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设计规划范文

校园文化设计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设计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设计规划

第1篇:校园文化设计规划范文

关键词:校园网络 规划设计 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各种数据形式的信息需求和交流的不断增长,使得当今的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从传统的数据处理设备(如计算机)和管理工具中驳离出来,担当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与获取、共享和交流信息的主要工具,并成为人们在当今社会生活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过了几年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Web浏览、E-mail、QQ(上网聊天)、VOD(视频点悉播)、文件传输、远程诊断、电子商务、网络大学及虚拟学校等无一不与计算机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基于网络的各种应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校园网络(CAN ,Campus Area Network)与其它园区局域网络一样,由于它属于单位自有,学校拥有自我建设、自我管理和自我使用的权利,因此,受经费、技术水平及其它方面的影响,校园网络在规划设计、资源建设和应用上很不平衡,差别很大,特别是在IT界目前还未实施网络工程监理的条件下,在建的或已建的校园网络的“豆腐渣”工程为数不少,造成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有多种解决方案,依学校的类型规模和性质的不同,以使网络的设计方案有所不同,体现在技术、应用上更是不同。在传统的语音服务(诸如电话、蜂窝移动电话)无法满足人们的各种信息需求的今天,对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已成为人们依赖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的重要资源。学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对一个高速的、资源丰富的和应用多方面的校园网络的需求是迫切的、必需的。也是网络规划设计者永远追求的目标。教育部最近实施的“西部大学网络工程”及“关于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对校园网络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一个高速、高效而又安全、资源丰富、应用广泛的校园网络在规划设计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建立近、中和长期发展规划

依据本校建网资金的安排,在听取校内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容及其发展的需要,制定一个在未来十年中的近期、中期及长期的建设规划,以保持网络建设的延续性,并保护先前的投资(含各种硬件、软件及信息资源),能融入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应用。

2.IP地址资源的利用

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地址是在Internet上的站点及相关设备的地址,它是由Internet指定数字委员会(IAAA)确定的,确保了它在世界上的唯一性。在IPv4技术应用于互联网的今天,IP地址资源到2010年将近枯竭,在Ipv6技术应用之前,我们要合理使用IP地址资源。当申请到一个建网的IP地址之后,必须合理地划分子网,每个子网中的IP地址要合理使用,既要满足当今的需要,也要预留将来网络扩展时所需,以便有足够的各类服务器连入Internet。

3.建立相关机构,有计划地培养网络管理员及培训部门用户学会使用信息制作,的工具。

建网单位应该设有一个“网络信息化领导小组”,对网络的规划实施起指导和决策作用。按照建网单位的网络规模,按不同时期的需要,配置专业的网络管理员。针对网络技术应用的日新月异,加上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繁重任务,要加强对师生的应用培训,适应网络新技术的应用及安全控制,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4.注重需求分析

网络的规划设计是一个系统建立和优化的过程,建设网络的根本目的是在Internet上进行资源共享与通信。要充分发挥投资网络的效益,需求分析成了网络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它提供了网络设计应到达的目标,并有助于设计者更好地理解网络应该具有的性能;结合学校的办学规模、管理需求和师生对教学科研的需要,确立一个性能较高的网络计算平台,如图1。

同时,经过系统的需求分析,网络的设计者还能更好地作出决策,评价现有的网络,提供移植的功能及给所有校内师生更为合适的资源。

5.组网技术的选择

目前,可用于校园LAN(局域网)的技术有Ethernet(以太网)、Fast Ethernet(快速以太网)、 Gigabit Ethernet(千兆位以太网)、Token-Ring(令牌环网)、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和ATM(异步传输模式)。从网络应用、维护、安全和扩展方面而言,Fast Ethernet和ATM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同时,Gigabit Ethernet技术已成为大型Fast Ethernet的升级目标。虽然Fast Ethernet和Gigabit Ethernet因采用CSMA/CD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而广泛地存在着“广播风暴”的问题,但可以更好的传输介质和交换设备予于克服,其实出的优点是兼容先前的设备投资,师生的网络应用及培训更易进行,网络的可管理性和扩展性也很好。ATM是一种快速分组交换技术,它在WAN(广域网)上体现的强大功能和在LAN上的成功应用,均以事实说明了它的技术的先进性。在ATM中,不同速率的各种数据,如语音、图像、视频都被分成标准的53字节的信元,以光纤作为传输通道,避免了以太网中的“广播风暴”,提升了网络的整体性能。但是ATM不兼容以往的以太网投资,其管理和操作有异于传统的以太网平台,故不适用于以太网的升级改造。

6.校园网络的设计模式

一个良好的设计方案除体现出网络的优越性能之外,还体现在应用的实用性、网络的安全性、易于管理性和未来的可扩展性。因此,设计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① 要适应未来网络的扩展和拓扑结构的变化。

② 要能为特定的师生用户或用户组提供访问路径。

③ 要保证网络能不间断地运行。

④ 当网络扩大和应用增加时,变化的网络结构要能应付相应的带宽要求。

⑤ 使用频率较高的应用能够支持网上大多数的师生用户。

⑥ 能合理地分配用户对网内、网外的信息流量。

⑦ 能支持较多的网络协议,扩大网络的应用范围。

⑧ 支持IP的单点传送和多点广播数据流。

第2篇:校园文化设计规划范文

关键词:环境景观设计 主题化 特色化 人性化 规范化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建设已成为广州市人民政府督导室2011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创建特色校园也摆上工作日程,为此,如何使校园文化环境更有教育性、科学性、有特色,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优美的环境和场所,对我们在进行新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老校园环境改造设计时提出了新的课题,让我们在进行规范化学校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相关指标的验收时有更清晰的指引。

进行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评估期间,走进大大小小的中小学校园,我们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像有百年办学历史的真光中学、古木参天的执信中学、宛如生态植物园的协和中学等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校园可谓少之又少,究其缘由,也许有诸多方面,但校园环境的大众化、人文氛围的缺失使众多的校园无法给我们留下太多的记忆。

1.校园绿化景观主题化,特色化

绿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三化”的关键,是校园形象的主要构成要素。当我们提起武汉大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武大的樱花,在国内,我们要看樱花,我们会说去武大看;当我们进入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我们会被淡淡飘来的玉兰花香陶醉,玉兰路、紫荆花路是校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我们走进广州市协和中学校园,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木印入眼帘,各类乔木、灌木、地披植物和谐共生、循环再用的生态水系,整个校园就是一个植物物种丰富的生态园,是学生认识植物,养护植物的基地;说起从化,是温泉、广州的后花园、漫山梅雪等等。如此可见,植物和绿化也是彰显特色和地域性的有效手段。

