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地开发规划方案范文

土地开发规划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地开发规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地开发规划方案

第1篇:土地开发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土地测绘;土地开发管理;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土地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尤其像我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国家,更是寸土寸金。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土地的开发管理越来越频繁,而土地测绘作为土地开发管理的基础,在确保土地的合理使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确保土地开发管理科学、有序的开展,有必要对当前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为接下去的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1.土地开发管理与土地测绘概述

当前随着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土地的供求关系已严重失衡,为此必须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管理。土地资源的开发管理指的是在某个特定区域里,按照已经提前确定好的利用规划,在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方法调查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并按规划进行改造和治理,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最终实现人居环境改善的过程[1]。它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少对耕地的占用,遏制城市的盲目扩张及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上具有突出的作用,因此,当前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土地测绘指的是使用相应的手段来对土地及其周边的各种附属物进行考察分析的技术。当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城镇地籍调查、土地调查等领域,另外也常常用来进行耕地的动态跟踪调查。它能够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是其开发管理的必要基础,地位非常重要。

2.土地测绘与土地开发管理的关系

(1)土地测绘是进行土地开发管理的必要基础。在进行土地开发管理时,首先就要进行选址,选址时需要对规划中的城市、乡村等地区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并收集这些地区的地籍、地形等各方面的数据,这一环节就需要利用到土地测绘技术,测绘所得的数据将会用于随后的土地开发管理工作中,成为其必要的决策基础和参考。

(2)土地测绘为土地的开发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土地测绘不仅仅是在选址环节起作用,实际上它贯穿了土地开发管理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前期的项目申报,还是项目编制的勘测及用来对耕地进行划补的划地勘测,抑或是土地项目获批后的各项工作如对违法占地进行测量等,都需要借助土地测绘技术进行技术支持[2]。

3.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3.1 在农村集体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农村集体土地的面积通常都比较大,因此,土地测绘在这方面的土地开发管理应用中的应用范畴比较大,同时,所面临的操作难度也较高。在具体应用上,它主要是通过正摄影技术对土地的位置和它们之间的权属界线进行划定,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进行测绘,精确度很高,通常通过使用土地测绘技术所获得的数据和土地面积范围都能够符合相关的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管理要求,因此,在这一领域,土地测绘当前应用非常广。

3.2 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土地资源丰富,地形多样,开展国土资源的调查与检测时所遇到的难度是比较大的,为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大多时候都需要用到遥感技术,而遥感技术正是土地测绘技术的一种。当前随着我国国土资源调查的推进,遥感技术使用得越来越频繁,所应用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当前已涵盖了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更新等方面的调查以及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等,无论是效率还是精确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3 在土地规划及审批中的应用

土地测绘在土地规划和审批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能够为土地的规划与审批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作为参考和决策的依据,相关部门利用这些数据与原有的土地利用规划图进行对照后,便可以对土地开发规划方案进行科学的评析,判断出能否按照之前的规划对土地进行有效的利用和管理。在这一对照过程中还可以及时发现之前的规划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据此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改,使之后的方案更加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另外,土地测绘还可用于对过去各个时期收集的测绘资料进行统计,主要作用是了解市镇的发展变化情况,对因扩建而导致的土地、人口、环境的发展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以分析的结果为基础制定出更加科学、完善,可行性也更高的土地开发方案,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3]。

3.4 在土地开发使用监管部门中的应用

土地测绘技术体系中的卫星影像技术可以用于对违法占地等情况的实时监控,进而为监管部门提供详细的信息,确保监管工作更有针对性,同时也更有依据,能够据此进行相应的法律处理,有利地维护了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

3.5 在土地开发管理相关数据采集上的应用

这方面的使用涉及到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与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这两种相对先进的土地测绘技术。前者通常用于土地开发管理中的信息和数据采集环节,通过对地面各级控制点坐标的高精度控制来为其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撑。而后者主要用于土地开发管理的信息管理环节,通过对土地相关信息的调查与统计,为地籍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作为依据和参考。无论是GPS还是GIS都在土地开发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结语

当前随着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不仅加剧了人地矛盾,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土地资源中的耕地也不断被各种建筑用地等侵蚀,已经逼近了18亿亩的耕地红线,威胁到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为了更好地对有限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使用,就必须对其进行开发管理,而为了确保开发管理工作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引入土地测绘技术为其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土地开发管理工作向前发展,优化土地资源的使用,最终起到缓解人地矛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麦国胜.浅探土地利用与管理中信息化测绘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03):56-58.

第2篇:土地开发规划方案范文

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在原有产权的基础上进行地籍调查、现状确认、权属变更、土地登记等地政事务,是土地开发整理区别于一般农田基本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工作的主要标志。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前,如果没有对土地权属现状进行清查、确认并公布合理的权属调整方案,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后,一旦土地权利人对土地权属问题提出异议,必然造成工程延误或项目实施停滞,甚至会影响整个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实施。此外,开发整理项目完成后不及时进行权属调整或权属调整不当,已完成土地开发整理的地方可能又会产生新的权属争议,甚至重新出现田块细化、沟渠堵塞、道路破坏等现象。所以,权属管理对土地开发整理具有重大意义。

权属调整的特点与内容

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土地的权属关系非常复杂,这使得土地开发整理中权属调整具有调整对象多元性和调整程序复杂性的特点。现阶段,农村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调整、土地使用权调整及在其上设定的他项权利调整。

