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第1篇: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提高;数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67-01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几点:

一 要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活动,教师必须认真改进教学方法。

1.重视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学好数学必须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应用,亲身感受身边的数学,进而促进数学的教学。

2.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从阅读开始。在初步养成看书习惯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数学课外材料,组织课外活动进行学习交流。

3.教学手段要现代化。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文的教学内容,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参与教学过程。

4.要建立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是人类数学长期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教学中应重点提炼方法,形成观点,使数学教学简单化,使学生学以致用。

5.要培养学生创造力。要让学生有创造精神,教师首先要施以创造性的教育,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利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 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目前,在数学的教学中,“教与学分离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与学分离现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教与学分离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

三 加强对后进生辅导

后进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有主观的。客观因素除学生自身的生理和智力有缺陷外,还有在心理上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没及时解决等方面。但是,要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教师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1.关心爱护后进生,激励后进生“想学”的愿望。在日常生活中和教学活动中,对后进生都要格外关心爱护,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困难,不失时机地激励他们产生“想学”的强烈愿望。比如:多找后进生谈心、编座位照顾后进生、上课要多提问后进生、耐心回答后进生的提问、当面批改差生的作业、采取“一帮一”的活动、多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等措施,这样就能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2.在讲新课时,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让后进生也能跨进新知识的门槛,让后进生感到自己能学,学起来不会吃力。在给学生上新课时,把知识的“度 ”放缓一些,对知识点少发挥、少加深,让后进生理解新课的内容并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在练习中补充一些综合性题让成绩好的学生吃“饱”,而对后进生不作要求。对有的知识点,也可以放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加深和拓展。后进生是班集体的组成部分,教学效果应当追求全班的整体效果。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勉强赶速度,而是做到照顾后进生,想方设法把难的东西变得容易一些,把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一些,使他们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例如:在讲重点内容时,我切实做到放慢速度,并尽可能重复一、二次;在要后进生回答问题前,让他们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诱导他们积极思维,让他们真正地掌握有关知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2篇: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2008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明确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理念,指出微课包括5个步骤:提炼需要讲授的核心概念;撰写15-30秒钟的简介和总结,提供核心概念的相关背景材料;录制1-3分钟的教学录音或视频;设计课后作业和需要思考、探讨的问题;将教学视频和课后作业上传至微课管理系统[1]。

国内学者有关微课的概念并不统一。胡铁生最初提出微课是一种针对某个教学环节、知识点的新型教学资源,最近他将该概念更新为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资源[2]。李玉平提出微课以数字故事为主要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宗旨是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3]。范福生认为微课是支持远程学习、个性化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以在线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情景化、可视化、趣味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4]。

微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短小精悍,主题突出;有利学生碎片式、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兴趣;顺应时展,适应现代网络社会发展需求。

2 微课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微课是医学心理学课堂教学之外的有效补充

尽管当前我国医学院校基本都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但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存在一些共同问题。①课时量偏少。医学心理学课程在大多数医学院校都以大班课为主,学生人数众多、课时有限,目前各个院校医学心理学开设的课时数有36节、30节、16节不等。而国内有学者提出医学心理学总学时数应保证在64学时左右,并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5]。有限的课时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大量的信息,却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②教材多侧重理论内容。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双重属性,以及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6]。而现有的医学心理学教材大部分侧重理论介绍,很少提及学习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利于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获得实际应用价值。③医学心理学相关的教学视频资料较少,且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不易吸引学生兴趣。

微课则可以借助资源共享平台,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将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有效结合,弥补医学心理学课时不足、内容偏重理论,无法拓展开来的缺点,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2.2 医学心理学微课的设计思路

从教学方式上来说,微课以知识点为节点,灵活地将较长的章节内容分割为若干个小的知识点,使得内容简练,重点突出,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7]。医学心理学学习不仅能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帮助其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方法,还能帮助其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心理自助与助人技术,增强其心理调节能力和对挫折的适应能力[8]。因此,制作医学心理学微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教学中的知识小点,制作数个微课,供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将非常抽象的心理学理论概念具体化、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形象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真正学有所用。

在具体设计中,可根据医学心理学不同的教学内容,制作不同类别的微课。以西安某医学院为例,目前选用的医学心理学教材为姚树桥主编的十二五规划教材。针对绪论、心理学基础、主要理论流派、心理评估等基础知识内容进行微课设计时,适宜将内容设计成讲授式,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如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身如何相互作用、各学派的主要观点等进行进一步讲授,使学生对知识点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以新的视野审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教材中的病人心理、心理应激和健康行为这几部分内容进行微课设计时,适宜针对具体知识点将内容设计为讨论类微课,比如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矫正烟瘾、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对手术前病人进行心理干预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具备更广阔的临床思维。针对心理干预各论的内容,适宜将微课设计为案例式,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或操作演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 医学心理学微课存在的问题

