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间艺术的魅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民间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民间工艺美术的衰退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改变了民俗文化。随着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专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民俗的生活方式逐渐走向衰退,民间美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众多民间美术类型逐斩消失。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提高了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数量,满足了市场的需求量,却使得民间艺术逐渐与民俗脱离,传统手工艺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并且没有突出民间艺术的个性。
2.西方艺术设计理念的冲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国内,以致艺术设计教学中西方文化体系占据重要位置,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忽视;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的艺术设计理念,却没有挖掘传统民间美术艺术的文化内涵,所以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中缺乏民间艺术元素。
二、艺术设计教学引入民间工艺美术的意义
1.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的民间艺术是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深刻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观。传统的民间艺术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所以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融入民间工艺美术,不仅传承和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保护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
2.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艺术元素应现代艺术相结合。教师在高校艺术教学中应将民族文化为指导,探索与发掘民间艺术元素和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国艺术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展现我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将现代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巧妙结合,从汲取民间艺术中的精华,借鉴传统创作方式和理念,指导生创作出独具本土化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
3.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吸取、借鉴现代艺术设计需要的元素,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创作思想,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从而完善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三、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的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民间美术课程的开展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并且应结合地域发展的特点,发挥地区的优势,立足本土化,根据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特点对设计专业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且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表述,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的互动,提高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中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可以实行“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教学手段,实现民间工艺美术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创新。首先请进来”是指将民间艺术家请进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亲身表演、讲授民间传统技艺,并且引导学生提高对周边艺术环境的重视,从而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民间技艺。其次,“走出去”是指学生要走出校园进行民间采风,并且探寻中华民族艺术发源地及其历史,感受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体会民间工艺品的无限魅力。
四、结语
1、朴素的生活趣味
陶瓷制品的诞生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它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长沙窑民间陶瓷是由民间工匠根据湖南地区生活的需要,主要利用当地的陶瓷原料,采用手工艺生产方式所创造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朴素的民间特征的陶瓷制品。长沙窑的陶瓷艺术植根于民间,它的形式美感都不是孤立的,它是满足使用所需要而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具,满足大众平民的需求,具有朴素的生活趣味。
唐人好饮酒,虽然比之六朝稍有减退,但仍然长盛不衰。近年来出土大量唐代酒器,数量之多是其它用途的器物难以比拟的,它们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唐人饮酒风尚之盛,以及对饮酒的重视程度。在长沙窑民间陶瓷的造型中酒壶的种类最多,有六十多种造型样式。壶的造型基本结构完全是由实用功能所决定的,主体腹部饱满圆浑,体量比较突出,这样可以获得较大的容量,口部一般呈撇口盘形或漏斗形,以便于向里面注入酒水:颈部收缩为细颈,在移动时能够控制液体物质不致洒出来。细节上,长沙窑的壶的处理也极富趣味,为了更方便提携,在壶的肩部设置有系钮,系钮是采用精美的模印图案,既省工又极富趣味。在肩部和口部的位置上,装置一个把手,向外倾倒时把握。如图2,以龙为器,龙头已伸进酒壶中,甘醇美酒尽情痛饮,一醉方休。在把手相对一面的肩部,设置有嘴,以便控制液体集中成一“束”,而不致散开。
长沙窑民间陶瓷在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下,也善于模拟鸟、鱼、狮子、羊等动物形象,手法简练,风格活泼,体现了长沙陶工对生活趣味的无限追求。
2、自然的艺术韵味
长沙窑民间陶瓷的艺术魅力还在于釉下彩绘的独创,其自然的笔法在陶瓷器物上的艺术表现有着独特的韵味。从工具看,釉下彩绘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在我国的数千年里,毛笔早已成为人们书写、绘画的普及工具。毛笔作为彩绘工具,已经在长沙窑陶瓷器物上自由挥洒中显示出高度成熟的水平,它有别于中国绘画的载体和风格而在陶瓷上发挥着中国绘画艺术的韵味。在技法上,激情、奔放、自然的笔调是当时长沙窑陶瓷绘画的典型特点,其表现手法是率意放写、恣肆奔放,这与当时画坛发展正旺的工笔花鸟画有着完全不同的“写意”效果。在陶瓷彩绘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之分,其中最多的表现题材是花鸟画。它真实反映了湘江水边的鸟禽动物自然生活。由于是陶瓷画工们熟悉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所以每个画面都充满了朝气蓬勃的感觉。湘江边的荷花、小草、野草、以及天上的云彩等等,皆倾注了画工热爱生活的热情。这也是民间绘画与文人绘画的共同点,即以熟悉的生活为基础进行绘画表现。
