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发展状况范文

科技发展状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发展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发展状况

第1篇:科技发展状况范文

关健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信誉体系

1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状况

近年来,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积极鼓舞下,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完成了较颠簸快速开展。辽宁十分注重中小企业开展政策的研讨和创新任务,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开展的政策措施。2008年,辽宁公布实施了《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开展条例》和省政府28号文件,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效劳和权益维护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则,初步树立起辽宁促进中小企业开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完成又好又快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证。

目前,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出现出产业集群的快速开展的态势。2009年,辽宁中小科技企业共争取国度中小企业创新基金9100万元,280家中小科技企业完成了科技创新,81家中小型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开发新产品956个,完成新产品产值增长17.6%,销售支出增长17.7%,利税增长23.1%。

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政府推销项目,逐渐扩展业务规模。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对外招商,曾屡次组团到美国、西欧、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度招商,特殊值得一提的是与韩国的对外经济协作势头微弱。2009年,辽宁中小企业销售支出完成了316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1.34%;固定资产投资484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6.54%,这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才干逐渐增强,以高科技企业、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十分注重树立产学研协作机制,先后成立产学研技术联盟535家,积极展开产学研项目对接。目前,辽宁中小科技企业已与40所高校、科研单位树立了“1+100”的产学研协作形式,据不无平安统计已完成产学研签约金额超亿元。

2制约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的瓶颈

虽然,辽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一日千里地开展,但是不可否认,就全体实力而言,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广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兴旺地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诸多缘由限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开展。一方面,企业自身要素招致,如企业的自主创新才干不强、中心竞争力不强、缺乏临时开展规划等等;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企业临时得不到金融支持,有潜力的项目开发滞后、科技创新缺乏资金支持,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植力度有待提高。综观诸多限制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的要素,融资难仍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的瓶颈。

第一,银行惜贷严重。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不只数量多、规模小,而且单个企业需求资金量少、财务管理透明度差,这就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誉水平极低。此外,大少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竞争性范围,所面临的运营风险和淘汰率高,融资风险大,投资报答相对较低,因此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将能够成为超越其自身接受才干的信贷,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不愿按银行的要求提供相关会计信息。为了降低存款风险,银行必需大规模搜集中小企业信息,如此一来,致使银行的存款本钱和监视本钱上升。诸多要素招致银行惜贷严重。

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誉担保制度不完善。目前,担保体系是以政策性融资担保为主体,以政府出资为主,官方资本介入很少。政策性担保机构无须自傲盈亏,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不契合担保的高风险性质,有能够使担保规模过大,使担保变为福利。当银行思考到一旦出现代偿额过大或集中代偿的状况,担保机构有力代偿时,反而会不情愿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存款。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抵押折扣率过高。普通来说,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可抵押物少,但现行的金融制度对信贷抵押物的折扣率规则过高,使得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取得足够的信贷资金。

第三,企业自身融资才干不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基础单薄,没有树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单一,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普遍缺乏良好的公司管理机制,关联买卖复杂,资信度不高,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比拟低,运营行为短期化以及负债多、积聚少,投资规模与市场竞争力缺乏,抗风险才干低,轻易遭到市场的淘汰;财务管理和运营管理不规范,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会计报表不真实或没有会计报表。此外,由于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押避银行债务、多头抵押等状况,因此其资信等级不高。由于银行对其缺乏足够的决计,为保证信贷资金的平安,降低本钱和提高经济效益,银行不愿冒险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存款。

3促进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的处置方案分析

第一,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近年来,辽宁各级政府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展的实践,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面作了少量任务,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辽宁树立技术创新基金。经过存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开展;经过税收等政策鼓舞各类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次,辽宁树立产权买卖市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组、产权出让等提供了买卖平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开展。此外,辽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守旧融资渠道,并充沛发扬典当、融资租赁等融资工具作用,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提升自身素质。“打铁需求自身硬”。科技型中小企业要练好“内功”,要增强创新看法,学会避开与大企业和其他优势企业的过度竞争,强化以特取胜的观念。科技型中小企应树立规范管理结构,在运营体制和运营方式上完成真正革新,确立信誉观念,提高企业消费运营的透明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在此基础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还要增强与银行的沟通,及时把企业的消费、运营、财务状况等信息反应给银行,增进相互了解,完成信日息汉寸称,树立相互信任的银企关系,在保证双方利益的前提下,促进双方共同开展。中小企业应走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路途,依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务实行公司制改造,停止一切权结构调整,引入优秀的管理人才,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风险。这样才干提高信誉水平,增强融资才干。

第2篇:科技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煤矿安全科技 面临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50-01

“安全第一,以人为本”是煤矿生产的基本准则,安全永远是煤矿监管人员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只有在确保采矿人员安全的情况下,采矿工作才会正常进行,才能保证煤炭资源源源不断的供应。特别是在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社会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所以利用安全科技来确保煤矿的生产安全,已经迫在眉睫。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全国各地依然矿难频发,据有关资料表明,去年全国一共发生了11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或者造成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如洪洞“12.5”矿难造成108人死亡、唐山刘官屯矿瓦斯爆炸死亡181人等,这些重大煤矿是事故无疑为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敲起了警钟。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应该得到每一位管理人员的重视。通过建立有效的煤矿生产安全体制和积极研发先进安全生产技术来保证煤矿的生产安全,促进煤矿资源可持续发展。