3.1 很难从广度、深度层面展示全部教学内容

微课短小精致的特点决定了广度、深度方面的欠缺。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繁多,涉及心理学各个方面。一些内容尤其是涉及心理学理论部分的内容难以理解,如果想系统学习理论部分的知识,单独一节微课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以若干节微课组成的专题或主题进行学习。但是,对于某些逻辑关联较强的复杂知识点或者难以划分的知识点而言,难以做成微课。对于医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而言,这种断裂式分割式的学习只能针对相对典型的、突出的难点进行。

3.2 制作技术要求较高,广泛推广较为困难

微课的表现形式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习时间地点也不受课堂学习的各种限制,内容也易于分享与交流。但是微课的整个制作过程,比原有的教学模式复杂得多。要准备素材、进行录制,后期还要进行必要的裁剪、添加字幕、特效等,制作微课的教师还要额外学习专业视频制作技术,这些制作和学习过程增加了教师的精力投入成本,必将影响教师对传统教学过程的投入。而对视频制作掌握不足也会导致音画不同步、视听不一致等问题。高校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的教师除了上课、承担科研工作之外,一般还要承担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工作量比一般教师多出一倍甚至几倍,而开发高质量的医学心理学微课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因此,当前要开发出医学心理学微课、进行全面推广并具体实施存在一定困难。

4 对策

4.1 重视医学心理学微课选题

选题是微课制作中最关键的环节,好的选题对于讲解、录制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不好的选题则会使微课变得平庸和枯燥无味。微课适合碎片式知识的学习,对于医学心理学微课而言,开发中不能失去课程的系统性。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所起作用,对微课内容进行适当补充、调整和修订,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独立的知识体系。比如主要理论流派这一章内容非常适合制作微课。这一章节主要介绍精神分析、行为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心理学基本理论,但是每一种理论下,又包含若干个理论知识点,信息量大且抽象难懂。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设计成系列微课,每节微课均针对一个非常小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引入案例或心理学实验深入介绍,增强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4.2 结合相关部门共同开发

医学心理学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是系统化的,需要结合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完成。在医学心理学微课设计制作中,可以整合教研室甚至整个学校的相关资源,根据建设需要,组建教师团队。参与教师可以结合设计主题,严格甄选材料,拟定讲解角度,还可以加入动画或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设备、附属医院心理科等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突出课堂情境性、增加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实际应用性内容,明确分工又通力合作。一部分人负责查找、筛选资料,确定制作主题;一部分人负责医学心理学微课讲授和录制,还有一部分人进行后期剪辑、合成和推广。通过医学心理学微课的制作,任课教师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探讨,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4.3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尽管当前微课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微课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强调的是以个人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没有监管,只有任务或者主题。学习的控制权完全由学生掌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给予了学生非常大的自主性,启迪学生思考,但缺点是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因此,未来对医学心理学课程进行微课设计时,应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比如多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充实知识结构,启发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SHIEH 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1-13.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1.

[3]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5.

[4]范福生.微课的制作及应用浅探[J].教学与管理,2014(6):36-37

[5]孙平.基于身心统一观的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9,22(9):72-73.

[6]王宇中.医学心理学学科性质和课程性质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2,15(4):53-54.

第3篇: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教育 医学 本科 教学 教育考核 临床工作能力 心理学 医学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value of clinical teaching of medical psychology an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tandard. MethodsA research was done on four classes, which consisted of 114 students enrolled to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in 1999. Classes 1 and 2 were tested classes, Classes 3 and 4 served as controls. Combination of theory teach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were adopted for tested classes,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for the control classes. The teaching result was appraised by scores of the examination and questionnaire. 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elementary knowledge (t=1.61, P>0.05), but they differed greatly in case analysis and total scores (t=6.86,3.75;P

[KEY WORDS]education, medical,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clinical competence; psychology, medical

