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组织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来文精神,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详细规定了如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消毒,人员防护要求,职业暴露处理及传染病报告等方面的程序文件,日常工作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进行,并按照规定做好相关记录。对涉及人员进行了培训,提高生物安全的意识,掌握必要的生物安全知识。
二、审批备案
我县有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妇计中心检验科、疾控中心检验科、疾控中心鼠疫强毒室、包虫病防控实验室共5个二级实验室,其中三个医疗机构的检验科和鼠疫强毒室已备案,包虫病防控实验室因刚建成不久,下一步准备办理备案登记。
三、监督检查
由卫生健康执法大队不定期到各医疗机构开展督查,针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个人防护、生物安全动物实验室的个人防护、管理要求、事故处理、感染性废物处理、生物安全柜的性能、分类、选择和使用、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等事项进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及时整改。
四、人员培训和设备管理
1、我县目前共有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人员10名,5名操作人员均接受州上的生物安全培训,取得二级生物安全合格证。6名经过传染病及检验培训(其中3名人员获得艾滋病专业技术培训合格证,及培训资格证)。各单位制定每年学习计划,组织学习考核,同时每年一次对生物安全相关人员进行健康监护体检。
2、我县医疗机构的临检室、生化室、免疫室等实验室的一起设备均正常运转,每年一次定期维护。微生物检测室为2020年6月刚改造完成,还未正式使用,其中尿液分析仪、凝血功能检测仪、生化分析仪已全更换为全自动检测仪器。检验科已配备二级生物防护用品,检验科工作人员每日作好二级防护上岗,大型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操作人员具有培训上岗证,仪器的使用维护有详细的记录,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五、安全保障
1、各单位制定了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化学危险品溢出预案、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停电停水防火应急措施、标本溢洒处理流程等相关预案,并定期培训学习考核。
2、实验室人员具有一定的应急事件的处置技能,实验室有意外事故处置的物质储备,配备了实验室活动所需的防护用品,实验室内安装了洗眼设施及紧急喷淋装置。
3、各类大型仪器都有操作规程。每位职工掌握消防安全知识、灭火器的使用及发生火情时的正确处理。目前尚未发生意外事故。
4、实验室废弃物按照感染性、化学性、损伤性、病理性等,进行分类存放。包装物、容器符合标准,警示物醒目,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严格区分。定期对实验室废弃物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并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废弃物按照产生科室分类打包后,送暂存点暂存。暂存点有专用的容器分类处理和收纳废弃物,然后进行焚烧处理。
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
1、部分单位实验室建立了各项应急预案,但缺少相关的演练,下一步将建立应急演练计划,对各项突发事件等应急预案进行演练。
关键词: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来源;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434-01
医学检验实验室每天处理大量病人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这些标本通常含有各种感染性致病因子,如散播到环境中去,对人类、动物、植物或整个环境都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危险。特别是2003年SARS期间,国内外相继发生实验室SARS病毒泄漏,致使SARS暴发流行,其突出特点是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 。因此,强化医学实验室相关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做好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避免实验室人员的感染或造成感染性致病因子的扩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谈谈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危害的主要来源及生物安全防护。
1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危害来源
1.1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在采集标本时操作不当,病人身上所带病原体可能传播给标本采集人员造成感染;标本在运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标本外溢、喷洒、容器破裂等,不仅会使标本运送人员感染,也有可能污染环境,形成潜在的污染源。
1.2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是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最重要环节,除了已知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结核分枝杆菌)外,许多微生物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操作产生的气溶胶而发生传播。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标本,还可通过某些实验室操作,如针刺、刀片、破试管、玻璃割伤等途径发生接触感染。1984年美国报道了首例由针刺引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医务人员,随后不断有报道。据统计,在所有因实验室事故引起的获得性感染中,针刺伤占25%,切割伤占16%。另外,由于一次性手套的破裂,与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也可能发生感染。
1.3实验后标本的处理:实验完成后,废弃的标本、试验器材、培养基等各种物品,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可造成二次污染。
2医院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2.1掌握生物安全知识,树立生物安全意识: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未接受过系统的生物安全教育。对某职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该校医学检验专业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哪些操作可以产生气溶胶、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这些知识的认知率极低,有的甚至完全不了解。因此,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所有进实验室工作、实习或进修人员都要认真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以及本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生物安全教育,让广大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专业人才及为重要。
2.2规范实验室建设,配备生物安全防护设备:2004年,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分别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这两个规范性文件对实验室建筑、设施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医学检验实验室应严格按这两个文件的要求进行建设和功能分区,并根据生物危害等级建立相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配备相应生物安全防护设备。
2.3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实验室的安全,1983年WHO就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1993年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立卫生研究院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这两个手册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金标准”;我国也于2004年11月由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建立相应的规范性管理制度,使各种实验和与实验相关的操作和行为制度化。
