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于心理学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一、 旅游业人才需求和高职旅游教育现状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据世界旅游协会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国与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我国的旅游就业总量到2015年也即将到达1亿人。如此庞大的旅游从业人员,其素质势必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关键是加强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为旅游教育事业中的主力军,我国的高职旅游院校近年来也蓬勃发展,在教学上也一致致力于教学改革,但总体来说,高职旅游教育还较多地延续了本科教学的课程模式,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与具体岗位联系不强、高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等问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践教学的环节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旅游市场对旅游业人才的需求。学生讲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离不开实践教学。在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近年来的观察,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
旅游学科是一门涉及范围比较广的学科,涉及的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长期以来,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公众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几个方面。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为例:
公民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28.4%,主要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职业汉语、高等数学、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程(含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等。
职业核心课程,包括公共职业平台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原理、市场营销、基础会计、公共关系)、专业职业基础课程(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导游基础、旅游政策与法规)、专业职业核心课程(主题公园管理、导游业务与实务、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管理、旅游英语、会展活动策划)、专业特色选修课(现代社交礼仪、前厅客房经营管理、旅游心理学、主要客源国概况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中外民俗、景区规划与管理等)等,占总学分的54.6%。
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占总学分的21.3,主要包含课程:导游实训、主题公园实训、会展现场实训、企业顶岗实训、毕业综合实践等。
从上述培养计划的课程安排来看,保证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专业实践的环节重视度偏度。而且实践课程的内容安排过于笼统化,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所学的技能与市场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现场产生,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对口率相对降低。
(二)实训基地相应缺乏,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不足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必须依托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而从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来看,校内实训设备相应缺乏,校外实训基地则多是流于形式。
校内实训设备可以把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更快捷地应用到操作中,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也愈来受到学院的重视,对旅游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了建设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有了显著提高。基本上达到了80%以上的多媒体教学,在实训室方面有旅游礼仪形体实训室、前厅客房实训室、餐饮实训室。但是随着学院的规划,部分校内实训室被取缔,这样,大部分课程中的实践课时实际上只能在教室进行,与在实训室进行的实践教学相比,效果就打了折扣。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我院与多家高星级酒店、国际旅行社、知名会展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但这和众多高职院校一样,从本质上来讲,许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多数都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合作,对于课程中的实践教学部分基本无法保证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并且实践教学基地参差不齐,缺乏稳定性和可控性,这些都不利于实践教学。
由于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缺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对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就业的基本素质也存在着不利影响。如何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对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进行合理规划,并认真加以落实是实践教学环节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缺乏双师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由于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缺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对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就业的基本素质也存在着不利影响。如何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对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进行合理规划,并认真加以落实是实践教学环节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扩招和旅游业的发展,致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在不断细化,导致了实践性教师资源和专业带头人的缺乏。例如在我校,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师资中,从企业中出身的教师比例只占到25%,40岁以上的教师只有1人,缺乏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的引领。另外,与其他许多高校旅游专业一样,我校近年来也致力于招聘刚从相关专业方向毕业的硕士、博士来充实师资队伍,但由于这些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即便她们有着系统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却非常缺乏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经历,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三、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穿行,使理论知识与技能、技术应用更加紧密地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一)构建高校与行业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切实符合企业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高职旅游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与旅游行业紧密合作为途径,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以达到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且,根据社会反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再反馈到社会,接受社会评价,这样不断循环,不断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与行业互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图1)。
图1:高校与行业互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二)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
