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读书对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图画书;儿童教育;审美解读;小蓝和小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277-01 DOI:10.16550/ki.2095-9214.2016.07.225
图画书是一种新兴而独特的儿童文学类型,它是以图画为主,用图画来讲故事的儿童读物。大多数的图画书是辅有文字的,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图画与文字互动,从而构成了一种特殊美学形态的文学样式,对儿童有审美熏陶的作用。图画是一种美术艺术,文字是一种文学艺术,即图画书是美术与文学这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下面就从经典图画书《小蓝和小黄》入手,浅谈图画书的审美解读对儿童教育的价值体现。
一、《小蓝和小黄》美术语言的审美解读对儿童的教育意义
图画是一本图画书的灵魂,图画书主要是用图画来表达故事主题的,因此欣赏图画的美术语言是图画书审美解读的关键。
(一)创作技法。《小蓝和小黄》这本图画书没有具体形象,作者以撕贴的色纸构图,四十多页白纸上只有一群五颜六色的色彩滚来滚去,既抽象又晦涩,是抽象画派的典型代表。由于没有具体形象,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把自己喜欢的形象赋予小蓝和小黄,例如把小蓝当成一个小动物,甚至当成自己,儿童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发挥想像力,产生移情和共鸣,从而促进其审美心理的发展。
(二)色彩美。《小蓝和小黄》整本图画书以蓝色、黄色、橙色、绿色为主,色彩明亮清晰、清爽柔和,符合儿童直观、形象的心理特点,具有和谐的美感。这本图画书的色彩具有易读性、联系性。例如小蓝一家都是蓝色,小黄一家都是黄色,公园是绿色,隧道是黑色,这符合儿童浅显的认知水平,通俗易懂。前一页图画与后一页图画之间色彩联系紧密,没有太大的跳跃性,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节奏。这本图画书的色彩富有联想性,例如:小蓝和小黄融合成了绿色,这是一种爱的颜色,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的契合,就是一个儿童,也读得懂这个用色块讲述的关于亲情、关于友谊的故事。
(三)画面美。《小蓝和小黄》这本图画书画面生动,作者以撕贴的色纸构图,同一角色凭借简单巧妙的背景色彩的变化、方向位置的转换(挪移、拼贴、粘连等),整个画面空间获得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简洁、流畅和无限延伸的美感和节奏感。而对于那些尚不明确、犹有疑惑的画面中,孩子们有了仔细研磨的挑战愿望,于是反复阅读的内在动机也悄然而生。
二、《小蓝和小黄》文学语言的审美解读对儿童的教育意义
尽管图画书中的文字部分篇幅大多十分短小,但其却承担着重要的表现功能,它对文本意义的表达、审美功能的传递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图画书的审美解读不可抛去文字语言的审美鉴赏。
(一)语言美。这本图画书的语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亲切自然、娓娓动听,让人读来轻松愉快。作者运用第三人称,开头一句“这是小蓝”,就拉近了主角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的心随着文字和图画而行走。这本图画书的语言简洁,富有节奏感,这种节奏感赋予故事以动态的韵律美,儿童阅读图书时,可根据语言的节奏感去感知故事的动感。例如:“他们变绿了,然后,他们去公园玩,他们穿过一条隧道,他们追小橙玩,他们又爬上一座大山”这几句让儿童随着语言想像,极富节奏感。这本图画书运用联系儿童生活经验的形象化语言,不仅有助于儿童更直观的了解故事内容,也有助于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一天,妈妈要去买东西,她对小蓝说:“你呆在家里别处去。”大多数的儿童都有同样的经历,儿童对故事就有了迅速直观的理解。
(二)情节美。这本图画书用颜色、形状、大小给了孩子一个最直接的“家庭”的概念。爸爸用瘦长的椭圆表示,妈妈用胖胖的大圆表示,而小蓝,则是小小的正圆,一家子都是蓝色,在一个橘黄色的家里,显得温馨而和谐。这本图画书的情节是跌宕起伏的,从寻找到玩耍到融合到哭泣到发现融合的秘密,小蓝和小黄相处,相融合,又相互区分,离别,朋友之间的友情,家人之间的亲情,一起冒险的勇气,这里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情节容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小蓝和小黄融合成绿色这个情节,引发许多思考,关于友谊,关于心灵的契合,这是一种多元思考、想像的发散美。
(三)主题美。不同的人对《小蓝和小黄》的主题有不同的见解。从误解与理解的角度,《小蓝和小黄》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小孩子经常被父母误会,然后解除误会重新理解孩子。从人的哲学的角度,《小蓝和小黄》的主题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契合。无论如何解释,《小蓝和小黄》都是关注孩子的生活经验.围绕孩子好奇的主题而展开的,是对真、善、美的颂扬.让读者感到唯美和温馨。它注重孩子对自然、对世界、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平等、同情这些品质的认识与培养,美好心灵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建构。通过对经典图画书《小蓝和小黄》的审美解读,让我们对图画书的审美元素有了直观清晰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心中有数,充分利用图画书,潜移默化的引导儿童感受图画书的美,培养儿童感受与欣赏、表达与创造的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凌艺.谈图画书对儿童审美教育的价值———以图画书《我爸爸》为例[J].考试周刊,2011,(6).
