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债务危机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债务危机案例分析

第1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实践教学;计量分析;博弈分析

一、引言

新古典效用理论认为,不确定条件下的最终效用水平是每种结果的效用乘以客观概率加权后形成的,且在决策过程中偏好是稳定不变的。法国经济学家阿莱(1952)通过实验发现,决定期望效用水平的是主观(而非客观)概率,而且决策者的偏好是不稳定的。卡尼曼和特沃斯基(1974)从有限理性出发,借助心理实验,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前景理论),标志着行为经济学的诞生。行为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是以经济实验为基础的,从国际上看,美国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一些大学里设立了基于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中心,针对具体的课程项目,开发专门的创新创业实验平台,指导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近年来,国内一些知名院校围绕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系统规划和建设,逐渐形成了以实验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为核心学科,以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实验教学平台,主要包括行为决策实验室、脑神经实验室、视觉认知实验室及人力资源测评实验室,上述实验教学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服务。虽然国内外知名院校在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但对于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而言,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许多院校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演示、问卷抽样等方法进行讲授,这样会存在以下弊端:首先,学生仅仅从理论层面感知什么是行为经济学,无法深入理解行为经济学的本质应用;其次,教师仅仅通过演示文稿或课堂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实验教学,无法将自己授课思路完全展示给学生,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第三,单一的讲授方式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学科交叉实现实验方法创新,对于提升行为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计量分析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创新

自从丹麦经济学家弗里西(1930)创设了计量经济学会以来,计量经济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量方法技术和方法不断升级,为经济实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引入Eviews和Stata等专业的计量分析软件,采用相应的计量方法,对具体的行为经济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①田树喜韩颖(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69)摘要: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实验为基础,研究有限理性当事人经济行为决策的新兴学科。目前国内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存在众多问题,急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应用计量分析和博弈分析方法,丰富和创新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教学,实现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及经济博弈论的学科交叉,提升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质量及大学生创新意识。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实践教学;计量分析;博弈分析学案例开展实验教学,成为行为经济学实验方法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与相关网站建立数据链接,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政策决策部门进行走访调研,获得了实验数据资源,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标准化处理,形成了基于经济行为计量分析数据库和案例库资源,为行为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方法创新提供基础支持。

(一)计量分析方法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依据统计资料,采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交叉学科。其中,经济学为计量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数学为计量经济学提供研究方法,统计学为计量经济学提供资料数据。计量分析方程主要包括经典假设下的单方程分析方法、联立方程分析方法以及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其中,单方程分析方法研究的是单一经济现象,联立方程分析方法研究的是经济系统问题,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通过数据挖掘经济变量之间的行为联系。由于许多行为经济学问题都体现出很强的时序性,所以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应用广泛。时间序列计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平稳性分析、均值方差分析、协整分析、因果分析、误差修正分析等等,应用上述时间序列计量方法对市场上的非理性经济行为进行实验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金融市场上投资者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非理性,金融时间序列经常表现出波动异常的情况,导致市场风险加剧。针对这一特征,应依托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系列计量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ARCH模型首先是由恩格尔(1982)最早提出,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时间序列随机误差项的条件方差与它的前期值显著相关,因此,如果某一时间序列的本期条件方差与前期随机误差项线性关系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该时间序列的波动存在显著的自相关效应,形成非理性的波动积聚。为了规避ARCH模型中多个解释变量之间可能产生的多重共线性,勃列斯福(1986)提出了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来分析时间序列条件方差的波动特征。恩格尔(1991)进一步拓展了指数型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EGARCH)模型来计量时间序的非对称波动效应。下面本文以行为经济学中“羊群效应”为例,阐述ARCH系列模型计量方法在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应用。

(二)实验案例分析

“羊群效应”原指牛、羊等动物成群地觅食、活动的行为,引申到人类社会是指某(类)决策者与大多数人一样去思考、感觉和行动。学者们将“羊群效应”定义为后继者在观察到前面行动者行为的条件下,会做出独立于个人思考的盲从决策。“羊群效应”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金融市场在这种群体活动的状态下,行为人必然经常受到其他行为人和整个行为环境的影响,产生攀比、模仿及互相传染的行为倾向。在市场出现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这种非理性的从众行为会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众多同方向的预期导致价格偏离均衡,并形成套利限制。在心理的作用下,这种非理性无法互相抵消,反而互相加强,由此产生“羊群效应”。2015年,中国股市上演了“过山车”式行情。年初,受人民银行量化宽松以及融资融券业务拓展等系列利好因素的影响,中国股市迎来了杠杆式上涨。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例,该种指数由3月份最低的3286点上涨到6月份最高的5166点,市场上形成了“追涨”羊群效应。但从6月中旬开始,以人民银行出重拳清理配资为导火索,中国股市开始急速下跌,到8月下旬,上证综合指数又跌至2850点,市场形成了“杀跌”的羊群效应。针对中国股市在2015年投资者非理性的“羊群效应”案例,本实验组织学生收集股票市场实验数据,借助Eviews软件进行实验分析:首先采用ARCH系列模型检验股票市场的波动积聚效应,进一步利用EGARCH模型检验市场上是否发生了非对称波动的杠杆效应,随后,以实验结果为依据,从投资者的行为心理视角分析“羊群效应”的形成原因。通过上述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分析股票市场的暴涨暴跌以及投资者的行为心理,实现计量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交叉结合运用,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三、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博弈方法创新设计

传统微观经济理论认为,市场上信息是充分和对称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也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因此,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不存在冲突。博弈论认为,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是常态,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也经常存在冲突,经济学应针对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进行直接研究。自从美国数学家纳什(1950)开创了非合作博弈研究范式以来,博弈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博弈分析方法也成为行为经济实验创新的重要方面。应用博弈分析方法开展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需要引入Z-tree和Matlab等专业软件,同时,行为博弈实验教学还需要借助130相关的心理实验设备作为实验平台。

(一)博弈分析方法

博弈(game)是指一些个人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进行策略选择并加以实施的过程。基于对参与人的理性假设不同,博弈可分为完全理性博弈和有限理性博弈,其中,应用于行为经济分析主要是有限理性博弈分析方法。有限理性意味着博弈方往往不会在一开始就找到最优战略,必须通过学习和试错找到最优策略;有限理性也意味着至少有部分博弈方不会采取完全理性的均衡策略,因此有限理性的均衡策略是不断调整和演化的结果,而不是一次博弈的结果,且即使达到了均衡也可能再次偏离。另一方面,基于对参与人所处信息环境的假设不同,博弈论又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其中,应用于行为经济分析主要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方法。不完全信息意味着参与人不完全了解对手的类型和信息状况,往往依据贝耶斯条件概率预测对手的策略选择,因此均衡策略是不确定的,只能以一定的概率出现。下面本文以“欧洲债务危机”中当事方的行为选择为例,利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有限理性的博弈分析方法,阐述博弈论在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中的创新应用。

(二)实验案例分析

2008年伊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希腊政府率先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由此导致财政赤字大幅增加。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当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GDP的12%,累计的公共债务将达到GDP的113%,远超过《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上限。2009年12月,三大评级公司(穆迪、标普、惠誉)纷纷下调希腊债务评级,欧债危机由此拉开大幕。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长期原因在于欧洲国家人口老龄化、高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导致的经济增长缓慢。沉重福利负担使社会支出不断增加,形成收支缺口,收支缺口扩大导致信用风险上升。欧债危机爆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欧元区自身的体制性缺陷,即统一的货币政策与独立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欧元诞生后,由欧洲央行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欧元区各成员国仍保有独立的财政政策,欧洲央行以控制通胀为首要目标,控制货币发行,这样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欧元区各国不得已采取财政扩张政策应对,导致过度负债。面对债务危机,欧洲央行和危机国均面临两难选择。从行为博弈角度出发,欧洲央行有(救助、不救助)两种行为策略;危机国政府有(紧缩、不紧缩)两种行为策略。如果欧洲央行采取救助策略,危机国的最优策略则是不紧缩,但这样会导致危机国的道德风险问题,并会引发其他国家效仿;如果欧洲央行采取不救助策略,危机国的最优策略则是选择紧缩策略,但这又会引起国内民众的不满,引发国内动荡。现实中,欧洲央行和危机国难以准确预测经济形势的变化,因此处于不完全信息环境中,同时,面对不确定的经济形势,博弈方难以形成理性决策,因此,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一直在持续发酵,各方难以形成均衡的策略选择。依据上述分析,本实验将学生进行相关分组,逐次分别担任欧洲央行和相关危机国角色,利用Z-tree软件,采用不完全信息有限理性博弈方法分析欧债危机的形成和蔓延,实现经济博弈论与行为经济学的有效结合,拓展行为经济学实验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四、结语

在当今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仿真模拟数据资源,将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博弈论等工具引入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为行为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切入点,并且取得良好效果。行为经济学实验强调在经济研究过程中的心理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的引入,但并不拘泥于相关学科的固有研究方法,而是锐意创新,寻找更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研究方式,实现行为经济学实验教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有到优”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金雪军,杨晓兰.行为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4.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3〕谢炽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

〔4〕蒋军锋,殷婷婷.行为经济学兴起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J〕.经济学家,2015,(12):69-78.

