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

第1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探究

阅读是文字的眼睛,是语文的精髓。随着知识的积累,阅读难度和强度会不断增加。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容小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技巧要从小学抓起。下面笔者谈谈阅读教学技巧的两点做法。

一、课前导入的技巧

1.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上课伊始,教师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例如,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教师可以先播放黄河各时期、各流域的画面,接着提问:“看了黄河的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想?”最后教师引出画外音的导语:“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近2000年,她却变成一l多灾多难的祸河。”这种以黄河前后截然不同影像的鲜明对比,可强烈震撼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故事导入,以情激情

小学生爱听故事,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启发。在课堂上前几分钟,教师可抓住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用与文本情感相关的故事导入新课。比如,学习《自然之道》时,教师可以用缓慢低沉的口吻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关违背自然规律导致不好后果的真实故事,如将受伤的鸟儿带回家精心治疗后,为了避免它再次受伤害,就把它关在笼子里细心喂养,鸟儿却因此失去了自由不肯进食,最终死亡,从而引出了“道”,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感知主题,让学生展开心与思的交融。

3.设置悬念,诱惑求知

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关注。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可以设置悬念,引发质疑、解疑,刺激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例如,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同学们,空中飞着一只大雁,用哪些办法能把它们打下来?”(假设性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争先恐后回答:用枪打、用箭射、用弓弹……至此,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答案的正确,但话锋一转,追问学生:“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绝,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一只大雁射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拿出课文仔细阅读,从中找出答案。”通过悬念诱惑导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认真读书、思考。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1.激励性提问,蕴含魅力

激励,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评判方式,教学活动区间采用激励性的提问,讲究语言艺术蕴含的魅力,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激情与欲望,让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实效。例如,教学《跳水》一文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还有其他的办法使孩子得救吗?”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寻求答案。学生纷纷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引导点拨,比较答案,选择最佳办法。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得出结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加深了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灵活性提问,训练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巧妙地设置提问,捕捉“节骨眼处”的问题来体现学习的重难点,以此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文中的“神机妙算”一词集中地表现出诸葛亮的杰出才干。如果只停留在解释上就难以引起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从另一个角度问学生:“诸葛亮借箭若没有成功,原因是什么呢?”然后从诸葛亮通天文、善用人、懂心理、晓兵法、精打算五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假设,一一否定,学生理解了“神机妙算”的含义。这样的提问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让其发挥了想象力。

3.创造性提问,发展智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教师应采取创造性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发展智力、开发思维、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学《南辕北辙》寓言时,“那个人能不能到达楚国?”如果直接问学生,学生肯定回答 “不能”。设计这样的问题就毫无意义了。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若有足够的费用,照这样一直走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呢?”这样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决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了。讨论结果答案不唯一。这样的提问,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阅读课堂有效、高效。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学技巧”,展示出独特魅力,这样才能使课堂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学生才会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连彩虹.让语文课堂富于艺术生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9).

第2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文将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做出如下探究。

一、 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便能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相关的阅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阅读之后学生开始进行集体探讨,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成就感。同样,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的鼓励学生,例如:教师在提出较为简单的问题时,可以让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来进行回答,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当然,一定时间段上,可能会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热情持续时间不长,之后,教师应当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最初教师可以先提出较为简单的问题,当学生自认为已经了解全文时,教师可以再提出相关的更加深入的问题,来持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再如: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进行积极的引导,点拨学生。而如果学生不愿进行思考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看法的不同处来让学生进行辩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被动为主动的进行学习。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于人的一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于人的一生是极为珍贵的财富!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主动克服自身的阅读缺陷,学会自行阅读,自行通过阅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可能对并不太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自行查阅资料了解,然后再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整篇课文。这样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 用疑问来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此时,教师可以乘势利导,利用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课前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进行思考。

2. 用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类图片以及多媒体来帮着学生理解课文,将课文具体化,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文章的内涵。

3. 用朗读来激发学习兴趣。朗读是最好的学习的技巧,因此,教师可以用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能动情,能让学生彻底的沉浸在课文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思维导图又称之为脑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通过将某一主题放置于中心位置,并将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同时在每一个分支上使用一个关键词构成整个图形。思维导图具有将图像与文字合二为一的功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思维导图绘制简便,学生自主操作性比较强,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十分有优势的。本文将以《初识鲁迅》这一单元作品为例,对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探究。

