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范文

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

第1篇: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2008年金融危机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席卷了各行各业,而作为金融行业中的中流砥柱,银行业在这场风暴中更是伤痕累累,无数银行或倒闭,或被政府收购。一般看来,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是流动性出现问题,从而发生挤兑现象。巴塞尔协议Ⅱ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对银行业的要求虽然繁多且复杂,但是并未强调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从美国这次次级贷款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流动性风险带来的代价是非常惨重的。今天,金融危机虽然已渐渐过去,但是它所敲响的警钟仍余音回响。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银行经营的三大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其中安全性是保证,流动性是条件,盈利性是目的,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作为重要条件的流动性是指银行对全部应付款的支付、清偿能力及满足各种合理资产需求的能力。具体包括两方面, 即是负债的流动性和资产的流动性,前者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的能力,后者则是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情况下变现的能力。因为商业银行业是高负债经营的高风险行业, 清偿负债带来的流动性需求往往是刚性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 即使是其他风险类别最后往往也能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流动性被视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因为它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商业银行的安危存亡,而且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都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根据前面介绍可以知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两个方面,所以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就需要从保持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两方面入手,因此相应的处理办法也有三个。

第一,提高资产流动性。所谓资产流动性,是指资产的变现能力,其衡量标准有两个,一是资产变现的成本;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所以,我们要提高流动性就需要降低资产变现的成本和加快资产变现的速度,换句话说就是要提高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因此建立分层次的准备资产制度是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主要方法。一般来讲,我们主要是把资产分成两级,即一级准备和二级准备。一级准备主要是是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差额准备金和存放同业等,大概5%-7%比较合适;二级准备主要是一些有价证券如短期国债、商业票据等,大概20%左右比较合适。

第二,提高负债流动性。所谓负债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需要的资金。筹资能力越强,筹资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所以提高流动性负债的主要方法是增加流动性负债,一般做法是实施负债管理,比如吸收活期存款、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再贴现和回购等方法。

第三,统筹安排资产与负债。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安排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就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提高流动性,银行可以考虑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并计算一定时期的流动性需求,使之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次,因为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时刻在改变,银行还可以建立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测预警机制,达到预防效果;最后,就是保持资产和负债的结构期限对称性,使之在总量上相当,期限上对等,此时一般常用的方法就是资产证券化,即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比较上述三种方法可以知道,方法三是结合方法一、二得到了,但又有所延伸。在实践中我们也很少单独使用方法一和方法二,一般采用最多的就是方法三了,即统筹安排资产和负债的方法,因为它兼具方法一、二的特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方法一和方法二相比,两者也是各有特点,提高负债流动性虽然使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但是它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中国如同一条沉睡的巨龙正在苏醒,综合国力与日俱增,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为服务业的银行业必然也会随之迅速发展,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了解银行业的特殊性。银行业是高负债高风险经营,流动性条件必须予以保证。同时,中国银行业应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做好充分准备,不断完善未来市场竞争加剧情况下的流动性管理工作。虽然流动性风险不能彻底消除,但是只要我们积极学习其他银行的经验,善于反思总结,未雨绸缪,防范到位,就能在下次风暴来临时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参考文献:

[1]任远.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科学出版社,2011.

[2]郭鸿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交通大学,2012,6.

第2篇: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流动性 中小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管理

引言: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定义是银行不能及时以合理价格取得资金以履行其偿债义务和其他承诺的风险。银行只有在急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获得立即可用资金才会被认为是流动性正常的。如果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出现问题,就有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即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可能性,或者说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本文所讨论的流动性风险即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两类: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前者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后者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2009 年以后,M2 的增长速度一般都高于 M1 的增长速度, 呈现出了明显的“剪刀差”效应,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市场活跃程度不高,企业和居民倾向于定期存款和储蓄,而非投资或者消费,因此在银行系统就集中了大量的流动性。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调控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应量,是央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间接反映出不同时期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能力即流动性水平。 一般来讲,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说明金融系统的流动性过剩,需要抑制;反之亦然。 从这些年的调整看(如图 2),只有 2008 年 9 月到 12 月期间的四次调整是下调, 其余情况都是上调,这说明 2008 年第四季度的流动性出现了短缺情形, 这一时期也对应了全球金融危机下国际流动性普遍不足的状况。 从 2010 年起,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说明市场上的流动性总体充裕。对比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趋势图 3 中可以看到 2008 年流动性比例在高点时正是央行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之时,而 2010 年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也相应下降, 但是还是维持在一定的安全的水平之上(大于 25%的流动性监管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总体处于充裕水平。

二、影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成因的理论分析

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流动性的转移并且实现盈利,这必然导致其流动性风险的内生性,因此其自身管理经营的特性和市场定位是产生流动性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宏观金融监管政策的变动均会造成中小商业银行资金流量进而影响到稳定性;还有,开放条件下中小商业银行业时刻面临着外部的冲击。 例如,1997年的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的“次贷”危机;另外,刘海虹(1999)认为资本充足率低、资产流动性下降以及不良信贷比例过高是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大的主要原因。综合起来,影响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监管部门的政策、银行间流动性风险的传导、银行自身经营不善、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受对外开放的冲击等等。

在风险度量方面,上面提到的因素在宏观层面上很难被衡量,定性的变量很难被量化,不利于建立数量化的函数关系。通过深入发掘,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最后都会影响到银行的一些微观层面,金煜(2007)即认为宏观因素主要是通过改变银行的微观指标,间接地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产生影响。基于经济、金融危机等宏观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本文主要考察的是正常经济环境下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对其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即从银行自身的微观层面入手。例如:盈利能力,资产的数量,资产的结构等。下面我们便从实证角度对影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三、影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因素的实证分析

(1)样本选择

本文主要选取了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共 6家中小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其2000 年到2011 年各年度的流动性比率、不良贷款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总资产以及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 从而找出影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因素。

(2)变量选择

以平均流动性比率(LD)为回归变量,作为流动性状况的度量,以不良贷款率(BL)、核心资本充足率(HX)、净资产收益率(JZC)、总资产(ZZC)作为解释变量,选择以上变量的原因如下:

第3篇: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商业银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

一、 引言

李杨、张晓晶(2015)引用主席于2014年12月9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讲话:“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

