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总图;共享平台;土地信息管理
一、引言
目前,许多大型钢铁企业都已经建设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攀钢集团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依靠自主创新推动钢铁钒钛产业跨越式发展,通过一期、二期以及三期工程建设及近年来的技术改造和资本运营,生产规模和管理水平在不断发展,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管理上的要求。为适应管理需要,提升总图管理水平,提高工程实施效率,需要通过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集团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达到节约工程建设投资、准确设计、辅助决策、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成本的目的。
二、攀钢总图管理现状
由于攀钢的二、三期工程建设,弄弄坪工业片区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的总图管理资料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给总图管理和项目设计带来很大不便,同时因资料不详等因素,使设计与现状不符的问题经常发生,所以作为设计和管理依据尚欠准确,甚至不能用,根本满足不了公司紧急项目的设计时间要求,设计周期被迫延长。
现有总图版与集团公司现代化管理要求差距甚远,造成投资浪费。攀钢本部建设以来,特别是一期建设受时代影响,设计资料、竣工资料的收集、保存不完整,缺失严重,并且存在施工图与现场实际存在差异等问题,而且地下情况了解不详细,使设计成果出现偏差,施工时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造成设计、施工被动,不可预见费用投入较大。
三、攀钢总图管理系统的建设
(一)基础工作、数据采集
攀钢自2011年6月开始,对企业总图资源逐步进行全面勘查、普查,现对攀钢现有成存量土地基本完成了地上及地下的建构筑物数据采集工作,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数据库。为攀钢总图信息系统的建立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奠定牢固基础。
(二)总体目标
鉴于当前集团公司在总图管理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原则,制定企业总图管理的目标,建立数据库,建设攀钢集团总图管理系统,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将作为对攀钢集团公司信息化规划的补充和完善的一个子项目进行建设和实施。系统建设需要达到如下目标:
1.实现攀钢集团范围内的总图数据“集中掌控”的管理思想;
2.实现总图图形数据和丰富的属性数据相互关联,以改变以往只能通过简单的标注文字造成的信息量不足;
3.通过空间数据库技术的运用,能够实现厂区总图数据的及时更新和数据版本的唯一性,改变以往总图数据管理混乱的现象,实现厂区总图数据的动态管理;
4.能够实现攀钢土地红线界定范围内的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土地征收、审批、土地权证、土地资源台账等等。
5.为厂区规划、设计、工程实施提供现势性的高精度的地形、管线数据,为攀钢集团可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信息,力图使总图管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即:土地界定、科学的规划――工程正确实施 ――现势的总图信息――科学的规划。
6.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加速攀钢的信息化进程,提高攀钢总图业务管理及决策的信息化水平,提升领导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效率。
(三)系统体系结构
根据业务需求以及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架构,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结构如下图:
1.数据层:数据层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主要用来实现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基础地形数据、综合管线数据、元数据及目录数据的高效存储和管理。
2.服务层:服务层是一系列服务的集合,是数据层和应用层相互通信的中间层,是应用层调用系统数据和系统功能的通道,系统在服务层定义了大量的数据引擎服务、地形服务、电子图服务、管网服务等服务,通过应用服务层,系统完成对各类地理信息的共享和,并实现系统业务功能的处理。
3.应用层:应用层是基于服务层建立的专业业务应用系统。从用户角度看,可以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桌面应用程序或WEB应用程序,用户通过应用层来调用服务层提供的各种服务,完成对系统中数据的管理和业务功能的实现。
(四)攀钢总图管理系统建设
1.总体思路
系统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基础,建设厂区数据共享服务相关标准体系,将全攀钢范围内的地理信息数据纳入到该平台中,实现海量数据管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功能服务和后台日志监控,为攀钢相关部门提供高效安全的地理信息服务,为建立其他GIS专题应用子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和基本功能。通过不同系统之间数字资源的互操作,实现数据资源整合、信息,并对外提供资源检索服务,实现数据资源“集中存储、分布管理、共享交换”的管理理念。
2.建设内容
(1)建立攀钢地理信息管理的技术标准及规范
通过项目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地理信息管理技术标准及流程规范,包括数据生成、数据处理入库、数据更新维护标准,使攀钢的地理信息项目建设成为钢铁行业的样板工程,达到以“钢铁GIS看攀钢”的目标。
(2)数据整理入库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前期项目需把目前可用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入库。攀钢总图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涉及多种数据种类,包括基础地形数据、综合管线数据、基础地籍信息数据、地质钻孔数据及各类专题数据。在前期项目中要完成攀钢钒弄弄坪主厂区地上部分总图数据的采集和管网数据入库。
