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情报管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服务理念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医学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医院图书馆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医学信息已逐渐成为医院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也更多地依赖于医学信息。作为医学信息贮存基地的医院图书馆,理所当然地将面向医疗信息市场,面向医院经营、管理和决策信息市场,面向医学信息服务及咨询市场。
国际图书情报界曾把2000年定为“知识管理年”,足见其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我国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作为医院图书馆,如何深入理解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核心能力建设,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核心服务模式,值得思考和探讨。
1医院图书馆核心能力的构建
医院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实质上就是依靠自身的信息资源来强化图书馆在医学信息领域竞争力的一种体现‘2j,可划分为多元载体文献的综合整序能力、多元载体环境下的文献获取能力和面向医疗市场竞争的医学情报信息服务能力。
1.1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核心竞争力是衡量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和文献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核心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必须具备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医院图书馆的各种特征及其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由资源、能力和知识三要素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2核心竞争力的基点
知识经济时代最具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并非仅限于图书馆的藏书和设备等软、硬件环境,其主要依附于图书馆员而存在,衡量医院图书馆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即基点就是馆员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核心能力的建立、提高与应用均离不开馆员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勇于接受挑战,在挑战中激发自己的潜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是新时期医学馆员的基本特征。
1.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核心竞争力是提升医院图书馆员核心能力的最佳途径。馆员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医学专业的学术判断能力,在不断的知识积累中,将获得的显性知识变为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并善于从知识中提取智慧,为医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活动创造内在价值。医院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特色资源优势,在考虑自身能力和资源优势基础上确立合理的竞争战略,建立创新的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知识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
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名词,知识管理目前尚无一个被众人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由于所站角度、立场、理解和需要的不同,各学者对“知识管理”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J。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管理是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的环境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管理理念也逐渐走近医院图书馆。
2.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是信息经过综合、归纳、分析及思考提炼后的深加工产物,是能给人类生命、生活和学习带来变化的一种模式,医学领域的一切相关知识,对医院的医、教、研活动均具有启迪、启动和促进作用。广义的知识管理还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和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及全过程的管理。
知识是思维的成果,知识只能通过人的能动创造性的发挥而产生,并依附于人而存在。信息管理的重点对象是显性知识,知识管理则既包括显性也包括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比之信息管理更加先进和完善,它充分矛U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知识管理的目的明确,强调知识的增值性和创新性。
2.2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科学已呈现出高度分化、高度融合、高速发展的“三高”趋势,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面对“浩如烟海”的医学信息,医院图书馆如何利用知识管理来构建和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目前面临的一大课题。美国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医院图书馆有必要建立知识型图书组织结构,调整图书馆组织体系,使之更加柔性化、便捷化和个性化,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其知识资源,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在图书馆内部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的、高度信任的文化氛围,工作流程中正式明确哪些知识必须保留下来,以便作为日后创新知识、创造新价值的基础,并形成知识共享的良好习惯。
3知识管理服务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医院图书馆必需以知识管理的服务理念来指导其服务模式的改革,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医院图书馆是实践性很强的领域,知识管理也不应拘泥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应通过分析和吸收知识管理思想的精华,提取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理念,并将此作为知识管理实践的切人点。
知识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以文献为单元的管理,代之以文献核心即知识为单元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将有利于更好地辅助医务人员实现临床医学的目标,给每一位病人提供一个最适合其疾病和本人情况的治疗方式,同时也突出了医院图书馆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从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图书馆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来看,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均是以知识管理服务为基础的,比如美国一些医学图书馆实施的“学科馆员”体系,就是按医学学科知识来组织和构建的,其服务对象包括医院的管理与决策者、临床各科专家和科研人员,并显示了很强的个性化服务特征。图书馆员根据读者的反馈信息,及时分析用户的兴趣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隐性知识,起到“医学信息经纪人”的作用。
医院图书馆利用其搜集、综合、分析、判断与整合信息资源的专业优势,对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小组开展追踪服务按专业特征和研究热点,将零散信息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后提供给读者。除此外,专题医学情报服务、全程跟踪情报调研服务、科技查新服务、定题文献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和文献翻译服务等均可纳入知识管理服务范畴。知识管理服务和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体,是“以人为本”和“个性化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
1.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管理被认为是在一定环境下解决大量资讯信息所带来的创新、组织与扩散问题的方法[1]。在公司管理中,知识管理意在构建一个数据化的知识系统,让公司在获得知识和资讯后进行分享、整理、记录和创新,这些累积的知识将用来指导企业的决策。而在图书情报学中,知识管理有更广义的理解,其中不仅有对知识的管理,还包括对与知识相关的一切无形资产的管理,把知识当作资源开发,是知识管理的中心思想。
知识管理的内涵。知识管理包含三个要素:以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和途径。知识管理因知识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而产生,其出发点是把知识当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掌握和利用知识视作提高竞争力的关键[2]。尽管在研究领域对知识管理的本质有多种不同看法,但知识管理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建立在人性化管理的基础之上,结合信息和资源管理而开创的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方式。
2.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关系
