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趣味小故事范文

数学趣味小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趣味小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趣味小故事

第1篇:数学趣味小故事范文

一、以讲故事导入新课

每次上新课,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来导入新课。小学生活泼好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经常会玩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但一说到讲故事,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学生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他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笔者编了一段小故事:“喜羊羊和懒羊羊在树林里采蘑菇,喜羊羊的篮子里有8个蘑菇,懒羊羊的篮子里只采到了3个蘑菇,懒羊羊就在一棵小树下睡着了。就在这时,灰太狼忽然从一棵大树后面冲了出来,一下就抓住了懒羊羊,吓得懒羊羊直喊救命。喜羊羊?到呼喊声马上赶了过来,看到这种情况,喜羊羊对灰太狼说:‘灰太狼,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答对了,你就把懒羊羊抓到你的狼堡里去;如果你回答错了,你就把懒羊羊放开,好吗?’灰太狼不知是计,就爽快地答应了。喜羊羊就说:‘我的篮子里有8个蘑菇,懒羊羊的篮子里有3个蘑菇,请问8和3哪个大?’灰太狼整天就知道抓羊,它怎么会知道这些比大小的知识呢?它一心想着把懒羊羊抓到狼堡里去,就说:‘当然是3大了。’小朋友,你们说灰太狼回答得对吗?”学生个个争相发言,积极性非常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快就学会两位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

学生通过做习题,可以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但是,大部分小学生在做数学习题时会有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这样,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改变练习的形式,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例如,当学生在认识圆时,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进行演示,让学生观看轮子是圆形的公交车、电动车、自行车在一起行驶的场面,然后让学生观看轮子是多边形、三角形等交通工具在一起运行的场面,此时,学生会说:“这样的车坐上去太危险了!”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交通工具轮子的形状都是圆形的呢?”学生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下,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引发他们探究圆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动手习惯

培养学生动手习惯,提高他们思维能力是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常用策略。数学知识的特征就是抽象。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要使他们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仅仅凭借老师的语言讲述是满足不了学生学习需求的。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让他们真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此外,老师要善于把学习、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等有机的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更要注意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促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有关数学问题与现象,不断增加学生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机会,把有关数学知识的外现动作过程同内隐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化,进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可以在学生自身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比一比”、“看一看”等,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四、组织数学竞赛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比较强的表现欲望与较强的好胜心,且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与关注。基于此,教师可依据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各种竞赛,以便在竞赛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积极展现自我,继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水平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加减运算”一节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又准又快;或者是组织数学小故事比赛、剪图形比赛、猜(数学)谜语比赛……通过各种类型的竞赛,将小学生引入数学世界中,让其在游戏竞赛的过程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除此之外,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引导其战胜数学学习期间所遇到的每一个难题,且使其慢慢意识到竞争、团结协作的意义,最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

五、注重合理评价

第2篇:数学趣味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教师应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

1.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直观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几何图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用具等进行观察,使其在学生大脑中成图,真正让数学生活化、实际化,从而化陌生感为亲切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充分运用故事,化枯燥为生动情境。初中数学不再如小学时的那样突出趣味性、形象性,其较为枯燥的逻辑常让学生产生厌学、怕学情绪。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学生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把教材中的枯燥数据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析,可以编排成一些简短的小故事,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头脑,在趣味性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充分利用活动,创设有趣教学情境。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对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都是十分有利的。如在分析一些应用题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内容提示初次进行动作模仿等表演,再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逻辑顺序等,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由观察分类到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从而产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3篇:数学趣味小故事范文

波利亚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教师有必要研究儿童,满足其必要的心理需求,投其所需教数学,让儿童自然而然走进数学大门,欣赏并体验到数学内在的神奇智趣之处,儿童才有可能悦纳并牵手智趣数学。那么,牵手智趣数学,儿童到底需要什么呢?在这方面,笔者做了一些探索。

一、儿童需要小的故事,不需要大的道理

儿童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儿童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是比较短暂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最头疼的是总有一部分学生的神情游离在课堂之外,他们对同学的交流、老师的讲解充耳不闻。虽然教师一再强调专心听讲的重要性,但几乎没有任何效果。其实,儿童喜欢小的故事,不需要大的道理。数学课堂中,如果借用故事情境的形式呈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可以有效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儿童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教师一说,“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学生的眼睛就会立即放光,神情立马专注起来。

