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网络课程的建议范文

对网络课程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网络课程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网络课程的建议

第1篇:对网络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03-02

一、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土壤肥料学是我校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应用性,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目前,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需要,故土壤肥料学教学资源上网符合课程发展趋势。

土壤肥料学教学资源上网,方便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资源上网也方便了本地从事农业工作人员自学,并通过与学校教师在线交流,促使教师了解驻马店地区农业生产现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土壤、施肥等问题,并组织学生到农田中实地调查、取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学以致用,补充丰富了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

我校办学目标是“开放式、国际化、地方性、应用型”,努力培养和造就“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响应学校办学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自主地学习、复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其是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教学网络开发非常必要。

二、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内容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资源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使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得以延伸,实现网络资源有效辅助课堂教学。

课程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复制及延伸,因此,首先要提供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相关内容,包括课程信息、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电子课件、习题、模拟试卷和往年的考试题等。其中,课程信息主要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和涉及的内容,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个初步认识并以自身的条件制订学习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课程理论教学的重点,必须完整清晰地体现在网络课堂中,作为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核心内容;习题、模拟试卷和往年的考试题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复习与检测。其次,课程网络资源还要提供一些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关的一些开放性实验、实践,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实践(实验)的类型和项目,结合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指导教师的建议,设计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实验)。最后,上传学生进行实践(实验)后整理的科研文章及图片,以供师生有效交流,促使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步骤

土壤肥料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制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分模块进行组织、编写、上传材料。该建设阶段包括六个方面:

1.首先,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模块的设置、教学内容、实践(实验)教学、网上交流等方面的要求及建议;第二,从网上学习同类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借鉴其先进经验;第三,研究国内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及所需人才的要求条件,并与本地农业专家座谈听取他们对网络资源如何与行业接轨,如何能体现出应用型教学的本质等建议,对土壤肥料学网络资源建设内容、标准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使网络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师、学习者、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共同需要。

2.教学团队的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讨论网络教学资源的模块设置,每一模块的内容及要求、每位教师所要完成的内容、网络维护、管理、教学内容的更新等进行讨论,制定该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详细计划。

3.根据设置的模块分层次、分步骤上传网络教学资源内容。

4.组织学生对上传的教学网络资源内容进行学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5.邀请校内外农业专家、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对本课程网络资源内容进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使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和社会。

6.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宣传及推广,使企业、社会相关人员、学生参与进去,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在线交流为使用者、管理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使用者从网络教学资源中获取知识,管理者能够不断从交流中了解网络教学资源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加以完善。

第二阶段是该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应组织主讲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并上网;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要相互检查教案、相互听课,对每位教师上课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建议,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教学质量都有较大的进步,接着组织教师对自己主讲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录像、修改、整理并上网,接受学生、专家对讲课的质量进行监督及评价。

第三个阶段是把土壤肥料学课程中一些涉及化学反应等的难点以动画形式进行演示,辅助教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组织教师把所讲内容中要做动画的部分内容进行汇总,并聘请动画专业的老师讲授并协助动画制作,把土壤发生演变的过程、有机质的矿化与腐殖化过程、胶体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置换过程、植物吸收并运输养分的过程、不同植物不同缺素症状等制作成动画,辅助学生对这些难点的学习及理解。

第四阶段是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应经常召开会议,畅谈教学方式、手段上的创新、发现,课堂上对教学环境的有效把握及调控,课堂中一些突发事情的控制及处理。把这些交流心得写出来并进行整理成为教改论文进行发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勇于发现、创新及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的教改项目,为申请精品课程做准备。

四、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网络资源平台建设是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第一,教师队伍模块,主要介绍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的教学与技术专长、教学情况、技术服务。教学与技术专长主要介绍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情况主要包括主讲课程、所承担的实践教学、教学研究论文情况;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教师在本地为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授课情况及所承担的课题和获得的科研奖励。通过这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及其他人员对该课程教师队伍有所了解,使教师接受社会监督、评价的重要窗口,也是外界对教师教学能力、技术服务能力的了解,有利于教师利用技术专长服务于地方经济。

第二,课程建设模块,主要包括本课程的介绍、教材建设的过程、教学改革获奖情况。通过这些方面的介绍使学习者对本课程建设过程、发展情况及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教学改革等获得的成效有所了解。

第三,工学结合模块,主要包括校企结合、实训基地、制度规范、实训成果。校企结合主要向外界展示与本课程相关企业、单位联盟及学生实习实训情况。使更多企业对我校学生能正确认识,有利于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同时也为新的联盟企业合作创造条件,为学生今后就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实践教学模块,把实践(实验)的教案、大纲、指导、实验项目上网,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实践(实验)进行预习、了解所要上实践(实验)的内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有利于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第五,在线教学模块,包括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试卷模拟、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方便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来进行预习、学习、复习该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心得可在网上交流平台中进行分享。试题库、试卷模拟、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学生通过在线教学模块的学习,使其能够做到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全面了解、整体把握。

第六,在线交流模块,包括学习心得、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及科研动态等。网上交流主要为学生、其他使用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教师较能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能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科研动态主要向外界展示教学团队及学生课题申报、结项、情况。

五、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辅助课堂教学为目标,故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校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还不太完善、不系统化、还缺乏一些具有创新性模块,并且各模块中的内容有待完善、网页制作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及学生科研动态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在线交流平台教师不能及时回答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习、实践、科研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对负责管理各教学资源模块的教师建立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各模块的更新情况,尤其是在线交流平台;再者,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团队要经常召开会议,探讨各模块内容的建设及创新;第三,教师应结合本地农业、土壤、肥料施用的现状、土壤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一些创新性实验(实践)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自主完成研究,并及时上传学生科研动态,促使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保荣.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1):52-53.

[2]向守兵.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初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8.

[3]谭玮.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12(31):92-96.

[4]盛正发.问题与反思: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6):62-65.

[5]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EB/OL].http:///new/.

第2篇:对网络课程的建议范文

1.对会计人员实际工作中使用到的信息技术能力认识不到位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目前会计工作中将大量使用到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会计人员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并有效同会计工作相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学生这一部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并没有体现。

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与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实施者不同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矛盾

会计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多数是由信息技术系(或计算机类系部)来承担教学任务。这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与实际执行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两个突出的问题:(1)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多数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对于会计专业了解不多,对于会计人员对于信息技术的素质要求把握不够,因此无法确切把握所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具体授课计划的制订与执行。(2)在教学任务下达时,造成了会计系与信息技术系之间的“相互推诿”现象。信息技术系任课教师会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者提供所任课程的课程标准,而会计系则无法完成。为了解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会计从业人员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安排进行系统研究,以期能够给会计专业人才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基于岗位能力对接的五年制高职会计类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

1.对会计从业人员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需求的调研与分析

为了给本研究提供充分的实证资料支撑,我们设计了《会计从业人员的计算机能力需求调查问卷》,对徐州市部分中小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会计从业人员日常工作中所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文字录入能力;②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主要是指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计算机操作系统如Windows系统的操作能力③办公软件应用能力;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⑤数据处理能力;但是对于图形图像处理能力、声音、动画处理能力和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能力,在日常会计工作中几乎不用这些知识。在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时,应该紧紧围绕对学生上述五项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加强对学生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会计人员平时使用的输入方法以拼音输入法为主,五笔字型输入法也具备一定的应用率,但其他输入方法几乎不用。目前拼音输入法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完善,字库中词组的储存也越来越多,更加有利于提高文字录入速度。因此对于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应着重加强拼音输入法的教学;如果学有余力或教学时数允许,可以增加五笔字型的教学。(3)从对平时经常使用的办公软件的调查情况来看,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于文稿输入、表格处理、PPT方面的功能使用较多,而对于网页制作基本不用。因此,在安排办公自动化类课程的教学时,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操作技能。(4)从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主要需要哪些能力的调查情况来看,会计人员对于局域网的应用、因特网的应用和网络安全方面的需求较多,而对于组建计算机网络方面不太需要熟练掌握;而在对于平时工作中主要利用因特网完成什么工作的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会计人员利用因特网主要进行上网浏览收集信息、电子邮件收发、文件上传与下载、聊天与通信工具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对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在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应该增加有关网络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也有了一定的针对性。(5)从对平时工作中主要使用什么软件进行数据收集与处理的调查来看,绝大多数的会计人员主要使用Excel进行数据的收集与管理;从对Excel的功能主要需求的调查来看,数据收集、函数与公式计算、排序与筛选、图表处理、打印输出等方面的功能使用的比较普遍,而对于数据透视表的应用也比较经常使用。通过对这些分析可以看出,在对于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数据处理素养进行培养时,应该注重加强Excel课程的教学,并着重在数据收集、函数与公式计算、排序与筛选、图表处理、打印输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锻炼。

