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资源的意义范文

海洋资源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资源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资源的意义

第1篇:海洋资源的意义范文

静静地望着窗外,什么都是那么的单调,没有什么颜色,没有什么景物可以阻止

住我这忧伤的心情,我静静地呆着,静静地回想,为什么一切都是这么的不尽如人

意,我不想这样,也不习惯这样,可是,你又能改变得了什么,一切还是原来的样

子。

就是这样。站在当初自己感觉到幸福的地方,我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我是注定

了这样。我静静的哭泣,可是,哭又能改变得了什么呢?我注定就是这样的懦弱、无

助、没用。

我想想自己,我不会珍惜,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珍惜,我就是一个傻瓜。当初

自以为是的我,以为自己很好,可是,你又拥有了什么?什么都没有。还是静静地看

着窗外,品尝着自己一个人的忧伤。

传说,仰望摩天轮就是在仰望幸福,可是,我一直不会拥有,为什么,大概连

我也不知道吧!傻傻的我,什么时候才能懂得珍惜啊!!!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甚至可以说懒得去知道,呵呵 ,望着窗外,我依然是这样的孤单。

那个身影,那个人,一直我都在看着,静静地守候,不敢上前。看着微笑的那个

第2篇:海洋资源的意义范文

    原告:王小琴,女,26岁,居民,住江西省信丰县古陂镇中坑村社背村小组。

    被告:蔡启先,男,60岁,农民,住江西省信丰县同益乡土墙背村蔡家围村小组。

    1985年8月,原告经人介绍与被告之子蔡光华自愿结婚。婚后,因原告有一定程度的痴呆,做农活、家务均需他人指教,家中生活无调算,生活较为困难,夫妻感情一般化。原告与蔡光华于1986年7月生一女孩蔡春玉,于1988年生一女孩蔡春香,于1991年生一男孩蔡春生。原告生下蔡春生后做了结扎手术。1993年7月,原告之夫蔡光华病故。此后,原告家庭生活比以前更为困难,原告无法维持四口之家,于同年9月回娘家生活,3个小孩留在被告处由被告抚养。1993年11月,原告经人介绍与本县古陂镇中坑村刘性刚结婚。原告与刘性刚结婚后,夫妻和睦,但因原告已结扎,不能再生育,故希望从被告处要回小孩自己抚养。因被告不同意,原告即以被告年老体弱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继续抚养小孩;本人现生活富裕,有抚养孩子的能力,且本人已无生育能力为理由,向江西省信丰县人民法院提出起诉,要求抚养3个孩子。

    被告蔡启先辩称:原告患有痴呆症,其本人生活须靠别人维持,怎能抚养3个小孩?坚持由他抚养原告所生的这3个小孩。

    「审判

    信丰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要求抚养小孩符合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其请求应受法律保护。但鉴于原告患有一定程度的痴呆症,其抚养3个小孩的能力有限;而被告则有抚养小孩的能力。因此,从本案实际情况出发,为有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和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法院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了调解。经调解,双方当事人于1994年4月6日自愿达成协议如下:

    一、从1994年4月11日起,原告婚生女孩蔡春香由原告抚养,原告婚生女孩蔡春玉、男孩蔡春生由被告抚养;

    二、诉讼费100元由原告负担。

    信丰县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上述协议符合法律规定,予以确认。

    「评析

    一、本案原告虽患有一定程度的痴呆症,但其在抚养子女问题上,智力及行为能力并无什么障碍,有诉讼行为能力。因此,不能因为其患有一定程度的痴呆症,就认定其为无诉讼行为能力人,而其诉讼应由其法定人。本案原告以自己的名义亲自进行诉讼,并无不当。

    二、本案在实体问题上的焦点,在于法律规定的子女抚养权利义务关系与实际情况的冲突。根据法律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的未成年的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在监护关系上,父母对其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及顺序,在未成年子女的祖父母之前。本案原告之前夫死亡后,他们的婚生子女依法应由原告抚养,但原告因患有一定程度的痴呆症,生活上困难,无力独立抚养3个子女,而自行回娘家,将3个子女留在了被告处,由被告予以抚养。被告对3个孙子女的抚养,是基于他们的母亲无现时抚养能力而进行的,并不是基于婚姻法第二十二条所明确规定的“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的未成年的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这种义务。对此种情况,在解释上应取最高人民法院1984年9月8日《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4条的解释,即“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精神,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确无能力抚养或父母均丧失抚养能力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据此,被告抚养3个孙子女是有法律根据的。

第3篇:海洋资源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海洋经济;潜力;价值量;收益还原法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9(2010)06-0151-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资源和环境问题。目前,海洋资源退化和海洋环境恶化已成为不争事实,已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探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对于制订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涵义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是指海洋资源用于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依据勘察的海洋资源及开发条件信息,对其未来海洋资源进行工业开发利用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具体在计算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应为海洋资源总价值扣除生态环境灾害造成损失后的价值,即: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海洋资源总价值(未来贴现价值)-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造成的损失。

2 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潜力分析

此处主要评估我国近海主要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潜力,主要海洋资源包括:水产、港址、海洋石油、海盐、滨海景观、滩涂等。以下采用收益还原法对我国主要海洋资源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评估。

2.1 我国近海海洋资源经济价值

2.1.1 海洋渔业资源价值

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价可采用收益还原法。收益还原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1)

式中:P表示海洋渔业资源价值;A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纯收益;R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总收入;c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理论上需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还原利率。但实际计算时,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难以估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海洋渔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估算。2000~2008年我国海洋渔业增加值增长率范围在3.3%~20%之间,年均增长9.8%。取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为3.3%~20%之间,平均为9.8%。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为5.55%~22.25%之间,平均为11.05%。

