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

第1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整合

我结合陕旅游出版社五年级上册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第一课时案例,阐述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材进行整合。

一、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掌握十二个月份名称、1~31序数词以及通过重点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操练,学会询问某人的生日,要学的新单词达三十六个之多,自然本节课的难点是有关月份、序数词的单词教学。于是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拿出其中的几点分两步来解决。

1.学十二个月的十三个单词(加上month)

传统的黑板或幻灯片呈现的只是单词,若逐一加上音标花时过多;若音标跟单词同时出现,学生觉得要学那么多内容,心理负担过重,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完全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课前的一首Flash歌曲the months,熟悉的歌曲旋律(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已经调节起学生的兴奋中枢神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2.序数词的单词教学

学生刚在Unit 7 How much are the pants?中学了基数词,而序数词是在基数词的基础上变化而来,弄懂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就能快速读会、记住序数词,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二、教学实践

在第五环节中,由猜自己生日到询问学生生日,继而开展小组合作调查同伴生日,然后我利用投影仪就其中某组的调查结果开展听说示范练习,随后他们进行听说训练,最后由两个学生做调查汇报,就此话题,我问及他们父母的生日,在他们茫然回答不了的时候,我教育他们要关心他们的父母,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育。由此可见,多媒体与英语教材的整合能使课堂生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使我们的教师、学生、学习伙伴进行多元化的信息交互,从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第2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环境;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定量分析案例;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4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放羊式”、“鸭填式”传统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学校要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全新的教学目标,走上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道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断推动教学事业向前发展。在素质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扮演着关键性角色,要不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遵循相关原则,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概述

就定量分析来说,用数量描述研究的相关课堂教学,用客观、准确的数据合理评价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师生之间互动的情况。以此为基础,正确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整合和多媒体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有着怎样的必然性,不断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率。弗兰德斯互动系统简称为FIAS,属于一种课堂行为分析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教育家弗兰德斯提出。该系统并不是由单一成分组成,即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观察、记录编码的相关标准,用于显示、分析相关数据,使研究目标迁移矩阵。

二、观察、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

以观察、记录编码规定标准是为基点,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在课堂观察过程中主要采用时间抽样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观察者需要每隔三秒钟,以编码系统量表为基点,分类记下在课堂教学中对应的编码。一节45分钟的课,大概需要九百个编码,而这些编码能够以时间为媒介,对课堂中先后发生的事情准确、客观地反映出来。对于这些事件来说,需要根据时间顺序,构成一个序列,充分反映课堂教学结构、教学风格以及模式。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行为是非常复杂的。面对这种情况,该系统制定了对应的观察原则,使观察者能够准确、客观地对师生语言行为类别进行判断。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知道某种语言行为属于哪一类型,不能选择弗兰德斯互动分析表中第五项,也不能选择其中第十项。二是:如果在三秒内,出现很多的语言行为,一定要把所有语言行为准确记录下来。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叫到某位学生,这便属于其中的第四项。学生正确回答相关问题之后,教师再次重复,属于其中的第二项。同样,教师并不是以一种嘲笑态度和学生开玩笑,也属于该种类型。但在教师话语中,带有讥讽、挖苦的味道,则属于第七项。下面是相关的弗兰德斯互动系统分析类表。

三、课例分析“学会沟通,让心靠近”

3.1教学过程描述

就教学过程描述而言,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本堂课教学内容,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看心理画。在观看之后,需要进行热身活动,可以让学生折,并向班级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折纸作品。以折纸作品为基点,引出相关话题,为什么使用相同的纸张,在相同的指导下,折出的形状各不相同,创设问题情境。以故事《三季人》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折出相同的形状?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探讨该问题。同时,在学生探讨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游戏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学生需要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认真聆听,更好地了解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第二、教学活动。在上课之前,教师要以本堂课教学内容为媒介,制作相关的PPT课件。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制作折纸作品。在完成之后,需要收集、展示学生的折纸作品,提出相关问题,教师讲授相关内容,学生可以对不清楚的地方提出质疑。同时,在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怎样的言语行为才会受到尊重,规范自己的不良行为。第三、学生活动。在学生活动方面,先要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观看对应的视频,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根据视频中的提示语,相关规定来折纸。然后,师生一起欣赏班级中每位学生的作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仔细聆听,发现存在的问题,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以对应的数据统计、矩形表格分析为基点,分析学生的语言行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学校教学中,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把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师生都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全面而客观地了解班级中每位学生,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融入到学生中,多关心班级学生的成长,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面对社会中各种现象,健康成长。

第3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16-03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绝大多数是由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或软件工程等专业分化、扩展而成,绝大部分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是技术能力强,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和教育、心理方面的基础薄弱。很多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往往是技术取向,即“以技术支持教学”,把自身定位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支持者,在学校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这样,既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也不利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发展。而在国际上,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已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AECT2005年提出“教育技术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根据这个定义,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技术支持者,而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开发者、利用者、管理者和评价者。这样,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则意味着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然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该同时具备较强的技术背景和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背景。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教育心理学的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成效。对此,本文不仅对教育技术专业中教育心理学教学的突出问题和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同时,介绍了实际教学改革的流程和措施以及改革效果,最后对整个教学改革研究进行简要的总结。

