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

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

第1篇: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

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斤要方》第一卷《大精诚》篇有云:“凡大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济含灵之苦。”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资源高度充盈的今日,更是需要固守并传承这一理念。

2013年9月23日,《师报》社与中国师协会联合主办了“弘扬大精神,抵制不正之风”高峰论坛,对《师报》社组织的“寻找大精神有奖征文”活动进行总结,以折射当代“大精神”的时代内涵,重塑职业精神和职业荣誉。

“新改已进入攻坚阶段,亟需广大务人员积极参与,共同推进。”正如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所言,“在生形象在各种负面事件的报道中不断受损,患关系亟待改善的今天,寻找大精神,重塑职业和行业荣誉,至关重要。”

此次活动从全国260万注册师队伍中,寻觅推荐出了60名大精神的代表。他们或为技精湛、全国知名的学者专家,或为在基层岗位默默奉献的平凡师。之所以今日同时脱颖而出,源于他们所共同持有的对患者的关怀,对职业的敬重,对生命的敬畏。

古语日:“无恒德者,不可以作。”总后卫生部副部长周志先在会上表示,生的执业行为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崇高的追求,以大精诚为标准和道德底线。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患关系,和谐的患关系是双方的期盼,更是福祉;还应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从根本上杜绝各类患问题的发生和蔓延。

在德方面,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崔丽强调,务人员应守住两个层面的底线:“首先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各项制度和职业规范,除自尊自省外,还要接受社会与法律的监督;在此基础上,力求志向高远,以实现最初步入此行业时,所怀的者仁心的大梦想。”

60位大精神的代表为广大务工作者树立了榜样。然而,崔丽亦提出,良好的德风不会凭空而来,除了要广大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之外,还须有包括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保障措施。“一个坏的制度可让好人变坏,一个好的制度则让好人不敢作恶。各级疗行政部门、疗机构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建立合理的绩效分配激励机制;尽快充实疗卫生队伍,缓解由于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所导致的疗服务供需矛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学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强大的学科学队伍。”

第2篇: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

    欧美国家的公共管理教育起步早,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成熟的办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西方公共管理教育在上世纪90年展特别迅速,具体可归纳为“五个转变”:一是以培养行政官员的模式转向培养公务员具有私人部门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技术,使之成为更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二是以社会科学基础转向工商管理为基础,更多的关注信息技术和其他应用技术;三是以社会科学为主转向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主,更多地将战略管理、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财务管理、决策科学等作为专业首选课程;四是以政策理论导向转向政策实践导向,更着重于传授公共政策实施的管理和评估方法;五是以教师知识为中心的单向式教学转向以学生和问题为中心的双向沟通式教学,强化学生的管理思维运思。就中国而言,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改革势必要求政治进行相应的改革,包括行政体制改革。我国必须积极推进政府的“行政指令”职能向“管理服务”职能转变,并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传统的公共部门的服务机构,管理人才的定位也应由传统的强调政务型、领导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向注重技术性、专业性的公共管理人才转变,以创建有活力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工程技术为主,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互相渗透,办学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本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上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尤其是立足于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发展的需要。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其所面临的公共管理更加复杂,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性与实践能力的需求更加高。而就社会科学学院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就是在面对现代公共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多元化,以及高度市场化、技术化、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立足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多方向”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定位。其中,复合型是理论基础,要求学生熟悉管理、经济、政治、法律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知识;应用型是现实要求,其基本特征是要具有比较扎实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熟练的公共管理技能和很强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创新型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灵魂,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主要包括自觉的创新意识,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善于分析的创新思维,和精于管理实务的创新能力。社会科学学院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过程中,秉持了一种与当前公共管理发展实践及其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理念。概括地说,社科学院的改革理念就是五个“相结合”,即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人格塑造相结合。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社科学院自2009年启动教学改革,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并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理解与支持。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社科学院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也是一次目标明确、内涵丰富、制度完善的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下面四个部分。

