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与民族的关系范文

艺术与民族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与民族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与民族的关系

第1篇:艺术与民族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音乐;美学;民族音乐;精神;创造

一、音乐与美学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音乐使生命增加了意义,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我们的祖先在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由利用人声和能够发出声响的物体发出声响作为信号,到运用不同的音高,按照一定的节奏创造出一种“秩序”,从此音乐的创作开始了。这种“秩序”是按照人们所在的民族和地域,按照该民族和地域所面临的大自然对于他们的塑造。因而长期形成的信仰、社会观念和对于音响、音高、节奏等的象征意义的赋予和理解来进行,从而形成了该民族、该地域独具特色的音乐。因此,某民族某地域产生某种音乐几乎可以说是大自然的造化。人类这种由原始的音响的实用,到动物性的欢娱。再到美的创造、表现与欣赏,这中间经历了几千年的生灭与涅,逐渐形成了各自截然不同的音乐体系。它如同“人的精神或人格。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统一体”。它同人格的形成一样,一旦成为一个“原型”或曰“自性”,它便如荣格所认为的那样“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它把所有别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结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音乐体系的形成如此,各民族音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就不足为奇了。把西洋音乐的音阶中各音的关系和汉族调式音阶各音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就可看出,同是七声音阶,除诞生方法的实际差异外,其观念上的差异是那么大。在西洋音乐中,“七、六、四、二各度是动音,它们力求达到回到安静状态”。“动音被最近的静音所引,故七度上行至主音,第六度下行至属音,第四度下行至中音。第二度上行到中音或下行到主音。”第三级音和第四级音是半音关系,第七级音同第八级音是半音关系,第四级向下和第七级向上的导人性是最基本的概念。但在汉族音乐中“自殷以前但有五声,自周以来加文武二声,谓之七声。五声为正,二声为变。变者和也”(唐杜佶《通典》)。王仲皋在《琴学概论》中说:“殊不知五正音之外,有变宫、变徵、清角、清羽(即闰音)四个偏音。”这些说法,说明我国传统音乐中是以五声为主音。变宫、变徵不过是调式中的附助而已。除雅乐与清乐的音节不一样外。各种调式音节排列也不尽相同,而且变徵一般情况下不是向三级音靠拢,而是有向徵(五级音)靠拢的倾向,变宫也不见得一定“导”向宫音。并且,变宫、变徵在一些如山西的民歌、河南的豫剧中还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运用“十二平均律”是找不到这两个音的。从西洋乐同汉族音乐的异同,可以想象世界各民族音乐会有多少根本性的差异。然而,几千年来。各个民族都用自己的音乐表述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自己的音乐是其他音乐无法代替的,当今,随着现代信息的高速膨胀,各民族间的音乐正在互相渗透和理解。西方民族的音乐正在越来越多地为东方民族所理解,风靡全球的通俗音乐DD爵士乐、摇滚乐恰恰来自被认为经济最落后、文化最原始的黑人民间音乐。

二、民族音乐的特点

当代民族音乐学者普遍认为,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其自身的固有的文化价值,对此绝不能加上高低优劣的区别,不能用“欧洲音乐最优秀”的狭隘观点来否定和蔑视其他民族的音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灿烂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民族音乐主要有以下几点独特之处:

首先,在乐音的构成方面,民族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有直接关联。所谓五声调式,就是指由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构成的调式,也就是相当于首调唱名中“do、re、mi、sol、fa”这几个音。当然,民族音乐中也会出现有“fa”、“si”的六声调式或七声调式,不过它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而衍伸出来的。

其次,从音乐的表现形式上来说,民族音乐十分讲究旋律横向进行的线性美;中国音乐的旋律是柔性多变的,这其实与本民族的书法、国画等艺术有极大的共性;民族音乐特别注重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以上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多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而对复调、和声等运用很少的根本原因。

最后,从音乐与文化的角度来说,中国古代“诗舞乐”是一种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关雎》中这样写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实,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最初都是有曲调用来吟唱的,这便是已知的音乐与文学融合最早实证。在古代,音乐与舞蹈、美术、书法、文学等姊妹艺术都有着紧密联系。如远古时期的“六舞”――黄帝之《云门》、尧之《咸池》、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汤之《大C》、武王之《大武》都是音乐与舞蹈结合的典范,当年孔子闻后三月不知肉味的就是《大韶》。唐朝的歌舞以及宋元时期兴起的“北杂剧”、“南戏”以及后来的昆曲、京剧等也都是音乐与舞蹈甚至武术、杂技等结合的艺术形式。此外,民族音乐的“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特征其实是与我们的母语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本民族的舞蹈、绘画、书法、文学、语言等相辅相成,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民族音乐才会表现出与其他民族的音乐风格不同的特征。

