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

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

第1篇: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

关键词:办公空间;模数化;人性化办公;模数空间1现有项目概况

我们在设计院的帮助下对其组织机构进行了详细调研,公司由高层管理部门和几个较大的设计研究院、工程事业部、职能管理部门组成,其中各设计院下设若干不同专业的设计所。通过对于几个专业设计所的调研发现,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特点:(1)组织结构具有随机性。因为设计变更需要经常组建临时设计团队。(2)部门结构综合性强。一般由建筑、结构、水暖电、动力等不同专业组成。(3)沟通模式灵活。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可以集思广益。有几种常见的讨论模式:几个人讨论、5/6人讨论、多人讨论。(4)大量资料的需要。包括个人资料和公共资料,公共资料中也包括一些临时性的图纸和长期存放的图纸,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生活物品的摆放。(5)人员配给具有一定的比例。建筑设计人数比例占到50%,结构人数的比例占到25%,其他专业人数比例约占25%。根据这些现场调研的结果,我们对于设计公司内部的办公空间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通过模数化的研究手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有空间的使用效率,也就是这次设计研究的目标:“灵活办公、适应建筑、使用尺度、空间效率”。

2办公家具单体模数化组合分析

2.1使用者的特殊需求与家具模数化的关系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对于办公空间设计而言更是如此,需要对于不同的使用人群进行分析,找出他们的工作习惯,如作息时间、工作状态、使用的工具、交流模式等。因为工作内容上的区别,所需要的使用空间也会有所区别,交流模式和布局模式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模式对他们进行设计,或者只是把简单的家具放进去,对于长时间使用的办公空间而言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或者使用空间不够,个人物品公共物品到处堆放的现象,反而影响工作效率。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就要合理考虑设计对象的各种使用因素,对他们的各种工作状态进行全面的掌握。通过对于家具模数化设计,使之能够有效满足使用者的尺度,并合理考虑工作状态的灵活性,满足使用的多种需求,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多种问题,比如人员调整,工位的变动,个人物品摆放凌乱的现象,人员交流等问题,可以有效减少浪费现象,也可以使整个空间的设计有章可循。

2.2办公家具单体模数化组合及对应的变化方式

在调研中发现,设计所是有很多不同工作种类组成,一个设计所里包括建筑、结构、室内景观、风水电等多种工作种类;按照等级上来说,包括所长、副所长、各个专业的总工、普通办公人员,此外空间功能上还需要打印区、会议区、储藏区、接待区等。但却有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1)开敞办公区拥挤,公共使用区域不够,普遍存在图纸到处堆放的现象。(2)人员私人办公区面积不够,桌子上堆放很多个人物品及办公用品,没有合理的储藏空间。(3)个人办公空间有着很好的私密性但缺乏开放性,每个人都隐藏在自己小空间里,显然不便于相互交流。(4)空间本身昏暗单调缺乏变化。针对设计师的办公需要及人体功能学的相关数据,办公空间需要满足A1图纸、台式显示器及笔记本电脑、约30本工具书及若干个人物品,得出需要办公桌的模数最小使用尺度为(长*宽)1600*800mm,以及最大舒适使用尺度为1800*800mm。(如图1)

图1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因为需要大量的储藏空间,及考虑到家具组合应用的最大使用率,设计师在工作时经常会伴有小规模临时会议和图纸讨论空间,还有临时图纸的摆放区域、办公书籍的存放位置,所以在1600*800mm模数的基础上,对于办公桌的单个模块摆放方式进行了设定,把储藏位置放在办公桌下部及后面的位置,让桌面保持整洁,后方书架高度保持与桌子齐平,并且通过去除工位边缘的围挡保证视线无障碍,避免出现空间昏暗的现象。桌子的形式是简单的四条腿方形桌面,与此相搭配的是一个可以自由伸缩,隐藏于书桌之下的条状小几,两个这样的小几搭配可以成为一个简单的临时小桌,便于随机讨论的需要。同样我们设定了一个与桌子宽度相等的方形小桌作为搭配,组合时可以起到连接桌的作用,不用的时候可以作为小型的会议讨论区。(如图2)办公桌下面文件柜模数与后面书架成倍数关系,两者之间功能上可以随意转换。

图2家具模块组合(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3传统办公家具的弊端

传统办公桌多是“L”形的固定模式,有一定的私密性但灵活性差,工位内部使用空间局促,不能满足设计师在使用空间的需要。在重新装修及搬运过程中,因为它体积较大,很容易造成损坏和浪费。相比之下新的办公桌可以根据设计师使用功能的需要随意组合达到最大的使用率,取消围挡保证了更好的光线,拥有较好的空间适应性。

3办公空间的功能性与模数化

3.1会议空间的模数化设计

办公空间按照类型不同有着不同的功能性,最基本的功能包括:会议室、开敞办公室、领导办公室、前台接待室、储藏室。开敞办公区和会议室这种具有公共性的开敞空间,自然成为模数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在设计会议空间时,可以把它分为若干基本的组合单元,“OFFICESPACES”中把会议室的基本单元分别设定为边长90cm、120cm、135cm、150cm方形的四个模数单元,若干个这样的模数单元复制组合成为矩形或方形的空间,90~150cm的每个单元都有多种变化方式,可以根据需要增减模数单元调整空间大小来控制会议室的规模。通过这样的组合方式,可以简单计算出使用人数所需要的会议室使用面积和空间尺度,找到二者的对应关系。

3.2开敞办公空间的模数化设计

(1)我们在办公楼平面中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平面,并分别在北部和南部的平面中选择了4个标准的柱跨模块,作为衡量建筑基本模数的参照单元。(2)因为办公桌椅的前后使用幅度是在580~730mm之间,所以一组办公桌长度为800mm(桌宽)+580mm\\730mm(椅子幅度)+520mm(走道宽度)+400mm(书架)=2300mm\\2450mm。这样加上中间值2370mm,一个组合的长度分别为2300mm、2370mm、2450mm三个值。上文已述,作为设计师使用办公桌的基本长度为1600mm,考虑到使用的弹性空间,我们选定了另一个适用的长度1800mm。这样通过长宽的组合就得到了六种可能的尺寸模数,分别为:2300mm*1600mm、2300mm*1800mm、2370mm*1600mm、2370mm*1800mm、2450mm*1600mm、2450mm*1800mm。

(3)把在1中得到的4个标准的柱跨模块和家具的六种模数尺寸进行叠加,就可以发现每个家具模块在建筑单位中的使用率,通过对有效使用面积和工位数统计结果,得到一组弹性空间(红色阴影区域)最小的模块组合,显得更加合理的尺度标准2300mm*1600mm。

(4)通过对比得出最佳单体模数后,以建筑轴线为基准线,把建筑平面按照2300mm*1600mm的长宽尺度以网格的形式覆盖整个建筑平面,在网格中布置开敞办公区和会议区的位置,根据功能流线及建筑的各方面自然条件,合理安排各功能区的位置。需要提到的是虽然平均分布网格是最基本的布局手法,但即便其中的若干功能有所变化,或者工位摆放的位置有所替换,它仍然是一种很有效率的布局方式,我们去寻找的只是一种功能布局上的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也可以去扩展到其他类型办公空间的排布之中,甚至可以从整个办公楼的区域划分来考虑他的模数化设计。

4模数化办公空间设计的拓展

办公空间模数化所涉及的范畴包括很多方面,如办公设备、人体尺度、太阳光人工光的利用等,本文所涉及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不过针对本项目而言,办公空间模数化可以扩展到每个工作人员的使用过程中,配套功能也可以针对工位摆放设计出可能的模数化组合形式,并与工位的变化相对应。比如工位需要单独的照明,就完全可以设计一种组合式灯具,空调系统的出风部分可以深入到每个工位的每个人,实现定点照明定点控制。相信这些设想完全可以作为办公空间设计的基本方法被实现并普遍应用。

第2篇: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function distribution and design space of food service center in the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 , actual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catering service function, dining way cente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behavior changes on the impact of space desig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xisting strategies universities catering center.

关键词:高校餐饮中心,空间设计,餐饮方式,心理行为

Keywords:food service center in the university, space design, dining way, psychological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目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高校连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的剧增以及心理行为需求变化,高校食堂的更新己势在必行。本论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现存高校餐饮服务中心的功能布局以及空间设计如何满足新的需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高校食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新时期高校餐饮中心建设的发展变化

1.1 功能的变化

我国高校老校园在建校之初建造的学生食堂在功能上除提供学生用餐外,很少有其他功能。如今社会餐饮、娱乐、休闲等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越发深入,高校食堂也开始从单一餐饮功能的载体逐步向多用途发展,商业服务设施、娱乐活动场所、学生社团办公等也和食堂结合在一起。

1.2 餐饮服务方式的变化

原来封闭式的售饭窗口被半开放式的售饭台取代,同时增加了自助售饭、服务式等的售饭方式。

1.3学生对于餐饮中心行为心理需求的变化

现如今,大学生来到高校的餐饮服务中心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就餐,丰富的课外活动以及逐渐提高的消费水平让大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多种功能之外,当代的大学生在行为心理方面对餐饮服务中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高校餐饮服务中心的变化对空间设计的影响

2.1功能的变化对空间设计的影响

当今国内的大学生对餐饮服务中心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关于饮食这么简单了,产生了“餐饮+交往+娱乐”这种餐饮生活的新理念,大部分食堂已经融入了一些其他的功能,如小型商业、社团办公室等。

2.2餐饮服务方式的改变对空间设计的影响

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学生对餐饮空间要求逐步提高,许多新型的餐饮形式走入校园,如快餐、明档风味,点菜(小炒)式、自助餐、西餐、咖啡厅等等,都给高校学生食堂的空间设计带来很大的变化。单一的餐饮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高校餐饮中心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的生活水平了。

自助餐

我国高校餐厅一般都采取以下的方式:学生到专设的食品台上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行

