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科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不必再计算卡路里,也不用再禁食碳水化合物,只需每天早餐吃两个鸡蛋就能轻松减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针对一组超重和肥胖妇女进行了一项试验。她们可以选择两只鸡蛋或百吉饼作为早餐,这两份早餐含有相同的热量,重量也大致相等。八星期后,研究者比较发现,食用鸡蛋的人多减去65%的重量,同时,腰围缩小的尺寸也是食用百吉饼的人的2倍。早餐吃鸡蛋之所以有助减肥,因为它比其他食物能使人维持更长久“饱”感。所以早餐吃过鸡蛋后,人们接下来吃的就会减少。肥胖专家尼基尔·德安德哈尔说:“一顿鸡蛋早餐至少能减轻24小时内的能量需求”。
至于吃鸡蛋为什么容易使人饱,目前还没有明确结论,据猜测这和它含有大量蛋白质有关。
德安德哈尔认为,这些发现具有指示意义。在很多文化传统中,鸡蛋都是早餐的一部分,这可能正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减少能量摄取,达到减肥目的。
英国食品标准局说,尽管鸡蛋中含有胆固醇,但是相比之下,蛋糕、饼干和馅饼里的饱和脂肪对人体更为不利。他们同时提醒,鸡蛋只是均衡的一部分,应尽量保持食物的多样性。
屋子杂乱不堪也会导致肥胖?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健康专家彼得·沃尔什提出:屋子凌乱也会导致肥胖。沃尔什指出,住处可以反映出主人的心态及身材。厨房凌乱会导致糟糕的饮食;运动鞋找不到,就很难坚持健身。
沃尔什对数千名家庭或办公室凌乱者的调查发现,凌乱的确会导致发胖,而一旦你开始告别这种生活方式,体重会自然下降。其原因很简单,生活方式一团糟会导致极不健康的饮食结构。房间各种物件凌乱不堪并非一天造成,同理,身体发胖也非“一日之功”。屋子乱与发胖的一大共同点是“失控”。大家对不健康饮食习惯的危害性心知肚明,但是经常放松警惕,最终才会造成身体肥胖。
因此,减肥的第一步是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将一切重新合理安排,让屋子变得井井有条,让自己告别不良习惯。
办公室小零食是最大致胖祸首
薯片、饼干、巧克力、果味软糖……和很多白领一样,在伦敦某事务所担任文员的安娜·普林斯,办公桌上总有一个角落摆满了各种零食。“在办公室里特别容易感到饥饿。在伸手够得着的地方放些零食,才会感到安心。”每隔两三日,她还会去超市做个补给。另一方面,安娜也担心——体育锻炼时间有限,该如何有效控制体重?
发起此次调查的英文网站“我的优惠码”(My Coupon Codes),利用在线问卷方式,调查了1947名像安娜这样,每天在办公室里“蹲点”至少8小时的白领在办公室吃零食的情况,结果相当惊人。
1947名白领中,有87%的人表示,他们每天会在上班时间吃零食。其中,超过半数的人从办公室的零食中摄取热量高达650~750卡路里, 还有2%的调查对象从中摄取900卡路里的热量。在专家看来,常年保持这种摄入量,很可能发胖。“成年健康女性每天需摄取1800~1900卡路里,男性需1980~2340卡路里。现代人一日三餐基本满足了这种摄入量,很多人甚至还超出不少。如果吃一堆零食,对减肥来说则是雪上加霜。”英国最大健康慈善团体纳菲尔德健康机构的生理学部负责人、基础健康专家马克·皮尔森表示,“办公室里的零食一般以方便、美味为主,这样的零食一般也有高热量零食具备的特征。”
但是,从调查对象享受美味的动机来看,办公室零食自有其难以抵制的“魅力”。像安娜这样,吃零食补充大脑消耗,消除工作的紧张感和压抑感的人不在少数。将近半数的调查者表示,吃零食可以减轻工作带来的无聊感和疲倦感。首选薯片、巧克力这样高热量零食的白领,分别占到调查者的30%~40%。还有11%的人表示,办公室的小零食是他们与同事沟通的“剂”,“以彼此品尝对方零食开始对话,总是能让人心情愉快。”
办公室中这些不起眼的“小动作”,却是很多人减肥失败的直接原因。“在办公室抵制零食,非容易事。但可以从很多细节上暗示自己,有策略地抵制高热量美食的诱惑。”马克说。首先,要确保三餐定时定量,尤其是早餐。“吃一顿丰富的早餐,会让血糖稳定,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吃零食的需要。”另外,在工作感到疲乏时,人们可以在办公室里外多走动,和同事多交流,让愉快的人际沟通关系取代零食的作用。即使要吃零食,可以选择水果、牛奶、坚果这些健康食物,而不是饼干、薯片这些所谓的“垃圾食品”。另外,白领们也应该把“零食角”清理干净,不要让那些色彩鲜艳、引人食欲的包装袋时刻在眼前晃悠。美味当前,当然会情不自禁的。
肥胖也有“传染”风险
案例教学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引入中国高校。案例教学法是指由教师提炼的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是一门集理论分析、工程应用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一、建筑力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使职业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由于单招生招生人数的增多,职业教育出现了新的隐患,大部分单招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纪律性不强,旷课现象频繁,沉迷网络,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卑心理较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筑力学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课程内容包含三大力学,该课程公式推导涉及诸多数学知识,是大家公认的一门教与学难度均大的课程。目前建筑力学理论教学课时大幅度缩减,以前建筑力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因教师介绍了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开始兴趣还比较高昂,由于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与总结,学生会慢慢感觉无聊、枯燥。以前的坏毛病又体现出来了。因此,在建筑力学的教学工程中如何使复杂的力学理论深入浅出,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案例教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二、建筑力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作用