第2篇:艺术与民族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民族器乐 教学 实践 科研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各高等艺术院校先后开设了民族器乐演奏专业,这标志着民族器乐由以前的自然传承模式向学院式专业教育转型,由基础教育层次进入大学、研究生教育层次,一个崭新的民族器乐教育格局逐渐形成。长期以来,在一代又一代民族音乐家和教育家的努力下,民族器乐专业的大学教育取得了丰富成果,培养了大量传承民族音乐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情况下,认真总结和研究民族器乐专业教育中教学、科研与实践的关系,对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特点

目前,各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专业的教学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来源:一是专业性音乐学院附中与综合艺术学校的毕业生;二是非专业性全日制高中艺术特长班的毕业生。笼统来讲,这些学生在学习和思想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点。1.精力充沛,乐于接受新知识。大学阶段的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年龄一般在18至22周岁,生理上逐渐成熟,智力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展现,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思辨水平大幅度提高,适应能力、承受能力、选择能力和自控能力等都明显增强,这对他们认真完成大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础。2.充满自信,专业水平较高。初进校的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具有较好的中等艺术教育基础,皆是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与优胜者,自豪感与荣誉感强,这为他们4年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饱含自信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很好的鼓舞和促进作用,能够保证演出过程中高水平的发挥,展示自己的专业才华,这也是民族器乐专业学生普遍的特点。3.独立自主,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民族器乐专业教学大都采取一对一专业教学,体现在大学阶段的民族器乐专业学生往往相对比较独立和自主,这是伴随着教育阶段的连续性和学生成长阶段的连续性所必然出现的。在4年的学习过程中,这些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对未来的挑战和理想充满希望,这对其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益处很多。4.视野局限,文化底蕴不够。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受专业限制,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偏重于专业艺术的学习而忽视科学文化的学习,常常表现出对外界事物关心不够、文化底蕴缺乏的现象,这影响了学生自身全面素质的提升,也对学生的培养与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二、加强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特色培养

在民族器乐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中,专业教学是基础,是不容忽视和放松的。长期以来,各艺术院校在民族器乐的专业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突出个体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和教学特色是其重点。

民族器乐专业教学过程多采用一对一教学方式授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讲授、示范与单独辅导相结合,独立性较强,且不同的器乐、流派、不同的教师传承方式不同,教学的内容与重点也不一样,各有自己的特色,这类似中国传统手工艺传袭的师傅带徒弟的做法,是艺术教育普遍规律的客观要求。所以,在民族器乐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的针对性,专业教师要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教学,涵盖对教与学,即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形成积极的互动,教学相长,使教师也在其中提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成长。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具体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实践环节的确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的改革创新方面。

不同艺术院校的民族器乐专业各有特色,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戏曲学院都有民族器乐专业,各有优点,特色不一。鉴于师资力量的不同,各校的民族器乐专业都有自身的保留曲目、所属艺术流派的曲目、教师所擅长演奏的保留曲目等。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具有特色的曲目纳入教案编写、教法研究中,并在演奏技法训练和艺术风格把握等教学环节中得以体现,从而凸显自己的教学特征,形成和保持民族器乐专业在不同艺术院校教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比如,笔者所在的中国戏曲学院的民族器乐专业,在教学上加入了许多戏曲元素,具有浓郁的戏曲风格,这也是一种特色的体现。

在民族器乐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教学与艺术实践、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相互依存。民族器乐教学的过程与培养的目的贯穿于艺术实践与创作的全过程,由于教学个性化模式所限,除基础课之外,学生所要表现的东西要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因素,区别于一般文理科统一的教学模式,这同样也是艺术教育的规律。民族器乐教学强调扎实的基本功,注重技艺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技能性和应用性的要求,使其与理、农、医、管等学科相比,除了都有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共性以外,还带有职业教育的特征,在这个教育过程中,针对性和特色优势尤为重要。

