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些年,国家与社会各界愈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数高校均已开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在建设积极心理健康体系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学生具体发展状况,明确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逐步完善与健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现阶段国内高等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自21世纪以来,伴随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兴起和广泛运用,诸多心理学研究者与工作者以高校育人目标、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为基准,牢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点与重点,建设完善且科学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致力于探索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积极心理健康工作模式,使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健全自我人格,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的困境

(一)过度关注心理消极问题,忽略学生积极品质培育现阶段,多数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普遍采取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兼并的被动化教育模式,将关注焦点置于存在心理问题的部分大学生身上,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视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任务,而此种教育模式并不具备科学性,最终导致教育过程逐渐脱离培养积极品质的育人目标。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理健康教师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视作首要任务,仅注重学生的问题,而忽略了积极品质培育。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以增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举办讲座以及张贴海报插画等活动为依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此种以心理问题预防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致使部分学生仅关注个体存在的消极因素,忽略了个体优秀品质的挖掘与提升。

(二)心理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组织管理体系尚未完善近年来,国内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优秀人才匮乏,部分高校始终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有些教师在毕业后便直接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工作,其心理学理论还未达到深厚与扎实的程度,且部分教师也并未接受专业训练,所采取的心理疗法及咨询方式较为陈旧,无法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健康教师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均亟待提高[1]。与此同时,高校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属于系统化工程,需要高校各个方面共同合作,惟有各个学科互相渗透、充分配合,才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国内部分高校欠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并未构建系统性与相关性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仅是以心理健康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为依托简单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成效甚微。

(三)教师倾向心理问题解决,致使教育关系发生僵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在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理念,在广大师生群体内心深处根深蒂固,这对教育成效提升以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具有反向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以及心理健康课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主体,而学生则作为受教育对象接受各教育主体的心理疏导与理论灌输。多数教师将问题解决视作核心教育目标,借助心理疏导与辅导咨询等方法解决部分学生在心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但是,部分学生因为担忧被其他同学过分关注,通常不愿积极主动地向教师咨询与自身有关的心理问题,对于心理疏导和辅导咨询亦会产生抵触与排斥心理,教育主客体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难度,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最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从整体上效果欠佳。

二、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兼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及心理问题解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等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目标表现在培养学生群体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帮助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两个层面。只有兼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及心理问题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本质上获得提升。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层面,学生个体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重视、关注积极品质养成,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要直面困惑和问题,并积极解决。因积极的体验对积极品质培育具有正向影响,所以大学生在校园生活当中要主动参与可获得积极体验的实践活动,以积极体验的不断积累为依托推动积极品质培育。基于教师视角而言,教师要将积极品质培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中,不断更新教育手段,不仅要注重部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还要致力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协同发展,全面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基于学校视角而言,应重新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引导,对教育目标加以整合[2]。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相对于仅解决心理问题而言更具现实意义。因为积极心理品质有着预防及治疗的功能,只要学生能够积极发展,充分激发其内在积极因素,必然可规避心理问题的出现。学校把积极品质培育置于教育目标体系的重要位置,可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实现其育人价值。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以个体专业技能与高尚人格教育、引导学生,以自我良好素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三观、素质与品行进行积极影响,明确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面向学生群体传递正能量信息,争做学生榜样。部分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教师并不具备夯实且深厚的理论基础,心理咨询专业技巧和技能也相对滞后、保守,所以难以充分顺应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也难以真正感受学生当下心理状态,致使教师在具体咨询与授课过程中很难提升教育成效,所以必须丰富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加强其心理咨询和教育技能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与心理咨询室教师,应提升个体专业素质,着重培育个体专业技能,积极学习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展的新方向与新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学习与掌握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逐渐从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深入到实践方面,使其在具体教育活动中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消极问题,所采取的教育和治疗方法也应具有积极性,从而充分呈现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除此之外,也要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的工作态度。从学校视角出发,校领导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在充分体谅教育工作者辛苦的基础上,也要深入了解其心理诉求,优化工作环境,从经济层面为需要照顾和关怀的教师给予支持与帮助。高校还要把积极因素融入教师教育工作中,深挖教师积极力量,强化教师积极感受,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长远发展[3]。

(三)有效拓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一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与各科教学整合。在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价值,促进多学科互相融合渗透。教师应在课堂教育中创设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并借助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等方式,促进学生们积极思考,在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当中,有效完成相应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众所周知,外在环境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且对学生而言,校园生活是最为直接的外在环境。所以,着力建设校园文化,对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潜在驱动力。诚然,校园文化隶属高校隐性课程体系的分支,不但对学生心理品质具有无形影响,而且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也有直接联系。因此,在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过程中,重视校园文化构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第2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1.1积极心理学