比如一年级的“认识钟表”,为了让孩子讨论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指示时间的方法,我故意说:“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小故事——我经常不小心做坏了事情。有一个星期天,我在家打扫卫生,擦桌子时,一不小心把桌上的闹钟碰翻了,小闹钟‘哐当’一声掉到了地上。我拿起一看,钟面上的分针、秒针都摔掉了,只剩下了一根时针。不过,小闹钟的心脏没有摔坏,还能听到小闹钟嘀嗒嘀嗒的转动声。这个时候,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钟面上只有一根时针,能不能告诉我们是几时或者是大约几时呢?”接着课件先出示只有一根时针的钟面,让学生判断时间。学生注意力集中,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异常高涨。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白了: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时针靠近几,大约就是几。

古今中外一个个趣味横生的数学史料故事、数学趣题故事以及数学家幽默小故事,都是数学宝库当中的朵朵奇葩,如果将这些有趣的小故事融入单纯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学生渴望弄明白故事结果,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另外,有的数学故事还反映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课堂中融入这样的数学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儿童需要游戏活动,不需要枯燥演练

斯宾塞说:“在所发生的一切教育的变革中,最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把知识的获得当成一种快乐的,而不是苦恼的事情。”儿童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游戏活动。“要是数学学习就像玩游戏那样,那该多好呀!”这是儿童发自内心的渴望。儿童需要快乐的游戏活动,不需反复演练枯燥的数学习题。

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游戏活动,但不少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常把游戏过程删掉,只把这类题目当成普通的练习题,让学生一“练”而过。实际上,游戏的过程,正是儿童思维活跃的过程。儿童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能积极地探索与思考,有效理解数学知识并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

比如一年级教材中有道“10的分与合”的题目,不少教师让学生看书说一说,或用笔在书中连连线就完了。我在课堂中把10张数字卡片发给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虽然这只是个简单游戏,但学生玩得不亦乐乎,玩了一轮又一轮,依旧不肯罢休。游戏过程中,还遇到了这样有趣的小插曲:一位孩子举着数卡2问:“谁是2的好朋友?”一位孩子举着数卡7跑上来说:“7是2的好朋友。”一位孩子举着数卡8跑上来说:“8是2的好朋友。”一见上来两人,我随口就问:“谁是2的真朋友?谁是2的假朋友?”全班孩子边笑边说:“8是2的真朋友,7是2的假朋友。”举着数卡8和数卡2的两位小朋友手拉手成了一对好朋友,举着数卡7的孩子急着问:“谁是7的好朋友?”“3是7的好朋友!”举着数卡3的学生边说边跑到“7”的身边,与“7”牵手成朋友。我乘势追问:“谁是7的真朋友?”孩子们笑着大声回答:“3是7的真朋友!”孩子们在辨别“真朋友”与“假朋友”的过程中,明晰并有效巩固了10的分与合。

数学课堂不应该是枯燥演练的代名词,而应该是数学思维的运动场。一些教学环节不妨设置成鲜活有趣、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使教学过程游戏活动化、儿童趣味化,让学生在活动中玩,在玩中愉悦思考,让抽象严谨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用“生动”有效演绎“深刻”,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与智趣数学牵上手。

三、儿童需要具体帮助,不需要简单指令

第4篇:数学趣味小故事范文

一、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弊端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进行的,它通过提示法、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等,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小学生。用这些方法讲授数学知识,主要是依靠老师的讲。而如果老师缺乏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的主动性又较少,他们只会将老师讲授的知识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小学课堂缺乏活力,因此,许多学生从低年级起就觉得数学很无趣,对数学没有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设计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对于同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趣味性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小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用趣味性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会极大地提高,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不断地提高。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要以趣味性教学为主,积极认真地开设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与活力,让学生对数学充满浓浓的兴趣。在趣味性教学开展的游戏活动中,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将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完成,让小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探索数学的奥妙,同时帮助小学生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二、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

第5篇:数学趣味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数学绘本;趣味盎然;思维;心灵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2402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绘本由国外引入,逐渐为儿童所喜爱,所以很多家长选择数学绘本作为孩子数学学习的启蒙读物。同时,数学绘本也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用,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种载体、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教材,数学绘本充满童趣,能够得到学生的喜爱和青睐。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绘本的一些体会。