目前校园绿化普遍状况是植物配置比较杂乱,没有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进行有针对性配植,缺乏主题化的景观点,基于此,我想我们的每间学校进行环境规划设计时,新校园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2-3种乔木作为主要的绿化树种,2-3个辅助树种,在这个基础上配植各色灌木花卉,或者说,校园的每个区域,如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都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植物配置,这样一来,校园的功能分区明确而富有高的识别性、观赏性和趣味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学校的人文元素进行主题化的设计;老校园改造前要对原有的植物树木进行普查,找出特色和优势树种加以发扬和展现,通过移植、组合进行优化配置,衬托重点,丰富植物层次搭配,发掘学校的人文历史、文化内涵等结合绿化进行主题景观设计,由此来加强每间学校,或者说每个片区学校的校园环境特色。

2.校园绿化配置注意能体现季节变化交替

广州地区地处亚热带,植物物种丰富常绿,因此四季变化交替在植物上的体现并不明显。

目前多数学校校园的树种配植都以常绿的乔木为主,常绿是校园的常态,显得单调,植物语言不够丰富多姿。我们可以考虑适当配植一些冬季落叶的树种,如:小叶榄仁、大叶榕、鸡蛋花、小叶紫薇等,既可以在夏天提供纳凉的树荫以调节气候,也可以在相对寒冷的冬季保证足够的日照,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体会植物在季节气候中的变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做一些园林景观和校园公共艺术小品、雕塑、园林建筑等来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如从化吕田中学,以革命红色老区为题材,开设以红色吕田革命精神、事迹为主线的校本教材和文化长廊建设,从学生的饱满、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我们可以感受的环境和教育结合潜移默化的力量。通过绿化景观改造,做到四季有花,有色彩变化,校园有飘香。这样,整个校园环境不仅是感受美、欣赏美的场所,也是学生学习植物学、种植学、生物学、气候学的大课堂、感受大自然变化、提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舒适怡人的空间环境,聚美,陶情。

3.校园公共设施完善提升,人性化

校园的公共设施是校园的家具,是一个校园的形象代表之一,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校风和人文关怀进程,更是学校文明程度的体现。在评估验收进行校园巡视时我们可以发现,校园公共设施不够完善、布局不够合理、功能使用不够人性化是普遍的现象。很多校园要不缺少户外休闲的座椅,要不就是很多座椅成为摆设而没有学生去坐,究其缘由从大的层面讲这和公共设施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布点有关系,小的层面说,如座椅的摆放位置、式样、座椅的材质不合理;校园缺少垃圾桶,对垃圾桶的布点和垃圾的组成缺乏分析导致学生有乱堆垃圾的行为,垃圾桶的周边本身就是卫生死角,很多垃圾桶设计对清洁维护工作造成许多的不便利。我们可以借“创文”的契机,率先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和教育,向中小学生普及讲文明、讲卫生、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观念。学校是文明的窗口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基地,更有必要争当排头兵。我们可以在校园设置分类装收垃圾的垃圾桶,树立垃圾分类指引标识牌,制定垃圾桶的布点规范(如:人员密集的活动场所、主干道等每隔20-30米一个,其他地方50米一个)。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以每个学生为点影响到家庭从而将垃圾分类收集的观念推广到整个市区。

增加校园的休闲座椅设置。学校是个交流互动学习的场所,学生的活动空间不仅仅是课室、图书室和运动场,整个校园更是无形学习、相互学习、师生交流的最好场所。座椅的形式和摆放的组合方式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而避免流于形式;体育场周围也应适当增加座椅,一来可以为轮候的学生们提供休息的地方,二来运动需要观众,需要互动。设施的材质应该有针对性,如室外的座椅,和人接触的部分尽量使用实木,在广东高温多雨的气候中可以快速散去热气和消除积水,在寒冷的冬季也不会有石材和金属材质的冰冷感而多一份关怀和温暖,这也可以体现校园设施的人性化。

公共设施的设计不仅仅为了解决使用功能的问题,它还肩负着引导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任务。

4.校园色彩的规范化

除了在植物绿化色彩方面特色化和个性化之外,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色彩体系。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徽等基本的CI系统(识别系统)的元素,现有的学校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完善学校的CI系统的其他构成部分,如:校徽、校歌、校服、校训、标准色、辅助色、标准字体、工作卡、办公系列用品等,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校园色彩规范化的设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对学校的地面铺装(如铺设彩色水泥路面等),建筑物的外墙色彩,室内色彩进行规划设计,每间学校有自己的主色调和辅助色,并运用到各个功能分区(教学区、生活区、办公区、运动区等),把学校CI系统中的色彩要素融入并在校园环境中体现出来,以此来突出每间学校色彩个性化,这方面的工作可以结合校园翻新时逐步进行;新的校园进行规划设计的同时,应完成学校的CI设计,为校园的建筑室内外和校园硬质铺装的色彩配置提供依据。

5.小结

校园环境在广州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指标体系中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指标要求都有密切的关系。优美、安全、人性化、特色化的校园环境是开展各式校园文化活动的必备条件,也为提升审美水平、陶冶情趣、开发第二课堂、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3篇:校园文化设计规划范文

误区一:认识误区。对校园文化建设理解片面,重硬件环境装饰,轻多元文化融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它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精神、制度、环境、行为和课程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从而全员践行,彰显精神,反映学校综合实力的群体文化。环境文化只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外显形式。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往往把环境文化当着唯一,只注重“面子”建设,不注重内涵发展,硬件不到位视乎文化就不能规划。对于如何统筹和融合环境、制度、精神、行为、课程等思考不到位,借用和抄袭现象没有完全避免。校园处处皆文化的思想没有形成,把井然的秩序、整洁的环境、友好的交往、朗朗的书声置于校园文化之外。

误区二:规划误区。过分信任和依赖广告策划公司,校情把握不准,历史积淀挖掘不够,牵强附会,急功近利。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苦思冥想出来的。文化建设必须依据办学理念,围绕办学目标,体现学校精神。制度、精神、环境、行为、课程等应融合一致。因此,设计规划要全员参与,科学设计,合理布局,依据学校历史背景和发展愿景进行总体构思。何处栽树、何处种花、何处静态、何处动态、写什么、画什么,都要出自学校人之手,符合自身要求。当下不少学校文化受到广告策划公司的“绑架”,规划内容缺少个性特点,雕塑多,喷绘多,牌子多,口号多。学校文化方案思考高度不够,撰写内容不全。

误区三:实施误区。好高骛远,华而不实,学校文化建设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应立足校情,通盘考量,系统设计,分布实施。学校文化建设既不能好高骛远,华而不实;也不能省力图便,急于求成。