2.4加强技能培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熟悉常见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所致意外事件的方法等。如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离开实验室时,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标本采集时,操作者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实验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人;尽量使用全封闭系统,以减少检验人员在标本采集、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标本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等。总之,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克服侥幸心理,加强普及性预防(Universal precautions,UP)的理念。
2.5定期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医学检验实验室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血液抗体检测,建立本底血清库,并记录入健康档案。应对操作人员提供常见传染病的有效的主动或被动免疫,对孕妇等易感者应调离生物危害等级相对较高的工作岗位;员工生病时应及时报告,尽早查清病因,必要时暂时脱离工作岗位。
3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物危害意识的加强和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重要性认识的深入,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取得许多进步。然而,由于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涉及面广,目前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隐患。如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有待完善落实,对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亟待加强,安全设施需要完备等。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实验室检测项目越来越多,职业暴露的机会也相应增多,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在生物安全保障和管理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生物安全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加强对生物实验室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规范管理;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和贯彻力度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应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实验室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和环境污染。只有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才能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渠道,使医学实验室更好地为人们健康服务。
云南省大姚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大姚675400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损伤的原因、发生概率及防护措施的情况,针对容易发生职业损伤的原因,探讨防范措施。方法采取对近年来科室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损伤的统计分析。结果自我防护意识与发生职业损伤的概率密切相关,防护意识强者发生率低,防护意识差者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医学检验工作者必须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加强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培训,熟练掌握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发生职业暴露处理流程,最大限度避免职业损伤的发生,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
[
关键词 ]职业损伤;医学检验;防护
[中图分类号]R18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0(a)-0080-02
[作者简介]李发顺(1972-),男,云南省大姚县,大专,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生化和免疫检验工作。
职业损伤是指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损伤,医学检验工作中主要包括针头刺伤、玻璃划伤、器械损伤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其他损伤。检验人员由于与患者的标本如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直接接触,如果自我防护意识差,防护不当,血源性传染因子(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等)就可能通过损伤创口而对检验工作人员造成感染[1]。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度流行区,据相关报道统计分析,我国正常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为10%。另有报道HCV约为3%,而且转变为慢性丙肝率高达85%,其中20%易发展成为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近年来HIV感染在我国呈倍增趋势,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和传播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等原因,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明显增加[3]。TP也可通过血液传播。况且还有一些已知或未知的病毒也存在可经血液传播的潜在风险。
1相关资料
我院医学检验科有专业技术人员16人,中职6人,初职10人,工作年限最长20年以上,最短5年。2010—2012科室发生职业损伤情况如表1。
从表中数据表明,随着工作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及个人防护意识的增强,职业损伤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过每年医院职工健康体检,直到2013年8月尚未发现科室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
2发生职业损伤的因素
2.1对职业损伤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差
在检验工作中接触的各种标本均可能具有感染性,特别是来自医院传染科的各种体液标本,在检测过程中对所有标本均应按传染标本对待。
2.2操作技术不熟练,流程不规范
采血技术不熟练、操作不规范,采血针未按要求进行毁形消毒处理。
2.3未及时对操作台面进行清理消毒
操作过程中残留于台面的碎玻璃、加样头等锐器物易对人体造成划伤,标本的溅出、溢洒应按要求进行处理消毒。
3职业损伤在医学检验工作中的预防和控制
①建立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学检验科感染管理组的三级生物安全组织,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②建立简明、易懂、易记的生物安全手册,在实验室门口或墙上制作显目的警示标识,如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图(图1)、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图。
③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生物安全和自我防护意识,日常工作中严格按要求进行防护。
④熟练掌握采血、检测等操作技术,规范操作流程,采血针应进行毁形消毒处理并放置于防穿透的容器内,严禁回套针帽[4]。
⑤实验室应尽量避免使用易碎的玻璃器皿和坚硬锐利的检验器材,使用可以替代的塑料制品。
⑥建立检验人员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的传染病项目体检。
4发生意外损伤的处理
发生意外损伤后应按大姚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处理流程(图1)进行处理。
5讨论分析
职业损伤在医学检验工作中难以避免,对医护人员均会造成针头刺伤、玻璃划伤、器械损伤等伤害,还可能由于血液接触等导致传染病(乙肝、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等)的发生,因此需要对职业损伤最大限度的预防和控制,有关职业损伤的防护措施包括加强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定期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各种操作技术,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程序并认真执行,有效降低因职业损伤导致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的发生率[5-6]。本研究中不仅加强防护措施,对发生意外伤害和医疗废物如何处理也作出了流程的建议,包括损伤性废物、感染性废物、化学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等,都给了分类和各自的处理意见,不仅保证了科学的处理模式,更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医护人员的安全,减少了职业损伤的发生。
[
参考文献]
[1]张丽华.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4):356-357.
