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范文

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

第1篇: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范文

本课是重庆市首批精品选修课程“地球的呼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节,是在人教版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第四章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和第五章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整合多种创新高效教学资源编写而成。行课班级是本校高一年级“地球的呼唤”校本选修班级。主要教学目标:①区域认知:通过情境、案例对某区域旅游环境问题深刻认知;②综合思维:通过概念解读,案例分析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方法;分析破坏或保护旅游环境的心理趋动;③地理实践力:角色扮演,提出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写出参与保护旅游环境的实际行动;④人地观念: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重难点:旅游环境容量及其调控方式;旅游环境破坏或保护的心理趋动;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及实际参与方式。

二、教学过程

旅游环境的破坏

环节一:情境导入,关注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导入:(播放“党丽娟摄影作品2012―2016”短片)老师喜欢旅游,但每从一处美景归来,心中除了欣喜,还有丝丝不安――对美景的愧疚。当旅游者踏上一片土地,在那里活动哪怕几个小时,都会对当地旅游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设问:哪些对旅游环境的破坏是游客无意中造成的?(学生回答略)

引导:其实正是这些旅游者无意识的行为,常被人们忽视。

展示图片:自然环境:黄山人满为患可能造成土壤板结和植被破坏。人文h境:故宫地面因踩踏过多而磨损、敦煌壁画因游客涌入加速风化。游客有意破坏的也不少,请同学们举例。

展示图片:攀爬城墙、喂食动物、吸烟打牌、踩踏草坪、随意便溺、乱扔垃圾。

讲解:旅游者为旅游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通过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对旅游环境造成破坏。

小结: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破坏。①对旅游资源本身的破坏:偷猎珍禽异兽,毁坏林木、乱挖草药野菜等造成生态结构失调,足踏、触摸、攀花折木、乱涂乱写等使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受损;②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等;③对社会环境的冲击:占据当地生活空间、公共设施、生活资源等。

设计意图:教师对教学内容次序的安排直接影响学生的关注度。本课将“旅游者无意识破坏环境行为”先行提出,让学生意外、警醒、印象深刻。“有意识破坏环境的行为”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环节二:案例分析,总结旅游开发中的环境破坏

转承:曾有人将旅游业称为“无烟工业”,但在旅游活动越来越大众化的今天,旅游造成的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

案例1:环北冰洋地区的旅游环境

环北冰洋地区兴起旅游热,冻土地带留下机动雪橇的条条印痕,可能要50年才会消失。阿拉斯加州行政中心安克雷奇常住居民仅3万人,但每周游轮靠岸时人口骤增至10万。原住居民已换上西服,住进固定居所。直升机的轰鸣声惊扰着居民和动物。

设问:该地旅游活动造成哪些环境问题?(提示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两方面总结)

学生回答:噪音污染、对生物生活习性的干扰、对冻土地表的破坏、传统生活方式消失……

小结:旅游开发中的环境破坏。对自然生态环境:①环境污染(食、住、行等造成固废、水、土壤、噪声等污染);②危害生物(捕猎、采集、干扰、阻断、灭绝等);③破坏地表环境、自然资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坡、损害天然洞穴等);④破坏视觉效果(索道、山区公路、停车场等人工设施等破坏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对社会文化环境:①破坏传统文化(商业化、表演化、甚至消亡);②破坏文物古迹(不可逆转);③过度开发造成系列问题(破坏城市景观、建筑物过密、交通拥挤等)。

旅游环境的保护

环节一:概念解读,案例分析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方法

转承:这些问题显然不是由游客个人行为产生,主要是因为游客太多,而游客数量由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把控。在旅游开发中,应该注意控制旅游规模,尤其是游客数量。专家提出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

概念解读: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简称旅游容量或旅游承载能力。由于旅游活动量与游客流量直接相关,旅游环境容量常用游客流量来衡量。旅游环境容量分为旅游极限容量和旅游合理容量。前者是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活动量,旅游活动量达到旅游极限容量的称为饱和。后者也叫旅游最适容量或旅游最佳容量,保证游客满意程度最高,旅游环境处于最佳状态。

案例2:世界遗产颐和园的旅游环境容量与管理

旅游是时空差异很大的活动,颐和园游客量时空差异明显,古建筑区、高峰期游客流量超过旅游环境容量。

设问:通过阅读材料可知,目前,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与管理具体措施主要是节流,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分析:节流:控制游客的流量,如在饱和景点实行分批放客和限时游览,尤其是旅游团队。在旅游旺季,可实行门票预订,促使游客分流,尤其是人数较多的团队。开源:新辟旅游地点,实行分流,如季节性客流调节,安排一些淡季可以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如大型节庆活动、室内活动,改变游客认为适游期与不适游期区别明显的观念;开发夜游项目,以丰富多彩的夜间活动吸引游客;与周边旅游景区合作,做到客流的协同调节。

小结: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控制游客数量;提升景区承载力。

设计意图:从旅游者造成的环境问题自然过渡到旅游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概念解读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基础,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环境保护重要的理论支撑。

环节二:角色扮演,提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

转承: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必须以旅游环境容量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各职能部门具体该怎么做?

分角色讨论:开发者、经营者、游客、政府、机关、教育专家。

学生回答摘录:加大环保宣传教育;环保宣传教育不仅是教育专家要做的事情,开发者、经营者、政府、机关、游客都可以做,可以相互教育;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作为标准,科学开发旅游资源;如果每一位游客可以做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保护旅游环境……先从自己做起……

小结: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制订相关政策、法规(重要措施);建立环境保护区(有力措施);普及旅游环保教育;禁止破坏旅游环境的各种工程;提倡绿色旅游六要素: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商品、娱乐等领域必须严格管控到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程度,形成良性循环的旅游经济。

再现案例1:环北冰洋地区的旅游环境。

学以致用:从环境容量的角度分析,严格测算旅游环境容量,控制客流……

设计意图:分角色讨论开展旅游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让学生体会到环境保护不是个人事情,需要各方合力。

环节三:思维拓展,认识破坏或保护旅游环境的心理驱动

学生活动:分别从旅游者和监管部门两个角度来谈如何解决在景区内乱涂乱画问题。

图片展示:2013年5月25日消息:“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网友“空游无依”的一条微博迅速引发热议,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到此一游”,为国人轻易毁坏千年文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展示教拍摄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上的刻字照片。

设问:分析旅游者涂画时的心理活动,为什么会写下“到此一游”?监管部门应如何有效地“堵”和有效地“疏”?