1.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传统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大部分时间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案例教学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实际工程案例场景,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它通过师生互动,一起分析和讨论工程案例,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解决案例中的力?W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机会[1]。
2.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根本原因是缺乏责任心,而责任心是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也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筑力学的任务是解决结构安全与经济的矛盾,该课程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工程事故案例,能提示启发学生思考,除客观因素外,从主观因素来说其成因是什么?通过典型工程事故案例,学生们都能很好的认识到:“不负责任”,“水平低”。由此认识到培养责任心的重要,而培养责任心就应从现在做起,首先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认真学习才是负责任。同时,也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提高“水平”[2]。
3.案例教学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筑力学课程不但要求学生要正确理解基本概念,而且要求学生要学会用所学内容解决工程中的各种力学问题。建筑力学的主要任务可概括为解决工程结构安全与经济这对矛盾。工程事故案例包含有丰富的力学知识,它能帮助学生了解力学理论与实际工程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工程结构的不同型式、结构的不同几何形状与尺寸等均与力学知识有关,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了对力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4.案例教学是专业教师成长的阶梯。案例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活动是处于主要地位,但教师却起到了引导作用,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可能费时过多,亦容易产生盲目性和失去主动性。因而案例教学就要求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懂得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材,应该利用身边一切有益的媒体充实自己,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重视与外界交流[3]。
三、建筑力学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作为建筑力学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质是为建筑力学教学目的服务的,案例教学应与建筑力学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如果案例与建筑力学内容不相符,那么这样的案例就没有任何价值,这一点是建筑力学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2.由于很多高职生沉迷网络,所选案例应具有新颖性,对所有学生应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为今后的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3.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水平较差,选择的案例要注意案例中所涉及的力学知识不能太难,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分析与讨论,让他们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2008年1月,贵州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连阴雨雪,部分地区持续冻雨天气,降雪降雨最终转化为冰凌,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凌一层又一层地包裹高压电线,致使电线上冰的厚度都超过了电线直径的两倍,最终被电线拉断,铁塔倒塌。
问题:连阴雨雪为何压塌高压线铁塔?
分析:由于铁的密度是7.8g/cm3,冰密度是0.9 g/cm3,而冰的厚度超过了电线直径的两倍,所以电线的自重相当于增加了0.5倍,电线的实际承受荷载超出了它的许可荷载而最终被拉断。支撑高压线的铁塔被厚厚的冰块包裹,加大了自重,并承受着比平时高若干倍的高压电线拉力,而最终倒塌。
电线拉断是轴向受拉破坏:电线因结冰而沿轴向的拉力增高若干倍,而电线由于热胀冷缩已经超出设计限度,抗拉强度大大降低。
铁塔压垮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压杆失稳造成的:铁塔是钢结构的桁架,主要由受拉构件和受压构件组成。受压构件受到的轴向压力不断增加,超过其临界力而局部失稳,从而导致整座铁塔倒塌[4]。
案例二: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各队负责人在选择参加比赛的队员时,首先选择一批力气大的队员,目的是有足够大的拉力把对方拉过来;然后在力气大的队员中选择体重大、鞋底表面较粗糙的队员作为最后的参赛队员,目的是有足够大的摩擦力使脚不打滑。
问题:除了上述条件外,为了赢得比赛,为什么人体用力姿势要往后倾斜?(如图1所示)
分析:物体在力作用下,除产生移动效应外,还会产生转动效应。力使物体产生转动效应是用力矩来度量,力矩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与力臂的乘积。本案例中摩擦力足够,脚不打滑,只能保证人体不产生移动,但不能保证不输。因为当作用在人体上的拉力与人体自身的重力不变的前提下,人体如果直立,则拉力的力矩大,重力的力矩小,由于力矩不平衡而导致人体向前倾斜(即转动)。所以为了增大获胜机会,人体用力姿势必须适当往后倾斜。
案例三:四川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砖混结构严重破坏(如图2所示)和人?T重大伤亡,令人痛心。从建筑和结构上来说,砖混结构建筑由于墙与梁、柱的相互约束较弱,这就决定了此类建筑强度低,抗震性能较差。
问题:同样地震烈度下为什么砖混结构破坏严重,而刚架结构却较少破坏或局部破坏?
