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净水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97-02
一、前言
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开展。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是深化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教学创新要立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整合课程特点,实现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问”的兴趣、开展趣味教学、突出学生的体验性,都是践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现。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如何在新课改下,实现化学教学改革创新,做了如下阐述。
二、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是提高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产生“困惑”或“疑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发展特点以及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乐”中学,探索和发现化学的奥妙。例如,在“燃烧的条件”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启发、探究、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设计演示实验,并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课件,以更好地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这种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灌溉式教学的弊端。同时,学生形成学习的兴趣,是主动学的前提条件,在兴趣的激励下,更能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徜徉知识的海洋。
三、深刻剖析概念,加深理解与运用
初中化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深刻剖析概念,是加深学生理解与运用的关键。在初中化学课程中,一些概念的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学生在理解上非常吃力。这时,教师就要深入讲析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例如,“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难点,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之一。课本中关于溶解度的定义较长,且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定义的四个要点,剖析溶解度:(1)强调“一定温度条件下”;(2)“100g”是溶剂的量;(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4)基于上述条件下,溶质所溶解的溶质量。这样就可以较好把握定义,并熟练运用。其实,学生学习吃力、乏味,很大程度上是不理解知识点,在不懂的学习状态下,势必影响学习的兴趣。这种强调概念深刻剖析的教学形态,可以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而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素养。
四、开展趣味教学,强化知识浓缩
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开展趣味教学,不仅迎合了学生的个性需求,而且适合新课改下教学形态的创新。通过趣味教学,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起师生良好互动的教学关系。例如,在化学反应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知识内容,教师可以针对各自的内涵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的识记与理解。化合反应:多变一;催化剂:一尘不变;分解反应:一变多。这种简单明了的内涵特征概括,不仅抓住了要点,而且便于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而在化学符号的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趣味教学的方法开展教学。因为学生刚接触到化学,对化学符号充满了好奇,教师通过形象的比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识记。如,硫(S):“S”形的小河,在欢快的“硫”淌。在初学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学生经常出现忘记配平、气体符号等内容。教师为强化学生书写规范,可提醒在书写时“一定要左顾右盼、切勿闯红灯”。形象而贴切的温馨提醒,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五、突出学生的体验性,强化学习的真实感受
1.实验教学贴近生活,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枯燥的教学无法构建良好的教学情感,学生与化学课程缺乏亲近感,进而在学习中,表现出厌倦甚至不喜欢的学习态度。实验作为初中化学的重要部分,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化学情感的任务,而且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要素源于生活,这就强调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体验,来理解实验的形成要素。例如,在“燃烧条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抓住“燃烧”的生活性。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实验进行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开水中白磷、试管中白磷和试管中的红磷燃烧现象的对比;用试管罩在水中的白磷上方及对试管中红磷加热的现象再对比,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得出: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两个结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也可以清晰的感知到这两个结论的存在性,也便于理解和接受。
2.开展家庭小实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初中化学实验相对比较简单,开展家庭小实验,不仅可以拓展课堂实验教学,而且可以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进而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都能接触到化学,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化学情感。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放学回家之后,仔细观察家中的热水瓶内壁,并针对实际的观察情况,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家庭小实验,利用“食用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污垢”。学生可以亲手制作一些简易的净水装置,利用木炭、小石子、布条、饮料瓶,对家中洗完菜的水进行净化,验证自己净水装置的净水效果,从中发现化学实验的魅力。
3.拓展学生思想,善于从实验发现问题。化学作为一门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在亲身体验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而非拘囿于教材。其实,在实际的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发现诸多的“意外”,这些“意外”是教材内容中没有提及的。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是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的氧气是有“味”的。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置于试管中加热,闻氧气的气味,学生可以闻到有类似于氯气的刺激性气味。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氧气有“味”了呢?学生就可以展开思考,并与教师一起探究。于是,教师把氧气用蒸馏水洗涤,然后在蒸馏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不溶。针对这一实验现象,学生就可以知道,在氧气的制作实验中可能伴随着副反应,进而可能产生一些与教材叙述不符的事实。这种立足教材,从实际实验发现问题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六、结束语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强调教学的“动”与“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学的“动”,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生活小实验中,体会化学实验的魅力。而教学的“静”,在于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这是学生扎实学习,培养良好化学素养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充分突出“动”与“静”的结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而更好地迎合新课改。
参考文献:
[1]周玉莲.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0,(03).
[2]郭利红.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3]邢淑丽.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有效性教学探究[J].时代教育,2013,(01).
