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意农业旅游规划范文

创意农业旅游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意农业旅游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意农业旅游规划

第1篇:创意农业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创意农业乡村體验经济产业倍增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5-0109-04

一、乡村體验经济的内涵

乡村體验经济以审美體验和乡村旅游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导向,以消费教育、消费时尚、美学传播为表现形式,以美学景观化、经济市场化、产业高端化、田园艺术化和生活美学化为取向,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體验经济作为新经济形态,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第四种经济形态。

乡村體验经济包括创意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两种形态。乡村體验经济作为一种创意经济,是體验经济与美学经济融合发展的产物,是通过體验制造愉悦和享受的产业。乡村旅游产业是以深度體验为基础,以养生养美导向,以休闲度假为目标,以回归生态为追求,以文化消费为引领,體验乡间劳作的乐趣,感受生态田园生活,品味乡村文化情调。

乡村體验经济作为面向广大消费者的新经济形态,文化创意密集、民间资本密集、会展节庆密集、高端产业密集,具有“四促四带”的特点:即可促消费、促增收、促市场、促旅游,带资本、带创意、带人才、带科普。同时,乡村體验经济让创意与乡村景观互动,创意和时尚互动,乡村文化与旅游體验互动,创意农业的审美表达与城乡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互动,是促进城乡一體、以城带乡、和谐发展的幸福产业。

在乡村體验经济时代,人们追求原生态的真实體验,寻求乡村文化创意与现代时尚融合发展带来的震撼。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乡村戏剧、农耕文化,以及农村历史变迁、森林观鸟,菜地、果园和茶园采摘等内容,成为人们體验之游的重要选择。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和优质化趋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个性化特殊需求逐步增加,丰富多样的乡村體验产品倍受市场青睐。优化创意农产品区域布局,加速现代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定向聚集,有利于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特色农业,加快优势区现代农业建设,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尽快形成新的创意农业生产能力,增加优质创意农产品供给,满足日益细分的市场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乡村體验经济的特征

1.體验性。乡村體验经济是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结果,通过整合旅游、文化、艺术、创意、生态等多个产业形态,以创意花园、创意果园、创意农业园区以及科技示范基地、生态种养基地、山地果蔬景观基地为依托,以赏花、摘果、垂钓、农业科技示范、农业旅游观光、休闲體验等参与性项目和农事體验为特色,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个性化愿望和对健康、快乐、休闲的追求,享受和體验种植养殖、旅游观光、自种自摘、垂钓娱乐、农产品电子商务以及运动、休闲、健身的乐趣。

2.参与性。乡村體验经济借助乡村自然之美和创意农业产业资源,以自然资源、创意产业、节庆活动为主,通过开发创意旅游、文化旅游和节庆旅游以及观光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游,吸引游客积极参与乡村體验。乡村旅游的稀缺性、體验性是参与的前提。

3.审美性。乡村體验作为一种创意生活方式,是一种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于一體的怡然自乐式审美體验。在體验经济的时代,消费者不满足于被动消费,积极参与各种农业旅游體验和审美活动,主动體验美丽乡村的特色性、唯一性,充分发掘乡村旅游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满足。乡村體验产业是美学和农业融合、创意产业和體验经济融合的产物。

4.融合性。乡村體验产业融合发展直接促进了产业创新,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以适游宜居、认养采摘、养生养美、體验农事为主题,积极推进创意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产城一體、城乡一體,加快实现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旅游与农业、农业与文化的互相融合,使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5.趣味性。乡村體验产业最大限度地让游客體会乡村體验产业的乐趣与价值。通过丰富乡村體验产业的文化内涵,弘扬乡土文化,活跃乡村文化创意活动,积极拓展乡村體验产业的旅游功能、创意功能和休闲功能,举办诗歌节、鲜花节、美术、摄影等文化创意活动,增加乡村體验产业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我国乡村體验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农民总體文化素质较低,阻碍體验经济的发展。有的乡村重自然风光忽视文化创意的开发。有的除了用吃野味来吸引顾客,就没有其他办法了。二是开展节庆活动缺乏经费。一些节庆活动由于缺少稳定的活动经费,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农村土地减少。不断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导致农村土地减少,农民的利益在土地流转中受到损害,补偿不够。四是乡村旅游规划未受到应有重视。许多地方缺乏全面规划,没有将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创意农业规划结合起来,乡村體验性产品和文化创意的个性不明显,部分乡村旅游业规划的业态单一、投资不足、附加值低、规划趋同,深度开发不够。五是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停车场、洗手问、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接待水平低、条件差,“脏、乱、差”现象突出。六是體验经济和创意型人才稀缺。部分创意农业项目文化元素和美学经济含量不高、精品缺乏。七是青少年农耕體验教育发展滞后。不少中小学没有设立农耕體验教育中心和农耕體验教育基地。一些农耕體验教育基地从业人员素质低,不能有效发挥教育作用。有的农耕體验教育基地发展模式落后,观赏性、體验性、趣味性不强,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八是开展體验经济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属微利行业,企业自身积累少,资金来源渠道主要靠银行贷款,而银行对规模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抵押物不足,几乎不愿贷款。由于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少,缺少国际影响力强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品牌。发展和保护乡村體验产品品牌的政策和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加快乡村體验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工程,打造创意农业万亿产业

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工程”,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创意农产品生产为核心,整合农村各类创意农产品生产技术,坚持“聚集资源、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思路,以文化支撑产业,以品牌塑造形象,通过农业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赋予农产品以文化内涵。

实施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即在全国选1000个县,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0个农业企业,每县1万亩作为创意农业试验基地,建设1000个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重点示范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创意农产品,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创意农业向纵深发展。

启动中国百万创意农民培训工程,以县为单位,主要培养扎根于农村,利用创意技术和科技知识开发农村资源、发展创意农业生产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免费开展对农场经营者、种养大户创意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对通过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进行奖励。组织农民讲师团成员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创意农业知识更新再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批学习型、知识型、守法型、创业型、创意型的现代创意农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制定并启动两岸创意农业合作计划。建议由国台办牵头,联合民革中央、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文化部、商务部等单位和部门,制定并启动两岸创意农业合作计划。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为台湾农民在大陆投资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积极协助台湾农民企业到大陆举办展览展销会,进一步扩大台湾创意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全面提升两岸创意农业合作的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二)大力推进乡村體验产业发展

1.发挥创意农业发展论坛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会展经济,充分发挥中国创意农业发展论坛在推动全国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发展和推进城乡一體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发展农业会展经济。

2.积极推进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在高端产业方面,着眼于国内国际创意农业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创意农业、生物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在产业高端方面,立足于现有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链上附加值最高的关键环节,占领“微笑曲线”的两端,重点抓好制种育苗、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和创意农业高端品牌打造。在创意农业高端产业发展过程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深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依托土地整理,大力实施土地规模经营,全面促进广大农民持续增收;以“三品一标”为载體,积极培育农业区域品牌的经营主體,推行“农产品地理标志+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建立创意农业高端产业产业集群。

3.建设创意农业示范园区。牢牢抓住国家全面发展现代农业这一契机,兼顾新农村综合體建设,以促农增收为目的,积极探索打造创意农业示范园区,着力抓好产业发展,结合实际培育创意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抓好创意农业花木产业、有机农业等都市型创意农业发展;突出田园城市生态功能、居住功能、服务功能和产业功能,注重从产业发展、村庄空间布局、用地布局、土地开发强度、村庄绿地及景观风貌、道路交通等方面,对创意农业项目区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园区内资源配置、产业项目统筹合理安排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组织农民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體系,通过产业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为新农村综合體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4.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创意农业集团和创意农业园区内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力度。围绕创意农业园区建设实施规划,积极开办中长期政策性贷款,大力支持创意农业园区内农业开发、农田灌溉、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建设,切实加大对创意农业园区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大创意农业园区内高标准设施园艺、设施养殖业的信贷投入。金融机构应支持园区内日光节能温棚、露地蔬菜基地、蔬菜制种和育苗、养殖示范区等设施,园区种养大户购置籽种、化肥、农药和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和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销售、加工农产品等的合理资金需求。三是加大创意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的支持。要有效解决龙头企业担保、抵押不足的问题,对尚不能达到信贷准入条件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培育,帮助其完善财务制度。四是加大对创意农业园区科研开发的支持。

5.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创意农业建设的人才支撑體系。建设创意农业需要人才智力支撑,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鼓励农业企业培养、引进和聘请创意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把创意农业作为企业家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企业经营者品牌意识;鼓励大专院校和有关机构组织开展创意农业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创牌能力和创意水平。让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结合,尤其是艺术和创意人才要与农村紧密结合,通过农产品开发,融入文化创意,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创意农业的内涵,创造出新的消费形式,打开市场,形成产业化,使农业与创意紧密结合。鼓励创意农业企业人驻创意农业产业基地创业,对获得创意农产品认评的单位,给予专项奖励。设立“创意人才奖励资金”,对在创意农业产业取得突出贡献的创意农业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给予奖励。

6.加大创意农业品牌保护力度,完善创意农业品牌保护机制。完善创意农业品牌、商标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营造保护创意农业品牌良好的法制环境;积极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體、相互结合的保护體系,形成品牌保护合力。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完善创意农业企业信用體系;建立健全执法联动机制,加强与其他省市合作、协调,积极探索建立共同保护创意农业品牌的联动机制和网络體系。加强对创意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督管理,会同农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创意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督监测工作。

7.深入推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大幅度提升创意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要依托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贯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构建创意农业产业技术创新链,支撑企业占领价值链的高端,赢得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在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中要处理好加强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之间的关系。政府要发挥协调引导和支持作用,营造有利于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尊重产学研合作单位的自主选择,不搞行政干预和“拉郎配”。要更加注重遵循市场规律,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过平等协商,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障。

第2篇:创意农业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创意农业,就是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和科学设计,打造资源节约、绿色开放、包容共享的农业发展新形态,走出一条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的乡村休闲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1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

