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遗手工艺的传承现状范文

非遗手工艺的传承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遗手工艺的传承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非遗手工艺的传承现状

第1篇:非遗手工艺的传承现状范文

以天然为核心要素

90年前,诗人戴望舒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油纸伞、姑娘,已近百年。

传统手作油纸伞传承人――陆玉贷老人说,自己从十五六岁,便开始学做油纸伞。那时候家里穷,没办法继续念书,就待在家里,跟着爷爷学起了做伞。听爷爷说,自己家族从祖公开始,已经做了数百年的油纸伞。而已近百年的油纸伞,正面临消失的窘境。不仅如此,还有铁匠,还有吹糖人,还有鬼工球,甚至还有弹棉花,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发展前景都不乐观。

什么是传统的手工艺?在研修班上,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调研员李晓松在接受《中国名牌》采访时说,传统手工艺具有历史传承及民族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并多采用天然材料的制作工艺。用传统手工艺制作出来的产品就是传统手工艺品。

李晓松具体解释说,首先,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例,国家级项目的硬性标准是要有100年以上的历史,所以传统手工艺一定要有历史传承。其次,传统手工艺在特定的民族环境中产生,所以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比如国家级的剪纸项目很多,但是长白山的剪纸和陕北的剪纸风格有很大的不同。第三,传统手工艺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便是生活的一部分。第四,手工劳动是传统手工艺的核心。第五,传统手工艺大多采用天然材料,比如木雕。这是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手工艺相区分的重要特点。

这些核心要素像框子一样,框住了传统手工艺中的精华。对于传统手工艺的这些核心要素,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黄雪寅表示,国家推崇工匠精神,这必将对中国的手工艺起到推动作用。

侧重艺术与生活

中国传统制伞工艺传承千年,云南、四川、江西、湖南、台湾等十几个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制作工艺,而且传到日本,称为日本和伞。显然,它已不是简单的生活用具,更是文化现象。

对于手工艺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生导师张夫也说,第一是文化生态的建设角色。第二,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以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和谐的保护发展。在谈到第三个角色时,张夫也说,现在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有一个基本的共识: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所以这些国家的综合大学,都设有艺术门类的专业,只要提到教育必须要涵盖艺术教育,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绝不能称为真正的完整的教育,而作为艺术的一部分,手工艺扮演着提高文明素质的角色。

张夫也对《中国名牌》说,手工艺是艺术产业的一部分,可以健全人格,是国家文化的缩影、国家文明的标签和国家形象的表征等。

随着传统手工艺的振兴,“做手艺”也成为眼下年轻人热衷的文化新时尚。年轻人的加入,使得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开始出现破墙而出的希望,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出路何在的讨论已不是以往那般沉重。对于中国的手工艺的现状和不足,业内的看法比较一致。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张爱平总结称,中国的手工艺历史传承悠久,制作技法高超,但在设计理念、品牌创造方面尚有不足,有特色却难以形成品牌,因此迫切需要培养文化管理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中国手工艺的竞争水平。

现代设计的升级之路

那么中国手工艺应该找到一条什么样的升级之路呢?北京国际设计周策划总监曾辉对《中国名牌》说,这条路就是用现代设计的思维,把传统手工体系重新挖掘出来。曾辉说,一说到现代手工艺便有一种倾向,就是过分强调手工艺产品的艺术性。

比如说,中国是瓷器大国,家里吃饭的餐具,喝水的茶杯以及花瓶装饰等等,很大部分都是瓷器。但如何通过现代的思维来帮助传统手工艺进行现代设计,这是当下的新命题、新思路。为此,曾辉举了中国长卷的例子。中国的长卷是古代中国人阅读的重要方式,一个长卷能够浓缩千里江山的四季流转。在一个长卷上能够表达出的意境,是单幅作品无法传递的。但是现在这种长卷少有了。能不能将长卷的方式在当代应用呢?来自香港一家企业把长卷用于公司的宣传册,让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这就是将传统工艺融入转化为现代设计的成功例子。

曾辉还举例说,意大利皮鞋业有很多家族企业,有一家企业一年只做800双皮鞋,所以皮鞋的手工艺非常精致,这家企业不求扩大规模,不求搞连锁,不求搞资本扩张,就踏踏实实做好一双皮鞋,这就是手工精神,工匠精神,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当然如果其中能够诞生名牌奢侈品,那就是另一番景象。曾辉说,欧洲工业化国家对手工艺非常珍惜,所以很多品牌保留延续到现在,形成百年老店。所以大家热衷去欧洲购买奢侈品,比如爱马仕背包。

景德镇泥夫陶瓷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余乐恩在接受《中国名牌》采访时也表示,实用才是王道,艺术工艺的日用才是王道。例如“地球皮肤”可以做成屏保,并拍成照片作为宾馆的挂画等等。而对于景德镇这样的陶瓷重镇,众多企业如何形成品牌,如何突围是个话题。

第2篇:非遗手工艺的传承现状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学者对这一方面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基本采用国外相关研究模式。目前,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范围与深度还远远不够。

一、喀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喀什地区历史悠久,非遗资源丰富。喀什地区国家级非遗项目18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51项,涵盖七大类,在国家级非遗中有两项为喀什地区申报项目,分别为阿凡提故事和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在各县市中英吉沙县、塔什库尔干县国家级非遗项目所占最多有4项,在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中喀什市为15项。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及英吉沙县这三个县市在总量上最多为16、12、11,泽普县和疏附县在总量上较少只有1项。在项目类别上传统技艺所占最多共26项,而传统医药和民间文学方面只有2项。

二、喀什地区居民对非遗影响认知的交叉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人数共计300人,其中女性占53%,男性占47%。调查中在年龄在31岁-40岁的占33%,41岁-50岁的占25%,60岁以上人的占1%。1.不同职业对非遗开发影响的了解程度分析调查发现旅游从业者对非遗比较了解所占比最高为12.4%,非常不了解所占比例最低为0.3%;非旅游从业者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一般、非常不了解分别为35.5%、1.3%;不同的行业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也是不同的,但大多对非遗比较了解34.4%,一般的为45.2%。人们对它的了解程度还不深。2.不同收入群体居民对非遗开发影响的了解程度分析家庭月收入越高的人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也越高,调查人员中17.5%的人为9001元以上的收入其中有2.9%的人对非遗非常了解,而3000元以下的人15%对非遗非常了解占0.3%。45.2%的人对非遗了解程度一般。3.不同职业、文化水平对非遗开发影响的了解程度分析调查发现人们普遍认为非遗开发对经济方面的影响较大62%,而环境5%以及生活方面11%积极性影响较小;教育工作者7%和科研人员12%认为非遗开发对经济16%以及文化6.5%的积极影响较大,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也使当地的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高中(含中专)学历对非遗比较了解比例为24%,学历越高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也就越高。高中以上的人对非遗非常不了解的为0,初中以下学历的人对非遗非常了解的人是0,初中27%、高中学历56%的人都是对非遗比较了解33.5%和一般的45%。4.现代工艺对传统手工艺影响的认知分析在喀什地区非遗中手工技艺价格较为昂贵,而现代工艺的不断改良和完善,产品价格较低,外观优美等,传统工艺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调查中41%(非常大10%、比较大31%)的人认为现代工艺对非遗有着较大的冲击,只有12%的人认为现代工艺对非遗没有影响。5.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流失及受阻原因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的感知和态度不仅能够反映遗产传承与发展现状,而且影响与制约着其活态传承的质量与方向。喀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为传统手工技艺、歌舞等,存在流失等现象。流失主要原因为、保护不够,为33.8%,政府保护度低、市场、创新度低分别占27.9%、27.2%,非遗传承人认为应该继续传承下去。但由于经济效益不明显,人们不愿去学习该技艺,加上现代工艺的发展,使得一些手工技艺在传承上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主要阻力来自于资金短缺为28.9,其余分别为政府保护力度(20.1%),市场、创新度低(18.8%),、保护不够(18.1%)。

三、结论

当地居民文化水平越高对非遗的了解程度也会越高,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人员对非遗了解程度相较其他行业更深;大部分居民对非遗旅游的开发持支持态度;非遗开发对当地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经济影响所占比例最大,环境次之,文化和生活方面的影响一般。非遗具有脆弱性,面临无市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可加强对当地居民的非遗宣传,加大政府对非遗的投入力度,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以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华光,赵丽霞,彭小舟,欧媛.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居民感知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05):160-164.

[2]朱凡瑾.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秦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02):122-125.