1.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之间的所有权调整

(1)在田块合并、农田水利建设、道路建设等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土地之间边界不规则处,为使整理后的田块连片规则,利于机械化操作,可进行所有权调整。

(2)在国有宜农荒滩地开发、国有矿山废弃地复垦过程中,为使开发复垦后的田块连片规则,并进行农田水利建设、道路建设,可与周边集体土地进行调换。

(3)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过程中,主干道路、主干渠道等建设需要将原集体土地调整为国有土地。

2.集体土地之间的所有权调整

(1)在成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过程中,为了保证田块连片规则,一般要打破村界,在村界两侧的部分土地,可进行村与村之间的土地所有权调整。

(2)由于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插花地,涉及村与村之间土地权属调整。

3.土地使用权调整

(1)在田块合并、农田水利建设、道路建设等土地整理过程中,农民承包土地之间边界不规则处,为使整理后的田块连片规则,利于机械化操作,可进行调整。

(2)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需确定土地使用权。

(3)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未利用土地需确定土地使用权。

(4)开发已确定使用权的国有未利用土地可重新调整土地使用权。

(5)复垦废弃地需重新调整土地使用权。

4.土地他项权利调整

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过程中,对有些已设定土地他项权利的建设物进行迁并,则随着建设物所有权的消失和原土地使用权的调整,土地他项权利应进行相应调整。

权属调整方式

1.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之间土地所有权调整的方式

(1)为使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后的田块连片规则,在原国有土地与集体所有土地之间边界不规则处,可按照等当量或等价并使调整范围尽可能小的原则,主要以双方协商的方式进行土地所有权调整。

(2)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过程中,主干道路、主干渠道等建设用地,可通过土地征用的方式将集体所有土地调整为国有土地。

2.集体土地之间土地所有权调整方式

(1)村界两侧的土地,可按照等当量或等价原则进行调整,若土地质量相同,也可按等数量原则调整村与村之间的土地所有权。

(2)相邻村之间的插花地调整可按等当量原则进行调整。

(3)不相邻村之间的插花地调整,可按等当量原则通过各自相邻的村依次调整。

(4)土地整理过程中,整理区内部建筑物,包括农民住宅等,按村镇规划及土地整理专项规划要求进行迁并的,对地上建筑物应进行补偿。土地整理过程中造成青苗等地上附着物损失的,也应进行补偿。

3.农户土地经营承包权的调整方式

(1)按等质等量模式调整土地使用权。在经济基础较差、土地流转集中较难实现的项目区(距城市较远地区),土地整理只能在稳定经营承包权的基础上,按开发整理前后土地数量质量相当模式将整理后的土地重新分配、认定,并签署土地权属认定书,确认土地经营承包权。

(2)按股份制模式调整土地使用权。在农民已部分转入二、三产业并有相对稳定收入(距城市较近)的地区,土地整理后可按土地整理前评估地价或土地质量评估结果折股,自愿组建股份制土地经营组织,统一经营土地,持股人按股份获取收益。

(3)按租赁模式调整土地使用权。在经济基础较好,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已稳定转入二、三产业(城市郊区),并获得可靠经济收入的地区,可按自愿的原则,将农民分户承包的土地适度集中,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土地整理,并将整理后的土地通过协议或招标的方式租赁给种植大户,土地租赁费用于养老保险或分配给农地承包权的出让者。

4.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使用权调整方式

土地整理后,按规定新增耕地及其折抵建设用地指标由土地整理工程投资者使用和拥有。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属于公益性投资的,应将新增耕地使用权归项目区原所有权或使用权人(一般归当地项目区村集体),由他们统一经营使用。

5.开发复垦中土地使用权调整方式

(1)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用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复垦单位或个人长期使用。

(2)开发已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用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其土地使用权归属应由土地使用者与土地开发单位协商确定。

(3)复垦废弃土地,其土地使用权由土地使用权拥有者与土地复垦单位协商确定。

6.土地他项权利调整方式

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地他项权利应根据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调整予以变更登记,或因权利灭失而进行注销登记。

权属管理基本程序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范围确定后,在不同的整理阶段,权属管理程序上应进行以下工作:

1.项目选址、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阶段

(1)切实查清项目区土地权属和利用现状。主要清查项目区域的确切边界,项目区域内宗地的数量、类型、质量,项目区域内的土地权利人类型、数量,原有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情况等。存在土地权属争议的,应及时调处,一时无法解决的,暂不纳入土地开发整理的范围。清查核实后应编制土地权属和利用现状报告。

(2)确定土地权属调整范围。按照土地所有权尽量不变、土地使用权位置面积可适当调整的原则,确定土地权属调整范围。除飞地、插花地外,项目区范围内土地所有权原则上尽量不调整。对需要调整的土地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位置应尽量与开发整理前保持一致或大致相当。

(3)编制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整方案并公告。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乡镇和村委会组织有关村民代表就土地权属调整事项进行协商,形成权属调整初步方案,方案须在有关乡(镇)、村进行公告,公告期为15天。

(4)异议处理。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对权属调整方案有异议的,应于公告期内以书面形式提出,经协商不能解决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调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有异议的,应在公告期内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乡人民政府提出,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乡人民政府调处。

(5)签订相关协议,包括开发整理人与土地权利人的协议。涉及所有权的,土地所有权主体之间应签订调整协议。涉及使用权的,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签订调整协议。