据测算,我国近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567万t(其中黄渤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103×10t,东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279×104 t,南海北部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180×104-190×104 t)。2006年我国海水水产品产量2887.68万t,我国海水养殖产量为1445.64万t,海洋渔业增加值为1708.1亿元。因此,经计算得到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合理年纯收益近似为1190.5亿元(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近似采用当年海洋渔业的年增加值,其中计算时采用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计算)。因此,根据公式(1),可得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总价值范围在5350.56亿~21450.45亿元之间,平均价值为10773.76亿元。

2.1.2 港址资源价值

港址资源包括已开发利用的港址资源和未开发利用的港址资源。对于已开发利用的港址,可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港址资源价值评估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2)

式中:P表示港址资源价值;A表示港口运营的年纯收益;R表示港口运营的年总收入;C表示港口运营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参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港址资源开发类建设项目还原利率取8%。

2006年,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为2842.1亿元,则可近似为港址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根据以上公式,可得到我国港址资源价值为35526.25亿元。

2.1.3 海洋石油资源价值

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价值可采用市场价值法和收益还原法评估。市场价值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P=Pe×Q×r (3)

式中:P表示资源总储量价值;Pe表示资源单位采出量价值;Q表示资源储量;r表示资源回收率(%)。

2006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原油产量3239.91万t,实现增加值668.9亿元,单位海洋石油开采量价值为2064.56元/t。根据2005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组织的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初步结果,目前中国石油资源量为1070多亿t,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t。假设回收率为30%,采用市场价值评估,则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价值为152364.5亿元。

2.1.4 海盐资源价值

海盐资源价值评估,可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假设海盐生产年收入扣除年成本(包括投资成本、生产成本、税费、劳动者报酬等)后的年纯收益和还原利率不变,海盐资源价值评估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4)

式中:P表示海盐资源价值,A表示海盐生产的年纯收益,R表示海盐开发的年总收入,C表示海盐开发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还原利率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海盐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但实际计算时,海盐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难以估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海洋盐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估算。2000年~2008年我国海洋盐业增加值增长率在-1.1%~17.4%之间,平均为3.98%。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范围在1.15%~19.65%之间,平均为6.23%。

2006年,我国海盐产量3100.89万t,海洋盐业增加值44亿元,则近似确定海洋盐业职员开发的年纯收益为44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我国沿海海盐资源价值为223.92亿元~3826.09亿元,平均价值为706.26亿元。

2.1.5 滨海旅游资源价值

滨海景观资源价值评估采用或然价值法、收益还原法和成果参照法。2006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2619.6亿

元,则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近似为2619.6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其还原利率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但实际计算时,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难以计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计算。2000年~2008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增长率在0.2%~34.2%之间,平均为14.06%。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范围在2.45%~36.45%之间,平均为16.31%。根据收益还原法计算,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价值为7186.83亿~106922.4亿元,平均价值为16061.31亿元。

2.2 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

根据陈新明,我国在太平洋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专属区,目前控制了4.2亿t干结核量,11175.52万t锰,406.4万t铜,514.42万t镍,98.49万t钴的资源量,可形成年产300万t干结核、开采周期20年的深海产业。初步测算,投资该规模的产业总资本14亿~19亿美元,回收期7~12年,可获利润40亿~50亿美元。

根据测算,未来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为26亿~36亿美元,平均为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为212亿元。

3 海洋环境生态损害造成的损失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海洋灾害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洋环境污染造成渔业损失、风暴潮和赤潮造成的灾害损失等。

3.1 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渔业损失

我国海洋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次数仍然较多,损失较大。根据农业部和国家环境部的《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2~2007年,我国海洋渔业水域污染造成直接损失为2.43~10.8亿元,平均为5.6亿元,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27.4~42.7亿元,平均为31.86亿元(见表1)。根据收益还原法,取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估的还原利率,即5.55%~22.25%,平均11.05%。根据收益还原法,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渔业损失总计为493.69亿元~769.37亿元,平均为288.33亿元。

3.2 海洋灾害造成的渔业损失

我国海洋灾害类型主要有风暴潮灾害、灾害性海浪、赤潮、海冰、海平面上升等,其中风暴潮灾害和赤潮对海洋经济影响较为严重。我国沿海风暴潮主要造成沿海养殖业、港口设施等方面损失,赤潮对海水养殖业造成损失。我国2000~2007年风暴潮灾害和赤潮灾害损失(见表2)。2000~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和赤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合计平均为133.23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取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估的还原利率,即5.55%~22.25%,平均11.05%。根据收益还原法,我国海洋灾害造成损失的现值为598.79亿元~2400.54亿元,平均为1205.7亿元。

4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综合分析

通过计算可得,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在199737.16亿元~320335.57亿元,平均为214150.1亿元,见表3。

5 结论

根据以上计算,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开发潜力在5350.56亿~21450.45亿元之间,平均为10 773.76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潜力为35 526.25亿元,海洋石油资源可开采潜力为152 364.5亿元,海洋盐业发展潜力在223.92亿~3826.09亿元之间,平均为706.26亿元,滨海旅游业发展潜力为7 186.83亿~106 922.4亿元,平均为16 061.31亿元。未来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为26~36亿美元,平均为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为212亿元。

第4篇:海洋资源的意义范文

海洋经济发展创新

海洋经济是人类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获取海洋产品的经济活动,是由海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构成的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经济发展领域。目前,世界各海洋大国普遍重视发展海洋经济,把海洋作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我国海洋经济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比较快。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1979年全国海洋经济产值仅64亿元,2000年就达到4133.5亿元, 2013年就跳跃到54313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海洋产业增加值31969亿元,实现就业人数3513万人。目前,我国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北部湾和海南六大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为这些经济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珠三角为例,2013年海洋生产总值11284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8%;再以辽宁省为例, 2013年辽宁省海洋生产总值实现4065亿元,占全省GDP的15%,渔民人均纯收入1.46万元,增长5.8%。可见,海洋经济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海洋经济是陆地经济向海洋的延伸