[2]余喆,郑薏苡.儿童图画书美术语言审美内涵的微观解读[J].当代幼教2014(7).
[3]郭艳芹.图画书与儿童审美素质的关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6).
自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之日起,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等一些教育部门就开始着手编制新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与此同时,教育部也抽取我国部分省市地区作为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区,湖北省武汉市也是实验区之一.到目前为止,武汉市市区的初级中学基本上都在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九年级)(以下简称新教材).为了了解新教材的实施情况,笔者对目前初中生对数学新教材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
2 调查方法
2.1 问卷的编制
笔者根据教材的几个方面:教材结构、呈现形式、知识内容难度、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习题数量、习题难度等编制了一份问卷,共11道选择题.
2.2 调查对象
以武汉市初二学生为调查对象.具体的,于2006年5月从武汉市中学中分层抽取省重点中学1所、普通中学1所,再进行整群取样,从每所学校中抽取初二各2个班(共涉及4个班的学生),发放问卷216份,收回有效问卷204份,回收率为94%.
2.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问卷采用克郎巴哈α信度系数法来计算问卷的信度,得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0.67,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对于问卷的效度则采用单项与总和相关效度分析法来分析问卷的内容效度,剔除那些相关系数不显著的项目,保证了问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按5级量表对A、B、C、D、E选项分别赋值5、4、3、2、1,并利用SPSS13.0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程度
利用SPSS13.0算得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均值为3.23,标准差为0.85,均值的95%置信区间为[3.11,3.35],由此可见学生对新教材总体的平均满意度为一般.再对不同满意度的人数进行统计,见表1.
由表1可知有42.7%的学生认为新教材一般,有39.7%的学生对新教材满意,但还有17.6%的学生对新教材不满意.
3.2 影响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3.2.1 不同学校、性别、学习水平的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的方差分析
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的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方差分析如表3所示.
由表2、表3可以看出,P值为0.130大于0.05,说明在5%的检验水平下(以下显著性水平均为0.05),优等生与后进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
同样对不同学校、不同性别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统计数据见表4,表5.
由方差分析可知其P值分别为0.131、0.181均大于0.05,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学生对新教材的总体满意度因不同学校、不同性别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3.2.2 教材内部因素与总体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问卷的第1题到第6题是关于教材6个方面:教材结构、呈现形式、知识内容难度、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习题数量、习题难度的问题,其均值与标准差如表6所示.
再将这些因素作为自变量,总体满意度为因变量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具体的先进行Stepwise逐步回归考察哪些因素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最大,结果发现教材的呈现形式、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教材结构对总体满意度影响最大.再采用Enter法作回归,得到相关系数R为0.748,R2为0.56,说明这六个方面可以解释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的56%变差,至于剩下的44%变差的解释则有待今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由方差分析表7.
可以看出F等于25.705,P等于0小于0.05,说明利用回归对总变差的解释是有显著效果的.由回归系数表8.
可得回归方程为:教材总体满意度=0.186+0.189×教材结构+0.340×呈现形式+0.105×知识内容难度+0.268×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0.067×习题数量-0.080×习题难度,影响总体满意度的教材内部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呈现形式、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教材结构、知识内容难度、习题数量、习题难度.并且只有呈现形式、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教材结构对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知识内容难度、习题数量、习题难度对总体满意度无显著影响.
表6中新教材六个方面的均值可以认为是反映了新教材的表现,而表8中标准化回归系数则反映了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大小即重要性,将两者结合可构造出一个策略矩阵如图1:
由策略矩阵可以看到学生对新教材的呈现形式评价表现最好,同时重要性最高,说明这正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与优点;教材的例题与习题表现不错,比较新颖,联系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重要性较高;教材的结构也较好,且对学生总体满意度有较大影响;另外教材的习题数量比较合适,并且对学生总体满意度有一定影响;而教材知识内容难度对学生总体满意度有较大影响但表现不是很好偏简单,这一方面需要改进;教材习题的难度还可以,但不是很重要,所以这方面可以保持不变.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
(1)学生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一般,不同学校学生总体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男女生总体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优等生与后进生总体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
(2)教材的呈现形式、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教材结构、知识内容难度、习题数量、习题难度都对学生总体满意度有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由强到弱,其中教材结构、呈现形式、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对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另外新教材的呈现形式反映最好,同时对总体满意度评价的重要性最高;教材的例题与习题新颖程度、结构、习题数量、习题难度反映也不错,但教材知识内容难度反映不是很好偏简单,进一步分析得到教材知识内容与考试知识内容存在一定的偏差,相关资料显示多数学生认为考试的知识内容比教材知识内容难,这可能也是影响学生对教材知识内容难度看法的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可适当加大教材知识内容难度,另一方面加快考试命题改革的步伐,使考试的知识内容难度与教材知识内容难度相匹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新福林.小学数学新教材“统计与概率”的实验效果调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3).