乡村休闲旅游指旅游观光者依托自然乡村空间环境,以领略美好乡村奇特自然风光、突出人文景观为目的,集观自然风光、乡村休闲度假、民俗娱乐、农家购物、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形式[1]。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兴起了一股“乡村热”形式的旅游,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引导居住在大城市的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在家人、朋友、同事的自由组合下,结群到农村体验乡村生活,倡导游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更趋多样化,乡村旅游也随之异军突起,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提高农村经济新的衍生形式,以其功能多样、资源利用高效、消费需求新兴而被业界视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据成都市旅游局的《2015年成都市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成都市接待乡村休闲旅游游客达9519.18万人次,占旅游接待总人数的49.75%,收入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06亿元),同比增长24.25%。创意农业旨在突出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的创新,注重把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加工过程、生产方法等融入文化再造、旅游提档、产业升级,从而打造具有浓郁“乡愁”意境的产品和市场[2],并以独特的创意农产品或农事活动,传承并打破生态农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等农业形态,达到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协调包容发展的最佳效果。

2“中国酒村”的基本情况

“中国酒村”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邛崃临邛街道文笔山村,距成都65km,项目规划面积533.33hm2,总投资15亿元,以“酒香里的中国、记忆中的老家”为主题,以邛崃千年南丝路农家酿酒工艺为文化基础,对现有川西民居实施升级改造,打造集“邛崃原浆文化体验之旅、红高粱种植酿酒、农家花海田园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展现独特原酒文化为主题的川西平原乡村休闲旅游胜地。“中国酒村”规划建设12个功能区域,分别为:大梁酒庄、田园迪士尼乐园、万亩红高粱观光公园、迷你香猪园、大梁农耕园、酒疗SPA水景酒店、二十四孝养老院落、未来水世界乐园、天府水浜渔村、太阳部落梦幻乐园、丝路酒寨以及酒坊民居安置街区。这些不同的功能定位与建设旨在为每一位远离都市喧嚣的游客能在这里随农家俗、酿农家酒、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体验田园耕种、酿制原浆老酒、寻找儿时的记忆。随着“中国酒村”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仅2015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80余万人次,单体旅游收入总额达3000多万元。

3“中国酒村”发展创意农业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3.1“中国酒村”发展创意农业的特点

3.1.1“以农养酒、以酒促旅”的模式促进了创意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的循环融合发展“中国酒村”在打造过程中,突出农业主线,把周边农民的农业生产用地通过作物折价、货币补偿、土地入股等形式进行了使用权流转133.33余hm2,专门用于种植酿酒原材料红高粱。游客以认种红高粱的形式体验种植、收割、酿酒的乐趣,通过“种酒粮、醅酒窖、事酒艺、兴酒礼”等一系列身临其境的活动让游客了解中国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3.1.2“回味童趣、回归田园”推进乡愁记忆与农耕文化深度结合按照“嬉戏田园一天,穿越时空千年”的理念,把农业生产的末端附属品稻草编制成变化多样的各种动物形状,建造一个纯稻草主题文化的“农村新型迪士尼乐园”,在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又在山水田园间亲身感受滚铁环、扯陀螺、荡秋千、跳皮筋、跷跷板爆米花等传统老游戏的无限乐趣,找寻孩提记忆,重归故里田园。

3.1.3“体验农事、农耕教育”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结合以亲子系列为主题,父母带领孩子种高粱、探酒坊、碾水磨、进厨房,通过这些农事体验活动,把碾米、磨面、榨油等传统手工技艺一一呈现,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游客感知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汗滴禾下土”的辛勤与快乐,让城里的孩子在劳动中接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再教育。

3.2“中国酒村”在发展创意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酒村”在发展创意农业进程中,充分吸纳前人在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成功经验,经过4年多的成长,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2.1生产的适度经营规模效益不明显过于分散的经营方式,将会造成投入产出比的偏离,产业链条局限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缺乏农业工业化过程,创意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值空间相对狭小,因此缺少规模化的企业等市场力量的跟进,将很难投放市场,树立高端品牌,从而将大大限制其资本运作的潜力。

3.2.2创新力度不够大有重复传统农家乐的趋势,产品开发的科技含量偏低,生产加工工艺落后,缺乏一定的科研投入、技术储备和厚实的农业发展土壤环境。

3.2.3对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协同融合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宏观愿景和远期发展目标,还没有利用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块金字招牌进行创新品牌的宣传与推介,缺少全景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开发理念。

3.2.4缺乏对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发展方面的资本、技术、人才、运作机构的充分培育还没有从教育、科研、人才、政策、市场等方面为创意农业市场化开发创造条件成熟的外部环境[3]。

4创意农业发展的模式探究

在分析了“中国酒村”创意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后,我们不难发现,农业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呈现多层次创意化发展的农业产业里,要实现农旅互动发展,融合多种产业元素催生新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十分必要。

4.1“花卉+婚庆”模式,打造“世界爱谷”把花卉的培育生产与婚庆进行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室内婚礼的束缚,在绚烂鲜花的芳香和美丽阳光的交相辉映中举行浪漫婚礼,在花熏大道感受七彩浪漫童话花海。推出花卉种植、销售、鲜切花;推进花卉深加工与鲜花延伸品再生;打造婚纱摄影胜地、婚礼举办天堂和温馨蜜月洞房;形成集花卉养生、保健、美容于一体发展的世界爱谷特色花卉婚庆游憩综合项目。

4.2“苗木+休闲”模式,打造美丽生态新村把苗木作为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规划的有生资源,在全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种植旅游观赏性强、开发价值高、景观效果好的优质苗木,不断提高苗木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景观苗木进行搭配种植,突出苗木种植的空间视角,形成情景化的景观效果,把游客带入一种心旷神怡、如临其境的林木郁郁丛生的美丽生态新村[4]。

4.3“果业+创意体验设计”模式,打造创意瓜果王国以“微果园”的模式,由企业主把果园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小块,游客可以根据个人对水果的偏好、不同的季节、种植技术的掌握程度等认种一块果园,平时由企业主代为打理,游客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照料自己的果园,并在瓜果成熟季节实地感受采摘之欢乐。同时,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对瓜果进行创意设计,形成以瓜果果实、果树、花朵及其吉祥寓意为原型的各种创意性景观、休闲空间、动漫体验项目,也可以“以人代物”,把鲜活的人打扮成瓜果形态,感受异样之美,并在游客用餐时的餐具、座椅、房间的包装设计中融入瓜果元素。

4.4“鱼业+多元化渔乐体验”模式,打造百渔乐园和虾兵蟹将王国在传统垂钓的基础上,引入摸鱼、掏螃蟹、钓青蛙、抓大虾、粘知了等各种娱乐方式,将钓鱼、抓鱼、网鱼、摸鱼、打鱼融入相关联的其他乡土游乐方式,构筑一个乡土田园以渔猎文化为主题的游乐游憩综合体。同时,将鱼、虾、蟹、蛙、贝等进行象形设计,设计成为各种小屋、休闲座椅、景观设施、生活用具,真正地让你进入水产养殖的王国。

4.5“民俗技艺+情景化体验”模式,打造梦回“十八坊”以记住乡愁为目标,收集整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技术、耕作方式和传统劳作工坊,通过特定区域、方式再现作坊内部摆设、工具、工艺流程等[5],游客既可观看传统的劳作方式,又可亲身参与酒坊、油坊、磨坊、染坊等体验劳作。

作者:龚贤 闫紫月 单位:成都行政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杨畅.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破解—基于湖南实践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6(4):50.

[2]李瑞芳.创意农业视角下的农业科技发展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22):46.

[3]林炳坤,吕庆华.双钻石模型视角下闽台创意农业合作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4):116.

第3篇:创意农业旅游规划范文

1芜湖市挖掘农耕文化,发展休闲农业的现状与特色

芜湖市地处安徽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个山水相伴、风景迤逦的滨江山水园林城市。农村地域面积占78%,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物种繁多、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为农业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年来,芜湖市在实施《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以自然生态和农耕文化为依托,以文化创意为手段的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正在形成,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文化创意深加工农产品建设悄然兴起,以休闲农业为动议的“一村一品”块状特色经济发展逐渐起步。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断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使植生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农耕文化的创意因素也在不断增加,文化品味得到日益提升,涌现出一批休闲农业的好典型。如大浦体验农耕、丫山花海石林、陶辛水韵观光、绿荣农家园林、香枫生态农庄、五洲生态庄园、海平休闲山庄、怡龙景观山庄、鱼钩沟休闲庄园、缪庄生态水乡、格林美葡提采摘、锡铂徽派山庄、红红火火农庄、楠溪生态山庄、怡香生态农庄、龙窝假日湖滨、格里原始森林、同福食粥文化、溜溜果园文化、马仁佛教文化等。

1.1以突出立意新、特色明、个性鲜的特点,建设休闲农业体验园以特有的山水风光为依托,以赏花、观叶、采果等休闲旅游项目为引线,进行农事体验活动,坚持“绿色、科技、休闲、参与”的基本发展思路,传承农耕文化,实现生产、生态、文化、科教、旅游、载体等多功能并举。芜湖海平生态休闲山庄是一家集餐饮、宾馆、会务、采摘、垂钓、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服务企业,也是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五星级农家乐。山庄风光迤逦,有占地面积2000m2的徽派餐饮部,古典风格沿湖垂钓长廊500m,盘山总长1500m的赏景林道,沿林道休憩茅草凉亭多个,绿化和假山堆砌面积10000m2,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和桃园、竹园散布园区内,游客可沿着餐饮长廊顺着拉索桥至垂钓台垂钓,品茶,就餐,划船,为游客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山水休闲娱乐环境。

1.2以当地习俗和人文景观为基点,集旅游文化、休闲观光与特色农业于一体我市在特色农业发展基础上加入了文化创意元素,把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等结合起来,利用地区性民俗文化禀赋和历史传承,以融文化、民俗、民乐、民趣、休闲、生产、餐饮、体验、购物等为一体的形式,积极筹办多种文化创意型节庆活动。例如鸠江区官陡门民俗文化科技旅游节,起源于官陡门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了弘扬民俗文化,鸠江区政府开始介入引导,在每年农历1月15日举办“鸠江区官陡门民俗文化科技旅游节”。每当节庆时,人山人海,龙狮齐舞,喝彩声声,锣鼓喧天,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舞长龙、耍狮子、跑旱船、跳秧歌,敲腰鼓,一个个深受群众喜爱的民俗文艺节目,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丰盛的文化创意大餐。

