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素质测评技巧范文

心理素质测评技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素质测评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素质测评技巧

第1篇:心理素质测评技巧范文

【关键词】 媒介人力资源 道德素质 建设

1. 现代媒介人力资源的特点及其道德缺失的原因

1.1现代媒介人力资源的特点

媒介人力资源,是指在媒介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人的自身的力量,也就是人在媒介活动中运用的智力与体力劳动能力的总称。[1] 媒介人力资源除拥有一般人力资源的具有的生物性、时代性、能动性、两重性、时效性、连续性、再生性、社会性、时限性、资本性等基本特征之外,他们还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有传播职业意识,有良好的文字表达技巧和传播技巧,同时,在当代社会,媒介人力资源的社会效应巨大,称之为诸行业社会效应之首也毫不夸张。

1.2媒介人力资源道德缺失的原因

现代媒介是我们认识并改造世界的重要信息载体,媒介组织的发展,为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然而,由于诸如2006年广州“注水西瓜”事件、2007年“纸馅包子”事件、2008年山西临汾矿难中40余名记者排队领封口费事件等一系列的媒体事件的发生,让我们不得不对部分媒介人力资源的职业道德及媒介组织的管理机制提出质疑。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媒介人力资源道德缺失原因主要表现在:(1)媒介组织管理者的管理观念有待更新。随着媒介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部分媒介组织管理者将经营目标定位在市场占有率与利润上,忽视了对媒介人力资源的职业道德建设;(2)媒介人力资源的准入、退出机制不合理不完善。在准入方面,大多媒介组织在招聘时过分注重应聘者的能力与经验,而缺乏对应聘者的道德素质测评。在退出方面,部分人员即使在在职业道德方面受到社会的批评,但由于媒介组织退出标准不明确,依然留在媒介组织从业;(3)媒介组织文化薄弱,没有对媒介人力资源的道德行为形成足够的引导与约束力;(4)激励机制不完善,媒介人力资源缺乏提升道德素质的内在动力;(5)媒介人力资源道德素质培训体系尚不规范,有待完善。

2. 现代媒介人力资源道德素质建设的途径

2.1媒介组织管理者应树立市场导向与道德导向并重的新理念

媒介组织要想获得长远而良性的发展,其管理者应树立新的经营理念,从单纯以市场为导向转向市场与道德导向并重,处理好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高度重视媒介人力资源的道德素质建设。

2.2建立科学的媒介人力资源素质测评体系,完善准入机制

媒介人力资源素质包括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包括体质、体能、精力、身体健康等素质要素,心理素质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知识、经验、需要、动机、兴趣、职业道德、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心理健康等素质要素,现代媒介组织在招聘员工时往往只关注应聘者的学历、专业、经验、能力等比较容易观察与测量的显性素质要素,而对职业道德这种相对比较隐蔽的隐性素质要素基本没有测量,导致部分职业道德缺失的人员进入媒介组织队伍。媒介组织应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素质测评体系,利用人才评价中心技术(自身测评条件不成熟的媒介组织可委托专业的人才测评机构)对应聘者的职业道德测评,把好人才准入的第一关。

2.3强化媒介人力资源道德监督,完善退出机制

我国《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11最新修订)中有关于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相关规范,但还不够完善,给一些媒介人力资源“打球”提供了可乘之机。我们可以在媒介组织内部建立媒介人力资源监督体系,为媒介组织内部的每一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加强对不道德行为的监督,规避媒介人力资源的失范行为。

同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对假新闻、有偿新闻一票罚下,对存在新闻敲诈、新闻侵权等不道德行为,遭到广大受众反感的从业人员勒令其退出媒介组织。这种严格的退出机制,对媒介人力资源的道德监督力度是很大的,无疑将极大地促进媒介人力资源的道德建设。

2.4优化组织文化,提升媒介人力资源道德素质

优秀的媒介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所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理念、制度、行为与物质。组织文化的本质在于全员共同认知的核心价值观。组织文化是支持组织成长的一种强大的力量,也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具有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辐射力。)可以培养高尚的价值观,媒介人力资源的道德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

但目前我国部分媒介组织文化建设却不容乐观,我国媒介组织应大力加强组织文化建设,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塑造人。首先,应树立超越于金钱至上的理念,媒介人力资源拥有正确的理想与价值观,由此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感与事业上的成就感;其次,在具体构建组织文化的过程中,领导要率先垂范,做道德行为的表率;再者,要树立能够体现媒介组织文化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是公认的精神代表与榜样,能起到为媒介人力资源建立行为标准的作用。如此,逐步形成以培养道德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优秀媒介组织文化,培养高尚的价值观,提升媒介人力资源的道德素质。

2.5建立以绩效与薪酬管理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促进媒介人力资源道德发展

激励理论表明,M=V×E (其中Motivation为激励力,Valence为效价,Expectancy为自己主观估计实现目标和得到报酬、满足个人需要的可能性大小)。[2] 管理者需要兼顾三个方面的关系才能有效地激励员工:(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应设置难度适宜的目标,通过支持和帮助,增强员工达成目标的信心和能力;(2)绩效与奖酬的关系。组织奖酬与工作绩效成正比,并能可靠地兑现,奖赏得当且须公平;(3)奖酬与需要的关系。应当根据人们的不同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奖酬,才能收到较好的激励效果。

媒介组织管理者可从现代激励理论中得到启示,建立以绩效与薪酬管理为核心的激励机制,把媒介人力资源的道德素质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将道德素质考核结果与其薪酬挂钩,形成良性的激励与竞争机制,以此激发媒介人力资源的道德行为动机,从而促进媒介人力资源道德发展。

2.6建立优质高效的媒介人力资源道德培训体系

我国媒介人力资源的职业道德培训应从学校抓起,此点我们可以以美国为鉴。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新闻职业道德课程,以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新闻学院纽约锡拉丘斯大学(S.I.Newhous)传播学院为例,新闻摄影伦理学是新闻摄影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

除了在学校设置职业道德必修课以外,媒介组织还应建立优质高效的内部培训体系,对媒介人力资源进行定期的培训,把媒介人力资源的道德培训当作一项基本工作来抓,确保媒介人力资源的道德素质的提升。

