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进行新闻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最为看重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重视创新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所谓“创新”,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系统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为学生学习奠定了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创新教育呢?下面,笔者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使学生充分进行思考,产生创造性的想法。例如,在学习课文《幸福是什么》的时候,在学生阅读课文前,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幸福是什么,并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没有加以评论,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相互评价,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章的内涵,而且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见,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快地学到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改理念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而且,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学生应具备以下几点能力:(1)学会预习。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让我们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的动机。(2)学会探究。探究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查找资料、询问师长、同学协作等都是探究问题的好方法,都可以使我们真正解决问题,获得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就能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学习知识,从而可使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创新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培养与提高。例如,学习《鲸》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查找资料,获得更多的关于鲸的知识。这样就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三、让学生勇于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对学习的知识提出有效的质疑,就表明他们在认真的思考,已经具有了创新性思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换个思路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件事情,从而获得不同的看法。例如,在学习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我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寻找事件,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看事情是不是有很大的变化。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四、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要想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设计精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探究问题,使创造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多媒体教学手段已广泛运用于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如,学习《新型玻璃》时,教师可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几种新型的玻璃。然后,教师可让学生充分想象“今后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新型玻璃”。这样的问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想象,敢于想象,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师也要注重创新
在学校中,教师是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是学生学习的表率,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要想使学生拥有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教师应积极探究新课改精神,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寻找更有效的途径。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环境;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具体指的就是要以新课程下的目标为依据,要求语文老师依照这个依据进行教学活动,尽可能减少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投入,并且在最少投入下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学素养等等,将实行社会教育与个人教育的双重价值体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从现阶段教学情况来看,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暴露出已经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教学课堂是唯一的突破口,因此探究如何正确有效教学变得十分重要,而将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以及质量提高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利用情景设置,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改革前,大多数老师选择的教学方式都是直接式的,简单来说就是直接将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知识并不重视。但是我们也知道,小学生的年龄低,他们并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更多的还是以兴趣为主,有兴趣的事物就会多学习,而对于不感兴趣的知识则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程就要求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利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兴趣。更要重视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在众多方法中,情景设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为有效,也是最合适的方法之一,因为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情景设置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还能够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其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觉得枯燥、烦闷、对学习产生兴趣。比如,在学习《九寨沟》一文中,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方式来展现九寨沟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对其充满了解的欲望,从而慢慢将学生的思想引入到学习内容上来。因此,情景设置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之一。
二、加强合作探究,提高提问能力
传统教学中,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合作,但是新课程改革后,合作探究变得十分重要,也对其做出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该教学方式的弊端明显,因此新课改就要求针对这一方面进行改进,实现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合作等方式的支持。新课改要求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成为主导者,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来慢慢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开展有效教学。
三、多开展活动,培养实用技能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大技能,而小学语文是对这四大技能培养的基础阶段,更是以后学生培养自身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利用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己动口说、做、想中提高实用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利用多样化活动来提高学生技能时,老师要注意这几点问题:第一,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要重视。特别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一味的自己讲述,而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达自己想法与观点的时间,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第二,老师要鼓励学生的动手能力,语文学习不是只有认字与阅读,应鼓励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比如教《埃及金字塔》这篇课文时,老师在讲解必要文章内容外,也可以对金字塔进行详细介绍,比如它是属于哪个国家的,金字塔是什么形状,金字塔建造的历史背景等等,在讲解这些内容的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金字塔的形状,或者用其他物件做出金字塔的外形。利用这种实践性方式来让学生充分了解金字塔,对其各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加强对金字塔的记忆。另外,老师也可以利用课堂活动来树立学生优秀的品格。