1.3以农业品牌为主要创意对象,通过科技和艺术加工,提升文化创意农食文化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文化品牌建设为出发点,以品牌为创意对象,对其进行策划和广告宣扬,使其文化附加值提高,造就了极具文化特色的优质品牌产品。例如安徽同福食品有限公司,是中国碗粥行业强势领军企业。其“同福碗粥”品牌堆积了农耕文化、稻米文化和粥文化的丰富内涵,坚持“品牌、休闲、礼品”三结合,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同传统文化有效地嫁接,将自主品牌培育与地方特色文化有机结合,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公司建立了“中国粥文化研究院”,旨在追溯和应用碗粥的历史文化,建设以展示博大精深的粥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饮粥文化已成为现代都市修养身心的热流,同福在传承古代粥文化的同时,积极打造新时代文化元素,使农业五谷产品经过加工,渗入了现代文化创意理念,引领着中华现代粥文化的新潮流。

1.4以挖掘传统市场资源优势为起点,大力打造文化创意市场建设休闲农业的价值靠市场实现,通过农村市场的培育,以及农业生产文化、产品历史文化、农居生活文化与乡村自然环境的综合塑造,实现休闲农业市场和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之间的有效对接。我市大力推进市场化建设和服务工作中,重视文化创意在市场建设中的注入,着力建设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涉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例如安徽峨桥国际茶城,茶叶经销和茶文化历史渊源已久,文化底蕴深厚,由历史上的驿路小茶街市,日益壮大,发展成为“买全国名茶、卖全国名茶”的“江南第一茶市,引来四面八方的交易商,使其成为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与此同时,也带动了茶馆、运输、仓储、茶加工、艺术包装和茶器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茶文化得到了宣扬和发展,峨桥国际茶城已成为芜湖茶文化产业的一张名片。在日前闭幕的中国(芜湖)第五届茶博会上,已有不少客商建议成立“中国芜湖茶文化博物馆”,可以想象随着茶文化博物馆建设,将使茶历史、茶文化、茶美学和茶工艺等得到全面展示和宣传。

1.5以利用历史文化禀赋和传承佛教文化为基点,建设佛文化的生态基地我市在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为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多处千年古刹得以修复和建设。例如繁昌马仁寺景区,始建于唐德贞元11年,古树名刹、梵音袅袅的马仁寺成为遐迩佛子们的心皈之地,马仁寺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省级地质公园,马仁奇峰森林旅游区却以宗教文化为引擎,以奇峰、奇石、奇壁、奇屋、奇洞、奇林等"六奇"为特色,已成为文化创意和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2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总体而言,芜湖市休闲农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类型不少,但农耕文化体验和文化创意程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文化品味还不够高。

2.1对休闲农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发展规划近几年,休闲农业在我国京、沪、成都等大城市发展较快。我市对农家乐、特色农业等较为重视,但对休闲农业的内涵界定较为陌生,休闲农业是在农家乐、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增添了文化、艺术、科技和创新的理念,使其达到更高的层次。各级管理部门尚没有制定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还没有形成发展休闲农业的合力。

2.2我市现有的休闲农业其创意程度不够艺术化、个性化及文化修养不足,联系农耕文化不够紧密,直接影响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农耕文化和农事体验格调简单,建设水平较为低下,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精深加工、文化艺术包装和销售服务滞后,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文化品味欠高,标准化、安全化生产意识不强,产品竞争能力和效益亟待提高。

2.3休闲农业产品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农产品生产加工工艺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农产品品牌的国内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缺少国际影响力强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品牌。

2.4休闲农业专业人才不够由于其经营运作的高层次人才紧缺,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在接受新观念、获取新信息、注入新文化、提高新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有较大困难,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

3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设想

3.1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对我市休闲农业的现状进行科学评估,将休闲农业作为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对农耕文化进行挖掘和培植,把休闲、文化和创意作为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园区,建成一批国家级的休闲农业项目,整合一批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壮大我市休闲农业产业。

3.2建立健全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这不仅体现在休闲农业产品品牌的开发上,也体现在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上,还体现在与农耕文化连接和衍生开发的建设力度上。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农民参与程度高、农事体验趣味浓厚、对外影响大的休闲农业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制定休闲农业投资和支持创意发展的政策,如政府贴息贷款,延长还款期限,建立休闲农业风险基金和休闲农业项目扶持资金等。

3.3推出一批休闲农业节庆活动一方面要把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展览和节庆新命题,不再局限于农业品牌的简单宣传,要用历史、文化、艺术的理念增添企业产品的科技内涵;另一方面以农展节庆为抓手,组织和举办休闲农业节庆活动,例如丫山江南牡丹节、官陡门民俗文化科技旅游节、溜溜果园梅果文化节、傻子瓜子文化节、荷花文化节、油桃文化节、葡萄文化节、风筝文化节等等。在文化节上,组织休闲农业大赛和才艺表演,推广文化创意农产品,推动休闲农业与消费市场的有效对接。

3.4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优质产品品牌休闲农业产品品牌可以结合“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著名品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商标等进行运作。借鉴荷兰花卉产业的成功经验,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注册农产品商标,创建名牌产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对农业文化品牌、农产品商标、知识产权等符号价值的创意经营,地区性标志性农业“品牌—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引领新的消费时尚,形成新的市场,塑造一批新的休闲农业品牌。

第4篇:创意农业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文化旅游 供给侧 路径

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新常态下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文化旅游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形式更趋差异化。但是,当前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方面依然存在产品形式雷同、产品内容单一、产品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继续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改革,拓展旅游消费渠道,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将对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和国民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实现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一)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是以创意生产为核心,以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创意农业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农业产品创意模式,二是农业景观创意模式,三是农业饮食创意模式,四是农业文化创意模式。创意农业的发展能够为公众带来别出心裁的农业旅游体验,包括农家乐、采摘、农业种植体验、科普教育、农村生活方式享受等。同时,创意农业也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方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二)工业旅游

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的支柱性产业,工业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直接的经济价值。同时,工业的发展带来的工业资源和工业遗产也会为工业旅游创造富有前景的发展空间。工业旅游大致可以分为工业产品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类。工业产品旅游是指通过展示工业产品创作、生产、销售技艺,让游客获得对于工业产品更加直接的感官认识。比如,目前依托煤炭、水泥、玻璃、乳制品、陶瓷等众多工业生产内容开发出的工业博物馆、工业产品生产体验中心等,为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工业遗产旅游是指依托工业遗存开发旅游产品的方式。比如,德国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老工业区,以煤炭和钢铁等重工业闻名,鲁尔区2000年开始以创意为理念开始改造。通过创意改造,鲁尔区由一个灰头土脸、又黑又脏的工业区变为优美靓丽、乐享乐玩的旅游地,成为工业旅游的成功典范。

(三)节庆旅游

节庆旅游,依托相关节日庆典展开的旅游活动。节庆旅游是依托地方的特色节庆,通过品牌营销和宣传设计,吸引消费者参与节庆活动,增强节庆体验,丰富旅游内容。节庆旅游为消费者带来了生动的旅游体验和文化感受,反过来,壮大的节庆旅游又为地方品牌塑造带来了强大的宣传作用,促进地方综合发展。比如,潍坊的国际风筝会、南京的秦淮灯会、河北张家口的张北音乐节等,都是以节庆丰富地方旅游内容的例子。

(四)影视旅游

与相关影视作品相联系开发旅游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从中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影视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丰富了旅游产品的供给体系。国际上好莱坞就是影视旅游的典范,好莱坞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旅游地。国内横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从影视文化做文章,逐步发展相关旅游业,逐步从单纯的影视基地发展成为影视主题旅游的战略转变。镇北堡西部影城不H成为了“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出来”的宝地,更成为一处佳好的旅游地,带动了宁夏的旅游业发展。并于穆斯林同胞的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联系起来,与西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联系起来,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和形式。

(五)特色演艺

目前旅游业发展中存在有旅游景观,缺乏旅游文化内容的问题。特色演艺与旅游地景区建设有机结合能够丰富旅游产品内容。特色文化创意设计与演艺业相结合形成特色演艺将为促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发挥积极作用。《印象刘三姐》是中国大型山水全景演出的首创之作,于2003年历经5年半创作完成,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的连锁反应,很多国家和地方相继推出不同特色的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成为中国新兴旅游演艺产业的标志,同时大大提升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区域品牌影响力。《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不仅在于票房的成功,在于对地区经济的带动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在于文化创意对演艺业和旅游业的引领和运用。

(六)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是地方发展的资源禀赋,文化创意与特色产业的结合就是特色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是地方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壮大的有利抓手。鼓励和支持特色文化产业与现代生活相联系与现代消费时尚结合,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同样具有广阔前景。我国特色资源非常丰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潜力较大。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比如景德镇的陶瓷、自贡的彩灯、吴桥的杂技等。

(七)博物馆旅游

讲:“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5年3月,国家新颁布了《博物馆条例》,《博物馆条例》鼓励博物馆发掘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品:“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结合,开发旅游产品,通过合法经营收入巩固博物馆发展资金,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博物馆将为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是博物馆事业与旅游业融合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促进区域发展。比如,毕尔巴鄂市曾经是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随着西班牙航运业的衰退,毕尔巴鄂市陷入了衰落。但该市建造的被称为后现代建筑典范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古根海姆博物馆在促进该市由一个衰败的港口城市转变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博物馆馆藏作品的创意开发,为地方旅游业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文化创意产品包括有形的文化产品和无形的文化服务。有统计,目前全国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有超过20家,开发产品种类超过100种以上的30家。

(八)阅读之旅

图书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为我们提高旅游产品有效供给开辟了新路径。依据图书内容以及作者经历开发旅游产品具有坚实的素材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爱尔兰著名作家普鲁斯特撰写的《追忆逝水年华》被公认为现代派小说的鼻祖。小说其中记录了主人公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天游历的经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作家,就将小说主人公游历都柏林的那一天变成了一个节庆活动。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按照小说主人公游历的路线行走。这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一个有特色的旅游活动。中国的经典著作很多,依据图书中的人物、地理、人情开发旅游产品潜力很大,比如《徐霞客游记》《西游记》等。文化创意与图书事业相结合开发旅游产品已经崭落头角,阅读之旅极具潜力。

