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正确护理新生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2(b)-015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joint participation type of newborns nursing of direct rooming-in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work. Methods 102 cases of newborn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for research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aditiona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group adopted the direct rooming-in nursing,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nursing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the mothers in the two groups to the nursing work and other main indicators of newborns were compared at the same time. Results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of delivery women to the nursing work in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3.8% and 98.1%, which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group, and the related indicator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Direct rooming-in; Newborn; Nursing; Joint participation; Adverse reaction
新生?菏橇俅仓写嬖诘奶厥馊禾澹?由于新生儿的各项身体系统及各个器官的发育还尚未完善,因此,细微的护理差错就很容易导致新生儿护理出现严重问题[1]。目前,伴随护理理念的发展及临床护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在新生儿护理中,母婴同室护理应用广泛,主要就是将新生儿与产妇集中在同一个房间,共同进行护理[2]。很多产妇在生产时过度紧张,对于个人身份的转换尚未做好准备,因此,对于新生儿护理也会产生紧张等情绪,容易影响护理质量[3-4]。该院在母婴同室护理的新生儿中应用共同参与模式,方便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该院出生的102例新生儿作为实验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新生儿的纳入标准为:足月生产的新生儿、评分超过7分的新生儿、家属同意接受实验的新生儿。该次实验排除以下新生儿:早产新生儿、巨大儿、体重不达标新生儿、合并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儿。将所有实验对象均分为传统组与共同组,每组51例。传统组男性30例,女性21例,体重为2 321~4 652 g;共同组男性29例,女性22例,体重为2 322~4 655 g,两组新生儿的相关资料在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传统组新生儿接受常规护理,新生儿与产妇分开,由护理人员完成新生儿护理,包括对新生儿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喂养护理及脐带护理等。共同组新生儿则接受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主要方法如下。
1.2.1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对新生儿的监护人及其它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家属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母婴同室护理的重要价值等。护理人员需要将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的理念、操作方法等作详细介绍,让新生儿的家属有心理准备。
1.2.2 沐浴护理 在新生儿沐浴之前,家属需要预约好时间,并准备好新生儿的衣物,随后将新生儿送至沐浴间。护理人员需要对新生儿的各项状况进行检查,并指导产妇帮助新生儿沐浴,沐浴结束后做好交接处理,将新生儿推回房间。
1.2.3 其它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告知产妇及新生儿其它家属如何正确抚触新生儿,如何为新生儿更换尿布及衣物,还要将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告知产妇。护理人员要重视对新生儿各项指标的筛查,并将护理过程中新生儿出现溢奶、哭闹等现象的原因告知新生儿家属。护理人员需要让新生儿家属重视洗手、消毒等,并保证母婴同室环境的卫生,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并做好消毒处理,尤其是床头柜等经常使用的物体,需要用消毒液进行擦洗。护理人员还要告知新生儿家属,保证新生儿被褥等的清洁,以免出现感染[5]。
1.2.4 制定护理目标 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对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目标进行确定,对新生儿护理进行严格监测,并重点加强新生儿的安全护理,对产妇及家属的护理操作进行重点观察,还需要不断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
1.2.5 建立操作规范 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新生儿自身的特点建立护理操作规范,对每一项护理工作都要进行详细的描述,并建立科学的护理流程图。此外,护理人员需要针对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环节进行重点备注,加强风险护理的意识。在操作规范中,护理人员还需要加强新生儿护理意外事件的有效预防处理,不得让产妇及其它家属给新生儿穿过多、过紧的衣服,还要避免新生儿在吮吸母乳的过程中出现呛奶、溢奶等。若是新生儿食用牛奶,护理人员需要告知产妇严格把控牛奶的配比,并控制好相应的温度,一定要做到现配现用,避免牛奶变质等给新生儿带来不良影响。
1.2.6 加强护理人员的考核 在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母婴同室护理中,医院也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医院应当确保护理人员掌握相应的操作规范,并接受科学、系统的培训,只有通过考核的护理人员才能参与实际护理工作,以此保证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1.2.7 实施袋鼠式护理 护理人员在新生儿穿戴好纸尿裤之后,让其俯卧与产妇的胸前,并且指导产妇将新生儿头部调整至产妇自身乳房之间,让新生儿的脸部偏于一侧。护理人员需要在新生儿的后背处为其盖上被子,并让产妇一只手托住新生儿臀部,并将另一只手放于新生儿的背部处。产妇以此方式护理的持续时间应为1 h左右,并且在新生儿出生之后的5 d内进行袋鼠式护理1次/d。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新生儿分别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包括感染、肺炎、黄疸等,并加以分析。对比两组新生儿母亲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选择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作统计分析,产妇打分未达到60即为不满意,打分在61~85分为尚可满意,超过85分则代表非常满意,产妇的总满意度为尚可+非常满意。此外,对两组新生儿的其它相关指标进行比对,并作以简析。
1.4 统计方法
此次试验中的所有数据需要接受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选择[n(%)]代表计数资料,并让其接受χ2核验,实验中的计量资料则选择(x±s)进行表示,并选择t检验。P
2 结果
2.1 新生儿不良反应
根据表1的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共同组新生儿各类型不良反应的例数均要少于传统组新生儿,数据接受对比之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满意度