一、运用思维导图,有效开展课前预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自主预习,通过预习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步骤的阅读预习:首先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可以在阅读时进行标注,将生词、不懂的语句进行勾勒;第三部可以概括文章每部分的大意;最后让学生自主展开想象,勾画出课文的思维导图,并充分了解课文的结构、主要内容。

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预习时,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后,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作为主题放在导图的中心部分,然后将这篇文章的三个组成部分依次放在放射线的第二层,即“谈笑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其次学生在自主思考中还可将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核心概括,如“谈笑碰壁”这一部分对应着“抨击黑暗”,“救助车夫”这一部分对应“热爱人民”,“女佣回忆”对应“关心他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让学生在自主预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运用思维导图,增加课堂师生交流

在课堂教学的阅读部分,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增强师生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同时考察学生对课文大意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之后的教学中还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弥补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让不同的学生来分享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与其他学生绘制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在复述中更为充分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模式,让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为充分。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自主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正和补充,帮助学生精准、深刻的理解课文。

例如在进行《一面》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有的学生是从“我”看到书想买没有钱到鲁迅先生送我一本书的时间顺序来绘制思维导图;有的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对鲁迅先生外貌、神态、语言这三个角度来制作 思维导图;还有的学生是在通读了课文之后,φ馄课文凝练出来的鲁迅先生的品质进行梳理,并以此为依据绘制思维导图。不论是从哪种角度,学生的放射性思维都是值得鼓励的,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们各自分享自己的思维模式,让课堂的交流更为频繁,让学生在课堂更加积极活跃。同时教师在学生分享交流后要引导学生,将课文的主题深化,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全面。

三、运用思维导图,高效理解复习课文

由于思维导图是学生自主绘制,因此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通过学生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当学生进行复习时,可以通过一张简单的图回忆出课堂上大量的知识点,让语文学科的复习更为高效。

例如在进行《少年闰土》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闰土的形象――聪明、能干、活泼,同时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对“我”与闰土友谊的怀念之情。同时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对描写闰土外面和动作的句子有更深刻的记忆,教师可以以此引导学生,通过同种方式去刻画和描绘自己所熟悉的形象,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除此之外,在复习课中,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一目了然,大大节省了复习的时间。

综上所述,在《初识鲁迅》这一单元,课文选取的都是鲁迅及鲁迅相关的作品,故事性较强,思想感情较为深刻,对于小学生学习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艳伶.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29).

[2]王丽梅.浅议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J].学周刊,2012,(35).

第4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91-01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语文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小学阶段,语文在学习中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并且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作为语文教师,努力改善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创建高质量的讲堂

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直接操作者,能够与学生直接亲密的接触,也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能力的培养者,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保证学生在知识上的满足,俗话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那么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另外,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学生会出于好奇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教师都要为学生一一解答,否则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准备上课的教学内容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喜欢上语文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的阅读水平,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才能保证教学课堂的高质量,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与其他职业的不同在于教师还肩负着以身作则的重任,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够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精神还能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钻研精神,深入研究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扬钻研精神,研究阅读方法,解题技巧,不断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阅读的精髓真正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阅读的精髓,最终使得学生的阅读水平得以提高。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可以将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告诉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此外,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自身的感受,先让学生自己认真研读文本,并且告诉教师自己真实的感受,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学生的阅读感受进行对比,从而真实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内心的想法,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这样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自身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转变教学观念,建设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教学观

在当前的教学背景和教学环境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加适合学生本身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氛围。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的心声,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和学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教师在教学中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主讲,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教学中较为被动,并且形成了懒惰的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已经习惯了听教师讲课,习惯了教师给学生制定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加依赖教师和标准答案,但是阅读课程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标准答案只会扼杀学生的思想,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观念,不能一味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会阻碍学生的真正发展,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会将学生的棱角磨平,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创设情境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为学生展示相似的文本知识和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挑起学生的好奇心。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和图像,通过具体的情景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发育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情感感受不到是正常现象,但是,教师要尽量想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视频资料,通过具体生动的画面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创建讨论,突出学生的地位。小学生的特点是爱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这样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能够锻炼人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情商,但是只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在具体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讨论,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思想的平台,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锻炼。教师可以针对近期所学的阅读文本,建立一个明确的主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后发表意见,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勇气,进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第5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时期是儿童活跃思想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小学语文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语文整体水平的发挥,最终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要想教好小学语文,必须首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我们开展实践探索、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时,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发挥兴趣的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乐之”的状态。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基础,丰富阅读的内容,以保证学生综合调动视、听、触觉等感官,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山中访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多媒体设备,播放了表现山林风光的纪录片,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充当了解说角色,将山中的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等风光一一介绍;然后教师让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并结合图片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而学生经过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白云、石头等线索的指引,渐渐进入到课文之中,并对山中这些自然、美丽的朋友产生兴趣,而教师也通过这一环节实现了知识的导入和教学的过渡。