[2]刘素球,朱子犁,赵玉弛,等.系统干预提升基层服务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6):705-707.
[3]李慧芳.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行为的干预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48-2150.
[4]田素萍,米富德.护理人员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5):262-263.
[5]杨淑玲,李亚洁,张秀华,等.经血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15-17.
1.1调查对象
2013年10~11月对本校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检验、预防医学、护理、口腔医学、麻醉、影像8个专业本科生,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口腔医学、麻醉、影像、护理6个专业研究生进行调查。其中在校本科生按生物安全教育程度分为3类:(1)未参加过生物安全相关课程学习的学生1073人(未学组);(2)在医学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学等课程中涉及部分生物安全知识的学生1184人(学部分组);(3)参加生物安全与法规课程学习的学生118人(已学组)。
1.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参考相关资料,经预调查、讨论修改而成。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2)生物安全知识,包括生物安全基础、消毒、个人防护、放射与化学安全4方面知识共25题,其中单选24题,多选1题,共计100分;(3)生物安全知识的需求。以无记名的方式,现场发放填写,现场收回。问卷收回后,调查员进行复查,剔除无效问卷。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EpiData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样本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后进行LSD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50份,回收2541份(99.65%),均为有效问卷,其中在校本科生2375人,在校研究生166人。本科生中,未学组1073人,学部分组1184人,已学组118人;临床医学专业851人(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检验专业265人,预防医学专业304人,护理专业212人,口腔医学专业246人,其他专业497人(麻醉、影像)。研究生中临床医学专业40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30人,口腔医学专业34人,其他专业62人(麻醉,影像,护理)。
2.2三组在校本科生生物安全知识得分比较
已学组生物安全知识得分最高,学部分组次之,未学组最低。三组在校本科生生物知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两两比较,除学部分组和已学组在消毒、放射与化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未学组不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知识得分比较
未学组中,不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总得分及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不同专业在校研究生生物安全知识得分比较
不同专业研究生放射与化学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分别与其他专业的放射与化学知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各专业生物安全知识得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生物安全需求调查比较
不同专业本科生除在“希望获得更多生物安全知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在其余项目的需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研究生不同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中西医结临床)和非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麻醉、影像、护理)]比较,对各项目的需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键词】护士; 职业暴露; 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206-02
职业暴露时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1]。护理职业中存在着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环境及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危害[2]。这给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务界的广泛重视[3],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总是在患者还未明确诊断之前就投入到对患者的处理和紧张的抢救中,且常常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等。其中不可避免的有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的患者,从而使护士暴露在多种职业危害之中,若不及时进行个人防护或防护不当,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损伤。其自身安全直接影响到抢救工作的质量。本文针对护士职业暴露的因素,及采取的一系列防范对策进行综述。旨在增强护士的职业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范技能,从而确保职业安全。
1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1.1 呼吸道传染病:
医院病人流动性大,每天接待数百名患者,其中又以呼吸道感染者居多,空气是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染媒介。SARS疫情中全球共传染8798例,其中医务人员感染占21%,我国5137例感染,其中医务人员是968例,约占19%[4],所以当护士抵抗力下降时,则容易引起感染。
1.2 生物因素损伤:
遇到急、危、重症的患者,护士在不可能知晓患者是否患有传染病的情况下及时给予患者各种抢救治疗,为患者吸痰,气管插管,洗胃,包扎伤口,处理呕吐物、体液等,从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目前已知通过患者的血液、体液传播的病原体有20多种,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艾滋病毒等。我国是肝炎的高发区,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病率呈倍增趋势,医院又是这些疾病的聚集地,护士在抢救这类病人时获得的职业感染的危险大大增加。
1.3 物理因素损伤:
护士在抢救患者时,时间紧、病情急,如遇到自杀倾向的患者或烦躁、醉酒的患者不配合治疗时还需要强迫进行各种操作,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护士很容易发生针刺伤。针刺伤是护士常见的职业损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内由针头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性远大于其他途径(皮肤、粘膜),约占80%,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是HCV、HIV。
