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

就业综合素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就业综合素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业综合素质

第1篇:就业综合素质范文

关键词: 中高职生 就业取向 综合素质

引言

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中职教育的方向应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即向社会提供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的中职院校仍普遍存在过于注重学生的大学升学率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生往往处于一种“在就业与升造间徘徊,结果两头都顾不上”的尴尬境地,由此也导致了大部分的中职生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普遍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取向与综合素质问题,并从国家教育部、社会、学校和学生等方面深入剖析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和综合素质现状概述

(一)就业取向现状概述。

笔者对宁波市中职院校200名出校实习的学生以电子问卷的形式作了调查,统计如下:

经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极大部分中职院校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取向意识非常不明确,笔者根据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将中职生分成三类:

1.就业取向意识比较强的。

即进入中职后只想在毕业后找份理想的工作,而没有考虑过继续升造读大学。所以在校期间,非常注重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但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400名被调查学生中只有5%的中职生有这么明确的就业取向意识。

2.就业取向意识一般的。

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就业取向,但往往徘徊于毕业后出去就业和继续升造去读大学之间。就业取向不明确,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部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自主性,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没有明确的就业取向意识。而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这类学生有高达75%之多,占将近一个专业总人数的一半。

3.就业取向意识差的。

即根本不知道进入中职院校后该做什么。不仅没有明确的就业取向,反而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一片茫然,既没有学好理论知识,也没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个人综合素质也没能得到锻炼。调查数据显示,这类学生的比例占近20%。

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和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中职生未来的命运如何,而导致中职生就业取向摇摆不定的一个很大原因是中职教育模式的矛盾性。尽管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和社会压力,中职院校在模式上不可能有很大转变,也就是一方面鼓励学生在高中期间出去实习就业,另一方面不限制学生继续考大学(本科和大专)的权利。这就使得就业取向意识一般的中职生群体人数越来越多,所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

(二)综合素质现状概述。

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为人处事、开拓创新、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素质。经过调查统计,400名被调查学生中有90%表示对自己个人综合素质表示担心,尤其在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有85%认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一般,需要更多的锻炼和培养。13%的中职院校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很差,只有2%对自身能力和素质充满信心。另外,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与综合素质的高低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就业取向意识弱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也呈现出不足,综合素质偏低。相反,就业取向意识强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也比较自信。

二、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深入调查,发现学生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是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总结分析如下:

(一)学生就业信心不足,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由于中职院校定向不明确,学生往往在通过努力学习继续考大学和学好专业技能出去就业间徘徊,规划不明确,导致最终就业能力和信心的不足。

(二)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很多中职生正是由于得不到社会和家长的支持自暴自弃,放弃学业。参加问卷调查的400名中职院校学生,其中有95%认为中职生与普高生存在很大区别,有98%的学生认为社会和家长对中职院校学生有歧视现象。

(三)中职院校现存教育模式的影响。

向社会提供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是中职院校的基本任务,但由于中职院校也承担着向高等院校输送部分优秀毕业生的双重工作,而且中职院校更注重于后者,这使得大部分的中职生出现了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现象。

三、相关建议

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等相关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从教育部门的角度出发。

1.转变观念。

这里的“观念”主要指的是教育部过于看重表面的高就业率数据的问题。也许高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强劲需求,但不能说明国家教育部门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到位。

2.工作重心的转移。

教育部门应该把对中职院校考核的重心从考核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数据方面转移到对其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考查方面,包括专业技能考核、交际能力考核、应变能力考核等,重要的是要将政策理论真正地应用于实践操作,得以贯彻执行。

3.模式创新,进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针对中职院校培养专业型人才和学生希望继续升造去读大学的矛盾性,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上世纪60年代日本短期大学的一些办学特点,建议政府可以投资兴建一些以升学为目的民办的中职院校,或者将中职院校和普通高中院校进行纵向衔接,进一步鼓励在中职院校开设针对性强的高考班(宁波四明职业高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与现有的既鼓励学生升入高一级院校,又鼓励学生毕业后出去实习就业区分开来,避免上述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以实现那部分想继续生造学生的梦想,同时又使得中职的教育抓住准绳――更加职业化。

(二)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1.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积极开展中职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

2.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中职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

(三)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出发。

中职院校学生首先需建立自身的自信心,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即在专业技能上的优势,同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认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的技能优势。

同时,中职生应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中培养职业理想,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职业兴趣,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

除了以上几点外,社会及家长的鼓励和帮助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正确的就业观的树立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嵩.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2]郑薇.关于中职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教育报,2007,(10).