二、重视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是我们开始进行思维活动的第一步,而感性认识的积累也是我们深化认识、进而形成理性认识的前提。在在语文教学中,对同一主题的反复阅读与思考有利于我们积累感性认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课前预习的作用,并引导学生科学地开展预习活动,进而形成初步的感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詹天佑》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主题,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之中,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了相应的预习任务,即通过查阅书籍、资料或者上网搜索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詹天佑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铁路建设做出的贡献,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并让他们表达对詹天佑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贴近人物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的同时,为文章主题的理解奠定了思想的基础。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学生逐渐意识到课前预习对于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并逐渐养成了预习、阅读的习惯。

三、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态度,在和谐融洽的气氛里,学生往往是积极、活跃的,而在压抑刻板的环境中,学生往往是消极、被动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从而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基础上,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例如在古诗《咏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确定了问题教学策略,即在图画展示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由“燕子”、“柳树”、“小朋友”构成的画面中,回答自己对春天的理解,然后运用背景音乐,播放古诗,并让学生在品味中,积极发言,说一说这样的诗句让你看到了什么,而通过问题的引导,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了古诗理解的氛围之中,学生们在自由的氛围中,充分发挥想象,描绘了一幅幅美丽、清新的早春图景,进而深化了对古诗意境的理解。

四、科学布置阅读任务,督促学生进行阅读反思

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限制在课堂上,它还存在于课后实践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应该综合利用课上与课后的时间,让学生不仅可以在课上掌握阅读知识,还能够在课后巩固知识,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从而不读提升阅读能力。教师在布置阅读任务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列出课后阅读清单,并通过课上的检查与监督,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丰富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然后,教师还应该指导高年级的学生写读书笔记,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文章的阅读,还可以形成自己的思索,进而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中,提高阅读水平;最后教师要联合家长,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以保证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结论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辅助,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并督促学会僧完成课后阅读任务,而只有这样才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岳秋景.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14:148-149.

第6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范文

一、根据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循循善诱引导探究

阅读教学,首要的是应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课堂阅读探究能否进行,首先取决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无探究的兴趣。学生这种研读兴趣很难自发产生,它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相关点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诱发学生课堂阅读探究的兴趣,以兴趣诱导学生深入自觉阅读。该策略能否有效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要在“准”字上下功夫。平常要下功夫了解全班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共同兴趣,找准学生兴趣点;备课时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下功夫找准能与学生兴趣发生共鸣的课文内容要点。这样,课文内容与学生兴趣的相关点便成为课堂阅读探究的动力源和有效探究的活动载体;二是要在“诱“字上使力气。不仅要不断诱发兴趣,而且以兴趣诱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读书、乐于探究,并随时把课堂阅读探究引向课外阅读探究。

二、找准阅读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及时发现学生课堂阅读过程的认知冲突,并创设相应的阅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紧紧围绕阅读中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进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在积极情感的帮助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实现阅读的再创造。例如教学《五彩池》时,可先引导学生扣题生疑:“五彩池在哪里?为什么叫五彩池?五彩池的景色怎样?”并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你认为怎样才能弄清楚这些问题?”及“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鼓励学生尝试平时很少用的方法,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了自主探究阅读的成果。在观看了五彩池的电视片断后,注意让学生比较片子与课文对五彩池的介绍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等学生说完后让学生和原稿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点,课后要求学生查阅报刊书籍、有条件的上网查找有关五彩池的资料,继续探究。这些联结点与课文内容、师生提问、有关资料等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阅读探究的问题场,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的自然生长。