盛取各类食品,所设食品都明码标价,盛取完毕到指定地点统一结算。这样既能满足同学们选取多种食物的需求,又不易浪费食物,且管理方便。自助餐厅的付货部要求设有较大且可供展示的付货两用食品柜台。这种取货台可以设于餐厅当中,顾客环绕而行逐一选取,也可以设于餐厅一侧,就餐学生沿台一边按顺序自行选择。

自助餐厅多以大餐厅为主,也可在其中做适当的分隔。餐厅的流线设计如下:学生在餐厅入口处领取托盘及餐具,在服务线上挑选菜肴,在服务线的出口刷卡付款,然后找座位就餐,用完餐自己将餐盘里的剩余物倒进垃圾收集箱,在餐厅的出回餐盘,避免流线互相干扰。这一切都给人平等和透明、民主的感觉。

⑵.结合咖啡厅、书吧的西式餐厅

由于现代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样化,以休闲、娱乐性就餐形式为主的书吧、咖啡厅在高等校园中悄然出现,并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有的咖啡厅还配上小规模就餐,餐饮时间有长有短,且灵活性高,这就要求餐厅有较长的营业时间。座位布置灵活,食品、饮料初加工简便,制作机械化程度较高,一般都以售卖成品、半成品为主,对操作间所需建筑面积要求不多,但对餐厅环境要求较高。

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的改变对空间设计的影响

较之以往的高校学生餐厅,现在的高校学生综合性餐厅的主要功能仍然是就餐,但所不同的是,学生对就餐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餐饮空间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只有在认真分析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深受大学生喜爱。

大学生的行为心理与餐饮空间设计

学生餐饮空间的形状、面积、边界状况及个人所属的领域变化,都会影响到学生行为方式。事实上也是如此,由调研观察来看,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的“边界效应”理论适用于大学生在餐厅的就餐行为。经过调研分析,长安大学本部餐饮中心第一餐厅学生就餐时选择餐桌座位有以下特点: 11:00am基本是没有课程的学生开始选择就餐的时间,一直到12:00am,学生下课之后,餐厅内达到一个就餐高峰。靠近边缘和柱子的位置首先会被选择,其次是距离售餐台较近的位置,直到最后达到就餐高峰的时候中间的位置才被选用。边界区域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人们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条件,并且使个人空间领域有了庇护感。从理论和实践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餐厅的座位的设置上应该尽量多的去营造边界空间。

餐座布置与大学生的行为心理

学生餐厅的座位布局不仅要通盘考虑学生的使用要求、人体尺度,还要符合大学生的行为心理需求。调研中发现学生就餐时对座位选择时,靠墙的餐椅以及能纵观全局的座位比别的座位受欢迎,其中靠窗的座位尤其受欢迎,因为在那里室内外空间可尽收眼底。边界实体明确围合出属于本桌人的空间领域,不被他人穿越干扰和侵犯,个人空间受到庇护,有安定感。

⑶.就餐空间的布局与餐座布置的设计

高校学生餐厅座位布局要通盘考虑使用要求、人体尺度及行为心理需求。学生餐厅座位的平面布局首先要满足就餐的使用、交通、工作服务等的功能要求,通过平面的合理组织,把许多餐桌紧凑有序地安排在一个餐饮空间里。通过空间设计,如地面或顶棚的升降,隔断、围栏、绿化、灯、柱等等的间隔,将餐厅划分为若干个既有分隔,又相互流通的空间,再在每个小空间里布置餐桌。平面布局应考虑秩序感与边界依托感。前者从秩序条理性出发,后者是考虑人的行为心理需求。

①.餐桌布局的秩序感

秩序是餐桌平面布局的一个重要因素。理性的,有规律的平面布局,能产生井然的秩序美。设计时,要适度把握秩序感,使平面布局既有整体感,又有趣味和变化。

②.营造边界

从人的行为心理需要出发营造边界,注重创造有边界的就餐空间。划分空间时,可用垂直实体围合出各种有边界的餐饮空间,尽量使多的餐桌至少有一侧能依托于某个垂直实体,如窗、墙、隔断、靠背、花池、绿化、水体、栏杆、灯柱等等,应尽量减少四面临空的餐桌,使多数餐桌都有边界依托,提供既能交往,又有个人空间领域的餐饮空间。同时,餐桌的布置要有意识地安排不同的人际距离,形成多种不同的交往氛围。

结语

在调研观察和大学生行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高校餐饮服务中心的发展以及对空间设计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分析后,作者认为,在未来高校餐饮服务中心的空间设计中,应更加注重餐饮空间多功能性与高适应性的特点,心理需求的变化对设计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l]《建筑设计资料集6》(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 陈式桐、陈伯超:《酒楼、餐馆、咖啡厅建筑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第3篇: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

1设计师工作中对设备的需求如何让自己高效快速又灵感充沛地作业,无疑是办公区域最重要的使命。现代化的机器办公手段已经取代了原始的手工操作,电脑、打印机、复印机和扫描仪等办公设备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家庭办公,也逐渐成为他们办公的好帮手。对于一些家庭办公的设计师来说,分别购置单一功能的办公设备增加了预算压力,又浪费了有效空间,工作效率更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目前市场上的最新状况表明,多功能一体机因为其占用空间小,功能多样,使用方便等特点而逐渐成为设计工作室的首选。它能轻松地帮助设计师们消除烦恼,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节省了空间,高品质、高效率的办公用品成为最合适的办公助手。而一体机也成为的家庭办公设备的发展趋势。

2设计师对个性化设备的需求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中,设计师的压力大,工作繁忙,家既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又是工作空间,对于办公设备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从事设计的工作者除了要求办公设备实用和灵活以外,还能突出其个性化,展现其个人品味,所以,办公设备需要为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由此可见,办公设备与设计师的关系上升到精神功能层面,即以实现某种使用功能为基础,营造出某种具有风格意向的办公氛围。主要是从办公设备的形态、色彩、质感、灯光营造等方面考虑。以往的办公设备太注重体现工业时代的机械化、科技感,造型方正平直,色彩冷漠,材质多选用钢材、玻璃等科技感强烈的材料,只是考虑提高效率,没有考虑人的心理需求。我们应当引入生活美学,在冷色为主的办公设备中加入暖色,如红色系、橙色系等,将冷暖相互搭配。

3办公空间与设备的关系:办公设备、办公家具和室内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设备的用途、摆放位置等都取决于它的“空间”传达出来的信息。设备作为一种产品,不仅具备使用功能,也具备精神功能。它可以分隔空间、填补空间、改善空间效果、利用空间,使其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不少人对家庭办公室的看法却往往停留在“一台电脑配打印机、一部电话带传真机、一条ADSL就足矣!”对此,设计师认为,功能的配备诚然重要,但要真正提高办公效率,却还得在家庭办公室的格调地方下些功夫。选择房间、风格定位、费用预算、办公设备、家具挑选、灯光设置、色彩搭配、装饰配衬等具体细节都得一一考虑。空间的表达形式除了利用实物分隔之外,还可以利用一些视觉感知形成一定的心理空间,例如色彩、灯光等。不同的色彩可以在视觉上对空间结构进行划分并对建筑结构本身的一些问题起到修正作用。设备设计中同样存在色彩设计,色彩不但可以利用色彩的变化达到“间”的作用,对设备的不同构造部分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划分出不同的空间,从而营造出一种心理空间。

二、设计师办公设备的设计构想:

通过调查分析,对于设计师的职业特征与家庭办公设备的特点需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设计师生活上没有固定的规律,办公空间不仅要满足工作的需要,还要与居家生活协调。上文通过论述分析了设计师职业特征及其办公环境的特点,对办公设备提出了一些设计需求,现针对办公设备提出一些设计构想。

1设计师家庭办公设备系统设计:在分析设计师工作流程后,为方便设计师的工作,构想一个适合设计师家庭办公的设备系统(如图表所示)。整个系统主要分为资料输入、资料编辑、资料输出三大部分组成。资料输入包括记录、录音、扫描、收纳的功能。可以利用当今的科学技术,构想设计一个电子板将设计师调研时记录的图文资料及随手纪录的创意手稿即时记录保存,并可上传到电脑转换成数字文字与图形,进行数字化管理与应用,让使用者方便储存、编辑与分享。由于设计师经常需要手绘一些A3以上的设计草图作为概念的展示,为了保存手稿至电脑里进行修改及与客户交流分享,但是通常扫描后都需要采用PS软件进行拼合。为此,系统中的扫描功能构想以手动形式完成,造型轻巧,可以直接手握在书籍等文本资料上进行扫描纪录,同时也可以上传至电脑进行格式转换,方便使用随时进行编辑。收纳功能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想一款电子书夹,把大量层叠的设计草图、文案资料等所有的材料都分类放置,条分缕析,在使用者需要查找翻阅时,只需要在系统终端输入文件名等相关信息,电子书夹就会有发光或发声提示,让使用者可以及时找到所需要的文本资料。使整个办公环境井井有条,更加舒适自然,从而提高工作时的效率。当今网络空间的建立,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料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传递输出,有利于资料的共享,增加与客户沟通的便利性,有助于设计的决策。

2设计师家庭办公空间与设备设计:考虑到居室面积的局限性,尽可能不用固定的隔断来划分和组织各功能单元,而是采用灵活的办公设备与家具来围合出不同性质的空间,这种方式会让各个空间功能变得更加灵活。而对于办公设备的设计要处理好家居气氛与办公气氛的矛盾,应该尽可能的将两者协调起来,将办公间与其他的功能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并形成统一的基调。在不破坏家居氛围的前提下,在工作空间区域添加一些比较明快的色彩,可以振奋人的精神,从而提高工作时的效率。