它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激发个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提倡提升个体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视角的转变,也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1.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2008年孟万金教授出版著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国内研究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头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力求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教育相融合,主张开发心理潜能、降低负性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从而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孟教授将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列为以下十四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2高校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1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招生人数和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在不断增加。同时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失业人数不断上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校大学生贫困比例越来越大。据调查,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15%~20%,特别困难的学生约为5%~10%。经济贫困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譬如社会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问题、健康状况问题等等,这些由贫困引起的连锁反应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当前高校学生经济水平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部分贫困生产生自卑、焦虑心理,甚至有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行为。

2.2积极心理特征

通过对国内学术期刊中的论文进行分析,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特征、产生的根源以及帮扶策略。其中2008年之前对心理特征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忽视了积极的一面。2008年之后随着孟万金教授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向有了转变。由过于强调负性情绪的评估转向正性情绪的评估,由研究治疗对策转向塑造个体内部系统的各项能力、锻造积极人格品质方面去发展。只有强化积极心理,抑制消极心理,才能全面塑造高校贫困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超越维度(心灵触动、希望与信念、幽默风趣)、情感维度(感受爱、爱与友善、社交智慧)、人际维度(真诚、勇敢坚持、热情)、公正维度(团队精神、正直公平、领导能力)、认知维度(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思维力)。发展得最好的五项积极心理品质为心灵触动、真诚、团队精神、爱与善良、希望信念。具体而言,即高校贫困生更加真诚、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热情高涨、更加克己。这些积极心理特征促进他们人格完善,促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崭露头角。

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发现并鼓励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贫困生正向的主观体验,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从工作形式上来说,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团体辅导为主,个体心理咨询和其他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为辅。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

3.1从主观层面来说,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具有乐观积极心态的人常常会在生活中或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有积极的评价,以提高快乐感水平。他们对环境的解读倾向于积极乐观的方向,也就是在环境出现积极变化时,他们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感,而当环境发生消极的变化时,他们会主动消除沮丧感。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贫困生并不是遭遇到消极恶性的事件,而是体验到了消极恶性的情绪。他们并不缺少快乐开心的事件,而是缺少体验快乐情绪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例如心理健康讲座、团辅活动、读书会活动等,帮助学生及时检验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进行心境调节。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悦纳自我,从而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

3.2从个人层面来说,宣传积极的心理品质,培育感染更多的贫困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人格完善是个体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它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贫困生的人格中积极特征难以主导,消极特性比较明显,要达到人格完善就需要个体对成长有确定的方向,并规划自己的最佳人格组织。一方面高校要培养、教育贫困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的自觉意识、探索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为贫困生展开更丰富的课外生活领域,加大力度深挖贫困生中优秀的典型,树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优秀榜样。例如通过组织“励志之星”的评选活动,印制事迹宣传手册等等,通过交流让更多的贫困生能够增强自信,并且学习接纳更多的正能量,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贫困生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贫困,面对大学生活。

3.3从群体层面来说,构架积极的组织系统,形成团体激励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3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疲惫不堪成为众多年轻人生活的主旋律,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出现,人们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开始从心理安全转变为对疾病心理或不健康心理的关注,从而忽略了人们的正常心理状态,导致了消极思想的广泛存在,而很难轻易地进行调节并转化为积极思想。这与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条件有关,在经过了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国家的人民身心备受摧残,对于生活的信心严重不足,甚至有的人不知道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现状,只是一味地“坐以待毙”,通过可怕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阴影,必须要及时通过心理调节和反馈来解决,因此迫切需要心理学医师来医治人们受伤的心灵,然而这也对广大心理疾病患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一残酷现实,并尝试用科学积极的方式来调节内心,及早地从阴影中迈出来。总体来说,心理学教育理念的发展是经历了一定过程的,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而不断产生了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是当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问题,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体制决定的,也反映了教育的落后性,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高考或其他考试中,因此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等部门都不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导致了很多学生心理不健康,一旦受到家庭条件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就很容易自暴自弃,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2.实际行动落实不到位。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有的高职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也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和教育部的规定,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填鸭式”教学,机械死板,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不结合事例,也不给学生自由时间进行讨论和总结,这就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再加上很多学生从内心不重视这门课程,因此很难发挥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是教学硬件设施的不匹配,很多学校都花大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如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以及专业的学科实验室,并配备了先进的技术和教学设备,学生每天接触到的都是专业知识和考试要考的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持消极态度,完全不符合积极心理学的思维和理念。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它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与心理学导师的疏导和激发,在学习和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从而拥有强大的力量去支撑着自己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因此学校在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树立正确积极的心理学教育观念,毕竟当前很多高职生都是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不佳,且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而进入了高职学校,他们对学习和人生都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很难树立一个良好的目标,因而存在了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于此类学生更应当重视,要善于“因势利导”,通过恰当的事例不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扎扎实实,不断学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巅峰。

2.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很多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学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不重视,甚至有的教师都是直接从乡镇调来或其他部门临时充当的兼职教师,因此对于这一问题,首先应当提高心理学教师的工作门槛,积极引进素质较高且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时对学校的教师要严格要求,相关领导应定期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心理情况,鼓励教师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摒除“他是问题学生”这一观点,对所有的学生都应当一视同仁。通过这种思维模式和新型观念的建立,打造了师生平等的关系,学生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以积极的思想和心态从容应对,最终解决心理问题。

3.加强心理教育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

第4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综述;心理健康教育

Positive Psychology――A New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hen Hong, Song Yinghui, Gu Fan. Center of Mental Health,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Shanxi 71005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mistake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advance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Results There were empirical necessity and theoretical probability for the combin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nclusion Positive psychology is a new perspective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ising.