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1.1 煤矿自然条件差

我国煤矿幅员辽阔,普遍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引发重大煤矿开采事故。其带来的威胁主要表现在煤矿瓦斯大、自然发火严重、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大、煤矿热害等方面。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给煤矿的开采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而且严重危及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我国所有煤矿几乎全为瓦斯矿井,每年由于瓦斯爆炸引发的矿难事故数量也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去年共发生较大瓦斯事故63起、死亡290人,重大瓦斯事故18起、死亡352人。这些自然条件,是制约着煤矿开采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煤矿生产所面临的基本现状。

1.2 矿井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装备不足

目前为止,我国在煤矿机械化开采方面所做的工作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在重点煤矿地区的机械化程度为75%,在一些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仅15%,全国平均采矿机械化水平不足40%。这导致采矿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力去完成。而且,在安全技术设备上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在许多重点煤矿区,就连便携式甲烷检测仪、甲烷传感器等一些必备的安全设备配备的严重不足,而且有些矿主一味的追求暴利,没有对矿井区的防尘供水系统、电气防爆系统以及各种安全仪表进行适时的检查和积极的更换,有许多的电气设备仍然被超期服役。这违规违纪的现状都严重的威胁着下井人员的生命安全。

1.3 煤矿从业人员结构复杂管理落后

我国煤矿产业用人非常多,而且农民工使其主要的劳动力,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且其流动性较大,在专业知识培训方面严重不足,导致很多有很所违章操作的现象。除此之外,我国煤矿安全体系方面也不完善,许多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有管理人员主观意愿和从事经验,去安排工作。管理技术缺乏,管理理念落后,这也是我国矿难频发的主要原因。

2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2.1 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不够,创新能力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煤矿开采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但是,由于煤矿是一个涉及专业领域较广的产业,所以对其安全理论和生产体系的研究较难把握方向。这导致我国的煤矿生产行业一直缺乏一个完善的指导体系,这也是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

2.2 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由于煤矿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且我国的煤矿资源丰富,这导致从事煤矿生产行业的人员较多,而且复杂多样,这导致整个煤矿生产行业处于一个比较松散的局面,所以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一直缺乏研究,对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2.3 科研力量不足、专业人员缺乏

近几年,由于各个高校不断地实施教育改革,许多高校都没有开设与煤矿安全生产相关的课程,这导致科研力度严重的缺乏。而且由于我国对矿难事故频发,导致人们都认为煤矿生产是一个危险性较高的工作,所以人们都不愿意煤矿产业方面发展,这就使的我国极度的缺乏专业人才,煤矿科技工作也陷入人才短缺的境地。

3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方向

3.1 矿井瓦斯灾害防治技术

抽放瓦斯是防治瓦斯爆炸的基本措施。但是我国的地质结构发杂,地质覆盖层的透气性较差,这导致瓦斯很容易在井中聚集。所以应该积极研究煤矿打孔施工技术,并研发配套钻孔设备,提高对本煤层的瓦斯抽放效率,给开采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3.2 矿井粉尘防治技术

我国目前使用的矿井防尘设备,体积较大,移动很不方便,这大大增加了开采人员的施工难度。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防尘系统排放浓度在5 mg/m3左右,而国外的先进设备排放浓度在1 mg/m3左右,所以我国必须加强对矿井粉尘防治技术的研究。

3.3 矿井应急救援装备的研究

由于近年来我国矿难频发,所以积极研究矿井应急设备可以说是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研究的首要任务,在快速抢险就灾方面,我国尚无成套的专业化技术和设备,所以我国应组织专门部门加大对紧急救灾设备的研究,为救灾决策指挥和事故状态方面提供完善的技术保障。

4 结语

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煤矿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煤矿产业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加快煤矿安全科技的研发,使煤矿产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加大管理监察力度,使我国的矿产安全“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景林,崔国章.安全系统工程[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2]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3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席爱民.模糊控制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周静,刘剑.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的模糊综合评价[J].矿业工程,2009,4.

第3篇:科技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相关指标;可持续发展;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8-4337-05