(3)建立攀钢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利用共享服务平台,实现系统用户、权限、数据服务、系统监控的统一集中管理,用户统一认证;将全攀钢范围内的地理信息数据纳入到该平台中,实现海量数据管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功能服务和后台日志监控,为攀钢相关部门提供高效安全的地理信息服务。攀钢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建立其他GIS专题应用子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和基本功能。
共享服务平台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数据库设计具有扩展性,系统实现对数据种类和数据结构的扩充;其次是系统功能扩展性,系统设计和开发采用模块化、结构化的思路,能方便地进行系统升级和功能扩充;再有是系统应用扩展性,系统功能以服务的形式对其,其他系统通过服务调用本平台的数据和功能,快速构建满足自己业务需求的应用系统。
(4)建立总图信息管理等子系统
在项目第一阶段,基于攀钢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总图管理子系统。系统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并充分利用数据库的准确数据,陆续实现土地信息管理、交通物流、安全生产、应急救灾等管理子系统,最终实现数字化攀钢的总体建设目标。
四、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
鉴于前期已开发了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为了更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测绘成果,及时、准确、安全、方便地位测绘成果使用者提供服务,避免重复测绘,做到资源和数据共享,考虑增加其他各专业子系统以对总图管理系统进行完善。
(一)总图信息系统完善方案
如果另外单独开发建设其他专业子系统,独立维护各子系统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维护成本高,与其他各子系统之间以拷贝方式交换数据,数据的保密性也无法保障。与此相比,在总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后,利用原有的信息共享平台,开发建设各专业系统的思路具有以下优点:
1.可充分利用原有数据,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节约费用,降低成本。在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各子系统,通过对各部门原有数据的整合与改造,做到数据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2.可实现各子系统的“共建共享”。在共享平台的基础上,遵循标准体系框架,各专业子系统共同建设,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和各项功能的使用,消除“信息孤岛”,为各部门的专业子系统的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与服务。
3.共享平台具有用户权限控制、资源版权控制等处理机制。对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组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资源体系;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和检索服务,向用户展示资源信息,方便用户使用数字资源,实现数据资源“集中存储、分布管理、共享交换”的管理理念。
(二)攀钢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对攀钢所属土地承包管理和土地利用现状管理,应开展攀钢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
攀钢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由土地信息共享子系统和土地业务信息管理子系统组成,其中土地信息共享子系统为土地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撑与服务支撑,土地业务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在土地信息共享子系统提供的数据与服务基础上对攀钢的土地进行可视化、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等的管理。
土地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地籍管理,包括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查询统计、图形编辑和图形输出,以及土地征收、审批,供应资料信息存储、查询,土地开发利用、土地处置和评估、土地规划信息查询、规划成果管理、用地预审等各种图档材料的管理。
五、结语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要求使用现代化的方式来管理和规划厂区。攀钢总图管理系统作为攀钢集团公司信息化规划的补充和完善,其建设将加速攀钢的信息化进程,提高攀钢总图业务管理及决策的信息化水平,提升领导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效率。在此基础上,基于同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开发土地管理、工程地质等各专业子系统对总图管理进行完善,可充分利用原有数据,避免数据重复采集,实现数据资源的集中存储、分布管理和共享交换,实现各专业子系统的共建共享,为各部门的专业子系统的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与服务。
参考文献:
[1]周京春, 王贵武. 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核心问题的探讨[J]. 数字测绘与GIS技术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 2008, 10.
[2]何江龙, 解智强等. 浅谈昆明市地下管线动态更新管理体系的建立[J]. 城市勘测, 2010.
[3]段鹏. 总图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设想[J]. 浙江冶金, 2007, 8.