【Key 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Negative Psychology; Review;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视,发展较快,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健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并未实现。然而,关注人类积极力量,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却表现出独特的潜力,它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结合,势必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或思潮,主要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相似的倡导,具体内容包括人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满意度、快乐等;个体水平上的积极人格品质,如爱的能力、激情,潜能等;群体或组织水平上的积极的社会制度,如利他行为,礼貌等[1]。它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在这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的各种因素[2]。

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一个新的心理学科,而是将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以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在这一点上,与以往关注问题为中心,以修复会消除人类心理问题而达到健康为己任的消极心理学是相对立的,积极心理学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3]。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既有理论上的可能性,还有现实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

2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

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缘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境。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Seligman说过:“现在的心理学家们已经能够精确地测量和定义我们以前曾经很模糊的概念,如消沉、精神分裂症和酒精成瘾等,我们也了解了这些问题是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活过程以及引起它们的内在基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它们的心理学过程。不仅如此,我们也学会了怎样去克服这些问题……。但这种进步也让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我们似乎只学会了把人类从不幸或痛苦中拯救出来而不知道怎样帮助人类在良好的条件下过上幸福的生活。”

2.1 现实的必要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受到消极心理学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学生心理问题为焦点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进了一系列的误区。

2.1.1 从教育目标上看 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不平衡。实践中更多的高校注重心理问题的防治,而忽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2.1.2 从教育内容来看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广大学生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近70%~80%的学生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他们也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积极的心理品质而不仅仅是知道被动预防心理问题的方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即可,而是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才。

2.1.3 从教育机构的作用来看 高校心理教育机构更多的时候被视为“救火队”。恶性事件例如自杀一定与心理教育机构相联系,但是大多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表现却很少与心理教育机构有关,导致心理教育机构的功能出现偏移,工作内容缩小,方式单一。

2.1.4 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看 消极的价值取向以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中心,重点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价值取向的引领,缺少从根本的角度考虑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1.5 从教育的效果来看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而大幅度减少,反而恶性事件频发,心理障碍的比率逐年上升。

以纠正或消除心理问题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带来了教育发展的困境,难以更好地发挥本应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些误区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忽视对广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就从实际上削弱了学生预防心理问题的基础。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状态的关注视角却极大的改变了这一取向,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2.2 理论上的可能性――积极心理学进展和成果

2.2.1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回归,平衡了教育目标,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 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所有人的潜力发挥和生活幸福,不是把人的优点仅当作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而是超越这一层面,将培育人类的积极品质作为根本目标,有利于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积极心理学引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回归最终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培养积极的归属感、责任感,成为有社会能力和良好心理状态的积极的人。

2.2.2 积极心理学对每个人积极力量研究的强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要集中在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人,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而使人真正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这完全符合个体的发展需求。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在3个层面上有关积极力量的研究即积极情感、积极人格和积极组织的研究。这些内容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也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更有利于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功能。

2.2.3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地解释,并使个体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这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目标有较大的影响 与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一致,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使自己生活更美好的改变,积极分析自己的行为和观点、问题。教育的干预目标也因此成为宽容理性的面对问题和失败,并且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更加确信自己而不断的进步。

积极心理学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为心理健康教育摆脱困境带来了希望,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各要素和目标的整合提供了途径。

3 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的实现

积极心理学由于其工作目标与人性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它能使人与社会和睦相处,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会因为其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和培养而使校园更加和谐。那么,积极心理学该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与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的结合,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到德育教育体系之中,但是以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并没有实现其良好的育人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和干预目标的积极改变为手段,修改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价值取向,达到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

3.2 与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的结合,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培养积极情感和塑造积极人格为主要内容,营造促使学生积极本性发展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性内容为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认为尽管先天的生理因素不可缺少,但人格的形成主要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因此,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后天的积极体验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主要途径,特别强调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的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4]。从这一点出发,建议在目前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和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三级教育模式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6大积极品质,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福乐体验、自我决定性、乐观、自尊、自信、宽容、同情、慷慨、责任、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5],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更多地结合积极心理学的观念进行宣传,营造促使学生积极本性发展的环境,促进更多地人参加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来,通过社会、家庭、校园、院系、班级、宿舍的氛围和组织来影响每一个学生,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心理辅导和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加强积极心理学观点的引导,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例如将咨询中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相结合共同作用[6],或以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或者朋辈积极教育为主要手段,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使其在快乐和成功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