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其熏陶功能。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助于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迪学生智慧的作用。学校应通过绿化、美化、净化等让校园的一景一物都能“说话”。如在楼道长廊里展示师生作品,在校园橱窗里呈现师生丰富多彩的活动图片,在校园内开辟多种园地,让他们去想象、践行,从而感受到快乐,体验到成功。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血脉,是校园文化得以延伸与发展的源泉,它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发展个性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能使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学校文化建设要把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运动会、书画展、科技节、评选表彰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设计进去。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师生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文化气息,营造团结、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促进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第4篇:校园文化设计规划范文

[关键词]导示系统 校园文化 高校形象

导示系统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功能性,是将引导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集于一身的综合体,同时它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导示系统是高校师生和来访的校外人士对校园获得直接印象的主要渠道,是高校形象设计中面临受众层面最广、效果最直接的部分,因此对于高校品牌形象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导示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高校的导示系统设计标准化的程度较高,在功能上可以基本满足识别方位和指引方向的需要,但也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在艺术性、系统性、文化性和前瞻性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弱化了校园文化氛围的个性和高校品牌形象的差异化特征。

1.导示系统的识别性不足

导示系统的本质是在相对无序的环境中建构视觉秩序,提高沟通交流的速率。因此,它的设计语言必须清晰、简洁、易懂,才能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有些高校的导示系统的识别性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导示系统的位置设置得不到位,没有综合考虑到所处环境的明亮度和环境色对其的影响。其次,字体的设计与选择不够科学,笔画纤细的字体在较远距离外观看清晰度不足。第三,导示系统的设计不够科学,不符合人的行为要求,不符合视知觉规律和信息传播规律。

2.导示系统的艺术性不足

目前的高校导示系统设计普遍存在设计语言单一,设计形式平淡乏味的问题。平庸的设计形式无法满足人们对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不利于塑造品牌形象。导示系统的色彩、图形、字体等基本要素的设计与编排都有待提升和完善,材料与加工工艺的选择应更具有创新性。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我国高校的导示系统很少开发个性化的字体,大多采用常见的印刷字体,编排形式与导示牌的整体造型也常常中规中矩,使得导示系统无法成为展现校园文化艺术个性的载体。

3.导示系统的系统性不足

导示系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实际情况是常常出现不统一、不规范的情况,这会严重影响其整体形象的塑造。高校通常院系众多,导示系统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二级学院的个性特征,还要考虑到高校品牌形象塑造的整体性。以色彩规划为例,在实际应用中,许多高校导示系统的色彩设计比较混乱,二级学院要么一味强调自身的个性,违背了形象塑造的整体性原则;要么与别的二级学院色彩相像或雷同,无法体现差异性。缺乏系统性的色彩规划自然无法营造强烈的整体感和统一感。

4.导示系统的文化性不足

高校的历史、文脉通常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设计具有差异化特征的导示系统形象的重要出发点。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设计师对高校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刻地认识与领悟,导致设计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导示之外的深层功能作用,这同时也有违高校品牌形象塑造中注重营造文化氛围的基本理念。

5.导示系统的前瞻性不足

许多高校的导示系统仅仅采用中文这一种语言,这显然是缺少前瞻性的表现。对一些高校来说,学术交流活动会日益频繁,导示系统设计也要考虑到这一状况,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国际通用性语言,或根据学校自身国际交流对象的状况设置相应的文字标识。

二、高校导示系统设计的意义

1.高效传达空间信息,提高效率。

导示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具有清晰的导引指示功能,良好的导示系统设计,将有助于建立清晰的校园空间秩序,促进交流沟通,提高效率。

2.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传授知识、传承文化,其环境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导示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引导方位的实用功能,也具备通过环境来育人的教育功能。通过导示系统设计可以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味,增添校园艺术气质,师生可以获得一定的艺术体验。

3.有利于塑造高校品牌形象

新时期的高校面临着提升社会知名度、树立品牌,增强竞争力的现实状况。导示系统设计有助于高校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它可以给观者带来直观的视觉印象,使之感受到学校的文化内涵,获得对学校的深层认知。借鉴品牌定位的相关策略进行导示系统的设计,有利于高校的品牌化建设,是塑造高校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

三、高校导示系统的构建策略

高校导示系统的设计,是建立在校园文化建设、空间环境、历史文脉及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的基础上的,受其特定环境的影响,具有自身鲜明的特性。在其符号语义表现方面和形式语言的构建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构建方式。高校导示系统的构建包括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两个方面。显性要素主要指导示系统的外在形式,隐形要素是显性要素的内在支撑,可以使外在形式语言更具文化的厚度,拥有更容易激发人的内在情感的力量。具体而言,高校导示系统的构建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内蕴文化

高校的文化内涵是导示系统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导示系统是文化内涵外在的、形象化的表现。富含文化内涵的高校导示系统设计,可以体现一定的文化品味,在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同时,还可以使师生和来校的陌生人通过导示系统就可以对学校的文化气质建立初步地认识和了解,可以使导示系统成为潜移默化陶冶和发展师生素质的载体。

将文化内涵融入导示系统设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导示系统的设计要注意挖掘高校的文化特色。高校经长期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特色,通过恰当的视觉形式传承高校的文脉,有助于凸显校园的文化气质,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高校所在的地域文化也可以成为导示系统设计中的隐形因素,体现地域的风情与特色。

2.彰显个性

高校导示系统的设计在标准化设计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性化的设计来展现自身的特点,体现与其它高校的视觉差异性。获得个性化的设计效果可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利用图形、字体、色彩这些基本元素体现自身的个性特色。以色彩为例,在人来人往的校园环境中,色彩可以帮助人们辨明方向,使人们产生联想,可以帮助建立品牌意识和地点认可。因此在设计时要重视导示系统的色彩所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达力量和对于高校品牌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在设计时要立足于所处具体环境来综合考虑该导示牌使用的地点、照明的类型等环境因素。字体同样是导示系统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形成导示系统风格与个性的重要因素。设计师不要过于依赖电脑字库,要重视字体的设计,从情感、心理与实际应用出发设计字体。其次,利用材料和加工工艺进行特色化的设计。材质是导示系统的载体,材质本身就具有强烈的美学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运用富有地域特色的材质可以体现材质美,增强亲和力,还可以突出地域文化与地域特色,营造情境体验。第三,导示系统的造型还可与公共艺术相结合,通过艺术化的造型增加视觉冲击力,强化导示信息在传播中的速率和记忆度。