[4]唐雪琪.从攀钢的发展看总图运输设计的重要性[J]. 钢铁技术, 2007(04).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气象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作用的不断加大,它的安全也备受关注。从气象网络的概念、安全的必要性出发,逐一探讨了气象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气象网络的概念及其结构形式
气象网络,简而言之,指的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气象领域,使气象信息网络化,信息化,方便人们的使用。目前,气象网络按照不同的安全等级划分成三种网络结构形式:(1)内部局域网(含机要内网),此网要求安全等级极高,各个部门的计算机均在此网上;(2)通过数字专线与相关政府职能机构构成的政务专网,通过不同授权等级共享各级数据资源;(3)公众互联网,通过电信宽带接入气象网站,供广大用户浏览。现代社会气象信息的大量应用,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然而与此同时,网络的应用也给气象信息安全带来了大量的潜在隐患,因此,加强气象网络的安全性就非常有必要。
(一)气象技术的保障需求。当前,随着气象业务的不断发展,气象应用系统越来越多,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网络安全早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普遍升温,世界各个地方都面临着干旱、洪涝、雨雪、台风等自然灾害,气象技术的观测、预报功能是人们预防自然灾害最有利的工具,而病毒、非法侵入系统等不法行为肯定会影响到气象技术的发挥,因此,保障气象网络安全是必需的。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的安全技术,必须针对气象网络的应用情况,采用综合的策略,从物理环境、网络和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边界、计算机系统和应用、安全管理等多方面构筑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
(二)气象网站的安全需要。全国各级气象网站是公众了解气象政务、天气预报等信息的重要媒体,通过这一媒介,人们可以根据未来的气象资料,预先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当前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任何因素的波动都可能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人们从气象网站中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互联网的安全性较低,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有意或无意的黑客攻击或者病毒传播。
二、气象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其实影响气象网络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气象网络管理缺陷。由于全国各级气象网络系统在管理制度上普遍存在缺陷,有些基层站没有专职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再加上某些基层气象职工计算机水平较低,机房设备较差,对气象网络的安全极为不利。其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
(1)人为的非法操作。在某些基层气象站闲杂人员擅自进入机房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人随意使用外来光磁盘。由于制度不到位,防范意识差,随意的光盘、磁盘放入,有意无意将黑客装入,给计算机网络埋下不安全隐患。
(2)管理制度不完善。本应由管理员操作的部分管理工作,擅自交由其他非工作人员进行操作,甚至告诉密码,致使其他人可以任意进行各种操作,随意打开数据库,造成有意无意的数据丢失,有的甚至在与Internet连接的情况下,将数据库暴露,为黑客入侵创造条件;有的人将密码随意泄露给别人。
(3)相关工作人员的失职。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不到位,,在Internet上乱发信息,为修改文件破坏了硬件,对“垃圾文件”不及时清除,造成数据库不完整,资料不准确。
(二)病毒侵入。目前,气象网络安全面临的最大危险就是病毒的侵入。当前网络中,各种各样的病毒已经不计其数,并且日有更新,每一个网络随时都有被攻击的可能。计算机网络病毒充分利用操作系统本身的各种安全漏洞和隐患,并对搭建的气象网关防护体系见缝插针,借助多种安全产品在安装、配置、更新、管理过程中的时间差,发起攻击;有时黑客会有意释放病毒来破坏数据,而大部分病毒是在不经意之间被扩散出去的。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打开了已感染病毒的电子邮件附件或下载了带有病毒的文件,也会让气象网络染上病毒。
三、解决对策
(一)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面对气象信息网络安全的脆弱性,一方面要采用技术方面的策略外,另一方面还应重视管理方面的安全,注重安全管理制度的加强。针对安全管理的复杂度,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安全政策,切实管理和实施这些政策。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首先加强人员的安全意识,定期进行网络安全培训;其次,制定安全操作流程,有明确、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再次,责权明确,加强安全审计,详细记录网络各种访问行为,进而从中发现非法的活动。
(2)构建安全管理平台。从技术上组成气象安全管理子网,安装集中统一的安全管理软件,如病毒软件管理系统,网络设备管理系统,以及网络安全设备统管理软件。定期对安全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核实,对于气象网络结构的变化,应先进行安全风险评估,适时修改安全策略。
(二)防范各种非法软件攻击和入侵。网络的存在必然会带来病毒攻击和入侵发生。病毒的攻击,一方面来自外部,由于应用系统本身的缺陷,防火墙或路由器的错误配置,导致非法攻击轻而易举的进入网络,造成气象业务中断,数据的窃取和篡改等;另一方面的攻击来自于内部,内部员工的无意或者恶意的攻击,也会给网络的正常运行构成威胁。
目前利用防火墙虽然可以阻止各种不安全访问,降低安全风险,但防火墙不是万无一失的,因此,作为防火墙的必要补充的入侵检测系统(IDS),是第二道安全闸门,在全国各级气象网络的关键节点配置IDS,可监视信息网络系统的运行,从中发现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监控用户的行为,对所有的访问跟踪,形成日志,为系统的恢复和追查攻击提供基本数据。在各级建立IDS可以实时对关键服务器和数据进行监控,对入侵行为,违规操作进行预警与响应,并通过与防火墙联动有效阻止来自内部和透过防火墙的攻击行为。
(三)病毒防护策略。对于网络病毒的防范是气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气象网络的覆盖面广,病毒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加之传统的单机杀毒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急需一个完善的病毒防护体系,负责病毒软件的自动分发、自动升级、集中配置和管理、统一事件和告警处理、保证整个网络内病毒防护体系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主要的防范措施是建设覆盖全国各级气象信息网络病毒防护体系,实现全网的统一升级、查杀、管理,防止病毒的交叉感染。包括网关级病毒防护,针对通过Internet出口的流量,进行病毒扫描,对邮件、Web浏览、FTP下载进行病毒过滤,服务器病毒防护,桌面病毒防护,对所有客户端防病毒软件进行统一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等,《地理信息系统与MapInfo应用》.科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野外测绘;工作环境;保密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1、测绘项目类型
