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范文

体育科学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科学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科学专业知识

第1篇: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体育院校;双语教学;制约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067—02

一、体育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制约因素

1.学生现状

体育院校是体育专业特色学校,是主要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学校。体育院校的许多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某项体育专业能力才有资格报考该学校。体育院校学生并非都是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录取的,有些学生是参加每年五月份专门为运动训练学生设置的考试而录取的,这些学生多数来自各省运动队或来自体育中专学校,具有国家运动员二级资格证书。报考体育院校不仅有文化课成绩的要求,还有专业课成绩要求。因此,体育院校录取的学生为了考上体育院校,上大学之前多数时间用于专业训练,文化课学习时间较少。总的来说,体育院校学生文化知识普遍不足,英语能力更是较弱。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高英语水平,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要会读写英语,还需要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而体育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偏低,读写要求对一些学生来说都是很难达到的要求,更别说能用英语与老师和同学在双语教学中进行互动。

2.教师现状

目前体育院校多数专业教师是毕业留校任教的,他们专业课授课能力强,但外语水平偏低。有的教师想尝试双语教学,但仅仅在教学中加入了几句常规的英语课堂用语,根本就没有领会双语教学的含义。还有的教师想进行双语教学讲课,但苦于自己英语能力有限而始终没有开展。因此,体育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对体育院校来说是一项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工程,对专业课教师也是一个巨大挑战。

3.双语教学教材缺乏

体育院校目前还没有统编的体育专业双语课程教材。我国开设双语课使用的教学资料或是本校教师集体备课结晶,或是教师个人为了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双语思维能力,在备课时自己查阅资料编译而成的简单双语教学资料。教师动机是好的,但是自己编译的教学资料可信性无法度量。因此,没有统一的国家权威机构审定的体育专业双语教材,势必阻碍体育院校双语教学的开展。

二、体育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策略

1. 增强体育专业教师双语授课能力

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知识,还要能自由地使用英语进行授课。这就要求体育专业教师不仅具有英语读与写的能力,还必须有较强的英语听和说的能力。但体育院校多数教师因所学专业原因,普遍英语水平不高。若从事双语教学教师英语水平偏低,难以真正地开展双语教学。语言学习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双语教学教师应不断加强本专业英语学习,坚持最大限度的英语口语实践,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技能。我国目前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来源是“专业教师外语化”、“外语教师专业化”、“到国内外教学基地进行短期进修”及“引进优秀双语教学教师”等方式。体育院校可以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培养自己的双语教学教师。

2.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英语基础课及英语教师的作用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同时也为高校开展专业双语教学打下英语基础。这句话清楚地表明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双语教学的关系,专业双语教学是主要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形式,师生只有在具有一定英语水平条件下,专业双语教学才能顺利开展。因此,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要有为学生专业双语学习服务的意识,在制定教学任务和制作教学资料时,尽量与学生专业知识进行衔接,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进行英语学习,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为即将进行的专业双语学习打下基础。另外,发挥大学英语教师的作用。目前专业课双语教师准备教案和制作课件及讲课时使用的英语多数是在备课时精心准备的,但多数从事双语教学的老师没有经过英语专门学习和培训,缺少系统的英语语法和语篇知识,准备的英文教案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专业课双语教学教师与本校的英语教师的密切合作是双语教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保证,体育院校英语教师应充分发挥英语专业优势,积极主动地对专业课双语教学教师给予指导,帮助他们修改教学资料。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专业课双语教师提高了自己英语水平,提高了双语教学质量,同时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也提高了体育专业知识,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更加紧密结合。

3. 合理设置双语教学课程,选择恰当的授课模式

双语教学课程对学生英语能力要求较高,高校基础英语课普遍学制两年,是在大一和大二进行,因此对双语教学课程要统筹安排,最好安排在学生英语基础课修完进行。尽管体育院校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低,但是经过两年英语学习,学生们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这样会有利于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为了节省资源,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专业课教学最好实施分级教学。根据学生英语程度进行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分级教学,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双语教学授课模式。体育院校开设双语教学,在初始阶段应该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即在专业课教学中几乎还是采用汉语授课,只用少量英语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双语授课教师教案尽量用英文编写,制作多媒体课件尽量使用英汉两种语言。上课使用多媒体课件,但课上老师需要临时写的板书尽量用英文写。因学生英语基础薄弱,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们不仅可以听懂专业课知识,同时也会提高本专业的外语水平。课件制作及教学板书是双语教学教师的辛苦结晶,是专业双语课的精华,因此双语课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记录课件上用英汉两种语言书写的重要内容,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及时查阅。教学中重视形成性评价,因双语教学对体育院校学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课程,双语教学教师必须及时对学生所学重点知识进行评价,给以鼓励。

4. 选择或编写适当的双语教材

我国许多高校的部分专业都相继开展了双语教学,提倡教师采用外文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国外双语教学开展较早,发展已基本成熟。国外原版教材在专业学科领域不仅具有语言地道、系统性强等优点,而且还能让学生学到国外最前沿的本专业知识。但因两国文化差异,思维习惯不同,照搬国外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会给本国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扰,阻碍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长此以往,不仅没有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也使学生失去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体育院校因多数体育专业教师和学生英语能力相对较弱的原因,目前多数体育院校专业双语教学还只是个别专业在摸索尝试阶段,还没有统一的体育专业双语教材。在当前形势下,体育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本校、本专业、所教课程及学生英语实际水平自己编写教材。但双语教材的编写既要符合专业课程目标,又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双语教学目标。体育院校自主编写体育专业双语教学教材只适用于目前体育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初始阶段,随着体育专业双语教学进展,全国体育院校双语教学专业教师应该相互交流双语教学经验,根据教学对象、专业目标、授课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双语教学所需的教学条件及从事双语教学教师应具备的英语水平等方面作出客观分析,编写出统一的适合我国体育院校的专业双语教材。

[参考文献]

[1]章雅荻.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2]宋世栋.对高校双语教学方式的认识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2(10).

