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素质自评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实验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目标:
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拥有良好的自信心,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内容与重点(或子课题设计)个性品质方面的训练主要通过以下子课题研究:(1)自信心训练;(2)意志力训练;(3)注意力训练。
三、实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先深入了解学生,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方法。过程与方法:主要采取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相结合。首先采用访谈、问卷、填表等方法进行调查,搜集有关资料,并将资料归类、统计,发现不足及时补充改进,把行动研究取得的经验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最终使这个课题成为一个科学、合理、完整的课题。
四、实验对象2006年11月在二、三、四年级分别随机抽取二(3)、三(4)、四(4)班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并选取二(2)班、三(5)班、四(3)班为对照班。到2009年实验班升级为五(3)班、六(4)班、毕业班,对照班为五(2)班、六(5)班还有一个毕业班。
五、实验进度第一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3月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开展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采用访谈、问卷、填表等方法进行调查,搜集有关资料)。第二阶段:2007年3月~2009年10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第三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1月分析各种实验数据,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编印、展示实验研究成果。
六、实验过程及主要措施(一)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科研水平为了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和理论水平,安排教师学习与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并派部分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二)加强环境建设,追求教育无痕
1.让校园环境熏陶学生形成自信乐观的品格清新、整洁的校园环境,和谐、友好的人文环境,其育人功能是任何说教式教育无法代替的。走进临河区第三小学,绿草茵茵,花香四溢,教学楼正面醒目地写着“人本、和谐、创新、发展”的八字校训和“自主 和谐 活泼 进取”的八字校风; 花坛草坪上有成长警句;水池旁、楼道旁有温馨的提示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橱窗等宣传阵地,对自信心的培养、意志力的形成、注意力的养成等知识进行宣传。另外,以年级组举行 “我能行”的手抄报展;利用课间组织踢毽子,跳绳、拔河比赛等活动;利用听故事讲故事,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温馨的校园里时时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孩子们的身心愉悦,积极乐观。2.让班级环境影响学生形成顽强的性格、良好的注意力实验班的孩子们走进学校这个大家庭,每天一进门,总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充满教室,大家个个你追我赶,积极踊跃,课上注意力集中,课下团结互助,互相激励,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训练自信的品格、坚持的精神。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一、建档对象
全校每年新入校的大学生。
二、建档内容
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
1、学生填写的自然情况,如年龄、性别、父母职业与受教育情况、家庭结构及家庭经济状况、既往病史、目前情况,等等;
2、学生进行的心理测验,如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等。使用的测量工具是epq(艾森克人格问卷)和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
epq通过测量学生在内向-外向,情绪稳定-神经过敏向度上的位置,获得人格类型,进而间接的测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研究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健康的常用工具之一。
scl—90包含比较广泛的内容,从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该量表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被测试者自觉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其变化,区分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咨询门诊和基层保健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也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常用量表之一。
三、实施方法
1、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五、六周,以院系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要求测试
老师统一发放问卷,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实施程序进行。
2、回收的问卷全部输入计算机,经统计处理后(应用心理测验统计软件),把每个学生的测试结果打印出来,并做为档案资料保存。
3、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邀请学生面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4、写出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表现领域,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加强新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环境。
四、管理办法
对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心理档案的调查项目、测验内容、测验结果等应统一归入档案柜,并由医学心理学教研组的两位老师专门负责管理,其他人员不能私自查阅。对测验中获得的个人信息及筛选出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加以保密,尊重学生的隐私。
五、设备、材料及经费要求
1、多媒体电脑和打印机一套,用于问卷处理和打印;
2、电脑专用软盘,用于数据备份;
3、连续打印纸,用于打印测试结果,做档案资料保存;
4、档案盒或档案夹子;
一、心理委员的功能和作用
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开展的现状来看,总体而言还是学生需求大,专职教师人数少,工作任务繁重。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可以协助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多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健康教育中“供不应求”的现状,有效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1]。