    (1)优化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要实现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屏障,加强基础课程的建设和课程结构的综合化、整体性。因此,学院在近几年里进行了两次培养方案的优化,调整了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公共管理的突出特点是跨学科、宽口径和应用性。首先,公共管理专业涉及到40多门课程,包括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公关学、政策分析、案例分析、公务员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当然也将强化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办公自动化)及能力。目标就是要培养高层次、宽口径、复合型、适应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就业范围无疑将面向全社会的一切行业、部门和单位,不仅有“小政府”,更有“大社会”。因此,公共管理课程的改革与整合,要形成与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学科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而且具备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多变性,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公共管理具有十分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针对公共管理人才在社会环境中专业技能较弱等缺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大量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并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对公共管理类人才进行强化训练,强调理论与技能的有机契合。

    本学院在近两轮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完善课程体系:其一,为了实现学科交融、专业渗透,必须加强课程建设,使课程结构朝综合化、整体性方向发展,同时也为了方便同学选课,本院将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按不同的模板排列,比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为同学提供“拼盘式”的课程选择。其二,学院确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与专业特色选修课打通的课程模式,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来修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现了“学分制”的真正内涵。其三,学院尽可能多地开课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拓宽学生的视野,开设了一些1学分、16课时的课程,比如“行政领导与决策”、“中国管理思想史”、“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社会心理学”等等。老师在讲授这些课程的时候不求又细又全,但求给学生给知识的引导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形成厚实知识基础和宽阔的学术视野。此外,学院还开设了一系列知识拓展的讲座。正是通过多学科相融通的结构复合型和功能复合型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及时适应社会多样化的敏捷性需求,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新工作的要求。

    (2)转变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教学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培养学生的质量高低。因此,本次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转变教学模式。学院制定了《关于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若干意见》,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员培训,使得改革在全院上下达到共识。该文件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对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不同的明确要求。总的来说,教学改革涉及以下几方面:

    1.从教学主体上看,师生互为主体,尤其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当今社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其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学院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变知识输入为创新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强调学生的自学。对于教师来说,要求其课堂教学主要围绕课程的理论框架、逻辑体系、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展开,并清晰地对学生讲授,切忌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逻辑不清晰,概念不明确、原理不准确。对于学生来说,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以每一章为单位,在教师讲授课程相关章节之前完成撰写500字的读书笔记;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讲完一章后,依据本章节的内容,结合教师讲授,撰写500字学习心得。每位同学必须做预复习笔记,否则本课程得重修。预复习笔记的撰写情况纳入期末考核,占总分的20%。撰写预复习笔记的目的在于养成学生自学的习惯,并锻炼学生的表达、概括与提炼的能力。

    2.从教学方式上看,形式多样化,增强教学效果,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单向灌输填鸭式、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专业人才的培养了。因此要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加强多方位的教学,变单向灌输为师生交互式学习,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突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积极实践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努力尝试将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发现法引入课堂。学院要求每门课都必须拿出一部分课时用于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课时的多少取决于课程性质。一般来说,学科基础必修课的课堂讨论应有4课时,专业特色课为8课时,而专业特色选修课的课堂讨论时数应达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讨论课的形式可以是案例分析、调研交流,也可以是演讲或辩论等。讨论课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并锻炼学生的表达、演讲与创新能力。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也纳入期末考核,占总数的10%-20%。

    3.从流程管理上看,程序规范,要求严格,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良好的教学质量是建立在有序、规范管理的基础之上的。学院十分重视课程论证工作,将从教学文件的准备到试卷归档整个教学过程分成十七个环节,要求每位教师严格按照这一流程进行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比如,出试卷这一环节,看似容易,但实际上,出一份好试卷并不容易。一份好的试卷不仅能够测试出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水平,而且要测试出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就把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精神落实在试卷上来,改变过去“考前死记硬背、考后不留痕迹”的状况,将教学过程与目标考核有效地结合起来。为此,学院专门组织全体教师讨论如何出一份高质量、高水平的试卷,大家获益良多。此外,学院还通过听课,对教学质量定期分析评价,倾听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的具体执行情况,为学院提供教学管理和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设,给学院领导教学改革决策提供依据。(3)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应用能力。