[3]张志颖,李忠,余丹.高校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2(03).

第2篇: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专业课;原子核物理

多年来我一直主讲大学本科四年级的原子核物理课程,形成了一套自己熟悉的教学模式。站在讲台上,面对渴求知识的学生,我的职责就是把本专业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知识清楚无误地传授给他们。以前我在课程改革方面的主要精力花在如何选好教材和更新教材,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使学生容易听懂。近几年,通过学习校内外的先进教学经验,我也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结合素质教育讲授专业基础课。在200张课件幻灯片中专门配合素质教育的就有15张,受到学生的欢迎。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借鉴科学伟人力量,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原子核物理是近代科学的原动力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门学科百年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成就,是众多杰出物理学家辛勤劳动的创造性成果。这些科学伟人的事迹和言论常常是我们最宝贵的思想素质教育材料。我给同学们讲的课不时要涉及他们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如果稍稍用一点时间(有时可能只用两三句话或一二张照片)顺便介绍一下他们的思想言行,本来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讲到光电能量转换、高能核反应等内容时涉及爱因斯坦的相关成果,我就在多媒体课件适当处插入了爱因斯坦的照片和名言:“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看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如果对名利的追求超过了对科学的追求,科学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价值”,由于伟人的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是有机地融合在核物理专业知识的讲解之中,使听课学生不但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觉得贴切在理,这从课堂上同学们的眼神表情与窃窃私语中可以看出。我在核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借鉴科学伟人的名言佳句和高大形象,引导学生认识伟人达到的高尚思想境界,有利于启发学生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觉得,杰出物理学家言行典范的力量在素质教育中可能胜过我们教师自己的一般性说教:伟人的箴言和形象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影响是无形的、难以估量的,这种影响的分量甚至可能超过一堂专业基础课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本身的分量。

二、结合各种创新实例,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准备“核力的本质”那堂课时,我特意查找到诺贝尔奖得主,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于1935年发表的原创性论文“关于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的英文稿,并扫描到幻灯片上。一上课我就请坐在第一排的某同学站起来把关键的几句英语翻成中文讲给大家听。大家通过讨论纠正翻译欠妥欠佳之处,同时加深了对主题物理内容的理解:“电磁力是交换虚光子传递的,核力也应该交换某种粒子来传递”。这是典型的“科学比拟”方法。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之所以能够创立核力的介子交换理论和预言介子的存在,正是由于使用了这种“科学比拟”的创新方法。最后,我半开玩笑地对同学们说,“照猫画虎”在某种意义上不见得不好,“创新”常寓于“画虎”的过程之中。但如果照猫画猫,那就大可不必了。

此外,在讲授原子核的β衰变和李政道、杨振宁首次提出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这一课题时,我着重说明了李、杨为什么会做出这一创新贡献(1957年诺贝尔奖)。指出在李、杨之前,人们认为“物理过程与其镜像过程服从相同物理规律”(宇称守恒定律)对各种相互作用过程是普遍成立的。李、杨没有人云亦云,而是认真审视前人的工作和分析当时面临的难以解释的矛盾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宇称守恒定律只是对电磁作用过程和强作用过程经受过严格的实验检验,而对弱作用过程是否成立并未经过严格的实验检验。他们建议了新的实验并由吴健雄精准高超地完成了实验,从而了“弱相互作用宇称守恒”的说法。这个创新实例告诉学生:不要被司空见惯的事务蒙住眼睛,要保持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就来自那些司空见惯或一般人容易放过的线索。

三、利用反面教材,进行正面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我有时也利用互联网或其他传媒中的反面教材进行正面的素质教育。一次我讲完超重元素知识后留的课外作业不是计算题,也不是问答题,而是要求学生课后上网到Science和Nature联合新闻网站,下载2002年8月号的简明新闻稿并译成中文。什么内容?原来是,在向超重元素“稳定岛”进军的国际性浪潮中,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的“实验发现了最重的118号超重元素”被权威的科学检察组证实是假的,过去曾成果累累的首席科学家尼诺夫因伪造实验数据被立即开除。通过这个科技翻译小作业,同学们惊讶之余,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这样的印记:“诚信是科学家的灵魂”。