为了更好地落实与行业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旅游行业专家或政府官员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课程内实践教学。同时,校内教师和行业教师加强沟通,教师、行业精英和学生共同探讨旅游行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通过设置一些专业课程,邀请企业专业来讲授或参与部分讲授,增强学生把握理论与行业发展新进展的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三)课程内实训和课程外实习方案的创新
通过与行业的紧密接触,深化实践教学,让学生提前深入了解就业岗位的部门情况、实习岗位的职责、工作流程和服务程序以及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服务规范与服务技能等,并认真撰写实践收获,在服务和管理理念方面的启示等。在实践考核方法上也应多样化和具体化,必须有理论、有实务、有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习的重要性。
(四)建设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本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的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要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由于大部分教师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应通过各种途径完善实践教学团队,例如:第一,通过校企互动,聘请行业精英担任客座教授为学生和教师们进行专项讲座,或聘请部分企业人员担任专业授课;第二, 有计划地派遣专业教师外出进修,到全国知名酒店、旅行社或风景名胜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服务规程和服务标准,实现融教师和技师为一体的“双师型”素质的目的;第三,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行业专业竞赛,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四、 结语
总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专业实践的训练。作为以培养应用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院校,应顺应旅游业发展规律,把握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实时进行培养目标的修订、课题体系的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师资队伍的完善,在旅游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应更加积极主动滴与旅游行业企业等组织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资源,为了才有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真正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具有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较高综合素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保持旅游专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建根,葛胜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开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2]李乐京.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3]倪艳,钟志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行业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10)
[4]刘俊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学园地,2013,(4)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转贴于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 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 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进化心理学 方法论 研究范围遗传决定论
【中图分类号】Q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188-01
1.引言
进化心理学是一门诞生仅 20 余年但发展相当迅速的学科。它尝试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来解释人类的心理起源和本质。阐释加工机制是如何指导社会行为的,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综合观点。作为当年心理学的一个热点和趋势,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生物学和心理学,为一些现代心理学难以理解的方面以及人类本质的深层结构提供了可检验的解释,使得心理学特别是认知科学和发展心理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然而,心理学家对于该理论的范式褒贬不一,对于认识进化心理学的历史贡献很难达成一致的看法。
2.进化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众所周知,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进化心理学认为,受进化规律制约的不仅有生理机制,还有人的心理机制,两者都是人类在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进化心理学认为几百万年的进化在人类的心理上必然会留下一些痕迹。故心理学的研究应受进化论指导[2]。
进化心理学的基本主张是: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模块性是心理机制整体组织的特性;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3]。
3.评价
3.1进化心理学的贡献:
首先,进化心理学符合科学发展的趋势。它把心理学的研究纳入生命科学的范围加以研究,与当代科学发展趋势一致的。它是运用进化论整合心理学的一种尝试,把适应作为解释心理现象的主要概念,把心理学纳入更广泛的知识体系。这是符合科学整合的大趋势的[3]。第二,进化心理学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新研究领域 ,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第三,进化心理学的有着广泛的启示作用。进化心理学把自然选择和适应作为心理起源和作用的重要概念,加深了对人性的认识,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和探索必将产生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2]。
3.2进化心理学的局限
首先,进化心理学研究问题具有局限性。目前关于只抓住了人类适应问题和其演化形成的心理解决机制的表面[2]。进化心理学注重的主要是与生存和繁殖有直接关系的问题,而理解那些远离繁殖的适应问题中心理机制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其次,进化心理学具有方法论问题。由于伦理、时间等问题,研究者们不可能设计一个跨数代的实证研究,所以很多结论都带有推论性质。最后,进化心理学具有遗传决定论倾向。在当代心理学中,存在着基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的争论。进化心理学试图超越基因和环境的两难处境,声称自己是基因和环境交互影响的互动论观点。但是深入的分析揭示出,进化心理学从本质上讲属于基因决定论或遗传决定的观点。在阐述心理和行为的起源时,进化心理学虽然声称坚持互动论的观点。但是在骨子里却认为环境刺激是辅的和第二位的,遗传和基因的影响才是最根本的 [6]。而且进化心理学在把自身隶属于生物学范畴的同时,对生物学理论观点的理解却并非十分准确,有时甚至曲解了生物学的一些概念特别在对基因的作用认识方面,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基因作用,贬低了发展过程中的其它因素[6]。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范式,进化心理学试图通过进化的心理机制来解释人类的心理起源和本质,在生物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心理学和生物学,正如它对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产生的巨大影响。进化心理学特有的意义和局限行使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焦璇、文,解释心理起源的新理论范式――进化心理学,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622~ 628
[2] 朱新秤. 进化心理学理论、意义与局限.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16(4):5~8,41
[3] 许波. 国外关于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探新.2004, 89 (24).16~19
[4] David Buss. The future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J Psychological Inquiry, 1995 ,(6):81 - 85.