四、跨领域学习,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不单只教授语文,更要与其他课程结合一起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开拓视野,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也让学生在小学时代初步获得语文方面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对《老师,您好!》一课进行学习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综合实践和思想品德课进行结合教学。老师可以在学生学习课文后,布置他们制作贺卡或者唱首歌给老师听等任务,从而让学生表现出对老师的亲切之情,并且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也能够让学生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从思想上来提高小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与感谢之情。
小学阶段十分重要,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语文是否能够学习好,该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进行新课改也正符合该要求。新课改制定的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性有很大帮助,而新课程的教育方式也让学生不再排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然这其中还需要老师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多多开展实验教学、分组学习、多提问的教学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就可以有效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学 自由合作 积极主动
新课程的改革为对小学语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追求自主创新、自由合作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要让学生全方面都得到发展。许多教师也会受以往教育教学的观点和模式的影响,在教育教学的课堂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课堂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课堂中也只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形成了一种独角戏的场景。这样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也让学生各方面能力受到限制,让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从而教师也不会让学生利用有效的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那么,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过程中怎样创新教学课堂。
一、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天堂,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终身受益的。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就要创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课堂。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者游戏都运用到教学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在乐趣的驱动下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了语文教学课堂中去。在语文教学课堂的过程中,不管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不管学生是否在能力上得到锻炼,不管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提升,不管学生是否在综合素质方面都得到了提升,这些都是需要学生靠自主学习而得来的,任何人都取代不了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利用不同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去,在学习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中的奥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会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还学会了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懂得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养成。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性的发展,也要教师看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的差异,还要让这些差异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还要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在教学课堂中有发挥自己长处和优势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还可以给自己制定不一样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例如,低年级学生就可以制定一个星期要学多少个生字词,或者自己认为用什么方式能够背诵和默写这些古诗。教师的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应当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方式进行选择,达到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效果。
三、教师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想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来以及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教师就需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拉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课堂中好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课堂上不在是让学生被迫的接受知识,教师要好好利用自己的身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为学生创造许多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中是比较开放的,但是有些教师就会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习的方法强加给学生,使学生真正的在学生上被迫的接受知识,这样对学生是不利的学生对于被迫学到的知识会容易产生遗忘的。教师在教学课堂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快的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在教学课堂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习上只要学生愿意去学,那就是一件好的事情,也会加强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记忆力。教师在教学课堂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分身进入学生的学习中去,深入去了解学生在哪方面的知识点是比较落后的,这样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进行巩固,另外当学生面临一些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能帮助学生解决,而是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对于一个问题有多种思路的时候,教师也只是指c一下,让学生慢慢的脱离对教师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一名组织者的身份,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课堂教学活动。
四、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予学生鼓励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创新;策略
何谓创新?“新”总是相对于“旧”而言。那什么是“旧”?是以课本为教材,是按“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层次结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传统模式解读课文?是“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是对字词句语修逻的训练?一个教师若只会做这些,那他就不具备做语文教师的资格;若全部否定这些,那就是矫情。我这样理解“旧”:是过去的自己,是上一届学生。于是创新就是对自己的超越,对学生的重新认识。