四、介绍学科前沿新进展,不断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按照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计划安排了原子核物理前沿介绍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充分保证传授本专业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知识的前下,我注意在恰当的章节结合课程内容介绍一点本学科前沿的新进展、新成果或正在探索的热点问题。原子核物理基本上是一门实验科学,对原子核的认识从大尺度到小尺度的深化要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来越高,分辨本领越来越强,新型探测器和加速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新实验数据和新物理现象,不断推进着核物理学科前沿的发展。我把上述情况中的典型事例挑选出来,及时地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地予以讲解。当同学们知道,新一代探测器能够探知核和粒子的新性质和新形态并发现新的核子与核;新发明的实验方法可以把以前认为是没有变化的直线数据放大100倍,从而看到相应的复杂变化的曲线及其背后潜在的物理现象和物质结构。讲课中适当介绍学科前沿新进展,不仅补充和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启发和培养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性,引导学生学习那些战斗在科学前沿的物理学家们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特别是学习前沿科学家们在提出和解决问题方面的创新思想和思维方法。

五、介绍大科学工程,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当代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前沿研究往往与“大科学工程”相联系,这通常是指实验装置的规模大、合作研究人员的团队大、资金耗费大等等。例如,美国纽约州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耗资若干亿美元、于2000年投

入使用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其加速粒子的环形管道直径约4公里,一个测量实验要数百名科学家合作去完成。大科学工程是现代高新科技的综合集中体现,包括例如高能量、高束流强度的加速器或对撞机,高精度、响应快、分辨本领强的新型探测器系统或探测器阵列,以及快响应的电子学系统和大规模快速数据处理系统等。在课堂上讲到核物质的新形态一高温高密度物质一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时,给出了上述RHIC的STAR探测实验合作组的照片。400名科学家在几层楼高的探测器系统装置上通力合作,其中包括来自中国6所大学和研究所的科学家。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类似的大科学工程在我国越来越多。国家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这样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高新技能,而且还要有善于与他人合作完成工作任务的团队精神。

六、小结

近几年来,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探索由单一的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传授知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通过这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还很不够,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自己的思想认识问题,自己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自己多年教学工作形成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是根深蒂固的。思想上总是倾向于轻车熟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一个认识问题就是,总觉得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政治课教师的事,不是物理教师的事。努力改变自己上述传统观念的束缚仍是自己今后的任务。

第3篇: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范文

 

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对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在突出师范院校在法学理论教育中的所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书写能力培养的专业优势基础上,教学计划中在坚持法学专业的14门(目前又确立为16门)核心主干课程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了强调理论与实务,突出体现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验与实训的系列专业选修课,提高选修课培养创造性、个性化及应用型人才的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准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内容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旁听审判;二是由资深法官、检察官和执业律师开设“法律实践(理论与实务)系列讲座”;三是通过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四是到法律实务部门实习,专业与公、检、法、社区、政府机构和企业挂钩;五是法律服务进社区。[1]在专业课程课时数的安排上,分为理论讲授和实验实训两部分,实验实训课时作为该门课程学分组成部分明确列出。同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实践性课程体系化设置的改革,以突出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拟结合实践性课程体系化设置与教学的开展探讨法学专业教学创新改革情况。

 

一、实践性课程体系化设置

 

实践性课程体系化设置是实践性课程发展深化的结果。实践性课程是九十年代以来法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很多院校和教师进行了不同方式和程度的探索,很多法学部门学科出现了专门的课程案例。围绕实践性课程的开展,形成了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化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模式,如“法学实践性教学综合体系”的改革模式。[2]“五位一体”模式[3]。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根据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性教学的要求,在法学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中,开设了9门实践性课程,形成了实践性课程体系化设置:刑事案例教学、民事案例教学、商法案例教学、行政法案例教学、国际法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医理论与实务、侦查理论与实务。每门实践性课程2学分,36课时,并制定了教学大纲。前5门案例实践性课程在内容结构上,包含实体法案例和程序法案例两部分,如刑事案例教学,内容分为刑法案例研究和刑事诉讼法案例研究两部分,民事案例教学分为民法案例研究和民事诉讼法案例研究两部分。每门实践性课程专题式地设计15至20类案例,每一类案例典型案例数量5至7个。教学内容中先概述这类案例的主要类型、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将所选典型案例作为实践性具体内容。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都是由教师选择真实案例,并且案例不多,教学内容主要是突出程序和证据的运用。实践性课程体系化的探索是对我国传统法学教学的挑战和突破,是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化的重要探索,是对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认识的结果。当然,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有其不足和缺陷,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受时间制约而难以全面实施,教学内容要全面、充分案例化每门课事实上做不到,导致这样的问题产生,最基本的在于我国教学机制的制约。长期以来法学与其他许多学科一样,都是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尤其一九九九年以来高校扩招,课堂教学人数一般在80人左右,甚至100多人,由于每门课都有课时限制,要想在有限的课时里实现教学内容的充分案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堂教学全部案例化虽然有利于该门课全面深入学习的,但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只能有选择地开展案例实践性,在案例实训中,渗透讲授、比较、讨论、演练等方法,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敢于面对挑战、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的原则和要求

 

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并不是指教学中举一二个事例说明观点,而是教学中以案例为中心,根据该门课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内容结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的进行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原则。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进行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案例,要考虑案例的长短、数量多少、难易程度,案例的表达和用语要规范、要准确,案例的内容要适度。案例不是讲故事,而是从事实中提出问题要学生思考解决。(二)坚持现实性原则。案例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来源于社会生活,并要随着社会生活发展而不断更新。同时,案例也要随着法律的修改完善适时调整,使案例的选择具有新颖性、时代性和典型性。(三)坚持综合性原则。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的进行并不是单纯的案例分析,而是建立在讲授讨论基础上的案例学习,是渗透比较、讨论、演练的案例分析,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活动。