今年寒假,我到我们市一所省级重点高中,与那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了几次交流,从中收获颇多。作为我省知名师范类学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谢老师,他为我介绍了很多有关于心理学前景及就业方面的知识,另我的视野再次开阔。 很多人以为心理学就是作教师,从事心理咨询什么的。上海目前的情况是,如果你是硕士毕业,你在上海的高校不可能拿到教师岗位,你只能从事辅导员工作,在上海进入高校起码博士学位。很多人想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单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是不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的,除非你肯花上十年以上的精力在上海创出明堂。上海的高校目前心理咨询的岗位已经足够,估计在未来三年内你们毕业后很难在进入,一个萝卜一个坑。更多的各位如果想进入高校的话,很多人都会去作辅导员。心理学目前比较好的前途是进入企业,主要包括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他还为我介绍了心理学硕士毕业的工资情况。1.高校辅导员,3000,不包括奖金2.高校心理咨询人员:2500,不包括讲课费,奖金,额外收入等3.人才中介,不一定,一般说来年限越久就越是容易,5年后一般年薪大概在20万左右,5.人力资源管理,私营企业3000起薪,外资企业大概在8000左右6.公务员收入在上海大概在3000-5000,额外收入另计7.高校教师收入据统计年薪平均在70000左右。8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公司等收入在5000左右。目前我所知道的心理学硕士最低工资在2500元。不包括奖金。
精神疾病已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卫生部的资料显示,与精神疾病和行为障碍相关的疾病负担占全部疾病负担的20%,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并将上升至全部疾病负担的1/4以上。此外,由于中国心理咨询业起步较晚,仅从公益性的诊所来看,机构和专业人才也极为缺乏。据星雨热线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每百万人口只有2.4个心理工作者;而在美国,每百万人口就有550个心理学家。在香港的大学,平均每1000个大学生就有一位专职的心理咨询医生,而内地的1000多所高校中,只有30%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受过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的人更少。”中国的心理咨询业处于一种供求极不平衡的状况中,精神疾病患者严重超过医疗机构的容纳数量,直至2004年,我国仅有精神科机构572所,病床11万余张,精神科医师1.5万余名。而全国目前的精神疾病患者人数为1600万左右。也就是说,床位和精神疾病患者并不是一一对应,而是1张床位对应146个精神疾病患者,床位使用率竟超过百分之百。基于这个供求的严重平衡和社会对于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的的重视,心理学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这很快的就带动了心理学的培训市场、包括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和心理在职研究生等形式的教育。
关键词:皮亚杰 心理逻辑学
1 心理逻辑学的形成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雷格等人对逻辑学中的心理主义进行了猛烈抨击,心理的因素从逻辑学中被彻底地清理出去,这使得逻辑学家不再关心逻辑规律是否与心理结构具有关系。同一时期,由于符兹堡学派对逻辑的不恰当运用以及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也不再试图运用任何逻辑去解释智慧。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皮亚杰研究了儿童不同智力阶段思维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并借助改造过的现代逻辑把不同水平的思维结构表达出来,形成心理逻辑(psycho-logic)这一独特的研究领域,开辟了逻辑学与心理学交叉研究的新领域。
皮亚杰出于描述和刻画儿童认知结构的需要,把逻辑学和心理学结合而创立了心理逻辑学(psycho-logic)。心理逻辑学是一种关于认识(知识)的发生逻辑,是对认识的心理运算机制进行描述的逻辑。皮亚杰认为“心理逻辑学的任务不是把逻辑建立在心理学上,而是运用逻辑代数构造一个演绎理论去解释某些心理学的实验发现。”
2 心理逻辑学的四大逻辑范型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表现出不同认知特点的原因,皮亚杰认为关键在于认知结构的质的不同。由于相互区别的认知结构是按照不同水平的逻辑组织起来发挥作用的,因此逻辑才是区分认知发展水平的真正的决定因素。鉴于此,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并用性质不同的逻辑语言加以描述。
在感知运动阶段中,儿童通过无意识的动作把无意中遇到的物体同化到先天的无条件反射的图式中,并逐渐使这种图式得以加强。随后,先天的图式通过顺应机制发生改变。进而,经过同化与顺应的不断平衡,动作的图式(认知结构)随之协调与扩展。
在前运算阶段中,儿童学会利用表象符号来替代外界事物,重现外部活动。此时,内化的动作仍然是不可逆的。因此,这两个阶段也被称为前逻辑或半逻辑阶段。
在具体运算阶段中,儿童的思维开始出现守恒和可逆的特点,因而可以进行心理运算。但是,这个阶段的运算还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撑,也不能组成一个整体的结构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在形式运算阶段中,儿童可以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二者分离开来,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皮亚杰的心理逻辑所刻画的正是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的结构。其中,具体运算结构包括四种群集运算:组合性运算、可逆性运算、结合性运算和同一性运算,以及在四种运算基础上形成的八个群集:类的加法群集、类的替换加法群集、类的二元对射乘法群集、类的多元对射乘法群集、不对称关系的加法群集、对称关系的加法群集、关系的二元乘法群集和关系的多元乘法群集。
3 心理逻辑学的功能
3.1 心理逻辑学可做出精确的“演绎推论”
心理逻辑学就是运用数理逻辑和抽象代数构造的一种演绎理论。这种演绎理论是由心理学解释的性质决定的。皮亚杰认为:心理学解释是一种“因果解释”(causal explanation)。因果性预先假定法则、演绎、运用于真实的基体这三要素。简单而言,因果性就是把客体之间的物质动作同化到主体理论家的运算中去。作为因果解释的第二个因素“演绎”,其含义是:简单的概括(即确立一般的实际事物或“法则”)是不够的,必须引进一个不包含在法则观念之内的新因素,这就是“演绎推论”。个体以此为手段,把需要解释的法则从假定解释它的法则中区分出来。解释以法则的存在为前提。在这个系统中,一种法则可以演绎得从其他法则中构造或重新构造出来。例如,行为主义赫尔正是以此为手段,把他的理论逻辑化。正如赫尔本人描述的那样:“心理学确实是一门自然科学,基本定律可采用方程式加以数量化表述;单一有机体的一切行为可作为次级定律最终从下述情景中推导出来:初级定律及行为产生的条件。”皮亚杰认为,赫尔从他的形式化中没有提到什么别的东西,但这本身构成了心理学解释中的一种进展,因而它提供了现象的演绎系统。
3.2 心理逻辑学是发现一般事实或法则之间的新关系
例如,在儿童智慧发展中观察到,一系列新的思维过程在11~12岁之间出现:比如观念、双参照系统、对动作和反应之间的物理关系的掌握等等。为了解释命题逻辑的运算性质,皮亚杰构造了一种四转换“群”(与克莱因群同构),从心理学解释的观点看,这个群以单一的系统融合了可逆性的先前两个分离的形式(在7岁至11、12岁之间):反演N和互反R。即,它同时表达了早期发展的运算的自然结果,以及当命题运算在11-12岁和14-15岁之间开始出现的契机。它表明新的运算图式准确地可归结为这样的群,所以心理逻辑学能使我们发现被“简单的”和非代数学的探究类型所忽视了的密切关系。
3.3 心理逻辑学能提供先前被忽视了的因果链
皮亚杰举例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顿为经济学家构造了一种被称为机遇论决策论的概率论模式:它允许人们计算赌徒在各种情境中应该采用的“策略”:用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利益;或由于对手的狡猾而使最大的损失达到最小。这也可以应用于信息的损失和获得。唐纳成功地将机遇理论应用于通过修改计算表而辨别客观指标和“噪声”。皮亚杰认为这种成功足以改变因果解释:人们可以用“决策”概念表明无意识归纳推理的媒介,从而代替按“非常好的知觉调节”进行的解释。
总之,在皮亚杰看来,“抽象模式的使用倾向于为强调主题活动的建构性解释提供合理和准确性的某种标准,而还原论假设把高级归结为低级,抽象模式(尽管不否认与有机体的联系是重要的)则揭示了在行为和行为水平上出现的发展的独特性和新颖性。”这样,为了对某些心理学的实验发现作出解释,为强调主题活动的建构性解释提供合理的和精确性的某种标准,为了揭示认知发展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心理逻辑学是正当的和必要的,应该视为发生认识论的主要成就之一。
4 对于心理逻辑学的质疑和思考
4.1 早期对于心理逻辑学的质疑
皮亚杰所提出的心理逻辑学受到冷遇和批评,首先与逻辑学领域中的反心理主义和心理学领域中的反逻辑主义有关。由于弗雷格等对逻辑学中心理主义的批判,逻辑学与心理学脱离了一切关系,这使得逻辑学家避免在逻辑学中谈心理学,以免陷入心理主义。与此类似,由于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逻辑的因素也不断地从心理学中被排除出去,这使得心理学家们不再用逻辑去解释智慧,以免陷入逻辑主义。皮亚杰所提出的心理逻辑学一方面将逻辑建立在心理学之上,另一方面又用逻辑去解释智慧。尽管心理逻辑学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不同于符兹堡学派缺乏发生的思维心理学,心理逻辑也没有从心理学的规律推导出逻辑的规律,但是在人们看来,皮亚杰似乎犯了心理主义与逻辑主义的大忌。
其次,心理逻辑学受到冷遇,与人们通常对逻辑学与心理学的理解有关。皮亚杰创建心理逻辑学的时代,正是数理逻辑大发展的时期。哥德尔完全和不完全性定理、塔斯基的逻辑语义学、卡尔纳普的逻辑语法学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因此,人们心目中的逻辑即为这种数学化的逻辑,描述心理学事实的心理逻辑因此而受到轻视,或者说,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其价值之所在。皮亚杰时代的主流心理学大都侧重于研究思维、认知的内容,皮亚杰则倾心于结构的研究,并用逻辑强调刻画这种结构,这让人看起来像是逻辑的研究而非心理学的研究,心理逻辑学因此而受到冷落。但从这样的冷落中,我们应当承认皮亚杰所提出的心理逻辑的超前性。
4.2 当代对于心理逻辑学的质疑
当代对于皮亚杰提出的心理逻辑学的质疑是:由于人的思维不仅仅是逻辑式的,而皮亚杰利用数理逻辑式语言描述认知结构是否离现实行为太远;皮亚杰构造的形式化的结构对于丰富多彩的实际思维过程是否显得过于单薄,不够精美完善呢?
