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壤防治措施范文

土壤防治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壤防治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壤防治措施

第1篇:土壤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土壤污染;农药残留;积累毒害;治理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34-02

1 引 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壤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财富的组成。目前世界范围内农药对土壤污染严重,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可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成为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一大问题,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江苏省海门市拥有101万人口,人均耕地不到1亩,走高效农业之路,必须以优良的土壤环境为基本保障。因此,探讨土壤中农药污染治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农药的基本分类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物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物质及其制剂。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所注册的1500 多种农药中,常用的有300多种,按农药化学结构可分为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有机氮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醚类、杂环类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等; 按其主要用途可分为杀虫剂(如溴氰菊醋、甲胺磷)、杀蜗剂(如杀螨特)、杀鼠剂(如磷化锌)、杀软体动物剂、杀菌剂(如波尔多液)、杀线虫剂、除草剂(如除草醚)、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助壮素)等;按农药来源可分为矿物源农药(无机化合物)、生物源农药(天然有机物、抗生素、微生物)及化学合成农药,而生物源农药又可细分为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3类。

3 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及其毒害

3.1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残留的因素

(1)农药本身的化学性质。如挥发性、溶解度、化学稳定性、剂型等。而且挥发的速度与农药的浓度、大气的相对湿度、土壤表面上方空气的运动速度及土壤中的温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是浓度愈大,湿度大,含水量高,风速大则挥发作用愈强。

(2)土壤性质。农药在质地粘重和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存留时间较长。

(3)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进入土壤中的化学农药,易受各种化学、物理和生物的作用,并以多种途径进行反应或降解,只是不同类型的农药其降解速度和难易程度不同而已。

3.2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积累毒害

农药一旦进入土壤生态系统,残留是不可避免的,尽管残留的时间有长有短,数量有大有小,但有残留并不等于有残毒,只有当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积累到一定程度,与土壤的自净效应产生脱节、失调,危及农业环境生物,包括农药的靶生物与非靶环境生物的安全,间接危害人畜健康,才称其具有残留积累毒害。一般说来,土壤化学农药的残留积累毒害主要表现在2方面:

(1)残留农药的转移产生的危害。残留农药的转移主要与食物有关,主要有3条路线: 第1条: 土壤陆生植物食草动物; 第2条: 土壤土壤中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食肉动物; 第3条: 土壤水系(浮游生物)鱼和水生生物食鱼动物。一般来说,水溶性农药易构成对水生环境中自、异养型生物的污染危害。脂溶性或内吸传导型农药,易蓄积在当季作物体内甚至对后季作物的二次药害和再污染,引起陆生环境中自、异养型生物及食物链高位次生物的慢性危害。积累于动物体内的农药还会转移至蛋和奶中,由此造成各种禽兽产品的污染。人类以动植物的一定部位为食,由于动植物体受污染,必然引起食物的污染。可见,由于残留农药的转移及生物浓缩的作用,才使得农药污染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2)残留农药对靶生物的直接毒害。农药残存在土壤中,对土壤中的微生物,原生动物以及其它的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的等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还有试验证明农药污染对土壤动物的新陈代谢以及卵的数量和孵化能力均有影响。另外,土壤中残留农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显著的影响。农药进入植物体后,可能引起植物生理学变化,导致植物对寄主或捕食者的攻击更加敏感,如使用除草剂已经增加了玉米的病虫害。农药还可以抑制或者促进农作物或其它植物的生长,提早或推迟成熟期。

4 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为达到既高效又经济地把农药对土壤的污染降低到最低范围,目前已有诸多综合性防治措施:

4.1 选育良种,加强病虫害的预报、防治

(1)选用优良品种。利用植物的抗虫性,选育丰产、抗虫并具备其他性状的良种是害虫防治的较为经济简单的方法。

(2)破坏害虫的生存条件。首先,利用植物密度影响田间温湿度、通风透光等小气候条件,影响作物的生育期,从而影响害虫的生活条件。适时排灌也是迅速改变害虫生活环境,抑制其生长有效措施。其次,进行土壤翻耕对某些害虫特别是生活在土面或土中的害虫迅速改变其生活环境,或将害虫埋入深土,或将土内害虫翻至地面,使其暴露在不良的气候条件下或受天敌侵害或直接杀死害虫。最后,通过对害虫生活习性的研究,做好预报、预测,以便及时防治,做到治早、治小。

4.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防治效果稳定、见效快。当害虫猖獗时必须用化学防治才能解决问题,或者为了保证生物防治的有效应用必须先用化学防治方法。不过,由于一方面诸多农药具有严重的污染,另一方面易产生抗药性,因此需不断培养抗病虫害的新品种。目前一种来源于糖脂的杀虫剂即将问世。糖脂作为环保的杀虫剂,几乎所有的螨类和体表柔的昆虫如粉虱、蚜虫、木虱等接触到这种脂类后会立即致死,然后降解为无害的糖类与脂肪酸,这些脂类对捕食性益虫基本无害,对动物和人无毒,有些甚至达到食品安全标准。

4.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专一性强、对人畜无害、对植物安全等优点。生物防治害虫是指用寄生真菌、细菌和病毒,或某些生物体的代谢物或同类异性个体分泌的引诱激素等进行防治的方法。主要方法有昆虫天敌法、微生物防治法和害虫不孕化法。

5 结 语

总之,农药这一特殊用途化学物质问世以来,在直接参与土壤生态环境生命过程中,它为人类治理病虫害,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抗劣性能,改善和提高农作物的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其对环境的污染作用同样不可小觑。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大力提倡使用绿色农药,是新世纪的需要,期待肥沃的土壤生态环境污染在极限以下生长出安全食物也是人们的迫切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敬国. 农用化学物质的利用与污染控制[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第2篇:土壤防治措施范文

当前在蔬菜生产中,菜农因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如:由于文化层次不高,肥料施用知识匮乏,不注重科学施肥,或施肥方法不当,或不懂科学生产管理,致使投入资金不少,却没有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相反导致土壤结构出现严重恶化,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而降低了经济收入。笔者拟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闹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土壤恶化的表现症状

经笔者对蔬菜地三年土壤变化及蔬菜生长状况进行的调查发现,显示如下就此,笔者将土壤恶化症状归为如下五类:

1.土壤板结化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施用,土壤肥力出现衰退,有机质匮乏,透气性降低,造成土壤板结。致使蔬菜根系发育不良,影响蔬菜正常生长。