(6)确定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整方案。内容包括项目区内土地权属状况,权属调整的范围,开发整理人与土地权利人签订的协议等,并报县(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2.项目实施阶段

(1)实施准备时,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核实项目区地类、面积、界址、权属及补偿方案等,保证地类、面积准确,界址清楚,权属合法,权属调整方案和补偿方案等无争议,为施工创造条件。

其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一经批准,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公告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批准后至土地权属调整完成前,停止办理土地权利转移、抵押等登记手续,禁止任何改变土地利用现状的行为。

(2)工程施工过程中,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认真检查核实公告内容执行情况。因规划设计变更,造成项目土地权属重新调整的,项目实施部门应按有关规定对原权属调整方案进行补充说明,并报项目所在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确认。

第3篇:土地开发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理;产业化管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优惠政策;技术队伍

由于我国面临着严竣的人口和土地问题,因此需要加快转变传统的土地利用观,通过可持续土地整理来强化土地资源管理,节约和集约用地,通过大力保护土地和加强土地资源再生的社会生产过程,即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及整理的力度,通过扩大土地自然供给来更好的增加土地经济供给量,实现土地的可持续性使用。

一、加快实行土地整理产业化管理

在实现可持续土地整理过程中,需要加快推动土地整理产业化管理。需要对已经利用的土地采取有效的保护、整治和管理等诸多措施,努力提高土地生产力,扩大再生产。通过不断对土地质量和生产力进行改善来增加可利用土地的面积特别是在当前经济条件下,通过实行土地整理产业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地整理的效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政府由于资金不足,缺乏完善的投入机制情况下,更应加快推动土地整理产业化,从而确保土地整理过程中资金的良性循环。当前我国土地整理产业化模式中,以市场运作模式、行政指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模式、政府立项、企业运作模式等三种模式为主,任何一种模式都不能过多的依赖于政府,需要进一步扩展资金来源及渠道,实现土地整理主体的多元化。在土地整理产业化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价值核算,统一定价,并定期对土地资源价格进行重新评定,以便于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在可持续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这是土地整理效益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编制过程中,需要以系统工程原理作为重要指导,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通常情况下,需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来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并处理好内外的各种关系,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整体效益。同时还要有效的将土地开发整理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理顺其内在的联系,在规划方案拟订过程中综合、全面进行考虑。对于具体的规划方案,需要做到几个供选方案共存,这样才能从中选择与规划目标相符,而且综合效益最优的方案,使规划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

在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依托于现势性较好的地形图作为底图,以其为依据来进行具体的规划,准确划分权属界线,及明确土地面积的位置。同时还要根据比例尺地形图中比例尺来绘制各类地物及地类符号,做好田地规划工作,确保田块的各种参数要与其他各种规划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需要保护好周围的生态环境,因此需要对于沟-渠-路-林-田-村等项目的综合规划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做好技术经济分析评价工作,有效的降低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需要树立良好的生态观点,应充分认识到土地整理效益的取得不能依靠破坏生态环境来实现,需要在土地开发过程中进行保护,在保护过程中进行开发。另外,还需要做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树立科学开发观念,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确保现有耕地质量和生产力的提升。

三、实行有利于土地整理产业的优惠政策

在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进行,对土地整理收益分配政策进行完善,使企业能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土地整理产业化运作中来,合理分配土地整理后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这样各参与主体由于有相应的利益,这就使其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同时还要进一步对各部门及相关权利人的关系进行理顺,其行为主体能够有权对土地整理汇新增的土地面积进行支配,使其对该项土地使用和受益具有相应的权利。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村集体组织所有进行明确。

对于土地整理工作,需要加大支付的力度,对于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可以将该项费用专项用于耕地开发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支持土地整理项目的顺利实施,政府可以设立土地整理基金,拓宽渠道,利用多种途径来筹措土地整理基金,并获取相应的收益。

在土地整理工作中,需要加快观念的转变,树立良好的市场观念,并将其引入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土地整理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深入分析,加快对市场的开发力度,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从而吸引更多力量加入到土地整理工作中来。

四、建立高素质的土地整理专业技术队伍

土地整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对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土地整理工作的质量和实现土地整理的高效益,则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土地整理专业队伍。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土地整理队伍建设工作,强化土地整理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土地整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可以通过建立土地整理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来有效的将土地整理专业人员与土地整理项目有效的结合起来,编制出高质量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并达到预期的土地整理效果。

五、结束语

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人口和土地是我国发展中需要面临的严竣问题,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更为短缺,这就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可持续土地整理,不仅能够有效的增加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还能够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使经济发展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问题得以解决,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君.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12-10.