[3]2006年全国中职就业率95.6%[N].中国教育报,2007,(4).

第2篇:就业综合素质范文

雷正光,河南温县人,1945年12月生于上海。曾先后在普通中学、技工学校和中专学校任教。1990年起在上海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担任课程开发研究室主任,先后出版了《职教课程实务概论》《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双元制职教模式及其实验研究》3本个人专著;2008年退休后继续担任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的学科带头人,合著出版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功能与发展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职业教育专业系统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3本新书;今后,“雷正光工作室”仍将进一步凝聚和发挥职教研究界知名专家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立足上海,服务全国,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一、基本内涵界定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应该就是指以直接就业为主要目标而展开的教育与教学活动。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职业教育就是一种让“失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有三个层面,即思想层面、机制层面、模式层面。

——从思想层面来看,“就业导向的职教体系”,与其称之为一种教育体系,不如称其为一种思想,即一种实践主导、全面发展、为未来就业服务的教育和教学的思想。

——从机制层面来看,“就业导向”是一种机制,是一种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明显经济取向和企业行为特点的教育类型,如果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这种职业教育将不会取得成功。

——从模式层面来看,“就业导向”又是一种模式,即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能力。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和评价均要与行业需求相匹配。

基于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强调以实践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以标准为基础、以任务为引领、以服务为宗旨、以知识为基础、以人文为支撑、以模式为手段、以过程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的基本理念。

而这里所讲的“综合素质”指的是: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精湛的技艺、扎实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完善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包括知识、人格和体质。其中,知识可以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内,完善的人格则应包括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因此,我们要培养的“成功的人”不仅是职业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他们的成功涵盖了成才及成人,而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恰恰能够满足人才培养的切实需求。

提出“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即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教育性”,职教学生的素质现状要求我们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化企业需要综合素质较好的员工,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往往容易获得就业岗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日趋增强。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框架

“就业导向”职教课程是为培养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职业行为、美好的职业形象、相宜的职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服务的。“综合素质就业导向”职教课程体系要注重四个协调,即:职教课程与社会企业需求的协调,职教课程与就业生涯发展的协调,职教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协调,职教课程与生产岗位规范的协调。“综合素质就业导向”职教课程方案的制订,必须要明确培养目标、市场需求、就业岗位、工作任务、人才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实训场所、联办企业、师资配备等关键要素。

“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体系构建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合理的专业设置,依照行业企业的需求设置相适应的专业;规范的课程开发,以科学的方式和手段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有效的教学过程,确定科学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具实效性;客观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积极开发客观、有效的考核评价模式和指标体系,以考核促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而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构建,则要凸显四大核心功能: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这是学生培养的主体功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这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功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学生的体质增强,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基于上述的考虑,我们认为,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应当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人文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包括:一是文化课程,为培养目标服务,为基础课程服务,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二是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实践课程服务;三是专业课程,为专业目标服务,为实践课程服务。

——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一是认识实习如参观考察,通过逐步的角色转换来融入职校,教学实验如直观演示,通过验证理论使所学的知识逐步深化;二是校内实训如模拟仿真,通过训练技能来逐步融入职业;三是顶岗实习,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理实结合逐步融入社会。

——人文课程体系。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它能提升人的精神,增强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人文课程体系,包括理想教育、价值教育、精神教育、伦理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行为教学、形象教学等。

三、综合素质就业导向职教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体系,是一种满足企业需求、符合教育规律且利于学生就业、利于学生理解、利于教师授课、利于岗位对接、利于素质养成、利于技能鉴定、利于考核评价的课程体系,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中,依然存在着“培训式”的职业教育,即功利地以学生的就业为目标,不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一个人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局限性的部分专业技能,而是需要综合素养的培育,以提升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充分关注到了这一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二)完善人文教育的课程建设

在职业学校中,人文教育课程是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很多职业学校有心完善人文教育课程,但无奈课程结构的限制而难有作为。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改革,能够从全局着眼,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从培养一个全面的人的角度出发,利于人文教育课程的完善。

(三)构建就业导向的功能化课程体系

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较为全面功能的功能化课程体系,即课程体系的不同模块具有不同的功能,各个模块之间互相联系、相得益彰,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功能化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较为完善,功能健全,绝非一个“空架子”。

(四)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

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目标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会考虑到企业的参与,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课程要由学校与企业来共同开发。双方共商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并共同参与制订等,以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五)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渐进性