从心理委员的选任情况看,心理委员本身就是班级内的学生,和班级的其他同学共同学习生活,能实时觉察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就能较早发现班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利于提前实施干预,从源头上减少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概率。
此外,心理委员是学生直接参与班级管理核心队伍的重要成员,设立心理委员可以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同伴效应,最大化地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
二、心理委员的职责范围
1. 观察同学心理动态
观察是心理委员的常规工作之一,也是最常用的工作方式。心理委员作为学生中的一员,更容易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观察同学的心理状况。心理委员需要阶段性地向专职心理老师反馈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发现特殊情况,则需要及时报告,最终根据观察的结果,撰写班级心理工作日志。
2. 帮助同学解决心理困扰
每当发现存在心理困扰的同学,心理委员要主动给予关心和提供支持,恰当地运用朋辈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同学解开心结,舒缓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如果遇到较为复杂的案例,则要及时报告专职心理老师。
3.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作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员,心理委员有义务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黑板报和电影欣赏等途径,向同学们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2]。
4. 协助心理老师开展工作
协助专职心理老师开展工作是心理委员的主要职责。例如,心理老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时,可以通过心理委员反馈的信息来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时可以先培训心理委员,再让其参与施测过程,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时可以让心理委员参与策划和组织等。
三、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培训
1.选拔标准
心理委员的自身素质和责任心直接关系到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必须严格选拔程序,制定选拔标准。通常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可以设立男女心理委员各一名来开展工作。采取“个人自愿,班主任考察推荐,专职心理教师面试”的方式,择优选任。具体的选拔流程是: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班主任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考察,并向专职心理老师举荐。在参考班主任老师的推荐意见后,专职心理老师对经过前两轮选拔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测评(如施测EPQ人格测试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和结构化面试,从而全面了解该生是否能胜任心理委员岗位。选拔主要综合考察以下六个方面[3]:(1)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是否乐于为班集体服务;(3)是否性格乐观开朗;(4)是否喜欢和同学沟通交往;(5)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6)是否对心理学感兴趣。
2.培训内容
心理委员的工作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的支持,所以必须对心理委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一般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4]:(1)心理委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制度,目的是让心理委员明确本职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规范;(2)明确工作关注的重点对象,例如学困生、社会关系复杂的学生和有家庭危机的学生等;(3)掌握班级心理工作日志的内容和要点,要求心理委员在班级日志中据实填写同学的心理动态、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出现心理危机的干预和上报等信息;(4)掌握同学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了解同学群体一般的心理特征;(5)学习常见心理问题的甄别方法,如把握好校园常见的考试焦虑、学习兴趣下降、人际交往困难的行为表现和区分的法则;(6)掌握心理危机的干预手段,学会运用一些较简易的方法如规劝法、榜样法和心理暗示法来开展同辈心理辅导活动;(7)掌握心理辅导的原则和技巧,如心理辅导必须遵循保密、真诚、尊重等原则和学会倾听、共情和积极关注等技巧;(8)掌握团体培训的操作和技能,了解团体培训的流程,能够辅助心理老师开展团体辅导活动;(9)学会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如了解问卷量表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的注意事项;(10)学习分析案例,根据典型案例进行集体分析,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四、心理委员的管理制度
如前所述,选拔是保证心理委员队伍工作成效的第一环节,只有选拔出真心为班级服务和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生,才能真正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心理委员的选拔任用制度、培训制度尤其重要。此外,心理委员的管理制度还包括跟进报告制度、监督指导制度、奖惩激励制度。
1.跟进报告制度
心理委员要定期向心理老师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一旦发现班里同学出现心理问题,就要及时向心理老师报告。在对同学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时,也要求定时向心理老师报告辅导进展和结果。同时,心理老师需要跟进心理委员的工作进度,及时提供指导或接受转介。
2.监督指导制度
心理老师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定期督导,指导心理委员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进一步提升心理委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心理健康素养。
3.奖惩激励制度
在心理委员的管理中应设置奖惩激励制度,对表现突出的心理委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肯定其优秀的工作成绩和付出的辛勤劳动[5];对于实际工作中无所作为的心理委员,要及时进行诫勉谈话,指出存在的不足;对于确实无法胜任心理委员工作的同学,要在恰当的时机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张雯谦,马晓云,李瑜琴.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实践与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2]何思彤.如何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3]富安兴.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探索[J].中国德育,2007(5).