总之,在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而非完全否定的基础之上,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主要从主观层面,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3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现实的乐观态度和积极的人格特质。它营造一种能够促使学生的积极本性生长发育的环境,同时也是为其寻找一种为自己心灵中积极种子浇水施肥的方法和途径。

4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3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3(4):106-111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4]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4(4):120-126

[5]Siang-Yang Tan, 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 putting positive psychology into practice.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2006,25(1):68-73

第5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校园;实践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从1998年美国心理协会年度大会以后才得到人们关注的。十几年来,各个国家都从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实践教育活动从高校教育延伸到经济学,现代营销理念的培养也借鉴吸收了不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积极心理学,其本质在于内容的人性化,“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最终都是以研究人的幸福为最终目的。美国心理学协会前主席赛里格曼认为的幸福包括乐趣、参与和意义,这种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些年,我国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在现实社会中,人民的“幸福感”却有降低趋势,“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感受也在不同程度上蔓延到高校中,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因此,积极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适当运用,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面,我们就积极心理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实践和方式、方法展开讨论,希望能够集思广益,为培养新世纪青年才俊尽自己的力量。

一、润物无声,借助影视媒体的吸引力

高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多见,而且这种标题的形式也会让学生反感。似乎给人一种心理暗示,认为是因学生心理不健康,所以才需要进行配合参加的教育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创新活动方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为影视媒体资料丰富,选择余地大,可以作为我们实施教育的首选,学生也非常乐于接受。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多媒体的兴起,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有了更多的创新空间。据某媒体报导,《中国合伙人》《失恋三十三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青春》等国产影视剧在当代大学生中影响非常大,这些主题为青春、励志和成长的话题备受关注,剧中人物也为学生们津津乐道。这不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健康心理学教育资料吗?其中那么多的积极心理学因素,会逐渐在学生心理生根发芽的。我们学校通过官方渠道积极引导,在大学校内的板报上,展开讨论,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关注。之后,学校还组织了全校师生同观看了一部关于幸福的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非官方翻译或称《追求幸福》《追逐幸福》),并布置了全校大讨论的作业。这部影片虽然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比较简单,确是曾获得2006年奥斯卡提名最佳男主角的剧情片,由哥伦比亚影业发行。虽然,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也不影响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幸福”也许从来就不具有一个非常精确的定义。通过电影,通过电影中塑造的人物,这个男主角所说的话让人印象深刻:如果你问的问题我不知道答案,我会直接告诉你“我不知道”,但我向你保证,我知道如何寻找答案,而且我是一定会找出答案的。这里,浓缩了一个“美国梦”,与我们现在的“中国梦”有很多精神意义上的重合,也极具推广价值。学校通过广大师生广泛讨论,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无疑,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幸福不是虚拟的偶像膜拜,幸福也并非遥不可及,但也许永远不会主动来敲门,只有自己才能成为叩响幸福大门的使者。

二、网络推进,注重实践活动的感召力

随着科技的普及,在现代的大学校园,学生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上,各种软件五花八门。如果我们教育工作不占据这个良好的思想教育高地,将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大损失。经过抽样调查统计,目前学生使用最普及的社交软件是微博、微信、QQ等,一部分学生也在手机上网购买服装等商品。为了让学生能够吸取更多的正能量,学校宣教部研究开发制作了微信公众平台和并绑定了一个微博账号,公众平台每天推送一期新的图文消息,微博则转载并参与互动,前期通过学校宣传主动引导学生关注。由于平台所推送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很多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学习、生活方面的资讯,因此,推广工作比较容易进行。在内容建设上,学校宣教部与学生会以及各个兴趣团体紧密联系,经常一起研讨主题,力求新颖,力求别致,力求传导积极心理学。譬如,学校就一则社会新闻推送了消息:据大河网报道,马朝立十七岁时遭遇事故左小腿截肢,妻子高红娟有听力、语言障碍,但夫妇二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坐等救济,而是积极创业,谋划出路,他们白手起家开办了快递公司。后来,两人先后荣获2014年度全国“最美快递员”、某市自强励志“星青年”等荣誉称号。之后,他们还在自己取得一定成绩后积极帮助别人创业。原属他们部下的快递员沈鹏飞说:“他不像老板像大哥,我们都喊他老大”,如今,沈鹏飞也在马朝立的帮助下开设了快递分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这则消息通过微信、微博的发酵和推动,在学生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学生们讨论的热点不再是创业如何如何艰辛、现实如何如何残酷,而是积极地找路子、谈方法,对标自己的思想差距和行为差距:“积极面对生活,生活也会积极给你回报”“逆境,对于强者只是攀登高峰的一块垫脚石,而对于弱者却是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一条条带着丰富感情的评论如火似荼。这无疑代表了新一代大学生对自己和社会的全新认知,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三、成效对比,感受课堂互动的感染力