3.符合科学

导示系统设置的科学性是发挥其功能作用的先决条件。导示系统的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平面设计形式,是在三维空间中对二维图形的应用,其设计要符合人体工学、环境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规律。高校导示系统设计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形式语言的科学与设置地点的科学。在具体设计中,主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导示系统的设计要言简意赅,避免使受众在人来人往的校园环境中由于信息的复杂产生信息焦虑。其次,对要传达的信息要采用信息分层的方式,通过建立恰当的信息等级制度使信息主次分明,进而建立富有逻辑性的空间秩序。在设计中要综合地考虑信息传达的顺序、种类和方式等问题,明确信息传达的主要目标是高校师生,次要目标是来访人员,以适应复杂的校园环境。第三,要充分考虑导示系统的环境属性,依据导示牌所处的环境空间进行相应的设计。在校园环境中,导示系统常常依附于办公楼、教学楼或其它建筑物上,在设计时要与具体环境结合起来,以获得良好的导示功能和视觉效果。第四,导示系统的设置要根据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在设置地点上要着重考虑关键的空间节点和路线转折处,注意保持视觉印象的连续性;主次通道间要建立有机地联系,数量不宜过少,以免产生焦虑的心态;要注意色彩、位置、图形、字距、行距等各个方面的识别性。

4.融入整体

导示系统的设计应立足于高校品牌形象塑造的整体战略,以高校的形象定位为依据,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形成既有连续性又有整体感的视觉印象,营造独特的场域氛围。系统性的设计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整体视觉的延续性,设计风格的统一性。要求色彩、字体、材料、造型、规格等方面要具有一致性,导示的信息要连续全面。其二是指系列化的设计,不同系列间要彼此联系,层级关系明确,脉络清晰。

结语

高校导示系统不仅具有引导、指示的功能作用,还体现着高校的文化气质,对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塑造高校品牌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导示系统的设计中,文化内涵是其内在灵魂。个性化的设计是营造具有差异化的视觉形象的关键因素,也符合高校主要生活群体——年轻学子的心理需求。依据科学进行设计是保证导示系统良好的功能性的基础条件。系统性的设计规划可以塑造整体统一的高校品牌形象,在信息传播中形成合力,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依据上述几个方面统筹规划导示系统,有助于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在实现功能作用的同时,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慧姝. 城市环境导视中的标识系统.包装工程,2011(12)

[2] 彭江. 大学品牌文化的内涵及其塑造路径.高教探索,2009(06)

第5篇:校园文化设计规划范文

【关键词】英语第二课堂 高职 校园文化建设

21世纪,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其校园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一部分,它能够形成学校凝聚力,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提高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指从校园内的设计规划、校园建筑到会议室、礼堂布置等的有形文化,能够让学生在无形之中陶冶情操,在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发展中沉淀的价值观,包括学校的校风、校训、教风和学风等,是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形成的关键,也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有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第二课堂作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助推了校园文化建设。

一、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1.是高职院校英语课堂的延续和补充。《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职英语的教学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英语第二课堂就是在“够用”基础上开展英语教学的有效辅助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入,是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舞台。英语课堂作为外语教学的第一课堂,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但语言的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英语开展第二课堂,是英语课堂教学渠道的延伸,是其应用和扩展。它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够提供比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的手段和内容,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巩固教学成果。

2.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的语言文化建设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语言文化建设是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也体现学院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底蕴。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辅助场所,是学生成才和实现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日常使用英语的环境,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英语第二课堂助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英语第二课堂要遵循延续性、需求性和有序性的原则,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服务,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1.充分发挥英语协会的作用。英语协会是有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英语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协会下可以设立各种形式丰富的分支机构,如英文阅读爱好者、演讲爱好者、口语爱好者、过级俱乐部等,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自身需求来开展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导者,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能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英语水平,激发学习的兴趣。

2.可以采取定期开展一系列的英文活动的方式,例如,举办专家讲座,包括学习方法讲座等;定期举办英语角的活动,举办英文类的竞赛,包括英语口语大赛、英语歌曲大赛、演讲大赛等,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还可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如英语口语课、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等。

3.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英语的宣传活动。可以利用语音室、校园广播站、电台收音机等公共设备向学生提供最新影片以及英美国家重大实时新闻等,了解时事,感同身受西方文化差异。提供的素材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时效性的特点,在提高听力水平的同时,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图书馆开设专门的英文报刊阅览区,了解欧美国家重大时事,提升英文词汇的阅读量。利用公共设施的宣传,可以在校园的标语、指示牌等都用双语书写,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融入到学习英语的氛围中。

4.欣赏原版英文电影,学习地道口语。英文原版电影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有效的语言环境,观看电影的同时,不仅可以感受电视情节,还可以学习地道的口语表达,使学生在自然、轻松、情节的语言环境下来学习英语。一直以来,中国人学习英语就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哑巴英语,只注重学习书本上的语法内容,而忽略了口语表达,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中加强锻炼,才能在生活中运用自如。英文电影中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地道的口语表达,都能够帮助学习者灵活运用这门语言,满足其实际运用语言的需要。电影中曲折动人的情节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听力、练习口语。

5.结合传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可以利用网络宣传,如“微信”、“微博”、“公众号”等网络渠道,建构网络背景下的英语第二课堂。可以直接对接就业岗位需求,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英语资源库。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度。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影响力。

伴随着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形成浓烈的英语学习氛围,我们相信在教师精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下,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必定会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助力更多。

第6篇:校园文化设计规划范文

[关键词] 校园文化功能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积淀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现在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高等学校这样一个以培养高级人才、教育见长的文化氛围环境中,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大学生的精神情操、启迪心智,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不难理解,高校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教育功能,也是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环节中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

一、校园文化的界定

有关校园文化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阐述自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譬如,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积淀形成的与社会时展密切关联且具备校园自身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有的学者指出,大学校园文化是教师、大学生、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校园文化,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在校内形成的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换言之,就是指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它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尽管表述话语不一,但是对于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的理解是相通的,综合来讲,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的存在方式,包括物质财富、精神氛围以及活动方式等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积淀而升华,并为其成员共同认同和遵循的融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于一体的学校“综合个性”。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教育管理。高校的教育管理,我们暂且分为两类,一类为“硬管理”,如国家的各种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另一类则视为“软管理”,像高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看不见、抓不着的内容,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笔者就高校校园文化的诸多功能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谈校园文化的功能,首先要解析功能一词的含义。“功能”一词,究其本源是指“器官和机件”的作用,在社会学中它“指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作用、功能和功效”。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就是指校园文化在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诸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针对大学生而言,在他们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大学的教育环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现实存在,这种环境能够影响其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生存方式的生成,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诸多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激励功能

高校是文化集聚地,通过自身多元文化的有机交融,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促进大学生按照国家和社会所期望的方向成长。导向功能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师生整体和个体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使之符合学校所确立的人才发展目标。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否则将会给高校的发展带来诸多消极影响。同时,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激励情绪的效用,激发全体成员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尤其是在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刻,能够给人以信念的支撑,成为树立崇高理想、追求远大目标的不竭动力。