医学教育在强调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应有所压缩、精简和调整,并补充新内容;医学基础课的教学应突出为临床课的教学和临床实践服务[1]。现代医学正处于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但由于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起步较晚,课时数少,且往往被安排在医学基础课的教学范畴内,使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节,医学心理学教学远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为了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学效果,我们尝试着将临床实践引进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来,并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形式(PBL教学法)[2]辅助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01~2002学年中,从青岛大学医学院1999年级临床医学专业中随机抽取3、4班作为对照班,1、2班作为实验班。实验班共114名学生,男62名,女52名;对照班共114名学生,男63名,女51名。实验班和对照班各科平均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班按照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心理学》(第2版,龚耀先主编)和校编大纲进行教学,教学过程采用传统教学法逐章系统讲授,辅之以电化教学及病例讨论。

实验班教材、大纲及电化教学内容均与对照班相同。不同在于减少理论教学学时20%~30%,用此时间进行临床实践[3~5],实施时采用PBL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①课前准备:老师提前将《医学 心理学临床实践纲要》发给学生,并根据《纲要》提出相应的问题。②分组临床实践:将实验班114名学生分为28组,分别进入不同的临床科室,通过接触病人、采集病史、翻阅病历以及与临床医生交流等方法,分析总结出问题答案,努力实现临床实践目标。③小组讨论总结: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践心得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然后全组同学一起针对本组的实践内容进行讨论总结,并最终完成一份小组报告。④课堂讨论:利用4学时时间,请每组选出代表交流调查报告,同学们自由讨论。⑤教师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深入讲解病人心理、医患关系等问题,并对本次实践教学进行总结。

1.3 评估方法[6]

①通过不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实施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的态度。②对照班、实验班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题中基础知识占80%,病例分析占20%。对其医学心理学成绩总分、基础知识成绩、病例分析成绩3部分进行统计学处理。③采用自编的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临床效果评估问卷(包含临床工作的意识、态度、能力等),由实习科室的带教医师对学生的临床实习情况进行评定,结果进行t检验。

2 结

90.8%的学生认为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灵活新颖,印象深刻,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可促进理论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并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同学间协作。

实验班和对照班基础知识得分分别为70.70±8.80、69.00±7.57,两班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t=1.61,P>0.05);两班病例分析得分分别为14.90±2.67、12.10±3.44,两班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6.86,P

根据自编的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临床效果评估问卷的评估结果,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得分分别为93.35±7.42和89.00±8.79,两班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60,P<0.001)。

3 讨

3.1 学生对增加实践课程的态度

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实施后对学生态度的调查显示,93.4%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对没有临床经验的医学生来说,学习医学心理学最大的障碍是理论知识空洞,缺乏载体,特别是关于病人心理和医患关系的章节更是如此。增加实践教学,让学生提前进入临床,主动地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其与疾病转归的相互关系,了解医患关系中的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对病人心理的影响,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总结,讨论争辩等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出发点来考虑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因此,可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

90.8%的学生认为在实践教学中引进PBL教学法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同学间的协作。学生在拿到问题后进入临床实践前,需要先了解与问题有关的一些知识点,实践后又需要将实践所得信息分析整理,归纳升华。在小组充分讨论总结的基础上大班讨论,同学发言,大家提问、质疑、争论,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培养了同学们独立思考、善于提问、深入钻研的能力。因而拓宽了思路,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锻炼了同学们的口才和胆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普遍感觉到,要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既要分头行动,又要充分合作,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在相互的辩论中使理论更清晰。

3.2 实施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的效果

由考试结果看,加强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并不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它引导学员灵活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全面考虑影响满足病人需要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总结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有助于巩固已有知识,又容易发生知识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临床效果评估问卷由学生实习时的临床带教老师据实填写,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主动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意识明显优于对照班,主要体现在在临床工作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知识关注病人的心理、社会文 化背景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未来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培养造就一批适应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有必要加强医学生的心理学修养,提高他们临床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一改以往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的做法,让学生提前进入临床,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学用结合,提高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能力,增强在实践中主动运用知识的意识。

3.3 不足之处

加强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有诸多的优点,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虽然大多数学生赞成增加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但是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增加实践教学会增加学习负担。

虽然大多数同学认为采用小组讨论、大班交流的形式可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在讨论问题时,气氛的调节不宜把握,有可能出现发言双方坚持己见,僵持不下,甚至转化为无意义的争吵,造成时间的浪费。因此,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应特别注意加强控制力度,在学生的讨论即将变成争吵时及时纠正。

加强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要求学校能够提供充足的图书资料和更多地接触临床的机会,要求教师知识广博,对临床有深入的了解等[4]。目前,这些条件与需要之间尚有一定的差距,需逐步改善。

参考文献

[1]徐鹏霄,谢荣厚,李红. 医学基础课要强化为临床教学和任职需要服务的意识[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2):56. [2]张效云,董明纲,刘洁,等. 浅谈PBL教学模式[J].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2002,19(3):80.