第2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财务困境 预警分析

财务困境是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现象。财务困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点状态,既包括较轻微的财务困难,也包括极端的破产清算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

我国的民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远远没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强。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每年倒闭的民营企业速度加快,2008年是10万多家。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期从2.7年降到2008年年底的2.2年。民营企业处在严峻的经营和竞争环境之中,防范财务困境刻不容缓。

一、现有的理论

国内外对财务困境预警模型的研究,主要有:美国学者比弗(Beaver)于1966年提出的单变量模型,奥特曼(Altman)最早提出的多元判别模型,我国学者周首华、杨济华研究出F分数模型等等。

以上财务困境预警模型的研究,主要是以上市公司作为背景,但是我国的民营企业绝大部分都非上市企业,财务核算的规范性、数据的质量、报表披露的完整性等方面,存在普遍的问题,所以现有的模型对于国内大多数未上市的民营企业并不适用,很有必要研究找到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不仅仅依靠财务报表,能够从主要的管理信息中发现民营企业财务困境发生的规律,有助加强和完善对财务困境的预警。

二、案例分析:金乌坠落

“日中有金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一只金黄色的三足乌鸦,因而太阳又称为“金乌”。创始人给企业起名“金乌”,是喻指企业蓬勃发展、如日中天。

“金乌集团”网站的公开信息显示,公司主要从事袜业、服装加工、纺织原材料批发、现代农业开发、酒店等,集团注册资本8000万,下属14家子公司,总资产超过10亿,职员2000余人。

80年代,初中毕业不久的张政建只身来到河南安阳小商品市场经商,而后又前往河北石家庄经销袜子生意,1991年才回义乌市场租摊位专心做袜业批发。1998年,张政建创建了金乌集团,这是义乌市第一家获得进出口权的民企。2004年,他投资1亿多元人民币,拿下了中国在迪拜的最大商贸城——“龙城”的500间商铺。而后,他又转回义乌招商,几十个知名品牌借此打入中东市场。

金乌集团的主业娇丽袜业发展一直比较健康,这是金乌起步的主业,主攻欧美市场。2007年报表利润大约1000万元,2008年主业并没有出现亏损。在原材料上涨5%、劳动力成本上涨12%的情况下,娇丽袜业的利润依然能维持在10%以上。

张政建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小商贩,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到资产上十亿企业集团老总,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然而,商业上的成功并没有使他思维上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而是依然保持着小商人的短视;过去的辉煌业绩也更加膨胀了他建立庞大商业帝国的野心,盲目进行产业扩张。

2005年,看到地产投资的巨大利润,金乌集团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扩张,先后投资3亿元购买写字楼、土地、开发酒店等,大部分来源于外部资金。为迅速抓住“转瞬即逝”的商业机会,张政建的“如意算盘”是:依靠民间高利贷来支付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手续办完再向银行融资,归还民间借贷。

从2006年开始,金乌集团的民间借贷规模开始增加。钱的来路比较复杂,义乌本地较多,其他还包括诸暨和永康等地。从最早的月息2~3分,到超过6分,中间仅仅隔了两年不到。而在此过程中,金乌集团的连续投资使资金链越发紧张。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到2008年,义乌民间拆借利率持续走高,行情是8~9分。最高的是按天计利,1万元本金每天利息50元,月利约1毛5,理论上年利达180%。

200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银根紧缩,加之风闻金乌集团借入一定数额的高利贷,有一家当地小型银行开始回收金乌集团贷款。此事发生后,其他银行也意识到金乌可能存在比较大的资金链漏洞,纷纷开始催收。张政建的债务危机大规模爆发。初步统计金乌集团的民间欠债13.8亿,其中本金约8亿,孳生的高额利息达6亿。

2008年4月24日,法院冻结了张政建的股权,金乌的资金链开始经受各方的拆解。6月3日,张从义乌飞北京,借道香港赴马来西亚,债权人找不到张政建了。金乌危机经媒体公开披露。7月21日,金乌集团的资产开始拍卖。“金乌”坠落了。

三、民营企业财务困境预警的三阶段分析法

通过对金乌集团财务困境从轻微到严重的前后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从中发现,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存在轻微的财务困境,主要特征是: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尚可,但是长期偿债能力出现了问题。由于企业自身前期积累的存在,企业的短期债务本金和债务利息之和,小于经营现金净流量、资产可抵押可变现金额二者之和;但同时,企业从债务利息小于息税前利润的财务稳健状态,转变成了债务利息大于等于息税前利润的不利状态。

民营企业一般都经历过艰辛的创业史,都是依靠创始人自己的精明和勤奋在商战中得以胜出,长期的磨练造就了民营企业家对于市场、成本和利润的敏感性。所以,民营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是不会导致财务困境的,导致民营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不能自拨的,往往是初始的成功,导致扩张的冲动,迫不及待地实施多元化战略。投资、并购、多元化的扩张,必然引融资规模的增大,扩大投资的效益尚末实现,债务的利息已经开始超越了主业的盈利。这时侯,企业已经从轻微的财务困境开始向不利方向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发生严重的财务困境,主要特征是: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都出现了问题, 企业的短期债务本金和债务利息之和,大于经营现金净流量、资产可抵押可变现金额二者之和;同时,企业债务利息大于等于息税前利润。在此阶段,企业还是可以凭借其声誉和信用能够在民间进行融资来弥补资金缺口,从而延长财务危机爆发的时间。

第三个阶段是濒临破产的财务困境,主要特征是: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都出现了问题,而且企业的声誉和信用也受到严重损坏,已经无法从民间渠道融得更多的资金。

四、财务困境阶段应采取的措施

1、轻微财务困境阶段应采取的措施

曾经有一位管理专家说过,许多的民营企业都是“成于销售,败于管理”。这里的所说“管理”,其实主要内容应该是财务管理。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在人事、行政、生产、营销等等各方面的管理都建立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有些民营企业在管理标准化方面甚至能够赶超国企或外企,而财务管理却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事、行政、生产、营销等等各方面的管理是有章可循、模式统一、可移植、可复制的,许多企业在这些方面的管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所以也是容易建立起一整套标准化管理制度。而财务管理却是每个企业基础不同、层次相差、自有特点、秘而不宣。失败的企业,基本上都是首先在财务管理上失败,没有做到通过预警分析防范财务困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财务困境,导致财务危机爆发,资金链断裂,最终使企业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若山教授说过,以前的企业是“得市场者得天下”,而现在的企业则是“得金融者得天下”。金融“Finance”的另一层涵义就是“资金,财务”,这也是说明了企业在销售上取得成功之后,迫切需要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才能真正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在轻微的财务困境这个阶段,解决财务困境的对策,主要是依靠优化主业的资源配置。这就要把财务管理当做关键环节,从财务核算基础、财务分析、业绩评价、财务内控等多方面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从而能够正确运用财务管理的方法、技巧,分析和梳理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投入产出的效益,从而促使优化主业的资源配置,提高内部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能力,加速应收账和存货资金周转、处分低效和闲置资产和投资,降低现金需求与极大化现金来源。

2、严重财务困境阶段应采取的措施

在这个阶段,解决财务困境的对策,主要是依靠资产重组。公司要么与债权人谈判,希望获得延期付息的机会,要么就得变卖资产偿付利息。资产重组的具体措施是:加速应收款收回,降低存货,处分闲置资产,出售非经营主业的资产,收回对外投资,等等。通过剥离非主业的部分资产,“壮士断臂”,从而取得新的资金支付能力来减除债务,使企业迅速摆脱严重的财务困境,然后再进一步采取内部管理提质提效等积极措施,使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财务实力。

资深管理专家石章强在《企业过冬》中提到“暂时蹲下,或断臂求生,等着下一次跳起,熬到头就是胜利——剩者为王,也不失为好策略”。

3、濒临破产财务困境阶段应采取的措施

解决财务困境的对策,主要依靠债务重组。企业与债权人就原债务合同进行谈判以确定新的债务合同,包括债务展期、债务减免和债转股等,避免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五、结论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的财务困境,第一个阶段是存在轻微的财务困境,第二个阶段是发生严重的财务困境,第三个阶段是濒临破产的财务困境。通过三个阶段的分析,可以起到提前预警并从源头采取措施、针对性地遏制财务困境的作用。在第一个阶段的财务困境中主要是依靠优化主业的资源配置,第二个阶段的财务困境,主要依靠资产重组。第三个阶段的财务困境,主要依靠债务重组。

(本文指导老师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若山教授)

参考文献:

傅元略.中级财务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36.

第3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债券 债券风险 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4.019

债券作为一种风险资产其本身存在着违约可能,事实上自2000年以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也发生了数起风险事件,但最后都通过第三方债务重组、政府担保等方式得到了兑付。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企业债券乃至整个债券市场都保持着“刚性兑付”的隐性规则。但是近些年来,伴随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企业效益不断下滑,债券市场也开始承压。

典型风险案例分析――以东北特钢、广西有色违约事件为例

东北特钢债券违约事件研究。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北特钢”)整体负债水平较高,短期负债占整体负债比例较高,一直在比较大的压力下经营;作为东北特钢控股子公司的抚顺特钢业绩比较稳定,而且贡献了较多的利润,东北特钢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大连特钢和北满特钢上,而这与当初“拉郎配”式的重组的初衷――希望发挥抚顺特钢的技术优势与其他两家企业的协同效应,从而带领其他两家企业走出困境――背道而驰。

时至2016年3月18日,东北特钢集团曾一度公告表示将如期归还到期债务,但危机随后就开始爆发。仅6天后,3月24日东北特钢董事长杨华突然自杀身亡。15东特钢CP001本应于3月27日兑付本息,然而截至到期兑付日日终,公司未能按照约定筹措足额偿债资金,不能按期足额偿付,已构成实质性违约。由此拉开了东北特钢系列债务违约的序幕,自此开始,东北特钢在6个月内共曝出8次实质性违约,合计规模超过50.7亿元。

东北特钢发生债券违约事件后,作为主承销商的国家开发银行曾两度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商议后续处置方式。其中第一、二次会议通过了要求东北特钢不进行债转股的议案,东北特钢在公开回复中也表示同意不进行债转股。

时至7月12日,由于“13东特钢PPN001”开始出现违约,国开行于7月20日再度召开债券持有人会议。东北特钢董事长首次现身持有人会议并且带来了三个方案:一是由债务人退出债转股方案;二是尽快引入新的投资人;三是实现整体上市,通过资本市场退出偿还债务。这一表态违背了东北特钢对于第二次持有人会议做出的答复,被投资人视为“出尔反尔”并进一步激化了三方之间的矛盾。

作为数支违约债券的主承销商的国家开发银行,曾主动与发行人和控股股东辽宁省国资委沟通,愿意提供流动性支持,并表示已经准备好兑付资金,同时还愿意一揽子考虑为国开行主承销的其他存续债项兑付提供资金支持。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辽宁省政府并未接受。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信用评级机构在此次债券风险事件中也出现了值得深思的行为,东北特钢的信用评级机构是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和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他们的信用评级跟踪报告并没有反映出东北特钢真实偿债能力状况,而作为债券定价最重要的一环,信用评级缺位对于监管者、投资者、承销商都有着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广西有色债券违约事件研究。广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有色”)组建于2008年,属广西国资委独资企业,其成立之初是为了响应广西省打造千亿级矿产资源企业的目标,在成立最初的一段时间内,广西有色也的确取得过比较好的效益。2013年,集团公司位列“广西企业100强”第10位,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第443位。

广西有色自2012年起,一共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6支债券,合计规模41亿元。2015年11月5日及2016年2月27日到期兑付的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14桂有色PPN003”及“13桂有色PPN001”陷入兑付危机,并最终先后违约。2015年12月18日,广西有色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为由向南宁中院提交破产重整申请。