三、强化艺术实践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突出作用

艺术院校的学生时刻不能与艺术实践相分离,部分艺术院校专门设立艺术实践周和实践月,大量的时间用于学生艺术实践,这对学生的培养是一种重视和实践探索,是其他普通大学学生培养所不具备的。可以说,艺术实践是艺术院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与方式之一,也是民族器乐专业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既是对民族器乐专业教学成果的检验,也是进一步开展民族器乐专业教学、科研与创作的依据,并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在民族器乐专业的整体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实践一般分为三种,一是舞台艺术实践中的专业演奏,二是观摩考试的专业演奏,三是教师检课时学生在课堂所做的专业演奏以及合奏、重奏、伴奏等演奏形式。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作为专业教师要重视学生表演心理的锻炼,应凭借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演奏心理设计、演奏心理训练、演奏心理控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尽可能地使学生掌握音乐表演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善于运用到自己的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为创造生动、深刻、完美的音乐表演艺术形象奠定坚实的理性基础。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要注意学生在回课时的演奏状态和音乐表现,随时对学生的音乐表现给予针对性指导,从而使其建立正确的演奏理念,设计适宜的音乐演奏表现,并养成演奏习惯,使学生演奏的声音形象与视觉形象浑然一体,珠联璧合,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此外,要格外重视民族器乐学生艺术实践的舞台表演。目前,我国民族器乐专业表演形式主要采取音乐会形式,其中包括独奏及合奏等。从一定意义上讲,音乐会形式具有现场感,容易引起演奏者的高度重视,调动学生的表演欲望,激发演奏热情和事业心等,这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实践使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教学的成果直接应用于实践,让他们亲身参与音乐的展示与创作,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艺术表演的舞台和进行创作思维训练,有利于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表现能力和团结协作、适应社会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四、以科研进一步促进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的教学与实践过程

在艺术院校,教育教学、艺术实践、科研创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民族器乐专业也不例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体到民族器乐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实践与科研创作的关系,要坚持育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教学、实践和科研的关系,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统一,做到教学与实践、科学研究共促进,同进步。

作为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要关注科研、用心科研、主动科研,做出更大成绩。在民族器乐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科研因素,逐步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调动学生的科研潜能,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举例来说,民族器乐专业方向的科研主要包括专业的发展方向、教学法、演奏法、发展史、艺术流派、历史作用、代表人物、作品分析、艺术特点、演奏风格、教材编写、课程研究、比较研究、论文写作专题研究等,有大量的专业学术研讨命题亟待开发和深化。在教学的同时,专业教师可以尝试将丰富的教学经验、优异的教学成果及音乐作品转化成新的科研成果,然后将科研创作过程中的经验、灵感和感悟回归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添加新的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在艺术院校民族器乐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学是基础,实践是途径,科研是推动力,只有将这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互为一体,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器乐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更多民族器乐专门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于春哲.琵琶演奏专业的高端教学[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4).

[2]周达疆.强化实践教学,构建高校艺术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2).

第3篇:艺术与民族的关系范文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而动画则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兴产业。所以说,动画的表现形式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动画的表现形式要符合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并且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

一、民族文化传统的概述

中国的民族文化指的是中国的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的历史发展水平和为后代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物质文化主要包括衣、食、住、行以及生产工具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动画属于艺术,体现了精神文化。民族文化传统属于意识形态,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民族文化是指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社会主义民族形式的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我们要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科学的认识,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使民族文化的命脉得到延续。

二、我国动画的发展

动画得到长足的发展是在文化创意日益繁荣发展的年代,动画现在很多国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之一。随着动画的不断发展动画产业也随着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动画业是一个资金、科技、知识和劳动密集的产业,具有很多自己独特的特点,包括:消费人群广、广阔的市场、成本高、国际化等特点。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企业。我国的动画具有渊源流长的历史,在60年代到80年代的中期,我国的动画处于繁荣发展的时期,并且在艺术性和内容方面都高于当时的日本和美国,日本的很多的早期的动画都深受中国动画事业的影响。中国的动画开始走向衰落是在90年代,比如现在我国市场上播放的动画片大多都是日本和美国的。20世纪中国的万氏兄弟便开始了动画的制作与研究,《大闹天宫》是中国自制的第一部人画合演的动画,是万氏兄弟创作的,《骆驼献舞》上映于1936年,是中国的第一部有声动画。《铁扇公主》是学习美国的动画制作出来的第一部大型动画,它是继美国的《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小人国》之后的第四部动画艺术作品,标志着中国的动画水平在当时是接近世界领先水平的。

三、动画的表现形式

动画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动画发展的早期,动画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所以动画片的分类也相应的简单,但随着动画领域的不断发展,动画片的分类也越来越细。下面就不同的方面对动画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类:

按视觉形式划分。按视觉形式可以将动画分为平面动画和立体动画,平面动画指的是二维动画,也就是每秒放映24张的动画,这些画都是手绘的,又分为传统手绘动画和电脑二维动画,电脑二维动画指通过电脑制作出来的和卡通动画相类似的平面动画,如美国的《狮子王》和中国的《大闹天宫》等。立体动画就是3D,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也就是所谓的三维立体动画。

按叙事风格划分。动画按照它的叙事风格可以划分为:文学性、戏剧性、纪实性和抽象性动画片四类。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文学性动画片具有小说、诗歌和散文等性质,代表作品有《梦幻街少女》、《岁月的通话》等,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人性中存在的深厚的感情。戏剧性动画指的是按照传统戏剧结构讲故事,代表作有《白雪公主》和《埃及王子》等。纪实性动画片是指以真实事件为依据创造出来的动画,代表作有《萤火虫之墓》。抽象性动画更多的是对音乐的诠释,代表作有《梦想2000》.

按传播途径划分。按传播途径分为电影、电视和实验动画三种。电影动画是指用动画的手段制作电影,代表作有《幽灵工作》等。电视动画相对于电影动画来说各个方面的要求都相对宽松,成为目前产量最大的一种动画形式,代表作有《米老鼠与唐老鸭》。实验动画是指带有探索性的作品,代表作有《四季》。

按播放时间划分。按播放时间分为动画长片和动画短片,动画长片通常超过一个小时以上的动画,代表作有《宝莲灯》和《梁祝》等,动画短片是指时间在一个小时之内或者更短时间的动画,代表作有《三个和尚》和《过山猴》等。

按体裁划分。按体裁分为:系列动画片和单部动画片。系列动画多指电视动画,代表作《阿凡提》等,单部动画片是指一集或上下集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代表作有《神笔马良》等。

按艺术表现形式划分。动画按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粘土、油画、水彩、国画、剪纸和木偶动画片,这些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着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四、动画的表现形式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

中国早期的动画,在造型的创新和场景的设计方面都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故事等。比如有《女娲补天》、《水鹿》、《雪孩子》等都属于民间故事。动画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它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大部分动画造型的设计都借鉴了传统文化,由于中国这个大家庭有着稳定的受众群体和本土艺术语言,动画也就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很大的关系。

动画在观点和取材上都凸显出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度和广度,文化品格属于民族的“观念体系”,是对它的本性暴露,也是衡量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4篇:艺术与民族的关系范文

关 键 词 :民族语言 民族声乐 民族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56个民族文化组成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沉淀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是民族语言文学与民族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民族声乐艺术中,民族语言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民族声乐艺术在不同的民族地域和文化环境下的发展不仅受着民族音乐的影响,民族语言中独特的民族个性和语言特性也会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民族语言与民族声乐的关系

语言本身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以民族语言创作的声乐作品在艺术的表现上具有更加强烈的民族化的倾向。在不同民族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声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特征。语言音调因素分为表情因素和表意因素。表情因素是人类音乐共同拥有的因素,如悲哀的音调多为慢速下行,欢乐的音调多为跳动的行进等等,这就是音乐中感情表达的共通和共识性。而表意音调是基于人们语言归属的不同,表意音调也就不同。表意音调的升华,就形成音乐旋律风格色彩的不同。这就是声乐作品的民族性。它往往受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语言环境的影响,如我国藏族民歌中具有高亢的装饰音,内蒙古民歌中迂回婉转的音调类似马头琴颤音的旋律装饰,以及维吾尔族民歌中热情、奔放、诙谐的特点等,都同各自民族的语言有着共同之处。

中国声乐作品的民族性表现不仅在音乐风格的民族化,作为一门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结合的音乐表现形式,在同中华民族的语言习俗和语言文化结合时,民族歌词的语言特征在表达作品时也形成声乐艺术风格的民族个性。声乐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同歌曲中词曲结合一样具有“诗乐合璧、调曲交辉的艺术魅力和音乐与文学融合的艺术价值”。可以说,在不同民族语言影响下的声乐艺术的语言表达有着更加具体和生动的民族特色。我国的民族语言和西方语言有很大的差别。如:汉语发音单位由音节、音素、声母、韵母、收声等步骤及单位组成,从而形成了中国声乐演唱艺术自成一体的特点。因此,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一定要与中国语言文化相结合,使其在创作和演唱中更具有中国作品风格的艺术完整性,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具有语言独特性的作品中,语言艺术的影响更是巨大的。民族声乐作品中常见的衬词、衬腔等,就是在民族民间丰富的语言文化及民族习俗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如《阿妹出嫁》《山里女人喊太阳》等都是衬词、衬腔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上运用的成功之作,而其中衬词、衬腔都具有强烈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特点。因此,我们要实现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表现就必须对我们本民族的语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民族语言的音调与民族音阶、调式、节奏的关系