[4]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5-092-02
21世纪,随着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社会观念的多样化以及社会信息的复杂化,大学生心理状况也随之呈现出多种新的改变和新的发展趋势。掌握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查阅了大量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我校2004年级、2005年级、2006年级的728名医学生进行了心理素质状况的跟踪调查与研究。
1 大学生主流心理及其发展趋势
1.1 大学生主流心理
我国当代在校大学生年龄分布处于17~23岁之间,本次被调查的728名医学生年龄处于17~21岁之间(占入学新生的98.53%)。这一阶段常常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通过问卷及交流访问等的方式,发现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以自我为中心似乎不是现在大学生的专利,小学生、中学生都会有,这与我国目前的社会家庭结构有必然的联系。现在家庭多为独生子女,自然而然在教育、引导不适当的情况下形成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性格,到了大学同样把自己摆在中心位置,通常表现为在教室、宿舍、校园等公共场所不顾其他人的感受,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导致他们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故常常引发对社会的逆返心理,同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能跟同学们和谐相处。
(2)对现状的满足感。这些“天之骄子”们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虽说招生比例有所提高,跟早些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比要轻松得多,但要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也是要付出勤奋的劳动和艰辛的汗水。一旦理想实现,他们在自己的目标上会暂时形成一个真空地带,满足感油然而生。这些想法常常会支配他们一年左右的时间。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在第一年里有68%的人在跟同学、朋友的通信交流中都对自己的学校很满意,有28%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的学校还可以。只有4%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学校不满意。
(3)对大学生活的不正确认识。通过十年寒窗才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过去十几年学习的辛苦,特别是高中这几年,使大多数同学有想放松自己的想法。再加之有的中学老师在“准大学生”们高考前给他们灌输“辛苦是暂时的,进入大学生活后,生活就是绚丽多彩”的思想,使有的同学误认为大学生生活就是怎么玩耍。因此,有些同学就放纵自己,上网打游戏、看小说甚至不去上课。还有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于是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搞一些社会活动,而忽视了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4)对就业前景的危机感。新生入学满足感逐渐消磨之后随之出现的便是对将来就业的危机感,由于我国从2000年以来,逐步开始实行扩招政策,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压力。
1.2 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
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中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为:①对新生事物、外界事件的理解和辨别能力。②对外界环境影响心理发展时的协调、平衡能力。③对自身心理冲突的控制、和谐能力。大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是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完善的过程,从大一的满足自信到大二的郁闷渺茫,从大三的重振旗鼓到大四大五的拼搏和充满希望,这一历程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对他们加以引导和教育。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德才兼备、情智并重、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
2 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与提高的方法和途径
2.1 新生入学的人格测试与心理素质调查
(1)确定测试群体、组织测试。我们分别于2004年9月、2005年9月、2006年9月对医学各专业共728名新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了测试,被测试者处于完全配合状态,测试结果见表1。
(2)通过对本次测试结果分析,在校大学生各因子平均分低于国内常模。国内常模阳性项目数的平均分为27.45,本次测试阳性项目数的平均分为34.64。而阳性项目数是指有症状的项目数,它反映症状的广度,这一结果告诉我们本次测试虽然在心理健康程度上好于常模团体,但却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领域的问题和障碍。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个别对象确定个别培养方案。确定个别方案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①性格内向、孤僻的,在班级活动中重点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性格,使他们融入集体;②以自我为中心的,在学习生活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使之懂得大学生活很多方面是共同进步的,大家必须团结一致。一切以大局利益为重、团结协作,彻底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2.2 对在校大学生不断进行心理教育及辅导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我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协会,并且每个班级还有一名心理健康联络员,开展心理学知识讲座和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
采取不同形式普及心理学知识,增强学生的个人自身体验。普及心理学知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们采取以下四个方式来普及心理学知识:①开设心理学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目前我们开设的课程有《医学心理学》、《心理学基础》,并结合实际在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穿插心理教育专题,开设《大学生心理》选修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大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一般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心理保健途径。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②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针对大一新生,我们开展“如何适应大学环境”、“确立人生新的奋斗目标”、“重新认识自我”、“如何做一个大家喜欢的人”等一系列主题讲座。同时请高年级的同学现身说法和请一些成功人士到场介绍经验;③心理咨询是释放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组织下,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我们在具体方法上灵活多变,如协会会员和其他同学之间采取“一帮一”的交流方式,这一方式解决了许多同学的心理障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④个别心理问题交流,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采取的是从“面”到“线”,从“线”到“点”的方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通过测试和调查确定个别帮助的对象,然后安排有专业基础的老师或班主任跟他们结对子,实行“一对一”指导。在这几年的努力下,多名有心理障碍的同学通过跟老师的交流和大家的帮助消除了障碍。