根据中国生态足迹报告的研究成果,人类生态足迹在2007年已达到180亿全球公顷,而地球的生物承载力是119亿全球公顷,人均生物承载力是1.8全球公顷。这意味着生态系统已超载50%,人类需要1个半地球才能满足需求,或者说,地球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产生出人类2007年一年中消费的可再生资源和吸纳掉该年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1],对人类来说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1992年加拿大生态学家William提出生态足迹的概念,1996年由其学生Wackermagel加以完善,生态足迹方法是近年来定量度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方法和模型之一,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定量工具,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对区域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定量研究[2,3]。运用生态足迹法来研究江西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成果并不多见,王宇欣等[4]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并分析了2005年江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叶长盛等[5]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2000-2004年江西省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黄国勤等[6]用生态足迹法分析了1949-2004年江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探讨了生态赤字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但近几年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江西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定量计算并探讨2004-2010年江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过程和特征,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现状,以期为江西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北纬24°29′-30°04′、东经113°34′-118°28′),北控长江,上接武汉三镇,下通南京、上海,东南与沿海开放城市相邻。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纵横贯通全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省面积16.69万km2,全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6%,丘陵占42%,岗地、平原、水面占22%。2010年,全省林业用地面积1 072.22万hm2,活木蓄积量4.45亿m3,森林覆盖率63.1%,淡水养殖面积42.55万hm2、已查明鱼类155种;江西省地下矿藏丰富,是中国矿产资源配套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生产总值9 435亿元,比2009年增长14%。2010年,全省总人口为4 462.25万人、社会从业人员2 498.80万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江西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研究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西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某一地区人类的消费需求与该地区自然的供给能力相比较,以此来衡量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并分析如何促进和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从需求方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方面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通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来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人类经济活动所占用的土地面积即生态足迹;生态系统能为人类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即生态承载力,则是指一个区域所能提供给人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总和。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生态生产性土地,主要包括6大类型,即耕地、牧草地、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建筑用地和水域[2]。

2.1 生态足迹的计算

2.1.1 生态足迹 根据国际通行标准,生态足迹核算由三大账户构成,分别是能源消耗账户、生物资源账户和贸易调整账户(由于受资料限制未进行贸易调整)。因此,本研究仅从能源消耗和生物资源消耗2个方面进行生态足迹的核算。生态足迹计算公式为: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文中用于生态足迹方法计算的所有数据来源于《江西省统计年鉴》(2004-2010)、《江西省统计公报》(2004-2010)、《江西省土地利用现状》(2004-2010)。数据处理、计算、分析运用Excel 2007和SPSS 18.0软件进行。

3 结果与分析

3.1 2004-2010年江西省生态足迹动态计算与分析

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及相关数据对2004-2010年江西省生态足迹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随着人口膨胀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江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从2004年的2.376 0 hm2增加到2010年的3.266 1 hm2,增幅达37.5%,年均增加5.4%;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4年的0.594 5 hm2增加到2010年的0.844 6 hm2,增幅达42.1%,年均增加6.0%;人均生态赤字从2004年的1.852 8 hm2增加到2010年的2.522 9 hm2,增幅达36.2%,年均增加5.2%。根据袁野等[8]对生态赤字区的划分,ED>2属于严重生态赤字区,2010年江西省人均生态赤字已经达到2.522 9 hm2,属严重生态赤字区。生态足迹的增加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需求加大,更加依赖自然资源;人均生态承载力的提高意味着江西省对一些自然资源采取了保护和改善措施,虽然稍有成效但力度还远远不够,因为生态赤字还在不断提高;生态赤字的增加说明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的资源大于自然的供给能力,这是违背可持续发展的。

3.2 江西省资源供需结构动态分析

3.2.1 人均生态足迹构成的动态变化 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2004-2010年江西省6类土地的人均生态足迹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建筑用地上升最快,增幅高达73.33%;其次是林地,增幅达54.22%;化石燃料用地增幅达53.69%;其他3类土地的变化不大。建筑用地的生态足迹上升是研究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结果,化石燃料用地生态足迹的大幅上涨说明江西省社会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资源,且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较多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同时也可以看出,耕地、草地、化石燃料用地三者的生态足迹占整个人均生态足迹的85%左右。其中,化石燃料用地所占的比重最大,2004年占整个人均生态足迹的42.81%,到2010年占到整个人均生态足迹的47.86%;其次,草地的生态足迹占整个人均生态足迹的21%左右、耕地的生态足迹占整个人均生态足迹的20%左右;虽然建筑用地生态足迹的涨幅最大,但由于其比重较小(约占整个人均生态足迹的0.15%),对人均生态足迹的影响不明显;而化石燃料用地生态足迹不仅上涨幅度大,且所占整个人均生态足迹的比重也最大,因此对人均生态足迹的影响非常明显。

3.2.2 人均生态承载力构成的动态变化 表4和表5结果表明,2004-2010年江西省林地和草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在缓慢减小,林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4年的0.257 4 hm2减少到2010年的0.249 3 hm2,减幅为3.15%;草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4年的0.010 6 hm2减少到2010年的0.010 2 hm2,减幅为3.77%,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在这期间耕地、水域、建筑用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都在不断提高,耕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4年的0.226 6 hm2增加到2010年的0.297 7 hm2,增幅达31.38%,耕地的增加有相当一部分是建立在林地和草地减少的基础之上的;建筑用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4年的0.098 0 hm2增加到2010年的0.104 2 hm2,增幅达6.33%,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其人均生态承载力数值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耕地、林地、建筑用地三者几乎提供了全部的生态承载力,所占比重高达98%左右;草地和水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所占比例约2%,对人均生态承载力影响非常小;化石燃料用地的产量因子为0,此处不计算该项土地类型的生态承载力。