[3]严琴琴.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初探[J]. 西北医学教育, 2001,9(3):144.

[4]李建平,柳蓉,王宇红. PBL教学法在“儿童口腔医学”教学中实施的体会[J]. 西北医学教育, 2001,9(1):50.

第4篇: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感觉学过的知识模糊的现象。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或“瓶颈效应”。

解决方法 其实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疲劳期”,就如我们在长跑过程中总有一段时间感觉无比疲惫一样。在这个阶段,总是觉得无论怎么学习都没有起色,其实这个阶段是你提升的关键时期。只要能挺过这一阶段不放弃,你就会迎来成绩飞跃的“爆发期”。

2.舌尖现象

高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也可能看见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仿佛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

解决方法 有些学生总以为出现舌尖现象是因为自己发挥不好,其实里面大有玄机,说白了,就是因为基础知识学得不够扎实。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殊不知,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你如果遇到了舌尖现象,那么就请好好排查一下使你出现舌尖现象的基础知识点。

3.克拉克现象

一些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考前准备充分,然而到了考场,特别是遇到比较重要的考试,却发挥失常,往往表现为紧张、慌乱,甚至记忆骤退,脑海里似乎一片空白。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克拉克现象。

解决方法 很多学生会出现这种临考心理失衡的情况,究其根源,其实就是对自己不自信。你如果遇到了这种情况,就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太关注考试的结果,而要更加注意考试的过程。同时,你还要通过多次模拟考试,检验自己调整的效果。

4.心理饱和现象

进入高三,大多数学生只有一个目标——考大学。为了这一目标,不再参与其他活动,只是重复进行大量练习。由于活动单一,结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出现疲惫、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心理饱和现象。

解决方法 反复做某一件事情,不仅仅在学习上,就是在其他事情上,也会出现心理饱和现象。如果出现心理饱和现象,我们就可以考虑减少出现心理饱和现象的科目的复习时间,只保持常规练习即可;可以学习其他比较感兴趣的科目,或是出去走走,散散心。

5.阴影缠绕现象

对结果成败过分关注,结果却往往会让人失望。有些高三学生无论是平时的小考还是大考,过度地关注成绩,如果考不好就会自信心受挫,长期走不出失败的阴影。这种现象暂且称之为“阴影缠绕现象”。

解决方法 阴影缠绕现象其实是一种信心缺失的现象。由于以往考试失利的打击,造成现在对于考试信心的缺失。意识的力量有时是十分强大的,你在临考前就丧失信心,当然在考试时实力就会大打折扣,水平也就难以发挥。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进行自我催眠,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让自己放松下来,不断对自己强化“我能考好”的心理暗示。

第5篇: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因材施教; 分层;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13-001

我校地处城乡交界区,学生生源多样化,因此学生教育背景相对复杂,特别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有的学生来自城里,小学、初中早就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同时家里也有电脑,他们很早就学会用电脑处理信息。而有些同学来自偏远地区,中学的信息课只能是摆设,电脑对他们来说,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更别提利用电脑处理信息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别很大,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目标、学过程、学评价,那么教学效果是相当的不好,基础好的同学,感觉无聊,失去学习兴趣,基础差的同学听不懂,跟不上操作,将会越来越差。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呢?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根据我校学生的现状和掌握的学习理论,我们决定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积极尝试分层教学,走出现在的教学困境。

分层实际上是指隐性分层,即“学生自己并不知道自己被分为哪个层次,而教师心中十分明确自己所执教班级的分层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其因材施教。”可见,对学生进行分层,对于整个分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是分层教育的基础。而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始发点和最终归宿。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因此,根据学生自身知识基础和自身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A、B、C三类,并根据分类制定教学目标,统一实行分层教学模式。

首先,将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已有知识基础很好的放在A层学生中,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就把重点放在知识面的拓宽及自学能力的培养上。例如在学习高一信息技术必修第四章第二节表格信息加工一课时,对于A层次的学生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会灵活运用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进一步探讨excel的高级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成绩管理案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自学本节课的知识,并深度挖掘excel可用功能完成任务。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又培养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且拓展了知识面,同时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其次,将上课反应一般,但很爱学习的学生放在B层次。B层次的学生需要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就要多考虑基础知识的应用与理解,设定帮助文件,引导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主要面向基础知识,并且对于重难点,要从不同侧面去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侧面去理解知识点,以达到理解并熟练应用的效果。例如,在上信息技术必修第四章第一节文本信息加工这一节课时,对于B层次的学生,设置教学目标为熟练掌握并应用WORD基础知识。对于字体、段落、图片的设置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在设置问题时,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去思考、去理解这些问题。比如,对于图片的设置,可以要求他们同时处理多张图片,每种处理效果略有不同,让他们不但能完成任务,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了每种设置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对此知识点的理解。