第3篇:非遗手工艺的传承现状范文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有着58年办学历史的艺术教育单位,遵循着颜文O先生“实用美术”的教育理念,做一个勤勉的工艺美术“教书匠”,与传统手艺匠人心系一脉,身体力行地进行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百工录”丛书动议之初,就许了愿:丛书志在“为民族传艺、为文化存根、为大师立传、为百工留名”,“百”是对浩如烟海的传统工艺美术种类的概括;“工”指传统手工艺,也指工匠;录为记录,是编写态度,也是编写原则。现在回头来看,我们坚守的对传统技艺原汁原味的保存,初心还在,呈现结果也较为妥帖。不敢说丛书首开风气,但所有与创者共同的思路便是以不厌其精、不厌其详的考究态度,完整展示传统工艺的一榫一铆,表述传统技艺的一招一式,汇集各家各范。这是一个由点及面、又化整为零的做法,于工艺美术行业而言,是摸清家底;于文化产业而言,是丰富成果;于院校而言,是传承文明。

说由点及面,主要来自于学院的体会。学院早期办学设立织绣、工艺国画、器皿设计、雕塑等多个工艺美术专业,进入高等教育阵列后,形成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并行的专业格局,探索实践政、校、行、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十多年来对传统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保护的努力到了多方认可,将国家级非遗项目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保护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苏州镇湖合作培养国家级非遗苏绣新传人,为贵州雷山国家级非遗苗银苗绣的技艺存录、传人培养做出积极的努力。文化部授予学院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院也成为江苏省首批非遗研究基地。

以“百工录”丛书为发端,学院对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传承保护,由分散的点位探索进入系统的整理发掘,以“苏作”为发轫,联合行业、专业的有识之士,各举所长,迈出了服务工艺美术全行业的关键一步。2014年,国家多部委发文鼓励艺术职业院校在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勇挑重担,教育部立项了由学院担纲的“百工录: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堪为丛书在数字化领域的变身和转型,这是更宽更广层面的建设,延续了“百工录”丛书的编撰精神。资源库建设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项目为资源载体,应用数字媒体技术,按照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政、校、企、行共建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宽视野、大容量、全开放、多互动、可更新的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培养非遗创新传人,实现职业教育与非遗项目双向互动、协同发展,保存、传承、传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4篇:非遗手工艺的传承现状范文

随着民间艺人年龄的增长,很多较少有人从事行业的老艺人步入了花甲之年,这些老艺人时常会担心自己终生从事的艺术就要失传;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要非常重视这种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性;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对个人经济生活拮据的民间艺人在给予经济上帮助的同时,还要努力创造一种观念,形成一种氛围,让更多的人来从事或者喜欢这些文化财富,从思想观念上对人们就行指引,要培养更多的“文化粉丝”;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熟悉并喜欢我国的经典优秀文化艺术,把这些青少年们培养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口授身传的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这些发源于传统农业文明,大多以口头传承的传统文化,而对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正在急剧势微。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廊中,依靠一代又一代艺人们的口授身传,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发展延续,代代相传。这也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的。

但是,这些大多以口头传承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恰如遗金散珠,逝花流水,存亡不知,心中无数,特别是面对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这些发源于传统农业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急剧势微,甚至已经失传或者消亡。

存在于温州永嘉一带的菇民戏,如今只有寥寥几人还会演唱,诞生于明末清初的台州乱弹,仅有的一个剧团已停演多年。

“口授身传”的传统文化后继乏人,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始于武肃盛于宋,相沿至今千百年”的海宁硖石灯彩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年近50的胡金龙从事灯彩工艺已经有23年,如今是硖石灯彩的领头人。制作灯彩这活儿精细,主要靠手工,年轻人不愿学,令胡金龙失望的是,儿子就未承父业,不学灯彩学了电脑。为培养接班人,老胡从1998年开始,在职业高中开办灯彩工艺美术班,可办了4年,培养了70多名毕业生,最终仅留下1人。

面对不断流失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现状,有学者认为,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

二、民间手工技艺家收徒难

人类是文化的使用者和接受者,我国的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傅们手把手的传授,然而对这些老艺术家来说,要找到心满意足的接班人,还是破费周折的,传承人不仅要有艺术的天分还需要有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

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人来讲,他们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估算的。伴随着时代的前进与发展,有不少民间艺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而失传,这对中华民族来说都是无比巨大的损失。

眼下,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政策与法规的缺失,导致很多传统工艺难以生存。比如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荣宝斋木板水印,现在只能作为一种特色的纯手工技艺保存着,但不可能依靠它去盈利,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授身传来传承,但是要挑选一门传统工艺的优秀传承人,条件非常严格,其中最主要是有责任感,因为民间手工技艺的利润低、工艺复杂,不能因为不赚钱就半途而废。这也是目前“收徒难”的主要原因。

三、困难传承人机制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传承人保护机制还面临三大问题的困扰,而这也正是传承人机制当前亟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由于“文化粉丝”的缺乏,造成社会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仍停滞在浅表状态,群众热情不能调动起来,下一代孩子业已形成的审美娱乐化崇拜和感官刺激崇拜以及西化痕迹,要想得到适当纠正,难度就非常大,由此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继乏人。“失去了传承人,遗产就变成死的东西,就没有保护的价值了”。

第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后继人。很多传承人他们并不在意政府给自己多少补贴,而是在意自己的技艺由谁来接。可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多的年轻人都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失去兴趣,不愿学习和继承这些老技艺。

其次,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缺少一个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建立文化生态环境,不仅要给钱,还要营造好的氛围。大熊猫只有在有竹子有水的地方才能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一样。要引导大家形成比较好的乡土文化氛围,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传承下去。

第三,明确传承人的身份定义。如何确立和培养传承人?现在感到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把我们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传承下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是要靠悟性和口传身授,可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对这些传统文化并不感兴趣,传承人的素质亟待提高。

参考文献:

[1]佟玉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J].文化学刊,2011,(01).

[2]吴安新,朱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刑法保护问题[J].兰州学刊,2010,(12).

第5篇:非遗手工艺的传承现状范文

[关键词]北京玉雕;制作工艺;非遗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44-02

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北京玉雕,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工艺始于元代,之后继承了明清的宫廷玉雕工艺及风格,并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一、 北京玉雕工艺的缘起与发展

北京的治玉史将近800年,元代是北京玉雕的发端期。元代西征的过程中掳掠了很多工匠,他们的到来初步奠定了元代北方手工业的基础。元灭宋之后,又控制了中原与南方的手工业,无疑大大扩充了元代的手工业规模。至元世祖忽必烈建大都于燕京,元大都所在地燕京及其周边腹地已然成为全国手工业的中心和官营手工业中心。因此,元代是中国南北方以及中国与西方文明在手工业领域的大交融、大汇集时期。从元建大都起,北京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为了满足内外交往及王公贵族的需要,中国玉器之精华均集于北京,加上美玉良师、能工巧匠荟萃北京,北京治玉业进入了地利、人和的发展时期。从工艺上来讲,元代北京玉作形制巨大①、豪放,如渎山大玉海。其做工甚至有些“渐趋粗犷,不拘小节”②的发展趋势。

明代市镇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治玉业作为明代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新变化。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将玉器工艺归入“珠宝”类,作为手工业行当之一,详细记载了其原料来源、开采、运输以及琢制的方法等,表明治玉业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朝廷规定随进贡之玉而来的大量额外玉石可以公开买卖,因而每年有数量惊人的玉石流通到民间市场。虽然明代对用玉礼制有严格的规定,规定庶人冠服不准用玉,但是当时有财力的富豪及文人都占有数目相当的玉器。

清代的工艺美术与明代的相似之处在于其都与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萌发于明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清代继续缓慢发展,随之而出现的民主进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维护封建集权统治的程朱理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代的治玉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顺治到康熙为恢复和发展期;雍正到嘉庆为鼎盛期;道光到宣统,手工艺品出现外流趋势,治玉业陷入衰败期。③在清代,南北方的治玉技巧有了较好的融会贯通,使得清代玉雕工艺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在中国的传统玉作中,有约定俗成的“北玉”、“南玉”说法。南玉作以江浙一带为中心,南宋以前就很发达,明清以后,苏扬地区又因为“工匠云集和产品有销路”④而形成中国三大琢玉中心之一。北玉作则以北京为中心,自金元定都于此而发展起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治玉集散地。北玉作风格雄浑大气,强调形式、气韵以及如何突出玉料的特色,在体量上、风格上极具皇家风范。