一、教育技术专业中教育心理学教学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心理学教学问题集中表现在对专业实践的影响较弱,理论和实践相剥离。学生缺乏对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心理规律的深入了解,难以融会贯通,更难以建立起理论知识、教学实践和技术开发应用之间的联系。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教学目标上注重认知,忽视情感技能的培养,尤其是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培养。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独立的设计开发者相当重要。

2.教学内容上缺乏针对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材内容设置与教育技术专业实践缺乏紧密联系。

3.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执行者和评价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过程,也就难以从实践角度深化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

4.教学评价以教师主导的终结性评价为主,缺乏过程性评价和学生参与,学生没有机会锻炼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要对当前的教育心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加强教育心理学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实践应用技能上的作用,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各环节上同时入手。

二、教学改革流程与措施

1.教学目标制定。根据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可分为如下三级目标:基本目标(认知技能):掌握基本教与学的规律。能识记、理解专业术语的内涵和重要的教学、学习理论方面的内容。中级目标(应用能力):应用和实践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能力。能基于基本教学规律对具体教学案例和材料进行分析;能运用教学规律指导自身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高级技能(综合技能):自主学习、合作和研究能力。掌握教育心理学学习策略和文献检索、阅读策略;能就专业词汇查阅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画出知识结构网络;小组成员能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

2.教材选取。教材能为领域知识的掌握提供稳定而基本的图式和框架,但认知弹性理论的提出者Spiro认为,知识结构的过于模块化和固化会阻碍学生的迁移能力,针对复杂和结构不良领域的学习,应以多角度呈现信息,并利用能提供不同范例的多种研究案例。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桥梁学科,学生的应用迁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显然,认知弹性理论倡导的学习环境设计和超文本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难以直接实现,而且会令课堂教学失去有效控制。为了帮助学生灵活建构知识、提升理论实践结合能力,在教材选择方面,本课程同时选用了两本特色各异、篇章结构迥然各异的教材,以国内教育心理学名家莫雷教授的《教育心理学》为主,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为辅。前者特点是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后者特点是侧重应用,实践性强,符合教育技术专业对教育心理学理论教学的要求。同时使用两本教材可以有效利用两种教材特点,取长补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网络的不同体系。

3.教学方式调整。过去的教学常用模式为前半部分由教师讲授基础理论部分,后半部分由学生讲授专题。这种模式的初衷一方面考虑到基础理论部分非常重要,学生缺乏相关经验和背景可能不易理解;另一方面考虑到基础理论部分较难自学,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辅导。然而,这种教学方式简单将教学内容分割成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不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学生教学实践的机会大大缩减。必须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使其也成为一个教学者和评价者,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审视,深化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解,反思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与渗透。为此,教学策略的选择主要结合三种教学模式:合作学习(cooperation learning)、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和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合作学习是指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并达成其共同目标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目前合作学习在大学课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上,在教育心理学教学当中是否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还需要实证研究进行检验。抛锚式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和知识获取(意义建构)等教学环节,将问题建立在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之上,令学生通过主动搜集和分析材料、数据,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维果茨基教学思想的支架式教学,亦推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针对传统的教师控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重新规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教师通过为学习者提供适宜的挑战和支持的环境,培养学习者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学习者独立学习的能力,强调儿童的自我建构与自我发展。但是,由于经验、能力等的限制,学习者的自我建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启发、讨论、提问等方式为学习者的学习发展提供方向,以减少学习者的许多无谓努力,使学习者能以最适宜的速度、合目的性地发展。然而,当学习者的能力增长时,教师必须将学习的管理权逐渐移交给学习者。综合上述教学模式,本次课程除8学时由教师精讲基本学习理论外,其余学时主要采用学生“自学—讲课—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其余章节。该方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为:课前教师进行导学,提供学习重点、难点,以及案例和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学案以小组形式进行自学,并准备课堂讲课;课程前半段随机抽取小组上台讲课;课程后半段进行组间讨论和教师评价。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特色:①“自学—讲课—讨论”方式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这种“从学到教”的角色转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认知理解深度提出了挑战,增大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压力,丰富了学生的直观实践经验,使之迸发出学习积极性,从而将课堂真正转变为学生的课堂;②“自学—讲课—讨论”方式深化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参与讲课过程中,学生必须对教材、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对教学呈现方式进行选择,在讨论中他们还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这些体验可以让学生对教学过程具有直观而又理性的认识,为他们未来对基于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③始终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始时,以自愿分组的形式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约4~5人。在课程中,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给予以下三方面的指导和监控:第一是奖励互赖,小组成绩将占总成绩的40%;第二是课堂展示,最后10分钟每小组需报告合作过程和责任分配;第三是评价整改,教师针对学生合作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给予具体解决建议。这些举措增强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果;④教师支持和学生合作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随时可以就讲课的内容与老师进行提问和讨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澄清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他们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展示过程及课中讨论提问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理解误区,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反馈意见。