参考文献:
[1]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李其维.论皮亚杰心理逻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车文博.西方心理学思想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4]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M].郑文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5]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皮亚杰.智慧心理学[M].洪宝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皮亚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市一所省级重点高中,今年假期。与那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了几次交流,从中收获颇多。作为我省知名师范类学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谢老师,为我介绍了很多有关于心理学前景及就业方面的知识,另我视野再次开阔。很多人以为心理学就是作教师,从事心理咨询什么的上海目前的情况是如果你硕士毕业,上海的高校不可能拿到教师岗位,只能从事辅导员工作,上海进入高校起码博士学位。很多人想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单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是不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的除非你肯花上十年以上的精力在上海创出明堂。上海的高校目前心理咨询的岗位已经足够,估计在未来三年内你毕业后很难在进入,一个萝卜一个坑。更多的各位如果想进入高校的话,很多人都会去作辅导员。心理学目前比较好的前途是进入企业,主要包括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
还为我介绍了心理学硕士毕业的工资情况。
3000不包括奖金1.高校辅导员。
奖金,2.高校心理咨询人员:2500不包括讲课费。额外收入等
不一定,3.人才中介。一般说来年限越久就越是容易,5年后一般年薪大概在20万左右,
私营企业大概在30005000员工)如果到企业讲课的话,4.企业管理咨询。讲课费用一般是10003000一天,最高可以做到20000一天,但是很难。
私营企业3000起薪,5.人力资源管理。外资企业大概在8000左右
6.公务员收入在上海大概在30005000额外收入另计
7.高校教师收入据统计年薪平均在70000左右。
市场调查公司等收入在5000左右。8广告公司。
目前我所知道的心理学硕士最低工资在2500元。不包括奖金。
年暑假社会实践演讲3000字(心理专业)
[关键词]儿童美术心理;儿童美术教育;文化心理学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主要是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研究,即将儿童绘画能力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分析研究,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研究提供科学的实证材料。显而易见,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绘画阶段研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因为仅仅依靠对儿童绘画阶段的分析判断,还不足以揭示儿童美术活动心理现象的根本规律。
立足于生命哲学起点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儿童生命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儿童为艺术生存的价值。从学科属性来看,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不是直属于艺术心理学的范畴,当然也就不能简单套用艺术心理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对象应是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心理问题,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环境要素,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仅能促进儿童美术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应促进儿童情感、人格的成熟。
一、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嬗变与发展
传统的美术心理学从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原则”到亚里士多德对“秩序”“匀称”的判断,直至“黄金分割律”标准的应用,自然科学的价值判断在审美研究领域被推崇到了极致。这种建立在自然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美术心理学,在决定论和还原论的主导下,一直试图在复杂的美术活动中探寻永恒的心理客观规律,不论是在生物学、生物化学支持下的“实验心理学派”,还是其后受物理学影响的“格式塔心理学派”,都成为美术心理学的奠基理论,使美术心理学沿着科学化的方向走到了今天。
建立在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学研究,其重要的标志性研究是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罗恩菲德的绘画发展理论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对应性,这种明显的对应性证实了以儿童画作为思想标志探索儿童思维发展的可行性”。在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说的影响下,1927年英国心理学家里德发表了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首次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期”“线描期”“叙述的象征期”“叙述的写实期”“视觉写实期”“压抑时期”“艺术复活期”7个阶段。同时,他与罗恩菲德同时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直线型”模式,认为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随着儿童智能不断成熟而成长的“直线型”发展过程。
然而,到了1978年,在美国“U型行为发展会议”上,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开始提出儿童心理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认为儿童绘画是一个有峰谷曲线变化的发展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美国有关学者在这一研究基础上更是提出了“多轴媒体表现说”,认为“不同儿童在同一阶段的绘画会呈现不同风格,而且文化环境因素往往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在社会文化资源和日常生活中受到环境文化影响,所以,不同民族、地域文化会影响儿童绘画的知识认知和形式表现。”可见,当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已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从关注儿童个体发展走向宽阔的社会文化领域,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不仅与美术教育具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民族文化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
二、传统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儿童美术心理作为儿童个体生命现象,不仅反映出儿童生命存在的本真,同时也折射出儿童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的特征,儿童美术心理活动自然离不开美术知识形态,而且必然地受到美术审美心理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结构的影响,所以有关儿童美术心理的研究不仅会涉及儿童美术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问题,也会涉及美术知识与审美情感问题,同时还会涉及儿童美术心理发展中环境文化影响的问题。
(一)关于儿童美术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问题
如同人类存在语言模式的生物发展结构一样,人在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存在着审美发展结构,人的审美经验甚至在儿童使用蜡笔、颜色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研究生命发生基础的生物学理论一直是研究儿童美术心理发生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儿童作为生命发生体,天生就携带着一种先天性的‘自然结构’和图式,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些审美心理原感。”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立足于儿童物质生命的本原,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视知错觉和生理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而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则立足于儿童的社会文化属性,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文化符号认知理解和体验问题情有独钟。