(二)凝心聚力功能

当校园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为学校成员共同认同和遵循后,就会形成一股凝聚力,把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在一起,进而内化为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巨大合力,使学校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和认识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产生强烈的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得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凝成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三) 规范约束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主要是指文化对大学校园内的人群具有行为约束和规范的功能,它借助文化的影响力,将健康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融入到高校的教育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将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表现规范到学校和社会所期望的发展轨道上来。比如制度文化就是高等学校健全完善体制过程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殊文化氛围。

(四)辐射熏陶功能

学校是社会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必然要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诸多联系而相互影响和渗透。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不仅对校内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以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对社会形成辐射,影响周边地区的文化取向。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的辐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挥理论阵地优势,引领时代思维方向。大学通过直接的人文社科的研究和宣传,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如艺术、品德、哲学等。二是以新思维、新观念去引导和影响社会人的精神风貌。布鲁贝克曾经说过,60年代以前的美国大学,不仅是美国的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的生活的中心,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工具。可见,高校的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五) 发展创新功能

文化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同样如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发展创新功能,校园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各种创新因素,可以有效激发生活在其中的群体的创新潜能和意识。当前,各高校都非常注重校园文化生活的开展,在活动中融入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充满了创造活力和开拓精神,激发成员的创造灵感;此外,校园文化对非智力的因素也是极为重要的,如动机、兴趣、情感等。这些非智力因素都是创新的胚胎,其培养需要一定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与此同时,大学的校园文化不仅要传承,更重要的是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创新,开发文化产业的前沿课题,为社会发展点亮指路明灯。

(六)休闲娱乐功能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研重地,学习、工作、研究构成他们的主要内容,相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而言比较单一、枯燥,因此,提供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愈加引起高校管理者的关注。休闲娱乐可以活跃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节奏,调节紧张、单调的环境氛围,增添学习研究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艺术欣赏和鉴赏的能力,提高了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寓教于乐”实际上就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总之,休闲娱乐功能的发挥,有助于调节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避免学习和工作过度疲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保证身心健康发展。

理解校园文化的诸多功能,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愈加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潜在作用,充分发挥和运用好校园文化这个隐形的 “管理助手”,为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实效提供有效途径。同时,高校校园文化的各项功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重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采取合理有序的设计规划,有利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功能和育人效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校园文化的潜在价值,更好地发挥其多元功能,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胡云斗,张冠杰,仲广荣.浅谈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作用[J] 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5.7

[2] 于滨.创建高校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J]. 2007年第4期

[3] 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 向阳,陈成辉.论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意义[J].前沿,2007.1

第7篇:校园文化设计规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导向,积极构建浓厚的校园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学校理念文化,逐步完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人文化的学校制度文化,努力创设以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文化,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在整体合理规划的前提下,积极构建教室、宿舍、校园等为板块的文化,营造书香、温馨、活泼的生活和学习氛围,让师生和谐生活,健康快乐成长。创出校本特色文化,努力打造四中品牌化校园。

二、总体目标

曲周四中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四色,争创一流,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弘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加强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1、通过理念文化建设,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一种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塑造曲周四中名牌学校形象、模范教师形象、优秀学生形象,激发和激励每一名四中人奋发进取、自强不息。

2、通过制度文化建设,让遵规守纪成为每一名成员的自觉行为。

3、通过环境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使师生置身于其中就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

4、学校活动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用绚丽多彩的活动生活充实课堂、丰富校园课余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文化生活,进一步启发学生爱学校、爱祖国的情感,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文明教师生。

三、具体目标:

从外显形象、环境创设和文化品位三个方面使四中成为本地区的最新亮点,让学校历史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得以充分体现和动态生成。

四、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学校理念文化建设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确立学校“理念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内涵。在学校所拥有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核心精神、校歌的基础之上,又确立以“人文、和谐、励志、超越”为校训、以“文明和谐、团结奋进、笃志立学、攀登有为”为校风、以“爱心育人、文明谦逊、秉承传统、求是创新”为教风、以“勤奋、严谨、自主、自强”为学风,每学期确立班级誓词、学生誓词、教师誓词等,更进一步广泛征集县局领导和教职工意见,以确立校徽为核心的学校标识及学校的历史文化和人的文化内涵。

(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修订、完善、补充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并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一个凸显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体系,从学校到班级让“以法治校(班)”的思想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员管理、自主管理。时刻倾听师生的建议,保证学校决策无误、行动无误。学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定期与教职工谈心,对教师反映出来的问题,条件成熟的要马上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向老师们解释清楚。

(三)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1、校园整体坏境的绿化、美化、人文化。根据县局的统筹安排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各功能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确定主题,进行全面文化氛围的营造。包括楼前美化,楼外、走廊、教室内部、办公室、宿舍及功能室的文化布置,以及学校文化墙、橱窗等,力争突出主色调,彰显四色。

2、教学楼文化凸显历史,张扬个性。

①利用现有门厅及墙面空白区域,以“立足邯郸,胸怀世界”为创意切入点,创设主题性传达界面,与学校物质景观相协调,前后呼应,达到层层递进、移步易景的连贯效果。

②利用墙面以展板等低投资形式增加历史性、知识性、意境性内容,为常规教育与课程教育提供丰富资源,引发学生省思,营造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达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的教育目的。

③在墙面增设方便更换的展示界面,让学生的作品与思考走出书包、走出教室,形成活跃的展示交流。

3、班级文化各显特色。以班主任寄语为主题,以自主创新为原则,以整洁优美为目标,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形成愉悦、明快的班级氛围。教室内统一规划物品放置,建好用好班内黑板报。统一设置黑板报栏,杜绝乱贴乱挂现象,黑板报不仅要显示四中统一的色调,而且要彰显各班的个性。各班建立起自己的班训,并用中英文双语张贴。每月要评比“书香”班级和“先进”集体,用以督促班级文化建设。

4、宿舍文化透露自我。在学生宿舍中,加强宿务管理,通过开展文明宿舍评比,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努力营造团结、友善的宿舍人文生活环境,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高品位的生活习惯。各宿舍自命室名,由学校统一制作张贴。

5、利用角落展示风采。在教学楼门前广场的东、西两侧建立较高档次的宣传橱窗,主要用于展现学校风采。用好教学楼后(合欢广场)东、西侧的宣传栏,责任到班级,定期更换栏内材料。在教学楼大门正上方建立电子显示屏,用于校务公告、通知、宣传等。并在楼上醒目位置悬挂校徽,贴上校训。东、西宿舍楼上分别建立文化墙,彰显四色和个性文化。在操场周围的墙壁上规划以体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园,让绿化与体育知识丰富四中操场文化,娱乐学生的课余生活。

