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也因此受到影响,加之证券金融公司需要直接对投资者进行征信,很难深入了解客户的真实状况,其地位陷入比较尴尬的窘境,这也使得台湾地区融资融券制交易模式的功效受到影响。

二、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推行融资融券业务恰合时宜

当前由美国次级房屋贷款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向全世界范围蔓延的形势不可遏止,深刻影响着全球金融体系。市场和监管机构将买空卖空的融资融券交易列为亟待限制或加强监管的业务之一,美日等国监管机构纷纷采取措施限制融资融券交易。与此相对,我国则开放了融资融券业务,笔者认为,此举是适时可行的。

首先,融资融券制度的卖空机制并非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在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缺位或失灵的情况下,投资主体与证券经营机构过度的投机卖空以致财务杠杆和投资风险加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才是金融危机发生并加剧的罪魁祸首。摒弃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本身实际是本末倒置。我国此时推行融资融券交易是对我国证券市场现有交易格局的创新和调整,更是我国规范证券交易市场、推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我国证券市场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创新过度而是创新不足,买空卖空交易机制的引入将为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其次,我国现阶段推行融资融券交易具备了较强的现实可行性。第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使证券市场的规模得以扩容,为融资融券交易提供了更为安全、合理的交易对象;日益壮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为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第二,《证券法》的修改放开了对信用交易的限制,为融资融券交易具体操作规定的制定和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三,以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改善了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格局,这种投资者结构的变革为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市场基础。还有,证券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风险控制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原因都表明了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已经到了恰当的时机。

第7篇: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融资融券

融资融券交易(Margin Tmding)又被称为“证券信用交易”或者“垫头交易”,是成熟资本市场普遍实施的一项重要交易制度。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与其他国家对融资融券交易的限制或禁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选择了推行融资融券交易业务。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成熟证券市场发展和运作的经验,也要认真分析我国的国情特征和法律环境,使融资融券交易的各项制度在合法、合规的背景下规范开展。

一、成熟市场国家和地区融资融券交易业务的发展

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最早诞生于美国。在美国证券市场建立之初,为了满足市场融资的需求,就出现了融资融券的交易,但欺诈与违约的现象频现。在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之后,美国政府将股市震荡崩盘的部分归因于过度融资融券交易,因此美联储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和法案来规范融资融券交易。随着金融机构自主性的不断增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国融资融券交易典型的市场化融资模式日趋成熟和完善。在分散授信的模式下,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集中表现为市场主体的业务风险。监管机构只须对市场运行的规则做出统一的制度安排并监督执行。另外,证券交易所和证券公司协会等一些自律机构也从自身出发,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则和条例来约束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作为对监管机构法律和法规的有益补充。可见,美国的融资融券活动是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而自发形成的,是以微观经济个体为主体一种制度变迁过程。

日本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是建立在二战以后证券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整个金融制度尚不健全的基础上,引入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导入临时供求,来确保证券市场的交易量与流动性,促进公允价格机制等目的实现。其融资融券制度建立伊始就具备了中央控制的强制性,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激进性质的发展过程。日本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还由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专业化证券金融公司为证券公司提供资金和证券的转融通服务,以实现监管机构对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活动进行机动的管理。这种典型的专业化模式的特点即:证券抵押和融券的转融通完全由专业化的证券金融公司来完成,证券公司与银行在证券抵押融资上被分隔开,南证券金融公司充当中介,证券金融公司通过控制资金量和证券量来实现对融资融券交易规模的控制,在整个融资融券活动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

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开放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实行了独特的双轨制信用模式,即:证券金融公司不但可以对证券公司办理资金和证券转融通业务,还可以直接为一部分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处于一种半垄断半竞争的市场地位。随着证券公司办理融资融券业务门槛的逐步降低,证券公司的交易占有量得到不断的增长,而相应的证券金融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也因此受到影响,加之证券金融公司需要直接对投资者进行征信,很难深入了解客户的真实状况,其地位陷入比较尴尬的窘境,这也使得台湾地区融资融券制交易模式的功效受到影响。