“心理学是否是纯自然科学,是否应当列入生物科学的范畴,这应当是一个应该继续讨论的学术问题。心理学也可以应用比较法,通过和各级动物的比较,来进一步说明人的有关心理现象,但是,无论如何,绝不应该把人的心理机械化和生物化。”建立在儿童生理成熟机制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把儿童美术活动能力首先归于其生理机制的成熟,特别是有关儿童美术技能研究的生理成熟论者往往把幼儿手腕、手掌大小、肌群及手臂肌肉发达程度作为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且把美术活动有形的结果视作衡量儿童美术动作机制成熟的重要标准。其实,通过美术活动结果来判断儿童生理机制发展水平,往往会让研究者过分相信儿童美术动作技能的“记录”功能,但事实是,对于那些有动作技能不良记录的儿童,之所以没有表现出美术能力,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手臂、手眼协调机制没有达到成熟水平,而只是由于缺少有关经验而已。比如“发展知觉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可以为临摹几何图形提供必要基础。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符合逻辑的。与此相反,我们认为上述研究所得结论也未必完全正确,因为,他们(研究者)把临摹几何图形的能力看成只不过是知觉能力和运动能力的相加,这显然是不够的。”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忽视儿童美术活动特有的整体性,仅仅把儿童绘画视为一种感知意义上的心理现象,而非多元因素作用下的学习过程。尽管以格式塔心理学为代表的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知觉感官的功能同样具有抽象、推理等理解上的意义,但是儿童美术活动毕竟不是一种单纯的视知觉心理现象,仅凭这些“儿童知觉感官功能的抽象、推理”显然不能让儿童顺利完成复杂的美术活动任务。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由于固守实验、实证的方法研究儿童美术活动中的生转贴于 理心理机制,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把儿童绘画作品作为“试纸”,试图依此判断儿童智力水平的现象。如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画一个人”的测量工具,它旨在依据儿童画中出现的细节详尽程度来判断儿童对环境认知的水平,让心理学家由此断言:“那些虽然在纸上自由画出一些符号,但还没有能力画出‘封闭形状’,或是不能将自己在纸上所画的符号与他们周围环境之间联系起来的儿童,可以看作是三岁儿童的智力水平,在三岁年龄阶段,这样的绘画水平是正常的。”时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我国还依然能够看到当年美国“画一个人”测量的影子,如当下我国长期热度不减的“少儿美术考级”,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儿童美术心理测试。
(二)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知识与情感问题
“人不仅在其本质上是乐于求知的,而且人的生命、全部现实生活也是由知识所建构的。”从儿童美术的发生看,游戏是儿童美术活动的重要原生形态,如果说艺术是游戏的一种形式,那么儿童的游戏就是一种艺术形式。知识既然是认识和经验的总和,那么儿童美术活动的知识就应包括对游戏中物质媒介操作的经验与相应的内心情感体验。儿童美术活动不是狭义的艺术专业化的生产或欣赏活动,而是伴随游戏过程的一种广义的学习活动,所以它一方面涉及非专门化的宽泛的造型艺术知识,另一方面涉及游戏活动规则以及由实践操作引发的认知理解行为,即当儿童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但认识操控了工具,同时也体验了整个游戏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由于传统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过分强调儿童美术活动的有形成果,强调儿童美术知识的所谓专业化,因此就难免使自身在儿童美术知识认知与情感表达之间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现代绘画方法确实给儿童提供了表现其心理活动的机会”,使儿童能够不受传统技法知识的束缚来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儿童这种自由表达“不仅鼓励了那些所谓的自发笔画和因一时冲动而闪现出的形象的大量出现以及由混乱不整的色彩所组成的粗糙的艺术品的大量涌现,而且干扰了受视觉控制的形式的准确性。粗糙的画笔以及滴色的油笔,仅使儿童们创造出某种片面地表现他的心理状态的画。”他们看到了传统写实主义艺术观念下技法训练的弊端,“传统方法就是让儿童用一支削尖了的铅笔一味地把模特描摹下来,”因此使儿童受到了束缚,但同时他们又主张“阻止儿童运用艺术品去再现他所观察到的现实”。由此可见,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在尊重儿童自由表达与维护经典美术知识的权威之间徘徊不定。
其实,如果我们摆脱经典艺术知识观对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约束,从儿童美术活动的生命价值出发看待儿童美术活动中知识的个体经验特征,就可以避免上述矛盾,因为如果心理学也是科学,它就要研究被人们认为是主观的、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并且不能否认它们的合规律性。
(三)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民族文化影响问题
心理现象是由社会活动、自然环境及社会活动和自然条件所产生的概念等建构而成的。时至今日,虽然科学实证方法仍然是包括儿童美术心理学在内的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但是,“科学如果没有社会环境的需要和刺激,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受实验心理学科学实证观的影响,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一直忽视儿童所属民族文化对儿童美术活动产生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康达尔大学家庭研究与人类发展学教授W.L.布雷顿曾充分肯定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理论的价值,认为“在美术的发展上,世界各地的儿童似乎都遵循着一条共同的规律,他们都是按照上述的美术阶段发展的。我们曾经收集了另外一些国家的儿童绘画,像巴基斯坦、巴西、埃及、印度、乌拉圭、日本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等,从这些国家的儿童画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由此可见,儿童早期的美术作品所采取的形式在世界各国都是相似的,其差异仅在于画面上所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不是因为各国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明确地说是因为儿童在绘画中所反映的各国不同的风土人情所造成的。”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当“风土人情”没有作为文化要素进入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时,儿童早期绘画被认为都是相似的。
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心理学则认为某一文化语境制约着语境环境内的人对刺激的反应,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符号表象系统,“人的心理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主要是符号活动,是创建或制造、运用、操作符号的过程。”照此观点,儿童美术心理活动同样应该是儿童在一种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符号认知与操作过程。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张增慧、林仲贤合作开展了3-6岁壮族与蒙古族儿童颜色爱好的研究,结果表明:受所属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民族儿童对颜色的爱好具有差异性。此研究结果为我们认识民族文化与儿童美术心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持。进入本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进一步表明:“文化的因素将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从社会文化资源、日常生活中学习绘画……即使共属同样的文化传统,地区环境的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及绘画表现。”
三、不同价值观、知识观与文化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决定作用,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不同教育观念下的儿童美术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我们认为,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与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区别与联系在于:前者是针对儿童美术心理现象的事实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后者则是从社会要求出发,在明确儿童美术教育价值、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儿童美术现象的分析研究来检验美术教育内容、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学不是实验教育学的一个必要的参考因素,而只是说,实验教育学所参考的问题不同于心理学的问题。实验教育学的问题所涉及的不是儿童一般的和自发的特征和智力,而是有关的教学过程对于这些特征所产生的变化。”