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前的上升周期带来的经济增长,致使人们忽略了经济不平衡以及金融创新所携带的高杠杆率所隐藏的风险(李杨和张晓晶,2015)。商业银行是金融创新造成风险的首要冲击者,全部的资金都要通过商业银行进行结算流转,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保持商业银行合理的流动性水平,规避和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对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极易诱发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而造成金融系统的不稳定。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流动性风险引发系统风险的最好例证。金融危机动摇了经济稳定的根基,也引发了金融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持续关注。

全球金融危C凸显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廖岷,2009)。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而,一个全面的衡量和管理最佳流动性水平的风险管理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巴塞尔Ⅲ针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专门提出了新的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指标(BCBS,2010):LCR(流动性覆盖率)和NFSR(净稳定资金比例)。LCR是巴塞尔协议Ⅲ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专门做出的改革,主要用来保证商业银行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资产,以满足未来30日流动性的需求。LCR的提出提高了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的回旋空间和抗冲击能力,切断了传导到其他金融机构的可能性,其对银行业的监管细则做出了一系列的改变,这些改变推动着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NFCR推动着银行流动性管理转向长期负债,如稳定的存款和中长期债券等。监管新规的不断出台推动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不断前行。

流动性风险溢价比信用违约成本要高,对于长期的高收益证券尤为明显。商业银行在不断追求收益的时候使得其流动性越来越少。实际上流动性有一个真正的成本,而且它比从信用风险预期损失大(Ericsson & Renault,2006)。Aspachs等(2005)、Acharya和Naqvi(2012)认为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是高度扭曲的,并且期限错配会造成短期内流动性的匮乏。孙清,陈靖元(2011)通过构建资产负债的引力模型,试图解决资产和负债不同期限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问题。选择从资产端的市场流动性和负债端融资流动性分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遵循了国际上最新的流行方法,如Drig?`和Socol(2009)与Topaloglou(2015)等学者在研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时,都是从商业银行的资产端的市场流动性和负债端融资流动性切入的。

金融危机以来暴露出来的流动性问题,已经说明了流动性风险的危害,并且引起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如何进行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并给予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是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的棘手问题。本文安排如下:第二章讨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结构变化;第三章分析经济新常态对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构成的挑战;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结构变化

流动性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匹配资产负债流动性的匹配问题,主要包括资产端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负债端的融资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风险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诱因之一。分析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不能割断资产与负债的联系。特别是2014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出台以来,随着监管的更加严格,更应从总体和结构上把握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新来源和变化。

1. 中国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风险。一直以来,我国M2增速处在高位,宏观流动性比较充裕,中国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充足。从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来看,我国商业银行2008年第四季度~2015年第二季度,整体流动性风险处于稳定水平上。流动性比例总体保持在40%以上,远高于25%的监管标准,但其波动也较为明显。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流动性比例出现了较大的降幅。2009年~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形势向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保持稳定水平。自2012年起,随着经济增长减缓,流动性比例有所上升,但在2013第三季度,受“钱荒”事件的影响,流动性比例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前四年的平均水平,整体流动性风险处于可控范围。2014年,央行两次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非对称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利率水平保持在相对低位,2013年第四季度~2014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处于上升趋势,流动性风险下降。

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比总体宽裕,但是流动性风险依然存在于商业银行体系当中。Drehmann和Nikolaou(2009)等学者的研究认为流动性会突然枯竭,流动性风险会突然加大,因而单纯的保证总量充裕无法真正消除流动性风险。

2. 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资产方的市场流动性风险主要存在于资产结构和资产期限上,传统的敞口分析通常会忽略结构上的变化与不同,当市场流动性出现超预期的恶化和枯竭时,银行的资产会更难在金融市场上变现,使得银行资产流行性迅速下降。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构成主要有净贷款、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同业资产、债券投资等。从流动性来分,商业银行资产可以分为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现金、超额准备金、短期同业资产、可交易的证券和短期贷款等都属于流动性资产。中长期贷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属于非流动性资产。不同性质的资产面临着不同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占比最多的是净贷款。贷款的流动性较差,潜在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较高,2009年~2014年,商业银行净贷款增速一直呈下降趋势,表明商业银行一直在控制市场流动性风险较高的贷款项目的增速。商业银行的净贷款增速从2009年的38%降到2014年的12%,w现出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变化比较大的还有同业资产。2010年同业资产缩水严重,主要在于央行多次上调准备金率,造成同业拆借资金紧张。同业拆借利率受市场影响比较明显,波动比较频繁,若发生流动性危机,商业银行就会难以在同业市场进行借款,给同业拆借市场带来流动性风险。政府债券在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中占比较小,主要是因为其盈利性较差,但其良好的流动性和无风险特征受到商业银行青睐,因而商业银行需要在盈利性和流动性上进行权衡,因此商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一直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从商业银行总体资产结构看,流动资产中的现金和存放中央款项是呈现增加趋势,同业拆借市场中的流动性从资产方看保持平稳态势,因而商业银行的市场流动性风险较小。

3. 商业银行负债端面临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的负债方通常作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是融资流动性的直接体现,因而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来说,商业银行的负债端显现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可能更为重要。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方的主要构成有存款,短期借款和商业银行发行的债券等。商业银行资产方的债权是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债务。从融资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区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的来源。存款是商业银行最稳定和最有效的资金来源,是其融资流动性的保障。从2010年起,商业银行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也逐渐的增加短期借款的持有数量。短期借款的增加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了短期的融资流动性,但恶化了期限错配问题,长远来看不利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长期资金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融资流动性风险,长期债券和中长期存款都是商业银行不可或缺的稳定资金来源。尽管会增加商业银行成本,但对于商业银行减少融资流动性风险,减少挤兑发生的可能性,都有巨大的作用。所以,近些年长期资金的不断增加,为商业银行防范流动性风险提供了资金保障。

通过分析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融资流动性风险可知,融资流动性风险较市场流动性风险暴露充分,融资流动性风险要大;大型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较为合理,面临的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风险较低;中小银行过于依赖同业拆借市场,融资流动性风险要大于大型商业银行。