知识管理于上世纪末在国外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方面。当图书情报学的相关研究人员在接触到知识管理后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将知识管理运用到图书情报学的道路。在国外,多数大学的信息管理专业都已经把知识管理列入专业课程,以充实知识管理的理论,培养先进的图书情报管理人才;国外的许多图书情报机构也都设立了知识管理研究项目,坚持将新兴的管理模式引用到图书情报管理的实际应用当中。
在将知识管理用到图书情报学后,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知识管理被用在图书情报管理当中的首要原因是知识产业的发展,图书情报工作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作用下,更加看重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和利用知识,因此从企业管理中借鉴知识管理的模式。其次是因为图书情报学自身发展和创新的需要,信息技术的革新给当今信息环境带来极大的变化,知识管理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新时期的信息管理有较大实用价值,图书情报学在面对信息环境巨变的时候,便顺其自然的融入知识管理理念。最后,知识管理还对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作为知识管理的组成部分,图书情报学在知识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知识,通过不同的知识传播途径,最终把信息转化为知识[3]。知识管理是图书情报学最具生命力的延展点,给图书情报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3.知识管理下的图书情报学改革
图书情报学以知识为研究对象
以往的图书情报学是将文献当作研究对象,但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需求的增长下,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对象逐渐偏向于信息和知识。知识可以分为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以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图书情报工作属于客观知识研究,而主观知识的研究是知识管理理论拓展和实践深入的必然。因此,知识管理是主观知识研究和客观知识研究的结合。知识管理不仅使得图书情报学的知识重组,还为图书情报学在整个信息管理体系中找到了科学定位,从而适应当前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
3.2图书情报学研究内容发生变化
研究对象。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正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力求通过实践的创新提高图书情报学的价值。而知识管理的本质也是创新,与图书情报学的发展要求相契合。因此,对研究对象作有效调整,以知识管理为思想来整合图书情报信息,对知识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下的图书情报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理论和技术。图书情报学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同时引入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也紧密结合在其中,图书情报学以知识为中心的体系逐渐形成。知识内容的研究、数据的研究和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等各方面都体现着知识管理的知识创新思想,图书情报学很好的继承了知识管理丰富的内涵。
核心思想。以知识管理为途径的图书情报学的核心思想是建立知识组织体系,强化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组织取代了过去的信息组织,成为图书情报学的研究重点,包括知识结构、知识探究和知识存储等环节已经围绕其核心思想展开。将信息存储型的图书情报学转变为知识学习型管理模式,是知识管理带来的深刻改革。
3.3综合性图书情报学研究法产生
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被分为了三种方式,分别是哲学方法、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和图书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4]。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内容包含知识的传播和利用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是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不断趋向综合化发展。知识的科目繁多,需要有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来参与其中。例如对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除了需要社会科学的理论,还要有自然科学的方法,像数学研究的运用和计算机的运用等,都是图书情报学新体系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基石。
3.4图书情报学体系以知识为中心
作为生产知识和提高其应用效率的学科,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必然转变为知识,以知识为主要研究内容。改革后的图书情报学体系更像是经济体系,有着以知识为主体的生产及传播,所以,图书情报学体系需要将知识效益作为其科学体系建立的推动力。知识管理的模式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促进了图书情报学体系的改革,图书情报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横向学科。
3.5图书情报学教学改革
图书情报学的教育体系是图书情报学的重要分支,对图书情报学的发展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是推动图书情报学发展的持续力量,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在图书情报学的教学中开展。知识管理对知识的创新作用使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层次发生改变,其教学内容也必须作出重大调整。技术和方法的变革使图书情报学中传统的技术方法日渐落后,多学科的知识研究已经被提上图书情报的教学课程,形成了广泛而又紧密的教学知识体系。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改革预示着图书情报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扩展到企业或其他组织的管理人才,需要充分掌握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式。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关系密切,两者间形成相互促进的作用,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水平正在逐渐提高。要使知识管理途径下的图书情报学有更好的发展状态,就必须把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研究相结合,以知识为研究中心,以技术方法指导实际应用,图书情报学的科学水平将在知识管理的研究下日益提高。
(作者单位:冀北电力科学研究院)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资源脱颖而出,带来革命性变化。科学引导着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传递和使用知识提供路径和方法。”Yadagiri,S.强调,在迅速出现的数字纪元和知识社会,知识管理能够加速知识的传播,改善图书信息中心的业务程序,增强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其业界地位。美国学者Baker,ShirleyK.认为,在高校,在一些学科,高等教育和图书馆在巨大的机遇面前,要肩负起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的重任。盛小平教授基于文献计量法论证了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利用库恩的学科定义标准验证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KarlWiig在《知识管理:一门渊源久远的新兴学科》等文中强调,知识管理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包括管理科学、认知科学、经济学、教育方法、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技术科学在内的支撑性学科。伊朗学者Hazeri和澳大利亚学者Mar-tin及Sarrafzadeh认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隶属于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并强调其多维度,即涉及组织、企业、管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据调查,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机构也在积极引入知识管理,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图书情报界参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吴慰慈教授指出:“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图书情报学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都将产生大的飞跃。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知识管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知识管理不断从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方面颇有起色,逐渐确立了一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但实践超前、理论滞后是目前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2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3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3.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
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3.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3.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
