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发展新趋势范文

科技发展新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发展新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发展新趋势

第1篇:科技发展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产业经济;安徽省

基于当前多元化的经济全球化背景,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区域转变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制胜关键。地域科技创新能力指的是,“创新”要素在有限的区域内发生多维的整合、集聚,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的推陈出新的能力,对这种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估,是检测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经济转型发展状况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是以,从差异化的角度探寻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成长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现实背景

安徽省位于中部内陆地区,地跨淮河和长江南北,各城市由于地域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区域的人文、经济状况的差异性,导致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平衡,再加上安徽省各个地级市自我封闭和彼此经济交流的不足,这些要素都严重掣肘了安徽省内整体资源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鉴于以上,本文将基于空间视角对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实证研究,监测各市之间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和空间特征,创建和发展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来拉动安徽省全面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促成安徽省的经济创新型转型和产业结构化进级,并为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寻找到科学的途径。

二、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差异化分析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①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年)提出的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遴选11个代表性的指标概括评价安徽省各地级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按照16个地级市的11项指标值,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②由表1可以看出,遴选的11项指标可归纳为3个主因子,再根据3个主因子在社会教育和区域经济中的内涵,将F1,F2,F3细化分析(见表2)。③运用巴特利法,产生安徽省各个地级市的单因子得分,并以主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反映出各市的综合因子得分,即F综=39.907F1+28.369F2+13.684F3。最后由此数据对各地级市的科技创新力进行排序(表3)。④为了以直观地反映所有地级城市在安徽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异,对安徽省科学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将16地级市的科学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城市划分为5个级别(表4)。

(二)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差异性分析

安徽省市级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上存在巨大差异,高端水平的科技创新城市很少,大多数都属于匮乏科技创新能力的阶层,整体的布局呈现典型“金字塔”型。具体表现为:(1)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的优势明显,得到的国家和省级政府的扶持力度最强,科技创新能力远远超出其他城市,在安徽省科技创新范畴的核心地位突出。(2)沿江城市芜湖,水陆交通便利,为安徽省科技创新的第二城市中心;地处沿江城市带的资源密集型城市的马鞍山和铜陵两市以及位于安徽北部的蚌埠属于科技创新第三层次。(3)企业科技创新的社会支撑呈“橄榄型”的布局,中央大,两头小。资源型城市铜陵,马鞍山、淮南等地,由于政企不分家的巨大社会支持,科技创新环境优越,而宿州、滁州、阜阳等人口密度和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导致这些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会难以提升;从城市科技创新的发展潜力和提升区域创新环境,蚌埠市具有较高的潜力,黄山和宣城由于好的区域位置,科技创新的潜力较好,其次是资源为主导的淮南和淮北。

三、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布局分析

安徽省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两核一轴”的空间分布,这是一个典型的结构,即“两心”是省会合肥和安徽省北部的蚌埠,“一轴”为位于安徽东南的沿长江轴线带,包括芜湖、铜陵、马鞍山。特定的空间特征具体变现为:(1)合肥是安徽省科学和技术革新体系的核心区,芜湖,铜陵和马鞍山市沿扬子江构成安徽南部的科技创新核心区,蚌埠安徽北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五个城市共同构成的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区域是贯通安徽省南北。(2)区域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程度呈现“中心——”结构特征。在安徽省中部东部,位于区域中心位置的城市由于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辐射效应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城市的外环,呈现出低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外环”的差别显著,但在各自区域内部差别微小。(3)科技创新的潜力和支撑创新的氛围体现了“Z”形空间结构。蚌埠市是在安徽省北部城市群的中心,芜湖是安徽省南部城市群的中心,而科技创新潜力的中部城市和安徽省下游普遍低于合肥,如六安,安庆。

四、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成长模式

安徽省的各大城市大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亟待一个科学求真务实的创新机制,为省级和地方的区域政策提供确实可依的理论依据。因此,寻求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的划分、构建省域空间科技创新体系、发挥创新型城市的辐射效应的创新型发展模式至关重要。基于以上,本文对未来安徽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出3种成长模式。

(一)“点轴”模式

在对安徽省“两点一轴”技术创新能力城市空间布局深入分析后,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芜湖、马鞍山和铜陵三个城市,享受各种区位优势带来的技术创新的良好发展。然而,在安庆、池州等地轴”上游地区,其技术创新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城市,而核心科技创新区域的辐射强度向南越来越小。因此,在安徽省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长江轴线将继续成为安徽科技创新的基础。以合肥为“点”,辐射周边地区,横向延宽,位于中下游的芜湖、马鞍山和铜陵三市拉动中上游安庆和池州市;纵向延深,是指沿江城市带动轴线南北方向城市宣城和黄山等。