第3篇: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

七年前,就在我班主任工作杂乱无章,整日为班级混乱焦头烂额,时不时施用过度防范、苛严规训、粗暴惩戒等专制手段也无济于事时,我有幸聆听了着名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的《享受教育》的报告,一下子打通了闭锁的心智、狭隘的眼界。茅塞顿开中,我不由灵性生发,联想到人生与希望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创造了“希望是帆/理想是船/我是水手/我要做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人/我要为集体增光添彩”的班级名言,要求学生每天早上听到学校第一声铃响,自觉起立高声齐诵,意在引领学生充满希望而富有责任的生活。班级名言的诞生,犹如困境中的灯火,使涣散的集体拥有了精神力量。这富有魅力的精神感召,不仅让班级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更复活了我枯竭的才思,使我曾一度冷漠苍白的内心充盈,拥有了心灵的舒展与自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班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级管理的各项创新改革,如为培养小干部的公仆意识改革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为让学生做管理的主人拟定了“班级法律”推出了由学生自主设计参与的特色朝会。另外,班级创立的文明日、小书屋、手抄报等也成为亮丽的风景线。三年的探索尝试,在品味成功的愉悦中,我逐渐建构起了“让学生幸福地走过每一天”的班级管理理念。

二、给道德打分,一次得不偿失的尝试

四年前,我以成功者的姿态接任新的班级,如法炮制地将上个班级的管理经验承继下来,集体很快产生了凝聚力,一跃成为全校的优秀班级。后来,当我含泪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当我用充满爱的目光审视班级管理,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将班级名言植根进学生的心田。于是,结合我探索开展的“竞争教育”和“数字化管理模式”,我创立了小结本,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表现给勤劳、勇敢、诚实、善良打分,其分数与班级开展的各项评比挂钩。然而,就是这给道德打分的尝试,无形地把学生诱入误区,一些学生为博取成功在分数弄虚作假,当我觉察时,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即使后来为防范学生作假,我在自评基础上推陈出新,增加了互评和家评,可还是有学生铤而走险,甚至有的家长也加入其中,再后来,实行了同学间查分制度,一时间同学间相互猜疑搅得班级人心惶惶。可以说,这次给道德打分的尝试,给我的教训很深,因为它为“伪道德”提供了温床和土壤,让我一直引以为荣的班级名言非但没植根进学生的心灵,而且还沦为了“形式主义的伪圣化标签”。

三、理性解读,共同追求人生的境界

去年,承受着教训,我接任现在这个班级。为杜绝“伪道德”流行,让班级名言真正成为激励学生进取的精神力量,我又开始了新的尝试,如小结本上用今日亮点、同桌警醒、家长寄语、老师赠语、反思激励等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自我教育为目标的评价取代了道德打分制,每个学生的课桌上还增加了个性化十足意在激励自我的人生座右铭……。尽管如此,可离我希望实现的班级自治相距甚远。尤其是上学期,我外出学习期间,不少学生竟在班上公开叫嚣着老师的离开就是他们的解放,班级一度陷入混乱之中。此事给我的触动很大,因为学生们天天高诵的班级名言在他们的心中还只是“空洞的做人口号”。于是,在与“经典为友”的日子,我乐此不疲地将迷惑的心放归于书海,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精神的漫游。系统批判性的阅读让我拥有了理性的顿悟、内心的澄明、视界的敞亮,培植起了直面心灵与真实的勇气,生成出洞幽察微的睿智和深刻。于是,在对班级名言进行理性的解读中,我在反思中有所觉悟。班级名言之所以空洞,因为自诞生之日起,在我心中除了一份荣耀,并不曾走进过我的心灵。每每听到学生高诵,作为它的创立者,我从不曾感动,更不用说以它来引领我为师做人,何况是需要教师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性鼓舞理想、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生命点燃生命的一群孩子。正是基于这样的感悟,我开始认识到要让班级名言焕发生命活力,成为师生品悟生活内涵、探寻生命真义、求索存在价值、知晓人生使命的灯烛,需要的是教师以最纯朴、最敏锐、最强烈、最真诚的情怀面对教育与人生,历练厚积薄发的从容与放达,摄人心魄令人景仰的个性魅力。只有这样,班级名言才会拥有厚重的人文底蕴,让人在愉悦中获得灵魂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生命的敞亮、存在的澄明。班级名言就这样在我思想理念的提升中,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全新的改变。早上,听到学校的第一声铃响,由每日杰出学生领诵“希望是帆”,干部齐诵“理想是船”,师生共诵“我是水手”,班长领诵“我们信奉”,全班再诵读“勤劳、勇敢、诚实、善良”,老师领诵“我们追求”,全班高诵“勇气、智慧、思想、信念”。这样,每天和学生高诵“希望是帆/理想是船/我是水手/我们信奉/勤劳、勇敢、诚实、善良/我们追求/勇气、智慧、思想、信念”,我总是激情涌荡。这样,每天和学生带着希望上路,在反思中了悟分享班级名言的意蕴,我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成长与发展的脉动。于是,教育理想与信念的生成,让我拥有了与学生共同追求人生境界的愉悦,建构起了“让集体成为成为生动活泼的乐园”的班级管理理念。