征地测绘、绿化测绘、宗地测绘、竣工复核验收,其中宗地测绘、竣工复核验收主要为日常土地登记发证服务;具体可分为设定登记、变更登记宗地测绘。
(图1 前测绘项目操作程序)
2、野外测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野外测绘成果的保密问题
野外测绘成果及相关资料涉及到国家具体的地理信息,是宝贵资源,对国民产业及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及稳定有直接影响。野外测绘工作的测绘成果保密问题是测绘过程中应注意的首要问题。野外测绘中测绘成果的保密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针对测绘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及法规,对包括野外测绘工作在内的测绘成果在保存、使用和领取等过程作出了一定的约束。各测绘单位和部门也认识到测绘结果对单位及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纷纷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测绘成果管理工作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和限制。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研究对测绘资料及成果的需求越来越多元、需求量越来越大,使测绘成果管理和保密工作遭遇了很大的阻碍。当前的测绘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呈现在保密工作与社会对测绘成果的需求矛盾激化、保密工作组织和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无法很好地协调社会发展对测绘成果的需求与测绘成果保密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致使社会发展对测绘信息的需求无法满足,地理信息产业化受阻。
2.1 野外测绘工作中的安全问题
野外测绘工作是一项特殊性的测绘工作,其特殊性体现在工作环境及作业性质等方面。野外测绘特殊的工作环境及特殊的工作性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作中安全问题。测绘工作中的安全问题不仅影响测绘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还直接影响到测绘工作人员及工作设备的安全,对测绘成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工作中所使用的交通工具、自然因素等都是影响工作中工作人员及工作设备安全的影响因素。工作中的交通工具使用者、不同测绘项目和测绘任务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从一定程度上对工作人员及工作设备形成威胁。当测绘工作在车辆较多(如公路、铁路)处进行时,当地的交通状况、天气状况及道路状况、司机驾驶水平都成为威胁工作人员及工作设备的重要因素。进行山体、水域测绘工作时,山体碎石、杂草及水下状况都会直接影响测绘人员及设备安全。天气因素则直接影响到设备、仪器的使用安全。
3、野外测量工作的要点
第一步:联测导线,此时应该先问清楚,设计院的导线是平面坐标还是高斯坐标。高程的获得是用什么方法,是水准还是GPS。
第二步:复核,补充征地线。设计中往往有改线发生,而中国的国情是,设计院放的征地线有时候是改线之前的,这在低等级公路,地形复杂的公路尤其多见。所以,必须首先和设计院沟通,问清楚设计院放的征地线是否是最终征地线,如果不是,要问清楚设计院哪些路段是改过的,要设计院提供改线后的征地线和原来征地线的对比图表。
第三步:复测地面线。虽然一般要求是施工单位要测地面线,但是测量人员一定要把各种因素权衡好再下决定,一旦动手,全线的地面外业,原地面复测资料,横断面绘图,土石方工程数量表就必不可少,工作量极大。在工作开展前,要综合考虑公路等级,工程量大小;业主的实力,业主的意思;本单位人员配备情况;估算设计院地面线的准确情况这么几个元素。
第四步:线路复核,尤其是结构坐标高程复核,这一步必须预先进行,因为现在的大设计院投下标以后,往往把设计工作分包,如果到结构开工之前才复核,那么一旦发现错误,自己又不敢确定,必然要上报,现在设计单位工作效率低,当然,这和业主的低效率,业主和设计院沟通不力也有关系。一旦结构位置高程大面积错误,就只有等设计去复核,而这样就耽误了施工单位的工期。
第五步:资料格式的确定。首先,资料很可能是应用本单位原来的格式。其次,即使是业主下发的,也可能错,所以还是要合同人员把表格格式核对一下。
第六步:全线踏勘,重点观察涵洞位置,以及函长。设计院的涵洞位置的设计通常是不准的,角度偏差,桩号偏差,高程不准时有发生。有时候,一段路基的工期往往取决于这段路基上的涵洞能否及时完工,涵长也要提前验算,尤其是在有匝道的时候,一个涵洞同时穿越主线和匝道,还是斜交的,还是在弯道上的,这种情况涵长最难计算,最好的计算方法是在CAD里模拟计算。
4、做好野外测绘工作的建议
4.1 野外测绘成果保密工作改进措施
测绘成果的管理工作应分配给专门的资料档案管理部门,在资料档案管理部门特别设立测绘成果资料管理小组,制定专门的测绘成果资料管理领导,建立并完善测绘信息管理机制,做到权责分明。成果管理组织工作应严格依照国家及行业相关保密法规实施。
野外测绘成果中的各种航片、图件及测量数据都包含在成果保密的范围之内,相关部门应对测绘成果及相关资料依照专业层次及重要程度进行保密等级区分,严格依照国家保密法进行管理。野外测绘成果保密管理工作应严格根据相关法规进行测绘成果保存和监管,对于领取及使用的保密资料及成果应着重监督。
规范保密测绘成果管理。进行保密管理的测绘成果及资料不得允许擅自传送和复制,对于需要复制和传送的成果及资料,应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及程序向测绘成果提供部门提出申请,经过同意后方可复制和传输保密成果及资料,并对复制的成果及原资料进行相同级别的保密管理,及时对资料及成果转借、领取、复制和传输进行详细记录和整理。
测绘成果的保密工作中,必须按要求进行归档,归档材料应当齐全、完整、分类、整理、立卷,案卷标题简明确切。接收的档案必须及时整理、组卷、归档、入库,做好保密、防虫、防盗工作,定期检查档案保管情况,对破损、变质档案材料及时上报领导并提出处理意见。建立测绘成果及资料档案借阅登记制度,借阅者均须填写借阅登记表,借阅人对所借档案要妥善保管,不得转借、遗失、拆散或损毁档案,不得在原件上划线、加注、涂改、圈划,借阅人退还档案时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清点档案数量,检查有无损坏,文件是否齐全。
4.2 野外测绘工作中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重视测绘工作中的安全问题,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国家重点、重大测绘项目要制定安全生产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严格执行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测绘安全生产规程》及单位制定的测绘工作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国家测绘局颁发的《测绘安全生产规程》及单位制定的测绘工作安全管理制度,紧抓工作人员安全教育。周期性地对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以随时了解工作人员身体状态。
在野外测绘工作实施前应了解测区有关安全方面的情况,拟定具体安全措施,国家重点重大项目实施前要针对本项目编写安全生产实施计划和安全生产预案,作好安全生产相应保障装备的配发。在作业或居住时要注意用电安全,严禁擅自拉设临时电线。在铁路、公路上作业,必须遵守铁路和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有关安全规定, 在桥梁和隧道附近以及公路弯道和视线不清的地点作业时,应事先采取安全措施,并安排专人负责指挥,使用仪器时,要严格执行仪器设备使用保养规定。