除了表象上的南北差异,北玉作还隐藏着一种特殊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语义。以金元起始的、被赋予帝王趣味与意志,又设制度严格监管之下的以“官匠”玉作为主流,民间玉作为补充,役、佣结合,东西方文化并蓄,同时兼容西域、中原、南方玉匠技艺的北方玉作,从源头上就带有一种统治者把征服与融合相兼,技艺与尊严并行的精神文化起点,因而更具至尊与高贵的隐喻,皇权主流文化的示范性和中心性也更加显著。⑤明清时期的宫廷玉作,延续并强化了这种意志和范式。

时期,传统题材被禁,改为创新和现代题材。中后期恢复了传统玉雕。1992年,北京玉器厂成为合资企业之后,高品质的原材料有了保证并且面向艺术品市场。此后,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玉雕工艺被继续大力传承。

二、北京玉雕工艺的特点及现状

本文写作过程中,笔者采访了中国玉器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他师承北京玉器厂郭石林、宋世义、王跃堂等大师,是《奥运徽宝》典藏版、《世博和玺》典藏版的设计制作者和北京奥运奖牌、残奥奖牌的制作者。张先生认为,北京玉器讲究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巧用俏色,素有“工精料实”的美誉,并以极具特色的“金镶玉”技艺和薄胎“水上漂”技艺等在全国独树一帜。其风格形成于元代,后世受南作玉雕影响,服务于宫廷皇家。所以玉雕风格基本融合南北玉作之美,集两家之长,以大气磅礴、浑然天成的风格为主。种类主要有挂件、把件、摆件、器皿山子。

北京玉雕的选料以和田玉为主,如新疆和田玉、俄罗斯和田玉和青海和田玉。这些玉石结构质密,易雕刻,可以很好地表现细节。大型器皿和小件挂件都可以很好地雕刻,还有一部分是翡翠,品相好的基本都会做成挂件一类。具体的玉石都适应于不同的题材,即因材施艺。题材方面,过去皇家用玉有很多定式,如吉祥纹样、地位象征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玉雕的题材虽然仍然以祥瑞文化为主,但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增加了一些当代的题材和重构的吉祥主题,比如很多仿古纹的雕件,就是重构的商周或者汉代的纹饰。

北京玉雕工具有钻头、牙机、机和横机等。横机马力足、转速快,用于切料、开料。机用于修改大的外形。牙机很小,是以前修牙的机器,用于雕琢细节。

玉雕最看重的就是意境。从技术上来讲,其实玉雕很难达到像木雕那样精细的程度,更为看重玉石所传达的文化和作品的意境。玉石需要文化传承,它备受尊崇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的文化性。因此,只有真正懂得玉石文化才能更好地雕刻玉石,从而让玉雕作品完美地传达出它被赋予的文化。玉雕的传承方式一般是带徒。师父把一生的经验和技艺教给徒弟,徒弟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这项技艺发扬光大。徒弟从画图和学习文化开始慢慢学习。玉雕的传承中,最看重的就是德行。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工艺美术,北京玉雕工艺需要协调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传承需要总结前人的经验,对玉雕艺术挖脏去绺,留下最精髓的部分。创新要紧跟时代,雕刻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作品。只有更多的人认同了这门技艺,它才能传承下去。

三、 北京玉雕工艺面临的问题

北京玉雕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普遍问题:工艺复杂辛苦,需要很长的时间学习基本功,传承人少。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玉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宋世义在接受采访时说:“旧社会玉雕是四大苦行之一,成年和水打交道,有噪音粉尘,非常艰苦……我跟王树森师傅学习的时间最长,刚开始学艺那几年,我手上经常拉出血口子,王老艺人说:‘不拉掉几两肉能学会磨玉吗?’王老艺人比较强调综合能力,也让我受益匪浅。他说,做艺术就应该像一个杂货铺,应该要什么就有什么,我有十样东西,你买十一样就不成,我有百八十样,你就挑吧。”⑥面对玉雕行业的高要求,能坚持数十年如一日认真学习和传承玉雕技艺的人并不多。因而爱好、耐心、悟性、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是招徒的必提条件。

其次是玉器行业问题对玉雕传承产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玉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比如原料价格飞涨,市场混乱,许多玉石被过度炒作,大大超过了本身的价值等。比起用一张纸、一团面粉就能开工的某些民间传统技艺,“燕京八绝”为了体现皇家的尊贵气派,用料十分考究,成本远非一般民间技艺可比,成品的售价自然不菲。

对于这种现象,笔者在采访张铁成时也曾提到。张先生表示,由于这个市场算是个新兴的商业圈,很多规则和制度极不健全,另外很多商人又唯利是图,导致出现很多不良现象。原料价格上涨是近年来的普遍情况,正常上涨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些商人趁机炒作就会出现市场混乱的情况,现在国家也在不断制定行业准则和市场指导方案,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种不良现象会慢慢改善。

对于北京玉雕工艺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全面负责某些技艺的生产、销售,成立大师工作室,鼓励公开考试招徒,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粉丝”等方面着手,推动北京玉雕工艺的传承保护和持续发展。

[注 释]

①最著名的元代玉器渎山大玉海又称“玉瓮”,是一件巨型贮酒器。是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60~1295年在位)于1265年,敕令皇家玉工雕成。它重达3500公斤,口径135~182厘米,深55厘米,由一整块黑质白章的椭圆形大玉石精雕而成。

②杨伯达评论元代玉器时曾提出:“元玉继承了宋、辽、金玉器形神兼备的造诣而略呈小变,其做工渐趋粗犷,不拘小节继续碾制春水玉和秋山玉以及从南宋继承下来的汉族传统玉器。”

③王君秀:《明清时期北京地区治玉技术史初步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④叶文宪:《中国玉文化的渊源与流变》,见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⑤苏欣:《京都玉作》,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页。

⑥李峥嵘:《玉雕好坏不只看材料――寻访燕京八绝传承人》,《北京晚报》,2011年10月7日,第21版。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下)[J].东南文化,1989,(1).

[2]贾寒筠.琢玉漫谈[J].珠宝科技,2001,(1).

[3]周斌.镇国之玉器 渎山大玉海:酒瓮里的改朝换代[J].国家人文历史,2013,(1).

[4]杨伯达.清代宫廷玉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1).

[5]周树礼,曾伟来,何涛.浅述古今玉雕工艺流程与技法[J].超硬材料工程,2008,(20).

[6]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第6篇:非遗手工艺的传承现状范文

成都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厚。蜀绣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和刺绣技法高超,是成都市4个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手工技艺类项目保护对象,也是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然而,以蜀绣为代表的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受到社会变迁和市场需求的影响,近年来蜀绣在生产规模和商业收益上明显衰减,导致大量熟练的手工艺人改行流散,许多古老的刺绣工艺迅速失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保护性旅游开发便成为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但是如何协调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商品开发的关系是一个急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随着我国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蒙古长调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三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渐增多。然而,前期研究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等领域,部分成果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品的研究。例如,唐丹(2008)研究了巴蜀年画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马木兰(2008)指出博物馆、主题公园与实景舞台剧是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转型的三种主要模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商品化方面,朱艳(2008)通过对宋锦的发展历史、品种演变、纹样风格、分类及其特征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阐述宋锦的濒危状况,探讨了宋锦研究、保护、传承领域的可行性措施。除了黄修忠(2007)关于“蜀锦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成果以外,前期研究对蜀绣的旅游商品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缺失。有鉴于此,加强其旅游商品开发现状与销售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蜀绣在开发为旅游商品之后,如何更好的提升其销售量是核心问题,对其旅游商品开发及销售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理应成为学界与业界的关注热点。因此,本课题从旅游者的视角,采用现场踏勘、文献资料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在系统回顾了前人文献资料以及网络资料搜集与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蜀锦工厂”作为调研地,考察蜀绣旅游商品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主要类型、商品销售等基本情况,研究结论对于了解市场需求,促进蜀绣旅游商品的销售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蜀绣旅游商品发展历程

蜀绣具三千多年悠久历史,西汉扬雄《绣补》,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均载。历魏晋南北朝,唐宋趋于兴盛,元明不断发展创新。清代,伴随着工业革命,蜀绣经历革新。1831年,绣行会成立。清末,劝工局设刺绣科,管理蜀绣生产销售。解放后,蜀绣几经兴衰。1951年,成立公私合营的刺绣工厂。1967年合作化中,转为集体所有制的“第一”、“蜀群”、“蜀容”三个合作社,后合并为“成都蜀绣厂”。成都蜀绣厂在蜀绣产品创新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旅游产业脆弱性带来的巨大风险。1989年,国内旅游经济震荡,成都蜀绣厂在顶峰之际,跌入低谷,经营难以为继,经营规模急剧萎缩,位于和平街的成都蜀绣二厂(皇汉绣庄)于2002年破产倒闭,仅存位于浣花溪景区内的成都蜀绣一厂艰难支撑。