3.3 江西省生态足迹相关指标的动态分析

3.3.1 生态足迹强度指数分析 2004-2010年江西省生态足迹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2004-2010年生态足迹强度指数(EFI)均约为4,EFI>1说明所研究区域处于生态超载状态,EFI的数值越大,表明所研究区域生态超载越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越突出。由此可见,2004-2010年江西省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3.3.2 多样性指数与社会发展指数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江西省基于消费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约为1.4,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约为1.1,且变化不大,而相对应的世界平均值分别为1.394 8和1.205 6;中国为1.463 8和1.215 9[9,10]。通过对比分析可知,江西省的生态足迹多样性偏低,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低于中国平均水平,由此说明江西省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空间的分配不均衡,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善。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社会发展指数大大低于基于生产消费的社会发展指数,说明江西省的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程度远远超过了该地区的发展潜力,为了维持本地经济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江西省不得不从省外或国外经济系统吸收物质和能量。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社会发展指数世界平均为3.068 5和2.170 1,中国平均为2.342 1和0.972 7[10],江西省基于生态足迹的社会发展指数不仅高于中国平均水平,而且还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江西省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社会发展指数不仅低于中国平均水平,而且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综合分析说明,江西省的发展是以自然环境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是不可持续的。

3.3.3 江西省资源利用效益分析 万元GDP的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地区资源利用效率高低的标尺,万元GDP的生态足迹数值越高,表明资源的利用效率越低;反之,万元GDP的生态足迹数值越低,表明资源的利用效率越高[9]。本研究计算了2004-2010年江西省万元GDP的生态足迹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2004-2010年江西省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在快速下降。这是由于2004年以前江西省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以至于万元GDP的生态足迹数值很大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在逐渐提高。1999年中国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平均值为2.037 hm2,天津为0.592 hm2,上海为0.819 hm2,2010年江西省的万元GDP生态足迹虽然降低到1.542 hm2[11],但比1999年天津的0.592 hm2还高很多,说明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以实现自然资源持续高效利用。

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生态足迹模型的分析思路,生态赤字的大小由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值决定,要减小生态赤字就需减少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4.1 将减少碳足迹作为降低生态足迹的主要手段

研究结果表明,对生态足迹影响最大的3类生态生产性土地分别是化石燃料用地、草地和耕地,因此,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费来降低生态足迹是一个有效的手段。生物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要求人类尽量节约并杜绝浪费;降低生态足迹的主要手段应该是降低能源的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占生态足迹的比例高达约43%,现阶段生态足迹的增长主要由碳足迹的快速增长所致。具体要做到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以此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4.2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生态承载能力

生态承载力主要由耕地、林地和建筑用地来提供,三者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约占总生态承载力的98%,其中又以耕地、林地为主,这两者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占到总生态承载力的81%左右,因此要从增加耕地和林地的面积来提高自然的生态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的计算过程中用到了各类土地的产量因子,产量因子也是决定生态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要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应该采取科学的种植和饲养方法等方式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最终大力提高各类土地的产量。

4.3 控制人口数量

江西省各种土地和资源存量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为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日趋严重,影响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江西省应严格调控人口数量,有效缓解人口增长为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4 优化资源配置

应该重视可再生资源(潮汐能、核能、太阳能等)的开发利用,走高效、节能、循环、环保的发展模式。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鼓励和支持与可再生资源相关的企业,通过征收资源税、碳税、环境保护税等方式提高使用自然资源的成本,通过使用绿色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企业使用再生资源的成本,提高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和研发新能源的积极性。

4.5 加强生态系统管理,提高生态承载力

在保证生态用地的前提下尽量多途径提高耕地、林地、水域的生产力,促进生态承载力不断扩大与提高,并进一步建立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核算、监督体系,形成系统的核算账户,实时跟踪当地生态资源发展变化和利用情况,为制定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江西省应持续强化生态系统管理,全面提高生态承载力。

4.6 加强国内外合作,促进生态资源合理流动

江西省的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区域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生态依赖关系,应该格外重视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先进生态技术的交流,共同推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 小结与讨论

应用生态足迹法计算2004-2010年江西省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得出江西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况。再结合生态足迹强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等生态足迹相关指标的分析,同样得出江西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况。但万元GDP的生态足迹从2004年的2.911 3 hm2减少到2010年的1.542 0 hm2,减幅达47.03%,证明政府和民众已经认识到了生态的压力,会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并在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调整方面都取得了进步。

生态足迹模型具有相对的生态偏向性,没有涉及到社会、文化、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影响;全球平均产量、均衡因子、产量因子的选用颇具有争议,没有考虑到各省份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模型假设认为各种土地类型在空间上完全割裂,空间上是互斥,这会产生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偏低的系统误差[12]。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晓展.人类生态耗竭已超五成 中国生态足迹量全球第二[N].工人日报,2010-11-18(6).

[2] 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 al.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Ecological Economic,1999,29(3):375-390.

[3] WACKERNAGEL M,MONFREDA C,ERBK H. Ecological footprint time series of Austria,Philippines and South Korea for 1961-1999:Comparing the 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an “actual land area” approach[J]. Land Use Policy,2004,21:261-269.

[4] 王宇欣,彭子恒,邹永杰.江西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与评价[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3):28-32.

[5] 叶长盛,刘平辉,陈荣清.江西省近5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69-4372.

[6] 黄国勤,祝志辉.江西省1949-2004年生态足迹演变分析[J].江西科学,2006,24(5):292-310.