4.教学评价手段多样。为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锻炼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能力,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评价内容包括“讲课”、“研究”、“识记”三方面,最终课程成绩由三方面成绩组成:“小组成绩”(课堂展示成绩)占40%,“个人表现成绩”(组内表现)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②评价主体从教师转化为教师和学生相结合,如每节课给学生小组分发“课堂讲课评价表”,要求各组学生根据每组讲课情况进行评价,取各组评价得分和教师评价得分的均值作为“课堂展示成绩”;整体课程结束后,学生为小组合作效果和各组员表现进行评价,记入“个人表现成绩”中。

因此,新评价体制中弱化了对知识识记和教师评价的权重,着重通过日常作业的表现性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本课程改革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各环节上同时入手,试图探索出符合当今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整个实践过程来看,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其中有三点经验值得推广:一是理论课和实践相融合。理论课不仅应当教授学生理论,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实践的教学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二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课程讲课、导学自学、合作学习、抛锚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其根本在于肯定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价值;三是教学改革是整体系统的流程。本次改革从低、中、高三个层面设计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引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选择。从目标到评价,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改革,确保了改革的一致性,从而在根本上为改革成功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及课程体系[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9-12.

[2]贾志斌.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析——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5(7):73-76.

[3]盛群力.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技术学联盟:促进学习者认知变化——与理查德·梅耶教授访谈[J].远程教育杂志,2008(10):21-26.

[4]郝宁.以教育心理学视角看当前网络教育存在的缺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51-55.

[5]钟震颖.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的评价与构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8-101.

[6]刘儒德,伍新春,姚梅林.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J].心理科学,2004,27(3):753-754.

[7]李康.试论认知弹性理论的学习环境设计思想[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10-13.

[8]莫雷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7.

[9](美)Robert Slavin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第7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36.

[10]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45-47.

[11]陈桂芳.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6):52-53.

[12]王海珊.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30(1):140-143.

第4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自我剖析;案例教学;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个体内心世界领域的心理科学,学习人格心理学首先要让学生分析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作为心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全面透彻剖析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别人,了解每个人的人格特异性。这样一门探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学科,如果单纯进行理论讲解,没有学会实际分析人的性格特点,那么,学习本门课程就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自我剖析、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先学会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推演分析别人的心理特点,把不同流派和不同理论家的观点都可以运用在个体分析中。

一、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大部分学生对待专业课比较认真,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学生对待这门课有较多期待,能投入更多的热情,教师如果能在学生较高热情基础上,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案例教学,就能强化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讨论分析是个案教学的主要手段,案例是学生自身相关经历以及自我剖析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案例促使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质疑能力,是教学的必要目标,案例教学可以作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活动,较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把书本知识和学生自身特点融为一体,能让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及成长经历,案例教学以课堂分析讨论、小组学习、解决问题作为主要途径,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学习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主动性。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却没有提高。因此,可以在课堂中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实现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在具体现象和人格特征的分析中。分析讨论的过程是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应变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从而,为专业学习提供保障。新课程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案例教学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加强教学相长的体验。

二、人格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为包头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选用郑雪主编的《人格心理学》,该教材系统性强,各个理论流派知识连贯,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笔者基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把教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专业知识的讲解,第二部分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作用是服务于专业知识的讲授,使专业知识更加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选取案例

人格心理学的案例可以选取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的生活事件,也可以是个体特点的自我剖析,还可以是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创伤性事件。同时,我们在课堂上要强调,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都应该遵守“保密原则”,对每一位学生提供的案例,只供课堂学习,不能私下议论,更不能传播,同时对每一个案例,在课堂前需经学生同意作为教学个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共同学习讨论,在讨论中使用的案例不是随意列举的例子,而应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在尊重个案学生本意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设计研讨的事例。案例运用得当,可以帮助学生应用知识,提高技能,还能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人格特点。

(二)呈现案例

选择合适的案例后,就要把它呈现在课堂上。人格心理学案例大多采用自我剖析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己描述具体事件发生时间、过程、当时的心理感受,以及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再次提及此事件时的感受。通过学生自己描述,可以观察学生的声音、表情、语言和动作,甚至一部分学生在陈述案例时痛哭流涕或欲言又止,通过这样一系列微表情和语言都能让学生们更准确地体会这个案例,更好地分析个体的心理过程。同时,这样的释放和倾诉也能让案例本人得到一定的心理疏导,许多压抑在心里的问题随着倾诉逐渐释怀,反而能让案例本人在这件事件中的阴影消失。这类案例分析安排的时间应该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之后,这样在巩固课本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进行知识的应用具体化,能让学生把两者统一起来。

(三)指导分析

对于学生提出来的个人案例,同学们未必把握个案的核心内容,也不能快速分析个人的个性特点,这也是个体案例教学的优势,它通过教师启发性指导,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析个案描述的事件与个人人格特点的相关性,进而引发学生主动地思考自己的心理特点。