小结: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如图1),而中国人的旅游基本上属于第四个层次――获得尊重的需求。而“到此一游”这种生硬的展示方式正好符合了一些人的炫耀心理,但文明程度越高,这种不良行为越少。疏之道,在迎合。就像黄山等一些景区设“爱情锁”、“祈愿树”一样,在景点或文物面前设涂鸦墙,既纾解游客的表现欲和存在感,又不损文物,可谓一举两得。堵之道,罚为本。建章立制,订法定规,明确文物不可侵犯、侵犯要付出代价的观念,而不仅是媒体曝光、道德谴责层面的惩戒。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本课之一。教师有意将心理学与地理教学联系,只有了解行为驱动,才能改变行为。

环节四:课后延伸,用实际行动保护旅游环境

转承:现在文明出游已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法律的底线,守住这一底线,事关国家民族形象,也事关中国以何种心态和姿态走向世界。作为学生,能为旅游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实物展示:这是老师每次出游必带的一个包,猜猜里面都装了什么东西?(水杯、餐具、垃圾袋、洗漱用品……)这么多年,老师几乎没有用过外面的一次性生活用品,从未乱丢垃圾。这是我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方式。

以身作则:每逢长假处处人头攒动,于人山人海之间要保持一份优雅与修养实属不易,但这并不能成为纵容自己破坏旅游环境的理由。浏览景区地图时,留意一下哪里设有果皮箱,哪里有卫生间;欲折一支鲜花时,想想他人尚未品味过芬芳。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带走。

转承:作为游客不应做破坏环境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参与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如何参与?

阅读材料:劳务旅游关系

近年来,日本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建立了劳务旅游关系,旅游者可以在旅游区通过付出劳务,赚取旅费,延长逗留时间,游览更多的地方。并通过参加工作接触社会和当地普通民众,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日本的许多旅行社为保护生态环境,还推出一日游特别团。游客只需要在观赏美景之际,在风景区搜集一小时垃圾,便可免费享受温泉浴和午餐。

小结:学生积极参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方式:加入旅游志愿者项目;建立劳务旅游关系。

拓展:如果有一种旅游方式在有利于旅游地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满足旅游者的旅游愿望和需求,你会不会优先选择?这就是生态旅游。展示重庆生态旅游地图,思考如何做一名生态旅游者。

课后活动方案设计:重庆市某地区旅游环保现状调研;重庆市某地区生态旅游现状调研;环保旅游方案设计。

设计意图:身教重于言传。与其让学生说如何去环保行动,不如展示教师自己的出游做法;与其告诉学生要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不如讲讲自己的志愿者经历。教师本身即最好的教学资源。

环节五:情感升华,最美的风景就是保护环境的你

结尾:仪式感活动――课桌里有老师事先放好的原创摄影明信片,请大家在背面写三条旅行环保行动,记住对美景写下的承诺。文明从不是生来就有,环保也不是一蹴而就,让我们整理好文明的行囊,再出发,积跬步,至千里,崇尚环保,是旅行中最好的留念,参与旅游环保,你就是最美的风景。

第2篇: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很多地区都依托丰厚的资源优势,大力的发展生态旅游。但是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生态旅游的开发和资源保护理应相辅相成。避免生态旅游业对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而破坏生态环境。只有针对生态旅游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拓展传统观光游,创新文化休闲体验游,才能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培育新兴旅游业态,聚集人气、扩大影响,即更好地满足人们旅游休闲、求知求乐的需求,又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1.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旅游对环境有两种影响,一种是有利的影响,另一种是不利的影响。生态旅游对经济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使旅游业对于该地区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发展旅游业,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有业可就,解决了本地区就业的难题,降低社会制安事件的发生频率;各地游客的进入,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有利影响,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若能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生态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时,旅游交通的建设若规划不当,如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就地随意采石砍树等,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的协调完整性;在旅游食宿措施的建设过程中,水、电及其他能源供应的混乱,费水、废气、垃圾的处理不及时等都可能对生态环境形成污染;生态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不利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上。旅游产品消费过程中对旅游区环境的污染表现在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方面。直接污染是指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产生的污染,如旅游者留下的生活污水、粪便以及乱掷垃圾等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间接污染主要还是大气的污染,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到风景区的载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中四处弥漫;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来自各地的旅游者有着各自不同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旅游者消极颓废意识和生活方式,极易使部分旅游区居民失去纯朴的美德,诱发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欲望,从而败坏当地的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生态旅游对环境的污染来自两方面,即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双方。

2.避免生态旅游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对策

2.1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题下加强森林公园建设。自然环境是由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作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2做好统一规划和有序开发。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2.3做好宣传增强环保意识。健全生态旅游环保的法律和管理制度。生态旅游对环境有特殊影响和破坏,所以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完善相关规定。地方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教育,规范游客行为。加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

2.4治理已遭污染的生态旅游环境。对于已遭污染的生态旅游环境,无论其污染的原因是旅游业还是非旅游业的,为了发展旅游业,在旅游区域应采取有效治理措施,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应用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理论,避免生态旅游环境遭旅游活动的破坏和污染。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旅游超载是导致“旅游活动污染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活动破坏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旅游开发和管理时,应适度控制旅游生态容量。采取必要措施,减缓旅游生态环境的自然破坏。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为了顺利地发展生态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并做好旅游指导工作,使游客的不规律的活动,变为比较易于控制的行动,以缓和旅游人群对旅游热点的冲击。

2.5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提升生态旅游环境质量。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创造文明礼貌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旅游区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认识,直接反应在对游客的态度上。当地居民文明礼仪的行为会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游兴,反之则使游客扫兴而归。为此,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能创造出文明礼仪的旅游社会环境。创造优良的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减少社会事故发生。旅游管理中、应尽量在满足各类人员需求的同时,创造优良的人际社会环境,减少相互间的恶性摩擦,以达到减少社会事故的发生,创造优良的社会治安环境,使游客身心健康,愉快地进行旅游活动,使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第3篇: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旅游环境;环境保护;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环境污染已经是阻碍我们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积极避免旅游所产生的污染并积极讨论国外旅游发达国家是如何保护环境的。

(一)法国设立保护区,形成保护屏障

法国享誉世界的旅游景点为数众多,枫丹白露便是其中一个历久不衰的旅游品牌。近年来,总人数6000万的法国每年接待的外国游客超过7000万人次。作为自然风景的枫丹白露区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300万人万次,在春季的高峰期有时一天就接待游客50万人次。面对滚滚而来的游客潮,对产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问题,法国旅游专家人士在旅游业方面提出了“不伤害环境的旅游”、 “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等新的理念。有关当局已经对枫丹白露风景区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枫丹白露风景区从1930年5月即已注册;对枫丹白露城堡和其他古迹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枫丹白露林区为生物圈保护区;1999年,枫丹白露树林被列入“被保护树林”。这些措施把对枫丹白露区的保护和向旅游者开放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法国人将枫丹白露风景区长盛不衰地继续保持下去。