基于就业导向的综合素质职教课程,符合教育规律,并十分强调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课程的设计是依照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的。这种强调基础性和渐进性的课程,改变了以往急功近利的发展状态,利于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发展。

(六)研究基础课程和项目课程的有机结合

在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中,我们会逐步研究基础课程与项目(模块或领域)课程的有机结合,让职业教育的课程更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理解,提升课程的有效性。

(七)注重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十分全面,而一些仅以技能完善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综合素质就业导向的职教课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使学生具有较为宽泛和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利于其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第3篇:就业综合素质范文

一、石油院校毕业生求职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深入人心,石油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虽呈现多元化,但因其专业特色,也出现了偏差,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1.大学生对当前出现的“就业难”认识产生偏差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能源建设需要大量人才。然而,由于高校毕业生不能正确定位、期望值过高、择业观有偏差等原因,往往造成“就业难”。毕业生择业时职业选择过于理想化,部分学生更是由于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受挫能力,产生焦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了消极的“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主观能动性发挥严重不足。

2.不能正确认识付出与回报的关系

许多毕业生在工作上要求有好的工种,对工作环境要求高,想要既轻松又舒适,从而影响了择业。多数的石油类单位对于应届毕业生要求到生产第一线锻炼,这不仅对毕业生所学知识是一种检验,更是意志品质的考验。当学生得知工作条件艰苦,往往在后期放弃了就业的机会,学生家长也处于爱护子女的心理,支持学生另行择业。

3.求职中缺乏灵活性

面对激烈的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聘者往往通过层层选拔,竞争上岗。由于大学生缺乏实战经验,到了面试环节感到胆怯,缺乏自信,往往不能充分表现自己,过于拘谨失去了就业机会;对于大多数石油院校学生,长期的传统教育,学生在灵活应变方面有所缺失,往往表现得缩手缩脚,错失良机。

二、新形势下石油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任务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在大学生涯有所学,就要将学习的知识看作是今后工作生活的“利器”,专业知识只是一部分,要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提高全面素质,进行“通才”教育,使个人的能力不仅停留在课业成绩的提高,更是在学习各个领域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学习能力,对新事物迅速掌握的能力才是最终的“利器”。

2.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大学学习生涯中,尤其是前两年的学习中,是巩固学习习惯,夯实专业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机。肯吃苦,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今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孙子兵法》中战术如此,在大学的学习中对于心态的培养,亦是如此。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会遇到种种不同的新的环境,新的事物,新的挑战,面对各种的“新”,要“静若处子”,放宽心态,不急不躁,沉得下去,冷静处事。

三、将就业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探索就业教育的内容

石油院校的学生的就业观念相对滞后,缺乏积极性,在就业教育的过程中,有几点显得尤为重要:

1.使学生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就业指导教育是通过了解市场需求,传递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明确职业目标,挖掘自身潜能,激发学习动力,从而使毕业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职业以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尤其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可有可无的错误思想。这就要求就业指导课的任课教师从学生的真正需要入手,抛弃传统的“既大又空”走形式的教学模式,换位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就业工作中真实的、鲜活的事例,使学生主动转变观念,从而认识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2.设立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指导

设立个人档案,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职业倾向、家庭背景等情况作为档案,与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学习计划相结合,不定时进行指导。从入学开始,每学年开设就业指导课,各有侧重。主要从帮助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涯中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帮助学生了解变化的社会形势、帮助学生确定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职业生涯的规划四个方面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3.打破“追求高薪”的被动思想,加强学生主观能动性,规划“职业前景”的教育

一味追求高薪,在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的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自恃过高的应届毕业生往往异想天开,要求高薪。在就业指导教育中不断深入加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教育,踏实的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稳步向前。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初充分做好吃苦的准备,懂得先苦后甜的道理。

第4篇:就业综合素质范文

1.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首要条件。当代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这是高校毕业生成为有用人才一个首要的条件,具体表现为:有正确的道德取向,并以此判别社会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能以理性的道德原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本能和物欲,保持人的自主性与人格尊严。通过对毕业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们不仅学会做事,而且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作为思维活跃,独立自主的新一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人在面对形形的各种复杂情况的时候,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热爱祖国,立场坚定,明辨是非,积极向上。但同时也应看到,还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政治思想不够成熟,看问题偏激,做事极端,极易受各种思潮影响,所以在我国现代建设及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他们的爱国信仰,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2.融合人文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于一体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科技水平与人文素质修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素质已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高等院校作为传递科技文化、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必须努力实现高科技水平和高人文素质这两大目标,而培养具有高科技水平和高人文素质的人的教育,必须是综合素质教育,