三、 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构成的挑战

经济新常态特征的主要特征是经济下行,但金融环境复杂化,利率市场化等制度的变化也都是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张晓晶,2015)。新常态导致的新变化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测算、评估、管理等带来一系列挑战,因此,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强关注是新常态的要求。

1. 宏观经济下行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不确定性。余斌、吴振宇(2014)总结经济新常态特征时认为经济下行并趋于稳定是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宏观经济下行的时候,信用违约逐渐增多,银行坏账增多,部分银行开始惜贷,从而使得流动性需求越来越多,但此时流动性供给不断减少。Minsky(2008)、Davidson(2002)、BCBS (2008,2010)和Nikolaou(2009)都论述了宏观经济对流动性的影响。对于大型国有银行来说,流动性风险管理背后有国家信用的隐形担保,所以会助长此类银行过于追求利润而忽略了风险的存在。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率近些年来持续下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构成了挑战。宏观经济下行会使得其他风险转化成为流动性风险。Drig?`和Socol(2009)认为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会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外部环境对银行的负面影响在增大。潘敏和张依茹(2012)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证明了这个观点。

流动性风险具有自我强化的特点,在经济下行时尤为明显。在银行业出现危机之时,流动性风险往往会给予银行最致命一击。宏观经济环境变差会导致资本外逃,加剧资金流动的波动。商业银行在面临资本外逃时往往无计可施,而资本外逃也会引发“羊群效应”。“巴林银行事件”和“雷曼兄弟”倒闭说明了忽视流动性风险后果是严重的。

2. 金融环境变化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复杂化。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资产证券化在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也积聚着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速了流动性风险的暴露,也加速了系统性风险的传染速度。金融危机以来的金融环境复杂化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复杂化。

经济新常态下的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构成了新的挑战,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候,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可能不会出现问题,但过度膨胀的同时在不断积聚风险。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存在着价值减少的情况,如果贷款出现违约或者展期,则意味着商业银行目前持有的尚未资产证券化的非流动资产不再受市场欢迎,变得难以继续资产证券化,银行的流动性难以为继。对于金融市场上的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来说,如果价格波动过于激烈,尤其是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证券化资产就会被抛售。市场流动性因此出现萎缩,甚至枯竭。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市场上也参与了交易,市场流动性出现的风险会传导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导致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其中的机理在于,抛售行为使得资产价格下浮更快,价格持续下跌会加剧资产抛售,形成恶性循环。

四、 结论

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充裕,但资产端和负债端分别存在潜在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融资流动性风险。从市场流动性风险看,大型商业银行由于盈利渠道广,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拥有较多的优质资产;中小银行盈利渠道少,因而同业存放较多,但保持了灵活性。从融资流动性风险看,大型商业银行持有较多的稳定的资金,并且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中小银行融资更多的是通过同业拆借的方式,在金融环境复杂化和金融脱媒加速的今天,中小银行面临更多的融资流动性风险。宏观经济下行、资产证券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在我国经济处在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中,央行和O管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时应重点关注:(1)宏观经济波动的时候,流动性风险极易由利率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转变而来,因为信贷市场、利率市场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同时,需要同时防范利率风险、信贷风险等风险。(2)流动性风险具有资产负债结构特征,同时流动性风险也会根据宏观经济波动和流动性变化而变化,因而仔细分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变化,区别发现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及时的补充商业银行的流动性。(3)资产证券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会促使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要在合理的监管范围内进行。监管部门应对有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金融创新进行动态监管,以便及时做出对策,防止流动性突然枯竭,诱发流动性危机。

参考文献:

[1] 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4-19.

[2] 廖岷.从全球金融危机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J].西部金融,2009,(1):33-35.

[3] 刘志洋,宋玉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贡献度[J].南开经济研究,2015,(1):131-143.

[4] 孙清,陈靖元.基于引力模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11,(6):82-85.

[5] 张晓晶.试论中国宏观调控新常态[J].经济学动态,2015,(4):12-22.

[6] 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改革,2014,(11):17-25.

[7] 潘敏,张依茹.宏观经济波动下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研究――基于股权结构异质性的视角[J].财贸经济,2012,(10):57-65.

[8] 张超英.对金融资产证券化经济学意义的再认识[J].财贸经济,2002,(11):17-20.

[9] 刘琪林,李富有.资产证券化与银行资产流动性、盈利水平及风险水平[J].金融论坛,2013,(5):35-44.

[10] 黄小军.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其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J].银行家,2014,(12):86-91.

[11] Aaron M, Armstrong J, Zelmer M.An Overview of Risk Management at Canadian Banks[J].Bank of Canada Financial System Review,2007,10(1):39-47.

[12] Acharya V, Naqvi H.The seeds of a crisis: A theory of bank liquidity and risk taking over the business cycl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2,106(2):349-36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量化宽松政策溢出效应与东亚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协调研究”(项目号:13BGJ042)。

第4篇: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资产负债表 偿债能力 流动资产

1 引言

企业的资产流动能力主要是指资产的短期流动能力,而流动资金主要包括满足日常经营的资金以及日常管理的资金。而更细致的分类,企业的日常经营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原材料、日常销售环节等必须的资金,而用于日常管理的资金还包括管理所需的临时性的支出以及短期的债务利息的支出。而当整体的企业环境以零售或者流动性非常强的业务为主导时,需要留存的现金等流动性强的资产就要更多。其实无论是企业的利益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或者是利益相关者群体客户、员工、相关部门来说,企业的流动性能力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都非常有用,是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了解并且能够分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对于理解资产负债表的帮助也非常的大。

2 资产负债表与短期偿债能力的关系

2.1 资产负债表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展示“经营性净资产 = 金融性净负债 + 股东(或所有者)权益”,但是简单来说就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项目及其数量关系为内容的资产负债表,而这个表格的实质就是资产负债表的要素结构与关系(见表1)。而形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营运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与现金比率等。

2.1.1 营运能力

具体里看,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最基础的比率就是营运比率。可以表示为营运能力=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它主要是体现了企业的基本营运水平,以及是否还能满足日常经营所需要的资产。

2.1.2 流动比率

所谓流动比率,顾名思义就是衡量企业的流动能力的比率,他可以表示榱鞫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对于比率的一般分析:随着流动比率的增加,代表企业的流动资产要高于流动负债,也就是说流动性很强,但是实际上来说企业的流动比率有一个度,并不能太高。因为如果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多,代表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与效益水平不高,会影响企业的经营。而流动比率收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影响。