海洋经济是开发和利用海洋中各种资源的经济活动。可以说,海洋经济是一种依赖海洋资源与环境,以消耗海洋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活动。因此,整个海洋所在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平台,海洋生态系统也因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入而耦合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海洋经济的目的不应是只重视从海洋中获取资源产品,只重视取得经济效益,而应同时考虑既要取得经济效益,也要取得生态效益,使海洋保持持续提供海洋资源产品和环境服务的能力。也就是说,现代海洋经济应该是海洋生态经济。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和陆地生态经济系统是地球生态经济系统的两个组成部分。海岸带把陆地与海洋有机联系在一起。从自然属性来看,陆地生态系统在海岸带向海洋生态系统过渡,两者具有有机联系性。从经济属性来看,海洋开发活动是陆地开发活动的延展,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海洋经济本身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独立部门的活动,而是陆地经济某些部门在海洋空间上的延伸,如第一产业中的陆域渔业和海洋渔业,第二产业中的陆域石油开采业和海域石油开采业,第三产业中的陆域农、林、牧、渔服务业和海洋水产服务业等。

二、海洋经济的发展关键在海岸带

海岸带是指特定空间的陆域与海域的集合体,因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相对便利的条件而成为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重点区域。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的主要产都主要依托海岸带而发展。可以说,海岸带是海洋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价值最高的区域。海岸带的合理开发直接关系到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全国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我国制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把海岸带作为向海洋进军的第一步,肯定了海岸带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海岸带在实现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海洋经济的发展重在创新

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包括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新技术的创新和机制的创新等内容。海洋经济发展观念的创新是指改变以往以牺牲海洋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以循环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来取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增长。首先,要树立海洋资源和环境有价的观念,开展海洋资源环境价值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次,要树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都是不科学的,不可取的。

海洋经济运行模式的创新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市场经济效益为导向,对整个产品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到回收全过程的微观运行模式和宏观运行模式的创新。从微观上来看,海洋经济中各行业、各企业等生产单位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要考虑生态系统发展的自然规律;既要通过充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及环境获得经济效益,又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及环境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从宏观上来说,海洋经济运行模式的创新是海洋经济活动的各具体生产经营单位微观运行模式创新的有机组合。

第5篇:海洋资源的意义范文

已有研究表明,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生物和空间等资源,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1-4]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有关海洋的国际公约、发展议程或行动计划相继出台。海洋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成为全球性共识,沿海国家开始大力推行海洋强国战略,纷纷推出海洋开发计划。[5]如1999年,美国即开始实施“国家海洋经济计划(NOEP)”;日本也非常重视海洋经济,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以海洋能源保护大海安全”的研发口号,开始对海洋能源加以开发研究;1997年又制订了《海洋开发推进计划》,提出运用科技以加速海洋开发。近年来,日本全方位推进海洋开发与建设,形成了海洋产业与海洋科技联动发展的基本格局。中国也深刻意识到了海洋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加快融入到海洋经济发展热潮中。据统计,近年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总产值已从2001年的7234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8439亿元,10年间增长了4倍多;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迅猛,2010年总产值达35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从2001年的4.7%递增到12.8%。继国务院先后确定山东、广东、浙江3省为“全国海洋经济建设试点省”,2011年3月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坚持“以海引陆、以陆促海、海陆联动、协调发展”,注重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优化形成重要海域基本功能区,推进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①作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之一,港城宁波集港口优势和区位优势于一身,拥有优越的自然、人文及社会经济条件,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占据重要的核心位置。目前,全市正积极响应国家及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努力向海洋经济强市跃进。显然,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宁波市核心区为例,就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中的国际合作问题进行较深入分析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二、示范区建设开展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海洋经济是一个完全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经济系统。开展国际合作,不仅是海洋经济开放性的内在要求,也顺应了“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潮流。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核心区,宁波海洋资源比较丰富,海洋产业基础扎实,港口条件得天独厚,区位优势明显,但也遇到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生态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等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对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阻碍。建议通过加强“国际合作”这个平台,充分利用国外充裕的资金、先进的海洋开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示范区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一)必要性与目标分析

1.优化海洋资源与要素配置的需要。由于各国和地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具有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互通有无,促进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为各国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要素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国和地区之间不仅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文化领域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各国和地区经济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程度大为加深。由于历史、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各国和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此外,海洋经济主要是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为主的生产活动,而海洋资源开发是一项风险大、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的活动。对此,宁波可以利用海洋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经验来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服务,而发达国家或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资金或者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来投资宁波的海洋产业以取得丰厚的经济收益,最终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2.协调海洋资源利用矛盾的需要。如前所述,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着未来。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海洋及其空间资源为基础的海洋经济成为各国海洋利益角逐的焦点。但由于海水的流动性,海洋天生就是个一体化区域,纵使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各国海洋区域权利进行界定,但涉及海洋的争端仍时有发生。我国南海更是争端多起的海域,多国觊觎着南海丰富的资源,纷纷提出管辖的要求。这种因争端引起的资源所有权纠纷,导致开发利用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并有激化的可能。春晓油田开发向周边省市提供了丰富的天然气,但也引起了日本投来觊觎的眼光——由于油田距离日中中间线只有5公里,日方认为油田开采会带来吸聚效应,进而损害日本的利益。声称如果中国决定在“春晓”油气田开展生产活动,日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对中日关系带来一定挑战。此外,一些渔民海洋意识缺乏,经常忽视海洋法的规定,去他国海域进行捕捞;海洋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也造成了他国海域的污染。类似矛盾和冲突,都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这个平台解决。