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4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4.1学科定位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4.2研究对象
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
5案例分析
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6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
[论文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对图书情报学毕业生的职业技能需求,文章对国内外的有关调查成果进行了分析较,借鉴国外在图书情报学教育方面的改革经验,提出了缩小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距离的对策。
1引言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实践培养有用的人才。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不断面临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已经为社会各界输送了不少人才。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图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和就业范围在逐渐扩大,除了图书馆、信息中心等传统图书情报部门,政府机关、企业、IT行业、咨询公司、高等院校等对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
然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日趋“饱和”,大学毕业生“一职难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避免不了这种尴尬。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力市场对图书情报学教育所期待的职业技能培养需求,使毕业生能够既拥有专业技能又具有从容应对职业环境中其它严峻挑战的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的调查成果,借鉴国外在图书情报学教育方面的改革经验,提出了缩小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人力市场需求距离的对策。
2从调查统计看就业市场对图书情报学毕业生的技能需求
2.1国外学者的调查与分析
国外图书情报学界对如何培养出既具有本专业特色又在就业市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一直颇为关注。以英国为例,近20年来,不断有此类研究成果问世,如早在1987年Moore就从图书情报职业雇佣市场角度探讨了图书情报教育的发展问题。由于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变化很快,其他学者也在不同的年代对此问题进行过调查和研究,如Feather(2003)、Blankson—Hemans(2004)、Derek(2006)等人都有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成果问世。其中Derek与Yvonne于2005年做了一项名为“图书情报管理专业的就业技能调查”(Library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mployability Skills,LIMES)。该项目的特色是对英国的4家职业机构和11所图书情报学院进行了调查,从人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两个方面对就业技能进行了考察。从该调查的数据汇总来看,职业机构认为不同领域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各有特色,如下表所示:
调查中,当被问及哪些内容属于市场需求但图书情报院系的课程却普遍没有涉及的问题时,职业机构认为有以下几点:(1)对图书情报部门如何运作缺乏整体意识;(2)新毕业的学生对学历教育中所学到的技能如何运用到实践中还不甚清楚;(3)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IT技能,但缺少应用到内容分析与管理、对网络信息和知识的管理方面;(4)谈判协商技能以及如何应用到工作中也是课程中所没有包含的。职业机构还认为,目前图书情报院系所教授的课程不能说与职业技能不相关,有些传统的图书情报技能还是需要的,但关键是要“重新包装”,让学生了解如何将传统的知识应用到现代的实践当中。就拿编目和分类来说,应该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编目和分类的原理来处理数字文献。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大环境和各行业自身小环境的发展,在技能需求上可能会有些变化,但这种变化的周期相对不会很短,因此,来自职业机构的观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段时期内上述各领域对信息管理类人才技能的需求倾向。
2.2我国学者的调查与分析
我国图书情报界尽管很少从职业机构或用人单位的角度进行实证调查,但针对图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所作的就业情况、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的调查还是有一些。如程遥等通过对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图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问题。调查表明:27.03%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学生最具竞争力的条件是“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是“心理素质”和“各类证书、在校成绩、文凭”。应届硕士毕业生中认为自己具备独立科研创新能力的占70%;认为通过专业学习后,“沟通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的分别占28%和23%,而“创新能力”则被认为没有什么变化。
夏义挚在“信息管理类毕业生择业状况分析——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个案调查”一文中,根据调查结果对毕业生择业障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与教育相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2)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化;(3)现代信息管理与服务工作需要以多学科知识为背景,通才教育已是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必然趋势。
曹树金与邹薇曾在2006年做了“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需求实证研究”,调查对象为多家企业、政府部门、高校信息机构的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信息管理人员。根据调查结果,他们将信息管理所需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知识技能按照认知重要性程度进行了排序,并通过分析得知,不同岗位的信息管理人员所需具备知识技能存在的差异不大。
从以上调查可以归纳出目前与图书情报学专业有关的人力市场具有以下特点:(1)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择业面较以往更为宽泛,除传统的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等外,政府机关、金融机构、IT行业、科研院所及信息产业部门等也都有相关需求,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分布在信息决策咨询服务、信息的收集组织与传递、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管理教育培训等岗位;(2)虽然就业面宽了,但来自其它专业领域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大,比如计算机专业、信息系统管理相关专业等;(3)专才型人才需求呈下降趋势,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更受欢迎;(4)用人单位除了考察毕业生的在校成绩和专业基础,更注重实践能力;(5)对毕业生的情商要求甚至比智商更高,比如对其品格修养、组织协调、人际沟通、领导才能等非智力因素提出了较高要求。
3缩小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差距的对策
3.1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境况
在当今人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很多图书情报专业毕业生都或多或少有过尴尬和苦涩的求职经历:即使是本属于自己专业就业范围的图书馆、情报机构也不再优先考虑本专业的毕业生,而是青睐有其它学科背景的求职者。用人单位认为信息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先天不足,缺乏信息时代图书情报工作赖以生存的其他专业知识背景:认为对具有别的学科背景的人才进行信息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明显比对信息管理学专业毕业生灌输系统的第二专业知识容易得多。
另一方面,除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外,一个人的职业竞争力还包括自身的修养、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等。例如,在图书情报学毕业生青睐的职业中,企业中的CIO(Chief lnformaiton Officer),即首席信息师,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职位。这个职位就不是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就能胜任的,还必须具备管理协调和领导能力、分析与洞察能力、商业运营能力等广博的知识,才能制定组织内的信息资源管理策略,使信息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帮助企业良性发展。但是,目前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满足这需求的人才并不多见。
以上所述的就业状况已不是偶然现象,人力市场呼唤图书情报专业教育必须有所动作,为毕业牛打造更为广阔和光明的就业前景。
3.2国外图书情报界应对就业市场需求的改革措施
客观上说,任何领域的专业教育都会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有差距,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而教育需要有一个知识更新和整合的周期。从微观上来说,缩小专业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的距离需要从课程设置人手,在这方面英美图书情报领域的一些改革经验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