2.3 运用社会的心理导向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深入社区和各个阶层开展活动、交流,使他们得到实际心理体验。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保持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通过社区、深入敬老院、深入基层单位等多种形式,主动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只有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
3 对新途径的评价与分析
通过对测试群体进校时与评估时的心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有明显改变。他们通过学习和锻炼,心理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在接触同学、老师以及其他人的时候比较和谐,同时,通过三年的跟踪走访与辅导,当时的个别阳性症状同学也有明显改善,已经融入了正常的学校学习和生活。
在我们的跟踪调查与辅导中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对转学同学,病休同学等情况我们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做到跟踪调查。但我们一定会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期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教育;“90后”;大学新生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具有时代特征的199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媒体普遍称之为“90后”。在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九零后文化检测零点报告》的中,对“90后”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提出了拟成人化、松圈主义、激情体验、一心多用等特点。“90后”大学新生从中学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生活和学习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短期内出现心理困惑。为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对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2010级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测量和统计过程
(一)测量对象和施测程序
由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组织2010级5000余名新生在新生军训期间在院体育场进行现场心理测量,最后现场收回问卷5109份。
(二)施测量表
本次调查采用发放问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形式,来了解哪些学生在心理状况上需要接受关注和服务。SCL-90是国内外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由10个因子组成,涉及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该量表采用5级(0-4)评,一般规定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值≥1分为阳性,表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任一因子分值≥2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分值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三)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之后,心理咨询中心组织人员对回收的5109份问卷进行了逐一排查,剔除无效问卷0份,实得有效问卷5109份,并把问卷结果逐一录入计算机,最后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测量统计结果
(一)总体结果
阳性症状学生是指那些已经自我感觉不佳的学生,这些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自我调节。阳性症状学生包括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值≥1分的学生或总症状指数的分数在≥0.5分的学生。大学新生刚入校后处于一个典型的“断乳期”,由于初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脱离了熟悉的环境、慈祥的亲人,面对的是不熟悉的语言环境、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再加上大学生活和高中生活有着太多的不一样,所以很多同学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不适应,在测量结果上就表现出阳性症状。如表一所示,本次测量的阳性症状的学生占到了总体学生的53.89%,一半有余,说明大学新生入校后的适应还需要一个过程。
中重度症状的学生指的是那些已经明显有心理不适的个体,这些学生需要学院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进一步的追踪调查,中重度症状学生包括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值≥2分的学生和总症状指数的分数在≥1.5分的学生。本次调查中该校中重度症状的学生共有265人,只占5.19%,说明该校学生的心理状况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SCL-90总症状筛查结果统计表
注:1.5 >因子分≥0.5为轻度症状;2.5 >因子分≥1.5为中度症状;因子分≥ 2.5为重度症状。
(三)SCL-90各因子筛查结果统计表(见表三)
三、测量统计结果简析
从表三可以看出,该校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偏执等方面,这几个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加深的。然而上述几个问题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大多数人随着社会化的进程,上述症状会自动消失,但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并且互相交替影响,则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需要找到它们的成因并且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注:2 >因子分≥1为轻度症状;3 >因子分≥2为中度症状;因子分≥ 3为重度症状。
由于90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有益的锻炼机会,因此在一个新的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会比较差,会产生抑郁的不良情绪,再加上大多数独生子在偏执和强迫的心理特征比较明显,又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在人际关系上也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因此会容易产生强迫和偏执症状,从而加重抑郁,因此会形成一个心理适应上的恶性循环,不能解脱。