由表2可以看出,共同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要远远高于传统组对象,两组对象的相关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其它指标
通过表3中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共同组新生儿接受护理后的体质量明显高于传统组,且新生儿的住院天数要短于传统组对象,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新生儿护理历来是重要内容之一,新生儿在脱离母体之后,自身所面对的环境发生了极为明显的改变,但是,新生儿各方面功能未发育完善,对于环境的适应力较差。可以说,新生儿所处环境对于其未来的成长发育存在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新生儿的传统临床护理工作中,一般都是将产妇与新生儿分开,新生儿护理工作带有很强的封闭性质[6]。目前,伴随母婴同室的广泛建立,新生儿临床护理工作也逐渐转变为开放性质较强的母婴同室护理[7-8]。
在传统的母婴同室护理中,护理人员很少会让产妇及其它家属参与护理工作,这就会造成产妇与家属对于新生儿护理存在生疏,对于新生儿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存在不良影响[9]。而将共同参与模式与母婴同室护理相结合,可以有效转变产妇的自身观念,产妇的个人需求可以得到较好满足,新生儿护理的效率也会得到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在实施共同参与模式后,产妇及其它家属会真正参与新生儿的临床护理,并且掌握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产妇可以学会如何正确抚触新生儿、正确的喂养方式、科学的沐浴方法等。此外,在共同参与模式的新生儿护理中,护理人员会着重强化产妇及其它家属的责任观念,帮助新生儿的家属了解新生儿自身的各项特征[10]。这样一来,新生儿的家属可以掌握更为完善的护理技巧,对于日后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存在积极影响。此外,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激发。母婴同室共同参与模式的新生儿护理,充分体现了“爱婴”的护理理念,产妇会全天候与新生儿共处同一环境。该院在实施这一类型的新生儿护理之后,可以有效帮助产妇尽早开奶,确保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也能有效提高产妇的哺乳能力及护理新生儿的能力等。从新生儿的角度来分析,共同参与模式下的母婴同室护理可以培养新生儿与母亲之间的感情,使新生儿更为舒适,并且对于新生儿的未来成长发育存在积极影响[11]。
在对比两组新生儿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后可看出,共同组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3.8%,远低于传统组新生儿19.5%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实验对象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共同组产妇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8.1%,明显高于传统组产妇82.4%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该研究的相关数据与杨霞[9]的研究数据存在共同性,其研究中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6.7%,这也体现出该研究的科学性。共同组新生儿在接受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后,体质量明显更高,住院天数也更短,这些数据均充分体现了共同参与模式的母婴同室护理存在极强的应用优越性。
【关键词】未足月;胎膜早破;妊娠结局
未足月胎膜早破(PROM)是在妊娠周期不足37周,胎膜提前出现破裂的现象,通常临床称为早产,是围产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PROM的发生极易引起早产、羊膜腔内感染、脐带脱垂、羊水过少,胎儿窘迫、胎肺发育不良等,对胎儿、孕产妇、新生儿造成极大的影响,导致孕妇感染、产儿患病,甚至造成新生儿死亡。可见,如何正确处理未足月胎膜早破是减少产儿的患病率、病死率、产妇感染的关键,为此笔者对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PROM孕妇与妊娠结局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住院分娩的PPROM患者86例,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28±3.5)岁;初产妇66例,经产妇20例;单胎妊娠80例,双胎妊娠6例;平均胎膜破裂孕周为33.50周,平均终止妊娠孕周为35.36周。
1.2治疗方法
1.2.1 基础护理:孕妇取平卧位休息,借助护垫抬高孕妇臀部防止脐带脱垂致胎死,同时勤听胎心,注意观察孕妇症状,准备剖宫产。指导家属协助清洁孕妇外阴,放会阴护垫,并消毒防止感染,避免胎儿感染患病。
1.2.2 糖皮质激素应用:对于32周后宫中胎肺仍未发育成熟,应当考虑使用地塞米松单疗程治疗,促进胎儿发育,减少新生儿窒息现象,确保孕妇及胎儿的安全。
1.2.3 防止感染:胎膜破裂极易引发细菌感染,为此应当遵医嘱使用无副作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胞菌素类,孕妇尽量避免引导检查,减少细菌的输入;保持外阴清洁干爽,勤换会阴垫,孕妇破膜后定时测量体温,观察羊水状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1.2.4 宫缩抑制剂:子宫收缩容易引起流产,一般使用宫缩抑制剂,扩张子宫。首先用16ml的25%硫酸镁与100ml的5%葡萄糖混合1小时内静脉滴注,然后用25%硫酸镁30ml加于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滴速1~29/h,直至宫缩停止,每日总量不超过30g,密切关注孕妇的呼吸、心率、尿量、膝反射等,防止硫酸镁过量中毒。
1.3观察指标
本组研究观察指标包括:(1)妊娠结局,对比观察两组孕妇的自然分娩、剖宫产、脐带脱落、胎盘早剥等指标;(2)新生儿的状况,对比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包括窒息、呼吸窘迫、感染、死亡等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未足月胎膜早破与妊娠结局
两组孕妇妊娠结果比较如表1所示,未足月胎膜早破组孕妇的自然分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羊膜腔感染率、脐带脱垂率高于对照组孕妇(P0.05)。
2.2 未足月胎膜早破与新生儿状况
观察组新生儿总发生不良事件13例(15.11%),其中4例新生儿窒息状况,3例新生儿发生呼吸窘迫,4例新生儿出现细菌感染,2例新生儿出现死亡;对照组新生儿发生不良事件5例(8.33%),其中出现新生儿窒息2例,呼吸窘迫1例,细菌感染2例,无新生儿发生死亡现象。两组孕妇的新生儿出现的不良症状具有明显的差异,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引起胎膜早破的因素较多,目前临床上尚未明确其发病机理,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胎盘早破的原因有:孕妇创伤,宫颈内口松弛,生殖道病细菌上行性感染,支原体感染,羊膜腔压力增高,胎儿先露部与骨盆入口衔接不好,胎膜发育不良,孕妇缺乏铜、锌微量元素等,均有可能引发未足月胎膜破裂[3]。临床上胎膜破裂是比较棘手的问题,通常采用宫缩抑制剂来抑制宫缩防止早产,同时尽量延长孕龄至48~72h,利用皮糖质激素促进胎肺成熟,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宫缩抑制剂和皮糖质激素的使用,宫缩抑制剂应在胎膜破裂后立即应用,而对于孕周大于32周的孕妇,不能使用皮糖质激素。
未足月胎膜早破使胎盘失去胎膜的保护作用,加之宫缩时出现负压作用,极易引起阴道内的细菌上行感染胎盘,不仅可引起早产,也可引起胎儿循环、心率和行为改变,造成胎儿生长受限和新生儿的先天性感染等一系列不良妊娠后果。因此临床上通常使用抗生素防止细菌上行感染,避免早产,延长孕期,保证胎儿充足的时间发育,提高胎儿的各项机体功能,减少胎儿细菌感染率,有效降低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本组对比研究表明,未足月胎膜早破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大于自然分娩新生儿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可见胎膜早破是影响新生儿及孕产妇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减少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未足月胎膜早破极易导致新生儿患病或死亡,同时也加大了孕妇感染的风险,通过基础护理、合理利用缩宫抑制素、皮糖质激素、抗生素等,科学合理的处理胎膜早破,延长孕期,促进胎肺发育,改善母婴儿的身体机制,避免胎儿畸形,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魏文利,周向京.一反应蛋白检测在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21(16):20—21.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优质护理;常规护理;不良事件;家属满意度