第4篇: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党的十 小学语文 教师 品德 风范 爱心

兴国必兴教,兴教必重师。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十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既延续了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期许和希望,也是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十精神,准确理解教育发展新形势,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荣誉感和责任感,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十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全面领会十精神,准确把握十关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准确定义教师素质的新内涵。“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任务,也是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为实现十提出的各项教育目标和任务服务。

一、教师品德的体现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更加注重师德建设。要鼓励广大教师做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十精神的模范,并把十精神贯穿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教书育人,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切实在实际工作中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学生爱戴、社会尊敬的好教师。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即品德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读教材、备好课外,还要努力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跟上时代的新步伐。在小学阶段,人们眼中的语文教学就是识字、写字、读文、背诵、习作等。其实,小学语文看似简单,但却包容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还有情感与人生态度。

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质与精神。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是给学生输入精神食粮,让学生认知世界,学会独立生存的能力。学生的精神食粮、认知能力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人性的发挥、知识的传播。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么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二、教师风范的体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更加注重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业务水平。十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不仅学习学科专业新知识,还要学习教育教学新方法,掌握教育教学新技术。善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轻负高效学习;善于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在语文课教学中,如果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的话,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是教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从另一角度来看,只能说明该教师业务技能欠缺,他也回答不了。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上课,那谁都能做,而后果是误人子弟!

要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师资风范体现的要求。作为教师,如果说话冷嘲热讽,土话、粗话口无遮拦,学生几乎是在驯养中成长的,那么,谁还能喜欢老师,谁还能喜欢语文。作为教师,如果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日常的用语中,就能透出他的文学素养,他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都能成为其他教师课下效仿的经典。这样的老师看起来有点“文皱”,可是在他的熏陶下,学生们确实受益匪浅,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乐趣。

三、教师爱心的体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更加鼓励教师勇于改革、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十报告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这是一个呼唤创新不断涌现的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的教师。今天的教师,既要能够推陈出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善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下一代。

作为语文教师其爱心的体现,是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的前提。有爱心才能有责任心;有责任心才能有真心;有真心才能关爱学生、教好学生、带好学生。爱心能使语文教学的艺术达到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不是大众化的,而是突出的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学生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学生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新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就不能称为艺术了。

一个充满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师要有好“点子”,这“点子”就是艺术。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的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说艺术是智慧与技能的结晶。

第5篇: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

“三创教育”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三创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创造、创新和创业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内涵来说,创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东西、取得新成绩的一切思想和作为,强调的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创新的含义是“改良”“革新”,强调在原有知识、技术和技巧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体现的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是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创业是指创办和开创某种事业,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利用现有条件,开创新局面,辟出新天地,是从优到用的过程。由此可见,只有“创业”才能使创造和创新的成果发挥实效,落到实处。创造、创新、创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给予认识主体一种“新”的感觉,都含有“创”的成分,但“创”的程度、形态、阶段却不同,创造强调“原创性”,创新在于“再创性”“推陈出新”,而创业则强调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转换为现实,是将头脑中的思想、创意、想法变成现实中事业的系统性的过程。

“三创教育”理念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的,它主要强调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该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出能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突出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如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三创”人才