分析:对结构进行力学分析与计算前,为了使计算简便,需将原结构进行多方面的简化,得到一个代替原结构的结构计算简图,砖混结构的内部杆件相互约束较弱,杆件连接处通常简化为铰链连接(即铰结点),铰结点的受力特点是,不能承受弯矩与传递弯矩,所以对结构强度起决定作用的内力―弯矩分布不均匀,结构上最大弯矩较大,由于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与该截面上的弯矩成正比,所以结构最大正应力大,应力越大,越接近材料的极限应力,强度就越低,材料就越容易破坏。刚架结构中梁与柱用钢筋混凝土现浇相连接,这种连接点称刚结点,其特征是,杆件连接牢固,结构变形前后,汇交点处各杆之间的夹角不变。因此,结点可以承受和传递弯矩,因而在刚架中弯矩分布较均匀,最大弯矩相对于同样尺寸的砖混结构要小。所以其强度大于砖混结构,不易破坏。实际工程中的刚架结构,杆件用刚结点连接,属于高次超静定结构,具有若干多余约束,该结构局部破发生破坏,一般不会引起结构整体破坏。
关键词:精品课程;房屋建筑学;探索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154-02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合适的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特色,起到示范性和推广作用,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反应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体现出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创新性、适用性等等。
1 精品课程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教育理念的先进性。课程所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育观念等应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前提,以课程服务对象为目标。要明确理解各专业系列课程的内涵,明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职业方向,还有课程建设与专业以及未来就业市场的联系等。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深化完善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中贯穿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一切以积极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体现以学生为服务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
(2)课程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精品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应具有学科的科学性、先进性、新技术技能的应用性。将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不断改进教学经验。在教材的选择上与时俱进,教材要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的更新,为此采用本学科、本专业的新出版的教材,在教学环节中科学合理的安排,充实课堂信息。
(3)课程实施的多样化。精品课程的实施要根据学校已具备的现实客观条件,利用已有的资源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模式上,增加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启发互动式教学等环节,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同时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4)课程师资的先进性。课程改革要求专任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另外也要具备一定的科研业务水平以及技术业务能力。除此之外,也要重视师德,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讲解的内容富有实际应用性,力求深入浅出,富有一定的启发性。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采用理论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实践技术操作示范、练习等各种方法,实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2 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我院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就业市场的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培养侧重于生产一线。要求毕业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以及组织管理生产实践环节。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建立起房屋建筑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的基本识图和绘图能力。我们力求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房屋建筑的基本构造知识,培养基本的房屋建筑设计能力,达到能独立绘制和识读建筑施工图,能正确的理解建筑设计意图,并能在施工现场中提供熟练的技术指导。另外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些方面,文章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如下:
(1)教学内容的建设。在对本课程建设准备期,曾多次进行行业调研并召开分析讨论会。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服务目标,真正落实在课程建设的源头。为此在《房屋建筑学》课程建设中,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上做了整合。土木工程专业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分为民用建筑基本构造以及建筑设计和工业建筑基本构造以及建筑设计四个知识模块。把握教学重难点,在学时分配上紧扣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另外学时分配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2)教学过程的建设。
①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本课程的需求不同、教学内容等情况不一样,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在课前明示章节重点、难点知识及学习要求,设计的内容多联系工程实例,吸引学生,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时结束时增加开放性思考题,将所学的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分析思考工程实践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知识学习的实践应用性。
②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启迪激发学生创新设计、开拓思路。
③增加练习。理论知识的讲解有侧重点,在讲解中要以重点培养实际的识图和绘图能力为目的。另外在讲解完后布置适当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也需及时进行作业批改和必要的讲评。
④重视实践环节。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步安排,以方便学生更好地同实践结合起来,及时消化理论知识;我们利用本课程向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教学平台,例如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图画,安排合适的内容进行讨论,设计绘图。另外我院已具备规模的建筑模型实验室,以及校园里面具有特色的建筑物。在理论课结束后,可以就近安排现场教学和观摩,增加感性认识。在课后,组织建筑调研,查找规范,建筑设计环境体验。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⑤采用多媒体辅助设备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授课,图文并茂,便于学生理解。另外可以安排赏析经典建筑作品,以帮助学生对设计原理的理解,拓宽视野。教学效果良好。
(3)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为保证课程教学建设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在对课程建设的评价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安排组织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专家评价三个环节,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并及时的调整教学环节设计,提升了课程建设的效果。在学生的考核评价中,注重考试的科学性,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实践环节的考试,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更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构建理论教学、实践环节的两位一体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各个角度促进学生技术能力的全面提高。
(4)师资队伍的建设。我院特别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人才是一方面,另外我院加强了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业务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工作中,根据所带课程的相似性,形成教学团队。发挥各自的特长,实行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青年教师。另外在学院内部,通过互相听课、参加教研室活动、完成科研、课堂讲课比赛和制作教学课件竟赛等多种形式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另外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技术业务水平,我院要求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不仅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过程中,保证教学内容与时具进。另外我院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认定工作。
在房屋建筑学的课程建设中,我们还要根据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教学的要求,积极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适用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以此为中心进行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改革。加强现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学校教育与企业以及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教师也要与企业合作,提高自己的应用研究和技术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分享学校的设备资源,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献计,实现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杨雪冬,吴志鹏.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4(04).
采用主体性学习策略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标倡导的三大学习法之一。主体性学习是指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以知识形成过程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促使学生健康、全面、科学地发展。本文所谈的就是主体性学习策略在化学不同课型实施的操作流程,目的是使其在纵深应用的层面上进一步发展,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二、理论依据
主体学习策略,活动式教学法;
一般发展教学论,目标分类依据及方法论。
三、研究历程
1.构建不同类型的课
依据化学课堂所完成的“三维”课堂目标,可以将课堂分为概念课、讲评课、方法课、实验课、一线串珠课等。
2.操作方法设计
以学生的身份、学生的认知水平、方法底线来发现学习中的主体点,在主体性学习的层面上设计不同的类型课的操作细则,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改革主体评价方式
改革过去单一的分数评价为综合素质评价,运用综合指标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及创造能力有机结合,实施整体质量评价。具体操作如下:
(1)对学生学习质量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等形式,以“知识+能力”为主要内容来评价学生,其评价指标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推理观察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决策能力。
(2)淡化不同个体间的相对评价,重视同一个体的绝对评价。
4.重视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
在课堂上,尽量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进行总体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要真正做到走下讲台,俯下身子,既不失师道尊严,又有朋友间的友情、信任与合作,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尤其是后进生,对他们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起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才能乐学、苦学,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具体课型的操作细则
1.概念课
从概念的构建来看,多采用以举例、实验、归纳、对比为突破口,从而发现其共性与本质特征,进而采用描述性的方法揭示概念,然后发展内涵与外延并加以应用、深入和发展,体现化学学科以物推理,以理识物的认识构建过程。所以,概念课的主体表现在:
(1)举例发现共性,归纳提取的环节上。
(2)应用学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环节上。
2.讲评课
讲评课的目的主要是评知识、评方法、评错因、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以活动作为推动教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方法课
学会学习是走向主体的前提,而方法的形成则是首当其冲,只有使学生主动获得方法,学习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转化为一种成长进步的内趋力。这方面的做法主要是:让学生回想用到的方法;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追加关键词逐步构建方法网。实践中取得较好的做法有:
(1)总结概念形成中涉及的方法。
(2)总结学习中的思维方式。
(3)总结实验中的设计方法。
(4)总结练习中的一些方法与技巧。
4.实验课
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了观察实验学习化学,就好像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在这方面,我的一贯做法是:演示实验改分组;分组实验求设计;主体探究式发现;实验报告单独写。
5.一线串珠课
一线串珠课主要应用在复习课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够使较为散乱的知识变得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重组和应用。这种课的设计应遵循:首先,要选好线,并且线能够串珠,有珠可串;其次,珠在线上能够被串。通过几年的摸索,我得到一些一线串珠的课题:
(1)以内容相同但产生的途径不同的一线串珠。如,中学化学放热的形式有哪些?化学上有几种除油污的方法?其原理相同吗?