【关键词】初中化学 化学教学 实验教学
如果学生把生活实践与化学实验区分开来,他们将不能更深入的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意义。化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做化学家庭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家庭小实验深入的学习化学知识。
一、引导学生结合现有设备,设计化学实验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会给学生准确一套化学实验器具,提供学生使用,学生很少有机会思考如果化学实验室里缺几样实验器具又该怎么办呢?这种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会让学生产生被动的开展化学实验的思想。如果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学生就必须从实现化学实验的目的开始思考,要完成一个化学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果部分化学器材不齐全,应当如何处理等。
以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自然界中的水》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净水器。如果依照传统的化学实验方法开展实验,学生有可能会照化学课本中提到的流程做一遍实验,然而如果化学实验设备不齐全的时候,学生就必须思考该次化学实验本身的意义,然后开始优选实验素材。以自制净水器为例,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可以理解到污水之所以不能使用,是因为它存在物理杂质和化学杂质,净水器净水的原理,就是要过滤掉污水中的物理杂质和化学杂质。经过思考,一名学生认为可以用卵石、砂布等过滤物理杂质,用活性炭过滤化学杂质,为了开展实验,学生觉得还需要一个过滤器和搅拌器,他们认为要自制净水器,必须要准备这四个最基本的设备。
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学生必须思考化学实验的原理,教师可引导这种方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化学理论知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完成化学实验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室里,化学实验的器材都是经过优化、改进过的,这些化学器材不会成为学生开展化学实验的障碍。这种实验的方法可能不能让学生理解到在学习化学、实验化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学生在做家庭化学实验时,由于家庭中的化学设备不规范,因此学生必须得想办法克服化学实验的障碍,找到最佳的化学实验方法。
以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自然界中的水》为例,当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设计以后,他们要亲自动手做家庭实验。一名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曾用硬纸壳做过滤的漏斗。经过数次实验以后,发现硬纸壳太易被水渗透,有时实验没有做完,漏斗就已软得不成型。这时学生开始思考,自己需要一个不渗水的材料,它又能有漏斗的功能,此时学生看到一瓶可口可乐的瓶子,他眼前一亮,如果将可口可乐的瓶子依长度分成两半,那么带瓶口的那一半不就具有漏斗的功能吗?当学生优选了化学实验材料时,他就能更顺利的开展化学实验。
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学生会在实验中遇到各种困难,学生只有从实践的角度立足,积极动脑筋克服实验困验,学生只有结合化学理论知识灵活的解决化学实验问题,才能顺利的开展家庭化学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提高,实践能力将会增强。
三、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完善化学实验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里,学生设计的化学实验流程几乎是相似的、学生遇到的化学问题也几乎是相似的,这种单一的化学实验流程会限制学生的视野,学生将很少从多种角度思考优化化学实验流程。而做家庭化学实验则不同,由于学生此时将面临着化学流程多元化、化学实验材料不足的问题,他们在做化学实验中将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优化化学实验流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能拓宽视野。
这名学生用可口可乐的瓶子做过滤器,他用卵石、砂布作为物理过滤层,用活性炭做化学过滤层过滤污水时,发现部分污水没有被完全过滤干净,有时水中还存在物理杂质,且物理层未过滤干净,将会影响化学过滤的效果。此时学生仔细的研究了这次化学实验中的问题,他觉得应加强物理过滤的效果,而且在化学过滤以后,还应再一次过滤,以便增强污水净化的效果。这名学生通过思考,在卵石底下垫了一层细砂,用细砂进一步过滤杂质。在活性炭下的砂布上又垫一层棉花,用棉花帮助砂布过滤。通过优化,这个净水器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净化效果。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中,学生遇到的化学难题不多,学生将很少有优化化学实验的机会,然而做家庭化学实验则不同,学生将会在实验中遇到种种困难,为了能顺利的进行化学实验,学生必须从多种角度优化化学实验的效果。教师应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的视野将会被拓宽。
总结
初中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除了要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实里做实验外,还可根据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做化学家庭小实验,化学教师应用这种方法开展实验教学将能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化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学教师的教学效率将能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艳宗. 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的意义与开展[J]. 新课程学习(下),2012(02).
[2] 戴学军. 谈易被忽视的化学家庭小实验[J]. 文理导航(下旬),2011(07).