[7] 魏 媛,喻理飞,张 喆.贵州毕节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4):212-216.

[8] 袁 野,姚 建,董二凤.成都市生态足迹分析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5):421-423.

[9] WACKERNAGEL M,MONFREDA C,DEUMLING D. The Living Planet Report 2002[R]. Grand,Switzerland: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 International(WWF),2002.

[10] 成升魁,谢高地.中国生态足迹报告[J].世界环境,2008(6):63-69.

第4篇:科技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 救生舱 供氧系统 制冷技术 霍加拉特

1 概述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以下简称救生舱)是一种新型的煤矿井下逃生避难装备。将其放置于采掘工作面附近,当煤矿井下突发重大事故时,井下遇险人员在不能立即升井逃生脱险的紧急情况下,可快速进入救生舱内等待救援,改变单纯依赖外部救援的矿难应急救援模式,由被动待援到主动自救与外部救援相结合,对救援工作科学有效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2.1 国外企业情况

世界上的主要采煤国家如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南非等国家的矿山安全法规和标准对煤矿井下避难救生舱的设置、技术要求、维修管理和演练培训均有明确的标准规定,以保证煤矿具备必要的应急避险保障能力。在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下,欧美各国十分重视矿山应急救援工作及相关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得一些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企业单位参与其中,如澳大利亚的Mine ARC系统公司、Shairzal安全工程公司、Cowan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美国杰克・肯尼迪金属制品公司、现代矿业安全支持有限公司、Strata公司;德国德尔格安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等。

2.2 国内企业情况

据了解,国内现有百余家企业、单位在进行矿用救生舱的研制工作,现在已经有十余家企业的救生舱获得煤安认证,获得认证的救生舱二百余台。

国内企业救生舱的研发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煤业集团及矿务局为主的自行研制或联合研制。二是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三是从国外公司引进技术。

3 救生舱的组成及核心部件的技术特点

矿用救生舱主要由舱体部分、空气净化与温湿度调节系统、供氧系统、压风系统、气幕系统、气体喷淋系统、排气系统、环境检(监)测系统、生存保障系统。

针对救生舱设计中重点解决的两大问题――温度控制、氧气供给。下面我们就不同方式的技术特点进行阐述:

3.1 供氧技术对比

目前国内的供氧方式主要有压风供氧、高压氧供氧、液态氧供氧、氧烛供氧几种方式。其基本特点分别为:

(1)压风供氧。在压风管路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将井下压风引入舱内,并对压风进行过滤、减压、消音、控制处理,使之排放到舱体内的空气质量符合人体呼吸标准。

(2)氧气瓶供氧。将装有压缩氧气的高压气瓶装备到救生舱上,需要氧气时,经过高压管路系统供给减压阀,经过减压使高压氧气变为0.3MPa,再由供氧管路供给生存舱供人员呼吸使用。对于额定防护人数6至16人,防护时间96小时的中小型救生舱,该技术经济实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供氧的过程中不需要消耗电源,氧气纯度高,对舱室不会带来二次污染。目前国内外的多数救生舱厂家采用该供氧技术。

(3)液态氧供氧。氧气在-183℃以下时呈液态,密度约为1.14×103kg/m3。液氧纯度高,蓄氧量大,液氧密度大约是常温常压下气态氧密度的1000倍,同体积的液氧储罐可携带的氧气量远大于氧气瓶。液氧供氧技术的难点在于保温技术,液氧要保存在-183℃以下,液氧储罐要采取双层真空保温设计,即便是采取双层真空保温技术,液氧还是容易不断的气化蒸发,液氧罐上必须设置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4)氧烛供氧。氧烛的产氧药块是以氯酸盐(如氯酸钠)为产氧药剂,以金属粉末(如镁粉)为燃料,添加少量的催化剂、抑氯剂(如过氧化钡)和粘结剂,经混合后,压制或者浇铸而成。启动后,氯酸盐热分解释放出氧气,氯酸盐分解所需的温度由金属粉末燃烧提供,反应中产生的氯气由抑氯剂除掉。氧烛是一种容易储存和使用方便的固体氧源,它蓄氧量高,接近于液氧的密度,大约是同体积压缩氧的3倍。氧烛比较稳定,不会产生泄漏现象,并且具有产氧迅速、产氧量大、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储存期长等优点。氧烛产氧时,同时释放出较多的热量,氧烛一旦启动,必须释放出全部的氧气,不能中途停止,采用电打火方式点燃的氧烛需要煤安认证。目前国内救生舱曾配备过氧烛作为应急氧源。

3.2 制冷技术对比

(1)蓄冰制冷。在矿井突发事故引起停电时,靠储备电源风机通过蓄冰箱将冷风送出。优点:维持较长的制冷时间时能节省舱内电能;制造成本低;制冷性能稳定且无活动部件;占用舱体空间较小;能够为舱内提供水源补给;初期投资较低。缺点:平时需随时运行一台较大功率的压缩机式制冰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水冰融化的不均匀性,制冷效果不理想:使用初期从风管带出的冷量较大,但随着靠近风管的冰逐渐融化,水温上升,带出的冷量会逐渐减弱,故后期的制冷效果不佳,且整个制冷过程不受控;制冰装置故障率较高;长期使用维护成本高。

