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中的空间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主题空间;主题空间设计思维
一、主题空间概念
(一)主题空间定义
“主题空间”是通过主题为标志的空间场所,使得空间拥有一个或多个的主题构想和主观意义。希望人们身临其中的时候,经过观察和联想,进入期望的主题情境。每一个空间作品都会有一定的设计主题,主题的体现形式多样,有特定的概念主题,也有单纯的形式主题。而这些并不代表就是“主题空间”。主题空间和传统空间在概念上的区别在于主题的主次位置的不同。在传统的空间设计中,无论概念主题还是形式主题,都是为空间形式和空间功能而服务的,主题的定位也是因空间的现存条件而取定。在主题空间中则不同,主题的定位是概念的,空间形式和空间语言由空间主题而定,为特定的空间主题服务。需要对主题性质特征进行启发式思考,首先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调动,组织多种材料与技术方法,寻求体现主题的多种可能性。在一定的文化、审美观念形态下,通过大量以材料和技术方法为支撑的形态、色彩、肌理以及有意味的形式语义探索,综合比较,解析重构,最终形成能够准确、清晰地阐述主题。诸如海洋主题餐厅、电影文化酒店、太空奥秘主题公园等等。
(二)主题空间的特点
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关于主题空间概念的特点:第一,主题空间概念大多是源于对问题的分析,或者至少是因问题的刺激引导而产生的;第二,主题空间概念在特性上是属于概括及初步性的;第三,主题空间概念需要而且必须蕴涵更进一步的发展。在任何一个空间主题上,有许多的概念互相结合,进而形成了涵盖整个空间的主题。传统上,空间的主题是设计者对于空间概念设计条件的回应。空间主题在这时候是扮演将抽象问题陈述出来,进而发展为具体空间概念的工具。主题存在于每一个设计中,存在于设计条件中,或是存在于设计者对问题的认知中。主题构思可为设计程序及成果界定出发展方向,并可以在设计过程的任何阶段发展,以任何尺度出现,更可有若干来源,具有层次组织的特性以及内在本质上的问题。
二、主题空间设计思维
(一)主题空间设计思维概念
在空间设计过程中,我们须按照分析问题、提炼要素、解决问题、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空间的步骤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功能分区、空间规划、交通流线与表现造型,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和空间构造体都是根据空间设计所含括的要素归纳出来的一些概括性范畴。大部分空间形式所考虑的内容也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在这几个范畴之中,这些范畴同时也包含空间设计中的主要事物。无疑地,每一个设计步骤过程都需要有设计者主观思想的主持,这个主观思想就是空间设计思维。主题空间设计思维,既是设计者的主观思想围绕空间主题而生成,由主题延伸至空间,再由空间转化主题形式,以主题做为设计主导思想,对空间进行改造、整合的思维过程。主题空间的主题是概念的,由主题确定空间形式,由主题提炼元素,由主题引申至空间功能。
(二)主题空间设计思维的形成
主题空间设计的成功是源于设计时判断的正确,而设计起始正是决定一切设计选择以及解决方向最重要的时刻。对在主题空间设计时所产生的起始思想,可能采取一种被动的角色。他希望从主题中吸收消化设计资料,然后等待设计构想从意识中“冒出来”,或者也可能主动地用思考的技巧来创造主题表现的设计构想。空间的主题最后也必须以视觉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设计者必须尽可能将问题转变为具体的形式。设计者必须去粗取精,一个绝佳的转译方式就是利用图示的方式,所有的问题皆可以用视觉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主题空间设计思维的形成也就是将主题构思概念空间化、形式化并图示化的具体过程。
(三)主题空间设计思维的阶层
在处理主题空间问题时,掌握主题思维的阶层特质是十分重要的。某些主题思维包含并且指导其他的辅题思维。早期的主题是己知的,而之后所产生的主题思维概念既要与早期的主题相互呼应又要延续。下列的,即为我们在设计时发展主题思维概念所要遵循的次序。第一,定义空间问题的本质、核心目标以及最佳的主题概念。发展主题设计思维概念以处理上述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第二,确立空间的角色和目标,及其与空间问题本质的相互关系;第三,对空间分区及分群规划,使之适合主题概念;第四,考虑空间形式化的操作及环境关系,做出合适的基础配置;第五,提炼主题语言的形式元素;第六,在造型的物理性方面,根据空间及环境,发展空间的主题表现;最后,再三考虑及改良所有影响空间主题的因素,使其达到最佳效果。另有许多次要的主题设计过程概念化的阶段中和其他的要点一起发展。主题思维发展的顺序大部分是基于对主题空间化问题强调的所在。主题思维的思考是由大至小、由抽象至具体、由无形至有形,以及由理论至实际。其中每一个步骤都是为了完成下一个步骤,每一继起的设计构想也都是为使先前的主题思维更加完整。
三、主题空间设计思维表现方式
空间所处的城市或地区决定空间的内涵将随着这些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修改它的设计主题,让空间融入周围环境,让人们从空间的氛围到建筑的视觉都感受到地理环境给人的启迪,文化艺术元素的加入,可增加其深远,具地区性个性特征。空间的主题必须是一种具有亲和力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使主题与空间之间互动起来。空间主题的选择与定位应根据该空间的地理位置、经济、人文特色及历史渊源等合理因素而定,确立一个突出、有特色的主题是首要条件。从建筑、环境、室内空间、公共艺术品和展品陈列等多方面,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通过有思想的设计手法和形式,进行全方位的主题表现。运用现代的思维理念和现代的设计手法,通过简洁的造型,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内容与情感的交融,各种元素同主题的统一表达,将实实在在的史实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和陈述,反映出系统、有机、多元化的现代设计文化。当人们身处此空间,阅读它的主题,带给人的是主题所传达的意境,使人从中产生丰富的联想。
参考文献: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设计工作室;课题研究;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014-03
作者简介:巫俊毅(1995-),男,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广东 茂名/525000)
周仲伟(1986-)(通讯作者),男,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广东 茂名/525000)
陈雄(1971-),男,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广东 茂名/525000)
纵观国内当前的建筑教育,以设计实践作为学术研究,进而推动设计教学,成为当今高等建筑教育普遍所采用的做法,与设计实践最为密切相关的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和新形式等方面的探索总体滞后[1]。研究性教学理念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重新界定建筑教育中的设计教学,把设计教学当作设计研究的重要工具,将设计工作室作为教师从事“批判性实践”的教育场所,激发师生在类似于德国“包豪斯”的工作坊、美国“德州骑警”设计实验室中开展设计研究。AA school、哥伦比亚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和东南大学等开展的以设计工作室为依托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建筑类专业人才,影响并推动了传统建筑教学模式的革新,有利于改善国内当前建筑类专业设计教学的研究性与学术性不足的问题。