二、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推行融资融券业务恰合时宜

当前由美国次级房屋贷款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向全世界范围蔓延的形势不可遏止,深刻影响着全球金融体系。市场和监管机构将买空卖空的融资融券交易列为亟待限制或加强监管的业务之一,美日等国监管机构纷纷采取措施限制融资融券交易。与此相对,我国则开放了融资融券业务,笔者认为,此举是适时可行的。

首先,融资融券制度的卖空机制并非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在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缺位或失灵的情况下,投资主体与证券经营机构过度的投机卖空以致财务杠杆和投资风险加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才是金融危机发生并加剧的罪魁祸首。摒弃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本身实际是本末倒置。我国此时推行融资融券交易是对我国证券市场现有交易格局的创新和调整,更是我国规范证券交易市场、推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我国证券市场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创新过度而是创新不足,买空卖空交易机制的引入将为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其次,我国现阶段推行融资融券交易具备了较强的现实可行性。第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使证券市场的规模得以扩容,为融资融券交易提供了更为安全、合理的交易对象;日益壮大的证券交易市场为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第二,《证券法》的修改放开了对信用交易的限制,为融资融券交易具体操作规定的制定和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三,以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改善了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格局,这种投资者结构的变革为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市场基础。还有,证券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风险控制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原因都表明了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已经到了恰当的时机。

第8篇: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目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所谓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是指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监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平和效率,营造一个高效和公平的市场环境。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市场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克服和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

证券市场本身固有的特征使其同其他市场相比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首先,证券市场存在着巨大的负外部性。在证券市场上,由于资本被高度抽象化和虚拟化,资本交易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金融交易,价格变化和交易速度极快,市场风险会很快殃及货币、外汇等其它金融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其次,证券市场存在着竞争和信息的不完全性。证券市场极易产生垄断,从证券供给的角度来看,一家公司仅能发行本公司的证券,而不能发行其他公司的证券,证券的发行过程排除了竞争。从证券交易的角度来看,只要证券发行和上市交易的数量是有限的,某些势力强大的投资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大量的购买或抛售某一公司的上市证券,影响或控制某一证券的交易价格。证券市场又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特征,其表现为:信息不充分,由于信息具有共享的特点,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市场主体也可以通过“搭便车”分享信息的收益,因此市场本身必定不能够提供充分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者的地位,容易遭受到信息优势者(上市公司、券商)的欺诈。

虽然负外部性或不完全性在其他市场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证券市场的负外部性和不完全性同其他市场相比不仅表现得更为强烈,影响更为严重,而且仅仅依靠市场本身也无法解决。比如,由于个别行为主体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等,使得证券市场的负外部性,不能象其他市场那样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加以补偿,所以政府必须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管和干预,以弥补市场缺陷,限制和消除市场失灵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由此可见,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和干预具有普遍性,不仅不成熟的市场需要监管,成熟的市场同样需要监管。然而,正如矛盾的普遍性并不排斥矛盾的特殊性一样,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也将具有不同的特点,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特殊目标

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时间较短,同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其市场缺陷更加明显,市场的效率水平较低,克服市场缺陷,提高市场效率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任务。同时,我国证券市场所面临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除了必须完成上述一般的目标以外,还应兼顾其他一些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由于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者的地位,所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证券市场监管中带有共性的问题。1998年9月,国际证监会组织在其制定的《证券监管目标与原则》中指出,证券监管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投资者。然而,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保护投资者的意义显然也是不一样的。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法律制度比较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投资者比较成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他们的合法权益较不易受到伤害和侵犯。近年来,买者自行小心,投资者应对自己的买卖决策负责的观点在西方较为流行,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情况则大为不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投资观念的不成熟,使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最容易受到伤害。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正是这样,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股独大、大股东放肆侵占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以及上市公司弄虚作假、投资机构坐庄造市的重大事件,已充分证明,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己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实现公平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才能够保证证券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完善。