脐带是母体连接新生儿的重要通道,其向胎儿运输氧气、营养,促进胎儿成长发育[1]。当新生儿娩出后,脐带仍连接着胎盘,医护人员采用专业的手法剪断脐带,而残余部分会裸露在外,若护理不当,就会造成感染,甚至引发破伤风、败血症等严重病症[2-3],故加强新生儿脐部护理至关重要。本次抽取120例新生儿展开研究,旨在比较脐部常规护理、优质护理的干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分娩的120例具有完整资料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以所用脐部护理模式进行分组: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胎龄38~42周,平均(39.8±1.9)周,体质量2.6~4.2kg,平均(3.2±0.8)kg;试验组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胎龄37~42周,平均(39.4±2.1)周,体质量2.7~4.1kg,平均(3.1±0.7)kg。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纳入标准:1)足月分娩;2)新生儿Apgar评分[4]超过8分;3)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先天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2)存在重症肺炎、重症病理性黄疸等疾病;3)有宫内感染征象;4)出生时体质量过低;5)家属不愿意配合。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脐部护理,即新生儿出生后立刻用5%聚维酮碘溶液对脐部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用双道气门芯于脐部根上0.1cm处行结扎处理,再往上0.5cm处将脐带剪断,残血挤净后,依次涂抹2%碘酊、75%酒精,加压包扎脐带断端。新生儿洗浴后,用5%碘伏对其脐部常规消毒,每日消毒2次。试验组:行优质护理,具体操作如下。1)断脐护理:常规断脐,出生24h内不仅要做好消毒工作,同时应注意观察新生儿脐部情况,若出现脐带过粗脆性大,或脐带过短致脐带夹脱落而引发渗血[5],应立刻采用止血钳,若渗血量过多,需重新消毒后再次进行结扎。新生儿沐浴后用75%乙醇消毒脐部,48h后行二次断脐,即常规消毒后上提牵引线,松开气门芯,使脐带与腹壁呈30°角,沿顺时针方向剪掉脐带残端,常规消毒,在肚脐上贴上脐贴,24h后去除脐贴,消毒,清理血痂,充分显露脐部。2)脐带脱落前护理:脐带结扎间断后会逐渐变硬变黑,一般于新生儿出生3~7天内脱落[6]。在脐带脱落前,护理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脐部时刻保持干燥:为避免细菌生长,护理人员需每天消毒包扎脐部,在为新生儿洗澡时,应采用防水贴保护,洗完澡后及时用无菌棉签将多余水分吸收,再消毒包扎。②尽可能减少脐部刺激:脐带断端经包扎后能迅速结痂,避免细菌定植于创面,但需注意的是,换尿布时操作不当,会过度刺激脐部,导致创面出现发红、出血情况,甚至引发感染[7]。因此,护理人员应提醒家属为新生儿准备透气、舒适的纸尿裤或纯棉尿布,排尿、排便后应及时清洗局部皮肤,在为男性婴儿换尿布时,注意将向下盖住,避免新生儿尿尿时尿液上冲浸湿脐带。③保持脐部透气:良好的透气对脐带断端修复具有重要作用,部分家属认知水平有限,擅自用油类或乳液涂抹新生儿脐部,导致局部闷热,延长创面修复时间,故护理人员应提前告知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叮嘱家属注意观察脐部情况,若出现脐轮发红、脐窝渗液、脐部周围皮肤糜烂等情况,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用3%双氧水将分泌物清洗干净后,用蘸有75%酒精的棉签沿顺时针方向对局部进行消毒,显露脐部,使局部保持干燥。3)脐带脱落后护理:脐带脱落后会直接显露新鲜肉芽组织[8],护理人员应定时为肉芽组织进行消毒,每日2次,消毒后用无菌纱布覆盖,避免衣物、尿不湿等刺激肉芽,引发感染。因肉芽未长好,局部会渗出少量分泌物,护理人员应告知家属这是正常现象,肉芽结痂后症状会自然消失,并及时用无菌棉签清除渗液,用0.5%聚乙烯醇醚络碘消毒,直至脱落面全部长出皮肤。脐带上存在2条动脉、1条静脉,部分新生儿在脐带脱落后可见血管残端并有少量渗血,这主要是因为脐带血管内部未完全愈合,注意用酒精消毒,加压包扎,若出血量过多,常规按压无效,则行血管缝扎术。4)出院指导:新生儿出院时,医护人员应告知家属具体注意事宜,特别是部分脐带尚未脱落的新生儿,护理人员应做好宣教工作,指导家属掌握新生儿脐部护理技巧,提醒家属在为宝宝护理脐带前,注意洗干净双手,告知其如何正确为脐部消毒,保持新生儿脐部干燥,强调已污染的棉签禁止二次使用,以免造成创面感染。若2周后新生儿脐带仍未脱落,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结扎末端完全变硬,且未出现红肿、破溃、渗液等情况出现,无需特殊处理,仍保持原来护理操作,若出现感染征象,应立刻入院就医。
1.3观察指标
1)不良事件观察:统计两组脐窝潮湿、脐部红肿、脐部渗血、脐轮损伤等发生病例。2)家属满意程度观察:翻阅资料,自制新生儿脐部护理质量评价量表,评价指标包括环境卫生、礼仪态度、业务技能、操作及时性、风险控制,共25个条目,各指标评分0~20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家属越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行统计学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正态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检验方法为χ2检验;家属满意度为正态计量资料,表现形式为(x-±s),检验方法为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评估标准。
2结果
2.1两组不良事件控制情况观察
对照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0.00%,试验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1.67%,组间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家属满意程度评估情况观察
对照组家属满意程度评价量表单项指标评分及总评分与试验组比较,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脐部是细菌侵入的重要地方,新生儿出生后会剪断脐带,为细菌在脐部繁殖、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若护理不当,局部会出现化脓情况,据调查,约有30.2%新生儿会发生脐部感染[9]。加之,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细菌侵袭脐部后会经血管断口进一步渗透至血液中,进而引发败血症、脓毒血症,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10]。优质护理将“以患者为中心”作为内涵,通过强化基础护理、落实责任制度,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使患者保持身心舒适,提升社会满意度[11]。我院应用优质护理理念,结合以往护理经验,制定了详细的脐部护理计划。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家属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1)二次剪脐能缩短脐带干燥时间,促进脐带脱落,降低脐部感染风险[12];2)脐带脱落前以脐带残余部分消毒为主,严格遵循干燥、透气、少刺激三项原则,能有效避免感染情况的发生;3)脐带完全脱落并不表示万事大吉,若此期间掉以轻心,极容易导致脐窝渗液、渗血,故仍需加强管理,注意观察,切实保证宝宝健康;4)许多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了解不多,加强院前宣教,能提高家属认知水平,确保其能正确、有效护理新生儿脐部;5)脐部优质护理不仅能使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且能提高新生儿舒适度,减轻家属焦虑、恐慌情绪,使其以轻松、愉悦的心态照料宝宝,故满意度评分会增加。综上,做好新生儿脐部优质护理服务对减少风险事件、改善家属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李靖云.优质护理服务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J].医学信息,2015,30(43):209-210.