3设计师家庭办公设备的个性化设计:在办公环境中整日忙碌,人容易疲劳,容易导致心理压抑,而不同的办公设备会带给人不同的生活观念和工作方式,因此要充分考虑设计师的心理感受,办公设备应满足设计师的需要,更显多样性、个性化。构想办公设备在色彩上要更具个性化,在色调上打破黑灰的主色,以明快的橙、绿、蓝等色调满足设计师个性化需求。材质上趋向健康多样化,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材料搭配,实木的厚重,皮质的奢华,玻璃、金属的冷艳等,都能展示出唯美特色。而在造型上,兼备舒适度与艺术性,除了传统的方正造型外,还可以设计成半圆形、U形以及不规则形的几何造型,使之仿佛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的同时也能更加方便使用者的操作,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

三、结论

第4篇: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

[关键词]办公楼 绿色建筑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157-02

一 项目概况

该项目基地分为东西两块,东侧为27层的主楼,西侧为6层的副楼。总用地面积33500m2,总建筑面积74608m2,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12090m2,地上建筑面积62518m2,建筑占地面积9250m2(图1)。

主楼建筑面积52025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0370m2,地上建筑面积42655m2,共有27层,裙房4层,地下1层。1、2层为餐厅及办公用房,3层为活动中心及办公用房,4层辅以会议室、多功能厅、餐厅、办公用房。

副楼建筑面积22583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1720m2,地上建筑面积20863m2。设有6层,局部4层,半地下1层。1层主要为餐厅与办公区,2~4层主要为办公空间。

二 绿色办公建筑设计

(1)节地与室外环境

①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建筑群布局

该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春秋两季为冬夏季风交替期,风向多不稳定,春季多偏东风,而秋季则多偏南风。常年最多的风向是夏季的东南风和冬季的西北风。建筑为正南朝向,使得表面积较大的南北立面没有直接正对冬季主导风向,减少了冷风渗透对建筑的影响。在夏季建筑前后压差良好,有利于自然通风,且建筑朝向为正南,冬季可获得足够的日照。高大建筑物和建筑群会显著改变城市近地面层的风场结构。最终经过室外风环境模拟,实现了夏季和冬季在平均风速和10%大风的情况下,建筑周边人行区域通风状况良好,基本无涡流形成;建筑物周围人行区域距地1.5m高度处风速小于5m/s,符合行人舒适度要求。

②场地交通组织

绿色办公建筑应做到人车分流,交通流畅,合理安排各种出入口和场地内部的交通流线。本项目内机动车道主要沿建筑东侧、南侧、北侧布置,地上停车场布置在场地的西侧、东侧、北侧,地下车库出入口位于场地的西侧和东侧,车流由场地西北侧和东侧的次入口出入,人流则从场地的南侧中心广场出入,便于人员进出和疏散。

此外,鼓励绿色交通、减少交通出行排放都是绿色建筑评价的重要内容。基地对外交通十分方便,距离主要出入口500m有2条公交环线,有利于办公人员上下班和对外联系。在停车位的设置上,提出限制机动车停车位数量的要求,增加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为非机动车的使用提供便利、安全的基础条件,从而间接提高绿色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机动车带来的大气污染以及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噪声干扰。

③地下空间的利用

项目充分开发了地下空间,作为汽车、自行车的停车和设备间,建筑的地下面积约为12000m2,布置了212个机动车停车位和90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大大缓解了地面停车的压力,并间接增加了办公楼室外的绿地面积。

④提高环境质量

提高环境质量,重视绿化已成为当前办公建筑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该项目绿化布局简单大气,选用香樟、银杏、红叶石楠等绿化树种,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既美化环境又起到净化空气和阻隔噪声的作用,从而创造安静、卫生的良好环境。室外停车位地面采用透水砖铺设,透水砖具有良好的透水效果,能减少地表径流,减轻排水系统负荷,改善排水状况,同时增加地下水涵养,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热岛效应。

(二)节能与能源利用

办公建筑能耗主要包括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用于供暖、通风、空调、照明、设备、办公电器以及给水和热水等的消耗。在夏热冬冷地区,冬夏持续时间长,室内舒适度低,因而供暖和制冷的能耗比照明和通风的能耗多得多。根据相关的调研数据显示,办公建筑能耗以空调采暖、制冷为主,其中气候最不适宜的夏季7、8月份和冬季12、1月份是空调能耗的高峰期,因而,为提高建筑室内环境舒适度而产生的建筑能耗在建筑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为47%;其次是照明能耗,占总能耗的31%,越来越多的开放空间设计,大量的、不加控制的人工照明是现代办公建筑能耗高的重要原因;再次是办公设备、电梯、通风、水泵等其他设备。

①空调系统节能

空调系统采用分区设计和分时段控制的措施,能有效节约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小房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大房间采用全空气系统。小房间的新风系统通过设置在空气处理器上的新风电动多叶调节阀来调节,在夏、冬季,调节阀按人员所需新风量进行设置,在过渡季节,可以采用全新风系统来满足室内环境需求。大房间的空调系统采用低速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形式,在夏、冬季,调节阀按人员所需新风量进行设置,在过渡季节,可以采用全新风系统来满足室内环境需求。另外,项目还采取部分负荷运行策略:空调水系统采用一次泵变流量系统,以减少平时空调运行费用。所有空调处理器和风机的电机均采用变频电机,以在部分负荷时低速运行,减少设备电力消耗。

②照明系统节能

办公照明应尽量选择自然采光,当需要补充人工照明时,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应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数值;光源选用高效节能型灯具,荧光灯管采用T8节能灯管配电子整流器;功率因数达到0.9以上;楼梯照明采用节能灯,使用同型号自带蓄电池的应急灯具,断电时可继续工作60min,对地下车库、室外路灯、泛光照明回路和各楼层公共通道照明、航空障碍灯等进行监测,并实现远程开关控制。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项目采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主要收集屋面雨水,并利用布置在绿地、停车场及道路下方的雨水蓄水模块收集更多雨水,理论上每年可收集雨水10668m3。收集到的雨水经过截污处理、弃流处理及自动过滤系统的收集处理后用于绿化浇灌,道路、广场浇洒。

(四)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①控制建筑造型

该项目采用了简约朴素的现代风格,建筑立面以简洁利落的形体显示出现代化办公建筑的品质。通过浅灰色石材、金属及玻璃幕墙的组合搭配,体现出建筑的体块关系,同时通过雨棚、窗台等线条的穿插变化使立面更加丰富,既避免了过于单调的造型,又产生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②灵活隔断的办公空间

该项目为办公建筑,主要功能有办公、会议、展示、餐饮、健身和部分商业活动。其中副楼办公区域全部为开敞式的大办公空间,采用矮隔断形式。主楼的部分办公和健身活动区域采用大空间形式。灵活隔断在拆装过程中不影响周围空间的使用,能够循环利用,且不会产生大量垃圾,以减少由于使用者变更带来的再次装修中的材料消耗。该项目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灵活隔断的比例为56.49%。

(五)室内环境质量

对于办公建筑而言,使用者80%~90%的时间都在办公室度过,所以室内环境的质量是很重要的,室内环境一般包括声、光、热、气环境,应以健康优先、舒适适度为主要目标,尽量避免产生噪声污染,保证办公室有充足的光照、宜人的热环境以及良好的通风条件等。

①隔声降噪措施

声环境是评价室内环境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该项目中,外界噪声源主要是西侧、南侧的交通噪声。建筑布置在场地中间,距离南侧道路55m,距离西侧道路边线50m,中间布置有乔木、灌木等绿化。从空间功能上而言,公共性较强的入口大厅布置在大楼南侧区域;主要的办公空间布置在2~6F,尽量远离噪声区域。对最不利房间进行计算分析,办公室室内背景噪声为42.3dB,满足规范要求。并针对噪声敏感房间采取以下降噪措施:①建筑外墙、楼梯间墙为240mm厚的加气混凝土砌块;②主要噪声设备用房布置在地下室,各楼层风机房等噪声房间尽量远离其他功能用房的核心筒位置;③使用低噪声消防通风两用柜式离心风机;④玻璃幕墙采用6mm厚的中透光Low-E玻璃+12mm厚的空气间层+6mm厚的透明玻璃。

②自然通风和采光

第5篇: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

关键词:考察法;德国;职业教育;毕业设计

1背景资料

2012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笔者参加了由珠海市教育局主办,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协办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师资培训班。本次培训班共有3名资深德国专家授课,其中舒尔茨教授主要讲授微观教学法和引导文教学法;史侯德先生讲授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劳伦斯先生讲授考察法和媒体辅助教学法。

笔者所在的班级第一位教师是劳伦斯先生,他讲授的考察法使笔者受益良多,对笔者正在同步进行教学的环艺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现将笔者本人的学习经验以及应用的成果总结如下,期待与同行进行交流。

2考察法的定义及内容

考察法是指在实践中对事实、经验及行为方式等进行有计划地现场考察的方法。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织,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考察法在执行过程中一般分六个步骤:准备――计划――实施――评估――展示――反馈。

在准备阶段,教师应首先注意如何用考察法来实现本专业教学目标;其次是确定考察地点与主题;第三是与考察地负责人确定考察时间、安全问题、活动安排等。第四是考虑如何到达考察地点、往返要多长时间、必要的设备和工具等问题;第五是要明确哪些知识必须在考察临行前教给学生;第六是注意考勤信息。

学生方面,在准备阶段要落实考察中需要弄明白教学内容、激发考察兴趣;其次是思考考察对象、内容及预期结果;第三是与考察地负责人确定考察时间、安全问题、活动安排等。这个阶段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教师只提供引导和建议;第四是准备考察时的提问技巧、采访技巧、书写技巧、结构化技巧。

在制定考察计划时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全班共同讨论并确立考察任务,学生制定考察任务及标准,教师应确保考察目标与培训目标一致;第二是构建不同任务的工作组,也可以安排多个工作组相同的考察任务,通常3至5人为一个工作组。第三是获得考察地点的第一手资料,从企业官方网站或企业宣传册或询问相关人员。