2.盐渍化加重

长期单一施用化肥后,土壤中盐离子增多,pH升高,使土壤盐渍化加重,妨碍根系正常吸水,影响植株生长。

3.微量元素缺乏:多年连作的蔬菜,长期吸收土壤中的锌、硼、铝、铜、锰等微量元素,又没能及时补充施用微肥,导致土壤严重缺少微量元素,影响蔬菜的生长发育。

4.活土层变浅

蔬菜的种植大多实行茬茬相间套作的生产方式,多为人工耕栽,土壤得不到及时深翻,导致活土层变浅。

5.病虫害累积

连作方式会使病虫害在土壤中累积增多,危害加重,根系因而受害、腐烂,甚至全株枯死。由于病虫害严重,农药使用量增加,造成蔬菜严重污染,大大降低了创汇商品价值。

二、导致土壤恶化的原因

1.肥料施用不平衡,分配不合理

人们往往重视高产田,忽视中低产田,长此以往,结果造成中低产田吃不饱,高产田吃不消的浪费现象。

2.不重视科学施肥,肥料养分比例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氮肥施用过多,氮、磷比例失调,施用微肥更是微乎其微,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得不到及时补充。

3.施肥方法不当

实际生产中菜农为追求短期效益盲目施肥的现象非常严重,施肥方法的不当,不仅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而且有时还会出现烧种烧苗现象。

4.有机肥施用比例下降

传统的沤制农家肥越来越少,有机肥与化肥施用比例严重失调,长此以往,土壤结构恶化,地力短期内得不到恢复。

三、恶化土壤的治理方法

1.轮作换茬

一块地里不要连续多年种同一种蔬菜,可进行轮作换茬种另一种蔬菜,如瓜类表现就特别明显,适当与葱蒜类轮作,可减少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2.增大有机肥施用量

当前生产中,普遍存在着有机肥施用严重不足,据调查显示,有机肥施用比例由20世纪60年代的90%降至现在的不足30%,甚至更低,长此以往,土壤得不到培肥,结构逐渐恶化,地力短期内得不到恢复。多施有机肥,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透气性和保水保肥蓄热能力,使土壤疏松肥沃。

3.调整土壤

连作种植多年以后,适当调整耕作结构,可以把握季节,适当闲置菜地,进行深翻晒土冻土,消灭病虫源,恢复地力。

4.施用微肥

可以通过科技培训,教育菜农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施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施用微肥可作底肥或作根外追肥,作底肥的锌肥(硫酸锌)亩施1~1.5kg、硼肥(硼砂)亩施0.3~0.5kg、钼肥(钼酸铵)亩施0.1~0.2kg、铜肥(硫酸铜)亩施1~2kg、锰肥(硫酸锰)亩施2~3kg。根外追肥硫酸锌可用0.05%~0.2%浓度,硼砂可用0.1%~0.25%浓度,钼酸铵可用0.02%~0.05%浓度,硫酸铜可用0.02%~0.05%浓度,硫酸锰可用0.1%~0.2%浓度。

5.深翻土地

在每茬蔬菜种植时利用间隔时间深挖翻地,疏松土壤,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同时结合施用有机肥,培肥地力,以利下茬蔬菜种植。

第3篇:土壤防治措施范文

近年来,夏大豆常常出现叶片发黄、植株矮缩的死苗现象,笔者通过调查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现将结果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大豆顶枯病造成死苗 大豆苗期感染顶枯病,幼苗子叶上会产生褐色环斑,生长点坏死,严重的整株枯死;开花前期感病的植株,病株节间延长,顶芽变褐,弯曲成钩状,植株开始变脆、易折倒;开花后期至鼓粒期感病的植株,芽、叶易落,靠近分枝的茎节部和髓部变褐,结荚很小,发育不良,荚内子粒不饱满,常延期成熟,直至收获前一直保持绿色。

防治措施:(一)点片发生的地块要拔除病株。(二)确认感染大豆顶枯病时,及时用64%的杀毒矾6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600倍液喷施。

2、大豆孢囊线虫引起死苗 大豆苗期发生大豆孢囊线虫危害,子叶及真叶变黄,发育迟缓,严重时全株枯死;成株期发生大豆孢囊线虫危害,植株矮化,叶片由下向上变黄,花期延迟,结荚但子粒不饱满且色泽较暗。拔出病株,可见根系不发达,须根多,根瘤很少,根上附有很多的孢囊线虫(形状为细小的黄色颗粒状)。

防治措施:(一)增施有机肥。通过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大豆健壮生长。(二)适时灌水,增加土壤湿度。土壤干旱利于大豆孢囊线虫的危害。(三)对发病的田块及时用40%的氧化乐果1000倍液对植株茎基部喷施。

3、 豆秆蝇病主要发生在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较多的大豆田或重茬地。大豆苗期感病表现为植株下部叶片正常,上部叶片全部黄化。剥开根茎,秆内可见有豆秆蝇蛆和蛆粪。

防治措施:用40%的氧化乐果或辛硫磷1000倍液,于苗期及花期各喷1次。

4、营养失调症 营养失调症主要发生在缺肥田块,或偏施、单施某一种化肥的地块,或严重干旱的地块。大豆植株发生不同程度的叶片黄化、皱缩、生长迟缓。

防治措施:每亩喷施惠满丰50~80毫升加磷酸二氢钾100克对水30~50公斤,可使症状缓解或消失,使大豆恢复正常生长。

5、上茬残留除草剂药害 一是麦田除草剂施用过晚。早春由于气温低,部分农户麦田化学除草时间推迟至4月10日,因草龄较大,相应地加大了巨星、苯磺隆的使用量,比常规用量增大0.5~1倍,增加了土壤农药残留量。夏大豆播期大都在6月5日~10日。巨星、苯磺隆的使用期限离下茬作物播种60天之后为安全期,这样部分农户的上茬施药时间到下茬种植期未达到安全期要求,导致药害产生。二是麦田使用甲、绿磺隆及其复配剂。淮北地区土壤多属中性偏碱,甲、绿磺隆在碱性土壤中很难分解,易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麦田使用这类除草剂后,下茬大豆轻则苗弱僵小,重则不能立苗,以至减产80%左右。尽管这类农药已经禁止使用,但因农药市场仍有销售,所以由此造成的药害屡屡发生。防治措施:发现药害后及时浇水,并喷施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六、大豆根蛆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大豆根蛆又叫大豆根潜蝇。只危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虫咬食大豆幼苗根部,形成蛆道,并排泄粪便,造成根部腐烂、豆株矮小,被害严重的豆苗枯死。此虫一年仅发生一代。以蛹在大豆根皮肿瘤内或土缝内越冬,来年5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在大豆根处产卵,孵化出幼虫,危害豆苗根部。