 

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的目的在于学习法学理论,理解法律规范,训练法律思维,增强综合素养,为参与实践奠定基础。这种教学的要求应该是:(一)全面准确理解法律规范的含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时吸收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案例,有针对性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师不仅要懂理论,会组织课堂教学,而且要关注社会现实,善于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并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解决。这是要求法学教师要接触法律实务,既懂理论,又懂实务。(三)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中既要靠教师本人的理解、经验、体会和心得,也需要运用学生的知识、阅历、情趣和能力。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才能成功。

 

三、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的开展

 

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从环节上可分为课前、课堂教学、课余活动三个环节。课前是进行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的准备,包括教学内容的划分、案例的选择、学生自学与准备。为此,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每类案例挑选5至7个案例,汇成一本案例发给学生,以便于备课和学生预习与自学。课堂教学是案例实践性的载体,包括理论的讲解与提炼,案例的分析讨论、演练和讲评;课余活动主要是学生作业与复习、教师批改作业。

 

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在完成的,为搞好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课前并且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准备好教学用法律规范,分析讨论案例时可随时寻找法律依据。教学方式上可以从简要讲授理论导向案例,也可以从案例导出理论。由于每门课所包含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在每一专题的案例实践性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程度先讲解理论知识,这种讲解应当是一种启发、式归纳式的讲解,甚至是比较式的讲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入案例讨论。讨论案例并不是自由讨论,教师按4-6人组成若干个讨论小组,先安排每个小组讨论一个案例,到一定时间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对案例进行评析,教师再对学生的案例评析进行讲评。教师的讲评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在学生分析程度基础上,启迪学生的思维,揭示案例的普遍价值,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身的思想认识。如在刑事证据案例实践性中,教师先简要介绍证据的属性、证据的分类和种类,然后安排5个小组分别讨论一个案例,这其中有证人条件、单位证明的证据属性、案件中证据的分类、间接证据的定案等,每个小组在讨论案例时,学生相互之间可能有争议,不能形成一致意见,是经常出现的,这正好反映了学生对法律问题理解和认识的深化。如关于证人条件的案例讨论,学生认识很不一致,关键在于对刑事诉讼法中证人资格上“年幼”的理解不统一。通过教师的进一步的讲评,学生对刑事诉讼中证人资格问题的理解就深刻了,法学应用能力无形中得到提高。除了讨论案例,每个单元还要安排5个左右作业案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一方面可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复习与思考,另一方面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学应用能力。对作业案例,教师可安排2-4次全批全改,并针对作业情况进行讲评,没有全批全改的,教师也应在讲评前抽查,以了解学生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的开展,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它对教学的积极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这几年通过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改进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形式,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性课程体系化教学的开展,是非常有助于学生素质提高和法学应用能力培养的。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立项(桂教高教(2008)151号)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阶段性成果。

第4篇: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 技工学校 专业课 试卷 量化分析

考试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命题则是考试的首要任务,要命制出一份高质量的试卷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目前在技工学校还没有统一的试题库,只能依靠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总结出一套出题的经验来判断试题的质量,有时候所筛选的试题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个别情况下会出现试题偏难,或者试题太简单的情况,严重的会出现错题,或者所包含的问题不能完全反映教学的基本要求,考试成绩不稳定,学生反映试题太难或者太简单,这些现象都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试卷分析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试卷分析是对试卷的实践检验,对成绩的分布规律有效的检验,对有系统偏差或不合理的成绩对应的试题进行替换,使其达到合理。

就印刷技校专业课来讲,一直都是人工命题。人工命题命题者脱离不了主观因素,可能会不自觉地习惯某些题型,如果要使试题有一些创新,更是绞尽脑汁,同时还承担着试题是否存在“缺陷”的巨大风险,而专业课教师大都承担了很多课程,命题工作量大,各种问题显得非常突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1],印刷技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使之在改革教学法、提高教学水平中发挥重大作用。我通过教学实践,利用4项量化指标分析讨论了考试命题的规范性和试卷质量的科学性,为印刷技校专业课试题库的建设提供了必要基础。

1.试卷评价的量化指标

试题的评价方法有很多,而针对一般专业课的考试情况并结合技校课程的考试特点,以试题的难度、覆盖度、区分度和信度[2]作为量化指标,来进行命题与试卷质量分析。

1.1 难度

难度分为试题难度和试卷难度。试题难度是指单个试题的难度,试题难度的计算公式为:

下式计算得到试卷的难度:

式中N为试卷的难度,范围一般为0―1,分为四个区间:易(0.001―0.3),一般(0.301―0.6),较难(0.601―0.850),综合(0.851―0.999)。各试题的难度应基本满足以下比例:易15%,一般45%,较难30%,综合10%。

1.2覆盖度

试卷的覆盖度是衡量考题在考试范围的广泛程度。首先统计出本课程的考点,考点数量的分布应当根据教学大纲中各部分的学时数的比例确定, 然后列出每个试题所包含的考点,最后计算出整个试卷的独立考点和每个考点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式中F为试卷覆盖度,FV为第i个试题的考点数目,FM为课程总考点数目。试卷的覆盖度一般要达到50%以上,覆盖度分为四个等级:小,1%―30%;一般,31%―65%;大,65.1%―85%;强,85.1―100%。在考题中应该有一定量的选择题和判断题,这样可以提高试卷的覆盖度。