美国一些图书情报院系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每年都对所设置的课程进行调整,停开一些课程,新增一批课程,或对整个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总的趋势是由过去的机构导向转为信息的内容和用户导向,重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网络、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建设。一些院系对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也非常大,如伯克利加州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核心课程和专门领域课程模块均围绕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来设置。在北美,有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计划,即情报专业教育改革(KALIPER)(Kellogg—ALISE InformationProfessionals and Educational Refom),在各区域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图书情报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和变化。这项研究的成果将会对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和教育体系产生很大影响。
英国的很多图书情报教育机构都意识到了市场需求是教育的指南针。近年来,为了缩小专业教育与就业市场职业技能需求的差距,英国已经有一些项目对此作了努力。如图书馆联盟(1ibrary Association(LA))与图书情报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tists(IIS))合二为一组成了图书情报专特别研究院(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0n Professionals(CILIP)),为了与图书情报工作的特点相符合,他们对专业知汉和实践的教育制定了范围较宽的框架。另外一个是由英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中心(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Subject Centre for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s,(HEA—ICS))发起的LIMES项目(Library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mployability Skills),合作者来自多个院校,宗旨是教学资料的共建共享,即提供教学资料者,可以共享其他人的资料。这一方面以多方力量共同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料,避免重复劳动,同时又在客观上二为学生增强职业技能做出了贡献。目前已经有一课程的资料正在建设或者即将完成,一旦得到认可就可以为所有的英国图书情报学院提供使用。
除了在教材方面的改革外,英国一些院系还推行了模块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志向和能力来配置不同的课程模块,供学生按块选修。
在日本,也有一个教育改革项目名为LIPER(TheLibrary and Inofrmation Professions and Education Renewa1),该项目侧重考察日本未来图书情报教育体系与课程的发展趋势,改革与重组日本图书情报教育。
3.3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主要对策
我国图书情报院系的改革进程与英美相比要慢很多,力度和深度也还不够。很多改革策略和措施仍仅仅停留在探讨阶段,真正实施大刀阔斧改革的院系屈指可数。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院系也开始密切关注就业市场与专业教育的互动,并据此调整和改革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
在图书情报学教育培养层次方面,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进行调整,如邱均平构建了图书情报学三层次结构,分为专业层(本科)、应用层(硕士)、理论层(博士)。赖茂生也提出,图书情报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情报研究工作和信息处理与服务职业的需要。图书情报学教育发展到今天,必须转变模式,走与国际接轨的道路,退出本科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像许多国家(尤其美国和加拿大)一样,以培养硕士生为主。
从他们的观点中都体现了这样的理念:一定的退出,并不是完全放弃,而是重新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分工,这不是危机,而是一种进步和机遇。
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上,笔者认为,随着图书情报学与很多领域的不断交融,也为了毕业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图书情报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重视模块化配置。在这方面可以学习英国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兴趣、志向和能力来配置不同的课程模块,供学生按需选修。如果有些课程图书情报院系没有合适的师资开设,可以推荐学生到相关院系选修,充分利用大学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授课方式上,要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程项目、调研实习等等,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CN号
中国图书馆学报
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
CN11-2746/G2
大学图书馆学报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
CN11-2952/G2
图书情报工作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CN11-1541/G2
情报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CN11-2257/G3
图书情报知识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CN42-1085/G2
情报理论与实践
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
CN11-1762/G3
国家图书馆学刊
中国国家图书馆
CN11-4099/G2
情报杂志
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CN61-1167/G3
图书与情报
甘肃省图书馆
CN62-1026/G2
情报科学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吉林大学
CN22-1264/G2
图书馆杂志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上海图书馆
CN31-1108/G2
图书馆建设
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黑龙江省图书馆
CN23-1331/G2
情报资料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
CN11-1448/G3
图书馆论坛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CN44-1306/G2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CN11-2856/G2
图书馆学研究
吉林省图书馆
CN22-1052/G2
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CN43-1031/G2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协会等
CN12-1020/G2
档案学研究
中国档案学会
CN11-1226/G2
档案学通讯
中国人民大学
CN11-1450/G2
教育学学科拟收录来源期刊名单(36种)
远成职继类(4种)
期刊名称
主办(管)单位
CN号
开放教育研究
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上海电视大学
CN31-1724/G4
远程教育杂志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CN33-1304/G4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CN51-1580/G4
现代远距离教育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10至2015年安徽省将有12134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薄弱学校标准化改造,涉及中小学生524.4万人,分别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71.4%和全省义务教育中小学生总数的71%。2010-2011年度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以下简称“薄改项目”)各项设施设备的配备和建设已基本完成。按照国家和省颁标准为4357所学校配备了图书、2377所学校配备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4025所学校配备了教学仪器设备和体音美卫器材。为了解我省2010-2011年度 “薄改项目”实施后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总结经验,做好下一阶段工作,特开展本次调研。
二、调研内容
㈠项目学校已配备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情况。
㈡教学仪器设备采购配套资金的落实和采购、管理使用情况。
㈢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加强管理,促进应用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经验。
㈣中标供应商售后服务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㈤对做好管理使用及下一阶段采购配备工作的意见建议。
三、调研过程与方法