一、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思想古已有之。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在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其本意是鼓励学生要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以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同样,古希腊时期的教育先驱苏格拉底,常常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后人将他的教学方法尊称为“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极具研究性教学特色。1810年成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创办人威廉・洪堡提出了“研究与教学的结合”和“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作为一种理想大学的教学模式而被世界各国所效仿。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有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它包括“研究性教”和“研究性学”两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性教”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2],使学生由“被动式”接受知识逐步转向“主动式”学习知识。“研究性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研究性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相当于航标和舵手的关系,两个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协商、启发。
二、设计工作室
设计工作室起源于包豪斯的工作坊。当时格罗皮乌斯院长将中世纪的包贺特作为工作坊课程教学大纲的原型,课程分为“学徒―熟练工―大师”三个阶段。学生首先需要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入门基础课程学习;其次是三年的工作坊课程训练,训练通过后将获得中级学徒证书;再次进行建筑设计和研究性学习,毕业后将获得匠师证书。包豪斯的工作坊完善于汉斯・迈耶院长设计的一套系统的建筑设计教学大纲,大纲中明确了建筑系九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其中,第一学期是预备课程;第二、三学期是关于金属、木工、壁画的工作坊实践,培养学生的手工和造型能力;第四至第六学期是工作坊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对具备一定手工和造型能力的学生进行再培养;第七至第期是在建筑工作坊培养专业建筑师的教育。包豪斯的工作坊是一种完全开放的教学场所,肩负着设计生产、培养人才双重职责,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被视为现代建筑教育中的设计工作室形式的雏型。
在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下,美国高等建筑教育中的设计实验室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当时流行将建筑教学的场所称为设计实验室,这是大学内与包豪斯的工作坊颇为相似的设计研究机构,注重培养学生对设计问题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性能力。设计实验室的典型案例是“德州骑警”[3],当时德克萨斯州立大学青年教师试图分析、研究存在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设计思想和作品背后共同的东西――空间概念,并逐渐建立和完善以空间概念为核心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教学体系。其中科林・罗的文章《论透明性:真实的和现象的》奠定了空间概念的理论基础;约翰・海杜克和本哈德・赫斯里将空间概念发展成为可传授的设计方法;本哈德・赫斯在苏黎世联邦高工研究出一套建筑设计入门的训练方法,并将空间概念具体化为一系列的基本练习。空间概念既出自对柯布、密斯和赖特等现代建筑大师的作品的分析研究,又超出了个人及作品的局限,是更高层次的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这种具有研究性教学特征的设计实验室,蕴含着严谨的工作方法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价值,它将现代建筑教育中的设计工作室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三、研究性教学观下的设计工作室
1.国外的实践
一、呈现多样资源,丰富认知背景
1.借助生活积累认知图形
生活的世界就是各种模型的组合,学生对教材中的各种图形已经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在引领学生认知图形时就要充分运用生活中形成的图形积淀,促进学生整体空间认知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认识射线”时,很多学生常常将其与线段、直线混淆。教师引领学生回忆夜晚中一束光线射向天际的情景。学生认为,光线一端停驻于地面,而另一端无限伸向漆黑的天际。此时教师顺势提出射线的概念,形象而直观地将射线的模型特征和性质揭示出来。
这样的典型素材在学生意识中起到了唤醒、想象和举一反三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为之后的图形学习构成了广阔的认知背景。
2.借助图式变换促进表象
标准图形有助于调动儿童的实际经验,减少认知差异,但从概念守恒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应注重图形的变式,才能在变化对比中让学生明晰图形的核心和本质的元素要点,哪些是非核心本质,从而促进学生对图形认知的进一步明确化。
例如,在教学“认识梯形”时,学生已经对作为范例的梯形有了基本特征的把握。认识了“这一个”梯形,学生就真正掌握了梯形了吗?于是,教师通过变化提醒其位置、形状、大小,并在其中穿插一些非梯形图形,让学生进行辨识。
学生在确认梯形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丰富、感知梯形属性,强化了对梯形本质属性的概念认知;而在剔除梯形中,则对梯形认知有效辨析,从而进一步领悟本质,建立属于梯形独有的表象特征。
二、践行多彩操作,强化感性认知
1.对比关照,激发空间概念
在学生积累的图形逐渐增多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各种图形概念属性进行深入有效地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辨析,在辨析中明确。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深切感受。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时,教师要求学生测量周长、摆摆面积、堆堆体积。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则发现:测量长方形周长时,做到两点对齐便可以通过多次操作获取数据;而在摆弄单位面积的小块组成面积时,就要做到中间不留缝隙,主要在于两边对齐;而在堆积长方体体积时,则要力争三条边对齐。