申请破产重整后,广西有色最终都没能形成有效的重整方案。同时,广西有色在资产被五矿信托、浦发银行冻结后并没有及时披露信息;在“12桂有色MTN1”到期日前后,紧急转让了旗下优质资产――华锡集团42%的股权给了广西国资委独资企业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和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这两项行为直接引发了市场对于广西有色恶意逃废债的质疑。由于债权人与广西有色没能达成一致意见,2016年9月12日广西南宁中院宣布广西有色破产,这也成为了中国银行间市场上首个由债务违约引发的企业破产案例。

企业债券市场风险事件带来的启示

总结案例研究内容,笔者认为,我国当前企业债券市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目前在发行制度、交易机制、定价机制、监管机制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强烈的行政色彩不仅存在于债券市场也存在于企业的兼并重组中,这会对风险事件的处置造成不利影响,而对于债券利率的上限控制则不利于通过市场价格调控配置资源,区别企业风险。

我国企业债市场中的评级机构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导致其的跟踪报告并不能很好地预测风险事件的到来。同时目前我国评级公司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难以在评级过程中保持独立超然的第三方地位,导致出现利益冲突、评级购买等不合理现象。

国有企业背后政府的隐性担保行为为企业风险事件后处理埋下了许多隐患,政企不分、采取行政命令干预市场的行为通常导致在企业发生违约风险事件后无法采用市场化的破产清算的方式进行处置。同时,不同政府级别之间的行政沟通协调难题也为处置风险事件设置了巨大障碍。

承销机构在企业债券市场中本应作为一个纯粹的中介机构,出于对声誉的考虑,加上我国企业债券承销机构通常都是资金实力较强的银行机构,因此在风险事件处置过程中往往会承担不应当由其负责的义务。而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规律,增加了我国整个信用体系的风险,同时不利于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据此,笔者认为中国企业债市场在未来的改革路径应当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降低准入门槛,允许高收益债券出现。目前我国现行债券发行体制下,核准制依旧是市场主流。但是债券发行的行政化色彩导致事后出现风险时,各方利益矛盾诉求复杂化,不利于市场发展。应当逐渐放开对于债券发行的诸多价格、规模、财务等限制,让债券价格充分反映企业风险,同时避免政府过多干预而引起自身过多的负外部性。

大力发展信用评级机构,政府部门应将信用评级业作为重点发展行业,鼓励信用评级公司以建立市场声誉作为长期发展目标,推动评级机构独立化、专业化、公正化建设,并改善信用评级环境,减少评级过程当中的干预行为,促进评级公司开展公正客观的评级业务。

第4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后危机 汽车业 吉利 沃尔沃

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蔓延,欧美等西方发达市场普遍呈现消费市场低迷、信贷紧缩的情况,这使得汽车行业成为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相对来说,资金雄厚的中国汽车企业受危机的影响有限,财务状况普遍良好,出于对品牌、技术等的需求,逐步成为了欧美市场上的并购活动最为活跃的主体,掀起了海外并购的。

一、后危机下中国汽车业跨国并购的机遇

1.外部机遇

(1)并购成本降低。经济危机一方面导致各种资产出现不同程度缩水,降低了并购成本。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下降,企业产能过剩开始亏损。债务评级下降,信贷紧缩,流动性减少, 企业融资困难出现破产,所以急需外部资金的注入,势必会放松并购过程中的谈判条件,有利于并购获得成功。

(2)放松并购管制。危机造成社会需求下降,经济低迷,政府为了防止企业倒闭破产造成大量失业,往往会降低对本国企业接受跨国并购的管制。以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地政府的有意阻挠,特别是对国资背景的企业审核更是严格。

2.内部机遇

(1)中国汽车企业发展迅速,受危机的影响较小。自2002年以来,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实现了连续十年的高速增长。各大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普遍良好,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与欧美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的汽车业收到的冲击较小。

(2)人民币升值,扩大了并购资产。2008年,欧元兑人民币汇率还停留在10元以上,之后人民币不断升值,最近一年多升幅尤其凶猛,2013年5月份1欧元兑8人民币元,升幅高达20%。此外,中国拥有巨大的外汇储备,截至2013年3月末外汇储备余额高达3.44万亿美元,储备了大量的国家和民营资本。

(3)国家对汽车业海外并购的支持。2008年,中国政府看到危机中存在的机遇,商务部派出专门机构和工作小组赴欧美等开展以汽车以及其他行业为重点的合作洽谈工作,帮助中国企业寻求并购机会。2009年,商务部、外管局相继《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进一步下放境外投资审批权;扩大了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的范围;外汇业务审批权不断下放。国家政策的支持,有效的提高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情。

二、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的案例分析

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多以失败告终,除少数几家零部件企业的海外并购较显成效外,尚无完全可以称之为成功的案例。衡量成功的标志不仅仅是并购交易的完成,也包括并购后通过有效整合,使双方企业平稳运行并实现赢利。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与福特汽车公司正式签署收购协议,成功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根据《沃尔沃集团2008—2009年公司财务报表》,沃尔沃被并购到吉利旗下的前后主要财务指标如下:

从表上看,2009年,沃尔沃净销售额仅为2180亿克朗,同比下降28.5%,营业收入更是同比下降两倍之多,营业利润率为─7.8%。并购后,各项指标有了明显的改善。2010年,净销售额增至2650亿克朗,同比增长21.5%,营业收入增加两倍之多,营业利润由─7.8%上升到6.8%。2011年,三项指标再创新高,净销售额达到3100亿克朗,营业收入为269亿克朗,营业利润率高达8.7%。可以说,吉利并购后的沃尔沃打开了扭亏为盈的局面。

吉利的成功无疑给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树立了一个标杆,因此有必要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提取成功因素,以期能给想要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汽车企业以启示和借鉴。事实上,这次并购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以上分析的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更取决于来自于企业微观层面的一些因素。

1.发展战略契合与并购动因明确。

(1)发展战略的契合。针对中国市场,吉利一直是走的中低端汽车路线,以价格优势而取胜。但是近年来国内单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自主汽车品牌生存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所以迫切需要加速品牌形象的提升,增强核心技术竞争力,因此吉利提出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到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战略愿望。

(2)并购动因明确。沃尔沃是与奔驰、宝马、奥迪齐名的高端豪华汽车品牌,吉利将100%拥有沃尔沃的品牌,这将有助于提升吉利的整体形象,并通过品牌移植塑造参与国内外竞争的高端民族品牌。此外,沃尔沃在汽车主、被动安全领域和低碳、节能减排领域拥有一系列领先技术,这正是吉利需要的。

2.了解目标公司的文化环境,妥善处理与工会的关系

沃尔沃企业内部的员工对本企业的文化存在着高度的认同感,所以以工会为代表的员工开始对并购是持反对态度的。取得工会的认可,成为吉利并购沃尔沃一大考验。吉利总裁一方面书面承诺沃尔沃瑞典总部和研发地位不变,不裁员并保障沃尔沃员工福利待遇,一方面邀请沃尔沃工会代表团访问吉利,使其对吉利有个深刻的认识,增强信任感,基本消除了工会组织的后顾之忧。

3.组建专业的并购团队

(1)内部高水平人才。吉利在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公司内部组建了被外界称为“四大金刚”和“F4”的并购谈判团队。这些公司高层大部分都是高学历、高智商、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他们当中有人具有丰富的并购谈判经验,有人同欧美汽车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人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和汽车品牌非常熟悉。从而使得其在并购谈判中得心应手。

(2)外部专业化团队。不仅如此,吉利还聘请了庞大的外部专业团队,如全球并购顾问洛希尔公司,并携手国际顶尖的律师事务所富尔德、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著名汽车咨询公司罗兰贝格以及著名企业并购公关公司博然思维。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及时掌握了大量信息,提前规避各种可能的风险,有效推动了谈判的进程。

4.有效的资源整合

(1)人才和文化的整合。人才是沃尔沃核心价值资产,这里的人才包括研发、管理、财务、市场等方面的精英。并购后,吉利明确表示吉利汽车和沃尔沃轿车是兄弟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体现了对沃尔沃文化和品牌的尊重。除了个别岗位派驻吉利人员外,原来的管理团队仍将全权负责沃尔沃轿车的日常运营。尊重和保留沃尔沃节能、环保的价值理念和优秀的企业文化。

(2)生产技术消化吸收和后续开发。为了维持吉利的成本优势,沃尔沃的一部分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会用在吉利上,但不是全部。并将通过扩大沃尔沃的产销规模,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吉利将加大后续研发的费用,找到两个品牌技术上的折衷点。

三、对中国汽车业海外并购的启示

1.确定战略规划,明确并购动机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跨国并购缺乏明确的整体战略规划,进行跨国并购的动因仅仅因为海外出现的机遇或者是国内优惠政策的推动,不管是否同自身发展战略规划相符合,盲目出手,这也是导致目前我国汽车业海外并购屡遭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有海外并购意向的汽车企业应首先确定战略规划,明确并购动机。一般而言,汽车行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动因为:

(1)品牌获取型。欧、美、日等国家拥有大量的全球汽车知名品牌,这种品牌效应已经深入人心并根深蒂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想要走出国门,跻身世界品牌汽车市场,需要巨额的广告和营销费用。然而,跨国并购却为中国企业快速提升品牌形象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2)技术获取型。尽管国内品牌汽车在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技术研发费用,但在安全、节能、轻便、防震等技术上与欧美和日本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对于自主研发,通过并购包括核心技术在内的国外汽车企业,似乎能够更快的获得专业的研发团队和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成熟车型。

(3)市场获取型。经济危机的爆发使欧美国家资产缩水,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减少,而中国拥有低价的竞争优势,这为中国汽车进入欧美市场提供了机遇。但是危机也使得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汽车产品的直接出口受到限制。而通过并购,可以降低进入国外市场的难度,避开各种贸易壁垒,获得海外市场份额。

2.做好前期准备,谨防海外并购陷阱

在确定好并购目标后,前期需要收集大量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成立专业的并购团队。团队中包括拥有在处理并购事务中经验丰富、了解各国文化差异、掌握谈判技巧的专业型人才和机构。其次,研究目标企业的出售动机,谨防并购陷阱。在选择并购对象时,要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并购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要充分研究目标企业的并购动机,并及时关注该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态度。最后,收集各种资料,充分认识潜在风险。对目标企业所在国的税收、法律法规限制、工会制度、行业制度、会计准则、市场动态、客户和供应商等进行完善的调查。对潜在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有效的风险规避方案,减少并购过程中的阻碍。