2013年6月17日至6月20日,安徽省教育厅抽调省、市、县(区)装备部门19人分四个组对芜湖市无为县(宣城市泾县、池州市贵池区、安庆市桐城市、阜阳市界首市、淮南市凤台县、蚌埠市五河县、宿州市泗县)等8市8县(区)的25所项目学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县(区)教育局对“薄改项目”管理和使用情况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召开座谈会,随机抽取项目学校实际查看,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详细了解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四、调研结果
㈠基本情况和经验做法。
从整个调研情况看,“薄改项目”实施后,各地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的情绪高涨,尤其是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已逐渐成为教师授课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
⒈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管理制度完善。
所调研县(区)教育局高度重视“薄改项目”工作,均成立了由县(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薄改项目”领导小组,并成立了项目工程办公室,全面负责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培训方案并下发相关文件,做到有章可循,落实责任人,强化责任管理。
⒉配套资金基本到位,采购、配送和安装已基本完成。
所调研的县(区),2010-2011年度“薄改项目”教学仪器设备配套资金已基本落实到位,并完成采购、配送和安装。
⒊培训得力,管理和使用人员素质普遍提升。
所调研县区均制订了“薄改项目”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开展了专职人员现场培训、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全体教师校本培训的三级培训工作,并结合本地实际编写了培训教材。培训工作扎实,管理使用人员水平普遍提高。
⒋管理措施得力,设备应用已初步展开。
所调研县(区)教育局均建立了图书室(馆)、实验室、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等功能室的管理使用制度下发学校,并制作标牌上墙。各校均安排懂业务、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学校各功能室管理员,并采取多种管理手段来促进设备的使用。
⒌教学仪器设备招标采购过程规范,设备质量较好。
所调研县(区)教学仪器设备类采购均能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程序进行,由县(区)级招标采购中心组织招标采购,采购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⒍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设备维护、维修、保养及时。
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在各县(区)均设有专门的售后服务点,大部分县(区)售后服务及时。
㈡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在教学仪器设备采购,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⒈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积极主动性不够。
教育技术装备不仅是基本的办学条件,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调研县(区)教育局对教育装备支撑课程改革,服务素质教育,助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工作中找不准位置,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逐步被边缘化。
⒉没有经费投入机制,后期管养费用不能保证。
完成标准化建设,所配备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设施投入正常使用以后,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以及使用费用(水电费、网络费、耗材费用、人员培训费用、辅属设施的建设费用等)大幅度提高,导致现有的生均公用经费不足以支撑学校的正常运转,学生数少的学校,更难以维系。
⒊装备管理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偏低,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现有管理员业务水平普遍不高,不能完全按照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他们的本职工作量已经很大,额外承担的管理维护任务也很重,无法集中精力做好设备和图书的管理维护。特别是图书和实验室管理培训力度不足,调研的大部分学校图书编码和实验室管理不规范,实验室使用记录不全。
⒋部分县(区)配套资金未到位,严重影响后续项目建设。
部分县区2010和2011年度的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将影响到后续的2012、2013年度的配套资金到位,这对“薄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全面完成将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㈢意见和建议
⒈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工作职责。
“薄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各级各部门(科室)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应避免责任不清,造成工作中互相推诿,任务不明,影响“薄改项目”顺利推进。
⒉健全装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市、县(区)教育装备机构建设,人员足额配备到位,提升装备工作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原有的管理方式和人员岗位设置已难以满足学校正常办学需要,建议省教育厅和省人事厅协商,增加各校实验室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及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编制,在中心学校以上的学校或以学区为单位设置专职管理员,并将实验管理员、图书管理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纳入教育系统职称评审系列,保护学校管理员的切身利益,提高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做好各项设备的管理使用工作。
⒊完善投入机制,保障长效运转。
“薄改项目”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完成后,后期使用、维护需要大量经费,目前的经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正常运转。建议两种方式解决:一是由政府设置专项经费,二是提高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⒋加大培训力度,实施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由于装备管理的专业性、业务性很强,各级教育部门急需建设一支业务精湛、水平较高的装备管理队伍,培养一批熟悉业务、扎实肯干的专业人才,所以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是保证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设备长期有效管理的关键。
⒌提高管理员待遇,合理折算工作量。
学校仪器设备管养难度大,管理员任务繁重,待遇不明确,容易挫伤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议出台政策性文件,将管理员的工作量折算成课时,提高管理员待遇,建立管理员的绩效机制。
⒍建立考评机制,推动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使用的全面开展
开展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使用督查评估工作,建立长效评估机制。鼓励多元化管理和创新使用,切实增强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设备使用效率。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小学、初中等)制定不同的评估标准,根据标准进行评估,并以适当的形式公布,这对县级管理部门和学校都会有很好的督促作用。
⒎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逐步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数字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的管理手段需要不断改进,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图书、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设备等要逐步实施数字化管理。
⒏加强对县(区)招标采购工作的指导。
各地在招标采购中存在招标流程不清楚,对一些仪器设备技术参数把握不准,对仪器设备的市场行情不了解等问题。通过加强对县(区)在规范招标采购流程,技术标书制作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采购到质优价廉的教学仪器设备,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图书;情报咨询服务;策略;研究
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主要是运用现代化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为读者服务,使读者能够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得知识,掌握图书情报等各类活动。这类工作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熟知图书馆和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过各类文学,例如:文献学、目录学、创博学、信息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而且有较强的检索能力。
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知识的传宝、情报的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立起了联系图书馆与社会的桥梁。
一、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的特点
(一)信息资源的多元化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中的文献由最初单一形式的纸质图书变成现在与网络、磁盘、电脑相结合的的形式,这样的转变使得服务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工作范围不只是文献图书,还包括电子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资源开始多元化。