四、干预措施和下一步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针对重度症状学生,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高度重视,迅速处理
测量统计分析后,院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老师迅速对中重度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理,对本次统计筛选出的重度症状的学生21人进行面对面的咨询,帮助他们迅速走出心理的阴影。
(二)针对中度症状学生,充分发挥“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对于中度症状的学生充分发挥“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把中度症状学生的名单提交给系心理指导老师,通过系心理指导老师和班级心理委员对中度症状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关注,通过朋辈咨询等手段让他们重新获得阳光心灵。
(三)针对广大新生,深入探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途径
1.提高对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目前,不少高校对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大部分的心理教育工作是由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学工人员负责,而专业知识的缺乏和渠道的单一,是他们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知识的传授和辅导,因此,高校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形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培训,使其掌握新的心理测量技术、心理咨询、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除此之外,还要对辅导员、班主任等学工人员,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专项工作的力度
(1)继续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服务
根据新生心理测查的结果,建立心理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追踪。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心理信箱、电子邮件咨询、QQ在线咨询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向新生提供经常有效、及时的心理健康指导。
(2)设立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必修课
2011年6月,教育部《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各高校应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开设公共必修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全体学生;或在第一学期开设公共必修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公共选修课程。但据了解,几乎所有的河南高校目前都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课程,都还停留在选修阶段,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且任重而道远。
(3)积极组织团体咨询活动
针对新生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组织“增强自信”、“学会交往”、“情绪管理”等团体咨询活动, 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新生改变、纠正不良心理倾向,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健康心态迎接崭新的大学生活。
(4)不断完善扩充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将“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完善扩充为四级,即加入“宿舍”这一环节,以学生宿舍为单位,调动同宿舍同学的积极性,及时了解掌握本宿舍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信息,遇到紧急情况主动关心同学,并及时向上一级网络汇报。宿舍长为第一负责人。
3.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活动
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其他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内容,例如《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教学过程中上教师应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销和谐的心理氛围,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在课余时间,通过团日活动、心理班会等班级活动形式,提高就集体的凝聚力,帮助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通过鼓励新生参加社会活动和社团活动,使其在与人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参加军训、职业体验等活动,磨练新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他们适应新生活、新环境的能力。
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广泛宣传,如开办“心理小报“、设计心理知识宣传专栏等,特别是要针对90后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实现线上互动。
采用妥当方式端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态度,使其早日乐意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服务,进一步唤起全体新生对优化心理健康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形式人人关心、个个重视的氛围,创设和谐、愉快的成长环境。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专题辅导,邀请名家名师、成功人士、校友等,宣讲人生哲理,剖析人生百态,介绍成功经验,分享心路历程,传授抗挫心得,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修正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4.充分发挥各种社会支持的作用。
已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水平与个体对新环境的适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对寻求心理咨询的新生进行的干预也表明,通过提供社会支持,可有效降低其身心症状的严重程度。因此,需要充分引导发挥家庭支持、学校政策性支持、教师支持和学生群体间支持等各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共同扶持新生度过适应初期阶段。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刘绘锋.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8):80-82.