[2]张国荣.探究优质护理应用到新生儿的脐部护理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5):350.
[3]杨敏.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148-149.
[4]罗正琼.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医药前沿,2015,5(9):203-204.
[5]吴琪.新生儿脐部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应用的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2016,29(3):212.
[6]钟玉兰.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34):180-181.
[7]端木艳艳,刘彦彦,洪黎,等.优质服务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40(4):297-298.
[8]钟伟红.优质护理应用到新生儿的脐部护理的价值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3):129-130.
[9]孙爱华.优质护理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0):2852-2853.
[10]林晓芬.新生儿脐部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措施[J].饮食保健,2016,3(2):101.
1 妊娠期糖尿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近年来妊娠期糖尿病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危害母婴健康,其基本的病理生理变化为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所导致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代谢失调,以“高血糖”为其特点。大多产妇通过剖宫产来终止妊娠,术后只要 做好精心的护理和健康指导,绝大多数产妇的血糖会恢复正常。 妊娠期糖尿病 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任何程度的对葡萄糖耐量下降或明显的糖尿病,不论是否需要用胰岛素治疗,也不论分娩后,也不论分娩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其诊断标准根据2010年国际妊娠期尿病研究协会(IADPSG)的规定,所有妊娠的女性都应在怀孕的第24周~第28周之间时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其血糖Q2H检查,其检查结果若符合以下标准之一,就可被确诊患有妊娠期糖尿病 ①其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 5.1mmol/L 。②其服糖后 1h 的血糖≥10.0mmol/L。③其服糖2h后的血糖≥8.5mmol/L。
2 护 理
2.1 一般护理
术后去枕平卧6h ,腹部压沙袋6h ,心电监护2h,留置尿管24h ,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 和、尿色,子宫收缩,阴道出血及刀口渗血情况,术后6h去除沙袋,协助床上翻身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及褥疮,嘱进流质饮食,24h拔除尿管嘱适当下床活动解小便。
2.2 术后用药
术后常规应用广谱抗生素,补液在2000~2500mL ,适当补充电解 质,特别要注意胰岛素的应用,由于胎盘娩出,抗胰岛素的激素水平 急剧下降,顾术后24h 内的胰岛素用量应减至原用量的一半,48h减少 至原用量的1/3,有的产妇甚至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 。
2.3预防感染
产妇白细胞的吞噬及杀菌能力明显降低,加之体内高糖环境不利于切口愈合,术后保留尿管,使孕妇易患泌尿系、伤口和皮肤感染。因此,要严格无菌操作,产后密切观察产妇体温变化,术后尿管保留不超过24小时,嘱产妇多饮水,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保持会阴清洁干燥,勤清洗会阴、勤换内裤。注意观察手术切口的局部反应,可遵医嘱红外线治疗,适当延长刀口拆线时间。
2.4血糖监测
大部分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分娩后糖耐量可恢复正常。但分娩后一部分患者有持续高血糖、糖尿及糖耐量减低者,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患者。产后由于胎盘的娩出,抗胰岛素激素迅速下降,但产妇糖代谢恢复到孕前水平尚需时日,仍应对血糖进行严格监测和控制 。产妇回病房后,即测末梢血糖1次,后酌情每2~4h检查末梢血糖1次,或者空腹加三餐后2h末梢血糖,必要时测空腹静脉血糖,空腹血 浆血糖
2.5 饮食指导
禁食6h后给予流质,以后根据病情逐渐改变饮食种类,采取少 量多餐制,定时定量。要控制米、面、薯类的食物,多吃富含食物纤 维的食品如五谷、根茎、豆类的食物,避免高糖,油腻食物,烹调以 清淡为主。所用膳食应使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妇保持良好的营养状 况,为泌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有效的控制血糖,所以特别应注意加 强饮食管理。
2.6 护理
产妇术后回病房后稍事休息,用温热湿毛巾擦拭和乳晕,让新生儿趴上吸吮,尽早建立泌乳反射,也就是所谓的早开奶。乳 头凹陷时,帮助产妇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交给其哺乳的方法。及时掌握产妇下奶情况,出现涨奶,可以先热敷,然后按摩,也可为其做中频疏通乳腺导管,同时教会其吸奶器的用法。在患者母乳不足或血糖下降的情况下,护理人员还要指导患者如何正确地对婴儿进行非母乳喂养。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母亲,哺乳时不会对新生儿产生不利影响。
2.7 新生儿观察和护理
新生儿出生时应留脐带血检查血糖。无论体重大小均按早产儿的方法进行护理。新生儿娩出后送新生儿室观察,娩出30分钟后开始每小时滴喂25%葡萄糖10ML,每次喂糖水前进 行末梢血糖测定,直到血糖值>2. 2mmol/L再观察2小时,没有特殊送回母亲病房,注意保暖、吸氧,早开奶。2.8 心理护理
新生儿转儿科治疗时,产妇过分担心宝宝的情况,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影响术后恢复及饮食,进而影响下奶。另外由于术后宫缩及刀口疼痛,产妇不愿母乳喂养及活动,也进而影响亲子交流及排气。所以应注意与产妇的沟通和交流,安慰产妇不要过度的担心,宝宝在儿科会得 到很好的治疗和护理。多鼓励产妇床上翻身,下床活动,并指导母乳喂养。
2.9 出院指导
按产假休息,保持会阴及全身皮肤清洁,3个月内禁止性生活; 告知产后应长期避孕,不宜采用药物避孕,可用宫内节育器具;进食全面,注意饮食的管理,并遵医嘱监测血 糖;鼓励产妇坚持母乳喂养,产后参 加积极有益的运动,控制体重,有助于延缓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 生,定期接受产科及内科复查,对其糖尿病病情进行重新评价。妊娠 糖尿病患者多数于产后能恢复正常,但以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机会增 加所以在产后6~12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复查。 产后42d来院体检,有特殊情况及时就诊。
需求调查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学科。而医院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在医院健康教育中,护士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产科护士接触的是孕产妇——几乎是每一个妇女都需经历的特定角色,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今天,如何安全顺利渡过妊娠分娩期尤其受到孕产妇及家庭的重视。本文对住院期的孕产妇进行了健康知识需求的调查,以便真正了解孕妇的需求,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文选择2000年1月-2000年9月在我院东西两部收治住院的孕妇进行随机抽样调查120例,按有无合并症或并发症分成两组。两组孕妇均为初产、单胎,无合并症或并发症(正常组)年龄20-33岁,平均年龄27岁,孕周31-41周,平均38+3/7±1.89周;有合并症或并发症(异常组)的孕妇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9±3.23岁;孕周24-39周,平均36+1/7±2.41周。
