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专项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黑龙江省 家庭教育工作 调查报告
一、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工作基本现状
几年来,全省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全省党政领导、妇联教育部门主抓、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1.政策机制不断健全。近几年,全省妇联、教育、文明办、民政、卫计、关工委系统合力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省级部门联合制定家庭教育五年工作规划并纳入儿童发展规划、人口发展规划、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城市村镇测评等工作中,13市(地)和116县(市、区)制定家庭教育本级规划,原省计生委制定《“十二五”时期推动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省级近三年在妇女工作专项经费中安排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普及项目经费,对骨干培训、宣传教育、网校建设等重点工作给予保障,大庆及所属4县、伊春及所属5县、哈尔滨4县和齐齐哈尔、双鸭山、黑河各1县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或设立专项经费。
2.阵地队伍发展壮大。全省建立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10917所,其中: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4047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家长学校59所,街道、城市社区家长学校1760所,乡(镇)、行政村家长学校3329所,新婚夫妇、孕妇学校、人口学校等1237所,机关单位家长学校278所,广播电视家长学校95所,网络家长学校112所,其中留守流动儿童监护人家长学校1400余所。各部门加强指导管理,促其完善功能、发挥作用。
3.科学研究实践性强。依托家庭教育阵地、依靠骨干力量开展课题研究、专题调研,推出科普成果并引领家长实践。组织省儿童中心等三个全国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及各有关人员申报课题,确立“80后家长养育方式”“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等5个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17个省级课题进行研究,5个全国课题和14个省级课题已结题。组织骨干专家编撰15万字家庭教育问题指导用书,对道德习惯养成、能力责任培养、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等专题107个代表性疑问进行解析拓展。组织省及各地优秀专家录制课程视频20讲、撰写指导文章近百篇,统一编发科普光盘、资料。
4.指导服务渠道拓宽。一是以品牌载体常态指导。省妇联牵头省文明办、教育厅开展全省家庭教育巡讲龙江――绿荫行动,带动双鸭山“母亲讲堂”、甘南县“家庭教育进乡村大讲堂”及各地20余个民间组织公益讲堂发挥积极作用,年均讲座1100余场次,160余万家长受益。二是以新兴媒体扩大覆盖。省妇联、教育、卫生共同承接推动全国家庭教育“空中课堂”项目;省妇联、省家庭教育学会创办省网上家长学校,原省计生委创办了省人口早期教育协会网,示范带动全省网上阵地的实践探索。省及各地依托网校、微博、QQ群、微信平台等集中宣传展示本地重点和特色工作、提供本省专家和家长主创的指导交流资料。
5.示范典型作用明显。肇东市作为我省唯一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完善工作组织管理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本土化实践,成为我省又一县级工作典型。省级层面表彰30个先进集体、40名先进个人,命名15个示范家长学校、 36个示范社区(村)、10个示范县(市、区)、7个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这些来源于、活跃在基层的工作典型,发挥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助推当地家庭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
6.倾斜特殊困境儿童。一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在全省绿荫行动中专设留守流动儿童监护人大讲堂子项目,省及各地组织专场讲座370余场。二是发起关爱帮扶行动。近几年,省妇联在妇女工作专项经费中拨款200万建设100个省级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牵头募集13万册爱心图书、募资20万建设“助未来爱心书屋”;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春蕾计划”公益行动将贫困留守流动儿童纳入到资助重点人群范围,进行常态化关爱。
二、存在问题
1.家庭教育发展大环境有待突破。当前,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仍缺少法律规范和顶层统筹设计,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需要付诸长期努力才能见成效的家庭教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2.家庭教育责任部门作用有待加强。各相关部门虽各具优势但合力不足,导致有些工作交叉重复,有些工作少人问津,有的部门则因机构改革或人员变化导致工作衔接不上、职责不清等问题出现。
3.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实践有待完善。一是阵地建设方面。实体阵地和网上阵地只求覆盖、功能不全、作用有限的情况仍然存在,还有7市行政村家长学校建校率、4市城市社区家长学校建校率未达到预期。二是队伍发展方面。指导服务队伍专业化仍是短板,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投入力量不够。三是指导规范方面。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层次不一,没有统一规范。日渐活跃的民间力量易伴有功利色彩,不易监管。四是特殊群体服务方面。单亲家庭、留守流动儿童家庭等特殊类型家庭易出现家庭教育问题,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资源不充足。
三、思考和建议
1.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关注家庭教育立法,探索源头保障。二是争取党政高度重视,强化政策保障。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农民工外出务工举家迁移渐成趋势,夫妇携子女在流入地居住、生活已成为当前流动人口的主要特点,其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西安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基本情况
(一)西安市暂住人口分布及农民工基本情况。截至2010年7月9日,西安实有暂住人口700,225人,其中男性416,110人,女性284,115人。居住在主城区的暂住人口有661,944人,占总数的94.53%。从暂住人口流出地分布来看:来自省内377,396人,占全部暂住人口的53.9%;省外322,829人,占全部暂住人口的46.1%。目前居住在西安市的暂住人口以从事服务行业、务工、学习培训、经商为主,分别占到总数的39%、35%、12.3%、8.5%。根据暂住人口就业分布,我们测算农民工大约为611,111人,占暂住总数的87.27%。
(二)随迁子女入学情况。截至2010年3月,西安市共有中小学2,167所,其中小学1,685所,中学482所。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城六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为41.42万人,随迁子女人数为14.21万人,占城六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34%;其中,小学10.27万人,占城六区小学在校学生72.3%,初中3.94万人,占城六区初中在校学生27.8%。随迁子女人数占暂住总人口的比例为20.29%。2008~2010年西安市随迁子女呈逐年递增趋势,由138,011人增加到142,116人,在西安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中的占比也逐年增高,虽然2010年随迁子女入学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绝对数增加了0.78万人。(表1)
二、农民工家庭主要特征
(一)来源就近化,居住长期化。在西安市的农民工家庭42.6%来自陕西,24%来自河南,7%来自甘肃,居住呈长期化趋势,平均在西安市停留时间为7年,35.1%的家庭超过10年,44.4%超过5年,只有18.5%最近3年才来西安市。
(二)个体经营,租房为主。在西安市的随迁子女家庭中,从事个体经营的占64.8%,建筑行业占13%,餐饮行业占11%,其他行业占8.3%。个体经营是随迁子女家庭的主要就业领域。随迁子女家庭自行租赁私人产权房屋占96%,自购房占4%。
(三)收入少,文化程度低,重视子女教育。抽样显示,农民工家庭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8.8%,1,000~1,500元的占25.9%,1,500~2,000元的占20.3%,2,000元以上的占9.3%。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3%,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的占22%。正因为自身处境艰难,所以农民工家庭普遍重视子女教育。而且这部分家庭中,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占比大。年龄在6岁以下随迁子女占24%,7~14岁占50%,14~16岁占16.6%,随迁子女数占义务教育阶段66.6%。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西安市随迁子女在全省所占比重大,全省配套资金不足,供求矛盾突出
1、随迁子女所占比例与全省支持资金比例失衡。2009年西安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共计84.80万人(表2),占全省在校学生18.8%。西安市随迁子女人数占到全省随迁子女总数的1/3以上。同期,陕西省教育经费支出达335.51亿元,给予西安市的教育专项经费补助仅为6.33亿元,其中对城市学校的专项补助仅有3.82亿元,西安市教育经费支出在全省教育经费支出中仅占11.7%,其中基础教育所占比重不到10%。
2、城区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西安市教育经费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9年教育经费支出39.24亿元,增长19.26%,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为1.44%,但仍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其中,基础教育支出26.25亿元,增长23.13%,重点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对于城区学校的投入比重相对较低。2009年全市教育专项经费支出增长6.32%,其中用于城市学校的专项支出仅增长3.94%。城市化进程加快、随迁子女快速增长给城区学校造成巨大压力,急需加大城区学校基础教育投资,增加学位,改善办学条件。