“三创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育。落实和推进“三创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理念或教育观念的更新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于实践。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培养人的过程不仅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更需要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因此一方面要在课堂上改变单一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刺激其智力觉醒;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感知体验,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二三创”人才,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将课程设计与实习结合起来

例如,我校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学完模电课后要进行电子工艺实习,而在数电课后要做电子电路的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一般是直接从电子厂家成套邮购收音机、复读机的散件。在指导教师讲解后安排学生按照原理图进行组装,实习过程中学生只能增加对器件的认识,提高焊接技巧。由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创造性想象,所以其能力得不到培养。而在数电课程设计时,学生完成教师规定的设计任务后,由于没有付诸实践,设计的电路能否工作无从检验,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肯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样也不高。所以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完全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基本电路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方案上交指导教师审核、修改,然后提供必要的器件来动手完成所设计的电路。这样既使学生的兴趣增加,又培养和锻炼了其设计和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学完《发电厂电气设备》等课程后有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的课程设计。在电厂实习前可将设计任务下达给学生并要求作出初步设计方案。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现场调研,发现方案中的不足,通过技术人员和教师指导后,改进并完善设计方案。这样,既巩固和深化了课程的理论内容,也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设计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2、要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

为了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并肯定学生在课外的投入。由于准备各种竞赛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对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或者取得发明、专利,或者发表优秀论文、优秀设计以及取得其他突出成果者,经专家评定,可以授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免修相应的选修课程。学校应适当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开创新的事业。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勇气,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其次广泛开展创造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技能;而且还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此外,还应创造条件,逐步推行“专业改选制”。新生入学的头两年按系组织安排的基础课程学习,不分专业。大三时,根据前两年的学习成绩,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按照一定的条件,经过一定的程序改选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甚至是非本系的专业。

3、改善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中减少一般的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于部分实验,可以先设计出具体电路,然后再由学生亲自动手实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培养其用已知的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通过已知科学知识或理论去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结论的运用探索能力。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应鼓励知名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验中心主任或开放实验室主任;鼓励研究生以教师助手的身份参加本科实践教学;鼓励现有实验人员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学历和动手能力,尤其要注重锻炼设备的维修和使用能力;选留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同时,重视实验大纲和实验内容的更新改革,鼓励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实验讲解和演示,认真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监控。

4、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高校教师应该走出经院

式研究的象牙塔,参与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以便在学科的前沿得到锤炼,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参加科研和产业开发的教师,能够将最新科技成果和产业实践及时反馈到课堂,写进教材,使教材和专业教学内容接近或领先于先进企业的技术水平,并将教学延伸到科研和市场的第一线,理论联系实践,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建设一支德才兼备、乐于教学、勤于教学、精于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推进“三创教育”和培养“三创”人才的关键。在推进“三创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三创”精神和能力。教师授课要学会批判继承,敢于标新立异,不断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启发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外,还要鼓励、带领学生参与和开展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5、确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包括对创新的意识、动机、目标冲动和意志品质等,具有主观能动性,决定对创新的主观投入强度。实践能力包括对知识、技术的应用及创造,具体的方式与方法运用等实际本领,具有客观实在的意义,决定了创新的成效和价值水平。缺乏创新精神就不存在引发、持续创新行为与过程的必然性。不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就不能胜任相应的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创新精神的培养,除必要的知识基础外,关键是对创新氛围和过程的亲身经历的总结、体验,直到升华和内化。

第6篇: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职业道德;素质;敬业

一、教师道德素质的基本内涵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教师的道德素质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

(一)政治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首要的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教育发展的方向。

(二)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教师特有的专业素质,也是教师职业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教师的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关系到人人培养的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特有的职业素质。教师必须具备爱学生的道德原则。

1、热爱教育

热爱学生的道德原则,爱心是教师道德素质的核心。爱心是道德情感的体现,只有热爱教育才能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深得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教育将得到最佳的效果。

2、严谨治教,诲人不倦的道德精神。

教师必须具备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刻苦钻研业务,掌握广博、精深的知识,对自己学习不厌,对学生诲人不倦。要用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学识、人品、情感作用、能力水平等人格魅力和德才素养取得较高的感 ,从而为学生树立榜样,使教育得到实效。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道德修养