结语
伴随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对测绘信息有了更大的需求,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测绘人员在这项艰苦而又危险系数高的工作中,时刻提高警惕,始终把安全生产的思想留在心上,把野外测绘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做到位, 使其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白丽娜. 野外测绘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4:127-128.
[2]付洪波,李伟,于喜旺. 浅谈西部测图工程野外测绘工作如何进行有效管理[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04:215-217.
作者简介:
“十二五”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信息化处于稳步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中,必将迎来一个阳光明媚的发展“春天”。
传统农业将靠信息化实现“升级”
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资源紧缺与资源消耗过大的双重挑战。我国消耗了世界25%的化肥和30%的农药,但化肥、农药利用率则不足35%,浪费严重,农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式都迫切需要进行转变。
小农户、大市场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日益突出的一大矛盾,并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瓶颈,迫切需要信息化的“升级”。但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还较低,其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各级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业信息化基础仍然薄弱,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鼓励与推进政策还很缺乏,稳定、可靠、低廉和实用的农业信息化技术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同时,相应的市场机制和协调机制也还没形成。
“十二五”时期,农业的信息化将进入关键的攻坚阶段。这一阶段,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更加迫切,农业生产方式将向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信息化管理转变,这些变化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这一阶段,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分工更加精细,农民和市民的物质、信息和资金的交流进一步加大,农业信息化逐步成为方便市民、富裕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全社会的这一认识会上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农业信息化投入会大大增加。
这一时期,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专业化、标准化、步伐加快,多功能、经济型、智能化的农业装备设施和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信息技术和产品将大量应用,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从单项技术应用向综合集成技术应用过渡,农业信息化的综合经济效益凸显,农业企业投入显著增加,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将进入迅速推进阶段。这一时期,面向社会的信用服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与营销网络即将迎来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
农业信息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将从1000美元升至1500美元,城镇人口比例将超过农村,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业经营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信息技术革命也将如期而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信息化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期。
首先是经济环境方面,“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承前启后、国民经济继续高速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农民的人均收入有望达到1500美元。伴随收入水平的递增,农民的信息消费意识、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将增强,百户拥有电脑的台数将从目前的7.5台,增加到30台左右。这一变化将加速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和水平。同时,农业劳动力成本会迅速提高,这将进一步刺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化也将由以试验示范为目的和特征的政府推动阶段,转向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和特征的需求拉动阶段。
其次是社会发展环境,“十二五”是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信息化与市场化进程加速推进的时期。这一时期城市人口比例将超过农村,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加强,国家在对农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力度进一步加强,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土地流转加速,农业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将有很大提高,农民合作组织进一步壮大,为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农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提供了更大的应用空间。
最后是新信息革命的影响。“十二五”时期,是整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农民教育整体水平迅速提升的关键时期,并迎来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浪潮。这一时期,物联网技术将从概念设计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必将大大催生农业传感器、农业传感网和农业电子产业发展,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注入坚强的技术动力;这一时期,农业信息化将迎来农业云服务时代的到来,农业企业和大户将由技术产品购买转向购买服务,软件即服务,泛在化、可视化、智能化服务时代的到来,将催生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化服务模式,农业信息化将迎来又一个春天;这一时期,3G、4G和移动互联等新型信息技术将在农村和农业中的应用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物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融合发展将为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农业信息化技术由单项技术应用向集成技术应用过渡,农业信息化迎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和迅速发展的。