[3] 崔克忍,高文军.对初中生数学形象思维中直感能力的调查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1).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11(b)-014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care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cognitive level and satisfaction in patients underwent breast surgery. Methods A total of 840 patients underwent breast surgery from January 2016 to February 2017 in the Department of Breast, Tangshan People′s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digital table, with 42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ntinuous care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disease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nuring skills, compliance, the score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cores of disease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nursing skill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 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2.9%)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80.0%),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complianc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P < 0.05). Conclusion Continuous care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cognitive level and compliance of patients underwent breast surgery, promot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clinically.
[Key words] Continuous care health education; Breast surgery; Cognitive level; Satisfaction
乳腺疾病是一?N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段的女性,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1]。早期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和疼痛,其致病原因尚不明确[2]。乳腺疾病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取得治疗最佳效果关键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3]。确诊为乳腺疾病的患者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约80%的乳腺癌患者会在治疗期或康复期出现心理问题,大部分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等,其中40%~60%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抑郁症状,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约10%患者发展为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4]。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但手术对患者的身体、心理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给予患者不同程度的护理干预是手术治疗的有效补充[5]。本研究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持续性护理健康教育,改善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唐山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乳腺科收治的乳腺手术患者840例(包括240例乳腺癌患者和600例乳腺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3~65岁,平均(42.3±6.3)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2.1±1.6)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230例,高中及以上者190例;乳腺癌122例,其他乳腺疾病298例。观察组患者中,年龄24~68岁,平均(43.6±8.1)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病程2.5±0.9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245例,高中及以上者175例;乳腺癌118例,其他乳腺疾病302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各种乳腺疾病的诊断标准;已婚且有妊娠史;意识清楚,自愿配合;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精神病患者。
1.2 方法
1.2.1 ?φ兆?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内容包括入院指导、心理指导、相关检查、消毒、饮食、出院指导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持续性护理健康教育。具体护理措施:①入院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的教育背景、职业和家庭情况等基本资料,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向其讲解疾病知识、成功案例和医师团队的专业性,使其能够尽快适应医院环境、熟悉医院规章制度、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以及术前注意事项、配合术前检查。向其讲述医院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等,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惑,消除其紧张、焦虑的情绪,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②术前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家属鼓励和支持患者,使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其手术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讲解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自身抵抗力,消除患者不安和恐惧的心理障碍,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和护理的满意度,最大程度上缓解和疏导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③术后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缓解手术后不适的方法;定期开展乳腺疾病的健康知识讲座,为其提供疾病相关知识;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并指导其术后饮食,督促患者适当运动,告知患者适当的运动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与抵抗力;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减轻其术后产生的心理负担;告知患者出院后的保健方式、按医嘱服药和相应的注意事项,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疾病知识和相关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调查,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其疾病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掌握越好。