(2)以方法不同的一线串珠。利用间接法实验有哪些?利用归纳法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3)以生活实物为载体的一线串珠。如,自行车、摩托车应用了哪些化学知识?
(4)以特定空间为研究对象的一线串珠。如,教室中、运动场上有哪些化学知识的应用?
五、实践效果
1.学生走上主动学习的舞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2.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志、信心、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
3.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4.促使教师双重身份的形成,完成主体性学习设计的教师首先是学生
5.教师备课行为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学生主体性学习层面上的设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构主义 小学篮球 教学
“建构主义”一词最早是由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又译作结构主义。后来经过科尔伯格、维果斯基等人在理论方面的补充与发展,最终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创造了条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学习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他人的帮助获取知识,并最终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以图式的形式而获得,其中学生处在中心地位。基于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网球教学的特点与教师在田径教学中的作用,研究网球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及其特征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1)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景”教学对建构教学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在真实的情景下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新知识,并赋予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有知识结构。(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认为学习是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包括他人与外部环境、外部世界)。(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身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学习目标[1]。夏尔(shall,1988)曾提出建构性学习的四大核心特征,分别是积极性、建构性、积累性、目标性。在此基础上(P.Roben4an Simons,1993)又增加二条核心特征,它们是学习的诊断性与反思性[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的知识获取是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主,教学再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过程,而是根据自身原有知识的结构,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3]。
二、建构主义教师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而获取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4]。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将发生很大改观学生将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
三、建构主义下的篮球实践课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氛围
创造良好的篮球实践课教学与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外界条件,例如气候、场地器材、学生的特点、教师自身的优势等。同时还要根据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情况,选择最适合篮球课所需要的场地,还有就是根据学校现有的器材情况,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发挥各个器材的功能,这样就使得练习内容比较的丰富,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特产优势,这样也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等的不同,他们的对体育的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这种相互协作既能增加情感交流,又能取长补短,激励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使优秀的学生避免骄躁,还能提高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信心等。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交流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在田径教学实践课当中,要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包括班内学生与学生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班与班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取长补短。
四、结论
篮球实践课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环境、场地器材、人文关系等,通过合理、充分地利用这些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实践课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对于促进“两头”的学生的进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班与班之间的交流;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一)[J].学科教育,1998,(3):29-31
[2]李茜,周伟.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体育教学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1):96-98
[3]詹晓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于田径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4]程玉芳.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关键词:科学;复习;实验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复习课既要巩固旧知,
又要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要求比较高。为了保证
复习的效果,多数教师往往追求面面俱到,又怕完不成复习任务,所以经常赶速度,学生则疲于追着教师的思路,唯恐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而拼命做题。结果是教师花了很多工夫但是在学生那并不一定完全落实,学生也感觉有些东西在不断地重复,复习效果不明显。科学复习课中教师若能尝试转变观念,创造条件,多开展实验教学,不失为另辟蹊径的一种复习方法。
一、转变一个观念――以学定教
一般复习课的思路往往是根据教材和进度的安排,教师选择认为有必要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然后设计一堂复习课,目的是解决教师认为可能存在的问题。而现实可能是教师根本就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和需求,所以复习效果往往大打折扣。本人在《常见气体实验室制法》复习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当堂回忆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原理、装置、收集、检验方法等,结果原本以为学生应该非常熟悉的内容,在课堂上根本写不清楚!