(二)“三驱”模式

安徽省三个核心科技创新区,一个面向合肥,第二个面向芜湖,第三个面向蚌埠,三者构成安徽省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联系省北部和南部,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优势明显;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在长江中下游阶段,水陆交通便利;位于蚌埠市淮河经济开发区的蚌埠,其技术创新的潜力巨大。在安徽省为来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将是合肥、芜湖、蚌埠区为中心,三个中心的联动发展,增强辐射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安徽省其他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群聚”模式

安徽南北不平衡的发展战略,导致其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没有在空间上形成城市群,而主要集中沿江的轴线。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合肥,芜湖,马鞍山市可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可以大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安徽以北地区淮南、淮北的煤炭资源丰富,煤炭相关行业为主导,虽然技术创新潜力大,但有许多障碍;而西部和安徽西北部的六安和亳州由于其自身发展条件的制约,在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仍占有重要的比例,科技创新能力孕育艰难。基于上述情况,在技术创新系统的未来发展中,应打破行政区划,创新和加强同质的城市之间的合作,如安徽西北部城市发挥第一产业的优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淮南、淮北煤炭产业链更细化,创造更多的经济附加值;承接产业转移的皖江城市带加强建设科技创新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陆大道,樊杰.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2010.

[2]岳顺之.科技创新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新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毕亮亮,施祖麟.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模型的初探[J].经济地理,2008.

[4]汪寅,黄翠瑶.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

第2篇:科技发展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有效课堂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urriculum Integration

Li Huaizhi

(Shandong Yanzhou 6th High School,Yanzhou272100,China)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idea to put the first focus on people,stressed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development of every student".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other disciplin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and value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focuses on the ways and means of integration.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Effective classroom

在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高速发展并密切结合的今天,信息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特征。而在此前提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呈现了它与时共进的特点,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和内涵

(一)信息技术整合的概念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种主流理解

1.广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广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等)、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2.狭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分列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特征。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二、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反思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劳心费神的课件制作,华而不实的课件应用。

2.单一的整合,无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

3.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分层次教学。

(二)对于这些问题的反思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分析,可以得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以下的误区:

1.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解的误区。

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包含在学习情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质疑,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判断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多个方面。

2.教师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主导地位的误解。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

3.学习资源的误解。

从来就不存在万能媒体或唯一媒体。这种观点在教育技术领域里经过多年的误区产生及争论后,早已有了这样一个定论。网络亦然。它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确因为它具有很多优点。但是作为提供学习资源来讲,网络不是唯一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将带来观念的变革,将带来教学要素的重新建构,构筑新型的教学结构,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传授的进程,转变为探索发现进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协商讨论、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进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新型的教学结构将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方面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第3篇:科技发展新趋势范文

1国际科技园区建设的基本模式

1951年以来,美国硅谷在斯坦福研究园基础上大获成功,促使世界范围内各国竞相效仿,建设高效的科技园区成为国家或地区构筑科技创新体系的普遍做法。科学园(Science Park)或孵化器成为一种国际现象。2003年,美国大学研究园协会报告指出,美国己经有123个以大学为基础的科学园;英国科学园协会指出,英国拥有46个科学园;亚洲地区方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启动建设筑波科学城,率先开始科学园建设;亚洲地区目前己经拥有200多个科学园。综合比较世界各国科技园区建设的实践,国际上主要呈现出以下4类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1. 1市场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市场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是指以企业为载体的市场在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模式。这种模式下,市场是科技园区建设的投资主体,企业自然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该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是作为美国信息社会最完美的范例和世界微电子之乡的硅谷区和波士顿128公路高技术区。

市场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大获成功,其原因在于:一方而,该区域聚集了大量而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如波士顿128号公路拥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条件、发达的教育支撑;另一方而,市场为充分利用创新资源提供了根本驱动力。例如,商业市场环境是硅谷科技园建设成功的主要因素,这些具体成功因素是:①建立成熟、有利企业发展的游戏规则;②各种知识的高度集中、互相交叉、流动;③拥有高质量、流动性很强的专业人士队伍; ④Ⅵ注重结果的奖励机制;⑤对承担相对较高风险给予奖励并且容忍、理解失败;⑥开放的商业环境;⑦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界的良性互动;⑧企业、政府、非赢利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⑨高质量的生活环境;⑩非常专业化的商业服务配套环境等。