3.有效整合资源,规避社会文化风险

(1)整合人力资源。处理好与并购目标企业的工会和职工的关系。欧美作为高福利的国家,对薪资待遇和裁员问题要求普遍较高,而且工会在其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我们要及时了解东道国的劳动用工法律,加强与工会的交流和了解,尽全力获得工会的支持和信任。并购完成后,仔细研究并建立一套合理的职工安置方案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稳定人心、留住人才。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加深彼此的了解,建立信任机制、避免人才流失和反并购情绪的滋生。

(2)实现文化的融合。由于不同企业之间,尤其是东西方企业之间,在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劳动人事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整合不当,可能会带来管理决策低效率,企业目标不统一,管理费用加大,企业缺乏凝聚力等负面影响。我国企业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保持自身核心文化和尊重目标企业现有文化的前提下,找到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的兼容点。在该点的基础上,强化双方的融合性和兼容性,以达到“”和“取长补短”的目的。

(3)技术方面的整合。目前中国汽车行业技术获取型的并购日益增多,技术整合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整合不力,会影响整个品牌,达不到海外并购的目的。在技术整合方面国内汽车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如果直接使用并购获得的先进技术,势必增加成本,抬高价格,很可能会失去中低端产品市场;如果摒弃技术的引进又无法实现通过并购获得先进技术的目的。针对这一困境,中国汽车企业可以一方面放缓品牌融合的速度,仍然保持各自原有的市场和品牌形象,维持老客户,另一方面加快技术的融合和后续研发,找到提高母公司技术和降低并购企业成本的最优平衡点。

参考文献:

第5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国外汇市场 Black-Scholes 风险管理

一、中国外汇风险概述

随着美国债务危机的爆发,中国作为美国第一债务国,国民对于的外汇的重视程度逐渐增长,在带给人们利益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现今,如何进行对外汇进行风险管理和规避已经成为了我国外贸公司强烈关注的问题。

统一约定汇率:本币/外币在这里,把外汇看做一种用本币去购买的“货”,再用这种“货”去换购国外的资产。汇率波动看做是这种“货”的价格的波动。

外汇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为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

相关对策:采用内部经营法进行事前管理,包括计价货币、合同价格、结算时间;外汇交易法(外汇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包括外汇远期或期货、外汇期权、外汇互换合约;进行外汇资金配对管理,减少外汇风险;政府政策,主要有企业外汇结算帐户管理、经常项目结售汇管理、出口退税政策等。

二、金融工具

外汇套期保值之所以能够规避汇率风险,是因为它能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头寸来控制和管理风险。金融工具主要有期货、远期、期权等。

1. 外汇远期、期货合约

  外汇套期保值的基本做法:买进或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数量相当,但交易方向相反的相同或相近月份同种外汇期货合约,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或买进相同的期货合约。对冲平仓,结清期货交易带来的盈利或亏损,以补偿或抵消现货市场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或利益。

操作原则:货币种类相同、货币数量相等、月份相同或相近、交易方向相反。

出口企业:在未来某一时刻会得到一笔外币,需要兑换成本币。

进口企业:在未来某一时间以本币换取一定数量外币用于购买外国产品。

2. 外汇期权

  外汇期权:期权的买方支付给期权的卖方一笔期权费,从而获得一项在未来约定时间或者时期内,按照约定的汇率即执行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外汇资产的权利。

买权指的是外汇期权的买方有权在未来约定时间内按约定汇率从卖方买进一定数量的某种外汇。

买入期权:预期标的货币上涨

卖出期权:预期标的货币下跌

经典 Black-Scholes模型:

模型假设

(1)股票的价格行为服从关于常数和的对数正态分布.

(2)没有交易费用和税收成本,所用证券都高度可分.

(3)在期权有效期内股票不支付股利.

(4)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

(5)证券交易是连续的.

(6)投资者能够以相同的借贷利率,进行借贷.

(7)短期无风险利率r是常数.

  在满足上述假设条件下,记t为当前定价日,为定价日标的股票的价格,为期权合同的执行价格,T为期权到期日,r为按连续复利计算的无风险利率,为股票的波动率.无红利支付时的欧式看涨、看跌期权定价公式:

外汇期权的标的物可以看做是某一外币的存款,这一存款是连续支付无风险利率(成为外汇利率)的。

欧式外汇期权定价=标的股票支付现金股息下的期权定价公式

外汇卖权定价公式

其中表示外币的无风险利率。

四、案例分析

事件背景

中信泰富(HK,00267)在澳大利亚有SINO—IRON铁矿投资项目,亦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在澳投资,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2008年7月与13家银行共签订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对冲澳元升值影响。合约约定,中信泰富每月以0.87美元的价格接受澳元,直到 2010年 10月,当澳元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合约自动解除,然而,如果澳元价格下降,中信泰富则必须以0.87美元的价格购入澳元,如果价格跌到0.78美元以下,中信泰富则必须双倍买进澳元。然而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澳大利亚减息,澳元下跌。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随着澳元持续贬值,中信泰富因外汇累计期权已亏损186亿港元。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5.80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亿港元。         

巨亏原因

1. 澳元累积期权合约定价极不合理

中信泰富合约为累计期权杠杆式外汇合约(Accumulator,全名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是ELN(股票挂钩票据)的变种衍生产品。

  Accumulator合约为两种障碍期权组合:向上敲出的看涨期权+向上敲出的看跌期权

  中信泰富所签署的澳元累积期权合约,本质上是中信泰富买入1份有上限封顶的看涨期权同时卖出 2.5份无下限保护的看跌期权,期限为两年(无须付期权费)。按照 B—S 期权定价公式,运算结果表明, 中信泰富在签订这单笔外汇合约当时就亏损了667万美元,15份合约共损失1亿美元。

2. 收益与风险却完全不对称

(1) 澳元走势不是持续下跌

中信泰富的澳元累积期权合约有两个较好的结局:一是澳元汇价继续上涨,上穿屏障价格(假设一个月内),所获盈利为:1000×15×(1.016-0.870)=2 190 万美元;二是假设 2 年期限中澳元汇价在屏障价格之下、执行价格之上横盘整理,最大盈利为:1000×15×(0.970-0.870)×24=3.6 亿美元。

(2)澳元走势反转下跌

  按2009 年 1月 31 日收盘价计算,最大亏损为:2 500×15×(0.870-

0.620)×24=22.5 亿美元。

  根据中信泰富的公告,该份合约的盈利上限约为5350万美元,交易金额高

达94.4亿澳元,是一笔盈利有限而风险巨大的交易。

  Accumulator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风险收益是严重不对称的!

3.交易金额巨大

中信泰富的交易金额巨大,其进行这笔交易的真实目的,根据披露的信息我们还不足以判断。公司管理层曾声称,与国外投行签订澳元外汇合约是为了套期保值,规避其在澳洲铁矿石项目上的汇率风险。但是据公司预算显示其澳洲项目的资本性支出加上未来的营运支出只有不到20 亿澳元,签订一份交易金额30亿左右的合约就可以覆盖其对澳元的需求。

事件综述:

中信泰富签订的合约不能“规避澳元上涨风险”,如果澳元大幅上涨,也就是中信泰富最需要依赖此合约时,交易对手却可以通过“敲出障碍期权”而取消合约,使得“套期保值功能”终止。

如果仅是出于套期保值的目的,中信泰富完全可以选择更为常规,更为简单的远期合约或是期权来进行,并不需要使用如此复杂的Accumulator。比如,签订一份以0.87美元为执行价格的看涨期权,当澳元下降时,公司可以选择不执行期权,只是损失一笔期权费,完全可以起到规避风险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安信证券徘徊在通胀和通缩之间

中国经济V型复苏的短周期已经告一段落,十年的重工业化周期正遭遇人口、资源、资金的三重约束,经济转型的压力将迫使经济增长中枢出现下移。

金融体系的超负荷运转在带来经济活力下降、资产泡沫化等不良后果的同时,也开始影响其自身的盈利能力,流动性供给向常态回归是必然的选择。

经验总结与案例分析显示,由流动性收缩带来的市场调整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虽然政策面有些态度方面的松动和部分对冲措施的出台,但当前股市形成底部的条件尚不成熟,预期A股ROE于三季度开始下降,市场将继续承受压力。

随着经济增速、企业盈利、库存调整等风险因素在未来两个季度的逐步释放,预期2010年4季度总需求的回落可能结束公众和管理层的通胀预期,极端情况下甚至会产生通货紧缩和经济二次探底的预期,此时应是政策放松比较合适和可能的时间段,届时A股市场将因此出现规模较大的阶段性投资机会。

不过,由于劳动力成本的加速上涨将系统性提高CPI的波动中枢,由此带来的潜在通胀压力将调低对政策空间和政策效应的预期:政策刺激不可能达到2009年初的力度,市场也难以再现2009年的行情。

市场对行业的选择与经济转型的取向暗合。通过对2000~2001年经济转型期的市场分析,我们判断当前行业格局的趋势性分化将延续,长期趋势继续看好医药、大众消费品、自动化机械、TMT、新能源等转型受益行业。但如果在今年四季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重新出现激进转向,资源、地产、基建和重型机械会出现短暂交易型机会。

渤海证券经济复苏期面临反复

复苏期防下行风险,调结构循序推进

其一,从十年左右中周期角度看,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处于新一轮周期复苏期的开端。从三年左右短周期角度看,经济一季度达到阶段性峰值后,由于内部内生增长动力乏力、宏观调控和外部经济复苏可能放缓,下半年经济将处于短周期的下降阶段,复苏期经济可能出现反复,面临着过快下行的风险。初步预计2010年全年GDP增长9.6%左右,四季度大概会回落到8.5%左右。

其二,就“三驾马车”而言,节奏已经明显放缓的政府投资和政策密集调控下下半年可能快速下降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使投资增速回落趋势更加牢固。考虑到去年大量的新开工项目今年进入密集施工期和今年晚些时候中央投资可能适度加大,投资增速更可能是一种逐步回落走势。正是从这个角度讲,下半年经济会减少,甚至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快速下滑,但是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三季度美国企业再库存可能结束、欧洲债务危机以及去年同期基数不断走高,都将使下半年出口增速大幅下降。而消费可望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三驾马车对GDP的拉动将更趋平衡、协调。