1.2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法,在孕妇中晚期住院期间有专门护师,先对孕妇作必要的解释,然后由孕妇独立的完成问卷调查。量表为自制量表(调查量表附后),主要根据产科和疾病等的知识,以孕妇的需要程度的强弱用数字形式来表达(如Ⅰ代表最希望,Ⅱ代表其次希望,Ⅲ代表再则希望……),以此类推。
2结果
2.1两组孕妇对孕产期保健和疾病知识需求比较,见表1
从表1得出,正常组的孕妇首先希望得到新生儿护理的知识(50%),其次是疾病知识,即常见病的预防等(317%和25%)和孕期保健知识(15%和21.7%);异常组的孕妇首先希望得到是本身疾病方面的知识(46.7%),其次希望得到的是新生儿护理知识(35%和30%)。
2.2对各知识内容方面需求的调查
2.2.1对疾病知识内容需求的比较,见表2
从表2中可见,正常组的孕妇在疾病知识方面上最希望了解的是孕期用药的注意事项(63.3%),其次是疾病对胎儿的影响(21.7%和60%);而异常组孕妇最希望了解的知识首先是本身疾病对胎儿的影响(70%),其次是孕期用药的注意事项(21.7%和53.3%)。
2.2.2对孕期保健知识内容需求的比较
2.2.2.1两组孕妇对孕期保健知识需求的调查
从表3中可见,正常组孕妇在孕期保健方面知识首先希望了解的是母胎监护(43.3%),其次是孕期饮食营养(38.3%和30%)以及孕期如何正确的活动和休息(28.3%)。
2.2.2.2异常组孕妇孕期保健知识内容需求的调查(表4)
从表4中可见,异常组孕妇对孕期保健知识方面的需求,迫切希望了解的是孕期的饮食营养(45%)和母胎监护(41.7%)。
2.2.3对产后保健知识方面的需求调查(表5)
从表5中可见,两组孕妇对产后保健知识方面的需求均首先为饮食营养,休息和锻炼。
2.2.4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需求调查(表6)
从表6中可见,两组孕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方面的需求首先为新生儿日常生活护理和喂养知识。
3讨论
3.1有选择性地对不同孕妇进行疾病知识方面的宣教
对正常组孕妇,可以给她们提供一些常见病的预防以及孕期可能会用的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孕妇对孕期用药的谈“药”俱变,以便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对于异常组的孕妇,可以根据疾病的种类、以往的经历、疾病的轻重和孕周情况,给孕妇提供必要的知识,如疾病对母婴的影响或用药的目的以及注意事项等,以稳定其心理状态,树立信心。但在这方面知识宣教时应考虑到孕妇的文化程度、社会阅历和性格等问题,必要时应正确估计孕妇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保密性的医疗措施,但可与家属解释说明,取得配合和支持。
3.2具体有序详尽地对孕妇进行孕期保健知识的宣教
从本文表3和表4的分析中得到,无论是正常组还是异常组的孕妇最希望得到是孕期饮食营养和母胎监护,尤其是异常组的孕妇需求需求更强烈。因为大多数孕妇在孕期只知一味增加各种营养,但不知如何合理的增加营养。作为产科护士应熟知合理的膳食和烹调方法,以利于各种营养素的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避免膳食构成失调、某些营养素过量,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我们可以根据孕周的大小向孕妇提供丰富多样富含营养的膳食和食品介绍,如告知每日膳食中要包括四类食物(1.粮谷类食物2.动物性食物3.蔬菜、水果4.奶及奶制品),并轮流选用同一类中的各种食物,即可使膳食多多样化,并使各种食物在营养成分上起伏补作用(1)。同时在孕中期应增加各营养素摄入量,尽量满足胎儿迅速生长以及母体营养素储存的需要,尤其多吃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如奶、鱼、虾米、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和钙的食物;孕晚期膳食应在孕中期基础上相应的调整,多增加豆类蛋白质摄入,提高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以补充足量的钙和铁以及水溶性维生素;由于妊娠子宫可能挤压胃,故应少食多餐,摄入量做到舒适为度。异常组的孕妇因病情需要服用治疗疾病的药物,可以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不良反应合理安排在餐前、餐中或餐后服用,主要达到减少药物的不良胃肠道反应和有效的药效。尤其在住院期,由于药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增加,使有效合理的指导尤为重要。正确指导如何进行母胎监测,包括胎动的自测和教会家属胎心的监听,目前我院产科又添置了远程胎心监护,孕妇在家中通过电话线就可与医院的医生联系进行监测,更便于有效监测和及时处理,这对于异常组的孕妇无疑是一喜讯。对于住院期间的孕妇,更应具体有序的进行健康宣教。因为有研究表明,产前健康教育明显增加了产妇的产前认知。同时孕期自我保健及自我监护知的掌握,避免了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如妊高症的预防和早期诊断、胎儿宫内状况的判断及早产、早破水的预防(2)。
3.3正确指导产后保健知识
从需求表得知,两组孕妇非常需要了解产后营养以及休息和锻炼的知识,问题是如何摆脱不良的传统习惯,均衡营养饮食和适当有效的锻炼是关键,此时的宣教工作需要家属的密切配合和支持。由于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诸多的产妇都是初为人母。有的一味听从传统,如民间产时常补桂圆,认为可以长气血,这是缺乏科学根据的,虽说桂圆有安胎作用,但能抑制宫缩,并能促使产后出血,可以在产后两周后适量食用;有的为了身材苗条,一味的控制饮食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产后恢复。由于产后机体的需要应指导产妇应用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饮料和汤汁,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适当的滋补食品,如芝麻、血糯米、枸杞子、当归和首乌等,只要饮食调配得当,不仅能家属产妇的体力恢复,还能促进乳汁的分泌,以保证母乳喂养的进行。根据具体情况,对于实施*宫产的产妇,在术后三天内适当控制汤汁饮食
量,因为术后三天均有1000ml左右液体量的静脉输入,加上手术病人由于腹部切口疼痛,活动量明显减少,主动给新生儿母乳喂养的次数又相对低于自娩产妇,故易造成奶胀。在出院前得一两天进行必要的避孕措施的介绍,如哺乳期虽无月经,但也要坚持工具避孕(套),选择正确适合的时间防止节育环以及产后性生活的注意介绍是必不可少,如产后四周内禁止性生活等宣教。
3.4形象生动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操作的指导
两组孕妇都对新生儿日常生活护理和喂养知识表现出强烈的需要,这主要因为被调查者均为年轻的初产妇,新生儿的一切对她们来说是陌生的。况且目前大多数年轻夫妇以独立的家庭形式生活,而爱婴医院的开创,有类似这种独立的家庭形式的练习。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多数产妇以独立的家庭形式生活,这是他们更注重护理婴儿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在医院里主要通过母婴同室,护士的指导和专门的教育课程来实现(3)。这时护士的训练有素和爱心洋溢势必不可少,同时更需要亲切恰当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操作。详细告知观察新生儿吃奶、精神、面色、呼吸、哭声、皮肤、脐部、大小便的性质和次数;如何更换小儿的,做到定时翻身和侧卧以及衣物的合理添加;如何逐步增加喂奶次数和正常的体重增加范围等知识宣教。可以在孕妇入院后一至二天内安排首次新生儿家庭护理模拟操作指导,第二次可以安排部分孕妇和家属进入母婴室进行实地操作示范,在产后当日对家属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和纠正,以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随时指导。这样进行指导易引发兴趣,调动家属的主观能动性,使产妇和家属更能熟练掌握。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NICU;医院感染;质量控制