(四)课堂讨论

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必要环节,是检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情况、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参照对比,进行自我分析的有效手段。课堂讨论一般按人数划分为若干小组并让每名小组成员把自己的思考、观点、疑惑都表达出来,然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们主动性和参与性。课堂讨论的过程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个案讨论中了解别人的观点,学会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考方式。在讨论过程中,需要教师管理课堂,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及时指导,使学生始终围绕个案进行讨论分析,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完全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纵深分析,拓展广度,尽量避免表露教师的观点,以免给学生过多的心理暗示。

(五)课堂总结

个案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给予总结,对学生表达的观点、思考的方向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专业知识在个案中的运用,分析个案中显示的个体的人格特点,并对相关人格特征及问题进行分析与辨别。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要及时肯定并回应学生,同时也要指出问题所在,这样能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讨论中,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案例教学在人格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选材不恰当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案例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紧紧围绕课堂知识点进行。如果案例选取不得当,那么在学生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不能把个案和个人特点及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不能正确地分析各种人格障碍,那么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分析的意义。所以在对人格心理学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案例的恰当性需要认真把握。

(二)教师和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管理课堂的能力在个案剖析中十分重要,在个案教学中,需要教师有耐心认真地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方式,而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往往因为授课时间有限,学时数有限、学生知识有限等缺少必要的引导。同时,人格心理学作为分析人的一门学科,在分析个体人格特点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痛哭、崩溃、发狂等心理焦躁的状态,给教师带来不小的挑战,需要教师应对这些特殊情况,对一部分特殊案例和情绪失控的学生及时做出安排。同时学生也要改变只接受讲授的方式,要调动自己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使自己成为课堂的一分子,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能力上有待提高。

四、结束语

在以探讨人的个性形成的特点以及人格障碍为主线的人格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能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人格特点,在这些差异中,积累不同的案例素材,可以丰富他们的背景知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为以后心理学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丽娟.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丹东师专学报,1999,(4).

[2]张建育.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0,(5).

第5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普通心理学;学习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通过设计两难情境的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1]。由于这种方法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在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普通心理学既要概括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学最一般的规律,又要为各心理学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在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许多高校将该课程作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大学第一年开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生活中与心理规律密切相关的事件引入课堂中,通过讨论和分析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心理学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又有利于从被动地接受知识摆脱出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优势。

2、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所有心理学分支中最基础的学科。学科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以单纯地讲授方式给学生灌输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心理的加工过程是怎样形成的等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厌学的情绪。适当地在课堂中加入生动活泼的事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可以从中对心理学产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同时,也避免出现“填鸭式”、“枯坐式”教学的情况。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对于学生听多少,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只能在期末的试卷上凭借分数来判断,而且学到的往往都是通过死记硬背而得来的知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精心挑选与所学知识相近的案例布置给学生,学生首先要对案例进行内部消化,然后会通过多种途径查阅他们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结合他们理解的心理学原理,找出自己认为合适的答案。正是因为案例教学法的这一特点,所以它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要引入课堂,通过讨论,激发学生探求事件背后原因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相关的技能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1、根据教学目的,准备恰当的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首要的环节就是如何针对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案例。在案例选择时要求教师选择的案例既要有典型性,又要贴近生活。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案例选择的标准。例如,在讲解阈下知觉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条经典的广告案例,让学生分析广告的设计者是运用那种心理学现象让消费者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商品信息呈现给消费者。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哪些心理学原理才能避免广告信息的入侵。

2、认真组织讨论,调动学习积极性

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可以采用走下讲台的方法,走进学生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并适时地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注意把握好讨论的主题。另外,根据所选的案例内容及班级的人数,讨论的方式可以选择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

3、及时总结,加深知识理解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案例总结。案例总结要及时,最好是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之后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的时要留出归纳总结的时间。教师在总结案例的时候要重点强调案例中涉及到的心理学原理,例如,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总结中要明确指出,商业广告中是利用了阈下知觉的基本规律使消费者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反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此外,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要做重点讲解。为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质量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去。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4]。

三、案例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反思

1、案例的选择要恰当

为了使案例教学例教学的顺利展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案例时除了需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外,还要考虑到案例要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所选的案例要比一般上课所举的例子,内涵更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更为复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的能力。在案例的选择时,还要考虑到案例的实践性。最好选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或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例如,在讲到“思维独特性”的时候,给学生看一个法国的洗衣机广告,广告中的模特不是年轻貌美的女模特,而是大胆地选用了满脸皱纹的老妇人,打出的标语是“八十岁老人都能用的洗衣机”,结果广告播出不久洗衣机的销量猛增。这样的案例,更贴近生活,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2、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教师简单地通过一则案例对学生传授知识,对所学理论进行解释。也就是说,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在教师的“教”,而在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双向互动中的“学”。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打破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教和学的动态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其突出的特点就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参与,它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形式[5]。普通心理学中的心理规律有时是抽象难懂的,在讨论时,不仅学生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讨论环节中,教师作为讨论的主导者也要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讨论的案例中。根据讨论的内容和进程,适时地给予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在讨论中加深对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思考,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随时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赵红.《旅游心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3):53-55.