一、数学绘本让学生的学习趣味盎然

低年段学生识字不多,面对文字较多的数学教材总显得有些不耐烦,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数学绘本以图文的形式呈现,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能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有趣的数学绘本阅读与数学学习活动相结合,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也明显得到增强,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三只小猪》这一数学绘本,故事内容如下:“一天,猪妈妈对三只小猪说:‘你们长大了,该建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了。可是最近村里来了只大灰狼,为了防御大灰狼,你们必须得到一件宝物――七巧板。’在经过重重困难后,三只小猪终于拿到了宝物,也建好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回大灰狼真的来了,三只小猪每回陷入困境都积极开动脑筋,通过七巧板拼出各种物品和武器,解救了自己。”《三只小猪》的故事简单且充满挑战性,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有趣的故事中,学生始终趣味盎然地主动探索和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如果教师仅仅拿起课本照本宣科,学生会在课堂中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进而产生畏难情绪。通过数学绘本,学生不仅愿意把原本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还愿意进行二次分类,把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阅读能力。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学家斯图尔特・J.墨菲是国际知名儿童数学绘本丛书《Math Start数学启蒙》的作者,他认为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离不开“看”。他说:“是美丽的图画和生活的故事教会了我数学。”这说明数学绘本中的图画和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让学生主动地、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

二、数学绘本让学生的思维火花持续迸发

现在使用的小学数学课本,无论哪一种版本的教材,里面的学习素材、主题图等都比过去丰富了许多,但由于编者所处的地域、自身的生活喜好和经历等因素,所呈现的学习素材、主题图、问题情境、例题等难免存在学生不适应的现象,所呈现的教学资源也难免出现单一、连续性不强或远x学生生活实际等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学习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而数学绘本,设计一环扣一环的童话故事及故事中儿童喜爱的小卡通形象,却让所有的学生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数学绘本中设计的故事和数学元素这两条主线交融并进,随着情节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思维火花也不断迸发,蕴含在绘本中的数学知识持续、反复地作用于学生的大脑,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例如,《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这一数学绘本,讲述勇敢的公主在拯救王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因为要想拯救出王子,就要想办法找到魔女之城的钥匙。在这个过程中,公主要经历一系列关卡,如要找出果树林里那棵规定的树、要选择该走的那条路、要给巨人有规律地涂脚趾甲、要修好桥才能过河……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也随着公主一起热情高涨地思考方法,解决问题,攻克难关。如在找开门的钥匙时,发现果树呈现“苹果树、苹果树、梨树”的规律;在找路时,发现路呈现“粉色、蓝色、白色”的规律;在给巨人涂脚趾甲时,发现要按“红、黄、黑”的规律涂色;修桥时,发现要按“星星、月亮、云朵”的排序修好过河的桥……随着情节的展开,不断强化学生对规律的感知,使学生不仅仅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排序,懂得排序能让事物变得有规律,体现规律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始至终都沉浸在思考的快乐中,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又如,《让谁先吃呢》这一数学绘本讲述了一个关于动物们非常有趣的故事:“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想先吃到又香又甜的大桃子,于是发生了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动物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进行比赛,谁在比赛中得到第一名,谁就先吃桃子。于是,动物们都想到用自己的优势和别人比较的办法,如依次比个子高矮、比嘴巴大小、比耳朵长短、比体重的轻重等。最后,竟然是一直排在倒数第一名的毛毛虫先吃到了桃子。”在这一数学绘本中,学生在动物之间不同项目的比较中感受“比较”的知识,理解了正向排序和逆向排序的含义,使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数学绘本具有故事性,故事在发生、发展,蕴含其中的数学元素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认知,使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更丰富、更完整。

三、数学绘本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人文滋养

数学绘本不仅蕴含丰富的数学知识,还蕴含一个个真、善、美的故事,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净化心灵,得到人文滋养。例如,《小猫托托买鱼记》是一本充满温情的数学绘本:“猫爸爸开了间卖鱼店,每过一段时间都要早早地去城里进货。一天,托托和他的爸爸来到港口,却没有看见卖秋刀鱼和金枪鱼的船。一位港口的小贩告诉他们:‘秋刀鱼船是2号进港口,以后每2天进港一次。’小贩还说:‘金枪鱼船是3号才进港口,每3天进港一次。’于是,托托和他的爸爸只好先回家了。小猫托托为了减轻猫爸爸进货的负担,在日历中排规律,找出进城买鱼的日期,并发现日历中有趣的倍数规律。”这个有趣的故事,给学生传递倍数的知识,同时在学生心里埋下了“孝”的种子。