即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相结合的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都有其合理的内涵与现实价值,专业技术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实现教育最根本目的手段;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高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使人理解人身的目的和意义,这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之所在。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是全方位的,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的根本改变。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内涵也告诉我们两种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和传播学术研究信息,而且还要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思维、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的心性。整合后的教育是有其特定的精神内涵的:在教育内容上,它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高等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实际知识,而且还应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感;在教育目标上,它力求实现人性与提高人力的统一,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掌握生产技能的劳动者,既具有明确生活目标、高尚审美情趣,又具创造并懂得生活的人;在教育价值上,它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与以个人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的统一,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以求人类精神生活的完美。具体说就是将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使受教育者既具有较高的素质,又能站在专业的前沿。在一个受教育者身上同时体现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科专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自然贯穿着人文素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专业技术教育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

3.培养健康的人格特质,努力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现代健康的含义,已经不仅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指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健全的人格、广泛的兴趣爱好、好奇心、意志力、进取心及承受力等。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出现竞争激烈、择业难、人际关系复杂等现象,学生们角色转换难,短时间内很难顺畅的进行心理调适,于是出现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厌学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发生自杀等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特别重视学生心理教育。首先,应教育、鼓励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证身体健康,这是一切的根本。其次,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与自身情况相符且较容易实现的近期、短期目标及难度较大,须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实现的远期目标。这样,实现近期目标的成就感与展望远期目标的压力感相互交织,学生们就可以在既轻松又紧张的环境中,比较顺利的

进行心理调适;再次,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向学生们开设心理讲座,调研工作,让专业人士介入到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最后,在校园内应长期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4.拓宽创新教育渠道,提高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更需要的是管理人才,高技术人才,教育人才及交叉学科人才。新时期人才指那些专业知识突出,有创新精神,精通其他方面知识的全新人才,同时要具备包括生活能力、社会能力、工作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等在内的多种社会能力。传统的象牙塔式教育更多的注重向学生们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导致很多的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较难融入、适应社会。于是,大学期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愈发重要。首先,要鼓励学生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各种文体、科技活动。其次,学校可以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广泛联系,建立毕业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深入社区,开展广泛的各种社会义务工作,使毕业生们在实践中树立学习精神,培养适应能力,建构创造性思维。

高等院校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重点是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通过构建平台、设置项目、组建团队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的活动中来,让学生不断获得参与创新实践的机会。注重第一课堂以外的学生课外实践和科技活动,启发学生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将个人志趣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针对社会所关心、真正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展开研究实践。

第5篇:就业综合素质范文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创新创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3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加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这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的要求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从上至下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组成。基础性素质主要指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也就是我们国家教育方针一直倡导的“德、智、体、美、劳”。道德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文明程度、法律法规的遵守。智力素质主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身体素质包括心理和身体健康两方面,他是保证其他素质完成的能力,是人类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条件。审美素质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又进了一步,包括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劳动素质是指个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是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得已体现的必要条件。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是指必须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脚踏实地、勇于向前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只有不同程度地具备以上各点才能叫做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作者在高校工作近30年,亲眼目睹了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的原则更加科学合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思想道德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好;学习意愿高,有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强;团结沟通协作能力较强。实际上这几点与上面所说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点就是大家首先要考虑的还是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如果没过关,也就是说没有思想道德这个“1”,其他也就全是“0”了,如果没有这个“1”,有时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不只是“0”的问题了。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说的,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德才兼备”是用人之道。思想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具备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水准,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大学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等各个方面来完成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较好平台。 