3、学位数提供与随迁子女需求、城市与农村补助标准失衡。多年来,西安市中小学布局和规模都根据常住人口确定,学校根据本学区各年度出生的人口数量安排招生,政府也据此确定办学投资规模。以西安市雁塔区为例,在公办中、小学中,随迁子女分别占到在校总人数的38.4%和45.5%,公办学校接纳了绝大部分随迁子女,多数公办学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城市学校的运行成本高于农村学校,然而补助标准却明显低于农村。西安对城市学生补助标准为每年小学260元/生、初中320元/生;农村学生补助标准为每年小学350元/生、初中550元/生。低标准的公用经费无法保证学校正常办学需要,影响学校主动接收随迁子女的积极性。
(二)管理难度加大。由于随迁子女就学流动性大、随意性强,学校方面仅为其建立临时学籍,很多随迁子女转学时又不履行任何手续,给教学管理特别是学籍管理带来困难。调查中还发现,随迁子女择校现象增加,他们不愿将子女送到指定公办学校读书,而是千方百计让自己孩子进入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学校,使得教育部门安排学位时难度加大。
(三)家庭教育问题凸现。农民工父母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简单,教育子女的能力较弱,因此,他们往往重视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另外,家庭教育的经费无保障,宣传家庭教育工作方面的力度不够。全国有22个省设有家庭教育专项经费,每年投入超过6,000万元,陕西省每年拨款30万元用于家庭教育经费,而西安市则无此专项经费,仅有市妇联自行筹措经费,工作开展困难重重。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仅有妇联牵头、相关单位配合,很难使家庭教育事业达到可持续发展。
(四)随迁子女动态变化,政策制定滞后。目前,公安部门只要求16~48周岁的外来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并未对随迁的16周岁以下的子女进行登记,加之其本身流动性大造成的数量难以统计,因而无法准确掌握随迁子女就学的需求量,在调整学校布局、学校规模以及分配教育教学资金时缺乏有效依据。
四、改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的措施建议
(一)全盘统筹,加大对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我们预测,到2015年,西安市随迁子女将达22.885万人,其中小学生16.541万人,占全部小学生的60%;初中生6.344万人,占全部初中生的45.1%。随迁子女将大量挤用现有教育资源,对现有教育设施造成巨大压力。
随迁子女教育所需经费主要包括生均经费、新建校舍经费、新增校舍的设备购置经费等。生均经费方面,以2010年西安市城市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为标准,以2015年测算随迁子女数作为核算基数,教育费用全部由西安市承担,需要支付6.4亿元。新建校舍经费方面,按国家建设标准实施新建和改扩建、生均9平方米、建设206万平方米、综合单价2,500元/m2的标准计算,未来5年需投入51.5亿元。新增新校舍的教学设备购置费用方面,按基本建设10%配套教育设施设备计算,需投入5.1亿元。根据《陕西省实施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陕编发[2002]65号)有关规定,如果每年义务段新增1.42万学生,按18个教学班810名学生规模需增设18个中小学校标准,共需增加806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配备相应师资。因此,解决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财政投入压力非常大。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健全政府教育公共投资制度。首先,要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对教育公共投资和财政的供给水平,增加国家对教育的公共投资。其次,要改变当前中、省两级政府在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的状况。近年来,中、省、市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6∶2∶2,因此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承担比例也建议为60%、20%、20%,中、省应按80%比例转移支付。全省也可建立规范的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根据随迁子女就学的数量和规模,提供义务教育经费专项转移支付。免除学杂费补助标准由以前的农村高城市低,转变为城市和农村并举或向城市扶持的机制。
(二)超前规划,合理布局。西安市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时要有超前性,应充分考虑随迁子女的需要,对随迁子女比较集中的地段,适当扩大办学规模。同时,还应重视西安主城区在人口、社会资源等方面的承载能力,通过超前规划城市教育布局,引导随迁子女向主城区有序流动。区县也应做好相关应对工作,缓解随迁子女向城区集中带来的教育压力。
(三)建立全省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目前缺乏对随迁子女有效的统计渠道,在底数不清的情况下,政府的相关规划和预算很难做到准确。因此,在全省建立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可以对包括随迁子女在内的学生进行统一动态学籍管理,掌握省内各地随迁子女的数量,并通过对其年龄、流出地区、家庭状况、就学等信息进行采集和登记,为政策制定实施提供依据。当出现随迁子女在省内范围转学时,只要提供相关的信息和父母工作变动证明,就可以在全省内部顺利就学,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一、县域内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表现
1.教育投入差距大
分级办学体制导致了城乡教育投入不均衡,部分乡镇学校举债办学,遗留了巨大债务,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后,处在偏远山区的学校,在校学生少,学校公用经费紧张,影响了农村学校教学仪器配备、校舍改造等办学条件的改善,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导致了教育发展不均衡。
2.师资发展不均衡
一是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农村小学教师大多兼任两门以上课程,有很多教师甚至包班。二是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三是教师知识老化。新课改实施以来,部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与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3.农村教育质量偏低
农村优质学校少,拥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学校大都集中在城区。从教学成绩看,城区学校高于农村学校,农村中心学校高于其他学校,许多农村家长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到城区优质学校就读,导致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而城区学校因教学压力过大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了整个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家庭教育环境看,农村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等特殊教育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仍不均等。
二、促进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
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力度,加大内部设施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针对办学条件低于标准的薄弱学校,制订限期改造计划,加快改造进程,积极帮助和支持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达标。设立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专项经费,加大对偏远、薄弱学校的资金扶持力度。
2.建立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互动与共享的运行机制
把城乡义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思考,从改进农村义务教育基础做起,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共同享用,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能够互通有无、彼此分享,从而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让农村孩子不用出远门,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3.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一是要健全、完善教师进出机制,不断加大农村教师招考力度,优化农村师资队伍。同时,要出台优惠政策,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二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举办教师培训班、组织教师自学等多种方式,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三是要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中小学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德教育学习活动和思想作风整顿活动。四是要加强农村学校的教研教改,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在农村学校开展基于问题的研究等创新课题,解决农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4.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实现家庭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
一、全市家长学校基本情况
几年来,我市以“科学家教城乡行”、“万名父母进家长学校”等主题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市家长学校总校指导和推进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进学校、村(社区)、企业、机关、网上、广播六类家长学校的建设,使之成为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于一体的重要教育领地。同时我们本着“高质量普及、有特色发展”的工作原则,在工作体系、资源布局、人才队伍、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调整、完善,形成了由点到面,由普及到提高,不断向科学化、特色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强化领导,落实措施,家庭教育工作体系逐步健全。
1.明确职责,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教育局副局长、市妇联副主席任副组长,市文明办、关工委、团市委、市妇联、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局、计生局、海宁日报、海宁电视台等10个部门为成员的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人事调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制定下发了《关于海宁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共同指导的社会化、开放式的工作格局,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家庭教育工作。