(二)澳大利亚:齐抓共管,保护生态环境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生物公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大利亚对当地自然旅游的合作管理方法,被世界旅游业引为范例。大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道的总称,同德国面积相当,拥有旅游、渔业、科研和土著文化等多种资源。每年游人达160万。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1975年成立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负责该地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协调管理工作。管理局最主要的管理措施是把该地区按四个保护等级划分开,以便从轻到严限制人类活动。例如法律禁止船只在当地胡乱停泊。以避免抛锚损害海底的珊瑚,很好地解决了旅游资源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合作管理”的思路在2000年1月还促成了大堡礁旅游休闲咨询委员会的成立。该委员会会员分别来自与大堡礁资源有联系的方方面面。会员通过这个平台共同评估大堡礁的“合作管理”不仅献计献策,还包括承担政策实施和监督的责任。各旅行社都反复叮嘱自己的游客:不可以乱丢垃圾,不得采集珊瑚,不能捉热带鱼作纪念等。另外,旅行社的导游同时也是当地的环境监测员,如果发生某处水域的水质变差,找到了新的海底生物,或看到某个景区的游人过多,他们都有责任及时向管理当局报告,管理局会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一、借鉴国外经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问题,法律缺位是指应该有的法律或法律条款缺乏。我国的旅游立法虽取得了成效,但还欠缺很多问题,例如在旅游资源方面,虽然《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有所规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些法律法规显得越来越不适宜,对相关部门、行业的规范和约束逐渐失去法律效力。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和科学的整体规划,经营者盲目建设,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旅游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2.立法层次低,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目前为止已出台的全国性旅游法律文件大都是行政法规和规章,但其中国务院制定的旅游行政法规并不多。大多是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行政规章。由于这些法规、规章缺乏与其他部门法律以及通用法律的协调。使得法律条文中的一些规定难以得到落实旅游立法的低规格使旅游法律不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尤其是一些地方性法规,还属于一些“内部规定”。只是由有关主管机构执行,并未对公众公开,极大地影响了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为旅游执行活动增加了困难。目前我国旅游法律中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等,既然是暂行,那么就意味着随时可能发生变动。这种变动一方面说明法律显得不稳定,另一方面说明有些方面的规定适应性不强。这就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消弱。

3.执法不到位。旅游景区宏观管理和跨部门综合协调的法律依据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出多门,发出多门,互不衔接,执法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旅游执法不到位。生态旅游是一项新生事物。在我国各层次学历教育以及普及性大众教育中,生态保护尤其是生态旅游教育几乎还是空白,从客观上造成我国一部分生态旅游执法人员的生态保护意识不足。

二、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确保环境美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建设。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如利用“森林法”,即可制止对森林的乱砍滥发,防止水土流失,又可直接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风景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又如利用“污水防治法”。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加强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管理,保护江、河、湖、海水体免受污染的危害。

参考文献:

第4篇: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旅游规划;环境影响;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相关概念

1.1、旅游规划

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对旅游规划提出较为统一的概念,“旅游规划”、“旅游专项规划”、“旅游总体规划”、“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等概念笼笼统统,叫法不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将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划分为综合性规划和专项性规划两类,专项性规划又可分为指导性和非指导性两种,其中指导性专项规划是以发展战略为主要内容的规划。根据《条例》中的分类,旅游规划属于非指导性专项规划。按照旅游规划的对象、任务、范围等方面来区分,旅游规划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见图1。

图1 旅游规划类型

目前研究中所提到的旅游规划即指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它是确定旅游业在城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目标,对实现该目标做出整体性部署的一个规范性框架。旅游规划通过分析旅游业发展历史,旅游资源拥有状况和发展条件,制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规划布局和特色旅游产品,统筹安排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各项体系,引导城市旅游事业在规划期限内稳健、持续地发展,利于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发展与保护等全局性关系。

1.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plan,PEIA)属于战略环境评价(SEA)内容的一部分,是指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对拟议规划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

2、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性

(1)旅游规划环评的对象性

旅游规划环评的对象是规划所针对的城市旅游系统。城市旅游系统由需求系统、中介系统和供给系统组成。由于城市的特殊功能性,城市旅游需求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本市所辖范围内的居民,二是外来游客,也括国内游客和入境游客。城市旅游中介系统主要为负责旅游市场营销,提升城市形象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城市旅游供给系统主要包括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旅游支持保障系统。在旅游规划环评中,主要通过对需求系统和供给系统的分析评价,以确定该规划是否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旅游规划环评的综合性

旅游规划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这一复合系统,在规划环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对城市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将评价范围局限于狭义上的生态环境,而应当拓展到整个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因而评价内容应具有综合性。

(3)旅游规划环评的复杂性

旅游规划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涉及到城建、规划、交通运输、文物保护、文化、农林、环保、水利、工商等众多部门,与其他类型的规划相比,涉及因素复杂,覆盖范围广,影响程度大。因此,在进行旅游规划环评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规划本身同城市规划、交通运输规划、环保规划、水利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方面规划的协调性。在环评的公众参与部分,应尽可能地邀请各相关部门的参与,协调各方意见。

(4)旅游规划环评的不确定性

旅游规划作为指导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并不包括项目具体实施的内容,规划是一种框架性、方向性的指导,内容广泛却无具体针对性,且规划本身也可能随着时间的行进,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变化而变动,因此,旅游规划环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无法像项目环评一样有着具体的目标,确定的分析资料,旅游规划环评只能在一个大而不确定的框架下进行各项工作,这也给规划环评本身带来了困难。

(5)旅游规划环评的时限性

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一般分为近期规划(3—5年)、中期规划(5—10年)、长期规划(10—20年),不同的规划年限,对环境影响的程度不同,评价的时间范围也就不同,时间越长,规划实施产生的累积环境影响就越显著,因此,旅游规划环评中如何对累积环境影响进行评价,需要重点关注。

3、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1、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某市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共有1350种,分属149科,其中木本植物350多种(包括21个变种),草本植物1000余种。其中栽培植物756种,野生植物377种,主要以人工和次生植被为主,东、西部现状建设幵发强度小,植物相对丰富,区域内没有国家级保护动植物。例如济南市动物主要是北方常见物种,东、西部现状建设开发强度小,动植物相对丰富。陆地脊椎动物174种,其中鸟类14个目,39科,146种;两栖爬行类3个目,4科,10种。其中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60种,植物12种。

3.2、主要旅游区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多数3A级及以上景区生态环境较好,环保措施较为完备,并配备有专业人员保持景区整洁卫生,但仍有部分旅游景区存在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为:(1)位于市区的景点环境质量受城市自身的影响较大,位于郊区的景区缺少专业的环境保护和废水、固体废物收集处理抬施;(2)景区在管理中资源节约利用意识不高,存在新鲜水资源消耗量大的问题;(3)部分旅游建设项目缺少环境影响评价手续;(4)农家乐的快速发展产生环境污染;(5)游客环境意识淡薄,景区缺乏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引导和管理,导致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

3.3、规划实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其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城市扬尘、燃煤和机动车尾气造成的环境空气污染及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生态环境污染等形势依旧严峻;区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用地被大量挤占;水资源短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需要完善。