三、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与创造力;机会识别与利用;风险认识与决策;组织领导与管理,这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不同侧重面体现了对学生以上内容的训练。本文对我校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调研发现,学校参与和举办的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多,参与的学生以二、三年级为主。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又没有马上面临就业找工作或准备考研究生的压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占总参与人数的80%以上。而参与大创活动的学生,我院统计的结果,占学生总数的20%,相对受众面较小,这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先不陈述。从参与的学生的表现及这些学生后期做毕业设计情况看,他们的能力都比不参与的有很大提高。举一个项目实例,前年我指导多功能健身娱乐摇篮项目,这个项目由两名学生提出,找我作为指导教师。他们的主要创意是想利用人脚蹬自行车的运动带动一个小摇篮摆动。主要设计意图是为了减轻老年人照顾第三代的辛苦,同时又可以锻炼身体。想法很好,但我没有让他们马上动手设计,而是给他们二个星期时间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写出调研报告,此项任务目的是让其了解一个项目的实施的程序上首先应做适当的社会调研,同时也训练其与人交流的能力及把自己的理念或想法灌输给别人且让别人能够接受的能力,以及收集到改进意见,从中训练其能否合理接受客户建议的能力。通过调研他们在我的指导下结合调研时客户的建议进行改进,摇篮换成了摇椅,但这样增加了机械设计的复杂度。接下来的任务是他们要确定项目组成分块,每一块需要什么样的人及人数。选拔参与学生时,他们先到所需专业的班级发广告,面试时由他们主持,我旁听,最后讨论定人选,这一项任务主要训练他们选人要把握基本原则。确定好人选及各自分工后,他们又进行市场调研,确定开发成本,然后根据学院的经费支持情况调整设计方案。经过几轮的反复最后确定设计研发方案。在几次调整的过程中学生们训练了良好沟通能力及财务预算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完成,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这么多年指导下来,学生们在每一个项目中都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经验和教训是成长的最好老师,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四、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对毕业生及在校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提供了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培养其创业能力,这方面各高校没有系统的训练,如何克服师资不足及教师在这方面训练不足,且各高校条件不一样,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创新创业活动结合到一起,在较多的科技创新项目中主动加强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各校、学生及教师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重视且也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如果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主动对其加以训练,将来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既缺乏工作经验,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就更别谈创业的可能了,因此学生步入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由经验丰富、引导有方的教师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但是很多高校这方面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也使得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投放到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上。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其次,各高校应从培养计划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及训练。同时,引进或培训在编教师,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调整我们的培养模式,结合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多种培养模式,多渠道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的经验是增加一门相关理论课程及综合实训环节。把毕业设计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种专业比赛项目相结合,把毕业设计分块制,团队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受众面广,有目标、早准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分阶段带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学院支持并帮助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经验丰富了,课堂中的实例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身教大于言教,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只有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更多的是检验他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更多的需要教师言传和身教。所以,高校要重视对教师进行与时俱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充实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能够在踏入社会后用的到、效果好的创新创业技能。 

社会实践也是锻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访社区帮助孤寡老人、义务为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献爱心、筹集善款善物寄送偏远山区和受灾群众等活动。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义务奉献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就是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进步之魂。要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科技大国、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等伟大梦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创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使命,已成为时代进步的希望和灵魂。 

参考文献: 

第6篇:就业综合素质范文

一、企业年轻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当今,企业管理者为了能够提高年轻员工的综合素质,其开始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活动的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一)企业要培养员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进而还要不断的指导员工建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

(二)不断培养年轻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

通过这两个方面能够更好的是企业年轻员工认同自己的企业,同时也会更好的了解和认同企业发展的模式以及企业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作为企业管理者,其在工作中对员工进行管理也要建立一定的考核评估制度,并且还要以员工为重要的核心,其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公平公正,进而使得这种考核制度比较人性化。企业管理者在使用这种考核机制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管理者要能够深入的了解对员工进行的思想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及内容本质;二是管理者要能够清楚地掌握对员工在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了解员工要什么,为什么要,想怎样要以及员工希望怎样更好的完成工作等。管理者通过对企业年轻员工在思想上的教育,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员工自身的综合素养,而且还进一步的提高了自身判断是非的能力和水平。

二、分析思政教育体系对提升企业年轻员工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一)在当今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能够保证年轻员工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以及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年轻员工在思想认识上明显发生改变。为了能够让企业年轻员工尽快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企业就必须要提升员工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

(二)现如今的毕业生的思想素质情况,需要不断的加强思政培训教育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由于我国企业发展的情况要比年轻人员的数量增长的更快,并且这两者之间还能够相互促进和影响,因而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能当前的就业环境提供了缓解空间。

在当前,大多数企业单位都是欢迎具有专业技能性很强的年轻人员,来让其上岗作业。关于毕业生,因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个人素质以及思想品德上都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和发展。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院校重点培养学生就是在专业技能上的能力和水平,而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则很少培养,久而久之,就会使得这些学生在价值观上严重扭曲,还有可能会出现其没有理想、没有人格以及没有信仰的问题,这种情况就会让学生在思想道德理念上存在严重的缺陷。这种情况不加以进行思政培训教育的话,会很容易使学生成为一名素质不高、思想不全面的人,从而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及进入企业之后,就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由此可知,提高年轻毕业生整体的思想道德,不断培养其优秀的人格品德,已经逐渐成为了企业招聘新职员必不可少的一项培训环节。因而在面对年轻员工,企业必须要积极地构建思政系统,进而能够更好的提升年轻员工的综合素养。