持续质量改进是指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意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其观点主要是强调持续不断改进,其工作指标是动态的持续性提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承诺,“非常好”还不够,认为质量总能得到改进[1]。NICU是医院内治疗与抢救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内感染发生与控制的重点部门。NICU的特殊环境、收治的特殊对象和经常使用的侵入性操作诊疗手段是导致NICU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将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应用于环境因素等易造成感染的环节中,NICU医院感染质量控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NICU2012年10月~2015年9月入院的足月新生儿共 7085 例为观察组,2010年1月~2012年9月入院的足月新生儿 6729 例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无宫内感染,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成立科室医院感染质控小组 小组成员由临床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护士担任组长,配备组员3~4人,科护士长负责工作指导。
1.2.2完善医院感染小组工作内容 医院感染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及工作要求,每月召开工作会议,评估、分析医院感染质量检查结果并进行汇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完善环节管理。
1.2.3相关知识长期培训 进入NICU工作的新员工(包含清洁人员)一律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后上岗。医院感染小组每月进行1次院感知识培训并考核,内容包括:如何正确洗手、病室合理分区、人员出入室管理、环境消毒、物品消毒隔离等,要求人人过关。
1.2.4 NICU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方法
1.2.4.1病区合理分区 严格区分新生儿感染病区和非感染病区,合理布局治疗室、配奶间、沐浴间和处理室。非感染病区根据新生儿病情分为重症监护区、足月儿区、早产儿区。病床之间距离不小于90cm。
1.2.4.2环境消毒 采用人机共存的循环风空气消毒机,对使用中动态环境空气进行持续净化消毒,定期清洗过滤网。在做好保暖的前提下,开窗通风2次/d,30min/次。隔离病区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程,患儿离开隔离病区,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1.2.4.3物品消毒 新生儿用品包括衣服、奶具等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病室内的婴儿床、使用中的暖箱、抢救辐射台、电子微量输液泵、心电监护仪及管线,每日清水搽拭清洁,发生污染随时消毒;连续使用的暖箱每周更换,患儿出箱后彻底终末消毒;抢救器械如呼吸机管道、复苏囊、氧气湿化瓶、输氧管道等使用后,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处理、消毒。隔离病区使用后的器械用有效氯含量为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后进行初步清洗、处理,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消毒灭菌。呼吸机使用后及时按规范做终末消毒,冷凝水及时回收、灭菌后再弃之。患儿接触的布类每日更换清洗、灭菌。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听诊器各人专用,听件部分一用一消毒。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物品、无菌物品保证一人一用一更换。
1.2.4.4人员管理 进入NICU的医务人员必须更换专用衣、帽、鞋,戴口罩,洗手;离开病区时,应脱去NICU专用衣,换外出衣及外出鞋。每个病室患儿采用责任制工作模式,固定医务人员,减少人员进出次数,可以进一步降低NICU空气污染的危险性。
1.2.4.5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保持手部卫生清洁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础,而洗手是控制院内感染的第一道屏障[2,3]。将正确洗手步骤指引图片张贴在洗手池旁。NICU门口安装感应式冷热水洗手设施,并备干手纸;各病室门口及每床均配备手消液。医务人员每接触一位患者前、操作前、接触患者床单位、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后均要求洗手。
1.2.4.6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严格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管理,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包装,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用黄色垃圾袋包装,损伤性废物用锐器盒包装,同时设有警示标示及记录标签。转交医疗废物必须认真登记签名。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袋3/4时即进行有效封口,包装袋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须增加一层包装。
2 实施
2.1明确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改进问题 科室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每月召开质控分析会,针对NICU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出现急需解决的确定为质量改进问题。
2.2根据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实施 科室医院感染质控小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改进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实施。
2.3抓薄弱环节 加强节假日、周末、夜间等薄弱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医院感染质控小组成员轮流检查和监督工作人员各项制度落实情况。
2.4落实质量持续改进 医院感染管理科有完善的新生儿科感染控制及环境监控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并有专职人员负责NICU医院感染质量控制,定期到现场督查和指导。护士长每月随时关注医院感染质量小组整改措施实施的效果,帮助分析每个环节,总结经验,将整改措施作为新的医院感染控制质量工作标准,使医院感染控制质量持续改进。
2.5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使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处理。
3 结果
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见表1)。
4 讨论
CQI强调持续、全程的质量控制,强调在原有质量基础上不断定位更高的标准[4]。通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加强实施医院感染质量控制过程中的监督、检查、指导和信息反馈,逐步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机制。通过全员培训、加强薄弱环节管理,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强化了工作人员全员、全过程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了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持续改进。
完善的新生儿科感染控制及环境监控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保障了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通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从检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以降低NICU医院感染率为目标,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并逐一落实,将质量控制落实在每个细节管理中,使医院感染质量进入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NICU院感质量控制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人性化。
参考文献:
[1]林文娟,付彦丽,章莉.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18):2934-2935.