语言的表达和音乐的表现都依靠声音,二者有着共同的音调基础。中国各民族语言音调有着极丰富的音高概念,各民族语言的音调有着强烈的民族个性,由于音乐起源于语言的表情,属于表义音调,不同的民族音乐带有各自的民族特征。如我国四川语调中,多有la、do、la音调,四川音乐中多用羽调式。所以,一个民族或地区惯用的某种音阶,调式、节奏多与各民族语言或方言相关。“音阶”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音乐实践而形成的,有特定组织结构和完整体系。我国各民族的音阶关系不完全一样,就汉族的各大方言系统来说,音阶也不完全相同。如中原地域的汉民族,多用含变徵音级的七声音阶;北方地域的汉民族,多用含清角音级的七声音阶;西北地域的汉民族,多用含闰音级的七声音阶;齐鲁地域的汉民族,多用含角或变宫的门声音阶;江南地域的汉民族,多用五声音阶等等。由于各语系所用音阶的不同,所以,音阶和音律,是划分音乐风格系列的最主要标准。“调式”在音乐中有着特定的组织结构,在调式中有一个主音,其他音与主音之间形成不同的音程和稳定关系的乐音体系。调式根植于音阶,是音阶中的不同音级在音乐作品中各自为主音而形成的调式体系。所以,谈到调式,必定是某种音阶中的调式,不同的音阶产生不同的调式。谈到音阶,又多是与调式相联系,即调式音阶。而同一音阶的不同调式,也令音乐产生不同色彩。我国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是一个有着丰厚音乐传统积淀、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各民族杂居的生活环境,使维吾尔族音乐融合了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3种不同的调式特色,风格奇特、色彩斑斓。如《半个月亮爬上来》的曲调就属于欧洲音乐体系中的弗里亚调式,以“mi”为主音,这种调式在新疆吐鲁番一带的维吾尔族民歌中很常见。音乐是时间和音响的艺术,节奏、节拍以及与此相关的速度是音乐的时间形式。音响运动中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的不同连接方式和组织方式,构成不同的节奏和节拍形式。节奏是指时值长短各音的连接形式。节拍是指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节奏关系的体系。节拍、节奏的形成,除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有着音乐的文化背景,尤其和人们的语言、行为以及长期的艺术实践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在生活语言中,节奏听觉惯性影响着不同民族音乐中的节奏特点。

转贴于

三、衬词、衬腔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表现

在中国民族声乐中,除了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歌词外,也常常插入一些语气词,它们大都与正歌词没有关联,但如果和正歌词编配在一首歌曲中演唱时,它们就表现出了鲜明的情感色彩,成为整个歌曲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衬托性的词句统称为“衬词”,衬词的曲调就称之为“衬腔”。衬词和衬腔的运用具有加重语气、活跃情绪的表现功能,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地方民族色彩。在中国民歌中,衬词与衬腔的地方区域性划分得相当明显,少数民族地区的衬词与衬腔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语言特点,是民族语言在歌曲中的直接体现,传递着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活、劳动的信息,表现着一定的民族气质。而汉族民歌中,也以区域划分出细致的地方语言特点,如湖南的《溜溜歌》、湖北的(转第73页)(接第61页)《得得调》、浙江的《里郎歌》、江苏的《杨柳青》、青海的《呛嘟哪令》、广西的《叮咚歌》等等。衬词和衬腔的加入,使我国各民族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更生动、具体,更具有口语化、生活化和鲜明化的音乐表现力。