(三)科学使用人力资源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企业年轻员工的教育培养功能工作。根据当前我国相关政治策略的颁布情况得出,其规定相关企业在教育企业员工最主要的思想政治形式就是通过创建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来让企业按照相关的规定对年轻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培训的教育工作。这种方式,能够使得企业新进来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经过企业管理者的思政教育培训工作,并且能够积极参与,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理念。除此之外,企业管理层领导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定的一系列规划措施一定要能够被员工高效地落实。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提升年轻员工自我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影响和促进的作用。根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过于传统的企业思想道德观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市场的发展变化了,因而企业必须要对管理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水平,进而有效的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进一步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而且还使其获取更大的经济利润。

第7篇:就业综合素质范文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综合素质;提升策略

针对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策略展开研究对推进相关工作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此作为重点研究内容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以入学指导提升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生源大多是中考的落榜生,这部分学生对于学习都普遍缺乏信心,学习的热情不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学习的能力比较差,有些学生还有一些不良的习惯,思想道德素质不高。进入中职旅游专业时,大多学生对旅游专业未来从事怎样的工作缺乏清晰的了解。因此,在进入中职旅游专业开展学习活动时,往往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这对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就要高度重视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万事开头难,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学生入学指导开始。在入学指导的过程中,要针对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要围绕学生的专业态度进行教育,要让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情况,要培养学生开展专业学习的兴趣,并要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通过多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以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在传统的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实施中,教师是中职旅游专业教学活动实施的真正主人。中职旅游专业教学活动的实施以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中心,教师是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实施的中心,学生在教学实施中都是被动地接受,学习的自主性被严重压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实施中的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样的中职旅游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该专业学生是缺乏吸引力的。不仅如此,在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灌输式为主,教学中教师大多以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讲解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学中教师没有以人为本,没有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出发,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因此,要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就要求教师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旅游知识的理论教学,也要重视结合理论教学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大量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形式要尽可能多样化,要结合旅游专业的具体情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只有这样的教学实施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开展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策略研究对促进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现阶段针对相关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本文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

第8篇:就业综合素质范文

摘 要:文学课程是体现英语专业特点的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心理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容动摇。英语文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英美文学,应研究和评价各英语国家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本篇论文充分研究了文学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心理与综合素质的影响。

关键词:文学课程;心理素质;综合素质;

一、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如何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是大家讨论最多的问题,许多学校也进行了“英语加专业”、“英语加专业方向”、“专业加英语”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里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 目前,在社会上实用主义风气的影响下,有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应该多开设经贸、 法律等“实用性”课程,而对文学课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其实《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可见开设文学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些基本素质都是合格的英语人才所应该具备的。

1.从提高英语水平的功能来讲,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掌握包括字面阅读、 推断阅读、批判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四个层次在内的全部阅读技巧,还应掌握包括综合、分析、评论、表达几个层次在内的写作技巧。英语文学课程正是培养高层次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最好课程。

  2.从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功能来讲,英语文学课介绍英语国家的优秀文化遗产,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了解这些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接受人文精神教育,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 丑、恶,提高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

因此文学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地位不仅不能动摇, 而且要继续加强。

二、对英语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文学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着不同国家、民族。电影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心动向,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子那里熏陶,在提高智力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心理素养,最终使自己的心理更加成熟,自身素质全面提高,才是芸芸书海的最终作用。

