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概念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高中生物概念获得教学的概述
1.概念与概念获得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概念具有一定的含义,反映的是研究对象本身及其具有的属性,强调研究事物的本质内容。我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应当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出发。关于概念的获得,主要分为自然概念的获得与人工概念的获得。前者更倾向于儿童概念的学习方式,是初级的、自发的;而后者则针对概念进行了定义性的延伸,包括更多具体概念和科学概念,也是目前处于学习发展阶段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自然概念的获得主要是依靠个体对事物的抽象和辨别形成的概念,先发现事物的共同特征及本质属性,再通过自身的理解获得概念。人工概念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概念通话进行获得,而概念同化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根据原有知识进行概念的发散,以此来形成和获得新的概念。
2.概念获得条件和影响因素
学生在学习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对外界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学生更愿意以研究的方式构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说,通过概念获得进行学习,需要以下两个条件:(1)以学生认知结构中缺失的新内容,让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冲突和不平衡,引发学生自主进行概念获得;(2)学生获取的新概念要能与原有的知识紧密结合,要符合知识学习的规律合理有效。对新概念的获得学习,与原有知识、认知观景和概念图式有关,学生对于概念是从理解到信任,再到广泛运用的,所以按照概念获得的规律,新概念要比旧概念更加合理、可信而且有效。
3.生物教学概念获得学习
高中阶段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认知的状态往往是从原有的平衡,接受不平衡的冲击后形成新的平衡。认知平衡在遇到与原有知识结构冲突的概念时,表现出不平衡,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渐渐成为新的认知重回平衡,所以认识冲突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条件,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体认识的发展。
二、概念获得的生物教学策略
1.利用概念图了解和巩固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
概念图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可视化表达,利用概念图描述学生的概念知识,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沟通。概念图具有一个关键概念,向下发展为多种一般的概念,如描述关键概念的属性等,再向下则是更加狭义和具体的概念和实例,实例和具体概念的横向联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与实践的对应关系。比如,以“细胞”作为核心概念,让学生列出概念图,第一层描述可能是不同的结构、外形类似圆形、生物体都具有等概念描述,再向下到具体概念和实例,可能是红血细胞和白细胞,都是细胞结构不同,所以功能不同。核心概念是细胞,向下生发的一般概念是通过“有”这个连接词进行连接的。在连接词和具体概念中,认知冲突是丰富概念图的关键。在细胞一章,细胞可以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这在概念图中显然不能用“有”作为连接词形成一般概念,那么这就与原有知识结构形成相冲突,再进一步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包含”等连接词,将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与核心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关系。
2.利用概念图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高中生物《变异和遗传》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知识内容非常复杂,学生学习起来也容易混淆,学生在通过简单概念图构建进行概念获得时,比较容易出错。比如,在“染色体变异”一章,植物的单倍体和三倍体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上课前,教师可以以一些特殊的例子进行导入,给学生一个原有知识概念的冲突,无籽西瓜是非常好的例子。西瓜的种子可以被视为受精卵,但为什么无籽西瓜中没有呢?学生就会产生与原有知识不平衡而寻求平衡的思考,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如果没有受精也就没有受精卵,如果受精卵没法发育也不会有种子,学生不断地思考,激起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之后再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概念,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再结合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引出染色体变异的相关概念。
3.帮助学生重新构建概念图
学生在上课前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已有的知识结构显然没法解决,在跟着教学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对问题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所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如果没有与原有的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平衡,学生再次遇到问题时顺着知识结构可能很难回想起所学的知识。所以课堂总结部分,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连接,切实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记住所学知识。染色体变异主要有两种,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为了让染色体变异更好地接入知识结构,与基因变异具有平行关系。结构变异有哪些,数目变异又有哪些,数目变异又有个别和全部之分,联系开头提出的问题,无籽西瓜就是全体染色体数目变异,形成的多倍体染色体组数为单数,受精卵发育时无法有丝分裂,导致没有了种子。今后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有基因变异和染色体变异两种考虑,再顺着不同的概念分支能够更加透彻地分析问题。
概念获得的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课堂上思维活跃,善于思考问题,所以课堂氛围非常重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前提,培养学生自我知识构建是目标,课堂上通过概念引入和实例展示,让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概念获得中找到平衡,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生物概念教学 情境创设 理论基础 创设原则 注意点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学科,其基本原理都建立在生物概念的基础上,因此,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领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也是思维的基本单位,生物学概念学习是意义学习中最基本的类型。把情境创设作为一个载体,构建学生容易理解与融入的教育形态,是生物概念教学的有益尝试,也是构建意义学习的关键。情境也称情景[1]。我们通常称之为教学情境或学习情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的一种适教和适学的情感氛围,从而为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奠定基础[2]。