在实施考察计划时,要确定考察组内各成员的工作任务,如询问、记录、观察、评估、测量、拍照等。工作组准备必要的考察材料,如采访清单、调查问卷、考察记录等。其次是确定由谁来购置考察中所需要的辅助技术设备(相机、摄像机、麦克风)。在计划阶段结束时,各小组须在班内展示考察方案,并在讨论中对原方案进行优化。

最后就是考察反馈,包括评估、展示和反馈三个步骤。评估可以由教师做出标准,如按百分制打分,或者给予一段比较中肯的评语,也可以由各小组之间互相评估。展示方面,可以采用作品展、成果汇报展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制作ppt.或者视频等方式给予展示。反馈阶段主要是针对本次考察的结果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以方便教师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下次教学中吸取经验教训。

3考察法在高职环艺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考察法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是非常适合使用的,如在环境艺术设计的《餐饮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毕业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都适合使用考察法。

笔者在培训期间恰好正在上2010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该课程安排了2个选题:一是中山菌香园的主题餐厅设计,二是珠海金湾区三灶镇富都小区景观设计。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并结合本次培训的学习心得,笔者安排学生首先进行设计选题的确定,然后再根据选题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调研(考察),并要求一周内以ppt.的形式提交考察报告。

学生大多数选择主题餐厅设计课题,从最后提交的ppt.情况来看,各小组均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目标,也能够较好地理解并应用“考察法”。其中有一个小组所做的调研报告ppt.内容详实,也比较完整,成为本次毕业设计的典型案例,现摘录如下:

该小组以“咖啡时间”西餐厅及康师傅私房牛肉面馆两个典型的主题餐厅为考察对象,从餐厅的设计定位及立意、空间布局、风格形式,以及在色彩、材质、灯光等方面的设计进行分析,进而从流线组织、功能分布、室内装饰(包括设计定位、空间组织、风格形式、色彩、材质、灯光、陈设)等方面比较两个主题餐厅室内设计的优劣,最后对本组毕业设计方案的初步构想。

首先,他们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咖啡时间”西餐厅的设计定位是以“咖啡文化”为主要设计理念。整个空间以怀旧色彩为基调,通过木质的餐桌,藤编的座椅,木质的隔断窗格等等,这些装饰元素来营造“咖啡文化”的主题。整个餐厅给人一种悠闲舒适的感觉。其次,餐厅的空间布局多以半封闭的形式进行分布,通过屏风隔断对空间进行分割。整体呈现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色彩方面,整个空间在色彩上运用了大量的黑白色的对比,空间以重色为主调;材质方面,运用上用了大量的木材和藤编等自然生态的材质;灯光运用了柔和的暖光,整个空间灯光以暖色调为主,使得空间显得温馨惬意。最后,通过绘制简单的功能泡泡图,分析了该餐厅的交通流线组织和功能组织。

第二个考察对象为康师傅牛肉面馆,因为康师傅私房牛肉面馆的主要菜色以中国传统的“面食”为主要菜系,因此在设计上应用了一些“中国元素”。 餐厅的整体设计以中式餐厅的形式进行设计。空间布局以中轴对称的形式进行分布,通过屏风隔断对空间进行分割。整体呈现中式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色彩方面,运用了红黑色的对比,空间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木制“花”形图案的设计元素是整个餐厅设计的亮点,它贯穿着整个餐厅的主体空间;灯光方面运用了柔和的暖光,整个空间灯光以暖色调为主。

通过以上两次考察并对比分析后,该小组决定综合两个考察对象的优点,立足本土文化,创作简约、温馨的主题餐厅设计方案。他们的毕业设计选题最终确定为“潮州菜馆”主题餐厅设计,并拟将潮州方言、潮剧、潮州工艺、潮汕民居建筑、潮州木雕、潮绣、潮州大锣鼓等潮州文化融入设计方案。

“考察法”帮助该小组迅速、顺利地确定了毕业设计的选题及设计方向,可见,考察法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中具有非常切合实际的用途。

4结语

考察法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之一,其由来已久,在以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也已有使用,只不过以往称为设计调研,而且其内容比不上德国专家讲授的考察法这么具体,在执行过程中也缺乏贯彻的力度,有时甚至只是象征性地提交一份调研报告而已。此次劳伦斯先生所讲授的考察法给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整个“考察法”从概念到执行过程都相当完备,理论详实而具体。劳伦斯先生在介绍主要理论内容时不厌其烦,哪怕是看似人皆共知的常识内容也逐一详细讲解,展示了德国专家特有的严谨、细致的工作精神。

二是对实践过程的严格掌控。在理论讲授结束之后,劳伦斯先生便提供了六个选题让各小组成员选择,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察法”的实践训练。这些实践过程都有规定的时间限定,并在他的课件中以读秒的方式计时,时间一到便要求提交(当然这也与德国专家来校讲学的行程时间有关)。比如小组讨论确定选题和小组成员分工,给定的时间是三十分钟,时间一到便提交确认。这种方法虽然给各小组成员造成一定的紧迫感,而且由于没有过多的时间考虑,后期制作上也难免仓促,但却有效地避免推托、重复劳动和做无用功,反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这点恰是以往我们在教学中的弱点――学生经常拖延时间,影响设计进程。比如这次笔者布置给学生的调研任务,完成时间是一周,而劳伦斯先生给定的时间只是一个下午。最后的成果证明,这一个下午和一周时间做出来的东西其实差不多,虽然一个下午做出的报告内容难免粗糙,但由于不假思索,执行力度强,反而容易迸发思维的火花。

第三是考核讲评,劳伦斯先生让各小组学员之间互相提问题并评分,充分调动了学员的课堂积极性,并且在互相讲评中产生新的收获,这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四,劳伦斯先生在上课过程中不仅展示了德国人严谨、严肃的一面,也展示了他风趣幽默的一面,比如对迟到的学员处罚唱歌,或是黄牌警告。在他讲课过程中会忽然对不专心听讲的学员提问,这些提问的问题相当简单,有时只是让人猜猜他的课件中下一个笑脸图案是什么颜色的,对于答对者给予一块巧克力等小奖赏,答错者也没什么处罚。只不过即便没有惩罚,也足以有效的制止学员不专心听讲的行为,并且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氛围,使课堂变得不那么枯燥。这些方法看似无关紧要,其实都值得我们中国教师学习。

短短一周的学习时间虽然很快过去了,但德国专家的治学精神和教学态度却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所讲授的教学方法,笔者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逐一实践,这或许会给我校乃至全省的职业教育带来全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杨岩,杨一丁.毕业设计的设计[C].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

[3] 中德师资培训项目.专业教学法[M].中德师资培训项目办公室编.

第6篇: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

关键词:电力行业 人机工程 设计标准 控制中心

1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的必要性 电力系统的控制中心(在电网称调度中心,它包括控制室及与其配套的功能室和相关设施)是监测并控制发电、输电、配电运行的 所在地,是电力系统运行的枢纽。控制中心的设计包括技术和人机工程两个方面。如何运用 人机工程原则,使控制中心的机(包括硬件和软件)和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以及社会人际环境)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人的能力及其限度,从而使其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实现控制中心人、机、环境协调和整体优化,保证系统运行安全、高效,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国电力部门十分重视控制中心的设计,重视采用先进技术,有的直接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 但因人种和所处地区不同,在身材、工作环境等方面有所差异,从人机工程角度看,有些地 方整体并不协调,必须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才能适合于国内使用。至于我国自己设计的控 制中心,虽然也考虑了人的因素,但不够全面,除了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较少外,主要是缺 乏系统化、规范化的人机工程设计。因而在运行时往往也呈现出许多弱点,这早已引起业内 人士的关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人对我国4座电厂(分别反映我国60年代末,70年代 末和国外80年代末水平)中各种类型的控制室作人机工程学调研,结果表明:在控制室的布局,控制室内显示系统布局对人的视野的适应性,控制装置的可操作性,显示与控制装置的 成对性,仪表的易读性,操作人员的作业姿势与控制台,坐椅设计的合理性,控制室作业环 境(照明、噪声、空气品质、工作空间、活动空间)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符合人机工程 原则的地方,有的已导致操作人员疲劳或工作效率降低,成为安全运行的隐患。

另外,笔者看到的大型调度中心的控制室,设备很先进,但也存在眩光,操作台与坐椅 不符合人机工程要求等问题。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设计控制室时没有充分考虑人的因素,特别是缺乏相应的 人机工程设计标准。因此,电力系统控制中心必须实施人机工程设计,才能保证电力生产的 安全。

2 国外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标准 据对美国电力行业制定和应用人机工程标准所作的调研表明: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EPRI)在70年代中期曾对大型火电厂频繁的停机事故作过研究和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停机 事故是由于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而失误的原因有的是由于电厂的设计没有很好应用人机工 程学原则,导致难以减少或避免操作失误。因此,80年代在对美国中西部大型电厂进行了人 机工程调研和审评的基础上,编制了一套设计导则,题为《提高火电厂设计、运行和维修水 平的人机工程导则》,详细具体地阐明如何将人机工程学原则和方法贯彻到大型火电厂设计 的全过程以及设计的各方面。后又出版了《大型电厂可维修性人机工程设计导则》。这两套 导则,为电厂控制中心的设计、运行和维修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美国 国家标准局还于1988年颁布了人机工程标准ANSI/HFS100-1988《视觉显示终端工作站的人机 工程导则》。该标准全面规定了用于视觉显示终端(VDT)、相关工作桌椅以及VDT环境的人机 工程原则和具体要求。VDT是现代工业中常用的设备,也是电力系统控制中心中的重要设备。 据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编制一套《控制中心的人机工程设计》系列标准(ISO 11064), 以及《用于办公室工作的视觉显示终端的人机工程要求》系列标准(ISO 9241)。这两个系列 标准中有的已正式颁布,有的还处于草稿或征求意见稿阶段。