1.3区分度

试题的区分度是衡量试题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区分程度的指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数拉开距离。如果试题的区分度高,不仅可以区分出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微小差异,快速精确定位各类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的问题,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试题的区分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为第i个试题的区分度,PH为总体得分前27%的学生第i道题得分的平均比例,PL为总体得分后27%的学生第i道题得分的平均比例。则整个试卷的区分度由下式确定:

式中Q为试卷的区分度,n为试题总数。区分度的理论范围为-1―1,具有正常区分度的理论取值范围应该大于0,如果某一题的区分度小于0,则说明答对该题的差生比好生多,这样的考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问题,会降低此次考试总分的准确性,应作为无效题去除。区分度分为四个区间:小,0.05―0.25;中,0.251―0.35;大,0.351―0.5;强,0.51―1。试卷的区分度应满足以下分布:小,30%;中,40%;大,20%;强,10%。

1.4信度

信度为表现在同一考试在不同时间上所得结果的一致性。在正常的考试过程中,成绩的分布应该呈正态分布,比较多的分数应当聚集在平均分附近,高分和低分的数量不应太多。在信度分析中,以5分为一个区间(100分制),计算每个区间的人数,得出成绩分布图,依据参数估计理论,以一次考试为实验,利用有限样本估计总体样本的取值是否合理,在统计分析中,均值和方差极为重要,其计算公式如下:

状,同时还要对均值进行置信空间估计。在假定成绩为正态分布的前提下,满足一定概率下的置信区间为:

式中n为有限样本的值,σ为标准差,t为与给定概率的有关参数(α=99%时,t=2.861)。

2.试卷的质量分析

以印刷技工学校《印刷色彩学》为例,采用难度、覆盖度、区分度和信度四个量化指标,对一次考试的试卷进行试题分析和考试成绩的试卷分析[3],以下为相关的图表。

根据数据的统计情况,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成绩分布呈正态分布规律,由于采用有限样本的统计结果,概率在99%下的置信区间为(61.89, 69.20),计算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3.结语

专业课教师在多年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储了大量经过实践检验的考试题,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教学资料。通过对命题和试卷质量的定量分析,教师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发现在教学和命题过程的不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为专业课试题库的建设提供基础条件,减少教师在命题过程中的大量投入,加快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2.

[2]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5-129.

第5篇: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21-01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既具有基本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同时又能承担数控加工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及维护、维修工作,能零距离上岗的一线操作工人。为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合一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与步骤

一体化课程开发步骤有:(一)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可划分为一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核心专业能力以数控编程与操作为主,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课程体系;(二)课程设置方面,要打破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针对性、应用性原则;(三)课程内容方面,专业课采取“精简、综合”的方法,精简过多的理论讲解内容,综合多门相关的专业课程为一门或几门。文化基础知识课方面,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养成和职业素养熏陶,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模块的设置要依据学生专业基础层次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筛选综合,形式为新课程;(四)在教学方法上,提倡项目教学,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将理论和实践加以整合,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理论与实践知识,获得综合职业能力。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以项目教学为主线,贯穿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学习任务引领为主要方式,落实相关的技能要点;以完成产品、工件为载体,培养现代工人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设置由初级到高级的学习项目,通过完成一个个技能水平要求递进的产品,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学习理论与操作技能,使学生技能达到由专项操作提升为综合实际生产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为核心,以普通机床操作为基础,附之与机械常识综合课程、控制课程,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全面实现。建立相应的核心能力模块、理论教学体系模块、技能教学体系模块,并使三者相互渗透,密切结合成为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贯穿于整个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一)核心能力模块为专业课程服务。现代企业更看重员工良好的品质修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合作沟通能力。核心能力模块的课程包括思想道德、语文、数学、就业指导、计算机基础等。要注重德育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等,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突出“实用,够用”的原则,突出专业性。

(二)理论教学体系模块。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存在着学时少与较广泛的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矛盾、与后续学习能力培养的矛盾,与创新能力所需要的较宽广知识面的矛盾。一体化教学体系摆脱学科体系的约束,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进行综合化。

把数控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中涉及的专业理论课经过综合有机地整合为四门课程即《机械常识》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数控机床与编程》。以任务的形式设计课程内容,《机械常识》课程将图样表达及含义、零件的功用、材料的选择等知识融合,从而将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知识融入到理论教学基础模块中,体现了任务引领教学。以学习任务为目标,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科学设置教学模块,分解为轴类零件、盘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叉架类零件单元模块,学生选择2-3类进行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综合为机械制造概述、钳工工艺学、车工工艺学、铣工工艺学、机械制造综合训练等单元模块,每个单元都配套进行相关工种的技能操作。《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课程综合为电气控制技术、液气压传动技术、传感器与PLC控制技术三大单元。《数控机床与编程》综合为数控原理与数控机床、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控加工综合应用能力。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大大减少学科数量,密切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大大压缩理论课讲授学时。

(三)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贯穿技能教学。技能教学体系模块建立以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能力要求主要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重点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统一。技能教学体系模块应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使学生从中学习和掌握零件分析、数控编程、制造工艺以及数控设备的使用与操作。

