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品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人才;能力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职能机构,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参与学习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学过程中要把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训练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转变观念,改进教法,建立创新思维前提
传统的教学观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把知识看成是能解释过去、支配将来的一成不变的真理,这样就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死知识的储存器。而走上社会,学生面对现实,形形、方方面面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法面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被动获取知识,而是应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去发现奥秘;不是只会解答一个个书本上的习题,而是掌握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现代创造教育观认为,现成的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自然发展的过程。简而言之,学习并不是目的,而是认识科学的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的手段,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科学的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二、加强学法指导,创设创造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创新思维
传统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忽视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传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个性及创新思维难以得到发展,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而使其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得以发展。要更新观点,加强学法指导,备课要备学法,上课要用佳法,辅导要教新法,小结要讲学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引导创新思维。
启发和激励学生产生浓厚的创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也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的性格来说,其中后来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了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这些都启发我们,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创造兴趣,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要培养,求知欲要早期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性的欢乐”,增强创造的激情和信心。所以,教师教学要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创设情境,或音乐、或道具、或悬念、讲故事、或以饱满的情感颇具感染力的语言……巧妙地贯穿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未来世界奥秘的动机,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改善师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开展教法讨论,激活创新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提供最大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充当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和教学活动的评判者,而是在民主的氛围中,处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上,共同获取新知识,谋求发展。当然,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放弃做出最后决定的职责,不意味着放弃一切的规范和纪律。恰恰相反,他坚决反对一切以此为借口的极端自由放任主义,教师善待学生就是善待自己,善待学生就是撒播无私的爱。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展开讨论,这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的过程实质就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犹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对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讨论,实验过程优化的讨论,实验误差分析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拓展思维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促进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进而发现真理。好奇心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而起思,疑而生变。让学生学会创造,敢想,敢说,敢问,努力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巴普洛夫曾经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因此,我们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大胆质疑,喜欢寻根问底,敢于言别人未所言,敢于做别人所未做。如伽利略因对教堂内的灯质疑,研究出了单摆定理,瓦特因对蒸汽推动茶壶盖好奇而质疑,发明了蒸汽机等。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创设疑景,如设置悬疑、演示实验等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要目的明确,科学合理,难易适度,小而具体,新而有趣。同时对书本上的知识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向知识权威挑战,引起学生疑窦,常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这样,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在白热化的思考中迸发而出。
五、重视发散思维,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全世界都在争论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学习怎样思考”谈的就是进行思维训练问题,而尤以发散思维训练为最重要。那么何谓发散思维呢?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它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提出超乎寻常的新观念。思维的独特性不仅代表了发散思维的最高水平,更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甚至异想天开,思维迅速向各个方向发散。
实践活动可以是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的专项实验,可以是观察式的见习活动,也可以是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可以使学生重温科学探索真理的历程,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和探究能力。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以培养敏捷的创新思维。
六、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创造个性,宽容学生过错,保护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奴性永远不会有创新。“人的个性不仅是一个区别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也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体现。人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也即是个性表现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善于发现学生潜在素质中的外在特征——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信他人意见,喜欢求异,意志顽强等,给予及时肯定,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创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探索质疑状态,大胆想象,多向思维,主动认识新奇的事物,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发掘自身内在潜能,进而产生勇于探索、不怕挫折、不断创新的强烈愿望。
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熏陶,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环境,使创新素质生成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错误,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少当裁判,多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浸润着一种创新个性,可以极大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锻炼其创新能力。实践表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靠后天培养。因此,我们必须牢牢地把握新时代的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开展创新思维训练,善于在教育过程中营造民主、自由的氛围,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我们处在新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改变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思维,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都始终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大胆创新,不畏艰险和挫折,把他们培养成为各个行业、各种类型的创新型人才,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科技强国而奋斗。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素质;多元化;实践平台