1. 概念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
1.1心理学理论
“情境认知与学习”是当代认知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所谓的情境认知与学习,《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认为认知过程的本质由情境决定,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认知活动具有情境联性,特定的情境能影响我们对事件意义的理解,还能决定实践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影响我们的知觉内容及学习方式,从而对记忆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情境教学获得了认知心理学的支持。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通过知行统一的方式来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说人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潜能和价值,反对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促进其潜能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情境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概念的形成要经历感知―表象―概括的过程,从学生形成概念的心理过程中可知道,概念是在学生思维积极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情境是概念教学的关键。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和社会文化中,借助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3]。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的问题。生物学概念学习是意义学习中最基本的类型,在概念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概念的情境。
2. 生物概念教学情境的创设原则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环境、一种氛围、一个场合,使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到探究学习的氛围中。在生物概念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2.1针对性原则
一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即抓住生物的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的重点、难点,设计恰当合理、明确具体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对教学情境中包含的信息进行阅读、记忆、思考、分析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全面系统地把握信息从而建构清晰的概念。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群体特征,如:年龄、心理特征和能力水平等,也要注意同一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和领会相关信息。
2.2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事实、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创设情境引出生物知识,在自然、亲切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到的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在真实的情境中去运用,学到的方法才能灵活运用,并有利于合作学习。一般像利用生物实验、生活实际问题、生物学史等创设的情境都是真实情境。例如:在学习“生态平衡”这一概念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某农贸市场每天出售二十多千克的青蛙和十几条蛇,假如以每千克十只青蛙计算,每天就有两百多只青蛙在地球上消失,如果是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那么每天消失的青蛙和蛇的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如果大量的青蛙、蛇被人类捕杀,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这样的现象会导致什么结果……教学情境的真实性,能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合作探究、主动交流,完成对“生态平衡”概念的构建。
2.3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个即定目标时的原意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4]。在概念教学时创设教学情境贯彻鼓励性原则的实质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有启发性的生物问题,对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刺激,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这一概念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景:“汤姆(男孩)和苏珊(母亲)都在核电厂工作,现发现汤姆患有血友病,苏珊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而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正常,汤姆的父亲怀疑汤姆的病与核电厂核辐射有关,于是向法院,要求核电厂给予经济赔偿。”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他胜诉的机会有多大,为什么?生动具体的故事情境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教学效果比单纯地要求学生对遗传病的方式进行判断要新颖有效。
2.4互动性原则
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的情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例如:在进入“减数分裂”这一概念教学之前,可创设这样的“导入式”问题情景:
师:人体最初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那么受精卵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
师: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46条,它们的染色体数又是多少呢?
生:46条。
师: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假如卵细胞和也是通过有丝分裂而来的,那么它们的染色体数都是46条,那么它们受精后的受精卵的染色体数是多少呢?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又是多少呢?
生:92条。
师:这样符合事实吗?
生:不符合,事实上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46条,也就是说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肯定不是46条。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给卵细胞和的染色体数做另一种假设?