1.4 化学因素损伤:
在各种中毒病人的抢救过程中,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途径进入人体。毒物在肺部吸收的速度比胃吸收的速度快20倍左右,据调查,80%以上的护士在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时有头晕、胸闷、呕心、呕吐等表现。另外,在抢救完毕后,使用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急救器械进行消毒,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而这些化学消毒剂刺激皮肤、粘膜、眼睛,可引起过敏性疾病和哮喘。
1.5 心理因素损伤:
工作强度大致使心理负担加重,易造成身心倦怠,经常接触各类突如其来的危重患者,意外伤害及死亡病人太多,忧伤情绪影响护士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疗纠纷这些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2防范对策
2.1 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培训,以培养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
已有研究证明,多数职业暴露的发生常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缺乏有关,因而有效的教育培训是避免职业暴露的重点[5]。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定期组织人员培训与学习,将职业伤害防护措施的培训作为对新入职人员及轮转的年轻护士的考核必要条件,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士及其他从事医院感染科管理的工作人员讲述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并有目的的针对几种职业危险因素进行专门的防护相关知识培训 。如玻璃安瓿瓶的正确切割方法,锐器废物的分类与收集等,强化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与技能。
2.2 呼吸道的防护:
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护士凡接触病人时均应带口罩,每天更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每天使用空气消毒机消毒,一天一次,在夜班无病人的情况下,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定期做空气培养,减少空气感染的机会。
2.3 生物因素的防护:
医院感染中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要求护士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后必须认真执行七步洗手,而反复洗手可降低皮肤的抵抗力,造成手部皮肤损伤,由于速干消毒剂(干凝胶)与传统的洗手具有诸多优势。我院感染科已推荐临床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从而保证了义务人员手部皮肤的完整,降低了职业暴露的风险。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时,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彻底洗手,注意手部清洁和消毒。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措施能防止血液性疾病和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防止疾病在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相互传播。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的措施[6]。因此,标准预防对于综合性医院的职业暴露尤为重要。尤其是对急诊的患者。当暴露发生后,及时正确处理,降低感染的风险。
2.4 物理因素的预防:
锐器伤是护士职业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工作中应预防,及时妥善处理锐器物品,严格管理损伤性医疗废物。据报道,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可使针刺伤发生率减少50%[7]。患者使用过的尖锐物品应视为潜在污染源,需小心处理,用过的针头决不能用双手“复帽”,使用后的注射器不可用手毁形。处理外伤的器械,在清理消毒的过程中需精力集中,谨慎拿取。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然后用流水反复冲洗,并用消毒液涂抹消毒,包扎伤口,伤后
2.5 化学因素的防护: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正确掌握配置消毒液的方法,强化自我防范意识,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手套。消毒液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护士在抢救中毒的病人时,也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同时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减少医务人员经皮肤、粘膜、呼吸道吸收残留的毒物的量。最大限度的降低残留毒物对义务人员的危害。
2.6 心理防护:
指导护士正确的认识护士的工作特点,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预防职业危害。学会适应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对付出的艰辛和代价不要一味的抱怨,及时调整心态,学会换一种态度看待问题。善于运用人际交流技巧,增加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矛盾和冲突[8]。主动克制不满情绪,而对任务重、情况危急等强大的心理刺激可采用各种调节方法,减轻自身压力,维持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
2.7 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及跟踪制度:
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做好详细记录,及时报告院内感染科,查清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改进,纠正。对职业暴露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与监测。发现问题根据情况及时调换岗位,并建立跟踪制度,有效的保护护士的职业安全。
3 小结
综上所述,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我国对职业暴露防护现状不容乐观,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职业暴露不能避免,只有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健康防护意识及职业防护技能,不断改善与改进防护措施,规范操作,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职业习惯来克服急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职业危险因素,从而保护自我,更好的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余霞、付清贫。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J]中国临床护理。2011,3(1):66―68.