防治措施:用药剂拌种预防幼虫,40%乐果乳油按种子量的0.7%拌种,对水喷雾,边喷边拌。如拌大豆种子100千克,用0.7千克药,兑水4千克,用喷雾器喷雾,边喷边拌,摊开晾开。

成虫发生盛期可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667平方米喷药液40千克。

七、黑绒金龟子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黑绒金电子俗名瞎撞子、大绒马褂。主要以成虫(金电子)危害大豆幼苗,咬食生长点或咬断幼茎,严重发生时可将幼苗吃光造成缺苗断条,甚至毁地。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豆茬地发生的多。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先在杂草上取食,大豆出苗后,咬食豆苗。此虫夜间潜伏在土中,白天出来危害。午后3-5时取食最盛,无风日暖的天气虫量最大。

防治措施:可用2.5%敌百虫粉剂喷撒,每667平方米2千克。或用2.5%敌杀死、5%来福灵、2.5%功夫等药剂,每667平方米15-20毫升,兑水40千克左右,喷雾。

八、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一、症状

大豆菌核病主要危害成株大豆,茎秆变褐枯死,其典型症状茎部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成麻丝状,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

1、菌核病流行规律

豆株茎上形成的菌核呈圆柱形、鼠粪状或不规则形,以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越冬后的菌核,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子囊孢子通过风、气流飞散传播浸染大豆植株。

2、防治措施

2.1、农业措施:(1)种子播种要过筛,精选种子,清除混杂在种子间的菌核。(2)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秋季深翻,将落入田间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使病株残体腐烂死亡。(3)轮作。实行与非寄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4)选择优良、早熟、抗病的品种。

第4篇:土壤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谷子生产;病虫害;防治措施

谷子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种植农作物,在农业结构的调整种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产产品以及各种先进种植方式的推广,谷子产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每年发生的病虫害仍然是影响谷子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这里有必要探讨谷子标准化生产中的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提高谷子的产量。

1 谷子标准化生产的病虫害特点

1.1 病害发生特点 谷子标准化生产主要发生的病害包括白发病、黑穗病、谷瘟病等,发生的虫害主要包括地下害虫、粟灰螟以及黑茎跳甲等。

谷子白发病是谷子标准化生产的主要病害,在田间主要表现为白尖、枪杆、八法以及灰背等症状,主要发生的时期为谷子发芽到抽穗极端,若是谷子在幼苗期发生白发病比较严重,将会导致谷子变色扭曲,甚至死亡。谷子在抽穗前发生白发病易导致叶子下方出现白色跳板,背面出现灰背现象,叶片逐渐表现为黄白色,在转变为褐色,导致叶子无法展开,分裂成西斯,散出大量黄褐色粉末,导致整个谷子株无法抽穗,即使能够抽穗,也会导致穗缩短,小花内外颖加长。谷子染上白发病的原因是因为病菌以卵孢子的形式附在土壤中,在冬季,大量病菌附着到谷子的种子上,卵孢子一半侵入懂啊谷子株上就会系统性的分生孢子,在气候区允许的条件下导致谷子发生白

发病。

谷子黑穗病是谷子常见病症,主要存在粒黑穗病和腥黑穗病两种,一般粒黑穗病主要侵害谷子株的穗部,导致谷子穗短小,一般都是整穗发病,谷子或是可以充满黑色粉末,腥黑穗病通常会使谷子穗的少数籽粒发生病变。谷瘟病也是谷子生产常见病症,可发生在谷子的叶、茎、穗柄以及籽粒等,在叶片上主要表现为菱形病斑,边缘呈现很褐色,若是天气比较潮湿,病叶背面存在灰霉状物,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叶茎变黑逐渐折断,发生在穗颈以及穗柄上时容易导致组织坏死,致使谷子穗因无法得到营养而变成死穗。

1.2 虫害发生特点 谷子虫害地下包括蛴螬、金针虫、蝼蛄以及地老虎等,这类地下害虫数量多,危险性也是非常大,主要造成的危害是取食谷子的种子、幼苗、根茎等,造成却面垄断或者幼苗发育不良等症状。粟灰螟也是主要危害谷子生产的虫害,这种病虫主要是以谷子幼苗为食,因此非常容易导致幼苗枯死,导致谷子株因无法得到营养而造成秕穗。粟茎跳甲的幼虫害特点也是主要以幼苗为食,由茎基部咬入,导致谷子株因无法得到营养而死亡,成虫的威海主要是取食叶子,是叶子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干枯。

2 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病害防治措施 谷子白发病的发生条件主要是借助于土壤进行创博,多发生在冬季,谷子幼芽期是最重要的侵害时起,因此在进行防治时需要控制从播种到幼苗期的土壤湿度、温度以及时间和播种深度等。白发病孢子在土壤温度为11℃~32℃时都能侵染幼苗或者种子,最佳繁殖的温度为18℃~20℃,孢子在土壤湿度保持在40%~50%情况下容易大量繁殖,土壤湿度只要不在这个范围内,谷子就不容易发病,若是连作田也会容易导致白发病的发生。针对这些发病原因,谷子在耕种时首先选取抗病品种,建议与大豆、玉米以及马铃薯等进行轮作,在谷子生产期间及时把除掉病株,并集中焚烧,播种时选用3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与谷子拌在一起,降低土壤

湿度。

谷子黑穗病的侵染途径主要发生在谷子幼芽期,冬天附着在谷子种子表面果冻,在谷子幼芽时期开始侵袭,通过幼苗的胚芽侵入,并逐渐扩展到生产点,最后导致谷子穗形成黑穗。这种病菌的发病条件是土壤的温度为12%~25%,土壤湿度小的情况下,这种病比较严重,因此在防治时首先选用抗病害品种,在播种时采用2%立克秀湿拌种剂或者50%多菌灵乳油等拌种种植。