生:假设都是23条就符合事实了。
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通过新课的学习可以得到答案。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的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可探讨性的问题情境,可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互动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生物概念教学情境创设的注意点
3.1领悟情境创设的内涵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情境,它不同于教学系统外的宏观的“环境”,是一种通过选择、创造的“微环境”,是知识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背景的缩影,学生所学的知识不但存在于其中,而且得以在其中应用[5]。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先创设所谓的“情境”,再理所当然地引出概念,然后就把“情境”撇在一边,直接得出概念了。把情境创设仅看做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没有把情境作为概念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它更重要的使命是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生物素养。情境创设不是传统教学的“包装”,也不是给传统教学“加料”。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要确实把学生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需求。
3.2注意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的使用,能很好构建生物知识相关的事实性、意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而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从而完成对生物概念的合理构建。但是,在现实中容易出现多媒体的使用来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忽略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构建概念学习情境时,要突出探究生物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真正进入思维冲突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认知学习主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3]陈时见.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5,298.
[2]张玉民.新课程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培养与训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5-57.
新课程标准明显改变了传统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敢于质疑、自我建构,培养学生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需要师生在教学和学习模式都要有所转变。
基于多年来对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对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继承和改进概念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谈几点我的认识和做法。
一、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任何一个完整的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应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该本质属性的应用范围条件。只有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避免死记硬背,才能牢记它,应用它。
如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其内涵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其外延是:①太阳能(光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②水和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③淀粉等有机物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④氧气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⑤细胞中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⑥光合作用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⑦光合作用为动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如对呼吸作用概念的理解,其内涵是: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外延是:①呼吸作用的实质就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②释放出来的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③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④呼吸作用的适用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
当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重要概念后,会知道: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如何去让摘下的水果、蔬菜保鲜;如何去让粮食合理贮存;如何增加植物的产量;为何新疆地区的瓜果异常甘甜;如何通过增加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来增产增效……能正确解释身边发生的生物学现象,表现出学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样详细、全面的剖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就全面、深刻。这是一种很常规也很实用的掌握概念的方式,是对科学概念正确阐述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二、抓住关键字词的解析,把握概念的精准
从概念的基本构成上看,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灵魂和躯壳,关键词和关键语则是支撑概念的骨架。
生物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一些字词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的,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要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关键字词入手。
如: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这一概念中关键词是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
在实际教学中,我用一连串的提问,层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并构建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什么是分化?―就是细胞的分别变化。
细胞为什么会出现变化?―分裂出来的一群细胞,因为有了功能上的差异,所以在形态、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变化的结果是什么?―物以类聚。形态相似、结构与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在一起,于是形成了组织。
推而广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三、构建概念图,系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编制概念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更好地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能更有效地监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概念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运用概念图进行学习,能促使自己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能更好地组织自己所学的概念,感知和理解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对染色体、DNA、基因、遗传物质、遗传信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概念图来帮助学生记忆其间的关系:
可见,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
四、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对一个概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在讲述一个概念时,我们有时大可不必一本正经的用“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是什么?”这些深奥的专业术语或视角来分析,其实如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一个概念,可以换一种比较自然贴切的方式,结合以往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错误认识,及时设置问题进行追问,通过具体事例反驳或论证,追问质疑,挖掘他们的思考潜力,以提前阻止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认识,把错误抑制在出现以前。
关键词: 基层医疗卫生 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 课程体系改革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环节,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为此,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颁布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指出高等医学教育应以卫生需求为导向,加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逐步实施高等医学院校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我校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模式”(项目编号03-114-137)工作,从2010年起,学校对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根据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乡镇及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及调研结果,我们对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按照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1]的要求,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设置主干学科和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生物医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全科医学课程及选修课等课程群,在融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强调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医学等与乡镇及社区卫生工作适用课程的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2],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的改革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选修课等课程内容,培养的医学生以从事医疗工作为主,而现阶段基层对医疗卫生人才的要求是开展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于一体的卫生服务工作,这就对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融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对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等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整合。
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岗位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结合基层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职能转变和卫生服务特色,在本次教学改革中,调整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类课程的学时数;重点增设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等农村及社区卫生工作适用课程,将内、外、妇、儿科学改设为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科学,同时针对农村及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增加健康教育学与管理学、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学等预防医学课程[3]教育,适度增加预防医学课程[4]的学习;加强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人文类[5]选修课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农民”意识。
2.实践教学的改革
不同于乡镇级以上医院,大多数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缺少高年资医师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医师“帮、传、带”刚毕业的医学生,加上基层医疗人才紧缺,又要求刚毕业的医学生能较快上手操作,并独立完成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更强调实际应用,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动手能力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对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倡学生早期接触乡镇及社区,早期接触临床,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拓宽实践教学范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利用模拟教学进行临床操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开展临床课间间习、集中见习等获取临床能力,尤其是要强化乡镇及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的训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提倡开设一些选修实践项目供学生选修,将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纳入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早期结合。在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纲,安排不少于70周的毕业实习,多于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50周毕业实习时间,其中50周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以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为主,20周为预防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时间不少于12周),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初步形成独立从事乡镇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需要不断地科学地进行教学探索、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才能最终推动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定向医学生的教学改革,真正为乡镇及社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全科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春苗.建立特色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947-948.