结语

通过完善机制、优化组织文化、强化培训等方式加强媒介人力资源的道德建设,必将促进媒介人力资源的道德素质整体提高,而媒介人力资源道德的进步,必然带动整个社会道德的进步,这在人们感叹经济的迅速发展而社会道德的滑落的今天意义尤为深远,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措施得当,积极行动,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必将迎来道德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刘社瑞,张丹.媒介人力资源管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心理素质测评技巧范文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开展高校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开展高校职业指导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也由“统包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就业走向市场,对大学生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也越来明显,高校职业指导机构通过向学生介绍职业世界的全面信息,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机会,了解职业岗位职责以及职业岗位对人的知识、能力、个性的要求,并结合自身的特质、需要、兴趣、能力,作出合理的职业决策,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成功就业。

(二)开展高校职业指导是大学生追求自我实现和发展的需要

职业指导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的教育现状就决定了初高中阶段的职业指导属于空白期,所以许多大学生在刚入学的阶段时间,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症状,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此外,还有许多大学生就业不稳定,换岗频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快上岗、快下岗、快换岗,频频跳槽找工作。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心理素质弱、存在依赖思想等原因有关,他们的等待思想和靠父母、靠关系的“等靠”思想严重。因此,就需要高校大力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端正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标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三)开展高校职业指导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开展职业指导可以促进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的探索,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某种角度上说,如果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被市场所接受,那么这个学校一定是在办学的思路上出了偏差。职业指导就像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条纽带,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职业指导,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质;通过职业指导,学校可以了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要,按照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部的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增强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针对性。

二、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也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职业指导工作日臻完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纯的就业信息到开设职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但职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力面:

(一)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工作不到位

许多高校普遍存在“重招生轻就业”倾向,对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对高校生存和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有些高校虽然按照文件的要求设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人员、经费、工具配备不足,因此行政管理的职能较为突出,就业指导服务的职能则有所欠缺。此外,部分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者本身对职业指导工作理解不全面,认为高校的职业指导就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没有将职业指导的重要工作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没有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职能。

(二)职业指导人员配备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两课”教师、院系总支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从事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组成,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职业指导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水平达不到学生职业指导的实际需要,而且普遍缺少职业指导的专职教师,更缺乏职业指导大师。由于缺乏职业指导知识的正规培训,缺乏扎实的职业指导知识和过硬的指导技能,思想上还未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信息了解不多,对各行业的情况不熟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不能真正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三)职业指导教育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收效甚微

1、职业指导的内容单一

由于国家还没有统一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教育教学大纲和统编的教材,部分高校把职业指导课作为选修课开设,教师的授课内容五花八门,偏离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实际,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偶尔请一位社会名流来做一场报告,支招儿的多,解惑的少;进行几次职业道德教育,或是在学生毕业前由院系领导进行一次就业动员等等。其实对于就业政策、形势、求职技巧等力面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和自学得到。而学生真正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职业生涯规划流程、职业生涯发展理念、社会、交际、法律、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却讲得很少,长期如此,职业指导课对学生就慢慢失去了吸引力。

2、职业指导的方式枯燥乏味

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在就业观教育方面,多采用传统的毕业思想教育的方法,工作方法简单。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校园招聘会、专题讲座、就业形势报告会以及职业指导课等授课方式,向毕业生进行知识灌输,多为纯理论教育和说教,更有甚者,直接把书本上的理论搬下来,缺乏针对性、灵活性以及针对大学生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很难实现模拟训练和师生一对一的交流,因此无法真正实现针对性和个性化指导。招聘会被形容成“鸡肋”,一些新的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方式应用不多。

3、职业指导时间滞后,工作对象范围狭窄

在注重“就业安置”的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基本上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毕业生职业指导”状态,没有将全部在校生作为指导对象。临近学生毕业时匆匆为毕业班学生开展指导,时间滞后,同时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只能教给学生常识性的应聘技巧或提供就业资料,导致收效甚微。

三、高校开展和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切实缓解就业难问题。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职业指导服务体系

1、加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组织建设

学校领导要重视职业。指导工作,把它列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成立学校职业指导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全面统筹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要在学校建立和健全职业指导机构的组织网络,建立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确立就业指导中心在全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中心和纽带作用;在各院系设立职业指导办公室,配齐专门工作人员和设备,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各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基层院系团组织的职能,尝试探索建设一个以院系业余团校或业余党校为常设机构,由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全面协调的,以受过专门系统训练并考取职业指导人员资格证书的院系辅导员为专职人员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训和服务基地中心,形成一个以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体,各院系职业指导办公室、从事职业指导的辅导员为分散点的有机结合、运作灵活的职业指导工作网络,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保证经费到位、场所到位、设施到位、服务到位。

2、加强职业指导队伍建设

要选拔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并热爱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加入到职业指导工作队伍,提高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更好地促进高校推动和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现有的和新上岗的职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培训,组织开展工作交流和理论探讨,尽快提高目前职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鼓励职业指导专职人员进修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鼓励他们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吸收校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进行职业指导的研究,并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

(二)创新高校职业指导模式

1、开展全程化、课程化指导

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也绝非仅靠毕业前突击指导就能够完成的。首先,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因此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一年级,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评,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建立学生职业指导档案;二年级,定业指导,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确定今后的求职方向;三年级,创业指导,提供实习、社会实践和培训机会,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开展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和创业心理障碍及克服、创业的方法和途径的学习等,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四年级,就业指导,以就业为目标,开展求职择业技巧、技能指导、择业心理辅导等,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积累和准备,帮助学生成功就业。要把与学生择业、定业、就业、创业等有关的课程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使职业指导课成为一门必修课,承认学分。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系统,围绕学生就业、创业、人格发展和能力培养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掌握选择职业的能力,引导学生走创业之路。

2、在群体性指导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指导

笔者认为职业指导的关键是,采取个性化指导方法,开展以学业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以事业为目标的统筹兼顾的、协调一致的学校职业指导。要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化辅导,强调个性的张扬和充分展示,尊重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才能得到学生认可和接受。首先,可以建立职业辅导门诊。通过建立学生职业辅导门诊,解决学生在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它一般在学生个别出现求职心理障碍、职业发展困惑等情况时比较适用,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咨询方法,通过采取会谈等面对面沟通形式,帮助来访者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其职业发展。其次,可以在高校设立网络在线问答和在线咨询活动,可以将同类问题通过集体信件统一进行回答,将每年学生问的最多的普遍性问题集中放在就业网上,方便以后的同学查阅。这样既能尊重学生的隐私,充分解决了许多高校人手不足的问题,又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在关于就业方面的疑问。