“信息化”硕果 渐露端倪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不断得到夯实。截至2010年,全国乡镇实现了100%的上网率和通电话率,农村网民达到1.25亿,占整体网民的27.3%。在广播电视网方面,农村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2010年的96.78%和97.62%,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在信息采集方面,全国农业系统建设了近40条信息采集渠道,部署8000多个信息采集点,通过远程联网采集、报送农业农村各行业和领域的生产动态、价格行情、科技教育、自然灾害、动物疫情、农民收入、质量安全等信息。在农业网站建设方面,全国建有覆盖部、省、地、县四级政府的4000多家农业网站。在农业数据库建设方面,农业部相继建设了农业政策法规、农村经济统计、农业科技与人才、农产品价格等60多个行业数据库。
我国农业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基本格局。全国100%的省级农业部门设有农业信息化机构,97%的地市级农业部门和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70%以上的乡镇拥有信息服务站。此外,全国有100万个乡村信息服务点和70万农村信息员。
农业的信息化促进了部分地区农业的良性发展。如吉林农委与吉林联通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成功打造了“12316”新农村热线。浙江利用“农民信箱”,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的信息,其实名制用户已达236万。上海的“农民一点通”信息服务平台,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宁夏作为西部后发展省区,探索出了适合宁夏农业信息化实际的“平台上移、服务下延”模式,破解了资源整合难、信息共享难、网络进村难等制约信息化建设的难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网络、村村有信息服务站”的目标。云南则积极打造“数字乡村”,建成了覆盖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1348个乡镇四级共1494个“数字乡村”网站集群和13431个建制村、124206个自然村网页。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等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地农垦系统及各大国营农场成功得到应用。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北京、江苏、河南和新疆等地,改变了“一张嘴,两条腿”式的传统农技推广模式。黑龙江农垦、北京、江苏无锡等地区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养殖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部分大型奶牛场引进物联网技术,操纵先进的挤奶机器人获得巨大成果。
农业信息化 需关注四大环节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政策、投入、组织和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提供保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四大方面全面推进农业发展的信息化。
农业生产信息化的主体是生产者,即农户、生产型农业公司(集团)、农垦生产系统,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牧业生产、渔业生产等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自动化、产业化及组织化水平,确保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农业生态安全。
农业经营信息化的主体是经营者,即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商务企业,目标是在农产品加工、储运、交易、市场等环节,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和效率,减少流通环节和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市场透明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经营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利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网络系统、条码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以及数据融合等技术,对农产品进行一体化设计、信息化管理、产业化运行、电子化交易,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市场安全和信用安全。
农业管理信息化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目标是提高政府的监督管理水平、工作效率以及农业相关部门对农民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农业管理信息化对搭建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平台和系统,建立完善信息化管理标准和规范,保障农业政务管理高效、公正、科学、安全,确保国家农业信息安全、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服务信息化的主体是基层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目标是要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信息的质量和水平。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对加强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搭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利于健全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创新基层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模化和机制,让信息走向农业(农民)合作组织,实现信息服务农民千家万户。
支招补贴政策 助力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国家实施了“农机、良种、家电”等惠农补贴政策,但在信息补贴政策方面还是空白。信息补贴政策可以从以下四类群体入手。
第一是农民。农村家庭上网费贵是影响计算机在农村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和电信运营商可协调对农户进行一定上网补贴,培养农民信息消费习惯,让农民感觉信息化“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第二是基层信息服务站点,补贴可用去购买一些计算机、打印机等信息装备,扩大服务效果。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线;现势性;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349-02