(2)电力空调制冷。优点:舱内温湿度可控性较高;制冷装置较为成熟;运行故障率低且维护成本低。

缺点:由于舱内空调耗电量较大(在700W以上)加上舱内其它驱动和控制元件如电池阀、传感器、照明灯、小风机等,舱的总功耗为850W左右,所以对蓄电池和稳压电源要求高,必须为较大容量才能维持96小时的工作时间;蓄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电压会逐渐下降,后期可能会导致启动空调困难,以美国力神免维蓄电池为例,选用200Ah/12V电池20只,经串并联后组成标准电压为120V的直流电源127V,700W的直流空调供电。运行时电流为700/127=5.5A,启动电流按4倍计算应为22A,当电池用到只剩四分之一蓄电量后,空调启动时按9.63A放电,曲线图可查得单只电池电压为10.7V总电压为107V,空调允许电压波动±10,即工作电压不应低于114.3V,此时可能会因欠压而不能保证空调正常启动,因此在矿井下使用如处理不好也会有一定隐患。防爆蓄电池成本较高;制冷性能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第5篇:科技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 骨科;认知行为干预疗法;疼痛;心理状况;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040-03

认知行为干预疗法与临床上应用的传统精神分析法和行为疗法有所区别,它不强调对患者童年经历的挖掘,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外显行为的矫正,而是着力改变患者错误的认知,最大可能地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并结合行为训练以及其他各项技能的学习,进而达到缓解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治疗目的[1]。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方式也不断改变,交通事故发生率明显上升,骨科患者越来越多,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术后疼痛是影响骨科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最主要的因素,使用镇痛剂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其不能大量应用,且对于慢性疼痛患者一般不适用[2],本院从2011年开始开展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对本院2011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40例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疗法,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骨科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年龄19~76岁,平均(43.8±6.7)岁。其中,开放性骨折52例,闭合性骨折38例;完全性骨折26例,不完全骨折54例;钢丝内固定术8例,钛胸骨固定系统固定术12例,植骨及重建钢板内固定术18例,手法复位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12例;克氏针有限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14例,掌侧入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或结合石膏外固定1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本次研究。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使用传统药物止痛。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具体如下。

1.2.1 术前护理 了解患者病史,是否存在物过敏史,是否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病史,排除存在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主要是疼痛评估,综合评价患者可能出现的疼痛程度,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分发疼痛预防手册,告知患者手术的具体方法、过程以及疼痛评估的结果,让患者在术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指导其家属协助护理。骨科患者由于创伤后疼痛比较剧烈,由此,对手术疼痛较为恐惧,对手术治疗的信心不足,易产生负性情绪,此时,护理人员要适度鼓励患者,尽可能缓解其焦虑、紧张以及恐惧的心理,告知其手术风险。签署手术同意书时,患者可能出现抵触或者害怕心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手术疼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积极配合医师则可以明显缓解疼痛程度,降低手术风险,树立其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降低患者的痛苦和降低手术风险。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情绪,护理人员要报以微笑服务,注意仪表和仪态,对患者进行细致讲解注意事项,及时解答患者疑虑,消除其负性情绪,调整心理状态,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1.2.2 术后护理 ①疼痛干预:对于术后轻度疼痛患者,指导并帮助其采取舒适,适当抬高患肢,采用冷敷等护理措施,0.5~1.0 h后再次评价其疼痛程度并及时记录;对于轻中度疼痛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将结果报告给医师,按照医嘱给予患者止痛药物;对于中度疼痛患者应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弱阿片类药物;对于重度疼痛患者应联合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和强阿片类药物,肌肉注射30 min,口服用药1 h之后对患者的疼痛强度进行评价,并将结果详细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②心理护理:绝大部分患者为突然遭受意外损伤或者偶然检查出体内有异常肿物,毫无心理准备,加之骨折造成的疼痛,或者对肿瘤病情不了解而导致其出现恐惧心理,进而使患者在短期内身心发生极大的转变和不适。因此,护理人员应通过微笑服务,有效聆听、沟通,安慰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理解患者的需求和苦恼等,找出心理问题的症结,为后期实行个性化心理护理提供充分依据,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环境;向患者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介绍同类疾病成功的案例,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其恐惧和焦虑心理,消除负性情绪,促进睡眠。③睡眠护理:良好的睡眠有助于促进患者机体的康复,使人体生理功能更加健全。患者如果睡眠质量差,则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影响组织的生长和修复,妨碍伤口以及骨折的愈合,延长住院时间,最终影响患者的康复[3]。骨科住院患者由于惧怕手术、可能出现的疼痛以及肢体制动的影响,均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骨科患者对于的要求比较严格,部分患者需要固定肢体,如果长期保持同一,由于被动或者强迫的,使局部肢体活动受限,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感,进而影响睡眠。舒适护理不仅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同时也能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减少患者由于镇痛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制动和功能锻炼,预防关节强直,对于因石膏过紧造成的肢体肿胀、麻木,应及时松解石膏,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心理学治疗结合传统疼痛治疗能减轻患者的药物用量,疗效显著。