[2]陈志华.中职《财务管理》教学方式的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4,11:180-181.

[3]董继华,董礼娟,项静辉.案例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1,5:165.

[4]张建育.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5:87-88.

第6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体验教育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吸收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相关学科成果,针对现代人的工作特点和现代组织的特征而开发的—种新的学习方式。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知、领悟世界的丰富性,培养学生独立审视问题的能力,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活动或历程,并且在这样的活动中经历着对生活的感悟和自我实现,建构着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体验式教学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习者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获得的个人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1应用研究

1.1研究对象

吉林医药学院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2006~2008级大学生共726人,其中,男生435人,女生291人,平均年龄21岁,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姚树桥主编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结束后发放自制的“体验式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结合教学内容,让参与者充当或扮演某种角色,使其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体验、了解和领会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反应的适当性。通过角色的扮演,表演者有了对角色内心世界的体验,提高了自我意识水平和移情能力,并使其能够采取更好的行为方式;观看者也会结合自身实际产生某种感悟,调整自己的行为。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享体验,分析角色行为,纠正错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行为。

比如在讲授“患者心理“医疗行为中的人际关系”等章节时,就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扮演各类患者,去体验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并与学生扮演的“医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这种角色扮演,使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充满创造性。这种方式摆脱了教师在台上讲解理论的枯燥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2.3案例教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结合适量的案例,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了解和分析,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表达、接纳和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比如在讲授“成瘾行为”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真实的成瘾行为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到哪些因素易导致成瘾行为,成瘾行为有何危害,以及如何进行治疗等问题。案例教学使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也使抽象的理论转向为生动的案例,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2.3课堂讨论法

由教师确定讨论的内容,布置学生提前收集资料为讨论做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讨论时不仅要有论点,还要有论据,并进行论证。讨论结束后,由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进行讲评,并对讨论得出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课堂讨论法,学生们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会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动脑,将书本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比如在讲授医学心理学基础中的“情绪和情感”这一部分时,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课堂讨论,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课堂中的激烈争论和课后的认真反思,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情绪的功能、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2.4学生讲课法

在教学活动中,由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转变为学生讲教师评的新模式。学生从选题、收集资料、组织材料,再到课堂呈现,整个过程都需要自己的精心准备和教师的悉心指导。课程讲授完毕后,学生要进行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教师进行概括和总结。学生讲课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比如在讲授“人格”、“记忆”意志”等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部分时就采用学生讲课法。学生们通过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和讲授,对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自己的实践。

1.2.5电影分析法

课后要求学生观看某些医学心理学影片,课堂上对影片中人物的心理及行为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并对影片中所反映的医学心理现象进行归纳。学生们的社会经验较少,对医学心理现象理解尚浅,有些医学心理学的内容仅以讲授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很难使他们完全理解和接受。电影分析法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更便于学生们掌握。

比如在讲授“异常心理问题”时,要求学生观看影片“犯罪心理”中的某一部分,使学生充分了解异常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表现,之后在课堂上再进行分析干预。电影分析法与单纯的课程讲授相比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结果分析

为了评价体验式教学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应用的效果,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体验式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26份,回收问卷726份,其中有效问卷713份,有效率98.2%。问卷从学习方面、行为方面和总体效果方面对体验式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1学习层面

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学促进了自学能力的提高,86.24%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学调动了自己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82.58%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提高了自身逻辑思维的能力,86.23%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学使自己掌握了更多的医学心理学相关知识,87.16%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学使自己学会运用多门相关知识对医学案例进行分析判断。

显然,体验式教学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运用多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等方面起到了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

2.2行为层面

89.91%的学生认为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使用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使自己站上讲台时比以前更加放松,的学生认为多次的教学体验使自己的讲课经验逐渐丰富,85.32%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学使自己在公众场合发言比以前更为自信,85.32%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提高了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使学生的授课经验越来越丰富,在讲台上越来越轻松自如,并且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3效果层面

65.31%的学生认为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比单纯的老师授课能获得更好的教745学效果;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91.74%的学生更赞同体验式教学;65.13%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学使自己找到了感兴趣的研究领域;90.83%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77.98%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使自己在就业中更具优势。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己在竞争中更具优势,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来说,医学心理学课程中引入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满意,教学效果更好。

第7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 有效教学

近年来,有效教学引起了一线老师的关注,简单来说,有效教学就是高质量的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提出的有效教学的QAIT模式,说明了高质量课程的主要特征。QAIT分别代表教学质量、适当性、诱因和时间等四个特征。教学质量指课程呈现的质量,即教师的讲演、提问、讨论、辅导等一系列的教学呈现活动,对学生有意义,使学生感兴趣,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教学的适当性指教师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程度。诱因指教师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作激励的程度。时间指教师给学生学习教材的时间是否充足。在教学过程中,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四个特征都必须合适,缺一不可。开展有效教学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条理与清晰的表述;认真和热情的教学态度。有效教学的方法有:指导教学、发现学习、合作学习、对话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