2.健全制度,推进规范化建设。坚持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妇女儿童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年初制定家庭教育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不定期召开全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促使家教工作不断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2012年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家长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组织管理、保障措施等,要求村(社区)家长学校按照“四有三优一突出”的指导标准(即有阵地、有机构、有教材、有师资;整合资源优、活动效果优、规范管理优;办学特色突出),规范、科学、有序的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3.拓展阵地,夯实服务基础。在原有家长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全市家庭教育阵地网络,尽量使家教知识辐射到每个年龄段的的学生家长。目前,我市共有家长学校423所,其中学校家长学校14 2所,村(社区)家长学校243所(其中城镇社区62所),企业家长学校14所,新居民家长学校2所,机关家长学校1所。建成其中全国示范家长学校2所,省级示范家长学校4所。同时,积极发展网络媒体的辐射作用,在海宁妇女网开设“儿童天地”、“网上家长学校”等专栏;在海宁妇联官方微博开设“父母微课堂”;在《海宁日报》为少年儿童开设“成长”专版,设置“心语信箱”和“习作园地”等专栏;在海宁电视台“潮乡童话”栏目播出家庭教育知识;在海宁电台“潮乡半边天”栏目开设“阳光家教”专栏,进一步健全了家长学校、电视报刊、远程教育多维一体的教学网络,为家长提供更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实现家教知识“宣传在基层、普及到家长、受益在儿童”。
(二)优化队伍,加强研究,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工作水平。
1.建队伍。充分发挥好一支覆盖全市、分工明确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在2011年成立了由教师、医生以及热心家教工作的志愿者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目前讲师团共有成员27名。每年及时调整充实讲课内容,通过制定下发讲师团课题计划,为基层提供菜单式服务,进一步提高讲座的针对性、实效性,正在达到“家庭所需、家长欢迎”的工作目的。同时,充分发挥家教志愿者作用。开展巾帼文明岗与村(社区)结对服务,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志愿者进村入户”活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法律工作者等志愿者积极参与亲子互动、法律咨询、流动课堂等家庭教育志愿服务,加强对农村儿童、留守儿童、孤困儿童、流动人口儿童等家庭的指导服务,帮助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2.抓培训。为家庭教育教师团的每位讲师赠送《家庭教育》杂志,每年都组织开展专门的业务培训。去年我们召开了全市家庭教育论坛,5名优秀教师演讲自己的课题,同时聘请家庭教育工作专家进行面对面点评辅导,以此提升家庭教育讲师团整体素质和课件水平。今年我们举办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业务培训会,邀请了嘉兴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纪忠华老师作《谈家庭教育中的亲子互动》专题辅导讲座。同时,组织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参加由省妇联、省社科联和省家庭教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论坛暨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家教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此外,基层妇联组织也通过案例分析、课堂互动、实战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加强家庭教育讲师团培训。
3.兴研讨。立足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单亲妈妈家庭、农村家庭、早期教育等重点内容,推动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上新台阶,发动全市热心家教工作者开展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探索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总结撰写了农村家庭子女教育状况、亲子互动、早期教育、“小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典型经验等文章,为全市家教教育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积极参与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征集选评活动,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服务实践能力。2012年,桃园小学费玲妹的《亲子同行,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和机关幼儿园俞美华的《优化隔代教育,提升新班家园协同》获得了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一等奖,其他9篇论文分获二、三等奖。今年共向嘉兴上报家庭教育论文29篇。
(三)创新载体,拓展渠道,凸显家庭教育工作实效。
1.与“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更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传播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为重点,积极打造“科学家教城乡行”、“万名父母进家长学校”等品牌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如百合新城家长学校每季度举办一次大型公益家庭教育讲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家长,进行不同内容的讲座;海洲街道东长社区举办隔代家庭教育讲座;袁花镇积极打造“花溪家园”家庭教育品牌。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各镇(街道)、村(社区)举办各类讲座81场,参加培训6086人次;开展各类家教活动28场,参加活动8535人次。
2.与“文明家庭”创建相结合。为进一步弘扬家庭文化,树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去年组织开展了以“和谐家庭、幸福海宁”为主题的第六届家庭文化节,通过举办感恩书信大赛、家庭美德感言微博征集、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大力开展家庭文化建设特色活动。同时,我们还将家庭教育工作与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知识进万家”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家庭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各镇(街道)、市属妇委会也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未成年人增强道德意识、践行道德规范、培养高尚情操的自觉性。斜桥镇举办了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的禁毒“流动课堂”宣传活动。硖石街道通过禁毒宣传图板巡回展、禁毒书法摄影比赛、现场宣传咨询活动等开展禁毒宣传月活动。市城管局“城管巾帼宣传团传播文明进学校”,与紫薇小学联合开展“城管知识进校园,文明使者在行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3.与“六一”、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相结合。在节假日来临之际,各家长学校通过向家长发放《学生(儿童)防溺水安全教育告家长书》、《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发送假期安全短信,开设学生(儿童)家长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对孩子的学习、安全和社会实践教育,提醒家长要尽好监管责任,让孩子过一个平安、快乐、有意义的假期。此外,我们还利用“三五”、“六一“、“七一”、“十一”等节庆,开展“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谦恭有礼中国人”等主题活动,连续13年开展“万名学生下社区进村落”活动,依托各社区家长学校,以讲座、 征文、文艺演出、义务劳动等形式丰富学生暑期生活,进一步健全我市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新格局。
(四)突出重点,展现特色,家庭教育工作均衡发展。
1.突出早期教育。开展“早教大篷车下村进社区”公益活动,宣传普及早期家庭教育,形成以“家庭为阵地,社区为依托”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使科学育儿知识真正进乡村、进家庭。2012年在全市开展“早教大篷车”下村进社区活动18场,共300多名孩子参加亲子互动活动。同时,结合“家庭文化节”连续两年举办0-3岁宝宝亲子运动会,通过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进一步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方式。
2.突出新居民子女。为深入了解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状况,2011年我们开展了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研,并组织教育局、新居民事务局、公安局等单位召开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座谈会,通过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探究对策措施,为针对性开展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今年我们围绕“孤困儿童家长和新居民子女家长”两大群体,组织10场家庭教育讲座免费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3.突出孤困儿童。市妇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从加强未成年人特别是孤困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成长的高度出发,倾力打造潮乡“社会妈妈”工作品牌,同时联合市慈善总会开展“关爱成长”慈善助学工程,每年资助60名3-14周岁正在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孤困儿童每人800-1000元助学资金。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各级妇联组织、巾帼文明岗、女性社会团体纷纷加入到爱心队伍,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进行结对帮扶。