3、加强实质性内容指导

职业指导是一项服务性工作,学校职业指导是学校、学生、用人单位,通过人才市场的信息传递,使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形成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良好就业和人职匹配的实现。因此,高校职业指导不要光喊口号,只搞形式,要脚踏实地,充分收集每一届毕业生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进行职业分析,以院系为单位编制成册,作为职业指导人员的指导辅助材料。因为大学生身边的例子是最有说服力的。同时,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等实质性的服务,采用职业测评软件作为开展职业指导的工具,通过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和人才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人的能力水平和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等进行系统、客观的测量和评价,并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专业人员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测评结果的分析和解释。通过测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选择。同时,在职业素质测评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包括职业取向分析、培训项目设计、岗位用人设计等。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将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职业指导人员应加强这方面的实践,努力提高相关业务能力,积极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服务,使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第3篇:心理素质测评技巧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状况 评价研究策略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提出了几点大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改善的措施。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严重的偏离

在大学,同学们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与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打交道,另外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相差比较大。在处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大学生一般都比较注重的是自己的想法。在计提利益面前,更加看中的是个人的利益。特别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世界,认为在网络里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被网络上的攀比、暴力等行为严重的抹杀了,有些学生利用网络欺骗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做损害他人的利益的事儿,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缺少真诚,具有不正确的动机,使大学的学风受到严重的损坏。

(二)学生的健康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

处于大学中的学生,年龄一般都是在二十岁左右,应该充满朝气,积极乐观,勇敢坚强,能够坦然的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失败的打击,但是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往往比较的纠结,比较的矛盾,面临着新旧思想的不断冲击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矛盾,使他们的心理严重的不平衡,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这些心理上的变化会对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有负面的作用。

(三)重视知识的输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里,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一途径就是大学课堂,但是很多大学里,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呆板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占据着非常被动的地位,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很好的发挥出来。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教育,没有及时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另外没有很好的与学生交流,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讲完课就走了,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没有办法及时的请教。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效率非常的低,甚至很多学生逃课。在课后学生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也不够好。

(四)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择业观

大学的管理一般比较宽松,大学生一般有很多自由的时间,但是很多大学生利用自由的时间打游戏、看泡沫电视剧。另外大学生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有很多学生严重的熬夜,身体素质很差,平时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很少的体育课,学生们普遍没有引起重视,很少去上,或者敷衍了事。在择业方面,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认为只要考取的证书越多对工作越有帮助,却不知道什么工作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随众对于自己在学校学习的道路和以后的职业道路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

转贴于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一)优化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

大学里的学生一般已经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一定的认识。政治思想素质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态度和道德水准,是一个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应该抓住这一点,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在大学校园里,应该培养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和文明进取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踏实做人。广大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得到提高

每个学校和家长的责任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学生也有责任努力地树立正确的观念。大学生处于社会和学校的分界点,很容易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展心理咨询课,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思想比较另类,或者是性格比较腼腆的学生,教师要主动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世界,及时地纠正他们消极的观念,解开他们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不断的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和能力素质以及文化素养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能力素质和文化素养,能够熟练的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变成使用的技巧运用在实践活动中去,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扬长避短。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不断的创新,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积累经验,发现做事和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

总结

大学学校发展的要求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所需要的也是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都高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不断地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时地发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缺陷,并且因材施教,积极地帮助学生改善综合素质方面的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远琳. 新形势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分析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 2012(5).

[2]王永吉.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培养[J]. 现代交际, 2010(10).

第4篇:心理素质测评技巧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就业指导工作 现状 原因 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迅速,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发展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各高校将学生就业视为重点工作之一,直接面对大学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也势必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最佳教育者之一。充分提高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将就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对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就业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辅导员对于就业指导工作角色缺失的现状

(一)现阶段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足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窘况使各高校将就业工作视为重中之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辅导员队伍建设并不达标。“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辅导员的系统培训明显少于专职教师,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平时经验的积累。近年来,各高校按照1∶200的要求充实了辅导员队伍,但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展开,辅导员补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从年龄结构看,新进了许多刚毕业的年轻辅导员,他们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就业指导问题时,也往往因缺乏经验和阅历而无法根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指导。

(二)职能定位模糊

对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各个高校一直都是比较模糊的,辅导员是一线直接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成了学生的万能保姆,每天忙于应付琐碎的工作,任何相关部门都可以下达指令,导致辅导员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迷失了方向,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进行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科研工作更是无从谈起。不合理的工作模式已经超出了辅导员的职能范围与个人心理范围,也弱化了辅导员专业化的角色定位,导致他们的能力提升变成一纸空谈,部分辅导员有机会就转岗,对于就业指导工作也只能采取应付式的工作方式,创新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培养计划中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往往很难实现。

(三)相关知识储备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单纯地将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辅导员需要提供的知识与社会支持也会不同。辅导员需要了解每个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并根据相关知识做出不同的指导。这项工作对辅导员的知识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熟练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咨询、职业素质测评的相关理论及国家鼓励创业基本政策。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以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为主,所学专业驳杂,流动性大,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经验,不能很好地开展指导工作,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有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自己评价不准确,对社会需求了解甚少,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尴尬现状。

二、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缺位的主要原因

(一)辅导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特点,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需要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外,还需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咨询、职业素质测评理论、国家鼓励创业基本政策。许多辅导员缺乏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往往力不能逮,不具备针对性和科学性,学生不能从指导中受益。另一方面,现阶段辅导员年龄构成偏年轻,生活阅历不能支撑起就业指导这一系统繁复的工作。他们求职方面的感受不深,不能与部分情况特殊的学生共情。辅导员现阶段从事得最多的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宣传就业政策、指导填写就业协议书等文件,使这项工作出现大块空白。

(二)高校内部管理亟须解决的问题

很多高校并未真正正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变化,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时并没有将就业指导工作重视起来,也没有看到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天然工作优势,未将此项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认为只是学生毕业前几个月开展就业指导就好。这导致高校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部分大学生择业目光短浅,没有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职业定位不准确,对就业可能遭遇的挫折缺乏充分认识,没有真正学到求职的基本技巧和知识,在求职时就会茫然失措,不能准确做出判断并把握机会。

三、辅导员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能力的路径

(一)学校将辅导员的工作视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内容,精心安排、统筹管理

1.就业是高校工作的关键点,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日常教育工作规划中,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其中,不能只在毕业阶段“临时抱佛脚”。在常规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加强对学生“三观”以及就业观的教育,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正确判断当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实现理想。