效果,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明。不容置疑,电子产品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副作用:比如越来越多的“低头族”“蜗居族”“宅男宅女”等等,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在加强校园互联网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当面沟通的教育。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技巧,丰富多变的教学内容,将积极心理学教学融入到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迷上课堂面对面的交流,让教学也产生一种“魔力”!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位哲学老师,在某次教学正式上课之前,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不太规范的圆圈,请同学们告诉他画的是什么?可以想象得到,对于这么抽象的图案,老师也没有更多的提示,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有人说是“地球”,有人说是“鸡蛋”,有人说是“太阳”,也有调皮的学生说“什么都不是,所有的回答只是一个想象”。老师问为什么?有同学说:因为快到世界地球日了,所以我认为您想告诉我们这个地球被人类破坏的现象;有同学说:鸡蛋是静态的,但是可以孵出小鸡,小鸡长大又可以生出很多蛋,如此不断循环往复,老师是想告诉我们一个生命轮回的道理;有同学说:连续阴天好多日了,今天放晴,天空上出现了久违的太阳,物由心生,这个圆自然应该是太阳的写意;也有同学说:老师只是随手画了一个圈,并不具备任何生命、物质的特征,因此它什么都不是,所有同学们的回答只是自己心里一个无端的臆测!老师笑了,他点点头,很诚恳地表扬了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还赞美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而后,老师说了一段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的话:其实,我画的是一个梦,我昨天晚上的做的梦,我梦到了同学们毕业了,离校十年以后,大家不约而同、意气风发地回到这里与老师相聚,你们在各自的领域积极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同学们围在一起,像极了这个圆圈!我不是天才的画家,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因此,我就画了这个“梦”的图像,希望你们能看懂!老师的话音未落,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的声声喝彩,也许不仅仅为老师的这次分享,更是为自己今后精彩的人生鼓劲加油。这一次简单的课堂互动,产生了令人惊讶的效果,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都安安静静听老师讲哲学课,同学们都被老师带进了那一片知识的海洋中。

结语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可以看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无需专门开辟严肃的课程,也许那样并不适合现代青年的心理接受能力。做一些新的教学尝试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我们心中有积极心理学的概念,通过大家多动动脑筋,多想想办法,不断地借鉴吸收,因地制宜地加强研究,就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子。我想,通过我们教育战线教职工的不断努力,通过暗示、传导等方式,给学生传递积极心理学,每日输送正能量,定能让我们的高校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饶丛权,曹蓉.积极心理学述评[J].安康学院学报,2010(02).

[2]杨集梅,柴洁余.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12(02).

[3]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第6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教育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64-01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为主,虽然学生课业压力大,在学校人际关系等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是仅仅靠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了,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可以看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治疗,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自己的心理防御比较脆弱,没有自信心而且遇到挫折就想逃避。自信的人是有魅力的,如果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话,可以让学生重塑自己的自信心,发掘自身学习优势,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实现。

一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首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

有研究表明,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批评为主鼓励为辅,如果是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会让他们有自卑心理,如果学生在表扬中长大,就会出现自信增加而且勇于探索和创新,所以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就是应鼓励学生,并且学生取得了好的成绩之后采用积极的语言表扬他们,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也不应该指责或者批评,营造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老师就应进行表扬。

2.明确主体,树立正确认识

人是个体,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所以学生也是千差万别的,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老师应学会发掘出学生的特质并且加以培养鼓励,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的美德存在,老师要做的就是要知晓他们各自的美德并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发挥,这样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自身的特质和美德就会被培养。

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一,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各学校要确立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

第二,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树立教师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影响学生。

第三,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活动课是目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主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也是青少年内在的心理需要。通过团体心理健康课,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体验团队合作带来的欢乐,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共识,使学生从别人那里获得支持和帮助,从而对自己的心理疑问有所感悟和认识,最终完善自己。

第四,个体心理辅导。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对个别问题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持性;培养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等性格特征。

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教育资源。

二 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育理论基础,因为之前的中国心理教育主要以教育为主,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很大,而积极心理学弥补了传统心理教学的单一与空白,突破了心理教育的局限性,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关注的是学生自身积极个性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如何积极地看待问题,如何学习生活。因为积极心理学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积极心理学教育创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于传统的心理教育来说,积极心理学可以说是一个心理教育的新鲜血液,目前学生课业繁重,学习压力比较大,传统的心理教育不能适应目前的教育形式,积极心理学关注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学会承担责任,让学生有更加健康积极的品格,面对学习更加乐观积极。

积极心理学调和了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心理学让心理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变成了一个整体,成为共同发展的两者,积极心理学让学生处在一个和教师平等信任的关系中,老师学会尊重学生,注意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

三 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虽然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学,但是并不是开创性的流派,无论是科学依据还是实证研究都很充足,所以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正确的,而且积极心理学在学校中的应用作用非常大,因此应鼓励学校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

参考文献

第7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只是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更主要的应是寻找并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品质进行扩大和培育,以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种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并适应现代社会的新观念。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它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二、以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需要