有了这样的活动参与,学生则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强化概念,在对比辨析中强化了学生一维二维三维的感知体系。
2.维度更迭,提升空间想象
空间概念是学生以自身的认知主动而自觉地对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进行揣度与想象的策略,是准确把握生活中空间与教材里空间密切的关联。
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将圆锥进行投影会看到怎样的图形?圆和三角形便会呈现;接着可以继续引导:如果将圆锥从顶点向下切入,纵切面又会是怎样的图形?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如果围绕一个长方形的一条边旋转,其轨迹就会形成相应的圆柱。
学生在不能亲眼所见的情况下,对可能出现的图形变化进行揣摩,对学生的图形认知能力和空间想象意识都是绝佳的锻炼。
三、打造思考平台,解决实际问题
1.在精心提问中强化数学认知
在教学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适合可感的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图形的空间位置和属性,并在运用相应公式的过程中通过巩固练习促进其技能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认知,提升数学思考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相关的内容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圆柱体的高和底面的周长相同,在高度减少1厘米的情况下,他的表面积就会相应地减少12.56平方厘米,试求这个圆柱的体积。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仅仅凭借空间的概念认知还是不够的,还要能借助更高水平的想象能力,并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想象推理将各个要素都整合起来,这样才能在观念的不断认知中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在数形结合中丰富解题技能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所学的几何图形无论是大小的研究,还是对形状的考量,包括对其位置的认知,都需要定性的描述,更需要严谨的刻画。尤其是求解面积或者体积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积极尝试运用图形来描述问题。
例如,一个圆柱有8厘米高,将他的圆形底面切割之后转化成为的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的增加了64厘米,之前的圆柱体面积是多少?在解答这个题目时,很多学生由于缺少了必要的条件会显得捉襟见肘,但如果引导学生回忆起体积公式的割补过程,就会发现之后的表面积增加了左右两个正方形,这样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 机械制图 激发兴趣 教法 学法
《机械制图》是工程类专业的一门必修技术基础课,研究和解决空间几何问题以及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理论和方法。工程图样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文件,同时又是工程界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和信息的重要媒介和工具。要想提高学生机械制图课程学习能力,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笔者对此也有些许浅见,可以概括为“三步”,如有不当之处希各位同仁斧正。
一、讲好绪论,利用第一课,培养学生对《机械制图》的学习兴趣
(一) 讲好绪论,激发兴趣
制图课对一年级的中职学校学生来说是一门从未接触过的新课程,只有启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精神力量,所以,在绪论课就要通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的介绍,使学生明确:制图是工程界的共同语言,是设计、制造和使用机器的一项重要的技术资料,是人们发展和交流科学技术思想的有力工具,而且,它又是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都会接触制图和图样,比如电影、电视中的图像,家中的装饰画、图书中的插图等等。而制图做为人们的表达方式之一,和语言、文字相比,它还具备形象生动、易于接受,便于表达和记忆等许多特点。以日常生活中的幼儿看图识字为例,图比文字更容易被接受和记忆;以看相片为例,图片比文字更便于表达。工程制图也具备了生活中图与图像的共同优点,只是在绘制过程中另有特定的规则和标准而已。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明确课程重要性的同时也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无形中给学习增添了一种信心。
(二)讲得有趣,寓知于乐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要使自己的讲授吸引学生,语言就必须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明确、有趣味。例如在讲授“剖视的形成和分类”一节中,以学生十分熟悉的西瓜为例,从挑选西瓜的方法开始,进而得山“想知道西瓜的好坏最保险的方法是把西瓜切开”的结论,引中山“切开西瓜,以便看清瓜的内瓤”,进一步总结出这里的“切”就是“剖”的同意词,这里的“看”是“视”的同意词,这便是“剖视”的形成过程――将零件“剖”开,以便理解(“视”)其内部的结构。这样的讲授往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一)迅速建立、培养空间概念
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制图教学,即便利用教学模型也只能看到一些零、部件的外形或简单的内部结构,无法演示变形过程,学生无法很快建立空间概念,很难理解图形和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掌握看图和绘图的基本原理比较困难, 所花的时间也多,难以达到预期的令人满意的效果。如使用CAI课件来展示抽象的空间概念,用三维立体模型来表示零件和立体的空间形状,使用移动、旋转、缩放等工具上下左右全方位地观察立体空间形状,了解内部结构;用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帮助学生训练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可以快速建立空间概念。所有的动画可以随时播放,便于学生反复观察,学深学透,大大缩短了感知、认知的过程,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 降低了教学难度