谷瘟病的发病与气候条件存在很大的联系,一般在谷子的生长季节是病菌侵染的最佳时节,气候如降水量、温度以及湿度等发生变化也会导致病情剧烈变化。通常谷瘟病在温度为18℃~20℃,相对湿度大于80%时发生大面积蔓延,气候若是持续型高温将于会是这种病逐渐严重,而阴雨天气以及雾重情况下也会导致病情加重,氮肥适量过大也会导致谷子患谷瘟病。为防止谷瘟病首先需要选中抗病品种,合理种植,在发病初期采用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喷雾,每星期喷

一次。

2.2 虫害防治措施 针对地下害虫主要采取的放置措施首先要深耕耙耢。在冬天土壤上冻之前1个月,深耕土壤达到土壤深度35cm以下,并在耕种的时候拾虫,减少病虫害等的生存条件,在次年就可以达到减少地下害虫密度的目的,另外早春的时候进行耕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下害虫的数量。若是地区水源条件比较好,可以采取一定的灌水措施,降低地下害虫的密度。可以选取一些物理措施防治虫害,诱杀夜蛾,调至均匀糖、酒、醋和水,并掺入5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等,搅拌后放入到盆中,傍晚的时候放置到田间诱杀夜蛾,也可在田间插谷草把,引诱虫产卵,在进行焚烧。在成虫盛发季节采取黑光灯或者频振式杀虫继续拧诱杀夜蛾。在耕种期间,谷子种子采取一些药物进行拌种,如可以采用50%乳油和水进行拌种,也可以采用40%甲基异柳磷和乳油进行拌种,在拌种的时候需要注意拌种一定要均匀,在种子阴干后才可以耕种。也可以采用根部灌药的方法来进行防治地下害虫,主要是采取40甲基异柳磷和乳油在下午灌浇到植株的根部防治地下害虫的侵害。

粟灰螟的防治措施主要是秋收后翻耕后耙耱使谷子株的根茬暴漏在空气中增加虫子越冬的死亡率,也可收集根茬并进行焚烧,减少虫子的密度。在谷子生产期间把除掉枯心苗,并进行焚烧,在播根茬看羽化,当羽化率达到45%时撒毒粉防治害虫,通常毒粉采用2.5%敌百虫粉剂撒在0.067hm2的谷田中,也可采用25%快杀灵喷雾防治。粟茎跳甲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在播种期间采取晚播,兵把除掉枯心苗,在越冬期间采用2.5%三氟氯氰菊酯喷雾防治。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简单分析了目前谷子标准化生产主要的病虫害发生特点,并论述病虫害的预防措施。自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谷子的种植面积得到明显的提高,部分地区出现了标准化的生产,耕种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是病虫害发生了变化,研究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提高谷子的产量,随着我国谷子标准化生产以及农药等的逐渐发展,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这些还需要更多的人努力去研究。

参考文献

[1] 任焕珍,王灵丽,申小雪等.浅谈“沁州黄”谷子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8):46-47.

[2] 李书田,李尽照,赵敏等.赤峰市谷子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06):92.

[3] 张海金,赵术伟.辽宁省谷子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09):143,145.

第5篇:土壤防治措施范文

陕键词]营养失调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83―01

1氮过剩

发病规律是基肥含氮量过多,温度低,有机肥应用多,分解时不充分,定值幼苗出现氨过剩症状。

1.1黄瓜氮过剩

1.1.1诊断幼苗生长初期,叶片迅速出现异常,一是肥料颗粒粘在叶片造成障害,二是土壤氨浓度高造成氨障害。氮过剩造成植株钙吸收受阻,新叶缺绿。用未腐熟的有机质大量施用造成氨害,尤其在低温条件下。

1.1.2症状:幼苗生育初期,叶色退化,叶缘如烧焦状,向内测卷曲,植株心叶叶脉间生缺绿症,心叶下2―3片叶退色,如烧焦状。

1.1.3防治措施施用量要适宜,减少氮追肥用量,适当配施钾肥。温度低时,施用基肥要早,避免分解不充分。考虑施用硝态氮肥。

1.2番茄氮过剩症

1.2.1诊断:调查氮肥施用是否合理。虽然氮肥施用合适,但当土壤含水量多,夜温高时也会出现长势过旺情况。

1.2.2症状卅又黑绿又大,植株长势过旺,土壤氨离子过剩时,下位叶有明显卷顺现象,叶脉间有部分黄化。氮用量过多时,叶颜色深绿,叶变小茎细,盐害造成的果实生长不正常,出现脐腐病。

1.2.3防治措施控制氮追肥用量。降低夜温,防止长势过旺。当脐腐病多时,要增加水量。

2缺钾症

番茄、黄瓜下位叶到中位叶叶缘变褐,叶脉以外失绿,从叶缘向发展,全叶卷曲,畸形果多。生育初期叶缘开始失绿,向叶内扩展盛期中部叶尖小而褐变,后枯死,叶色变黑变硬。茄子、白菜、草莓、甘蓝产生斑点,辣椒叶脉间失绿。发病规律在砂质土等含钾量低土壤易缺钾。施用堆肥等有机肥料和钾肥少,供应量满足不了,吸收时易发生缺钾。地温低、日照不足、过湿阻碍钾吸收。氮肥用量过多,对钾吸收产生拮抗作用。防治措施施用足量钾肥,特别是在生产中后期注意不可缺钾。施用充足堆肥等有机肥料。可用硫酸钾3-4.5千克一次追肥。用硫酸二氢钾0.2%和硫酸钾0.5%叶面喷施,临时补充。

3缺钙症

发病规律:当土壤钙不足时易发生。使用年限较长大棚土壤、砂质土壤,虽然土壤中钙多,但土壤盐类浓度高时易发生。施用氮肥过多时也易发生。土壤干燥时,空气温度低,连续高温易发生。症状:

3.1黄瓜:上位叶形状稍小,向内侧或向外卷曲。生长点附近叶片叶缘卷曲枯死,呈降落伞状叶。上部叶叶脉间黄化,叶片变小。根部枯死。

3.2番茄:脐腐病症,初期幼果基部出现小的浅褐色水渍状斑点,随着果实发育,斑点逐渐发展成凹状,木质部褐色黑色病斑。严重时坚硬,褐色的症斑能扩大到果实内部。遇雨或露水可能受腐生菌侵染,出现黑色或红色霉状物。