其三,在经济增长放缓和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背景下,今年通胀失控可能性不大,全年有望保持总体温和状态。但是,这并不排除其中诸如粮食、居住和服务等部分商品的价格可能快速上涨,出现“结构性”通胀压力。5月份以来一些结构性通胀因素开始减弱,CPI三季度峰值可能“高不太高”;四季度猪肉价格可能过快上涨,届时CPI回落幅度也有限。预计全年CPI可能保持在3.2%左右,单月峰值可能在4%左右。

其四,复杂的经济形势决定了下半年宏观政策的“两难”处境,及其跟随经济形势亦步亦趋、突出灵活性的特征。我们认为,现在宏观政策更大力度紧缩的必要性毫无疑问已经大幅降低,现有紧缩政策执行力度可能会局部、适度松动,但是政策基调大幅转向的可能性不大。政策松动主要可能表现在,下半年信贷较上半年略显宽松,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力度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频率也可能会减小。财政政策将更加坚定刺激政策最后完全退出的角色;如果经济超预期下行,今年晚些时候中央投资力度可能会有所加大。

其五,中长期来看,只有调结构,经济才能可持续增长,下半年政府可能迎难循序推进结构调整。需求方面,国际危机后政府促消费政策自上而下和城市化快提高、“刘易斯拐点”来临,将自下而上推动我国消费结构向住、行、(健)康、乐等方向升级,消费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供给方面,借鉴日本1970年代产业转型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电气、精密机械等专用机械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成为新一轮周期中成长较快并对宏观经济具有较大带动效应的行业。

上证指数核心区间为2300~3000点

从股票市场估值自身特点来看,不论从国际市场估值的横向比较,还是A股历史估值的纵向比较,目前A股估值都已经运行至合理偏低的区域。从M1增速、CPI-PPI的差值、国债收益率等影响估值的因素来看,目前A股虽然缺乏流动性的强力支撑,但也已经逐渐进入具有中长期投资价值的底部区域。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以及流动性趋势回落的压力下,市场难于出现较大的单边上升趋势。在上有压力、下有支持的环境下,A股市场下半年仍可能维持大幅震荡的格局。

但是伴随下半年通胀预期逐渐缓和,流动性出现阶段性由紧转松以及目前A股估值在底部区域受到的有力支持,处于震荡格局中的A股市场很大可能在下半年筑底之后出现斜率较缓的震荡攀升走势。再结合目前A股运行趋势与大萧条后期道琼斯指数运行趋势的较高拟合程度来看,这种趋势可以得到印证。

在2010年盈利增长中性预期的假设基础上,我们判断下半年上证指数对应估值底的点位大约在2300点左右,通过模型进一步测算上证指数下半年运行的核心区间将会在2300~3000点之间。

光大证券消费整体崛起与结构下沉

三季度市场继续探底,四季度或有机会

下半年影响市场最关键的因素是政策继续从紧和经济的持续回落。目前尚没有看到政策放松的迹象,需要观察GDP、通货膨胀率和房价三个关键变量。当观察到GDP增长率回到9%以内、CPI回到3%以内、房价下跌15%-30%以上三个条件之一出现,市场对于政策的预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从时间节点上来看,我们倾向于认为三季度末、四季度初政策将放松,市场有望出现机会。对于投资者的建议是,在三季度维持较低仓位,保留头寸,等待四季度的投资机会。

政策难以立刻放松,经济增长仍将继续放缓

虽然目前出现了一些政策松动的预期,但政策难以立刻放松。从宏观政策来看,经济增长仍未见明显放缓、CPI仍然处于上行之中,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都难以立刻放松。考虑到政策的叠加效应和国际的复杂形势,未来可能不会进一步收紧,但放松仍不可能。从房地产政策来看,房价问题是政治问题,只要房价不出现明显下降,房地产调控政策仍有收紧的可能。

由于政策从紧的趋势没有发生改变,经济增长也将继续放缓,未来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放缓,可以观察的数据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新开工和工业增加值等数据。我们预计二季度的GDP增长率为10.2%,三、四季度GDP增长率将继续放缓,分别下降为8.6%、7.8%的水平。

企业利润面临下调风险,估值进入合理区间

预计2010年上市公司的利润需要下调,同比增速需从31%下调至21%,折算成沪深300的EPS为157。利润下调主要来自工业企业和金融企业。工业企业利润下调的原因是政策紧缩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工业增加值也会随之下调。金融企业的利润下调的原因有两个。(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调控将给银行的资产质量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利润;(2)证券市场表现低于预期,拖累保险和券商的业绩。

按照调整后的盈利预测来看,目前沪深300对应的估值水平为17.4倍,上证指数更低一些。与历史相比,该估值水平只是到了合理的估值区间,并没有到有显著安全边际的价值区间,在基本面持续疲软的背景下,仍然存在下降的空间。

长期看好消费品和新兴产业

消费整体崛起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消费增长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消费整体崛起的背景下,二线消费增长更为明显。二线消费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消费在区域结构和人群结构上的下沉所致,消费结构的下沉也是政策导向、经济阶段和人口结构所共同推动的结果。

基于对经济、政策和市场的判断,下半年的大类板块仍然是消费品和新兴产业。消费品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远离政策调控。尽管消费品估值相对较高,但考虑到目前的增长水平,我们认为仍然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新兴产业具有持续的政策推动,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主题。

投资品和周期类板块还会面临盈利下调的压力。但一旦政策出现松动迹象,投资品和周期类板块仍将出现明显的反弹,这种机会在下半年会存在。

贯穿下半年的投资主题包括民生、新兴产业、政策再放松和体制变革。具体来说值得关注的有医改、二线消费、三网融合、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基于前面的分析,三季度行业配置的建议如下。最看好的三个行业为医药、商业贸易、食品饮料,次看好的三个行业为银行、纺织服装和信息服务。

国信证券转型中的A股

A股在自身制度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转型

A股面临二大转型,一是面对危机后的经济转型。短期内存货驱动力的减弱导致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债务风险下的“保障性住房”和“民间投资”36条出台,以此对冲存货投资的冲击。中期的角度看,国内的城镇化率的提升和投资率维持高位依然是促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也就说经济二次探底的概率较小。但是投资结构面临着转型,如产能过剩行业的抑制和新兴战略产业的支持。二是直面全流通和做空机制下的制度转型,股市告别短缺时代。这两类转型将使得A股的估值、结构和行业选择都将与以往不同。

下半年经济向下,政策退出放缓

基于基数效应和存货周期力量的减弱,下半年经济增速放缓。从盈利来看,全年增长确定,但前高后低,我们判断全年A股盈利增速20%左右。政策退出放缓或放松可能要到3季度后。对于后市政策的判断,一看物价(货币),二看地价(房价),三看出口。当前所有的指标指向“高压”政策效果的观察期。按照我们的判断,物价滞后流动性6-9个月,流动性2009年11月见顶,那么2010年三季度才见分晓;地价(房价)滞后于股市9个月左右,股市是09年7月份见顶,我们判断2010年3到4月土地价格见顶,但土地价格的调整幅度会比较小,比2008年的幅度小,这是因为目前的低利率水平。目前的变量是出口,从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程度来看,起到了自然紧缩的作用,目前政策有退出放缓的意图。

沪深300的动态估值目标为13-19倍之间

三季度将是一个震荡筑底的过程,四季度随着经济下行的风险加大,调控效果显现,政策紧缩的力度也将见顶,不排除放松的可能性,那么我们看好四季度的行情。沪深300的动态估值中枢运行在13-19倍之间。A股在做空和全流通的制度转型下,市场的估值中枢会相对稳定。如果全流通下股指期货成为大非减持的过桥工具,这将制约A股估值,如果机构套期保值增多,有利于稳定市场。历史的底部估值是11-12倍,但是持续的时间很短,顶部的压力来自于扩容。

行业配置

基于以下四个维度寻找投资机会,一是转型过程中的新兴战略产业和有技术优势的传统产业升级机会一直存在,这是未来较长时间跑赢大市的Alpha行业。二是受益于从“压”到“保”的政策,如在城镇化进程中保障性住房的推出,鼓励民间投资带动相关的投资品行业。三是受益于进入设备投资周期的美国经济复苏相关的行业。四是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强周期的资源性行业仍有阶段性的机会。综上,超配的行业是生物医药、电子、传媒、机械、建材等。到四季度基于政策放松的预期可均衡配受益于政策放松的周期板块和弱周期板块。

需要提示投资者的是,我们并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全球政策退出的风险。如果全球政策退出力度较大,将减少全球宽松的流动性,会对大宗商品以及股市带来冲击。

申银万国期待筑底回升

策略:未来3个月A股市场有望完成筑底后进入回升阶段,尽管筑底过程的完成还需要时间,需要等待一些调控效果的显现以及一些政策细则的明确。我们建议在回调中逐步增加仓位(配置估值偏低的大股票和拥有竞争壁垒的小股票)。维持去年年会提出的下半年将震荡上行的判断。

对经济的预期正在变得悲观。在海外需求动荡、国内政策紧缩、经济增速开始回落的共同作用下,市场对于下半年和明年中国经济的预期正在向悲观的方向发展,担忧经济出现周期性下滑的投资者开始增加。

紧缩预期最严厉的时刻正在过去。海外经济的动荡,不仅意味着国内出台对冲性政策的必要性在增加,而且由此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低迷,有助于缓解国内通胀的压力,使得进一步紧缩的必要性显著降低。这意味着,最终出台的紧缩政策可能比之前市场预期的要少一些、程度要轻一些(如加息、项目资本金比例提高、出口退税全面调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整顿力度等等)。然而这个信念的确立,需要在一次次的领导讲话和一个个的措施出台(或不出台)中实现,这需要时间。

对冲政策出台,使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下降。对海外经济和中国出口形势的担忧,一方面推动国内对冲性措施的出台,另一方面,前期已出台政策的执行力度,也会根据经济面临的最新情况进行调整。毕竟,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是任何当局者都不愿承担、也承担不起的。

但情绪的稳定和扭转还需要一些时间。目前来看,尽管紧缩预期最严厉的时刻可能已经过去,但确认政策转向、确认经济下行的底线,这些还需要时间。同时,考虑到不少投资者情绪还不稳定、经济数据的降温和政策的微调还需要时间,因而筑底过程也还需要一些时间。

未来3个月或将进入“经济退、政策进”的阶段,股市有望筑底回升。在经济降温的背景下,政策可能转向预期将逐渐升温,同时,对经济下滑的底线的能见度也将逐渐清晰,市场的情绪有望逐步稳定,股指有望企稳回升。