2.基于岗位能力对接的五年制高职会计类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建议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基本思想。根据对于会计从业人员信息技术需求的调研结果,结合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正确的专业认同,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为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做好知识、技能的准备,能适应会计及相关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考虑到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的开设顺序的勾稽关系,基于岗位能力对接的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可以使用以下方案:序号课程名称开设学期课程性质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对应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1办公自动化1、2考试考证1366670文字录入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2网络技术应用3考查683038网络应用能力3数据处理技术6考查683038数据处理能力4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8考试683038财务数据处理能力5信息技术综合应用9选修642044五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办公自动化》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字录入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相应技能素养的形成,对于学生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加强其他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将起到扎实的基础作用,因此,建议放在第1、2学期。《网络技术应用》课程学习前,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和能力,因此它的前导课程是《办公自动化》。同时考虑到网络应用技术对于后期课程学习的帮助,建议放在第3学期开设。考虑到专业特点,《数据处理能力》课程的开设需要借助比较多的会计数据案例,结合会计类课程的开设时间,建议将本课程放在第6学期。它的前导课程为《办公自动化》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后续课程为《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课程的开设的前导课程是《数据处理技术》和《财务管理实务》(一般在第7学期开设),因此,该门课程建议放在第8学期。《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课程的设置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离校进入实习岗位和就业之前的实际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状态很不理想,很多学生在经过多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之后,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能力锻炼存在较大的不足,需要在实习或就业前再次进行综合的应用训练。考虑到可能也会有些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掌握较为理想,故建议该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在第期开设。

三、新课程体系下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议

1.《办公自动化》课程

在选择《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时要舍弃大而全的想法,把其中涉及网络技术应用、数据处理基础等方面的内容放到后面专门化的课程中去,强化对于文字录入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系统的应用能力、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充分满足会计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因此,其主要教学内容为文字录入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的应用等几个模块。在注重对于学生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文字录入员职业资格鉴定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2.《网络技术应用》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教学内容设计的主线是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技术应用和Internet技术应用三个大的模块,与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同类课程相比,重在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弱化学生对于网络原理、设备原理、网络建设方面的能力培养。对计算机网络的设备原理、网络的组建等方面以了解为主,不做过高要求。

3.《数据处理技术》课程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处理、输出的能力而选择的,重在培养学生数据处理的素养。考虑到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的实际,在数据库系统的蓝本选择上,我们建议以Excel为主,辅以一种其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4.《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结合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各项具体的数据处理应用如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日常账务流水核算、供销存核算等,使用Excel工具进行建模,并充分利用函数、公式、图表、数据透视表等工具进行数据处理。

5.《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课程

第3篇:对网络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网络通识课;问题;解决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20202

伴随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人文素质要求的提高,高校及大学生对素质教育越发重视。为应对这一要求,桂林某高校有两个专职的教研室提供文学、音乐等人文素养类通识教育,此外还有3、4个学院零星开设艺术、心理健康、创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课程或讲座。在推行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过程中,面临了许多高校之前均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提供的课程类型有限、师资水平和水平有限等共性问题,大量学生的人文素养类课程选课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针对这一形势,该高校近年来陆续外购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社会与文化、自然科学与技术、自我与人生、经济与管理思维、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心理健康与情商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指导等共9个模块89门网上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为提高网络通识课的覆盖面和学习效果,该高校将网络通识课纳入全体本科生选课范围,要求在校本科生至少选择一门网络通识课自主学习,学习成绩计入学生素质教育相应学分。经过2、3年的实践,网络通识课实现了全员覆盖,对补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网路通识课在发挥相应作用的同时,也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加以梳理,并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1推行网络通识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传统人文素养类课程教学补充,人文素养类网络通识课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学生评价等方面均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相关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但在该高校具体实践过程中,又出现一些与教学规律、教育管理相冲突的方法与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有限,与素质教育及学生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相对于已有的人文素养类课堂教学课程,网络通识课无论从数量和内容上已经是很大的改进,但网络通识课课程选择上仍存在不足:一是所选课程有限,课程的购买量取决于学校相关教育课程建设类投资;二是所选课程购买于商业化的教育资源供应商,供应商能提供的课程范围限定了学校可以购买的课程类型,学校期望购买的部分课程反而难以购买。特别是某些网络课程资源供应商,课程资源往往是打包销售,结果便造成购买了一些学校不敢兴趣的课程,甚至购买了一些低质量的课程资源;三是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从人文素养类通识课的设置看,至少要考虑两个因素:素质教育的基本课程框架和大学生对素质教育课程的实际需求。从该校实践看,这两个方面缺失情况比较突出,特别是没有考虑不同专业、不同生源结构的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实际需求,网络课程购买前缺乏对学生需求的深度调研。

(2)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监督。该校人文素养类网络通识课主要是将一些课程的讲课视频放置在网上教学平台供学生选择学习,从教学形式上看只是将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移植到网络平台,仍然是“满堂灌”。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学互动环节,学生对网络课程中的疑惑只能是重复听讲或求助于其他老师。从具体的实现手段看,虽然网络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对部分没有私人电脑的经济困难学生而言,这种自主选择权不仅不是便利,而是变成负担或一定程度的歧视。

(3)教学质量层次不齐,学习成绩不能有效反映学习效果。与教学形式、教学过程管理相对应,网络通识课的教学质量层次不齐,学习成绩这一单一的衡量手段基本不能反映实际的学习效果。从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看,每个大学生在学习前的素质结构千差万别的,以某门网络通识课程的学习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状况;从学习的实际内容及内容的理解程度看,学习成绩难以衡量每个学生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实际效果;从教学的考核方式看,以课程每部分的一些考核题及综合考核成绩来看,往往局限于具体的知识点,而不能反映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育管理方式僵化,诱导了学生的消极学习动机。从该校网络通识课的推广和具体教学管理过程看,目前主要集中在选课和成绩管理两个环节。在选课环节,每个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门人文素养类通识课,选择课程不受专业、年级等因素限制,这诱导了部分学生的畏难动机,即尽量选择一些课时短、课程作业少等所谓容易过关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打开课程网络视频后怎么学、学习努力程度等缺乏有效督促和评价,这实际上是教学过程管理的缺失,这又诱导了部分学生的造假动机,打开视频没真正学习、委托选课相同的同学看视频和完成作业等情况时有发生。从课程考核看,由于考核只是集中于是否打开视频、是否完成少量的课程作业上,课程实际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基本空白或停留在一些表面的指标,学生容易产生应付动机,为了学分而学习。从学分管理上看,课程大纲规定内的学分完成后,积极主动学习通识课的学生,即使学习效果再好,学习过程既不能计入学分,也没有其他形式的体现,不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5)教学改进渠道缺失,缺乏有效的学生评价反馈机制。从教学质量的改进机制上看,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学能够及时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从而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但对于网络通识课来看,这个反馈机制是断裂的。网络课程的老师只管讲,给学生的要求就是留一些作业以及最终的考核,学生对讲授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及建议无法传递至教师;学校对人文素养类网络通识课没有配备对应的辅导教师,通过网络方式收集的课程评价或建议反馈往往偏离现实,特别是存在相当比例的学生消极对待网络课程时,这种网络渠道获得的反馈就非常容易失真。从网络课程资源的提供方式看,及时快速改进教学内容往往意味着供应商较高的制作成本,拉高网络课程资源的价格,进而又遏制了学校对相关课程资源的投资。

2提高网络通识课效率和收益的对策建议

人文素养类网络通识课的设置初衷是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围绕这一指导思想,通过整合现有内外部资源、改革现有校内教学管理方式、课程内容设置创新、本科生导师队伍建设等方式,从根源上加以解决。

(1)注重网络课程资源整合,方便学生选择。虽然该校目前购买的网络类课程数量不少,但与现有互联网上大量公开、免费的网络课程资源比较来看还是不多的,为此可以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提高学生可选课的网络课程范围和结构,提高学校效果。这种整合可从几个维度展开:一是现有网络类资源内部整合,尝试打破现有网络课程考核的“课程制”,要么建立网络类课程学习的积分制,累计完成网络类课程的学习时间、完成额定的课程作业等即视同达到课程要求的基本目标,要么探索不同网络课程的模块化组合,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自由打包组合网络课程学习内容。二是购买类网络资源与公开免费类网络资源整合,学生只要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即可,不考虑各种网络资源的来源。三是网络类课程与传统课程的衔接,不要人为设定两类课程的界限,根据学生特点,可以考虑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两类课程相互替代的可能性。

(2)强化网络通识课课程辅导,提高学习质量。网络类课程增加课程辅导可以涵盖在线辅导和线下辅导两种方式以及两种方式的组合。在线辅导可参考“沪江网校”等形式,最终实现不仅将现实课堂移植到网络平台,更重要的是将传统课堂好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搬到网络平台,真正在不降低学习质量前提下保证学习自主选择和自由学习。线下辅导可通过邀请校内外相关课程教师举办专场答疑、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方式,学生也可组织相关主题的学习讨论小组等,多措并举提升学习质量。

(3)创新网络通识课课程管理和考核方式,以考促学。资源整合、课程辅导等改革都离不开教学管理和考核方式的创新。比如,允许不同来源的网络类课程进入学生选课范围,允许网络类课程与传统课程的相互替代等等,都需要在选课系统设置上作出相应调整。在考核方式上,应改变目前相对单一的考核模式,只规定最低学习时限、最低学习任务、最低学习要求等,对具体的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以提高自身演讲水平的网络类课程,可以通过组织演讲比赛的方式,确定学生的课程得分。

(4)尝试建立本科生人文素质导师制。网络类课程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自由学习的权利,但不等于放任不管。目前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压力与日俱增,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时间和频率都趋于下降,这既不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尝试结合现有的辅导员队伍、学年论文指导老师队伍等形式,建立本科生人文素质导师制,全过程指导本科生。

参考文献

[1]何瑶.互联网教育填补“知识沟”的条件分析――基于沪江CCTalk公开课的传播效果研究[C]//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传媒大学,2013:10.