2.制定辅导员就业指导管理制度,把就业指导工作纳入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对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予以明确详细的规定,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及反馈管理办法。在院校级评优评先工作时将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纳入硬性指标,对就业指导工作不力的辅导员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如果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出现了重大事故则应追究其相关责任。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辅导员的激励和约束。辅导员在明确了工作职责后,会在思想上加强重视,自觉提升相关能力,将工作方案逐步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1]。

3.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能力要求,加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系统培训与交流,使之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能力。培训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聘请就业指导专家开展讲座,也可安排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班,指导辅导员考取就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在学生实习期间安排毕业班辅导员到企业进行调研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为其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添砖加瓦。经过系统的培训,辅导员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愿景。

(二)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对就业工作做到精细化管理

1.辅导员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能力。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于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做出了初、中、高三个层次的要求。其中,对于高级的定位更是要求达到专家的标准:总结凝练实际工作经验,深入研究把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律,能为学生开展基本的创业指导,成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家。辅导员要达成专家化的职业发展目标,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工作中应用新知识、新理念,善于积累,不断创新,在引导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目标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达到双赢。

2.辅导员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就业指导工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需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意识到开展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发展前途的重大意义,把此项工作落实到常规工作中去。辅导员必须按照学校相关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就业指导工作计划,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联动工作,使学校职能部门能全面把握一线学生思想动态与就业情况,做出最适合学生就业工作的安排。

3.辅导员要做好所有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有遗漏。辅导员可通过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所有所带学生的就业意向,结合各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在普遍性地开展各种就业指导活动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针对个别就业心理障碍的学生,可向校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使其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就业[2]。在学生实习和毕业三年期间内,辅导员要继续跟进学生的工作情况,形成相应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信息反馈机制。辅导员可以通过即将毕业的学生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向用人单位发放《毕业生质量调查表》,分析其反馈回来的信息,调整就业指导工作至最优状态。

四、结语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辅导员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使其顺利找到工作,实现其社会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需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发展个性,将个人愿望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找准事业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心理素质测评技巧范文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 就业心理 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学生数的剧增直接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时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工科专业显示出相对的优势,据教育部近四五年以来公布的就业情况统计,本科毕业生中工学专业就业率总体上超出其他专业。究其原因,这跟工科的培养目标息息相关。它就是培养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实际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种人才切合目前实际的社会需求,就业形势相对乐观。

因此从就业的外部环境出发,工科大学生理应具有一定的心理优势,但不可否认他们也感受到来自同行的激烈竞争,他们的职业期望、心理成熟程度、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存在差异,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正视他们的就业心理,在他们的就业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心理指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分析

工科大学生在择业走向及选择职业岗位的过程中,由于主观上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以及客观上的一些制约因素,容易在择业时产生一些不良的心态。

1.对工作期望值过高,择业观念日趋实际。工科大学生择业时更多的焦虑不是来自于工作的有无,而是报酬的高低、区域的概念。大部分工科大学生对工资高、地理位置优越的单位趋之若鹜,不愿在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很少会去考虑企业是否为其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往往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如前所述,工科是指如研究机械、建筑、水利等应用技术和工艺的学问,那么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上可能更多偏重于应用性,课程本身也有一定的难度,工科大学生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上投入相当的精力才能顺利完成学业,也难有余力再加强其他方面的修养,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工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重智商,轻情商,导致许多工科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一旦遇到困难往往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下面几种就比较典型。

动机受挫。工科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挫折原本情有可原,但不少同学在失败后就苦闷抑郁、冷漠消沉,对用人单位的面试等程序产生逃避心理,临阵怯场;有些同学在众多的竞争者和高学历者面前自惭形秽,白白浪费许多唾手可得的机会。

盲目攀比心理。大学的扩招使得毕业生就业必然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但部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标准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型。学生往往在择业过程中对自我缺乏客观全面的评价,总想找份他人不及的好工作,一味追求就业单位的知名度或经济效益,只为互相攀比,卖弄虚荣。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自己往往没有什么确定的标准尺度,眼睛紧盯着别人的就业取向,显得患得患失,甚至舍其所长,就其所短。

自卑心理。这主要表现为在择业中一些工科大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自己心仪的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经常不战而退。

二、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

针对上述工科大学生在求职时可能产生的不良心理,做好工科大学生的心理保卫战,不让就业心理问题成为他们就业的障碍,就成为当前高校亟需解决的重点工作之一。

就业就是从职业理想到社会现实的转变,工科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入学到毕业,他们的生理、心理处于连续的不断变化当中,就业心理指导也应遵循其规律,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

1.学生入校以后,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掌握认识自我的方法。

首先帮助他们分析毕业时即将面临的就业形势,促使其对就业前景长期保持乐观的展望态度;其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和分析,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并且尽量帮助他们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2.在大二、大三时对学生侧重于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品质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首先,任何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不能一蹴而就,工科大学生也要根据自身情况以及现实机遇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渐进式地向最高目标迈近。这就必须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在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情况下,自己的生涯规划才具有可行性,否则心理再健全,心态再乐观,理想也只能是飘渺的空中楼阁。大二、大三正是夯实基础的良好时机,这一时期学生要立足于本专业、本学科,脚踏实地地潜心钻研,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增强择业的主动性。

其次,教师要培养工科大学生良好的择业心理品质。高校要指导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学习期间,学生按部就班地接受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安排,而一旦踏入社会,很多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就是应聘者需具备可塑性、学习新事物迅速、能够灵活应变等,尤其是必须具有主人翁的意识、积极主动的心态。因此,从被动到主动这一心态的转变在择业过程中十分关键。

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学生遇到挫折后冷静下来,从主观、目标、环境等方面分析受挫的原因;要让学生秉持辩证的挫折观,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他们走向成熟;还可以寻找一个合理的发泄途径,释放内心的抑郁;或采用补偿的方式,预期目标受挫,可以另辟蹊径,或者变换目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推销自己、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理素质。在大学阶段,虽然各式各样的竞争也比较激烈,但大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强化,很多大学生面对求职择业过程中的竞争挑战显得软弱、犹豫或手足无措。究其原因,大部分来自自身缺乏实力从而缺乏信心、勇气,或在生活中缺乏历练从而显得十分稚嫩。勇于竞争的根基来自于独特的才华和自信。具有雄厚的实力,就能在就业竞争中不断突破自己,抓住机遇,展示自己的优势,得到用人单位的承认。具有自信,就能在竞聘中充满激情和吸引力。善于竞争,则是指遵循社会公平竞争的规范和法则,掌握竞争的技巧和方法,在就业中最大限度地优化自身,超越他人。