再次,将基础知识较差,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放在C组。C组的学生,很大一部分自我控制力很差,如果设置的内容太多,就会完成不了,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对于这个层次的学生,首先要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入手,给出的问题、练习要既能概括本节课重点,又简单易于理解操作,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上信息技术选修――网络技术应用第一章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时,对于C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会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简单明了,并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对他们来说“跳一跳”就能完成,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又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这样,C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会越来越多,同时学习信心的增强,也会促使他们 越来越感兴趣,从而使他们愉快的完成任务,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最后,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分层对待。对待A层次的学生要求要高一些,鼓励他们攀登更高的难度。对于B层次的学生,扎实他们的基础知识,并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去探索。对于C层次的学生,主要是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要时刻注意表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从学习中寻找到快乐。同时,这三个分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随时进行动态调整。比如有C层次学生,以前的基础差,操作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基础知识变扎实了,操作变快了,就可以调到B层。A层次的学生,如果总是完成不了任务,就试着调到B层。总之,他们状态是动态的,而非一成不变的。

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而面对现今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但是,分层教学却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每一类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每一类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成功与探索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谢海平.如何在课堂教学细节中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年02期

第6篇: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一、图式的涵义

图式一词早在康德的哲学著作中就已出现。在近代心理学研究中,最早对图式给以理论上高度重视的是格式塔心理学。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也十分重视图式概念。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图示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人的一生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地贮存在人的大脑中的,而是围绕某一主题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单元,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图式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如何被表征、被分类和被有效应用的认知理论。在如何高效学习及解决问题备受关注的当代,图式理论正日益成为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益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图式对高考生物复习教学的意义

学习不单纯是学习者只将知识存贮到自身大脑的记忆过程,而更应当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促使大脑重新建立新的理解的过程。基于图式具有的构建、推论、搜索、整合等功能,运用图式教学不仅使高三学生较好地掌握生物基础知识,而且可以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去思维、推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益。

(一)有利于生物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中生物学知识大至生物圈,小至分子,有现象有本质,有结构有功能,有过程有结果,有实验有理论,有内因有外因,有正常生理有异常生理,……知识零碎,学生不易理解、掌握和运用。

图式理论指出,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其自身都有一定的结构,并处于一定的体系之中。高中生物教材呈现的知识内容虽然繁杂,但是各章节、各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如果能够建立生物知识体系,不仅提高识记、存贮效果,而且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也得到提升。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图式将生物知识结构化,把生物概念作为知识的最小单位,通过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行归纳总结,最终以图式的形式呈现,再将图式与图式联系起来,构成知识体系。完善的图式知识体系的建立,使生物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便于学生将生物知识清晰地存贮于记忆中,便于在解题时能准确地进行知识定位,实现知识的再现和应用。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部分高中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过于简单、封闭,表现在:基础知识薄弱,局限于某些章节、某些知识点,缺少全面扎实的生物基础知识;只重视具体知识点的学习,知识松散、孤立,缺少系统性和有机联系性等。这种知识结构状况,明显是低功能的、缺乏活力,难以面对高考。

知识结构是问题解决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是高考备考的基础。图式理论认为,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优化。因此,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不是将概念以成品方式教给学生,而是要利用图式理念,通过抓住知识的中心与要领,统揽全局,引导学生打破知识的章节界限,对生物知识分门别类有效地组织起来,并将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通过这样的重新组合、综合贯通,建立整体化的高层次的图式知识结构,便于快速、准确地提取和应用知识。

(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问题解决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图式理论认为,对于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问题解决能力,认知图式与智能技能、认知策略,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又以认知图式最具奠基功能。

图式作为一种结构良好的知识形式,具有体现知识点的罗列性、知识的概括性、知识间的联系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知识信息的选择与加工、变通和迁移、预测和推理,从而形成和发展能力。在高考生物复习教学中,教师利用图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将分散的的知识进行有效集合,分析生物知识间的因果、层级、隶属、比较等逻辑关系,提升对知识的完善、推理、联想、迁移等能力,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生物图式的建构与启用

图式教学过程就是积极建构图式、正确选择图式、灵活运用图式的过程。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引导建构多种图式,并有效激活图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用能力。