4、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为保护全市的生态环境,并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要求严格旅游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推行区域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合理控制游客接待量,积极开展生态旅游,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幵发与保护过程以及科学的环境管理,通过以上措施预防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在旅游规划实施过程中,严格监督执行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等方而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减少旅游垃圾总产生量,同时提升旅游业管理水平,加大对游客的环保宣传力度,减少不文明游览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济南市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作为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应对生态环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中心城区应严格控制工程建设规模及强度,景区内人造景观与服务设施的性质、布局、规模、体量等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不得建设降低景观相容性或破坏景观的项目,景区施工过程中,应严格落尖各项环保抬施,加强对旅游区、旅游项目幵发建设施工期间的环境监管,防止因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湿地旅游幵发项目中应注重改善湿地的生态功能,对生态用水缺乏的况地生态环境,采取适当工程措施,进行生态恢复。

(2)东、西部地区应制定合理的游客容置,严格控制和合理分散各流量,减轻对景区土壤的持续大规模探踏;在景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合理设置步道、娱乐、休闲设施等,引导游客在适宜路线范围内活动;严格控制项目的开发建设内容并及时做好生态修复。

(3)南部山区要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禁止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幵展旅游活动;在景区建设过程中禁止各类破坏生态的行为;通过制订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强防火监测和警报工作;借鉴其它同类生态旅游管理经验,通过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引导旅游者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规范游客的旅游活动。

(4)北部地区应通过科学管理,加强对旅游区施工期及运营期内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对在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已遭到破坏的区域,应人工种植速生林木,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地绿化,增大植被覆盖度;严禁建设与风景区性质无关的项目和设施,新建项目及设施应严格进行建筑规模、强度及内容的控制,并不得成片建设,尤其是不得改变游务设施区的用地性质,开发商业住宅,防止影响景观价值,避免出现城市化现象。

参考文献

第5篇: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城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

城区是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普遍意义上,旅游对一个城区而言并不是主要功能,但因其区位上的特殊重要性,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它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旅游价值的旅游资源。在现今中国许多城区大搞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单位要么忽视旅游资源的保护,要么是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中挣扎。保护好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整个城区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城区的旅游资源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

1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然景观的保护与资源的原始状态关系密切,人文景观的保护不仅与资源的有形构成有关,更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这两种旅游资源的保护状况的勘查所依照的标准应有所不同。

对于旅游资源保护中问题的发现是提升旅游资源保护力度的突破口,所以对旅游资源保护状况的分析必须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作。城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常出现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1管理与目标的双重制约。

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必然要涉及到资源所在地及所有权归属的问题,这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瓶颈。许多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可能分别划归建设部门、园林部门、文物部门、宗教部门,这些部门往往对其保护责任互相推脱,出现保护过程中相互扯皮,开发后利益冲突,资源开发和保护后劲无力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局部和短期利益的争夺显然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受计划经济影响,城区的旅游资源被文化、城建、林业、旅游等部门分割,缺少适应大旅游发展需要的顺畅的体制,缺少对区域旅游资源统一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宣传促销的管理方法。由于部门分割,许多城区非常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老建筑不对普通游客开放。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管理难度较大,资源挖掘、产品开发力度与发展要求产生了差距。

1.2旅游资源文献资料有待加强保护。

旅游景点,特别是未开发或有待开发的景点(物),经常出现缺少相应的文献资料的问题。文献资料没有得到科学的保护,以至造成许多未开发的旅游景点的资料缺少或丢失。缺少全面的文献资料会给旅游资源统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问题。在笔者参与的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便出现了此问题,没有原始资料,而由考察人员单纯进行实地调查,无法使旅游资源单体的性状描述十分完善,同时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科学性也有所偏离。使普查工作在考察中花费太多精力与时间,无法完全达到高效、少时、详查的状态。

1.3高层次的旅游开发和规划人才匮乏。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部分景点(区)在管理、运营技术环节和实践操作上缺乏专业性,究其根本,是缺乏专业性知识、缺乏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旅游开发项目和开发产品的层次不高,老的模式和面孔较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客观存在。这与地方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项目投资公司缺乏相应的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专业水平有限,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经常忽视对资源的保护措施。

1.4旅游资源保护的力度随区域偏僻度增大而递减。

旅游资源保存状况根据离城区中心的远近不同而表现出参差不齐。离城区中心越近的区域,旅游资源的保护的状况较好一些;而部分偏僻的区域(放在更大的地区内研究就是更偏远区域)的旅游资源受到人为的干扰或破坏较为严重,其观赏价值、使用价值都相对来说比较低。

1.5城市旅游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于光远),旅游需要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从旅游企业在市场的运作角度而言,第一层次的竞争是价格竞争,进一步上升到质量竞争,达到最高层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本质上也是在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旅游经济必须注重知识经济,旅游管理必须开拓知识化管理之路。

城区旅游业发展是一种高文化含量的发展模式,发展进程和速度对城市的科技文化力量和历史文化氛围有较大依赖。城区在旅游业发展中,一方面应注重科技因素的投入,另外一方面应凝练出区域的文化特色,即找到区域旅游发展的“文脉”,从而使城市文化水平与旅游发展水平一致,使有限的自然、人文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1.6未开发的许多旅游资源被挪为他用。

许多城区有待开发或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普遍存在被挪为他用、缺乏必要的法律与工程保护措施的问题。城区中大量传统老建筑精品经常有民居散落分布其中或因其它目的而被完全占用。人为活动缺乏保护意识,加速了老建筑的破坏和损毁,大量砖雕、石雕等艺术品亦逐渐破损或流失。

2城区旅游资源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旅游资源,特别是风景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在开发与利用全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保护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的关系,做到依法保护、合理利用。同时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使保护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1总体原则。

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措施应在“精心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开发与养护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边建设边开发滚动发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优先开发投资少、吸引人、见效快的景区景点。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防止重复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事先制定资源保护计划和措施。其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设施,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禁止在旅游区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对已建的要限期治理。旅游区内的工厂,在城市风景走廊和重要景观地带的有碍景观的居民住房及建筑物等,应逐步拆迁或改造。

在规划开发或已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内,应保护区域内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保持旅游区内的地形地貌景观,禁止在旅游区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士、填盖水域、砍伐树木,以及进行可能改变旅游区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动。对于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积极整治,限期恢复。

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彩等,必须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旅游区内应控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2.2分类分级保护。

为了对旅游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应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资源的利用性质、功能及脆弱性,将城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级保护。

2.2.1分类保护。

2.2.1.1人文类旅游资源。在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周围,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相关规划及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居民提出的保护意见,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文化遗产与史迹保护区。

对这类资源的保护,应严格按照有关法规,保护单体的安全和完整,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甚至危及其安全的人为设施,严禁任何不利于其保护的因素进入。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

对于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以及无历史意义而为开发旅游业或其它经济用途而建的现代建筑与设施,可将责任下放到个人或单位,政府进行监督,既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又增加政府部门工作的效率。

2.2.1.2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动植物景观。

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应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森林法》等对资源与环境依法进行管理。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应禁止任何经营性的开发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内核心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不得进行恣意伐木、开山采石、挖沙取土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严重破坏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活动。旅游区内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活动的进入,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