第一,学习内容是开放性的。平时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与他们一同发现感悟生活的美,解决生活的问题。这一点在写作学习中可以得到突出的体现。高中生感情丰富,思维敏捷,向往未来,追求真理,尤其是现在的高中生大多目标高远,想象丰富,也富于创造力;只是升学压力使他们的接触面相对较窄,常在作文时大叹苦经,而他们的日记和随笔却能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于是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写周记、日记,不规定字数,不规定题材,不规定文体,只要是自己所见所感,所闻所思,出自生活的作品都欢迎,以兴趣为主,长短不论,以我手写我心,让文字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若是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美,又有谁会拒绝文字表达呢?正规作文训练,只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写作内容,也会精彩无限。每次作文多布置几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多留点时间,给学生观察思考;让步入高中的新生写“我有这样一个梦”,让离家住校的孩子写“想家”,让痴迷于流行歌曲的学生写“我最爱的一首歌”,让对电视着迷的同学写“我最喜欢的广告”,让足球爱好者写“老师,我对你说足球”。当我们把学生的写作视野引向生活后,又可让他们自己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点,帮老师出作文题,并写出写作意见。这样的写作学习,不但能学会感悟生活表达自己,还能培养创新精神,训练思维能力。
第二,学习目标、学习方式是开放性的。如果说过去是由教师决定学习目标,现在我们得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自身知识结构,确定学习目标。这样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习热情,同时也有了明确的针对性。学习新课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首先通读文章,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再让学生分别查找资料,力求自己解决部分疑问,确定自己学习本文的重点和目标,寻找可以拿到课堂讨论学习的议题。如果说过去的学习以听课和完成练习为主要方式,那现在就以搜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章、发现问题、交流讨论为主。当然,这样的方式得有时间和资料作保证,得有课后总结报告做检验。组织这样的课内学习,实际上是为学生独立的课外研究性学习做准备,为学生的自学给予方式方法的指导。
第三,学习途径、学习时间是开放性的。学校可以学语文,家庭、社会都可学语文。老师教你语文,报刊杂志影视传媒街坊邻里都可以教你语文,只要你愿意学,有心去学。作学生学语文,走出校门还得学语文,语文学习贯穿整个人生历程。所以在学校里的学习,主要是养成学习的趣味,学会学习的方法,训练对语文的敏感。语文教师能在这方面尽自己的力量,把语文的魅力展示给学生,引发他们对语文的爱好和趣味,教给他们某些学习的方法,就可以说为提高民族素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创新,魅力无穷,但路途一定坎坷,或许总有失败相随。所以倡导创新,但不应盲目行动,因为教育不允许过多的失败。尤其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一定要把创新思路与所面对的具体学生联系起来,实施创新教学也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方能保证创新的收获。而且,创新不等于完全抛弃传统,几千年的汉语学习,一定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继承。从关注教法到更多地关注学法,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体现,符合时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但不等于老师完全不教,所有的学习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我们就不会满足于过去的自己,而能思考时代的发展,分析学生的变化,超越自己,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又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1)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街亭已失,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如此重要,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2)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3)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优美诗歌《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
(4)重视基础,活用教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落实;精髓;眼前一亮;粗知陋见
一、“语”“文”兼备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新课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很明显,这一表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了教学目标的显着位置,把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地位凸显出来。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新的提法,很可能会产生一些偏离,那就是片面强调“文”――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忽视、削弱“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教育充实饱满,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不见踪影或成为陪衬。这将严重导致语文学科性的缺失和语文知识性的缺失。很可能会出现课堂上热闹好看而课后空虚无着落,学生说起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而用起来却搜肠刮肚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这违背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原则。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语”“文”兼备。应该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扎扎实实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正如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所说:针对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这样,才能体现语文的学科性。新课标强调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重视,语文知识性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不至于缺失。
二、主导、主体兼顾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提法适应了时代、社会的发展,符合教育规律,同时也是有识有为之士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正确选择。但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些偏激的做法,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教师限制得越少越好,放得越多越好,课课大讨论,堂堂大表演,课堂成了演堂,成了牧场,教师便是放羊人。场面上煞是好看,学生的收获甚是可怜。这样,教师的作用何在?这种师生关系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吗?其实,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与新课标的理念并非水火不相容,“主体”并不排斥“主导”,“主体”的作用是在“主导”的作用下凸显,二者应该兼顾,只不过新课标对教师的主导性提出了更高更精更细的要求。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供学生选择借鉴。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有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依据教材载体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层次感强的话题供学生探究、实践,充分估计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加以引导。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课堂教学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满堂灌,教学目标、任务是在师生共同探究、平等对话中完成,师生是互动的,共同发展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者。教师要用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赏识的而不是指责的、鼓励赞扬的而不是批评贬低的眼光看待学生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以及探究成果.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发现、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有序有效,师生都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收获者,“主体”一说才能真正体现。
三、创新而不忘文体
新课标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鼓励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但这必须以尊重文本为前提。一切偏离文本甚至随意误解曲解文本的推断、观点均不属创新范畴。为了所谓的创新而漠视文本存在的做法。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是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提出质疑、学生在和文本及作者对话的基础上,确定学习重点的基础上,以探究和实践为核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个知识点进行主动和深入的学习而形成的。这样的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潜能,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热闹而不乏实效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65