1.2政府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政府主导科技园区建设模式是指从科技园区初创到建成的过程中,政府始终主导科技园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是科技园区建设既是投资主体,也是园区的管理主体。政府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的优势在于:园区建设速度快、建设过程易于规划、控制;政府为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物质环境和政策支持。但是,这类模式的缺点在于政府行政色彩浓厚,计划性较强,削弱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创新创业精神;虽然容易积聚科技创新资源,但是利用和发挥科技创新资源的效率不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依赖性强,影响科技园区长期可持续发展。

该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是日本筑波科学城。筑波科学城是由中央政府投资建设,以基础科研为主,是一个科研机构的聚集地。如果从投入与产出角度来讲,筑波科学城本身效益并不明显。筑波科学城作为一个高水平、高密集的优势群体,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科技产业化效果。政府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创业方而存在先天的动力不足。

1. 3大学、科研机构主导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由大学、科研机构主导科技园区建设活动也是国际科技园区建设的基本模式之一。政府对此类大学科技园也起到辅助和支持作用。这种模式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坚实的科技创新条件,具有建设高效科技园区的人才和技术集聚优势。由于大学、科研机构重点关注的是教学和科研,这类发展模式的制约因素是市场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的组织边界制约了市场和价值信息的传导。只要有适当的政策支持和激励,大学、科研机构主导的科技园区往往具有强有力的创新创业能力。

该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是英国剑桥科学园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英国剑桥现象基本上是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初始条件与美国硅谷几近相同,影响剑桥科学园高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次为:员工和经营管理人员具有吸引力的地方环境,剑桥地区的信誉和名望,与地方上创新性人才、思想和技术的非正式接触,地方研究人员的质量,靠近伦敦,可获得地方的研究人员以及政府优惠政策。

1. 4政、产、学、研协同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

协同型科技园区建设模式是指科技园区采取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协同建设和管理模式。科技园区由相对独立的专门基金会管理,基金会则由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代表组成理事会。基金会负责管理和指导科技园区的建设和规划,对园区内各单位内部事务无权干预。该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是美国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和台湾新竹工业园。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建设成功经验是:①三所主要研究大学的存在是三角研究园建立和发展的关键;②政府、大学和工业企业之间的密切协同合作;③地区气候良好、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新竹科技园区建设成功因素是:①政府政策支持;②大学与研究机构不仅为园区企业提供联合创新项目和人力资源培育,还衍生出不少创新企业参与园区建设润。这种政、产、学、研协同型建设模式一方而利用政府力量弥补了企业从事高风险科技创新活动起步不足的缺陷,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良性的起步环境;另一方而,协同建设和管理也避免了政府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

2国际科技园区建设模式的比较分析

2. 1集聚创新资源是科技园区建设模式的共同点

首先,在占有科技创新要素方而,无论主要通过市场力量还是政府力量,国际上主要科技园区都集聚了相当丰富的创新资源,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在整合科技创新要素方而,国际上主要科技园区都通过利用市场或政府手段,建立了复合的科技创新要素和资源体系。尤其是国际上成功的科技园区,不仅整合了产学研要素,还嵌入了金(金融)、创(创业)等要素。再次,在利用科技创新要素方而,国际上主要科技园区将园区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

2.2驱动科技创新的主体、方式和机制是科技园区建设模式的主要差异点

第4篇:科技发展新趋势范文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全面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二是加大对成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定期(加不定期)举办针对农民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接轨.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5篇:科技发展新趋势范文

问题在于“技术与经济两张皮”而非“科学与经济两张皮”

笼统地谈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事实上混淆了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技术开发的目的则在于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技术开发必须要和经济活动紧密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质量。从比较短的历史时段来看,科学与经济的“两张皮”是正常现象,基础研究的探索本来就具有前瞻性;但是从较长的历史时段来看,基础研究和科学发现的重大突破会带来新的产业变革,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并决定着国家的可持续创新能力。

因此,“两张皮”问题关键是要解决“技术与经济两张皮”,而不是“科学与经济两张皮”。我们出于国家长期发展需要,必须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但是并不意味着要求每一项科学研究都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

“两张皮”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两张皮”的提法始于20世纪80年代,背景就是计划经济的遗留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研单位和生产单位属于两个不同体系,各自接受政府指令完成自己的任务,不需要互相结合。