推动市场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容量较小,市场中介组织的数量有限、服务层次较低,市场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投资者不成熟,市场参与者行为的规范程度和自律能力较差。上述一切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成分较浓,市场风险很大,市场功能不能够正常地发挥。所以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意义重大,任务繁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所有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市场缺乏充分发育的必然结果。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不断地推动市场的发展,引导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之外,是没有其他的途径可走的。对于我国的证券市场来说,监管和发展是相行并重的两大任务,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够将两者对立起来。故此,推动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也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过程中,不但要坚持严格执法的原则,而且还要考虑按市场的发展进程来制定规则,注意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营造一个有利于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然,证券市场的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规模的扩张,也包括市场体制的健全,既包括数量的增长,更包括质量的改进。故此,我们在实施监管、促进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更要注重提高市场的质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推动市场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下力气促进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和市场自律功能的完善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没有诚信的、参与者缺乏自律的市场,就肯定是一个没有效率的市场。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市场参与者的诚信和自律,是监管有效率的基本前提。如果市场参与者普遍缺乏诚信和自律能力,必将大大地提高监管的边际成本,降低监管的边际收益,再加上法不责众的压力,监管很可能会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我们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政府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一种家长式的父爱主义,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证券市场诚信和自律的普遍缺失。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失信的成本很高,充分的市场竞争和信息传播,将使失信者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竞争的不充分、信息的不对称和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市场本身对失信的惩罚力度很弱。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大投资者弄虚作假、欺骗中小投资者不能够受到及时和有效的惩罚,中小投资者用手或用脚投票的权利实际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故此,我们必须将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和市场自律功能的完善作为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大力培养市场主体的自律能力,加强对失信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不讲信用的违法犯罪活动。

培育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

由于特殊的历史的原因,我国证券市场是在政府的一手扶植和推动下形成和发展的,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也或多或少的带有国有企业的色彩,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们在实际上也是将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于为国有企业改革筹集资金。这种情况,使得大多数投资者的主体责任意识淡薄,许多人甚至认为,政府应该对他们的投资后果负责。这种情况,已经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功能优化造成了巨大的障碍,隐藏着较大的社会风险,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在实施证券市场的监管过程中,也必须将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培育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投资者对证券产品、投资风险的认识,使投资者清楚地了解市场各个层次参与者的功能和责任,以增强其主体责任意识,自觉自愿地为自己的投资行为和投资后果负责。

参考资料:

第9篇:证券市场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证劵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未来趋势

一、证劵市场理论概述介绍

证券市场是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从广义上讲,证券市场是指一切以证券为对象的交易关系的总和。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将证券市场定义为: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根据供需关系来决定有价证券价格的一种交易机制。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和调节货币资金的运动,而且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二、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1.证券市场规模过小

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 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左右,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如果扣除这一部分,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资本市场主体缺位

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

3.流动性不足

检验市场流动性通常可从交易量和成交价的关系入手,二者的关系越密切,流动性就越差。美国股市中二者变化的关系指数为0.01,而我国沪、深A股市场的关系指数分别为0.52和0.40,说明我国股市整体流动性是比较差的。造成股市流动性差,一方面与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股不能进行交易、法人股在STAQ和NETS市场交易微弱有很大关系。流动不足使股票价格扭曲,资本流动失去了动力和方向,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这将对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4.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

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从制度本身还是从执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开不够的问题,表现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极大挫伤了股民、债券投资者的信心。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是指证券投资者在获取有关信息后,被给予证券投资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实现的制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资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过大,严重措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