1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电缆、弱电(有线、铁通、网通、移动、传输光缆等)、热力、工业管(沟)道、部队、民航、港口等各类地下管线,担负着输送能量、传输物质和传递信息等重大职能,成为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现代化城市高效运营的基本保证。
为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管理和维护,规范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城市道路地下空间资源,保证正常的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城阳区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于2006年5月启动,并于2006年12月中旬投入运营使用。为更好地运行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方便学习和借鉴其他城市关于地下管线建设的先进管理经验,现就城阳区城区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和未来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建设作一些分析和研究。
2 开展地下管线与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地下管线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运营水平是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与城市居民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城阳区于1994年建区,至今已经跨过14年头,由最初的7条道路发展到现在的64条道路,长度由8km发展到现在的92km,路网密度达到4.6km/km2。目前已经步入管理维护阶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调整部署,现有城市地下管线资料逐步失去了现势性,资料的缺失、不准和信息动态管理滞后,给城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和后期城市地下管线的敷设、规划和维护管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1)各地下管线权属单位不同,其管线的设计、施工、经费来源和管理办法各不相同,各管线权属单位对埋设的管线缺乏统筹规划,各自为战,对所属的地下管线资料进行独自经营管理和保管,致使城市地下管线资料分散和管理混乱。
(2)部门主管领导对地下管线认识不深,本着“先埋设后管理”和“先有需求后行配置”,城市地下管线资料的数据未提报或延时提报入库,未为后期的其他管线敷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各管线权属单位只重施工,不重资料的竣工存档和后期管理。部分单位施工过程中现场变更与施工图纸管线定点产生严重偏差,造成一方面新建的管线没有竣工测量,另一方面提报信息与现状地下管线数据不符,形成档案管理误区。
(4)各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施工与竣工管理采用“单人制”,造成人员调整后,地下管线资料的遗失。其单位新设管线的设计、施工仅仅依赖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经历的工程施工、维护人员充任“活地图”,进一步造成施工误区,资料信息失误。
(5)各管线权属单位未能即时按规定向档案管理部门报送管线竣工图档案,造成管线档案信息资料停滞不全。
(6)专业发展不平衡。生产和生活基本保障的基础配套设施,如给水、电力、通信等专业系统得到快速发展,而排水、燃气、供热等专业受现阶段资金所限,无力全面展开建设则相对滞后,专业间的失衡,导致难以形成高效协调的专业协作。
(7)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现阶段城阳区主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层面的融资无法实现,造成投入基础配套资金的匮乏。
鉴于上述原因,城阳区以建设“数字城市”为目标,“与时俱进”为导向,于2006年5月开展城阳区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
3 城阳区地下管线前景与目标
3.1 城区地下管线信息资料的前景
作为一个新建的城区,目前已完成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所需的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GIS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海量存储技术、软硬件设备、《城阳区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规程》等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目前,我们立足于当前所建立的三维仿真、规划管理系统和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三大系统,认真履行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局的职责,充分利用已完成的地下管线数据采集入库,实现已有地下管线资料信息化管理,加大城市地下管线的普查探测范围,建立地下管线的信息交流,完善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和共享机制,为城市建设和城区开发提供便利的管线资料的检索、查询和利用,顺利完成“数字城阳”的初步建设。其次,根据《城阳区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规程》建立严格的信息更新和档案管理制度,实现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建立具有城阳区地方性法规约束地下管线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在保证资料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多元化应用和最大限度的开放,完成“数字城阳”的建设。
3.2 完善城阳区地下管线档案的管理
地下管线作为城阳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命线,必须以高起点规划为先锋,建立地下管线数据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地下管线资料共享、及时更新和数据交换的平台,建立坚固的防杀毒堡垒,配置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城区地下管线资料的收集、整理、标准化入库和查询功能,提供管线的后期动态管理与维护,制定相关的有偿服务条款和地下管线资料提供的格式,维持地下管线数据的交流、共享及日常运行维护管理,打破地下管线数据分散管理的格局,实现全区综合管线“数字一体化”的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
3.3 建设城阳区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的目标
结合城阳区地下管线资料不全、不准的现状情况,根据保定金迪地下管线探测有限公司和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数据采集资料,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原则,制定地下管线管理的目标:建立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和各专业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地下管线数据库、公共数据交换和有偿服务平台,建立地下管线管理服务中心和公开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更新机制,完善具有立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技术体系,实现城区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