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内容大与小,零与整、远与近之间相互转换,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制图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于学生无法把视图和空间概念联系起来,学生对三视图的形成很难理解掌握。利用CAI课件教学,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用Flas形象地表示制图原理和制图过程,使视图由静态变动态,演示点线、面及机件的投影,三面投影体系如何展开变成一个平面,学生看得真真切切,加深了对三视图的理解。又如将投影变换、截交线、相贯线的求解等模型难以演示的投影学问题,利用三维动画,使学生能在任意角度观察到所求问题的投影变化,降低了相应知识点的难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信心明显提高。
(三)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普遍不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课件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抽象的投影关系为直观的视觉印象,让学生具有足够的形象储备,降低问题难度,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时,将教室的黑板、地板、墙壁当作V面、H面、w面。而在“三视图的形成”中可采用 “凸”字形进行教学,形象地让学生从左向右看,形成一个“日”字,从上面向下看,形成一个“四”字或利用AutoCAD中的“三维动态观察器”变换“凸”字形的观察角度,以显示不同投影方向的投影视图,使学生找到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之间相对应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就掌握了投影与视图的基本概念。接着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三个视图放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三视图,使学生逐步掌握空间构思能力。
三、适时布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布疑设问是吸引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在组合体尺寸标注中,设问组合体的尺寸应如何标注呢?引出尺寸标注的基本要求,接着设问如何使尺寸标注不出现重复漏注呢?引出形体分析法的尺寸标注方法,因势利导引出定形尺寸、定位尺寸、尺寸基准等,教学效果很好。
【关键词】立体几何 空间想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53-01
随着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工作也在不断地走向深入。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由于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决定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此,笔者结合数学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谈谈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狠抓直观教学,建立空间概念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习立体几何,特别是通过学习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来培养的。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来源于客观实践,把具体对象的空间形式加以抽象得到几何图形。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利用纸板等身边材料动手制作几何模型、搭制有关空间图形,使学生产生一种识图能力,能根据纸上的图形想象出空间图形或实物,然后能正确判断出几何元素的位置关系,同时也产生一种画图能力,借助命题中的文字叙述,想象出空间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画出正确的空间图形。
在教学中强化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具,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之勤于观察和善于观察。为此,在教学中采用设问观察、观后思问法,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异面直线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实物,如灯管与黑板四周的边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上、下、左、右边缘,上、下边缘是平行的,左、右边缘也是平行的,上边缘、下边缘分别与左右边缘是相交的,但它们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即黑板所在的平面)。而灯管和黑板的左、右边缘,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永远不能在任何一个平面内。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叫作异面直线。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这些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和画法。在画异面直线时,要让学生明白当在纸上画两条不平行也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来表示它时,这两条直线可以无限延伸,但永远不会相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需要或图形的局限,两条异面直线画出来看似相交的,但想象出它实质上是不相交的,这个可以借助四面体中各条棱的位置关系进行讲解,也可以提出有关异面直线的各种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分析,学生对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也就了解得比较清楚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二、采用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类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教学应统一起来,不仅仅是因为立体几何中的许多问题需要转化成平面几何中的问题来完成,更重要的是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相似,有的定理在平面中成立,在空间中也成立,但有些命题在平面中成立,而在空间中不成立。例如:1.过一点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2.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这些都在平面中成立,在空间中却不成立。而也有些在平面和空间中都成立的,如:3.直线平行的传递性: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4.