最后,教师要培养工科大学生良好的就业技巧。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技巧的指导与训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方法与技巧。这些包括:注意求职形象,穿着大方、举止得体;选择恰当的自荐方式;面试时要随时察言观色,理解对方的“弦外之音”等,这些可以让学生在求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3.大学四年级需进行职前心理培训

学校在工科学生毕业之前,必须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求职意向等有针对性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或实训,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对所要从事职业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促使他们确定正确的就业期望。在择业过程中,期望过高会使他们压力过大,易受打击;期望过低则很难激发他们的竞争潜力,使其面对挑战和压力时枉自嗟叹,不敢追求。这也就是要求工科大学生在择业时遵循三个原则:第一,顾全大局。大学生择业应具备基本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社会需求出发,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的需求,重视职业的理想价值;第二,正视现实。在择业前本着对自身条件的客观评价,积极调试职业意向和职业抱负,合理定位就业目标;第三,主次分明。由于工科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容易受眼前利益驱使,对职业的深层次价值认识不足,应该努力使他们树立长远的职业意识,对诸如工作地点、单位性质、薪资待遇等条件要分清轻重缓急,切不可一味求全,贻误良机。

学校还可以进行职前专门的心理培训,这包括求职相关资料的准备、求职的外在能力,以及就业求职情景模拟测评与演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应变能力。也可采用体验式培训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自身的就业,提高就业的有效性。

总之,随着近年来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剧,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指导工作的必要性也慢慢凸显。就业心理指导就是促使工科大学生在内心和外在因素冲突的情况下,达到一种心理的动态平衡,以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剑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

[4]韩翼样,常雪梅.大学生心理辅导[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5]韩丹.职业生涯辅导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4,4.

第6篇:心理素质测评技巧范文

笔者拟结合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就业指导阶段教育模式”的思路,旨在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情况如下:

1.入学后渗透教育。由于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学制更短,更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留给学校开展就业教育的时间相对缺乏,因此,从新生入校开始,高等职业院校就应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渗透就业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感受期。这个阶段主要针对大一新生。首先,开展“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指导,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告诉学生就业是自己的事,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是自己的能力素质,帮助学生将就业的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其次,针对“三观”的培养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指南针。学生思想工作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主观教育,从而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下基础。第三,针对专业的内容开展相关工作,如对所学专业的特点、学习要领、以后的方向以及与该专业相对应的相关行业的具体特点,从事该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从事该行业需要付出什么、将会得到什么、该行业近几年和以后的就业前景等各方面做详尽而具体的介绍,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个总体的把握。

规划期。主要针对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的学生,职业规划是这个阶段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环节。一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即所谓的定位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定位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敢于冒一定的风险。二是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指导,告诉学生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和大学生培养自身能力、素质的途径与方法。具体方法如下:首先,认真学好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在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的同时,选择一些对自己未来发展有意义的选修理工课,认真参加相关的培训并尽可能地考取相应的能力资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把自己培养成既懂专业,又能熟练运用其他技能(如计算机和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让学生明白,在现代社会,仅有证书是不够的,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企业的用人新特点。因此,在学习和考证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尽可能多地锻炼自己。比如加入学生组织、学生社团、节假日打工、寒暑假实习等等。三是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以良好心态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与竞争。

2.毕业前的强化教育。提供就业政策的咨询和指导。讲解有关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和学院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当年就业形势,市场动态和供需状况。

掌握就业信息。就业信息是毕业生就业的生命线和切入点,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就业服务。学校应该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比如通过各类招聘会(大、小型),或举办专场招聘会,与就业网站、各地人才交流中心取得联系,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开拓思路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的信息和资料。

就业相关技巧培训。主要是针对求职与面试的技巧指导。众所周知,就业前,必然要经过求职面试,而面试是需要技巧的,学校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以培养学生求职的外在能力和内在能力。如:模拟招聘会(即对整个面试工作流程进行培训,包括设计一些职业场景),练习写求职信、简历,做面试准备、学习面试的礼仪和技巧等。培训要抓住技巧,有的放矢,培训的内容应当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经过培训学生会有更强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升学指导。为部分想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比如专升本,报考公务员等,一方面满足毕业生的不同需求,一方面分流部分就业压力。

3.实习中的跟踪教育。实习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就业适应环节。安排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这个阶段就业指导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全程跟踪学生的实习过程,为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咨询、帮助解决,包括适应性方面、技能方面、人际关系及心态调整等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回访实习单位,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达到信息的双向沟通,这样做不但能增进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还能利用反馈意见指导教育学生如何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调整实习计划,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个阶段的就业指导效果最明显,指导解决的都是实际面临的问题,因此绝不能忽略。在实习中,希望就业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前进行登记,介绍自己的简历、特长和爱好,提出自己希望就业的行业、所在地和具体岗位。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本人的特点和要求,介绍符合条件的实习岗位。实习结束后,高等职业院校应就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从而组织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活动。尤其要对他们进行就业面试技巧和适应性训练,提高他们推销自己的技巧和能力,鼓励他们增加就业信心。

4.毕业后的后续服务。高等职业教育,从教育类属的本质来看,具有继续教育的属性。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毕业生毕业后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看,高职院校应为毕业生提供1-3年的毕业后服务,使他们顺利度过“调试期”。一般的高等职业院校也在强调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档案,动态维护毕业生就业信息,并及时跟踪和调研,为毕业生提供各种服务,包括:继续教育服务、继续解决本专业所涉及的技术难题,继续提供就业信息岗位培训等等。

此外,高等职业院校还应加强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把毕业生的后续服务尽早纳入议事日程。如毕业生离校前,各高等职业院校应做好待就业毕业生的登记工作,以各种方式提供后续就业服务。有就业愿望的应届毕业生一定时间后仍未就业的,可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帮助。对已提出申请的毕业生,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应提供免费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或到定点培训机构参加职业培训,并给予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对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作为就业援助对象,应给予一次性创业技能培训补贴,享受公益性岗位安排等就业援助政策等等。