6、我校的食堂和餐厅有待建设,现今我们只能进一步完善食堂和餐厅的内、外文化,规范设置价格公开栏,张贴中英文标语。县局正准备规划并投资建设四中,进一步完善音乐教室和美术教室。各功能室都张贴中英文标语。整理接待室同时兼荣誉室。教师办公室内统一配置物品存放厨。各室都要创造文化氛围,张贴教育名言、教师誓词以及教师自己拟定的标语口号。

(四)学校活动文化建设

1、利用好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好社团活动。指导各班开好主题班会。

2、以“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为重点,不断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积极创建学校特色文化。

3、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体育、舞蹈、音乐、绘画、书法、微机、环保等兴趣小组,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增强体质。举办艺术节、运动会,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4、继续开展“先进集体”、“优秀社团”、“书香班级”、“温馨宿舍”评比活动。引导全体学生争星级、创文明,争做文明学生,营造整洁舒适、温馨雅致的学习环境,倾心打造第四中学学生的文明形象。

5、在学生争创文明的同时,举办好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教师论坛、读书沙龙、校本教研、教学展示、座谈会、体育比赛、文娱活动等。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打造教师休闲文化。并引导教师争当文明教师,营造整洁舒适、恬静雅致的工作环境,力争打造出四中名牌教师形象。

五、组织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领导机构,落实各项制度

为确保校园的文化建设发展顺利实施,特别成立以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加强领导校园文化建设。

组长:范玉章

副组长:郭照环、徐东平

成员:康秀英、姚秀美、栗玉江、王红英、康海平、秦丽霞

2.增加经费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今年是学校规划建设的关键年,学校的教学空间、活动空间、生活空间进一步缩小,为了达到理想的育人环境,学校在**年财务预算草案中增加了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布置及开展各种活动等资金的投入,继续加大师培资金投入,改善校本教研的条件,保障科研经费,保证校园文化建设顺利实施。

3.凝聚精神,深化管理,制度保障

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无私奉献、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以更加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素质,开动脑筋,凝聚精神,团结奉献,在教育管理、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后勤生活工作上有针对性、实效性,突破性开展工作。创新管理制度,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完善评价激励机制,重视过程与绩效考核,以人为本,关心爱护每一位教师,让他们工作有甜头、有想头、有奔头,形成比奉献、比学习,比教科研、比成长、比业绩的积极进取的良好局面,形成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六、具体实施方法与步骤: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人人参与,形成创建合力,力争人人有所作为。

学校紧紧围绕“建设校园文化,提高学校品位”主题,召开全校教师动员会,并在教科研会议上形成决议,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学校在**年纳入县局规划建设中,我校将在品牌宣传、质量保证、特色打造等方面,加强宣传力度,不断拓宽扩大学校知名度,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信度,积极探索县局的规划路,进一步完善、改进与县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交流的新途径、新方式,充分利用教育学会优质的教育资源,探讨学校发展新思路,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先行的办学思路。

(二)加大投入,创造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环境,营造校园文化教育氛围。

在今年建设过程中,克服困难,充分利用好现有楼房和旧有设施,尽可能做到教学、生活区分明确,功能齐全。无论教室、办公室、宿舍、广播室、接待室,还是试验室、图书室都做到地面平整、宽敞明亮。桌椅、黑板、讲台整齐完备,电源、插座、窗帘、采光、照明设施齐全,钉挂整齐划一,门窗配件齐备。在教室和宿舍都已安装空调,抗击严寒,抵御酷暑。各教室都装备了热水器,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饮水条件。楼前尽可能设置集中绿化地、花坛、景点,形成庭园美化效果,学校主道硬化平整,围墙粉刷美化,让学校的每个角落都会“说话”。学生随时随地都受到感染和熏陶,体现校园“处处皆教育”的深刻内涵。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优化管理,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今年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在办学体制方面要迈出重要步伐,力求有实质性突破,要依托著名专家设计,确立校树,挖掘“合欢”文化内涵,以合欢花的“粉”、叶的“绿”为主色彩,建设合欢广场,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与生机,建设特色学校,确保学校长远发展。

进一步改进完善教师聘任制和教职工评价机制改革,注重绩效,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实施“以岗定人,全员聘任、人尽其才,择优聘任”的聘任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并完善对教职工事业的激励,成功的激励路子,大力倡导创新,千方百计为教职工改革探索、施展才能提供平台和空间,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发展。

设立“校长接待日”和开设“校长邮箱”,架起沟通的桥梁。多渠道开辟教职工与校领导直接交流的空间,设立教职工管理小组,鼓励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建设献计献策,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教职工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托品牌,大力推进校本科研、做实教育科研,探索提高教师素质的新路子,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

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是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加强传统精神教育,拓宽培训、培养教师路子,加大培训教师、培养教师力度,促使其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进一步坚持目标管理、全员管理和质量管理,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执行到位,细节精细化,过程优质化,决策科学化,效率高效化。学校班子成员与全体教师都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教育管理及教学业务水平,从而推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增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办学特色、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继续开展系列扎实的研究、探讨、合作、交流、互助活动,搭建一个和谐、平等、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实现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的双赢模式;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促进自身的素质提高;举办好“教师论坛”,鼓励教师走上论坛,共同分享教育心得和教育感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管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和传帮带作用,为他们发挥才干提供支持和帮助,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名优教师队伍。

(五)突出特色教育,因地制宜,深化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迈上新台阶

**年,学校确定教育教学要牢牢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着重抓好养成教育,创新养成教育培养方法。以“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为重点,加强树立大德育观思想,多渠道开展传统美德教育,诵读经典,陶冶情操,传承文化,弘扬传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传统美德教育为基础,以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为目标,将传统美德教育纳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牢牢占领教育阵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多渠道、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为中心的指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监督作用;继续开展“先进集体”、“优秀社团”、“书香班级”、“温馨宿舍”的评比活动。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延伸德育课堂,丰富德育内涵,突显德育成效,强化养成教育。

(六)大力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工作,构建和谐、文化校园

以安全工作第一为前提,加强学校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总体要求,增强学生安全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努力使学校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开展安全和法制教育活动,力求形式多样,寓教于乐。

**年是我校发展的关键年,尽管我校面临着学生住宿、吃饭条件的困难,但我们将在县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全体教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和高度责任感,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克服重重困难,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在本职工作上做出特色,不断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子,实现学校发展的新飞跃