3.3茄子地出现缺钙现象,果实顶部最初水渍状。

3.4菜豆植株顶端发黑,死亡。

3.5甘蓝:叶缘卷曲失绿,有白色条斑,坏死生长点死亡。

3.6厚皮甜瓜:叶子淡绿有斑驳,缺钙初期叶缘的褐斑进一步发展到全株,植株生长矮小。

3.7胡萝卜:叶子缺绿,坏死,死亡。

3.8芹菜:幼叶早期死亡,生长细弱,叶色灰绿,生长点死亡,小叶尖端扭曲变黑。

3.9大白菜:叶缘腐烂或叶球中心枯萎,形成干烧心。防治措施:

3.9.1叶面喷施。在幼苗期或开花初期喷氯化钙0.3%液,或0.1%硝酸钙,每隔10-15天喷一次。为了提高喷施吸收效果,可选用西红柿脐腐灵(内含钙和助剂)0.35%喷施在叶和果实上。

3.9.2进行土壤诊断。土壤代换钙

4缺硼症

辽宁省85%保护地缺硼。土壤干燥、有机肥施量小及钾肥过多易缺硼。症状如下:

4.1 番茄:新叶停止生长,植物呈萎缩状态。茎弯曲,茎内侧有褐色木栓状龟裂。果实表面有木栓状龟裂。叶色变成浓绿。

4.2芹菜:生长尖黑枯死,叶柄基部坏死,硬化,老朽易折。

4.3甘蓝、白菜:心腐病在缺硼、缺钙均可发生,纵切可见中心变黑色,空洞状。防治措施:应急措施为叶面喷施,喷施0.2%-0.3%硼酸。土施含硼肥料,硼砂0.4-0.6千克/亩,重症0.6千克/亩。防治旱害或涝害,注意灌水和排水,采用垅作。

5缺镁症

发病规律土壤镁含量低易发生。土壤镁含量虽多,但由于施钾多影响镁吸收,当植株对镁需要量大时,而土壤根本来不及补充。症状植株矮小,生长缓慢,叶脉间失绿,而叶脉保持绿色(由淡绿转旬,从老叶尖开始。

5.1茄子下叶开始黄化。

5.2番茄:中间叶片发生,叶脉间草绿色斑驳,叶卷曲。

5.3瓜类老叶叶缘开始失绿,叶脉失绿,扩至全叶网目状,褐色或白色坏死。防治措施卅面喷施硫酸镁1%-2%,每隔10天喷一次,共5-6次。追施硫酸镁12.5-15千克/亩。

第6篇:土壤防治措施范文

摘要:在东丰县日光温室中番茄栽培比较多,早期上市产量高、效益好。但近几年来番茄果实的生理病害发生比较严重,直接影响到了果实的商品性、可食性和经济效益,正确诊断番茄果实的生理病害,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控制和预防,对番茄高产高效是十分重要的。介绍了番茄筋腐病、脐腐病、畸形果、空洞果、裂果、日灼病等生理病害的症状表现、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以期为蔬菜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番茄病害;识别;综合防治

1 番茄筋腐病

1.1 症状

筋腐病又叫条斑病或条腐病,是温室番茄经常发生并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生理病害。其症状有两种类型:一是褐色筋腐,果面局部褐变,甚至出现坏死斑,凹凸不平,果肉僵硬,发病处着色不良,有明显绿色或淡绿色斑。二是白型筋腐果,多发生在果实皮部组织上,病部具有蜡样光泽,质硬,果肉似“糠心状”,病部着色不良。筋腐果多因低温、高湿、弱光或高夜温、缺钾、氮肥过足或病毒感染等因素而发生。

 

1.2 发生的原因

番茄筋腐病发生除与品种有关外,环境条件对发病较重也有很大影响,光照不足,气温偏低,连阴天,对光合作用极为不利,容易发病;地温低,湿度大或干旱,土壤钾、硼、钙等元素缺乏,氮肥施用量过大,养分吸收不平衡也易发病;光温不足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1.3 防治措施

一是选用不易发病的品种。二是合理密植,适当疏除过密叶,定植时花序定向栽植,使果穗处于操作行一方。三是适量施氮肥、钾肥,防止一次追施氮肥过多,并严防一次浇水量过大造成土壤过湿。四是注意防治蚜虫和病毒病。

 

2 番茄脐腐病

2.1 症状

果实顶部腐烂,变为黑褐色,组织被破坏,凹陷。遇湿度大时,其上出现黑色霉状物,病果提早变红,但无商品价值。

2.2 发生的原因

番茄脐腐病主要是缺钙而造成的。其次生育期间水分供应失常也能造成脐腐病。

2.3 防治措施

施肥时注意维持土壤适宜浓度,酸性土壤应施用石灰调节,不要施过量的化肥,增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尽量避免土壤高温及湿度的剧烈变化。坐果后,在易发生脐腐病的地块用0.4%~0.5%的氯化钙喷叶或喷1%的过磷酸钙、0.1%硝酸钙及爱多收6 000倍液,从初花期开始,15 d喷1次,连喷2次以减轻症状。

 

3 番茄畸形果

3.1 症状

果实膨大后有时呈现偏圆果、尖形果、横裂果、指形果、多室双体果等,统称为畸形果。

3.2 发生的原因

畸形果多在花芽分化过程中发生,与花芽分化前的营养状况有关。开花期营养过剩,花芽分化遇低温,营养从叶向花的运输增多,使心皮数形成很多造成畸形果。激素处理不当也易形成畸形果。

 

3.3 防治措施

花芽分化期尽量避免养分水分过多和低温,激素处理浓度不宜过高。育苗上应注意苗期夜温维持在10 ℃以上,至少不要有连续6 ℃左右的低夜温,避免苗期肥水过足,蘸花药量要适宜。

 

4 番茄空洞果

4.1 症状

空洞果是果皮与果肉胶状物之间是空洞的果实。其外观果实有棱,横断面成多角形,可见明显的空腔。

4.2 发生的原因

一是受精不良,果实内部发育不完全,形成空腔。二是氮肥用量过多。三是缺少二氧化碳,或弱光,光合产物不足。四是激素蘸花时浓度过大,或蘸花时花蕾幼小,发育不够健全,部分形成空洞果。

 

4.3 防治措施

一要适当低温炼苗,培育花芽分化良好的壮苗,定植带花大苗,以利于受精和幼果发育。二要适当稀植,张挂反光幕,改善室内光照条件,采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等增加二氧化碳量。三要合理调整温度,严防温度过高,造成有机营养消耗过多。四要合理施肥、浇水,增施有机肥,适量施氮,严防氮肥过剩、前期水分过多和结果盛期水分不足。五是蘸花激素应适宜,浓度不可过高,蘸花时花应开展,不可处理过早。