[2]邢娟,桂思卿.ICU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与影响依从性因素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1,6(25):1533.
【关键词】家庭护理;产科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54-01
家庭护理模式强调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体。而且家庭对于产妇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健康因素,在她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有家人的陪伴、护理、沟通与鼓励,将是顺利生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样可以提高产妇和婴儿的健康,尽快地适应母亲角色、熟练掌握母乳喂养技能和新生儿护理技能。本文主要详细探讨家庭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为家庭护理模式广泛应用在产科护理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1家庭护理模式可以减少产妇的紧张和恐惧
很多的孕妇特别是初产妇,对分娩过程并不是很了解,对医院环境有陌生感,对于即将要适应母亲这个角色还有一些迟疑,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能否顺利的生产,孩子是否会健康等许多的问题困扰着产妇,让产妇不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生产。但是产妇的心理状态和分娩时的用力正确的配合对于生产过程又是非常的重要,对是否顺利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在分娩过程中,家属通过与产妇交流,回想以前的美好时光,憧憬未来,这样不仅可以让患者消除心里的陌生感、紧张和不安,而且可以使他们心情放松。病房里都是家属,可以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可以给产妇一种安全和舒适的感觉,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能保证睡眠以及充分休息,这样有助于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减轻产后焦躁不安及抑郁等不良情绪。
2家庭护理模式有利于产妇迅速适应母亲角色
2.1掌握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技能。
在有家庭成员参与的产妇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系列护理工作中,可以让家属掌握产后对于产妇的相关护理工作,这样可以促进产妇和婴儿的健康,也可以学习一些在护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常识。例如:产妇必须注意生活卫生,不然容易发生感染。同时,这种护理模式也是一个让丈夫学会护理新生儿的一次好机会,培养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关爱和照顾。而对于初产妇而言,这种护理模式可以让妈妈们学会如何正确的哺乳和照顾自己的宝宝。
3家庭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
在有家属参与的产科护理过程中,产妇会认为生孩子的时候,自己不是孤军奋战,还有自己的亲人陪伴着自己的,自己一定要把孩子健健康康的生下来。产妇的心里就会觉得舒适和放松,就有克服一切痛苦与困难的动力。这样,一系列护理工作的实施就方便了不少,顺利生产的几率就大大提高。同时,产妇也不会觉得这个结果是自己的功劳,只会认为这是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精湛,因此,也就提高了医院的护理满意度。另一方面,由于有家属的帮助,护理工作不仅会轻松许多,也可以让家属看到护理人员对产妇尽心尽力的护理,自己也可以学习一些相关的护理知识,为以后护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打下了基础。
4家庭护理模式可以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家庭式的健康教育
家庭式沟通是要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生产过程。产前,要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家庭式的健康教育,为产妇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产环境。可以在产房里面恰当地放置一些花或者是植物;在墙壁上贴上可爱宝宝的图片等等,加之还有家属在场,就会让产妇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同时,要求家属在产前经常和产妇交流,这样可以缓解产妇心里的焦虑和不安。产中,要将一些产妇需要注意的事项,让家属看看,让家属了解相关事项。产后,由于产妇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所以在产后产妇必须要有一个规律适宜的饮食,补充能量。家属对于产妇的饮食爱好是最熟悉的,根据产妇的饮食爱好,提供相应的食物,以此保证产妇的营养充足。
5家庭护理模式可以提高自然分娩率
自然分娩对于产妇而言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很多妇女都不愿意自然分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很痛,二是比较危险。在家庭护理模式中,有家属的陪伴和护士耐心地指导分娩,可以大大地提高了自然分娩率。产前由产妇最信任的家属陪伴进入待产室 ,当产妇宫缩疼痛时 ,护士指导做深呼吸,家属同时给予按摩 ,让产妇有一种满足感和安全感 ,同时,也提高了对疼痛的耐受力。在宫缩间期,多鼓励产妇吃高能量的食物,为生产储备能量。也可以让家属和护士们陪产妇聊天,听音乐等来消除产妇的恐惧和紧张。期待以最好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完成自然分娩。
参考文献
[1]李媛.分娩全程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 年8 月第4 卷第15 期 ;196-198
[2]马萍;黄津芳;刘小平.高危妊娠妇女家庭护理模式探讨.沈阳部队医药.1998 年 11月 第11卷 第6期;530-531
[3]郑月菊.家庭护理模式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实用医技杂志2012 年11 月第19 卷第11 期;1165-1166
[4]张丽英.家庭化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年 第2 期;296-297
[5]张兆瑛.家庭式沟通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当代医学.2012年10月第18卷第28期总第291期;121
关键词:健康教育 妇产科护理 应用观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18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85-02
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整体护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病患进行健康教育,能够使得病患对自己所患疾病有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对治疗的效果与目的也有更深入的了解,了解一定程度的保健知识,及时发现并改变任何不合理的生活习惯,从而能够促进病患疾病的康复以及降低疾病的复发概率。把健康教育运到妇产科护理工作之中,不但能够提升整体护理质量,还能够保证母婴健康,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此次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院的50例产妇,年龄最大的为38岁,年龄最小的为20岁,平均年龄为(26.13±3.28)岁,其中第一次生产的产妇35例,第二次及以生产的产妇15例。随机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与比对组,每组25例产妇。两组病患在年龄、孕期、产次以及学历上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比对组使用常规护理工作。观察组:在比对组的护理基础上辅以健康教育,观察两组病患产后的各项指标,分析研究健康教育对产妇身体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状况,评价具体临床使用价值。
1.2.2 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病患实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2.2.1 妊娠期健康教育在妊娠期对孕妇发放宣传手册,设立孕妇知识课堂,建立孕产妇健康档案,宣传孕产期的保健知识、药物使用以及饮食规范等。对分娩前的各种心理特征变化以及分娩后常见的并发症等进行宣传指导,告诉孕妇剖宫产的医学指征,指导选择适宜的分娩方式。