绘画艺术本身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将绘画的艺术手法与陶瓷制品融合,能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增加艺术感染力和人们欣赏的情趣,更提升了陶瓷的品味。
3、深厚的文化内涵
长沙窑民间陶瓷艺术凝结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它结合了中国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等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在陶瓷器物上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新的里程碑。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最主要的造型语言就是线条,线条的绘写受到唐代吴道子的影响,笔法变化多样、轻重有分、力道顿挫,在追求线的自身变化的丰富性上表达图案的意蕴。中国画最有代表’陛的便是水墨画,水墨充分利用水与墨互为作用的特性,把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的色在水中变为浓淡不一的各种墨阶的组合,使之产生柔和沉着、清雅的风格。长沙窑民间陶瓷将淡雅的墨色与釉下装饰相结合,利用料色的浓淡,用笔的轻重,用笔速度的急缓来表达水墨效果在陶瓷上的柔润。这是将中国的绘画艺术和陶瓷艺术美好嫁接的最有利的证明,为今天陶瓷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沙窑民间陶瓷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有特色的是瓷器上出现了诗书结合的文化现象。诗歌与书法自觉融合在长沙窑民间陶瓷器物上并非偶然,这与当时唐王朝帝王热衷于诗歌和书法创作,并积极倡导、率先垂范有着密切关系。大量的诗歌作品以及民间口头传唱的打油诗均出现在长沙窑瓷器上。长沙窑陶工用诗歌记录在瓷器上,藉此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增添了瓷器的诗情画意。同时,诗歌、警句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受大众平民的喜爱,这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在瓷器上堪称是长沙窑的一大特色。
除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长沙窑民间陶瓷艺术也迎合外国顾客的喜好,对海外文化也有所借鉴吸收,深受许多海外国家使用者的喜爱。它当时大批量出口东南亚运至阿拉伯国家,成为“海上陶瓷之路”中外销日用瓷的大宗。1998年,从一艘阿拉伯沉船――“黑石号”的打捞中发现,在“黑石号”沉船中数量最大的陶瓷制品,多达67000多件,而这些陶瓷器中,又以唐代长沙窑瓷器为最,计5000多件。这些外销瓷品在装饰艺术上受国外影Ⅱ向最为突出,在人物、植物、动物、文字等多个方面都有体现。如西亚图纹,有叶子树双鸟图,椰枣图案最多。人物图案的《异国情侣图》是一副表现异国情调的长沙窑陶瓷残器,在一块瓷盘残片上的左右两端,画了深目高鼻、横卧浓眉、八字须的波斯男子和粉黛胭脂、丰腴脸的典型唐代仕女,他们默默相对,眉间紧锁,其脸部表情似乎难舍难分,该作品既是海外商人或官吏留居中国的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又是长沙窑画工抒发生活感受而自由表现的个性化艺术的真实反映。
传统民间艺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如,油纸伞工艺有着“双喜临门”“五福送子”“百年好合”等独特的装饰寓意,并从中衍生出晋州宫伞舞、博罗舞罗伞、漳台大鼓凉伞舞等民间文化活动;传统国画有着写意与留白,引人思考;传统建筑有着“飞檐”“红砖灰瓦”的简洁、自然之美;等等。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大都采用中轴对称的结构,简单大方,有着或喜庆或沉静或古朴的风格。这些中华民族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如果被用在现代设计中,将会显得别具一格。公交车上张贴的用来宣传文明乘车好习惯的图案造型,正是源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似曾相识的奥运福娃的形状正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对称造型。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女性服饰——旗袍,在穿着时与油纸伞的搭配是分不开的。如今,旗袍已经成为服装设计师表现东方女性魅力的民族符号,体现了中国女性清雅、含蓄的服饰配上工笔装饰的油纸伞,在素雅庄重的格调上增添了些许轻灵和纤柔。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使设计者在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中唤醒设计灵感,找到设计的方向,从而设计出赏心悦目的作品。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造型独特,彰显着中华民族独有的魅力,学习传统民族艺术的造型,将其引入自己的作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设计师的选择。
二、自然质朴,传承我国美德
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很难找到非常复杂而奢侈的事物。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不仅追求美观性,也注重实用性。如江西婺源甲路油纸伞,以凤尾竹、桐油等江南特产通过制作师傅锯竹、刮青、平头、劈骨等工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而制作出集民俗性、实用性等特点于一身的手工艺品。传统皮影利用动物的皮毛剪贴绘成所需的形状,无须复杂的工艺与装饰,演绎了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不注重奢侈精致,只要满足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需要即可,所以它们自然而质朴。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自然质朴是其特点,这也恰恰反映出传统手工艺人在创造传统民间艺术的同时也在发扬着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如今,少数节日礼品包装精致华美,包装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礼品本身的价值,致使商品价格节节攀升。这种奢靡浪费的不正之风影响着设计界。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自然质朴运用到现代设计上,将会对市场吹入一阵清风。如,浙江余杭纸伞上的中国绳结配饰,不但具有装饰功能和吉祥寓意(“绳”与“神”谐音,结则喻示团结、亲密、温馨),而且具有伞具的捆绑包装以及收纳功能。这种设计美观实用,同时也让伞具风格别致。因此,现代设计一方面应该向传统民间艺术学习,在传统民间艺术中汲取以实用为本和用物惜物等有益成分,在设计中除了注重外观的美观与装饰外,更应注重产品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也应该注意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
三、和谐友好,共筑中华美梦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十分重视“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古人从自然中获得启发创造了传统民间艺术,在这种与自然万物和谐友好的观念下,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如今,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益,沉醉于征服自然的快乐中,丧失了保护自然的理念。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沙尘暴、海啸,自然以灾难的方式警告着人类的所作所为。我们应保持警醒,从传统民间艺术中学习,在现代设计中倡导环保理念,追求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态度,用行动实现中华民族美好的中国梦。