1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1.1 大学生创新素质
对于所谓创新,《辞海》中的解释是:“‘创’是首创、创始的意思;‘新’是更新和改造的意思。从本质意义上可以把创新理解为个体为达到一定目的,创造某种符合社会或个人价值需要的具有独创性产品的行为。而创新素质则是指主体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所获得的、对创新活动开展发挥关键作用的基本品质。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其创新素质,就是指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实践等教育活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对创新活动开展发挥关键作用的、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特性。
1.2 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这是大学生能否独立进行并完成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其将会对大学生及其今后人生产生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和取得新成果的创新性技能和创新性思维的基本能力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创新人才应具有素质包括有:积极进取和不断开拓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强烈责任感、较强的创造力以及适应力雄厚扎实的知识基础、个性丰富多彩、较好组织、协调能力及较强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据此,大学培养的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与创新能力等。
首先,创新意识是是指大学生不安于现状,在面对未知世界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探索的冲动和欲望和创造前所未有的观念或事物的动机,在我们的传统的应试的初高中的教育模式下,进入到大学学习阶段,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重新被激发,被唤醒,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树立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一种不断求新,不迷信权威,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探索新规律、新方法的精神;是一种勇于提出新方法、新观点、不断进取、革新、发明创造的意志、信心和勇气。
创新思维是一种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求异性和活跃的灵感,它是指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用新思路、新方法进行新的思考,发现新的关系、寻求新的答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观念和新事物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其贯穿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在创新活动中,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离不开创新思维。
创新知识指的是丰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最新的专业知识。创新活动过程中,时常会涉及多学科的理论与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大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与合理的知识框架。而创新能力则是提出新思路、探索新事物、创造新价值的能力,是人们能够顺利、有效完成创新活动最重要的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和创新知识等各种素质在创新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
2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普遍问题
2.1 对学生学业评价更多的侧重课程基础知识的考核和评价,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考试体系与学生评价体系,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不科学,会束缚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从现有的、最普遍的考试看,考试模式甚至考试题型单一,过多的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学生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秀与否,让学生延续初高中古板的应试思维,而体现学生的创新素质与能力方面偏弱,考核标准单一,不利于特殊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创新人才发展在大学的示范作用。
2.2 大学校园制度的创新激励制度不健全
大学校园制度设计和实施缺少对师生创新激励的影响,校园制度文化在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创新保障不够。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一味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逐渐习惯了以按部就班的方式去学习,只要考试成绩好,就能得到老师和学校的肯定,而辩证的、批判的去看待新知识、新问题的思维方式难以形成,导致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创新的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在教师方面,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与晋级的相关制度和不健全的创新激励制度导致部分教职工缺乏工作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发挥积极性来传授知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3 学生创新科技社团缺乏有力的扶持
创新科研活动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载体。但是许多大学社团活动的开展大部分局限在娱乐活动的层面,而由于缺乏指导和扶持,学生创新科技社团发展乏力。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大学没有充分意识到以学术研讨、科研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社团的建设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因而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不力; 第二,高校里学生活动多是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即使有专业教师参与辅导一些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其也未必将其看作是自己的工作职责,因而专业教师参与相对较少且介入深度不够,以致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缺乏有力度的扶持。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人格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神,发掘创新潜能,弘扬主体精神,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今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使命。数学是一门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称作创新精神
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是单纯知识的灌输,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了解决问题的思维。
教学中应提倡学生问问题,引导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和分析,不依常规、用新颖的求异思想和方法解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学生创造良机,鼓励学生对教师、对书本提出质疑,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同时还要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让学生来充当直角坐标系,每个学生弄清自己所代表的点的坐标是什么,自己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的点坐标是什么等等,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问题意识,从而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主要是学生创造想象思维。数学学科的本质就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思维活动的教学,有目的地引导思维的发散、收敛,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新,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已的独到的见解;活,要求在思考问题时,思路要宽,不要局限在某一点、某一面上,思维不应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做到在广阔的背景下,沿着多条路径思考。同时还要求在理解、表达时,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要活,不囿于思维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新”与“活”,可以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例如关于函数的一道题:一段折线上有几个已知点,写出函数的一些性质,这道题可以由学生随意发挥没有固定的答案,让学生探索创新,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思维。