 

5 番茄裂果

5.1 症状

在果实临近成熟时,在果蒂附近发生放射状的裂痕,并在果肩部出现同心状的龟裂。也有不规则的侧面裂果和裂皮。

5.2 发生的原因

裂果的生理原因是果实表皮缺乏弹性,抵御不住来自果实内部的较强膨压。特别是果实在膨大初期的高温强光及土壤干燥的条件下,果肩部表皮老化,由于降雨或大量灌水,果实迅速膨大而产生裂果。

 

5.3 防治措施

选用抗裂品种,防止果实长期阳光暴晒,避免果皮老化。在果实收获期前避免土壤水分含量的急剧变化和水分直接淋到果实上。钙、硼不足可使果皮老化引起番茄裂果,在土壤钙硼含量低的条件下,应及时补充钙肥和硼肥调节各种养分比例,氮肥和钾肥不宜过多,以免影响钙的吸收。在干旱条件下钙和硼的吸收也会受到影响,均匀灌水利于钙硼的吸收,防止裂果。

 

6 番茄日烧病

6.1 症状

日灼果大部分发生在果肩部,受阳光照射的一面变白,并出现凹陷状。在高温季节或高温条件下,由于强光直射,果肩部分温度上升,部分组织烫伤、枯死,产生日烧病。

6.2 发生的原因

日灼果主要发生在高温期露地栽培和春季保护地栽培的末期。果实受到阳光照射的部分果温上升,组织灼伤变白。

第7篇:土壤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公路路基病害;原因;施工控制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路基是道路的基础,更是保证路面质量的关键。然而,在现实中,由于需要反复承受各种荷载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会导致路基的形状、边坡坡度发生改变,严重影响了路面的质量和稳定性。由于所处地区的差异,产生的路基病害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有边坡崩塌、滑塌,路基变形等,产生的原因涉及土质、人为的破坏、养护和管理等因素。彻底的控制路基病害的产生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做好防范,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其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一、不同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

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多种公路路基病害,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1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其危害。黄土土壤中粉粒含量大,且无层理,具有湿陷性和易溶蚀等特征,因而容易产生路基病害。主要类型有:路基边坡面的剥落、冲蚀和整体失稳;填方路基不均匀沉陷;浸水地基承载力不足;沥青面层的裂缝等。这些普遍存在的路基病害,严重影响着公路建设的发展。

1.2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其危害。①氯盐渍土。其易溶解,当含盐量多时,会造成湿陷、坍陷等病害。②硫酸盐渍土。其危害主要有:土壤盐分体积的变化会使路基表面疏松,边坡呈蜂窝状;会导致路肩疏松,且盐土粉末容易被除风吹蚀;土壤中硫酸盐含量过高时会造成路面鼓包、破裂。③碳酸盐渍土。塑性和黏附性较大,遇水后会导致路面泥泞不堪。

1.3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①坍塌。出现坍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开挖路堑边坡较徒,导致边坡的支持力减弱,使土壤的抗剪强度降低,导致边坡的稳定性变差。由于坍塌发生时具有冲击力,经常会引起路基的变形,阻碍交通,给养护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②滑坡。滑坡是堆积层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一种地质现象。滑动的形成条件很多,从地质条件上讲,滑坡多发生在土质松软或软弱岩层上。从地质构造上讲,岩层构造对山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从水文条件上讲,由于地下水的作用,会破坏土体的稳定。发生滑坡现象往往会导致行车中断,给运输安全带来严重危害。③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往往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催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④崩塌。大多数的崩塌是发生在雨季或暴雨之后,由于水的渗入,对岩石产生软化和作用,降低了岩体强度和摩擦力,造成崩塌;由风化的岩层组成的又高又陡的斜坡,稳定性差,易造成崩塌;其他的因素如地震、爆破及列车震动等,也都可能诱发崩塌。

1.4泥沼、软土地带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泥沼、软土地带的公路路基,因其地面低洼、地下水位高、降水充足,土壤含水饱和、透水性强和、抗剪强度低等特点,当受到巨大荷载作用时,容易出现基底向两侧挤压挤出淤泥以及沉降、沉陷、滑动等病害。

二、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2.1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①增加排水设施。可避免由于排水不良而导致的病害的产生,适用场合如路堑和站场。对于雨水冲刷作用较强,但未设置足够排水设施的病害部位,需根据水量大小,增设排水设施,以消除或减小地表水或地下水对路基的侵蚀作用。②及时查修,采取措施,尽量在初期或未到严重时进行修补,如更换破损材料等,以避免病害的发生。③植物防护。是指在公路的边坡上种草或树,利用植物根系能固着土壤的作用,以减轻雨水对边坡的冲刷,减缓水流速度,从而达到保护边坡的目的。

2.2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①保持排水良好。因为盐渍土受到雨水、冰雪融水的淋溶严重,其含水量较大,极易导致坍塌、路基发软、强度减弱而降低承载力。因此,保持排水良好显得尤为重要。排水沟的设计要保持有0.5%~1%的纵坡。在低矮平坦且排水因难的地段,应加宽加深排水沟。②加固边坡。对于硫酸盐渍土路基,宜采用卵石、黏土或废砖头平铺在路堤边坡上,以起到保护边坡的作用,防止边坡被风蚀或人畜踩踏而破坏。③合理设计路基高度、宽度及边坡坡度。设计时应按照一定的要求,合理选择路基边缘高出地面的最小高度以及高出地下水位的最小高度。④加固路肩。对土质中含盐量大于8%的地区的公路,应采用渗水材料掺在土壤内以封闭路肩表层。⑤加强路基养护。特别是在秋冬季或春融时节,路肩易出现膨胀隆起,甚至翻浆。这类情况多是由于地面水造成的,因此,应当及时的将隆起的部分铲去,使地面水及时的排出。⑥种植耐盐性的植物。为防止边坡上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应根据边坡的土质和植物生长情况,种植适合的耐盐性树木或草本植物。2.3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山区公路容易产生的路基病害较多,所以,针对不同的病害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2.3.1坍塌和崩塌的防治措施:采取措施截断地下水流,使塌方体干燥并排出地下水;设置挡土墙,增加边坡的支撑力,以防止土体塌落,增强坡体的稳定性;当塌方规模较大且难以根治时,可考虑改道绕线;采用种植植物或铺砌石块的方法,加固边坡,以增强其受冲刷的能力。