在封建社会中繁荣的商品经济达到鼎盛时期是明代中叶之后。在这种状态下,市民的生活也随之更好,对于艺术界所造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绘画的商品化上。在明清代的文人中,绝大多数的都是卖画,还有人将此作为维持生计的方法。从绘画开始逐渐走向商品化,不仅仅是商品经济的发达,社会生活中对商品绘画的需要。明清初,有大批的暴富商人为了追求风雅,开始大量的结交名士,导致民间也开始出现这种风气,追求名画,将名画悬挂在家中作为一种装饰。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尤其在当时的江南地区,画家人数最多,所以江南是文化中心和美术中心。让艺术逐渐走向大众化,促进文人画家和民间艺术家开始了借鉴学习之路。毕竟在明清文人画家中绝大部分都是属于穷文人。而且在当时的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顺应时代的要求,也诞生了一大批平民画家。毕竟他们在底层生活,所以与民间艺人具有相同的地方,所以和过去的文人有很大的不同,明清画家都很重视民间艺术的学习。例如郑板桥,他是一个十分喜爱民间文化的文人画家,他的创作十分淳朴,但是又符合传统文人的画意。这类的作家多得数不胜数,在这笔者就不一一说明。
二、民间艺术对文人画的影响
民间艺术渗透到了文人画中,这是不能够否认的,从版画等绘画的形式具有属于自己独特魅力,在文人画中,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和民间艺人的合作中,将风格和民间审美结合在一起,将带有木版韵味的话谱开始流行,促使文人画家也受到了绘画的影响,开始与民间艺术结合。在明清木刻版画中,文人画十分具有艺术魅力,其影响最大的是民间艺术的刻板画、瓷器绘画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级不断进步,所以,小说等俗文学开始出现,在明代中晚期的江南一带,印刻十分兴盛,戏曲小说连官府都在大量的进行印刻。由于大量的插图类书籍开始进入,所以很多商人开始请文人画家进行插图创作,陈老莲、萧云从等人十分出名。老莲曾经创作的《水浒叶子》等插图是当时最流行的作品,这也是典型的文人画家和民间刻工一起完成的艺术作品,是中国版画史上的宝贵财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优秀作品,如《九歌》等。
三、文人画艺术与民间艺术的互渗性
民间艺术的基础性和“母体性”都十分重要,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民间艺术和文人画艺术的交流影响方向,主要是在明清时代,是其文人画家和民间文化的融合,在色彩等运用上更加的突出只有,对于民间艺术中色彩的吸收十分明显。直接将清末上海画派各大画家色彩浓厚的风格表达出来,甚至还汲取了西方的画风,采用了鲜明的红和率绿对比;做到了画面感很强。其实所有的艺术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文人画家在民间艺术中汲取优点,促使文人画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其实民间艺术也收到了文人画艺术的影响很深,我将其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在明清时期中,能够看到与之前构造具有差异性的青花瓷绘作品,其中都汲取了民间艺术,最具有代表的就是龙凤花草图案,其采用的题材是以山水、花鸟、人物,通过瓷绘的创作出来,将笔墨的效果和趣味表达得淋漓尽致,将文人的艺术气息和民间艺术味道都包含了,是将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画风。
2.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术的产生衍生了民间木板画,特别是到了明清末代的时候,是这种艺术形式发展的巅峰,获得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喜欢,所以当时的画作坊遍布全国。里面有很多的作品还是出自于文人画艺术的影响,有的还是文人画家亲自操作,将“雅化”带到民间木板年画中。例如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风格与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的木板年画,其画风突出,采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但是去细致。
3.在明清时代中,有许多的文人都是属于没落了,导致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文人画家,将民间艺术和文人画艺术结合在了一起,获得了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将民间画师的表现手法带到了文人画艺术中,所以导致文化画家还是变了风格。例如仇英、华岩、黄慎、任伯年等都是这种转化形态的代表人物。
一、优化育人环境,拓宽艺术视野
近年来,各地区幼儿园都十分重视发挥包括民间艺术元素在内的环境教育作用,让幼儿充分与环境对话、互动、融合,在无声的环境中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感受和发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1.让环境“凸显”特色。利用民间艺术元素来创设环境,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简单的大拼盘。要在民间艺术中,精心选择、撷取与办园文化和环境完美融合、与当地民间艺术传承相得益彰、与幼儿生活和情感体验息息相关的地方艺术元素,才能实现环境育人的最优化。如,我园地处闽南,通过精心设计“闽南好地方”主题艺术大厅,重点凸显闽南古民居那燕尾脊和红砖瓦的特色,选择寓意美好愿望的花鸟、图腾装饰的图案,惟妙惟肖地呈现闽南建筑精致、实用、美观的历史文化,让幼儿在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启迪。在院落内展示一幅幅体现劳动情景的农民画,那艳丽的色调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深深吸引着幼儿驻足观赏,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兴趣十足地观察与述说画中的故事,促其在交流与想象中拓宽艺术的视野。
2.让环境“走近”幼儿。民间艺术在幼儿园的传承,其前提不仅是幼儿能感受、易理解,还要感兴趣、可参与,这样才能唤起幼儿的共鸣,激发其尝试创作的热情。我们把楼道改建为艺术长廊,让幼儿自由徜徉在富有艺术气息的印染吧、陶艺吧、石头吧中……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创设竹艺吧,让幼儿挖掘竹子的妙用,探索竹叶、竹片、竹根、竹条的不同艺术表现,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在陶艺吧里,让幼儿与陶土精灵互动,发展他们的感知力和创造力,传承家乡优秀的古陶瓷文化。在石头吧里,喜欢绘画的幼儿把它当立体画纸,描绘出生动质朴的石头画;喜欢音乐的幼儿,把它当成有趣的乐器,敲打出原生态的自然之声;喜欢建构的则把它当成多彩的积木,搭建别致的石头屋……幼儿融入于趣味无穷的生态环境里,经过拼贴、制作有趣的艺术品,大胆地运用色彩、线条、图形等符号凸显个性,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童真世界。
3.让幼儿“创造”环境。幼儿园的艺术环境创设要发挥其隐性教育作用,就必须将环境创设与主题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让环境成为传递教育信息、表达师生创意的舞台。如,在大班开展《闽南建筑》主题活动,幼儿通过收集整理“我知道的闽南建筑”“我喜欢的红砖民居”“家乡有名的古厝”等,并用自己的作品来布置主题环境,他们感到乐趣无穷。在陶艺塑造时,幼儿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小鱼、小鸟、帽子、风车、飞机等,还把它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一件件作品“开口说话”,既做到创意无极限,又进一步展示、丰富了环境本身。环境创设还可结合传统节日,如“春节”临近了,引导幼儿运用剪窗花、做灯笼、印年画等民间艺术手法,师生齐动手,把“闽南好地方”主题大厅打扮得更有年味,更显童趣,更具民俗特色,进一步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二、融入活动课程,提高认知能力