又如,数学绘本《最小的风妖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村子叫清风村,村里住着许多善良的风妖精。这一天,清风村的村民去郊游,没有受到邀请的风妖精明明很不高兴,把大家的郊游搞砸了。妈妈为了惩罚明明,让她整理并算出物品(娃娃、洗衣服、刷盘子和碗)的数量。”故事中的数学元素是数的运算以及两位数的组成,明明在整理和算出物品数量的过程中,先后得到了田鼠兄弟、獾兄弟、兔子一家的帮助。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做错了事要受到惩罚,得到帮助要懂得感谢。

再如,《最佳守卫》这一数学绘本讲述了森林里山羊村选守卫的故事:“为了选出这名守卫,山羊公公要选手们进行三轮比赛,即比身高、比力气、比灵活性,三轮比赛后剩下了三个动物。山羊公公让这三个动物各任‘临时守卫’一天,最后小羊们根据它们的表现,投票选出最佳守卫。”这个故事中蕴含了观察、比较、记录、统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明白一名优秀的守卫不仅要思维灵活、身材高大、力大无比,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

第6篇:数学趣味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趣味性

前言: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学的枯燥性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对于好动的小学生来讲。传统数学教学极大的限制了他们活跃的思想和好动的本质,进而导致数学课受欢迎程度降低,教学质量下将。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趣味性成为指导教学活动的重要原则,趣味性的加入不仅满足了小学生对数学教学的要求,而且极大的丰富了数学教学的内涵,对现代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巧妙设置教学问题,强化课堂的趣味性

(一)巧设教学疑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精神比较活跃、教学的内容比较单调,所以很容易出现学生溜号、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主动设置教学疑问,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般都会追随教师的引导,积极的配合教师与教师互动进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乘法”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简单的列举随机数3、6、2、9、1、18,并向学生提问“下列数字那几个数字相乘能够等于18”然后可以组织学生抢答。在这一过程中受好奇心和攀比心理趋势,学生会积极的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当中去,希望比其他同学更快更准的找到答案,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及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利用教材内容提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问题设置,针对性的问题不仅能够更加切合教学内容的实际。而且针对性的问题本身大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够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理论联系实践,切实推进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升。但是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控制问题的难度,只有问题的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平均水平,才能保证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比较2/3和1/5两个分数的大小”,分析这两个分数到底有多大,让学生温习分数教学的内容,并进一步了解分数转化方式。

二、组织教学活动、设置教学情境增强课堂趣味性

(一)利用数学活动增强课堂趣味性

在小学教育阶段,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增加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很多学生会因为对数学知识抽象性和逻辑性的不适应而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剥离数学教学的表面,以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数学。从而减轻数学知识对学生的压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性。

例如,在“时间与教学(一)”专题活动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时间的数学活动:将学生分为几组,为每一组准备一份挂历,向学生介绍关于挂历的数学信息,然后请学生通过月份和天数信息,了解平年和闰年,并能够判断平年和闰年。这种活动形式能够减少数学教学本身给学生的压力,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信新。

(二)设置教学情境提升课堂趣味性

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差,对于在严肃的课堂环境下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很抗拒、很不适应,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来人为改变情境。这一情境本身可以是学生经常经历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其熟悉的故事情境,熟悉和经历情境的出现总是让人觉得很安全、很自由,学生主体就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融入都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在小学数学“除法”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的引入《西游记》的故事情节,编造一个小故事:猪八戒去花果山带着猴子分桃子,并且利用巧妙的计算方式把小猴子们欺骗了,自己得到了最多的桃子,齐天大圣回来之后大发雷霆,并且把小猴子被骗的原因告诉给小猴子。这种趣味性的数学知识呈现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的抗拒心理,提升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结论:小学数学教学因为自身的属性的限制,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一直存在问题。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趣味性成为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问题的突破口,本文从教学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的角度出发,对增强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春水. 增强小学数学趣味性的研究[J]. 新课程(下),2013,12:7.

[2]潘洁. 增强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 教师,2014,22:98.