[2]Janna Q.Anderson,Jan L.Boyles,Lee Rainie,王景枝,王保华(译).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3845.

第4篇:对网络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综合英语系列课程;一体化教与学设计;学习需求分析;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2―0038―06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一体化教与学设计是近年来在远程开放教育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它以多学科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学习内容与任务、教与学方法、学习媒体、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等的系统安排,优化教与学过程,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综合英语系列课程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英语专业专科阶段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它以功能会话为主线,以文字教材、录音磁带和网络课程为媒介,以综合性的技能训练为特色,旨在培养学习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鉴于该课程在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现有的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较丰富,但对教学内容没有系统梳理;学习者英语基础差异较大,对现有学习资源的接受能力不均衡;教与学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运作等,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在对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按照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与设计;结合教材和网络课程内容,就自主学习、面授辅导、教与学互动等方面向学习者和基层教师提出相应的教与学建议和策略,用表格的形式编制了《综合英语系列课程一体化教与学设计》(以下简称《设计》),[1] 设置于中央电大在线平台的课程栏目中,并在电大系统内实施。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团队的协助下,本研究对《设计》实施的效果进行调研,旨在进一步完善此设计,更好地为综合英语课程的教与学提供支持服务,促进该课程的教与学。同时,对研究中发现的学习资源利用问题展开讨论,旨在对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使用等环节给予一体化的设计与运作,提高网络学习资源使用率。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 (Robert Mills Gagné) 认为,教学活动是影响学习者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因而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应当影响和促进学习过程。加涅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视教学设计为系统规划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提出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创设不同的学习的内部条件并相应安排学习的外部条件,包括学习任务的制定、教学活动的选择与组织、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等,以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2][3]

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瑞奇鲁斯 (C. M. Reigeluth) 经研究提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细化理论。细化理论包括两个设计过程,一是概要设计,二是细化等级设计。概要设计是指从学科内容中选出包容性最广、抽象概括程度最高的学习任务作为初始概要;细化等级设计则对初始概要不断进行逐级细化,每一级细化都是对前一级内容的深化与拓展,从而使教学内容越来越具体、深入、细致,直至达到教学目标与要求。[4][5]

美国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 (M. D. Merrill) 在对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成分显示理论。该理论与瑞奇鲁斯提出的细化理论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如果说细化理论揭示了学科内容的结构性关系,成分显示理论则考虑了教学组织策略,即给出每个概念或原理的具体教学方法。梅瑞尔认为,策略有基本呈现形式(讲解与探索通则、讲解与探索事例)、辅助呈现形式(促进学习的信息,如使注意力集中的措施、记忆术和反馈等)和呈现之间的联系(非例子的配对序列、各种例子的分类序列和例子难度),它们的组合构成了最有效的教学策略。[6][7]

我国学者何克抗教授提出了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其方法与步骤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以及强化练习设计。教学目标分析是指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分析,以确定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关系,了解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情境创设是指通过多种媒体创设生动、近似实际的情境,使学习者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新知识,并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及各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自主学习设计是设计的核心内容,不同的自主学习形式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是指小组成员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与协商,完善和深化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习者本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及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强化练习设计是指为学习者设计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学习者通过该练习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8][9]

上述教学设计理论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要求、内容、媒体、方法及步骤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学习内容的规范设计、学习环境的建设及学习策略的应用。这为本研究探讨、分析《设计》实施效果提供了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对象

广播电视大学英语专业(专科)学习者及综合英语课程教师。

(二)实施方法

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对教师需求和学习者需求进行分析,编制了《设计》并在全国电大系统参与课程团队建设试点的学校中组织实施。本研究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对《设计》实施过程展开研究,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采用量化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数据,验证《设计》的实施效果,在反思中总结《设计》实施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问卷设计

在《设计》实施一学期后,本研究编制了实施效果问卷调查表。调查问卷包括3个维度(共计16个问题):对《设计》结构和内容的评价;对《设计》使用情况的评价;对《设计》使用的建议。问卷的1~14题为选择题,选项由A向D等级降序(如:A. 合理,B. 较合理,C. 不太合理,D. 不合理),选项内容视问题而定;问卷的15~16题为简答题。教师问卷与学习者问卷的问题相同,但是提问的角度有差异。问卷编制好后,设置在中央电大在线平台的首页,由全国电大英语专业专科学习者和综合英语课程教师对《设计》的结构、内容、使用情况等进行在线评价。

(四)数据统计

此次共收到来自甘肃、山东、广东、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四川、江西、宁夏、新疆、湖南、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广州、深圳、沈阳、宁波共20个省市电大的在线答卷426份,其中学习者答卷377份,教师答卷49份。对于问卷中的客观性选择题,本研究以问卷各选项为序,统计出有效数据;对于问卷中的主观性简答题,本研究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 6(知识处理和内容挖掘软件)对问卷中建议的文本进行编码,从中获得了建议文本高频词共现语义网络图,以整合建议的焦点问题。整个问卷调查通过逐个维度分析、综合梳理得出结果。

四、分析与结果

(一)对《设计》结构和内容评价的分析

调查问卷的第1个维度是对《设计》结构和内容的评价,该维度设有6个问题,询问教师与学习者《设计》中的“惯用句型”、“词语搭配”、“语法结构”、“阅读技巧/语篇分析”、“教与学建议”项目是否合理、全面,应该如何改进。经统计,得出以下数据(见表1)。

数据显示,绝大部分教师和学习者选择了A或B,这说明他们认为《设计》中的“惯用句型”、“词语搭配”、“语法结构”、“阅读技巧/语篇分析”、“教与学建议”项目是合理或较合理、全面或较全面的。在“应该如何改进”栏目中,他们一方面给予《设计》以肯定,一方面提出中肯的建议。他们认为《设计》中的项目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内容全面,通俗易懂,方便记忆,宜于查询,非常实用,便于理解和应用,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及知识拓展的作用。需要改进的是,将惯用句型按主题归类,对部分重点句型做进一步说明,对部分较难的词语搭配加中文注释或例句,对复杂的语法结构进行简要说明或通过超链接进行更详细的阐述等。

本研究认为,虽然这是对《设计》项目的合理性、全面性进行调查,但实质上也是对《设计》与综合英语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和资源(教材、学习指导书、网络学习课程、课程系列讲座、形成性及终结性考核)的关联度进行调查,由此可以看出《设计》是否起到了对学习内容归纳和学习资源导航的作用。统计数据显示,《设计》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各个项目,使学习内容和资源系统化。各项目的细化为学习者提供了意义构建的环境和学习策略,即创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任务型学习环境、搭建了深化学习的助学脚手架、抛锚提出了思索性问题、创建了随机进入学习的条件,使学习者能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去适应新知识的学习,获取新的意义。需要《设计》改进的方面既反映出部分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又为教学支持服务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

(二)对《设计》使用情况评价的分析

调查问卷的第2个维度是对《设计》使用情况的评价,该维度设有8个问题,询问教师与学习者《设计》中的各个项目对他们的教与学是否有帮助等。经统计得出以下数据(见表2)。

表2中问题7显示,在教与学中经常或较经常使用《设计》的人数占75.35%;在问题8中,有90.85%的人认为《设计》对综合英语课程的教与学很有帮助或者比较有帮助;在问题9~11中,分别有87.8%、88.03%和89.65%的人认为《设计》有助于指导课程预习、深化学习内容和巩固所学知识;在问题12中,有84.03%的人认为通过使用《设计》,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程度或较大程度的提高;在问题13中,有80.28%的人认为《设计》很有效或比较有效地促进了综合英语课程的教与学;在问题14中,有89.43%的人认为《设计》很有实用价值或比较有实用价值。本研究认为,《设计》在理念方面有助于转变教师灌输知识、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旧的教与学观念;在内容方面发挥了细化、提示、引导、归纳、联系、建构的功能;在策略方面能够有效指导教师的教与学习者的学;使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获得深化、动态的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以上数据还可以看出,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等因素对课程学习具有重要影响。