二、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尊重文化的价值和规律

文化旅游既要遵从经济发展规律,也要遵从文化发展规律,讲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效益,而且要以社会效益为先。所以在文化旅游开发中,遵从文化发展规律是首要条件。比如,近几年的寺庙上市的事情,早在2009年前后,在强烈的反对声中,少林寺上市无疾而终。随后,原本定于2013年上市的法门寺文化景区暂时搁置动议, “法门寺景区”的巨额债务让当地政府欲哭无泪。公开资料显示,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旗下拥有多个国内知名景区,包括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随着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团“借壳上市”成功,这所庙宇也将随着所属的公司,一齐登上资本市场的殿堂。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应该把握怎样的度,这个前提要充分尊重文化的特性和规律。

(二)注意活态保护和现代文明的冲突

旅游有时候追求的是一种原生态的、活态的旅游体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景区的走走看看。原生态、活态的旅游要求保留着生活气息,但是,与现代文明现代生活方式又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冲突,因此要注意两者的融合发展。原生性就是要注重文化资源原汁原味的保护。活态性就是要注重文化资源的活态保护和传承,要注意保护其传统的生活习俗,在日常的生活中将特色文化鲜活地保护和传承。而现代文明和旅游开发,难以避免对原有特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和冲击。比如贵州侗寨的特色侗族文化应该受到原生态和活态的保护,传统的侗寨主要是木质结构,建筑形式独特,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许多侗族居民依然生活在这样的房屋中,这有助于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利于文化旅游的原生性。但是,木质房屋也同样具有一些劣势,比如,保暖性差、隔音性差,特别是防火性能差,近些年不断有侗寨失火的悲剧发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渐渐提高意识观念也逐渐开放,有的居民也开始建造砖头房子,现代建筑文明向传统的特色建筑和活态旅游提出挑战。

(三)要深度开发避免过度开发

文化旅游需要深度开发,首先要有文化内容,再有就是文化产品,再到文化营销,使得文化Y源形成产业化,再到资本化。培育文化名品、文化名人,有可看、可感、可用、可思的东西。同时也应该避免过度开发,过度开发往往多指过度商业化。丽江古城,知名度越来越大,美誉度却时有隐忧。很多旅游地商业气息过重,文化气息过淡。北京南锣鼓巷是中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且最赋有老北京文化机理和风情的街巷,形成了南锣鼓巷以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支撑,以名人故居和文物古迹为节点,以老北京文化风情为点缀的文化品格。正是在这种文化风情的吸引和感召之下,南锣鼓巷的文化旅游让游客流连忘返。但是近期“观光+小商品出售”发展模式,逐渐削弱了自身的文化魅力,没有文化,失去特色,就难有吸引力。

(四)正确处理规划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难免遇到规划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相冲突的情况,就需要正确处理规划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说过,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城市文化遗产,如何做到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很多途径值得我们探索。例如,福建晋江市五店市的旅游开发模式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处理城市建设和古建筑的保护冲突时,采用了建筑的整体平移技术,将多处散落的建筑集中在一起,并进行了有效的开发,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政府(负责土地、财政、人才的配套建设)、福建共生文化公司(负责具体街区运营)、七匹狼公司(负责资源输送),通过专业的市场运作,使其在保护为首的前提下,充分扩大了使用价值,做到了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完美结合。

深化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开发出更多的极具特色,又具有观赏、体验、教育、休闲价值的多门类、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促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是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和提升公众生活幸福感的有利体现。

参考文献:

[1]祁述裕.文化建设九讲[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

第5篇:创意农业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F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5)02-0046-05

休闲农业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产物。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生态保育、生命教育“四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型态。

1.泉州休闲农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

1.1 休闲农业呈全产业链发展态势

休闲农业发展需要相关产业支撑,同时需要突出“农”字,贴近自然,除了提供优质农产品外,还提供观光、体验、餐饮、娱乐等服务。目前,全国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超过180万家,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营业收入2700亿元,带动900万农民受益,接待人数、经营收入均保持年均15%的增速,发展呈“井喷”之势。休闲农业正从农民自发发展向规划引导转变,经营规模已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而且呈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全产业链发展包括以农产品延伸、以农民延伸、以农业自身和农村自身延伸等方面发展。以农产品延伸主要是在对农产品品种进行拓展、丰富,对农产品深加工,开发农产品的多种消费利用途径,将生产、销售、服务连结为一体,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特别是满足休闲消费的需要。以农民工延伸主要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村丰富的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在对农民工培训和教育的基础上,将农民工从农业生产领域延伸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和休闲服务行业。以农业自身延伸主要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业特有的生产经营方式,创造优美的绿色生态休闲环境,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闲养生、生产体验、娱乐教育等多种休闲服务、以农村自身延伸主要是利用农村的传统文化、生活起居、自然生态等资源,为人们提供特有的休闲服务。从而形成高科技主导型、旅游产业带动型、文化产业主导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型、工业产业反哺型休闲农业等等,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和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

1.2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从需求上看。按照国际标准,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之后,人们的旅游模式就进入了休闲时代,开始讲旅游品质,注重幸福指数,其中就包括休闲指数。2013年,泉州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化率为61.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也持续下降为36.5%。泉州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大大增加。我国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其中的服务贸易包括休闲旅游的需求会大大扩张。泉州经济较为发达,又是文化名古城,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包括本市、邻近市县、周边省市乃至海外游客渴望了解泉州风土人情、乡村美景佳肴。近几年,来泉州旅游人数大幅增长(如表1),尤其对休闲农业的业态类型需求日益增多。同时,休闲农业发展也是农民的需求。相比之下,泉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还较低,如果能通过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价值外溢,获得创业或就业,那么,这是增加城乡居民接触,提高收入水平,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一个很好且有效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有天然的优势。

通过调查发现,对休闲农业的需求明显有别于其他旅游。从游客的偏好和体验看,消费者主要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对休闲农业点的忠诚度高并有乡村旅游体验亲朋好友的意见是其主要的信息来源,主要动机足暂时远离日常生活,放松肌体和心情。但调查表明,旅游者感知质量与其满意度之间缺乏相关性,喜欢农村景观的游客停留时间长于那些体验型游客。对休闲农业的游客细分发现,其中约57.1%关注自然、环境和宁静,有约28.6%为乡村旅游活动所吸引,如户外和文化活动,典型的乡村生活:一小部分约14.3%是与朋友共度时光。总之,休闲农业成为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实现游憩体验的重要载体之一。

从供给上看,泉州的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泉州的休闲农业的规模、质量、效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如表2)。目前全市已有各类休闲农业点137个,其中较大规模的有70多个。全市休闲农业点经营面积共计11413.33 hm2,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l家,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16家,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乡镇6个,泉州市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休闲农业大大拓展了农业的功能,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和就业、增加收入、文化传承提供新的途径。

现在,泉州进入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15500km,居福建省第一位,公路密度达1.423 km/km-,分别是全国和全省的3.5倍和1.76倍,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交通通达性良好。中心城市面积扩展到98 km2,海湾型大城市框架逐步形成,极大促进泉州与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加之泉州拥有“东亚文化之都”等城市名片,有“ 金改区”、“综改区”的政策利好外溢,这些都能有力促进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并把泉州建设成为“都市型休闲农业聚集中心区”。泉州休闲农业已有休闲农场、生态农业观光农园、现代农业示范园、教育农园、民俗文化村、度假山庄、农家乐、森林人家、水乡渔村等基本形式。泉州休闲农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是乡村旅游住宿,包括住宿类型、服务质量、住宿状况。多样化的住宿规模和类型有利于吸引对旅游地具有不同印象的旅游者。二是乡村农、景观,这是构成乡村旅游的吸引物主体 三是乡村交通,通过调查发现乡村休闲旅游者很注重适当的交通方式。四是农产品开发,这既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的关键环节,也是给游客更多特色消费选择。

2.制约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因素

2.1缺信任

泉州仍存在化肥、农药、激素、工业污染等符种污染造成农产品安全问题,如激素猪肉、速成鸡、果蔬的农药残留等。多数土壤板结、酸性增加、活性降低,若不改良将无法长出高质量的农产品。 农产品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的现象仍然存在。而多数消费者缺乏分辨能力,不信任由此产生。从而引发休闲农业发展两大矛盾:一是城市人群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增长与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带来农产品安全危机间的矛盾;二是普遍存在的地域性结构性农产品供需失衡带来的农产品滞销的矛盾。从产业链纵深发展看,还存在工商资本对投资休闲农业缺乏信任。休闲农业与工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足。泉州还没有允分利用其他产业优势来支撑发展休闲农业。短期内休闲农业的产业链延伸不够,以传统农家乐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项目。

2.2缺特色

游客多样化休闲需求,与泉州休闲农业点散落分布、配套服务设施落后形成较大矛盾。目前,泉州休闲农业形式的内容仍很单一。仅停留在观赏乡村田园风光、农家餐饮,缺乏深度参与性的活动,很快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游客停留时间短,往往是“一日游、过境游”。而且,产品功能单一,文化内涵欠缺。由于进入门槛较低,一户农家就可以开办一个小型的农家乐,当一个案例成功时,很容易吸引经营者“群起仿之”,同质化竞争激烈。创意设计欠缺,未体现地方特色,更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提炼和包装。许多乡村和文化景观及栖息地正在丧失,景观的创造性破坏仍在继续,并在乡村空间变化的亚文化之中产生“遗产景观”。

2.3缺规划

泉州市已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但规划落实水平较低。一是各白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缺乏全产业链安排。二是休闲农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滞后,缺乏制度导向。三是基础没施建设还有“短板”。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基础设施特别是城郊高速公路、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及休闲农业的水利设施落后等不能有效地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因为休闲农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显著的相关性,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个数和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和城镇居民数呈正相关,和公路里程数呈负相关。四是缺乏对本地需求的细致调研分析。忽视休闲农业发展巾业主融资贷款难,土地流转难等问题。

2.4缺资金

休闲农业投资的来源主要来自农村集体、农户、财政、农商行等,这些渠道的资金获得都受到诸多限制。项目初始投资往往是农民一部分现金投入和村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资产投入。财政投入相对有限,资金扶持大部分仍是支农资金,基硎;没施等公共品的供给仍欠缺。巾小休闲农业企业争取金融贷款难度大,融资渠道还不够通畅。农户单一经营抗风险能力差,农业政策性保险还没有覆盖到休闲农业,险种设计不能满足休闲农业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同时,资本市场的资金还没有大规模进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