为了解决“两张皮”,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国先后进行了多次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思路是将科研机构和人员推向社会和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先是鼓励科研人员、科研院所和高校办企业,后来又将一大批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改制为企业。应该说总体上这一思路是成功的,在这一轮改革中,“技术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联想、方正、中兴等著名企业都是源自此次改革。

但是,这一轮改革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在高校办产业、科研院所改制后,出现了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力量不足等问题。2006年我国颁布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国家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两张皮”的内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突出表现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多地源自政府资助,而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则明显有所下降。企业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外部研发支出比例明显降低。2005 年由企业委托给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经费占企业总研发经费的比重分别为5.4%和1.07%,2012年分别下降至3.4%和0.62%。

由此可见,当前形势下的“两张皮”与改革开放初期大不相同。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而前者则是我国实施科技发展战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第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在解决“技术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同时,把很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和机构也推向了社会,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的基础研究以及共性技术研究能力。当前形势下的“两张皮”恰恰就是在重建和强化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出现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科学与经济两张皮”,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同时,尽管技术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但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和企业“两张皮”问题,而是现有体制下企业创新能力和活力不足的问题。

由于没有区分当前形势下的“两张皮”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同,因此在科技政策导向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自相矛盾的“两难”问题。例如,一方面提出原始性创新能力薄弱,基础研究投入严重不足,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要高校剥离校办产业;另一方面,又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科研人员提高成果转化率。两种思路混合在一起,常常使高校和科研院所无所适从。

从“科技成果转化”转向“企业引领技术创新”

既然“两张皮”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策思路也应该随之改变。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研发支出已经占了全社会研发支出的76%以上。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则越来越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政府科技项目,能直接转化的技术成果比重不断降低。因此,不能再用改革开放初期以科研单位改革为主动力和主视角的“科技成果转化”思路,来解决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主要动力应转向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引领技术创新的作用。对“科学与经济两张皮”要认识到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必急于在短期内解决,应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关注基础研究以及共性技术研究。对确实有潜在商业化前景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以由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筛选、转移和转化。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放活企业,使之真正成为引领技术创新的主体。要简政放权,通过适度削减产业化和应用研究项目资金预算,减少政府对企业创新决策的干预和扰动,使企业在创新活动决策中成为真正的主体;节省下来的财政资金可以用来为创新型企业减税,尤其是要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抵免所得税政策。同时,对确实适合企业承担的资助项目,其经费管理制度应区别于事业单位,要根据企业研究开发支出的实际情况,给予企业更大的自。

第6篇:科技发展新趋势范文

抓好学习实践活动,必须与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实践特色。要积极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政策措施,重点围绕保持增长、结构调整、改善民生、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用认识、发展、民生、创新、制度等5各方面的成果来检验、展示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用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形成重要的认识成果。科学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解放思想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坚持经常解放思想、不断与时俱进。要深化理论学习,引导党员干部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真正用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要深刻检查剖析,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争当学习实践活动的先行者、引领者,争做推动科学发展的带头者、模范者。要深系实际,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创新自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适应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思路措施,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推动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

用科学发展观高点定位、破解难题,形成重要的发展成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基础在学习,最终要落脚到实践,必须紧扣实践来深化学习,通过学习来指导实践、推动发展。在发展理念上,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思路上,更加突出区域联动、项目带动、科技拉动、环境推动,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民生改善整体推进,同步跨越;在发展水平上,既要有经济体量总量的快速扩张、增量指标的攀高跃强,更要注重质量效益的大幅提升,坚持对照先进找差距,振奋精神促发展,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用科学发展观服务百姓、改善民生,形成重要的民生成果。坚持把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根本尺度,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紧密结合学习实践活动要求,深入排查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分门别类,列出单子,明确责任,逐一抓好落实。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努力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城乡保障一体化,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做好教育、卫生、城市困难居民住房、困难群众生活等涉及民生的实事项目,让更多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第7篇:科技发展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 高等院校; 体育舞蹈;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116-02

一、引言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始,我国高校体育舞蹈课从无到有,经历了从交谊舞(大众体育舞蹈),到以国际标准交谊舞(体育舞蹈)为主,大众体育舞蹈为辅的发展过程,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舞蹈课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内容,有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以交谊舞为主,有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以交谊舞、摩登舞和拉丁舞的部分内容为混合教学内容,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舞蹈课。随着新课程标准逐渐在我国高校的实施,高校体育课已由过去只注重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向注重新课标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考虑体育舞蹈教学实践的方向发展,这对高校体育舞蹈课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改革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实践,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1]。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舞蹈功能价值解读