2006年,国务院批准蜀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郝淑萍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随即,成都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3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都蜀绣、蜀锦织造技艺、成都漆艺、都江堰放水节四个首批国家级名录项目直接入选,由此拉开了对蜀绣在非物质文化层面上保护的序幕。2009年成都国际非遗节期间,最具四川特色的天府蜀绣艺术馆也在郫县安靖镇正式开馆。蜀绣及其旅游商品的热销将有利于蜀绣这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

二、蜀绣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一)商品类型及制作

蜀绣旅游商品的类型多样,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其中芙蓉鲤鱼和熊猫题材最具代表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蜀绣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蜀绣刺绣工艺分为双面绣与单面绣,技艺以针法见长,共有12大类、122种。例如,主晕针、掺针、柘木针、车凝针、贯针等。蜀绣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散线为原料,各种针法交错使用,施针严谨,用线工整稳重,设色典雅,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而生动的图像,又善于表现山水磅礴的气势。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地方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影响,蜀绣在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丰富的针法对于造型、色彩表现等作用不同,形成了蜀绣多样化的特色。

(二)商品销售及展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蜀绣这种传统工艺品的喜爱与日俱增,蜀江锦院、锦绣工厂、锦玛绣、成都蜀绣研究所等蜀绣专门生产销售机构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其中,蜀江锦院的前身是拥有50多年历史的成都蜀锦厂,是全国唯一拥有全套手工蜀锦制作工艺和蜀锦历史文化展示的专业场馆,拥有蜀锦织绣博物馆、浣花总店、宽巷子店、金沙店、桐梓林店五家蜀绣直销点。锦玛绣与成都蜀绣研究所均是由原成都蜀绣厂改制后部分技术工人组建而成,其蜀绣产品在成都市各大旅游景点(区)均设专柜销售。

蜀绣旅游商品的展示方式各具特色。按位置,可分为挂墙、柜台、橱窗等;按动静,分为活态展示(现场制作、人员介绍等)与静态展示(陈列、多媒体展示等)。蜀绣商品深受中外游客青睐,主打产品有以熊猫、鲤鱼为题材的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

三、结论与讨论

课题采用实证、文献研究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选择“蜀锦工厂”作为调研地,考察蜀绣旅游商品开发的历史过程、制作工艺、产品类型、销售等基本情况。研究表明:蜀绣旅游商品的制作工艺精湛,分为双面绣与单面绣,针法多种多样,分别用于品种丰富的绣品;蜀绣产品的类型多样,可基本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调研也引出了对蜀绣旅游商品开发的一些思考。首先,由于产品缺乏市场需求,蜀绣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企业濒临破产,蜀绣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近年来蜀绣的热销是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旅游经济的高速发展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将蜀绣继承和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并对旅游市场的脆弱性有充分认识。第二,有必要加强对蜀绣商品需求市场的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商品类型。例如开发“金沙神鸟”等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刺绣商品。第三,应进一步拓展蜀绣商品的陈列与销售方式,加强现场陈列的互动参与与体验性,进一步完善专题网站,特别是针对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成都市重点客源市场,丰富英文、繁体字、日、韩文等网页内容,打开国际市场,拓展网络营销。

综上,本课题是针对蜀绣旅游商品开发现状调研的一次有益尝试。调研结果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成都市蜀绣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等基本情况,为以蜀绣为代表的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方式,资料搜集方面因蜀绣商品的销售较为分散也相对较少,并且对于蜀绣商品的规格及价格没有系统的搜集和记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予以完善,特别是应加强对以旅游者为代表的消费群体在选择购买蜀绣旅游商品时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购物行为进行研究,以更好地提升蜀绣的销售量。

致谢:谨以此文献给曾在成都蜀绣二厂工作的母亲及其同事们。感谢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旅游系2009届姚再斌、李振甲、郑涛、桑安娜、卿海虹、朱锐、杜凤超诸君对调研提供的帮助。

第7篇:非遗手工艺的传承现状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马尾绣;水族

中图分类号:F7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2-0017-0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案例研究”(项目编号:10CG1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彦(1976-),女,河北保定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服饰。北京 100009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文化遗产表现出了更多的反思与自觉,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们的目光由物质性的、有形的、静态的遗产,延伸到非物质性的、无形的、动态的、记忆的遗产,显示出当代人对历史文明整体的认识向前迈了巨大的一步”[1]。作为文化遗产的大国,2004年8月,我国正式加入了这一公约,并于2005年3月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从国家的高度确立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2011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以法律的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随着“非遗”项目普查与申报工作的展开,各地先后设立了相应的机构,调拨人力、物力专门从事“非遗”保护工作,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各地的展览、展示、演出活动络绎不绝,围绕“非遗”主题的各种大型节会此起彼伏。①在文化遗产领域形成了“全民非遗”的态势,这一态势的最大推动力就是各级政府。

我国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主导地位是由最初确立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②工作原则所赋予的。在这一工作原则下,政府全面参与了“非遗”保护的各个环节,直接构建了我国的“非遗”保护体系。各类“非遗”被纳入这一体系之中,其传承发展的情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非遗”的一个重要部分,手工技艺也自然进入到这一进程之中,开始了“非遗化”的传承发展道路。本文以水族马尾绣技艺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为时间节点,考察这一技艺在政府主导的保护工作体系下的发展现状,试图探讨在“非遗”保护的大环境下,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发展之路。

一、“非遗”前的马尾绣与水族传统生活

水族马尾绣因历史悠久、针法古朴而被喻为“刺绣中的活化石”,其主要流传地为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中和、水龙、廷牌、恒丰、塘州、阳安等地[2]。马尾绣的独特材质和工艺使其作品饱满清晰,呈现出特有的浮雕质感,华贵稳重的配色、大气流畅的线条、饱满神秘的纹样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魅力。在其流传地区,马尾绣是人们服饰及各类生活用品中的主体装饰,包括女性围腰的胸前绣片(也称为胸牌)、绣花鞋、绣花背包、童帽、背带、枕头、被面等。人们认为在衣服上装饰马尾绣的各种吉祥图案,可以“保佑外出赶场、走亲戚、做活时一切顺利,天黑也不怕,哪怕是带着这些图案的衣服放在一边,只要能看见就能护佑自己”,背带上装饰马尾绣 “把孩子放在一边或背上外出时就可以保佑孩子,不怕虫、安全、聪明、不生病、不胆小”,孩子长大后,“把背带留在家里也可以继续保佑孩子,还可以传给孙子”,马尾绣的花鞋会“保佑穿着的人走路快、脚不痛、身体好,穿着去干活,保佑顺利,有好收获”。③

水族的聚居区江河溪流交错,夹杂着若干起伏的丘陵、平坝、河谷和山脊,人们多依山傍水而居,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资料以自给为主,缝衣绣花曾是女性们的必修课,而马尾绣更是女性在出嫁前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其工艺的好坏是当地评价女性的一个重要尺度。在这种环境和认知下,一代代的水族女性自小看着长辈们刺绣、缝制,自然习得了工艺中的各个环节,记取了历代传承的纹样配色。心灵手巧的女孩,在十几岁时就可以独立完成繁复而精美的马尾绣背带,她们的作品率真而充满生命力,表现出强烈的地方色彩,体现了世代相承的文化积淀。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外来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输入,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发生变化,大量青年外出务工。“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仅商品极大的丰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工艺所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受到了极大的动摇”[3],自制的民族服饰渐渐被方便购买且价廉的成衣替代,女性不再把学习马尾绣技艺当作必然,和许多古老的工艺一样,马尾绣的需求减少,原本有限的本地市场进一步缩小,随着老艺人的辞世,制作技艺曾一度出现了断层,马尾绣的自然传承严重衰落。

二、“非遗”后的政府介入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三都申报的水族马尾绣名列其中。自此,“非遗”的概念逐渐为当地各界了解和接纳,保护和利用好“非遗”也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同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的重要决策,三都县作为‘两高’进入黔南州的南大门,交通得到改善的同时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要想抓住这一契机实现兴县的目标,必须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前提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而以马尾绣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的关键环节便在于传承。为此,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机构和政策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地方政府的作用,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作为某一地域的权力部门,地方政府的认知与决策对当地传统手工技艺的兴亡起着关键作用。