二、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办了些实事。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家庭结构日趋多元的大背景下,家庭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与新时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妇联和教育局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牵头单位,尚未形成合力。妇联由于职责范围有限,人员紧张,难以顾及整个面上的工作;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
2.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家庭教育工作量大,周期长,针对性和延续性强,需要师资、场所和必要资金,但目前我市还没有家庭教育专项经费,现有的工作经费是在其它工作经费中统筹开支。由于缺少经费保障,外请专家老师前来授课造成难度,一些必要的宣传教育活动、调查研究、师资培训、教材编写、评选表彰等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这与家教工作的需要很不适应。
3.家庭教育队伍不够稳定。教师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学校缺乏家庭教育专业工作者,这种现象目前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有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为人父母的体验,掌握专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目前,学校负责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各班班主任,然而他们的专业知识却是学科教学,这样的家庭教育队伍,其思维和视野,容易局限于学校教育内部,难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考虑家长教育的方法和技术。
4.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开展家庭教育,必须考虑到家长的特殊构成,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分类教育策略。对所有家长开展同一内容、同一方式的教育指导,就缺乏针对性。对于学生和家长结构比较单一的城市中心小学,这种教育指导策略,也许会收到成效,而对其它城中村小学、流动、留守儿童等家长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分类教育指导。
5.家庭教育宣传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大众传媒;二是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从学校家长学校看,家长学校开班往往被家长会所代替,流于形式,真正开展家庭教育的很少。村(社区)家长学校覆盖率已达100%,但受资金、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每年大都只开展1-2次活动,家长们又忙于工作无法抽身前来,听课的人往往不多。
三、今后工作的思考
1.优化指导,保障家长学校健康发展。加强统筹协调,确立“一主多辅、全面推进”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即学校家长学校是主阵地,其他各类家长学校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利用其师资和管理优势,对幼儿园、中小学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家长实施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社区、企业、专业等各类家长学校。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为宗旨,探索建立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以社区(村)和企业等为联系纽带的和谐教育协作组织,实现家庭、社区、学校人才和设施设备资源共享,加强对家长和儿童的引导。
2.整合资源,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一直处于弱势状态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缺少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目前家教工作者大多是基层教师兼职的,没有更多的精力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做精做细,因此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者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聘请家庭教育专家深入基层特别是家庭教育薄弱的农村作报告、办讲座,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帮助家长解疑释惑,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壮大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招募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高校在校学生、社会妈妈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儿童中的积极作用。
3.保障经费,推动家庭教育工作落实。要争取政府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争取将家庭教育经费纳入 财政预算,用于保障开展全市性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镇(街道)要增加对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保障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正常开展。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合法方式争取社会力量支持,补充校(园)内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经费。
4.强化宣传,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宣传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为基础更具影响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有延伸到家庭,才能获得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要继续大力推动家庭教育知识的社会化传播,通过部门合作,有计划的将家庭教育讲座纳入紫薇大讲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通过电视讲座、开展培训、沙龙讨论、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家庭教育的受众面,让更多的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城乡家庭教育均衡发展。
在社会巨变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家长,正在用有限的家庭教育知识、有限的教育经验和对孩子无限的期待、无限的担忧煎熬着自己,从而深陷于高期望和低教育水平的矛盾之中,由此所带来的种种亲子冲突和家校冲突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了家庭的幸福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效果,加重了学校的教育责任和负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进一步提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不仅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的需要,而且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需要。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强力支撑。而创办“家长学校”则是有效实施“家校结合”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家庭走进学校,及时和学校沟通,紧密配合学校,全面的、科学化、培育好每一个孩子。
那么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才能有效实施“家校结合”呢?现代教育学家是应该好好深思,仔细地探究了。本文就如何实施“家校结合”谈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以飨读者。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家校结合、网上家长学校。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范围的不断扩大,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日趋显露:孩子因溺爱而客观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很多的孩子自私、狭隘、蛮横、叛逆,逃学,网络成瘾、早恋、离家出走、甚至自杀……亲子关系日益疏远,而家长又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与方法,因而,成立“家长学校”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是刻不容缓了。
家庭教育作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总是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并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今,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达到空前的程度,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进一步确立其地位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网络技术在冲击和弱化学校教育功能的同时,对家庭教育却产生着空前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面对网络带给孩子们的正负效应,我们必须提高孩子们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力和自我强化的成长力,把家庭教育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成为家庭与学校、社会结合的有机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家庭、学校与社会就能迅速、方便地进行沟通,才不至于把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累下来,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
一、政府应该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家长提高参加不同层次家庭教育培训活动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发生在家庭的教育活动,不是家庭和个人的私事,国家和社会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并给予积极指导。以避免家庭教育成为育人的“短板”,拖了教育整体改革的“后腿”!