②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88分为非常满意,7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疾病知识评分和相关技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疾病知识评分和相关技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乳腺疾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6],是现阶段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7]。乳腺疾病通常表现为乳房肿块和疼痛,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患者学会乳房的自我检查,及早发现病情[8]。乳腺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月经初潮早、绝经晚、婚育与否、电离辐射、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9]。有资料显示,有2%的患者出现症状时就已是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如果早期发现Ⅰ期乳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10]。目前,乳腺疾病作为女性的常见恶性疾病,其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长趋势,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患者对乳腺疾病的知识了解不够,再加上对疾病的护理要求较高,这就严重影响到患者术后的恢复[11]。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持续性护理健康教育,减轻了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使患者清楚地了解了疾病相关知识,明显改善了护理效果,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加快了术后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持续性护理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满意度(92.9%)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持续性护理健康教育对乳腺疾病手术患者的护理效果较好。
【关键词】中职学生;人文教育;读书
1. 对中职生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1.1 人文素养教育是教育的根基。人文的核心是人,是以人为本,人文教育是以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因此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性教育,宗旨在于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但不能片面地强调专业技能教育,而要把专业教育和人的教育整合起来,并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孔子早在《大学》里就为中国书生指出了一生的坐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人生的第一课,也是终其一生的课,读书识字掌握各种技艺,只是小学问,而教育一个人如何成为治国之材才是大学问,所以,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是每个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都应恪守的原则。
1.2 人文教育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从而正确理解生活和人生的意义。中职学生在中学学习期间由于普遍追求升学率,加之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本身在中考时所占分值也比较小,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一种默契,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主要课程学习上,学生们对文史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基本上都是抱着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的目的在读书,而且课外阅读也极为有限,人文知识欠缺,知识面窄,思想狭隘,限制了他们正确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时中职学生在中学普遍学习成绩欠佳,得不到老师、父母的关爱和肯定,内心空虚,精神无所寄托,对自己、人生、现实失望,甚至听到、看到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就否定一切。学习上缺乏动力,却又渴望成功,也很羡慕别人的成功,但又不愿付出努力,常常是浅尝辄止,无法理解别人成功背后的艰辛,反而抱怨世道不公,自我否定,内心矛盾、迷茫,找不到出路,而此时恰恰又逢他们自我意识觉醒、反叛性很强的特殊时期,最烦老师父母的说教,所以应该适时地给他们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如名人传记等,让他们通过阅读来慢慢体味人生的道路都是坎坎坷坷,没有谁会一帆风顺,即使伟人、名人也不例外;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以滋养、充实他们干涸的心灵,使他们自己去领悟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以及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善待自己、他人、社会乃至大自然,成长为一个富于爱心的人。
1.3 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医乃仁术,爱人便是爱医,作为一名医学生,首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有济世救民的奉献精神,才能学好医术,也才能时刻将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我们应该引导他们读一些医史医话、医学道德、医学伦理等方面的书籍来了解古代名医名家的高尚医德,或者在教学的适当情景中穿插一些小故事,既活跃了气氛、振奋了人心,又起到了教育意义,影响深刻,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感染、熏陶,激发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满腔热情。增强同情感、责任感和事业心,促进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的殷切期望。
1.4 有利于营造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阅读或进行文艺体育方面的活动,使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减少违法违纪事件,而且随着阅读热潮的兴起,文化素养的逐步提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会悄悄地发生变化,逐渐地向真善美靠近;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又能陶冶情操,有利于创造学习型的校园;近年来各种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屡见不鲜,也给了我们深刻的思考,我们的教育理念没有跟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步伐,我们也需要不断地读书学习探究,才能有效地践行教书育人这项伟大的事业。
2.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理想途径是阅读