2.3.2滑坡的防治措施:在山坡上种植树木或草皮,借助其根系吸收地表水分,以排除地表水;设计截水沟或泄水洞,防止泥沙流入淤塞排水孔道,较好的排除地下水;采取减重或修建支撑物的办法,以确保建筑物基础的稳定,达到增设滑坡体重平衡条件的目的。

2.3.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减少坡面荷重;采用草皮、面料等防护与加固边坡;设置支撑物,如挡土墙、石砌支柱等;水土保持可以减缓水流对山坡的冲刷作用,使土层干燥,是根治泥石流的一种有效办法;设置排水系统,如排水沟、泄水洞等;

2.3.4泥沼、软土地带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对软土路基采用置换法;在路堤两侧填筑土、石板压护道,使路堤下的淤泥隆起的趋势得到平衡;通过添加化学溶液等措施,使土壤颗粒胶结起来,加固土基;土工全成材料法。

三、结束语

路基病害是公路安全运行的“大敌”,它时刻威胁公路交通的安全,所以我们要分析发生这些病害的原因,从中“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使我们的公路交通安全有保证。由于所处地区的差异,路基病害的产生往往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其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彻底的控制路基病害的产生是不现实的,只能是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将其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切实保障路面的质量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许维贞,黄土地区新建线路基床病害成因与整治[J].铁道建筑.2005(2).50-51.

[2]王磊,马晶.黄土地区公路排水系统病害防治[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3.23(1).15—18.

[3]丁圣明.公路路基病害预防和治理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2).

[4]孔德胜.黄土地区公路路基防护[J].工程科学.2009(2).

第8篇:土壤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 温室;茄子黄萎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4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55-01

茄子黄萎病又称半边疯、黑心病、凋萎病,是危害茄子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呈逐年加重之势,严重年份发病率高达70%以上,一般年份在40%~50%。温室茄子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该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活附着在种子上越冬,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者直接从幼根表皮和根毛侵入,进入维管束,堵塞导管,并产生有毒物质导致叶片黄枯而死。病菌也可在当地混有病菌的农家肥和带菌土壤或者茄科杂草,借助风、雨、流水、活人畜及农具传到无病田,导致发病,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传染。

1 发病症状

茄子黄萎病主要症状一般是坐果后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叶缘和叶脉间褪绿变黄,最后发展到全叶。晴天中午病叶萎蔫,早晚恢复正常,以后不能恢复,该病的主要症状是茎内维管束变褐,挤压没有脓样物不同于青枯病[1]。

2 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2.1.1 选用优良抗病力强的品种,推广嫁接技术。可选择绿旺、步利塔等抗病品种,长海地区大多选择绿色品种的茄子,表现抗病。推广嫁接技术,用托鲁巴姆、赤茄等材料作砧木。但嫁接过的茄子也有发病现象,分析认为砧木经过多年应用抗逆性也在下降。

2.1.2 实行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切忌与辣椒、马铃薯、番茄等茄科类作物连作。采用配方施肥,施足底肥,一般施腐熟有机肥75 t/hm2以上、过磷酸钙750~1 050 kg/hm2、草木灰750 kg/hm2以上。在结果盛期,要增施钾肥和磷肥,门茄采摘后及时追肥以及喷洒1.8%爱多4 000~5 000倍液。及时通风,降低湿度,增强通风透光,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田间病源残留量。在田间作业时坚决不要把临棚发病的土壤通过人为和农机具传播到未发病的棚室。

2.1.3 采用高温闷棚。在上季茄子收获后盛夏高温季节(7月1—30日)进行高温闷棚可显著提高温室内的温度,实地调查表明,地表土温最高可达70 ℃,最低为60 ℃,10 cm地温在49~60 ℃,20 cm地温在38~45 ℃,如此高温可杀灭土表及地下15 cm左右的大多数病原菌。高温闷棚后再采用申嗪霉素土壤消毒防治茄子黄萎病的防效高达91%[2]。

2.2 生物防治

在发过病的温室种植大豆,经在下乡调查时发现,农户在茄子发病的空隙种植大豆,第2年该地块表现不发病或发病轻,但大豆必须生长到鼓粒后才有防治效果[3]。这是实践经验,具体原理还未掌握,希望有关具有生物化验能力的专家看到后能通过化验和生物分析帮助解答。

2.3 药剂防治

2.3.1 种子处理。在育苗前,种子要通过精挑细选,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 h,或用种子量的0.2%的80%福美多或50%的克菌丹拌种,有效杀死种子本身带菌,这是最有效最直接防治茄子黄萎病传播的方法[4]。

2.3.2 土壤处理。一是采用垄鑫土壤消毒。熏蒸土壤前将上茬作物秸秆、根茬等清理干净,同时施入下茬作物所需的腐熟农家肥。灌水使土壤湿润,土块易于打碎。如果此时土壤墒情很好,也可以不灌水,标准是耕翻整地时土壤没有硬土块为准[5]。按试验设计用药量均匀撒施在土壤中,并与25 cm的耕层土壤拌匀。立即浇水使药剂遇水产生气体。然后立即覆膜,四周用土压实,防止气体逸出,一般密闭7~15 d。揭膜通风可使土壤中的残余药剂完全挥发掉,一般揭膜后13~15 d定植[6]。应用该方法对预防茄子黄萎病效果非常理想,试验示范调查数据显示防效可达89%左右。二是采用申嗪霉素消毒土壤。在茄子定植前10~15 d,施足有机肥,采用旋耕机旋耕2次。温室用0.1%的申嗪霉素45~60 kg/hm2,对足大量水均匀泼浇整个棚室,喷完后上足大水漫灌,保持水面2~3 cm,再用0.012 mm的农膜覆盖,闷盖10~15 d可以定植[7]。该办法经试验示范6.67 hm2左右,结果表明既简单又高效。

2.3.3 发病后灌根。在茄子初发病时,及时采用药剂灌根预防,灌根的药剂可以选用0.1%的申嗪霉素300~400倍液;药剂还可用25%咪鲜胺400倍液、2%春雷霉素400倍液,或0.15梧宁霉素400倍液,或0.15梧宁霉素+25%咪鲜胺(2∶1)对水400倍液(灌500 g/株),15~20 d后再灌1次[8]。

3 参考文献

[1] 张玉聚,武予清.中国农业病虫草害原色图谱[M].1版.北京: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2008.