第4篇:土地开发规划方案范文

阐述。

关键词:土地整理项目;技术经济管理

为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笔者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国土资源部《研究改进土地开发整理有关工作》部长专题会议纪要精神,深入研究了历年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技术经济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进项目技术经济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以供大家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当前项目技术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由于国土资源系统上下的艰苦努力,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技术经济管理工作水平在逐年提高,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在项目的规划设计编制及其审查方面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项目规划设计难以指导项目实施工作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大一部分项目的规划设计深度不够,特别是前期基础调查工作深度远远不够 ,甚至根本未进行现场踏勘和测量,基本是室内操作 ,同一版本互相照抄。对项目区的基本情况描述不清、基础资料的取得方法不科学、设计依据不足、设计成果缺漏严重、脱离实际,难以实施,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产条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已有个别项目成为当地媒体反面报道典型。反映在规划设计报告上,一是报告内容泛泛的多,重复的内容多,重点内容交代不清,关键的技术经济问题论述不详;二是 基础资料缺乏,对项目现状的描述不详,设计方 案中对现状设施的利用也不充分;三是土地适宜性评价、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普遍不充分 ,有的甚至基本概念不清,分析方法错误;四是总体布置方案论述不详,工程布置针对性不强,脱离实际;五是单项工程设计过于简单,缺乏完整的设计程序、计算方法和成果表达方式,套用、抄用 的内容多;六是设计方案理论性的内容多,实际可操作性考虑得少,也未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七是设计图纸不齐全、不规范。

1.2审查工作标准尺度难以统一

同样是由于时间紧、项目数量多、专家少,目前只能是由一个专家独立审查一个项目,无法做到专业搭 配、集中会审。土地开发整理涉及专业多各位专家受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的限制 ,在审查标准的把握上可能会有偏差,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专家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同时,由于规划设计材料中提供的项目区基础资料不全或基本情况交代不清,专家没有时间进行现场调查,又缺少与设计人员、地方同志的沟通交流 ,导致专家对项目的实际情况掌握不够,审查时,难以对规划方案和工程布置的技术经济合理性、可行性及计算参数选取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的精确性作出准确判断。同样的问题,反映在省级评审论证工作上,主要是评审意见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起到评审论证的作用,许多重大问题没有指出,增加了部级审查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了修改、复核的时间跨度和工作量。

二、改进项目技术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2.1完善相关制度,全面重视项目的技术经济管理工作

在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初始阶段,国家投资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技术经济管理,而技术经济管理的核心是项目的工程规划和工程设计,其他相应的权属管理和资金管理等内容均要依附于一个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建议国土资源部在研究修订相关项目管理制度时,一定要体现这一思想,进一步明确项目技术经济管理工作程序,界定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保障技术工作时间和技术工作经费。要通过制度解决认识问题。

2.2全面系统地研究制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技术标准体系

尽快组织专家全面系统地研究制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科学地制定工作时间表,分阶段、分年度地开展编制研究工作,并在 国土资源部年度预算中安排相应的研究经费(可争取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2%工作经费中安排)。当前应重点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规程、规划设计编制规程、工程建设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2.3规划设计要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坚持“三次见面”,充分征求项目区相 关部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

要在相关办法、制度和可行性研究规程、规划设计编制规程中明确要求 ,国土资源管理部 门、规划设计机构和工程技术人员在项目选址时要充分考虑项目区域的系统性、完整性,设计前要进行现场踏勘,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承包情况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与项目区相关管理部门、集体组织和农民群众沟通、交流,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体现田、水 、路 、林、村综合整治的指导思想;设计成果要与群众见面,确保设计科学合理、经济可行,要符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要农民群众能用、会用、方便使用,要用得起、效果好。

2.4进一步改进审查工作方法 ,明确审查内容和责任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要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审批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的工作实际,要明确划分技术经济工作阶段,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应定位于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两部分,报部审查的是初步设计。部级审查内容重点是“三个基本”,即规划设计基本程序符合技术规程、管理办法要求,基本技术经济方案合理可行、符合实际,基本技术经济指标满足相关管理办法要求。审查方法采取专家审查与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人员复核相结合,各专业专家合理搭配组成专家组负责审查规划设计 基本方案,部土地整理中心人员负责审核基本程序、复核基本指标,并汇总审查、审核、复核意见。初步设计审查通过后,项目单位要组织设计机构完善施工设计,按照施工设计开展工程招投标。

第5篇:土地开发规划方案范文

要精确工程测绘。工程测绘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其实进行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以及验收的重要依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工程测绘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有助于推动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提高。文章主要讨论了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工程测绘;土地开发整理;应用效果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困难同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在城市规划、拆迁安排、土地划分以及城市化等方面都有应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工程测绘是指使用不同的测绘技术对规划地点进行实际的测量,并且将测量数据绘成图像进行观察,例如地形实测图、工程图以及工程规划图等图像。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由于测量性质不一样,使用的测绘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分析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工程测绘方法

工程测绘是指利用地质特点以及地质工程学理论对土地开发整理地区的地质进行观察、记录与绘图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地区的地质特点以及空间分布情况,并且工程测绘的图像能够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精确的图像资料,能够在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验收等环节进行使用[1]。

目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中主要使用的是极坐标、标高测绘技术和GPS定位测绘技术以及3D测绘技术这3种技术,极坐标、标高测绘技术是利用两点坐标点到宗地内的距离并且通过宗地内的距离标记相应的坐标点,其应用原理与土地面积测量一致。主要的测绘方式是将全站仪放置于坐标点A上,测量出水平直径、垂直距离以及斜距等信息,从而计算出坐标点B的相关数据。若两点之间的距离过远,需要建立过渡点进行辅助测量。然而这种测绘技术需要较多的工序,工作量较大,并且测绘的精度较低[2]。GPS定位测绘技术是一种比较便捷的测绘方式,均需要一个GPS全站仪即可实现GPS信号的接受以及记录,这样就能够实现对坐标点的测量,且GPS信号定位的精确度较高,GPS定位测绘技术使用的原理是使用DSM对GPS全站仪接受的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并制成WORD文档以及DWG格式的图像文件,其优点在于功能多、精度大、效率高、无时间限制,然而其存在工作量大、野外作业时间长以及操作过于复杂等方面的缺陷[3]。3D测绘技术能够有效弥补GPS定位测绘的不足,3D测绘技术结合了CAD图像绘制软件以及3D扫描系统,具有工作量小、野外作业时间短以及操作简单等优势。