要选择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把传承民间艺术纳入幼儿园课程,纳入领域活动及主题进程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启蒙教育,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1.让一日生活融入课程。教师如何把民间艺术内容有机渗透在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是一项需要取舍的智慧。让民间艺术教育活动层次化、生活化,才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整体的民间艺术熏陶。如晨间接待时间,在播放儿童歌曲时逐步渗透民乐欣赏,让幼儿慢慢接受、喜欢优美的民间音乐;进餐前的等待过程中,在念诵儿歌中加入闽南童谣、答嘴鼓,让幼儿在朗朗上口的吟诵中更多了解闽南风土人情;饭后散步时,带着幼儿走进艺术长廊,观赏版画、印染、泥塑、剪纸等工艺品,感受神奇的民间艺术;午睡前,既给幼儿讲述轻松愉快的寓言故事,也适当穿插苏颂等闽台人物故事;午睡后可让民间音乐伴随着幼儿起床、穿衣,真正做到一日活动皆是教育、皆是课程。
2.在领域和主题活动中深化课程。民间艺术教育要产生更大的教育效果,不仅要把其融入领域和主题活动之中,还要积极探索利用主题活动来不断深化课程。因为只有随着主题的深入开展,才能更有利于启发和引导幼儿了解民间艺术的表现方式,提升幼儿对民间艺术的理解、欣赏和再创作水平。如:大班主题活动“闽南高甲戏”,若仅用介绍、欣赏、模仿等形式来感知是远远不够的,还可通过设计制作系列人物的服装、表演道具,尝试开展戏剧游戏等,满足幼儿的自我表现和探索创新。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根据主题教育活动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带领幼儿走进芗剧团、民间曲艺博物馆去参观,走入艺术品生产车间去体验……有趣的民间艺术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使幼儿学习的时间、空间、材料、背景得以大幅度的拓展,也使幼儿在社会环境的学习、欣赏和体验中,获得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
三、推进民间游戏,激发创新思维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方式,将优秀的民间传统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资源,不仅能加深幼儿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而且使教育过程更具情境性,更能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1.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创造性开展游戏活动。如,在开展“漂亮的民族服装”游戏活动前,教师为幼儿展示各种各样的服装秀,特别是观赏北京奥运会颁奖典礼,礼仪小姐穿着蓝色和白色互相辉映、素雅清秀的青花瓷礼服,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感知理解的过程中,不可过多地关注款式的丰富和层次的多样,而是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服饰的线条、颜色之美,让幼儿有意识地感受民族服装的艺术魅力。通过交流与分享,启发幼儿思考怎样的图案搭配才是美,怎样的色彩搭配最具特色。然后,教师提供海报、包装纸、旧报纸、购物袋等材料,引导幼儿大胆地运用色彩、线条、图形等符号,通过裁剪、拼贴自己动手制作各种民族服装。幼儿设计了一整套青花瓷、中国红以及水墨系列的民族服装,用剪纸、灯笼和刺绣来表现中国红的热烈,用代表吉祥的花卉、鱼鸟表现出青花瓷的淡雅,用浓淡不一的花鸟山水表现出水墨服饰的韵味,他们巧用独具风格的民间艺术元素,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童真世界。在“漂亮的民族服装”表演游戏中,当他们穿上自制的体现民间艺术的服饰,其思维更加开放,表情更加自信,表演更加无拘无束,不断推进游戏的内涵发展。
2.在民间传统游戏中寻找多元的教育契机。深入挖掘民间游戏本身所蕴藏的丰富元素,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的个性体验,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也能使一次游戏呈现多元化的教育效果。如,车鼓弄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歌舞艺术,它说唱合一、动作朴实、易学易演的风格深受闽南人喜爱。其独特的道具是蒲扇,游戏中幼儿对蒲扇表演的动作特别感兴趣,并在分组活动中逐步发现了问题———如何让各组使用的蒲扇有特色易分辨?让手中的蒲扇变得更漂亮?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独具特色的蒲扇,使车鼓弄的表演更加生动有趣。幼儿在做做玩玩的游戏中,从蒲扇的色彩及装饰效果进一步联想到中国龙,他们自发地把蒲扇首尾相连接成一条长龙,继而生成了表演舞龙的新游戏。这简易的蒲扇长龙引发了幼儿的无限创意,教师适机提供各种龙的造型图案供幼儿欣赏,于是幼儿运用了更多材料,制作出精巧的龙头、龙尾、草帽龙、簸箕龙、布龙……那别具特色的中国龙出现在户外活动、早操、表演游戏及艺术长廊,幼儿乐此不疲,百玩不厌。民间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我们要注意遴选、改良适合幼儿发展的民间游戏,让幼儿在参与游戏、享受游戏、拓展游戏的过程中,体验着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也促进其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四、挖掘家长资源,共促幼儿发展
民间艺术的启蒙教育是一种直接、有效、有趣、发展的学习情景,要充分挖掘家长中的民间艺术资源,整合社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力求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参与,同步教育,更好地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全面协调发展。
1.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家长的职业资源优势。邀请有经验的家长参与民间艺术“助教”,使教育手段凸显多元化。让具有不同的职业特点和专业特长的家长走进课堂,可拓展幼儿的学习领域。如:请就职于文化馆的家长走入班级,告诉幼儿家乡的礼仪、民俗,并引导幼儿欣赏高甲戏、歌仔戏、木偶戏等优秀剧种,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请巧手奶奶来园展示用小麦秆或者玉米皮编织艺术品,当看着这些简单的材料瞬间编成箩筐、草帽、小狗、小鹿等美不胜收的工艺品时,幼儿的掌声及欢呼声此起彼伏;还有家长把收藏的《老鼠嫁女》《三个和尚》《十二生肖》等民间剪纸作品让幼儿欣赏、讲故事,帮助幼儿了解丰富的民间传说……家长助教,不仅深化幼儿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也为幼儿园课程注入一股新鲜的力量,更让幼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人转”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对于我国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可以参照传统的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汲取传统民间艺术发展历程中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开拓创新,逐步引进和发展新文化。