[2] 赵秀各,朱叶,樊祥勇.日光温室越冬茬茄子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09(3):30-31.

[3] 白光哲,马瑞林,白志荣,等.保护地茄子早熟丰产栽培技术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50-51.

[4] 张志美.早春茄子多层覆盖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2(10):36.

[5] 田彩娟.茄子黄萎病的识别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1(14):22.

[6] 王淑英,马芳.北方地区茄子嫁接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118,128.

第9篇:土壤防治措施范文

路基结构物不仅是实现车辆能在道路上行驶提供基本的条件,而且是路面的支撑结构物,对路面的使用性能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现实中,由于需要反复承受各种荷载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会导致路基的形状、边坡坡度发生改变,严重影响了路面的质量和稳定性。由于所处地区的差异,产生的路基病害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有边坡崩塌、滑塌,路基变形等,产生的原因涉及土质、人为的破坏、养护和管理等因素。彻底的控制路基病害的产生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做好防范,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其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一、不同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

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多种公路路基病害,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 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其危害。①氯盐渍土。其易溶解,当含盐量多时,会造成湿陷、坍陷等病害。②硫酸盐渍土。其危害主要有:土壤盐分体积的变化会使路基表面疏松,边坡呈蜂窝状;会导致路肩疏松,且盐土粉末容易被除风吹蚀;土壤中硫酸盐含量过高时会造成路面鼓包、破裂。③碳酸盐渍土。塑性和黏附性较大,遇水后会导致路面泥泞不堪。

2、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①坍塌。出现坍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开挖路堑边坡较徒,导致边坡的支持力减弱,使土壤的抗剪强度降低,导致边坡的稳定性变差。由于坍塌发生时具有冲击力,经常会引起路基的变形,阻碍交通,给养护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②滑坡。滑坡是堆积层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一种地质现象。滑动的形成条件很多,从地质条件上讲,滑坡多发生在土质松软或软弱岩层上。从地质构造上讲,岩层构造对山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从水文条件上讲,由于地下水的作用,会破坏土体的稳定。发生滑坡现象往往会导致行车中断,给运输安全带来严重危害。③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往往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催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④崩塌。大多数的崩塌是发生在雨季或暴雨之后,由于水的渗入,对岩石产生软化和作用,降低了岩体强度和摩擦力,造成崩塌;由风化的岩层组成的又高又陡的斜坡,稳定性差,易造成崩塌;其他的因素如地震、爆破及列车震动等,也都可能诱发崩塌。

3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其危害。黄土土壤中粉粒含量大,且无层理,具有湿陷性和易溶蚀等特征,因而容易产生路基病害。主要类型有:路基边坡面的剥落、冲蚀和整体失稳;填方路基不均匀沉陷;浸水地基承载力不足;沥青面层的裂缝等。这些普遍存在的路基病害,严重影响着公路建设的发展。

4 、泥沼、软土地带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泥沼、软土地带的公路路基,因其地面低洼、地下水位高、降水充足,土壤含水饱和、透水性强和、抗剪强度低等特点,当受到巨大荷载作用时,容易出现基底向两侧挤压挤出淤泥以及沉降、沉陷、滑动等病害。

二、 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1 、 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①保持排水良好。因为盐渍土受到雨水、冰雪融水的淋溶严重,其含水量较大,极易导致坍塌、路基发软、强度减弱而降低承载力。因此,保持排水良好显得尤为重要。排水沟的设计要保持有0.5%~1%的纵坡。在低矮平坦且排水因难的地段,应加宽加深排水沟。②加固边坡。对于硫酸盐渍土路基,宜采用卵石、黏土或废砖头平铺在路堤边坡上,以起到保护边坡的作用,防止边坡被风蚀或人畜踩踏而破坏。③合理设计路基高度、宽度及边坡坡度。设计时应按照一定的要求,合理选择路基边缘高出地面的最小高度以及高出地下水位的最小高度。④加固路肩。对土质中含盐量大于8%的地区的公路,应采用渗水材料掺在土壤内以封闭路肩表层。⑤加强路基养护。特别是在秋冬季或春融时节,路肩易出现膨胀隆起,甚至翻浆。这类情况多是由于地面水造成的,因此,应当及时的将隆起的部分铲去,使地面水及时的排出。⑥种植耐盐性的植物。为防止边坡上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应根据边坡的土质和植物生长情况,种植适合的耐盐性树木或草本植物。

2、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山区公路容易产生的路基病害较多,所以,针对不同的病害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减少坡面荷重;采用草皮、面料等防护与加固边坡;设置支撑物,如挡土墙、石砌支柱等;水土保持可以减缓水流对山坡的冲刷作用,使土层干燥,是根治泥石流的一种有效办法;设置排水系统,如排水沟、泄水洞等。

坍塌和崩塌的防治措施:采取措施截断地下水流,使塌方体干燥并排出地下水;设置挡土墙,增加边坡的支撑力,以防止土体塌落,增强坡体的稳定性;当塌方规模较大且难以根治时,可考虑改道绕线;采用种植植物或铺砌石块的方法,加固边坡,以增强其受冲刷的能力。

泥沼、软土地带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对软土路基采用置换法;在路堤两侧填筑土、石板压护道,使路堤下的淤泥隆起的趋势得到平衡;通过添加化学溶液等措施,使土壤颗粒胶结起来,加固土基;土工全成材料法。

滑坡的防治措施:在山坡上种植树木或草皮,借助其根系吸收地表水分,以排除地表水;设计截水沟或泄水洞,防止泥沙流入淤塞排水孔道,较好的排除地下水;采取减重或修建支撑物的办法,以确保建筑物基础的稳定,达到增设滑坡体重平衡条件的目的。

3、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①增加排水设施。可避免由于排水不良而导致的病害的产生,适用场合如路堑和站场。对于雨水冲刷作用较强,但未设置足够排水设施的病害部位,需根据水量大小,增设排水设施,以消除或减小地表水或地下水对路基的侵蚀作用。②及时查修,采取措施,尽量在初期或未到严重时进行修补,如更换破损材料等,以避免病害的发生。③植物防护。是指在公路的边坡上种草或树,利用植物根系能固着土壤的作用,以减轻雨水对边坡的冲刷,减缓水流速度,从而达到保护边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