国内经济:中国经济从3月份已经开始减速,未来2-3个季度会继续减速;我们对CPI的判断是1-3季度上行,4季度企稳;政策方面我们认为现在是落实已经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观察出台效果的观察期,而非直接进入政策放松期。

行业比较:市场风格会在5月份消费品与部分新兴行业补跌后回归到重新走强到状态。中药、零售、旅游、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消费相关行业、与新兴行业相关的电子信息、软件、新材料、出版传媒、节能减排等行业继续存在结构性超额收益机会。

金融工程:从市值资金比看,估计当前的市值资金比在5附近,资金已经不是制约市场上涨的主要因素;从估值看,调整的利润利息比为1.57的水平,股票估值已经比较低;从风险溢价角度看,我们预测未来风险溢价上升已较为有限。

债券:基本面依然有利债市。通胀方面,从商务部数据看,5月份的通货膨胀数据可能低于市场的预期;政策和资金方面,1年央票利率继续持平缓解了市场对1年央票利率上升的预期,预计未来1-3年央票的利差仍将以3年期央票利率缓慢下行进行修正。

招商证券复苏退潮等待转型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结束了,出路唯有转型;转型期是结构性萧条和结构性繁荣并存的局面;转型期的牛市需具备三个条件:消费率提升、劳动生产率提升和传统产业的产能去化过程结束;下半年若宏观政策放松,市场会有反弹,但反转的条件仍不具备;转型期里产业轮动很可能向结构性分化延展:基础消费和新兴行业有望持续性优于传统行业,若政策放松,传统行业会有反弹但仅仅是反弹而已。

旧模式主导的高速增长时代结束了。从2010年2季度开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结束了。原因在于过去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条件都已经开始丧失:一是外部经济疲软;二是低成本模式因劳动力价格升势而难以为继;三是去年的过度刺激已将大部分政策空间消耗殆尽,未来很难再有大力度刺激政策。

出路只有转型。转型路径其实很清晰:劳动力价格上升―居民收入增长加速―消费加速;另一方面,劳动力价格上升―企业成本上升―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但这一过程会比较漫长、困难很多,其实是国家利益和行业利益分配格局和生产函数的重建。调结构是转型的开始,能否成功要看政府决心,中国再次站到了十字路口。

转型期的特征。结构性萧条和结构性繁荣。结构性萧条行业通常起因于外需下降、经济繁荣时产能过度扩张、成本压力上升等;而结构性繁荣行业通常是政府支持的新兴产业、收入分配制度改善受益的消费品行业或者技术进步较快的行业。宏观层面,未来半年是经济向温和增长回归、通胀见顶回落的过程,未来一两年经济增长将是在温和水平波动的低通胀状态(原因是有效需求疲软)。

转型期的国际格局演变。美国为了寻找经济增长点,很可能会在低碳经济、新能源和节能技术方面寻找突破,这意味着美元汇率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很可能会持续升值;国际油价先是因整体国际需求疲软后是因节能和新能源方面有进展而在未来1-3年筑顶回落,这一方面意味着全球中长期没有高通胀;另一方面意味着那些资源品出口国经济增长趋淡,其货币也以贬值为主。

转型期牛市需要什么条件?经济转型期要出现牛市,应该具备三个条件:1、消费率提升;2、劳动生产率提升;3、传统产业的产能去化过程要结束。这些条件的出现才能标志着经济转型走向成功,转型期就是等待这些新起点的过程。

下半年若宏调政策放松,市场会有反弹但不是反转。上半年是经济见顶回落和通胀回升的类滞涨阶段,股市表现往往不佳;下半年如果宏观政策随着经济和通胀回落而小幅放松,流动性状况会有所改善,市场也会出现反弹,但反转的条件仍需等待。

产业轮动向结构性分化延展。上半年资本市场对医药、TMT、新兴产业的热衷和对传统行业的抛弃既反映了经济周期中的产业轮动规律,又反映了投资者对经济转型期的一种布局和战略性投资选择。当周期波动遭遇经济转型,产业轮动很可能向结构性持续分化延展:基础消费和新兴产业有可能持续向好,若政策放松传统行业会有反弹,但仅仅是反弹而已。

中原证券行业配置否极泰来

国内经济历经五个季度,从“去库存化”复苏到加速复苏之后,短期很难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内地产市场的严厉调控与信贷政策的收紧下,复苏开始进入小周期的末端。自4月份开始,宏观调控下的国内经济增长势头或已经见顶,预计未来三个季度将趋于放缓,但经济出现硬着陆的风险不大,且实际通胀压力应在可承受的范围之中。

第7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化债; 风险; 筹资渠道

引 言

始于上世纪末的扩招,大大加快了高校扩张的速度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公布,到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964.8万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向普及型大学阶段迈进。与此同时也伴生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应对教育投入资金紧张而增加大量债务,进而加大了高校债务风险。各地的大学城、高校园区不断涌现,越来越重的负债包袱逐渐浮出水面。在政府预算增长有限、资金筹措渠道单调的前提下,很多高职院校形成了过度的信贷依赖。在新的形势下又产生了贷款展期和倒贷难度加大、高校新增贷款难等一系列问题。

2009年1月,教育部首次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列入年度工作要点。2010年11月,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了《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明确指出做好高校化债工作是防范学校财务风险的重要举措。鉴于此,必须开展优化、拓宽化解债务筹资渠道的研究,这有利于高职院校减少甚至清除化债过程中难以解决的自身问题、共性问题;有利于筹融资渠道的拓展,为高职院校提供单一或多种方式组合的化债措施,为探索高职院校资金筹措渠道增添新的思路。

一、高职院校过度负债的弊端

高校债务是一把双刃剑,通过举债为学校发展筹措资金借以弥补资金投入的不足,有利于学校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水平的快速提高。科研投入的增加带动了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学校硬件环境改善的同时吸引了大批教育骨干、专家的加入,从而进一步增加学校的师资水平与生源吸引力,增加学校向心力,促进了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凡事需有度,债务一旦超过高校自身的承受能力,上述有利方面就会向对立面转化。近年来由于负债规模过大或筹资渠道单一等问题,一些高职院校早已债台高筑甚至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每年新增收入只能勉强支付贷款利息,甚至进入了举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一旦银根缩紧、信贷萎缩必然导致资金链条的断裂,沉重的债务负担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桎梏。

巨额债务有如一个沉重的包袱,使得高校不得不缩减各项事业、公共开支,科研投入的降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进步,人才引进、师资培养等支出的减少也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巨额债务还常常伴随资源的浪费,容易使职工感到前途迷茫产生离心力,进而影响学校声誉。这与扩大教学规模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大众化教育的前提是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不是倒退。

二、高职院校债务负担的形成

(一)新校区等基本建设的大量投入直接导致了巨量债务的形成

高职院校资金较为紧张,许多院校陷入债务泥潭难以自拔,究其根源在于高职院校的扩招带来的校区扩张。随着入学人数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教学设备、场地、软件等教学资源难以与之相适应,扩张校园规模、建设新校区、购置教学硬件提上日程,而教育经费拨款、学费收入、信贷资金是高职院校资金来源的三大渠道,在教育经费拨款、学费收入增长有限的前提下,信贷资金成为众多高职院校扩张中解决资金来源的法宝。债务缺口短期难以平复,必然导致捉襟见肘,一旦协调不当就会出现资金断裂。

近年来随着还债期的相继临近,高额的贷款利息以及还债本金给许多学校带来了巨大的还款压力。利率增加、生源继续扩大难以为继等因素扩大了债务风险的影响。

(二)单调的筹资渠道间接导致信贷规模的扩大

教育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以及科研事业收入等构成了高职院校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中主要为教育经费拨款和事业收入,其他方面的筹资渠道应用较少。由于一方面学费标准基本固定,很难增加,并且根据规定学费收入中需按比例划分教学经费、就业指导等专门用途;另一方面近年来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学生教育资金投入、事业支出、公共支出以及后勤服务支出却在快速增加,支出与收入的增速不同步加大了高校的债务风险。近年高校生均拨款有了较快增长,但高校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仍待进一步增长,地方院校从中央财政申请数量有限,加之地方政府财力不均,拨付给高校的还贷补贴也不均衡。

(三)过度建设与重复建设浪费化债资金

高校作为教育机构,不能讲排场搞面子工程,然而在新校区扩建过程中许多高校过度追求硬件建设,并将之作为学校档次的直接外在体现,作为吸引生源的砝码。办公楼、教学楼豪华气派,试验设备、仪器过于高端昂贵而只能观摩不能实际操作,以致于束之高阁,使用频率极低;项目可行性报告及用款计划的主观性、形式性问题还存在,一些项目重复建设,一些未过使用期限的项目被急于上马的同类项目所代替,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资金的浪费和大量占用,债台高筑,财务风险加大。扩张过度、管理不力基本可以概括为内在因素,是加大债务风险的主要成因。资金的监管至关重要,然而这一重要环节却被许多高校所忽视,资金的效益问题也未能重视起来。

三、化解债务风险的筹资渠道探索

目前高校资金来源的三大主力渠道为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和银行信贷。其中财政拨款、学费收入与国家政策和国情有关,增长缓慢,无法依靠其获得大量增量资金,许多高等学校只能将贷款资金作为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必要补充,而高校的公益性、非盈利性决定了这种高成本、有偿性的银行信贷成为自身的沉重包袱。此外,根据规定目前我国高校还不能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鉴于此,为了优化资金结构、减轻债务压力,必须探索其他具有操作性高、效率高、成本收益比合理的筹资渠道。

(一)外部措施

1.政府及金融机构对学校化债的政策支持

2011年,财政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高校化债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化债工作的有关支持政策,提出“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考虑成本收益因素,应逐步增加财政拨款力度,提高生均拨款数额,在利息支付上实行贴息政策。

银行方面,在严格控制新增贷款产生的要求下,“举新还旧”已大大受到限制,此时应在偿还本金上协调延长信贷期间、降低利息方面做工作。对于无力偿还债务的学校,银行应修改合同或增加补充规定,通过减息或延长还债期间,将高校债务盘活,缓解高校紧张的资金链。

2.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措施扩大捐资助学的比重

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捐赠已经较为普遍,逐渐成为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我国社会捐赠以及教育基金会的资助仍有广阔的空间,基金、社会团体、个人均可作为捐赠的主体,目前社会知名度高的院校往往较知名度低的院校更容易获得捐助。