3.解决共同性海洋问题的需要。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逐渐加深,开发利用的程度不断深入。但这片辽阔的水域仍有许多不为人所知之处,也存在着众多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例如,海洋灾害海啸、地震等此起彼伏,尤其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引起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露使世界大为震惊,也使人们对海洋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人类开发海洋或者由于意外事故而引起的海洋资源锐减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等,也时常发生。显然,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及灾害的预报等海洋事务,也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加以解决。

(二)可行性与潜力分析

宁波是海洋大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较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同时,宁波已经与许多海洋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实践,加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和较强可行性。

1.要素资源的互补性。宁波发展海洋经济资源基础雄厚,包括漫长的海岸线、辽阔的海域、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优势以及富饶的滨海旅游、渔业等资源。其海域总面积达9578平方千米,海岸线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特别是港口优势明显,在国内港口排名第一,在世界港口无论是货物吞吐量抑或是集装箱吞吐量都位居全球前十。而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一些自然因素的制约,资源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双方合作开发潜力大。近年来,宁波审时度势,认识到自身海洋资源优势,加大对海洋科研的投入,并且拥有宁波大学生物学院、宁波海洋开发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学院等海洋科研机构,拥有9家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在海洋科技方面取得重大的进步。但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仍不乏存在差距,诸如:深海勘探以及大洋钻探方面与世界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美国的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热能转换技术;日本在海洋图像与数据处理和地球变化方面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双方在要素资源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互补性。

2.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关系到港口物流、临港工业以及一些海岸带产业的发展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海洋经济的规模。由此可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重要基础。宁波由于自身优势条件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以及设施间的有效配套衔接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杭州湾大桥的建成以及甬台温铁路的通车,使得宁波的交通大为改善,港口集疏运网络日趋完善。现阶段,浙江省以及宁波市正加大对一些海岛的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电力、水利等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提高这些海岛的基础设施水平,以便有效开发当地的海岛资源。近年来,宁波市一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了海岸及市区的防洪工程,海滨地区防御台风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些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宁波开展海洋经济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以及提供了硬件基础。

3.雄厚的海洋产业基础。当前宁波海洋经济初具规模,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一位。现阶段,宁波已经形成了以临港大工业为支柱,海洋渔业、滨海旅游、海洋运输业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海洋产业体系。其中,临港工业在宁波工业中的比重已达三分之一,主要以钢铁、造纸、机器设备、石化、能源及汽配和修造船为主,并形成了产业群。宁波拥有丰富的海岛资源以及滨海旅游资源,滨海旅游业不断快速发展,日渐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兴海”战略的实施,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清洁能源业等高技术产业开始起步,目前宁波有宁波超星海洋生物公司、宁波海浦生物公司、绿之源、大红鹰生物等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清洁能源主要有海洋风能、潮汐能等。以海洋风能为例,目前慈溪鹤浦风电场、象山檀头山风电场、高塘岛风电场和北仑穿山半岛风电场项目正在建设中。这些都为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开展海洋经济合作奠定雄厚的海洋产业基础。

4.显著的对外开放优势。早在1842年,宁波就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30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宁波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宁波与世界其他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特别是入世以来,宁波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其中利用外资在宁波对外开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0年宁波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95个,合同利用外资4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实际利用外资23.2亿美元。宁波是一个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地区,2010年宁波外贸进出口跻身全国前十名,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29.04亿美元。宁波拥有众多开发区,包括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宁波出口加工区,这些区域外向型高,开发开放较为完整;此外,这些区域还设定不同的优惠政策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目前宁波有众多外资企业,包括韩国三星重工、美国埃克森公司、日本岩井、印尼金光集团、泰国正大集团。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宁波在引进外资、技术及管理经验上有众多招商引资的创新举措,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示范区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的路径与策略选择

开展海洋经济国际合作,不仅是促进宁波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具备了一系列有利条件。尤其是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合理利用国外要素资源和巨大市场,提高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实现海洋经济振翅腾飞。

(一)引进国外资金及先进技术,促进海洋资源有序开发

资金与技术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虽然宁波经济实力雄厚,民间资本充裕,但其海洋经济投入较海洋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对不足,更缺少先进的核心技术,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对此,可以通过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如国际信贷合作、国际融资合作以吸收国外资金,充分利用国外风险投资,实现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包括无人岛的开发利用;同时发挥宁波渔业资源丰富的相对优势,鼓励外资企业直接或间接投资,促进海洋经济与渔业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进程。技术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包括引进国外海洋科技人才、召开科技专题会、专家互换、交换科技情报、建立联合科研机构与培训中心或进行设备进出口等方式,学习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稀缺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配置水平。换句话说,加强国际合作不仅在于引进资金、技术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伴随着人才与先进装备的引进,改进管理体制,提高海洋经济创新能力,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

(二)加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许多海洋经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投入都很高,并给予了相关政策支持,形成了海洋产业园。如美国的大西洋海洋生物园和夏威夷海洋科技园、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海洋产业园以及日本的海洋科技中心。但受技术、资金等方面制约,目前宁波临港大工业突出,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清洁能源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及海洋新兴产业并给予战略支持。宁波可以与国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合作,通过利用国外的科技成果,着力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为宁波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途径,为提升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还可以积极引导国外企业加盟,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促进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三)健全相关法规和合作机制,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资源和环境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优良的环境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发展将是无稽之谈。沿海各国对海洋开发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公共海域资源与环境也造成了极大污染和破坏,特别是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防范能力差,生态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当今国际社会最具权威的海洋法规,公约明确表示各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为此,各国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必须履行公约义务,同时树立全球意识,对一些欠发达国家进行海洋环境保护援助。为此,宁波应大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治理工作,在制定外商投资优惠政策时,进一步明确海洋环境保护的义务,规范外商的行为,做好减排减污工作。同时充分发挥东盟、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组织在海洋环境保护的作用,构建海洋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包括健全针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及具体操作程序,设立专门的负责机构,明确海洋环境问题预防及解决措施和方法,促进宁波及全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6篇:海洋资源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物理海洋学;微课;翻转式课堂;微时代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10