从我国的实际情況来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社会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已由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而逐渐开始进入一个和平的、文明的并且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我们已为关注积极创造了最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在这样的社会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活得更幸福。

2.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重视人的主体性及人的发展的相对完整性,它是面向全体学生,并关注个人,致力于个人全面发展和最大限度的发展,努力使个人身心发展达到最佳状态,潜力达到最大限度发挥的教育。素质教育和我国现行的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是完全吻合的。

三、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以广大普通学生作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重心

教育在于使人成人,其成人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纠正缺点,使有问题的人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人更具有生产性和道德性,即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三是对人进行鉴别,并使天才得到充分的发展。一种教育如果能很好地兼顾到这三个方面的任务,那它至少在理论上就是一种好的教育。

2.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塑造积极人格作为高校心理教育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强调从积极的方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把主观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流畅感和思维,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自我等等,他们更关注和挖掘个体和群体中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个体最大化地发挥出积极的品质,而不是消极地矫正心理疾病,这为理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了新视角。

推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施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在积极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关注来访者的积极品质,不仅可以促进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充分信赖,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而且可以给来访者树立起信心和希望,调动起其潜能,通过其自身的积极品质来达到心理健康,使自身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2)多渠道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包括学习心理指导、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性格教育、人际交往关系指导、挫折教育、爱情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性心理教育等课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娱乐、主题团队日、野营、拉练、军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训练,特别要注重快乐、尊重、感激、关心、赞赏、宽容等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在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自身潜能得到开发,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合作、会关心、会创造,能够承担各种风险、压力和挑战,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3.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强化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人性观和价值

传统的病理性心理教育模式下的老师一般都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使学生得到改变并生活得更好,但却不知道如何对待良好条件下的学生,更不知道如何使学生能够好上加好。教师的这种单一的矫治技能导致他会用问题的眼光去审察他碰到的每一个学生,最好的学生在他眼里也能被看到问题。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促使教育者建立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不断发展积极的情感,摈弃原有对人性的各种消极认识和评价,以及个人的好恶偏向,从而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更新观念,开辟工作视野,懂得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或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能够强化教育者具有这种理念:人性的积极因素能抵御和降低人性中负面因素的困扰;坚信个体发展所需求的不仅是终结痛苦,更期待充实美好的生活;承认和确信求助者与正常人一样,拥有各种良好的品质,通过咨询与辅导能发掘他们的各种积极品质和美德。教育者对大学生积极潜能和美德的坚信,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实现。

作者:张伟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J]. 大众心理学, 2000, 4. 

[2] 任俊, 叶浩生. 积极,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4, 33( 4). 

第8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军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90后”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105-02

时代在发展,心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的进步。现代军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这样一群年轻人身上有着蓬勃的朝气,有努力向上的渴望和劲头,而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又塑造了其比较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着受教育者的变化,军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进行一定的调整,积极心理学外向、积极的特点正符合当代军校学生的特点,其与军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效果一定是令人期待的。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这一研究开辟了积极心理学的先河,打破了以往消极心理学独占研究领域的现象。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1],研究中心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与积极心理学相对应,积极心理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一种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模式,它的产生,为心理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二、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军校有着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行事规范,进入军校学习的青年通常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青年学生群体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他们有个性、有主见、有追求,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有独立解决一些问题的欲望和能力;同时,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对于知识和进步都有着强烈的渴望,然而应对困难和失败的能力比较差,心理比较脆弱。学生本身的特质加上军校的环境因素,综合起来,就出现了军校新生通常难以适应军校生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现象,因而军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以上这些因素给军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目前军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还比较落后,缺乏时代特点,也忽略了当代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教育的内容上,也与当代军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相去甚远,心理教育工作并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加上军校学生的活动特点总是以集体为单位,个人的行动保密性差,所以面对个人的心理问题,军校学生总是难以启齿,再加上压抑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会使原本的心理问题严重化。除此之外,军校的心理教育以提高训练水平、军事素养为目标,因而呈现出比较生硬的特点,虽然体现了军校的特点,但缺乏了一些人文关怀,因而需要引入新的思维和手段,改进目前的教育现状。

三、军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一)加强心理干预,用积极的思维引导学生

积极心理学重视心理问题出现之前的积极预防,它强调的是人自身系统的各项能力的积极塑造,这种心理学重视的是人自身的闪光点的发掘和扩大。世界上的人多种多样,性格千差万别,然而不管是怎样的人,身上都会有勇气、乐观主义、毅力、洞察力等优点。作为军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就要对青年学生进行了解,在接触中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性格,挖掘出其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通过不断地积极引导,使得星星之火发出燎原之势,从而让学生自身的正能量克服心中的不快、阴影,从而自发地树立起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学习的渴望、对于进步的追求。