(一)建构高中生物学知识图式

复习教学中,可以借助多种类型的图式将高中生物必修、选修教材的各章节知识点形成横向、纵向知识体系,从而掌握完整的学科基本结构。

1.寻找联结,建构概念层级图式

概念图思维是由美国的教育家Novak教授提出来的。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连线、连接词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图示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概念层级图式有助于教师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理解已有观念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融会贯通,发展对知识体系的理解。高三复习教学可指导学生用以梳理某专题内容学习要点,使基本知识结构简要呈现。例如:在复习“染色体变异”知识时,可指导绘制概念层级图(图1所示)。

图1染色体变异概念图

2.分析比较,建构图表组织图式

对于要素分析多呈并列关系的生物事项,可借助表格图式。使用的图表有一览图表、系统图表、比较图表、示意图表、数字图表等。一幅幅图表既美观大方,又简洁实用,使原本长篇累牍的知识井然有序,复杂繁琐的关系一目了然。例如为便于分析“有氧呼吸过程”,可采用图表图式(表1所示)。其它如原生质层与原生质、适应性与应激性、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常染色遗传与伴性遗传等内容的复习均可应用图表组织图式。

表1有氧呼吸过程三个阶段比较表

3.梳理脉络,建构程序流程图式

流程图常用来描述事物的起始、发展、终结等过程,多用于反映事物或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即运作程序,在大量的技能训练中多用此图式。由于它推理过程清晰、直观且逻辑性强,能够比较清晰地表达复杂系统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生物复习教学中可以创设不同形式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视化的思维支架和清晰脉络,会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图2 动物细胞培养流程图

4.厘清关联,建构网络综合图式

网络图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图形化、结构化的表达。知识网络图更多与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有关。教师在进行复习时,可用网络图把相关知识点建立关系,将知识结构化,逻辑化,这样便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整合、应用。例如生物由微观至宏观的结构层次依次为:元素――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又如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可用图3表示:

图3生态系统成分网络图

(二)启用图式,发展学生理解应用能力

图式的即已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生物知识仅是备考复习的基础,面对高考,启用、激活才是关键。图式一旦被唤醒,图式所附加的生物知识信息便快速被大脑感知,就可实现图式的理解、修正、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比较分析

教师根据相关概念的异同、生理过程的相似、原理现象的差别等,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式促使图式有效地活动起来。当遇到学生原有知识不清晰,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相关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时,可以通过设计概念间的异同,来激活学生大脑中不清晰的图式,这样既可以巩固、提取运用旧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明确有关的知识联系。如复习“减数分裂”时,可以与有丝分裂进行比较,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的有丝分裂图式,通过比较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数目,较快地掌握减数分裂的知识并明确两类分裂的异同。比较分析法启用图式还可用于如“竞争和捕食”、“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DNA与RNA”、“两大遗传规律”等的复习教学中。

2.引发联想

第7篇: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色彩教学;措施

高职院校中的色彩教学一直是广受关注的热点,研究者的长期实践获得了一些成绩,如小组教学等教学方式的革新,但仍旧存在一些诸如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尝试进行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措施分析。

一、拓宽模式,加强鉴赏

在高职教育领域的教学,与一般普通高校教学方式存在差异,前者较为强调应用研究,后者注重理论探讨。具体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其教学模式更为强调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鉴于此,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拓宽,以加强学生对色彩基础的学习和理解,从而提升其此方面的鉴赏力。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借助当前教育信息技术,利用其革新传统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更具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梳理色彩基础知识,重视教学过程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本部分以知识点“色彩的性质”为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梳理了有关色彩性质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原色、间色、复色、补色、同种色、同类色、邻近色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图片资料的收集和准备。然后,笔者利用电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旨在为学生提供一种集体观摩的形式。最后,在课上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了知识点讲解,较为直观、动态的授课形式,使得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点,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重视理论,培养创新

作为知识点的基础性、全面性阐释,理论在任何教学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色彩教学亦如此。因此,需要在色彩教学中重视色彩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借此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力和创新性。在具体教学中,要做到两点:一方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确定,即立足色彩心理学知识,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构建教学内容,旨在提升学生创造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心理体验和心理认知,对色彩形成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作品塑造。比如,笔者在为学生讲解平面色彩的冷暖色调时,践行了这一举措。上课之前,笔者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借力色彩心理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在平面色彩的结构中,冷暖色调代表了不同的情绪状态,也诠释着不同季节的色彩展现,这点的根据在于:不同色彩折射出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利用这点色彩心理学知识,笔者让学生结合此,运用混合色彩,进行绘画作品的创造,来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主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自我创造的意识和兴趣大大提升。