[2]刘民,甘雅芬,谢清平.农村医学人才“订单式”培养课程设置探讨.教育与职业,2010,11:94-95.
[3]杜鹃,白雪松,宋春梅.深化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中国科技信息,2012,6:136.
[4]梁楠,张晓,何彦芳,等.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7):105-107.
[5]刘向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课程文化的构建.重庆医学,2011,40(17):1762-1763.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实验课;初中生物;课堂气氛
实验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新一轮课改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探究性实验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新的师生互动关系,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整个探究实验中要让学生亲自全面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提出问题,并且寻找问题的答案,去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严谨科学态度、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这是每位生物教师应该努力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了一些经验,并有较深刻的体会。
一、对教材中同一个实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
现行的初中《生物》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大都有实验方法步骤的提示或安排。事实上,教材中所提示的方法不是唯一的,甚至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实验方案。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实践摸索,总结出更合理、更新颖的实验方法。学生可以对教材上某些实验加以改进,进行探究性的实验活动。例如,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的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教材中利用了维生素C的特性――它的水溶液能够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并且维生素C溶液越浓,用量越少。实验要求任选两种当地常吃的水果或新鲜蔬菜,将蔬菜或水果放到研钵体当中挤压出汁或用榨汁机榨出汁液。然后将两种新鲜的汁液分别倒入两个洁净干燥的小烧杯中,取两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同一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2毫升。取一支洁净干燥的滴管吸取第一种汁液滴入一支小试管中,边滴边震荡边观察,直到高锰酸钾褪去颜色为止,并记录下汁液的滴数。照相同的方法,测试第二种汁液,并与第一种汁液的滴数进行比较。注意事项是:(1)应当使用同一滴管滴两种汁液;(2)使用该滴管滴第二种汁液前,要用清水将滴管洗净,并用吸水纸吸干滴管内外的水分。
实验前,笔者组织学生对该实验首先进行了分析,明确实验目的,准备材料用具,制订实验计划,实施实验。但是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发现了几个问题:(1)用研钵或用榨汁机榨取汁液时都存在材料上的浪费,因为2毫升的汁液不宜使用太大的工具来榨取,同时生物实验室也很少配备像榨汁机这样不常使用的器具;(2)用滴管吸取汁液滴入小试管时,难以控制汁液滴数的大小和数量,对两种不同蔬菜或水果汁液的量进行比较,误差较大;(3)有的水果汁液本身就有很浓重的色彩,如,橘子的橘红色、番茄的鲜红色。学生就分辨不清试管里呈现的淡黄色或淡红色是没有褪尽的高锰酸钾颜色,还是水果本身的颜色。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了改进探究实验方法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拘泥于教材安排的步骤,而是让学生大胆设想,大胆改进实验探究过程。学生想出了多种办法。其中,设计较好的一组是这样做的:(1)他们选择了当地人们最爱吃的尖辣椒和本地特产水果――苹果、梨。(2)榨汁时没有使用榨汁机,也没使用研钵,而是选用家庭平时用来压蒜泥的器具,把水果或蔬菜切成小块放在里面,用手轻压汁液就一滴滴压出来了,压制2~3毫升汁液干净利落,快捷方便,既节省了材料,又解决了实验室没有研钵或榨汁机的问题。(3)取两只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同浓度高锰酸钾2毫升。吸取第一种汁液滴入盛有高锰酸钾的试管中,边滴边振荡边观察,固定的滴数(5滴或其他数目滴数)。再用同样的方法向另一盛有高锰酸钾的试管滴第二种汁液,并且也滴同样的滴数,观察高锰酸钾褪色的反应,通过比较两个试管高锰酸钾的褪色反应程度就可以得出结论了。这样通过对材料用具及试验方法的改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要挖掘学生的潜力,拓宽探究实验的思路
例如,我们经常看到大白菜、油菜、白萝卜等蔬菜的叶子上有深绿色的小虫子,菜叶被小虫子啃得“千疮百孔”,这些深绿色的小虫子就是菜青虫。菜青虫是菜粉蝶的幼虫,我们常会看到油菜、白萝卜、芥菜等十字花科植物开花的时候,花丛中飞来飞去翅膀上带黑色花斑的白蝴蝶,这些花白蝴蝶就是菜青虫的成虫菜粉蝶。根据这一现象,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例如,菜青虫吃别的植物叶子么?菜青虫喜欢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行为吗?菜粉蝶为什么喜欢在十字花科植物上产卵呢等等。然后各小组针对提出的不同问题作出假设,并制订自己的探究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核心概念教学 体系构建
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教学涉及生物一般学概念、生物学重要概念和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掌握这些概念,并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
一、概念界定
对于概念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1]。由此可见,概念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归纳推理分析得出的,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生物学概念是人脑对客观生物学对象归纳推理分析得出的,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生物学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的,它包括对学科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科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的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即那些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可以统摄学科的一般概念和重要概念,揭示学科概念之间的联系,具有统整学科知识的功能。