结果:我院静脉配置中心的60名护士精神紧张、烦躁、强迫症、心情抑郁、焦虑、恐惧发生率分别为60%、26.67%、36.67%、33.33%、31.67%、21.67%。
结论:静脉配置中心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其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保障心理健康。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8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49-01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PIVAS)承担着医院大部分病区的静脉药物配置工作,具有工作任务繁重、节奏快、责任心高的特点 [1]。在这种工作环境下,产生的压力直接影响着护士的心理健康。为此笔者对我院静脉配置中心护士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以期了解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提供客观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静脉配置中心60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在23-50岁,平均(35.85±10.05)岁,在静脉配置中心工作均超过1年。
1.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在静脉配置中心工作的60名护士发放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调查表参照SCL-90症状自评量表、焦虑白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自行设计 [2],该量表信度为0.809,效度为0.775。实际发放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调查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后,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静脉配置中心60名护士,43例感觉有多种不适心理症状,其中精神紧张症状36例、烦躁16例、强迫症22例、心情抑郁20例、焦虑19例、恐惧13例,发生率分别为60%、26.67%、36.67%、33.33%、31.67%、21.67%,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群体。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静脉配置中心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人群,超过70%人员具有多种心理不适症状,精神紧张、烦躁、强迫症、心情抑郁、焦虑、恐惧发生率较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工作压力:任务重、琐碎、单位时间内工作量大、配制药物的种类繁多是本院静脉配置中心工作特点。同时静脉配置工作对无菌操作的执行异常严格,不容许任何差错的发生,每个护士都必须具备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其心理、生理疲劳程度远超出其他科室,工作压力是危害心理健康主要方面。②工作环境:我院静脉配置中心占地面积少,实验室、配药间空间狭小,护士工作起来非常不方便。另外通风设施不健全,厂房通风设施损坏或者没有设计,操作台没有抽空装置,导致有限的空间内空气流通不畅,护士时常有胸闷、头晕、头痛等感觉。③社会与个人因素:护士在社会地位中处于偏低水平,人们对其工作的认识不足导致护士的社会心理支持不足,护士的角色相对于临床医生在社会认知中处于劣势,同时较低的收入也让护士对自身的职业认同产生影响。④职业危害静脉配置中心生物安全柜和普通层流台仪器启动后产生的噪音高达60dB,明显超出正常人30dB听觉阈值 [3],噪音污染不但对听力构成影响,对内分泌紊乱也有一定作用,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烦躁不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发生率明显增高。配药时针头刺伤、掰安瓿时划伤等锐器损伤是静脉配置中心护士常见的职业损害。静脉配置中心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几率较高,药物的蓄积作用则有可能引起脏器损害和致癌。紫外线是静脉配置中心用于环境消毒的主要方法,护士接受紫外线的辐射量高于其他科室护士 [4]。
1.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智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智能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语言、数理逻辑、音乐、空间、身体动作、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等。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只是这八种智能在个体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更多更新的研究对加德纳的理论进行了补充,认为人的智能不仅仅只有这八种,可能是九种、十种,甚至更多。而这个理念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多元的、与众不同的,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优势,通过挖掘和发展个人的优势智能,可以促成一个人的成人、成才。
2.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多元评价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而服务的。
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理论指导;(2)以具体而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内容;(3)设置多元的评价主体,一改以往的单一的师对生的评价;(4)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5)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由此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多元评价体系,从而进行有效的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和他人,更好地发展自己。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过程评价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既评价学习结果,又评价学习活动的过程和发展;既评价学生学习的能力、知识和水平,又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精神气质和创造天赋等;不仅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更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开拓创新。
具体来讲,心理健康课堂的评价内容有基于学生对心理知识掌握的评价,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等;有基于心理活动的评价,评价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对活动的理解和感悟、对规则的适应和服从、领导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有基于课堂组织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集体感、自我控制能力、班委的领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根据这些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就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与反应,抓住有价值之处,及时反馈、评价。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难免有所不足。多元评价提倡的是多元化主体,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提倡在进行“师生评价”时更要加强“生生评价”,指导学生学会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有多种形式,(1)以小组为评价主体,可以进行小组互评、小组自评、小组评个人;(2)以个人为评价主体,可以进行个人互评、个人自评、个人评小组。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设置不同的评价主体。