创造思维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思维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激发和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大胆地想象,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拘泥于教材,不迷信“标准答案”要敢于“钻牛角尖”,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走反面”,保护创新欲望,开发创新潜能,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人格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条件。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能自由的发表意见,能按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下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的高架子,勇于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喜欢每一个学生,课堂重鼓励多表扬,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也要大加赞赏;即使他们有些失误,也要热情鼓励。为学生付出真挚的爱,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也就有了动力的支持。教师要对学生新奇的、富有创新的想象要给予支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中发现问题,提出见解,不轻易地否定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创新的环境,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的见解,易于表现出学生的想象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而且使知、情、意等整个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然儿童心中探求新知识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然儿童心中探求新知识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的。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让学生想象丰富,积极探索求异,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突破习惯性思维,以培养思维品质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我们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在教学中,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凭自己的感受去产生联想,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由地去求异发散,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种可能性,引导各种答案。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既有效地训练了发散性思维,更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出创新的关节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就能让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四、让学生展开想象,激活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环境;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97-0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学术的日新月异,人类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高素质人才,致力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语文学科责无旁贷,许多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众所周知,学生的创新思维受环境的影响最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培养的两个基本条件。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新思维。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同时我们还应该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这就告诉我们,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确定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课堂上,教师绝对占定讲台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满堂灌越严重。评价一节课的优劣,着重依据教师的知识拥有量,自我表演的精彩度来衡定。课堂里,过多的是教师把自己单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教参内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似乎只有细讲,学生才能领悟,不讲全一个知识点都放心不下,面面俱到,不留一点余地给学生。
3.在教学环节中以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训练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教学过程
“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数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指人们通过对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探索新的现象和规律,产生新的思想、概念、理论、方法和成果的一种思维方式。
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水平。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道破了教育活动的真谛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发展人的创造能力,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为使我国立于竞争不败之地,必须培养一批能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勤于思考,不满足现状,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型高素质人才。
培养创新思维的主要渠道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教师要转变观念,精心备课,要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一、营造气氛,活跃课堂――开拓创新思维的新天地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以“师道尊严”为主,学生缺乏向权威挑战的勇气,不敢突破常规。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必须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使课堂上充满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气氛,以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各种形式,千方百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在行动中得到知识,容许他们出错,并在失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地完善思维方式,从而增强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的信心。
二、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条件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是关键。摒弃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旧观念,确立创新教育的学习观、人文观、学生主体观、教学民主观等现代教育的新观念。教师必须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力求具备获取教育教学新的知识、方法、信息的能力,发现并解决素质教育实践中各种新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开拓创新,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就要做到“五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主宰”为“主导”;变重“知”轻“能”为“知”“能”并重;变经验型为科研型;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变“授人以鱼”为“授之以渔”。
三、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起点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丰富想象,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
想象是根据头脑里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通往发现、创造的桥梁。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通过实物或直观教具,为学生提供直觉感知和获取想象的源泉;要用形象化的语言为抽象的问题设计具体模型,丰富想象;要联系实际,积累表象,为学生想象创造条件;要鼓励学生观察研究事物,引导学生想象。
五、纵横变通,拓展思路――培养创新思维的桥梁
“变”是数学的特征,因为“变”,才铸就了数学王国五彩缤纷的迷人色彩。“变”能产生惊讶,诱发思维,实现创造。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法,采用逆向变换、类比变换、延伸变换、组合变换、设障变换等。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变更思考角度,变换思维方式,扩展思维空间,把他们从常规的模仿方式下解脱出来,打破呆滞的思维定式,创造思维的独立性和求异性,把问题在可能范围内向纵横方向引申、扩充。
六、激疑问难,深入探究――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牛顿说:“没有大胆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宋代学者张载说:“有不知者有知,无不知者无知。”“疑”是学习的需要,思维的开端,创造的始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发问,敢于标新立异,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带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项宏伟的工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邦耀.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教学通讯,2000(8).
2.张以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尝试.山东省荣成市第六中学论文集,2004.
3.任樟辉.数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李红婷.数学创新教育中的教学原则探微.数学通报,2001(3).
5.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一个人什么最重要?容貌、财富、地位?错。一个企业什么最重要?资本、利润、财产?错。一个国家什么最重要?gdp、核子武器、宇宙飞船?错。看得见的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很容易得到,最重要的往往看不见,因为它很难得到。
那么,一个人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呢?两个字:“诚信”。