四、中国民族声乐表演中唱腔的民族化

如果说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已是一个“基础雄厚、力量强大、影响越来越广泛的声乐学派”的话,那么滋养这旺盛生命力的歌唱艺术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直接作用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是民族的情感、民族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民族语言。声乐,是一种以人声来表现的音乐艺术形式,声乐的发声技巧和产生的音色是表现作品的重要手段。中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在演唱形式上要求带有本民族语言的表现风格,甚至在音质上也要求人声具有形象感,所谓“竹不如丝,丝不如肉”。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语言特点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中国声乐有的民族唱法,是以地方语言(语音、声调)相结合的发声为基础,以风格化吐字运腔和保持嗓音的自然状态为枢纽,从而获取一种真实、朴实且丰富多彩、富有浓郁地方风味的独特性的音色。而歌唱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声,更要注重情感的表现,民族声乐作品中情感表现内容同民族语言的处理是密不可分的。在民族声乐作品中,民族语言同民族音乐的结合会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动人,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字领腔(音),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唱演均重,神情兼备,真切动人。这就是我们讲的民族声乐的广义概念,换句话说,“唱情”是民族声乐的一个本质特点。否则,作品的情感与词意就不能相得益彰,甚至会使词意与情感背道而驰。作为民族声乐的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民族声乐演唱人才的重任,在唱好和掌握好以汉语语言为基础的各地区民族声乐作品的同时,还要多掌握一些各民族的语言。经过实践证明,这些年培养的民族声乐人才活跃在我国的音乐舞台上,深受各地区、各民族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他们演唱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丰富的中华民族的情感,而中国民族语言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形式,地方腔调同地方的民族音乐在长期磨合中产生了大量艺术表现手段,形成了丰富的、生动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

[1]袁静芳著《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第5篇:艺术与民族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特色化;发展;原生态民歌

引言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特别是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对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原生态民歌由人们直接创作,集中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这些民歌产生于民间,也流传于民间,反映着时代的方方面面,犹如一幅时代生活的画卷。原生态民歌是各民族人民在日常的生活以及生产中口头创作的,并在人们中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断地被创新和发展,因此最后形成的时候往往都是具有凝练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完美的曲调的民间声乐作品,它在我国的艺术宝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它在世界艺术宝库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原生态民歌不仅需要我们去继承还要发展,通过特色化的发展使其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一、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传唱的,很少受到外界影响的,具有纯正的风格、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声乐艺术作品。原生态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活化,同时也是其本质特征,它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实践,是人们直接口头创作的,是各族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依附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没有从中抽离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因此也就没有专职的创作人员以及教学人员。原生态民歌创作的形态是大众化的,集体性的,并通过口头进行传承的,传承的对象主要是各民族的人们,原生态民歌具有该区域的乡土人情,以及民族风俗,包含了不同地区不同的语言以及地理和气候等等因素,因此原生态民歌是一个地区特有的声乐艺术,不同地区的原生态民歌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仅养育着当地的人民,还滋润着当地的原生态民歌,因此它具有乡土性、集体性、口头性,它的原生态决定了它与生活浑然一体。我国总共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西北地区以高亢的秦腔为主,苏州则是以婉转的昆曲为主。原生态民歌包含着各民族的最精炼的文化信息,也凝聚着人们的智慧,正是由于原生态民歌是人们的智慧的结晶,所以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过悠久的历史仍然在流传,为我国的艺术的多样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民族声乐的特色化发展