从事数学教学很多年了,一直想回顾过去,重新认识“有效数学教学”的本质。一般认为教学有效性的高低是以学生是否通过教学获得一定进步或发展为度量。但是新课程要求以生为本,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在教学中还要与学生对话,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意识,进而展现学生个体生命的意义。

对于这一点,我要努力践行,很多教学片断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

遇到这种情形,有的老师可能会让他坐下,跟他讲:“你只要认真听课,记好笔记,回家好好想一想就行了。”

但是我当时坦率地告诉他:“为什么能这么快,因为昨天晚上我备了课。”

“本来我想用分析法证明,但是太繁了,谁与两数的平方和有关系呢?我突然想到勾股定理、两点间的距离。于是设计一个ABC,

由|AC|+|BC|≥|AB|得政,见上图。”

我继续对他讲:“如果不备课,或者你突然要我解一道难题,我的思维同样会受阻,会碰壁,不过,在碰壁前,常常有预感。有时直觉还会告诉我,应向左转或向右转,就能挣脱困境。”

此时学生非常兴奋:“老师,下次上课,就讲你是怎样从困境中挣脱出来的,就讲你是怎样预感到要碰壁的,讲拐弯的经验,不要老是百发百中。”

这个意见太妙了。我们要把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来进行,不能作为结果来进行,学生想知道教师的思维过程,而不是思维结果,这才符合教学本质。

“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思想我始终坚信不疑。这一切是从学生那里开头的,难怪美国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对话教学要以师生的平等地位为前提,在对话双方之间的理解、信任与爱的保障中达到解放学生的目的。这是有效教学的案例一。

另一节数学课上,我在讲解导学案上的题目,突然发现学生B趴在桌子上,我很生气,走过去问他:“你怎么不听课?!”他说:“昨天你让我们预习导学案,还安排我今天上黑板展示,我准备了很长时间,但是你都自己讲了。”我说:“这不是因为快考试了,怕一节课讲不完,赶一赶进度吗?”他又说:“你怎么知道我们完不成任务呢!”当时我也有些生气,就赌气似地让学生B上黑板展示,再让他请安排好的同学点评,想等到他们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再批评他,但是下课前学生及时完成了余下的探究及拓展。

这时我没有批评学生B,反而表扬了他。没想到他却说:“这都是老师平时教得好。”

新课程不仅是教材内容的更新,而且带动了教法的改变。不仅要求学生能复制,更要求有发展。发展,在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是指思维水平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我们经常在教学中当学生还没有开展观察、归纳、联想等活动之前,就把书中现成的结论、定义、方法强加给学生,然后反复练习。学生只能复制,只能依赖教材和教师,稍有变化便束手无策。反之,当学生的上述思维水平全面提高时,就会产生各种“念头”,表现出思维的发散性。

现在不少学校开展了导学案引领下的高效课堂的探索,但是我们有时还是不愿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经常回到旧的教学模式中。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展示创造性,展示错误与不足实在是必要的。

第8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学习起点重要性教学案例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在当今社会,随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日益重视、信息渠道的拓宽,学生的化学知识起点同化学教材编排的逻辑起点很难保持同步。这样一来,如何准确把握学生化学学习的现实起点,合理处理教材,调整课堂结构,就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1.把握好学习起点的重要性

1.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基础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似懂非懂,一头雾水,有些学生竟然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起点所造成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化学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做到“以学定教”。不能忽视备课中一个重要环节——备学生,也就是估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

1.2理论背景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为教师指明了方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起点应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已成为共识。

1.3现实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强调教育以人为本。在近几年的实行过程中,化学渐渐变成了“边缘”学科,选学化学的人越来越少,这也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已迫在眉睫。这就更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2.深入分析教学案例,准确把握学习起点

针对学习起点,有些学者将其分为可能起点和现实起点,即:可能起点是指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储备;现实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新内容时所真正具有的知识储备。①

2.1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的可能起点

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熟练了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但现实的问题是:初高中化学教师之间交流不多,大多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不甚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可能起点往往把握不准。

【教学片段1】: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提问1: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有哪些?

生:过滤、洗气、常温结晶与降温结晶。

提问2:这些方法是依据什么性质进行分离和提纯的?

生:溶解性、气体的化学性质、溶解度。

师:食盐中混有的泥沙如何除去?

生:过滤。

师:过滤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学生争相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但这些问题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基本上不加思考就能回答。如果按照上述形式进行教学,则不但浪费教学时间,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问题】教师没有真正地把握学生的可能学习起点。

【解决策略】

在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可能学习起点之后,这节课的起点可适当提高,可以通过“粗盐提纯”的实验,规范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进一步讨论“如何除去食盐溶液中含有的SO■■、Mg■等离子?”“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混合物分离方法的注意事项及使用的范围?”这样一来,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2.2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

【教学片段2】盐类的水解

通常教师在演示测定NH■Cl、CH■COONa等盐溶液的pH值后进行以下教学:

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盐溶液不都是中性的,也有酸性和碱性的。

师:那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Na■CO■与水发生了反应,NH■Cl与CH■COONa也应如此,而Na■SO■与水不反应。

师:很好,预习得很好,你知道这些盐与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吗?