1.2.3 行为干预 改善病房环境,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安静、安心的疗养环境。根据患者不同的手术情况,采用不同的,使其肌肉放松、减少切口张力、改善呼吸、促进伤口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疼痛。指导患者学习减轻和避免疼痛的方法,尽量减少咳嗽、深呼吸等,咳嗽时轻微按压伤口,以防止伤口裂开,牵着缝线等[4]。

1.3 临床评价标准

本研究采用VAS法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以0~10 cm为尺标,0表示无痛,10表示疼痛不能忍受,数值大小和疼痛的程度呈正比,将其分为轻微疼痛(0~2分)、一般疼痛(3~5分)、中度疼痛(6~8分),重度疼痛(9~10分),在术后5 d内进行评估[5]。采用本院护理部自行制订的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将其分为极为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四个等级,总满意度=(极为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估情况的比较

经护理干预后,两组均无重度疼痛患者,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好转,干预组患者仅为轻微或者一般疼痛,无中重度疼痛患者,对照组仍有6例患者中度疼痛,其余患者均为一般或者轻微疼痛,干预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经护理后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干预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仅为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认知行为干预疗法主要关注患者的信仰、期望和应对能力,诸如分散注意、引导思想、自我催眠等。心理疗法主要包括劝导、启发、鼓励、支持、同情、保证等方式,指导和帮助患者分析当前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使其发挥自我最大的潜力和优势,进而到达治疗效果的一种心理疗法。催眠疗法主要包括诱导、治疗性暗示和终止睡眠体验的暗示等[6]。认知行为干预疗法能让患者在手术前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的各个环节,有助于组织的生长修复和骨折愈合。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的态度是患者康复的主要动力,正确全面的康复护理是其根本条件。维护患者自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降低偏瘫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以及医疗费用,让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7]。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认知行为干预疗法护理,患者术后未出现中重度疼痛,证实认知行为干预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由于疼痛减轻,患者负性心理明显得到改善,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接受治疗,积极主动地配合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工作,进一步加快了康复的进程。另外,通过认知行为干预疗法,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缓解了紧张的护患关系,促进了和谐护患关系的发展[8]。

综上所述,对骨科患者行认知行为干预疗法能有效改善疼痛,减轻患者由于疼痛引起的负性情绪,促进手术的开展,有助于术后伤口的愈合以及组织功能的恢复,改善其预后,同时也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志珍.认知疗法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34):3207-3208.

[2] 成晓洁.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在慢性疼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3] 高薇.认知疗法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5-26.

[4] 焦琳琳.不同心理干预方法对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缓解疼痛的效果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2.

[5] 李乐之.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心理和生理因素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6] 程清波.骨科手术后疼痛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7):117, 120.

[7] 那艳涛.舒适护理在骨科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 18(28):121-122.

第6篇:科技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因子分析;科技发展;综合评价

1 引言

在我国,科技服务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并将科技服务业划分为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几大领域[1]。所以对科技服务业进行科学评价有助于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从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此外,发展科技服务业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 因子分析及科技实力综合评价分析

2.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核心是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同时形成反映因子和指标包含信息量的权数,以计算综合评价值。这样在指标权重的选择上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有助于客观地反映样本间的现实关系。

2.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科技实力综合分析

2.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选择能反映我国科学技术活动和企业创新活动开展基本情况的指标,构成包括R&D活动情况、专利情况、产品开发与生产情况、产品和工艺创新情况和其他5大类12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2.2.2 科技实力综合评价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5》,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各省市科技实力状况进行比较并做出综合评价分析。

(1)进行KMO球形度检验,KMO=0.683(>0.5),适合做因子分析。

(2)计算各变量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以及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前两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6.034%,可以满足解释因子分析用变量子集来解释整个问题的要求,所以12个变量可以用2个主因子来解释。由于因子载荷阵是不惟一的,应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使因子载荷阵每列或行的元素平方值向0和1两极分化。经计算,第一因子在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R&D项目数、专利申请数、专利受理数、专利授权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有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数这些指标上的载荷较大,第二因子在有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和技术市场成交额这些指标上的载荷较大。

(3)计算因子综合得分。各省市的综合得分Zi=0.72218F1i+0.13816F2i(i=1,2,3……31,F1i和F2i的系数为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是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两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的比值。分值越高,表明省市的科技水平高。

2.2.3 结论

对于因子1,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安徽。根据得分可知,只有少部分省市的科技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及规模水平得分较高,其他省份普遍市场化程度及规模水平偏低。主要因为现有的科技服务机构大部分规模较小无品牌,未形成专业化,服务内容单一,综合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具有高水平、差异化经营的服务企业及机构和具有一定规模、专业服务能力较强、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及机构[3]。其次,企业未能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水平较低。科技服务机构过于依赖政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服务能力与效率均较低。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层次较低,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4]。