2.5缺培训

泉州休闲农业几乎没有专业人员的生产指导多数休闲农业点为家族式经营,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与专业技术人才。休闲农业缺乏对产业上游、中游和下游进行系统性开发管理。真正集提供餐饮、住宿、农事体验、科技示范、度假、会议、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规模较大的综合性休闲农业点仍然很少。农户整体素质与服务水平一般化,服务内容、质量及卫生条件等都不尽如人意。从表二看,休闲农业营业收入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占70%,其他环节包括住宿服务,仅占一小部分。另外,农产品缺乏精细开发,而农产品开发是需要技术和创意的。加之工资待遇低,频繁的人员变动使休闲农业企业要承担很高的人力培训成本,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培训是不能满足休闲农业发展需求的。

2.6缺品牌

休闲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就是销售难。多数休闲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市场竞争是品牌竞争,没有品牌,就没有好的市场和好的效益。泉州的休闲农业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还缺少大品牌、知识品牌、这和泉州发达制造业涌现“安踏、匹克”等众多知名品牌形成鲜明埘比,壁垒森严,甚至毫不相干。没有依托本地制造业品牌资源优势,包括客源、营销渠道、广告宣传等,没有很好地整合特色产业基地,组成产业联盟或组成合作企业,培育出休闲农业品牌。泉州有9个特色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如铁观音、老醋、芦柑、篾香、漆篮等,却没有挖掘既有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都有知名度的品牌休闲农业产业。

3.泉州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泉州的休闲农业转型升级须引入现代休闲度假发展思维,延长产业链条,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以“农”为基础,又超越“农”,在经营上充分结合工、商、贸及服务,把差异化与优质化发展作为竞争策略来促进休闲农业转型。

3.1 统筹规划,注重休闲农业前后向关联

要把休闲农业纳入整体规划,并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很好衔接,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序推进。合作下的竞争才能使得各个休闲农业点彼此间的关注度加强。区域内休闲农业资源的合作有利于构建多样化的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及差异化的休闲农业体验产品。这种合作也使得科技、文化、创意、生态等方面对休闲农业的支撑力度形成合力,使休闲农业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推动休闲农业的转型。因此,要围绕构建区域休闲农业产业链,组建区域休闲农业企业集群,以现有的休闲农业点为支撑,打造泉州的三大休闲农业带:一是沿海大通道滨海休闲渔业带;二是沿G72滨江休闲农业带;三是沿G324生态休闲农业带。

休闲农业的多样化发展须打通“任督”二脉。一是从生鲜农产品精细供应服务到农产品深度加工,直至文化创意产品。随着保鲜技术的发展,农场与电商及社区配送结合起来,形成连锁产销体系。对农产品精心研发,从日常烹饪,到花样翻新的各种食谱;从各种饮料糕点食品,到日常生活系列用品,要兼容并包。同时,将旅游产品及农产品用整体形象设计与艺文意涵包装,提升产品价值,带动消费。将3D引入稻田画、花园画等种植中,通过人工技术控制稻秧、花草的株高,让图案呈现出凹凸有致的立体画面,形成观赏效果“稻梦空间”、“花花世界”。二是拓展休闲农业的体验环节。在产前、产中、产后开发更多更好的体验环节让游客去玩去做。“四生一体”更多的是服务.服务品质已成为休闲农业吸引游客的关键,尤其是要把生命教育放进去,针对不同需求消费者推出:教育农场、生态养老、养生茶吧、养生泥浴、药浴等,休闲农业产品将融人更多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古镇文化、自然遗产,如剪纸、灯谜、南音、小偶戏、闽南歌、拍胸舞、“打桂花”节等,将节庆活动的文化性与体验性,娱乐性与趣味性充分揉合。

3.2 市场主导,政府和行业组织两翼推动

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项目将会成为工商资本进入的优先选择项目之一。在符合规划和川地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休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股联营等方式与工商资本共同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新的休闲农业形式不断涌现。如围绕老龄化社会特征显现,泉州要大力开发以接待老人到农家异地养老为主的养老型休闲农业等。

要充分发挥政府推进作用。一是出台扩大休闲农业消费需求的激励政策。国务院近期出台扶持六大类消费项目政策,推进“绿色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养老健康家政消费”等。 泉州可以每年开展“泉州人游泉州”的活动,有计划发放“旅游券”促进休闲农业产品的消费。二是承担公共品建设。梯度推进道路、水利、信息化等基础没施建设。具备优势条件的地区要加大财政倾斜度,做好路线规划,提高出发地与休闲农业点之间的通达性,完善配套道路指引和照明,随着电子商务不断兴起,提高与中国休闲农业网、福建村游网、海峡旅游网、福建森林旅游网等的合作,对接泉州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完成世纪之村一农产品追溯服务平台、龙付通支付平台等开发,开展在线咨询、网络预定等服务。三是在产业链关键点制定标准和规范。乡村旅游的“住”“吃”显然是有别于景区旅游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中的环境保护、表演场所服务规范、体验项目服务规范、安全规范等需要进行立法规范。

利用行业协会还可推动产学研结合依托农林专业的旅游专业的高校和职业巾专联合休闲农业研究所、福建乡村休闲发展协会以及相关龙头企业,建立高校储备人才和在职从业人员的培育系统,满足休闲农业对规划没计、经营管理、服务等各种需求。

3.3创意营销,营造休闲农业品牌

①借助网络平台消除泉州休闲农业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中间环节为零。可与Google、百度等合作,把实景街拍图运用3D技术带米的体感游戏,让更多游客在You-tube上体验泉州乡村休闲农业景区美景。同时利用新业态发展带动休闲农业。 “途家网”是中高端度假公寓在线平台,是依托国际领先的分散式酒店管理经验和专业服务标准,紧密结合线下旅游地不动产存量以及线中优质的呼叫中心服务的新型平台。日前“途家网”与福建多地签约客房总套数为1.4万套。

②创新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GSA农场模式,即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rpport Agriculture),农场提供给消费者有机农产品,同时还有小块土地,一般面积40-60m2租给客户种植,农场提供技术指导。这种体验模式展示了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业收获乐趣并和客户建立起信任度和忠诚度。休闲农业要设计出更多的体验活动,除采摘外,还可以有制作、酿造等。通过游客体验与消费,将农产品由初级的产品转变为商品,进而转变成礼品甚至艺术品、作品

③区域休闲农业的联合营销。区域内各休闲农业点资源互补,共同拥有一定客源,联合营销是通过合作将区域内各个休闲农业点作为一个整体来联合组织旅游线路开发和旅游宣传,有效整合区域间休闲农业资源。泉州可在“东亚文化之都”的统筹下,充分挖掘泉州主要的农业节庆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较大型的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节庆活动,如“市民农园嘉年华”,扩大泉州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并逐渐汇聚吸收来自全国的文化创意、园区创意、包装创意和设计创意。

3.4规范管理,提升环境和服务质量

可面向国内外进行托管招商,借助专业投资管理公司,引入更专业更科学的综合经营管理模式。好的环境和服务质量可以使游客身心愉悦,提高休闲农业点的形象,也可以使游客转变为区域旅游的“义务宣传员”。2014年4月1日,我国出台《有机农业生产管理办法》。加强对休闲农业的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嘛测。泉州需完善休闲农业示范点的评级体系,重视游客体验和意见。对已获得休闲农业示范点按照标准进行动态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综合性监督检测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呵追溯管理平台建设二同时要保护休闲农业资源。用经济、法律手段引导休闲农业摒弃那种高农药、高化肥、高残留、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大力推广有机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形成测、配、加工、指导一条龙服务,因地制宜地指导农民科学用肥,把住土地投入关。

3.5 财金支持,重视休闲农业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做好相关政策衔接给予税收优惠支持,“农家乐”经营户给予减免营业税政策,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享受免税政策。把休闲农业场所纳入政府采购体系。要逐步建立休闲农业发展基会,专项支持休闲农业的规划制订、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介和产业促进等工作。从2009年起,泉州市每年安排支农资金100万元,用于扶持鼓励10家休闲农业示范企业。

创新休闲农业的金融服务模式。提供财政贴息贷款或政策性免息贷款,增加授信额度、落实农户生产性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政策,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农业保险品种范同,把休闲农业纳入险种范围,健全农业保险与农业救灾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农业风险保障和补偿机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市场。但要做大做强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PPP模式(Publir-Private-Partnership)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可与外资、民资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公共服务性质义能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公共品的供给,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明确财政补贴额度,为PPP创造条件。如休闲农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及从业农民的培训。要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机会,让相关人员掌握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接受最新的服务标准和法规要求,

第6篇:创意农业旅游规划范文

第一,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我国向西开放战略提供的机遇为甘肃产业的外向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甘肃产业发展外向化的方向和策略应是着力完善产业外向化发展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外向型的民族用品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着力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外向化水平。

兰州亦要如此,尤其要借力兰州新区,打造甘肃省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将新区建设成为兰州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同时,要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产业,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等。

第二,应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现代农业

兰州市的旅游战略是“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要将兰州打造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之一。为此,一要在利用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在兰州市集聚一批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提高对外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兰州周边的乡村旅游资源,提高兰州市对自身旅游消费的保持能力。

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仅给甘肃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市场、技术、信息、资金等机遇,同时也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应当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机遇,一方面从纵深方向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将工业和服务业渗透、融合到农业中,使得产业分工内部化,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跨产业合作。另一方面从横向充分发掘农业的文化功能,发展创意农业,积极推动和完善兰州“六大创意农业产业带”的建设和落实工作,最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第三,应着重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第7篇:创意农业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乡村旅游;模式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0日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概述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苏州的乡村旅游起步虽晚却发展迅猛,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逐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截至2014年底,苏州共拥有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点34个(其中,四星级24个,三星级10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4个,常熟蒋巷乡村旅游景区(4A景区)、太仓现代农业园(4A景区)、张家港常阴沙农业旅游区(3A景区)和张家港市梁丰生态园(3A景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不少问题,急需转型升级。

文化创意是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以资源为载体,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强调产品的差异性、突出产品的个性化,以此来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是创意的平台与来源,是创意源源不断的温床。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于2009年,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用文化创意理念来指导乡村旅游,充分挖掘苏州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并进行提炼、解析、整合和延伸,能够使旅游者由“看风景”转变为“品文化”,在享受乡村安静清新生态环境的同时,学习并体验乡村的民风、习俗、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只有让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才能使乡村旅游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关系