基金项目:江苏品牌建设工程海洋技术专业立项项目(PPZY2015B116);

淮海工学院教学改革课题“海洋技术品牌专业课程教学与特色文化素养培育――以《物理海洋学》为例”;

淮海工学院2015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DS2015027)。

1.教学过程问题

物理海洋学是海洋技术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理论性较强,加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听起来有些抽象。通过课堂讲授,一部分学生始终不容易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例如:①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模糊;②动量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不清晰;③对Ekman漂流和Sverdrup环流理论理解不深等。针对这些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仅仅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2.微课设计――以“地转偏向力” 为例

自2013年以来,国内兴起的“微课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育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催生出翻转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新理念。知识性是微课程内在属性,知识性原则首先要求所选择的主题要有意义,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于制作成微课程,只有某学科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才适合制作成微课程。目前国内的微课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创作模式和创作工具。下面以“地转偏向力”这个重要知识点开展微课的构思设计。

要把地转偏向力这个知识点讲清楚,应该包括地球自转、惯性坐标系与非惯性坐标系、地转偏向力公式推导、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物理海洋学中地转偏向力是否考虑的罗斯贝数。如图1所示。

3.微课教学效果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受多种因素干扰,往往缺乏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会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看影视剧、浏览各大新闻网页上。微课教学帮助学生自觉排除外在干扰因素,使其能专心于微课主题,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兴趣。我们选择的主题具体、实用,并配合精简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和舒缓的音乐来呈现内容,让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中细细品味内容,立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图2是我校海洋技术专业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2012级和2013级连续两届的评教结果,其中2012级未采用微课教学,2013年采用微课教学,图中纵坐标是人数百分比。可以发现:2012级两个专业评教结果不理想,其中评为优秀率仅为海资121班46.9%,海技121班43.7%;2013级评教成绩明显提升,其中优秀率为海资131班69%,海技131班63.5%。

物理海洋学是我校本二海洋地理信息大类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予以一定的重视。微课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翻转式学习的教学理念,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其科学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第7篇:海洋资源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德育 《历史与社会》 资料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69-02

德育,顾名思义即道德教育,有广义德育与狭义德育之分。其中“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本文主要探讨的德育是学校德育(以下简称德育)。德育隐藏在校园的一切活动中,包括践行学校办学理念、打造校园文化、构建课程等。其中在课程构建方面传递德育,即在日常的学校课程中传递道德知识,陶冶人的情操,是实施德育的较为重要的形式之一。

“《历史与社会》是在7-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公民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课程总体目标是对新型公民素质的培养,核心是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这是每一名《历史与社会》任课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笔者基于个人教学经验,通过选取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尝试探讨一些恰当的渗透德育的教学途径。

1.选择隐含德育内容的课内外资料

选择隐含德育内容的课内外资料是探究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途径的第一步。《历史与社会》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料,但并非是显性知识,而是隐性知识。这就亟待教师在认真剖析教材的基础上,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德育资料。

例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之第一子目《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呈现了一幅《古代希腊》地图。这幅地图展现了古希腊的地理全貌。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利用图文资料,分析自然环境对早期区域文明的影响。如果利用这幅《古代希腊》地图,结合教材文字资料“欧洲南部的希腊半岛,东邻爱琴海。这里山峦起伏,海岸线曲折,海上岛屿星罗棋布……”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希腊民主产生的影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的商品经济发达和城邦国家的建立,使得城邦内的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利的渴望更加强烈。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理念强调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加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教师选择图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希腊民主产生的影响”。这恰恰是践行《历史与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同时也在无形中进行了德育渗透。

另一方面,《历史与社会》教材蕴含的德育资料毕竟有限,有时适当选择相关课外资料进行德育渗透,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教材德育资料不足的问题。

例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通过引用一些图文资料,如《美利坚民族的形成》、《17世纪欧洲的咖啡店》等,来帮助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促进了大陆迁徙,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的眼光。但是,有限的图文资料不能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这时,教师适当引用一些相关的课外图文资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比如,运用几幅《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地图》,揭示欧洲人对世界了解的变化过程;运用《14世纪前后欧亚商路的地图》、《新航路开辟商品交流路线图》帮助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学生的全球视野意识在无形中树立。

2.隐含德育内容的资料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选取隐含德育内容的资料是前提,如何将所选资料更好地在教学中运用与前者相比,更为重要。

案例:

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之《海洋对人类的影响》为例,本课的课标要求——“描述世界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教材编排特点一一借用地图与图片等形象事物辅助说明相关内容,这符合了七年级学生的认知需求——易接受直观形象事物,课后思考题的设置,真正使学生在“动起来”的过程中,将本课学习内容学以致用;学生情况——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换之际,对本课的地球知识、地图知识有一定的储备,对海、洋等地理概念的理解不明。依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情,教师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一一学生说出四大洋的名称,利用《世界地图》,区分海与洋的概念;学会在世界地图上准确填充四大洋的位置;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一一分组讨论“海洋对人类的意义”,后展示讨论成果。在上述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搜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鉴别的能力与合作意识,理解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逐步形成海洋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学目标中隐含德育的内容包括在“学生填充四大洋位置的过程中,形成空间思维能力”;在讨论“海洋对人类的意义”的过程中,形成对信息分析、判断和鉴别的能力,合作意识,理解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逐步形成海洋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材蕴含的德育资料,包括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思维的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帮助学生理解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逐步形成海洋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图片——《海上石油开采》《潮汐能发电》《海岸风情》《马六甲与苏伊士运河》。另一方面,教材蕴含的德育资料毕竟有限,师生共同搜集一些相关课外资料,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实教学内容。