对于军校来说,进行心理教育,首先就要破除“出现问题再解决”的错误思路,一定要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进行干预。首先,领导干部、学生管理人员要积极与学生接触,在生活中了解其性格特点,掌握其思想状态,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保持敏感,争取在问题刚刚出现之前就能积极地干预。其次,要扭转对于当代军校学生的刻板成见,要正确看待当代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元素。比如一个学生可能比较活跃,大大咧咧,有的时候可能表现为不太服从命令,而管理者就要看到这一性格中有利的一面,可以请这类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从事组织委员方面符合其性格特点的工作,让其在管理中学会约束自己。最后,要不断激发学生个性中好的元素,让其优点闪光,这时的鼓励和夸奖是必要的,管理者应该学会多鼓励、多夸奖学生。

(二)优化治疗方案,以积极的方式鼓励学生

对于心理治疗的技巧,积极心理学的看法是:增强被治疗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这种治疗方式的思路与心理干预的思路也是类似的。积极心理学的策略有三种:灌注希望、塑造力量和叙述。面对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不应当将学生视为病人,也不应当从“修复”的角度开展工作,而是在“叙述”故事、事实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行事方式做出理解和反应,让其自己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观念,从而树立起对于生活的信息,增添对于生活的塑造的力量。

根据积极心理学,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从挖掘其自身潜能下手。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构建起认知能力,培养其积极的情感,从而认识和分析自己的情绪,从而对其进行有效调节;其次,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要帮助其完善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个性,帮助其学会自我放松和自我肯定;最后,要不断培养学生自身的意志,只有通过意志和自控力的培养,才能使得学生在面临困难和问题时处变不惊,能够拥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柔化教育理念,用积极的理念关怀学生

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环境适应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主张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结构等来促进心理教育模式的发展,同样,它也十分重视国家的法制系统、学校的小环境、班级的小系统的环境对于人心理的影响。

诚然,我国军校的学生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严肃的氛围和严明纪律的约束下,学生面对的更多的是命令和要求,完成不了就要受到惩罚,因此在学校内部,精神压力就比较大。加上艰苦的训练,远离亲人,师生情感交流又比较少,军校的学生管理就有些显得不近人情,缺乏人情味、冷冰冰。在心理教育方面,笔者认为,根据积极心理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柔化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方式,用积极向上的例子引导学生,而不是用反面的例子去告诫学生,多提好人好事,少举反例;在学习和训练中,可以多一点正面的鼓励,少一点批评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益处,这样为学生们的学习、训练营造积极向上的大环境,于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学生、教师之间互相影响,自然就能够做好心理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积极地关怀学生,体恤学生,让学生多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帮助,让寝室、班级中都充满人情味。

(四)丰富教育方式,用积极的取向引导学生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心理问题为主线,来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然而这样的方式并不适用于军校的学生群体。因为在军校学生的活动范围比较单一,并且大多数的时间都是以集体为单位,拥有的自由时间极少。如果去心理咨询室做个人治疗需要同相关干部请假,并说明请假原因。因此,这使得本来是隐私性的活动公开化。结果是当学生自感出现心理问题以及连带的一些情绪问题,诸如焦虑,痛苦,悲伤等,很少有勇气敲开心理咨询室的门,坦然地去面对自己。因为军校的特殊特点,严明的以集体为单位的管理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得到普及。但是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的有问题的个人,而是更多着眼于希望提高自身潜能的健康人群。在军校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仅仅占很少的比例,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属于适应问题、情感问题、自我发展的规划以及学习动机低等的一般心理问题。面对时程长,耗人耗力以及需要隐私保护的个体心理咨询来讲,团体心理辅导以它的趣味性、高效性、参与性高等特点更受军校学生青睐。

团体心理辅导和积极心理学有相似的理论背景,即人本主义思想。它们都是以正常人群为研究对象,并倡导发挥人的积极潜能在于预防而不在于治疗。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是模拟现实情境下的人际互动关系,因此个体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是处于一种动力系统,在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中相互推动和构建自我的健康人格。积极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一定的可行性。目前韦敏在关于《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干预实验》[4]的研究中表明,积极心理学领域下的团体心理辅导使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感受到了更多来自集体的关爱,和对人生有更清晰的目标,对生活有新的积极的动机,从而扭转了原来的悲观厌世态度。另外,由叶红萍等研究的《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的应用研究》[5]中表明,积极心理学领域下的团体心理辅导在提升高职新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良好的自尊水平以及主观幸福感方面有明显的效果。

四、结论

积极心理学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其中一些积极的因素是可以为我军校心理健康教育所吸取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为我们进行心理教育指明了方向。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看来,其中的一些观点尚未有确凿的研究、实验能够证实,因而在应用的时候,也需要有选择地进行使用和理解。总而言之,时代的进步带来社会的转变和人类心理问题的产生,因而不论在什么时候,心理学教育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且不断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高斐.中职生心理问题及干预方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李敏,贺玉梅.455名军医本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9,(6).

[3]王富荣,龚惠香.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比较与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0).

[4]吕建峰,冯正直,张兴梅,范娟,魏小琴.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0).