在休闲度假旅游区的项目活动及可视范围内,根据景观风貌保护的需要,划出一定范围作为旅游环境保护区。在休闲度假旅游区内,可以进行适度的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合理安排各种适宜的休闲度假项目,控制游客量在环境容纳量允许的范围之内,应适当限制机动交通及居民生产生活的进入。

2.2.1.3未开发的旅游资源。

对目前尚未进行旅游开发,但明显地具有可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潜力的旅游资源,或已初步开发,但仍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应划出一定范围进行保护培育。对未开发的旅游资源,重点要搞好资源的恢复、培育和保护,严禁对其不利的开发经营活动。

2.2.2分级保护。

2.2.2.1一级保护区(核心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指已经公布批准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绝对保护范围及自然保护区核心部分(包括待定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保护小区)。

具体做法是在景点周围划出一定的小范围,防止旅游者损坏。这些景点或景物一般不能移动、涂写、凿刻,管理部门应逐一登记建档,详细记录有关资料。划定保护对象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或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并用明显的标志提示游人。

2.2.2.2二级保护区(重点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指一级(核心)保护区外及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区、传统民居区、滨海路等的景观建设控制地带。

二级保护区划分的目的在于使景区或是景点周围的环境不致被破坏以致与景区或景点不相协调。构景空间和审美度较好的空间也应划入二级保护区范围,在此范围内不得建造与景物无关的建筑,杜绝污染源的进入。

2.2.2.3三级保护区(一般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指二级保护区保护地带;有代表性的新兴旅游景点及景物。如市区的游乐、购物、休闲景点。一般是旅游环境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区,在景点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建造体量过大或过高或足以造成不协调的建筑,注意环境绿化,保证大气、噪声不得超标,保证旅游者饮用水、食宿等环境的安全舒适。

分级保护的项目、相应的保护面积和范围及具体要求要按国家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和旅游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及各县区和全市另行专门编制的旅游资源保护培育规划实施。

2.3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其它支持途径。

2.3.1通过增强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来达到保护目的。

环境、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是旅游资源保护的思想基础,这里包括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地方民众等群体的全方位旅游意识的增强。增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应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对管理者、经营者采用系统教育、培训的方式,对旅游者采用建立环境解说系统的方式,对地方民众采用环境科普的方式等。

环境是旅游资源生成的条件,旅游资源的保护依赖于环境的保护。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崛起、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机会为代价来发展旅游业,正确的方式应是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保护。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加强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资源项目规划中应体现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②加强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教育,通过管理影响和引导游客;

③提高技术监测的水平;

④加强旅游地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提高居民素质,达到自觉维护生态环境质量的状态;

⑤加强宣传工作,倡导推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⑥推行绿色服务理念,减少旅游行业对环境的污染。

2.3.2加强法规建设。

景区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文物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的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旅游景观的保护和培育,要使各类景观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不留下管理盲区。必要时应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落实保护权限与责任。还应制定一系列有关资源与环境的具体保护办法和监测、监督举报、奖励与惩罚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鼓励部门、单位和个人积极参加污染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和协调所辖区域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3.3加强公众宣传教育。

向公众传播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特别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评价,使整个社会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和态度,提高人们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性,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资源及其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协调一致性,提高人们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及知识水平和技能。

2.3.4理顺管理体制。

要成立有权威性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协调机构,由旅游、文化、环境、城建、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的专家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严加把关,对项目审批、项目建设、营运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实行规范化管理。

2.3.5要增加对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培育的技术投入和资金投入。

应遵循“多一点传统,少一点创造,多一点复修,少一点重建”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就地或易地保护。如对有代表性的历史名宅古建,要逐个检查落实防漏、防火、排水等事项以确保其风貌的完整无缺和结构的安全。

对某些资源(如名宅古建)可探索吸引民间资本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征收资源税、排污费,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旅游环境和保护作用。设立城区旅游资源保护专项基金,资金来源为:财政上拨出一定款项作为启动资金;将部分城市建设配套费纳入专项保护基金;按营业收入总额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征收旅游资源保护附加费;旅游饭店的城市共建费金额转入专项保护基金等。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该项基金的保管、审批和使用监督。

2.3.6建立大旅游发展机制,加强旅游机构职能建设和人才培养。

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活动,涉及众多企业和行业的经济活动。以功能布局和产品企划为平台,统筹规划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着眼于发展“大旅游”,促进旅游各要素的有效组合。同时要协调好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合力。适时推动各种节庆活动,造就市场轰动效应。

同时,要深化旅游体制改革,转变管理职能,做好行业管理和服务工作;成立旅游执法大队,强化行业执法职能,依法治旅;组建旅游信息中心(包括旅游政务、旅游商务网络和旅游呼叫中心),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接轨。

加强旅游宣传和旅游知识的普及,提高市民的旅游意识,及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增加城市居民对周边旅游景区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出游率;提高市民的好客程度,善待游客,增强市民对游客的亲和力。

聘请旅游专家成立旅游发展专家组,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当地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大旅游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培养高层次旅游人才。

3结语

旅游资源的保护不排斥对其合理的利用。许多旅游资源由于成功地处理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些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共同经验就是:立足保护,加强论证,科学规划,适度开发,并注重建章立制、依法保护。

旅游的经营需要好的环境,所以旅游的经营,客观来看会促进环境改善和保护。有了保护的加强会进一步推动旅游的经营,这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比如,从1999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在全国开始推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与划分标准》国家标准,倡导旅游景区在门票收入里拿出10%用于保护,其出发点正是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目标的一致性。

旅游的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最大的利益一致者。旅游的基础是环境,没有好环境就没有旅游的发展。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规范各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行为,努力使其从一开始就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旅游的开发商,更大范围内可以说是社会大众,应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使旅游资源有形的实体在完整保存的基础上文化内涵得到更长久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大连市史志办公室编.《大连市志城市建设志》[M],方志出版社,2004年

[2]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S]

[3]大连市旅游局、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中山区专题报告[R].2005

第6篇: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范文

1环境伦理学的内涵与对旅游发展的要求

环境伦理学又称生态伦理学,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伦理原则、伦理范畴和德行规范的知识体系[1]。它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导人类正确处理与大自然关系最为有效的理论前提。环境伦理学主张人类为追求幸福向大自然索取财富不应破坏大自然本身的平衡,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要限制在大自然再生和自净的能力范围之内。它强调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应该是平等、和睦、协调、统一、相互尊重的关系,而这一关系的确立只有用伦理关系的准则来处理才可能实现。环境伦理理论要求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上,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并充分考虑旅游对当地文化遗产、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的影响,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张波、夏赞才、陈巧蓉[2-4]等学者认为,环境伦理观有利于人们更加理性、科学地从事旅游开发活动,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旅游开发中出现的环境伦理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加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级政府日益重视旅游业,实行了多种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措施,使我国旅游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为地方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全国国内出游人数达26.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19306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13542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3.2%、23.6%、1.2%。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地方过分强调经济利益,使旅游开发出现无序发展、短期行为、盲目性等问题,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引发了严重的环境伦理问题。