【关键词】化学教学 寓教于乐 兴趣 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72-01
从传统意义和课本内容来看,化学这门学科给学生留下的都是较为抽象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掌握方法和加以重视,很容易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因为这是学生接触这门学科的开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何开好学生学习的这个头是很重要的。结合多年的化学教学研究和经验,可以发现,只要有合理的规划和恰当的方法,是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化学这门“奇妙”的学科的。其中主要的方法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很容易就把学生带入欢快的学习环境之中,做到“寓教于乐”。
通过以上提到的几点不难看出,做好初中化学教学,首先是要科学做好教学规划;其次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次是要将教学联系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以下我们将从这三方面仔细分析关于初中化学教学的方法。
一、科学的教学规划
初中化学教学和其它学科的教学都有一个相同点,它们都是系统的教学课程。因此,如果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不能急于求成,“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组织应注重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使之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按照从感知到理解、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等认识规律, 注重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1]此外,这个教学规划还必须是全面的。
首先,科学的规划建立于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深入的认识。深入的认识又建立在具有扎实的基础,了解化学课文的基本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等不同类型,能够对课文进行清晰的梳理,并能够掌握每一章节的核心概念和主次重点。在这个扎实的基础上,了解各章节之间的知识联系,才能够算是对课本有深入的认识。只有了解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脉络,才能够真正的做好教学设计的规划。
其次,要科学的规划教学方法。化学教学对教师来讲是一门机动性十分强的学科,因为化学知识可以是十分宏观的概念,也可以是极为微观的细小事物。同时,化学的教学方式也因人而异,好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起学生的热情,有的教学方式却很容易让学生乏味。
最后,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前面谈到,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规划方面,必须要尊重循序渐进的思路。这建立于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并要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最后还需要教师注重结合课堂内外教学,不但让学生在课堂上认识理论、动手实验,更多的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辅导练习,将教学深入生活之中,才能够将教学真正的由浅至深。
二、激发学生兴趣,“寓教于乐”
学科教学能够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兴趣,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思维,打破“一言堂”的教学传统。在这方面,化学教学一直被认为是比较能够实现改变的。下面将介绍几种方法:
首先是注重课堂的导入。课堂的开始是关乎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尤其是如何导入课堂,决定了教师的讲课方式。“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我们要以初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为中心,以设计出最佳导入。”[2]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化学小故事将学生引入课堂,例如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故事“说有一老太太去镶了一颗铜牙,结果从此天天头晕。一检查才发现她还有一颗用铝补的蛀牙,俩金属放一块儿成一原电池,整天满嘴电流就头晕了”这种故事,能烘托课堂气氛,又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此外,常用的导入法还有悬念导入、实验导入等。
再则是要充分利用实验这个平台,激发学生兴趣。化学实验的这个环节,是化学课有别于其它中学学科的一点,是最能够调动学生兴趣,是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化学的奇幻魅力的,因此,化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实验这个平台。很多教师无法将实验的效果发挥到最好,多数是因为他们将化学实验环节局限于实验室,并局限于课本规定的“活动与探究”部分。实际上,“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3],让实验走进普通课堂,并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准备道具,动手做一些例如氧气的燃烧之类的简单实验。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
三、将化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要突出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使学生从化学角度逐渐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 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将教学与生活相连有两点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够提高学生对教学的重视和兴趣,另一个是学以致用,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教学与生活相连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联系所在。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我们的身边处处有创设化学问题的素材”[3]例如可以从与生活最相连的衣、食、住、行向学生提问,学生衣服的材料、食品的制作、建筑的材料、交通工具的材料等都是与化学紧密相连的,这类问题可以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化学与我们这么紧密。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鉴别衣服材料的真伪、区分纯净水和矿泉水的不同,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贴切感受化学知识的作用。
总之,教育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利用什么样的手段让学生更专心、更用心学习显得十分重要。而循序渐进、寓教于乐,既能让学生感觉到乐趣,又能够逐步向学生渗透知识。我们需要掌握好这种技巧。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方扬平.当代教育科学.2007 年第 15 期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教学创新
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结合教学实际,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整合创新演示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它通过生动具体的演示过程和形象直观的实验结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开展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严谨的操作态度、规范的演示流程和精练准确的化学语言帮助学生抓住实验重点,另一方面要注重实验整合创新,以强化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课程之初,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我在课程开始之前设计了“鸡蛋入瓶”、“空中取烟”等趣味实验,而在“闻气体的正确操作”的实验中又补充设计了闻浓盐酸和氨水的气味的演示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我严格规定学生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缓慢吸取少量气体,而对于把鼻子凑到容器口直接闻气体的学生的实验操作予以纠正,并阐述错误操作的危害。通过这样的实验整合与创新,学生不仅在趣味实验中逐渐对化学产生兴趣,而且在补充性的实验中复习巩固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
二、转变课堂角色,尊重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演示实验中,教师通常作为实验的主体把控整个实验过程,而学生作为实验的观察者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很容易在长时间的观察中走神。而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课堂角色,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尊重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演示,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首先让一名学生来到试验台,对木条、药匙、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等实验器材,以及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水、澄清石灰水等试验试剂进行介绍,并完成器材的组装与检查;然后指导学生将高锰酸钾装到干燥的试管中,并用棉花团塞好试管口;接下来让一名学生点燃酒精灯,均匀加热后固定在药品的底部加热,最后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在整个演示实验中,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教师是操作的指导者和评价者,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不仅可以亲自体验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技能,还可以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学习信心。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化学实验存在的意义是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通常都会在分组实验阶段学习实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实验操作中变成对这些理论知识的检验,从而削弱学生从实践中发现新知识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重新规划分组实验的教学时间,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将实验操作的规范、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反应结果等内容放到实验教学中,这样学生可以在边听边做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例如在“酸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预习内容,亲自做盐酸、硫酸分别与酸碱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碱、某些盐反应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课堂巡视,并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编写实验报告,并认真总结实验规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实验中完成化学知识的消化吸收,而且在兴趣的引导下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四、优化家庭实验和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教育生活化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初中化学教材在编写中通常会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体现生活化学知识的家庭实验和趣味实验,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许多初中化学教师忽视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只是从形式上要求学生自主实验,并未做过多要求,而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应该予以家庭实验和趣味实验以足够的重视,优化实验内容,如利用“制作家用冰袋”、“制作简易家庭净水器”、“鸡蛋壳成分的探究”、“汽水中气体成分的探究”等实验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激发了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结语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能否真正运用好实验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初中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过程、创新实验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还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姜玲.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化工中间体,2015,11:136-137.