二、概念、重要概念、核心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生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科观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生物学一般概念建构重要概念,通过重要概念建构核心概念。由于核心概念包含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的基本理解和解释,重要概念居于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的一批概念,它包括对学科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科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见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重要概念的上位概念,重要概念是生物学一般概念的上位概念。
三、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先通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模块结构体系,如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和环境”三个模块。模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化的学习单元,模块设计突出了单元“章”之上更集中和更上位的生物学主题。教学时可以把每个模块又具体地分为若干学科主题,在针对具体模块建立一般概念、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体系。例如把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教学内容分为“确立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第一章)、“分析细胞物质组成”(第二章)、“论证细胞是系统”(第三章)、“论证细胞是生命系统”(第四五章)和“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消亡”五个学科主题。每一个学科主题可以确立一个核心概念,这样必修一就可以确立五个核心概念,如下: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细胞是由物质分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作用;
(3)细胞是物质分子的有机结合体,细胞的各种结构既分工又合作;
(4)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推动;
(5)细胞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甚至还能够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即细胞具有全能性)。
其次,教师要对每一个核心概念进行细化,将上位的核心概念拆分为若干重要概念,例如把“必修一”第一章的核心概念“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拆分如下: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叫做生命系统。
(4)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5)真核细胞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
再次,教师以梳理出的重要概念为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思考这些重要概念是以哪些生物学概念或生物学事实来支撑的,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这些概念。例如在进行必修一第一张第一节“走进细胞”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就要回想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学过的相关的重要概念,如下: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3)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4)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5)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
(6)多细胞生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个体。
教师要思考学生在初中学过并掌握了的这些重要概念与高中要形成的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利用这些概念帮助学生进行概念同化和掌握新概念。
四、结语
目前,研究者们通过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生物学核心概念相对于一般概念在数量上是远远小于一般概念的,朱晓琳在研究中筛选出生物必修部分的核心概念为15个[2],可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而不是一节课或是几节课就能构建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提出通过一般概念概念、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
参考文献:
一、结合单元主题,找准教学研究点
《做一个生态瓶》是前一课的继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做生态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给生物营造一个“家”。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家”可能适于生物生活,有的可能不行,这时“家”中的一些生物就会出现一些不适的表现,最后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群落的生存。让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为此,我对本课教学活动确立了三个教学研究点:
1.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怎样让学生会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3.怎样让学生亲自做一个生态瓶?