从这个层面上讲,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为我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参考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能够有行之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民间艺术那些优秀的艺术精髓在全面实现我国文化复兴的发展战略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民间艺术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在长期辛苦的劳作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孕育出来的简单质朴的艺术形式,甚至都不掺杂一点现代化的痕迹,它凝聚了劳苦大众无穷的汗水和心血,它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智慧和灵魂的结晶,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真实的思想情感的一种寄托和向往,是人们对生活无尚的热爱的一种态度的映照。“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之一,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意义重大。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很多国家都在争相竞逐着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以更好地全面实现文化建设战略,以更好地稳固自身的大国地位和整体综合实力的高水平。
2浅谈传承和发展“二人转”民间艺术所面临的瓶颈
2.1地域限制和语言传播上的障碍是首要解决问题
“二人转”是土生土长的东北民间艺术,主要遍布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辽宁省三个省份和的部分地区,加之其主要的艺术形式是东北方言,这一极具特色的地域性和语言性造就了“二人转”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反过来却也成了制约“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走出农村、走出东三省、走向城市、走向全国各地、不断发扬光大的一个很难跨越的障碍。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逐步向着城市化的趋势进军,不管是在衣食住行还是在吃喝玩乐方面都开始打上了城市的印记。而“二人转”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在其它的语言形式上,它采用的是带有强烈的地域符号的东北话,而不是大家都可以普遍接受的普通话,毫无疑问,这势必会给观众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即使对于懂“二人转”的观众而言,艺术本身很具有感染力,但对大多数不懂东北话的人们说,因为观众听不懂语言而全然无法理解真正的魅力和艺术价值所在。
2.2由地域限制和资金短缺引发的恶性循环效应
除了地域限制之外,我国的“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还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足够的将资金支持是有力推动和发展“二人转”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二人转”面临的经济难题亟待解决。随着人们对“二人转”的不断漠视和淡化“,二人转”开始慢慢从商业演出中退出,而正是因为商业演出机会的不断减少使得它们改善自身的口碑和表演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也是的赞助商开始放弃对“二人转”的赞助和投资,不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这就最终导致“二人转”日渐没落。如此下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这完全不利于“二人转”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3有效传播和发展“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有力举措
3.1.打破制约“二人转”发展的地域限制
要想排除人们因为语言沟通障碍而对“二人转”产生的这种排斥心理,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和亲睐“二人转”,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二人转”本身所包含着的这种巨大的艺术价值,我们必须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突破这种地域上的限制和语言沟通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好“二人转”本身的艺术魅力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好在其他地域的发展和普及。我们可以将其他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与“二人转”的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原有基础上做一些内容、语言和表演形式上的转变,适当的引入一些当地的语言和特色,从而能够使其他地狱的人开始慢慢接受这种转变,从而改变对“二人转”原有的并不全面的认识。这种地方文化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方式,能让二人转走出东北,有效地避免在发展过程中的地域局限性,使其更受全国观众所喜爱。
3.2注重培养“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的领头人物
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之所以被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专门的人员去研究、开发和不断地学习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才使得这些艺术形式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仍然能够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传统民间艺术不能单纯的只依靠那些老一辈的艺术家去传承和发展,更需要我们这些新生的力量去不断地研究、学习它,在不断地学习中理解它、感受它、去领悟它们本身所潜藏的巨大的艺术价值,只有真正的理解了这些民间艺术,我们才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去创新、去发展、去普及。普通艺人可作为艺术发展的推动者,但艺术的提升只能靠艺术带头人来实现。因此,培养“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的领头人物就显得非常关键。
4结束语
目前艺术学院倡导的学院派艺术在文化价值观念上是单一的、欧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也是单一的。民间艺术学科在中央美院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很快。尤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把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文化体系及教学体系率先引入中央美院教学中。美术教育应该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轨、与西方文化接轨、与民族民间艺术接轨。民间艺术学科在学院教育中的发展,涉及到艺术院校文化与艺术教育体系的扩展与整合。美术学院不仅要教西方的视觉价值体系,也要关注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的研究,实践、寻找一种符合这种艺术价值文化体系的教学方式。
我们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 ,明确高校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园地,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传承、创造、发展的主体。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也随之悄悄的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发展基础上的,其实也是要靠青年群体参与的。所以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审美教育引入高校是至关重要的。