关键词:化学;课堂应用;教改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组内成员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经历独立思考和相互配合、沟通、修正的合作交流活动,有效地解决小组内不同意见,达成共识的过程,例如小组内有些问题还未完成,就提出来,看其他组是否能完成,若都完不成,就由老师来解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适用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现将笔者的一些做法浅谈如下:
1 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意识
组建小组时,要合理搭配学习小组的成员构成,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不一样,应有自己的特色。应有好、中、差有机搭配。还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又要有分工,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各学科分独立的组长。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因此,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开展一些小组合作活动,2-3人为一组,全班分十组。每组两个人蒙上眼睛,一个人指路,掌握方向,培养组内团结,感知能力。隔一个学段,对优秀小组经行表扬。以资鼓励。
1.2 不定期的选择让学生上一堂课(盐酸除铁锈)。
2 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的培养
2.1 学会倾听,学会质疑。
教学片断: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演示在试管中取少量氧化铜粉末,然后倒入少量稀盐酸,用手握住试管底部。“现象先不给大家看,请大家先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推导可能出现的现象,然后再给大家看。”
生:开始动手,少部分同学讨论(活跃度不高)
师:开始评讲
生:注意力较集中,但没有激情
2.2 敢于发言,敢于争论。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学生活跃度最高的时间是“学生实验”,认真程度最高的是“由已知现象对未知知识的理论推导(盐酸除铁锈方程式如何书写)”。学生不太喜欢的是已经初步掌握但又较费脑筋思考的理论问题。比较有兴趣的是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如怎样除铁锈,为什么可以用盐酸除铁锈。
2.3 学会组内对问题进行合理、正确的分析。小组合作问题,在化学课上理论的问题基本是“高帮低”。分数高的学生理解力强,反应快,互助基本谈不上。在实验等考察观察和动手能力上,高低分学生勉强公平对话。个人觉得这样的状态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要将靠后的学生分数进行适当提升,还是可以做到的。但要根本性改变小组内学生间的帮助关系,基本不行。
3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实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将一些问题设计成研究课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
初中化学“水的净化”一节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如下:
3.1 确定合作学习的目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我们每一位学生息息相关,学完之后回家都可以自制简易净水机。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先要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学生对水资源并不陌生,要求学生由熟悉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所以这节课重点不在知识的本身,而是形成结论的过程和方法,
学习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掌握沉降、吸附、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②过程与方法:过滤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沉降、吸附、过滤和蒸馏等净水的方法。
学习难点: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2 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指导。预习导学:①判断下列物质那些是纯净物,哪些是混合物?②矿泉水和泥浆水有何不同?(从外观上分析);③矿泉水和蒸馏水有何不同?(从成分上分析);④如何将浑浊的河水变成澄清透明的水?