二、工程测绘应用的特点

工程测绘的精确度对于工程后期测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土地开发整理中,并不能一味的追求工程测绘的精度,需要保障在一定的经济费用中追求较高的测绘结果,首先需要保障工程测绘比例尺需要符合实际土地开发整理;此外,地质测绘时需要设置关键点进行测量,主要对土地中的地形变化、坎脚、坎顶线等进行标注;在对旧址开发中,需要对房屋面积、建筑密度以及房屋的新旧程度和周围环境进行相关的记录[4]。为了有效的保持土地开发整理的统一性,最好使用统一的标注进行工程测量,方便土地开发整理的数据信息分析,从而进行有效的决策以及规划。

三、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工程测绘随着土地开发整理阶段的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文章从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各个阶段介绍工程测绘的应用。

1.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前期和后期应用

工程测绘能够根据地质的特点,对一些不规则的土地界限进行裁剪、弯曲以及取直等方面的作业,对于早期的土地开发提供比较丰富的地质信息,并对土地的情况进行精确的信息数据进行记录和绘图。在传统的早期土地开发整理中,这项工程是由多个部门进行共同记录和测量的,并在后期需要进行补充。而工程测绘能够有效避免土地开发整理前期和后期的纠纷,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能够保障土地开发整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障工程计划的合理性。

2.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决策和设计应用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决策和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对目标区域进行详细的了解以及分析,其中会包括旧址拆迁、人口转移以及损伤评估等方面的问题,只有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才能够有效的做出工程的决策以及规划。通过工程测绘提供的相关信息对工程开发的可信度进行对比和评估,对工程前期的审查和批准做好相应的基础,并对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的评估,并对工程的造价进行准确的预算,有助于各个部门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商,提供不同的地质信息给工程设计部门、管理部门、规划部门以及财务部门进行决策,做出最佳的土地开发整理方案。

3.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施工中应用

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建设,工程测绘所得到的信息以及图像主要是为监督部门以及施工单位提供的,在此阶段中,工程测量主要为施工起到了对照以及监督施工实施的作用,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有监管部门进行管理,施工单位可以只需要工程测绘在早期的测量成果进行建设。

4.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竣工中应用

在工程竣工后,需要使用工程测绘的数据对工程的施工进行检验,需要测绘的数据保持较好的准确性,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工程验收,提高工程测绘的信息精度,有助于进行后期的检验,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开发商的利益。

结束语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工程测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决策,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开发的规划水平以及决策质量,同时还能够提高施工中的监督水平以及工程建设后的检验质量,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水平。土地开发整理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建设,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科学的工程测绘才能够有土地开发整理的准确化以及可行性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1]程少强.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3,12(12):209.

[2]赵国华.探析土地开发整理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J].城市地理,2015,21(10):103.

第6篇:土地开发规划方案范文

一、指导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原则。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大力进行土地复垦,适度进行土地开发”的方针,统筹规划、规范管理、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土地开发整理新机制,严格保护耕地,高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二)总体思路。

1.坚持土地开发整理面向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向提高单产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面向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2.确保项目规模效益,确保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增收,确保经济社会发展。

3.实现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转变,由中小项目向重大项目转变,由粗放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单纯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向全方位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转变,由单纯依靠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转变。4.坚持国家、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市、县(区)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新增耕地为主,确保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二、确立重点领域,实施重大工程

根据省政府《意见》精神,结合*市土地资源现状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市今后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领域和实施的重大工程。

(一)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领域。

1.建设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保障粮食安全。2.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区,增加农民收入。3.开发闲置土地和滩涂地,保障建设用地需求。4.整治山区丘陵、废弃采矿地,改善生态环境。

(二)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工程。

1.基本农田保护工程。加大基本农田建设投入,每年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2万亩,全面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节水灌溉等技术,确保基本农田增产增效。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工作,力争到2010年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

2.特色农业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市部分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的独特优势,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突出*特色,实施名牌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力争3年内,以章丘大葱、平阴玫瑰、商河大蒜、济阳优质粮棉瓜果、历城唐王和董家蔬菜基地、南部山区干鲜果品等为主,建设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工程。3.未利用地和滩涂开发利用工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计划3年内开发闲置废弃地1756亩,复垦废弃压占破坏地4014亩,改造滩涂5000亩,开发未利用地4.8万亩。开发整理出的土地,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部分置换、调整为建设用地。4.山区丘陵河流湖泊生态建设工程。3年内整治2万亩山区丘陵未利用地和6000亩湖泊未利用地,重点用于环境绿化和改善生态建设。5.废弃采矿地综合治理工程。3年内综合治理废弃采矿地1万亩,填土造地,绿化环境。6.村庄改造整理工程。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综合整治村庄217个,整治面积1.9万亩。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三、贯彻措施和具体要求