(一)提高学生参与能力

体育舞蹈共有十种不同风格的舞种,这十种舞适合不同年龄不同脾性的大学生。发挥体育舞蹈音乐与韵律舞蹈的作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为终身参与体育奠定基础。“兴趣是一个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和事物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结的一种心理倾向。”[2]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锻炼的兴趣爱好,达到自我锻炼的目的,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无法使学生形成自我锻炼的意识,就很难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充分发挥体育舞蹈音乐韵律的舞蹈作用。把学生喜欢的音乐和欢快的韵律舞蹈与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美感,提高了学生动作的表现力和审美力,又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终身参与体育奠定了基础。

(二)体育舞蹈与运动技能

体育舞蹈分为摩登舞与拉丁舞两大类,共十种舞。其特点是舞种,音乐丰富,有阴柔、圆滑、流畅的华尔兹;有动挫有力,富阳刚之美的探戈;有缠绵、浪漫的伦巴;有欢快、活泼的恰恰等风格各异的舞蹈。其运动技能的形成关键在于舞蹈风格的掌握。

(三)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

体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两方面。将体育舞蹈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不仅能增强学生下肢、踝关节的肌肉、韧带力量,发展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而且可使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得到良好锻炼,使心率下降、肺活量增大,达到增强心肺功能的目的。体育舞蹈的运动强度随着舞种的不同而不同,只要坚持半小时活动,其生理负荷不亚于打一场网球赛和中长跑。体育舞蹈起到了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

(四)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求趣、求知、求动的心理活动,使昔日的传统体育活动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他以丰富的内涵以及运动性与艺术性有机的结合,加上鲜明的节奏变化动作,满足了当今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及精神需要。体育舞蹈是男女对舞的运动形式。学生在舞蹈和音乐中改善心理、调节情绪、陶冶情操所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舞蹈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3]

(五)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舞蹈是一项以舞蹈、礼仪、社交融于一体的一项高雅的体育项目,随着人类社会演变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们已不能满足过去那种只注重运动技术填鸭式的体育教学,而体育舞蹈特有的男女对舞的运动形式在礼仪、社交上有了新的要求和变化。在体育教学中,男女舞者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在有礼、友善、高雅中交往,让大学生正确处理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友谊和情感沟通,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身心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体育舞蹈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领域。

三、体育舞蹈教学实践程序的尝试

新课标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要求体育舞蹈教学实践一是全面系统,二是要层次递进,现今由于交谊舞主要目的是以娱乐为主简单易行,又比较实用,很受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可作为体育舞蹈的辅助学习舞蹈,也可独立为一门教学课。又由于交谊舞、摩登舞和拉丁舞舞种丰富,体育舞蹈课课时有限。因此可将现在交谊舞和体育舞蹈的部分内容为一体的体育舞蹈课,细分为交谊舞、摩登舞和拉丁舞三门独立的教学课,这也是今后高校体育舞蹈课的发展趋势。

(一)交舞谊舞教学实践程序

交谊舞教学实践程序。如图1所示:由于布鲁斯音速缓慢舞步也慢,节奏鲜明,舞步简单,辅助动作很少,特别容易学会。所以,把布鲁斯作为学习交谊舞的开始部分,平四步舞是以中国的秧歌舞步为基础吸收了水兵舞和伦巴一些有特点的舞步组成,平四步舞是平均的四步舞,音乐节拍24或4/4,没有快慢之分,舞步自由舒展,协调平稳,速度适中,因此把平四步舞放在布鲁斯之后第二位学习。快四步舞音乐节拍44,每小节四拍,速度:每分钟48-50小节,舞步快速灵活,轻盈潇洒,朝气蓬勃,基本节奏是:慢、慢、快、快。慢占两拍,快占一拍,由于和布鲁斯、平四步舞的音乐属同一类型都是24或44的音乐,因此把快四步舞,放在布鲁斯,平四步舞之后学习。慢三步舞音乐是3/4拍,它的特征是身体的姿态要挺直,而且有上下的起伏。每小节共三拍,第一怕用脚后跟先着地,紧接着在第二拍、三拍慢慢立到半脚掌上。每一个循环是三步,是单数,起步要换腿。因此,把慢三步舞放在布鲁斯、平四步舞、快四步舞之后学习。快三步舞的音乐优雅动听,轻盈活泼,音乐速度为小快板,节奏是3/4拍,一般每小节的第一拍舞步要稍大一些。但就整个舞蹈风格来说还是要文雅、平稳、流畅,好似在溜冰场一样旋转速度快,动作不容易掌握。[4]因此,把快三步舞放在交谊舞教学程序的最后阶段来学习。