[2]郑国华。护理职业危害的分析与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4:91―92.
[3]田瑞华、王金凤、王瑞莲等。妇产科护士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39―441.
[4]任丽娟、戴莉玲、王爱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防护现状分析与对策[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7,18(2):78.
[5]郝云玲、王欣然。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防护现状与展望[J]现代护理,2006,12(16):1500.
[6]常红娟、梁艳、秦霞等。护理人员标准预防知一信一行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7):26.
【关键词】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安全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462-02
每个医院的消毒供应室都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科室,是医院中集中处理各种医疗垃圾的场所,包括处理临床各科室使用的所有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及器械,由消毒供应室专业人员进行的回收、清洗以及消毒处理。消毒供应室医护人员长期暴露在各种消毒灭菌因子及污染物品下,受到化学和生物等多因素的威胁,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保护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健康及安全。本文探究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分析危险因素,探讨保护与处理对策,现报到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我院消毒供应室于2011年6月-2012年1月间对医护人员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消毒供应室危险因素预防教育,同时强各种防控力度及配套设施,分别对教育及措施执行前6个月(2011年1月-2011年6月)及教育及措施执行后6个月医护人员经历危险因素及预防情况进行统计。
1.2危险因素预防及处理方法
1.2.1标准的隔离措施
回收物品时须戴双层手套,戴口罩,穿一次性隔离衣和鞋套,如果上述物品发生破损时应立即更换;对供应室采取区划管理,分为无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工作人员离开污染区时,脱掉鞋套、口罩、手套和隔离衣后应重新洗手,回到污染区时要再次穿戴未污染的防护用品。
1.2.2作好清洗消毒
消毒清洗感染性污染物品时,须采取正确的使用方法来使用消毒剂,使用的同时要对眼睛、呼吸道和皮肤做好防护。若医护人员不慎被锐利的器械刺伤,应及时将伤口淤血排除干净,并用大量无菌水冲洗伤口,之后使用碘酊消毒;必要时应接种免疫球蛋白。应对定期跟踪检查刺伤的人员,供应室全体人员都应接种乙肝疫苗。
1.2.3人体消毒防护
医护人员应坚持经常洗手,并对皮肤和手进行消毒。即使操作时戴着手套,每次操作完成时也应该洗手。洗手时应按照六步法认真清洗双手,这样才可有效的清除掉手上所携带的大部分微生物;医护人员要同时明确所接触过的污染物品,需要用碘伏等皮肤消毒剂对皮肤进行消毒。每次洗手后使用一次性纸巾擦手。
1.2.4预防及防护措施及教育
一切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在于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要让医护人员接受职业安全的防护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因为在基层医院的消毒供应室人员中,存在部分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低,缺乏相关知识和医学教育,自我防范意识较差。因此须定期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供应室工作的危险性,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考核,使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自觉主动地执行防护措施,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1]。
2 结果
全部消毒供应室医护人员经过消毒供应室危险因素预防教育,同时强各种防控力度及配套设施后,6个月时间内未发生因危险因素预防不到位而产生的人员损伤。
3 讨论
消毒供应室医护人员常见的危险因素
3.1物理因素
消毒供应室中的物理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消毒供应室常用到的各种物理灭菌设备,如日常消毒工作中常用到的远红外干热灭菌,紫外线照射灭菌和压力蒸汽高温灭菌等,无论是红外线、紫外线还是高温蒸汽,这些灭菌条件对于暴露在其中的工作人员都是危险因素,其中紫外线和红外线会损害人体的眼睛、皮肤;而高温蒸汽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人体健康。
3.2化学因素
在日常临床医疗活动中常用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均存在一定的刺激性、毒性和腐蚀性,有些实际不仅存在毒性还有一定的腐蚀性,例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经常操作使用这些消毒剂,难免会有直接接触或吸入,接触后可能会对呼吸道产生刺激,接触到皮肤或黏膜会产生相应的皮肤黏膜损伤。