3.3 交流和小结
活动与探究1:沉降: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活动与探究2:过滤(小组讨论)
①过滤所使用的仪器:___________
②过滤操作要注意的事项:
一贴:__________;
二低: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与探究3:吸附
3.4 效果反馈与合理评价。交流和小结后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让不同学生回答来检验教学效果。同时让各小组评论本组和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的优劣。最后老师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学习中的表现等,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积极性。
4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4.1 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假讨论,赋予表面 在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时一定要先独学、静学,每位学生在脑海中先形成自己的意识,当学生的思维打开后,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互相讨论。在小组内应重点交流做标记的题目,由会做的同学进行讲解,展示思路。组内都不会或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应由组长记录并反馈给老师。
4.2 防止过度依赖
4.3 避免两极分化,关注消极学生。消极学生更应予以关注,加强指导,为他们提供情感动力,使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
5 结束语
【关键词】初中 化学课 实施 探究性学习 策略
初中化学课程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与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学习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和夯实的基础。同时,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适应了新课程的需要,有利于发掘学生思维潜力,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养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下面谈一谈我在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和大家共勉,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在初中化学课中实施探究学习,要求教师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并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随时保持教学中的一种“空灵”。
首先,教师必须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新课程理念把学生自己的发现、总结看作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要求教师不再是只教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正如俗话说:“授人以鱼,仅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却可受用无穷。”教师首先就要有这种教给学生种田渔猎和点石成金的能力的想法。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再也不能成为知识的化身和权威,一味传授知识,而是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创造者、引导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首先应有先进 的教育文化,提倡民主话教学,营造民主、宽松、自由、开放、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为创造者,在教学中教师既创造学生又创造自己,在参与与互动、经验共享中与学生一起成长,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探索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教学的历程,也是教师探索、创造、提高的历程。作为引导者,应该思考如何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入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
第三、在正确认识学生能力水平,思维特点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探究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入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逐步培养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并把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巩固探究性学习的成果,拓展探究性学习空间。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初中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初中生还未自发地形成一种探究性学习的道路,尽管与有好奇也时常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仅仅是一种探究意识的萌动。例如:在谈到自己所出的环境中空气和水源造成污染时,能提出:“农村没有大的工厂和矿区,是什么造成了空气和水源的严重污染呢?”等问题,但却不能深入系统地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和提出如何防污的办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恰当确定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培养探究性学习策略。在施行探究性学习时,应当根据学生智力和个人经验的不同,如何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把学生因如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逐步养成探究性学习的氛围。选择和设计大多数学生相适应的探究性学习内容能够。例如:在学习木炭的吸附性后,引导学生探究,“木炭可以脱色、除臭,吸附杂质,你能不能用木炭制作一个简单的过滤器,由此你可以用木炭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器吗?说说你的想法。下来过后,去动手实验,设计。下节课我们来展示比赛以下谁的设计好。又如:在学氧化碳可以灭火后,问:生活中那些物质可以相互作用生成二氧化碳,请你设计一个装置进行检验,下节课带上你的实际和药品到课堂上来展示,看谁的药品在生活中最容易得到,看谁发现的反映组数多等。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 去发现知识,引导学生选择研究题目,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活动,处理研究结果。从而逐步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积累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形成“生活的时空都是学习的课堂“的学习思维方式。脱离生活的教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探究地学习,养成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就要想法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让学生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探索学习的课堂。因为真实的生活情景比书本世界更能激起他们的体验。如:让学生实验生活中的石灰,石蜡等使各种花变成不同的颜色,调查防止温室效应,调查本地土壤结构,改良措施和施肥方案等。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化学是自然学科,化学中的每一种物质、每一条化学规律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化学实验才可以总结,得出.长期以来,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成效并不高,基本上都是根据化学教科书照方抓药,学生并不能在实验的过程中很好的掌握化学知识,自然也不会很好的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了有效提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面探讨了几点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