(二)摩登舞教学实践程序

摩登舞包括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五种舞,摩登舞中五种舞的教学实践程序如图2所示:

华尔兹和维也纳华尔兹的音乐都是34拍音乐,只是音速快慢不同,风格特点不同。舞步都是三步一个小循环,第一步在34音乐中的重节拍上。华尔兹阴柔、圆滑、流畅,在舞步运用中有起伏、升降、摆荡的动作要求。如先学维也纳华尔兹,由于音速快,很难掌握其运步及风格特点,对于初学者相当困难。因此,应先学华尔兹,再学维也纳华尔兹较为科学合理。狐步舞曲为44拍,每分钟30小节左右,由于狐步舞的特点是舞步平稳,自在悠闲,动作流畅,行如流水加上音乐优雅、恬静、婉柔流利,使其舞蹈特性更加文雅,舞步变化多样,需要舞伴之间配合更加默契。因此,把狐步舞放在摩登舞教学程序的第三位来学习。探戈舞风格是动静交织,潇洒奔放,头部左顾右盼,快速转动,舞曲为24拍,每分钟30-34小节。跳探戈舞时要求膝关节松弛、微屈、重心下沉,脚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因此,把探戈舞放在摩登舞教学程序的第四位来学习。初学者在掌握了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狐步舞和探戈舞步以后才能学跳快步舞。否则,在快节奏中跳复杂的舞步会手忙脚乱,跟不上节奏或是动作变形。这样会使舞步之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体现出快步舞轻松活泼的特点[5]。

(三)拉丁舞教学实践程序

拉丁舞教学实践程序如图3所示:

体育舞蹈姿态的要求是以芭蕾舞姿态为标准的,也就是体育舞蹈的姿态都是芭蕾舞的姿态要求。因此,芭蕾舞的练习内容是体育舞蹈教学的第一步辅助舞蹈。

爵士舞是一种热情奔放、节奏强烈的现代舞蹈。对节奏感与协调性的提高有良好有练习效果,而这一点正符合拉丁舞对节奏与协调性要求极高的特点。因此,把学习爵士舞作为拉丁舞教教学前期第二步的辅助舞蹈。

伦巴舞在拉丁舞中是一项具有独特魅力的舞蹈,它的音乐缠绵,舞蹈风格柔媚而抒情,以表达情侣之间的爱情为主题,被称为位丁舞之魂。伦巴的音乐是4/4拍,音乐速度为每分钟27-31小节,是一种四拍走三步的舞蹈,学生较易掌握,因此把伦巴舞放在拉丁舞教学中的首位。

恰恰舞为4/4拍,速度为29-32小节/分钟,由5步构成,风格较欢快,所以把恰恰放在拉丁舞教学中的第二位。

桑巴起源于巴西,音乐2/4拍,速度为每分钟40-56小节,舞蹈风格欢快、热烈、兴奋。在一小节当中,舞步可以跳出二步(SS)、三步(SQQ)、四步(QQQQ)多种步型,所以把桑巴放在拉丁舞教学中的第三位。

牛仔舞起源于美国,音乐为4/4拍,速度为每分钟40-46小节,舞蹈风格欢快、热烈、诙谐、风趣。牛仔舞的基本形式为三步,关键要使膝和踝关节放松,然后快速弹动,体现升、降、升的感觉,所以比较难跳。因此,把牛仔舞放在拉丁舞教学中的第四位。

斗牛舞音乐为2/4拍,速度为每分钟60-62小节,一小节2拍。斗牛舞中的男士是表现斗牛场上的斗牛士,女士作为男士手中的牛蓬,因此,在舞蹈中都应始终保持一种英武、敏捷、自豪的姿态,用很多的原地步、基本动作和追步来过渡和连接,动作组合较难,并且身体呈反弓形,要求极高,姿态难掌握,因此把斗牛舞放在拉丁舞教学中的最后来学习[5]。

根据以上论析,交谊舞、摩登舞和拉丁舞各成体系,又互相联系。因此,将现今的体育舞蹈课可分为交谊舞课、摩登舞课和拉丁舞课,是符合高校体育舞蹈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