3 我国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标准 如上所述,要很好进行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就必须制定并实施我国的相应标准。1997 年,在中电联领导下,由南京自动化研究院牵头,中国标准化研究所、苏州热工研究所等参 加组成了“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标准”编制工作组(以下简称编制组)。编制组竭力应用当 前国内外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参考大量相关标准,尤其是国际上还处在编制阶段的 ISO 11064和ISO 9241的最新内部资料,编制适合我国电力系统实际的人机工程设计标准。 1999年5月初完成了自成体系的《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系列标准(以下简称系列标 准)。并由中电联标准化部主持,在北京召开了系列标准审查会。与会者对系列标准的内容 进行了全面审查,认为该标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填补了我国电力系统人机工程设 计标准方面的空白,对今后电力设计工作和生产运行都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一致通过了系列标准的送审稿。并从实际应用出发,对标准提出了修改意见。

今年3月19日,中电联标准化中心正式宣布该系列标准将于2000年7月1日起实施。

该系列标准共包括12个子标准:

DL/T575.1-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部份 术语与定义

DL/T575.2-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2部份 视野与视区划分

DL/T575.3-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3部份 手可及范围与操作区划分

DL/T575.4-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4部份 受限空间尺寸

DL/T575.5-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5部份 控制中心设计原则

DL/T575.6-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6部份 控制中心总体布局原则

DL/T575.7-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7部份 控制室的布局

DL/T575.8-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8部份 工作站的布局与尺寸

DL/T575.9-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9部份 显示器、控制器及其相互 作用

DL/T575.10-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0部份 环境要求原则

DL/T575.11-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1部份 控制室的评价原则

DL/T575.12-1999 “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第12部份 视觉、显示终端 (VDT)工作站

上述12个子标准中,前4个是基础部分。其中DL/T575.1-1999概括了系列标准中所有用到的术语及其定义,对理解整个标准有重要作用,其余3个对与控制中心设计有关的人的生理、心理特性、能力及其限度给出了具体数据。如:人在各种操作姿势下的视区、视野范围, 最佳视区和最佳视野值,监视作业的视区划分;人在各种操作姿势下手功能可及范围及操作 区划分;精确操作区、有效操作区、舒适操作区、可扩展操作区的尺寸;受限空间设计应考 虑的主要因素,以及控制中心的受限作业空间、受限活动空间和个人心理空间的尺寸等等。这些都是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中所必需的基本数据。 后7个子标准是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是系列标准的核心部分。它从整体到局部,依次从控制中心到控制室,再到其中的工作站,逐步细化至显示器、控制器,分别详细地规定了设计原则、设 计步骤以及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对控制中心中最重要的部分——控制室,还规定了具体环境 (热环境、声环境、气流、照明、空气品质等)要求以及评价原则(人机评价的基本内容、要 求、评价程序、评价方法等)。凡设计中要求的具体数值都根据第2、3、4个子标准中提供的 基础数据给出。最后一个子标准既是前列各子标准中诸多人机工程学原则在VDT工作站上的 综合应用实例,又是本系列标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为VDT工作站是控制中心的重要设 备,是控制室内重要的人机接口。

电力系统控制中心实施人机工程设计是电力系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新技术不 断应用,必将遇到新的人机接口问题。该系列标准不可能包含一切。但人机工程学强调的原 则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环境整体协调的设计思想,机和环境的设计都要尽可能适合人的 生理心理特征、人的能力及其限度。尽管技术日新月异,但人的基本特征变化是不大的。因 而,只要紧紧抓住上述原则,在使用系列标准中所给的具体设计原则和参数时,不过分着眼 于单个原则或参数而善于全面理解、综合运用,使系统整体协调,就一定能使控制中心的设 计更加合理、更加适合运行要求。

参考文献 1 童时中等.火电厂控制室人机系统状况调查.水利电力劳 动保护,1994(2)

2 李志光等.青山热电厂锅炉控制室安全运行故障的人机 学研究.安全,1991(4)

3 EPRICS-3745,1984年 Enhancing fossil power plant desig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Human factors guidelines,

4 EPRI NP-4350,1985年 Human Engineering design guidelines for maintainability

5 ANSI/HFS 100-1988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 for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of visual display terminal workstations.

6 ISO 11064 (1994-) Ergonomic design of control centres (part 6-8)

第7篇: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

摘要:建筑节能有利于节约资源,节省能源,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本文将在总结国际与国内能源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建筑节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同时通过调研目前国内建筑节能设计实例,评判建筑节能设计的经济效益,希望能够使社会各界意识到,建筑节能不单是发达国家的问题,我国正面临一场真正的能源危机,建筑节能迫在眉睫。 关键词:绿色建筑 生态建筑 住宅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一、我国建筑能耗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供给和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新增建筑所需的能源供给问题。按照目前的建筑能耗状况,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比2004年增加2.5亿吨/年标煤和新增耗电5800~6300亿度/年,总计折合电力约1.3万亿度,新增量相当于目前建筑总能耗的1.3倍。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随着城市发展,建筑将超越工业、交通等其它行业而最终居于社会能源消耗的首位,达到33%左右。我国城市化进程如果按照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使人均建筑能耗接近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需要消耗全球目前消耗的能源总量的1/4来满足中国建筑的用能要求。因此,必须探索一条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节能途径,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资源不很丰富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的紧张已经给我们亮起了红灯。故应该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 绿色建筑以美国的奥杜邦协会总部为代表,它是纽约曼哈顿最节能的建筑物,被认为是建筑环保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何谓绿色生态建筑。目前,国内认为它必须是一种节约型建筑。它将作为21世纪建筑业的主旋律,应体现在健康、节水、节地、节能、制污、循环利用。舒适、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正如同“阳光总在风雨后”,大量宜居住宅和宏大公共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如何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业内人士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即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今后建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绿色生态住宅的要求 当前,全国上下打出绿色生态建筑小区的旗号。但是,对于绿色生态建筑小区应具备什么条件,并未明确概念,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正在研究制定有关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技术细则,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系统 进入小区的能源在一般情况下有:电、燃气、煤。对这些能源要进行优化分析,采用最佳方案,对住宅的围护结构和供热、空调系统要进行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至少要达到5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鼓励采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能等其他再生资源)。 2、水环境系统 对于小区的水系统要考虑水质和水量的问题。室外系统要设立将杂排水、雨水等处理后重复利用的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杂排水循环利用系统等。用于水景工程的景观用水要进行专门设计并将其纳入中水系统一并考虑。小区供水设施宜采用节能节水型,要强调淘汰耗水型室内水器具,推行节水型器具。在必要的地方,同步规划设计管道直饮水系统,以便提供优质直饮水。 3、光环境系统 小区的光环境一般着重强调满足日照要求,室内要尽量采用自然光。除此以外,还应注意居住区内防止光污染,如强光广告、玻璃幕墙等。在室外公共场所地采用节能灯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绿色照明。 4、热环境系统 小区的热环境系统要满足居民的热舒适度要求、建筑节能要求以及环保要求。对住宅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保温隔热提出要求。 5、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 小区的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目的是满足小区自然环境保持一种平衡状态。采用不同的处置方式对固体废物进行管理,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在国内采用物理化学法,固化法及高温焚烧法等。建议采用动物处理垃圾。管理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在制定法规计划,改革管理机制,建立监督执法,抓好宣传教育等方面通盘考虑综合治理,鼓励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活方式,生活垃圾的收费制度等。 

6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未来的趋势 建立生态的建筑系统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任务。实际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一直都是建筑师探讨的课题。因此,在生态设计理念下,建筑设计时应注重营造完整的生态系统,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同时最大限度考虑建筑节能,具体发展趋势如下 6.1注重生态型高层建筑空间组合设计 高层建筑空间设计,要综合考虑到建筑空间的组合,庭院空间利用,工作场所的布局特征和空间的经济性问题。而生态设计要求空间分区应进一步考虑节能和舒适度的需求。建筑内部不同的空间对温度、自然光和景观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普通办公室对温度要求苛刻,其次是会议室和多功能厅,门厅、走道和楼梯交往空间等对温度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交往空间可以作为内外环境的缓冲区,它的设定温度可以更接近室外,从而形成了室内外温差的梯度转换。这不但可以优化能源消耗,亦能减轻人们对室内外剧烈的温度变化造成的不适感。 生态设计对传统设计实践的发展是:从功能分区、动静分区进一步扩展到光、气、舒适度的环境缓冲分区。生态化设计在确定交通核位置时,不仅仅出于经济性和结构均匀性的考虑,也出于热工效应和环境舒适性的考虑。最有效的平面空间布置是东西向双核,南北为主朝向的模式。这样,电梯厅、楼梯和卫生间有了自然的采光和通风及朝外的视野。 6.2建筑物结构体系的生态化 人类的建筑活动自古以来就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涉及生态问题,人类文明是在模仿自然和适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建筑创作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建筑结构形态对自然界的模仿不仅蕴含着高超的技术含量,而且还体现出极富张力的美学特性,采用与生长环境相适应的结构是最佳的结构形式。 6.2.1树的结构形式:根、树干、树枝组成的支撑体系,不但可以支撑起植物的重量,抵抗水平荷载,以最合理的方式传递力,同时,还保证了植物的健康成长,在错落有致的树枝、树杆间保证每个部分充足的日照。树的形式一直在被不断地反复探索。如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追求的是运用理性的手段传达出结构的动势,他设计的加拿大多伦多BCE文化广场中庭采用优雅的刚结构,他通过模拟树干分叉的生长肌理,创造出两边的支柱与顶棚的弧形肋架。结构构件传力的特点通过特定的树形组合被清晰地表达出来。使观赏者凭借着常识和经验,可以自然而然地产生这种类比的心理。 6.2.2竹的结构形式:竹子具有外直中空、劲节挺拔的外形。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说,竹子直径与高度之比如此悬殊,而能在劲风中不屈不挠,原因是其中空和节段的结构。李祖源把从竹子“节节相生之形”“空为大川的竹之本质”应用到101大楼设计中。101大楼由8层段组成,外形似塔,更似节节相生的竹子。正如“中空”的竹节,大楼内部挑空处理,使其结构可承受2500年回归周期的大地震,并可承受17级60m/s以上的风速。 6.3在建筑形态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生态与节能 绿色生态型办公建筑的形体应该是有利节能的。建筑师熟悉建筑形体系数与能量损失的关系。球体的形体系数最小,其次是圆柱体,再次是方柱体。形体系数是影响建筑热量得失的重要因素,建筑形体系数越大,传热损失就越大。较小的形体系数不但有利节能,还意味着潜在的围护结构建材的节约和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生态型高层建筑设计是建筑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设计方向。除了从“绿”字下手,建立了包括屋顶绿化、室内绿化在内的立体多层次绿化体系,我们还应从能源、材料等方面研究生态原则的运用,试图实现建筑学更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化,从而趋利避弊,使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8篇: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

中图分类号: TU9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modern campus public space desig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sociolog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psychology and other architectural theory, from the public space of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ampus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public space, to define the campus public space meaning, emphasizes the university associate, "public" and "open", "artistic" and "cultural" is the essence of the public spac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ampus public space elements, aims to determine the campus public space to constitute a framework,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campus public space design method. In addition, a further discussion and application examples of the campus public space design thought.