为人师表是教师特有的道德准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从而发挥教师的职能。因此,教师要遵循各种道德规范,严于律己,一举一动引起学生的反应,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严于律己,才能为人师表。

(三)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道德素质的心理条件。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包括:

1、良好的注意力和分配力;

2、细致而深刻的观察力;

3、丰富而控制恰当的情绪;

4、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二、教师道德素质的特征

1、先进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道德素质应当比其他道德具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其他职业可以作的,教师不可以作。教师不仅通过言教教育学生,而且通过身教,影响学生不仅以知识教人,而且以品格教人,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表影响、 和感化学生的心灵,因此,必须具备先进的道德素质。

2、示范性: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的学生。教师的言传身教,言谈举止,待人处世、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有示范影响的作有。

3、继承性和稳定性:教师道德是传统美德长期积流,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今天的“春蚕”、“红烛”、“园丁”、“人梯”、“精神”两午多年,形成民族金贵的道德财富,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

三、教师道德素质的具体体现

1、教师的道德素质表现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

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关系。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选择了个目标。如果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害羞;如果……有怎样的氛围就能塑造怎样的学生,而氛围是由教师来带动的,不同的教师特别是不同的班主任就会形成不同的班级氛围。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性格的形成,而教师对待学生态度的好坏则取决于教师道德素质高低。

2、教师的道德素质表现在教师对待家长的态度上

家长与教师都是学生的教育者,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家长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与教师有着平等的关系。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者,也是学生法律上的监护人。因此,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事关重大。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会认为家长如果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学生在校表现可能会更出色。把家长视为自己的伙伴和合作对象。为维护这种健康的伙伴关系,对家庭信息保密(对家庭隐私权的尊重),与家长沟勇学生的情况,听取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的意见。经常氢学生在校的情况(包括学科的学习成绩、技能和能力的发展、学习态度、品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定期向家长传达。不会利用职务关系向学生家长谋取私利。此外,还通过许多其它方式与家长沟通并争取他们的合作。

3、教师道德素质表现的教师与同事的相处上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提倡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与合作。紧密团结的教师团体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总是能心诚地对待领导和同事,力图避免假犯同事的尊严、影响合作的种种行为。对同事取得的成绩由衷地表示祝贺,在业务上和修养上取长补短。对于同事的表现和有关工作的批评在其当面而非私下进行。承认自己在教学、教研上的不足,努力客观地对待同行的评价。对自己取得一点成绩或受到一点批评都级坦然处之。能承担学校管理中教师应承担的责任。与同事能和睦相处,乐意帮助同事,把同组的教师视作家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4、教师道德素质表现在教师对待教研、教学态度上

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是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只有不断创新和进取的教师才能永葆青春,与学生保持较近的距离。在年龄逐渐增大时,不会被学生所讨厌,被教育所淘汰。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奉献全部精力来提高自己的教研和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灵感,经常撰写论文总结教学经验,并在不断地撰写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善于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改革。善于利用先进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学,使学生感耳目一新,有新鲜感。

第7篇: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新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68-01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努力完善每一个教学环节,以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精心设计导入,做到多样生动

1.1以兴趣导入。一堂好课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活动中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习热情,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在心理上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

1.2以情境导入。教师要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营造特殊情境氛围,将学生引入佳境。应根据不同课例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学习情境,唤起学生相应的心理变化,引起学生注意。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现生命的活力,使学生能在美的感受中陶冶情操,解放心灵。性情的陶冶有助于铸造高尚的人格,心灵的解放有助于发展人的创造潜质。例如,在学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教师先放与这篇课文同名的歌曲。优美的旋律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渲染学习气氛,然后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导入课文内容,这样的导入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他们进行联想和想象,会收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的良好效果。

1.3以辩论导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辩论题,抛砖引玉,利用学生知识的不平衡点,激起求知欲望。辩论中,学生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课外知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2.科学分组,促进合作学习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合作学习的引导与组织,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气质、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同时也可以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的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设问质疑,引导主动探究