三、寻觅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引入活水引导探究

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课堂阅读教学也是这样,它不是把老师的理解、感受与获得强加给学生,更不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而是要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理解、感受与体验的“碰撞”,让“碰撞”产生本身必然会有的效果。如果设计是教学,那么碰撞就是一种生活的教育,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用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充实,使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来体悟课文,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习得语言,陶冶情操。例如教学《狼和小羊》时,齐读课题后,请学生带着“课文讲的是狼和小羊中的谁?”这一问题仔细读课文。有的说:“课文讲的是狼和小羊中的狼。”有的说:“是狼和小羊中的那只讲话没有道理的狼。”队伍又问:“这些话还可能针对谁讲?”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汇报。有的学生说:“课文讲的可能是动物界的老虎,因为老虎吃小动物的时候,从来都不商量,从来都不讲理由。”有的学生说:“课文是寓言,文中的狼不有可能指与狼同类的东西,也可能是鳄鱼,可能是毒蛇,可能是大坏蛋。”

四、抓住表演与评价的分歧点,角色表演引导探究

第7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阅读;价值;教学策略

小学教育阶段中的语文教学,作为发扬和传承我国传统优秀汉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更加高效的实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各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对于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视意识,进而全面激发班级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此,笔者在文中对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当前阶段,民族地区小学由于受客观因素(家庭、校园)的影响,学生在进行实际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创建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此问题主要表现小学生并未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尤其是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有效的管教和教学进而造成的。同时,民族地区小学应用的语文阅读材料的质量与数量不够丰富,另学生喜欢看的、想看的、可以看懂的书籍数量不是特别多等。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差,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对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力还比较薄弱。为此,需要语文教师及时的进行提高自我的教学意识,并以此作为支撑,科学有效的进行应用主题阅读教学方法,进而使得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不断健康发展[1]。

二、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价值

(一)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民族地区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小学生,阅读的文章体裁大部分都是同类主题的体裁。班级中的学生可以依据自我的阅读喜好进行选择,并在不断选择过程中逐渐地发现和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在此种文学涵养的积累活动中,学生也会自觉的扩宽自我的阅读视野。主题阅读教学,要求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最少进行阅读五篇左右的文章,全新的不同类别的文字会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真正成为语文阅读学习活动的主人。

三、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笔记式阅读

笔记式阅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主的进行记录阅读笔记,进而不断积累和掌握优美词句,同时记录自我的读后感。学生在进行实际记录阅读笔记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进而进行语文阅读内容与美术学科艺术内容的整合,让其在记录过程中不断进行添加特殊的标记来进行图文结合。此举非常有利于学生将精彩的阅读内容进行转换至图文并记忆,进而不断加深自我的学习印象[2]。

语文教师为了更加的突出笔记式阅读教学方法的效果,教师需要为了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制定记录学习笔记的要求,同时需要对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及时的教学评价。不断进行明确阅读内容的中心主题,按照其中给出的文章主题进行阅读一部分相关的文章,并进行收集和记录相关的比较好的语句,做好阅读批注。通过班级中的学生自我,不断寻找文章内容的关键字词以及叙事手法、联系文章前后故事情节等,进而切实的记录下专属于自我的收获。

(二)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主要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标记记号,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阅读时留下自我的思维印记,还可以通过不断记录自我的读后感,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读、注、批”不仅是学生运用眼睛进行观察,还需要将心、脑、手进行完美的配合,记录自我的对文章内容的独特见解[3]。

学生在进行自我阅读过程中,将自我的真实情感全部填充至与文本相对应的空白处。可以有效的为学生与阅读内容之间架起一座比较直观的对话。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在学生进行批注阅读前,要求班级中的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批注方法。进而有效的让班级中的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自我提炼文章的阅读观点,并依据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表达自我的见解。

(三)互动式阅读

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前,教师需要为班级中的学生细致的进行讲解互动式阅读的各项流程。首先,阅读文章,用心的教育文中的字句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可选择一些必要的辅助阅读的工具。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文章隐含的中心内容。通过勾选出自己喜欢或者是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填充自我的真实情感。其次,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对自己最喜欢的文章进行大力的举荐,并说出自我喜欢的原因。再次,运用辅助阅读工具,彻底的解决文章中的字、词的理解问题,然后运用略读的形式来进行简要的分析内容。最后,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通过集体的诵读、背诵、提出学习疑问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则需要在学生进行实际学习过程中,进行实时的学习引导,以此来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中首先简要的分析了民族地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发展现状,随即分析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应用主题阅读的的具体价值,最后着重的分析了主题阅读的实际应用策略,以此来全面推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

作者简介:杨玮,1982年12月31日出生,男,四川省乐山市人,民族:汉,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大专。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海量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强.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5:104.