乔安妮·凯瑟琳·罗琳(J.k.罗琳)生于英国的格洛斯特郡的Chipping Sod bury医院。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作者,是历史上第一个收入超过十亿美元的作家.她的写作生涯是从6岁的时候(1972)写了《兔子》的故事开始的。J·K·罗琳从小喜欢写作和讲故事。开始构思哈利的故事是在1990年,此时她已经34岁。她的第一本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前后共写了5年,随后罗琳又分别于1998年与1999年创作了《哈利·波特与密室》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进一步轰动世界。2000年7月,随着《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问世,世界范围的哈利·波特热持续升温,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而根据小说拍摄的电影自从最近上映以来,也纷纷在世界不少地方打破当地的票房纪录。“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于2003年6月21日在全球同步发行,掀起了又一轮哈利·波特的热潮。“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于2005年7月16日在全球同步发行。《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文版已于2005年10月15日前发行。到了2007年7月21日,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部小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发行,为这一系列小说划上句号。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历时17年终于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在得到了大家广泛好评的同时也印证了JK罗琳的艰辛的创作历程。她小说的主人公哈里波特生活的艰难也从侧面反映了罗琳的生活的不易。无论是通过罗琳的生平还是小说的主人公哈利波特,都带给我们很大的触动和启示。历经风雨才能见彩虹。心理素质对我们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经历过一番磨练和挫折,我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更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套书构思的虚幻的世界离奇迷人,书中的魔法世界、人物(巫师)在孩子们看来既陌生又亲切,因为在他们曾经读过的童话故事中也曾接触过这种形象,但又比他们曾经读过的任何一个故事都详细、丰富。情节紧张刺激,语言流畅自然,虽虚幻却依然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不失真实性……这些固然都是作品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然而最根本的一点,我认为是:作品中的人物行为特点与现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相契合。看清了这一点,在更好的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同时,还可以在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上得到一些启示。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部小说不断诉说着人类需求各个层次不断地得到满足。说完了文学作品《哈利波特》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再对其他的文学作品的心理健康作用,因为虽然现在的生活节奏,让许多人放弃了读书放弃了对文学作品的细微品读,而更喜欢形象直观的文学,影视作品。但是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的品读还是有许多人进行着的,也因此有必要再探求一下传统文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三、对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1.文学与文化修养

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 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 经济、 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的因素。 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工具性, 另一方面是它的人文性和思想性, 后者包括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

通过英美文学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 塑造完美人格, 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2.文学与语言应用

外语专业首先应以掌握好所学语言为本,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涉外活动日益频繁,在涉外交际活动中仅靠正确的英语语法、句型、词语表达和流利的语音、语调是不够的。如果不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就会产生误解或冲突, 势必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英语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是跨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而后者恰恰是现阶段英语专业学习和教学中的薄弱所在。学习英语的最理想方法是亲临英语语言环境,感受其文化氛围,从而不断地运用英语与英美人交往。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及其具有的哲学、人文、美学等是某一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

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就此而言,英美文学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它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良好文化修养和高素质英语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典雅深邃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的语言材料;文学语言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易为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英语的“菁华”,英语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莎士比亚的戏剧、华兹华斯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语文学作品。

很难想象学习英语者,不通读许许多多反映英美民族文化和英美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的人会有多高的语言涵养和文化素质。学习英语语言,而不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称不上高素质的英语人才,他的英语说得再流利也是一通大白话,淡而无味,缺乏文学修养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充满着优美典雅的十四行诗以及绘声绘色的戏剧语言和幽默睿智的小品文句;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贴近社会、 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材料; 在英美文学大海洋里有不同时代、 不同阶层、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在英美文学大海洋里更具有充满文学色彩的语料词库,如描绘千姿百态人生的词句、富于哲理启迪和催人奋发的警句名言。大量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语言感受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会再是单调乏味地背诵单词和句型,而是沉浸在作者基于现实生活并经艺术加工和创造的世界里。他们仿佛亲临语言环境,感受到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的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3.文学与人文素质

外语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基本素质、 文化素质在英语人才素质教育和培养中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学生的人文素质,它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是一个人事业成功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等。英美文学教学对加强学生语言和文化修养、 开拓视野、 陶冶性情、塑造完美人格、形精神、 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美文学里,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翱翔于历史的隧道里,亲历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

在乔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国宗教的神圣,神权的至高无上,人类的无奈; 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里,可以感受当时人们欢呼中世纪人文精神的萌芽、 人权的高大、人对科学对知识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的文艺复兴; 在笛福和斯威夫特的小说里可以体验到 18 至19 世纪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蒙、发展和腐朽; 在海明威和梅勒的作品里,学生可以看到美国民主的实质、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及60 年代美国进步政治力量四分五裂的现状以及20 世纪帝国主义的衰败。总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也会领略到历代战争和经济危机给英美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对帝国主义的嫉恶, 对人类命运的迷惘和关切。在这万花筒般的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得到纯净升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他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将得到验证、巩固和进一步地补充和发展。这对于学生完善自我、修养素质、兼收并蓄外来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不有所裨益。