对于因子2,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北京、上海、天津、湖北和甘肃。其中北京得分4.33252居于首位,远高于其他省市,说明北京的科学技术市场成交额非常高,且在北京的所有企业中,其科技类公司占所有公司数量的比重较大,从另一方面说明北京的科技水平较高,同时对科技人才的需求较大。虽然近几年在吸纳人才、资金扶持、税收减免方面制定了扶持政策,但是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难以达到促进科技服务业更快更好发展的目的。同时,科技服务业高端人才的缺乏,影响了科技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同时制约了科技服务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的发挥。科技服务业与资金、人才、政策、管理机制等市场要素未能很好地结合,导致综合服务能力较弱[5]。

综合因子1和因子2分析可得出综合排名在前五位的依次为: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北京。上海、安徽、福建、湖北等9个省市分值为正。而其它22个省市区分值都为负值。这反映了我们的科技发展极不平衡,北京和上海的科技人才资源、物资资源过于密集,而西部内陆地区科技发展严重滞后。广东、江苏、浙江和福建凭借改革开放后的优惠政策引进了国外的技术资源,在信息等高技术产业领域成长较快。

3 总结

综上所述,一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良好的基础教育、历史的文化积淀、科技产业政策和科技意识提供了科技发展的软环境;科研基础设施、科技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是科技发展的硬件支撑;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相互促进,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既是科技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科技水平的提高。提高地区科技发展水平,从短期看可以通过配备更多的科研工具、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来实现;长期的发展需要确立好高技术的产业方向;更长期的科技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教育和对人才的培养以及整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6]。

参考文献:

[1]李雨佳,段金鑫.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省域科技进步研究分析[J].科协论坛,2011,01:180-181.

第7篇:科技发展状况范文

中国科协副主席、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主任李静海院士介绍了2011-2012年度学科进展情况。李静海院士表示,从近年学科发展的趋势来看,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原始动力,强化基础研究是学科发展的战略关键,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智力支撑。针对未来学科发展,李静海院士提出三点思考:一是要重视超前研究学科发展演化规律,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三是对知识体系深入分析以推进学科变革。

这些趋势分析是在对空间科学等23个学科2011-2012年的进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2011年中国科协组织有关全国学会分别对空间科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学科发展研究,完成23卷学科发展系列报告以及《2011-2012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共计近800万字。这23个学科中,既有历史悠久的基础学科,也有紧密结合生产的应用技术学科,特别是今年增加了4个发展较快的交叉学科,加大了对交叉学科的支持力度。

中国科协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陈运泰院士介绍了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在我国科技期刊群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注重提升学术质量,提高出版能力,积极发挥主编对期刊质量的主导作用和编委职能,期刊的学术和出版指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重要数据库的影响力指标进步明显,国际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引证报告显示, 43种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学科排名位居第一,在61个学科分类中占70.5%;35种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学科排名位居第一,占57.4%;40种中国科协期刊综合评价总分在本学科排名第一,占65.6%;其中有26种三者同时排名第一,占此类期刊的72.2%。在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有66种来自中国科协学术期刊。在“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文章”中,中国科协有54种学术期刊68篇论文入选,占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学科发展是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于推动科技创新至关重要。自2006年起,中国科协建立了年度学术建设会制度,旨在凝聚科技共同体的集体智慧,通过研究我国相关学科在发展态势、学术影响、重大成果、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推进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培养新的学术增长点,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服务民生和社会需求,促进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前瞻思考科技发展大势。这是中国科协为促进自主创新和学科繁荣所实施的一项重大学术建设工程。迄今为止,中国科协先后组织94个全国学会开展了91个相关学科的发展研究,编辑出版系列学科发展报告155卷,发行30余万册;先后有1.3万名专家学者参与了学科发展研讨,有7 000余位专家执笔撰写学科发展报告。

第8篇:科技发展状况范文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崔玉英在致辞中指出,科技出版是数字化出版领域的排头兵,纵观全球出版行业,科技出版数字化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面对全球性的科技出版数字化浪潮,我们如何加快中国科技出版的数字化进程,将中国科技出版的数字化产品推向全世界,让中国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技资源与全世界分享,加速全球科技信息的共融、共通,如何让中国科技出版通过数字化从出版走出去的排头兵成长为主力军,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陈英明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的科技类图书和期刊已经覆盖了自然科学技术的方方面面,紧密跟踪世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发现,品种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出版的数字化也得到快速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与世界出版强国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科技内容的数字化出版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出版与合作,虚心向走在数字出版前沿的外国出版公司学习,推动我国科技出版数字化的快速发展。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车书剑在致辞中向国内出版企业提出三点希望:1.用图书传承科技成果,2.注重介绍和反映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状况,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3.加强与国外出版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出版行业该如何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加快推进科技出版物数字化,为推动科技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9篇:科技发展状况范文

英文名称:Inner Mongolia Electric Power

主管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单位: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内蒙古电机工程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呼和浩特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6218

国内刊号:15-1200/TM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内蒙古电力技术》(双月刊)创刊于1973年,是电机、电力行业惟一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技术类期刊,是集中反映自治区电机、电力行业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的窗口。《内蒙古电力技术》自创刊以来,在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机工程学会、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历届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热情帮助下,在历届编委会和编辑人员的辛勤耕耘下,从创刊伊始的不定期出版到出版季刊又发展至目前的双月刊,从内部准印期刊到目前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内蒙古电力技术》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