政府应发挥其职能作用,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广大媒体做好积极地宣传,使广大家长摈弃旧的育儿观念,树立新的“家庭教育观”,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传播科学育儿、科学教子的理念与方法。使家长和学校充分熟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紧迫性。
政府应指导广大家长积极参加“家长培训”使广大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科学化的教育好孩子,做好学校教育的强有力的支撑。
二、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活动经费、建立各级家庭教育培训基地,完成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的培训。
家庭教育既然是教育的事情,教育行政部门就不能免其责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推行父母教育的条件首先是要有固定的场所,其次是有基本达到要求的师资。
首要的是资金的投入,国家应投入专项资金,目前,由于教育事务繁多,教育行政部门未能将家庭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认真抓起来。国家应明确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联系各种社会力量负责中小学校家长学校督建,拟定标准与实施细则,通过学校与广大教师,将家教指导工作从学龄段往前延伸。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家庭教育的管理,指导与督促各级中小学的家长学校建设,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的理论方法研究,在相应的教育活动中列入家庭教育的内容,奖励优秀从事家庭教育的专职与兼职人员;联系新闻出版部门对家教图书与期刊进行管理,对家庭教育中介机构进行评估,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信息。
三、学校应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家长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涉及到每个家庭,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甚至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贯穿在人生教育的各个阶段,不仅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事。我们注意到,国家规划的工作方针之一是“育人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是育人的主体之一,应当以宏观的视野认识家庭教育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在教育规划中体现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对家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和指导,而不应视家庭为学校教育的工具,不应假设家长无师自通!因而,举办“家长学校”首要任务是:“提高家长素质”。
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家长学校是传播科学育儿、科学教子知识的重要载体。家长学校应本着在教学时间和方式上求活、教学内容上求精、教学效果上求实的宗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教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活动普及家教知识,诸如家教知识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家长信箱、各种竞赛和论文研讨活动。还可通过建立学校、家庭联系卡,设立心理教育咨询台、家庭教育咨询台、学习方法咨询台等专门解决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变家长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家长学校通过上述活动,可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真正达到了普及家教知识,传授科学育儿经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四、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网上家长学校”
网上家长学校是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因特网和相关软件的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操作背景和技术条件下,以在校学生的家长为教育对象,以《家长学校工作规程》和《家长学校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三力合一作用,以家庭教育知识、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全面提高家长素质为宗旨的一所成人的业余学校。网上家长学校主要通过“政策法规”、“家长学堂”、“家教超市”、“家教论坛”、“心理导航”、“名师点拨”、“专家在线”等途径来实现家庭教育目标 。
网上家长学校能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挖掘网络教育积极因素,促使学校内部制定研究规划,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达成研究的预定目标;通过网上家长学校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特征,以创新精神来开展各项工作,取得创新成果,更好地为学校管理服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的互动教育信息平台-“网上家长学校”借此科学、合理、有效地量化和考评教师与学生家庭沟通方面的工作情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德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学校常规工作的管理作用。
通过网上家长学校网站的使用,有利于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了校务工作效率,节约学校办公经费的开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强化对学生全方位的管理;有利于学校倾听家长的意见,接受家长对学校的监督;有利于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过程管理;有利于网络环境下社会化学习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宣传教育的成就,教育资讯。
有了家校互动平台,许多信息可以运用网络平台及时发出,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一些具体要求。由于交流及时,对于家长更好的有的放矢教育孩子,合理科学安排孩子的学习,有了一个指导性的作用。老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学习情况,解决问题对症下药。强化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沟通方式,从而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更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学生家长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短信的方式,把自己对学校管理上好的建议,对老师的要求、希望,自己在教育子女遇到的困惑,发给相关的部门或人员。融洽了师生之间,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沟通起来方便、快捷,高效。
信息技术在家长学校中的渗透,为家长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学校的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等提供了有力的作用,为学校管理及各项工作做好了强有力的支撑。
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产品“校讯通”为家校合作保驾护航。
“校讯通”系统是利用GSM网络和短信息技术,实现学校与家长之间顺畅传递学生信息、校务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校园通信系统。所谓“校讯通”就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手机短信群发,轻松实现家长与老师间的双向交流的系统平台。
通过借助“校讯通”可以方便的实现:校务管理、家校互动、平安短信、亲情沟通、气象提醒,可以加强和家长的联系,提高服务质量。可以及时和家长联系,宣传学校的政策规定,告知学校的放假和返校时间安排,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沟通,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校讯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移动窗口 ,及时以短信的方式告知学生成绩和进步。给有进步的学生家长发送贺信,促进学校的精度管理,发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 宣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营造积极和谐的家校教育氛围,是学校、家长和学生交流的一种有效平台。
“校讯通”对广大家长更是可以“低成本”实现与孩子共同成长。校讯通是家长获取子女在校信息的实时手段,包括学习成绩、平安进出校、近期表现、身体状况等等;是获得家庭教育帮助与培训方法的有效渠道;是和孩子实现情感沟通的重要桥梁,实现和孩子的一起成长。
“校讯通”在学校现代化管理方面、在家校合作方面的作用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去应用。
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执政者手里,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里”。从源头上指出了家长教育的重要性!
在北欧一些发达国家,约70%的家长经过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已深入到每个家庭。然而在我国,根据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一项调查表明:70%以上的家长承认自己不懂家庭教育;绝大多数为人父母者,不知如何有效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也是伴随终生的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的竞争与其说是孩子们的竞争,不如说是家长们的竞争。因次,我们应依托政府大力研发“家校合作”机制,发展“家庭教育”,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以德育为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这一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在市教育局和镇中心学校的领导下,在学校领导的正确带领下,走“以德育人、严抓常规、形成特色”的德育工作之路,取得了较为显着的德育绩效。
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撑好一个支点,继续加强队伍建设
(一)加强管理培训,班主任队伍素质稳步提高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管理的核心力量,班主任的工作作风、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班级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为此德育处在指导的同时加强了管理与监督,做了大量的工作:
(1)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 每月定期召开班主任的工作会,及时总结一段时间以来班主任工作中的成绩,分析并解决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布置下一段时间的任务和工作要求;指导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方面的一些工作方法和管理艺术,尤其是指导青年班主任如何正确处理突发事件。
(2)按时检查班会课。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主阵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班会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的作用。为此,每周配合专项活动,指导班会课教育方向;巡视检查班会课,并做好情况记载,督促班主任认真有效地上好班会课、搞好专项活动,杜绝了班主任把班会课挪作他用的现象。
(3)加强班主任培训。近年来,我校聘用了较多的青年教师做班主任,其中苏红平等老师在我校是第一次担任班主任工作。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胜任班主任工作,组织有关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学习班级管理的技能技巧。同时派年轻教师外出接受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4)完善考核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为进一步增强广大班主任老师的责任感,提高工作热情,学校不断完善班主任考核机制,充分体现干好干坏不一样。
(二)继续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德育处充分利用每一周的学生干部例会对所有的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明确、协调、并布置好各项任务。根据校园文明监督岗制度、校园常规管理检查制度,中学生一日常规要求,现在学生干部分工明确、合作意识很强,都能自主地完成各项常规工作。如校园卫生的检查打分、学生纪律的检查打分、文明礼仪的监督、各项分数的统计反馈等。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观作用,也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最大限度的参与学校管理。
二、抓好一条主线,继续坚持常规教育
(一)强化了班级常规管理
为了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优美,保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德育常规管理之上,而德育常规管理注重了抓实、创新:①完善了学校常规管理的章程,使之更切合实际发展。②坚持了常规检查和专项抽查相结合。学校以“卫生、学风、课间操”评比为突破口,以“爱护公物”“仪表仪容”等专项检查为辅助,强化班级常规管理,全面加强了对全体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由德育处负责指导督促,组织学生每天负责检查,每星期五汇总并公布检查结果。另外不定期进行专项抽查,一旦发现存在的问题都及时通知班主任限期整改。经过了这样一个检查机制的运作,各班班容班貌得到了美化和净化,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整体上呈现出和谐、洁美、有序的特点。
(二)重视后进生的帮教,进一步完善帮教网络
后进生的帮教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难点,学校引导全体班主任重视帮教工作,通过分析、疏导、跟踪等环节,把工作做细做实,并做好记载,及时反馈,大大增进了实效,使后进学生情况趋于稳定,杜绝了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
(三)继续发挥国旗下讲话、每月常规管理流动红旗评比这一德育阵地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励、内化,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德育活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使学生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健康茁壮的成长。如开展迎国庆唱红歌活动,通过唱红歌,“感受国家的发展,传承民族精神”。
(2)积极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各项活动。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进行了艺术教育展演比赛。有22个班次在活动中获奖。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市运动会并取得出色成绩。
(3)学校于x月x日成功地在影剧院举办一次“庆元旦文艺汇演”,她是我校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一个部分。在这次活动中,师生积极性高,活动质量是我校历史上最“牛”的,她是我校的一道文化大餐,师生感受了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本次活动,我们评出了12个“十佳节目奖”和四个“最佳组织奖”。对在活动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师生和班级进行了表彰和肯定。
(五)播下感恩和爱的种子,让心灵开出最美的花。从十月份的孝雅活动开始,到现在,我们开展了感恩教育系列活动,首先,在十月份孝雅活动中。配合“五个一活动”对学生进行孝雅教育,开展了孝雅书信活动,书写书信达200多篇。
其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了庆祝国庆等活动。我们还组织了“一次献爱心活动”为患白血病的刘佳琪同学伸援手,为刘佳琪同学捐款达六千多元。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们的心灵得到一次真正的洗礼!