2.1.3 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它可以表示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在这里的速动资产包括应收账款、货币资金和以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但是来说,和流动比率有着很大相似指出的速动比率也会反映流动资金的灵活度,尤其是当这个指标越大时,它代表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是并不能够太高,也回影响企业的整体经营,还要认真的分析。

2.1.4 现金比率

企业的现金比率也会反映企业的现金资产的流动情况。它可以表示为现金比率=现金资产/流动负债。这里面的现金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和以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但是这个指标并没有现金流量比率更有说服力。

2.2 影响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

短期偿债能力和企业流动性收到很多的因素影响,但是主要的包括以下几个:

2.2.1 流动资产

企业的流动资产是指现金或者其等价物在一年或者一年以内会转变成可以使用的资产。实际上来说流动资产的整体变现能力比较强也就是所形成可以使用的资产的效率比较高,所以对企业的周转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当流动资产的比重越大,企业的经营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问题,流动比率会增加,进而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就会下降。

2.2.2 流动负债

可以看出企业的流动负债是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包括营运能力、流动能力以及现金偿还能力等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流动负债主要是指到期日比较短,主要的一年以下的负债,企业短期周转资金使用的,所以会很快地偿还,不会过多的偿还借款利息。

2.2.3 营运资金

首先要指出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因此它是一个兼具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特性的影响因素。企业是需要短期的负债来融资或者是进行资金周转的,但是流动负债过大,会影响企业的流动资金。因此一定要在积极地保障企业的整体的营运能力的前提下来进行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调整。而这个指标实际上是直接的体现了企业的偿付能力强弱与企业可持续性强弱的反应。

2.2.4 现金流量

通常我们会提到现金流量的意义,但是这里的现金流量并不是平常意义的现金流量,而是一个更加广泛且具体的意义。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和先进等价物。很多企业为了让短期运营更方便,就保留大量的现金资产,这样的确给企业造成了方便,但是却影响了资产投资所带来的升值,因此现金流入或者流出一定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的。

3 结论与启示

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显然是企业管理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之处,为了能够让企业的利益主体以及利益相关者能够更好的分析企业的需求,要积极的转变经营模式,不断地探索新时期下更适应企业发展的方式,在此基础上,一定要多措施共发展,让企业的短期偿债水平稳定,同时让企业的资金流动能够更加的适应企业的发展,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也不能不考虑利益,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市公司对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的进一步重视,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最终会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 荆新,刘兴云.财务分析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第5篇: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金融资产;经济增长;外部结构

一、引言

金融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在理论研究上一直存在着争议。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完全由实物部门决定。主流经济增长理论的各类经济模型对金融市场的假设是:金融市场制度不变,金融变量只能被动地去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而不能主动地作用于经济增长[1]。因此无论是在古典增长理论、现代增长理论还是新增长理论中,金融市场不是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变量。

但是20世纪以来, 在众多的西方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的研究中,许多经济学家做出了金融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结论。例如,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首次论证了金融结构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肖(Shaw,1973) 与麦金农(Mckinnon,1973)分别在金融深化论、金融压制论中, 阐述了一国金融体制与该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金和莱文(King and Levine,1993、1997)提出一系列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 并利用实证方法证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学者的结论都是来源于各国的相关数据的比较,并没有从理论的高度来证明。当然也有经济学家持不同的观点。例如, 卢卡斯(Lucas,1988)认为经济学家普遍夸大了经济增长过程中金融市场的重要性, 金融市场最多只不过在经济增长中起到极其微小的作用。对于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经济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例如,戴根有(2000)认为,中国货币化率意味着中国整体支付风险在加大。赵志君(2000)认为,中国M2/GDP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极为微弱的,这是因为中国的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流程梗阻。刘明志(2001)认为中国货币化率水平由货币需求因素所决定。李扬(2001)认为中国所出现的货币化率上升(M2/GDP上升)和资本化率(资本存量/GDP值)上升是存在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不仅限于货币化和资本市场深化的讨论,还应该从货币需求角度来讨论。尽管不同学者的结论不尽相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2]。

本文首先简单说明数据的来源,接着对我国金融资产外部结构的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最后对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实证演绎。本文对金融资产的结构变化侧重于对其外部结构的研究,是因为外部结构将金融与实体经济联系起来,更能说明金融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文章希望通过研究为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寻找理论支持,促进金融体制的完善,并为宏观调控提供相关金融变量。

二、数据的选择

本文从资产流动性的角度把金融资产分为货币、债券和股票三类。货币又有流通中的现金M0和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三种定义。债券包括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其他金融债、企业债、国家投资债和国家投资公司债六类。股票分为A股、B股、N股和H股[3]。

在计量金融资产时,各种货币类金融资产都按《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即期货币余额计量。债券,我们用当年债券余额来计量债券资产的总量。对于股票本文按市价总值进行计量[4]。

全部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存量之间的比例,是反映金融外部结构的最重要指标。对于实物资产的计量复杂性,我们沿用传统方法,用GDP代替实物资产存量 [5]。

三、金融资产的外部结构

各种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的比例构成了金融资产的外部结构,反映了该项金融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相对重要程度。

从上表中可以发现,从1992年到2010年,中国的M2与GDP的比值从94.35%迅速提高到182.36%,19年的时期里增加了1倍,这在世界金融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同期,债券余额占GDP的比率从101.75%上升到182.87%。股票市场发展较晚,但股票市价总值占GDP的比率增长速度最快,在1992年到2010年的19年时间里,占GDP的比率从3.89%上升到66.69%。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国民经济对金融的依存度迅速提高,三项金融资产总量占GDP的比重从1992年的199.99%增加到2010年的431.92%。

金融发展并非单纯量的增长,各种金融资产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的增大只能说明他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果金融扩张建立在高效率的基础上,那么这种扩张就会促进着经济增长总量和速度的提高,否则的话,这种扩张隐含着极大的危机。1992年至2010年,M2/GDP与GDP的增长率的相关系数是-0.5171,总金融资产与GDP比值和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是-0.4603,债券余额与GDP比值和GDP增长率的相关系数是-0.5023,股票市价总值与GDP比值和GDP增长率相关系数为-0.2281。这说明中国的金融虽然市场快速发展,但却没有促进宏观效益。另外我国的M2/GDP和总金融资产/GDP的相关系数高达0.95,说明货币化与金融深化的方向是一致的,但它们的增长并没有改变中国实体经济下滑的局面。