2008年,三都县成立马尾绣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马尾绣民间艺人培训五年发展规划》,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县扶贫办、民宗局、经贸局、旅游局 、文广局、文联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明确了“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弘扬水族马尾绣工艺,全面提高马尾绣制作水平和营销能力,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马尾绣制作民间艺人”④的指导思想,表现了当地政府对本地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

(二)培训班成为技艺传承的重要方式

2007年至2011年,三都县每年都会举办马尾绣培训班,其中既有普及型的“农村水族妇女马尾绣技术培训班”、“马尾绣乡土人才培训班”,也有针对技艺能手的提高型“能工巧匠马尾绣高级培训班”。

普及型培训招生,自由报名,基础不限,旨在提高马尾绣技艺传承的广度。从近几年的培训情况来看,当地妇女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以“2010年水族马尾绣乡土人才培训”为例,该培训共在中和镇妙良村、三洞乡乔村、板龙村、水根村、水龙乡政府、廷牌镇政府、塘州乡安塘村等地设立了七个培训点,学员总数达529人,开设了水族发展史、水书文化,马尾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马尾绣市场需求分析和价格因素,马尾绣制作工艺,马尾绣图案设计,马尾绣原料的挑选和色彩搭配,旅游商品的特点和发展方向,马尾绣创业店面的设计和销售等八门课程,考虑了民族文化与传统手工技艺的关联。全部课程由本族教师双语教学,并为每位学员免费提供记录本、绣花丝线和家织绣花底布等学习资料⑤。

提高型培训重点选拔基础较好的水族女性,以加强马尾绣技艺传承的深度,比如,2008年7月的“能工巧匠马尾绣高级培训班”,其学员主要为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从事马尾绣五年以上的技艺能手;2009年,县里组织10名马尾绣民间艺人赴云南楚雄、大理、丽江等地进行为期六天的实地考察学习。深度的培训为技艺能手们开阔了视野和思路。

(三)提升优秀艺人的地位和影响

针对历届受训学员的优秀作品,主办方统一装裱,并举办专题展览以示鼓励。除县级评比外,三都县还选拔、推荐能工巧匠参加全省赛事。在2006年首届“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总决赛中,三都水族选手韦桃花的马尾绣作品夺得“贵州名匠”特等奖,位列百名之首,不仅为三都县赢得了荣誉,也对马尾绣技艺的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

马尾绣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各级传承人的推荐与评审工作也逐步展开,目前马尾绣共有3位省级传承人,10位州级传承人,56位县级传承人。此外,三都县还启动了民间艺人专业技术等级资格评审工作,根据2008年12月贵州省民间艺人专业技术等级高级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全县已有27人获得了高级专业技术等级资格、7人获得中级专业技术等级资格、183人获得初级专业等级资格,马尾绣艺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扩大马尾绣的社会认知度和需求

除举办相关培训和比赛外,三都县近年来的大型节庆活动为水族马尾绣搭建了推荐和展示的平台,如:在中国-水族-文化旅游节、50年县庆、黔南州第三届旅发大会暨中国水族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中,身着马尾绣盛装的水族男女组成表演方阵,以其规模和特色吸引了各方的关注,“除马尾绣方阵外,所有的县领导和机关干部都穿马尾绣服装”,并将马尾绣“作为对外交往和大型活动的礼品”[2]。这不仅宣传扩大了马尾绣的对外影响,同时也提高了当地水族群众对马尾绣的认识,增强了自豪感,并在客观上扩大了马尾绣制品的社会需求。

三、“非遗”后的马尾绣传承

政府引导和各项保护措施培育和扩展了马尾绣的新兴市场,促进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和文化自觉,为马尾绣的传承带来了新的社会情境。

(一)传承主体学习热情增长

在政府宣传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作用下,当地妇女对马尾绣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知,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开始刺绣,对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持有较高的热情。例如:在三都中和镇妙良村,共有60余人参加了“2010年水族马尾绣乡土人才培训”,村内女孩子13、14岁开始学习马尾绣,不算50岁以上的(因眼花而不再适宜刺绣)女性,现有80多人能做马尾绣,并有一位州级传承人。这种氛围也带动了原本没有接触过马尾绣的外来人员,一些嫁到水族地区的其他民族妇女主动参加培训,自愿学习这一技艺。

(二)传承人积极发挥带动作用

马尾绣列入“非遗”项目后,得到了多方的关注,各级传承人除了提高自身的作品水平外,还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大胆尝试,由马尾绣的制造者、传授者转变成为经营者和宣传者,在更大范围内带动了当地妇女对马尾绣传承的积极性和信心。

省级传承人韦桃花、宋水仙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两位心灵手巧的艺人,从小跟随长辈学到了一手好技艺,尽管成年后的经历各异,但对马尾绣的执着相同。韦桃花曾在省内外赛事中多次获奖,精湛的技艺与各项荣誉为她赢得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她于2009年和2010年两次获得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3万元)。在多方帮助下,她的事业越做越大,2010年8月,她投入20万元成立了三都县桃花马尾绣艺术品制作有限公司。宋水仙曾作为传承人的代表,先后参加北京中国博物馆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台湾文化民俗观光博览会等,向各地观众宣传和展示马尾绣的魅力,并陆续收集数千件马尾绣作品,在经营马尾绣品的同时,开办家庭博物馆供人们参观。

传承人对马尾绣的热爱与坚持,不仅改变了自身的生活,在扩大经营的过程中还吸纳了一批水族姐妹跟随她们学习、制作马尾绣,促进了马尾绣在当地的群体传承。

(三)商品化经营带来的改变

传统的马尾绣是水族人服饰及生活用品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以自家生产制作,亲友间互相赠送为主,少量的作品在集市上销售给本地人。而今,大量马尾绣制品进入市场,进行商品化经营。三都的马尾绣销售主要形式有 “马尾绣协会为大家找销路(三都现有两个马尾绣协会,分别在中和镇和三洞乡板龙村);专门从事马尾绣收购加工的经纪人和马尾绣专卖店;城镇人、外来旅游者零散购买纪念品、礼品;本地人的购买需求”⑥等几个方面。

商品化经营扩大了马尾绣的需求和销量,使当地部分水族家庭的经济来源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很多女性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专心制作马尾绣,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生活中男性的态度也逐渐发生转变,比如在三洞乡板龙村,以前男性很少做活,妇女既要下地种田,又要喂猪、带孩子等,随着村内马尾绣事业的不断发展,男性能够积极配合女性,分担家务,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制作马尾绣,马尾绣让水族妇女获得了更多尊重,家庭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此外,一些原本打工的妇女也不再外出,而是重新拾起了针线,她们认为“在家里做刺绣就能有收入,又可以看护孩子和老人”[5],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当地农村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四、马尾绣制品自身的变化

近年来,马尾绣的功能已逐渐由传统的实用生活物品,拓展到工艺装饰品、旅游纪念品、特色礼品等多个方面,成为三都县标志性的民族工艺产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马尾绣制品的内容、形制也在发生着变化。

(一)纹样在继承中创新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马尾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各种吉祥纹样,映射着水族人的审美心理。马尾绣的传统纹样以动植物和自然力量为主,如:凤鸟、蝴蝶、蝙蝠、螺蛳、马、花草、雷电、日月等,它们或者与水族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或者蕴含了古老的神话传说,记录并传递着人们求吉祈福的心愿。随着信息源的增加,水族女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来观念和文化的影响,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同时,一些刺绣者积极尝试,把生活中见到的场景,对事物的美好想象,甚至是电视中的景物引入到自己的马尾绣中。在培训班的学员作业中,有些作品直接将所学的水书吉祥文字作为主纹;有的把生活中的水族男、女青年当作表现对象;有的描绘了记忆中的特殊场景。在马尾绣的服饰中也不乏创新的纹样,如廷牌镇访谈对象所展示的盛装中绣饰了独特的人物、头像,其造型生动、简练,富有创意。和许多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作品一样,马尾绣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整体,但同时它的每件作品又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每位创作个体的艺术积累和所见所感,因此不同时期的作品会呈现出各自的风貌。

(二)形制在生活中流变

随着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水族马尾绣作品的形制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按照存在状态,大概可归纳为四种情况:

一是逐渐消亡类,如枕头、被面的装饰。在九阡镇水各村的水族文化展厅内展示着枕面和被面镶饰马尾绣的实物,但在水族的生活中已很少见到。

二是演变并存类,如绣花鞋。马尾绣翘尖花鞋是水族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传统的纳底绣花布鞋依然存在,但喜爱新样式的中青年女性将马尾绣与高跟鞋相结合,利用成品高跟鞋底辅以手工绣花鞋面,加工成为水族地区特有的马尾绣高跟布鞋⑦,其中的红地绣鞋更成为县城女性结婚时的首选。

三是保留继承类,如背带。马尾绣背带,水语称为“歹结”,工艺精美、繁复,堪称水族马尾绣的代表作,仅背带盖部分就由20个马尾绣片组成。水族地区至今还保持着送背带的习俗,当姑娘出嫁后生第一个小孩时,娘家人一定要送上一床马尾绣背带,祝福女儿婚姻幸福,祝福孩子吉祥安康,自家不会做的也要买来送。因而在乡间集市上至今仍有马尾绣背带的交易,这一形制的作品得到了较好的继承。

四是延伸拓展类,如盛装衣饰。马尾绣流传地区的传统女性盛装只在围腰上装饰马尾绣胸牌,而近几年随着人们对马尾绣价值认知的提升,马尾绣装饰拓展到了领襟、袖口、裤腿等部位,人们在节庆和重要场合时以穿戴自己绣制的马尾绣盛装为荣。与此同时,部分商品化的马尾绣作品形式发生了转化和延伸,加装镜框的绣片、大型壁挂等纯装饰类制品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为企业定制的产品商标,马尾绣被带入了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

五、马尾绣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马尾绣不仅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更是水族的文化血脉,在一代代的作品中传递着祖辈的历史和情感,与一些民族地区所传承的刺绣作品趋于简化和雷同的状况相比,水族马尾绣在“非遗”后形成了新的传承情境,在变化中获得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积极的角度讲,各方的关注与当地政府主导的资源开发,带来了新兴市场,推动了马尾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艺持有者的地位,为人们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自信心和创造力。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马尾绣不再是单一的、自给自足的传统手工艺品,一部分制品已成为特色民族商品,在这种转化中,马尾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削弱。传统的马尾绣是水族人的生活必需品,是制作者情感的寄托,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绣品的优劣是衡量制作者是否心灵手巧甚至是品格的重要标志。而当其成为商品之后,人们更加追求制作速度和外在形式,工艺得到了保留,但内在却往往被忽视。与家庭为主的口手相传方式相比,集中授课的学习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员对马尾绣所蕴含历史、文化认识的单一化,在主体内涵得到普及的同时,很可能使一些精髓的文化传统被误解或遗失。

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马尾绣的保护与传承可以分为两个发展方向:一方面是延续和保护传统。由地方政府投入力量做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4],分级建立专题的传承展示中心,由当地的传承人担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制作步骤、用料不简化,守护好传统手工技艺的特色,不单纯追求产量和经济利益,在教授技艺的同时,还强调马尾绣的文化内涵,保护精神财富。这是保护之本,也是发展的根基。另一方面是创新与市场拓展。“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4]借助学者和媒体进一步提升马尾绣的社会认知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有创新意识的传承人合作,充分发挥传承人的艺术才能,地方政府予以减免税收等适度扶持政策,依托企业的运营优势,研究和把握现代商业环境的特点,开发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打造出马尾绣相关产品的品牌,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多层次开发。

变迁是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中的一种必然。正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社会文化情境,有不同的时代性格和追求,我们的“手上技艺”才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就水族马尾绣的传承发展而言,“非遗”保护体系无疑为其焕发生机创造了契机。地方政府主导下进行的“非遗化”的努力与随之举办的培训和推介,也许有政治和经济的动机,但不能否认其客观上较好地处理了传统手工技艺如何与现代社会接轨并生存的问题。在这种文化自觉层次上发生的改变,应归属于一种良性的变迁或者说是积极的传承。

注释:

① 影响较大的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山东)、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

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2005年3月26日。

③ 根据对当地村民访谈整理。

④ 参考《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马尾绣民间艺人培训五年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⑤ 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仅全部免费,而且还统一配发了资料袋,资料袋内除一般学习所用的记录本、笔之外,还有五彩丝线和绣花用的底布,这两样东西的准备组织单位确实花了一番心思,丝线以草绿、黄、金、橙、灰、紫、棕等颜色为主,沿袭了传统马尾绣背带绣线的色调,对学员的刺绣配色起着引导作用,而底布则特别选用蓝靛染成的家织布,并加粘底衬保持硬挺,裁成A4大小,方便携带和装裱。

⑥ 根据当地访谈整理。

⑦ 当地人认为,这种高跟绣鞋简化了制作程序,并保留了传统的吉祥纹样,更耐磨、防水,既实用又美观。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张道一选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潘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水族马尾绣[Z].贵阳:内部培训讲义,2010.

[3] Zhang Jianshi,Yang Zhengwen.The Protection for the Southwest Traditional Handcraft Culture Resourc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04,(03).

张建世,杨正文.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S].第三十二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七条.

[5] 马子雷.宋水仙:守护水族马尾绣的传承人[N].中国文化报,2011-7-10.

[6]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8] 杨晓辉,等.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9] Hu Ping. Lucky Culture in the Trappings of the Shui Nationality[J].Journal of 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2002,(05)

胡萍.水族服饰中的吉祥文化[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5).

第8篇:非遗手工艺的传承现状范文

彝族漆器世家的努力

说起喜德漆器,不得不提彝族漆器世家吉伍家族。在彝族,一门手艺通常世袭相传,因而某些家族是一门手艺的代言人,比如银饰世家勒古家族、毕摩世家吉克家族……漆器,属于吉伍家族。

本计划拜访国家级非遗彝族漆器传承人吉伍伍且,不巧他去了成都参加活动,访问对象便改为他的儿子吉伍五呷,地点就在西昌手艺街上吉伍家开业不久的漆器专卖店里。

吉伍五呷是家中的小儿子,今年30岁,因彝族“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传小不传大”的传统,理所当然成为技艺的传承者,即吉伍家族漆器制作的第17代传人。喜欢美术的他自幼跟着父亲画着玩,2011年成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算是这一辈年轻人中的翘楚。眼下大部分时间他都在西昌,打理漆器专卖店。

一眼看去,这家店和附近卖漆器的店铺并没有多大差别,行人匆匆,并不因“非遗”二字多做停留。对此,五呷有些郁闷,他觉得,自家的店太不相同了。

“眼下漆器市场很混乱,市面上充斥着做工粗糙的廉价产品,价格却不到传统漆器的一成。”他说,“这对传统漆器的生存非常不利,甚至颠覆了人们对彝族漆器的定义,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彝族漆器。”

这个担心不无道理,我们这群第一次到大凉山的外地人,几个不懂漆器的就以为那些色彩艳丽的廉价货就是彝族漆器。直到走进喜德的村落,看到彝族老人用了几十年的传统漆器,才知道,原来彝族漆器是那样细腻精致却又古朴大方。其实,这何尝不是中国所有漆器都遭遇着的误解!

“去年我受邀参加深圳一个活动,现场好多人都不懂漆器,感觉我像是摆地摊一样。”巨大的触动让这个彝族小伙坚定了传承彝族漆器的信念。

做漆器很辛苦,尤其画漆,往往一动不动好几个小时,每天如此身体确实抗不住,要不是真心喜欢,很难坚持下来,因此人才是彝族漆器传承面临的大问题。五呷说,在喜德他自家工厂的二楼是“彝族漆器传习所”,可免费学习制作漆器,学成之后可在厂里工作,按件计酬,但挂牌两年无人问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就算没出去,现在还有几个年轻人耐得住这份清苦和寂寞。”

吉伍家厂里画师一直保持七八个人,人才的不足严重制约着他们的订单规模和发展。漆器制作周期很长,亮漆制作的漆器要一个月,纯土漆制作的漆器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人少的话就不可能接大订单,必须控制订单的量。”2006年螺髻山上造风情村,有200套房子需要彝族风格的外部装饰,时间为一个月,原本可全部承包的吉伍家,因为人手问题,只做了14套。

时间,是所有手工产品的骄傲,仿佛也成为所有手工产品的软肋。彝族漆器,该如何从时间中去寻找更多的价值?