(一)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旅游者为了满足求新、求知、求异、求悦的心理需要,去往异地感受异域文化的过程。苏州乡村旅游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显露出一些缺陷,如乡村的改造趋于城市化,商业气息较浓;民俗文化的展现流于表面,徒有形式不得内涵;旅游产品层次较低,仅停留于餐饮、住宿、采摘、垂钓等物质层面,造成产品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等,其主要原因在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缺少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渗入。乡村旅游想要创新发展,文化是基础,把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设计中,可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二)创意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创意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代表了新鲜、特别和独一无二。创意不仅能够创造新事物,还能够改造旧事物,赋予它新的生命。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到现阶段,已经逐渐由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也从追求物质享受向精神体验转变,他们希望经由旅游的过程创造独一无二的美好回忆,然而传统的开发模式过于肤浅,无法满足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只有用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思路去创新改造,才能实现苏州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让旅游者不仅能看,还能感受和品味,实现与时代接轨的目标。

三、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相融合,以文化为平台,用创意来改造乡村旅游,就形成了创意乡村旅游,这样的模式可以延展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使其从单一的链条结构,扩展成“铰链式”发展,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助于旅游目的地个性鲜明地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创意乡村旅游还注重旅游者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图1)

(一)政府大力支持,培养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本。创意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发挥政府的决策优势。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创意人才和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乡村旅游地村民的实际情况,制定乡村创意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村民的创新意识和旅游管理能力。既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下乡送培训,也可以送村民到国内外的高等旅游院校进修,还可以组织村民到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点,学习交流先进的经验。

(二)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氛围,鼓励多方参与。创意来源于文化,只有自由愉悦的文化氛围,才能给创意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创造出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意。除了营造良好的创意氛围,还应该鼓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创意开发中,可以利用比赛的形式和征集创意的方法,寻找最好的点子。既可以采纳国内外文化创意公司的科学策划,也可以采纳乡村旅游者或村民的经验之谈,既增加了旅游者与当地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打造和谐的氛围,又提升了村民的素质,是一种科学的创意营销方式。

(三)稳定经济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促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和村民都能在乡村旅游的创新开发中获得利益,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苏州市共有建设项目115个,总投资1,118.1亿元。政府财政、金融贷款、社会资本已成为苏州旅游项目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中乡村旅游项目的资助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2014年,苏州市共有22个旅游项目得到省旅游业专项引导资金扶持,引导资金总额达1,53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类项目10个,资金400万元。此外,苏州市在推进全市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工作上精选了30多个项目上报江苏省旅游局招商指南,涵盖度假区、景区、星级乡村点、创意策划、主题酒店等多个类别和项目建设。在融资手段和渠道上更是不遗余力地为旅游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搭建平台,积极为苏州市旅游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级各类引导资金,为贴合苏州市旅游发展的项目积极争取相关土地和资金政策。

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切入点。准确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切入点,是促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可以以吴文化为基础,从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纪念品设计及旅游营销手段几个角度切入,开发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精品项目,使文化创意成果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为苏州乡村旅游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旅游景点衍生出与其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符合当地风俗民情的原创旅游项目,丰富乡村旅游活动。

(二)加强苏州市政府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苏州市政府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快转变苏州市政府职能,要增强服务意识,构建以自身为主体的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形成高效的管理型政府;第二,政府在政策上对文化创意产业有所倾斜,放宽其进入市场的门槛,从政策上对产业融合发展给予指导,加大对产业融合的资金投入,提供低利息贷款来扶持其发展;第三,加强乡村创意旅游的市场监管与行业管理,丰富和完善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入相联系,在苏州设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示范点。政府主导可以弥补市场的盲目性,政府统一规划,制定规范,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整体上给文化创意产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引导乡村旅游地的村民去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工作,既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使创意乡村旅游更加“接地气”。

(三)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既懂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又懂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它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必备因素,也直接决定了两者的融合程度。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苏州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人才的引进做出详细规划,积极引入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其二,文化创意产业加强了乡村旅游与旅游类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加以培养,使其成为兼具创新意识及旅游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以苏州文化的视角来观察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

(四)延伸产业链,跨越产业边界联动发展。产业链的延伸可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横向上把文化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促进双方的互融互通,提高苏州乡村旅游产业的文化附加值。纵向上抓住苏州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通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引导政府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者和文化创意提供者加快改变乡村旅游内容及形式的创新,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2014年,苏州市旅游局联合江苏电视台《从南京出发》栏目组,整合并串联苏州乡村旅游特色资源,按照时令季节,编排设计精品结线路,以自驾游、亲子活动方式,组织“诗画苏州,美丽乡村”专题活动,重点举办了“荷塘月色醉、相城爱意浓”、“乐享房车露营季・趣摘树山翠冠梨”、“快乐果园、甜蜜港城”、“诗韵芦荡・如画村庄――游沙家浜、蒋巷村的N个理由”、“慢游吴江・快乐芬芳”五个专题活动,每期组织100人、30辆自驾车从南京到苏州自驾旅游,活动吸引了近百家媒体宣传报道,网络点击量超过20万人次。另外,配合江苏省乡村旅游节活动,与省交通广播F101.1合作,于9月份用一周时间,以乡村美食为由头辅以乡村景区、住宿和自驾线路的专题宣传。除此之外,还精心制作《苏州乡村旅游画册》,对全市乡村旅游点、星级农家乐、自驾游基地等集中展示、全面介绍,既有整体简介、四季照片、乡村特色商品,也有地址、预定电话和全市乡村旅游点交通示意图,进一步为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做出了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7.

[2]康杰,杨欣.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J].农学学报,2015.5.5.

[3]朱琳.文化创意视角下河南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4]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

[5]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8.

第8篇:创意农业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文化;建设;思考;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09-02

农业文化是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是以农业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业、农村、农民内涵得到进一步充实,以农耕文化为标志的原始农业文化随之向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过渡与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是现代农业与传统文化、新兴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的,它融入了资本、技术和市场,具有教育、示范、观光、旅游、生态、文明、园林、艺术和科技等多种文化内涵。目前,现代农业文化按空间地域可分为乡村农业文化与都市农业文化;按农业及其产业与文化结合形成的作用与功能可分为旅游农业文化、生态农业文化、创意农业文化等[2]。

目前,安徽省现代农业文化对社会主义农村的建设及地方经济发展、农民的增收乃至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通过对安徽省部分地区现代农业文化建设的境况了解来看,目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人们对其重要性认识不清,农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农业文化产业规模小,效益不高等。如何把安徽现代农业文化建设好,下面就此提出几点看法。

1 大力开发与利用优质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现代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资源指具有文化特征和人类进步痕迹的,人文和传统价值的资源,包括历史遗迹、民俗文化、乡土风情、文化历史、民族曲艺、宗教文化等[3]。2012年,农业部下发《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丰富休闲农业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来开发利用,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1.1 发掘保护已有的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有皖南的徽文化等;历史文化名城有安庆、亳州、池州、黟县、寿县、绩溪等;历史名人文化有寿春楚文化、帝王文化、三国文化、三子(管子、老子、庄子)文化、曹魏文化等、还有皖西的文化、巢湖的淮军文化、有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地方曲艺文化资源有黄梅戏、花鼓灯、庐剧、徽剧等;旅游文化资源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3大名山、皖南古村落、巢湖等;宗教文化资源有九华山佛教圣地与齐云山道教圣地等;农业园区与文化园区资源有南陵大浦农业园、宿州农业科技园区和芜湖方特文化园等;农业特产文化资源有淮南豆腐文化、砀山梨文化、怀远石榴文化、合肥大圩葡萄文化、长丰草莓文化、旌德灵芝文化,还有徽菜饮食文化、亳州药文化、徽茶文化、宣州酒文化等。

1.2 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文化资源 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合肥源泉徽文化博物馆,应发挥其已有的资源功能。积极发掘文化资源,拓展利用徽文化旅游元素功能,把徽文化产业做强,如依托“铜”元素,铜陵将矿山公园建成彰显文化创意的世界铜文化旅游的制高点;芜湖镜湖区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建筑风貌积极打造“雨耕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皖北地区正在积极挖掘形成道家文化园。着力拓展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如合肥三河古镇把历史文化、名人文化与农业特产文化结合起来,使其影响力不断提升。淮南豆腐文化节,融招商推介,文化传承、民俗风情、休闲旅游于一体,其影响力越来越强。

2 积极发展农业园区与文化园区建设

2.1 现代农业园区与文化产业园区中农业与文化元素有机结合 现代农业园区与文化产业园区是现代农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形成完善有效的现代农业文化园区,必须使现代农业园区与文化产业园区中农业与文化元素有机结合。目前,我省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安徽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芜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铜陵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颖上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涡阳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庐江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2-2013年度省农委授予148个,这些示范园区都展示了现代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但不少农业示范园缺少了文化元素,影响了其休闲观光、旅游的功能。文化产业园区是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的重要载体。《安徽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着眼错位发展、提升品位、有序竞争,进一步优化了文化产业布局,目前,全省已有40多家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4]。重点扶持的10大文化产业园区有芜湖方特非遗文化游乐园、九华山大愿文化园、黄山徽文化艺术长廊、宣城中国宣纸文化产业园、亳州老子文化生态园、安徽出版集团数字印刷文化产业园、蚌埠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滁州中国文具产业示范园、合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芜湖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这些园区整体呈现出地域文化元素,注重文化科技创新,注重文化与生态、旅游、教育等领域融合发展等特点。但这10大文化产业园区很多与现代农业结合不紧密。因此,现代农业文化的建设,必须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更多文化内涵的融入,在文化产业园区中融入更多的农业元素。目前,农业园区和文化园区结合的比较好的是芜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该示范园大浦乡村世界属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国家首个自然灾害体验主题公园。该示范园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村企共建、政策创新、产业推动”的思路为指导;以打造农业生产、旅游度假、生态人居3大功能为核心,集农业科技展示、农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农业休闲、亲水休闲、户外运动、商务会议、养生居住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休闲旅游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已建成的项目有农业自然灾害教育主题公园、农业驯化中心、农业文化广场、生态美食园、葡萄广场、科普植物园等,在现代农业园区中融入了自然灾害体验文化,农业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元素,使其观光旅游的作用大大增加。