想要促进以原生态民歌为主的民族声乐的特色化的发展,首先就要对原生态民歌进行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基础,有了继承才能对其特色化的发展。1.挖掘、保护“原生态民歌”随着时代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追求从物质追求逐渐转向精神追求,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审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西方的声乐艺术的冲击,以及地区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给传统的原生态民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原生态民歌在大众中的影响力慢慢被减弱。在内蒙古,蒙古长调是其原生态民歌,近些年来,随着蒙古族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往的草原向农区以及城市过渡,蒙古长调逐渐失去了自己存在的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没有与之配套的环境的支撑,蒙古长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不仅如此,随着科技信息技术以及交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都涌向了蒙古地区,渗透了整个草原,这片曾经哺育了无数原生态民歌歌手的草原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很多长调都已经消失,熟知长调的只剩一些老人了。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原生态民歌就没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理由和动力。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民族地区也逐渐兴起了学习流行音乐的潮流,传统民歌被认为是“土产品”,谁唱谁“土”,因此为了追求时尚,丢掉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歌,失掉了民族的艺术个性,阻碍了原生态民歌的发展,不利于原生态民歌的繁荣与发展。面对原生态民歌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挖掘、保护以及支持原生态民歌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可以使青少年了解民族文化,原生态民歌的发展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土壤,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声乐人才。为了促进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在挖掘、保存以及支持的基础上建立原生态民歌博物馆,将原生态民歌保存起来,使其特色的风格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由于原生态民歌多数流传于人们的口头上,因此要对其进行收集,将其从口头转化成纸质作品,有利于保存和传承,使其不会随着人的离开而消失,政府部门要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加强宣传,多举办一些民歌比赛,或者是将优秀的原生态民歌编入到教材之中,让下一代学习,从而保证原生态民歌源源不断地流传与发展,指引年轻人欣赏自己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从而为其学习原生态民歌打下坚实的基础。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要想保存继承原生态民歌,主要的途径主要有:第一,将原生态民歌文字化、纸质化,如实地记录原生态民歌;第二,通过多样的活动来进行原生态民歌的表演和演唱;第三,开展民间风俗活动来促进原生态民歌的保存与传承;第四,使原生态民歌进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学习;第五,利用多种媒介加强宣传,特别是主流媒体要开辟专栏介绍原生态民歌的知识。2.民族声乐发展与文化相结合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原生态民歌都有共同的根,这个根也是各民族艺术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每一个民族的原生态民歌都与民族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源不断,是各个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源泉。民族声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多样的音乐艺术,在一代代的更迭中不断流传和发展,凝结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原生态民歌的特色化发展需要与民族文化相结合,通过与民族文化的结合,才能保存自身的民族特色。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建立在传统的民歌以及戏曲的基础上的。我国的音乐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从文化的传承方面来看,民族声乐很多部分都是来自于民间歌曲以及戏曲曲调,随着历史的更替,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变迁,多元的文化在不断地交流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的音乐心理,奠定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深厚的基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特色发展不能忘本,必须与民族文化、历史等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虑。3.民族唱法与时展相结合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特色发展就必须与时展结合起来,促进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民族风格以及时代气息的完美结合,这是正确的民族声乐观念的体现,也是历史、时代以及人民群众的要求,更是民族声乐艺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特色化发展的民族声乐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要符合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化的审美要求,不仅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还要具有大众化的特点,这是由民族声乐的集体性、口头性的本质决定的。民族声乐在特色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它形式音乐的长处和优点,从而更好地表达音乐情感,使其具有时代气息、生活气息,无论其怎样与时代结合,唯一不能变的是内在的民族风格,以及民族色彩,这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4.各种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在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民族声乐的发展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保持民族性以及民族风格的基础上,与各种唱法相互借鉴、相互融合。(1)开展深层次的交流活动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包容的胸怀,离不开对优秀唱法的借鉴与学习,各种唱法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不仅是中国声乐艺术多元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民族声乐特色化发展的要求。通过相互借鉴,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流行元素,使民族声乐不仅具有民族风格还具有时代流行的风格,不仅满足民族地区人们的审美需求,还满足了新时代下人们的审美需求,符合新时代喜爱人们的审美习惯。例如,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国际民歌节、以及中华歌会等活动形式都给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使各种不同的民族唱法聚集在一起,促进了其交流与借鉴、发展。(2)唱法跨界随着跨界风的吹起,我国出现了很多跨界演唱的方法,比如说民美、民通、美通、民美通等民族的唱法把两种不同体系的唱法结合起来,这种唱法贴近人民群众,深受人们的喜爱,促进了民族艺术风格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民通”则是用流行歌曲的声音表现技法来改进民族唱法,促进了民族唱法的通俗化,使民族唱法的演唱者吐字和发音都更加的清楚,“民通”的唱法使声乐让人感觉更加亲切,由于亲切就更易被人接受。“美通”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一般被一些男中音演唱家所运用,它所流露出的情感很丰富,声音方面也让人觉得随和和亲切。“民美通”则是糅合了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的精华,它将美声的发生方法以及民族韵味和流行唱法相互糅合贯通,这种演唱方法不仅时尚而且简约,给声乐演唱领域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跨界演唱方法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使声乐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它的发展更好地继承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发扬了我国的民族精神。

结语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原生态民歌的继承,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挖掘、保护和支持才能使以原生态民歌为主的民族声乐艺术继续生存下去,继承是发展的基础,民族声乐的特色化发展要与民族文化、以及时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还要通过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多种民族唱法的借鉴与融合,唱法跨界是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特色化发展的有效方法,继承发展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昕.从原生态民歌看我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2]王世慧.从原生态民歌看民族声乐的传承发展[J].齐鲁艺苑,2006(4).

[3]王珊铭.当代民族声乐演唱与原生态演唱比较[J].当代音乐,2015(13).