一、优化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天赋以及才能,但是拙劣的方法会抑制才能的发挥.想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创造性的教学启示,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趣味材料让学生更加具体、明确的认识化学现象.改进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及时改变观察方法,强化自我监控,更加感性、深入地了解、认识化学概念以及规律[1].比如,“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这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变浑浊,然后再通入CO2又会变澄清,然后加热澄清石灰水之后又会变得浑浊.整个石灰水的变化过程会让学生觉得很神奇,学生也会更容易理解“石灰石以及钟乳石形成”的问题.又比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的过程中,探讨“磷在氧气的质量变化”的实验,实验方法如下:塞有橡胶塞的锥形瓶中放入适量干燥的红磷,然后把塞有橡胶塞的玻璃管放置于酒精灯上一直灼烧到红热,再将锥形瓶快速塞紧后引燃红磷.但是红磷着火点是240℃,这样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失败,为此教师可以将红磷替换成着火点是40℃的白磷,这样实验的成功率会越高.为了进一步改进、优化化学演示实验,教师可以把那些实验现象不易观察的实验改成师生合作实验.比如,“燃烧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中探讨除了化学反应的燃烧后,还有没有能量变化,一般很难观察热量变化,教师可以列出实验步骤,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这样学生就可以切身感受到温度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设计化学实验方案,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演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优化化学实验方案,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前初中化学教材的化学实验都有很强的探究价值,然而里面还是有很多验证性的实验,并没有很大的探究性、启发性,把这些验证性实验改进成探究性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研究CO2制取”的实验本来是一个验证性实验,教师可以改成探究性实验,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可能产生CO2的几种化学反应方程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判断最合适的一种实验制取方法.如果学生有疑问的话,教师可以演示稀盐酸分别和块状大理石和碳酸钠粉末反应的实验,或者教师也可以详细讲解实验的过程.然后,教师可以讲解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自己回忆实验室制取O2需要的相关装置,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让学生对比O2和CO2的内容,对比装置的差异后,利用“拼图游戏”引导学生拼好实验室制取CO2的模型装置图,最后再分享结果,师生共同探讨.这种视觉媒体实验展示比较少,不仅有利于缩短学生组装仪器的时间,同时也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虽然,学生设计的装置并不一致,然后最后都可以成功制取CO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仪器的选择时,学生自己可以考虑是不是可以替换仪器.相互替换以上实验装置后会装配出很多种发生装置,这样学生更容易确定实验室制取CO2装置.经过这些准备工作,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套实验装置进行实验,一边实验的情况下,一边引导学生自己探讨收集、验满CO2的方法[2].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及方法.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优化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测定空气中O2含量的实验中。实验仪器太大,空气量比较多,这样会延长燃烧时间,而且热量较多,很难冷却.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如何优化实验装置,最后学生提出了一种优化方案。实验仪器采用了注射器,计数更精确,密封性能更佳,实验操作更为简便,实验效果更佳,更便于学生观察。
三、加强实际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加强定量型实验
化学实验的类型有多种,其中定量实验就是一种主要的科学探究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定量型实验可以以“质量守恒定律”这个实验为例,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先提问,“铁刀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为什么会增加质量?蜡烛燃烧后为什么质量会减小?”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大胆猜想,并且根据教师给出的药品、实验仪器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最后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些疏漏,然而经过动手实验以及实验探讨后相信学生会很容易找出实验设计的缺陷,经过教师的引导就很容易引出“质量守恒定律”.又比如,学习“多角度认识化学变化”这堂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拉瓦锡对化学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过程,然后慢慢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物质质量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关系.这些实验数据会让学生学会从微观、宏观角度分析各种物质或者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这样会让学生学会初步站在定量角度了解、认识化学变化.将电子天平引入实验中,不仅直观、方便,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方法是可以变化的.由此可见,定量实验中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将化学事实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获得更多化学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规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增加家庭小实验
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多布置一些课后“家庭小实验”,这样的话可以将化学实验和人们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比如,学习“水的净化”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有空的时候利用活性炭、膨松棉、空塑料瓶以及纱布等自制一个简易的净水器.或者用铅笔芯自制一个剂.又比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这节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后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家人自制汽水.经过这些家庭小实验,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综上所述,创新是促进个人、社会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现代社会急需大批创新型人才,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注重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探究性,不断优化化学实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动手,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志文.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效率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5):53-54.[2]仇建国.刍议探究性实验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一、当前人教版初中化学实践题设置情况
目前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践题主要分布于课后练习、家庭小实验以及调查与研究栏目中,其内容取材涉及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环保问题、健康问题、学科技能等。教材中的实践题大致可分为实验类实践题和调查研究类实践题。实验类实践题通常所要求的实验条件较简单,材料易取,且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科学性;调查研究类实践题则涉及面较广,收集资料和信息的难度较大,开展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可能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或者需要老师的带领和组织指导才能顺利完成。教材上、下两册共有实践题42个,其中实验类实践题有16个,分布于家庭小实验栏目和课后习题中;调查研究类实践题有26个,分布于调查与研究栏目和课后习题中。
二、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实践题教学现状的分析
1.教师对实践题练习的选取情况