2.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不合理开发破坏:一些旅游区在修建各种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过程中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环境后果或较少顾及环境后果,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如西岳华山曾经为修一条进山公路,把6000m长的山道上的树木连同千年古树一同砍光;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在开发初期,核心景区内修建了大量宾馆、餐厅等设施,导致景区严重污染,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警告。旅游活动破坏: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交通工具、宾馆、饭店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对大气造成污染;旅游者随意把废弃物扔进旅游区的水体中,以及旅游区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污水随意排放,使旅游区的水体遭到污染;大量旅游者的聚集导致嘈杂声,破坏了旅游区清净的环境,造成了噪音污染。此外,由于游客过量,对旅游区产生践踏效应,频繁触摸、攀摘、刻划,使观赏林木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营养而逐渐衰亡,造成了许多名贵树种死亡[5]。如游客的频繁触摸,造成黄山始信峰上31棵奇松中的5棵死亡,另有9棵重伤[6]。

2.2旅游区的人文环境失调虽然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由于旅游者通常来自较发达的地区,且旅游者在旅游地停留的时间较短,因此旅游者对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要远远大于旅游地对个体旅游者的影响。旅游开发在促进旅游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会给旅游地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资源带来消极的影响,导致旅游地民俗风情的同化、庸俗化和过度商品化。此外,旅游者在自然景观、摩崖石刻、文物古迹、设施用具等上面乱刻滥画,造成自然景观的观赏价值、文物古迹原有的文化价值下降,甚至消失。大量游客涌入使旅游区的服务设施严重破坏,旅游中心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扩张,还会造成交通堵塞。随着游客大量到来,旅游区内斗欧闹事、诈骗、抢劫、勒索、贩毒走私等违法违纪行为也大量出现,造成社会治安动荡和社会环境破坏。

3旅游开发中出现环境理论问题的原因

3.1对自然环境价值缺乏正确认识环境价值观是环境伦理观的基础。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从生态系统层次、物种层次到生物圈层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但是,长期以来人类缺乏对自然环境价值的正确认识,一直把自然环境作为奴役利用的对象,认为人是自然界最高智慧的动物,当然要主宰万物,统治自然界。在这种环境价值观的指导下,人类进行旅游开发时往往只考虑自身的需要,而忽视自然界的权利,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

3.2环境伦理意识淡薄环境伦理在坚持以道德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强调人际平等与代际公平的同时,主张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旅游开发导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旅游开发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环境伦理意识淡薄,认为旅游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旅游产业是“无烟产业”,置生态环境承载力于不顾,对旅游资源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在旅游开发中根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保护环境[7]。有的即使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也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真正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内在价值,使自然环境能更长久地为人类利用,具有尊重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环境共存共融环境伦理意识的人少之又少。

3.3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力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力是我国旅游开发对环境产生破坏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制定的,历时20多年,一直未进行修改,已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需要。我国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己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但一直没有一部旅游资源保护的专门法律,使旅游开发和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无法可依。此外,我国旅游开发的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混乱,有些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监管不到位,对旅游开发的违法犯罪行为查处、打击力度不够,也导致环境被严重破坏。

3.4环境保护能力薄弱我国环境保护能力薄弱,缺乏环境保护的技术、知识和资金。在相当一部分旅游开发设计中没有环境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对面临的环境问题无所适从,听之任之。在我国,作为旅游目的地主要依托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很多由于缺乏资金,很难肩负起繁重的保护与监管任务。我国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每年平均约52.7美元/km2,发达国家为2058美元/km2,发展中国家为157美元/km2,分别只占发达国家的和发展中国家的1/4、1/3。资金短缺导致我国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能力较低[8]。

4旅游开发环境伦理秩序构建的主要措施

4.1加强环境伦理教育,树立和谐自然观环境伦理教育是树立良好环境道德意识,防止旅游环境破坏的基础,也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进一步健全和扩大环境教育体系,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其他大众传播工具,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深入和持久地开展环境伦理教育,让全社会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能自觉自愿地保护环境。要加强学校环境伦理教育,在大学、中学、小学普遍增加环境保护的教育内容。要加强社会环境伦理教育,更好地利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旅游节和其他一切有效形式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参与到旅游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要加强对政府、旅游开发商、当地居民的环境伦理教育,使他们能够按照生态规律和环境保护要求进行旅游决策与开发管理。要加强对大众旅游者的环境伦理教育,宣传先进,鞭挞破坏旅游环境的行为,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p#分页标题#e#

4.2优化环境伦理目标,健全环境伦理规范可从两个方面来优化和确立旅游环境伦理目标:一是优化和确立旅游环境的客观保护目标,二是优化和确立旅游环境的人文价值目标。健全旅游环境伦理规范是旅游环境伦理建设的中心环节,适应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律和要求的现代环境伦理规范应包括:旅游环境生态规范,需要有较高的绿色覆盖率、宜人的景观、优美的建筑格局、优良的大气质量与卫生质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旅游环境可持续规范,要求旅游经济增长和旅游发展必须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旅游环境公平规范,强调旅游环境享用机会和利益的公平性,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旅游环境民主规范,强调每个公民都有享用良好的旅游环境的权利,对任何有害旅游环境的行为,任何公民都有权依法进行监督和干预;旅游环境责任规范,强调每一个人在享用其旅游环境权利的同时,必须尽到自己相应的环境责任。

4.3完善法规制度,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监管完善旅游环境保护法规制度,是贯彻环境伦理思想、保护旅游环境、促进旅游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宏观层面,国家应组织力量修改《环境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尽快制定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中微观层面,各地和各旅游区应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等法规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环境保护可行性论证和总体规划制度;旅游区各项建设的审批,旅游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收取环境补偿费制度;景区生态环境监测、监督制度等[9]。与此同时,要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监管的力度,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监督、控制机构,并认真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能。对那些在旅游开发中违法犯罪,破坏旅游环境的人和组织进行严格查处,使旅游环境的保护落实到实处。

4.4扩宽筹资渠道,加大旅游环境保护投入充裕的资金是旅游区环境保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旅游区要积极扩宽筹资渠道,通过设立旅游环境保护基金、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国家专项资金、银行市场融资等多种方式来筹集资金,加大旅游区环境保护投入。要加大对环保人员的经费投入,招聘一定数量的环保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确保旅游区拥有一支专业的环保队伍;要加大环保设施设备的投入,提高旅游区环境保护的效率;要加大环保科研的投入,引进先进环保技术,或组织技术骨干对一些关键技术、难点技术进行攻关,提高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科学性。