3.3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消毒供应室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污染器械的回收及清洗过程中,有可能被剪刀或针头等锐器刺伤。而医用注射针头是造成医护人员刺伤的最常见的锐器。据报道显示,全国有80%的护士曾受过针刺伤[2]。针刺伤本身并不可怕,但在消毒供应室回收的各种污染器械通常带有病人的血迹和分泌排泄物等,这些物质可能会存在大量致病的微生物,如果每天接触,会使医护人员受到感染的可能,有报道称,健康的医务人员所患的80%-90%血液传播疾病都是由针刺伤所致,其中主要包括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疟疾等。
山东省枣庄市市立第二医院消毒供应室,山东枣庄 277103
[摘要] 目的 分析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 以我院消毒供应室的28例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职业风险防护措施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对职业危害因素知识认知状况,统计护理人员对防护措施的掌握情况。结果 问卷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对物理性因素知识掌握情况明显弱于生物性和化学性因素,其中锐器伤、辐射伤和粉尘伤知识准确率为75.0%、71.43%和60.71%,生化性风险知识准确率均大于80%;防护干预后护理人员对物理、生物和化学风险的认识提高,对防护措施的掌握情况明显提高,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物理性风险因素容易被消毒供应室人员忽略,加强防护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
关键词 ] 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风险;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080-02
消毒供应室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科室,其作用是提供无菌用品如器械、敷料,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必要组成部分,该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对患者的安危有着直接的关联。由于长期接触器械、生物化学药品等,从事于消毒灭菌工作的护理人员同样存在这一定程度的职业风险,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医院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的锐器损伤发生率都超过了50%[1],分析认为这不仅和护理人员的防护观念、方法相关,和医院的防护管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本研究以我院28例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了其相关职业风险因素,并实施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消毒供应室的28例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4~35岁,平均(29.6±4.8)岁,工龄1~10年,平均(4.8±2.4)年,医学中专学历5例(17.86%),大专以上学历23例(82.14%),所有护理人员均自愿接受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职业危害知识(物理性因素、生物性因素和化学性因素)和防护措施两项内容,现场讲解问卷作答要求,当场填写并回收,统计结果。问卷评分方法:职业危害相关题目正确记1分,错误记0分,物理性因素包括锐器伤、辐射伤、高温伤、烫伤、噪音和粉尘,生物性因素包括污染品、生物气溶胶和高压气水枪,化学因素是消毒剂;防护措施内容包括标准预防的概念、常规自身防护、消毒剂的防护使用、尖锐器械防护和职业危害应急处理,每项5分,共25分。
1.3 防护措施
1.3.1职业风险防护知识培训 消毒供应室的部分人员对职业风险的认识程度不够,加强相关知识培训尤为重要: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预见性培养,培训时使其对相关的操作规章严格要求,对传染性疾病如乙肝、艾滋等加强防护;规范清洗程序,做好分类工作,比将尖锐、导管类、特殊物品区别放置。定期组织供应室护理人员学习,涉及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医院消毒技术等。
1.3.2加强预防教育 正确预防不仅为患者提供保障,更为护理人员自身提供保护。在清点、清洗污染品时需要穿戴统一(清洁口罩、帽子、防护眼罩、手套和隔离衣)。锐器伤害后应先将手套脱去,挤压受伤部位,并用流动水对伤口进行冲洗,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无菌敷料包扎伤口,上报感染管理科,进行血液检查和随访;特殊污染物品回收时将其装在清洁袋内,并在袋上作标记,灭菌后清洗,设置专用回收车,禁止进入其他区域。
1.3.3手部卫生防护 手部是医源性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手套虽然具有一定的隔离作用,但无法代替洗手的防护效果,相关报道[2]指出感应式流动水配合抗菌皂洗手效果最佳,在消毒供应室需要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同时严格毛巾消毒、存放,手部接触特殊物品需要严格消毒和清洗。