(一)分类实施,市场运作。对基本农田和特色农业示范区、村庄整治等基础性、公益性土地整理项目,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由国土资源、财政、农业部门统一规划,分年度、有计划、有重点地滚动安排;对未确定使用权的荒山、荒坡、荒滩等可以采取租赁、承包等形式进行开发利用;对采矿塌陷地,严格履行“谁破坏,谁复垦”的法定责任,对确无能力复垦的,由建设单位按规定缴纳复垦费,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坚持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建则建,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复垦整治。

(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快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具体管理办法,对市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立项、规划设计与预算、资金管理、项目实施、项目审计、项目验收等予以规范。组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严格落实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公告制等制度,确保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在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下运行。对项目资金要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挤占。要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高效运行。各级国土资源、财政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审核、规划设计、预算评审和项目实施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做到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规程检查验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确保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2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各级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加快土地开发整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明确权属,合理使用。要认真做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权属管理,切实保护好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土地开发整理前要编制权属调整方案,项目竣工后要按照权属调整方案和协议,及时做好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项目工程的后期管护,确保土地开发整理成果得到可持续有效利用。实施政府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加的集体所有未确定使用权的耕地,要科学安排,合理使用。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开发未确定使用权且符合开垦条件的荒山、荒地、荒滩新增加的耕地,经验收合格后,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可归其使用,使用期不少于30年,在承包或租赁期内,可继承和有偿转让。对工矿废弃地、采煤塌陷地等土地,确实难以恢复农用,且投资过大、效益过低的,经确认后,可按绝产地征用。征用后的绝产地归国家所有。

第7篇:土地开发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保护;可持续发展

土地开发整理是建立在以工业促进农业发展,将城市发展作为带动农村发展的长效计划中的重要板块,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表现,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农村对应性支持的关键策略。它是迎合国家城市支持农村宏观政策的体现。我国是人多地少国家的代表,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十分有限,因而针对耕地的保护长期以来均是社会各界所研究与讨论的重要话题。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各项耕地保护政策的陆续落实,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也在缓慢降低。但相对而言,针对耕地的开发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基于此,本文遵循“在开发中保护与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探讨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土地整治方案。

一、我国土地整治与规划现状概述

自2007年后,我国的土地整治政策出现了较大范围的调整与变动,尤其表现在土地项目管理以及土地整治资金的分配方面,土地整治的重点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政策背景为土地整治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指明了土地整治的具体方向,明确了整治的重点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土地开发方向朝农村及其他粮产区的倾斜。自首次土地整治规划以来,我国的土地与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凸显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新的土地形势与传统的土地整治计划并不适应

在原始土地整治与规划过程中,尚未制定明确的编制标准,在对土地资源进行潜力分析与目标确定时并无统一的指导方法,纳入考虑的因素并不全面。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变更,土地建设工程与建设区域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在土地整治方面依然遵循以补充耕地数量为重点的原则,在保持占补平衡时,重视耕地数量,而忽视了对质量的把握,在开发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规划建设重点时仅仅偏向于资源选择。此外,由于部分农民并未转变传统的土地保护意识,同时给土地整治带来了一些主观困扰,加大了农村基地的整治难度。另外,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同事给土地资源保护增加了外向的压力,土地整治资金的缩减,治理成本的增加,同样给提高土地整治的有效性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二)原始计划并未得到进一步落实

当前,大部分省市地区所提高的土地规划计划并未得到上级的审批、准许。致使原始计划并未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不能完全发挥其法律效应。进而导致土地开发与保护项目仅仅流于形式,项目位置规划相对较为分散,治理重点并不明确,导致整治效率低下,降低了土地治理的综合效益。

二、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指导的土地整治策略

要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达到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指导,在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变传统土地整治中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指导方法,确立新型的生态观念,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土地整治的综合效应。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计划

针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保护与整治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复杂工作,它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同样也十分广泛,包括法律、经济、管理、行政等各方各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计划是保障其最大社会效益发挥的重要基础,同样也是提升其生态性能的关键。在进行土地整治时,必须以项目开发实际作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土地开发与利用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土地规划方案,构建专业化的项目整治计划。首先,在土地利用总规程的理论指导下,编制完善的土地开发计划。其次,综合考虑社会因素、生态价值、土地整治等因素,最大限度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达到三者效益的最优化。严密分析整治与开发的各项联系要素,制定良好的后备计划,为土地整治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

(二)深化环境保护理念,树立生态观点

第一,需要明确土地开发并不是建立在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必须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建立生态保护观念。严格贯彻在保护中开发与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第二,以我国基本国情作为方略制定的参照,为进一步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保持有效的耕地面积,需扩宽其开发视野,打破后备资源开垦的限制,将眼光放置于中低产田的技术改造中。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少开发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土地整治的整体效益。因此,在解决我国耕地不足的问题方面,需要将现有耕地作为依托,减少荒地的开发,强化生态保护,并将治理重点放置于现有耕地的改造中,提高现有耕地的生产力与质量水平。

(三)正确处理耕地“量”与“质”两者之间的关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在耕地开发时,需要注重量与质两者关系的处理,将提高开发质量,稳定耕地数量作为指导理念,在保护现有耕地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土地开发与整理的质量准则,同时在考量占补平衡的指标中加入耕地的质量因素。此外,在综合整治过程中,需将生态改善作为整治的重要内容,在保障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资源的开发,同时严格控制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速度,明确土地利用现状,确立正确的开发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土地后备资源相对紧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背景下,要做好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工作,必须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并以此作为指导,构建新一轮的土地整编规划。首先,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计划,其次,深化环境保护观念,权衡环境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再者,正确处理耕地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可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升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永红,高照良,徐佳,等.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况、内涵及实践[J].科技和产业,2010,03:108-122.