三、强化整体,突出细节

具体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色彩整体布局的掌握和引导,必须强化学生这一方面的意识,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指引学生兼顾色彩细节,在细微之处下功夫,争取作品中每一块色彩的勾画和布置,都能够具备创造美和视觉美,从而提升作品质量和内涵。强化整体,突出细节,正确处理好色彩的整体和局部关系,不仅仅有利于提升学生色彩认知能力,更是对其艺术创作严谨性的敦促。笔者在教学中较为注重这点的运用。学生的作品,笔者会从整体布局进行把控,引导学生学习色彩搭配,用协调的色彩构建整体图画。同时笔者也会让学生从整体角度明晰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段的差异,从而多次修改作品,尽力提升作品完整性。如,同是太阳光,在不同的时间段,也会有不同的颜色。同样,笔者也会在细节方面引导学生,使其着眼于细微处,学会用不同的色彩去构建作品,如大海不能单纯地用蓝色去绘画,而应用不同的蓝色(如深蓝、浅蓝)或邻近色进行搭配,并结合实际光线,构建更为真实的“大海”。四、异色作业,多元评价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色彩教学中,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以作业为主,其从一定程度而言对学生学习过程重视性不够,评价方式全面性相对不足,但这种方式仍旧在评价效率、评价客观程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价值。因此,一方面,要革新作业评价方式,采用异色作业的方式,既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又可以结合学生发展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创新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评价模式,全面系统的对学生、对课程、对教学做出评价。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这一点开展了践行。以作业布置为例,在每一次色彩教学的课后作业中,笔者会充分利用颜色,设置红、黄、蓝三种色彩的作业,难度依次递减,不同学生可在承诺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自行选取,这样可以做到差异化教学,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储备。同时,在评价方式方面,笔者采用了多元化模式,既包括传统的作业评价,也包括结合学生实际所自创的“色彩作品拍卖会”等形式。以“色彩作品拍卖会”为例,主要是将学生色彩学习后的作品展览出来,学生在限定规则下以积分方式进行竞拍,“竞拍价”最高的,颁发笔等小奖品。整个过程合理合规,效果显著。总而言之,改善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可从以上措施着手。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情意的培训,两者对“色彩教学”这一较为感性的教学内容,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令晓君.论高职教育中设计素描与色彩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2(7):291.

第8篇: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复习课 学生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45-01

怎样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训练呢?怎样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这是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在知道学生中考复习中,一直思考并实践着的问题。下面笔者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1 狠抓物理知识点,在“懂”字上下工夫

要学好物理,首先要在“懂”字上下工夫,比如,刻度尺、量筒、电表的读数问题,平时教学时练过多次,但每次检测总有学生出错,得分率都仅在60%左右,不是题意没有理解,就是某些地方未注意。这表明对学过的知识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懂、不理解。

什么是“懂”?“懂”,实际上就是要理解物理意义,也就是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强调的物理理解力的问题。提高理解能力是培养思维能力中最基础的一环。

初三复习必须要做到对知识点覆盖。对这些大纲规定应掌握的知识在复习中一定要从本质上、从一个新的高度讲深讲透,并正确分析,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是怎样得来的,想通其中的道理;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以至融会贯通。理解了的知识、“懂”了的内容,才能正确运用并在运用中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深思熟虑其含义,使之变成自己的观点。否则,若在学过有关物理知识后,仅仅死记住了一些定义、定律和公式,则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就难以用科学的物理眼光去分析问题,看不清问题的实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对自然现象观察,进行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必要基础。对一些重要的物理知识点,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等,中考复习过程中可以开放实验室,再次把学生带到实验室,重温一下实验原理,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再做一做,再摸索一番,切切实实懂得数据测量和现象处理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懂得去探究、去思考、去总结,懂得分析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教师切忌完全在黑板上讲实验来代替学生做实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实验复习落到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为学生在“懂”字上打下实践基础。

充分利用当今多媒体技术,再现学过的知识点,再现一些重要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式的分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会使学生温故知新,“懂”上加好。

2 重视物理过程分析,突出一个“会”字

经常听学生反映“物理听得懂,记得住,就是不会用”,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没有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没有物化为自己的思想,所谓“听得懂,记得住”,也只是“懂”得某个知识点,“记住”一些零散的知识。