1.3.4 加强标准化建设 合理布局及基础设施建设是降低职业风险的基础保证,消毒供应室布局应当讲究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分隔要严格,保证流程不出现交叉,灭菌设备需要定期维修和保养,各大区安置紫外线消毒,无菌区安装层流装置,敷料多使用一次性洁净品。
1.3.5规范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规范是减少感染的重要保障,医院可以引进信息化、数据化管理,减少交叉感染,禁止非本室人员进入作业区,控制人流,对于伤口感染、传染病的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调离或调配,严格无菌物品储藏,定期进行核对清点。。
1.3.6 加强预防保健 医院管理者要重视消毒供应室的地位,重视职业风险危害,完善布局,配置合格设备和防护用品,定期为护理人员接种乙肝疫苗,建立相关损伤、感染报告制度。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采用spss 17.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比较分析,%表示计数资料,应用χ2比较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问卷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对锐器伤、辐射伤和粉尘等物理性因素的知识掌握情况明显弱于生物性和化学性因素,经过防护干预后护理人员对物理、生物和化学风险的认识提高,见表1;对防护措施的掌握情况明显提高,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消毒供应室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场所,它是保障患者顺利接受临床治疗的保障,是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患者对医疗卫生知识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其对医疗服务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消毒供应室管理不仅是对病人负责,也是对医护人员职业健康的一种保障。相关报道指出医护人员会频繁接触患者血液、化学消毒剂、污染器械、高温环境、机器噪音等传染性物质,是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消毒供应室医护人员在职业风险因素中的认识相对较好,但仍有部分护理人员对防护知识和风险缺乏系统、全面性认识,其自我防护意识相对淡薄,对自身和患者的影响均较多。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目前主要对物理性因素的认知较弱,如锐器损伤、噪音污染和辐射等,这些方面仍需要继续提高和改善。针对职业风险因素制定防护措施是降低风险的关键,笔者认为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要以预防为主,通过强化安全防护教育来促进规范操作。首先牢固树立自我防护意识,强化安全意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部分护理人员对尖锐器械、粉尘、辐射等因素的防护意识较差,这使得该类损伤的发生率增加[4],对职业造成伤害;还有部分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薄弱,因此需要加强技能操作,规范操作减少感染和皮肤损伤的可能。相关研究中指出教育程度好的护理人员,其防护技能越好,通过本次调查分析,通过合理科学的防护管理,28例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在对职业风险知识的认识和相关防护措施掌握情况均得到显著的改善,说明正确合理的管理教育可以较好的弥补文化程度所带来的差异,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养其树立自主防护意识是提高预防职业风险的关键。
综上所述,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控制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该科室的护理人员需要加强自身防护管理,树立防护意识,提高防护技能,以便为患者提供更佳的医疗服务。
[
参考文献]
[1] 蔡兰英,耿藏缺,苏月巧,等.供应室医护人员职业危害防护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12):1090-1091.
[2] 喻文碧.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对策浅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77-378.
[3] 贺春莲,刘小芳,郑文. 护理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中的重要性[J].吉林医学, 2010(36):6855-6856.
[4] 颜晓清,刘侠. 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0,7(4):83-84.
[5] 孔立敏.谈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与防护措施 [J].中外健康文摘,2013(4):96-97.
[6] 方玉萍.消毒供应室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与防护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19):4055-4056.