二、我国证券市场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上市公司问题较多

目前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虽然有一些较优秀的上市公司,但所占比例不多,而从当前市场新上市公司问题仍然严重,比如上市的次新股,金证股份、东方宝龙、通威股份等上市后就变脸,业绩由上市前的财务指标优异,几个月后就变为亏损公司,这说明上市公司过程中存在包装上市问题,另外部分上市公司融资后项目突然块规变更现象也较突出,这是目前证券市场中较为敏感与执法不严的具体表现。组织上市公司开展自查自纠活动,主动发现问题并自觉纠正,增强依法自律的自觉性。进一步深化和推动上市公司治理工作,督促上市公司进一步完善公司章程和各项议事规则,增强公司依法规范运作的制度保障,逐步建立保证上市公司独立性、根除资金占用的长效机制,给投资者一个真实的、高回报的、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上市公司。

2.投资者队伍有所改善

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法力法规等方面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有利于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就像对适龄儿童进行系统的免疫接种一样,打预防针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有好处。未来证监会还应对投资者进行调查,对其行为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对派出机构的投资者教育工作进行现场检查;进一步完善制度与立法,保证投资者教育的正规化、常规化;理顺工作流程,通过规章、规范性文件提供制度性保障。

3.市场避险机制薄弱

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来看,市场避险机制出了前期推出的股指期货几乎没有,中小投资者只有买入股票等待盈利,而做空机制从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亏损,对于公平交易的市场而言,中国证券市场仍然在慢步前行。虽然后来股指期货弥补了这一点,但是由于入市门槛太高,不是普通投资者能做的。市场上缺乏普通投资者的做空工具。未来应该加快投资品种的开发,也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投资品种来解决我国证券市场做空机制。

4.完善市场法律法规

完善市场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引起的。虽然证券市场按照《证券法》的要求在规范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市场秩序有了一定改观,但是《证券法》存在的先天不足毕竟给市场带来了难言的困惑。针对这些法律缺陷的问题,建议尽快出台《证券法》修改方案。同时,对市场不适应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的有关法规,要及时完善和补充。在执法过程中,有关部门应秉公执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纠。

三、我国证券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1.制度创新将全面推进

证券市场制度创新主要围绕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资本市场功能深化与延伸,主要是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管理层已经多次明确表示要疏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障碍,支持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沟通。二是证券法律法规的创新,如《公司法》和《证券法》的修改完善、《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出台、证券民事赔偿法规的建立等已提上历史日程;三是监管制度的创新;四是国有资产证券化与国有股流通制度的创新;五是企业融资、购并重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创新。

2.市场组织结构的多元化与专业化趋势

第一类主体是市场供求主体,是投资人和发行人,投资人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发行人包括股票发行人、债券发行人以及其它金融产品的发行人。投资人和发行人是资本市场的主角,是最主要的参与者。第二类主体是服务机构,包括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评级机构、咨询机构、投资顾问、新闻媒体、网络服务与信息技术提供商、登记结算公司等等。当然,有些角色是有交叉的。第三类主体是指市场组织机构和自律性机构,指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第四类主体是监管者,证监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同时证监会并不是资本市场的唯一监管者,不少监管职能分布在其它部门。在成熟市场中各类主体之间既有专业化分工,同时又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因此,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成熟,市场结构的多元化与专业化趋势将非常明显。

3.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

目前,中外合资券商、合资基金已经进入前期运作阶段,QFII也在实施之中,外资购并国内上市公司股权已经没有制度障碍,外企在国内市场上市也即将成为实现。二是投资理念会从盲目投机转向价值投资,股票定价逐渐以长期价值为基准,投机价值有所减弱,股票换手率下降,蓝筹股成为市场的主流;三是市场运行受市场本身规律的制约加强,“政策市”的特征将有所弱化,“机构市”特征将有所加强,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市场的波动性日渐减弱,股市波动主要来自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四是国内股市与国际股市的联动性将逐步加强;五是证券市场监管手段、方式逐步与国际接轨,证券市场制度包括上市公司融资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等也将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

参考文献

[1]李多全.证券投资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5次印刷

[2]秦正星.2012年对证券市场发展的六项建议,新浪财经,2012年0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