案例1:《常见气体实验室制法复习》环节
知识点整理――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本课经过多轮课堂反馈,结果显示,在复习课上能当堂正确书写上述内容的学生数不到三分之一,不少学生甚至连实验原理(即化学方程式)都写不出来。
如果教师想当然地以为学生已经掌握相关知识,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拓展运用,那么肯定不少学生跟不上教师预设的教学节奏。显然这就是教师过高估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设计与授课群体需求脱节了。
以学定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如何做好以学定教?如上图所示,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进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一定手段了解学生知识体系的漏洞,从而得到真实的学生信息。如,通过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等等了解学生,暴露学生知识的漏洞和认识上的误区。
2.开展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依据教学规律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或降低难度,或重点解决某个难点问题,或进行系列专题讲座,以便有效促进学生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
3.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除了关注学生的需求,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例如,案例1中,学生对实验装置的选择可能各不相同,那么教师可以抓住一个学生追问到底,“你选择这套装置的理由是什么”“它适合哪种药品之间的反应”等等,以苏格拉底“产婆术”式的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总体来说,复习课应该抛弃以教师为主体的设计思路,而是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合理安排复习课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复习课中有所收获。
二、改变一种方法――实验法
一般的复习课可能更关注知识的呈现和梳理,由于课时紧张的关系,教师往往采用大容量高密度的授课方式,希望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较快熟悉教学内容。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迷失自我,沉浸在教师构建的网络之中,没有真正察觉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漏洞,特别对于似是而非的问题没有起到应有的提升效果。
实验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最佳途径之一,精心设计教学实验对提高初中科学复习质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应该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把关键知识或关键问题写一写,把相关的实验做一做,把核心问题问一问,看看学生是否真正能做到得心应手。通过这样动手动脑的体验,学生才会明白自己是否存在问题,才肯静下心来学。
案例2:《电路诊断复习》环节一:呈现问题,合作诊断(教师事先在实验桌上摆放好10组问题电路)。学生分组研究问题电路(灯泡、导线、电源、电压表串联、电流表并联、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教师抛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故障?请结合电路完成
下表。
对于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在课堂上向来是非常有兴趣。所以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也考察了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那么教师设计的复习意图也就达到了。
三、形成一种模式――复习课可以新瓶装旧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活动必须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上。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关注趣味性,而在复习中往往忽视这个问题。如果复习课呈现的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索然,复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新瓶装旧酒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新瓶装旧酒,使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情境,从而引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在头脑中产生问题,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所以如果能在复习课中设计一个新情境,让学生在感受新知的同时达到复习的目的,那么就会事半功倍。
案例3:《常见气体实验室制法复习》环节一
引入:展示氢气球,你知道里面的氢气是如何制取的吗?
资料: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干电池的外壳大都是由金属锌制成的。某校科学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锌可与稀硫酸(H2SO4)反应生成硫酸锌(ZnSO4)和氢气。常温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可燃性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制取和收集氢气的实验方案。
《常见气体实验室制法》复习课利用氢气的制取来复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同时使学生在旧知中总结和归纳出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电路诊断》复习课上来就让学生寻找电路故障,让学生在寻找故障的过程中回忆电学相关知识,从而达到复习旧知的目的。两次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显然是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一种意识――合作更能出成绩
在已有的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对接受性学习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证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既能提高效率和实验操作的成功率,也能让小组成员优势互补,互帮互助,促使群体共同提高。
据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只听讲授,24小时后所学知识平均保留记忆率为5%,
看老师示范演示的记忆率为30%,而学生向其他学生教授或对所学知识立即进行运用,记忆率为90%。小组合作学习正好符合第三种情况。
两堂复习课《常见气体实验室制法复习》、《电路诊断复习》均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分组时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活动前各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协同合作;活动环节分课前活动,课中讨论,课后反思三部分。力图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场合都能受益。显然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习效率会提高,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会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充分利用实验进行教学,特别是在复习课中用足用好实验,把学生当成会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个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才能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郑建忠.科学复习课中知识网络的建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
[2]吴玲飞.高中物理设计性实验复习的教学模式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7).
[3]张明霞.提高科学复习课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新课程研究,2009(1).
所谓自主探究式教学事实上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提出、优化,产生可探究问题,并进而主动设计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最终获取正确科学概念的过程。本课题组经过了大量实践与研究,初步构建了小学科学“探究教学”常模。
一、“自主探究式”常模构建
1.模式流程
2.模式特点
自主性 学生主动质疑,主动制订与实施计划,主动交流分析、运用拓展。
问题性 从质疑到最终释疑,自始至终围绕问题展开,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产生问题与解决问题。
开放性 探究问题的产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以及探究成果的运用,每一个环节都追求非封闭,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切感受探究活动的真实,才能落实探究全过程的鲜活。
3.适用范围
本模式主要适用于小学科学实验课、活动课等。
二、“自主探究式”常模分析
1.设置情境,引导质疑,生成可探究问题
问题贯穿于“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始终,设置形式多样、生活活泼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优化问题,最终产生可探究的问题,明确自主活动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功创设问题情境,可使学生认知失调,产生知识的“缺陷感”与“饥饿感”,进而产生质疑的欲望,生成探究问题。我们可以设置趣味式情境,引发学生趣中质疑;设置悬念式情境,使学生产生疑惑;设置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或“愤”或“悱”……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价值进行正确评估,最终确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猜想假设,制订计划,完善科学探究方案