对于实验类实践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选择占用时间较少、操作相对容易,又比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部分实验类实践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中一部分改成教师课堂演示实验。也有教师将教材中需要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的实验调查类实践题和走访调查类实践题进行改动和精简,让学生利用课下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练习。
2.教师在学生实践题练习中的作用
大多数教师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当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条件。有部分教师还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实践题情境范例,自己设计新的实践题,开发新的学习情境素材,促进学生融入学习情境,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3.学生在实践中的积极性情况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践题的操作还是很感兴趣的,有的学生甚至家里就有自己的小实验室,具有一部分实验装置和药品,乐于对教材中出现的或是教师布置的小实验进行实践操作,甚至尝试操作自己了解的一些课外兴趣实验。
三、进一步提高实践题教学实效性对策分析
1.在教材中实践题编写方面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目前教材中对于调查类实践题的设置方面问题不大,因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必要的变通。但是在实验类实践题方面,我们认为教材在今后的编写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尽量做到操作难度适当。如初中化学下册中“清洗餐具,比较哪种洗涤方法清洗最干净”,情境过于简单。而如果操作难度太大、不容易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如制取明矾晶体这个实践题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较少布置学生去做。(2)实验材料要容易获取。如“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案设计和实施”所需的仪器和药品都只有在实验室才能获得,所以只能在学校实验室里进行操作。有的教师只好将其改为趣味家庭实验,让学生在家里尝试对药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备氧气。建议教材对一些不常见的材料来源做简要说明。
2.在教师具体的实践题教学方面
在对实践题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实践题相比较于其他的传统题型,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应该在以下方面努力。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教学;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3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11
今天,你“微”了吗?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杂志、微旅行……“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互联网舞台,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形式多样、快捷高效,与微博、微信等被广泛应用的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或称作“微课程”)应运而生[1]。它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重点,并伴随“翻转课堂”、“电子书包”、“可汗学院”、“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与追捧[2]。
一、微课理解
“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3]。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后,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改造与完善。其中,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4],他指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实验、任务、主题等) 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既不同于传统单一的课件、教案、课例等资源类型,又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继续和发展的一种新的资源类型和应用方式[2]。这种新兴的课程形式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短即教学活动时间短、精即教学内容精炼、小即课程资源容量小、悍即资源应用面广。
二、微课实践
早在读研期间,我就对新兴的“微课”情有独钟,有过自己的思考与摸索。毕业工作后,我当然希望微课能助我一臂之力,成为我的教学亮点。由于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且注意力难以长时间保持集中,这样简短的时间正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但初三的学生面临中考,有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能用于微课学习的时间较少,而且他们这个年龄段自我约束能力弱,会假借微课学习上网聊天或游戏。所以,频繁的微课学习并不适合他们。出于上述情况,在综合考虑学生、学科、时间和内容等因素后,我发现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求,合理使用微课,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需而“微”,让我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有了许多大胆创新的实践。
1. 因激发兴趣而“微”
初中化学的学习是在初三学段开始的,因为此时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储备上都已具备了学习化学的条件。并且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很强的时期,他们对很多化学问题充满了好奇,渴望了解更深的化学知识。如何在初二升入初三的暑假抓住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抢夺先机的重要一步。三节微课就能轻松地提前把新执教的初三学生牢牢抓在手心,让他们对化学新课程的学习充满兴趣与渴望。
2. 因适合课型而“微”
微课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反映了微课是要集中表现或传递给学习对象什么样的内容,所以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制成微课。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引导。结构庞大的知识体系、对逻辑思维和学科素养要求高的课题、书本中大量的课堂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这些都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完成,就不适宜采用微课的形式。而两本书的教学任务重且时间紧,如果能从中精选出合适的课题让学生在家通过微课自主学习来完成的话,那就能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自主学习微课案例:第四单元课题1“爱护水资源”
[设计意图]
该课题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内容简单且易于学生接受。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时候,通常这一块内容有两种处理形式,一种是课堂上花10分钟左右带领学生把书本知识浏览一遍,另一种是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无论哪一种形式,学生的参与意识都不高,知识层面的掌握不到位,同时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没有得到加强。尽管本课题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都是非学科性的,但在水的素质教育教学中却又都是题中必有之义。
[学习任务]
结合书本P68-73,在观看完微视频后,完成《自主学习与测评》P53-55和评价问卷。
[设计流程]
[评价问卷]
①你是否喜欢这种微课自主学习的模式?
A.喜欢 B.还好 C.不喜欢
②通过微课学习,是否对《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学习效果有明显帮助?
A.效果显著 B.效果一般 C.没有效果
③学习完微课,结合书本,你是否能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与测评》P53-55上的题目?
A.顺利完成 B.少量不会 C.很多不会
④在后续学习中,你还希望有类似的微课学习吗?
A.希望有 B.无所谓 C.不希望有
⑤你会制作微课吗?
A.擅长 B.略懂 C.不会
[学习反馈]
[自我反思]
从问卷的反馈来看,这种微课自主学习的形式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同时,在批改《自主学习与测评》上的作业时也发现学生的正确率较高。由此说明,这个课题的确适合学生进行微课自主学习,目标达成率高。“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金属资源保护”、“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和“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等学生比较熟悉且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也适合于学生借助微课自主学习。