(二)服务向跨越时空变化
网络的出现使得读者服务工作打破了时间还有地域的限制,使得访问历史久远和其他国家的书籍成为可能。图书馆的藏书毕竟有限,不可能保留所有种类和国家的书籍,但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当读者存在这种需求,就应该尽量满足,这是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所需要满足的。网络的出现实现了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查阅书籍的功能,而且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服务工作就可以继续进行。
(三)服务的公平化D变
以前,人们想要进入图书馆都要刷卡,而且还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当今社会更加注重公平、平等,所以在时代的发展要求下,图书馆逐渐向广大群众开放,成为时代的潮流趋势。每一个个体都有享受服务的权利。
(四)个性化服务的应运而生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一般情况下,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大多数是基于图书内容的服务,由于读者对信息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的产生,读者的个性化服务也应运而生,成为读者服务工作的一个趋势。
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上4个特点,其他还包括综合服务的产生等,由于图书资源形式的变化引起服务的改变,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研究得出做好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的策略。
二、做好图书服务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服务意识
作为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者不仅要从行动上表现的积极主动,而且要从思想上达到一种主动服务的意识,作为图书馆转变的重要标志,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更表明了发展的方向。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应当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态度,以人为本,积极主动的了解读者的需求,不仅要满足读者所提出的要求,更要为读者考虑接下来的需求进行服务。为读者介绍最新图书形势,获得最合适图书资源;向读者宣传各种专业知识,以及最佳的阅读方式。
(二)更新服务方式和内容
网络的出现为服务工作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着弊端。网络上的资源种类繁多,而且存放缺乏章法,不能够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所以服务工作应该立足于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为读者筛选、整理出适合读者的资源,对读者的需求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个人见解,为读者的决定出谋划策,参与读者的决策过程。由于读者需求的个性化,可以为读者所需要的资源进行跟踪分析,了解最新动态,提升图书馆资源的价值。社会在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进步,人们不再满足对原始数据的了解,更希望得到有用的提炼过的信息,因此要求工作人员根据读者需求加工、整理,得出有用的信息,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信息的价值。
(三)营造公平的环境
凭证进入图书馆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为了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无证时代已悄然而至。读者可以不再受证件的限制,可以自由进出图书馆,享受服务,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和认可。
(四)提供个性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指根据读者个人需求和特点,向读者推荐相关的资源和环境。个性化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态度,尊重读者的需求,在服务的过程中,要认识到人的尊严的重要性,发现人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不同需求,要用平等、宽容的心态去服务每一位读者。作为服务工作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认识问题,可以采用宣传卡片等手段打造一个人性化图书阅读环境,实现对读者贴切的关怀。
三、小结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这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图书情报咨询服务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进一步了解了读者的需求,完善了读者服务工作的技术和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跟随时展的脚步,不会被时代淘汰。
参考文献:
>> 面向信息公开的政务信息资源价值“自助”实现途径 政务信息资源的价值层次及其实现 浅谈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途径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 ESB整合政务信息资源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隐私保护方法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中的增值开发机制研究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的领域本体构建研究 浅谈政务信息资源在警务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形成动态更新的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分析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研究 论政务信息资源权属及其应用 论政务信息公开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基于聚类技术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基于知识管理思想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胡象明.论政府政策行为的价值取向[J].政治学研究,2000(2):38-45.
[6] 刘笑霞.论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13(6):9-14,30.
[7] 侯卫真.论政府信息化取向与信息能力构建[J].档案学通讯,2008(6):54-57.
[8] 王协舟,盛志喜.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基本认知及价值取向――基于政府与公众的双向视角[J].图书馆学研究,2009(6):57-61.
[9] 米平治.试论我国电子政务的价值取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4(2):27-29.
[10] 刘强、吴江.政府信息资源分类共享方式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4(10):77-83.
[11] 夏义.政府商业性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的市场化模式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7):121-124.
[12] 唐兴军,齐卫平.治理现代化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价值取向与现实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4(3):83-90.
[13] 段尧清,宋霞.政府信息公开的多层性价值取向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08,26(2):179-182,187.
[14] 罗贤春,庞进京.政务信息资源价值流模型及功效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3):20-26.
[15] 罗贤春,余波,姚明.信息链视角的电子政务发展阶段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4(6):35-40.
[16] 李广乾.论电子政务的社会职能[J].电子政务,2012(5):27-32.
[17] 辛静.新公共服务理论评析――兼论对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2008.
[18] (美)Janet V.Denhardt,Robert B.Denhardt.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9] 中国网信网.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6-23].http:///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shtml.
[20] 人民网.2014年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EB/OL].[2016-06-24].http://.cn/c/2014-07-24/111830571953.shtml.
[21] 唐绪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2] 罗贤春,庞进京.基于自媒体的政务信息传播“小世界”模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6):82-87.
[23] 余军华,袁文艺.公共治理:概念与内涵[J].中国行政管理,2013(12):52-55,115.
[24] 汪玉凯.“互联网+”是“互联网2.0+创新2.0”的新经济创新模式[J].办公自动化,2015(5):6-8.
[25] 刘红波,汪玉凯.互联网+政务:驱动社会治理创新[N].光明日报,2015-08-24 (11).
[26] Ali O,Soar J,Yong J.Impact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on E-government[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ies.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4(465):272-290.