强化社会力量对教育发展以及对高职院校化债的支持,拓宽筹资渠道。高职院校捐赠应与一般捐赠区别开来,突出重点,捐赠主体范围也应扩大。学校应制定完整制度,成立相应部门来执行捐赠程序,提升社会捐赠的频率与可操作性。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成立相应的资金筹措机构,也可在财务部门下抽调人员组建,其职责为专门负责筹资渠道的拓展与实施。对于捐赠,高职院校应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宣传部门的配合,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捐资助学的公告,明确公布捐资的程序、捐资人所享有的各项权利,在政策上向激励机制倾斜,改变捐资完毕即活动结束的惯例,开启后捐资时代,即捐助资金到账以后,捐资人所享有的学校名誉、资金监督、执行建议、资金跟踪效果等权利要由专人定期形成报告报于捐资人。

虽然我国目前捐赠总体所占比例较小,但在我国传统道德数千年传承的大环境下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的捐赠是对社会的回报,是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在具体操作上应引导捐赠主体的自发捐赠,消除其管理顾虑,为其提供相应的精神回报,通过强化监督使其参与或监督到资金的后期执行过程。通过捐赠构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纽带,建立企业人才储备库,实现企业的人才优先录用权。

3.资产置换收入是化解高校债务的重要资金来源

近年来,将土地置换作为解决债务问题的一条渠道在一些省份已得到应用,如江苏、江西、浙江等地出台了相应的意见和管理办法,但是高校转让国有教育用地的法律依据仍需进一步完善,老校区置换为新校区,暂时能够缓解债务压力甚至全部清偿债务,但同时也失去了老校区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并且新校区的建设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原有一些实验室、设备等移动后能否有相应资金支持进行重建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内部措施

应探索一条治标与治本结合的内部渠道,制定一套成熟的高校化债体制,创建科学高效的筹资与化债环境。

1.健全管理组织机构,合理分工确责

在管理上,明确责任与义务,对财务实行问责与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相应的资金监督机制,对化债资金实行动态跟踪,杜绝建设资金无故超计划、超期限的现象;监督、审计适当的贷款规模与期限,降低财务风险;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将内部资金统筹安排,整合重复资源,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节约资金。

2.提升资金需求计划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信贷规模的确定涉及众多部门,在上报资金计划的时候要求用款部门详细制定计划并上报,财务部门或专门的资金计划审核小组对用款计划详细审核后提出意见,协调资金,上报院长办公会讨论,最后再返回财务部门执行。具体来说通过赋予财务部门资金预算审核与调整权,严格把关预算资金、控制规模。各部门如基建部门上报基础建设资金计划时应严格计算,对于重复购置教学设施和实训建设、基础建设标准过高的计划要求进一步整改优化,务必使计划资金做到最优而无浪费。

财务部门根据资金需求规模、既有债务规模、还款计划等因素,综合制定详细的资金筹措渠道,确保计划偏差最低,变单一信贷资金为多渠道资金筹措,并与银行协商制定合理的信贷周期,避免债务偿还过于集中而形成资金链断裂。

3.制定奖励机制

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合理安排债务资金规模与周期、拓宽筹资渠道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范围,本职工作本应不谈奖励,但是对于通过积极努力拓展资金从而减少债务、利息的支出,避免财务风险等成绩优秀的人员及部门应给予适当奖励,奖励形式以名誉为主、物质为辅。奖励标准的确定要严格科学,具体来说可以将资产负债率、负债规模变化率、资金筹措渠道拓宽而导致的同等债务规模下年利息支出的减少率、社会捐资助学提升率等可操作性指标纳入奖励系统,并制定相应权重。

4.校办产业等多种形式的创收对化债的推动

应制定详细的校办产业发展方案,推动校办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科研成果、课题、咨询、专利的校企合作与价值化。可通过与社会联合办学、开展深层次成人教育及技能培训将知识价值体现出来。此外出让学校闲置资产、出租设施等措施也是创收的有益尝试,将节约作为化解债务问题的一把利剑,开源与节流并重。

5.采取新的衍生工具优化债务结构

传统的银行贷款手续繁杂,在购买设备或大型基建项目时可以部分采用融资租赁等形式,在不筹措全部资金的前提下使项目上马,待租期结束根据事先签订的协议优先免费或以很小代价取得所有权,这对于巨额债务缠身的高校来说便于安排债务结构,减少债务规模和利息支出,减小债务风险。

高职院校必须化解巨额债务,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筹资渠道的研究不仅是化解债务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 徐睿.从化债谈高校债务风险防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2).

第8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摘要:如今内部控制理论相对成熟,内部控制法制化体系初步形成的大背景下,因内部控制失效而出现问题的企业依然不少。为此,本文从相继发生两起重大责任事故的渤海银行的为案例进行研究,找到影响关系国计民生的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以便为我国银行业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渤海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

内部控制有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二是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三是内部控制反馈和补救措施的及时性。换言之,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即通过不断动态的调整事前、事中、事后识别和控制风险的措施来实现控制效果和控制效率。

二、案例分析

(一)渤海银行简介

渤海银行是1996年以来获国务院批准新设立的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第一家在发起设立阶段就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中资商业银行,也是第一家总部设在天津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二)渤海银行内控失效所引发的问题

问题一:

2010年,渤海银行内部员工,通过内外串通勾结,本来严格的内部控制却成为了其内部人员的为了一己私利进行践踏的废纸,为了达到能够以较高的利息吸纳储蓄的目的,他们利用顾客的信息开办网银,并利用顾客的私人信息,盗取顾客的存款,再将存款以较高的利率贷出去。

问题二:

2011 年 8 月底南京宇扬集团董事长杨军卷走巨款失踪事件,很多银行都被卷入其留下的债务危机,涉案金额不少于 3 亿元,这其中,渤海银行给与宇扬集团的贷款额度最大,总计达到14960万元。而宇扬集团的贷款担保,则为同一个集团内部的成员企业的相互担保,属“左手倒右手”的情况,致使银行面临上亿元的风险敞口。而同在南京的另一家银行因对贷款资料认真审核未予放贷,而避免了损失。

在这次事件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当时南京宇扬集团曾经找到南京银行,希望给予授信,但是南京银行的审核人员在审核宇扬集团递交的材料时发现他们的保税单和实际缴税金额不符,因此没有给宇扬集团贷款。算是躲过一劫,宇扬集团出事之后,南京银行还奖励了两位风控人员。如此大的漏洞,我想渤海银行方面也不可能没有发现吧。

(三)渤海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简介

在风险管理方面,2009 年随着分支机构不断扩张以及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渤海银行及时调整了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010 年6 月管理层下设的原信用风险委员会、法律合规及操作风险委员会和战略及声誉风险委员会合并为风险控制委员会;保留了零售信贷审批部,操作风险部,新设立了风险管理部、批发信贷审批部和信贷监控部,另外新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部负责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具体管理工作。在分行层面,渤海银行成立了“两部一中心”——风险管理部、法律合规与操作风险部和个贷审批中心,并通过公开竞聘选拔了6 名分行风险总监,在管理权限上充分发挥分行风险总监的独立性和管理职权。风险管理部门在首席风险官的领导下,履行风险管理职能。

从内控制度设计层面来看,渤海银行的制度设计很完善,那为什么还会接二连三的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那很明显是在执行内控制度上出现了问题,导致渤海银行的内控有效性大打折扣。

(四)内部控制执行力欠缺影响内控有效性分析

内部控制执行力是指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能力与力度。执行力的构成,需要三个要素,一是制定的任务,二是完成任务的人,三是任务执行的过程。只有三个要素均具备,并在各个环节有良好的配合、执行,内部控制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1.短期利益与绩效考核重业务的发展、轻内部控制的执行。

人员是执行力有效实施的关键。除了要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外,合理的引导员工,使员工的行为与企业推行的战略相一致也同样重要。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以利益为导向的。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以渤海银行为代表的企业为了赢得客户,提升市场占有率,或者获得远远超过正常利润的超额回报,企业倾向于选择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因此,无论银行的内部控制设计的多么完善,多么严谨,但是这停留在设计的规章制度层面,如果没有认真的贯彻和落实,这些内部控制也只是一堆废纸,毫无价值。

2.企业内部控制缺乏动态完善和改进。

我们说内部控制也要与时俱进,随着公司所处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加以改进和完善。以上述案例为例,2011 年央行数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加息,宏观政策进入新一轮紧缩时期,在信贷压缩的大环境下,企业的资金链普遍吃紧,银行所面临的贷款违约的风险加大。面临逐步放大的信用风险,原本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否使公司保持正常的风险敞口值得关注。

3.过程即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各个步骤。

即想要百分之百地达成目标,就必然离不开过程控制。在过程控制中,能否准确及时地掌握一线情况至关重要。上述案例中,渤海银行职员能够以客户名义私开网银,再利用网银盗取客户存款,说明银行在开立网银环节中存在漏洞,未落实“三亲见”,即“亲见本人、亲见签名、亲见申请资料原件并鉴别真伪。同时,业务复核环节也存在空白或执行不到位。这就证明了制度即便是科学的,由于人的自利性,也同样需要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考核机制对执行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进行检验和测试,以及时发现漏洞与不足并进行完善。

三、 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途径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执行需要以有序健康的金融环境为基础

任何一个企业,银行也不例外,都是在内外部环境的联合作用下不断发展的,这里既需要有企业健全的内部制度环境做保障,又需要有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特别是金融环境。同时这内外部环境系统又是相互作用的,内部制度是外部环境变化的缓冲垫或者过滤器,而良好的外部金融环境又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发挥的助推器。

一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更好的作为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服务者,向市场让权放力。

二是在银监会的主导下,不断推动银行业内部的的密切沟通,形成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和谐共存的合作环境。

(二)员工的素质与操守是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关键

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的再完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执行和贯彻把这个健全制度的作用发挥出来。而内部控制的贯彻和落实是由企业内部的每个人去行动的,因此内部控制执行力关键点在于加强对企业每个员工的指导和监督。

一是要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

二是要建立明确的业绩考核评价指标。

三是不断对员工进行适时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操守。(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2008 年 5 月 22 日.

[2]《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2010 年 4 月 15 日.

[3]崔志娟 . 内部控制理论与执行研究回顾及展望[J]. 财会通讯 ,2012,(2).