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提问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坡度,要科学精炼。太难,学生完全答不出;太易,学生随口可答,这两者都达不到启迪思维的目的。提问必须有趣味性、启发性、思想性和连贯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就阅读分析而言,学生初读文章,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课文,提出疑点难点,教师检查落实。应分两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第一步,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第二步,把不能解决的或拿不准的问题汇总在一起,教师引导全班同学继续阅读文章思考、共同探究解决。“引”的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借助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眼、动手、动口,进行有效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思考中主动去研究,去领悟,力求解决问题。

4.及时促成发现,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并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十分重要。在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应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促”的具体表现为:

(1)激励。不断强化学习的动力,推动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2)点拨。对学生的思想障碍、认识偏差进行及时引导、调空和补救,最终取得一定的探究成果,有所“发现”;

(3)感悟。悟到“真”,释去“疑”,欣赏“美”,“品味”出祖国语言的魅力和内涵,并从中有所创新。

在探究、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小结和作业等方式,巩固、拓展学习成果并向课外延伸。通过阅读、探究、评价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探究和评价的技能,培养主动参与的实践精神,锻炼学生钻研问题的意志力,培养发现问题的洞察力,提高分析问题的推断力,使学习主体在情感、智慧乃至身心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

5.巧妙安排作业,启迪创新意识

第8篇: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校内生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逐步建立起来,实训基地的建立对培养高技能的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提出要积极探索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践组合模式,拓展校内和校外实践的实习计划,要求各大高校更新设备,跟随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使部分高校逐步将培养技术型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校内生产性训练是面向市场、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质性训练,既方便又实际。校内生产性实训是一种融入了企业需求和学校精神的高度统一体。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主要的任务,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训练,对于毕业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就需要各大高校积极与相关企业进行联系,与各大企业相结合,让学生提早感受工作岗位的一切,为毕业后的顺利工作提供保障,减轻就业压力。

校内生产实训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是不够的,基础知识学习再好也不能代替亲身实践,实训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缺点,尽快改正,达到一个全面发展型人才的标准。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

校内实训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质性训练,是利用一些高端的设备使学生熟悉技术管理、生产的各环节,有利于知识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在模拟的真实企业环境中让学生提早发现自身的缺陷,及时弥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

培训的机会对于学生而言是相当难得的,专业性、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得到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学习机会,对于优化学生的技能有关键性的作用,也让学生认清当前的企业怎样运作,不要盲目,漫无目的,无所事事,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是实用的,对今后的工作有帮助。学生在类似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实践,体验企业的竞争,激发学习的动力,向着自己的目标进发,这可谓是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运行管理机制

校内生产实训与企业实训有着本质的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是学校组织,教师实施,学生实践,有着强烈的针对性,但是相对于企业的实训还是有些不同的。一些大型企业进驻校园,其管理模式与学校的管理模式肯定有着不同。

首先,学校要考虑多重因素,因为学校设备并不是以获得利益为宗旨的,要考虑它的实用性和技术性的功能,这样才能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

其次,专业性教师参与,深入内部进行综合管理也是与企业不同的标志。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方案的制订、实施过程都在预定的范围内进行,并没有风险,所以管理模式会有所不同。作为学校方面,应积极主动实践,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实训基地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创新改造,从根本上提高专业技能。

四、校内实训的探索与提高

1.实训中的问题

校内实训在各大高校的实践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在管理运营中出现了诸多矛盾,没有充分发挥出实训应有的作用。一是学校并没有统一管理实训,缺乏适度的约束和保障机制;二是实训项目不够明确、清晰,论证不够充分;三是建设周期短,实训队伍不足。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2.改进对策

首先,要从本质上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懂得管理与建设。实训的最基础就是让学生亲自上手去体验,去感受,通过体验和感受才会从根本上发现问题所在,教师通过实践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缺点,积极加入到改革和创新的队伍中。

其次,要把实训的目标和内容结合,设定目标方案,完善实训管理模式和考核模式,经过实训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提高才是关键的目的。

最后,要加强实训队伍的建设,扩大教师和学生实训队伍,重视对实训教师的培养,评选出最优秀的教师并进行一定的奖励,建设一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强大实训队伍。

总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让学生提早感受到工作岗位的一切。校内实训基地是创新教育模式的载体,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与完善,对高校培养有创造性和实践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陆勤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索研究[J].职教管理,2010(7).