4.5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绿色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教育功能的一种旅游开发模式[10]。这一旅游模式将旅游地的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基本前提,进行有选择、有限制地旅游开发,限制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包括限制游客人数、限制旅游设施建设,尽可能保持和维护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此,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并以此来增强当地政府、旅游开发商、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环境道德意识和环境责任感,促进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伦理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绿色消费逐步深入人心。积极开发既能保护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又能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绿色旅游产品,如绿色餐饮、绿色饭店以及生态旅游产品等,是加强旅游环境伦理建设,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7篇: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有更多的时间选择到大自然环境中释放压力和放松心情。因此,森林公园成为人们休闲时间的主要选择。但是在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旅游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沈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是集观光、休闲、科普为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对当地长久稳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旅游资源保护

1.1景观资源保护

景观资源是森林公园旅游等生态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因此,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对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保护,将景观资源保护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开发建设的活动中,促使森林资源开发更具有实际价值。森林公园景观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其中要重点加强对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现状和资源开况,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以保障森林资源自然景观的原始状态和完整性[1]。

1.2生物资源保护

对森林公园生物资源的保护可以从两方面落实,一是对植物资源的保护,二是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在沈阳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开发中,首先要加强对森林植被的管理和保护,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强化森林火灾预警及防范制度,督促相关部门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全面分析和排除火灾诱因,从而使火灾发生率降到最低。同时,相关人员还要加强防火宣传教育,从根本上杜绝森林火灾。此外,还要加强森林巡查,及时处理火灾易发因素,进一步保障森林资源的安全性。其次是要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和消毒防护等措施,避免病虫害疫情扩大,尽可能地保护森林资源的完整性。另外,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即是要保障珍稀动物能够保持繁衍生息。因此,首先要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贯彻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森林法》等,在森林公园内禁止一切非法捕杀、诱杀动物行为,从而创造安全、良好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其次要完善相关的保护设施,即可以调查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等情况,根据记录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比如设立防护网等措施,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最后还要控制施工建设范围以及强度,要尽量减少对野生动物正常活动和休息的影响,从而实现对动物资源的保护[2],切实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生态环境保护

2.1水体环境保护

对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中的水体环境进行保护则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严格保护和控制森林公园内的水域,做好污染防范工作。在沈阳国家森林公园内存在的污染源,相关人员必须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同时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标识或者游园守则等方式引导游客以及公园商户、管理工作人员等形成良好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另外,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垃圾巡检,对不易发现的垃圾进行清理,防止扩大污染范围,并对森林公园中的各种用水进行净化和消毒处理,尽可能减少水体环境的污染[3]。

2.2卫生环境保护

森林公园作为一个旅游区域,在大批游客参观游览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垃圾和废弃物。因此,要保护森林公园内的生态环境则要做好卫生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在强化宣传教育以及制定惩罚制度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沈阳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可以在游客数量相对集中的区域放置分类垃圾桶,同时工作人员要及时对垃圾进行清洁和处理,避免发生二次污染。要安排专门的清洁人员划分卫生区域进行定期垃圾清理等。

2.3农业污染治理

在沈阳国家森林公园区域中存在大量的农业生活人口以及耕地等,由此产生的生活废弃物以及农业种植活动中产生的化肥、农药残留都会对森林资源和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对附近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污水等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还要引导农户使用清洁无污染化肥及农药,降低有毒性物质或者制品的残留。同时,对已经出现污染现象的区域要采用科学的防治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森林公园内的污染程度,保障其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稳定状态[4]。

3结语

第8篇: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范文

 

一、课题背景

 

在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随着“每周五日工作制”和“带薪假日”的推行,旅游已经普及到社会生活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精神消费,崇尚环保旅游,但在各景区,随手乱丢的垃圾依旧随处可见,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并不牢固,很多人在不经意间就做出破坏环境的行为,要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当务之急是找出景区环境脏乱差的根源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作出强有力的宣传。

 

二、现状分析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表示,中国人的旅游支出为全球最高,中国正在大踏步走向全面小康社会,旅游已经普遍到每一个人,旅游业步入黄金发展阶段。据世界旅游组织称,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旅游对象国,做好全面的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每到法定节假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国内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让人感到欢欣,而数量庞大的人群、超负荷运营的景区景象以及某些令人失望的缺乏环保意识的行为又让人内心不安。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大旅游业规模的同时更能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质量,加强人民对于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得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增强游客的绿色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我国旅游环境保护体系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旅游景区对环保的监管不够到位;二是政府和游客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三是旅游环保的监管力量薄弱。

 

三、现象分析

 

(一)概念了解及环保意识现况

 

根据“关于大陆游客的旅游环保意识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有77.39%的人觉得保护环境非常重要,有20.06%的人认为保护环境比较重要,可见保护环境已经深入人心,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有很强烈的保护环境意识。

 

在314名调查者中,有5.73%的人非常了解环保旅游,有57.96%的人对环保旅游有一般的了解,剩下的36.31%的人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环保旅游;对于调查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人中,有约55%的人认为自己对环保旅游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而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的人中,仅有约33%的人认为自己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环保旅游。可见对于环保旅游的了解程度跟游客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联系,一般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对环保旅游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环保行为分析

 

据数据统计分析,有88.54%的人确定自己不会在景区内乱丢垃圾,但是仅14.97%的人在景区看到垃圾会主动捡起来,仅12.42%的人在景区遇到破坏环境的行为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制止。我们可以知道,虽然大多数人环保意识很强烈,认为保护环境非常重要,且能管好自身不进行破坏环境的活动,但只有少数人愿意“多管闲事”,更多的人不会去理睬其他人的不良行为,也不会亲自动手去改善环境问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虽然有很多人不做破坏环境的事情,但是各大景区的环卫工人总是供不应求。

 

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在考虑到交通便利性、景区消费情况、景区安全性、景区环境质量、景区服务质量、外接口碑等各种因素时,有68.79%的游客把景区环境列为选择游玩地点所必须考虑的条件之一;在调查景区环境对游客保护环境方面行为的影响时,有86.31%的人认为如果环境质量好,自己会格外注重环境保护工作,而当环境质量不好时,仅有32.17%的人认为自己会格外注重环境保护工作,景区的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环保意识包含环保知识、环保态度、环保行为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保护景区环境质量需要国家和政府采取正确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环保工作献心献力,为自己所生存的地球承担起自己必要的责任。

 

四、解决方案

 

(一)景区方面

 

1、环保工作

 

在中国旅游市场欣欣向荣的大背景下,进行景区的环境改善工作势在必行。在关于对游客调查对自己曾经有游玩经历景区的环保工作想提哪些建议时,有75.16%的游客认为景区的垃圾处理方面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善工作,有59.24%的游客认为需要对游客进行相应的环保意识的教育,另外,景区的水道清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改善也是值得各大景区努力改进的几个点。景区方面只有根据游客要求做好各方面的环保措施,使景区的环境一步一步得到改善,使游客在旅游时得到更多心理上的满足,才能吸引游客二次旅游,让中国的旅游市场更加繁荣。

 

2、环保宣传

 