猜想假设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是探究方案的前提。猜想与假设一般分为猜想环节与假设环节。猜想是建立在各种事实及对事实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的一种直觉,假设则是对猜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较为科学的一种假定。科学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一般建立在对学生长期训练的基础上。基于猜想与假设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位置,我们需要十分注重引导,要让学生形成在表述自己猜想假设的同时说明自己的依据,久而久之,学生猜想假设能力自会有长足进步。
计划是为了证实假设的具体的探究方案,是后续探究活动的具体化与程序化,一般而言,首先要引导学生围绕假设分析可采用的研究方法,然后根据自身兴趣、知识储备及相应的器材条件确定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实验操作步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实验前我们应组织汇报计划,让学生在交流、质疑中不断完善计划,实验中应随时关注,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计划,实验结束后鼓励学生反思计划制订的得失。
3.观察实验,搜集数据,获取完整探究信息
首先应注意合理分工。实验小组学生要明确各自的分工,主持人、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等职责明确,这样方可保证实验活动的有序高效。同时每个角色尽可能实现流转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其次应注意方法的指导。无论是观察还是实验都有科学的方法,如观察时应注意观察的有序性,实验操作应注意规范性等。
再次应高度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与记录。后续的解释与说明前提是实验信息准确与采集的完整,实验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准确描述,详细记录。
4.展示交流,解释说明,形成科学探究结论
展示交流环节是教师组织学生向全班学生汇报、展示本组采集的实验信息,并引导学生补充、甄别、解释与说明,最终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这一环节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描述与表述能力,又可以引发学生的相互质疑,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理解认识的层次。
为有效提升这一环节的教育教学效益,我们要努力营建和谐奋进的氛围,鼓励想说敢说、实话实说;要丰富学生展示模式,采用参观展览、编讲小故事、角色扮演、辩论会、信息会、自主板贴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展示兴趣与展示实效。
5.运用拓展,自主评价,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运用探究获取的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内涵的认识,拓展科学概念的外延,有效巩固、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正确的自主评价,明确自己探究过程的得失。
三、“自主探究式”常模变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自主探究式”教学常模有时仅包括其中的一些部分,进而产生许多变式。例如:
1.引导质疑式。整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般的环节为创设情境引发提问,分析问题价值生成可探究性问题。这一模式的关键是和谐氛围的创设和有效情境的设置,和谐氛围创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想问也敢问,有效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好奇、疑惑或冲突,使学生能问。
2.猜想假设式。猜想假设很容易与学生的“胡乱猜想”混同,因此,这种课型的主要流程是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猜想与假设,强调学生表述时的“事实性依据”与假设生成的逻辑性特点,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
3.循环递进式。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的具体情况,将一些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形成阶段性结论,再探究第二个问题……最后完成所有的探究活动。
人类社会对与能源的恶性开发和过度索取,不仅直接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也逐渐引发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思考。可持续建筑,作为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建筑设计理念,一方面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损耗,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建筑行业已成为我国三大能源使用领域之一,每年在建设工程中产生的能源损耗占总能耗的30%左右,基于这一现状,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可持续建筑的整体发展,但这种政策上的支持以及技术上的引导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住宅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领域,对中小学校园建筑的关注存在一定不足。根据英国建筑研究协会的研究显示,如果学校可以采用一定的节能措施,每年可减少排放100万吨的CO2,并为地方议会节省6000万英镑,由此可见,在能源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针对中小学校园建筑的可持续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遗留原因,长期以来缺乏对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的研究与应用,导致该地区大量的既有建筑并没有进行节能设计,属于高能耗建筑。综上所述,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通过对合肥市若干中小学校园建筑的调研,以及对优秀可持续建筑设计案例的学习,从现有的可持续建筑设计一般性方法理论中提炼出适用于中小学校园建筑的专有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现有中小学校园建筑的不足
1.1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导致资源上的浪费
早期建设的部分中小学校园,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校园规划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教学用地及教学用房紧缺的情况,而扩建教学用房,要么,只能占用校园内部原有的绿地空间;要么,只能另寻校区,导致教学资源上的浪费。以合肥市科大附中为例,从最初的科大附中东区校区扩张到科大附中南区校区,最终又由于两处校区不方便统一管理,将东区的学生迁至南区,东区校园拆迁以作他用。总体而言,校园的拆迁以及重建,不仅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也会出现诸多难以预料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合肥市南门小学5~6年级搬迁至原八中老校区的过程中,因为新校区装修未完工气味难闻,甚至一度出现了家长拦在桐城路上抵制搬迁校区,是一种典型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做法。
1.2教学建筑设计中的不足,导致高能耗的产生教学建筑产生高能耗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1)教室单元在设计中,开间大而进深长,自然通风采光效果差;(2)教学建筑中极少采用地源热泵技术等生态策略,仅靠空调系统调节冬夏季的恶劣气候;(3)建筑设计中缺少对夏热冬冷地区西晒现象严重的回应(如竖条窗设计、侧向遮阳板设计等等);(4)建筑墙体保温性能差,从而导致冬季能耗较高。1.3可持续技术及设计的缺失可持续技术及设计的缺失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1996年才正式引入“绿色校园”这一概念,目前可持续中小学建筑也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指导理论与设计方法。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大多欠缺对可持续技术的考虑,偶有进行绿色设计的,也以国外的可持续设计案例为参考,在实际使用中很难适应我国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夏热冬冷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2)经济原因:以2009年为例,我国的教育投入仅占GDP的2.41%,远低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很少有中小学建筑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可持续技术的应用。
2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案例分析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坐落于西南五环外的一个新城中心,其规划总建筑面积为54414㎡,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建筑功能包括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体育馆、食堂。借用孔子“习礼大树下,授课杏林旁”的典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以自然为课堂、在自然中讲习的教学场景。而如今的城市学生长期困于书本与教室中,已然与自然空间产生了深深的隔阂。房山校区为了消减这种隔阂,不仅在美学层面与第一自然建立了积极的联系,还创造了以“花园学校”为主题的第二自然:(1)与第一自然的联系:为了最大程度上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冬夏两季的冷热负荷,被动式的节能设计策略被尽可能地运用到了设计的方方面面之中,大到校园规划中建筑布局和几何形态的总体控制,小到单体设计中窗户遮阳的细部设计。(2)对第二自然的创造:一方面是在垂直方向上创造了多层次的地面空间,另一方面是将教学楼屋顶设置为供学生学习、实践及体验的农场空间。大地、屋顶农场以及处于它们之间的“花园空间,相互渗透,相互连接,体现创造第二自然的多种可能性。