第9篇:债务危机案例分析范文

目前,我国比较实用的拟上市公司估值方法是市盈率法。即选取和拟上市公司相同的企业5家到10家,做出市盈率估值分析。初步估计出拟上市企业在上市后内在的市盈率,从而估算出投资的回报。目前这种市盈率估值方法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影响;没有考虑未来三年到五年宏观经济的走势。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非流通股的比例仍然很高,而投资界流行的对于拟上市公司的估值,往往忽略非流通股对于价值评估的影响。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势,会影响到具体行业的发展景气度,同时也会影响单个企业的发展。

从2008年以来市盈率的持续下降,各个行业市盈率的下降,在单个拟上市公司的估值分析中,必须加以考虑。因为,有些企业比较容易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强周期性;有些企业则比较平稳,表现出一种弱周期性。强周期性的企业,其市盈率走势一般会紧随大盘走势;弱周期性的企业,其市盈率走势一般会比较稳定。本文提出的修正市盈率法,则是考虑了四方面的因素:上市参照公司的非流通股、A股整体市盈率走势、行业市盈率走势、相似上市参照公司市盈率走势。从一个更为全面、客观的角度,研究修正市盈率法在拟上市公司估值中的应用可行性。

二、修正市盈率法

(一)修正市盈率法的原理 修正市盈率法对于拟上市公司估值的原理:在同行业中根据净资产、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影响市盈率的指标,采用德尔菲法选取若干家上市公司作为参照公司,根据上市参照公司净资产、盈利能力、非流通股比例等因素计算出上市公司的合理市盈率。同时,考虑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度,修正计算出拟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为拟上市公司进行公司估值。

首先确定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市价。下面公式中,Pf 表示上市参照公司的非流通股市价,NAPS(Net Assets Per Share)表示上市参照公司的每股净资产,ROE(Return On Equity)表示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Y(Year)表示上市公司的收益存续年限,由于私募股权投资的周期一般为三年至五年,所以论文设定Y 为 4。I表示上市参照公司的折现率,论文设定 I 为一年期国债利率加上一定的风险补偿。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市价公式为:

Pf=NAPS*[1+ROE*■■]

其次确定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的市盈率,由以下公式表示:

■=■

然后确定上市公司的总股本合理市盈率。根据流通股、非流通股比例,加权计算,由以下公式表示:

■=■+■

最后确定拟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应用德尔菲法分析各个上市公司的权重,然后得出以下公式:

■=■■*Wi

其中,P/En表示拟上市公司的市盈率,WAP/Ei表示第i家上市参照公司的合理市盈率,Wi表示第i家上市参照公司的权重。

通过计算,从而得出拟上市公司初步的市盈率。同时,还必须根据宏观因素可能的变化,修正初步市盈率。因为投资时点对于拟上市公司的私募股权投资,需要经过三年至五年的时间,才可以在公开股票市场通过股权转让退出投资。所以,对于拟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估值,还要考虑整个投资持有期内的宏观经济、行业景气、上市公司市盈率趋势,调整拟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尤其是现在A股市盈率普遍处于下降阶段,对于拟上市公司的估值,更应当考虑宏观、行业等因素。结合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对于市盈率进行调整,从而计算得出拟上市公司的修正市盈率。

总之,修正市盈率法在原有上市公司参照法基础上的改进。考虑了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因素、总股本层面上的市盈率因素、每家上市公司的权重因素、宏观因素,从而使得市盈率估值更为全面、客观,符合实际经济发展所可能的状况。

(二)修正市盈率法的优越性 修正市盈率法是在市盈率估值法的基础上做出改进。上市公司中都会存在流通股、非流通股。中国目前股市非流通股占据非常大的比例,而且上市参照公司的非流通股,与拟上市公司存在更大的相似性。修正市盈率法的要义在于,利用一定计算方法得出上市参照公司非流通股的市价、市盈率,然后应用德尔菲法,将所有的上市参照公司按照一定的权重,计算出一个整体的、调整后的市盈率,即计算出拟上市公司的相近的、初步的市盈率值。同时结合宏观经济、行业景气,更为审慎的对于拟上市公司进行估值,从而做到比较客观、全面、合理的市盈率估值。修正市盈率的优势在于,尽量避免太多的人为因素对于拟上市公司估值的影响。寻找到足够多的上市参照公司,将每家上市参照公司的流通股、非流通股的市价、市盈率计算出来,并得出上市参照公司合理的市盈率。然后利用德尔菲法将每家上市参照公司分以不同的权重,从而体现出拟上市在整个上市参照公司中竞争位置。考虑投资周期的三年至五年内,宏观因素对于拟上市估值的影响,向下或者向上调整对于拟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估值。

三、案例分析

(一)A公司概况 A公司集团总部位于深圳市,A公司主要经营应用于机场地勤,物流装卸,市政环卫,公路养护等领域的专用车辆和设备,其产品分为四个大类:民航特种车:飞机牵引车、环保型飞机垃圾车、飞机客梯车、飞机空调车、过滤式飞机清水车、抽吸式飞机污水车、飞机气源车、飞机除冰车、应急作业车、升降平台、飞机食品车、行李传送带、机场消防车等。

(二)参照公司 A公司处于航空地面装备行业,相同行业的上市公司,A 股只有威海广泰一家上市企业。为了更为客观的为 A 公司市盈率估值,则需要找出行业相关的上市公司作为参考。经过分析,发现有以下8家上市公司和A公司行业相关: 分别是威海广泰、海特高新、航天电子、中航动控、西飞国际、成发科技、航空动力和海伦哲。

(三)修正市盈率估值 应用德尔菲法选取了8家上市公司作为参照公司。论文应用德尔菲法的具体过程是:首先是投资项目小组的5位成员,每位成员独自选出自己10家左右比较恰当的上市公司。其次是投资项目小组成员将各自选取的上市公司汇总,并且确定出威海广泰、海特高新、航天电子、中航动控、西飞国际、成发科技、航空动力、海伦哲作为上市参照公司。然后投资小组讨论每家上市参照公司的参照权重。确定出为威海广泰权重为60%,海伦哲权重为10%,剩余6家上市公司权重为5%。

利用Wind资讯终端,下载得出各个上市参照公司的股价、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相关数据,通过和讯网等媒介计算出上市参照公司流通股、非流通股各自的比例、非流通股的市盈率。将所有公式写入 Excel 表格中,从而计算出上市参照公司的合理市盈率,最终计算出 8 家上市参照公司的加权市盈率之和,即拟上市公司初步的市盈率。具体计算见表1:

其中设定,一年期国债利率为I=4%,收益期Y=五年。威海广泰的NAPS=3.35元,ROE=9.61%,Y=5,I=4%,代入公式:

Pf=NAPS*[1+ROE*■■]

得到威海广泰的非流通股股价为4.78元,非流通股股价4.78除以每股收益0.27,进而计算威海广泰非流通股市盈率为17.71。威海广泰流通股比例为47.29%,非流通股比例为52.71%,加权计算得出威海广泰的总股本市盈率为23.93。同理,可以计算出其他相关上市参照公司总股本市盈率。海特高新、航天电子、中航动控、西飞国际、成发科技、航空动力、海伦哲的总股本市盈率分别为:45.80,39.42,25.38,292.16,55.87,56.05,40.51。通过加权计算可以得出,A公司初步的市盈率估值为44.61。

私募股权投资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前述计算过程对于拟上市A公司估值还是不够科学、合理,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数据,也不能反映A公司在整个宏观因素变化中的变化。这是因为股市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而且A股最近三年以来的变化,则是持续、大幅度的下跌中。图1是2004年12月以来A股主要板块的市盈率趋势图:

图1 主要板块市盈率趋势图

由图1可知:A股、沪深300、中小企业市盈率曲线均在2007年7月至9月达到一个顶点,2008年9月又下降进入一个最低点。2008年至2012年4月,市盈率曲线缓慢下降,由于2008年9月是历史最低点,所以现在市盈率估值仍有下降的可能。

创业板、中小企业板的持续下滑,对于A拟上市公司的估值,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因为A公司未来是针对中小企业板上市筹划,所以中小企业板、行业市盈率趋势,对于A公司修正市盈率估值,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图2 运输设备、机械、制造、金属制品市盈率趋势图

由图2可知,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类、金属制品的市盈率趋势,仍处于下降状态中。

由表2得出威海广泰的市盈率最大值为73.94,最小值为35.58,中值为45.52。前述市盈率法计算得出,A公司的市盈率为44.61,与威海广泰的市盈率中值非常接近。

每个公司都是整个宏观经济组成部分之一。拟上市公司的估值,不能仅仅依赖参照上市公司的估值,还要考虑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度趋势。目前整个A股市盈率处在一个历史的低点,而且持续下降。设备、制造业的市盈率估值也处于一个向下的趋势,所以对于A公司的市盈率估值,应当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A股目前虽然处于一个历史的低点,但是与2008年的低点已经不相上下。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前景不明。中国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欧美经济前景,正是在这种悲观的经济情况下,A股所有板块的估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需要判断欧美经济的发展前景。大量的经济研究表明,欧美经济在未来三年之内,仍然处于一个徘徊,甚至是滞涨时期。中国政府正在逐渐改变政府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更为中国经济景气度加上一层阴影。综合来看,中国A股的市盈率估值仍有 20%的下滑空间。在比较悲观的情景下,对于A公司的估值应当向下折扣。即A公司的市盈率估值应当为:44.61×80%=35.70。

按照目前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普遍的入股投资市盈率为10倍计算,则对于A公司的私募股权投资大约可以获得净利润率200%的收益、毛利润率300%-400%的收益。

由以上的分析、计算过程可以得出,修正市盈率法的科学之处在于运用了行业专家、投资专家的观点,做到了对于上市参照公司的合理权重分析。修正市盈率法进步在于,调整了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形成了一个更为合理的上市公司总股本层次上的市盈率。修正市盈率法兼顾分析了未来三年至五年,宏观因素对于拟上市公司估值的影响。将修正市盈率定价法应用于非上市公司的估值,此定价模型符合国家提倡的市场定价原则,同时考虑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度趋势,对市盈率定价法的不足进行修正,完善了传统的市盈率股权定价理论。

四、结论

目前学界对于拟上市公司的估值,尤其是运用市盈率对于拟上市公司的估值,还比较少。论文参照少数学者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未流通股估值研究,将其推广至拟上市公司的估值研究。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上市参照公司的流通股、非流通股、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度,提出了更为合理估值的方法。修正市盈率法对于拟上市的估值具有理论的普遍意义。

实业界对于拟上市公司的估值,目前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整体市盈率估值。没有考虑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度。股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现在流行的市盈率估值方法忽略了这种变化对于拟上市公司估值的向下修正。修正市盈率法则考虑了经济变化对于拟上市公司估值的影响,达到了对于拟上市公司更为合理的估值,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