据调查问卷统计,有63.38%的人通过环保公益宣传途径了解到环保旅游,可见环保宣传也是提高游客环保意识的一个可行性措施,景区可以针对每一位买票的游客发放一个宣传环保的小手册,或者在景区内部设置多个点放置宣传环保的提示语小广告牌,在游客进入景区之后时时刻刻提示他们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做损害环境的事情。

 

3、惩罚措施

 

有93.95%的人认为景区可以对破坏环境的人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因此,除了以上的正面引导以外,景区也可用采取一些必要的硬性措施,景区可以设置惩罚制度,选择罚款或者让游客自愿做10到20分钟的环保志愿者,在游客经过地带拾起被其他不文明游客丢掉的垃圾和监督其他游客做不利于环保工作的行为,形成游客间互相监督,以此来减少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二)政府方面

 

1、公益宣传

 

公益宣传既是对主动保护环境的行为的一种肯定,更加激励环保主义者的环保行为,又能严肃抨击那些我行我素的非环保行为,让其由于自己任性偷懒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产生罪恶感,从而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有93.95%的游客认为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会影响他们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政府可以多做一些相关方面的公益宣传工作,要改变群众的非环保行为,首先要从改变群众的思想做起。

 

2、导游素质

 

除了公益宣传方面促进游客进行环境保护,政府也可以从选择高素质的导游着手环境保护工作。调查数据表明,学历越高的人越会注意自己在景区的环保行为,不会去做譬如随手丢弃饮料瓶、塑料袋等不道德行为。在考导游证的面试环节可以优先通过道德品质良好和有强烈的环保意识的面试者,而把知识水平放在次要位置。导游领导着一群游客,导游的不良行为可能会影响到某些游客破坏环境,可是假若导游在为游客讲解时顺便讲解一些环保方面的知识,这可能会让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走到环保主义者的正轨上,导游的素质至关重要。

 

(三)个人方面

 

1、自身修养

 

涉及到个人因素,环保问题依旧存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游客环保意识和个人道德水平的限制,对于改善大陆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问题,责任不光光在于景区环境管理局和政府,更在于我们每一个人作为游客时的任何的细节行为,注重从细节提升自己的环保意识,改善自己的环保行为,而每一个小小的细节又反应了个人的日常修养,只有游客平时注重道德修养,在公众场合才能够以积极向上的一面去启发大众,影响大众,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环保社会风尚。

 

2、游伴选择

 

调查的数据反映有74.52%的人认为自己的环保行为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有坚定的环保主义立场的游伴会督促你能够去管本不愿意去管的破坏环境的“闲事”,而一个身心懒惰的游伴会影响你原本坚定的环保主义信念。我们在做好自己的同时,选一个对环境保护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游伴也是很关键的一点。

 

五、结语

 

项目的内容是根据事先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出一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再去各大旅游景点找景点的游客进行问卷填写,回收314份有效问卷,再使用问卷处理工具对数据通过整理分析,联合作者本人想法所得出,具有真实性和可参考性。

第9篇:保护旅游环境的措施范文

为了解暑场乡村生态旅游开展的情况及社区居民的服务和管理能力等信息,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云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RDS)合作,针对暑场村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社区组织、管理能力,旅游发展前景,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等进行了调查。笔者采用文献阅读法收集二手资料,采用半结构访谈、座谈与访谈的方法对暑场村村民及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游客进行调查,采用实地勘察法对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

2结果分析

2.1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理念

为确保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旅游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开展乡村生态旅游时,将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重要的提升旅游品质的手段,不仅有利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区发展,缓解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压力,而且另一个重要的功能体现在对游客和村民的环境教育方面。游客可以直接参与到署场村民的农耕生活中,深度体验农作物种植与采摘,了解暑场居民与大自然的相处状态。

2.2暑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现状

根据云南大学农村发展中心监测团队的实地调查发现,暑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现状令人担忧。(1)暑场乡村生态旅游才刚起步,许多基础设施跟不上旅游发展的步伐。目前,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委员会组织增添了一些生态座椅,生态卫生间和生态垃圾篓等。但是,环境设计不太理想。生态卫生间离水源地较近,且无排污系统,可能会影响整个村庄的饮水安全问题。(2)游客管理松散。暑场对游客的管理较松散,CRDS监测团队在实地探勘发现仍有许多游客随地乱扔垃圾,不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任意停车等。(3)暑场村民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意识差,能力弱,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暑场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只是由于暑场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存在意识差和能力弱的特点,所以暑场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通过外界力量的支持,可以对暑场村民进行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能力培训,或是对暑场提供决策与资金支持。

2.3暑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方式

2.3.1严格控制环境容量

任何一个旅游点都有其相对应的环境容量,并不是游客越多越好。为了避免蜂拥而至式的开发模式,暑场应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减轻生态环境荷载,走“中高端”乡村生态旅游路线。与一般的大众旅游相比,暑场的中高端乡村生态旅游首先保证给游客提供的是高品质的观光体验和旅游服务;其次,要求游客严格遵守相应的游客守则,做到对生态环境和资源无破坏;然后,严格控制每天的游客数量,尤其是在草场生长恢复期和森林防火期等特殊时期。

2.3.2对游客加强管理,特殊时期加强戒备

对游客加强管理,严禁乱扔垃圾,污染水源,不规范用火和随意采摘等一切有违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为。因为暑场与天池自然保护区毗邻,所以暑场在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必须把森林防火纳入到日常的管理和经营中。针对森林防火期,严格禁止游客携带火种、使用明火等,防火等级较高的时段禁止游客入内。

3措施和建议

3.1具体措施(1)合理设置关卡,控制游客数量,并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和旅游服务的介绍。在进入暑场的必经公路上的合理位置设置关卡,严格控制进入暑场的游客数量,同时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和旅游服务介绍。(2)向游客分发循环利用的环保袋,让游客以捡垃圾换取门票或优惠券。工作人员在关卡处为每一批游客提供相应数量的环保袋,并以垃圾回收换取门票或优惠券的优惠政策激励游客不乱扔垃圾,注重环境卫生。(3)对暑场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是停车场规划。划定合理的宿营区、烧烤区、旅游服务区、农产品采购区、餐饮区等区域。为了保护好暑场的关键旅游资源———大浪坝草场,避免游客随意将车辆开到大浪坝草地上,应合理规划停车场的位置,将停车场规划为沿路停车场和宿营区停车场。做到既方便游客出行,又不影响暑场整体的生态环境和游客的旅游体验。

3.2建议分析

3.2.1适当宣传,强调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对暑场的乡村生态旅游进行适当的宣传,把握整体定位。建立暑场乡村生态旅游网站,一方面为游客提供方便的渠道了解暑场的相关信息,一方面全面地介绍暑场乡村生态旅游情况,强调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同时避免因宣传不到位而引起纠纷。

3.2.2走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路线

摒弃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旅游发展模式,坚持走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路线。做到生态环境最优,游客满意度最高,乡村生活依旧宁静,收益分配最适用等。

3.2.3积极寻求各界力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