第7篇:心理素质测评技巧范文

一、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见习内容和组织实施模式

依据岗位见习的教学目标,针对大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校内实践知识,但缺乏亲身实践的实际,选择旅行社、酒店、旅游购物企业和旅游景区作为主要见习企业,将探索岗位胜任能力和旅游企业运营和服务管理中的问题调研作为重点,最终确定以下见习指导内容。

1.第一阶段:校内准备动员阶段

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内容针对校内实训课程知识,结合具体岗位要求,引入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并进行见习前综合培训。(1)专业岗位见习课程说明(2学时):①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介绍。②见习过程要求:选择好相关旅游企业;复习校内实训课程知识、网上查阅资料;采取恰当的见习和调查方法;准备访谈提纲;组建见习小组;强调安全事项。③课程考核要求。④以往优秀见习案例展示。(2)岗位胜任能力剖析方法说明(2学时):①了解见习具体岗位情况:岗位群的关系、岗位工作内容、职责、工作条件和环境、任职资格要求、薪酬待遇情况等。②岗位胜任能力对比分析:自我探索工具:MBIT、360度评价等;职业市场探索:了解旅游就业市场概况、就业市场环境SWOT分析等;胜任能力对比工具:冰山模型等。3.撰写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的方法和要求说明(2学时):①选题原则介绍。②形式要求:传统的学术论文;案例编写;企业诊断报告;调查研究报告。③资料、文献查询和写作方法讲解。在安全保障上,与学生签订《外出实践安全责任书》;强化学生安全意识,要求:①加强自我保护意识;②遵守学院和见习单位的规章制度;③积极参加见习活动。

2.第二阶段校外自主见习

见习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习校内实训课程知识,设计调研问卷;见习中,以自主寻找见习单位为主,要求至少参与企业相关岗位工作一周,对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有效访谈,获取信息,填写《岗位见习》手册,完成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撰写的基础调研工作。

3.第三阶段校内总结提高

采用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将见习后的感悟进行自我总结+小组总结和小组比赛,最后教师点评。(1)见习收获、感悟分享(3学时):①个人和小组通过总结见习过程,将收获和感悟进行分享。②小组内部头脑风暴,形成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③个人通过总结,对未来职业与学习规划进行反思。(2)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答辩或总结(3学时):①对论文撰写团队的成员进行面谈和答辩。③总结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顶岗见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见习目标企业的确定

目前岗位见习主要以学生自主寻找为主,确有困难的学生由学院提供见习机会,其中暴露出两个问题。

(1)见习企业档次参差不齐,甚至部分见习单位与专业相关性不强。学生通常自我定位为管理人才,而一般企业提供的岗位多是基层服务类岗位。例如,旅行社见习岗位80%以上是销售接待、计调助理、导游助理等;酒店见习岗位则90%集中于酒店前台接待员、餐厅、客房服务员等。不少学生反映这样的见习过程较难了解企业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

(2)见习时间的限制使深入度有待加强,且部分企业出于短期利益考虑,只接受实习生或工作人员,不接受短期见习活动,即使接受也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似地参观感受一下,未提供实质性的指导或培养,不允许串岗或换岗,这些均影响见习目的实施效果。

2.见习过程的控制

由于见习主要是在假期进行,可控程度不强。不少同学反映实际去见习企业联系见习活动经常会碰壁,就算找到见习单位,但过程更多流于形式,甚至被片面地当成廉价劳动力。于是部分同学出于主客观原因将岗位见习过程形式化甚至弄虚作假。因此,在见习前,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有效提高见习过程的监督就是重中之重。目前见习要求中虽明确规定学生需对校内实训课程进行复习,设计调研问卷,并检查其设计内容和规范,要求定期与指导教师联系,但还需设计出有效方法加强小组内部相互监督,力争建立起见习课程网络平台,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在线辅导和咨询。

3.见习重点目标的实现

由于大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欠缺亲身实践,同时也为大四阶段实习、就业和毕业论文建立有效地衔接,因此,需对相应教学指导内容进行调整,特别是能真正实现论文“真题真做”。从2012级同学见习后撰写的论文内容来看,虽然多数是根据见习单位情况选择某一问题来加以调查和分析,但分析数据明显不足,对实际情况调查了解程度有限,对问题的分析不能联系所学理论知识,大多数论文内容较空泛。从论文格式规范来看,因为在见习前已进行指导,多数同学能按照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来撰写,但部分细节方面还有所欠缺。

三、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见习课程的措施

1.深化校外专业见习基地建设

岗位见习主要环节是在校外企业进行,学生对旅游企业的性质、环境等的选择均会对见习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对学生自主寻找企业做出可操作性的要求,并随学校旅游类企业学院的进一步建设进行调整。就我院目前校企合作情况而言,已有48家条件好、师资相对稳定的企业学院作为见习、实践基地。其中,旅游相关企业学院如格兰特、云安会都、导游协会、海埂高尔夫等主要采取企业和学校双方结合的管理模式,企业委派专人负责基地管理。但也有部分企业学院只签订了合作协议,未涉及实质性合作。为此,需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争取在双方协商和企业有能力的条件下,企业学院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必需的场地、设备及其他条件,双方协调共同制定见习方案,使学生、见习基地、现场指导教师三方理解专业见习的特点、目的及要求,完善见习考核方法,建立一整套符合专业见习要求的指导和管理模式。

2.加强见习过程的控制

见习前,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指导,开展心理知识讲座,特别是模拟挫折训练,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脱压力,面对挑战。对在见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提前说明;教授学生交际沟通技巧,以便处理见习中出现的问题;严格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和调查问卷去到企业。见习过程除与指导教师定期联系外,需设计出有效方法加强小组内部相互监督,力争建立起见习课程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在线辅导和咨询。探索学生在线学习与咨询、线下辅导、团队辅导、个案咨询等符合课程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3.见习重点目标的实现

(1)岗位胜任能力探索。在动员指导阶段加入素质测评应用方法的内容,以便学生自我剖析,做好实习和择业的准备。在现有《见习手册》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工作岗位的详细情况(包括岗位群的关系、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岗位的薪酬待遇情况等),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素质测评工具做出自我分析:要求有基本情况的文字描述和自我岗位胜任能力的对比,还要求能从岗位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特质、动机等方面入手进行自我分析、调整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