漆器厂的创意

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喜德,来到犇驰漆器厂。在昭觉的手工艺店曾见到了它的产品,非常新颖特别,甚至找不出彝族漆器的影子。这让我们很好奇,这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在喜德,除了吉伍家的漆器厂(凉山州民政民族工艺厂)和犇驰漆器厂,剩下就是小作坊了。同行的朋友说,犇驰驰漆器厂的老板钱国新是汉族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做过浮雕,难怪厂门柱正是浮雕漆器。

因为没有预约,我们只见到了生产主管,她很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了漆器制作的厂房。进去的时候,两名画师正在一个木胚花瓶上绘制图案,一位是吉伍家族的画师,另一位是学徒。房间里有些冲鼻的味道,见我们的皱眉,便说,“你们闻不来调和漆吧。”原来他们用的漆,有土漆,也有调和漆、合成土漆,难怪。

画师贴心带着我们去了陈列室,这里摆放了不少有年代感的老漆器和制作漆器的工具,我们甚至看到一张用于制作漆器画笔的山羊皮毛,但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是那些融合现代元素的创新产品,家居摆件、餐具、酒具……它们和传统老漆器形成鲜明对比,却又有着自己独有的美。“这些是我们技术经理的设计创作,还没开发生产,不对外销售。”

经过这些天的走访,我们对彝族漆器不是不失望,但犇驰漆器厂陈列的产品令人生出几分希望。这里,除了彝族传统的木制餐具以外,还有花瓶、手镯、筷子刀叉、梳子发簪子、迷你酒具礼盒,甚至还有手绘的不同品牌手机壳!

这些产品的配色跟传统漆器相比也有着细微的不同。传统漆器的色泽普遍明快而浓烈,黄色尤其鲜亮艳丽,甚至有些“咄咄逼人”,他们将其调成低调温和的金黄色,视觉上更为舒适亲切。

我们注意到一个印着蓝灰两色彝族纹样图案的托盘,很是漂亮。一问之下十分惊讶,这个是犇驰厂去年开始开发的密胺材质餐具。“在成都非遗节上,很多人问漆器能否进微波炉,回来我们就开发了密胺餐具。”敢于打破颜色和材质两个传统,很是难得,不知道密胺材质会不会成为彝族漆器的新亮点?

“传承我创意”是犇驰漆器厂的口号,从他们对品类、器形、材质、色彩的突破来看,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大凉山的骄傲

这个日渐没落的漆器,曾一度,却是大凉山的骄傲,见证着大凉山彝族文化的发展。

1700多年来,它一直伴随着大凉山人的生活,法器、乐器、马具、酒具、餐具……如今,现代产品的冲击,漆器逐渐淡出生活。从前彝族漆器有皮胎、兽角胎、竹胎,如今,只剩下木胎,而凉山地区的生漆和木材也越来越少,材料都需从外省收购,制作成本也水涨船高,没落,并非偶然。

彝族漆器的色彩识别度极高,它用色十分浓烈、明快,且只使用传统的红黄黑三色。彝族人看来:黑色为天地之本色,红色代表热情和勇敢,黄色象征光明和未来。这三色是彝族漆器的根本,也是彝族文化的一部分。

“红、黄、黑三色,是彝族漆器的根。”基于彝族漆器传承人的责任,创新就意味着打破,并不是那么容易,吉伍家的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纹样上除了山水图、火纹等传统纹样,自创纹样不过十余种,品类开发也不多。吉伍家也在尝试扩展延伸漆器的品类,推出了彝族风格的室内装潢和设计,销售上也并非在原地等待,除了西昌专卖店,他们也计划创办自己的官方网站。谈及未来,他们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支持,也希望有资金可以帮他们解决人才和木材这两大问题。“漆器的发扬不能靠一两个人,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跟吉伍家偏重传承的理念不同,犇驰更注重结合传统和现代工艺的基础上求变和创新,或许这与厂长是汉族人有关,民族文化制约要少一些。不过,尽管犇驰厂有自己的网站和专卖店,也通过各种渠道来销售,但总体销售情况仍不太理想,相对而言,手镯、手机链、车挂、梳子等小工艺品好卖些。

离开喜德的路上,我们心情并不轻松,彝族漆器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好,好在还有传承人在努力,有漆器厂去创新,希望,总是有的吧。

走访漆器诞生地瓦尔村

地理位置:瓦尔村地处偏僻,进入依洛乡后沿途人家很少,寻找近半日才站到吉伍加加老人的家门口。

采访人物:吉伍加加老人,今年70岁,在瓦尔村是手艺比较好的彝族漆器制作人。

吉伍加加小儿子吉伍尔,28岁,准备开始学做漆器。

第9篇:非遗手工艺的传承现状范文

关键词:湿地公园、湿地旅游、生态自然、延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改善环境等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在国际《湿地公约》中,对湿地定义如下:“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火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湿地旅游与开发逐渐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与规划领域的热点课题。

整体来看,国内外湿地公园设计与旅游方面的研究缺乏对湿地规划设计及开发模式的系统解读;而在对生态可持续的关注的同时,如何将现有的自然生态价值予以延续和发展,仍处于较为初期的状态。本文将从规划设计以及开发的视角,以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讨在湿地旅游开发中如何将自然生态价值予以延续。

1项目概述

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天山西麓的新源县境内,地处伊犁河上游的巩乃斯河两岸,具有河流、沼泽、湖泊、草甸等景观类型,是西部干旱区乃至我国罕见的河滩芦苇沼泽湿地类型,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

2013年2月17日,新疆那拉提沼泽湿地公园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单位之一。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1.4万余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39万公顷,占到整个公园湿地率的99.2%。

2分析与评价

那拉提湿地位于资源丰富的伊犁州,区域内旅游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大,内部资源亟待联动开发。其中那拉提风景区核心优势明显,发展格局不均衡。

那拉提湿地正好与那拉提风景区形成集聚组合优势,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同时发展周边,促进大那拉提景区核心价值释放和外溢

2.1区位与交通分析

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天山西麓的新源县境内,地处伊犁河上游的巩乃斯河两岸,具有河流、沼泽、湖泊、草甸等景观类型,是西部干旱区乃至我国罕见的河滩芦苇沼泽湿地类型,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

地区位图-伊犁州层面 基地区位图-市域层面

2.2资源分析与评价

拥有多维资源,具备极高的综合旅游度假价值

2.2.1总体资源分析与评价

自然资源:曲径通幽的天然苇荡环绕湖泊、形成湖套湖,柳暗花明又一湖的独特景观;周边有山川,草原环抱,形成独特壮美的草原湿地自然景观。

人文资源:作为哈萨克族人最大的聚居地,基地周边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包括古墓葬、岩画、部落遗址, 并拥有丰富的哈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

诗歌文化:以描绘草原生活和自然风光为主的哈萨克史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阿肯弹唱等艺术价值极高。

艺术创作:以石刻、根雕、瓷刻、刺绣和图案艺术等展现3000年前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

现代产业:伊力特酒厂、肖尔布拉克酒厂等现代产业文化景观,以及与此相关的西域酒文化博物馆。

2.2.2核心文化资源分析与开发设想

天成自然、异域风情是核心资源提炼的最大特点。

项目基地河谷平原的地貌特征,极具特色的苇荡迷湖的湿地景观以及巩乃斯河在基地内九曲河湾的独特造型都构成了天成自然的核心资源,也是那拉提湿地区别与其他湿地的最大特征。

同时,基地内的万顷苇海,湿地鸟语以及鱼翔浅底形成了多样生物的资源特征。

西域独特的哈萨克风以及西域酒镇,则构成了异域风情这一主要核心资源,同样可以在开发设计的时候加以应用。

基地周边的世遗天山,天上草原以及野果林香等联动资源同时可以与那拉提湿地形成联动发展的态势。

3发展战略

3.1发展理念与定位

发展理念一:生态保护与发展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湿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和改善区内独具乡野气息的原生自然景观;保护内部水系自然布局肌理,展现河滩芦苇沼泽湿地原生地貌特征 。

发展理念二:生态自然的保护和延续

强化基地内自然生态的资源特征,同时以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作为主要的开发理念予以贯穿整个开发设计的流程,使得对现有的生态破坏降到最低,并且一直延续这种保护开发的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三:多元发展与协调

协调区域和周边各旅游资源的关系,引入生态观光、教育、休闲和度假等功能,以多元开发提升公园的活力,促进当地社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协调构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自然、原生、野趣的景观风貌 。

发展理念四:社区共管与受益

利益合理分配是社区参与的关键,也是保障居民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前提; 通过可持续教育来获得当地居民对湿地公园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 区内和周边的居民对于湿地公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基于以上四大发展理念,规划对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从生态经济、文化和管理角度进行了战略性定位:“世界级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西部创新型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中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3.2“生态与文化相融合”的湿地公园发展策略