3中小学校园设计中的可持续策略
3.1校园的开发性
这里的“开放性”是指以可持续思想的角度考虑校园规划,也是一种对社会效应的回应。开放校园通过规划将学校作为社区生活的核心结构,赋予其更多的社会职能,形成学校与社区环境间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二者在资源上的共享。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私密性进行分级,将校园分层级地对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开放,例如局部开放校园中的活动中心和室外场地。
3.2对场地的回应
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利用基地内的地形地貌,合理调整场地内的竖向标高设计,避免过多的土方改造。例如重庆市梁平县新金带小学,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基地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建筑师决定保留校园基地中央3000㎡的农田,将之作为孩子们的“playground”,以及该区域内小动物们的栖身之所。整个校园总体规划以此为中心,建筑呈现分散布局,组群之间通过连廊和一个200m的环形架空走廊连接。这一布局将对高低起伏的基地的改动减到最小,同时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学生与生态环境互动的可能性(见图3)。
3.3总体规划措施
为青少年营造宜人的建筑物理环境应当是单体建筑设计的首要考虑要素。夏热冬冷地区的独特气候特点,决定了该地区对太阳的利用是以夏季“防”冬季“用”为主。因此在建筑布局中应当结合气候条件综合考虑建筑朝向和布局方式:(1)夏热冬冷地区的理想朝向为正南北朝向,这样可以同时获得南向日照和北向自然光源;(2)在布局方式上应该重点考虑防西晒问题,例如减少开窗面积、改变窗户朝向或是采用双层玻璃幕墙等等;(3)除此之外,可以综合考虑适宜的布局方式,利用建筑的阴影相互遮阳。
3.4室内环境改善措施
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具体气候特点,既可以利用地形中的诸多自然要素调节校园环境微气候,也可以设置地源热泵技术和独立VRV空调系统等主动式的生态策略改善室内环境。除此之外,设置双层换气幕墙、屋顶太阳能光电板以及双层封闭屋顶,也可以起到良好的调节效果(见图4)。
3.5节水可持续设计
以北京四中房山校区为例,建筑师在场地铺装设计中使用地面透水砖从而减少地表径流,同时,三个位于地下的大型雨水回收设置从操场回收利用雨水,用于灌溉农田和花园。事实上,房山校区整个校园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雨水自屋顶留下后,经地面透水砖渗透后通过地下雨水回收设置统一收集,再用于灌溉农田和花园。从屋顶农场到中间地带的“花园空间”再到地面绿化,房山校区的可持续设计不再只是停留于纸上谈兵,也不是从景观层面上对场地的修补,而是参与到整个校园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去,鼓励师生的介入和使用,从而使得可持续建筑设计被赋予一种新的教育意义,抑或是社会价值。
4结语
当下,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的问题依然广泛存在,尤其对于气候条件相对特殊的夏热冬暖地区。可持续思想的普及有助于加强国民总体生态意识,而可持续中小学校园建筑的推广,不仅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积极融入大自然、学习和了解保护环境的场所,同时也能以校园本身作为生动的教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们,这既是可持续中小学校园建筑的特殊所在,也是研究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潘婧.基于可持续思想的高校教学楼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9.
[2]建设部信息中心.夏热冬冷地区新建建筑节能现状与《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情况.北京:建设部信息中心,2007,6-7.
[3]赵中建,邵兴江.学校建筑研究的理论问题与实践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3):60.
[4]娄永琪.生长中的可持续校园——梁平县新金带小学设计[J].建筑学报,2013,7:42-44.
[5]史永高.建筑的力量——北京四中房山校区[J].建筑学报,2014,11:20-24.
[6]曾礼.夏热冬冷地区可持续中小学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研究[D].湖南: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2.
现状
一、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平昌县自1998年开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阳光操作,动态管理,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几年来,全县先后有167160人次得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共发放低保资金5400余万元。目前,全县城市低保对象在册6142户16354人,累计月人均补差105元,占全县非农业人口9.4%,其中下岗失业人员8178人,占51%;离退休困难职工72人,占0.4%;“三无”对象164人,占1.1%;特殊困难居民7931人,占47.5%。同时,通过年审和动态管理,全县累计取消低保对象1673户5126人。这项制度的建立,把“三无对象”、下岗失业人员和临时性生活困难人员等城市生活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了低保,为社会稳定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最后一道“安全网”。
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实施。2006年10月,平昌县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扩面、全面推开”的办法,先后在云台、白衣、元山、驷马、坦溪、涵水、江口镇等七个乡镇进行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作。按照“三榜公示”程序,确定农村低保对象15200人,并从当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救助,其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50元,实行差额补助,月人均补差为15元。2007年以来,根据县政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按照“小范围、低标准、重建制”的原则,将全县农村年人均家庭纯收入低于600元的困难对象均纳入了救助保障范围,尤其是将因灾、因病、因残等自然原因造成特困的农村居民、重点困难优抚对象、精减退职老职工、在国家或集体基础设施建设中因公致残人员,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幼、残人员中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而又缺乏自食其力能力和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纳入救助范围。实行“分类救助、差额补助、动态管理、应保尽保”。截止目前,全县纳入农村低保救助对象15746户33564人,累计月人均补差30元。
三、社会救助工作稳步发展。一是建立了灾情监控和救灾探视制度,全面掌握了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动态,及时拨付救灾资金,妥善安排了灾民生活,有效地解决灾区“三缺户”的基本生活困难,实现了“四有三不”的救灾工作目标。二是全县建成社会爱心慈善超市2个,社会救助站1个,光荣院1所,陵园管理所1个,基本上形成了“四级管理、三级接收”的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在扶贫济困送温暖和抗震救灾捐助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按照民生工程要求,全县已建成乡镇中心敬老院8所,今年拟新改建驷马、响滩、望京3所乡镇中心敬老院,目前已完成规划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时,选址在西城新区管委会,拟新建4200平方米的社会福利中心和1500平方米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目前已完成规划立项和前期资金筹措350万元。
四、城乡医疗救助全面覆盖。根据县政府制定的《贫困农民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和《城镇医疗救助制度试行办法》,县民政局坚持本人申请、村社审核、乡镇审查、县局审批的程序,实行三榜公示,阳光操作,按500—2500元的不同标准,实施分类救助、重点救助、大病救助,弥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不足。2008年全县实施农村医疗救助人平救助达到80.3元,城镇达到83元。
五、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实施良好。2003年8月,自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施以来,我县及时转换工作角色、积极转变工作方式,由原来强制性的收容遣送转为关爱性救助管理,突出自愿受助,六年多来,县救助站共接待4300余名申请救助人员,对符合救助条件的760余名求助对象实施了救助。
问题
一、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我县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确实低下,生活困难的程度加剧,大多城市贫困家庭用于生活的支出比例较大,而且营养水平低下,衣着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困难家庭最怕过“三关”(生病关、孩子辍学关、年节关),并把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的支出比作新的“三座大山”。根据县民政局2008年的调查,在城市有480余个低保对象家庭因重病、大病致贫,18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未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其基本生活和医疗问题没有保障,低保家庭中300余名孩子上学困难,2500余户低保家庭住房达不到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在农村,有1.2万户共4.5万困难群众无钱看病,0.6万个家庭、2.3万人住房困难,7.8万户困难家庭中的0.8万余名子女上学困难,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衣食更无法保障。另一方面,现行的城乡救助政策主要是针对绝对贫困设计的,这种救助标准明显的存在保障范围和项目有限,保障标准偏低,补助金额过低的问题,部分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依然困难。