总结

第9篇:就业综合素质范文

方法一、姿势正

方法二、气息活

在歌唱中气息的支撑是十分重要的,被称为歌唱的动力、生命。在我国唐朝《乐府杂录》中就早有“善歌者必善调其气”的论述。近代的歌唱艺术大师们也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和“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等的说法,这都说明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位置,这与幼师声乐教学是一致的。歌唱中气息的运用存在多种形式,如:吸气、呼气、换气、偷气、收气、歇气、就气等各种用气方法。幼师基础教学中,首先使学生明确并亲身体验歌唱呼吸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其次让他们了解和体验歌唱与说话不同,同是用气,歌唱因乐句及情感上的需要,一口气要唱的很长,而且要做到“绰绰有余”。另外,可根据音乐艺术表现的需要有意安排设计出气口,用以抒发演唱者的情感,达到更丰富完美的艺术效果。

如:歌唱家李双江在歌曲《想起纺线线》中一句的气口设计:

“纺的线哪,”(吸气)“又匀”(吸气)“又细”(吸气)“白格生生真好看”。这样一乐句是完全可以一口气唱下去的,但试唱一下就会感到音乐表现呆板而乏味。演唱者三个气口的安排:1、抢气,体现了对的热爱、赞叹的心情,自然而亲切。2、仅“又匀”两个字,一拍半的音乐“急吸”给人以赞叹而难以表达的急切心情,使人能联想亲手劳动的场面。3、吸气,起到了给人以由衷的赞美感。这三个气口使这一句话,这一个乐句,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也体现了歌唱者“二度”创作的重要所在。因此,我们在歌唱时要调动一切气息运用变化手段为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服务。在声乐基础教学中要强调气息的重要性,训练时根据学生的情况侧重于不僵化而灵活的精讲多练,就是要理论简易通俗化,使学生首先明确呼吸一定要在自然的基础上完成,只不过是个别环节需要加以强调控制和强化。其次在明确“要吸先吐”及“要吐先吸”这样的辨证关系后,抓好呼、吸的训练。比如:吸气就像闻花的感觉,自然而深入;呼气要找自行车刹气的感觉,平稳强劲。第三,还要根据幼师学生实际,加强气息控制的“支点”练习,如:收腹与腹肌对抗的训练,这一点是不同自然的。这力量同抬重物时相似,这一环节的训练是苦的,有时学生不愿意进行,但必须进行强化训练,只有这样在歌唱时才能达到气与声的结合,声落在气上,声音才有支点,歌声才有感染力。所以,在声乐基础教学中,气息这一环节,抓好吸、吐、控制三个较明确的基本功训练,对于歌唱方法的形成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检验一位声乐教师教法鲜活,教学效果优劣的具体体现,是声乐基础教学中不可含糊的。

方法三、咽腔开(略)

方法四、前咬后立

歌唱本是歌声和语言两方面相结合传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基础训练中,在理论、汉字的结构、声母、韵母、声调、辙韵等许多理论要点并存的情况下,“前咬后立”这里指的是歌唱中的咬字。主要指咬字(发音正确),字头(声母)立音(韵母),语言与发声的结合(归韵)。在咬字的练习中,如根据辙口练习,可参考鄷子玲老师编著的《歌唱语言练习曲》。特别要纠正地方习惯性语言音调,立音要在唱中练习,咬字头(声母)阻气部位准确,延长字身(韵母)使立音不变形,但在咬字行腔上,声音也应服从语言的需要。收字尾时要迅速做到干净利落(归韵)。

学习发声方法,目的是为更好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而歌曲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来传达听众的。因此,声乐教学中在强调发声与咬字结合的同时,还要注意咬字与“口语话”、“语气”在歌唱中的表现作用。例如儿歌《走路》。

像这样富有动物形象的幼儿歌曲,在演唱时,一定要富有形象的表现和“语气”夸张,才有感染力。又如《战士歌唱》这首歌中,“延河的小米延河的水,培育了英雄千千万——”演唱中没有多大的音量和共鸣,但却给人以说话一样自然、流畅亲切,发自内心的情感,是十分感人和艺术化的。

歌唱中的咬字方法训练要点:1、歌唱中的字与说话时的字要求上是不同的。2、弄清汉字的结构及方法。3、练习关于咬字的练声曲,对字头、字腹、字尾按要求去做。4、使学生“依字行腔、以字带声”的具体办法和检验及纠正。5、弄清各元音与音高的关系(字声的结合)。6、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指导纠正,使字、气、声、情完美的有机结合,是声乐课上教师在歌唱咬字中的主要教学内容。

方法五、挂钩(指挂高位置)(略)

方法六、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略)

方法七、声要竖

“时钟唱法”在幼儿歌曲演唱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