另外,表2中C与D选项的数据显示,(问题7中)不太经常使用或从未使用《设计》的人数占24.65%;(问题12中)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不大或没有提高的人数占15.97%;(问题13中)认为《设计》促进综合英语课程学习效果不太明显或没有效果的人数占19.72%。这引起本研究的关注: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使用《设计》,其综合英语课程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肯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如何引导学习者使用《设计》及相关的学习资源以获得有效学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思考与探讨。

(三)对《设计》建议的分析

调查问卷的第3个维度是征询对《设计》的建议,该维度设有2个问题,即问题15和问题16。问题15询问《设计》中的“惯用句型、词语搭配、阅读技巧/语篇分析、语法结构、教与学建议”哪些需要辅导教师进一步讲解和指导。研究人员将学习者的377份问卷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3。

由此表可以看出,学习者对上述项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辅导需求,急需辅导教师进一步讲解和指导的项目是语法结构,这说明学习者在语法概念和结构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和问题。本研究认为,将《设计》中的语法结构与电大在线的综合英语课程语法专题系列讲座链接,可以有效帮助学习者对语法进行查缺补漏,缓解学习者求教的迫切性。对于阅读技巧/语篇分析的辅导需求,可采用与语法结构相同的处理方法,将阅读技巧/语篇分析与综合英语网络课程相链接。关于词语搭配和惯用句型,不是单纯靠教师的讲解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辅导教师应设置一些情境帮助学习者记忆、练习,直到学习者掌握并学会应用。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远程学习形式为自主学习,但是教师对学习者的辅导是不可缺失的。辅导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利用《设计》中的建议,结合词语搭配和惯用句型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组织学习活动,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问题16是征求教师和学习者对《设计》今后使用的建议。对该问题的分析,本研究采用了社会学者格拉斯(Glaser)、斯特劳斯(Strauss)与考宾(Corbin) 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对建议文本进行编码以抽取概念和归类范畴。扎根理论是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于实际资料的理论,它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10]研究人员首先将收集到的建议进行初步的整理分析,然后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 6对建议文本进行编码,形成了建议文本高频词共现语义网络图(见图1)。

根据建议文本高频词共现语义网络图,研究人员分析了语义网络的关联度,进行了概念抽取,即以最高频词为轴心,先将含有相关信息的自由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再将有效节点归类到各个相关的概念范畴或问题树状节点下形成的概念类属,然后结合建议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学习内容、教师指导、学习策略方面的建议,见表4。

由于学习者的英语基础存在差异,对《设计》的感受和应用的程度不同,所以提出的建议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从中反映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对教师指导的渴望,对学习策略的需求。这些建议为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学支持服务提出了研究的内容,值得深思与讨论。

五、讨论与反思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将影响《设计》实施效果的因素及其作用关系进行归纳(见图2),旨在关注这些因素及其作用,引发对学习资源利用和有效学习的深层次讨论。

(一)《设计》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关系

从一体化教与学设计与教学资源的关系看,教材、学习指导书、网络学习课程、课程系列讲座、形成性及终结性考核构成了综合英语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和资源,一体化教与学设计成为该课程学习内容及资源的纲目和学习过程的导航,它概括了教材、学习指导书及网络学习课程的学习要点,为课程的系列讲座提供了参考,为形成性及终结性考核提供了依据。另外,它还有传输现代教育理念与方法、指导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从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分析,影响学习者学习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学习者的英语基础决定其学习困难的程度,即学习者的英语基础越好,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就会相对越少;学习者的英语基础越薄弱,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就会相对越多。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影响其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又会作用于学习过程。如果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不是混文凭,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保持强劲的学习动力,并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应对学习困难。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受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它可以反映出学习者如何感知学习内容、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如何采用相对应的学习策略等。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采用的一系列步骤、方法与措施。这些个人因素特征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通过一体化教与学设计,使学习者能够根据其个人因素特征,利用学习资源进行有效学习?本研究认为,远程教育机构和辅导教师起着关键性的转化作用,他们是学习者通达一体化教与学设计及学习资源的纽带与桥梁。远程教育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提供教学支持服务――远程教与学理念、模式、方法的指导,网络学习环境与条件的创建,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与提供,网络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如果远程教育机构把教学支持服务工作做得很细致,就可以提供个别化、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辅导教师的重要职责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动机与学习之间形成良好的促进关系,使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有宜于学习发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情境和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习者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组织并开展协作学习,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总之,远程教育机构和辅导教师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支持服务是必不可少的,是至关重要的。

(二)对《设计》调研中问题的反思

在对《设计》使用情况评价的分析中发现,有些学习者不太经常使用或从未使用过《设计》,课程学习效果不太明显。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利用,是通过网络给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机会,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促成有效学习,但是开发建设的网络学习资源为何利用率不高呢?其原因是多层面的。

就学习者而言,尽管网络技术在飞速发展,但有的学习者的学习理念还滞留在依赖书面教材上,信息意识、获取及利用信息的能力还没有同步提高,不适应网上学习;还有的学习者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混文凭,没有主动学习、网上学习的意识,不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展开学习。

就远程教育机构而言,尽管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了网络学习资源,但有的开发者只是从学科、授课者的角度设计,缺少对学习者需求的调研,创设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与条件不足;有的开发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参与评比,而不是从学习者的实际使用出发,因而建成的网络学习资源内容枯燥,不能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的网络学习资源形式和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有的网络学习资源只是传授知识,如同教材搬家,不能使学习者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有的网络学习资源缺乏一体化的教与学设计,无法激发和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有的网络学习资源项目繁杂但缺少使用说明与指导,无形中给学习者带来心理压力,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的畏难情绪;有的网络学习资源缺乏使用推广、使用反馈、更新或修订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网络学习资源利用率低、学习效率低等问题。

本研究认为,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要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为前提,要与学习者的个人因素特征相匹配,要创设自主学习、知识建构和知识应用的环境,要搭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沟通交流渠道或平台,这样才可能为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提供支持服务。

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其差距能够反映出学习者知识与能力方面的不足。只有进行学习需求分析,才能发现教与学中实际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设计与开发的网络课件等学习资源才能与学习者的个人因素特征相匹配,与学习者产生有效互动。

创设自主学习、知识建构和知识应用的环境,就是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和“用”:要搭建支架式概念框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要利用抛锚式策略,设置与现实情况相类似的情境,让学习者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使学习者基于问题自主学习;要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对同一学习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类型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使学习者能够在不同时间、为不同教学目标及任务、用不同方式随机进入其中任何一种情境中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搭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沟通交流渠道或平台就是要开辟合作学习环境,形成合作学习小组,开展学习交互活动。学习者可以先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然后通过论坛等渠道与学习伙伴相互交流、相互辅导,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辅导教师负责组织在线教学活动进行答疑解惑以确保学习的进展,或设计问题以引发学习者思考和合作学习的动因进而确保特定任务的完成,或评价合作学习结果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等。

当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具备了上述功能,则可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在线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会提升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率和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由此看出,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的周密设计、高质量开发、全方位管理、高效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设计者、开发者、管理者和学习者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在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之际,本研究探讨网络学习资源设计与利用问题,希望能够引发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与利用更广泛、更深入的探讨,促进其有效服务于远程开放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永建,曹海燕. 对综合英语一体化教与学设计的思考[J]. 山东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2] 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 皮连生,庞维国等译. 教学设计原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0-285.

[3] 徐晓雄. 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2004,(6).

[4] 查尔斯・M・瑞奇鲁斯. 杨非 译. 细化理论:学习内容选择和排序的指南[J]. 开放教育研究,2004,(2):23-26.

[5][6] 何克抗.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中)[J]. 电化教育研究,1998,(2):19-26.

[7] 秦丹,魏晓玲. 3E教学的探索之路――M. David Merrill学术思想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09,(5):5-8.

[8] 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EB]. 省略/Article/200901/Article_20090113094243_11699.shtml.

[9] 毛新勇.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J]. 外国教育资料,1999,(1): 59-62.

[10] 费小冬.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J]. 公共行政评论,2008,(3):23-43.