【关键词】 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行为学 高校交往公共性

Keywords: campus public spaceenvironment behavioruniversity public communicationpublicity

1高校公共空间的现状

1.1公共空间缺失。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对公共空间的处理主要表现为在主入口处开辟较宽阔的广场,广场居中矗立有塑像,这种形式的公共空间对我们来讲最熟悉,它以自己明确的主题性和强烈的标识性使每一位学生难以忘怀,大门,入口广场,塑像,几乎成了我国高校的标志。遗憾的是,众多高校校园除了主入口广场外,内部公共空间处理的却比较潦草,规划者考虑的更多的是实体建筑的布局,功能建筑被放在首位考虑,而公共空间在校园规划中的地位没能够充分体现出来。校园内部公共空间要么景观单调、呆板,要么场地狭小局促,有些学校因为用地紧张甚至内部几乎极少公共空间,没能注意公共氛围的营造。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小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有些学校的入口广场已经成为混乱的停车场,它从前还是属于学生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广场小憩、交往、拍照,但现在这种功能正逐渐被剥夺,颇有气势的入口广场正逐渐失去往日光辉。

1.2“失落的空间”过多。

“失落的空间(Lost Space)”或称“非积极空间”,其特点是:设计者原本试图营造空间的某种氛围,希望人们认可,结果却事与愿违,营造出的空间并不能吸引人,场地被白白浪费。在高校校园内,失落的空间有多种:

1.2.1尺度非人性化空间。

如在狭小的场地上设置公众性强的空间,这种小尺度空间使人局促不安,当其尺度小于人心理安全与隐秘底线时,该空间就丧失了应有的意义;

1.2.2非文化空间。

随着我国校园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校园的公共空间应更多的体现其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而原有制作拙劣的雕塑、长廊等已远远满足不了校园使用主体对高校文化空间的建设要求。

1.2.3矛盾空间.

如在人流密集的路侧制造幽静空间,在“众目睽睽”下制造私密空间等。调查发现,越是面积狭小的学校,这种“失落的空间”往往越多。而有些学校场地也较大,但由于缺少公共空间的规划意识,而使其仅仅成为一片空地,不能给人以场所感。

1.3公共空间规划功能过于单一,缺乏必要的弹性。

即原有的公共空间难以适应大为丰富的当代校园生活,例如,当代校园生活丰富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量猛增,在校内一些重要的交通路段或建筑入口,商家的广告及各式海报铺天盖地,而由于当初规划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这些路段或入口的交通功能,忽略了信息功能,没有预留驻足观看的空间,至使通行的人流与观看的人群发生干扰,这使信息的效果大打折扣。公共空间的不适应成为校园生活丰富性的羁绊。即以原有功能性为原则的校园规划造成了校园公共空间使用上的不适应。

2高校公共空间的现代解读与再诠释

2.1环境心理行为模式-高校公共空间的交流性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实质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早在1947年,美国二位心理学家R.Baker及H.Wright将心理学领域拓展至自然状态下人日常行为的研究。以了解实质环境对人类行为发展的影响。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行为的因素有主客观之分,主观因素即人自身的内部状况,客观因素既外部状况,或称外部空间环境,外部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可以控制和选择环境,另一方面,人服从环境。人对环境的服从表现在环境对人行为的指导上:人有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人可以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对外界环境的信息,通过大脑的分析判断来指导行为。即“人只有通过认知环境,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的方法”(相马一郎,1986)。

高校公共空间是高校师生情感最大限度敞开的地方,因此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高校公共空间在本质上应该是人们获取知识,感受文明,互相交流,重塑自我的场所,在这里所进行的是体味、倾听、交流和感应-一种人们心理行为的内在与外在的交流。而作为高校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的最大特征是群体性,而集体意识、协作精神是群体生活的基础,对于学生,团结与协作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是学校的一个基本任务,相互交流是培养集体精神的前提,足够的公共空间为学生们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其次,高校学生正处于社会化时期,其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又趋向稳定,交往及自我展示愿望强烈,主要表现在,社会化的需求与自我确定的需要,即依靠社会为自己提供信息和感情交流,同时通过社会为他人所了解并得到承认,公共空间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外部心理环境。

2.2 高校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公众的参与性-校园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

高校校园的公共空间是师生们课余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空间载体,有特色的校园空间能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品质同时还为社会提供了公共随时参与的空间场所。,因此高校校园规划应努力发挥高校社会办学及服务社会的宗旨,面向大众、适应时代、空间和人的公共需求,体现更多的开放性的特点。其一要体现当下的审美要求,与时代同步,体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二要与周边环境产生互动共鸣,营造整体艺术氛围,满足多视角多层面的视觉观赏要求;其三要迎合各层面人群的审美要求,最大限度挖掘不同公众不同审美情趣的交集。另外高校公共空间作为公共领域其应保证公众可以不受约束的自由介入,并且经可能的表达更层次群体的意念,以打破精英艺术与大众隔阂的状态。

2.3 高校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与文化性-高校公共空间的特有品质

高等校园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要用美的法则来重塑公共场所,配置色彩基调,规范空间尺度,不仅要考虑作品与环境的协调,对比,还要考虑公共群体的心理,通过形象、质地、肌理、色彩等要素想人们传递情感,激发人们对美感的认知和认同,从而达到与公众的共鸣。另外高校校园作为人才教育基地,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紧密联系高校这个特殊场所的教育职能,各公共空间的配置应有利于公众形成不同层级的知识交流平台,引发思想的冲击与碰撞。

3不同层次的现代高校公共空间

3.1.高等学校公共空间是指高校校园内服务于学习、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类软质和硬质景观。主要广场空间:几乎所有的校园里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就像每一个传统的小镇都有公共绿地或城市广场―样,每个学校都有―个朋友聚会、开办展览、举行集会的地方。广场提供了整合校园文化与校园结构的机会,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布置纪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识别性强的空间造型。校园入口空间:可称为一个校园的门户空间,有一定的集散功能,具有某种标志性,在设计时应注重可实施性和可识别性的表达。各院系或教学楼的户外公共开放空间:―般指教学建筑的前廊、后院、广场、内院等空间,尺度一般不是很大,所属关系较明确,使用人群也比较固定。道路空间:高校内的道路属于生活性道路,交通以步行为主,车流量很小,高校道路上的交流,如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教师对学生的传道、解惑发生的频率十分高。所以高校内的道路设计应为这些随意性的交流提供物质条件,搞好线性景观设计。还有―些主题类型的小游园、趣味园及广场、同样是活跃校园气氛的要素。

3.2受欢迎的高校户外公共空间

在对所有高校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中,最吸引人的是自然景观―山、水、树木、自然、草坡等。最适宜户外学习的空间有主要建筑的入口:开敞的草坪;较小的隐蔽空间;图书馆周围室外空间;人树下自成一体的亚空间。适于户外锻炼的空间有运动场,体育馆周围室外空间,由上可知:在校园中应有各种类型的自然空间,在这些自然空间的设计中,应保留部分或全部种植边界,从而使休息者能找到空间边界坐下来,因为校园公共空间和所有的公共空间一样,人们喜欢坐在空间边缘,而且靠着什么东西而坐。座位的设计既应有供1-2个人使用的比较私密的座位,也有可供3-4个人的小团体聚会交谈的座位。长凳应避免太长,因为太长会使单个使用者感到不适,还会限制两个人以上的人的谈话。

年轻人比较喜欢有活力的公共场所,而成年人则喜欢利于沉思的安静场所。学生们经常活动的区域常常是运动场和他们经常上课的教学建筑及这些建筑周围的室外公共开放空间。学生们在这里完成大部分的课程学习,与老师见面,交流。教师则来往于办公室、教室、图书馆之间或外出办事,也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圈域。显然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归属感,在这里我们把这个经常活动的区域称为“基地空间”[1],这个“基地空间”。(克莱尔•库博•马库斯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可以是一栋教学楼的前廊、内院、入口等建筑亚空间,也可以是校园中的主广场,公共大草坪等较大的空间。

所有的种植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对不同地点的高校,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很难做出统一的种植建议,但物种多样性,照顾到四季景观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地面铺装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不同的铺装材料应用于不同的用途。板油类的硬质材料最好用于穿越校园的主要道路。混凝土路面也是常用的校园路面,应注意强光下眩光问题。各种地砖地面的铺设应结合种植、小品等元素。恰当的照明设计会给校园户外空间增色不少。

4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手法解读

4.1 理工大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实现

4.1.1庄重又不失活泼的入口广场 。根据校园广场所处的位置及其在校园生活中的作用,其类型大致可分为外向型广场和内向型广场。西安理工大学入口广场由图书馆及两座教学楼围合而成,是典型的外向型广场,作为校园与城市间的过渡空间将起到集中展示校园形象的窗口作用。