3.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在进行多元评价的时候,教师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托,根据不同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激励所有学生树立信心,使其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成长。
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平均发展,每个学生各有特点,简单划一的评价标准很难适应客观实际需求。因此,评价标准既要有以课程目标为参照的统一标准,又要有以学生的纵向发展为参照的个人标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差异和最近发展区,设计不同层次的标准,进行以人为本的评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
4.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要让心理健康课堂过程中的评价有效,就要求教师设置适当的评价环节和活动,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应用实用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现列举一些在心理健康课堂中常用的评价方法。
(1)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收集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上的点点滴滴,例如课堂作业、心情日记、他人反馈等等,通过设计一些具体的栏目,让学生根据小栏目自定目标、自选形式、自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独立性。
(2)自我展示或反思
让每个学生自我评价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说出自己满意之处和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
(3)优点轰炸
让学生对其他同学或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挖掘他人的优点,客观地肯定他人。
(4)大家来找茬
对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寻找他们表述中欠缺之处,被评价者可以进行适当的辩驳。
(5)观察员在行动
在小组中设置观察员,让观察员对小组的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在分享环节中,将观察记录展现出来。
(6)寻找“最”
让小组成员对自己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推出小组中的几个“最”,“最”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小组成员的具体表现来评定,比如,最有人气、最聪明、最理性等等。
(7)活动报告
发展性评价是激励学生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提高心理素质,不断获得进步的过程。发展性体育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侧重评价过程,强调评价对象――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评价方法多样,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为体育教学决策服务的教学评价。为此,实施发展性体育评价,要树立一个全新的、现代的评价理念和规范全新的价值取向。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和组织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认识与实施发展性体育评价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在实践中逐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发展性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发展性体育评价理论的提出及其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指导思想源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反映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强调评价主体的积极性、互动性,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发展性体育评价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
1.发展性体育评价理论能够有效改善高校学生的人格结构,促进人际交往、自我和谐
高品位的心理素质,是当今社会最具竞争力的人才资源要素。它包括:完整的个性、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情绪、良好的适应能力、机敏的应变能力等。在实施发展性体育评价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主体间的多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在精神健康、提高自我理念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以往的高校体育学习往往更重视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合作能力的评价,影响到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效地评价促使学生与教师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大家在丰富的交往与积极的互动中实现技术技能的提高、体育知识的转移、技术动作的创新。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个人与集体的紧密关系,满往与归属的心理需要,互动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达到学生愉悦身心的目的,有助于营造高校和谐的校园文化。
2.发展性体育评价理论的评价方式具有缓解焦虑、抑郁,调节情绪的积极作用
动态化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体育学习、成长发展的过程,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实时、动态地实施评价,把静态的评价与动态的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体育教学之中,使评价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同时服务于他们的学习。
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竞争精神,是个体发展的动力,是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体育本身具有很强的竞争性,体育教学以竞争的魅力吸引学生参与,通过动态的评价过程和多次评价机会,使学生增强自信、自我激励,争取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我,获得奋进向上的积极性情绪体验,促进学生对待学习与生活的情感与态度的转变与发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促进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发展性体育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评价对象发展状况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表现作出分析,能够形成对评价对象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其优势和不足给予激励或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意志品质得到增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帮助学生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3.发展性体育评价理论的内容显示出多元化、综合化的特征