收稿日期: 2011-11-15

第5篇:对网络课程的建议范文

发起于丹麦奥尔堡大学(AalborgUniversity,AAU)的奥尔堡PBL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指导思想、以项目工作为重要环节、以团队合作为主要方式、学生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个体经验中自我建构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内涵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

1.开放式动态化的课程设置奥尔堡PBL模式的课程设置主要由学科课程、项目课程和项目工作三要素构成。其中,学科课程是有关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单独进行考试;项目课程则是与项目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对项目工作有直接支撑;项目工作作为探索实践部分,是学习和考核的重要环节。教师会在学期初的课程中提出一些与本学期项目工作相关的“主题”,学生可以从课程的主题中获得灵感,然后,根据各自的专业兴趣进一步讨论项目的选题。在明确选题后,学生会自由组合成项目工作组,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奥尔堡PBL模式的课程内容是在“主题”范围内的开放系统,直面“变化”、“干扰”和“问题”,当学生发现自身经验与实践之间产生冲突时,课程系统会转变和重组,反映出课程系统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2.鼓励知识构建和探索实践的教学模式奥尔堡教学模式的鲜明特色在于,项目教学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起点、以项目工作为重要环节,将知识获得与知识应用相结合的探究型学习模式。在研究探索过程中,教师会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学生自己负责项目工作的进程,并准备期末评估的项目报告。整个项目工作通常分三步完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项目报告。项目工作组会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文献搜集和整理,开展实地调查和实验,寻求项目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体验团队沟通、协作和管理过程,最终形成书面报告以反思项目研究过程,在考核答辩中实现对项目工作的发展和完善。奥尔堡课程模式,将跨学科的项目教学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建构能力。所以,奥尔堡的课程实施过程是一次“理性探险”过程,也是师生互动对话、重建民主和平等社会关系的过程。

3.反思和发展相结合的考评机制与传统考评方式不同,奥尔堡模式的评价机制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集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其中,对项目工作的考评是奥尔堡模式最重要的考核内容,学生要提交完整的项目报告来呈现学习进程记录,通过陈述与答辩对项目工作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下一个项目中做得更好。较之量化的客观静态评价方式,奥尔堡模式的考评机制具有一定的描述性和弹性空间,重视对研究过程和发展性对话的反思,将考评作为一个新起点,而非项目工作的结束,能够激发新的研究思路。

二、奥尔堡PBL模式对网络营销教学改革的适用性

1.对调整教学目标的适用性,将学生创意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养成放在重要地位网络营销教学注重对现实案例的追踪研讨,为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引入奥尔堡PBL模式,可以激发师生的创意灵感和探索精神,在平等对话、研究比较和深入反思的过程中,实现对网络营销知识的体悟和自我构建。奥尔堡教学模式在对话中生成“歧见”和“创见”的教学组织过程,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新认知,促进学生在网络营销学习中由知识世界向意义世界的转向,因而网络营销的教学目标也更倾向于培养营销创意能力,以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2.对拓展教学形式的适用性,项目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网络营销创意项目的策划设计作为教学改革实施的重要载体,对项目教学的科学设计、引导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入奥尔堡教学模式,恰逢其时地给出适用的方法和经验借鉴,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网络营销项目策划的科学管理过程,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和创新能力,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人力资本保障。

三、引入奥尔堡PBL模式的网络营销创意项目教学策略

奥尔堡PBL模式对网络营销的教学改革,以创意项目工作设计为核心,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其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1.关注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教学目标(1)发展自我构建知识能力。网络营销教学以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为目的,知识领域的拓展、研究视野的拓宽是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学生的知识自我构建能力。为此,课堂教学和课后自主学习都要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激发学生创意的项目教学可以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2)培养创意思考力。网络营销课堂教学融入营销学、管理学和网络技术的新知识和新理念,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所以,培养学生对网络营销的观察思考力,进而形成新方案的创意思考力,是课程教学的目标,也是网络营销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3)落实设计执行力。以创意项目工作为契机,培养学生创意灵感、策略计划落实执行的能力,使学生的沟通、协作和管理能力都得到锻炼,这既是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构成,也是教学目标调整的动力。以问题为导向,进入创意项目工作背景,将创意思想“落地”,提高学生的计划执行力作为更高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

2.构建以创意项目工作为核心模块的课程设计奥尔堡PBL模式下的课程设计主要由三类核心模块构成(如图2所示)。(1)主干教学课程模块。网络营销主干教学课程围绕核心理论框架和教学脉络,从课程导论切入,包括网络营销市场调研、战略规划和网络营销组合策略、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网络品牌管理等多项专题研究,成为支撑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框架构成。该部分模块作为贯穿整个课程的脉络主线,帮助学生理解网络营销课程主题、基本理论和前沿动态,包括对网络营销研究方法的探讨,为创意项目工作的开展打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2)创意项目工作设计模块。这部分是课程创意教学改革的核心模块,鼓励学生根据研究兴趣,进行网络营销项目开发。教师根据课程的主题和前沿发展态势,给学生提出研究方向和选题建议,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随着主干教学模块的推进,学生对自己的项目设计方向愈发明确,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创意项目的工作选题,确立任务目标。学生需要组建项目团队,根据团队成员特长进行工作分工,按照预设的项目工作进度进行实践探索。项目的创意过程,是学生将课程理论与实际问题对接反思的过程,更是自主建构知识的契机。[6]教师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给出指导建议,重在启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帮助学生探索创意实施的路径。创意项目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对话,教师既是创意探索的指路人,也是探索过程的跟随者,为创意项目推进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撑。(3)动态化教学补给模块。奥尔堡PBL模式的特色之一,是项目课程设置的动态化和开放性,其对网络营销创意项目教学的启示在于,有必要根据项目需要来设置动态化教学补给模块,包括项目工作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实证研究法和网络营销前沿专题讨论。如果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可用于教学补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项目探索中进行自我知识构建,完成对意义的追寻和反思,甚至尝试新的理论构建研究。可见,创意项目教学的成果不仅包括项目设计本身,更伴随着理论探索的新发现,动态化教学补给从教学内容的灵活设置方面提供帮助,体现课程内容设计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3.组建创意项目小组,支持教学探索根据彼得•圣吉(PeterM.Senge)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观点,[7]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爱好和兴趣组建创意项目小组,明确任务分工和研究进度,以特色化项目选题为起点,进行创意雏形论证和具体实施方案设计,共同探索和研讨实现计划。项目小组由5—6名学生组成,成员在进行项目创意设计的同时,模拟实战工作绩效的管理,既是学习研讨团队,也是工作效率团队,从搜集资料、案例经验整理、提炼创意思路,到构思网络营销策略,进行各阶段的评估,使团队成员感受实际项目工作的压力和成就感,这也是创意项目小组工作成长的特色之一。小组成员需要反思和诠释几个问题:第一,本项目小组的研究兴趣是什么?具备哪些项目工作优势?第二,小组成员期望通过该项目设计获得哪些方面的成长?第三,该项目创意的特色是什么?其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何在?第四,小组通过哪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完成创意计划?第五,该创意项目设计对网络营销实践的贡献是什么?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意义追寻,项目小组成员在项目工作中互相启发智慧,一起分担责任,最终形成富有创新性和特色的网络营销创意设计方案。

4.实施重过程和对话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借鉴奥尔堡PBL模式的特点,考核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研究过程参与和项目担当效果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综合个人贡献与小组项目表现,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教学评价。其中,笔试部分由每位学生独立完成,考核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脉络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包括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口试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都要准备创意项目的设计论证报告和答辩PPT,由每位成员对自己在项目中的任务担当、创意贡献、研究思路和设计内容进行报告。大家共同探索的结果则需要展现研究的完整过程,表明创意的演进形成路径。之后,进入答辩环节,教师对小组项目创意提出问题和建议,进行“探索式对话”,帮助学生反思项目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发现后续拓展方向。网络营销创意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第6篇:对网络课程的建议范文

网络教育资源来源广泛,使用时需注意内容的质量。本文对使用西南科技大学的网络教育资源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学生群体中发放网络问卷调查,时间为一周,共回收到118份答卷;第二部分,根据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抽取西南科技大学提供的网络资源平台资源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列出西南科技大学现存的一些问题。

(一)网络教育资源本身问题

1.形式单一、数量过少。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资源是以资源特色分类,将教育资源的质量作为分类依据,并以课程为基本单位呈现出教育资源。从教育资源的种类来看,主要是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复习资料、辅导资料、多媒体课件等。这些资料形式单一,静态资源多,动态资源少。学校提供的资源中,静态资源以文字为主,动态资源以视频资源为主。在调查问卷中,有64%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教育资源形式单一,互动不足。根据问卷信息,笔者调查和统计了学校现有的资源数量。结果显示,随机抽取10个专业,共100门课程。现配有教学资源的课程54门,其中,有教学资料的课程47门,有复习资料的课程49门,有辅助资料的课程42门,有多媒体课件的课程38门。这些数据表明,多数的课程仍以教材为主,给自主学习的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困难。2.质量不高、特色不鲜。学校提供网络教育资源种类和数量过少,且部分网络教育资源来源不明确。一些教育资源没有进行整理,上传到学校后,学习者并不知道学校教育资源的出处,学校也不能保证资源的质量,学习者将信将疑,影响学校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水平。从教育资源的质量来看,部分是对教材照搬照抄,内容不够丰富,特色不够鲜明;部分是对网络上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复制,几乎没有特色。这样造成了学校整体的网络教育资源质量下降,影响学习者的使用。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有1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质量很好,53%认为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质量一般,28%认为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质量很差。从比例来看,有8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质量处于中下,学习者对学校的资源满意程度整体质量总体一般。如表2所示。