发展策略一:以湿地的“保护、利用、提高”为发展理念,建立完整且合理的功能分区。

从湿地公园可持续开发的角度,主要形成四大功能分区。(1)以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提高为主要功能的湿地保育区(2)以湿地示范(试验)利用为主要功能的湿地展示区(3)以湿地价值的利用和提高为主要功能的湿地生产区(4)以湿地景观的保护、提升和游憩利用为主要功能的湿地游憩区。

发展策略二:综合治理湿地水质,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对湿地生态的发展极为重要。规划针对性地提出三个措施。(1)污染控制:搬迁湿地公园内及周边的工业厂房,禁止投放饲料,减少人为对水体的污染;限制水上活动项目,限制船艇数量,使用环保型船只,严格规划水上活动区域,防止对水体的污染。(2)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植被改善水质:近期通过湖面清网、疏浚河道等人工措施,增加水体自净纳污能力;中远期利用植被改善湿地水质,营造整个大区域的湿地水环境。(3)构建人工生态浮岛。

发展策略三:湿地生态系统的更新、修复和重建。

(1)水生生态系统的更新、修复和构建:通过人工疏导和岸线整理,将现状水系相互淘通,并加以清淤处理.在湿地公园范围内营造收放有致的水系空间;(2)水陆生态系统的连接:根据生态交错带与水岸生态系统理论,水岸生态系统的完整能保证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交流,是保证水、陆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关键。

发展策略四:加强科普研究,健全湿地功能。

(1)完善宣教设施与科普功能:围绕湿地景观的组成要素实现湿地科普的主题化,强化大众湿地普及的趣味性与科学性。(2)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建立具有影响力的湿地研究科普中心:在核心区建设完备的湿地监测设施,全面支持动植物习性观察等为主的科学考察型活动,为湿地研究人员和专业机构提供专业的平台。

4空间发展规划与设计

4.1规划设计理念

(1)规划理念

①核心保护 开发

湿地公园开发的核心规划理念,即在公园内部以保护为主,尽量少的进行开发建设。中心保护推动土地价值提升,从而将多数的服务性的建筑布局在公园,主要体现在联系两个镇区的服务区。

②镇旅联动 全面发展

主要的交通动线穿越两个镇区,在带入大量的游客的同时,拉动镇区的发展。景区与镇区联动发展,从而带动更大的范围内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

③凸显核心 有致布局

在空间布局上凸显湿地公园的核心资源,打造核心项目,突出湿地公园的特点;在周边区域布局次级的项目,形成重点突出,合理布局的整体格局;

④多元交通 有趣动线

在区域内策划了多种的交通方式,各种方式之间交叉重叠,给游人以多种体验,形成趣致游线;

⑤主线串接 有序联系

各个景点之间除了多元的交通联系之外,最重要的旅游主线―巩乃斯河成为整个湿地公园的主要动线,有序联系两岸的各个景点。

(2)生态保育区设计:在巩乃斯河核心区域的两侧大部分区域建立湿地的核心生态保育区。

(3)核心旅游消费空间设计:东侧肖尔布拉克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消费形态,西侧喀拉布拉镇则形成以体验,餐饮等为主的消费类型。

(4)旅游动线设计:公园内部沿用已有道路并予以生态改造,在现有的村舍房屋基础上改建为各主要游览景点,并通过陆路水路等多重交通动线串联各个主要的景点,形成游览动线。

总体规划平面图

4.2主题功能分区及阐释

基于发展策略和规划设计理念,规划一心两片的功能分区:一心: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包括仙游湿地-生态揽胜区、探索湿地-宣教展示区、欢乐湿地-综合服务区、生态湿地-保育涵养区;两片指高端度假片区――肖尔布拉克度假区、文化体验片区――西域非遗小镇

(1)仙游湿地

依据现有自然资源分布,在巩乃斯河的核心区域南侧布置主要的生态揽胜区。

主要节点1:苇荡谜湖景区

依托巩乃斯河南侧苇荡谜湖的湿地自然奇观,以平底船为特色交通,营造“苇荡谜湖,逍遥仙游”的奇幻境;主要项目有苇丛水复;

苇荡迷湖效果图

主要节点2:九曲河湾观光带

依托巩乃斯河,打造“九曲河湾,水上丝路”的南北水上游览主动脉;

主要节点3:苇荡迷宫景区

依托湿地公园内苇荡自然奇观,打造栈道和芦苇所组成的苇道迷宫,沿着木栈道在芦苇荡中穿梭,体会谜样风情;

(2)探索湿地

在基地的南侧接近入口区,交通便利,形成探索湿地。

主要节点1:飞鸟天幕景区

湿地公园北部区域,融观鸟、鸟类救护、生态教育于一体 。主要项目有飞鸟天幕:汇集那拉提的所有珍稀鸟类(如黑鹳、白肩雕、玉带海雕、大鸨、大天鹅等),为其营造最适合生存的人工环境,游客可行走于贯通其中的隐蔽通道之中,近距离欣赏鸟类;

主要节点2:那拉提湿地博物馆

伊犁河谷湿地和国内外湿地生境的互动展示与体验空间。主要项目有湿地教室:通过声、光、影、乐等多种手段对湿地生态系统、国内外湿地保护措施、湿地养护措施等进行完整的知识普及;

(3)欢乐湿地

分散位于公园的几个入口区,为公园提供主要的商业服务。

主要节点1:那拉提湿地服务区

湿地公园西主入口,提供旅游集散与综合服务,将其打造成伊犁州区域旅游集散次级服务中心。

主要节点2:太阳广场服务区

湿地公园东主入口,旅游度假综合服务区,为湿地公园及周边休闲度假消费设施提供综合服务。

(4)生态湿地

主要位于巩乃斯河北侧,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始生态特征。

主要节点1:天鹅海湿地保育区

湿地涵养保育区,融湿地保护与鸟类野生观赏于一体。主要项目有天鹅海:湿地保育区,保护成片芦苇沼泽、河流及其漫滩,以及苇荡中湖泊水体等野生动物生境,河谷天然林、天鹅等野生动物保护等,是湿地公园最为重要的结构组成,对湿地公园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决定性作用;

(5)西域非遗小镇

位于西侧肖尔布拉克镇入口区。主要是西域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手工艺的展演、体验和传承区。

主要项目有哈萨克非遗广场:哈萨克非遗广场,以哈萨克民族名乐器的形式打造的小镇中心广场区,整个广场呈现出一个圆形长柄的乐器形态,小镇的街区沿着广场两侧布局,漫步广场中,仿佛走入了哈萨克族的艺术文化胜境;

(6)肖尔布拉克度假区

位于东侧肖尔布拉克镇入口区。依托巩乃斯河畔、天山脚下的自然境和公园周边的荒草地,以国际标准打造西域第一的湿地高尔夫度假区、北疆的高端社交平台。

主要项目有天界绿洲高尔夫、肖尔布拉克度假小镇以及西极天马俱乐部.

4.3核心区景观设计

核心区大小约169公顷,位于整个湿地公园的中部偏东,苇荡迷湖核心景区的东侧部分。

规划的水系在此蜿蜒流淌,并且联系景区主要的环线,木栈道,码头等景观设施一应俱全,是湿地公园典型构成。

核心区景观设计平面图

5结语及思考

源自国家公园的湿地公园管理体系和规划在我国起步不久,对于湿地公园的概念也还没有定论,通常理解为以湿地为中心、湿地类型为主的国家公园,具有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以及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等功能(王浩,2008)。那拉提湿地公园的规划以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公园的规划标准,在关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探索了在湿地旅游的规划设计及开发中,如何实现延续自然与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叶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实务全书.北京:中国土地科学出版社[M],2005.

2, Bacon PR. Use of wetlands for tourism in the Insular Caribbea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1987(14):104-117.

3,Platt RH. Cities on the Beach, Management Issues of Developed Coastal Barriers. Chicago: Committee on Geographical Studies[J],1987.

4,Wall G. Implication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for tourism and recreation in wetland areas. Climatic Change[J],1998 (40):371-389.

5,Campbell CS, Ogden MH.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the Sustainable Landscap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J],1999.

6,BA拉科维奇,HH班巴洛夫,张则有,赵红艳.沼泽的自然功能与社会功能.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J],1997.02.

7,庄大昌,丁登山.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经济地理[J],2003.04.

8,唐代剑,何玮.国内外湿地旅游保护开发经验及发展态势研究.安徽农业科学[J],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