众所周知,人的诚信是其外在形象的基础。一个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形象高大、口碑极佳的人,往往是靠着自身的诚信来构建和支撑的。作为一个人,心灵高洁,性格开朗,仪表端庄,从而给人以亲近感,这是其必备的潜质;思维敏捷,老练稳重,处惊不变,从而给人以睿智感,这是其必备的胆识;不卑不亢,作风民主,倾听意见,从而给人以谦慎感,这是其必备的涵养;虚怀若谷,豁达大度,忍辱负重,从而给人以宽厚感,这是其必备的气度。唯此,一个人的优雅风度和超凡气质才能印刻在所有人的脑海里,传颂在老百姓的口碑中。
那么,一个企业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还是两个字:诚信。
一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原因很多,但“诚信”为本,是其中的一个决定因素。《乔家大院》中在世言德、在商求信、在人服义、在友认情的晋商乔致庸暂且不表,已成过眼烟云。现存的同仁堂是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长寿企业,其“济世养生、同修仁德”的终极目标符合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和谐思想。相反,如果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和不讲信用,尽管也可能得利于一时,但最终必将身败名裂、自食其果,甚至一蹶不振。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可不是一般商品,它关乎到人的健康和生命,其恶劣程度和恐怖效果,已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公愤。国家药监局紧急通知:全国封杀
“齐二药”的全部药品。这实际上是整个“国药准字’,体系的“信任危机”。
我们的信托业也不例外,不久前爆发的金信信托“猝死”事件,使“信托危机”再次出现。信托业历经五次整顿,出台过“一法两规”实施监管,这样走走停停,20年过后依然是市场上的弱者,相比同操金融业的银行、保险的越来越强大,信托业被戴上了“边缘化”的帽子。业内人士认为,信托业应回归代人理财的本业,也有人认为,应该进行大胆的业务创新等等,这都是良策。但我以为,信托业丢了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它关乎到信托业的生死存亡,那就是“诚信”。而信托业不时被捅出的“黑洞”大多与不诚信有关,太多的前车之鉴说明,诚信是根本。有了“立信”的决心,加上更多的良策,信托业的市场弱势就会扭转,边缘化也会改观。
信托、信托,信任委托,没有了“信任”,哪来的委托?一个毫无“诚信”的公司,能称作是信托公司吗?作为我们信托人,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离不开“诚信”;作为我们信托业,“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也离不了“诚信”。“诚信”是我们信托人的根本,也是我们信托业的根基;我们信托人有了“诚信”这个法宝,我们的信托业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目前,七年级英语基本属于入门阶段,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初步技能和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中学生学习英语主要在课堂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培养学生英语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跳出教材的知识框架,学活书本。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缺少语言环境,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又富于联想,能够初步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正是创新思维的宝贵品质,也正是他们学习英语的优势。英语教学就是在缺少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创造英语交际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想象力,灵活运用知识表达思想,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英语。
1创设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对于语言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特定的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教学中我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我还借助录音、录像、电视、电脑、语言、实物、幻灯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学生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如:在教学对话时,给学生放一段有趣的课文配套动画片录像,录像中卡通动物有趣的动作、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语调和录像鲜艳的颜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了解。随后,出示有关的幻灯片,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逼真的画面、优美的乐曲,加上教师贴切的解释,学生一下子便对所学课文熟悉了。接着,放课文录音,学生模仿着说。经过这三步,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很快便掌握了对话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利用表演体会情景。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积极地学习。
2巧学活用,引导创新思维
英语是拼音文字,与汉语象形文字不同的是,英语不能望字生义。这就使起始年级的学生不能正确分辨、记忆单词词义,特别是对一些音形相似的词,这不仅给学生继续学习英语造成障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滞后。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经验迁移、逆向思维和(遥远)联想对所学内容提出新问题和新结论。如:cap和cat,think和thank等。我运用图片教学:用一顶很像“猫”的帽子的图片和一只猫的图片(睡着的并且尾巴卷起来,从上面看),问学生“猫和帽子有什么联系?”学生可能会回答,帽子看起来像一只猫,从而引出一句话“Thecaplookslikeacat.”学生就很容易记住cap和cat这两个单词的意义;我用一个正在想问题的小孩的图片和一张正在表演对话“谢谢”的图片,让学生把这两个表示单词意义的动作和它们的字母组合联系起来,学生可能会说think要用脑袋想,也即think中的i的一点像一个人的脑袋,而thank中的a像一张在说话的嘴巴,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就能够正确区分它们的意义。在复习单词时,可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学过的单词中,找出与该单词有联系的其它单词。以单词apple为例,学生们找出如下一些与apple有联系的词:eat,red,tree,green,farmer,boy,girl…一些表面上看似没联系的词,可以让学生来解释其内在含义。如apple和farmer的关系,学生解释为apple可以由farmer种出来的。这说明学生对apple和farmer的含义是明确的。这些训练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辨别、记忆词义的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合作互动,拓展创新思维
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都有愉快的实践和成功的喜悦。这一发展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智慧潜能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为拓展思维,我采取了合作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在合作中,动手、动脑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在训练说或让学生利用表演体会情境时,我通常都让学生合作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拓展思维。如我在教七年级上册Unit4中的第二个话题,即Afieldtriptothezoo.的SectionA中1a的对话时,在掌握好基本句子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几个人一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情景(Betty与A、C要去动物园)进行会话练习。经过讨论练习,学生可以编出以下对话:
B:Wouldyouliketogotothezoo?
A&C:Goodidea.
A:Whatanimaldoyoulikebest?
B:Ilikepeacocksbest.
A:Why?
B:Becausepeacockshavelongbeautifultails.Whataboutyou?
A:Ilikepandasbest.
C:Why?
A:Becausepandaslookcute.
B:What’syourfavoriteanimal?
C:Elephantsaremyfavoriteanimal.
A&B:Why?
C:Becauseelephantsarestrongandhelpfultopeople.
…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想象,相互学习,深入角色,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4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绪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扉,更谈不上创新。因此,要想在英语课堂上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恐惧感,使学生敢于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哪怕是错误的观点。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评价中,我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我特别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价: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1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3.2 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3 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4 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3.5 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4.1 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4.2 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3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4 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sina.com.cn 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