2.1 读书明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背负的人生信念,无论穷人富人,权贵平民,还是罪犯小偷,凡为人父母者都将读书做为孩子的人生理想和指路明灯。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可见读书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读书明理也取代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学生的任务是读书学习,天经地意,“学习”是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智慧及能力,读书不仅仅是追求成绩、升学,读书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俗话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可见读书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书读得越多,做人的道理懂得就越多,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囊括知识技能、伦理道德、理想信念的学问大典。可中职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历、经验欠缺自是必然,加之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众多的人宠着,缺少生活的磨炼,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就只能主要从书籍里获得,通过读书学习使他们逐渐地学会爱自己、爱家、爱父母、爱祖国、爱自然。
2.2 有良好的读书条件。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尚未定型,思维活跃,理解力、判断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强,喜欢探索、创新;而且相对于初中学习来说,课程负担有所减轻,学习环境宽松并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学校的条件设施也相对比较好,拥有丰富的藏书和各种报刊杂志,电子阅览室等,可以阅读诸如中外名人传记、历史小说、经典名著、法律、哲学、游记、散文等书籍,也可以多接触诸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通过这种由外而内的文化来促成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自我体悟和心灵觉醒的效果,正确理解和重视人生的价值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而且读书活动简单易行,随手拈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2.3 怡情养性,陶冶情操。我们正处于知识与信息充斥全球的经济时代,“一天不学习就变无知”已成危机,网络时代的光怪流离滋长了人们的浮躁心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用知识来铸就的,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风度、修养、气质需要用知识来妆扮。
语文教育内容由“书”到“文”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学制的深刻影响。首先,要实现由“士”的教育向“国民教育”转变,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应付生活的基本能力。其次,要实现由单一的博雅课程向百科全书课程体系的转变,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就必须由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转变为现代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科目或一门课程。在这样的教育内容转变中,有一个根本的问题难以解决:传统教育中的道德人生教育该如何实施?一般的做法是:由修身和语文课程来承担。那么,就出现了两个疑问:主要为能力培养而设计的“文”,能否完成道德人生教育,另外,语文教育和其它科目(主要指修身)在完成道德人生教育方面,如何分担任务。这真是世纪性的问题。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叶圣陶等一大批现代语文教育家既对此表现出深刻的反思,也透露出相当无奈的心理:“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象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中心,……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承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令人更为无奈的是,随着历史的流逝,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对此的反思意识却越来越淡化,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几乎未带有任何反思意识,就“欣欣然”接受基于“读文”基础上的众多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如果说《壬子癸丑学制》取消“读经讲经”,在读文中“启迪智德”使得语文教育遭遇第一次“现代化”;那么,在二三十年代语文教育改革所奉行的“科学化”宗旨,则使这种“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其标志是叶圣陶、夏尊编撰的语文教材《国文百八课》;五十年代中期的“语言”、“文学”分科教育教学改革旨在保持语文课程“文学性”(还不是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的平衡,然而在五八年“”后的经济恢复时期,语文教育最终不得不蜷缩到“工具性”的小角落里;七十年代末至整个八十年代,语文教育强调对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传统的恢复与继承,认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这个“老问题”却是语文教育的科学化,至此,语文教育遭遇到了第二次“现代化”;九十年代由《北京文学》发起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和基础教育领域内开展的第一期课程改革,标志着语文教育观念由“科学化”向“人文化”的转变,这种转变目前还在持续中,它在观念、制度和方法的层面上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是语文教育所面对的第三次“现代化”。百年嬗变中的三次“现代化”基础就是《壬子癸丑学制》。可以说,迄今为止语文课程编制以“读文”而非以“读书”为基础内容,以能力培养而非以素养积累为基本目的的状况基本上未发生改变。
在日常语境中“读书”与“读文”两种活动也许不是截然分开的。我们所谓在读书,其实时常是指在读某篇文章,而我们所谓的读文,其内容或是书的本身,或是从书中节选出来的片段内容。而在现代教育语境中,二者则应当有着根本的区别。读书是人与生活的直面接触,是与作者的对话和交流;而读文则意味着在教材中以“文”这一材料为例子和凭借,去获得读书的能力。冷眼看去,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二者有着密切联系,其实不尽然。这种通过“文”(更准确地说是材料)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脱离了具体语境的,因此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受教育者在读书过程中获得“信息”而非“意义”。“意义”是由“信息”所构成的,然而只有“意义”才能构成人的发展的基本元素和营养。这里的人当然是指自主的、能动发展的个体。古人云: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离开了读书,势必很大程度上离开了生活;而离开了生活,当然也就离开了教育。学生要么面对“工具”的奴役,培养所谓的基本语文能力;要么在高度体制化的教育改革的推进下在“文”中获得“难得”的、“支离破碎”的生活世界。我们似乎需要的是阅读和鉴赏文章(包括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以“应付生活”,而不需要积累精神涵养,寻找精神的家园,以振奋和鼓动人生。“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不正是朱熹所求的“变化气质”的读书境界吗?有意思的是,在众多名家谈语文的著作中,无一例外,其内容都是名家谈读书。