(二)网络教育资源管理问题

1.管理单一、缺少平台。学校的管理模式单一,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教育资源均由学校教学辅助部门后台统一上传,没有开通学生上传资源的通道,拥有好的资源却无法及时共享。资源管理平台缺乏通知功能,资源更新时,使用者无法知道。同时,缺乏必要的交流平台。交流平台既是资源的推广者,也是资源的积累者。学习者没有交流平台,严重阻碍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交流过少,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一味地观看,无法提升学习者的效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7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开设统一的管理平台,让每一学习者既可以是学习者,也可以是者;8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开通统一的交流平台,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如表3所示。2.资源陈旧、更新缓慢。资源陈旧、更新缓慢是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一大问题。根据问卷调查结果,87%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教育资源过于陈旧,且更新缓慢。以学校精品课程为例,2008年以前,学校拥有的精品课程数占总体的77%,2008年以后的教育资源占整体资源的23%;2012年以前,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占98%,2012年以后,更新的教育资源仅占整体资源的2%。近3年,学校教育资源更新十分缓慢,而2014年更新仅为6门,2014年更新的资源占全部资源的0.25%。统计结果表明,学校现有的资源是非常陈旧、过时的。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3.资源分散、查找困难。西南科技大学的网络教育资源分布在多个网站上,资源分散,查找困难。比如,精品课程单独存放,并在学校主页上有链接,但链接太不起眼,容易忽略;而常规的课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分别放在资料下载主页中,资料下载页面也存放在网页导航中,不易察觉。各种资源分布散乱,无法统一检索,也无法统一登录获取相关的教育资源,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者使用校内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调查中,7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资源分散,无法统一检索和查看;有1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资源集中,且大部分调查者认为学校只提供了软件资源,其他教育资源并未提供;还有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了解情况,不知道学校是否提供教育资源。如表5所示。

(三)学生自身使用问题

1.对资源缺乏信心。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教师直接提供教学资源信息和资料时,学习者会加以利用。教师没有提供资料时,学习者会选择查看学校资源。但是,一次两次没有找到资源后,学习者就没有信心再继续找下去。学校没有提供可利用资源时,学习者只有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而网络上资源繁杂,内容质量有好有坏,导致学习者在课外学习中产生较大的学习差异,从而降低了学习者对所有网络教育资源的信心。从调查结果来看,2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提供的资源帮助很大,对学校的教育资源有足够的信心,48%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教育资源帮助不大,对学校的教育资源只是有一般的信心,还有30%的调查者认为学校的教育资源没有帮助,对学校的资源失去了信心。整体来说,有近78%的学习者对学校的教育资源信任程度不高,是缺乏信心的。2.资源了解和使用过少。学习者需要资源时,经常忽视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从其他通道获取,这也就无法进行同类资源之间的对比,无法保证资源质量。在调查中,8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教育资源的推广工作做得太差,根本没向学习者推荐,很多学习者不了解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48%的被调查者每学期未使用过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31%的被调查者一学期只使用一至两次;10%的被调查者每学期使用三至五次;11%的被调查者每学期使用五次以上。整体来说,学校的网络教育资源使用情况不容乐观。

二、网络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建设网络教育资源体系,使之发挥巨大作用,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统计数据和分析,笔者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出发,并从每个角度提出建议来建设学校网络教育资源,推动学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从学校角度出发的建议

学校应该加强网络教育资源体系的建设,整合学校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统一的管理平台能够及时通知使用者网络教育资源的更新时间和内容。交流平台使得资源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两种平台采用的体系结构均为前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后台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结构。浏览器和客户端均为前后台终端,服务器包括了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资源服务器。这两种结构都有自己特有的优势,使整个平台有着良好的运行效果。如图1所示。学习者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时采用B/S结构,这能降低用户操作难度,使用户端不必添加、安装任何插件或程序就可完成所有操作,方便用户使用并实现了远程登录和管理;对教育资源批量入库、数据库系统管理等方面采用C/S结构,能增强系统管理的灵活性、可靠性,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4]。这种混合式体系结构综合了B/S和C/S结构各自的优势,保证了系统快捷、高效、安全、稳定的运行。随着平台的开发和完善,使用人员增多,使用时间延长,平台上的资源也会相应地增加,平台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最终,资源的累积量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如图2所示。

(二)从教师角度出发的建议

高校教师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学校网络教育资源体系的建设提供一些建议。作为对管理邻域有更深入认识的教师,更应为学校网络教育资源体系的建设积极献言献策。高校教师应了解学校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情况,包括资源类型、数量和质量,也应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评比比赛活动,使学校教育资源质量和数量增加[5],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学校提供一些适当的学术资源和资源渠道。教师在了解情况后,应向学生大力宣传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并指导学生使用教育资源。

(三)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建议

第7篇:对网络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孔子学院;在线教育;网络孔子学院;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孔子学院自2004年成立以来,便在不断扩大与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作为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策略,孔子学院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孔子学院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1]。不仅如此,师资力量不足、教材短缺一直阻碍着孔子学院的发展[2]。于是,孔子学院在线教育模式便应运而生。

近年来,发展孔子学院在线教育更是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被提上日程。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和重构,在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展孔子学院在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3]

孔子学院目前主要以面授和使用纸质教材为主,未来转型后应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主的模式,而网络孔子学院作为面授教学方式的重要补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设网络教学环境,全方位拓展对外汉语线上教学,是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也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4]。然而,与当今时展需要所不匹配的是,关于网络孔子学院的实施现状和发展方向的文献屈指可数。

本文以孔子学院在线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网络孔子学院的发展为着眼点,通过对其运行模式、涵盖内容等方面的调查,结合作者自身体验网络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的感受,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当今网络孔子学院实施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网络孔子学院发展现状

(一)网络孔子学院发展概述

2014年5月,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正式上线,由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主办,是服务于全球汉语爱好者及全球孔子学院师生的综合性、权威性门户网站,肩负着提供汉语教学资源、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体验网上即时互动与个性化服务的重要责任。截至2016年5月5日,网络孔子学院学生数量已超54.6万人,授课教师共计4123人,在线课程超过30万堂。

(二)网络孔子学院的功能定位

网络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免费提供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资源的平台,在功能的构建与内容的组成上已经具有初步完善的模型,主要分为以下4个模块:具有教学功能的新闻带读;具有互动功能的在线学习课件与模拟考试;展示各地孔子学院风采的报道,包括孔子学院的名师讲堂视频;中国文化集锦资料库(如中医、艺术、文学、功夫、美食、茶酒、民俗、文化遗产等)[5]。同时,网络孔子学院作为实时互动类在线授课系统,能够让教师一边播放PPT进行讲述,一边与学生进行语音沟通。此外,在线课堂具有画笔和投票功能,已登录的会员还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6]

(三)网络孔子学院的网站构建

1.涵盖范围

网站设有58个频道,涵盖汉语学习、中国文化、教学资源、互动社区、孔子学院五大内容领域,拥有汉语、英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俄语、韩语、日语、泰语等语言版本,了1.2万多个不同类型的学习课件,以及近千小时的音视频多媒体内容,为全球汉语学习者、教师以及中国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汉语学习资源和多彩的文化内容,并为用户学习汉语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和支持,有助于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提高孔子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2.课程内容

网站提供可供互动的在线课堂、点播课、可回访的课堂和直播课堂预告四类学习模式,按授课内容可分为综合文化、商务汉语、旅游、交际汉语、基础汉语、认证培训、人物、教学资源、中医、艺术、文学、功夫、美食、茶酒、民俗、文化遗产、电影、娱乐、新闻19类。学习者可以通过对课堂、系列课或教师的搜索找到自己想学习的课程,课程内容广而全,包含了中国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3.服务功能

首先,在系统功能方面,网站支持多种语言,同时拥有完善的搜索功能。访问者可以通过内容分类、授课语言、难度级别、适用人群、课程形式、教学目的、内容属性等对所需课程进行细致筛选,以获取理想的n程(见表1)。

其次,在用户资源管理方面,网站有较为完善的体系。注册用户可以在用户后台查询到曾经进入的课堂、系列课程版块,曾经下载的课件;网站还会记录用户的学习轨迹,方便用户复习。

最后,在客服服务方面,网络孔子学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网站设置了“帮助中心”和“在线客服”,6位客服每天工作时间均为6小时,用户可以联系客服,提出建议、投诉或交涉合作事宜。

二、网络孔子学院存在的问题

(一)网站各语言版本信息不同步

通过对比中文、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四种不同语言的网站版本发现,在多个语言版本中,中文版的更新较为及时,其他三个版本的内容更新存在延迟现象,且各网站的内容有70%以上的不同。总之网络孔子学院多语种版本的内容更新速率差异大,外语版本的更新速度相对滞后。[7]

(二)注册方式不便利

网络孔子学院的合作平台是新浪微博和腾讯QQ,两者是中国大众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虽然网站设置有脸谱网和推特的链接,但用户无法连接注册[8],无法进行评论交流,这也直接导致了在线课堂中的听众几乎全为“游客”,而网站规定“游客”无法在课堂上发言、在课程结束后发表评论,或与教师进行交流。这种由注册方式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三)教师开课资格有待考察

笔者通过对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的大量考察发现,由于网站属于公益性质,大多数教师年龄小、资历浅,对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其怀着“一腔热血”开设课程,但其在不具备相应素质和缺少经验的情况下难免会出错。与此同时,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开设中英双语课程时,双语水平不足,这对于语言教育来说是很不利的。此外,教师在开课前并未接受相关指导和培训,在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把握上难免有所欠缺。