一、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目标: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最初形态,作为我国美术传统的主流,作为今天应该重点研究的,主要是指那些“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那些“自然形态”的东西,而不是经过专业工作者“取之”、“用之”后再创作的东西。作为大学教育――一个智能、知识、信息集合的现代基地,不了解本民族的现实、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存在,而只去学习西方文化,那么大学教育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能力实现上将受到怀疑。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比东方的月亮圆。文化既要多元化,更要本土化。只有保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精神上独立、成熟起来。
二、研究视角、途径
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具有持久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复制品、批量产品泛滥的今天保持着神圣性、权威性、不可复制性,从而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生产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条件,陶冶不同地域居住者的气质。地产的资源,提供了在那个地区产生特定作品的物质基础。各民族的风格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各自特殊的爱好方式和心理因素。
1)“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保护与调研”――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象一个大海,每个人来到乡间田野,都会发现许多令人激动的民族民间艺术。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间艺术也随之悄然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然而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现状并不乐观,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随着乌江流域民族原生态民俗旅游市场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无止境、廉价的滥开发,由于对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价值认知肤浅,缺乏文化规划,对原生态文化艺术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近期形式有所改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也在积极准备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普查抢救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村庄和民间工艺、民间艺人进行有计划的考察和采访,文字记录、拍摄照片、录音采访、收集实物资料等同步进行,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考察调研、采风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并写出考察报告。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举办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民艺藏品展,目的也是在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兴趣。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意识到民艺在民众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表明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才能完成的,如同自然生态保护一样,它是全社会的义务。如果能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重视。应该说比仅仅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更有意义。
2)“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引入高校审美教育――在国家大范围推行基础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院有幸承担了“重庆市中学美术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实施以及在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探索,根据重庆市大农村的现状,在“新课标”的精神下,结合地域特色,开发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资源,建设特色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中央美术学院在国内高校率先将民族民间艺术正式、系统引入高等教育。标志着建国以来,真正开始了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把本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预示着更多与文化遗产相关新学科的延伸。目前中国民间美术史上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几乎是片空白,地方志上有零星记载。随着电脑广泛应用,许多画家用电脑喷绘取代画笔,我们的学生一上装饰图案、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只会想到用电脑做。提到外出写生只想到广西、陕西、云南丽江,而不想到乌江流域最具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龚滩、龙潭等地。说明我们以往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宣传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教育,本文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如苗族服饰审美功能研究、乌江流域传统建筑审美意识、乌江流域民俗文物审美情趣、乌江流域民族服饰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情感”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现代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蜡染艺术装饰图案美学特征等应用性研究,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引入高等教育,非美术专业学生可以选修,美术专业学生必修课。我们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今后他们走到哪里,就可以将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带到哪里。唤起更多的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
三、研究价值