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利用类比去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培养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用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事物,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感,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利用类比的方法把立体图形的性质突出地显示出来,给人以鲜明的印象,防止学生在空间中滥用平面几何知识。在看图上,也要引导学生比较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如:把立体几何里的直角三角形看成是平面的任意三角形,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另外,在讲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应将平面中和空间中的性质进行归纳,如:平面几何里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一定相交,但在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相交了;在空间中,过平面外的一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诸如此类的性质很多,教师可以在归纳中列出。
三、认真画好直观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可以利用图形的位置变换,提高学生的画图和识图能力。根据实物所处位置不同,画出的图形也不同,例如,一本翻开的书,可以想象成二面角,书的摆放位置不同,所画出的图形不同,如下图:
通过这样的位置变换,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力。在立体几何中绘图,就是要把空间图形在平面内画得富有立体感,同时,也能表达出图形各主要部分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一个正确的直观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较容易地想出物体的真实形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和有关文字叙述领会图形的真实形状。在平面上,画出空间图形,是体现空间想象能力的一个标志,怎样使画出的空间图形既清晰美观,又准确,富有立体感?应重视以下几个面:
1.教给学生基本的立体图形的画法,即:点、线、面等最基本图形的位置画法,如: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三线两两异面、面面相交图等,掌握基本图形的特殊画法,这对于处在启蒙阶段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2.画图要观察实物,模型,临摹直观图,也可模仿教材中的标准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画图习惯。
3.引导学生判断图形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强化空间意识。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既可节省时间,又可准确展示空间图形的变化过程,以提高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学习兴趣。
5.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画法,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总之,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把握空间概念教学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数学思想。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谈及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要追溯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对室内空间内容的一个形态性把握,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看到一个历史的延续。空间作为最基本的设计内容和设计理念下最为本质的事务,关于空间的概念我们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尽管涉及空间的理论和概念非常多,在语言和文字上的一些内涵中我们也能够更加深刻的表明一个基本立场就是空间设计中要牢牢把握住空间设计的些许概念,比如对空间特征、结构、色彩以及构成方面的种种内涵都需要我们不断地融入到整个空间分析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住空间所蕴含的范围和空间的特色。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学生对空间感悟的理解能力,我们不断地将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空间的方位和光线的远近作为体验空间存在感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手段让我们不断地认识清楚了到底什么是空间,获得了对空间整体性的认知。实际上空间分为几个类型。例如,封闭空间,流动空间、虚拟空间,共享空间和过度空间等等。对室内空间的分析我们主要设计到封闭空间和过度空间的把握,有的时候共享空间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封闭空间是空间的最为原始的形态,是我们掌握空间的初始点,在人们为了满足居住需要而营造空间需求后,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个基本内涵是空间的特性,即封闭空间具有包围、避免干扰、控制性等特征,这是我们空间室内环境设计当中至今都在追求的一个条件要素。在我们的卧室、浴室等室内空间中,一个封闭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近些年来,过渡空间的设计越来越成为人们在意和设计的空间类型,因为过渡空间看似利用的价值不大,但是在连接效果和过渡效果上都能够对整个室内空间设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过渡空间分为前后空间和内外空间,在这些空间的转换过程中,为了使整个空间看上去张弛有度,主次分明,过渡空间往往更多的选择一个整体性的设计来把握好整个空间的规模和效果。这就是我们在室内空间分析当中所产生的种种条件要素。是需要我们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所积极把握的。
2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