一、 统计说明
本文以cnki中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为统计源,以篇名和关键词分别作为检索入口,以“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作为检索式,以精确检索的方式,共检索到文献152篇,去除不符主题和重复的文献,得到相关文献119篇,并根据结果从论文年代分布、论文期刊分布、地区分布和作者分布等方面结进行统计分析。
二、 统计结果分析
1、 的数量及年代分析
论文的发表数量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程度。而某一时期论文数量的多少, 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发展速度。表1是有关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情况。
表1 论文年代分布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总计
论文数
3
1
8
9
8
13
10
18
16
20
13
119
比例%
2.52
0.84
6.72
7.56
6.72
10.92
8.40
15.13
13.45
16.81
10.93
100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最早是1998年,20世纪以前的数量很少,仅占总数的3.36%。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献数量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2007年达到高峰,说明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经历了到由关注、到认识了解、再到探讨、实践、及经验总结的研究过程。另外,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2008年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文献比前几年略少,这一点值得注意。
2、 论文的发表期刊分析
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不仅是了解该领域的空间分布特点,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群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且还能为文献搜集和管理提供依据,为读者提供指导,还可以了解各刊物的办刊特点,有利于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的发展。
本文所统计的119篇文献,分别发表在72种期刊上,总体比较分散,但是论文的分布又具有相对集中性。从表2中可以看出,图书情报类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57.14%,说明图书情报专业期刊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的主要来源。表3列出了最多的前20种期刊,共发表了论文69篇,占论文总数的57.98%,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情报源。根据布德拉福定律,核心期刊区所载论文量要占总论文量的1 /3,可以将前8种期刊认为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核心期刊。
表2 期刊类别分布情况
期刊类别
期刊种数/种
论文数/篇
论文所占比例%
图书情报专业期刊
27
68
57.14
学报
15
16
13.45
其他
30
35
29.41
总计
73
119
100
表3 期刊分布
期刊名称
数/篇
所占比例%
情报科学
8
6.72
图书情报工作
6
5.04
图书馆学研究
5
4.20
现代情报
5
4.20
中国图书馆学报
5
4.20
情报杂志
4
3.36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4
3.36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3
2.52
图书馆论坛
3
2.52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3
2.52
高校图书馆工作
2
1.68
图书馆杂志
2
1.68
情报学报
2
1.68
河南图书馆学刊
2
1.68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
1.68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
1.68
科技资讯
2
1.68
电脑知识与技术
2
1.68
甘肃科技纵横
2
1.68
中国科技信息
2
1.68
3、 论文被引情况分析
在统计的119篇文献中,被引的论文共有篇76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十篇文献如下:
表4 论文被引情况分布
论文题目
著者
刊名
年份
被引次数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
管理(一)——从技术角度的分析
马费成,陈锐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1-15
122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研究
吴慰慈,张久珍
情报科学
2001-1-25
69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
管理(三)——从人文角度的分析
马费成,陈锐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5-15
33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
管理(二)——从经济角度的分析
马费成,陈锐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8-3-15
32
基于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黄明杰,张萍
图书情报工作
2002-6-18
27
试析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李莹
情报科学
2000-4-25
27
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研究(3)
——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技术及其规避行为的法律对策
邱均平,陈敬全
图书馆建设
2003-5-25
27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纲
靖继鹏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0-5-15
26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研究
王海波,汤珊红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5-25
25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初探
皮介郑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1-3-25
24
从表4中可以看出,以上十几位作者撰写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论文被引次数都很高,说明其论文影响力大,可以看作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重量级的论文,尤其是武汉大学的马费成等人写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一文被引频率最高,无人能及。
4、 论文作者分析
(1) 作者合著情况分析
研究论文的合著现象, 一方面可以反映研究论文的深度和广度, 以及该研究领域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等;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弄清合作的特点以及影响合作的主要因素, 有助于组织合作研究。合著度是指某一时期内刊物载文的篇均著者数, 合著率则为刊物合著论文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文的作者合著情况见表5。
由表5中可以看出,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论文主要以个人独著为主,共82篇,占所有论文的68.91%,但从整体上看,每年的独著论文数时高时低,在2005年达到高峰,总体呈现出很不稳定的状态。另外,从表5中还可以看出,每年的论文合著率也很不稳定。这充分说明,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发展, 合作研究将会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一大趋势。
表5 论文作者合著情况
形式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合计
比例%
独著论文数/篇
1
7
6
4
9
10
17
11
8
9
82
68.91
2人合著论文数/篇
3
1
1
3
3
1
3
9
3
27
22.69
3人以上合著论文数
2
1
1
2
3
1
10
8.4
合著度
2
1
1.13
1.56
1.63
1.46
1
1.06
1.44
1.75
1.38
—
—
合著率%
100
12.5
33.33
50.00
30.77
5.56
31.25
60.00
30.77
—
—
(2) 作者地区分布情况分析
分析研究作者的地域分布,可以了解各地区图书情报学项目研究的基本情况,揭示各地区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小,为国家统一协调项目研究力量和项目分布提供参考数据。在统计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关于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论文遍及了全国的28个省市自治区。表6表明发文最多的前10个省市分别为湖北、北京、湖南、黑龙江、吉林、广东、山东、辽宁、浙江、河南和甘肃。这10个省市共计发文87篇,占论文总数的73.11%。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地区是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水平最高、最普及的地区。其中,尤其是湖北省,数最多,远远领先于其他省市地区,此外,湖北省的论文中绝大多数都是武汉地区发表的,特别是武汉大学,说明在研究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方面湖北武汉地区有很强的一批专家和学者,对该领域有着自己比较独到的见解,为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很多努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地区分布非常不平衡,地区差异很大,其他地区也应该积极努力,投入力量,紧跟上全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脚步,使我国关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表6 论文作者地区分布
地区
数/篇
所占比例%
湖北
20
16.81
北京
9
7.56
湖南
9
7.56
黑龙江
9
7.56
吉林
7
5.88
广东
7
5.88
山东
6
5.04
辽宁
6
5.04
浙江
5
4.21
河南
5
4.21
甘肃
4
3.36
5、 论文的内容主题分布情况分析
从统计分析可知,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内容分布极不平衡。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理论研究 这类论文一般都是对网络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概念、构成要素、类型、特征的研究,论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现存问题或必要性的。在调查中,共有33篇论文探讨了这方面的内容。调查显示,国内学者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多倾向于:其是“信息管理学”中新近产生的一个分支,并没有达到能成为相对独立学科的程度。在调查的论文中,并没有专门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学”及其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体系结构、学科性质、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史及未来发展、学科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等的论述,而多是在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及“信息研究”等学科,进行学科研究总结与展望时,提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进展。而论述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引用泰宏教授提出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者的集成构成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构架。