现代作家周作人在《我学国文的经验》一文中生动地描述了自由的读书生活:“由《儒林外史》、《西游记》等渐至《三国演义》;转到《聊斋志异》,这是从白话转到文言的路径。教我懂文言,并略知文言的趣味者,实在是这《聊斋》,并非什么经书或是古文析义之流。《聊斋志异》之后,自然是那些‘夜谈’、‘随录’等的假《聊斋》,一变而转入《阅微草堂笔记》,这样,旧派文言小说的两派都已入门,便自然而然地跑到《唐代丛书》里边去了。”当代学者陈平原这样看待读书生活:“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这众多名人的读书实践和悠久的读书传统似乎难以撼动已经高度“科层化”了的现代教育人的思想堡垒。即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将“读文”更替成“读书”,这种体制也极大地限制了我们的活动:整齐划一的读书方式、狭小单调的读书空间、在“高效”要求下的时间限制等等。离开了学生丰富而真切的读书活动,为提升语文教育层次而进行的众多改革则难以为基、难以为继。语文课堂上的交往从何而来?语感的培养仍然会停留在能力训练的层面上。学者潘新和反对“以读”,提倡“言语表现”,其出发点恐怕就在于这里的“读”实实在在的蜕变成了“读文”。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读文”而非“读书”,使得我们仍然停留在“蒙学教育”阶段上,或者至少在指导思想上是这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北京文学》发起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范围上,堪称百年语文教育史上第一。然而作为一种“被压抑的话语”,它也只是扫到了问题的边缘。我所说的问题不单纯是语文教育理念的问题,而是如何面对历经百年建立起来的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从许多个案中,我们不难察觉到,当许多学者(我们对他们的学识毫无疑问)真正进入到中小学的时候,他们更容易被这种“樊篱”或“牢笼”所“套牢”。这非常正常,因为他们缺乏对问题情境的真正了解,直截了当地说,比起第一线教师他们还大大地缺乏在这样的“樊篱”或“牢笼”里生活的经验,也由此,反观他们对语文教育改革的大声疾呼,总感觉有“隔靴搔痒”之嫌。当代语文教育从本质上不是被“公共话语”所压倒,而是被“规范标准”的现代化所压倒。当我们躲避思想性的时候,我们掉进了工具性的泥潭;而现在我们又要依靠“规范标准”的学科语文教育来拯救我们的生活世界,要依靠这个充满“科层关系”的场域来拯救我们的语文教育,让“读文”教育来承载人文教育的重任,总不由得让人有些啼笑皆非的感觉。“个性化阅读”或“个性化写作”运动最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突破了现代性的“樊篱”或“牢笼”。在大家普遍强调教育要课程化的今天,思考一下“非课程化”这一路径也未必是一件坏的事情。
许多学者都会认为,教育与生活的脱离是社会的进步、历史的进步。然而,当这一进程出现了问题,需要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已经非常牢固的现代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再返身回到生活本身,该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说到摆脱现代性,也许我们会陷入到多少有些悖论的处境。我们还未真正“现代化”过。语文教育在表面上实施“目标化”、“体系化”的同时,在实质上,很多语文课堂教学还停留在“玄妙笼统”的基础上而止步不前(虽然我们要给“玄妙笼统”留一些合理的存在空间)。在教学过程上还充斥着悠游任意的现象,课堂上的师生交往还普遍存在着虚与委蛇的现象。因此,我们还要走进“现代化”。因为它比未经过“科学”与“理性”洗礼的“玄妙笼统”更能让我们走进现代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4―0088―01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人群,不爱读书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值得我们深思。
一、当下教师不愿读书的原因分析
一是没有读书环境。当今社会,没有一种良好的读书风气,相当一部分人都将空闲的时间消遣在牌桌麻将、喝酒应酬上,社会风气变得越来越浮躁。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化、数字化、娱乐化的快餐式阅读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阅读市场”。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读书时本应该拥有的“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式的闲适心绪就会变得越来越遥远。
二是没有真正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尽管很多学校也通过发书等形式来推动教师的阅读,但是有些教师并不会去认真阅读。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阅读的意义,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
三是没有习惯读书。应试教育下培养出了一大批教师,这些教师在学生时代,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寄希望于工作之后能非常喜欢并坚持读书,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愿望,但并不太现实。
四是没有动力读书。教师的职称晋升、工资晋级、考核评价、评优选模,只与教学成绩有关,与自身是否读书没有直接关系,缺乏实际利益的“诱惑”,教师失去了主动读书的动力,余下的就只有被动或者是不动。
五是没有时间读书。写教案、改作业、辅导学生、抓思想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家务事、社会应酬等各种各样的事情,就已经把教师压得喘不过气来,还有各种培训、会议、检查验收,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甚至假期也被大量挤占,教师没有精力和时间静下心来读书。
六是好书越来越少。教辅类图书鱼目混珠,让少数想挑书的教师眼花缭乱,真正的教育图书少之又少。大部分教育图书阅读起来,很困难、枯燥,大多数的教师有畏难情绪。
二、激发教师阅读情趣的对策
1.社会要营造适宜的读书氛围。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在导向上实现根本转变,尽快改革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氛围,鼓励教师读书,扩大教师的教育自,真正构建有利于教师发挥真才实学、推行素质教育的环境;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教育规律,提高教学决策和教师评价的科学性,真正将教师综合素质纳入考核序列,为教师提升职业水准和人文素养,提供制度和机制支持;出版机构要有长远目光,多出版一些对振兴民族教育,传承中华文明有益的书籍;媒体要负起责任,进行正面引导宣传,让全民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把阅读看作一种快乐和享受,从而为教师读书营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读书课;读书习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117-01
"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它的意义在于使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身在热爱读书的国度,我们更应该在每一天享受读书带来的进步和乐趣。愿每一个人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1.开展读书课的意义
1.1 培养阅读兴趣,活跃读书氛围,促进图书流通。读书活动往往能引导学生的阅读"从书本到人生,从狭隘到广阔,从字面到手脑相长,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经常性地设计一些主题鲜明的读书活动,通过征文、竞赛、展览等形式,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针对性强并有成就感。同时,通过各种活动,让教室布置得精彩纷呈,让"每一面墙壁开口说话",在耳濡目染中熏陶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走进教室,便进入了一个环境优美、书香清幽、生机盎然的知识殿堂。这种环境气氛,对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并能使他们感受到读书学习就是一种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促使他们经常性地到图书馆里进行阅读活动。我发现,由于我们开展了各种读书活动,各班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高涨。