2.2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一是大力引进农业新技术,包括园林技术,生态保护技术、相关作物栽培技术等。如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办宿州种苗研究所、宿州市农业生物工程开发中心,承担国家、黄淮海和省玉米、小麦、油菜、旱稻等品种区试,参试品种300多个,已筛选出一大批优新品种。合肥大圩葡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广引进农业新技术20多项,引进了农业新品种100多个,为园区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如农业物联网技术,文化产业网络技术等;三是积极引入国家级科技项目,加强科技创新。

3 强力扩大现代农业文化品牌效应

总的来说,当前现代农业文化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各地区发展均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比经济相对落后或欠发达地区发展要好一些,如合肥地区发展速度较快。现代农业文化发展有益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民增收和社会进步,因此首要任务是要进行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要做强做大休闲旅游农业文化和创意农业文化必须实施农业文化品牌战略。

3.1 通过“文化节”大力推介 如淮南豆腐文化节、砀山梨花节、怀远石榴文化节、大圩葡萄旅游文化节;长丰草莓文化节等。长丰草莓目前已形成了特色草莓品牌,2012年全县草莓种植面积已突破1.23万hm2,均产值1.5万元/667m2以上,拥有7万多种植户,从业人员12.6万人,总产值超过25亿元,受益人员30万人,“长丰草莓”品牌价值已超过10亿元。“长丰草莓”已经成为长丰的农业产业名片。长丰草莓文化节已举办了11届,对外推介长丰草莓起到巨大的作用。淮南豆腐文化节已举办了20届,把淮南豆腐推介到全国各地,享誉全球。

3.2 政府着力打造 农业文化产业是一个投入大见效慢的产业,政府支持尤为重要。如合肥大圩葡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集中流转、产业升级转型等方面经过多年的打造,探索出了一条从传统农业向城郊农业,进而向现代农业跨越转型的科学发展之路。2012年争取农发项目、水利建设、绿化造林资金1 670万元,积极引导农民和种植小户将土地进一步向种植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和流转,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和规模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形成“万亩菜园”、“万亩果园”、“万亩荷园”和“万亩林园”“四个万亩”的特色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实现了农业一产与旅游三产的有效结合,还被国家旅游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国家生态农业AAAA级旅游景区”。

3.3 加强创意农业文化建设 创意农业文化是创意农业与文化的融合产物。创意农业是指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与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的总称[5]。发展创意农业,对于促进农业资源再生、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特色鲜明的新型农产品、旅游产品,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结合当地生产、生活、生态资源的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品牌的民族特征和区域特色进行创意和设计,营造出更多的“雨耕山文化创意产业园”。

4 结语

现代农业文化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文化传承的融入而赋予活力。现代农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大力开发与利用优质文化资源、积极加强农业园区与文化园区建设、强力扩大农业文化品牌效应,而且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需要培养一支专业队伍,更需要引入市场体制和竞争激励机制等。目前,安徽省现代农业文化发展还是在起步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做强做大现代农业产业与文化产业,把安徽省从农业大省、文化大省发展成农业强省、文化强省。只有如此,现代农业文化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白露,朱启臻.农业文化的价值及继承和保护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1):54-58.

[2]方玲燕.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的现代农业文化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5.

[3]陈永金,刘加珍,张重阳,等.聊城市优秀传统资源的开发利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139-143.

[4]孙语圣.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0-12.

第9篇:创意农业旅游规划范文

一、绵竹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

(一)重点资源价值分析

1、文化资源来自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绵竹年画。“中国年画之乡”的绵竹目前已经形成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研究、交流于一体的产业链。众多能满足人们审美情趣、求知欲望、修身养性、参观博览的旅游产品。2.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中的生态资源是民俗文化的背景与依托,绵竹区域内的优美乡村田园风光,北有人民渠,南有射水河,中有马尾河蜿蜒穿过田间,池塘分布,鸟鸣虫唱,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水系与田园耕地共同构成项目地的景观骨架,这给人以良好的心境去感受年画艺术的魅力。3.乡村田园风光、生态植被、河流水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年画文化资源为核心的吸引物,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度假环境基础,有利于文化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打造,其独特艺术价值使旅游产品上升至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高度。川西民俗的文化在个性特色的包装元素项目提供上,不仅具有地方文化价值,而且具有教育学习体验价值以及品牌价值。

(二)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及整合

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主体、客体、媒体相互产生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它以一种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物态为载体,以智态因素的活性内核与基因为精髓和灵魂。智态因素具有裂变性的无发性特征,可使旅游市场更良性地可持续发展。

民间艺术对异质文化的求索与猎奇是文化旅游的动因之一。通过旅游开发,实现民俗文化与外部社会、经济、文化的融合。针对年画特征,坚持分类开发,采取“结构+元素”的手法,强调元素提炼、使用和整体改进。不仅实施精品化开发,注重内涵质量的提升,为实现旅游市场效益最大化打基础,而且要分析年画特质与旅游市场现状,对技术、理念、人才、投入成本、操作技术、艺术效果、游客的接受度等因素进行分析,使游客在游览美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体味被文化所裹挟的人文旅游内涵精神。

实现旅游文化资源市场价值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要在对自然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整合,给予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的差异定位、优势互补、互为依托。做到景以文显、文以景传、相互映衬,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旅游文化的整合利于提升文化品位,可使文化形态之间展开交流和互动。在考察旅游者需求、动机时,了解地脉、史脉、文脉,塑造旅游地形象。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

(一)绵竹年画产业现状

绵竹年画文化的发展是从“千家万户贴年画”到“千家万户画年画”质的飞跃,可以像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深圳大花油画村那样的国际文化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经营集散地。绵竹年画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落实到每项具体的项目中,就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与再就业的社会问题,可成为绵竹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绵竹年画将继承、创意、技术、营销等环节捆绑在一起,使独创的文化价值转变成商品价值,从而形成“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产业链,从而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年画衍生品催生了新型的文化业态,年画超市的兴起,拓展和丰富了销售渠道与模式。随着市场理念的融入和民营资本的参与,不仅丰富了绵竹年画产品种类,而且树立起了以绵竹年画为代表的本地文化品牌。“绵竹年画村”对绵竹年画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开发和利用,在年画的材料、功能、工艺、产品种类上进行了改进。增设年画主题餐馆、农家乐、家庭旅馆、DIY年画体验区,让游客和普通大众了解绵竹年画的制作过程,感受绵竹村的美食,亲手绘制年画,增强其娱乐性和参与性。苏州投资4800多万援建中国年画村,注重点(旅游景点)、线(道路、桥梁)、面(功能区块)三结合,建成了国内外著名的精品型文化旅游景区。促进了绵竹年画产业和苏州桃花坞年画的产业对接,绵竹年画的创新,扩大了绵竹年画生产规模,构建了营销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年画村”入口综合接待服务区、年画民俗文化体验区、乡村田园风光区、年画商业交易区四大板块。

(二)绵竹旅游市场趋势及产业发展分析

以创新、和谐、集中发展原则为主线,抓住绵竹年画这一生命线,整合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创建“中国绵竹年画村”年画文化产业基地,带动了景区的全面发展。管委会和村委会首先紧密合作,分工协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景区开发,通过外来企业发展壮大景区,组织村民自主创业。

1.景区的发展带动了年画村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在景区从事年画制作、销售14家;餐饮、农家乐,农家居共100家;直接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和纪念品的销售,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2011年,通过专业合作社组织农副产品销售105万元,其它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乡村旅游就业人数占全村劳动力的比重是58.84%。景区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苏州援建和政府资金扶持,景区首先解决了基础设施配套。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年画企业,引导当地年画从业人员加入企业,或者将村民制作的年画通过企业进行销售,整合有限的资源,做到规划引导、技术创新、法制保障、人才支撑、品牌引领、产业集聚、开放带动,景区的整体规划为引导企业按照规划的要求开展经营活动,在年画屯和年画街坊形成年画产业园区。

积极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年画村景区的发展,年画村由村两委搭平台,成立了健全种植和世鹏养殖专合组织,带动全村村民积极参与到景区的建设发展中,大力发展农家乐、农家居等第三产业。通过把年画历史融入到景区开发建设中,丰富游览的内容,给游客以传统文化熏陶,扩大了景区的影响力。2.当前绵竹规划区内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并设工业园区对未来规划区服务业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成德绵区域一体化发展,使绵竹与成都、绵阳、德阳联系更加紧密,基础客源市场进一步扩大;区域交通条件不断优化,面临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但还存在旅游项目还较为单一;配套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商业、地产业等其他相关产业发展较弱的问题。

(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改变惯有的思维方式,将传统文化利用向走文化竞争之路转变,实现旅游文化资源的有形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清晰思路是贯穿文化资源优势到文化产品优势再到文化产业优势这条主脉,全面提高旅游衍生品的档次,建立良好健康的旅游文化发展支持系统,达到文化产业意识的超前化、文化消费的规模化、文化资源开发的市场化、文化旅游产品的系列化。大力推出旅游专线,设计合理化旅游线路的结构顺序。