二、面临新的形势,社会救助的压力增大。平昌县城镇贫困人口的主要构成是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涉及到的家庭人口数目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脆弱,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部分已经摆脱贫困的农民仍有可能重新返贫,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也会增加,社会救助任务十分繁重。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性和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具体执行中都不同程度存在救助对象确定难的问题。由于居民家庭收入无法准确确定,低保对象确定比较难,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象界定也比较难。还有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把乞讨作为谋生、致富手段,不愿接受救助,给救助管理造成很大压力。
三、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社会救助工作难度加大。平昌县属于典型的边、远、山国贫农业县,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县、乡镇、村投入救助的资金严重不足,主要依靠上级拨款维持,社会救助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随着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的快速发展,社会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救助项目和涉及的相关部门也随之增多,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与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相适应的支持保障体系。目前,我县农村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中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资金投入不足、监督措施不力、协调配合乏力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制约着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
对策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是解决现实矛盾、推进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方法和唯一出路。为全面建立科学有序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平昌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情和工作实际,谈以下一些思考。
一、明确指导思想。建立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促进社会救助事业新发展,首先,要站在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政治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加深对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其次,要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结构转型,失业人数扩大等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方面去思索,转变思维方式,增强社会救助工作改革和发展意识,增强大局观念和服务理念。第三要弄清当前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进一步认识,着重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机构和队伍入手,探寻新的对策,新的机制,新的模式。第四,加强城乡社会救助理论研究和探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克服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运行相对落后的窘境,研究出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从理论上引导和深化城乡社会救助的体系建设。第五,从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部分和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制度作为基础,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因此,完善我县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指导思想应定位在: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整合协调、形成合力、逐步推进。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行改革和发展,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演进,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分散向一体化发展,从随意性、临时性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从政府独撑向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转变,逐步建立起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二、确定工作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改革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救助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调救助行动,形成以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及灾民生活救助、五保供养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政府责任意识明确、部门整体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救助经费专项落实、工作机制运行顺畅、特殊困难群众分类受助、救助效率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项社会救助体系。
三、完善救助功能。多年来,为保证社会的有序发展,县委、县政府从维护人民利益和确保社会稳定的目的出发,对各类贫困对象,及时予以救助,维护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但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的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城乡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人数逐年增多,迫切需要完善我县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功能。要构筑以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制度为核心内容,以优待抚恤、社会互助以及医疗、教育、住房、灾民生活救助、五保供养和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农村,要进一步建全、完善全县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重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大病,重病的医疗问题。要立足于农村低保、灾害救助、五保供养、对口支援、结对帮扶以及灾区恢复重建等多种救助方式的统筹安排,科学衔接、相互补充、逐步建立设计和覆盖农村各类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服务网络,把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业有所就、失有所补、弱有所助和安居乐业的目标;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满足城乡广大特殊困难群众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减少人际关系中的利益冲突,消除失落感和不满情绪,化解因改革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营造团结和谐、平等互补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培养全社会的爱心和慈善意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四、建立工作机制。坚持开拓创新,形成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一是政府主导。就是政府要负主责,一是要以政策创新落实救助工作机制。主要是制定政策法规,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和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规划和建设救助设施等。二是要强化救助资金在财政预算中的刚性机制。要将社会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按一定比例增长。三是发挥政策杠杆作用。政府要用政策杠杆引导社会力量更自觉的参与社会救助。主要是免税,对社会捐赠实行全免税或允许税前列支。二是民政主管。作为主要负责事关民生、民权、民利的社会救助与福利等方面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民政部门要认真组织指导经常性和临时性的救助工作,推进部门间协作。要发挥社会救助地域性、综合性、社会性的优势,避免“交差点”和空白点,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三是社会参与。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补充国家因财力原因导致的救助资金不足,增强救助整体实力,扩大救助覆盖面。四是综合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