第8篇:校园文化设计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同时也为高校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强化网络育人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教育阵地作用,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教育领域新的重点研究方向。有效实施高校网络育人作用,关键是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念以及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要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与时代同步,正确反映时代的主题和本质,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贯彻党和国家有关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建设等相关文件精神,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筹建以网站、微博、微信以及新型移动端应用组成的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京涛海纳学生门户,成立该门户运营团队——京涛海纳工作室,依靠专业教师、学生团队力量开展门户的设计规划、开创栏目、创作品牌、舆论引导和运营管理等工作。北京理工大学珠海京涛海纳学生门户于2010年3月建成运行,以“思想引领,服务成长”为指导思想,以“发挥网络育人,传播先进文化,服务广大师生、繁荣校园氛围”为理念得到了鲜明的体现。门户先后进行九次改版,设置栏目五十余个,先后创建9项文化品牌、开展9项特色活动,通过与校内外单位合作的6项创意项目,扩大门户运营方向和影响范围,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新闻、摄影、设计、电影、漫画、网站、动画、影视、策划等多元协调发展格局,以高品质的内容、人性化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同时持续关注并积极探索校园用户新的需求,建设一体化服务性平台,创新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方式方法,促进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深度应用,逐步打造为引导、教育、服务学生和最具有学生凝聚力的网络平台。1.找准定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门户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融新闻时事、思政教育、学术交流、网上办事、媒体软件互动于一体,将最新的设计理念、良好的用户体验、多方参与的互动模式、流畅的信息表现融入平台,逐步打造最受学生欢迎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2.组织统筹,培养专业学生团队。明确的门户建设指导思想及职责分工,学生团队中划分新闻、摄影、设计、影视、技术、运营等工作组,聘请专业教师培训,每季度组织考核;派遣成员骨干先后到珠海团市委、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珠海新闻网等单位学习,为门户的运营发展打造良好的基础。3.建章立制,提供经费支持保障。制定门户建设、管理办法,每年度从学校经费中单独列支该门户建设、运行经费保障;成立门户管理领导班子,加强信息管理制度和栏目板块管理,实行信息编辑、审核、多层管理。4.突出主体,研究校园网络用户需求。加快门户移动端开发,利用其附属微博、微信、APP为主要推广手段,推出教育、文化、服务、新闻内容的多款产品移动端,以高品质的内容、人性化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持续关注并积极探索校园用户新的需求。5.强调体验,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提供门户产品化服务,按照面向校园用户的理念,突出了不同类型的网络产品特点,设计布局中将学生日常使用率高或者最受学生欢迎的应用摆放在优先位置,让学生可以按照不同兴趣与目的直接选择大类,并进入相关应用,满足不同目的用户的需求,实现栏目产品功能服务。6.搭建框架,凸显青春活力视觉形象。重视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不同平台的互联框架,以页面布局简洁美观的设计理念,提高门户视觉美感,排版布局中的平衡、对齐及对比关系,运用多种色彩搭配,强调创意、突出个性、注重情感、追求多维空间等。7.优化系统,设置合理的后台管理构架。建立一套具有良好用户界面的后台管理维护系统,优化信息管理,便于扩充栏目和信息更新,易于继承和保护历史数据;建立后台信息与社会网络信息的交互,通过设置分享机制,与社会网络信息共享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京涛海纳学生门户的品牌活动内涵建设是传播的基础,品牌活动的传播是品牌活动形成的条件,依据互联网发展状态和趋势、社会文化导向和结合我校校园文化发展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定出校园网络文化品牌、特色活动、文化项目的发展思路,开设门户的自主品牌、活动和项目。1.以发展多元品牌为先导,打造9项网络文化品牌。先后创办反映校园动态的《大学生报》新闻品牌,专题报道积极进取学子的《对话榜样》访谈品牌,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制”四位一体化模式的《学生电影》电影品牌,以漫画形式记录校园生活的《漫游北理》漫画品牌,展现学子风貌的《潮拍北理》摄影品牌,以两院院士、学部委员等专家学者为主讲的《海纳讲堂》学术品牌,展现校园人文的《形象北理》影视品牌,报道爱岗敬业教师的《每周人物》专访品牌;充分发挥网络育人职能,通过正确的网络导向,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2.以开创特色活动为方向,开展9项网络文化活动。先后举办“诗词歌赋”文学大赛、“描光绘色”摄影大赛、“创意新生”设计大赛、“绘声绘影”影视大赛、“网罗万象”媒体大赛、“迷彩造衣”艺术大赛、“水墨丹青”书画大赛、“造星计划”影艺大赛等网络特色文化活动;以搭建网络媒介载体,建立起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媒介同步推广、作品征集,逐步形成内容多形式、多方向的一体网络载体。3.以打造创意项目为手段,拓展6项网络文化项目。分别与中国移动珠海分公司、广东粤剧院、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合作“缤纷视觉”校园大型活动CIS设计项目、“无线城市”珠海高校数字校园研发项目、“北店南移”文化产业市场调研项目、“维维校园”珠海大学生自购平台研发项目、“魅彩幻夜”3D特效楼体大型投影制作项目、“粤韵清音”广府戏剧文化传承与创新调研项目;结合线上网络平台进行推广传播,鼓励学生报名参与,并努力开拓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进行合作。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效果与反响

多年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通过不断加强对京涛海纳学生门户建设,所创造的创新文化成果也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学生门户网站多次在广东高校优秀宣传思想网站评比、广东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评选中获奖;2015年,荣获广东高校优秀宣传思想工作网站评选专题类“十佳网站”;2016年,获得广东省高校“十佳媒体”荣誉,全国高校“百强校媒”等荣誉;主要讲述该门户建设理念、实施方法及成效经验出版的书籍《线上青春》获得2016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1.品牌活动影响广泛,彰显校园文化特色。门户的品牌活动影响广泛,网站每日最高点击量达15000次,微信关注度最高达80000余人,内容最高阅读量是78638/篇,平均每日阅读量达到5000余点击率,微博粉丝人数关注度最高达50000余人,内容最高转发量是6573/条;更赢得200余次社会报道,其中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香港地区文汇报、广东电视台以及新浪、腾讯、搜狐等50多家传媒机构曾作题为“168元拍出精彩校园电影”、“北理工邀四院士开讲座”、“北理工‘造星’计划将启”、“北理工学生漫画发行”、“高校也建新闻呼叫平台”等报道。2.文艺精品硕果累累,提升校园艺术氛围。通过门户文化艺术栏目向学生征集作品,聘请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对文艺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给予奖励并推荐参加市级及以上文化艺术类竞赛,多年来我校学生共有1563人次获得了市级以上文化艺术类竞赛奖项,其中国家级432人次,省级510人次,市级621人次。学生创作的文艺作品通过该网络平台推广,深受师生与社会专业人士认可,其中《花开夕夏》电影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第六频道(电影频道)播放,《云纱》、《接力》、《争春》等摄影作品分别在多家报刊所刊登,《酱油人生》、《军训纪实》、《诈骗》等影视作品突破3000万网络点击率,《北理一年班》漫画作品被社会媒体称为“迎新宝典”,3D特效墙体大型投影作品《魅彩幻夜》更在网络上引起一片好评。3.拓展实践育人空间,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学校紧扣实践育人,着力培养学生团队成员成长成才。多年来,京涛海纳工作室培养了536名的校园网络文化社区学生干部,他们曾在国际、国家级大赛中崭露头角,获取100余项国际国家级奖励、300余项省市级奖励,毕业后从事文化媒体方面的工作或考研进修、出国深造。