金融业的深化与经济的增长背道而驰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流程阻塞。一般来说,在金融资产流动性一定的条件下,金融资产的扩张能够促使经济规模的增大,但是由于银行投资管理水平仍未达到十分有效的水平,目前中国广义货币M2的增长被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所吞噬。虽然金融资产的扩张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增强,但是也出现了金融资产流动性和金融资产质量的下降以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金融效率下降的问题[6]。金融的发展除了规模扩张以外,更重要的是金融资产价格的合理程度和金融效率,后者从宏观上体现在单位货币对国民经济支持的力度上。金融体制的改革应更重视质量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 [7]。

第6篇: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运用;投资匹配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

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只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业务范围和保险的特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产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未来能够及时偿付,而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公司,风险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风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赔付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安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改造管理流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

第7篇: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快,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想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要想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认真分析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找出当前财务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风险防控措施,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安全发展提供保障。

1 财务风险的涵义及特征

1.1 财务风险的涵义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各种财务活动中,受各种难以预测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财务实际财务收益和预期收益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难以确定。财务风险可以分为狭义风险和广义风险两种情况,狭义的财务风险一般情况下被称为举债风险,是指企业在举债过程中为企业的财务带来不确定因素,举债会为企业带来很多流动资金,同时,也会为企业带来还债负担。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的收益率和贷款利率不确定,企业的收益率有可能低于借款利率,从而引起风险,这种风险和企业的借款规模有关系,规模越大,则风险越大,如果负债过大,企业到期不能还款,就会对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各种财务活动时,受环境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一定影响,广义的财务风险是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分析,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收益风险、结算风险、存货风险等几种风险。

1.2 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1.2.1 客观性

财务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消除的,财务风险的客观性主要来源在于引起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企业社会背景的变更、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变化、企业经营决策的转变等都会引起企业财务风险。

1.2.2 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的产生其主要原因就是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财务风险即有可能产生也有可能不产生,财务风险的发生是随机的,同时财务风险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确定的,因此,企业要尽量严防财务风险的产生,在保证预期收益的前提下,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低。

1.2.3 复杂性

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复杂性,产生的财务风险的原因有市场外部环境因素、企业自身内部因素、可预测的原因、不可预测的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等各种因素,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控制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1.2.4 损益性

企业的财务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大,则收益越大,风险越小则收益也越低,因此,企业要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就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如果风险过大,企业的承受能力差,就会对企业的收益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影响。

2 财务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质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市场竞争有直接影响。良好的财务管理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内控质量,提高企业的利润,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财务管理还能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加强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3.1 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财务活动外部环境对企业的财务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环境、经济环境、资源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这些外部环境十分复杂,并且变化多、不确定性强,任何一种外部环境的改变都有可能为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企业财务决策只能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能改变外部环境,只有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

3.2 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差

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变为现金并保持购买能力,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资源流动性有很大的关系,资产流动性越差,则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越大。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取资金;另一方面是企业的资产能在不损失的前提下,快速变成现金。造成资产流动性差的主要原因有存活积压、资金匮乏、三角债严重等,如果企业的资产变现率低,就很有可能引起财务风险。

3.3 企业缺乏盈利能力

从长远的角度看,企业要想拥有良好的财务风险防控能力,就需要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企业获得利润,保证现金能长期、稳定的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财务基础就越强,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强,发生财务风险的现象就越小,当企业的盈利能力比较差时,就很有可能发生财务风险。

4 企业财务风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4.1 企业财务风险意识比较差

财务风险和市场有很大的关系,只要涉及到财务活动,都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财务风险,企业管理者要正确的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危害,并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监控。但目前在企业管理中,很多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到位,过于注重企业生产,对财务管理不太重视,加上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只是简单的进行财务核算,企业财务风险意识差,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工作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效果。

4.2 没有针对性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

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针对性管理,这样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存在问题,出现资产负债率高的现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成本比较高,投资项目不太明确,由于财务风险管理的针对性比较差,导致出现财务风险后,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加剧了财务风险的危害。

4.3 财务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要想确保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保证财务风险管理体制的健全性。目前,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漏洞,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无法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如果发生一些突况,管理人员不能快速有效的进行处理,就会严重的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5 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管理水平的措施

5.1 提高财务风险防控意识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的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的管理层要意识到财务风险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企业所有部门的责任,企业要做好财务风险宣传工作,提高各部门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从而不断提高财务风险防控意识,为财务风险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5.2 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和企业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程序。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是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将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严格地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企业要建立专业的监督部门,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严肃的监督管理,发现有违规操作现象,要按照管理制度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处理,只有保证各部门人员能严格的按照相关制度进行操作,才能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

5.3 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因此,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财务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并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根据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针对性的制定防控措施,从而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的出现。企业要制定合理的财务风险补救措施,当发生财务风险后,及时、有效地进行风险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

5.4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财务风险管理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企业要注重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工作责任心,确保财务管理人员能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财务管理。

第8篇: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营运资金 营运资金需求 财务报表 逻辑关系

传统意义上对三大基本财务报表之间内部逻辑关系的认识基本是建立在对会计要素的不同定义方式之上,即按照时间维度将企业的资金运动划分为静态与动态会计要素,从而建立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损益表)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了反映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提高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判断和分析,又进一步引入了现金流量表,从而构成了现代财务报告的完整体系。但是,一方面由于财务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等原则所导致的固有缺陷使得这种本原逻辑关系并未在会计规范和实务中得以忠实贯彻(谢德仁,2001),另一方面如何从财务的角度,特别是在收付实现制(即现金制)下重新审视企业的三大报表也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因此本文拟从财务学的角度重新定义三大财务报表,并勾勒出它们之间新的逻辑关系。