三、突出一个重点,继续强化养成教育
众所周知,从小就开始并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一个健全人的最基本的要求。我校一直以来都把培养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德育的主旋律。尤其是中学阶段,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即为孩子收获良好命运播下了一颗优良的种子。为了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化,树立杨林尾二中学生的新形象,我校制定了杨林尾二中学生一日常规要求以及评比考核制度,并开展了以“礼仪教育你我他,校园盛开文明花”为主题的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
四、树好一面旗帜,继续深化文化建设
环境育人,环境造就人,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讲的就是环境的重要性。我们还开展了“黑板报评比”活动,十月份,开展了“美化班级”活动,对班容班貌进行了整改,努力深化文化建设。政教处布置了近90平方米的橱窗,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使校园文化上了一个台阶。
五、塑造一个亮点,继续深化健康教育
学校推出多项举措加强预防甲型h1n1流感、血吸虫病、麻疹乙肝等病的接种、防溺水、防交通事故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的宣传教育,动员全体师生积极行动起来投入这项工作。学校利用班会从甲型h1n1流感、血吸虫病等的基本知识、防治要点等集对学生进行了详尽的宣传教育;各班主任利用班会课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直观地了解了这一传染病的危害性,以引起全体师生的重视;广大师生加深了对传染性疾病的认识,科学、有序地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保障了校园卫生安全。
六、拓宽一个空间,形成家校共建和谐局面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开好每一次家长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关爱学生。现在,家长已成为我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交流的桥梁,融洽了家校关系,形成了学校工作家长支持,家教困惑学校帮助的良好局面。
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摆在家庭和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我校着力修筑学校、家庭间沟通的桥梁,开辟多途径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倾诉和咨询的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组织了一次家长会,构建家校联合共同育人的平台,德育处特地邀请到了“知心姐姐”心理健康培训中心研究员、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巡回报告团讲师韩丽来到孩子和家长们的中间,传播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讲述为人父母的科学方法、正确方法。报告会给家长们带来科学的理念和具体的方法。对及时解决当前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和对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把握科学的教子方法。明确了爱孩子要从关注孩子的“心”开始!咨询会场人山人海,许多家长还挤到韩丽老师面前,把“知心姐姐”当作自己最亲近的朋友和最佩服的老师咨询、请教。大家一致称赞这次家长活动办得及时,办得有效,令家长深思,让孩子受益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展、学生迅速更新的思想观念,我们面对的德育教育形势依然严峻,教育之路、创新之举任重而道远,我校同仁仍需上下求索,争取更大的进步。
大学德育上半年个人工作总结(二)
上半年结束了,作为一名德育导师,有与同学们相处的许多个日子以来,有好多感觉,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我时常想,对那些学习不好,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付出更多的诚心、爱心、关心和耐心,和学生"以心换心",才能成为学生可敬畏的严师、可信赖的长辈、可倾心交流的益友。
我的德育学生的是五3班的段同学。首先,我想到他的家庭了解情况。去了之后才知道,他的父母都不在家,很少有时间管教他。所以我觉得导致他行为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接着,我又接连多次找他谈话。通过与他的反复交谈,我认为他行为偏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心理尚不够成熟,尽管表面看上去老气横秋,但是实际上可以说要比同年龄段的一般的孩子还要幼稚,脑子里的有些想法非常简单,有时是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从不计后果,而且他的自信心不足,所以会导致屡教屡犯的情况出现。
经过努力和分析,在终于找到了他不良行为原因所在之后,我就思考,如何来做进一步的转化工作?这也不是一日两日形成的,要慢慢来、一步一步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所有的力量当中,父母亲情的力量是最大的,也是无穷的。我工作的第一步,是立即与他父母取得联系,一是要求他们要改变原来非打即骂的教育方法,不要再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的程度。同时希望他们能多抽出时间了解他的想法,管制他的一些不良做法,及时与我们学校取得联系。经过与家长的多次交流和沟通,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其次,在学校里我联合其他任课教师,不间断地与他交流,了解他的内心动向,给与他各方面的关心,鼓励。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正视孩子在前进过程中的错误反复,孩子的进步需要等待。
孩子的进步是螺旋式上升的,当孩子出现错误的反复时,我们要理解这是正常的,成绩起起伏伏,错误反反复复,这就是孩子。在转化的过程中,因为段的反复犯错误,我彷徨过,伤心过,可我从没对孩子失望过,当段出现反复时,我做得更多的是寻找造成孩子错误反复的原因,不给自己的转化工作找任何放弃的理由。我时常告诉自己:孩子出现错误的反复是正常现象。转化学生,切忌急躁,孩子的进步需要等待。
和该生谈心
帮助学生分析不做作业的害处。给学生树立榜样,包括中外故事中的榜样和孩子身边的榜样。
(二)正视孩子之间的智力差异,帮助孩子树立合适的目标。
孩子因为其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其智力因素是有很大差异的。相信孩子的差异,不是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便于更好的因材施教。正视孩子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在转化后进孩子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树立合适的目标。正视孩子的差异有利于自己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
发挥同伴力量
和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制定段的作息时间表。相互约定目标订得小一点,实一点,是能够达到的,做到了再给他订更高的目标。找几位品学兼优的同学,与他交往,同时在交往活动中善意地指出他存在的问题,希望其改正。
同学们多督促他的学习生活习惯,发现点滴优点进步,在班会课上及时指出,让他体会的成功的乐趣。
(三)相信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合力是巨大的,争取家长的支持。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如火车之双轨,孩子就如铁轨上奔跑的火车,只要双轨配合得好,再重的火车,也能承载得起。我常会和他的父母通话,之前他们都以为老师打来电话是告状的,所以都不接。我很耐心地告诉他们,我们之间需要商量,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我也提出希望他的父母能和孩子多交流,很多家里的事情也有必要让孩子知道,让他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这样,他的生活阅历才能深刻点,肩上才会有重担的感觉,不然他一直处于父母的庇护中。父母对他的学期要有一定的期望值,关注他的进步和退步,有针对性的谈话。
多与家长商讨
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足之处
近些年来,我国幼儿教育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依然有一些不足之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
1、政府对公办幼儿园投入不足,民办幼儿园管理不到位。幼儿教育在政府的教育投入中不如其他阶段教育的投入充足,由于放开了社会参与幼儿教育,社会上的民办幼儿园大量出现,迅速弥补了政府投入不足的空缺。从长远看,民办幼儿园虽受政府教育部门统一管理,但民办幼儿教育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它从校舍建设、教师招聘培训、饭菜营养质量上,大部分不如公办幼儿园。加上教育部门只是对民办幼儿园的行政管理,并无实际参与到实际管理中去,致使民办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堪忧。
2、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幼儿性格各异。家庭教育是幼儿阶段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各种原因,家长在对幼儿教育中,很难将幼儿教育理念贯穿到幼儿成长当中,对幼儿的教育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既缺乏积极正确的教育理念的支持,又没有对不同幼儿采用合适的教育,使得幼儿的性格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幼儿的责任应该是幼儿园的,在家庭中对幼儿百般宠爱,加上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导致幼儿在家庭中的有效教育的缺失,直接造成幼儿在幼儿园的适应能力差、爱撒谎、不合群或责任意识不强等严重后果。
3、幼儿园教育理念陈旧,幼儿创造力不足。现如今,幼儿教育理念陈旧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幼儿阶段在3至6岁是创造能力养成的最佳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幼儿的求知欲望强烈,喜欢探索未知领域,如果加以合理引导,可以有效巩固幼儿的求知欲。但不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减少责任及活动风险,将幼儿教育小学化,将大量的背诵知识灌输给幼儿,短时间内,孩子看似取得了极大进步,实际是在透支幼儿对知识的探索欲望。这样做的危害在于,机械背诵限制了幼儿在创造力养成阶段的思维扩展,限制了幼儿探索知识和创新的理念形成。
二、促进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促进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从政府、社会、家庭等多个角度进行努力,才能真正提升我国幼儿教育质量,具体如下:
1、加大政府投入,统一管理各幼儿教育机构。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相应的幼儿教育事业的投入,也应按比例增加。由于幼儿教育不在国家义务教育的统筹范围内,各地方应根据地方经济实际,投入相适应的资金,对教育专项资金专项使用。对教育资金不足的地方,可以有条件的允许有责任感的幼儿事业投资者,加入到幼儿教育的市场中来,对已经形成的幼儿教育机构,必须育管理,对民办机构的教育形式创新、幼儿在园伙食营养、校舍质量、教师招收以及培训,形成幼儿管理、教师素质等重要指标标准化。