第7篇:数学趣味小故事范文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画面所反映的问题编成有趣味的小故事,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一天,猴妈妈和猴宝宝来到一片桃园,看到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猴妈妈摘了两个桃子,问猴宝宝:“把这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个桃子?”“一个。”猴宝宝不假思索地回答。猴妈妈拿起其中的一个桃子问:“把这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多少呢?”“这……”猴宝宝摸着自己的头,回答不上来。看到猴宝宝答不上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分一分等活动,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借助学具盒里的各种梯形,先拼拼看哪两个梯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

三、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

第8篇:数学趣味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实施策略

开放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

一、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取决于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语言风趣幽默,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把控好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有效掌握课堂所学。同时,在课下的辅导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从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从信任和喜爱教师转化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营造出良好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效果明显。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开放式教学法核心理念。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老师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基础知识,更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的热情和动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也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问题情境法——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设计相应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够一步步深入探索,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开拓学生的积极思维。

2.故事情境法———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探索欲望强烈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选取一些趣味性极高的关于数学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从而爱上数学,乐于探索数学知识。故事性的情境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教材中出现的数学知识变成简短有趣的小故事,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知识。创设数学情境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游戏导入、多媒体课件导入、实验式导入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情境,都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适当引导,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除了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在新课讲授前,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重难点,初步掌握解题方法,并及时记录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弄清三个“什么”,做到两个“尝试”,即知道新课主要学什么,理解解题思路是为什么,总结解题技巧是什么,仿照例题尝试做一做课堂练习和课后习题。

(三)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让课堂成为思维发展的自由天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创设言论自由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无论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还是与教师不同的见解都可以当堂质疑,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设计活动化的教学过程

第9篇:数学趣味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互动课堂 小学数学 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24-0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一次次的互动促进学生和自己思维达成共识,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一、趣味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有爱玩的心理,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趣味小故事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这天,唐僧师徒四人走到一个小村庄,八戒带回了一个西瓜。悟空接过西瓜说:“我们四个人每人吃1/4。”这时候八戒说:“1/4太少了吧,况且这个西瓜是我找来的,怎么我也要多吃一点吧。不行,我要吃1/6。”悟空听后偷偷地笑了,连忙点头同意,当把西瓜分好了之后,八戒郁闷了,自己得到的比他们的都少,非常后悔。教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八戒到最后会后悔呢?为什么按照八戒自己的要求得到了西瓜的1/6,反而少了呢?学生也被带入这个故事情境,与教师一起讨论,相互交流。教师成功地将学生带入本节课 “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利用趣味故事促进师生互动,能够达到激趣的目的,促进课堂互动。

二、对话互动,推动学生思考

互动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以对话互动方式推动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利用师生对话,激励启发学生,从学生言语中得到一些反馈信息;教师再从学生的反馈信息入手,帮助学生解决思维上的难点,进一步启发学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动脑筋想一想都有哪些数是6的倍数呢?生:老师,这没有什么难度,6、12、18、24等等好多数。师:你能将6的倍数全部列举出来吗?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不能。这时候教师接着问:非常棒!那你能将6的因数全部列举出来吗?生:1、2、3、6,只有这四个数。师:很好,你能从你刚才回答的因数、倍数里发现什么吗?试着想一想。学生在教师给出问题后积极地去思考,主动寻求真理。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和学生对话互动,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促进学生思考,带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合作互动,培养学习能力

互动教学为课堂注入了活力,通过简单的互动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任务,引导学生合作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说一下对年、月、日的认识,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理解的程度。当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日历让学生观察,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日历,看看你们还能观察到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自由组合,小组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并将你们观察、了解到的知识系统归纳一下,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带动学生的合作学习欲望。同时,教师在学生合作互动中融入竞争元素,刺激学生在合作中互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实践证明,给学生提供生生互动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潜能,促进学生发展。

四、实践互动,培养应用能力

数学学习中,实践活动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互动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性强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教学中,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个实际应用问题,带动课堂互动:小明去商店买铅笔,一共需要2元6角,小明的钱包里有1张5元的、3张1元的、2张1角的、5张5角的。请问,小明要怎样付钱?教师给出问题后,学生主动思考。很明显,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题目,有很多付钱的方法。教师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鼓励学生发表见解。通过引导学生互动讨论,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验数学的重要意义。

总之,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用于数学课堂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有更加广阔自由的发挥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