(四)具体操作步骤。首先要确定人才的培养方案及课程实施方案,即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会在一起,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确定多个有针对性的实习教学训练项目。实习教学训练项目应通过由企业行业专家及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成员共同设计制定,实习教学训练项目内容应该覆盖相应学习阶段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可设计数量较多、模仿性较强、技能水平较低的学习任务;对二年级的学生可设计数量较少、综合性强、技能水平较高、开放性较强的学习任务;三年级学生可通过顶岗实习全方位与企业对接,这种顶岗实习教学是完全按照生产产品的观念进行的,让学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体会数控加工的生产工艺与流程和企业管理制度与文化,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了知识技能和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第6篇: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确立整体培养的意识,从各个相关环节人手,整体构建系统化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一、整体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提出的背景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特性要求

教师职业技能作为表征和体现教师职业独特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其强弱直接影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既是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也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标志。小教本科专业的“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的定位决定了其培养的未来小学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教育理论,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小学教育中“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与之对应,小学教育专业职前的技能训练所占比重也应该很大。在日本,小学教师资格要求在大学教育获得的学分中,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学分比例为18/41,而中学相应比例为40/19。由此可见,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职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

系统科学理论指出,事物是系统各要素的统一体。任何客观事物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有机体。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系统的组成单元又可分为不同层次。在一个稳定的系统中,一方面,要素之间相互独立,彼此存在有着差异性;另一方面,要素之间又按一定比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教师职业技能就是这样一个由诸多有内在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因此,对职业技能进行培养也是一个漫长、复杂和系统的整体工程,任何一个环节、要素都会对技能形成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在以往的小教本科职业技能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各个环节各自为政、缺乏联系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职业技能培养的效果。因此,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应确立整体意识,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从各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和环节人手,探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借助无形的多方渗透和有形的专门措施,整体构建明确、规范、系统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二、整体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内容

整体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要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完善训练内容、建立多元培养路径、评价指标科学化等几个方面做起。其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前提,完善培养内容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建立多元培养路径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化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保证。

(一)激发学生主体性: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前

教学是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祸合而成的系统整体,是教师主体主导学生主体,学生主体接受并超越教师主体的主导的过程。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任何教学活动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技能培养的起点和前提。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主体性就是使学生明确专业定位,热爱小学教育专业,知道职业技能对于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清楚决定职业技能高低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和付出,从而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为此学校要采取多种办法激发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主体性,引起他们进行训练的兴趣和自主性,为职业技能训练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长久的内在持续动力。

(二)完善职业技能内容: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拙

职业技能内容是职业技能培养的依托和载体,完善职业技能内容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这种完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具体的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上看,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应该进人到培养体系中。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茶进行的今天,社会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职业技能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总结、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与教育发展需要的、崭新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十分必须与必要的。以往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多为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文字和图形表达、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等传统教师技能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新增有关新课程、信息社会等所需的现代教师能力。因此,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制订上要增加相应的能力的培养,如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以及师生关系沟通、人际交往、课堂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完善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对已选定的具体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训练的预设和安排的方案要完善,包括各种技能何时进行培养、采用何种方式、开设何种课程、如何进行考核、如何分项学习综合训练、怎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到位,制定完善的职业技能培养方案,使职业技能培养有方案可依,而不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抓起。

(三)建立多元培养路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关健

教师职业技能具有综合性、操作性、实践性等特点,其培养需要立体、多元的培养路径,这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所谓立体、多元的培养路径,是指培养的时间、培养的形式、培养的手段、培养的方法等方面要多样化。即不仅要有课堂内的学习,还要有课前(如课前10分钟的学生试讲)、课后以及寒暑假(如小教学生暑期义务教育学校)等其余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不仅技能训练课上进行训练,其它课程上也应该进行学习;不仅有技能的理论学习,还需要技能的实际训练;不仅有正式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活动,还要有技能竞赛、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的、具有多重教育价值的实践活动;不仅要有传统的教育手段如言传身教等,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示范、录制、信息反馈等手段实战演练和现场指导;不仅要有有形的专门措施(口语课、书法课及各种课外活动),还要有无形多方渗透(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处理)。这种融课上课外于一体、融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于一体、融传统与现代方法于一体、融有形无形于一体的训练将形成全方位、多途径、立体化多元的教育技能培养路径,从而提高职业技能培养的实效性。

(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化: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保证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将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的各项技能分门别类列出相关问题,评价人员根据这些特定的指标体系对各项技能进行打分,最后根据各项分数得到学生的技能水平等级。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复杂性和漫长性使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现显得尤为突出重要,它从衡量质量的尺度和标准发展方面为提高质量提供动力和保证。也就是说,评什么,怎样评,将有力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起着向导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保证。

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求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系统理论作指导,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价项目及每个项目的权重系数,同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避免评价的主观随意性,逐步实现评价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其次,科煞化的评价机制要求在制订教师职业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注重基本技能的评价,以评价强化基础训练,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最后,科学化的评价机制要求可操作性,即评价指标明确具体,方法简便易行,既可自测也可他测,从而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三、整体构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教师因素

第7篇: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师范类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一、前言

在越南,胡志明师范大学(HCMUE)是越南知名的大学之一,尤其是培养各级学校的教师;北京师范大学(BNU)是中国最著名的5所师范类大学之一,其体育教育专业在中国很有名望。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学年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