基础知识是解题能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但掌握了基础知识还不等于具备了解题能力。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靠平时扎扎实实地学习,多想多用。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及解题方法的严格、强化训练以达到既“懂”且“会”的目的。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西门在1978年指出,对实际物理问题求解,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识别物理现象,即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转化为纯物理问题;第二,运用物理学规律列出方程,将物理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第三,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制约下,求解方程得到结果。在这三个阶段中,识别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是关键的第一步。它在实际问题和物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沟通了现实世界和物理学之间的联系。如果不能识别物理现象,不“会”物理,根本就谈不上对物理问题的正确求解。要正确识别物理现象就必须对物理过程进行正确地分析。由此可见,分析物理过程、弄清物理图景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这些都涉及到一个物理会不会的问题。

3 构建物理知识网络,达到一个“熟”字

学生能否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解决中考物理中出现的一些所谓难题、新题、生题,关键在于对物理知识本身网络、对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渗透的认识,有没有达到一个“熟”字。

物理知识是一个完整体系。初三复习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忽视基础知识,专搞题海战术,而应该首先建立物理学科内部各章各大块(力、热、电、光)的知识网络,理顺个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之有条不紊地储存在学生脑海中,使学生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对各章各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达到一个“熟”字。这样,在需要提取知识解决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否则,培养能力只是一句空话。

物理知识也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中考复习中,教师还应注意物理与其它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物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注重物理学科知识与“STS”(生活、科技、社会)的联系,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解释问题。随着当前中考改革的深入,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考试综合性、灵活性的增强,“熟”的要求对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越来越重要。

第9篇: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维度

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是新一轮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改进课堂教学内容: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1、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学会借助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等方式方法表达感情。阅读诗歌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诵读,反复的读,即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阅读教学中,就要以朗读为重头戏,促进学生感悟意象并体验情感。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阅读的几种方式:浏览、略读和精读;默读与朗读;速读等。

2、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例如,“抓文眼”就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背影》、《台阶》、《老王》三篇文章的教学,其中的一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即抓“关键性语句”或“抓文眼”。“抓文眼”能有效提高阅,是学生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那么,在教学《背影》的过程中,就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引导识别,体会作用。从整体来说,体会抓住全文的文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句,及几次的“背影”语句。从片断来说,文章第六段是重点,要深入理解和体会此段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借助抓几句“文眼”。这一课学完后,接下来的《台阶》和《老王》两课,就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来阅读。《台阶》中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句,《老王》中反映几件事的句子。当然,以后的许多文章都会有,如《陋室铭》全文“文眼”:“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句,凡此等等,在适当的机会,就要提醒或检查学生是否已学会了此方法。

二、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改“单法”为“多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适当新颖”原则,指出教学模式及方法的“适当新颖”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密切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求知心理,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实践。

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单一的“传授”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结合不同的课文,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将极大地培养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哈瓦德.加德纳提出的“多重智慧”理论也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教学要注重“多重智慧”,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多方法,多形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选用。例如,《春》可以运用传统的引导启发法;《济南的冬天》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山中访友》可以运用体验教学法;《秋天》可以运用成功教学法。这样,各种教学法的交叉,将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将化“死水一潭”为“流水不腐”。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当然,一节课中,有时也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既运用启发法又运用讨论法等,这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

2、多媒体教学。充分、综合运用多媒体,有效改进课堂模式。例如,在《背影》一文教学中,不妨做些课件。用powerpoine格式将课堂教学重点、基础知识点、各个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重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做成幻灯片。用flash格式将课文重点段的朗读做成音像课件,用于朗读示范。下载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背影》:父亲过铁道片断(rm格式),借以加强朗读训练,朗读示范,加深对背影的直观感受,助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更加深入感受父亲的关怀,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情绪,参与情感的体验。

3、软件或网络教学。还可以运用网络电脑或借助软件进行教学活动。以游戏形式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关、思维训练及能力训练。如:借鉴诸如北京发现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能力教学模式”:融会贯通多媒体课堂。充分利用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开发的教学软件。

4、室内课与室外课相结合课。为什么语文教学总要在教室内上呢,如《行道树》、《秋天》等这样的课,如果把它放在室外来上,不是可以“文”“景”结合吗。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之中,亲身去感受和体验,以此进行“人文对话”和“人景交融”。

5、课堂讲授与课堂实践活动结合课。这样的课型,意在提供平台,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写的内容里,进入角色中直接去体验感受。如:《石壕吏》,让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一堂短“剧”演出,让学生将课文搬上“舞台”。成立几组剧组,由学生自行组织组合,还可对各组的演出进行评比,也还可组织进行剧评,以提高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和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