室内空间的组织方式正如所有空间平面布局一样,都存在一些规律性和习惯性的组织方式,在这个组织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通过室内平面的设计分析来渐渐把握清楚,掌握好这些空间的尺度,也就是大小,用通俗的话来说,在我们展开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真实的把握空间的内容和效果。那么最为基本的室内空间组织方式分为,线性结构、放射性结构、轴心结构或者是格栅结构。在这些结构当中我们在室内常见的就是线性结构,比如医院和放射性结构比如说办公空间设计。线性结构是最为基本的组织方式,空间的组织主要以直线、折线、弧线互相连接来完成空间的组织和排序,一条廊道是我们能够组织的最为基本方式,办公室或者医院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线性空间布置。当我们了解到了空间组织的特性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展开对空间组合手法的认识,这就涉及非常科学的技巧性内容,包括包容、邻接、穿插、过渡和因借等内容。包容就是空间中的套间,让空间的内涵更为丰富,在空间中创造空间,让空间成为空间的拓展,同时能够更为有效的承载空间的对话。空间的邻接仿佛是空间过渡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拓展体,在空间拓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发现空间的驳接位置,在空间穿梭中不断的延续空间的意义和概念,让空间的结构延伸到空间“之外”,仿佛多出一个空间的感觉。空间的穿插往往应用与室内,在空间穿插所表达出的背景当中,我们能够有效地安置空间内涵,增强空间感,比如空间中设置的浮桥或者空间廊道或者空间天桥等等,就是这种错位感觉和穿插感觉的承载体。谈到因借这个空间概念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在因借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就是将外界借为内景,利用内部空间设计来达到借用外景的条件,这就是因借。而空间的过度则更讲究过度的内容,是过度光纤还是过度景观,让空间存在的过程有一个延续性和延展性。谈到这些设计手段,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空间的变化和重复,这又涉及了空间的浓度和群体设计的内容,在空间与空间差异化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希望能够在设计理念上让人产生振奋的情绪和愉悦的心理,让人们能够通过不断地增加空间的感觉而提高对比度,让空间重复来增强群体空间设计的节奏和韵律,因为仅仅是简单的相连,我们还无法提升到设计的高度,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设计。
3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要素
【关键词】多媒体、 形象化 、 地理教学
Abstract: The current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is facing a revolution of teaching method, which is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based education into the classroom. As for geograph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geography, multimedia in the teaching of geography shows many advantag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is not everything. There are some drawbacks, an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multimedia, visulization, teaching of geography
地理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内容极广,包含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经济、人文等内容,具有研究对象的联系复杂性、空间多维性、地域广阔性,时间漫长性等特点,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概念、发展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困难。尤其对初中学生而言更是存在由于知识结构不够完整,而导致对这些地理事物缺乏形象、直观的理解。而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编制成交互性、实用性强的课件。所以利用多媒体设计地理课件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充分体现地理学的特点,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优势。
一、有利于抽象内容直观化、具体内容形象化
自然地理学中有涉及到较多的抽象地理概念及原理,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利用动画演示,只要点鼠标,太阳光线可在南北回归之间移动,随即代表夜半球的阴影部分也发生移动,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地点在一年中的昼夜长短变化及在同一时间里各个地点的昼夜长短情况,直观而形象,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此问题并且印象深刻,再如讲到锋面雨的形成,传统教学中学生很难想象冷气团交接后的天气状况,而多媒体教学利用动画效果演示冷气团相向运动,分冷锋暖锋两种情况演示,暖气团沿锋面爬升,产生降雨的整个过程,并伴有雨声、风声,学生仿佛亲临了一场锋面雨,心中的疑团很快解开了,知识掌握的同时也增加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人文地理学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包括中国和世界的工农业生产、交通和通讯、城市规划、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等,若只凭教师讲学生记的方式,会使地理课枯燥无味。而多媒体可利用影像、图片等众多感性材料,引领学生探索宇宙,游览世界各国,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知识记忆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较强的地理空间概念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建立较强的地理空间概念,有利于学生准确、牢固的识记地理事物及现象,如一个地方的地形、河流、工农业生产、矿产、交通等各个要素,都可在地图中落实,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挂图是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的主要形象材料,但挂图的信息量大,综合性强,往往一张地图综合了地形、河流、矿产等众多要素,不分主次,教师在利用这种教具时,只能让学生筛选性记忆,效果较差,而在多媒体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集多种多样的地图资源,并根据需要对图形进行缩放、叠加、增加文字、添加动画和声音效果等操作,使教具充分为所讲解的课程服务,最终使学生循序渐进,清晰地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三、多媒体可以提供活跃的学习方式
多媒体教学利用录像、图片等直观材料将学生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形象、生动、活泼的展现出来,引领学生遨游探索宇宙空间,或是使学生亲临其境到各个地方旅游,激发学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知识到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尽管多媒体具有众多的优势,但它不是万能的。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当易出现的问题:
1.知识容量大,学生难消化的问题。
2.多媒体上课节奏快,学生难做笔记。
3.幻灯片的切换,不便于学生对知识整体性的认识。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技巧
1.选好课件素材,安排好各种素材的展示顺序,让学生在直观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可利用网络搜集丰富的图片、影像等地理资料。教师必须根据课堂需要选择出能充分为本节课服务的材料,避免片面追求课件的华丽或一味追求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根据需要将其引入自己的教学中,这样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直观的地理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他们会从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从而形成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又在实践中学到知识的良性循环。
2.留出思维时间,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
思维时间即思考时间。展示众多的感性材料并将其升华为理性知识需要思考,因而把握好课堂节奏,留出学生思考和探讨的时间,才能使学生调动学生大脑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否则就会出现学生“走马观花”、“一笑了之”的局面。
3.设计随堂练习,及时反映教学效果。
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在重点和难点知识讲解完后,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将课堂知识重组,以图表、选择或填图等形式再现,让学生练习,然后出示正确答案。这样教师可根据练习情况对某些知识再加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反馈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4. 利用多媒体优势,突出笔记内容。
关键词:园林雕塑空间
园林,是自然环境经过人们主观意识规划设计,在固定地理位置上构建出具有艺术性、生态化的人文景观。而园林雕塑是整体园林布局的一部分,是园林构成中的重要一环,它特有的外部形式,包容的内涵及文化属性使它与园林建筑、绿地树木、花草相比更富有人性,更能体现某一具体的理念。
园林是一项古老的艺术,在东、西方历史上,雕塑与园林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一直作为园林中的装饰物而存在。在我国,园林格式设计早在距今5500—6000年的黄帝时代就有了,而论及我国早期的园林雕塑,近年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红山文化遗址——在集祭坛、寺庙、陵墓为一体的大型上古文化园林中,有令人振奋惊喜的女神、龙、鸟等雕塑。还值得一提的有春秋时晋灵公墓园雕塑,据郭洪《西京杂记》载:“晋灵公家,甚瑰壮,四角皆以石为攫犬捧烛,石人男女四十余,皆立侍。”这27个字内涵丰富,说明晋灵公墓园的石雕群很壮观。在西方历史上,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勒·诺特式园林中都是如此:自足空间和隔绝空间意识成为雕塑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和价值。但是,最近几十年来,雕塑与园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使得它与园林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已经模糊了。园林雕塑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相当地扩展,如抽象性、大尺度、使用自然材料、融入自然过程等。与园林作品相比较,园林雕塑无论是工作的对象、使用的材料和空间的尺度等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这两种艺术的融合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雕塑空间是雕塑形体运动变化下所形成的空间,包括雕塑自身、心理和环境空间。雕塑空间通过自身的造型语言特色,使其感染力远远超出了雕塑自然空间体积。雕塑的空间扩张透过环境,进入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的艺术情感,同时也致使雕塑空间具有融入性——它可以随时融入一个适应自己的环境空间里。
一、空间概念的转变使现代园林雕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园林本身就是一门自然的艺术,自然美是园林美的核心所在。园林雕塑的材质丰富多样,木材、石材、玻璃、铸铜、钢材、陶等均为常见的雕塑用材。亨利·摩尔和阿尔普都力图使雕塑在旷野、森林和山川中找到栖身之地,因为自然的力量可以加强作品本身的力量,使其更具完整性。高尔德沃兹的《极岩裂线》,它展示的是从岩石中有规则的留出一条长长的“裂痕”,就如同地裂再现,真实程度令人叫绝。这正是黑格尔所说的:“雕像毕竟还是和它的环境有重要的关系……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塑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园治》所反复强调“景到随机”“因境而成”“得是随形”等原则,也正是考虑园林雕塑立意的过程中,要结合其功能与自然环境这两个基本因素
二、空间概念的转变使现代园林雕塑注重色彩与光影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除物质需要,也存在强烈的心理需要,其中包括对美的追求。
色彩与光影是创造气氛所必需的。色彩的应用往往受到社会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及心理活动的影响。在环境中,雕塑采用的色彩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绿色的草坪上放置色彩鲜艳的雕塑,会给人带来醒目、清晰的感觉,如放置色彩暗淡的雕塑会给人带来厚重、质朴的感觉。色彩运用要注意暖色具有扩张感和动感,冷色具有收缩感和静感。光是物体的生命。园林雕塑位于室外,受自然光线的影响较大,每年、每季、每时的光线都不同。作为光源的太阳、月亮或灯光等,照射在雕塑上会使雕塑在形象与体积上发生变化。因此,不同的放置位置,雕塑的处理也会有所不同。在园林雕塑中要结合周围环境的采光度、光源方向等因素,创造出丰富的时相、季相变化。以夜景为主的雕塑则更多考虑灯光的效果。日本有件雕塑《交叉的空间构造》,作品由95个直径14.2米的水晶球构成。作者把一个“水晶细胞”裂变为95个,构成了结构复杂多变的城堡,进入城堡内部就像进入水晶宫,透过玻璃的光线变得五光十色。这是一件很受儿童喜欢的作品,它在审美功能中融入了实用功能。
三、空间概念的转变使现代园林雕塑注重与人类的亲和力
园林作为满足人们休息、游赏、活动的余遐空间,它是现在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人们提供“赏心悦目”的场所,其空间和景观本身应具有一定的休闲性、娱乐性。