【归因分析】

用实验的方法设疑引趣符合“可能起点”,但学生真的已经懂得某些盐中的离子可以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了吗?不见得,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伪认知”。只从学生学习的可能起点出发,用“静起点”进行教学设计,非但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反而会失去纠正错误“前概念”的机会。

【改进设计】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层层设问的形式展开:

问题1:如何抑制水的电离?

生:降温、增加H■或OH■。

问题2:如何促进水的电离?

生:升温、减少H■或OH■。

问题3:如何?

生:加CO■■、Mg■等。

问题4:是依据什么原理实现的?

生:生成物为弱酸、弱碱,为弱电解质。结果是减少水电离出的H■或OH■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显酸性、碱性。

问题5:Na■、Cl■、SO■■等离子,会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教师适时参与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在交流与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理解了盐类水解的原理。

2.3深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起点的“前概念”

高中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掌握并形成了大量的个性经验,即“前概念”。其中有些经验可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固定点,但一旦掌握的是错误的经验与知识,就会妨碍新知识的学习。如:在定容的2NO■?葑N■O■平衡体系中通入氦气,混合气体颜色如何变化?学生很容易得出气体颜色变浅”的结论,因为他们有一个错误的“前概念”:定温,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其实这里的压强是气体的分压,而不是气体的总压强。通入氦气后,气体的总压强虽然增大,但气体的分压没有变化,所以平衡不移动,气体颜色也就不发生变化。由此可见没有把握学生的“前概念”就会使教学变成一种“贴标签”式的活动,学生只知道结果而不知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分析、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前概念”,经常思考“什么地方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哪些内容学生学习时会出现思维障碍”等问题。多一分对学生的了解,教学设计就会多一分成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变得很容易。

3.全方位出发,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应通过课前了解、课堂生成、作业反馈等多种途径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那么如何才能找准学习起点呢?下面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3.1关注逻辑起点:备课时认真分析教材与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

3.2关注现实起点:备课时,需要研究下列问题:(1)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否达到学习新知识的要求?(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②(3)在新的的教学内容里,哪些是学生已知道的、哪些是可以自学的、哪些是重点讲解的?

3.3把握大众起点:充分利用导学案,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全体参与及全程参与成为可能。

3.4把握个体起点:理性分析前沿作业,课中敏锐捕捉信息,让教学顺利与精彩成为可能。③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掌握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选取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研究,给予解决。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注释:

①卜玉华.试论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7,(4).

②魏林明.把准教学起点演绎高效课堂[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11(上).

③王芳芳.学习起点——有效教学的起跳板[J].教育科研论坛,2009(0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克勤.化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北京任爱教育研究所.化学教学资源手册上[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4]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储朝晖.教育改革行知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第9篇:教育心理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心理素质;团体干预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社会、市场的极为严峻的挑战。为此,不少院校开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但目前高校培养的“职前教师”尚存在诸多问题,如无法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教学实践能力不强,不够敬业,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能不足,社会适应力较差等。这些问题说到底都与教师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教师已经成为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最迫切任务。鉴于此,本研究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背景,以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职前教师)为对象,针对其当前的心理素质状况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并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心理素质提升干预,探索培养小学教师积极心理素质的可行性策略。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1)成员初步筛选:采用前期研究所编制的小学教师积极心理素质问卷对平顶山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大三学生200名进行测验,选取心理素质总分最低的60名学生作为进一步筛选的团体干预对象。(2)正式成员确定:由本课题组研究人员给初选的上述60名学生讲明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干预实施的操作步骤,依据自愿原则,在征得初选学生同意的基础上,根据性别、专业进行匹配,最终确定52名学生为正式干预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成员构成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小学教师积极心理素质问卷》用于筛选团辅成员和前后测。前测时间为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10~12月进行正念训练,9周训练结束后进入期末考试周,对被试实施后测。(2)自编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团辅方案柯瑞(1982)指出,团体心理辅导都要经历一个由起动、过渡到成熟、结束的过程[1]。本研究团辅方案设计注意体现活动的阶段性和层次感,同时突出中心主题。

(三)研究程序

首先,建立团队契约,澄清团体目标,建立积极、信任的群体氛围。之后,给干预组成员讲授目前国内外心理辅导中影响日益广泛的正念疗法的缘起,正念冥想的概念、产生和发展,对身心健康的益处。接下来,给成员讲解和演示正念冥想的坐姿、腹式呼吸技术、躯体扫描、正念观察情绪和思维等,指导成员观察、模仿,觉察当下身体感受。然后,通过分享和互相鼓励环节提升成员训练的效能感,让成员每日至少坚持20分钟正念冥想训练。最后,在学期末大复习阶段暂停训练,利用《小学教师积极心理素质问卷》对干预组成员和对照组成员实施后测。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搜集实验量化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录入和处理数据,主要统计方法为t检验、F检验。