1.2.2.2 分娩前健康教育告知孕妇胎心率的监护、胎动自测的正确使用方式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依据孕产妇的具体心理情况开展相应的产前心理辅导,防止出现产后抑郁。告诉孕产妇以及其家属孕产妇在分娩前会出现焦躁、暴怒、害怕等心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分娩之后会自然好转,孕产期需要获得家属的支持和理解。并且告诉孕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正确用力的方法,模拟分娩时的情境,尽量减少产妇内心的焦虑以及因为陌生感而造成的紧张情绪。
1.2.2.3 分娩时健康教育有丰富经验的助产士在分娩的过程中全程陪伴产妇,指导产妇在宫缩时正确屏气用力从而减轻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的疼痛感。在宫缩的间歇期鼓励产妇进食、饮水,告诉产妇只有保持充足的体力在生产过程中才会更加顺利,并且将产程的进展告知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宫口全开时,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配合助产士顺利分娩。
1.2.2.4 产后健康指导分娩后产妇身心都会感到疲劳,应该让产妇在第一时间进行母婴皮肤接触,30分钟内开奶,尽早建立母婴感情,并提示产妇做母亲的伟大意义,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使得产妇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有助于产后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产妇充足的休息之后,为产妇进行良好的产后健康教育。包括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技巧、母婴同室的好处、饮食多样化以及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健康保健指导等。
1.3 统计学分析。本组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手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当P
2 结果
观察组的各项指标都在比对组之上,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关键词] 假危急值;标本采集;理论水平;危急值范围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b)-0166-02
医学危急值是指危及生命的试验结果,该检验结果出现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可能引起患者的生命危险或不可逆的后果。危急值的及时报告以及有效的临床治疗,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危急值制度的建立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临床实验室认可的重要条件之一[1]。本科根据医院情况结合临床要求,于2010年建立了检验医学危急值的项目及范围,并制定了危急值的报告制度。在实际应用中,笔者发现真性危急值能有效地给予临床医师提示,同时也会发现一些与临床实际情况不符的假危急值产生,笔者对2011年1~6月的危急值报告本进行统计,对其中的假危急值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现将统计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1年1~6月住院及门诊患者检测结果以及危急值登记资料。
1.2 仪器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STA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BC58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OPTICC-TS血气分析仪。
1.3 危急值检测方法
每天先处理室内质控,待完全在控时再行标本处理,危急值范围提前输入LIS系统,发现危急值自动提醒。
1.4 调查方法
对本科2011年1~6月的危急值报告本进行统计,对其中的假危急值发生原因进行回顾分析。
2 结果
2011年1~6月共报告危急值数294例,其中39例假危急值,假危急值比例为13.27%。各危急项目出现假危急值的比例见表2;分析前过程出现假危急值占92.31%,分析中过程出现假危急值占5.13%,分析后过程出现假危急值占2.56%,见表3。
3 讨论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从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运送到上机检测再到报告发出,整个检验分析过程都有可能产生假危急值。
分析前过程中,有研究报道,检验误差有45%~70%是来自于检验前质量的不合格[2],标本采集过程不符合要求是假危急值出现的主要原因,本院标本不合格而出现假危急值的占92.31%,常见原因有:输液时采血致标本稀释或带入误差、抗凝标本未按要求混匀或抗凝不充分导致标本凝固、标本采集后剧烈晃动标本致标本溶血、幼儿采血多采用空针采集后打入抗凝管导致溶血发生、透析患者透析后采血、标本送检不及时放置时间过久导致血GLU降低等。患者是否遵照标本采集要求进行采血前准备对结果影响也很大,进食、进饮、药物、情绪不稳定以及剧烈运动后采血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尤其是影响GLU的测定,住院患者多数能按照要求准备,门诊患者则由于不清楚具体准备要求而常导致假危急值出现。
分析过程中,本院因标本不合格而出现假危急值的占5.13%,在做到仪器按规定校准,并且每日质控在控后,仍然可能出现假危急值,例如大型生化仪的电解质模块都是成批量的测定标本,如果某一个标本未处理好有小凝块,就会出现携带污染,影响后面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笔者发现有2例危急值的出现与临床反馈的情况并不相符,在确定校准曲线及室内质控都没有问题后,笔者重新处理标本并在独立的电解质分析仪上复查,并打电话请临床相关人员重新采血复查,结果均为正常,这2例危急值皆为生化仪携带污染造成的假危急值。
分析后过程中,本院因标本不合格而出现假危急值的占2.56%,国外已经有危急值的项目表,国内还没有比较权威的项目表,但是没有任何一套危急值项目表可用于所有实验室[3],本院报告了1例GLU为2.4 mmol/L的危急值,该患者为新生儿,临床反馈证明该患儿并未出现低血糖表现,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儿科新生儿对低血糖耐受性比成年人强,如果对新生儿采用成人的血糖危急值界限就会有过多的低危急值报告和达到高危急值时不发出警报的现象。成人血糖2.2 mmol/L被定为危急值,新生儿对低血糖耐受性优于成人,对该值不一定产生生命危险,同样,新生儿血糖上限为16.5 mmol/L,比成人低,假如采用成人危急值高值来判断新生儿是否高血糖,则很容易误判为正常,本科采用了成年人危急值标准,没有单独给新生儿列出危急值标准,所以会报出假危急值。另外,危急值不能与参考范围混淆,参考范围只能说明检验结果处于正常或异常范围,不一定是危急值,但危急值检验结果一定是异常的[4]。
为了提高危急值的检出率,降低假危急值的出现频率,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加强检验科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定期培训临床各相关人员如何正确留取标本,制定标本采集手册下发到临床各科室,增强标本采集人员和运送人员的责任心,规范采血过程,减少检验与临床之间的矛盾[5-6]。(2)提前告知患者标本采集要求,尤其是门诊患者,打印标本采集前准备的要求进行张贴告知或者散发给门诊患者。(3)增强检验人员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提高检验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检测前做好仪器的清洗维护,标本前处理一定要做好,发现危急值及时结合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并主动与临床沟通,对危急值的处理不但要做到快而且必须准确,发现错误要立即改正,增强临床科室对检验科的理解和信任。(4)规范危急值范围设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要分别设置。危急值工作需要各个科室的密切配合,紧密协作,不断完善,只有做到检验前、中、后整个过程的规范化,减少假危急值出现的频率,危急值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寇丽筠. 临床实验室工作中危急值的应用[J]. 实验与临床,2003,2(1):32-34.
[2] 申子瑜,李萍.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0-111.
[3] 张真路,刘泽金,赵耿生,等. 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8(4):452-453.
[4] 秦晓光. 必须正确认识和应用“危急值”报告制度[J]. 江西医学检验,2007,25(2):97-98.
[5] 齐子芳,任更朴,刘淑会. 65例临床生化检验假危急值原因分析[J]. 检验医学,2010,25(9):71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