结合教学研究点,我对本课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水底生物的环境以及做生态瓶的几个步骤,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
2.“引导――探究”法。在教学中我以“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做生态瓶――交流评比”为线,启发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探索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并在做生态瓶中探究如何维持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内的平衡。
3.应用开放性原则,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从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态系统――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制做生态瓶――评价生态瓶――确定放生态瓶的位置以及后期的观察记录都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到。
二、创设逼真情境,理解“生态系统”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是本课的难点。于是我在课前对于这一环节的教学做了精心的预设,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导入:大屏幕上映出波光粼粼的池塘,让学生尽情说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或发现的问题,通过观察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为了帮助学生讨论,出示以下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能说出的水生生物名称很少。因为学生只关注了池塘水面的植物,对水中的动物说出的较少。为了生动形象,课后在池塘中增加了一些水生动物,先在水下“躲藏”一些鱼类,虾,田螺、河蚌,鸭,水生昆虫,青蛙等。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结合问题观察池塘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在探究交流中知道自然环境下的池塘是怎样的,存在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并知道这些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例如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氧气、玩耍休息的场所,动物为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动物为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肥料等,还知道非生物对生物的作用,从而明确群落中各部分的作用,得出“生态系统”这一科学概念,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生态系统”,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发现完成板书。
三、探究方案设计,突破教学重点
科学要根据事实来说话,不能进行毫无根据的猜想。因此做生态瓶前需要设计一个方案,利用收集的事实来导行,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突破重点:
1.小组讨论,尝试制定方案
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我在第一个班教学时,一开始就叫写方案,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我反思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导学思路。在第二个班教学这个环节时,先引出主题:要在5升油瓶这样小的范围内,组建一个水生生态系统,你们认为会是怎样一个情景呢?讨论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比如准备用哪些材料?让哪些生物来生活?制作生态瓶时要注意什么?请你们试着勾画一下它的样子?(出示:温馨提示)小组讨论并完成《生态瓶建造设计方案记录单》。
通过前边海洋和池塘一大一小两个生态系统的引导,期望各小组比较清晰地提出三大因素,也希望选择的内容和数量是比较多元的。
2.交流汇报,制定方案
方案设计得差不多了,组织学生交流设计方案时,选择一些典型设计进行交流展示,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由各组不同的设计引出:放什么生物,放多少数量进行重点讨论和引导,并归结到教师准备的材料上来。在交流时发现有的小组选择了放荷花、水芙蓉、大鱼、河蚌,有学生提出这些生物不合适放在生态瓶中,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从而让学生知道生态瓶受到空间的限制,并不适合所有的生物生活。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制作生态瓶的理解,在讨论探究中明确了制作生态瓶的思路,为成功制作生态瓶的实践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根据设计方案,建造自己的生态瓶
学生经过交流以后,对自己的设计方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在学生简单交流后根据小组的设计方案,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合作做一个生态瓶。教师出示指导意见,碰到问题先和同伴研讨,如果还有问题可以和教师一起商量。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做一个生态瓶的方法与步骤。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既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又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智慧和才华在操作中得到充分展示,并表现出惊人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分享同伴作品,布置观察任务
学生展示小组制作的生态瓶,根据标签对本组的生态瓶进行介绍,小组之间互相观赏,畅所欲言评价制作的生态瓶,提出建议。在评价同伴制作的生态瓶时,学生能从生态瓶中放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是否合理及是否美观方面进行评价,在提出改进建议时能说出充分的理由,学生在分享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老师及时表扬设计意图合理、有创意,合作完成较好的小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中国教师》:张老师,您好!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并在内容标准中具体描述了50个重要概念,您那里的初中生物学教师有何反响?
张涛:目前看来,教师们对于注重重要概念教学大多非常认同,但也有教师认为,注重重要概念教学是回归知识中心,是弱化了探究性学习,是在走“回头路”。还有些教师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意识到提出重要概念将会对今后教学产生的重要影响。
《中国教师》:您认为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对教师来说,难度大吗?为什么?