一、财务报表的本质:一种理财观

过去我们对公司财务报表的本质认识过多地停留于会计领域,如何从财务的角度看待这三张基本报表就成了财务学的使命。从财务活动的本质考察财务报表,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共识。从投资与筹资的角度看,公司实际上是一组被投资于各种不同形态的资金使用(Use of funds),这些被使用的资金是公司从一些地方筹集得到的,即股东权益和负债,也就是公司的财务资源(Finan-cial resources),将使用资金和财务资源联系在一起的是资产负债表,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将资产负债表看成是某一时点上公司所拥有的不同资源以及公司使用这些资源,也就是转换为经营资产的状况。通过利用这些资产,公司的各种项目得以正常运行。收入或费用是用来解释公司利润的,或收入或收益是如何产生的。利润表记载了公司某一固定时期内公司的收益和特定支出。利润表是用来反映公司的盈利或亏损情况的。公司聚集了一定数量的资源,并且按照经营的需要形成一定的资产,通过经营公司的资产就会产生相应的利润,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现金流量,公司净现金流量的一部分被用来回报股东或投资者,另外一部分则继续留在公司内部,成为所谓的自身融资(Self financing),用于公司的再发展。在下一个会计年度,公司的资源会相应增加,公司的资产数量也随之增加,随着公司经营效益的逐步提高产生更多的经营利润和净现金流,增加的净现金流的一部分又重新投入到公司中来,这样的良性循环将周而复始。反映上述现金流动状况的就是第三份报表,现金流量表。

因此,财务管理从本质上看是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管理:(1)公司资产结构(Financial structure)――资产负债表。这里的问题包括公司所使用的类似于“鸡尾酒式”(Cocktail)组合的资源是否正确,这些资产的组合是否令人满意。(2)公司盈利能力(Profitability)――利润表。相应的问题有如何评估公司的盈利性,如何具体计算公司的盈利能力。(3)资产流动性(Liquidity)――现金流量表。相应的问题包括公司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有多少,如何提高净现金流量。导致财务管理趋于复杂的原因是我们必须同时考虑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事实上,通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财务报表的内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参见图1):财务管理的真正本质是公司如何拥有最佳资产结构,从而使公司资产具有盈利性和流动性。

二、净现金流量(net cash flow)的重新定义

财务报表体系,特别是三大基本财务报表是企业理财活动的最终反映,这些信息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报表使用者回答了企业短期财务措施和长期经营战略的实现情况。认识到财务管理活动与三大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从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看,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相对显得支离破碎,没有能够很好地将这三大基础报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那么如何做到从财务角度将三大报表有机联系起来呢?我们的分析从资产负债表开始,其切入点是净现金流量,通过对净现金流量进行重新定义,从而建立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重新定义净现金流量之前,需要对以下两个重要概念进行界定:营运资金(Working capital)和营运资金需求(Working capi-tal requirements)。传统上对营运资金的定义大致有如下三种:(1)“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也称净营运资金;(2)以流动资金来表示营运资金,称为总营运资金;(3)把营运资金解释为营运资本,即企业垫支于流动资产上的资本(杨雄胜,2000)。

我们将营运资金定义为长期可得资金与长期所需资金的差额(如图2所示),营运资金代表公司在经营周期内长期可利用的资金或资本。这是营运资金的惟一定义。“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不是定义,而且容易令人产生误解,让人们以为营运资金受日常交易的影响,从而造成不良影响。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营运资金是公司长期经营政策所导致的净财务收入。营运资金并不是每天变化的,而是与公司长期决策相关的战略安排。采用同样的方式,可将营运资金需求定义为周期性需求,也就是公司经营周期所需要的资金与周期性资本,即公司经营周期中需要的资金与所产生的资金之间的差额。转换到资产负债表上,营运资金是与公司经营直接密切相关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部分之间的净值。营运资金需求指的是,公司日常经营所需的资金,也就是说公司经营周期内的资金需求。

营运资金和营运资金需求可以表示为:

营运资金=永久资本-净固定资产(扣除折旧)

营运资金需求=(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净其他应付款)

注:长期负债+股东权益=长期(永久性)资本

这里没有考虑流动资产中的现金以及流动负债中的短期负债。营运资金需求可正可负(如超市业务的营运资金需求一般为负)。营运资金需求大于零,表示公司对营运资金的需求量,小于零则表明公司营运资金的剩余。

三、财务报表逻辑关系的重构

(一)资产负债表:营运资金与营运资金需求之间的对话在重新定义了营运资金和营运资金需求之后,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就可以被视为是营运资金与营运资金需求之间的对话。营运资金是公司在经营周期内所产生的资金,而营运资金需求则是公司在经营内所需要的资金,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公司净现金流量。当营运资金大于营运资金需求时,公司净现金流量为正,当营运资金小于营运资金需求时,公司净现金流量为负,此时公司就需要对外进行短期借款或票据贴现等业务。由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以我们可以得出:

流动资产(现金、可流通证券以及短期投资)-短期负债(短期借款、票据贴现和其他短期利率债务)=公司的净现金流量。

那么,能够全部阐释资产负债表的公式为:

净现金流量=营运资金-营运资金需求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资产负债表的三种主要评价:(1)该公司表明公司的资产流动性是公司(长期)战略(短期)经营政策所带来的结果。一般来说,从公司旧有和全部的信息评价公司没有意义,因为没有必要全面去衡量一个公司的现金状况,只要比较一下公司的流动资产和短期融资,就能直接快捷地得出公司的现金流量。但是,在公司进行计划和长期预算方面,利用该公式进行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可以预测公司的营运资金,为此需要制定投资计划来反映固定资产未来的变化以及融资计划来反映永久资本未来的变化;如果可以预测营运资金需求,例如将营运资金需求和销售联系在一起,就可以预测该公司的未来净现金流量。(2)资产负债表的基础公式表明营运资金的重要性不在于其本身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营运资金与营运资金需求之间的关系。一家拥有较高营运资金的公司也会陷入财务危机,因为该公司的营运资金需求可能更高;相反,一家公司的营运资金很少,甚至一些超级市场的营运资金是负值,只要该公司的营运资金需求比营运资金少,或者营运资金需求负值大于营运资金负值。(3)营运资金变量与营运资金需求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动态发展的,而非静态,许多变量的变化都将被考虑到这种关系之中,而非固定的一些数据。公司资产流动性被再次证明是影响营运资金和营运资金需求的政策产生的直接后果。对营运资金产生影响的政策包括关于投资与撤资的战略决策、股票发行与股票回购、发行长期债券、职员退休计划、影响公司留存收益水平的分红政策等。影响营运资金需求的政策有改变存货数量的经营政策、应收账款政策、应付账款政策以及其他应付款政策等等。公司的营运经理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产品销售采购方面每天都影响着公司资产的流动状况,这就是为什么营运资产需求问题非常重要,长时期控制公司资本需求的水平和波动对于公司资产流动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营运资金需求是公司内部各种动态功能部门之间的冲突协调产生的结果。销售部门为了提高销售量,通常提高应收账款的数量,生产部门为了避免生产过程中断,往往保持较高的原材料或者在生产过程中保持较多的存货,采购部门为了保持与供应商的良好关系,往往尽快支付供应商货款或者为了获取回扣而订大量的货。