四、结论

新课程标准下高校体育舞蹈课,摩登舞和拉丁舞舞种丰富与教学时数限制的矛盾,体育舞蹈是新兴的时尚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师缺乏的矛盾,交谊舞是大学生容易学习又是实际需要的与交谊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体育舞蹈的矛盾。因此,根据交谊舞、摩登舞和拉丁舞的教学实践特点以及新课标下的体育舞蹈功能价值解读,通过改革高校体育舞蹈课,把现今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细分为交谊舞、摩登舞和拉丁舞三门独立的教学课,才能解决这些教育教学矛盾,是今后高校体育舞蹈课的发展趋势。在新课程标准的方向指引下,体育舞蹈特征功能的发挥,以及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教育的提高,交谊舞、摩登舞和拉丁舞对塑造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将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阮宜杰.对我国部分高校体育舞蹈课开展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运动,2009(9):90-92.

[2] 段建华.愉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J].四川体育科学,2002(4):77-78.

[3] 曹保莉.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思考[J].晋中学院学报,2005.22(4):69-70.

第8篇:科技发展新趋势范文

Regional Economy:An Example of Suzhou

孙杰① SUN Jie;刘洪久② LIU Hong-jiu

(①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南京 210042;②常熟理工学院,苏州 215500)

(①Jiangsu Productivity Promotion Center,Nanjing 210042,China;

②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uzhou 215500,China)

摘要: 论文从科研事业研究机构、地区整体科技状况和大中型企业科技状况三个方面选取了12项指标代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并且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和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影响区域GDP产出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为区域科技人员的数量和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费用。

Abstract: Twelve factors are selected from institute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reg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nditions and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onditions. And by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nomic output and the factors. Empir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quantity of regional researchers and R&D investment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re the main and positive factors to drive economy.

关键词: 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实证分析;政策研究

Key words: innov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regional economy;empirical analysis;policy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61-02

作者简介:孙杰(1961-),女,江苏南京人,毕业于江苏省委党校,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

0 引言

创新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1]。探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可为地方政府制定科技创新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Hsu等认为政府应解决促进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关于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2]。Bye等发现在开放的经济体中,由国际贸易带来的知识对国内创新的作用超过自身研发的投入[3]。Trippl认为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创新机构、教育机构、技术中介组织和区域内的企业[4]。国内学者唐德祥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和固定资本投资、劳动投入、科技创新投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5]。陈世海根据经济结构调整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耦合关系和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结构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6]。张斌等采用同样的数据,利用Translog函数,发现技术转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大于R&D投入的作用并且可以加强R&D投入的效果[7]。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了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从系统的角度评价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较少。

1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着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数据可获得性的原则,从投入产出的角度选择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如表1。

2 构建模型和实证分析

为了定量研究科技创新影响因素与经济产出间的关系,我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b0+b1X1+b2X2+…+b12X12 (1)

其中,b0为常数项,b1,b2,…,bn为回归系数,Y为因变量,X1,X2,…,X12为自变量。

将归一化后数据代入SPSS软件,采用逐步回归,可得模型的回归系数。输出结果见表2所示。

根据标,回归方程为:

Y′=0.021+0.529X10′+0.441X6′ (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初步建立之后,还需要对模型进行各项检验分析,以确定模型是否合理。

2.1 经济学意义检验

从指标选取上看,逻辑上应当所有的指标都对产业经济的产出起正向驱动作用,而实证模型符合要求。

2.2 统计检验

①拟合优度检验。根据表3的数据可知:R2和调整R2均接近于1,所以模型在整体上拟合较好。

②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当P值?燮0.05时,|F|?叟F0.025,即我们应认为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通过表4可知:P=sig=0.000,则回归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

③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由表2可知,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概率sig都大于显著水平5%。因此,它们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2.3 计量经济学检验

①自相关检验。根据表3,由于DW=2.164,其值接近于2,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通常当DW的值在2左右时,无需查表,可直接认为模型不存在序列的自相性。

②异方差检验。回归方程的各影响因素与残差的等级相关系数rs和P值见表5和表6。

根据表5可知对于X6’,有rs=-0.068且P=0.803,则可认为残差绝对值|ei|与自变量X6′不显著相关,故不存在异方差;同理,根据表6可知对于X10′,有rs=0.076且P=0.778,则可认为残差绝对值|ei|与自变量X10′不显著相关,同样不存在异方差。因此,可认为模型通过异方差检验。

③多重共线性检验。由于仅有16年的数据,样本容量小于300个,X6′和X10′的方差扩大因子VIF大于10,所以影响因素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但由于其对预测效果影响有限,所以不做进一步检验。