第8篇:土地开发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 后期管护 原因 对策建议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后期管护是实现工程综合效益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事业高度重视,随着资金投入的逐年递增,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开工项目的不断增多,工程后期管护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加大工程管护力度,建设和管理齐抓共管,已经成为当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1.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后期管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总体上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后,为搞好日常管理和维护,大多数村镇都能比较重视项目的后期管护工作,都确定了管护主体,制订了具体的管护措施。但仍有一部分村镇,对项目后期管护重视不够,认识不高,管理混乱,设施损毁严重,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缺乏切实可行的工程管护方案。现有的方案过于笼统、概括,没有明确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责、权、利,没有使管护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缺乏工程管护资金保障制度。现有的工程项目没有建立起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没有明确资金的收缴、使用、审批和监督责任,没有对后期管护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无法调动相关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

三是缺乏专业系统的管护措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都是在村边野外,治安防范力量薄弱,时常出现电力设施被盗毁、水利设施被破坏、防护林被盗伐等现象,进而导致灌、排、防功能的丧失。另外,由于长期缺乏定期维护与系统的专业维护,导致道路泥泞、管道破裂、水渠漏水、排水沟淤积和各类专业设备的损坏。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凡是工程后期管护较差的村镇,普遍存在村镇干部对工程管护重视不够的问题。干部们或忙于做自己的事,或怕伤人不愿管,或嫌事多不想管,站位不高,置之不顾。

二是设施使用不够。有的村镇由于缺乏主导产业和高效农业,有的设施一年只用一两次。没人用也就没人管,导致设备锈蚀、损坏或丢失。

三是经济基础较差。缺乏维护资金在经济落后的村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对项目区内的道路、水利设施应定期维护,但由于资金难筹措,想维护也维护不了,巧妇难为无米炊,使项目设施使用一段时间后就报废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工程设计有问题。有些工程设计脱离实际,方便使用,不方便管护,如出水口,安上阀门,使用方便,但机耕时碍事,当事者为自己方便就把它拔掉,造成损坏。

2.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后期管护的对策建议

2.1建立健全工程后期管护的基本制度

笔者认为,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竣工后,各方应及时建立起由县国土部门检查监督、村集体管理、农民积极参与、资金多渠道来源的管护制度。

管护主体是工程所在地的村委会。管护主体对工程设施具有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具有管护的义务及分配的权利。工程竣工后,工程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将工程设施移交给管护主体,签订移交协议,由管护主体负责工程设施管护,并承担管护费用,将管护任务落实到具体人,同时向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提交工程管护方案、工程管护预算、工程管护协议等材料。

农户作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利用的直接主体,与田块、设施、设备等直接接触,其行为直接影响到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因此,农户在工程后期管护中承担着具体执行者的角色,必须积极参与到工程管护中。要建立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监督指导、村委会主导、农户积极参与的工程管护制度。

2.2建立完善管护资金的筹集体系

管护体系重在落实,管护工程重在效果。因此,要充分调动各层面的积极性,就必须构建以财政补贴、预算预留与受益农户集资相结合的多渠道管护资金的筹集体系,形成“主体明确、制度健全、资金有保障”的管护体制,达到“有人管、有钱管、管的好”的目的。

除了必要的国家财政投入外,工程管护资金可以通过以下渠道筹集:一是按照“以有养无”的方法,用有经济效益的工程设施养护无经济效益的工程设施。如对水井、蓄水池、泵站等有经济效益的工程设施,利用有偿使用的收益来管护变压器、灌排管道、田间道路等无收益的工程设施。二是从收费项目中收取日常维护费用。管护费用可以采取以从新增土地承包费中和在核定水价的基础上按用水量收取排灌费用时按一定比例一并收取。向受益农户收取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费用,主要包括沟渠及水工建筑物的维护修理费、设备的检修更新费、设备设施的运行费和管护人员的补贴等,但收费项目和标准必须经过听证并有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三是预留专项资金。对于工程项目的大修和大额更新费用,应由工程所在乡镇财政从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出让金中预留出部分专项资金。

2.3合理规划设计土地开发整理工程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应因地制宜,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规划设计人员应认真踏勘现场,细致了解项目区的田、水、路、林等现状及周边配套设施,广泛听取当地村民的意见,充分尊重当地农村的生产生活习惯,并结合相关规范要求,科学进行规划设计,确保方案切实可行,并考虑工程后期管护的低成本等,使工程能够长久地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1]唐火庆,鞠登平.土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的问题和模式研究.[J]中国商界.2010(6)

[2]冯连伟,陈军伟.临沂市土地整理工程后期管护工作的经验. [J]山东国土资源.2008(3)

第9篇:土地开发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地籍测量 土地整理测量工程应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 A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取行政、经济、工程、技术、法律等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由于测绘工作贯穿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全过程,不同于平常所指的地形测量,因测绘工作比地形测量工作更细致,更具体,同时更讲究方法,它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准确性,在科学决策、节约投资、规范工程行为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 开展地籍测量的意义