(四)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

网络孔子学院在线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播放PPT。主讲教师坐在电脑前通过PPT授课,但PPT必须经过转码后才能呈现在课堂中,这也导致PPT无法显示动态效果,只能以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形式呈现[9]。部分主讲教师全程几乎只是简单地逐字逐句念着PPT上的文字,这种带读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求学者的需要。

(五)师生联系与互动有限

在短短几十分钟的课堂上,由于学生很少发言,“游客”无法发言,师生之间的互动十分有限。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无法得到解答,在课后难以获得教师的联系方式进行咨询,网络孔子学院也没有提供相应平台供学生之间进行问题讨论与交流,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了解和消化知识。

(六)学生难以选择合适的课程

网站只将课程分为了入门、初级、中级、高级四个等级,这种分类方式很难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中文水平,进而难以选择相应的课程。加上不同的教师对于学习难易程度的理解也不一样,学生在选择课程时难免会因为缺少系统性教学而“少学”“漏学”,无法形成知识体系。

(七)学生学习动力难以维持

网站没有对学习者设立督促机制,学习与否、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完全取决于用户个人喜好,因此学生的学习动力难以维持。

三、网络孔子学院发展建议

(一)加强网站建设

在网站更新方面,网络孔子学院应提高各语言版本的更新速度,尽量做到与中文版步调一致,同时努力开发更多的语言适用版本,以满足更多国家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在注册方式方面,推进与脸谱网、推特等国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方便用户注册学习;在教师资格考核方面,应设立调查小组和监管机构,对开课教师的学历、语言能力、发音水平、教学方式等进行测试,并将不符合资格的教师剔除,对即将“上岗”的合格教师加以培训和指导。

(二)改善教学方式

网络孔子学院应提供更多功能的教学系统,如作业系统、测试系统等,作为在线课堂的补充内容。还可以增加一些趣味功能,如“击鼓传花”的点名机制等。此外,可以设置课后作业批改系统,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纠正错误,更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事半功倍。此外,可以建设论坛,方便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同时完善教师个人主页,使学生可以通过留言或聊天窗口跟授课教师进行课后沟通。

(三)丰富网站功能,吸取国外同类网站经验

针对学生选择课程难的问题,笔者认为网站可以提供“汉语能力水平测试”,在用户注册后即通过简单而全面的测试系统对用户汉语水平进行评分,并推荐相应的课程。这不仅使用户对自身汉语能力有更准确的认识,更有益于其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此外,对于系列课程而言,网络孔子学院可以提供对教师的“关注”功能或课程更新的“提醒”功能,方便用户跟进学习进度,第一时间掌握最新信息。

德国的歌德学院网站、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网站等设置模式对网络孔子学院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歌德学院网站和塞万提斯学院网站均设置了在线测试功能,系统根据测试结果显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为学习者选择适合的课程提供了参考。[10]

(四)借鉴国内相关网站优势

国内的一些在线教育网站也值得网络孔子学院学习。例如,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爱课程”网系统,其在学习社区、学习群组、学习笔记和个性化设置方面别具一格。学习社区可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身感悟,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学习笔记,交流学习心得。学习群组则是课程交流平台,设置有课堂互动、答疑解惑、学习笔记、资料分享和教学活动等专题,学生可以在课后与教师充分交流,并及时了解课程的最新消息。果壳网的“签到”功能和“广场”功能等个性化设置也值得网络孔子学院参考。“签到”功能可以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广场”功能可以让学生发表帖子进行讨论(类似百度贴吧的交流模式),起到提升学习动力的作用。

(五)结合当地文化背景

孔子学院应当重视个性化和国别化的学习,根据当地居民不同的学习需求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11]。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网站页面O计,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以适应求学者的学习需求。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概念的普及,在线教育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传统教育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一代的学习者更习惯于“不教”的学习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将当今信息时代的年轻人称为“APP一代”。他指出,这一代人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习惯于从网络、电视、动画中学习,对依赖课本和辅助材料获得信息的学习与授课方式越来越没有耐心[12]。与此同时,中国的大国地位在国际上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有了学习汉语的需求,“汉语热”席卷全球。可以说,网络孔子学院的建立是适应时展和人民需求的。网络孔子学院应基于自身承担的责任,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发网络汉语教学的在线资源和软件资源,营造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化信息的沉浸式虚拟环境,为汉语学习者及汉语教师提供在线学习、汉语新闻、精品课件等相关资源,方便汉语爱好者自学[13]。网络孔子学院的课程,除了丰富汉语教学的内容外,还应在汉语师资培训、教学教法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最大化地利用网络资源,采用最新的网络教学手段,“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达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14][15],将在线教育与孔子学院发展相联系,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融合,赋予孔子学院新的时代意义。[16]

参考文献:

[1]Wheeler Anita.Cultural Diplomacy, Language Planning, and the Case of the University of Nairobi Confucius Institute[J]. Journal of Asian & African Studies, 2013(2):117-131.

[2]Li J. Chinese University 3.0 in a Global Age: History, Modernity and Future[M]//Chour&J Spangler. Chinese Education Models in a Global age: Transforming Practice into Theory. Singapore:Springer. 2016(1):15-35.

[3][12]T维智.不教的教育学――“互联网+”时代教育学的颠覆性创新[J].教育研究,2016(2):37-49.

[4]詹春燕,李曼娜.孔子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指标、模式与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8-82.

[5]李畅.网络孔子学院的运营策略分析[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2:1-2.

[6]方贻聪.“慕课”对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的启示[J].亚太教育,2015(27):295-296.

[7][10]高晶.网络孔子学院与国际同类网站的对比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2:3-29.

[8][9]黄艾.网络孔子学院:优势与不足[J].对外传播,2012(9):41-43.

[11]王妹妹.针对孔子学院的网络教学研究[J].文教资料,2011(10):197-198.

[13]周满生.加强孔子学院建设的几点认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60-62.

[14]雷莉.孔子学院发展的新思路――慕课(MOOCs)教学模式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224-229.

第8篇:对网络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学资源,课程中心,资源平台建设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必须将教学活动的时空范围扩大到课堂之外,让教学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当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信息技术手也愈来愈广泛的被高校师生掌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教育,由于可以使教学资源不受时空限制地迅速流通从而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要实现网络教育,必须有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给参与教学的人员,让这些人都能方便的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让教学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让参与教学活动的所有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教学资源。

1、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目标教学活动一般都有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等人员参与其中,如何让这些人员都参与到其中来。所以把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过程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让课程负责人以创建精品课程的方式加入到资源建设中。

提供一种简单的操作模式,课程负责人只需要能上网,就能进行课程站点的制作,将自己平时在降低课程负责人进行网络课程建设的门槛,让课程负责人可以在资源平台上通过简单的资源上传、资源维护就可完成课程站点的建设;让需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学生、教师可以快捷的利用到需要的资源并能参与到课程建设,资源建设;让管理人员通过资源平台可以掌握、检查指导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的情况,促进课程中心,资源中心的发展;通过以课程中心为展现的资源平台建设,还可以避免既建课程中心,又建资源中心的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要实现既能放教学资源,又能方便的利用教学资源;让教学资源提供资源的利用的同时促进课程中心的发展;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能快速、高效的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科技论文。

2、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框架设计教学资源按学科、课程信息进行分类上传管理,各课程站点可以引用相关的资源;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用户管理:实现用户注册、访问记录。

系统管理:系统权限设置、分配,系统日志管理等功能。

教学资源管理:负责教学资源库的管理,让有权限的用户可以方便的根据资源分类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上传、维护、利用等管理。

教学资源评价管理:用户可以对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做出评价,是否对教学资源改进,提供相应的反馈意见建议。科技论文。

课程站点管理:课程负责人可以创建课程站点,并对课程的所用内容进行维护,组建教学团队,完成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工作。

课程站点利用评价管理:用户可以对各个课程站点做出使用评价,是否需要改进,与课程负责人进行交流反馈,以促进课程的改进。

用户交流管理:用户与课程负责人、资源管理者之间可以方便的进行交流沟通,如留言、在线交流等。

系统功能模块图如下:

图2-1 功能模块图

3、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的技术概述一般对于经济实力不是很好的高校,不可能去花钱去购买这样的软件,可以选择自主开发。目前可以快速实现这样系统的方式是采用ASP.net的MVC框架,建立好各种网站的模板在资源平台上,当需要创建课程站点时,选择相应的模板,调用资源平台上的各种教学资源即可很快的实现课程网站,让课程上网。所以,系统采用B/S架构,后台数据库建议采用MS-SQLServer 2005 ,它可很好的支持.Net平台并为以后数据扩展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下是本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数据字典。可供参考。

 

表名 列名 字段说明 CourseWeb CWebID 课程站点编号  

 

UserID 课程负责人ID  

 

WebMDID 所用模板编号  

 