(一)不同价值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正确看待幼儿原始美感的发生以及遗传基因的文化属性是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重要哲学起点。“卢梭要求把儿童当做儿童对待的观点是应该加以检讨的,因为儿童不仅是一个‘儿童’,而且还确实是一个‘人’,儿童的活动不仅是‘儿童的活动’,而且还是‘人的’活动。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别是错误的,但是,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作为‘人’而存在的共同性也是不对的”。正是受卢梭的影响,传统儿童美术教育家往往在“保持儿童艺术天性”和“适时美术教育干预”之间摇摆不定,就连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也不例外。在她看来,“没有什么绘画的进阶练习能引人达到艺术创造,儿童的绘画是依自己的情感制作,就象促进自己的语言的成熟一样,儿童的努力是自发的,因此她坚信儿童绘画是不可教的,但是她又以激烈的语言谴责当前学校展出的那些具有‘自由画’儿童期特色的可怕的美术作品,她认为心理学家收集、观察,并加以分类的‘幼儿心理的文件’,其实不过是智能上不法的可怕表现而已,‘它们显示出儿童的眼睛未受过训练,手是迟钝的,心对于美 丑同样地无感觉,真假不分’。”蒙台梭利顺应儿童的自然成长,确认儿童的努力是自发的,但是又惧怕儿童因缺失训练而变得美丑不分,同时把这种现象归罪于心理学家,显然有失公允。
儿童美术教育的专业化往往把儿童美术学习看成是儿童接近艺术经典的必然途径,从而忽视了儿童美术心理的自发特征。“艺术教师很容易有尽可能早地教学生中心透视法这类诀窍的倾向,它使老师显得很内行,使想尽快达到成人标准的学生感到高兴,也会给家长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它很快就变成笨拙的洗脑。”显而易见,儿童美术教育家在目睹了实验心理学关于形状知觉、图形记忆与外在刺激条件的研究成果后,会更加坚定利用美术手段促进儿童上述方面发展的信心,于是也就出现了旨在训练儿童专门化形状知觉与形状记忆能力的教学内容,如儿童写实绘画训练,原本是借用了一种艺术式样的普通美术活动,由于教师偏颇的教学理念,即要刻意强化儿童对客观形状知觉记忆的刺激条件,结果出现了固定僵化的儿童美术教学内容与机械死板的训练模式,使儿童陷入被动的苦恼之中,尽管儿童所画的形象与客观实物越来越像,但其自主表达的能力却越来越差。因此,有美术教育家认为:“发展知觉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可为儿童绘画奠定重要基础,但是,美术活动中的技能操作不是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如果排除了有关理解、想象和情感兴趣等其它心理因素,而一味希望通过专门化的感知训练来达到发展儿童美术心理的目的,可能会让儿童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不同知识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幼儿心灵的成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一个脆弱的过程,很容易受到在错误的时间灌输的错误内容的干扰,在艺术及其他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必须通过美术知识来实现,这其中包括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获得的美术知识。传统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专门组织的感觉训练的条件下,知觉的发展最为有效。”同时,“儿童为了正确感知图画,必须学会考虑绘画的特点,他应当掌握社会上已经形成的素描和色彩画的艺术标准。”如果从儿童的特殊才能或特殊儿童教育培养角度看,上述主张似乎并不错,但是对于普通儿童发展意义上的儿童美术教育来说,这种狭隘的美术知识观显然已经背离了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健康轨道。
关于儿童美术的概念,在《牛津艺术指南》中,其条目的主要内容是:“如果给予儿童方法和机会,他们会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或者会塑造他们能找到的造型物质,这种能发展成表现物体的素质将持续到青春期。显然,儿童的美术知识不应是专业化美术知识形态的代指,在鲁道夫·阿恩海姆看来,儿童美术“知识的根本是一个感性世界,是我们可以体验的,从一开始,儿童就试图用公开的形式表现出他的体验,这种形式的形成既受到他所接触到的并知道如何运用的媒介的制约,同时也只有用这种媒介才得以产生。”以上论述虽然没有为我们界定出明确的儿童美术知识概念,但是,正是这种模糊的表达显示出儿童美术知识的人文性特点,因为儿童美术知识不仅仅是显性的知识形态,作为人文知识,它理所当然地还具备隐喻性特征,即作为一种人的体验与表达,它不是“通过逻辑的、实证的渠道来进行的。”。只有基于这样的儿童美术知识观,儿童美术教育才能在促进儿童审美情感、发展儿童审美知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使儿童美术教育成为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外在动力。
(三)不同文化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甘肃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离不开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也为心理测试技术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从实验心理学着手,从心理实验的三大方法及心理实验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等探讨其在心理测试技术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心理测试技术中实验心理学知识的应用.
关键词 :实验心理学;心理测试技术;心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B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085-03
心理学是当今社会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尤为突出.作为心理学重要的研究手段,实验法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
1 有关于实验心理学
众所周知,实验心理学就是指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人或动物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依据这个定义,实验心理学包含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的诸多问题,这里所说的实验法一般是指在严密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描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即关于心理学实验的一般原理的论述,另一部分则是描述实验法在一些专门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即论述如何在具体研究领域中应用这些实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使实验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实验在实践中的作用,在实践中也可以印证实验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心理学中心理现象的研究通常都是以心理实验为前提的,用实验来探讨和研究的方法使得实验同时具备了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的双重标准,同时也可以用来验证其他诸多心理学的研究.不同于自然观察法的是,实验者可以应用实验的方法创造条件、同时可以人为的去干预和控制所要研究的对象,且具备可重复验证性.而研究者在使用自然观察法时只能被动地认真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情况,而不能有任何干预,且容易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在使用实验法时,实验者人为地使现象发生,对产生现象的情景或影响现象的条件加以操纵、变化和控制.因而相比于其他研究方法,能较好的控制额外变量是其主要特点.所谓额外变量,也称额外相关变量或控制变量,是指实验者不直接用来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即除自变量以外的刺激和干扰因素,额外变量因实验不同而不同.在实验中,必须要对额外变量加以控制,从而弄清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影响引起的,还是由因变量的变化引起的,为得出明确的结论做铺垫.心理学实验中基本的变量除了额外变量外还有很多,有些是外显的变量,有些是内隐的变量,虽名称各异,在研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但都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其中一些主要研究的变量有自变量、因变量、相关变量及无关变量.自变量又叫刺激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因变量又名反应变量,是由操纵自变量所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在心理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属于相关变量,而相反地,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是无关变量.就心理测试而言,测试实验中被试者变量即被试者的特性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包括被试者的性别、年龄、生理状况、教育水平、智力、人格特征、动机、态度等.在实验设计中,要科学准确地确定自变量,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正确地认识和评判因变量.此外,在实验及测试中要处理好主试者与被试者的关系问题,尽量注意避免影响实验及测试的不良因素.