校区内入口属于开敞型的校前区空间。作为进入校园的前奏,这里的主要景观就是连续的两个长方形的水池,喷泉顺着矩形的水池线形排开,造型很大气、现代。同时考虑西安地处大西北,气候干燥,风沙较大。夏天闷热,冬天严寒。在整个水池的两侧种植四季大量的绿化来缓解气候。

入口广场按照其空间功能还分为两部分:位于两座教学楼之间的空间,属于一个视觉标志区。来往的人在固定的时间内会造成冲突,中心区域最大用途是交通,流动。同时此处正对校门口和礼宾大道,属于校园内最显著区域。 图书馆往往属于整个大学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图书馆门前广场更大性质上属于整个校园的中心聚会区,主要用于礼仪性集会与课间活动。同时这里也是整个校园的交通枢纽。

4.1.2教学楼间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校园内东南侧处为两座教学楼之间的空间。它不同于入口广场两座教学楼之间的广场空间,此处不属于校园的主要交通干道,没有车行道。在固定的时间内来往的人流较多。围绕中心圆型景观,四周结合建筑和绿化来围合出较私密的休闲和调节空间。通过喷泉,铺地,绿化等限定因素与建筑,道路网络互为图底,形成统一和谐,特色鲜明的整体形态结构。同时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需求出发,利用绿化为他们创造便利、多样化的交往与活动空间。在植物的选择上种类比较丰富,高低错落。以中心广场为分界的两个空间在设计上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东侧空间属于“面”的景观,用多个“点”连接形成“线”的绿化,在周边形成一个明显的轮廓。西侧空间主要是“点”和“线”的结合,在多个地方设计“点”景,使空间更具观赏性。

4.1.3较私密性的公共开放空间

位于留学生,专家公寓西侧的空间。属于生活区域氛围,在此活动的人群多为居住在此空间东侧公寓的留学生和专家。活动方式和时间有别于校园内的其他公共开放空间。他们更多的需要一种调节空间,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同时这个调节空间要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因此在空间的定位上选择设计自然景观的活动空间。同时在设计在中注重广场空间的尺度与围合,适当的围合度,有利于形成明确的空间限定,容易被感知和认同,进而产生向心倾向与归属感。广场空间应有明确限定,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将周围空间与自然的草地相结合,配以精心设计的硬质图案、灯具、主题雕塑,整个空间因此亲切宜人。同时常绿树下设置石椅,为来休闲的人们提供了私密性较强的开放空间。

4.1.4多层次的公共开放空间

室外空间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是师生课余休息谈心的首选场所。一般置于教学楼、科研楼近邻的位置,环境多清静幽雅。

位于教学楼与预留教学楼间的一块绿地,由中心雕塑和成丛的植物带组成,原意在于为师生提供一片多功能的开放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势和建筑规划,划分出私密性空间,半开放半私密性空间等,空间充满层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在考虑更加便于人的穿行及进入的前提条件下,将部分绿地结合道路加宽作为铺装,利用硬制与草地混铺分隔空间,增加常绿树和庭荫树进行植物配置,在树下安放休息设施供人休息、观景,既增加了活动领域,丰富了空间层次,又给人一定的依靠感。因此在设计上除了中心区域的广场空间便于交通,四周则设置大量赋予变化的绿化景观。同时这里也是师生最便利的休息场所,因此在四周提高了休息环境的可坐性,利用高低变化的植被,不仅可阻挡大众视线,避免噪声影响,以保持开放空间私密性,又给人一种安全感,构成舒适的活动空间。

5结束语

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有密切关系,公共空间作为人的外部心理环境,它对人心理的意义尤为重要,高校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对公共空间的重视也体现了设计者及学校对学生心理的人性化关爱。最后要指出的是,公共空间仅是校园整体规划众多内容中的一个,一个好的校园规划,要做的绝不仅仅限于公共空间,但优秀的公共空间却可以成为校园整体规划中的一个闪光点。

【参考文献】

[1]相马一郎,左古顺彦著,周畅,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D•肯特著,谢立新译.建筑心理学入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3]韩进之,等.德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张应鹏.非功能空间的意义[J].建筑师,1999

[5]乌再荣,吴建刚.人、行为、环境――城市外部空间调研[J].建筑师,1995.

第9篇:办公室空间设计调研范文

Explor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 Transition and Innovation

Abstract In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age, library transition and innov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 innovative practice from two aspects: management transition and service innovation. The author's proposal are as follows: improving management philosophy, breaking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learning and absorbing the advanced method and technology for service innovation, and hard innovation and soft innovation should coordinate for development.

Keywords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 management transition; service innovation

笔者不久前结束了美国图书馆的访学,近距离体验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美国图书馆同行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就令人印象深刻,触发了笔者探究图书馆转型和创新的冲动,这是研究的缘由之一;其次,自己身处高校图书馆,强烈地感受到当前图书馆正面临着一场变革,图书馆未来将何去何从?好奇心驱使探究这个主题,这是研究的缘由之二;近日读到吴建中先生在2012年出版的《超越与转型》一书,引起强烈共鸣,这是研究的缘由之三。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问题,值得每个有责任感的图书馆人思考,这个宏大的主题,以笔者个人的学识和积累,恐难以抓住要旨,本文试图从图书馆的管理转型和服务创新方面展开研究,实为管中窥豹,意在抛砖引玉。

1 研究综述

图书馆转型与创新问题近年来引起图书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重视,国内主要的研究有:初景利[1]通过分析美国几个典型图书馆的创新实践,提出图书馆转型发展建议:加强图书馆的发展定位与战略规划的设计;加强以用户和服务为中心的业务布局与结构调整;改进图书馆的基础业务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业务的融合;加强图书馆统筹协调与协同的能力;加强人员队伍的能力建设与培养。初景利[2]把图书馆转型的外生动力归纳为:信息环境,经济环境、教育与科研环境等变化;吴建中[3]认为当代图书馆的转型不是功能的转型,而是增强和完善了“以用为主”的基本功能的转型;朱强[4]的研究认为在变革时代高校图书馆要主动寻求改变,需要制订出图书馆未来的战略规划;为用户提供精细化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多维度、深层次的支持;注重开展多元化合作;宗霞[5]指出图书馆面临三个方面转型:核心价值转型、功能定位转型、管理服务转型。

图书馆的转型变革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图书馆的方方面面。上述文献研究表明,管理转型是服务创新的基础和保障,服务创新则是图书馆创新的显性成果。故本文把重点放在对图书馆的管理转型和服务创新的研究上,其中管理转型包括管理理念转型、组织架构调整、组织文化重构;服务创新则包括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和服务场所创新等。

2 美国高校图书馆管理转型

2.1 管理理念转型

在数字信息时代,美国图书馆界积极借鉴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对图书馆管理的再认识,从原有的重视文献资源的管理、服务业务的管理,发展到重视图书馆的全面管理,包括对图书馆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的研究、业务流程的再造,用户关系的管理等等。

2.1.1 引入企业管理思维 重视发展战略规划

很多美国高校图书馆都在其网页上写明该图书馆的使命或愿景,以及未来发展战略。美国国会图书馆早在1998就开始未来发展战略,其发展战略主要围绕内容战略、用户战略、推广战略、组织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方面提出[6],并在之后的时间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哈佛大学2013年最新的战略目标则强调[7]:为支持哈佛大学研究,教学和学习,实施哈佛图书馆馆藏和内容开发战略计划;通过知识发现,整合专业知识和全球合作的网络,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数据。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最新战略规划中提出了七项战略目标[8],包括馆藏发展战略、用户战略、学术支持战略、空间优化战略、文化建设战略等。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的新服务模式战略目标则重点强调[9]:数字图书馆战略、学术支持战略、图书馆评估战略等等。耶鲁大学医学图书馆最新战略规划包括[10]:世界级的馆藏发展战略、服务战略、推广战略、沟通与协作战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总之,图书馆发展战略重点通常围绕资源保障与建设、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知识发现、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而制定长期规划。发展战略规划高瞻远瞩,以支持学校的学术发展为准则,对具体的业务工作有较强的引领作用。

2.1.2 重视用户关系管理

美国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用户关系管理,用户关系管理的要旨是重视用户价值,为细分用户提供细化服务,服务运作从“以业务为中心” 模式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模式。通过关注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为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服务,是图书馆的服务创新的有效手段。加强用户关系管理有多种方式,如为细分用户提供定制书目信息、热门图书推荐、定题信息服务等等。此外,让用户参与新服务的设计是用户关系管理的另一种尝试。一直以来,图书馆的服务设计都是以图书馆为主,以用户为辅,美国高校图书馆则把用户参与放在首要位置。如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在建设读者学习空间的时候,邀请用户提供设计方案,用户投票选定方案,整个过程都以用户为主,大大提高了服务的满意度。

2.2 组织架构调整与变革

美国高校图书馆近年在组织结构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打破传统图书馆组织架构和部门设置,合并和重组了许多传统部门,成立了很多新部门,使组织机构扁平化。

2.2.1 优化组织结构,成立新部门

在美国高校图书馆有很多新部门,如战略规划部、人力资源部、评估部、馆藏发展部等。战略规划部负责研究学校的发展规划,结合及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趋势,制定本图书馆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规划部通常由馆长直接领导,是馆长的智囊团。人力资源管理原本是企业管理的理念,强调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发挥员工潜能。近年美国高校图书馆效仿企业管理模式,重视提升员工素质,纷纷成立人力资源部,该部门主要负责全馆人员招聘、薪酬制度、岗位设置、岗位考核、职称评定、员工培训等,良好的人力资源系统是完成组织使命的保障。评估部出现较晚,是在2000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LA)提出图书馆评估准则后,顺应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设立的部门。图书馆评估把读者满意度作为评估的重点,评估部负责日常的各类数据搜集,分析评估数据,定期评估报告,为图书馆个性决策提供支撑。馆藏发展部是从采访部发展而来,通常整合了采访馆员、咨询馆员、学科馆员等分散在不同部门的馆员,组合而成的新部门,负责制定馆藏发展政策、发现用户需求,按需统筹建设馆藏等,原有的采访部则重点放在资源的采购及合同管理等商务工作。