(收稿日期:2014-04-28)
我院是2013年新院开始运行的,在布局上是完全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设施也是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在管理上认真执行三项行业标准,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流程,应急预案,专项检查质量标准,在工作中所有员工重细节、重过程、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建立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进行考察制度,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的纠正。失误违规操作大大减少。其次,建立严格的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使患者用上安全放心的无菌物品,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如下监测:①B-D试验,预蒸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都要进行B-D试验,合格后方能正式进行灭菌,②工艺监测,器械包重量不超过7公斤,敷料包不超过5公斤待灭菌包体积不超过30cm×30cm×50cm,包与包之间留有空隙,总重不超过灭菌器容积的90%,温度、压力、灭菌时间,可以打印存档,并且电脑保留结果,每个灭菌包只要有单元号都能查询消毒灭菌过程,追溯信息完善。物理、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物品不得发放。每锅做批量监测,每周做生物监测。
2重点环节管理,预防医院感染
供应室承担着全院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储存和发放是全院感染的主要环节,今年我科紧紧围绕科室具体情况制定了重点环节的管理措施,重点时段的应急预案,重点物品的管理。重视器械的清洗包装质量,每天由质检人员负责对干燥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清洗质量及性能检查,采用目光及光源放大镜监测,定期用清洗指示物测清洗机的清洗性能,定期用ATP荧光检测法测试器械清洗结果。坚持每月质量检查1~2次每次抽查包装好的器械包3~5个,护士长随时抽查监测后的器械,器具,物品无血迹、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功能完好无损毁,每天检查清洗、消毒灭菌质量追溯过程的记录;每月对无菌间空气、工作人员手、操作台进行细菌培养监测;对植入物及外来器械严格灭菌,发放管理,并每批次生物监测,保证消毒物品的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3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培训
培养护士严肃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慎独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重视供应室工作人员医院内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护士分层次培训,科里组织专科业务学习,专科操作演示,晨会集训与医院培训集合,学完后进行考核,不合格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培训,考核对护士激励作用,注重学习《感染管理办法》法律法规学习,对供应室工作人员岗前和岗后的相关知识培训,消毒供应中心树立“保障病人安全,提供合格产品”的工作理念,充分适应供应室发展的需求。
4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
建立健全防护体系,保证供应室的清洁以及各种医疗器械的安全运送和回收,定期组织学习防护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护能力,健全完整的供应室防护制度,同时要不断加强,对供应室工作人员工作规范的操作,健全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对策,对供应室护士手卫生的指导和监督是预防院内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措施之一,每月对手采样进行细菌学监测,提高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做好日常防护,减少职业暴露的伤害,保护患者的同时也保护自己,使得医院供应室的管理与控制逐渐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道路。
5结语
1 常见危险因素
1.1物理性的危险因素:针刺伤或锐器伤最常见,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美国CDC报道,有1758名医务人员做过HIV抗体检查,有26名HIV抗体阳性(1.5%),其中3名曾不慎被HIV污染针头刺伤过皮肤。英国有1名护士不慎将带HIV患者血针头刺伤过自己的手指后HIV抗体阳性。
1.2生物性的危险因素:护士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而这些是最常见,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1.3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护士工作较琐碎,频繁倒班,易造成身心疲惫;另外,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势必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
2 常见发生环节
2.1操作前:护理人员没有勤洗手,皮肤上带有许多细菌、病毒,若遇意外损伤易感染。传染病房内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细菌和病毒,使医护人员易通过呼吸道黏膜感染传染性疾病。
2.2操作中:在临床护理中,各种标本的采集、注射及输液治疗是护士每天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易造成职业暴露。
2.3操作后:在整理用物、废物丢弃过程中,不正确的弃物处置,分类、标识、处置不规范。
3 发生职业暴露原因
3.1护理人员在执行操作规程时不规范:对执行规章制度松懈、怠慢,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
3.2护理技术水平偏低,业务知识较缺乏: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良操作习惯、不采纳及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
3.3生理、心理、社会原因:护理人员工作繁忙,频繁倒班,造成生物钟紊乱。同时护士又承担社会职能(婚育等)易造成身心疲惫,使护士机体抵抗力下降。为了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有时接触传染病患者时,不穿隔离衣、不戴口罩、不戴手套,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4 防范措施
4.1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规范传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合理安排每位护士班次。利用空闲时间加强传染科各种疾病理论学习,使护士对疾病相关知识了如指掌,提高护士应急能力,使工作有条不紊,以最优化的方式参与工作,并实现工作目标,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
4.2强化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理安全意识护士长利用安全质量分析会,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学习并考核每位护士“职业暴露”工作流程,指导每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对个别护士经常发生针刺伤的,要找出原因,给予人文关怀的同时纠正其不良习惯性操作行为。建立各种废用医疗物品分类标识放置,专人清点回收,设立锐器收集箱。
4.3加强护士消毒隔离观念:认真进行环境因素和作业风险评价,每日对各病房进行60min紫外线空气消毒。严格执行操作前洗手,操作中每人一巾一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身防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