马费成、陈锐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系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其分别从技术、人文和经济的角度讨论了面向高速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组织和利用的问题。而靖继鹏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论纲》在分析比较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传统信息资源管理差异的基础上, 概论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其主要研究内容则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业务环节, 其模式是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维构架。贾春华的《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值得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较专注地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重点领域、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他认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是网络信息资源分布特点与规律的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研究、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和网络信息服务等方面。另外,尹艾蓝、李曙光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及其管理探讨》则创造性地把书签式管理模式、搜索引擎管理模式、书目控制管理模式列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把人文管理、技术管理列为管理手段。
(2)企业与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
主要是企业与图书馆如何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收集与构建工作。本次调查中,涉及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论文共有18篇。刘海燕等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管理》中立足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全面分析了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曹秋霞的《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探析》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剖析,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改进的几个问题。张丽辉的《浅谈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改进》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及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改进策略。冷伏海、孙扬民的《面向我国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在分析中小企业的信息需求与管理的基础上, 结合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给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及针对这种模式的实施过程。
(3)描述与组织研究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就是:如何准确、全面揭示每个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特征,并通过有序组织,来调整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可见,对网络信息资源揭示与组织,是提高其利用效率的前提,也是业内人士探索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本次调查中,共有14篇论文涉及到这一领域。
袁红梅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元数据》中提出了元数据的3 种格式,4 种类型,讨论了元数据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丁晓红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刍议》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介绍了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的原则和几种方式, 进一步提出网络信息资源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及图书馆应采取的对策。王海波、汤珊红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研究》论述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对如何更好地组织与揭示网络信息资源提出了一些看法。对未来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学者们提出的设想是:“从组织者角度,网络信息组织要简便,扩充性、专业性、及处理能力都要强;从用户角度,网络信息组织要易于查询,满足个性化需求;从技术角度,网络信息组织应向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知识组织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实现知识挖掘。”。
(4)信息开发研究
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与前提,信息服务在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组织的基础上才可能有高效率。网络信息服务更是以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开发为前提。在本次统计中,共有7篇论文涉及了这一领域。
王怀惠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概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概念及其重要性, 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值得重视的技术, 提出了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建议。辛春华在《论我国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开发与管理》在分析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资源网络化开发的战略目标与利用原则, 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配置及其优化。
(5)系统管理的研究
主要涉及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总体过程、策略、方案及有序运行的条件、机制与障碍等微观环境的研究。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由一系列工作程序构成的,调查中有7篇论文是将其作为一个总体来进行讨论的。如:《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运作机理探讨》中,作者邓克武提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运作机理包括:网络信息的采集和网络信息的组织。建立一个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对特定的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有序化并经常剔旧纳新,是非常必要的。”马惠君在《谈构建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则针对网络信息的特点,分别从技术角度、法律角度以及人文社会角度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创造绿色、安全的网络信息环境。
(6)信息服务研究
网络信息服务是信息工作者直接面向用户的“前沿”,网络的应用、信息特征的转变等因素,都使信息咨询工作产生新的方式和突破。本次调查中关于信息资源服务研究的论文有4篇。
谭兆民的《试论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服务》提出了开展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的6种方法:网上导航服务、公共网上查询服务、馆际互借和文件传送服务、系统开发服务、联机检索服务和因特网网络资源服务等。朱淑芸、朱钜锋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就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工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丁立萍在《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与对策》中提出目前图书馆信息服务存在着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无序、信息开发肤浅, 馆员素质低, 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战略重点, 应对网络信息资源加强管理, 开展多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 加强特色馆藏建设, 提高读者服务的信息质量, 加强文献信息队伍建设, 使图书馆信息服务具有资源共享、特色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7)信息政策研究
主要是用国家机器的手段进行的控制与引导、制定相应法规的研究。有5篇文章论及国家信息资源政策,如《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政策调控与实施机制研究》、《浅论我国信息网络环境的政策体系》等。还有就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法律研究。
查先进的《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阐述了高速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国家信息政策需求、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目标和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国家信息政策内容框架。彭晨曦, 尹锋的《国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及其启示》通过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的对比,在分析了国外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建设的重要特点与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信息政策法规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8)信息检索研究
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策略、检索工具改进、及新的支持技术的研究论文,在这次调查中有3篇。范超英、曹芸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检索的工具——全文检索系统》介绍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与检索的工具—全文检索系统的功能特点、构成及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
王纯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www 搜索引擎》认为搜索引擎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搜索引擎众多, 各具特色, 分析常用搜索引擎的类型与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用户可依此选择合适自己的检索工具。
(9)其他方面的研究
除了以上几个内容外,还有许多涉及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很多内容, 如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网站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对其影响、人文因素、管理安全、人员的思维结构、人才培养研究、目录学及计量学的应用等。
通过论文调查,笔者发现,国内对于用户的分析研究,用户利用网上信息资源的研究:如用户网络信息需求的决定因素、表现形式与满足方式,用户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行为与心理,用户潜在信息资源的开发、用户的教育等很少。可能与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起步晚、条件落后的情况以及用户的信息意识薄弱有关。但是,随着我国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相信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会越来越丰富,相关理论与方法会越来越成熟。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