(2)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撰写。调研报告或专题论文的撰写,突出选题“真题真做”和为毕业论文进行练笔的要求,还应加强:①对细节规范的要求;②对文献、资料的查找和综述能力的培养;③实际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④撰写能力的锻炼。当然,这些内容不是专业岗位见习课程单独能实现的,而需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

参考文献:

[1]张天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专业见习教学设计[J].高职研究,2012

[2]刘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3]胡曙光.浅议旅游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意义和模式[J].科技资讯,2014

第8篇:心理素质测评技巧范文

关键词:就业质量;就业率;班主任;就业指导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及我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经过国家宏观调控和各级政府和学校及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目前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已经基本建立。在这种形势下,大中专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日益增强。而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在毕业前夕时才开展,仅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毕业班学生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相关课程,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本文就三年制高职高专院校班主任如何开展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

现今,许多高等院校都仅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指导。帮助毕业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业观去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求职择业技巧等。但毕业生仅用近1年的时间去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并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就业压力如此严峻的今天,是较困难的。因此,笔者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刚入学的新生开始,一入学就对他们进行“就业、择业和创业”的教育引导。就业观的形成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就业,还是升学、出国深造,不能到毕业时才决定,应是大学几年的准备和努力的结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不早做准备,在大学3年中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择业目标,到了毕业时才仓促上阵,届时将使毕业生感到茫然、困惑。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贯穿于大学学习期间全过程,让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开始关注就业,一切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的3年时间里,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如果班主任能在新生的入校伊始直至毕业离校的3年时间里,除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还要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应对学生进行不问断的就业指导,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既符合社会需求又能发挥自身特长的明确的择业目标,促使学生能自觉地将未来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并积极组织帮助他们参加多方面的社会实践,强化实际专业技能和拓宽知识面,以适应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和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2班主任如何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学生的就业观与就业指导工作是融会贯通和连续的,班主任只有深入学生,掌握好学生的各种思想动态,及时深入细致的向学生分析职业与就业形势,具体地解决学生需求的相关问题,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班主任应依据学生入学时间的差异,因时间而异,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工作。

2.1大一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

1)“毕业就业形势”指导工作

班主任在大一期间,应帮助学生认清今后毕业时将会面临的就业压力,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工作情况等,使学生了解今后的就业形势,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避免产生对社会期望值过高的思想;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就业是自己的事,就业过程中最具核心竞争力是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班主任应依据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要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在大学期间应该掌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物业管理资格证书、预算员资格证书、项目经理资质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导游证、电工资格证书等);从思想上帮助大学生将今后的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达到就业初步的双赢目的。

2)“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工作

班主任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与处境,从专业、兴趣、爱好、特长、机遇等方面尽早定位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另外,通过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发现兴趣和专长,指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劳动光荣,职业无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激发他们择业的自觉性、自主性和职业愿望,引导学生确定今后就业的方向,并树立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

2.2大二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

1)“应具备的技能”指导工作

语言技能是与外部交流、沟通的基础,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母语,还必须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和准确简洁、熟练得体的双语口头表达能力。能与不同文化背景者沟通融合,能参与经济文化交流。这就需要班主任在平时积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陌生人的交流能力,为达到上述目的,采取的具体措施为:可通过班会、讲座、竞职演说、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以及带学生走出校园与社会各层面人接触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避免出现不敢说、不能说、说不清的情况。

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需要班主任加强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督促和管理,配合计算机任课教师用多种方法检验和考核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适应就业的竞争。

2)“大学生求职技巧”指导工作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为让用人单位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选择自己,就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正确地宣传自己、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因此在校期间就应培养学生如何撰写自荐材料、求职信、个人简历的技能,组织学生模拟演练面试涉及的诸方面的工作。班主任根据学生演练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指导,使学生能更好地宣传、展示、推荐自己。

3)“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工作

在大学期间,仅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是不够的,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自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只有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才会热爱劳动,明白劳动创造一切,才可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成才观,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2.3大三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

1)“毕业生择业程序”指导工作

对于毕业生来说,一个完整的择业过程,至少包括收集信息、认识自我、确定目标、准备自荐材料、参加双向选择会、参加笔试、面试、签订协议、离校、走上工作岗位等环节。在大三期间,班主任应帮助学生了解并熟悉就业程序,有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

2)“相关就业政策法规”指导工作

帮助学生了解或掌握国家有关劳动与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使得学生能够行使、保护自己的权利,并且知道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哪些义务,发生争议时如何解决;如何签订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等等。

3)“就业心理”指导工作

择业是学生人生中一次重大选择。因此,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思想、心理压力,使很多人背上沉重精神包袱,也使部分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障碍是由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较多,要将学生视为亲人、朋友,根据学生的心理、思想的变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诱导、指导。培养学生能够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的心理。这就需要班主任学习好教育心理学,具备丰富的心理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教育学生时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4)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提供就业岗位信息

班主任应主动与系、院主管就业工作职能部门的教师沟通、互通有无,了解就业岗位需求信息,及时向学生进行传达。并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相关的就业部门。同时,让学生明白,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基础和必备条件,谁能及早获取信息,谁就获得了求职的主动权。并让学生通过以下途径来获取信息:(1)学校就业指导中心(2)各系部就业信息(3)查询信息就业网(4)师长(5)校友及亲朋好友(6)社会实践活动(7)各种类型的“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8)社会上的新闻传媒。并最终做出正确选择。超级秘书网

第9篇:心理素质测评技巧范文

论文关键词:电子信息类;全程化;就业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迈入“大众化”时代,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虽然各高等院校都在加强和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设立了就业指导相关部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2010年9月,我们在西安某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非毕业班)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就业调查,进一步了解了目前非毕业年级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心理状况,根据调查反映出的具体问题,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提出建议:在大学生中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是当前高校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能更好地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调查实施的方法与相关数据处理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西安某高校电子信息学院2008级本科生(目前大学三年级)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0份,其中男生209人,女生51人。调查所设计的本科生就业调查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就业意向调查、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内容,主要选择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获取、就业能力准备等方面来解读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意识,问卷发放方式为实地调查,问卷为自填式问卷,均以单选题的形式呈现,以方便学生作答。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调查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调查中发现,46.15%的学生曾经对自己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24.62%的调查对象尚未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29.23%的调查对象尚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上述数据说明,在大学三年级之际,尚有半数以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这是因为很多学生现在都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它势必将严重影响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2.就业前景调查