第9篇: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

结合我国党的十七大报告文件核心理念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科学发展观主张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争取一切执政活动都能够透过基层大众基本利益层面考虑调试,这是个体思想结构系统完善的较高层次内容。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时代急剧介入,随着高校内外机制建设步伐加快,涉及内部学生数量快速膨胀,社会人才竞争趋势日益显著,高校在标准人才塑造和管理方面需要作出适当创新,就是合理尊重个体主观能动性。所以,培养多元化素质型人才已经成为目前各大高校关键工作内容,相对地要求进行学生管理过程中凸显人本服务理念,争取令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各类专业课程研究和实践单元之中,重视发挥自身无限的创新改造意识能效,为日后系统化发展前景绽放积累更多适应实力。

1 高校学生管理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现实意义论述

借助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文献内部基础哲学思想层面审视,有关人本管理思想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和谐交流关系的综合,更是社会一系列改革活动灵活延展的必要支撑要素。其内部核心在于有机彰显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相应地,在高校内部学生集体管理活动中,人本理念就是赋予学生全面自在心理效应,令其能够在生活学习中自觉调整原有个性空间,令教师发现不同潜能挖掘端口,适当引导不同学生进行合理技能扩展,造就出迎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政策要求的人才样式。

1.1 尊重学生性格差异结果的合理行为表现 高校管理对象主要是青年群体,其中个体意识趋近完善成熟状态,保留较强的自信心基础且个性极为鲜明,敢于在公众场合发表个人意见,需要教师予以适当尊重和合理引导。同时正视异质化个体性格,争取贯彻因材施教技术指标,令个体能够及时发挥自身优势,为其健康发展结果提供支撑潜能。大学生群体的这类规划特征,需要高校教师在管理过程中主动克制原有单纯枯燥说教行为习惯,并快速建立全新疏导机制架构,采用人性化管理创新模式。

1.2 稳定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效的必然要求 完善学生个体可持续化发展能效不单单需要学校教学流程中做出有机回应,同时要让学生在日后养成终身学习理念,能够自觉协调与周边人文环境关系,在自身既定岗位上尽职尽责。因此,高校管理人员要做的就是极力开发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尤其是获取创新知识流程中的智力因素存在价值尤为深重,也就是说一个人智商高并不代表其日后就能在各项事业上获得特殊成就。情商对于自我追求实现影响意义较为深刻,怎样令个体自觉协调周边人、事务关系,需要管理者时刻秉承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主动保持交流情境的活跃性,使得学生情商潜质得到适当挖掘。相信只有确保个体身心全面发展,能够与社会创新机制维持同步前进效率,抵抗一系列技术挑战内容摧残,这才算是可持续发展应有的改造结果。

2 高校贯彻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细化措施解析

2.1 完善学生本体服务管理体系架构 这部分强调的服务内容绝不是简单的外在生活,更是相对更高层次的内在心理关怀,包括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基础文化品位确立、心理素质磨练和就业方向科学引导等,保证整体服务机理的深层次调试效应。学生始终作为校园内部主体,针对其进行管理服务,需要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单元,令其个性获得广阔支撑空间,尤其经过心理健康知识传播过后,使得不同类型学生能够适当减轻不必要的生活、学习压力,能够对今后美好生活保留更加深刻的介入欲望。

2.2 健全规章制度,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学校应充分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对校内外可能存在的危害制定相关的预防和应急机制,尽可能避免危害的发生。还有,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学生能通过申诉、诉讼等手段及畅通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3 营造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既能以校园精神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引领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激励大学生开拓进取、积极向上,又能以形式的广泛性和潜在的内涵规范性影响和约束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无为”的管理。各高等院校应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载体和形式,弘扬大学精神、建立校园人文生态景观,美化校园环境,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塑造大学形象,把校园文化建设同学校学生管理融为一体、有机结合起来,以高校厚重的文化积淀,自由、理性的精神气质,幽美的校园景观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