第8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整体素质

因阅读的目的和读物性质的不同,阅读方式被划分为五类:消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今天我们重点对探究性阅读进行探讨。

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信息,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智能和情感,并能灵活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文本,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文本阅读专题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一种探索历程,它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个性不同、潜能不同、体验不同的学生,促使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通过探究性阅读单独来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阅读能力,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发展。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质疑探究

探究的动力来自疑问。学生有了疑问,有了破解谜底的欲望,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应该在引导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组织、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情境。在形成了合适的问题情境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这样的阅读才具有方向性,探究性,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偏离方向,才能保证阅读的质量和水平。

二、开放课堂教学,拓宽自主探究的空间

开放化的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习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那种封闭的教学模式,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宽信息渠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在开放的环境中,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以开放化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会学习,从而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能力。

(1)挖掘教材的活动因素,鼓励自主探究。在我们的教材中蕴涵着很多活动教学的因素:有的文章故事性强,可组织学生进行故事复述、创编课本剧表演;有的文章知识性强,可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还有的文章情感性强,可以设计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还可通过演示实验、组织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

(2)突破教材的束缚,引导多渠道探究。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新的语文教学改革所倡导的开放化教学策略,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人性化的、无障碍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掌握知识,成为会思考、能判断、有信心、富有创新精神的二十一世纪的合格公民。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如让学生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能只围绕课本转,要适当增加课文的容量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或上网收集相关资料,或查阅工具书,或开展学习讨论,或交流读书心得……,学生在主动寻求相关资料的探究学习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往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增强了学习语文的活力。

三、搭建舞台,展示阅读成果

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把自己的成绩、智慧展示于众人面前,赢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满足。基于这一心理,教师必须运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阅读才能的舞台,满足其内心的成就感。如定期组织“读书节”活动和不定期地组织“读书知识竞赛”活动,指导学生结组摆设擂台,其他小组通过推举代表、组员自荐或擂主点将等形式攻擂;还坚持每月举行一次手抄报展览、摘抄佳作欣赏等活动;还鼓励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寻找自己喜欢的童话、寓言、诗歌、故事,指导他们配乐朗读,录进磁带,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播放给全校同学;此外,每隔一段时间,利用专题活动进行《拾贝集》展评活动。这样,学生的阅读成果得到了肯定与展示,引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们提倡“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并不是一概排斥其它阅读方式、学习方式。对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有些内容还需要用其它方式来学习,包括理解性阅读、接受性学习等。

参考文献:

[1]姚立灵.如何搞好阅读教学[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第9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探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 阅读教学 方法 研究

一、激发阅读的动力,培养阅读的兴趣

我们知道,对于语文阅读学习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爱读、读不停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小学生天生爱动、喜欢看动画片和打游戏,我们可以适当的鼓励学生在看这些视频的时候跟着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视频、录音,让学生跟着阅读,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实施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上台讲故事、朗诵等进行有效的阅读练习,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老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习,通过设置问题悬念,让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和动力,我告诉他们,书中的知识无穷无尽。对于小学生来说,任何事情都不会长久,并且他们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对于阅读来讲也是一样, 只有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才能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尊重不同释义,力求创新阅读方式

对于小学语文课的学习,我们的教育还是标准答案式的学习和教学,这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动力。我们经常在小学语文课上听到老师说:“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你们还有不同理解吗?”很多时候,同学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而同样很多时候,同学们面对老师如此提问绞尽脑汁,却苦无良策。于是我们想问:难道我们非得对文章有不同理解不可?我们说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的过程,既是由“言”到“意”的感觉还原过程,又是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是学生从文本获取信息,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言语图式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我们说文本是“多义的”,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任意解构文本,置学习材料的“应有之义”于不顾。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不是贾宝玉,更不可能是葛朗台,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善待文本,尊重文本。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循着各自不同的路径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只有这样的阅读才是尊重个体生命的阅读。

三、顾全大局,给足阅读空间

小学语文教学要倡导多元理解,鼓励创意表达,但也要因文而宜,因时而宜。对个性化解读,我们应该把握好时机和尺度,要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序适度地穿插对文本内容的补充拓展,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创新思维。但切不可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在每时每刻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支离破碎”的分解,展开“无休无止”的拓展,发表“独到高深”的见解。要知道教学时间是个恒数,课堂上能供我们好好学习语文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还是应该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基础,切不可顾此而失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