CWebEnName 课程英文名  

 

CWebName 站点名称:通常取课程名  

 

CWebState 站点状态:  

 

ClickNum  

 

 

 

IsDeleted  

 

CallerMsg CallerMsgID 留言ID  

 

UserID  

 

 

 

MsgID  

 

 

 

CMsgContent 访客留言(250汉字) Response ResponseID 答复ID  

 

CallerMsgID 留言ID  

 

Response 答复内容  

 

ResPsTime 时间  

 

UserID 用户ID Resource ResID 资源ID  

 

CWebID 所属课程站点  

 

IsShare 是否共享  

 

ResTypeID 资源类型ID  

 

ResDescribe 资源简介  

 

ResContent 资源内容  

 

ResDotpath 资源路径  

 

UserID 用户,上传者ID  

 

IsDeleted 是否删除 ResType ResTypeID 资源类别编号  

 

ResType 资源类别名称(根据后缀来判断) User UserID 用户ID  

 

PassWord 密码  

 

FullName 全名  

 

RoleID 角色 Course CID 课程编号  

 

CName 课程名称  

 

CDescription 课程简介  

 

CSyllabus 课程大纲  

 

CWebID 课程Web站点ID  

 

CWebSite 课程站点地址 CourseComment CCommentID 课程评价编号  

 

CID 课程编号  

 

CMTOriginID 课程评价来源  

 

CMTTypeID 课程评价类型  

 

CMTSummary 课程评价摘要  

 

CMTFile 评价文件实体保存位置 WebModel WebMDID 模板编号  

 

WebMdName 模板名称  

 

WebMDPath 模板位置  

第9篇:对网络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成人学习;网络编辑;培训课程;教学设计

网络编辑培训课程(以下简称WBYY课程)是由中国编辑学会电子与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联合业界单位研发的,原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认证的《网络编辑职业资格》培训必修课程、在职编辑继续教育选修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均来自一线编辑的真实工作,以解决日常工作问题为教学核心,包括从事网站编辑、网站营销推广职位的全部岗位操作技能。学习相关技能并考试达标后,即可胜任网络内容编辑、网络营销推广、网站运营等相关工作岗位。WBYY操作水平认证证书由中国编辑学会,是目前网络编辑行业最权威的操作水平认证证书。

WBYY课程采用远程自主学习方式。学习者自主在线观看教学视频,然后上机操作大量习题,完成和提交作业,培训课程平台及时给出反馈,并设有热线支持。最后进行实际操作考试。

笔者作为一个传统出版编辑,在参与体验了整个培训之后,深感这种远程培训形式非常适合编辑职业发展。但这种远程培训课程在编辑出版行业毕竟是新生事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笔者结合成人学习和远程教育的特点,分析和归纳该课程教学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希望有利于该课程质量的提高。

一、课程特点分析

WBYY课程的内容取自真实工作任务,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是其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1. 课程内容取自实际工作

WBYY课程立足“实用”与“操作”,内容均由一线编辑精英编写,如实反映编辑的日常工作,贴近实际工作要求。通过取自实际工作的各种操作任务,讲解网站编辑、网站营销推广岗位的操作技能。通过大量由易到难的习题,提高学习者的操作能力。WBYY课程符合成人学习以任务为中心或以问题为中心的特点,实现了从教程走向岗位需求,是真正贴近工作的上岗培训。

2. 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

WBYY课程将学习内容分为6个分册,每个分册又分为若干个操作模块,每个操作模块对应一项操作任务,每项操作任务都包含至少一个实际工作技能关键点。换句话说,就是将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小的操作任务(图1),让学习者逐一地操作完成。

模块化设计使得“小步骤”学习成为可能,学习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轻松掌握一项操作技能,快速获得“学习成就感”。这是成人远程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

图1 WBYY课程的模块化设计

3. 学习支持服务多样化

远程自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存在孤独感,在遇到困难时需要有能寻求帮助和及时获得指导的学习支持服务。WBYY课程开发者在此方面做了精心设计。不仅教师要及时对每位学习者提交的每道作业给予点评(图1),还设计了教师在线答疑对话框,建立了参加培训的学员QQ群,有微信、微博,公布了答疑教师的联系电话,在每道练习题目下都设置了“进入讨论本题的专帖”(图2)。当学习者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采取任意一种方式与课程教师或同学进行讨论、沟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习者有疑问时,先进入“进入讨论本题的专帖”,通常就能够根据之前其他学习者发的帖子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必一定要找到答疑教师才能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习者远程学习的能力。

二、完善课程设计的建议

编辑职业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想的状态是面对实际问题采用“师徒制”方式,但在目前网络编辑培训市场需求巨大与师资不足的情况下,根据编辑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地教学是不现实的。WBYY课程采用远程授课方式,极大地缓解了师资不足、学习时间紧张的问题。如果能在以下方面做出完善将会更好。

1. 提供参考学习时间

工学矛盾是成人学习无法回避的问题,要求在职人员像小学生一样,全力以赴去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合理计划时间就变得极为重要。学习者合理计划时间的前提是课程设计者给出参考学习时间。

WBYY课程一共有6个分册的内容,参加考试获取证书需要完成至少3个分册的学习和练习题目。在报名学习该课程时,因为没有被告知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参考值,学习者很难判断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学习。

建议WBYY课程为每个分册(或每个模块)标注参考学习时间,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者安排时间,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是否达到要求(因为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日常练习时有时间要求可以促进学习者提升熟练程度)。

2. 避免单一媒体形式的不足

WBYY课程内容以720P全高清视频的形式呈现,向学习者展示每项任务的操作过程。视频教学具有其他媒体难以媲美的教学效果,然而同时也有不足:学习者无法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做文字记录。如果做文字记录,就无法看到完整的视频,除非需要做记录的时候,先将视频暂停,做好记录后再继续播放视频,但这又影响观看视频的流畅性与连贯性,影响学习效果。

建议WBYY课程在采用视频教学模式呈现学习内容的同时,向学习者提供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操作路径清单”(呈现正确的操作过程,记录操作要点),以弥补单一媒体形式的不足,这将给学习者的练习和复习提供极大的便利。“操作路径清单”既可以是电子版的,也可以是纸质版的。纸质版方便学习者利用工余零碎时间记忆,不一定非要坐在电脑前反复观看视频,节省时间;电子版可以随时更新调整内容,节约成本,学习者也可以下载后自行打印成纸质版。

3. 加强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

WBYY课程开发者借鉴电子游戏“愤怒的小鸟”中逐级过关的方式,将学习模块设计成只有全部完成前一个模块的学习和练习题目,才能开始后一个模块的学习的方式,以吸引学生不断深入地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从心理上激励了学习者,但是也给一些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为有些模块的学习内容和操作任务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并不是新知识,他们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就很熟悉这些知识,但学习该课程时要“逐级过关”,导致他们不得不把非常宝贵的时间花在这些“无用功”上。

成人学习者具有很强的自我导向性和自我控制性,存在着普遍的工学矛盾。这就使得成人学习者希望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新”知识的学习上,因此,远程课程开发者应考虑成人学习的“时间有限”问题,将课程设计成可以由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的模式。

4. 使习题与知识点相呼应

远程自主学习课程需要设计学习活动或练习题目,这种学习活动或练习题目是与学习内容相对应的,是根据某一知识点设计的。

WBYY课程开发者为每项任务设计了多个练习题目,这非常有助于学习者通过完成这些题目来掌握该项任务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流程,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但是,在针对某一知识点设计练习题目时,练习题目应侧重对当前知识点的理解与操作,其余知识点的操作不要比重过大或反复出现,否则易导致学习者产生烦躁、厌倦之感,影响学习者对课程的评价。

建议WBYY课程开发者在介绍完某一知识点后,设计“单项练习”,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在若干个相关知识点之后设计“综合练习”,综合应用所掌握的几项技能,以检验学习效果。

建议WBYY课程开发者在设计某一知识点的练习题目时,仍采用逐级过关的形式,以刺激学习者的“过关晋级”心理。而把每个操作模块及相应的操作任务设计成“学习次序可选择”,以使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能够将精力集中于“全新”的学习内容。

WBYY课程属于“实用操作型”课程。它的课程设计具有明显的成功之处:课程内容取自真实的工作环境任务;小步骤地呈现学习内容的方式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远程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成就感”和“收获感”;针对每项任务设计的练习题目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学习支持服务灵活多样,学习者在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指导等。

同时WBYY课程也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完善:提供参考学习时间,以帮助学习者做出时间安排;增加电子版或纸质版的学习资料,以方便学习者练习和复习;课程设计成可以由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的模式;习题与知识点单一对应,以帮助学习者将精力集中于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等。

令人欣慰的是,WBYY课程开发者一直积极地获取课程学习者的反馈和建议,并根据这些反馈和建议不断地优化该课程。WBYY课程将为提高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王国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参考文献:

[1]王宇飞. 远程教育中成人学习的特点及学习需要分析[J]. 成人教育,2005 (1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