张涛:这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教师能不能真正把握重要概念教学的要求。重要概念处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中心位置,每一个重要概念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要真正理解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以人体血液循环重要概念为例,要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要把整个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不要割裂开来。有的教师认为,概念中的第一句话“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属于事实性知识,因而是“了解”水平的学习要求。但如果从整体上看就会发现,这一句讲的是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组成,第二句“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讲的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把两者作为整体才能体现出心血管结构与功能的适应,而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无疑是需要好好理解的。其次,要把重要概念与课标“内容标准”中相对应的教学要求结合起来认识。因为,即使同属于“理解”层次的目标动词,也包含概述、阐明、举例说明等级别,每一个目标动词的具体要求又是不一样的。关于人体血液循环,“内容标准”要求:“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对此,首先需要明了的是:什么是描述,什么是概述。然后还要弄清:描述什么,概述什么,即把描述或概述的内容具体化。只有弄清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把握重要概念的教学要求。
二是教师现有的教学方式能不能适应重要概念教学的要求。虽然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许多教师仍然习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太注重知识的理解;习惯直接告知结果,不太注重知识的建构。而重要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以事实或者感性的、直观的材料作为基础,因此,教师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事实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知识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把握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这样看来,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对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搞好重要概念教学对教师将是极大的挑战!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生物学科教研活动、教师培训中,该如何帮助生物学教师开展好生物学概念教学?
张涛: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首先,要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比如,帮助教师界定什么是重要概念,知道概念与术语、定义等有什么区别。有关专家前期已经对此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现在需要做的是通过培训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广大教师。其次,需要对每一个重要概念进行解读,厘清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一个系列性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教学。再次,要提供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最好是通过课例展示和研讨的形式推荐概念教学的范例。这种方式比较直观,也能够对课例进行透彻的剖析,使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而是广大教师最为喜闻乐见的。
《中国教师》:您能不能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应该为教师提供怎样的范例?
张涛:所提供的范例要把重要概念作为核心教学目标,教学的过程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何达成来设计。概括地讲,涉及三个方面:目标的设定、目标的落实和目标的检测。目标的设定,回答的是“到什么地方去”的问题;目标的落实回答的是“怎么去”的问题;目标的检测回答的是“有没有去到”的问题。下面还是以“人体血液循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做到“概述血液循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概述”。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含义,这是很多教师容易忽略的,但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很难把教学目标真正具体化。就词义来讲,“概述”指的是把事物的特征归结在一起,简单扼要地加以表述。因为概述是在直接的观察和实验、客观的原始记录的基础上发现事物共同的特征,所以需要经过归纳的过程。其次要弄清的问题是“概述什么”。照本宣科地说出血液循环的途径:“从左心室出发,进入主动脉,经过各级动脉……,最后回到右心房”,只是描述。许多课堂就是这样仅仅达到了描述水平,虽然这些描述也是前人概述的结果。应该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出血液循环的规律,这些规律性的知识是重要概念形成的基础。而在自己归纳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概述水平的要求。血液循环包含许多规律性的知识,比如: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它们同时进行,在心脏处连通。
与心房相通的都是静脉,与心室相通的都是动脉;动脉都是把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的血管,静脉都是把血液从身体各处运往心脏的血管。
体循环和肺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血液进入动脉,在毛细血管处完成物质交换,再通过静脉,回到心房。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在全身毛细血管处,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动脉中流动的不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动的不都是静脉血。
关键词:生物教学 多媒体 借助使用 提高效率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现象的一门科学。其教学研究既有宏观生物学科研究的一面,又有微观生物学科研究的一面,无论是哪个方面,都是要求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现行的生物教材内容形象,对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缺乏实用性,针对性较差,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显得不尽然。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生物教学模式,适应大自然的广泛性。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提高课堂动态效果很不理想,这就需要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生物教学的实效性。