一、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具备的条件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同时会面对家长的质疑。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对新课改改革抱有怀疑的态度,他们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阻碍了新课改前进的步伐,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新课改的根本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学科设计内容非常广泛,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它和思想道德以及自然科学联系紧密。因此,语文教师要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教死书。在新课改下,要求教师把知识教活,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语文教师要抓住作品的立意,明确文章重点,分析文章结构,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而有的教师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自认为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提问就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了。其实新课改强调的根据教学内容,良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教学内容不断改善语文教学方式,改变一劳永逸地安于现状。
二、初中语文教学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被动地接受什么,他们没有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自主性,难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中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语文学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认识能力,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这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语文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探究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在这期间,教师组间巡视,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点拨,尽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自主获取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成。教师要引导学生预习的方法,提前让学生接触新内容,便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还要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以及教材中的各类注释,分析课后习题,进而了解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能根据问题开展阅读,把文章中能现成的答案勾画出来,养成做批注的习惯。同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灵活运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实施因材施教
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措施,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使他们在最近发展区域内都能获得发展。这就需要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既要考虑到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水平,在合作探究的时候,要把能力不同的学生合理搭配,把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优等生来回答,并要求他们把思考的过程讲解出来,便于其他学生借鉴。同时,还要给他们布置难度较大的练习题。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要求他们夯实语文基础,对中等以上的学生强调灵活运用,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都能得到不断进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语文教学的互动交流
一 利用教学空间的开放性进行创新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开放的教学时空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了广阔的天地。
我们必须发挥语文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在教学中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设计启发思考的策略,引导学生质疑;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训练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启迪学生体会前人知识创新的过程。
二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1.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能力的体现总是以良好的个性品格为基础的。陶行知先生就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个性品格的培养。他教学生要具有“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的坚强意志。
2.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从语言结构上分,有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从教学方式上看,有听、说、读、写、思;从课文内容上看,有描写自然景物的,有叙述人物故事的,有说明客观道理的,有赞美历史人物的。丰富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以此为凭借,我们可以广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
从创造教育的角度分析,作文教学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助其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1.打破思维定式。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的思维基本性质,又具有自身的创造性、突破性、新异性,能够实现知识、语言、信息的增值。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很强,是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阶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思维来思考问题,能够提出超常规的构想和不俗的思考。
2.扩大阅读知识。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大量诗文中,能够了解人间万象,认识充满奥秘的大自然。通过阅读,学生的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同时,书中那丰富多彩的内容也为教师进行作文指导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材料。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扩大阅读量,由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探索
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深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和运用,深化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情境教学的选择也就成为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关键。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爬坡状态。这是因为,人要形成新的认识,即知识能够进入人的头脑中被理解和成为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是要能引起人原有认识的失衡(通俗地说,就是“好奇”、“生惑”),然后才会有自我调节并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即进行思考、探究然后形成新理解)的过程。情境教学要促进主动建构,其内在含义就是引发认识的不平衡并帮助生成新的认识,要看怎么样去理解情境。图片的运用是情境,多媒体的介入是情境,一个小小的举例也是情境。它可以是一席话语,一段文字,一个动作,一张图片,一曲音乐,或是多媒体的组合。都可以用音像将学生带入另一个时空,可以用图片唤起学生的某种想象和思考,可以一个举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这些情境的创设都能使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发探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体现语言与形、情、意统一训练的语文教学规律,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愉悦性。情境教学研究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用实物进行情境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人入境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乐趣,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理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内心的情感体验,迅速进入具体的情境,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其令学生进入情境的方式及作用如下:
(1)音乐背景渲染情境。音乐氛围的渲染,令学生产生听觉美感,情绪随之得到牵引,更利于融入情境中去感受课文的意境,思维也随之活跃。通过音乐的渲染,学生心中的情感也会随之释放,在获取知识时同时激发思维、智力的潜能。
(2)课件直观、动态的情境创设。课件的制作主要是围绕课文主题展开的,其中包括动态文字、动画色彩渲染、各类影片的剪辑等,其画面直观、动感,以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视觉、听觉去感知课堂情境,学生融入情境的同时不仅是在获取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扩散,利于将来智力的发展。
教学《丰碑》一课时,我把课成课件,上课伊始,电视录像中便出现了茫茫无际,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再配以冰雪天中风雪交加、北风呼啸的声音,很快就讲学生带到了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情境中。这时,教师一凝重的语调,缓缓讲述战士再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进的情境。此刻,学生目睹大雪纷飞中穿着单薄、衣衫褴褛的战士形象,耳闻字字千钧的话外音,此情此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此时已与课文将要发生的故事紧紧扣在一起,达到了这一步,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就会脱口而出了。
三、以生活展现情境,使人茅塞顿开
常言说:“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做过。”学生亲力亲为过的事情,在心中都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在课堂中提及学生曾经经历过的事件,学生都会回想当时的情景和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事先了解学生曾经经历的事情或活动,以确保在课堂教学时达到唤起学生回忆的效果。当然,事件的挑选也是需要仔细斟酌的,要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这样学生更容易融入教师预设的情境中,利用教学引导,令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更加深刻地获取知识。
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与情景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的开发人的潜力,使人茅塞顿开,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疏通了,想象力张开翅膀腾飞……到了“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四、以图画再现情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语文教材在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了人们赖以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自然景物形象对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提高观察能力,陶冶感情,净化心灵,都是大有裨益的。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教师先给学生播放录象带《买火柴的小女孩》,把学生带入小女孩所处的社会中,感受到小女孩的美好向往。同样,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直接具体化、形象化。请学生画一画《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将文字转换成图画。有的学生不仅仅根据外貌特征去简单的描画人物形象,而是注意到“套子”这一基本特征,将别里科夫画在套子里,也将全城人统统画进套子里。将这样深刻的理解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直观形象地体现原文的批判意图,从而加深了全体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五、短剧表演,营造氛围。
关键词:心理需求;小学语文;教学
需要,是所有人的本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求知、美、自我实现。对于小学生来说,需求心理主要是爱、求知、尊重与自我实现。小学语文教材包含着许多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内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
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结合教学实践,以设定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项,很多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大多来源于学习。学生期望轻松地学习知识,课堂任务繁重、气氛压抑却严重违背了他们的心理预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和素材都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而精心编排的。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钻研新课标和教材内容,寻找切合小学生心理需求的切入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求知欲。例如:选择经典的故事,通过故事的发展走向,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出学生的思考。再逐一根据人物语言、故事发展及人文思想等,为学生逐步解答,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使他们在不断的求知中,获得知识。
小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未知事情充满好奇与疑问。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细心发现、合理利用,就可以抓住各种教学契机。教师可以将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为学生设计“激发―求知―探索―已知―总结”的教学结构,先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创造,得出已知,再经过总结,得出科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需求心理与学习能力相互渗透和促进,提高学习效率。
二、依据学生需求心理,建立合理的学习期望
在教学过程中,设定合理的学习期望,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过高的学习期望,会造成学生学习过度紧张,学生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对学习的热情;过低的学习期望,会使学生的心态过于松散,学习进程缓慢,反而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因此,在建立学习期望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心理,依照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巧妙地引导他们的思维。教师不能只以自己的节奏为主导,自己讲得慷慨激昂,不顾学生的教学反馈。教学是一项技术,而善于运用心理科学的教育,是更高超的艺术。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身心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善于运用艺术性的教学技巧,以多种方式巧妙地影响学生,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要懂得言语的巧妙应用。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语文教师不能以自己对文学的理解程度来要求学生,要知晓语言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发挥语言的暗示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制定合理的学习期望,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自我提高
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除了求知需求以外,还有被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他们希望被爱、被尊重,并且渴望展示自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授课方式及目标设定方面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更要在最终评价时运用科学化、人性化的鼓励方式,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通过适当、正确的评价,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每个学生都是人才,都隐藏着强大的潜能,教师的责任就是去细心挖掘这些潜力,给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成功的奖励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这种喜悦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从而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创造轻松、平等的环境,给予学生最大的理解和宽容,并在这一过程中,查找学生的不足,提出有效性的改进策略,以肯定、赞扬、鼓励的评价方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通过相应的指点,激励学生健康向上地全面发展。
健康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进而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要善于分析小学生需要心理的特点与发展,从而通过满足需求、预测需求及引导需求等方面入手,运用现代的科学教学方式和合理的评判方式,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