1.2 促进课内学习,推动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实践与延伸。学生的课内学习能让学生学到各种基本知识与方法,但要形成阅读能力和习惯,就必须要在大量有效的课外阅读中去巩固、提高和拓展。读书活动,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时的社会活动应付,也不是对课内学习的冲击。通过读书活动,形成阅读能力和习惯,可以促进课内学习,也能推动课外阅读。
1.3 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素质教育是什么?可能大家对它有各种不同的表述,有人曾将它概括成能力的发展和知识面的拓宽两个方面。而学生在图书馆里的读书活动,既可以促进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同时通过活动的精心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如边阅读边动笔的能力和习惯,写读后感的能力,精读与泛读的能力,快速阅读的能力等。此外,在活动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思维、写作、口头表达、动手、表演、团结协作、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等各种能力。我们学生写读后感,写评论,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紧紧地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以读书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培养他们的个性。我们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就是要使学生摆脱死读书的坏毛病,使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等得到充分地解放,个性得到充分地培育与发展。在开展读书课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而且作文质量也不断提高。他们能紧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有所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对他们的素质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加强读书课的指导
有的学生在大量阅读后,阅读能力提高了,语言丰富了,作文提高了,文明习惯、思想品质长进了,而有的学生却没有多大改变。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能读书和会读书是并非一回事。也就是说,一般的看书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在看书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仅仅是图着好看好玩,三分钟一换,五分钟一调,往往是热什么读什么。这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和知识面地拓展是没有多大好处的。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不否定,读书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但作相应的指导,则更利于其阅读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利于加深其对读书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认识到读书是一种学生自主的行为,必须以学生读为主。但在此期间,老师将起着领头羊的向导作用,老师的指导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读书的兴趣。在开展读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单靠一种力量,一种方式,是很难调动学生读书热情的。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了五个结合,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读书是终生的事情,读书应重在平时。读书有益于育德、励志、启智、明史,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让读书成为习惯"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 的时代要求。读书对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读书课的成果展示方式
3.1 写。即写读书笔记,包括摘抄、笔记、心得等形式,读书笔记是读书治学、积累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的好处有:首先,可以加深记忆。俗话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抄一遍。通过心思、手记,对书上的重点部分、精彩段落可做到记忆尤深。其次,有利于理解,促进思维,提高写作水平。其三,有利于积累资料,丰富知识。如:我校学生的快乐阅读作业,图文并茂真是让人赏心悦目。通过广泛的阅读,同学们在书海中尽情遨游,不断地汲取知识,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扩展了知识视野,明白了许多道理,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
3.2 讲。即在个人阅读、思考、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在全班或全年级进行交流、评议、演讲、讲故事等。经过实践我发现学生积极性高,效果也非常好。
3.3 赛。以比赛的形式开展读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如: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比赛、、演讲赛、搜索资料比赛、讲童话故事比赛、读书书签创新制作比赛、出课外阅读报比赛等。 让学生不断感受到读书所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好雨润物细无声,书香沁心益成长。"学生们在喜闻乐见的活动舞台上生动活泼地学习、争先恐后地表演、身心自由地发展,焕发了灵性,开发了潜能,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创造的能力不断提高。
3岁女孩晴晴的妈妈,每天都会给晴晴读一些童话书。但在生活中她感觉孩子听得多、说得少。她不知道女儿到底听懂了多少?在给孩子读故事的同时,应该如何指导,才能让孩子消化、吸收阅读的内容,并能够将学到的变成自己的语言呢?她周围的同事有的会给孩子读《简爱》之类的世界名著,这些著作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能理解吗?但是,童话一般篇幅都很短,内容简单,她又担心孩子听了没有多少教育意义。因为这些,晴晴妈心里好矛盾。
家长不要“自作多情”
所谓“好矛盾”的心情,其实真的有点“自作多情”。
道理明摆着:玩儿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可是我们不少家长不顾孩子的心理特点,老早老早就开始了所谓的“早期教育”,整天让孩子读书、识字、计算。其结果呢,往往是各种各样的矛盾、烦恼接踵而来。您说,这不是“自作多情”吗?
如果把早一点儿让孩子读书、认字等同于早期教育,这是对早期教育极其片面的误解。如今有些幼教机构也存在这样的误区,把机构办得像小学,让孩子读书、写字、做算术……幼儿的生活就是玩儿,幼儿的早期教育都应在玩儿中进行。读点书,识点字,学点数学,当然可以,但是在孩子看来,都应该是快乐的游戏。晴晴妈如果能够理解这些。就不会再有上述“好矛盾”的心理了。
“听读”让宝宝“能说会道”
不妨把给孩子读童话书的做法叫做“听读”。如果孩子学有余力,如果家长具备条件,指导幼儿听读,这种做法是可取的。
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就提倡这种方法。他认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小开始,要依靠父母来“诱发”。父母应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为孩子朗读的习惯,每天20分钟,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会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他认为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并能激发想象,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20分钟的听读中,孩子会逐渐领悟语句的结构和词汇的神韵。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至于孩子的语言发展,如果家长能结合读物、结合生活,多和孩子交流,孩子自然就“能说会道”了。