2、多方促进家长教育理念更新,使家长成为幼儿教育主力军。很多幼儿家长因为工作时间、教育理念的原因,对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不足。让家长跟上时展的步伐,更新他们的幼儿教育理念,才能更好的承担起教育幼儿的重任。有的幼儿园做的比较成功,一是专业的事情要有专业的人来做,幼儿园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幼儿家庭教育理论授课和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使家长明白每个阶段,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组成是怎样的,使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能得到家长得力的支持,形成家长幼儿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是相对于有父母亲在家,能够正常地接受亲子教育的儿童而言的。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基本缺失了父母亲对其在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基本缺失了对父母亲的心理归属和依恋,所以相对于有父母亲在家的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了。〔幻其中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家庭结构是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生活关系的统一体,既包括代际结构,也包括人口结构,并且是二者组合起来的统一形成。〔引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打破了原有核心家庭的稳定性,从而导致了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在这种条件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体现为“单亲”式、隔代式、委托式及兄长式四种家庭教育新方式。然而父母亲未能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大义务和责任,而是把本应是自己义务和责任的家庭教育留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兄弟姐妹、邻居、老师等,这样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问题的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临时的、不稳定的教养结构。由于父母亲对留守儿童言传身教式的家庭教育基本缺失,加之其他抚养人或监护人与父母在文化水平、生活习惯、教育观念、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均存在差异,从而使留守儿童较之非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身体发育方面存在一些较为严重。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方面的问题
由于家庭教育基本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在学校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很少有人问津。家庭抚养人或监护人有的忙于家里的繁重农活,有的年龄过大、观念陈旧、行动不便,有的偏重于照顾自己的孩子,因此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学习情况加以关注和了解。二是当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其学习加以监督与辅导。特别是隔代教育的老人,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较少,很难对留守儿童在作业中遇到的困难加以正确的解释和有效的帮助(见表2)。三是由于父母亲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失去了教育最佳时机。当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父母亲很少有机会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引导。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
心理素质是一个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能素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正是在父母外出务工、经商、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发展方面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见表3),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家庭结构不完整的条件下,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基本的心理满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相隔,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真空;另则抚养人或监护人也常常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他们缺失了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这种情绪情感障碍的长期积累,容易使他们形成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等缺陷性格。二是在缺少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这对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三)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
道德品质是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使他们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间题(见表4),主要表现为:一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取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从而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知单向的接受爱,不去施爱,对家长、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抚养人或监护人忙于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精力有限无暇重视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而是放任自流。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抚养人或监护人毕竟不如孩子的亲生父母更为直接和严格,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成空白。三是在亲子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有的吸烟酗酒、赌博、迷恋上网,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四)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发育方面的问题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亲在身边的照顾,从而使他们较之于非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方面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其表现为:一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在解决留守儿童的温饱问题时,常常忽略其合理的生活饮食结构。一般情况下,抚养人或监护人往往给予留守儿童的是一种固定不变的饮食结构,因此使得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失衡;从身高体重方面来看,常表现为瘦长型或粗短型。二是在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青春期教育问题表现得尤为严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抚养人或监护人出于一些传统伦理纲常的束缚,很少给留守儿童涉及到青春期的教育。当留守儿童青春期到来,面临生理剧烈变化的问题时,常常陷人尴尬或迷惑的境地。
三、有效缓解和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问题的对策
笔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需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来进行缓解和弥补,其具体对策如下:
1.父母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带到流人地人学接受教育;或是父母亲在考虑外出务工、经商时,应尽可能地留下一方在家照顾孩子,这样可以比较充分地注意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变化的规律,对在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不良问题,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校正。另则,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亲应尽可能地留出一些充足的时间关注和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例如,父母亲要时常与留守儿童保持紧密的联系,多和他们进行心理上的交流和沟通;同时,父母亲也要加强与抚养人或监护人的交流和沟通,适当放权给他们,让他们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2.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需要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例如:抚养人或监护人应尽可能地给留守儿童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给他们准备一间书房,让他们有一个清静的学习环境;当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及时向老师或文化水平较高的邻居请教,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他们设计学习计划表,按照学习计划目标和方案进行学习,控制她们玩耍的时间等等。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及身心状况也需给予必要的关注和了解,同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例如:抚养人或监护人应尽可能地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不要对其过分溺爱或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应加强与学校领导、老师的联系,时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并且对一些不良问题给予及时的校正;在饮食结构方面,注重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准备营养恰当的食品,保障留守儿童身体发
关键词:家校协同;德育;正能量
2011年,湖南省怀化市锦溪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申报了“利用协同教育平台,研究学生个性心理差异”的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德育研究课题。立项后,我们按计划开展研究,在研究的后期阶段,我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做好家校协同,凝聚德育的正能量?以下,我想把自己的浅显认识整理成文,以供交流。