1.年画村旅游的同城化时代:十二五期间,成都经济区将加速构建以成都为中心的成德绵乐同城化战略,随着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德绵高速路复线的建设,德阳将步入半小时经济圈。自德阳融入成都经济圈的开端以来,就标志着绵竹年画村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国家主体功能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功能区域;年画村作为龙门山的山前地区,具有成为龙门山生态旅游功能区的外拓区和桥头堡的机遇。在生态脆弱和自然灾害危险性大的地区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的政策控制下,龙门山生态旅游功能区适时而生,作为国家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龙门山开创了我国建设旅游主体功能区的先河,功能区先已进入启动建设阶段。3.成都经济区的旅游业发展必将要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道路,形成主题互补、功能互补、产品互补的旅游产业区格局。年画村有望成为成都经济区成德旅游合作区,古蜀文明从山地部落到都市城邦的过渡区。4.中国年画乡村旅游以年画文化来包装休闲农业,提供乡村独特休闲体验方式,成为乡村景区、农业经济与城乡要素整合的平台,成为乡村农业、文化、休闲等产业整合的典范。打造三大国字化品牌。旅游品牌表现为以年画文化和乡村旅游为特色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化品牌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园;度假品牌为以非物质文化和农业景观为特色。发展成文化旅游、乡村度假、产业孵化基地,通过它来带动成德绵旅游带的发展,推动成都经济区旅游目的地建设。5.形象定位,年画村是龙门山麓最美艺术村。它依托龙门山的知名度和未来发展愿景,提升年画村对游客的认知度和吸引力。形成了色彩斑斓的乡村风景画,规模成片的农业景观。田园诗意的乡村风情画、林盘栖居的村落景观,千姿百态的乡村风俗画及丰富多彩的年画景观,构成别样的乡村形态。6.功能定位,进行年画体验:突出年画的观光体验功能、面向中高端人群,打造中国第一个以非物质文化为主题的国家乡村旅游区。打造由乡村度假、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四川最美的乡村旅游。结合年画景观和生态农业的产业特色和景观,丰富艺术度假内容,打造川西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乡村艺术度假旅游区。7.孝德新城的功能定位,年画村与孝德新城相距4公里,孝德新城是年画村的综合服务接待基地、大型节庆活动场地、未来作为产业发展延伸用地,提供餐饮、住宿、工艺制作、度假等功能。产业定位为由旅游业、年画文化产业、有机农业、旅游地产业等四大产业组成可持续地、可循环的近郊乡村产业生态链,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8.产品定位体现在年画体验与乡村度假旅游区。依托年画文化+农业资源的乡村主题度假地产品档次:大众乡村旅游产品、专项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中高端文化度假产品。突出绵竹年画的独特工艺和乡村农业景观。休闲度假注重突出年画文化新业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度假产业。会议会展方面要引进世博会的南非展馆和其它地区的年画精品馆,构建非遗博览中心。9.市场定位是按客源地划分为基础市场――成都经济区游客;主力市场――成渝两地城市群游客;机会市场――到四川来旅游的外地游客。进行“四化”升级,地集约化是将农村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本,从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化为高效集约化利用。从现在单一型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为立体化的城乡综合产业区。乡村景区化是从景观与功能比较单一的自然农庄发展成为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社区参与化是从公司经营转化为社区高度参与的联合经营与当地村民形成利益共同体。

(四)典型农业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

1、生态旅游中的观光农业

观光生态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合二为一的新兴产业,是以农业为载体的新兴旅游业。既有农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也有旅游接待服务活动。既具有农业生产的基本功能,又有游客提供观赏服务、品尝服务、务农服务、住宿服务、疗养服务、购物服务、度假服务的功能,生态农业旅游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旅游提升农业价值、促进产品就地销售;农业为旅游构建景观环境和特色吸引力。人们在反思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时,往往关注传统文化的一些理性和可取之处。绵竹政府规划以高科技农村观光园作为旅游主体,设置了吸引周边市县镇的游客在不同季节来体验观赏、采摘、休闲游玩为一体的旅游项目。2013年清明踏青的游客人流如织。

绵竹年画村利用乡村旅游发展契机,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兴建农业高科技园区,鼓励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打造食用菌、有机土豆、黑鸡、草莓、放养土鸡等优质农产品种养殖基地:积极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布局,促进优质粮油生产基地、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仔猪生产销售基地、蔬菜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稳步发展。莲藕产业及经济果园项目:总投资1960万,占地1000亩,年实现经营收入16000万元,年利润总额预计1250万元。目前建成规模30亩,分别是桃园10亩,梨园10亩,葡萄园10亩,投入资金达100万元,带动农户90余户。生态家禽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265万元,占地规模:80亩,建设后效益:年出栏肥猪1500头,年实现经营收入414万元,年利润总额预计249万元。2010年9月该项目的各项硬件设施全面竣工并正式启动,现目前存栏数150余头,实现经营收入45万,带动农户110余户。水产养殖项目:总投资680万元,年实现经营收入430万元,年利润总额预计320万元。目前建设规模80亩,投入资金200万元,已带动农户80余户。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占地规模:80亩。年实现经营收入100万元,年利润总额预计58万元。草莓种植10亩,截止目前已投入资金50万元,其中草莓亩产达2000斤,截止今年5月实现销售收入60万。带动农户140余户。

2、子项目策划与实施

⑴年画文化休闲体验区:游人集散中心年画广场、游客管理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年画统销区、年画定制服务区、年画自营服务区、乡村陈年旧物集市、年画艺术涂鸦墙、年画沙雕、亲子活动区、年画艺术教育培训基地。乡村游艺园乡村婚俗、乡村戏剧、乡村动物乐园、乡村民俗展演、年画皮影剧场、忠孝文化园景观喷泉、游学体验园。年画创意研发基地:大学生文化创意园、动漫年画创意基地、年画时尚创意基地。年画博览中心、年画创意产品交易中心。年画新工艺作坊区创意管理中心、年画工艺生产基地、中国年画影像制作中心、年画工艺传承基地。社区艺术培训中心:企业会馆会所商会俱乐部、独栋奢华办公群落、文化奢侈品总部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技农业基地、传统农业基地、有机葡萄园、有机蔬菜园、有机农业租种体验中心、景观农业基地。乡村休闲娱乐服务区游人集散中心。乡村滨水湿地休闲带近期:滨河湿地景观、日月风情湾、马尾河休闲水街、水上运动区。农民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培训基地。九龙镇农业生态示范园、滑草场就很具代表性。

科技农业基地保健蔬菜园、世界珍稀果树园、奇异瓜果科普园、农业科技博览园、森禾茶梅园。景观农业基地四季名贵花卉园、薰衣草园、香草玫瑰园、红叶黄连树园、花卉苗木迷宫、红梨蓝梅园、绵竹园。传统农业基地稻作共生养鱼区、桑基生态鱼场、油菜花基地、乡村农夫体验基地。汽车营地区帐篷营位、拓展活动地、度假木屋、汽车之友俱乐部。乡村主题酒店室外健身运动场、室内康体馆、四星级乡村主题酒店。文化艺术社区SOHO社区、艺术家村落。乡村安居社区、乡村低碳生态木屋、文化养心庄园。乡村休闲娱乐服务区、游人集散广场。乡村美食区、野奢生态宴、乡村音乐美食节。

⑵绵竹立足农业文化的原创性和民族性,培植发展农业文化旅游的“黄金走廊”。在管理上引进调节机制,对产品经营区进行导向性的调节,使农业文化旅游真正“特”出味道来。打造全景产业链,推动农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将创意、产品和市场有机连接起来,大力发展与旅游专业市场关联度紧密的旅游品制造业集群,开辟农业特色产品销售区专业销售中心。

⑶保护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农业文化旅游创意产权保护和推进文化旅游产权改革,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竞争优势。创新管理机制、养育创意产业的文化锐气,实现创意的市场价值,健全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与功能设施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广义创新系统耦合。

⑷生态旅游模式的的设置与功能分区。生态旅游指的是以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为取向进行的旅游活动。休闲观光农业文化旅游是为了满足人们在节假日回归自然的新兴的旅游项目,体验农业生活的文化旅游。通过对乡村风貌的改造整治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栽培推广,将年画文化、农业景观、乡村风光、江河水系等四大资源有机整合,构建乡村载体、年画灵魂、农业血脉等三位一体的乡村产品体系,打造出四川唯一的年画文化与四季花果交相辉映的乡村旅游区。把年画文化和农耕演化成为时尚的主题农庄休闲方式,把每个主题农庄与周边的有机农业、特色农业、景观农业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三区两核一带一轴。年画文化创意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乡村滨水休闲度假区,两核为年画文化休闲体验区、乡村休闲娱乐服务区,一轴是中国年画景观轴一带乡村湿地休闲带、假期生活方式。

(五)旅游产业资源开发“品牌优化”

1、年画节的感召力

节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是有效的促销手段。旅游节庆是综合表现区域旅游文化特色的最佳载体,它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绵竹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年画节”, 每年从2月1日至21号为年画节时段,在此期间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的热情参与,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时兴的民俗活动,年画节体现了脉承性、时代性、氛围性、程式性及社交型、综合型、经济型、竞技型的特征。以节庆带动年画交易,活跃了年画市场,同时也带动了其它商贸交易.

2、重点建设旅游项目

在全面分析旅游文化产品格局的本地旅游文化资源赋存状况的基础上,考虑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文化项目,实施跃新发展战略,构建旅游文化产品体系需从立体开发的角度推出一系列可行措施。旅游文化开发部门可与当地事业单位联合建设展示区域,应将文化思想贯穿在从业者思想之中,政府职能部门应将旅游文化宣传纳入对外宣传之中,在外贸的活动中审时度势地进行促销,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绵竹旅游要加强统筹性和整体协调性,良好的经济效益应在科学统一规划指导下进行。震后苏州投资4.8亿元援建中国绵竹年画村,统一按照四川民居风格与江南水乡风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打造,采用年画上墙的方式,将三国故事、二十四孝等六大主题表现在农户的院墙上,年画展示馆、民间年画作坊、引景入口、年画湖广场,景观年画大道为创建中国年画产业示范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

3、绵竹年画的衍生品既突出文化的传承性又具创新元素

既注重了产品的创造者又看重使用者,是一种活化的、生动的。突出本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旅游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中保持原生性和观赏性。

(六)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升级”

对绵竹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首先要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满足旅游者对文化旅游的消费渴望;二是保护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与环境,建立乡村民俗资源保护体系,完善自我调节机制。保持乡村民俗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改善乡村民俗旅游增长的质量。通过发展乡村民俗旅游来不断满足乡村居民对生存、就业、教育、休闲、娱乐、卫生等方面的需要。引入标准化管理体系,提高乡村民俗旅游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

建立乡村民俗旅游发展的保护与保障机制,制定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传统文化传承功能内涵及文化发展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逐步积累和规范化的,并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形态。采取分级、分期开发的原则,优先建设重点项目,加强和提高“文化修学旅游”、“生态旅游”、“参与性休假观光旅游”的能永续发展的意识,注意目标市场对旅游资源类型的需求,实现旅游资源合理化分配。在文化艺术带动下,突出生态旅游的特色,不断完善和优化产业结构,查检当前存在的缺漏,合理有效地配置旅游产品结构,达到产业升级应该用各产业的产出的数量对比指标及各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比较上说明产业结构情况。产业升级应表现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三、共建旅游网络系统,实施区域联动战略

现在的绵竹正在实施城乡一体化、产城一体化、文城一体化的战略,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企业之间合作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增强整体旅游产业的竞争力,需要某一种环节的供应商牺牲自身的利益,产业链是在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重组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强投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要素完整,产业链本地化与经营者共生。绵竹并没出现“飞地”情形,其乡村旅游,能够从主题、地格与氛围三方面塑造与维持着原汁原味的年画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