体育本身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可以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以调整失去平衡的心理。随着人们认知领域的扩展,已经开始在各国体育教学中利用体育的释放性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更要重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特别重视对学生多方面身体素质的发展与潜能的发挥,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和主体地位。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尝试将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学校内营造一种有利于研讨和发展的民主氛围,以反思和研讨的过程促进体育教学评价的综合化发展。在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常规的考试与测验之外,还使用观察、访谈等多种科学有效、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不仅注重体育运动的结果,还注重体育运动中学生态度情感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成绩,而且更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身心健康、适应社会与创新精神和体育能力,以及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以质评的方法为基础,不仅要考察“技术”或“知识”等认知层面的内容,更应考察“表现”等行为层面的内容。
发展性体育评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自我评价与多主体评价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和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发展性体育教学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积极参与的相互活动,有助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学生对自己有最全面深入的了解,最清楚自己的发展过程和心理感受,充分认识到他人评价意见的合理性,接受和内化他人的评价意见,使评价真正发挥其促进成长的作用。在评价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和协商会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平直的发展。仅靠自我评价或者仅靠他人评价,都有其局限性,只有把多主体的意见综合起来,在沟通和协商的基础上达成评价意见,才能取得最佳的评价效果。
2.发挥发展性体育评价的多种功能
基于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改革实践中,淡化传统体育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注重评价过程中的诊断、激励和发展,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从
技术动作的掌握、练习时的表现等方面进行积极的综合评价,发挥不同的体育项目的各自优势,改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例如,体育舞蹈是相互配合的项目,活动气氛相对轻松愉悦,因而有助于宣泄部分不良情绪,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消除敌对情绪有着明显的作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注意力的转移,能使参与者改善躯体化症状。大学生处于人格发展和成熟的新阶段,心理素质的培养相对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而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可能有助于大学新生改善自我的人格结构。情绪不稳定或易焦虑、担忧的大学生可选择一些球类体育活动,通过较强的竞争与对抗来改善自己的心理品质,缓解对应激的强烈情绪反应。恰当的评价对于改善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的意义与价值。
3.体育教学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可以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但不能自发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的内容应关注学生健康素质的发展与潜能的发挥。心理健康不是教师所能左右的,它由来自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学生除了掌握与理解体育知识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健康素质和潜能值得我们关注,尤其是如何适应社会、在参加社会工作中运用现有的体育文化知识去解决实践中的锻炼问题、并有所发现的能力。因此,树立全面的健康观,摆正健身与增进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体育课的设计、组织教学与教法等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9年度参加我院护士规范化培训应聘的护理应届毕业生578人。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2009年12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向前来面试的每位应聘者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578份,在面试等候现场全部收回问卷,回收率100%,筛除无效答卷13份,共获得有效问卷565份,有效应答率97.8%。
1.2.2调查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表:为自设问卷,包括年龄、学历、户籍等;②症状自评量表(SCL)-90[2]:由90个反映常见心理症状的项目组成,共归纳为10个基本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附加项),每个项目按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等级以1~5级选择评分,得分越低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性统计,SCL-90分值采用t检验来进行统计,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收回有效调查问卷565份,其中男27人,占4.8%,女538人,占95.2%;本科93人,占16.5%,大专408人,占72.2%,中专64人,占11.3%;城市户籍272人,占48.1%,农村户籍293人,占51.9%。2.2SCL-90总分统计描述本次调查565名应聘学生中SCL-90最低分90分,最高分244分,均分132.4分,标准差23.8;说明被调查的人群中大多数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符合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规律。
2.3SCL-90各因子的得分频数分布及比例分布
SCL-90的每一题为1~5分记分,各因子的平均值范围则为1~5分,将分值范围划分为3个等级:1级为因子分≤1.78分,表示心理健康处于正常范围;2级为因子分1.79~2.99分,表示轻中度心理问题;3级为因子分3~5分,表示有中重度心理问题。对各因子的得分频数分布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由上表可以看出:从总体水平上看,以SCL-90总均分≥160分作为标准,本次测查可以筛查出有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94人,占全部被试者的16.6%。
2.4SCL-90因子的高分值频数分布及比例分布
以SCL-90因子分≥2分的个数作为统计依据,揭示高分值因子频数分布,见表2。由上表可以看出:从总体水平上看,以SCL-90一个因子分≥2分作为标准,本次测查可以筛查出有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118人,占全部被试的20.9%;结果与SCL-90总均分≥160分作为标准所测出的94人基本相同。因此,将SCL-90总均分≥160分和SCL-90一个因子分≥2分作为标准对受试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筛查是合理的,其阳性检出率与王挺等[3]研究结果类似。
2.5SCL-90评定
将受试学生SCL-90总均分和各因子分与1986年版全国青年常模比较[4],发现受试护生强迫、焦虑、敌意因子明显偏高,躯体化、人际敏感、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均低于全国青年常模,见表3。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