二、研究結果与分析

(一)课程结构比较

HCMUE的课程结构分为普通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毕业课程四个部分。其中普通课程有12门,35学分。按专业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程4门,11学分;专业必修课程17门,37学分;专业选修课程40门,20学分。按教师教育课程分为职业基础课程5门,9学分;职业教育8门,17学分;实习8学分。按毕业课程分为毕业论文6学分;毕业考试6学分。

BNU的课程结构分为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两个部分。其中按普通课程分为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7门,18学分;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3门,10学分;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6学分;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3门,7学分;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2学分;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2学分。按专业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22门,54学分;专业选修课38门,20学分;教师职业素养课程22门,30学分;实践与创新6学分。

(二)普通课与专业课的学分比例比较

从表1中看出,在普通课方面,HCMUE的学分比BNU少10学分;HCMUE的学分比例比BNU少4.6%;具体HCMUE的学分为35学分,占24.5%;BNU的学分为45学分,占29%。在专业课方面,HCMUE的学分比BNU少2学分;HCMUE的学分比例比BNU多4.6%;具体HCMUE的学分为108学分,占75.5%;BNU的学分为110学分,占71%。BNU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有利于学生能够掌握和正确处理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基本问题。

(三)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比较

在必修课方面,HCMUE的学分比BNU少2学分;HCMUE的学分比例比BNU多5%;具体HCMUE的学分为117学分,占81.8%;BNU的学分为119学分,占76.8%。在选修课方面,HCMUE的学分比BNU少10学分;HCMUE的学分比例比BNU少5%;具体HCMUE的学分为26学分,占18.2%;BNU的学分为36学分,占23.2%。

(四)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的学分设置比较

在教师教育基础课程方面,两个学校都以必修课为主要学习形式,其中HCMUE的门数比BNU少3门;HCMUE的学分比BNU少5学分。在教师教育提升课程方面,HCMUE以必修课为主要学习形式,而BNU以选修课为主要学习形式;具体HCMUE的门数为8门,17学分;BNU的门数为13门,6学分。相比较而言,BNU的教师职业素养课程的学分设置不仅有丰富的门数,还有自由选课对学生的好处。

三、结论与建议

(1)HCMUE的普通课与专业课的学分比例为1:3;而BNU的为1:2。为了学生能够掌握和正确处理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基本问题,HCMUE可以以BNU的经验为借鉴。

(2)HCMUE的选修课的学分比例较低,所以为了增强学生的选课机会,建议降低必修课的学分比例,同时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比例。

(3)对于教师职业素养课程,HCMUE的以必修课为主,没有设置选修课,所以使约束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建议在教师职业素养课程中应该补充选修课。

参考文献: 

第8篇: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任职教育;专题式教学;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任职教育作为军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我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任职教育是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专门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任职教育具有时间短、任务重,岗位指向性明确,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强等特点。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特征决定了对教学方法有不同的要求。任职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任职教育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专题式教学法”以其研究性、创造性、实践性强等特点,较好地适应了任职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值得在任职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推广采用。

二、“专题式教学法”内涵及特点

(一)“专题式教学法”的内涵

“专题式教学法”,就是对某些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整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讨论和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了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系统性和完整性讲授的传统做法,强调突出重点,着眼难点,关注疑点。它并不排斥系统讲授,也不刻意追求所有内容的专题化,而是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科前沿问题。

专题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员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教材内容的章节界限,针对教学内容的特征、学员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确定一个个不同的专题。各个专题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基本完整的整体。

(二)“专题式教学法”的特点

1 选题内容具有针对性

采用专题式教学法,教员授课的内容针对性强,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任职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专题式教学,打破章节限制,将授课内容进行适当整合,使授课内容更贴近部队实际,具有较强的岗位指向性。

2 教学过程具有探究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教不重学、重灌输轻启发,忽视对学员能力的培养,学员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专题式教学改变了以往那种偏重知识单向传授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教学过程是在教员的组织、引导下,学员主动参与各个专题内容的研究、讨论和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内容设置具有灵活性

专题式教学的授课内容不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而是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相关内容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整合,合理安排专题学习内容,以更好地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4 专题选取具有开放性

专题式教学的教学专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学专题是在满足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密切联系部队实际,贴近任职教育学员的岗位任职需要。可以把部队装备建设和保障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炼成相关专题,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员的引导下由学员主动参与讨论和研究,教学双方共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员能够及时了解部队装备的新动态,主动解决装备建设和保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为更好地胜任任职岗位打下基础。

三、“专题式教学法”在任职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任职教育专业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专业课程应用性强、知识面广、更新速度快,与部队装备实际联系紧密。

第二,装备课教材内容中的装备结构剖面图等不够直观,学员接受起来有困难,不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

第三,专业课程主要讲授与部队装备有关的知识和内容,相对比较枯燥,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员的兴趣,无法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不理想。

因此,在有关专业课程中引入专题式教学法,灵活应用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增加学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进行具有吸引力互动环节,是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一)专题选取原则

1 针对性与重要性原则

专题选取时要注意考虑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选取专题研讨内容。例如,在导弹原理课程中,各种制导方式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比如红外型空空导弹和雷达型空空导弹在制导体制上具有本质差别,在分别精讲红外制导和雷达制导原理的基础上,将二者的差别作为一个研讨专题,让学员充分对比、发掘,能够有效提高原理内容的掌握程度,加深学员对不同制导方式的理解,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和效果。