一、 借助多媒体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概念和原理
对于某些生物学概念,学生很难通过抽象的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对此借助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使抽象的生物概念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有效利用多媒体降低了生物概念的理解难度,为学生顺利理解生物概念、把握生物原理、降低学习的坡度,使学生很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生物知识。
例如,在讲授“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这一教学环节时,运用Flash软件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画面过程,课本中的静止画面图像和分散的相关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动画效果。这大大促进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又如,在教学“毛细血管、静脉、动脉”内容时,巧妙借用多媒体在大屏幕展示毛细血管、静脉血管、动脉血管的形态、结构,然后学生根据展示图进行区别、比对,毛细血管、静脉血管、动脉血管之间的异同点就非常明了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借助多媒体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总结出毛细血管、静脉血管、动脉血管的概念。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展示了教材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有效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借助多媒体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生物的进化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物的繁衍、生长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有些生物进化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是这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我们不可能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内当堂完成。还有些生物现象是微观的,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此时,我们借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表现力的优势,播放课件短片,使在教室里或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但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大屏幕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揭示生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使学生在课上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人类的进化》内容时,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或相关标本进行直观教学,但由于人类的进化是一个特别漫长的过程,所以只通过几张图片,学生很难想象出人类的进化过程。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人的发育、进化过程,打破时空界限,跨越漫长时限,最大限度地展示给学生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此外,在《植物的升腾》《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微观的教学中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强大的演示功能将教学内容宏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如临其境,大大加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
三、借助多媒体有助于理解教学难点,把握教学重点
生物教学的内容大多都是很抽象的,即便是与课本相配套的教学挂图虽然直观,但缺乏动感,我们都为生物课的内容抽象,挂图缺乏动感而感到为难。此时,运用多媒体的强大演示功能就可以化静为动,形象直观地呈现在眼前。
例如,在讲授“家鸽循环系统”这节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功能的便捷实用特点,很方便地展示家鸽的心脏结构图、血液循环路线图,再加上配音讲解,学生就可以很清晰看明白“家鸽循环系统”这节课的内容。多媒体快进、慢放、重放、定格等播放功能,把很难看清晰的内容特别直观地展示在大屏幕,再加上动态的画面展示,既直观又形象,学生很容易牢固掌握“家鸽循环系统”这节课的知识和内容。最后,运用多媒体大屏幕把鲫鱼、青蛙、蜥蜴和家鸽等四种动物的心脏结构图一起展示出来,让学生很清楚地比较这四种脊椎动物的心脏结构特点,并分析鲫鱼、青蛙、蜥蜴和家鸽等四种动物的心脏结构图异同,从中很好地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和区别,进而感受动物进化的过程。运用多媒体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教学难点,而且有效地攻破本章节的教学重点。
四、借助多媒体上好生物复习课,提高教学效率
在生物复习课教学中,为了梳理一学期的生物知识内容,我们借助多媒体对一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通过借助多媒体的信息量大和直观性的特点,我们把一学期的生物教学内容、知识点、知识链梳理成表格和对应表的形式。概括汇总一学期来的教学内容、知识点和知识链,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学习思路,形成便于记忆的知识内容。同时对本学期所应掌握的生物学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巩固所学的内容。对较难记忆的知识内容,梳理出知识要点,运用多媒体强大的信息系统将平时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选择地重新播放。对易混、易错的,记忆模糊不清的,利用多媒体反复播放、重播、倒播的功能有重点地强化记忆,通过对比反复学习,增强记忆效果。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感觉到:借助多媒体的强大优势,确实在生物教学中收到了突出的教学效果。同时,笔者也感觉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进行教学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紧密结合来使用,让多媒体在教学关键的环节“该出手时再出手”,做到适时恰到好处地运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选择信息技术教学媒体。实践表明:信息技术媒体适时恰当地使用才能确保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东伟.生物知识网络系统图在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教育,2009(11).
[2]张家旺.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7(2).
[3]张光通.信息技术媒体适时恰当的使用才能确保发挥优势[J].求知导刊,2009(2).
[4]周月琴.培养初中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几点做法[J].中学生物,1994(1).
[5]葛茂胜.浅谈演示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功能[J].教育学院学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