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态度反映了对该专业的认可度。调查显示,有8.08%的学生认为该专业前景“很好”,大部分认为前景“较好”和“一般”,但是也有5%的学生认为前景“渺茫”。这说明,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后,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定认同,但是认可度不是特别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针对学生开展的专业前沿辅导报告较少,学生们对自己的专业认识较少;另外,学生们在低年级期间主要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不多,从而缺少在专业应用中培养起的自豪感。

3.希望就业行业调查

调查显示,有7.69%的学生希望出国深造,有5.77%学生想到科研院所工作,有18.46%学生有到企业工作的意愿,而有50.39%的学生希望考取研究生,13.46%的学生希望到国家事业单位就业,4.23%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这说明学生们对自己的就业目标有一定的思考。但是希望考取研究生和到国家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势必要远远高于实际比例,进一步验证了目前社会上的“考研风”和“公务员热”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4.就业去向意向调查

在对学生进行就业去向意向调查中,有36.15%的学生选择去北京、上海、广州工作,选择去其他东南沿海城市的占31.15%,有20.39%的学生选择在西安就业,而这一部分学生生源地也主要是来自陕西各地区,选择去其他西部城市的学生仅占4.62%,也有7.69%的学生没有思考过此问题。这说明,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收人水平相差悬殊,毕业生都愿意到高收入的沿海发达地区就业。

5.就业能力准备情况调查

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准备情况进行调查中发现,6.92%的学生对未来顺利就业做了充分准备,29.3%的学生感觉准备情况一般,有47.31%的学生认为自己准备不充分,另外有16.54%的学生对就业还没有概念。通过进一步的访谈获悉,当前半数以上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均用于网游和网聊消遣,未能将自己的学习和就业建立起合理的关联,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这也是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认知误区和意识缺失。

6.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

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直至顺利就业,需要经过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培养、就业技巧指导等阶段,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该贯穿于整个过程,它对学生实现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次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了解和认可情况。令人担忧的是在被调查的学生中,23.84%的人表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做得不好,43.08%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前三年接受就业指导的机会几乎没有,30%的学生觉得效果一般,而仅仅只有3.08%的学生认为比较好。究其原因,应该是目前设立的就业指导部门功能相对单一、事务性工作繁多,从而很难系统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7.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调查

目前,各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开始于学生毕业学年,但在向学生们调查“何时开始就业指导工作合适”时,发现只有26.15%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适合在大学四年级开始,有将近43.08%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在征求学生们最想了解的就业指导内容时,有34.62%的学生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这就说明了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迫切性。同时也有27.69%的学生选择心理咨询,显示出目前大学教育心理指导工作还需要加强,另外有37.69%的学生选择求职面试技巧。

以上结果及分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仍然可以从中对电子信息类专业非毕业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现状有一定的启示:他们大部分由于没有意识到日益紧迫的就业压力,对自己即将面临的就业准备还不是很充分,这与目前就业指导主要侧重于毕业年级的学生有很大关系,所以说,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三、全程化就业指导在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培养中的应用

在大学四年内,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开展侧重点不同的就业指导,主要开展“一年级培养就业意识指导、二年级增强就业能力指导、三年级提升就业素质指导、四年级加强就业技巧指导”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四年系统的指导,能够使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按照规划开展相应的知识提升工作,从而培养出学生较强的就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大学一年级侧重培养就业意识

由于学生刚进入大学,缺乏对大学生活的系统了解,认为自己是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的佼佼者,应该过相对轻松的“象牙塔”生活,从而忽视日益紧迫的就业压力。因此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主要侧重使大学生系统了解大学生活,加强学生专业认知,并结合自身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举办“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报告会,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明确地知道,上了大学不等于有了工作,而是开始了新一轮的更激烈的竞争。举行“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会,使广大新生们能够从自己身边找到成功的样板,从而发挥优秀毕业生“典型引路”作用。邀请学院知名教授开设“电子信息类专业前言进展”报告,加强学生们对专业的认知度,提升专业兴趣,从而能够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有不断填充自己专业知识的信念。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2.大学二年级侧重增强就业能力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和生活,已基本了解了大学生活情况,此阶段学生需要在进一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利用相对空闲的时间完善个人综合素质。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第二课堂”建设,通过在各学生社团组织、参加各项文体活动,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挥电子信息类专业特长,参加“挑战杯”科技竞赛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并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从中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学会了怎样作科研,提高了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同时,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素质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不要因为一年级时知道将来要面临激烈的竞争而开始惧怕,要能够正视现实、敢于挑战、敢于竞争,以最佳的心态迎接就业的挑战和竞争。

3.大学三年级侧重提升就业素质

此阶段是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是学生们根据自身条件决定未来就业方向的重要时期,就业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及对自己的将来作出决策的能力。

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相应工作。针对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开设“考研经验分享”交流会,邀请考取研究生的高年级学生分享自己选报学校、考研复习等方面的经验,消除低年级学生复习的盲目性。针对想到企业就业的学生,鼓励他们利用假期积极参加各电子信息类企业的生产实习活动,进一步了解专业所涉及的工作领域;同时,通过召开“模拟招聘会”,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就业招聘会,使学生对就业应聘流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从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中找出自身差距,从而利用大学剩余时间及时调整自己专业技术知识结构。另外,举办“创业先锋”等形式报告会加强创业指导,使广大学生对创业所处环境有一个理性、客观的认识,从而合理利用周边资源开创自己的事业;还可以开展“留学经验交流会”,提高学生们获得国外知名大学入学通知书的技巧等工作。

4.大学四年级侧重加强就业技巧

学生通过三年多的学习,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项能力的储备也基本完成,学校此阶段需要根据学生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以及做好就业指导的服务工作。

首先,面向毕业年级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学生就业技巧进行系统的指导,如自荐材料的准备、职业洽谈的艺术、专门的政策规定及签约注意事项等;开展小范围就业经验交流会,邀请成功就业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就业经历,把自己好的经验传授给其他学生。

其次,加强就业服务职能,完善就业信息系统,通过积极联系知名电子信息类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网上查询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就业信息网等方式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建立网络化的就业信息资源库,从而将就业信息及时有效传达给广大学生;同时,在前期面向学生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年级人才信息库,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就业意愿(包含就业去向、单位性质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招聘单位需求和学生意愿,向单位进行毕业生推荐工作。

最后,要重视就业咨询服务,学校要对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实施个别咨询或专题性咨询,引导学生调试不良心理、合理定位,学会收集并筛选合适的就业信息,以免陷入择业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