依据上述分析,教师可设置如下教学流程:

第一,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准备上课教具——地图,布置学生搜集海洋对人类意义的相关资料。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讲课时对知识进行分类并形成相应的策略:1.通过阅读教材可获得的知识,即知识的存在点,让学生自行找出。2.课标要求中的重点特别是难点知识,利用《世界地图》,采取探究性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分别攻破。学生围绕教师布置的任务主题,查阅相关资料。

第二,导入环节:教师引入时政新闻“中日之争”,设问“为何中日两国对展开激烈争夺”——这反映出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重视。学生在此环节,大胆猜想和揣测。

第三,基础知识学习部分:

教师利用《世界地图》,以举例和图示方式帮助学生区分海与洋的概念。随后教师提问学生“世界大洋的名称是什么”,“你是否能在世界地图上(教师课前绘制在黑板上的与学生手中的地图册地图)标出”。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在黑板上、地图册上填充四大洋的位置。教师展示学生的填充结果,并点评。

随后,教师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海洋对人类的意义”;后就学生的汇报内容予以点评,总结出“海洋对人类的意义”——“海洋为人类提供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意义,海洋的资源意义,海洋的交通意义,海洋的渔业价值等”,并在黑板上予以展示。

第四,小结。教师就学习方法进行总结——“是的,我们要学会这种学习方法,利用有关资料、图片、地图等说明某一问题”。

最后,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教师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多媒体上清晰地展示出来。

第8篇:海洋资源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051-02

纵观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是因海而兴、因海而强、因海而昌盛。世界上10个最发达国家中有8个在沿海,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世界五大产业带全都濒海而建。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海洋拥有无法估量的通道价值和战略价值。中央在十报告中高瞻远瞩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海南也及时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一、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海洋经济一词的较早表述,见于1999年10月12日―13日加拿大AVSL举办的主题为“海洋经济与圣劳伦斯发展”的论坛,该论坛主要探讨海洋经济在圣劳伦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2009年6月,美国出台了国家海洋经济计划的第一份独立报告《美国海洋和海岸经济(2009)》,并召开了美国“海洋经济:海洋在国家经济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听证会。后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关于改善海洋、海岸和大湖地区、增强海洋经济实力发展计划”的备忘录。至此,美国海洋与经济的联系以及海洋在经济中的地位,才首次被提升到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高度。Rockefeller(2009)指出,“海洋经济及其重要性在当今得到了很好的见证,从食品到燃料,我们依赖于海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驱动经济发展。”关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IUCN(2009)提到“健康的海洋经济”(Healthy-

blue economy),事实上是将海洋生态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入海洋经济中的发展思维,是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经济系统统筹协调的发展模式。

(二)国内研究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五次海水养殖浪潮,被称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史上的五次海洋产业技术革命。20世纪80年代,我国又提出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向海洋乃至内陆水域索取人们所需要的、更多的优质水产品的“海洋革命”的新构想。此后,“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的口号频繁出现于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文献中。宋幼勤(2001)认为,海洋经济即为蓝色经济,或者将蓝色经济解释为海洋经济的衍生形式。还有学者提出了更狭义的海洋经济概念,将海洋经济定义为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车亭,2007)。而近期,尤其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提出后,国内各界对于海洋经济的理解(姜大明,2009;龙永图,2009)虽然在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基本上都已将海洋经济与蓝色经济做了区分,将蓝色经济视为较之于海洋经济的一个更为宽泛、更具发展内涵的概念,更强调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海洋生态与经济、社会等子系统的协调,海洋产业外延的扩展,即由单纯的海洋经济扩大到海洋、临海、涉海三方面,以及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1]。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挑战

(一)发展现状

海南省四面环海,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海域面积的2/3,海岸线长度1 823公里,拥有国内唯一的热带海洋性气候,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作为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省2011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12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24%,逐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等四大支柱产业;2011年,这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396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64.7%。逐步形成了以海口市为中心的北部综合产业带、以三亚市为中心的南部休闲度假产业带、以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东方工业区为主体的西部工业园区和围绕“博鳌亚洲论坛”的东部旅游农业产业带。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海南省航空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该省的消费需求,有力地拉动了海南省经济增长[2]。海洋港口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形成了北有海口港、南有三亚港、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东有清澜港的“四方五港”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1.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海南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滞后、比重过低。2010年,海南省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2:23:55,而全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47∶48,与全国对比,海南省海洋经济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

2.海洋科技力量较为薄弱。海南省海洋人才缺乏,科研机构分散、规模较小,尚未形成合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型研发基地,影响了海洋科技综合优势的发挥。科技成果产业化进展较慢、转化率较低。

3.海洋产业投入不足。目前,海南省海洋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各级财政没有设立海洋产业专项资金,不能发挥财政对海洋产业投入的带动作用。同时,涉海企业也没有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融资渠道不宽。造成海洋产业融资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而海洋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进程。

4.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健全。海南省海洋立法进程相对滞后,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现行海洋法律法规过于原则化,有些已经建立的海洋法律制度内容不够完善、不配套、不系统,没有形成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