二研究方法

(一)干预组与对照组前测比较

在正式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心理素质及其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据此可以认为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两个群体是同质的。

(二)干预组与对照组后测比较

正式干预结束后,同一时期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心理素质及其教学投入、情绪调控、移情性、教学效能感四个因子上得分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O.05),干预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见表3)

三讨论

心理素质指个体在遗传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心理品质。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是国家培养的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高等人才,可视为职前小学教师。地方高校在响应和推进教育部“卓越教师计划”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素质。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构成的核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教师其它素质的发展。鉴于此,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对于有效实施“卓越计划”,培养更多的卓越教师,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有研究表明,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干预。本研究着重考察目前国内外咨询界日益关注的正念训练对改善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实际效用。正念(Mindfulness)源于东方禅修,是一种有意识地、不加评判地将注意集中于个体自身当前状态的自我调节方法[2-3]。在正念状态下,个体以一种好奇、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此时此地”的自身体验[4]。正念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状态或特质[5]。状态正念是指个体在运用正念法进行调节时出现了感觉、认知、情绪等方面的改变。特质正念是指个体通过正念调节在感觉、认知、情绪等方面所获得的持久改变[6]。正念训练是达到或获得上述状态和特质的主要途径,其主要技术包括正念冥想、行禅、身体扫描、三分钟呼吸空间、正念瑜伽等[7]。近几十年来,正念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正念作为一种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西方的临床机构。近期,心理学界逐渐开始关注正念对情绪的影响[8]。实证研究发现,正念对缓解抑郁、焦虑症状,防止抑郁复发,提高个体的有效情绪调节能力、维持情绪稳定性、增强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质量等有重要作用[9-11]。正是基于正念对个体身心健康,尤其是情绪调节的积极意义,本研究采用正念冥想训练对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提升干预。与预期较为一致,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在心理素质及其情绪调控、移情性、教学效能感三个因子上得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正念训练对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显著功效。情绪调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对各种情景时的自我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移情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立场觉察学生感受和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能力,即教师对学生的共情能力。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顺利完成所从事的教学活动的预期与信心。正念对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上述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可能是因为上述因素所具有的情感性、认知性都与正念有直接的联系。正念强调对“此时此刻”身心体验的持续注意而不加任何评判。在此过程中,个体的感知能力和注意力会发生改变。从而引起个体对内外刺激的加工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个体心理对内外环境的一种适应,对于维持个体身心健康意义重大[12]。另有研究发现,正念可以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减少消极情绪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正念可以使个体对混合情绪表现出更适应的情绪调节[13],还可以增强个体的共情能力[14]。正念可能主要是通过情绪或者情绪调节来达到各种临床和非临床功效的[15]。

四心理素质提升策略

本研究通过教学实验证实了正念训练对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显著功效。但培养和改善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不一而足。本研究收集、整理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已有研究成果,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提升提出如下策略建议:

(一)社会整体联动,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

从宏观上看,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其职业认同感,需要社会整体联动。国家要从宣传导向、考试制度、就业政策、薪酬设计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减轻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增加尽可能地为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全方位优质的指导与服务,创设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小学教育,努力营造更为浓厚的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地方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信念教育,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专家讲座、邀请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或往届优秀毕业生做教学心得报告等活动深化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对小学教育的意义、特点的认识,促进他们正确理解教师职业,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提升他们对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信念。

(二)加强动机引导,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成就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成就动机是一种与大学生学业进步关系极为密切的动机,它是个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驱力。高成就动机的个体通常更愿意为学业、事业付出更多努力,渴望获得更高的成绩和肯定性评价。因而,成就动机是影响大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学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成就动机相当复杂,或是出于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或是为了证实自己能力,或是希图通过优异、出色的表现赢得地位或满足自尊需要,或是出于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神圣使命感。不同的成就动机对大学生的学习都具有推动作用,但力度和持久性却又差别。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任教师要经常与大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成就动机。

(三)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以后从事小学教育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然而,作为小学教育的职前教师,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将要面对的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各种实际情境。这些实际情境是大学理论课程无法一一详述和预测的,要圆满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没有现成的方案可循,它既需要足够的教学经验,也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机制,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此,在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过程中,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重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融合。要大胆创新,打破以往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相互脱离的培养模式,以嵌入方式在理论课的讲授中自然融入现实案例,通过分析教学案例,让职前教师分析案例中呈现的教学情境,分析其中存在的教育因素,结合所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探讨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式。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尽可能地激发大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大胆新奇的想法,并力求将这些想法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结合在一起。除了案例分析,还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让职前教师登上讲台,现场发挥,采用既合乎教育心理学理论又新颖巧妙的课堂行为有效解决情境中的问题。通过有意识地对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教学训练,职前教师的创新性必将获得明显的提升。

(四)加强人际交往训练,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乐群性与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