除了心理实验中的上述这些变量外,实验仪器在心理实验中的地位也不言而喻,一方面是促使研究者实施研究的重要条件,使实验者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获得的数据与资料更加可信,以供给后人参考学习,另一方面,一些无法被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或现象亦可通过实验仪器的使用而获得.因此,仪器在心理实验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了解仪器的性能并正确地连接、佩戴和操作是使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
2 有关于心理测试技术
心理测试技术,是依据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与生理活动之间关系的原理,通过编制一定的问题,对被测人进行提问,继而形成心理刺激,引发被测人的心理生物反应,并通过专用的心理生理测试系统对其心理生物反应进行采集、记录和显示,从而评判和推断被测人与案件、事件关系的一项心理检测技术.该技术除可应用于各类刑事案件的侦查审理外,还可应用于民事案件等的调查审理和重要岗位人员筛查以及忠诚度测试.其发展离不开生理和心理双重理论的指导和发展.
2.1 心理测试技术发展中所依靠的生理理论知识
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生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从开始人类对神经系统的研究到各机体与生理,心理活动的关系的研究,再到今天对脑电等高端技术的探索,前人的发现和探索为我们今天科学实验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人类的神经系统在机体各器官、各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其组成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神经系统两大系统,即包括脑、脊髓以及与其相连的脑神经和脊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在此,植物神经系统又叫自主神经系统,其通过所包含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与情绪反应发生关联,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的兴奋活动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的抑制活动在情绪发生反应时相应地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在情绪反应中,当交感神经开始活动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出现诸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皮肤体温微升、出汗、毛发耸立、皮肤电阻发生变化等生理现象.研究表明,皮肤电阻与汗腺活动关系密切.交感神经可以调节汗液的分泌,当交感神经唤起时,汗液分泌增多,导致皮肤血管收缩,从而使得皮肤电阻下降,皮肤导电电流的增加.同时,机体处于唤醒状态,为了获得更多的氧,呼吸会加快,循环系统脉搏加快、脾脏送出更多的血液、肾上腺释放更多的肾上腺素进入血液,肝脏也会输出更多的糖进入血液、从而导致情绪波动的加强和持续时间的延长.此外,还会出现诸如瞳孔放大,唾液的分泌活动受到抑制,肌肉发生异常地颤抖等特殊生理现象.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起抑制作用,情绪活动结束后,身体各机能状况恢复到情绪发动前的平静状态,血压降低、心率平缓、呼吸减缓、瞳孔收缩、唾液再次被分泌出、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也恢复正常,情绪的强度也随之下降.从人的生理结构而言,因而心理反应在接受刺激后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即为心理变化引起的相应的生理反应.经过几代心测人的研究探索,这些生理反应已经被采用为心理测试技术中的三大生理指标,即皮肤电阻、脉搏和呼吸.在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相信会有更多的指标被采纳应用于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中,例如脑电如何方便快速地应用于实案测试领域以及对诸如瞳孔放大等诸多细微反应的采集,从而使评判和应用更加地可信、可靠和公正.
2.2 心理测试技术发展中所依据的心理理论知识
作为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一门技术学科,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大的学科背景下离不开心理学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的学科.其研究领域涵盖人格、认知、发展、社会等与心理测试技术密切相关的诸多领域.因而心理测试技术是依据人的客观经历与其认知状况之间的联系以及被测人对主测人所提问题的认知反应与其相应情绪活动之间的联系而发展起来的心理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表明,情绪反应与认知状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是决定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态度的重要因素.情绪体验与认知过程相伴发生并通过感知过程得以实现.感觉在诱绪的众多因素中居于首要位置,只有通过外部感觉刺激使其感受到刺激物所产生的影响,才能产生相应的情绪.同时,情绪活动与思维密切相关,先前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对情绪的产生和表现起激活作用.记忆是情绪的基础,在记忆作用下经过推理整合才能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想象与思维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情绪的复杂性.总之,想象、思维、记忆等都与情绪活动密切相关.在心理测试的过程中,被测人可能因所问问题的刺激而发生相应的情绪变化,但这些情绪变化并不是贯穿于所问问题的始终.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际案件测试的实践中均可得知,对于无辜者而言,每个问题的刺激的强度都是一样的,或者不排除首题效应,即在第一次接触或刚开始提问时在部分少数题上有一些反应,但很少涉及案件细节题.而对于案件本身的作案人而言,其所关心的则是与犯罪情形及行为有关的信息,所以当有关的问题刺激出现之后,便会引起强烈的特异性情绪反应,有时还会伴随出汗、耳根发红等生理现象.
3 从心理实验的三大方法看实验心理学与心理测试技术的相互作用
纵观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历史,用实验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不同的学派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心理现象的研究.其中主要有三类实验研究的方法,即实验行为分析法、实验生理描记法、实验内省法.
3.1 实验行为分析法
出于用内省法研究人的局限性,一些心理学家用分析行为的方式来研究心理,即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动物和人的行为.实验行为分析法是指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通过对人和动物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最早对人和动物进行行为分析的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他利用观察得到的丰富知识,对人类和动物的情绪与表情进行了研究.后来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苛勒用黑猩猩作了一系列实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提出了顿悟学习说.这是典型的实验行为分析的方法,即实验行为分析法.实验行为分析法能将材料客观地收集并加以分析,具有客观性.但因为行为有时候只是一种表现,而不能代替心理,况且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用行为分析法分析出来, 而且心理与行为过程并不完全等同,所以心理行为分析法有其相应的局限性.所以在应用实验行为分析法分析人和动物的心理时,要从行为表现分析其心理活动,不能纯粹分析行为而忽视其心理,从而避免主观臆测.