2 独立性与整体性相协调的原则

专题式教学要打破教材体系,但是不能脱离教材。专题设计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的授课主体内容进行,围绕贯穿课程内容的主线,合理安排专题研讨的内容和时机,与课程精讲内容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二)“专题式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航空导弹发射装置》课程是任职教育的一门专业课程,由于主要涉及具体装备型号,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如果仅采取课堂讲授这种授课方式,学员被动接收授课内容,即使教员在讲课过程中采用了启发式、对比式等教学方法,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学员在教学内容的掌握上不够扎实,前后内容融会贯通的程度不高,为日后新装备的学习没有打下比较牢固的基础,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此,在经过多次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之后,在本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穿行专题研讨,教员对基础内容进行必要的精讲,要求学员牢固掌握,为后期的专题研讨打下基础。

根据上述专题选取原则,在《航空导弹发射装置》课程中,首先精讲导轨式发射装置和弹射式发射装置的一般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围绕“发射装置的组成和原理”这条主线,可以设计“典型导轨式发射装置”、“典型弹射式发射装置”和“航空导弹发射装置的设计与发展”三个研讨专题,具体见表1。

“典型导轨式发射装置”和“典型弹射式发射装置”两个专题根据具体内容又可细分为三个不同的小专题。在学员充分掌握导轨式和弹射式发射装置的一般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装备型号,详细分析和讨论顺序离轨式和同时离轨式导轨发射装置以及连杆式和双推杆式弹射发射装置的组成、工作原理和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因为前期已经精讲过导轨式和弹射式发射装置的一般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学员能够很容易地找到一般结构和具体装备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其具体工作原理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航空导弹发射装置的设计与发展”这个专题充分体现了“专题式教学法”的开放性特点。教学过程中,把部队在航空导弹发射装置保障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作为研讨专题引入课堂,组织学员深入探讨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设计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并提出新的发射装置在设计生产过程中应该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学员主动学习新装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专题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专题式教学法”在《航空导弹发射装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次实践,学员反映效果较好。在每个专题的研讨过程中,学员都是学习的主体。较之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内容授课,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学习过程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更加明显。由于学习研讨过程中多次进行对比,学员对导轨式和弹射式发射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得更加透彻,教员提出“发射装置维护保障中可能出现的故障”的问题,学员根据前期的学习内容和专题研讨心得,很快分析出各种发射装置在维护保障过程中的常见故障,并能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初步的排故思路,教学效果较为理想。学员具备了自学和掌握先进的航空导弹及其发射装置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等知识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在根据课程进度安排的装备实操环节中,学员能够结合前期所学知识,主动分析航空导弹发射装置维护保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在掌握航空导弹发射装置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基本维护使用程序的基础上,能够完成航空导弹发射装置的基本检测和简单排故。

四、结论

任职教育强调的是“能力本位”,注重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采用“专题式教学法”,就是从岗位任职需要出发,注重学员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员的主体地位,能够真正把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性调动起来,达到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第9篇:体育科学专业知识范文

1.现行化学实验课设置所存在的问题

1.1化学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

现行化学专业理论课开设从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顺序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教材教法等。与之相对应地开设同名实验课。二者相呼应、相匹配。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化学原理的验证,但这不利于拓宽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致使学生重视化学理论学习,轻视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的训练,与高师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1.2照方抓药,缺乏创新性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写预习报告,告诉学生实验题目、实验原理、所用仪器、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并且教师把溶液的配置、标定,怎样安装调试实验仪器及装置。这种教学方法属于服从型、照方抓药型,不能调动学生的探索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如果出现前面做过.的实验,后面与之重复内容只看别人做实验而自己不动手,重结果轻过程,使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单调、零散、重复、缺乏系统性。

1.3验证性实验多,综合设计性实验少

现行化学专业所开实验课绝大部分是模仿验证性实验,多次实验操作内容重复、单调,不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的兴趣,结果使学生仅仅验证化学实验知识的内容的对与错,只会在限定时间内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模仿,而对整个实验过程中设计构思、方法选择、仪器使用组装、结果分析评价等不进行探讨,不能使具体实验技巧在实验中应用。而综合设计性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深刻性、多思路性等品质。

2.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2.1调整实验课程体系

目前,各门课都感到学时不够。理论课改革首先要研究各门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以及相关实验课为主线进行合并、归纳与抽提,至少要做到删繁就简,减少重复,如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中的溶液的化学平衡,有机化学(包括有机分析)、仪器分析和波谱分析中的四大光谱部分等。与此相对应的实验课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块:第一部分实验: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为主,如实验室规则,玻璃仪器的洗刷与使用,简单玻璃工操作,天平称量与使用,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与配制,有效数字与偏差,元素、无机物、有机物性质实验等。第二部分实验:以合成技术和定量分析为主,包括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中难度较高的操作技术,这既是化学实验中的难点也是重点部分。第三部分实验:利用光、热、电、磁等物理信号的测量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内在性质,学习现代测试仪器的操作方法,了解并掌握各类波谱与物质内在结构的关系。第四部分实验:实践性实验,根据学生在前三年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中学实验,本地区农业生产的需要,教师科研项目等,学生自己提出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论证合格后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2.2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对中学教师的需求,必须对高师现开设化学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针对目前高师化学实验课存在的问题,按照高师教育目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化学基础实验课内容、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能程度,打破常规实验课附属理论课程设置,调整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将有利于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