1.1为土地整理决策科学化提供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经济、统计等基础信息数据的获取和共享,并将反映开发整理区域的地形、地物、交通、水系、境界、房屋、人口等现状信息,集中成为数据库,面向不同决策部门提供不同的基础信息数据。

1.2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地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精确、详细的工程项目测绘成果,促进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方案优化选择、投资的合理计算、准确的效益分析、概(预)算的精确计算等。

1.3规范工程行为。土地开发整理中的规矩就是各种施工验收规范,而这些规范所执行的先决条件是有科学可行的工程设计,施工必须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进行,要做好符合实际的设计,测绘资料就必须详实,能反映出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数据。

2土地整理测量的特点

2.1数据精度要求最高、对数据所反映的内容要求最全面的主要是工程设计部门。牵涉到设计方案的制定、设计概预算的准确编制、为各方提供合理准确的投资计算、对项目的方案的经济性进行分析比较。下面以该阶段为重点分析测量的特点。

2.2关键点的测量不可少。通常地形测量中,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式的测量,为了追求效率,一般是画成网格式测量,根据不同的比例要求布置高程测点,由整体到局部展开,测量预先画定的点,其它的点基本采用内插的方式。

2.3坎上坎下均测。在地形测绘中,往往只测量坎的平面位置,不测量坎下的位置和标高,这在土地开发整理中,难以给以后的设计及概(预)算提供准确的数据。

2.4细部测量注明。土地整理中的细部测量包括坟穴、树木、房屋的面积及新旧程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这些都关系到以后拆迁、征地补偿费的计算。

2.5土地整理测量要求1:2000的比例尺,但是部分重点整理区,如整理的道路、水沟、提灌站、堰塘、土地平整区域等,按照1:500的要求测图。

2.6项目区的总面积及界址点的坐标和高程,项目区含边界线外侧面积约100m内的地形图,以便保证设计的区域相关性。以自然村(行政村)为基本单位,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对各类土地的面积进行测量、获取到每个图斑的面积,形成该项目区土地整理前各类土地面积分类汇总表。

3 土地整理的测量与成图方法

3.1. 勘测与变更调查.土地登记相结合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举措,同时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地块改变和归并,势必会涉及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地上他项权力的调整。

3.2测量方法。土地开发整理所使用的勘测图,是进行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目前,由于我国大多数地方土地整理一般不超过1000亩,均未联测国家控制网,只是采用“自由定位”的方法使用GPS 全球定位系统布设一定数量的控制点,再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利用电子平板采集野外数据。

3.3坐标系及比例尺。由于GPS 的普及,在实施单位不作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测量单位一般都采用“自由定位”的方法来确定坐标。土地开发整理地块勘测的过程中,比例尺一般不作具体规定。只要不跨幅测量,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地块面积的大小,图幅的清晰程度以及图纸幅面,自行调整安排比例尺。

3.4成图方法。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再加上测绘技术的不断升级,目前的成图方法高效.快速.美观,只要将野外采集到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然后利用专业绘图软件进行编辑,就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在绘图仪中输出彩色或黑白图件。

4地籍测量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要点

4.1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测绘成果真实性、准确性直接关系项目区现状分析和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投资预算的确定,直接关系项目各项工程的布局。对项目区地形地貌,老旧村庄、废弃村台复垦、地下管线、道路,土地开发整理中涉及的一些破碎地形地貌的详细数据描述,其范围内的农业基础设施、水系、林网、坟墓的分布、道路交通网面积、界址等方面的信息,在准确性、现势性上有较高的要求。

4.2监理部门以测绘信息为标准对施工进行监督控制,确保农田“灌的上、排的出”、道路、桥梁位置准确实用等。施工单位需要根据专业测绘单位提供的前期测量成果及设置的专门控制点(界)石,对点位进行加密重新布测平差,制定方案报监理部门许可后平差成果即可使用。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涉及测绘的每一施工环节进行报批,监理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4.3关键点测量必不可少。要加测高程趋势变化点、坎顶、坎脚线的位置和标高,沟、渠等面积及坡比。这样有利于工程量计算、水系高程设计等。平坦地区一般可以60米为网格施测,地貌破碎、地形变化复杂地区施测高程点网格间距一般为40米。其四,测区应埋设足够的标石,注记高程和坐标,以利进行工程施工控制。

4.4项目用地测量。居民地、工矿用地、机关学校等建设用地只要测绘出其地类边界,能求出其地类面积即可,不必每一建筑物详细测绘。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每个村庄和集镇的周围都有明确的规划用途为建设用地的范围界线,对此范围内的地形、地物、地貌可简单测绘,重点在路、沟渠、电力电讯等设施的测绘。居民点地类界外分散的房屋应逐个测绘,独立地物按相应图示符号表示,各种输电线只标出方向不连线。道路、桥涵水沟、河流均按实际宽度测绘,河流要注记水面高程点,鱼塘按上沿轮廓测绘,并注记养殖物。

4.5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需要对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测绘,为规划、设计、施工提供佐证,确认设计是否符合规划、施工是否按图施工、计量是否按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进行支付的。此时的测量成果是工程项目及各管理部门的存档及管理资料。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籍测量是一项工作量大、基础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作用是基础性和测绘工作极为繁琐零碎、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因此要利用好测绘技术服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科学决策、节约投资、规范工程行为等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对策研究,国际动态与参考(内部资料),2004年第25期

[2] 梁梅.浅析地籍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