实验行为分析法同样可以运用于实际案件的测试中.实测案件中在对被测人进行言语提问时通过观察其反应及外显的行为表现来推测其心理反应,并结合图谱看其是否涉案、知情或者无辜排除,进行综合评判.
3.2 实验生理描记法
德国生理学家弗里兹与希兹用电刺激法对大脑功能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大脑机能分区的认识,而且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开阔了广阔的前景.此外,巴甫洛夫用生理描记法研究心理现象达到了高峰,谢切诺夫用生理描记法发现了中枢抑制现象.实验生理描记法在美国关于脑电波的研究中已有了大的方向和趋势,在关于意识事实出现的时间差问题、电脉冲刺激大脑皮层某一部分及关于脑电空间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脑电科学的引进和应用是未来心理测试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实验生理描记法在美国关于脑电的研究又会将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所得的结果会越来越精确,方法本身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为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性和客观性的指导.
3.3 实验内省法
所谓内省,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体验的过程.内省法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又称自我观察法,是构造主义学派的主要研究手段,包括自我内省法和实验内省法.自我内省法是指个人凭着非感官的知觉审视其自身的某些状态和活动以认识自己.实验内省法指通过被试者报告自己的心理活动并分析报告资料得出某种心理学结论的方法.实验内省法在心理学的研究中通常被采用.被试的报告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事后进行补充.内省法通过被试者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能使个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内省法能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归因于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研究和努力.为了使内省所观察到的心理经验尽量合乎科学的要求,他把可以内省的心理活动尽量限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来进行,以消除主观内省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所要观察的心理活动趋于稳定,以便于观察、报告,并能对其进一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在实际案件的测试中,应用内省法研究被测人的心理时,主测人在测前谈话中通过听取被测人的自我陈述作判定,因而要求在主试使用实验内省法研究被测者的心理现象时,应尽量引导被试进行客观报告和陈述,准确表述当时的场景和体验,在测试前让被试了解测试的目的,明确测试过程和测试方式,端正态度,并注意分析和观察,避免被试的主观猜测.
4 从心理实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看心理测试技术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就心理测试技术而言,心理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很多.首先必须遵循心理活动的规律,学习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有关心理科学理论、方法为指导,结合测试实践,研究探索并把握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规律,对该技术的理论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论证,从而使其得以正确的应用.其次,在测试编题上,必须根据人心理活动的规律,遵循人心理活动的过程及其心理状态产生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规律,遵循感知、记忆、联想、思维等认知活动及情绪活动的规律,遵循言语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众多心理学规律,以提高编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再者主测人的气质类型及在测试中的语速语调的把握,以及被测人的身心状态,体能特征均对测试的结果有重要影响.最后,测试室里的温度,测试室的设计等客观因素对被测试对象的整体测试都有影响.因此,在心理实验中通过测试发现的问题在实际案件的测试中应当避免,从而保证测试的准确、客观和公正.
5 小结
综上所述,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与心理实验的发展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均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日常实验室的研究可以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验室条件下再进行研究,将问题明确化,以避免遇到类似的问题.纵观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要将实际案件中积累的经验与实验室中的模拟实验相结合,将实际案件中遇到的问题细化,以提高实际案件的测试效率和准确性,为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兴乐.司法心理生理测试技术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志良.实验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沈德灿.心理学与内省[J].心理学报,1986(3).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两者之间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滞后的现状,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因为以往环境心理学研究没有充分体现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研究的优势,所以环境心理学不应该被单纯看作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需要看作是关于人、环境、行为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许多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它们分布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公司、工业和政府部门等,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区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研究原则上必然受制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响,需要吸纳与整合多个交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如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建筑学、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学等。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不应该只在个体水平,更应该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研究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创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队”,应该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单靠心理学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研究,为环境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持。
环境心理学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继而在世界其他地区迅速地传播与发展,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从发达国家引入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相关研究,从而引起其他有关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第二,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在环境心理学中,“行为”不仅包括可观察到的活动和活动模式,还涵盖知觉、认知、思维和情感等心理过程;“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物质环境。
第三,具有浓郁的多学科性质。例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性、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正是这一多学科交叉的性质,使它具有多种名称,它到底属于心理学的分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还是属于环境学或是生态学的分支也争论不休。
第四,以实际现场为主。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本理论和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研究,并采用来自多学科、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2 环境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理论过多,内容过繁。例如,某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开设在大二年级的秋季,36学时,3周,每周12节,使用的教材由林玉莲、胡正凡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全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内容详细,教材内含有大量研究案例和论述,但由于课程安排时间较短且集中,短时间大量灌输理论性内容,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学生排斥理论课。
第二,学生忽视理论课程。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这一类的理论课程可以无师自通,在实际设计中自然会考虑到;还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理论课程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联不大,甚至无用。因此,学生的认知直接影响课堂的上课行为,如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侃侃而谈,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者干脆埋头玩手机、睡觉等,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教学效能感,从而形成了一种不良学风。
3 环境心理学教学方法
结合自身对环境心理学知识理解以及教学感受,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教学内容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打破原有的章节式,采用模块式教学。由于《环境心理学》的内容繁多,教师需要对课本里的章节进行打破与梳理,采用模板式教学,即相关内容整合分类,作为一个知识点,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简洁性等特点。例如,第六章为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九章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第三章为环境认知,第八章为场所的评价意象,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教师讲授完一个内容知识点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体验不同的环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但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安排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这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进度,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状态。
第二,从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环境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学科,具有内容丰富、逻辑性强等特点,大多数学生就认为理论课枯燥乏味。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将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例如,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某一项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加以分析与论证,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开阔视野,触类旁通,结合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多角度加深知识点的掌握。
第三,重视案例教学。课堂中引进案例教学,让学生提前体验设计师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研究选题、实地调查、问卷分析到深化设计等,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通过案例教学的导入,使学生把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是对教师课堂付出的最好回报,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