2.2.2 实施全面改革,重新整合机构

2011年哈佛大学图书馆改革在世界图书馆界引起轰动。当时哈佛图书馆共有八十多个分馆,由于历史原因,存在机构臃肿、协调性差、资源建设重复等问题[4],导致图书馆整体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哈佛图书馆高层决定对原有的组织模式进行的改革,把所有的分馆按照馆藏发展需要、馆藏内容所属学科领域以及业务活动相似性分成五个大组,各个分馆除受原来所属院系领导外,还要受所在组负责人的领导。重组后的哈佛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实现了扁平化,增强了分馆与总馆、分馆之间的横向协作,并统一了分馆借还书服务、技术服务以及数字影像服务等服务界面,使服务规范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在2007年提出“新服务模式计划”,进行了以大学科群为基础的整合。该计划组织变革的重点是对原有的专业分馆进行合并和重组,按数字图书馆的虚拟布局和学科化信息服务的功能,形成以学科群为基准的整合,为跨学科研究与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促进整个大学图书馆系统的高效和集约运行。该图书馆还将以前分散于各分馆的采购、编目业务统一纳入总馆的技术服务部门。

2.3 组织文化重构与创新

图书馆组织文化对图书馆的价值观、管理风格、组织架构、规范制度起导向作用,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对于员工具有指导作用和激励作用,促使员工把群体价值观念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规范员工的行为,是打造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11]。在转型和变革时期,图书馆组织文化需要重构和创新,为管理转型和服务创新提供支撑。

为适应快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提出新的组织文化构建计划[12],重点强调支持和鼓励员工不断更新他们所拥有的技术,培养员工对工作方式变化的高度敏感性。耶鲁大学图书馆强调树立对馆员终身学习和教育的文化,通过给馆员提供各种学习机会,满足馆员自身发展的需求,让员工获得职业的成功。图书馆文化重构,需要重新审视馆员的作用,重视馆员个人和团队的发展,利用各种方法提高馆员的进取心[13]。

3 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3.1 服务内容创新:从文献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

美国图书馆学大师谢拉[14]说:“服务,这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美国高校图书馆积极探索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型,学科服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1.1 深入用户的学科服务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担负着新的使命和任务,学科馆员成为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重要力量[1]。康奈尔大学的学科服务的主要任务是[15]:院系联络、馆藏建设、参考咨询、教学培训。耶鲁大学学科馆员的任务是:负责有关学科文献的订购、检索服务和咨询服务,以及承担学科课题和项目。哈佛大学商学院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在嵌入教学培训方面取得不菲成绩,他们围绕课程教学与学习提供特色服务[4],2010年参与的课程达到90多门,基础服务包括教学准备服务、技术帮助、课程网站建设、教参资料的保留和获取、全文链接的提供等;全程跟踪的深度服务包括:信息产品和学习资源的定制、与课程相关情报收集及调研分析、课题决策参考方案、学生研究作业、项目内容设计等等。

3.1.2 嵌入科研的高端知识服务

美国高校图书馆除了大力发展普遍的学科服务,还探索“嵌入式”高端知识服务模式。近年来很多研究型图书馆承担科研数据管理任务,为本校学者的科研项目提供从项目申报到研究成果数据管理服务工作,一般设有专人专岗实施数据管理服务。科研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组织、存储、备份、共享、数据安全等,需要开发专门的软件工具进行管理,为此图书馆还同技术开发商一起合作开发相关软件产品。这项工作已远远超出传统意义的图书馆业务,这是美国高校图书馆探索从传统的信息服务向高端知识服务的转型的典型例子。

3.2 服务手段创新:社交网络和移动图书馆

美国高校图书馆对新技术非常敏感,及时应用新技术,有效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社交网络和移动图书馆服务是目前美国高校图书馆有影响力的服务。

3.2.1 运用社交网络服务用户

美国很多高校图书馆都运用社交网络推广图书馆的服务,建立同用户的沟通渠道,带给用户全新的服务体验。美国高校图书馆在社交网络出现伊始,就敏锐地发觉这项应用对图书馆的重要性,紧紧围绕这项技术开展多种虚拟服务,现在很多图书馆都拥有数量可观的“Fans” ,年轻人是社交网络的主要群体。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普遍采用Facebook、Twitter等方式同用户交流和互动,图书馆Facebook主页所提供服务的内容包括:新闻、最新通知、参考咨询、交流园地、技术服务等,很多图书馆甚至把实体展览都搬到Facebook上来,还有图书馆借助社交网络平台组织热门话题讨论活动,所以这些应用都大大增加了读者的关注度。

3.2.2 移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

移动图书馆在美国率先得到普及和应用,移动图书馆最早只能进行一般信息查询,如馆藏目录查询、移动数据库检索、参考咨询 、续借图书、读者账户管理、馆藏分布、新闻和新书通报等,现在发展到建立社交网络的链接,提供讲座播客服务,预约研修室,预约移动课程等。除此之外,移动图书馆大大促进了电子图书和有声读物的借阅,在促进阅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很多大学图书馆正努力扩展支持移动设备的信息环境,以方便用户利用移动设备获取学术资源。

3.3 服务场所转型:从文献中心到学习中心

3.3.1 信息共享空间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学习场所

一直以来,图书馆给人的印象是浩瀚的书库、安静的阅览区。美国高校图书馆则正在颠覆这种印象。上个世纪90年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率先提出将图书馆打造成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把图书馆打造成读者学习与交流的场所。读者可以利用信息共享空间完成各类学习与讨论交流,把传统的书库从原来显眼的位置转移到比较隐秘的地方,二线图书甚至被移到城市郊外的密集仓储中。信息共享空间通常分为学习共享空间和学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主要提供给大学生利用,有个人学习间、小组讨论学习间、设备与技术服务空间等。学术共享空间则是为研究人员提供高层次的研究与讨论空间,提供多种硬件设备,如电脑、投影仪、打印机,以及数据存储设备和文字识别设备等。信息共享空间中的设备和家具都是可移动,用户可以根据会议或研讨的需要重新布置。此外,在许多特定区域还设置了咖啡厅,浓郁的咖啡气味,令读者沉浸在松弛与惬意的环境中,享受学习、交流和思考的乐趣。

3.3.2 为游戏化学习提供支持

地平线[16](Horizon)报告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都提到游戏与游戏化学习将成为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所谓“游戏化”就是将游戏的基本元素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游戏化的课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体验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学习来积累点数获得奖励。美国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在提供游戏服务的尝试,主要目的是吸引用户到图书馆学习,加深用户对图书馆工作的熟悉和理解,提升用户阅读粘性和信息素养。在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图书馆的一个中型开放区域,摆放着普通的阅览桌椅,贴在每个阅览桌上的九宫格数独游戏为在此学习的理工科学生提供游戏支持,他们在学习间隙,顺便完成贴在桌面上的游戏,在游戏中锻炼思维,体会学习的乐趣。

3.3.3 学习中心的嬗变――斯坦福大学的“无书图书馆”

在场所创新方面,美国高校图书馆有很多大胆创新,斯坦福大学的“无书图书馆”就是一个创新案例。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因为空间容量限制,在2010年将物理图书馆和工程图书馆改建成“无书图书馆”,他们将大部分图书搬运至郊外的远程书库,把腾出来的空间设计成“无书图书馆”。走进无书图书馆,感受到这些空间都是为“人”设计的,而不是为“物”设计的,里面有大量的沙发,一个名为“头脑风暴岛”的讨论区域、电子公告栏以及一组活动空间,只有很少的书和书架。在一侧显著位置,有当年惠普公司初创时的办公室模型、在走廊里则摆放着Google最早设立在斯坦福大学的存储设备模型。几台电脑和Kindle电子阅读器摆放在桌面上,供读者使用。“无书图书馆”全Wifi覆盖,智能手机和电脑可以随时联网查阅资料,这样的空间为读者营造出更多自由的学术氛围,令读者沉醉其中,成为思想的“孵化器”。

4 研究启示

4.1 提升管理理念,突破体制限制,大胆探索组织创新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需要变革以适应未来图书馆的发展。组织变革的前提是管理理念的提升,需要把图书馆事业放在一个相当的高度去审视,提出图书馆的愿景和使命,制定图书馆发展战略。纵观中国图书馆界的理念创新, 步伐很小,战略规划大多停留在表面,或者表现为工作计划,而不是一种组织未来的发展战略,往往缺乏深思熟虑的高瞻远瞩规划,加之落后的组织文化,使图书馆缺乏一种向上的力量。

美国高校图书馆具有很大的自治性、自主权,因此在体制上保证了改革与创新的顺利进行。相比而言,中国高校图书馆缺乏自治性,加之历史原因,中国高校图书馆是学校高端人才家属聚集之所,组织内部的任何变革同个人利益冲突时,都会在内部形成强大的阻力,因此中国高校图书馆在组织创新方面缺乏建树,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图书馆进行了尝试。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按照大学科重新整合服务部门,形成以学科为主,融合基础服务和高级情报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浙江大学图书馆成立了研究与发展规划部,负责研究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制订图书馆发展规则,并根据业务线条设立了资源总监、服务总监、技术总监和合作总监岗位。

4.2 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服务创新

国内图书馆界比较固守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范式,缺乏对新范式的研究和尝试,亦缺乏引进借鉴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服务创新的实践。总体看来,图书馆的局部创新多见,系统性创新少见,很多创新本质上只是对原有服务的补充或点缀,而真正的创新则必须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重构图书馆服务,可以说中国图书馆界正是处在“微创新”的阶段。应大力倡导建立图书馆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从自娱自乐式的“创新”中走出来,努力寻求满足用户需要的服务创新。

4.3 “硬创新”和“软创新”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