(二)利润表:潜在的现金来源 利润表反映公司的盈利情况,即一段确定时间内公司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收支概括,可以从中看出公司所产生的利润或者发生的亏损。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和费用的发生与现金收支之间产生了一个重要的时间差,因此,我们在利润表上所看到的利润或者收益只是潜在的现金,而并不是公司实收的现金(斯科特・贝斯利等,2003)。

但是,我们要对这里的“现金流量”概念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净利润加上折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金,而是反映了“潜在的”现金。由于权责发生制原则,只有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公司的净利润才会是现金。此外,公司净利润是在某一特定时间点上(例如会计期限的末端的)一种会计衡量标准,而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动态的流量。同样,折旧既不是现金,也不是流量。一般人很难想像,一家公司拥有大量现金流量的时候也会陷入严重的流动性财务困境。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倾向于将净利润加上折旧称为“内部产生的资金”,或者称为“公司经营产生的资金”。如果一定要使用“现金流量”这个名词,那么一定要加引号,或者称之为“潜在的现金流量”。毕竟从长期来看,净利润加上折旧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测量公司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

(三)现金流量表:一张被拓展的资产负债表 现金流量表体现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它可以显示公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三种层次的现金流量,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看清公司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我们从公司内部资金这一概念入手,在传统上它被狭义地定义为现金流量。它有时为正,而且数目比较大,但是如果公司经营行为促使存货和应收账款增加,应付账款却保持同样的水平,最后就会造成公司现金量的减少,而并非增加。

在表2中,公司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财务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术语。该术语通过公司日常经营行为现金流量的状况来预测公司的运营能力,以此也可以用来评估公司生存能力以及长期成长能力。如果一段时期以内公司经营现金流量比较低,或者更糟糕是负值,这就表明公司没有能力履行财务职责,或者无法提供确保公司有效经营以及将来滚动发展的资源。公司经营现金流量是公司长期成长的发动机。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两种会计方法之间的基本区别,也就是传统会计方法和更多地以财务为中心的会计方法之间的差别。举例来说,公司去年产生了1000单位的现金流量,也就是公司内部资金。但是,公司的存货由于某些原因积压,另外由于公司客户所面临的困难导致公司应收账款增多了许多,即很有可能公司产生了1000单位的营运资金,同时公司的营运资金需求在同一时间也可能增加了1000单位,这样公司实际的现金流量其实为零。更进一步,假设同一时期公司的营运资金需求增加了1300单位,现在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就称为-300单位。这意味着公司必需尽快寻找外部融资渠道,然后认真研讨公司投资等战略决策以及债务偿还等财务上的义务。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是负值的时候,就像是人们要靠借钱来购买每天所需的食品一样,如果人们为了长期需要而借钱,例如购买住房,那么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为了短期需要而借钱,即满足营运资金需求,那么这样的生活就不会长久(斯科特,贝斯利等,2003)。

公司经营现金流量为公司的投资计划提供最基本的资金来源,公司在资本经营计划中需要现金,在收购别的长期资产例如在其他公司的投资等类似行为时,也需要现金。不过,有时候公司也会通过撤资而获得一些现金。在公司投资行为之后,财务调整之前,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如果为正值,可以表示公司所有的现金,如果为负值,则为公司所需的现金。

到此时,需要考虑公司长期的财务政策,主要包括长期债务偿还计划、新的长期融资计划(如长期商业借款或发行商业债券等)、公司股票发行计划以及股票回购计划,同时还要考虑公司红利发放计划,公司红利发放对留存收益有直接影响,留存收益是公司利润中再投入公司的部分,从而也影响到公司的财务需求。所有综合考虑的结果就是公司的总现金流量。公司总现金流量等同于公司净现金状况的变量。净现金状况变量在前面定义为流动资产变量与短期负债变量之间的差额,流动资金变量包括现金、可流通证券、其他短期投资,短期负债变量包括短期商业银行借款、票据贴现以及其他带利息的流动负债。到目前为止,大家可以看到,现金流量表实际上是一张拓展的、更具操作性的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公

式。在前面我们将该公式定义为:

净现金流量(或总现金流量)=营运资金变量-营运资金需求变量

总现金流量需要认真细致地进行分析,如果总现金流量很大,这可能是一个较好的信号,表明公司拥有强大的能力可以创造一些现金;但是这也可能是一个负面信号,暗示着公司并未投资新资产和新技术以提升公司未来的生产力,甚至更糟的是,这可能预示着公司已经将“传家宝”卖掉了,从而使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或者预示公司长期负债显著增加,损害了公司健康的资产结构,从而使公司不仅面临较高的商业潜在风险,也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在将来可能为公司带来严重的商业危机或者困难。另一方面,如果总现金流量在某一特定时间点上比较低,甚至是负值,这显而易见是一个负面信号,表示公司已经缺乏产生现金的能力,但这也有可能预示其他的一些信息,比如公司或者正在重整公司的资产,重新调整公司经营方向进入更为有利可图的领域,或者已通过支付过多的长期负债以调整公司的资产结构从而为公司拥有较好的未来财务状况做准备。