一个民族的发展,基因是不能丢掉的。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上发展。我们相信本项研究形成的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应用性成果将会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我们应在继承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加强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探索,从民族精神、民族艺术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使自己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更扎实,更富于中国民族特色!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也是民风民俗的产物,不仅蕴涵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经验、知识,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真正的艺术魅力。也体现雅拙、粗诳的审美意向只有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才能真正自立于中华民族艺术之林,并对世界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晓勇.《乌江流域民族文化与色彩崇尚研究》.中国美
术出版总社,2004.5
[2]李晓勇.《土家族神秘的图腾崇拜》.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4.5
1.1河北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融合,是宝贵的民间艺术奇葩;吴桥杂技,以其道具乡土化、演员专业化著称,不但在乡野地方广受欢迎,而且在世界艺苑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磁州窑瓷器: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且集诗、书、画于一体,体现了民间工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由于其历史悠久,且不断出新,成了我国古代北方民窑最高水平的典范。可以说,以上这些河北民间艺术不仅独具艺术魅力,而且也有着深沉的文化内涵。
1.2河北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对悠久乡土文化生活的巧妙记录。无论是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还是唐山皮影等等,其题材大多以当地古老的文化民间、人们的农耕生活为主,并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曾经的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民间节日的庆祝都历历在目。其次是对执着真善美精神的诗意追求。造型精美技艺精湛的磁州窑瓷器,美轮美奂的民间剪纸,生动传神的唐山皮影等等都以其丰富的内蕴歌颂着真善美,鞭挞着假恶丑,它们既是燕赵文化鲜活的物态存在,也是燕赵儿女执意真善美精神的诗意追求。再次也是浓郁地域气质的深沉散发。不管是以粗犷、豪放、潇洒风格著称的磁州窑,还是以旺盛、磅礴、鲜活取胜的唐山皮影,燕赵艺术更多是一种家国大义与慷慨悲歌的气度,将燕赵人自信达观的地域性格尽收眼底。
2民间艺术传承在河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首先,民间艺术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诗意手段。民间艺术涉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文化的载体、文明的结果。她以它自身传统而独特的方式集聚在农村,民间艺术不仅表现了一种当代风俗,一种生活信仰,更是传承中国历史文明的一种诗意手段。其次,民间艺术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底蕴。民间艺术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的一种统一形式,凝聚着乡土人的精神,可以说地方民间艺术就是中国政治文化稳定的剂,是凝聚社会的黏合剂。再次,民间艺术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财富。民间艺术是河北省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间艺术以她淳朴的乡间民风吸引了更多的各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这也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是,现在不少的民间艺术日渐式微,甚至有的已经消亡。所以做好民间艺术等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已是刻不容缓。以下就河北民间艺术的传承提出一些拙见:
3河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依据得以传承的和日渐式微的民间艺术,笔者认为应该从艺术主体到艺术客体再到艺术受体三方面,也即从艺术生产到艺术消费各阶段进行思索,具体如下:
3.1传承人的传承和创新
传承人的传承和创新,即是对艺术主体的队伍进行建设。首先要让真正的民间艺人载入史册。那些叫得响,打得出的民间艺人,应该被历史和后人铭记。其次要让民间艺人家族扩大化。打破曾经的只授家人不授外人、只许男人演出不许女性上台等等传统习俗,另外可设立民间课堂,吸引多方人士,尤其可以将青少年引入民间文艺的殿堂,以便后继有人。再次要让优秀传承人有所奖励,还要扶持和帮助民间艺术团队。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从而促进各种民间艺术的传承与研究。
3.2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即是对艺术客体的技艺建设。首先要加大还原河北民艺的力度。我们要原汁原味地将艺术形态、工艺、材料等保留起来,还原出来,供学者、后人观摩、研究,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艺术,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其次要打造河北民艺经典品牌。这样才可以拥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再次,要创新民间艺术新面孔。保持民间艺术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创新形式,使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崭新的丰姿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绽放河北民艺之风。
3.3传播中的传承和创新
传播中的传承和创新,即是对艺术受体的观念建设。首先要创新民间艺术传承保护机制。政府应加强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积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为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并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认识,树立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增强全民保护民间文化的自觉性。其次要创新民间艺术传承的传播理念。走出传统言传身教式的行业传播圈子,借助媒介的力量进行传播。例如,广告传播、报纸、杂志,还可以扩大传播的方向,搭建展示平台。如旅游活动、比赛活动等以礼品藏品等形式进行传播交流。
4结语
当然民间艺术产业化还有其它方式,比如举办某种活动以宣传当地文化资源,呼吁更多人士参与到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中来,这些方式在排除沽名钓誉、某些人趁机捞一把的情况下,笔者以为是善的举措,值得推广。但本文只是就民间艺术的商品化进行评判,上述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马克思在论述古希腊神话时说:“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不朽的魅力呢?”②民间的造物艺术,是能够给予我们一种魅力的,我有一种感觉就是离开养育自己的家乡越久,就越怀念童年生活过的故土,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越怀念儿时曾经玩过的玩具、游戏。玩具一般是要亲自动手制作的才有意思,游戏则是一种继承的式样,但规则有时可以由伙伴们一起商量决定。也许是因为童心未泯,也许是对童心所具有的真诚的一种感慨,而真诚,我个人以为恰恰是民间艺术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品质。