第9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解析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赛里格曼(Martin.E.seligman)倡导并发展起来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如果我们一味地去研究各种生活中的不幸,我们面临的任务也许就是成千上万的,到人类灭亡时都可能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过分关注人和社会所存的问题时,带来了两个问题。一、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二是限制了人自身正常的积极功能的发挥。我们在研究心理学时,不仅仅是研究人类的负面心理问题,还应关注人类自身或社会的积极力量,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

(一)主面层面―个体的积极体验

在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满足、满意、骄傲、安宁、成就感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了高兴、幸福、福乐和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则主要研究了乐观、充满信心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二)个体层面―积极人格

在个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特质和人格中积极的方面。积极心理学将人格的解释风格分为乐观型和悲观型。积极心理学在人格研究别强调心理学要重点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特别是积极力量和美德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包括智慧、友好、尊严和慈祥等24种积极特质。

(三)集体层面―积极的组织系统

从集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张创建积极的组织系统。建立起以人主观幸福感为目标的积极组织系统,强调家庭、学校、社会等这些组织系统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

通过对积极心理学三个层面的内涵解析,三个层面之间主旨分明、联系密切,形成了以塑造人的积极品质为主线的理念框架,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于人的积极人格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个体的积极情感体验是积极人格培养的主渠道,而个体积极的内外部动机是积极人格发展的心理动力。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意义

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的人性论,强调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有不断向上积极成长能力和需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的完善,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持。

(一)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传统的消极、病理学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解决大学生在校的心理问题为出发点,忽视了普通学生的大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防和促进都是使学生个体保持心理健康,但促进健康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是更有效的。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提倡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人,发现学生积极的一面,通过积极的引导,每一位学生能够运用心理学方面体验到对过去和现在的满足、幸福的体验和对将来希望和乐观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幸福感,积极适应社会,积极应对问题等来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停留在学生的问题上,这实际上还是消极心理学的模式,对于心理学教育的研究内容来看,都是重复研究学生心理问题现象,来提出对策,这已成为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提倡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提倡在研究中注重人的优点和积极的因素,提倡人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积极的心理潜能去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和方法。

积极心理学家们研究了在同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为什么有的人能保持自己,而有些人却成了问题人?研究发现只有人本身的积极特征(如:爱心、胜任、爱美、勇气、工作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等)才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工具。因此,要想预防学生出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教育学生的积极品质。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包括乐观、充满信心和希望等。弗雷德里克森的积极情绪扩展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通过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资源而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社会性资源等),这些资源趋向于从长远的角度,用间接的方式来给个体带来各种利益。具体来说,它能促使个体充分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多种思想和行为,特别是能产生一些创造性或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并把这些思想和行为迁移到其他方面。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倾向。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富有成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情景,增进个体体验和培养个体的自尊是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倾向的最主要的途径。三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事态度,如社会的正能量、人类之间仁爱宽恕等,让学生以积极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保持身心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三)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使同学们之间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在问题行为之间有充分的认识,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等在学生的主观体验上,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希望和生活满意度。把教育的途径不局限在课堂上,还可以在活动中、辅导员的谈话中、朋辈之间交往中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转变,树立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识理念为目标,科学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来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积极教育把重点放在促进积极上,而不是传统的纠正问题上,因此积极教育既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也是在理解传统教育之后对未来教育的一种重新定位。

(1)以人为本。积极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积极人性论的提倡者,它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并生活得幸福,也和我国当前小康建设目标是一致的。(2)培养学生的优点。积极教育不是把人的优点仅当做是克服其缺点的工具,而是把培育学生的优点作为教育本身的目标。传统教育过分致力于克服缺点的功能,克服缺点本身并没有错,但教育把自身的工作重点完全放在克服缺点上则有失偏颇。而且克服缺点有一个适当性的问题,一个事物总是具有两个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缺点都可以被克服的,有些缺点被克服了,与其相关的优点也就消失了,许多优秀毕业生毕业后成碌碌无为庸才就是这个原因。(3)全人类的教育。积极教育一方面注重对普通人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转向对天才的关注,使得我们社会的一部天才生活得更幸福也是积极教育的一大任务。

(二)树立以“积极意识”理念为目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不仅对传统的“消极”模式的教学带来冲击,其倡导的“积极心理价值”,强调有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能力,注重人格培养,已被广大的心理工作者所接受。对于学生积极品质的研究是以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研究中注重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正确理解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意识”,避免传统教育的“消极”的教学误区,创新和发展“积极意识”,促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三)科学构建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从实践教学来看,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首先要加强自我观念教育。学生不能正确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如兴趣、爱好、情绪、性格等,在人际关系中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角色,使学生能充分了解自己,能够接纳自我,悦纳自我,在自己的内心形成允许“我有不完美”,允许我有些“事情不能做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其次情绪教育。大学生的情感丰富多变,会影响到学生生理和心理。引导学生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世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以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为主的社会性情感,深层次理解真、善、美,为社会更多的去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