在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层面的财务分析就比较简单,公司经营现金流量越高,表明公司经营状况越好,公司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就越大,而不必受到财务上的约束和限制。增加经营现金流量意味着两件事情:(1)通过提升公司赢利能力增加公司内部资金;(2)通过存货管理、信用政策管理和供应商付款管理,提高营运资金需求的管理效率。在此反复强调,财务管理的目的是将“现金慢流”(Cash slow)变成“现金流量”(Cash flow)。

现金流量表说明,只有当营运资金需求的各种变量,如新资本开支、撤资、长期债务偿还、新的长期借款、股票发行和回购以及红利发放等都等于零的情况下,总现金流量才等于公司内部资金字面上,也就是术语中和现实中我们所谓的现金流量。不过,这的确是一个过于特殊的情况,不可能是对公司现金流量进行广泛全面分析的基础。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公司一般营运资金需求也在增长,公司资本投资额也相应增加,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司内部资金、经营现金流量和总现金流量之间巨大的资金差距。在通货膨胀较高的时期,公司的营运资金需求也持续增长,这就不难理解一些拥有大量公司内部资金赢利的公司会逐步面临现金枯竭的危机。如果我们将流动负债中的净变化,即新的流动负债用来偿付旧的流动负债加入总现金流量的同时,减去流动资产的净变化,而非现金的净变化,即可流通证券、其他短期投资等,我们就可以得到资产负债表中现金科目的净增长(或者净减少)。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张完整的现金流量表(如表2所示)。至此,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通过现金流量在数量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第9篇: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范文

财务公司是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诞生符合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长远利益。在本质上它是一种流动性转换与创造的媒介,其经营管理的本质是保证企业集团的流动性合理。随着集团内部经济联系的逐步加深,财务公司维持合理流动性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如果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不合理,不仅会影响财务公司流动性供应方的信任,也会进一步地削弱财务公司以及企业集团的信用,制约集团健康发展。但是,我国的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完善。

关键词:

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

一、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概述

(一)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概述。

财务公司是为企业集团集中管理资金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基础,达到为企业集团提供金融服务的目的。财务公司流动性是指财务公司在一定时间内筹集到一定数额的资金或变现公司资产,以满足资金需求的能力。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持有的资产流动性差对外融资枯竭导致无法满足到期支付需求的可能性。

(二)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意义。

自财务公司成立,就以强化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目标。但当前很多财务公司业务多样化,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流动性风险水平升高,给财务公司及企业集团带来不利影响。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如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导致企业集团的信用风险升高,制约企业集团的发展。通过专业方法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于财务公司至关重要。所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意义重大。

二、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流动性风险管理滞后与被动。在管理流动性风险时,只注重最终的表现形式,而没有意识到流动性风险的源头。财务公司仅凭主观经验来判断流动性风险,没有通过客观的指标体系进行预测监控,导致事后控制居多。此外,集团公司及其成员公司在决策中较少考虑对流动性的不利影响,财务公司也没有与成员公司有效沟通,使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难度增加。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主导权受限。

流动性风险管理主导权受限主要体现为其管理易受企业集团的行政干预。由于财务公司依附于企业集团,管理人员多数来自集团内部,其管理工作以企业集团的利益为主,我国大多数财务公司股权高度集中,这样就会导致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管理层没有独立。此外,财务公司的职责是为企业集团内部成员提供财务管理服务,主要对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这样企业集团的经营风险会直接影响财务公司,其经营管理必然会受到企业集团的行政干预。财务公司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时,由于隶属于集团公司的性质,往往会受到干预,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展开。由于缺乏独立性,在经营管理方面没有话语权,财务公司甚至成为激进的企业集团盲目扩张的融资工具,流动性风险极高难以化解。因此,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主导权受限是管理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财务公司还没有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程序。风险发生时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得到控制后也没有反馈机制来监察。此外,在以下几个方面也缺乏有力控制。首先,财务公司没有完善的流动性风险控制制度,不仅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也没有做到有力执行;其次,财务公司成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其专业性和独立性明显不足;最后,财务公司对雇员的控制也不到位,大多数财务公司没有专业人员管理流动性风险;另外,财务公司没有问责制,出现问题时责任难以界定,从而影响财务公司的发展。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多数来自企业集团,缺乏金融专业知识。这使得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不能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地预测和防范。另外,随着许多新型行业的不断涌现,对具有金融管理知识的人才需求增大,财务公司的激励机制落后,许多管理人才受其他行业薪资待遇的吸引,离开风险管理岗位。人才流失导致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人才素质下降。

三、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

(一)转变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

首先,转变事后控制观念,形成预测为主的前瞻性控制理念;其次,转变单一部门管理观念,形成多部门协作管理理念;再次,要意识到流动性风险管理对公司具有重要意义,加大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最后,转变流动性风险只具有损失性,越低越好的理念,流动性风险不仅具有损失性还具有收益性。

(二)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

财务公司应设立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监督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是财务公司董事会的下设机构,对企业集团利用财务公司的融资功能进行扩张的决策有权否决,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监督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运作,对风险管理政策进行评估,反馈到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从而保证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

(三)建立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合理的流动性风险体系需形成一套完善的流动性风险识别、应对及监察程序。流动性风险识别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开始,财务公司应运用识别程序来识别可能对流动性产生影响的风险。若发现近期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较高,流动性管理人员可以采用资产转换策略或增加负债战略来应对。财务公司需要设立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察与反馈机制,定期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监察。

(四)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素质。

财务公司必须以良好发展为目的挑选、任用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财务公司的新业务不断涌现。同时,流动性风险管理并不是独立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这就要求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科学的人员选聘和激励制度。

将人事部门直接任命的形式改为选聘、竞聘上岗等多种形式,并在聘用雇员中做到公平、公正。不断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并针对财务公司的特点形成科学的选聘制度。将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工作完成情况紧密联系,通过多种奖励形式结合的方法激励员工,从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

2、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

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财务公司应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培训方式可以采取定期的部门轮流培训、不定期全员培训等形式,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加大金融及管理方面的培训,在培训中将财务公司的未来发展目标与员工培训紧密结合,通过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这一重要途径提高其专业素质。

四、结语

财务公司在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我国财务公司在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体系,但某些问题在我国财务公司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中仍然存在。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转变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从而使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更加完善。

作者:安星雨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涛.集团财务控制[J].中信出版社,2011.8.

[2]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9.

[3]张梅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浅[J].财经界,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