4 城阳区地下管线建设需解决的问题和工作内容
4.1 工作内容
(1)精心规划、科学管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城阳区地下管线进行全面普查。
(2)严格制定和执行城阳区地下管线数字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
(3)专业人员进行地下管线入库操作。以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局为中心,建立权属单位为分支的卫星城域地下管线专用网络,实现地下管线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数据交换。
(4)各管线权属单位必须做好市政建设工程工地上原有管线的监护工作,明确专人负责,跟踪监护到位,服从市政工程部门统一协调。迁移、更换和新增的管线,必须确保施工规范,管理到位,修复及时。
(5)未经批准,擅自挖掘城市道路的单位(个人),一经发现,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规范和地方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6)责令管线权属单位组织人员进行巡视记录,杜绝突发事件、新闻媒体曝光、群众来信来访事件的发生。
4.2 亟需解决的问题
(1)完善城阳区地下管线系统的维护更新机制,确定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和维护单位。
(2)城阳区各专业权属单位引入必要的竞争机制,降低行政干预,打破个别行业的垄断地位,为财政支出开源节流。
(3)对城阳区地下管线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监督。各专业权属单位必须在每年年底前向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局申报第二年的管线年度建设计划,以达到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因特殊情况需增设管线的建设项目,必须及时报送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局进行安排。
(4)各管理权属单位必须加强所属设施的维护管理,保持管线设施的完好,确保安全正常运行。各专业管线权属单位设立分级、分布式的地下管线数据库公共数据交换和有偿服务的软、硬环境,并且确定对外的无偿和有偿服务范围。
(5) 确定地下管线系统的运营机制,确定地下管线的审报和审批机制,确立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办理期限、工作职责。实现新建、翻建、改建、扩建地下管线与城市道路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避免和减少“拉链”工程,确保管线安全正常运行。
(6) 确定各权属单位的竣工测量资料日期和上报格式,保证地下管线资料的现势性。与时俱进,及时完善系统软件升级和硬件更新的章程,优化系统配置,使其运行达到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
(7) 加强管线权属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建立部门进行地下管线统一的管理。避免违规操作施工单位破坏现状道路和管线,规范施工单位的规范化操作。
(8) 加强施工队伍的管理阶层和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建设。
5 城阳区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和维护
建立地下管线容易,维护地下管线难。保持好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长久生命力,必须做好地下管线数据的动态更新和管理维护工作,以确保管线数据的现势性、真实性、准确性。管线竣工测量和档案移交制度也是保证管线确保管线信息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执行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是地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的重中之重。
5.1 制定规章制度
以城阳区的理念和规章制度为准则,我们已制定《城阳区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规程》和管线动态管理、权属单位材料程序报建等机制,以确保城市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
5.2 规范化管理
为做好管线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强管线工作的管理,成立专门的地下管线科室负责地下管线管理工作,同时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贮备,加强城阳区地下管线规范化管理。
(1)由地下管线审批部门将管线工程施工、批准情况在城阳区网站上进行公示。
(2)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书面告知管线建设单位。
(3)管线建设单位按要求委托具有测量测绘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理工程竣工测量。
(4)管线建设单位将填写的城阳区管线工程档案验收申请表和整理装订后的管线档案资料报送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局的地下管线管理科室。
(5)对接收的城市管线档案进行验证,并填写建设工程档案验收意见表,验收合格后与管线建设单位办理城建档案交接文据。
(6)由地下管线服务中心专人进行数据更新入库。
5.3 技术支持
以“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为准则,城阳区地下管理信息系统为城阳区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提供了专业技术基础。我们必须继续加强GIS专业、计算机专业、各管线专业人员的配备,积极作好技术支持工作,组织管线权属单位和竣工测绘单位学习相关技术规程,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为各管线权属单位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按照“谁收益、谁付费”的原则,在公众参与的前提下,通过高透明度的政策措施,实现地下管线的规范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管理。
6 结语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战争的世纪。2004年12月15日建设部颁布的第136号令《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从政府政策对城市地下管线数据采集、信息化、空间化、数字化等建设作了明确规定,为地下管线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政策支持,使地下管线进入了科学化、自动化、数字化管理阶段,为城市地下管线业务的深层次分析和管理决策提供了更好的公众服务。
只有掌握资源,才能掌握主动性。地下管线不仅为管理者提供便利,也为决策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切实加强地下管线的管理职能,既与建设和谐社会相融合,也与“与时俱进”相对应,对国计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和数字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