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启示

第9篇:校园文化设计规划范文

当前,高职院校在推进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第一,职业素养教育普遍被职业技能教育所遮蔽。目前,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都明显地突出“就业导向”,并据此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偏重于知识、技能等显性素养的培养,开始暴露出“技能至上”、“能力越位”和片面追求“简单就业、一时就业”的倾向,职业素养教育被边缘化的境地。[1]在此,笔者并非一味要臧否“就业导向”诸现象,毕竟这一做法大致做到了“让无业者有业”,只是要提醒简单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毕业生在此后的职业发展中不同程度会暴露问题,包括:转岗适应能力较差,工作责任担当不够、遇事推诿卸责,职业生涯规划模糊、谋事创业进取心不强,创新意识不足、缺乏持续竞争力,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意味着高职院校并未做到“让有业者乐业”,究其原因,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缺失难辞其咎。

第二,大而化之地实施职业素养教育,形式大于内容。职业素养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没有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是由于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其模糊认识造成的。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将职业素养教育简单地课程化:安排为“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或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中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如此这般,舍弃了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内核,只是保留其工具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针对性较强的课程设计,或者缺少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讲授指导,其教学内容要么过于原则、面面俱到;要么蜻蜓点水,难以深入;要么理论性过强、说教代替训练,均无法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实施机构——职业素养教学部,但从其下设的思想政治教研室、军事体育教研室、创业就业教研室、心理健康教研室、公共英语教研室、中文教研室等机构不难看出,它仍是基于现有高职公共课设置组成的一个“大杂烩”,形式大于内容。职业素养教育绝不是现有教学模式的缝缝补补,任何不改变现有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而试图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努力都会是徒劳。

第三,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独角戏”困境。有的高校尽管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也采取一些措施力图改变当前现状,但是忽视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整体性、互动性,单纯凭借一己之力“唱独角戏”,教育效果难有大的改观。具体而言:一方面,忽视了企业、行业和市场需求。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最终要通过用人单位来检验,因此了解和掌握市场需求是必须的,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很多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联合办学,仍然停留在让学生在“顶岗实习”、“工学一体”的过程中接受技能训练,企业也更看重于这些学生能够在当下给它们带来更多的效益,双方都并未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提出明确具体的目标。一些高职院校单纯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结果仍然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缺失。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将学生视为被动的受教者,在不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不能与他们所学专业结合,分析其专业、职业特点的前提下,只是盲目地采用“填鸭式”、说教式的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到空洞乏味,甚至逆反拒绝。

二、提升职业素养教育地位必要性的现实审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它在培养国家与社会需要的专业性、技能性人才上充分发挥了应有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忽视,业已造成系列问题,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为此,必须重新审视职业素养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第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重申了职业素养教育内容。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吹响了我国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决定》中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强调市场、社会机制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赋予了企业办学主体地位。这些新要求着眼于职业教育的整体与根本,强调指出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终身教育特征,必然要求更加充分地重视职业素养养成的终身性,从而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育人本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可视为提升职业素养教育地位的最明确的新要求。

第二,国外职业教育理念的革新突出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地位。传统的职业教育强调以岗位需求为核心,重视该岗位实际工作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学习者快速达到岗位基本技能要求。这一理念符合工业时代的任务式生产的岗位特征,但是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工作环境、工作要求的动态发展性。在生产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提出了“新职业主义”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强调学习者应该掌握核心技能,即完成任务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及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方面。[2]当前,这一教育理念已广泛影响了美、日、法等国的职业教育,其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充分借鉴。

第三,我国职业观念变迁印证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结构与层次呈现出急剧、快速且持续增强的变迁态势,期间,职业的专业化、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新的职业层出不穷。同时,人们的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化,对诸多职业的认同、接受程度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摒弃或超越了传统的具有强烈依赖性、稳定性特征“铁饭碗”观念和“谋职即谋生”的朴素的生存就业观,开始更加自主地选择职业,而且不再将职业简单地视为劳动谋生的手段,赋予了发挥个人潜能、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等意义。因此,培育符合时展要求的职业观念便成了高职教育必然要应对的课题。

第四,严峻的就业形势凸显了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迫切性。数据显示,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进,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由2003年的212万增长到今年的749万。加上经济形势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愈加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每一名即将走向职场新生力量,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快速适应职场要求,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至为关键。因此,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竞争本质上是各自职业素养的竞争,同时也是各高校间(包括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质量的竞争。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重视职业技能教育是必要的、合理的,但这并不意味这职业素养教育可以被忽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概括所概括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包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3]可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地位,才能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三、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重点

第一,以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为前提。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体现,即通过将职业内在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观念与行为,从而塑造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实现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具体而言,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人和具有学校培养特色的合格毕业生。要提升职业素养教育效果,必须实现上述三者目标的有机统一,否则难免偏离育人目标。长期以来,很多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过于重视“就业率”、“入职平均收入”等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指标体系,使得办学行为不免功利化、工具化,一方面架空了国家根本育人目标,使其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另一方面损害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动力,从长远看得不偿失。因此,职业素养教育必须摒弃功利化的办学思想。

第二,以系统科学的设计规划为指导。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全面综合的系统性工程。在教育内容上,它包含了学生职业成长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它包含了高等职业教育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在实施主体上,它需要举全校之力,调动起所有部门和人员的主动性,甚至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诸资源支持;从标准要求上,它需要建立以一贯之的标准要求,以确保职业素养教育的整体推进。因此,必须系统科学地设计职业素养教育规划,围绕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规范地提出适合学校特点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过程、实施主体和标准要求。如果规划缺失,那么职业素养教育就难以成为高职院校一项自觉的教育行动。

第三,以多方力量的合作为手段。职业素养教育必须切实推动学生职业能力实实在在的提升,而做到这点,仅仅依赖学校的单方面推进是远远不够的。在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体制下,很多高职学生都必须直面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过渡、转型状态,这需要集学校和社会、家长等多方面的合力,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职业教育的认知,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同时,在社会快速转型和人们思想观念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他们自入校起便具备了显著的社会化特征,其中有些特征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有些则可能已经固化;有些特征与高职教育目标相一致,有些则与之背离。这也需要集多方力量,共同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职业观念和行为,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