“听读”的真正目的
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指导孩子听读,重要的不是让孩子从中学多少知识,而是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就是说,早期的幼儿阅读指导,关键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让孩子喜欢书,把书当成自己的好伙伴,进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如果让孩子倒了胃口,没有了阅读兴趣,见到书就头疼,那到时候家长可就不是“好矛盾”的问题了,而是“好痛苦”了。相信从以培养兴趣为目的出发来给宝宝“听读”,妈妈和宝宝都会很高兴,妈妈心里的好多矛盾也就都化解了。既然是为了培养兴趣,那也就不要过分强调教育意义了,《简爱》之类的名著也就不如童话书更对宝宝胃口了。
[关键词]读书明理;个人阅读;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读书报告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12-02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阅读不是静止的行为,而应是一种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探究活动。语文学习的功夫在课外。因此,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教材到生活过渡,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倡导阅读实践,多读书,读好书,进行“读书明理”探究性学习活动,是联系学生生活,开放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一次有效尝试。
一、活动目标
1.知识能力训练点
(1)阅读好书,扩展语文学习空间,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特别是选择阅读经典,探究书中故事包含的社会现实和形象寄寓的事理意义等知识。
(2)学会阅读、鉴赏、评价和抒写读书体会,能够对文本内容、思想价值连同某种特色进行初步的评价和判断。
2.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点
(1)一本好书应该是一定的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艺术再现。学生通过感受书本刻画的社会画面或描写的艺术境界,辩驳假丑恶,弘扬真善美,砥砺思想,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发掘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形成符合文本要求的价值判断,并能够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见解。
3.美育教育点
品味和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感知和鉴赏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各种美好境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二、实施步骤
1.组织与计划
高二(1)、(2)两个班共119名学生,大体按6人一组分为20个读书小组。公布书单,小组自选书目(每小组选读一本文学经典或传记类、励志类等书籍),按总体目标制订可行性计划,允许小组有一些变通。
2.形式与结果
6人小组同读一本好书,个人阅读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了解“一批心中得意之人”或“一批心中得意之事”,完成由“学生现实生活――书本生活现实――学生未来生活”的思考和认知,写出个体的阅读心得或小组的阅读报告,编辑修改并打印文本,以便共享交流。
3.探究与互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师生要加强联系和互动:一是教师要对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分阶段及时解答,并选择代表性问题做全面指导;二是要求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话题,特别是具有社会代表和典型生活的内容,写好体会或感言;三是教师对学生的文稿要及时审阅、修改或润色,个别不尽如人意的文稿还可进行二次或三次写作。
4.交流与共享
小组之间或班级成员之间交流共享读书成果,力求达到由活动小组成员阅读共享向校内或周边学生辐射的效果。
5.时间安排
大约两个月时间。个人读好一本书(一周);小组内部按各自计划阅读、互动、探究和写作(两周);师生与生生互动、交流,二次写作(两周);文稿编辑修改,打印成集(一周);共享和评价(两周)。
三、活动成果简析
经过两个月紧张愉悦的活动,20个小组按计划分工或协作,完成了关于文本原著介绍―内容梗概―作者简介、名言名句集锦(分角度归纳)、 链接思考(一批心中得意之事或一批心中得意之人)、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言(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等主要形式的探究),并根据各自小M书目的题材和内容,有所创造性地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做了探究,撰写了别具特色的读书报告。所有报告经组内交流和修改后提交指导教师审阅及修改,然后经组内成员再次修正后打印成册。每个小组打印5份,总共100份,作为全体学生共享交流乃至全校共享交流的活动成果。
此次阅读探究活动所选书籍,主要是文学类、传记类等方面的书目,包含特定的现实世相、情感事理,都是一定历史或现实背景下的产物。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和对相关问题的探究过程,本身就包含着对事情和道理的感受或接纳。因为阅读是主观性很强的活动,有些潜在的东西就要靠阅读者的感悟来吸收和思考。
各读书小组针对本组所读书籍而做的各具特点的探究性阅读,也都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而展开的,其中包含着与作品(文本)故事情节或事理意义、人物性格发展或形象意义相关的问题,达到了由人物之“象” 到形象之“义”,由书本之“事”到事件意义之“理”的“读书明理”目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借助20个组的20本读书报告,活动成员乃至更多的学生会不同程度地了解20本书的内容和相关问题,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知能力,达到成员之间相互借鉴交流、资源共享的预期目的。这也许就是常说的开卷有益吧。
四、活动评价
1.选书和探究
读书小组所选书籍,大体是在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必读书目之列,每本书都是经过小组成员内部商量选定的。20个组的20本书,体现了书籍内容的多样化和交流效果的最大化,很多书都是经典类书籍。但由于部分文学类和文艺理论类书籍是外国作品,写作背景和故事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如果不借助于网络或其他资料,阅读探究就存在困难。当然,有些探究停留在较浅层面,富有个性或创造性的东西还是少了一些。
如果将为时两个月的读书过程和20个小组的读书报告作一纵横比较,显然存在着时间和精力投入、阅读层次、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和小组之间探究效果不等的诸多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也许是部分小组或小组部分成员缺乏广泛深入的静读和思考、质疑和辨析,当然,也与对读书探究活动不够重视有关。
同时,部分小组的读书报告有一些内容直接复制粘贴而来,而且在引用时没有注明出处,表明学生读书写作不够审慎,不了解学术规范与伦理教育的问题。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笔者对这些问题事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活动形式及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