(三)机遇与挑战

海南省虽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但是2011年海洋经济总产值仅为612亿元,与广东(9 807亿元)、山东(8 300亿元、浙江4 500亿元)、福建(4 420亿元)等沿海省相比差距很大,这与其海洋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匹配,离海洋经济强省差距甚远,大海洋小产值矛盾尤为突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海南省如何在较短时期通过跨越式发展,达到或超过沿海强省海洋经济水平,是建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和实施绿色崛起面临的重要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作为海洋大省的海南省迎来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机遇,海南省该如何利用好辽阔的海域,抓住机遇建“海洋强省”。海南省应大有作为,也义不容辞。因此海南省应利用好优势的海洋资源,跨越式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推进“海洋强省”战略步伐,早日实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三、加快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培养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

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网络、媒体、展览等多种途径,强化海洋国土观念,增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意识,强化海洋环境资源意识,深刻认识发展海洋经济对维护南海和海洋权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强渔监船队建设,开展南海定期巡航制度,依法开展巡航监视和执法检查,对越境捕捞渔船依法查处。建设南海维权基地,在西南中沙群岛设立行政机构,加强对西南中沙群岛的行政管理。鼓励海南省渔民建造钢质大型渔船,建设西南中沙渔业补给基地,发展外海捕捞,进一步维护我国南海[3]。

(二)实施科技兴海,加快发展步伐

整合现有的海洋科技力量,以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基础组建海南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建立军队、企业、科研院校研发体系,支持海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争取设立国家南方海洋科研中心和科考基地。多渠道增加海洋科技投入,财政逐步增大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资金规模,支持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活动,推进海洋高新技术成果集成创新和产业化。建设南海海洋科技研发基地和产业园区,加快海洋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科学开发西南中沙海洋资源,同时在三沙市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并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产业规模

政府应加强财政资金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支持,特别是要增加对公益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将南海油气开采税收的一部分用于军民共建海防体系建设,力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物资、装备免税。搭建投融资平台,逐步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群众自筹、吸引外资等开放式、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和国家中长期政策性贷款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将资金向海洋产业倾斜[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商采取各种投资方式兴办海洋外资企业。

(四)抓好项目建设,强化带动作用

应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引入一批关系全局和带动性强的重大海洋经济项目。要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优先保障具有重大影响的海洋项目用海用地指标,并以此类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带动辐射功能,促使相关海洋产业集中集约发展,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壮大海洋经济总体规模,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后劲。重点抓好海洋旅游、海洋石油化工、海洋船舶制造、滨海矿砂项目和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的建设。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开发西沙、中沙、南沙海域资源。

(五)完善法律体系,提升管理能力

完善地方海洋立法内容,重点推进法规空白领域的地方性立法工作,增强海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港口管理、海洋渔业管理、海洋资源管理、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海岛开发与保护、海域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法规体系建设,形成更加完备的海洋综合管理法律制度,做到依法“管海”、依法“用海”和依法“兴海”,把海洋资源开发和管理活动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海上执法协调机制、海上执法信息通报和案件移交制度,开展海上联合执法行动,提高对海上综合案件的处置能力,制定海上应急执法工作预案,提高海上执法的整体力量与优势。

(六)实施人才战略,增强发展后劲

突出引进和用好高层次海洋创新创业型人才,加强重点海洋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创新海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营造适合海洋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制定海洋人才管理政策,狠抓落实,把海洋重要人才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人头上。实施海洋人才工程,重点引进和培养海洋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海洋基础科技人才和海洋管理人才;加快推进滨海及海岛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海洋新兴产业、南海资源开发等重点海洋产业的人才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海洋人才公共信息与公共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崔玉阁.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2] 齐美东.基于SWOT的海南海洋经济发展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1,(1):135.

第9篇:海洋资源的意义范文

天津市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顺应全球海洋大开发潮流的需要

随着全球陆地资源的大量消耗,海洋在21世纪全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然而,纵观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海洋资源粗放开发、肆意挥霍浪费现象严重,沿海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海洋经济发展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即使发达的西方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做得也仍然不够[19]。因此,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倡导低碳经济,是一个引领新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有关研究显示,海洋不仅具有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广阔空间,而且是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源宝库。因此,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已成为实现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必然选择,它既是对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科学矫正,又代表着新兴海洋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方向,完全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超大型沿海直辖市的天津,要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必须站在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发挥沿海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协调好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持续快速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力争尽快使天津进入海洋低碳经济强市行列。

2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需要

当前,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滨海新区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项目的落户投产,使能源消费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导致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大大增加[20]。在滨海新区的经济结构中,海洋经济占到了滨海新区国民经济的50%以上,越来越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进入海洋产业范畴,滨海新区建设速度的加快也意味着海洋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预示着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必然成为滨海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的战略选择。如果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海洋低碳经济,滨海新区经济总量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的正相关性将长期存在,必然会使滨海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走入低碳时代,对于滨海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引导沿海产业区进行低碳化改造,才能增强滨海新区综合竞争实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变海洋优势为经济优势,确保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3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促进天津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天津海洋经济的发展仍存在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现象,相应的产生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09年天津市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0.2∶61.6∶38.2[5],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传统产业比重较高,其中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都会增加碳排放,例如围填海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填海造地占用滩涂湿地,干扰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港口、码头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疏浚泥沙入海,港区内船舶含油废水等污染物的不适当排放,均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系统恶化,减弱海洋的固碳能力,使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由此加重海洋经济的高碳倾向[21]。此外,海洋物流业、海洋金融服务业等以低碳为特征的现代海洋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新兴海洋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海域使用缺乏生态保护考虑,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沿岸有限海域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近海渔业资源遭到了破坏,近岸海洋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因此,面对严峻形势,发展海洋低碳经济为天津海洋经济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转型是时代的要求和未来的趋势,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在海洋领域中植入低碳发展模式已迫在眉睫。只有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符合低碳理念的海洋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推动天津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海洋经济成为天津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生力军。