综合以上分析和检验,我们可以认为模型具有有效性和稳定性。

3 结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两个因素对GDP的影响,我们可以根据公式(2)对公式(3)进行反归一化。

Y=-11.6652+0.001532X10+0.005381X6 (3)

由公式(3),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费用每增加10000元,GDP的增加值为153200元,地区科技人员的数量每增加1人,GDP的增加值为538100元。简单推断,为推动经济的发展应当优先增加科技人员的数量,其次是增加企业的研发费用。但我们根据前述的分析,由于存在多重共线性,实际上人员的增加导致费用也将增加。因此,对于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费用。

参考文献:

[1]Adams M. Sustainable packaging is a brand loyalty issue for Australians[J]. FOOD AUSTRALIA, 2009, 61(12): 514.

[2]Hsu G J Y, Lin Y H, Wei Z Y. Competition policy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an era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J].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08, 21(8): 826-832.

[3]Bye B, Faehn T, Grunfeld L A. Growth and Innovation Policy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Should You Stimulate Domestic R&D or Exports?[J]. B E Journal of Economic Analysis & Policy, 2011, 11(1).

[4]Trippl M. DEVELOPING CROSS-BORDER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KEY FACTORS AND CHALLENGES[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2010, 101(2): 150-160.

[5]唐德祥,孟卫东,许雄奇.科技创新投入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基于中国实际经济运行的经验证据(1978-2005)[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4):579-587.

第9篇:科技发展新趋势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特殊性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校的教育职能不同导致校企合作的侧重点不同。我国高等院校分为三类:一类为学术型院校,这类学校的校企合作主要是教育与科研结合的企业实践。一类为职业技术型院校,其校企合作侧重于企业培训的教学过程。还有一类为应用本科院校,这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2.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必须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必然要服务于地方经济,若地方院校不能顺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自身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的制约。如我校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地区集汽车物流城、生态物流城于一体,而且大连又是个服装城,为了适应不同产业的需要,我校经管系、服装系、艺术系分别与不同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合同。比如,经管系与上海木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协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向木谣网络科技公司派遣实习生(包括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或者推荐毕业生。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模式比较肤浅。应用型本科院校都非常重视实习实训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也建立了不少的企业实训基地,但是能够成规模接纳实训学生的企业并不多,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上显得力不从心,因为有些企业对学生的素质等要求比较高。应用型本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实训知识又逊于以科研为主的高校,从总体上看,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2.实习内容不够专精。学生出去实习,很少能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多企业不愿意提供专门的技术人员和生产设备来安排实习生进行生产性操作。这个与某些企业的高精尖设备有关系,有些企业则让学生做一些不太重要的工作。

3.毕业论文(设计)与企业需求联系有待加强。我院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求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然而很多学生上交了实习回执单后都没有留在原单位进行实习,所以毕业论文最后脱离了企业需求。即使有些学生一直留在企业到最后论文完成,但是其论文的研究结果都没能在企业得到应用。学生的论文理论居多,真正联系企业生产实际的很少。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1.企业兼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鼓励老师在教学的同时,定期到企业进行咨询活动,这样老师在企业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把这些知识带入课堂,形成新实践性理论传授给学生,可为学生将来进入企业实习或者就业奠定基础。学校可以与老师签订定期协议,如利用半年的时间在企业中做咨询顾问,或者每两周一次去企业进行学习,然后返回学校进行教学授课活动。这是一种 “多赢”的合作方式。既解决了企业招聘顾问难的问题,也解决了校企合作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在校学生只学理论而不重视实践的问题。

2.订单培养。院校与用人企业之间共同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进行联合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学校与企业签订长期人才培养协议,企业可以在学校内设置相关的实践课程,由经过培训的学校教师进行讲授,包括实习、培训、就业等。根据协议或合同,学校每年都解决一批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

3.教学工厂。“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率先实行的先进办学理念。该办学方法是将企业环境引入到学校的教学中,从而形成学校、实训和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方式需要企业与学校有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互相信任,企业肯为双方的校企合作协议投入自己的设备、自己的资金进入学校,使学校的学生在上课就如同在工厂里进行工作,老师也针对企业所需要的内容和知识进行讲授。

4.双向评价。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有两个评价尺度,一个是学校的评价尺度,另一个是社会的评价尺度。学校评价标准更多关注学生是否能达到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较少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社会评价则主要以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两者相结合才能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3(6):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