通常,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被认为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渠道,是构成当今教育的三部曲,是协同教育的一个整体。尤其是学校与家庭之间,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所以,在广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构建起家庭、学校协同教育的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家校协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某些误区
记得“生命树成长训练”课程体系的创始人曹廷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父母总是苦恼,我们创造了生命却难以让生命更精彩;我们付出了爱,却收获不到爱的果实……” 确实,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在家长培训中,我们发现,目前有80%左右的家庭还没有走出(或很好地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而且很多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误区的后果。对此,我们进行了简单梳理,认为家庭教育的误区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全权制”,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有些家长缺少家庭教育观念,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总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就得由学校把他教育好,培养成材,孩子的成长,学校得负全责。
(2)“家长”家庭教育。有些家长因为忙事业、忙工作,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人”,因而出现了很多“家长”。像我校这样的市直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有15%~20%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家长长期不在身边,家庭教育十分欠缺,“家长”家庭教育现象比较明显。
(3)过于注重智力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有些家长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愿意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愿意和学校老师交流,但是其中的大多数家长首先关注的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已经陷入某种“病态”,每次测试后,第一句话就是:“你考多少分?班上90分以上的有多少?谁最高啊?你们班有考100分的吗?”等。而当孩子有一天终于考了100分的时候,父母往往又会问:“你们班有几个人考了100分?”关注的总是孩子的科目成绩,很少会去比较孩子的身体、能力、习惯、品行等。
(4)缺乏对孩子的尊重。有的家长过度彰显家长的权威,对孩子缺少尊重,孩子犯了错误,不由分说,把打骂当作是教育,从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更有甚者,一个不顺心就对孩子又骂又打。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表扬,以此肯定自己努力的价值,而不少父母却习惯了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而绝不会去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去比别的孩子的缺点,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也就悄然发生变化了。对孩子的不尊重,会让孩子对于家长的各种教育更为逆反。
2.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协调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学校教育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但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家校教育必须协调统一。有些家长在品德培养上能与学校、老师交流,这本是件好事,但是这种交流大多停留在孩子守纪方面,如孩子上课是否听讲、做小动作,孩子听话不听话、调不调皮等,其实这种所谓的品德方面的交流仍是为孩子学习上的情况寻找原因,并不是作为独立的品德培养来进行的。学校的教育是全面的教育,而家长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无形之中,会慢慢地形成与学校教育的对立关系。家校双方沟通、交流的缺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种种差异已经造成了现有家校合作关系严重的不协调、不统一,甚至容易使家校教育的作用力相互抵消,以至于产生冲突。
二、如何促进家庭、学校协同教育
1.学校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
(1)举办家长学校,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一是以机制为依托,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管理。二是依托各方力量,办好家长学校。三是要丰富家长学校的教育活动,保证教育质量。四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丰富教育资源。
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这块教育主阵地的建设。首先成立家长学校领导机构――家长委员会,做到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通报学校工作计划及取得的成绩、听取家长委员会成员的合理化建议等。依托家长委员会,组织专题研讨,为家校沟通、亲子沟通提供平台。同时从家庭教育的视角,与家长一起思考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家长学校活动要有详细的教育计划,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家庭教育的需要开展不同的活动。为了更好更全面地让家长了解孩子,学校应为家长创造一切机会,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近学生,亲身感受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成长的快乐,聆听学生的心声。
(2)做好家访工作。家访是家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家访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也是学校、家庭协同教育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校的家访制度,并通过专项家访对特定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主动取得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共同制定教育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家校协同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访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通过家访,沟通了家校间的联系,建立了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家校合作的伙伴关系;满足了家长的自身需求,帮助家长消除了“教也不是,不教也不是”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家校双方都在关注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加深了学生对学校和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吸收了家庭教育的信息,积累了教育经验,对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起着促进作用;通过宣传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扩大学校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开好家长会。家长会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重要家教活动,是学校和班主任同家长联系沟通的主要形式之一。家长会不在多,贵在精。我校每期召开两次家长会议,期初一次,向家长通报学校学期工作计划,征求意见;期中一次,总结半期工作,提出后半期工作改进意见。
(4)与家长建立便捷可行的沟通联系方式。虽然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尽可能多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但是对于家长来说这些形式还是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所以,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就为促进家校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是我们要思考的新问题,QQ群、微信、微博、电子信箱等网络渠道,都应成为家校沟通的便捷方式。
(5)做好模范家长评选和交流工作。我校从3年前,就一直开展“学习型家庭”的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家庭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正蔚然成风。通过优秀家长的成功教子经验交流,畅谈家教体会,从具体的实例中引申出具有实效性的家教方法,使更多的家长受益。
2.学校要促进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
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利用一切机会和途径,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一是让家长加强对家庭教育方法的学习,营造协调的家校协同教育环境。为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继续巩固学校的教育效果,对孩子进行持续教育,家长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录等,家长有意识地向学校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二是要让家长改变家庭教育的被动局面,增强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性。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的事;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学生就要听老师的,有的家长教育不好反而起反作用。其实两者都有片面性,应该充分发挥家长和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而作为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来。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家校协同,凝聚德育正能量,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应重视并积极付诸实践的工作。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所有家长都应行动起来,群策群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各类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程鸿勋.生命发展阶梯――阶梯式学习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卜 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孙蒲远.美丽的教育[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3.
郑和钧主编.协同教学与素质发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