天津市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式

1加快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新能源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因此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和保证[22-23]。众所周知,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能源,除海洋石油、液化天然气等传统碳基能源外,还蕴涵丰富的可再生绿色能源,包括潮汐、海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多种形式,因此,对海洋可再生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重点。如果能将这些可再生的海洋能源充分开发利用,提高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但可降低化石能源使用率,进而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24],还可使潜在能源资源得到开发,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达到调整优化现有高碳能源结构的目的。因此,实现海洋低碳目标首先是加速海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按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总原则,积极探索海洋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的开发利用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开发一批以海洋能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积极推动海洋产业中各种节能技术的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此来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量和排放量[25]。

2积极发展海洋碳汇渔业

海洋拥有丰富的碳汇功能,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因此,作为沿海城市,应充分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存储二氧化碳的特性,积极发展“蓝色碳汇”,全力抢占蓝色低碳经济的技术高地,力争发展现代化的海水养殖业,对于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①大力发展海洋植物养殖。最主要的是海藻养殖,由于海藻本身具有固碳、低碳性质,产值高,产量大[26],因此,对于天津沿海乃至整个环渤海区域,在沿岸尚未开发利用的滩涂地区种植海藻,通过藻类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固碳,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海洋微藻能源,不但可以减少环境中的二氧化碳量,同时能利用其特点生产生物柴油,这也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手段。近来研究表明,燃烧海洋微藻可以发电,且不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没有净增加,因此,大力发展经济藻以及产油的能源藻是消耗二氧化碳“变废为宝”的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②大力发展海水动物养殖。在天津海域,增加投放人工鱼礁的数量,积极发展生态系统养殖模式,大力开展鱼、虾、贝类等多种生物的工厂化养殖、增殖,通过增养殖达到海洋生物种类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推动海洋增养殖生物固碳、汇碳。特别是贝类,由于其特殊的滤食性,能够大量吸收、凝聚、汇聚二氧化碳,且无需人工喂养,因此拓展贝类养殖区是发展碳汇渔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3大力发展海水综合利用

作为天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海水综合利用已在“十一五”期间崭露头角,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朝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海水综合利用虽不是直接进行固碳,但能减少能耗,节约资源,达到间接固碳的目的。目前,天津海水淡化能力全国名列前茅,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与发电、制盐等关联产业进行配套,形成产业链,将用于发电的冷却海水进行淡化,生产的淡水作为城市用水的重要补充来源,同时将淡化后的浓海水进一步综合利用,用来制盐和提取化学物质等,不但实现了能源的梯度利用,也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了海水的综合利用效率,达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此外,海水直接利用前景亦十分广阔,目前特别是在工业化直接利用方面成果显著,以北疆电厂为代表的现电厂采用海水作为冷却用水,使本来淡水资源相对紧张的天津缓解了巨大压力。因此,未来如果直接利用海水能进一步在更广阔领域和重大项目中得以顺利应用,那么将节约大量淡水资源和能源,间接达到了低碳的目的。

4构建沿岸湿地生态网络体系

湿地是吸收二氧化碳的天然宝库,构建沿岸湿地生态网络体系,对于发展低碳经济不可或缺。在发展海洋低碳经济过程中,要把构建沿岸湿地体系作为增加碳汇潜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沿海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本来自然岸线资源较少的局面更加紧张,随之而来的是滩涂资源的日益匮乏,沿岸生境的不断恶化。因此,对滩涂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如此现状,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正确协调土地开发与湿地保护的关系,集约节约利用沿岸的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植物和土壤的固碳能力,通过其特殊的生态功效保护沿岸生境,改善沿岸湿地的生态平衡,实现低碳的沿岸开发模式。同时,结合天津盐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沿海盐碱地的综合改造利用,大力引进培养本地适生、环境净化能力强的植物对盐碱地进行改良绿化,开发利用其特有的功能价值,以充分发挥其固碳能力。

天津市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1深化海洋低碳发展理念,将低碳经济纳入发展规划

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进入低碳发展时代已是大势所趋,对于滨海新区乃至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倡导低碳模式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将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指南。发展海洋低碳经济,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项目引进、技术推广、人才战略等方面进行支持和引导,培养深化具有可持续竞争能力与发展能力的理念,研究制定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出台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以低碳经济理念指导海洋产业的发展,开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收益为基础的海洋产业发展模式,营造在海洋领域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氛围,将海洋低碳经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同时,将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纳入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在规划中突出体现低碳理念,把“低碳化”作为天津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引天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科学处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海洋经济能够健康快速蓬勃发展。

2开展海洋低碳经济研究,大力发展海洋低碳新技术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在海洋经济中的体现需要科技进行支撑。为了更好地践行低碳策略,需要积极开展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低碳经济方面的基础研究,充分利用科技兴海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海洋低碳经济的新思维、新观点和新理论,研究制定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不仅作为海洋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政府部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政策、管理海洋经济事务提供有力支持。对于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付诸实践,海洋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操纵杆。因此,充分发挥天津海洋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和涉海企业,着手开展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推动海洋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从生产源头、过程中和末端全方位开发应用于不同海洋产业的无污染、低成本、高效益的低碳技术,加快对二氧化碳捕捉、储存及再利用等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海洋低碳技术体系,尽快形成强有力的海洋低碳技术储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于海洋低碳技术的研发当中,加强涉海企业与涉海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之间的合作,依托科技力量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天津海洋低碳经济产、学、研、用相结合,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海洋低碳经济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创造科技效益双飞跃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