3. 因突破难点而“微”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这些知识或技能学生不易理解或掌握。分析这个落差,搭建合适的台阶,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在课内或课外巧妙使用微课,能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寻找学习的信心。
课内微课案例: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
[设计意图]
初中化学从第三单元开始,就进入微观世界的学习。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学生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来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有较高难度。书本上图3-6尽管呈现了氧化汞分子的分解示意图,但还是不利于学生理解。于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就使用了动画微课的教学。
[设计流程]
[反馈评价]
对于这种直观的动画,学生们都聚精会神观看,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课堂气氛好。
[自我反思]
在两本书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如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钠和蔗糖溶于水、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等。借助于动画模拟的微课,都有助于突破这些难点,易于学生理解。
课外微课案例: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题解析
[设计意图]
在学习第九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时,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题是一个难点,学生初学非常吃力,大部分同学在听过一遍以后都表示不能理解。为了能让学生反复学习,微课是很好的助手。
[设计流程]
[反馈评价]
很多学生在家多次观看该微视频,明确表示反复的学习有利于他们深入理解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本质,从而能达到此类题目的融会贯通。
[自我反思]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课堂上对于难点的掌握程度肯定截然不同。微课能给予后进生一对一的辅导,让他们能通过反复学习来突破难点,塑造学习的信心。同样地,气密性检查、巧用元素守恒思想的计算、溶解度曲线图像题、离子共存等教学难点也可借助于微课来突破。
4. 因指导实验而“微”
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需要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等帮助学生获得生动丰富的化学知识和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以顺利进入化学科学的殿堂。而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本身具有危险性,有些药品或生成物本身有毒或有腐蚀性,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验。这时,微课可以提供更安全、效果更显著的实验素材。另外,书本上提供了很多课外实验,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让学生在家完成,而就他们目前的学科素养,还无法按照课本上的步骤顺利完成。这时,如果有相关的微课进行指导,无疑是学生的得力帮手。
课内实验微课案例:粉尘爆炸实验
[设计流程]
[反馈评价]
在听到粉尘爆炸的巨响时,学生们都发出惊呼声,感叹小小粉尘的威力。
[自我反思]
虽然这样的实验只能以微课形式完成,但同样能给予学生们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和惊叹化学的魅力。同样地,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自来水厂净水过程、蒸馏水的制备、海水晒盐等实验也可以使用微课。
课外实验微课案例:淬火和回火
[设计流程]
[反馈评价]
大部分同学表示该微课的指导意义很大,学习后能顺利完成淬火与回火的实验。其中,有三个同学合作把该实验与物理相结合,拍成了视频,令人称道。
[自我反思]
书本中出现的自制简易净水器、石墨导电实验、生成炭黑的实验、自制白糖晶体、自制汽水、鲜花变色、制作叶脉书签、有关保鲜膜的实验和自制酸碱指示剂等课外实验都可在微课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家尝试。实践证明,微课给学生搭设了课外实验的平台,让他们在广阔的化学家庭小实验中遨游,收获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5.因创新作业而“微”
传统的化学寒假作业,无非是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试卷来巩固第一学期学习的九个单元,同时预习第十至十二单元。面对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抵触心理强,完成效果不好。要想提高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就需要老师创新作业形式,布置学生易于接受的特殊作业。
作业微课案例: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设计意图]
在“爱护水资源”微课自主学习的评价问卷中初步了解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会制作微课,加之“化学与生活”整个单元的三个课题都比较简单,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可以尝试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微课制作。这样有新意的作业可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创新作业]
班级学生自由分成三组,分别完成第十二单元三个课题的微课制作,在2014年2月8日之前传入班级化学邮箱,以供同学们下载预习,并完成评价问卷。
[评价问卷]
①你是否喜欢这种作业形式?
A.喜欢 B.还好 C.不喜欢
②在制作微课过程中,小组间是否有分工合作?
A.全部参与 B.部分参与 C.个人独立完成
③三个课题中,你最喜欢哪一节微课?
A.课题一 B.课题二 C.课题三
④通过这些微课的学习,是否对你第十二单元的预习效果有明显帮助?
A.效果显著 B.效果一般 C.没有效果
⑤你更关注微课的哪一方面?
A.画面质量 B.内容设计 C.语言讲解
[作业反馈]
[自我反思]
学生合作完成的三个课题的微课,令人惊喜的是,质量都高于我平时所制作的微课,由此可见学生们信息技术水平不同一般,同时微课中的知识点覆盖面高,足见学生们都经过了认真的预习。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这样的作业不仅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6. 因巩固知识而“微”
初中化学短短一年的教学就要面临中考,课时非常紧张。即使这样,在任教之初,我还是坚持单元复习。可是每次复习时,学生参与意识不高,这样不仅浪费课时,也起不到好的复习效果。于是,我将原本的复习课件做成微课,帮学生把每个单元的主干知识进行梳理,以学生填空为主,最后辅之以精选练习并进行讲解。做好的微课就放置在家长群中,由家长督促学生进行微课的复习,不仅赢得了家长与学生的交口称赞,也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果。
复习微课案例: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设计流程]
[反馈评价]
在学生微课复习后,又收到了上述那位质疑家长的校信通,这一次他是这样发的: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的认真负责,这种形式的复习极好地巩固了孩子的基础知识。您每次校信通及时提醒家长亲自看护孩子进行微课复习,避免了孩子们贪恋网络,浪费时间。真心感谢!
[自我反思]
这样的微课复习不仅节约了课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在后续的期中期末等大考前也同样可以使用微课帮助学生梳理考点。
三、微课展望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其短小精悍的优点迅速在中国的教育界占据一席之地,于师于生而言,都是一种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微课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但它也绝对不仅仅是从属和延伸的角色。只有当我们每个老师正确认识微课与自己学科教学的关系,让它们真正成为携手教改的知己时,这样才能实现教育利益的最大化。
就我个人而言,微课在我教学中的实践才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地去摸索与改进,从而构建信息技术下的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但只要牢牢把握住因需而“微”这个原则,我相信我的化学微课实践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行越好!
参考文献
[1] 徐靖程. 微课,开启教育“微”时代[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9
[2] 胡铁生. 微课一种新的课堂表现形式[J].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