在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中,富有回味的雕塑,它既是欣赏客体,同时又是交流对象。所以园林雕塑在选题时,应注重轻松愉快的主题。雕塑小品通常与所在环境的空间和景素结合,以夸张的小动物或拟人化的小品作为小尺度空间中的主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平时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东西的尺度增大,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营造出诙谐有趣的环境氛围。同时还将一些真人大小的人物雕塑置于景观之中。这些人物景观雕塑所反映的大多是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人,动作也极为自然,这种手法拉近了环境与游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景观的亲切感。如,有一组景观雕塑设计成一组横行的螃蟹从海边爬上岸,这里的雕塑既是作品也是歇息座凳,景致有趣且富于想象。可参与化也是增添雕塑情趣的重要手段,设置在地上的象棋雕塑,使人们不禁想一试身手,平添了一份亲切感、交流感。
结语
空间和人性,是现代艺术家追问的永恒主题。现代园林雕塑创造的空间不是徒具功能外壳或只具精美装饰的空间界面,雕塑空间设计的生命在于,物质围合而构成的空间内容应具有人性化因素。现代园林雕塑在题材上和形式上可以说是各具特色——抽象的、写实的,但无论明确表达了什么,只有雕塑本身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它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满足人们情感的各种需求,才能使人们觉得有种亲切感、交流感,这才达到了园林雕塑的真正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关键词:立体构成 空间形态 物理空间 心理空间
立体构成作为传统基础课程,基本上是遵循创始人阿尔伯斯的教学理论, 即不考虑任何其他材料,而是通过纸来研究立体的造型和空间关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对立体构成的教学要求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立体构成课的教学中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能对设计观念的认识有所扩展和深入,用1种空间的、视觉的综合思想去看待设计,以创造更美的视觉环境。
1、空间与“形”
在立体构成课的教学当中,立体构成可以说是对平面、色彩与空间的综合理解。研究的方向是追求有关形态的所有可能性,这就要求学生从理论上加强对造型观念的认知,从诸多方面进行形态要素的分解、重构等视觉综合训练,从而加强他们对形态的全面理解和意识升华。作为形态这个研究的主体,我们除了对造型结构的把握外(区分形体、形象和形态),还应在构成造型的材质和空间环境的互动上重点加强训练。现代的立体构成教育不再单纯局限于1个物体本身,而是扩展到描述环境与物体的关系,所谓环境就是1个空间概念,包括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每1件作品都应在造型存在于环境的对话中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等全方位的感受,就像1件雕塑作品或1座建筑1样,它们的存在都应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呼应,它们的美因空间的自然状态或人为的雕琢而变得更加灿烂。当前人类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在设计方面向往1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空间环境,这种创作观念在设计中被广泛推崇。例如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充分利用地形、水体等自然环境,依山傍水,造型独特,做到了建筑主体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流水别墅的建筑形态不是刻意强加于环境的,而是自然成长于环境,融合于环境的,是形态与空间环境相互依存的1个典范。在中国,“天人合1”是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这正是体现了1种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即“意”和“境”的高度统1,这样的“统1”也就是我们在立体构成教学当中应该强调的完整性之1。
因此,对立体构成中的空间体验(对“形”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及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就可以将造型的研究推向更专业化、更细节化的高度。
二、空间与“态”
按照中国汉字的构词法可知,“态”字有“心”字作底,意指人对某1事物的心理反应状况。时至今日,人们对空间的概念不仅仅局限在三维空间当中,而是把人的意识形态也作为了空间的延续。1件好的作品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这种主观的联想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
在东方,中国人以1种感性的意识形态,很早地意识到要认识完整复杂的世界,就必须要有1种精神的超越。在培养学生感受和认知事物的初级阶段,重要的是加强对他们创意思维的训练和潜质的挖掘,这个阶段是关于立体构成空间的重要训练课程。我们把这种意识形态的观念可以分为客观的空间意识形态和主观的空间意识形态。客观空间是指我们的作品本身和所限定的空间环境,这样的1种形态是作者创造并客观存在的;而主观空间则起到1个互动的作用,即作品对观者的心理影响。例如1个人在1间四壁涂满红色涂料的屋子里面,会产生1种压抑、急躁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便是主观意识形态的反应。客观的空间意识形态和主观的空间意识形态的相互交错,便构成了“空间综合形态”的概念。 空间与时间是相对应的,在同1空间中时间发生变化时,空间就会出现叠加、多镜像的错综复杂的表达方式。比如绘画作品《下楼梯的裸女》,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杜尚对于纯粹的绘画语言的逐渐脱离,第1幅作品中从用色到形体,再到笔触的运用都充满着强烈的绘画性和立体主义倾向,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作品中杜尚寻找有关速度的连续信息,并归纳成整体来表现,造成了空间的“颤动”,这就使作品产生了主观能动性,给予观者接受和体会作品的无限想象空间。这种创作思维让我们在已经赋予的空间当中强化了1种空间延伸的意识,从而使我们对立体构成的空间的认识更加宽泛和自然。当我们处在同1空间和时间状态下去看1件作品,我们可能会专注它的某1部位,这个物体、景象就会突显出来,而周围的物体、部位就会退后、缩小。由于客观与主观是交替作用的,当主观要强调专注时,视觉就会作出相应的放大和调整,这就是艺术中的“夸张”原理。
视觉构成了1种心理空间的引导,也是作品构成当中的主体元素。所以,笔者在立体构成教学中,始终强调构成的物质主体,不仅仅因为它是1种视觉语言,更重要的是,它还展开了我们无限想象空间的1条思路。想象对于形态而言,是对那些作品的感知和再现,是物质视觉到非物质感受的移动和延续,这也是笔者在立体构成教学中希望学生能够体会的要点。
此外,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都是我们要表达的内容,因为它们是1个整体。在立体构成教学当中,笔者更多强调的是1种感性、1种思维方式。立体构成的空间概念给了我们足够的范围去想象和创造,学生既可以再现写实的物理空间,又可以构思抽象的心理空间,还可以创作虚幻的矛盾空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