当我面对一件件民间艺术品时确有一种激动的感觉,有的是儿时经常接触的,像年画、剪纸、面塑等等,还有工具像木工用的各种锯、刨子、尺规等,农民用的耧、耕地用的劐子等等,其它还有各地的刺绣、皮影、日常用品和少数民族的银饰、服装等等,看着这些工艺品,确如张道一先生所言“它们以自己独具的性格和形象,构成了一个非凡的艺术世界。在这世界中遨游,不仅会得到一种民族精神的鼓舞,激发出一种力量,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而我们的民族,就是用这样的才智,创造着自己的生活和文明的历史。”③长久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民间艺术产生的社会基础,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辉煌灿烂的成果,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没有功利思想的侵害而以真诚的精神理想渗透其间是其主要原因。
“当一个新的生命还在母体中孕育时,年轻的母亲们就已经为他生活的一切操劳了——绣着虎头的鞋,绣着辟五毒的肚兜,缀着长命锁的花帽,以及莲花形的小枕头,百纳锦的小棉被。从孩子出生的时候起,所看到的是一个浓郁色彩的天地,听到的是独特音调的摇篮曲,以至后来的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特别是一个农村姑娘,从少年起便学针线,剪窗花,做瑞饼;待到及笄年龄,便偷偷地为情人绣荷包,为自己制嫁衣;结婚后为子女操劳更是一番甘苦。实际上,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哪一方面不带着这种诗情画意呢?”④从张道一先生的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民间艺术的产生实不是因为物质的因素,物质财富是不能换来这种生活的,因为精神地追求渗透其间,基于对生活的热爱,民间艺术得以产生并绵延流长,延续至今。
我们知道,传统民间艺术的产生一是在城市的市民阶层中,一是在广大的民间,民间艺术只有在真实、简捷与创造性的艺术气氛中才会产生繁衍。在城市中,因为艺术活动较为集中,市民有机会熟悉这些艺术活动,因此能够真正培养人们正确地去理解艺术;在农村,许多人大量从事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每个人都理解和欣赏这样的艺术。当城市中的市民和农村中的农民还没有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时,那么他们的审美能力还是纯正的,对创造性艺术还是有追求的。但一旦伴随着产业化进行,功利主义的思想侵害到他们的心灵中,所谓的工业产业化影响到艺术——尤其是民间艺术——那么所有人的审美能力就要下降了。
将民间艺术进行产业化生产在当代社会确实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在一个物欲横流、精神缺失、审美异化的阶段里,社会上一些收入较少并且自负的人,没有找准方向,他们极其渴望用少量的金钱去购买一些装饰品,以显示他的生活品位。由于现代生活的便利,交通工具的发达,这些装饰品很快散布到各地,包括农村,甚至民间艺术尚未受到功利侵害的区域也未能幸免。民间艺术接触到功利主义,不啻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因为它带来了外来的有害倾向,损害了原先的清洁健康的环境气氛。这种气氛恰恰与功利主义相反,因为民间艺术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日常谋生的需要,也不是由于其它物质方面的原因,前面也提到过民间艺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内心的需要而发自内心的产物,只要这种情况还能保持,民间艺术就有产生的根基,就会有生存的力量。但一旦商品化、功利思想破坏了民间艺术的真正精神,那么民间艺术就不再是满足内心需要而发自内心的东西,却变成了为旅游者和礼品商店生产的商业化纪念品了。它不再是人们生活组成部分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一种物质利益的来源了。此时,民间艺术这种人们生活中的艺术形式,它的源头换成了外在的商品化的艺术品制造中心,这些商品化的、批量化的所谓艺术品,成为人的僵硬思想和冷漠的机器合作制造的最乏味的东西。
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其生产的商品所特有的低级趣味遍布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即使天真的孩子也未能幸免,这只要看一下现在孩子的玩具就明白了。对于孩子,我们本应用简单的玩具去引导孩子萌芽状态的想象力,让他自由地发展。可是实际不然,我们往往是从孩子对世界上的新奇事物开始有意识地感觉时起,人们就把光怪陆离、闪闪发光的小玩具塞到他的手中。这样,从幼儿园、家庭,直到市场、商店,成千上万种商品和用具,都带有着上述有害的低级趣味,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感染着所有的人,少年、青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穷人和富人,无一例外。面对这些,还有什么办法能够防止一般人的审美能力最后下降到那种暴发户式的粗俗水平呢?这种粗俗的低级趣味在当代是空前的,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种种努力,当然不是简单地利用产业化、商品化生产,而是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在协调的秩序状态中进行和谐思考,使它成为绝后的。
有机秩序是自然宇宙的真正原则。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像大自然一样,它是如此自然地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人们利用了与自然协调的原则进行艺术表现,民间艺术当然就会有生命的力量。但如果我们习惯了自然的和谐,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那么事物的发展在失去协调的状态时,必将会引来秩序的混乱,如同大自然一样。秩序的混乱所产生的后果只能是衰败和消亡,无论是对于大自然还是民间艺术,都是如此。
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提法,在笔者看来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提倡这个观点的人是从传承发展民间艺术这个善的角度来考虑,笔者认为将民间艺术产业化、商品化是不能改变目前民间艺术后续乏力的状态的。这个提法从表面上看好像普及了民间艺术,关心、从事的人员有所增加,但正如本文所述,民间艺术一旦被功利性色彩渗透其间,而缺乏了真诚的创造精神,那么产生的无非是粗俗浮夸、缺乏审美的商品,消耗了自然资源的同时为当代物质化社会又增添了一批物质垃圾。
传统民间艺术本是一颗品质优良的种子,本身孕育着旺盛的生命力。但如果让它成长还需要优质肥沃的土壤,在适当的气候、光照条件下,适时地浇水、施肥,精心培育,方能破土发芽,在没有人为破坏因素的前提下茁壮成长,最终枝繁叶茂。“要留住传统民间艺术,就要守护民间文化的生态,培养健全的文化土壤,正确对待民间文化传统,才能使民间艺术得以健康地传承,并获得文化艺术的新生。我们只有在重视自然生态及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文化、艺术与人类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完整、健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中,健全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使民间艺术合理传承与发展,也是民间艺术乃至民间文化的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⑤
注释:
①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18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转引自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374
③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374
④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374
⑤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