第6篇:艺术与民族的关系范文

一、加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音乐的品位源于对内涵的理解,品味美妙音乐就像品味美酒,只有了解其精华内涵,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的韵味。如果无法理解音乐的内涵,就无法欣赏到音乐中的美,所唱出的曲调也会毫无美感。因此要充分的理解民族传统声乐中所表达的情调,透析其内在的精华和内涵,这样才能感受和品味民族声乐文化的美感;高校声乐教育者要重视各地方人文风情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民间音乐创作的情感、内涵,增强其声乐涵养,更深层次的认识音乐中所流露的情感,这不仅关系到高校声乐学生的未来,也关系到高校声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结合。

二、搜寻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是否拥有丰富的声乐教育艺术资源是关系到高校声乐教育的主要因素,因此拓宽渠道努力获取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对高校声乐教育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通常可以借助以下两种方式获得传统民间声乐文化资源:首先要了解各民族的艺术特点,寻访地方音乐家和民间艺人,这些人对声乐的理解较为透彻,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当地的传统文化特点;其次,去资料馆或者图书馆查阅中国不同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的文本资料和音像资料,将那些已经失传或者难以找寻的音乐传统发扬光大。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均有特殊的音乐文化,如果可以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声乐教育中,将会极大的拓宽高校声乐教育艺术资源;学生学习各民族的声乐,可以增强其音乐欣赏层次和水平,丰富高校艺术表演形式。

三、在课堂中融入民间传统文化

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将传统文化概念融入到声乐教学中,使学生在民间传统音乐中受到熏陶,同时还能边观察边实践;教师还应依据教学效果进行实时修改,带领学生定期寻访老辈的传统民间艺人及音乐家,鼓励学生和他们交流,在传统的自然环境中感受民间传统声乐的文化魅力。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民族地区均拥有特殊的音乐风格及声乐文化,选择其中优秀代表作,并将其融入到高校声乐教育中来,不仅能丰富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内容,还能将其传承下来。所以,应该将各民族、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歌唱方法和声乐作品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通过潜心研究他的文化特征及优缺点,真正实现高校声乐教育的多元化。

四、结语

第7篇:艺术与民族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传统民间舞 舞蹈发展 舞蹈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文文化的推进。人们口中的继承、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到现今变为保护、抢救传统民族文化。舞蹈领域里,舞蹈不仅体现的是一门艺术科学,更是一个民族的综合文化体现。在学任何一个民族舞蹈的时候,必须去尝试体会和了解这个民族的地理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等。

在传统舞蹈中,原始的舞蹈记载了人们的发展以及人文文化、地理文化、历史文化的背景,还包括迁徙,等等。而现实社会中人们需要的发展却磨灭了民族文化最原始的一面。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去继承传统的舞蹈文化。否则,在不久之后人们的记忆里将会彻底遗忘了中华民族最宝贵最真实的民族舞蹈文化。

1 传统舞蹈文化自身的价值意义以及对社会的意义

舞蹈不仅仅只是一门舞台上的表演艺术,他所蕴含的是整个民族舞蹈文化的体现。在舞蹈里人们往往看到了这个民族的其生活写照、风俗习惯、等各种体现。

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与旅游相结合,是云南的首创和一大特色。它即为旅游注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开发、利用。这些舞蹈的演出不仅仅推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对当地人传承民族民间舞有经济的态度。

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综合载体,不仅多为“歌舞乐三位一体”,还蕴含这各民族的历史、宗教、哲学、理论与习俗。很多民间舞蹈都有对民族历史、文化的释说,我们可以在舞蹈中看到不同时期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所给予舞蹈中的希望,是今天不可多得的民族史料。

2 对传统舞蹈保护和继承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记录中华民族舞蹈发展轨迹的文物图像和文字,连绵不断,就在文化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原生态民间舞与民间舞的现状作为中华文化组成之一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生与变迁从来没有停止过渐进。在这一渐进过程中,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有他的基础不可更改的部分,也有可以发展进行创新的部分。之后,又有“原生态”这样的名词出现,一些民间舞蹈家和舞蹈评论家开始注重于本土意义的发掘,在这种发掘中,为了强调地域性,迎合外部世界,展示地区风貌,传统民间模式又恢复成乡土特色,成为一种便于识别的特征,赖以确立自己的地位的标志。这种地域性的复古倾向,背离了民间舞源于生活,忽略了民间舞的特性,只满足了其他国人对亚洲文明古国地域文化的好奇心,而忘记了它的本质。

对人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做重要的保护就是对国家的历史资料保护。原生态舞蹈是帮助我们解读一个民族的最好语言。在舞蹈里,我们可以理解这个民族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可以理解这个民族有什么样的等。可以说传统舞蹈中体现的就是他们的生活,记载了他们的历史。

舞蹈里所说的风格、体态里往往隐藏住了很多的这个民族的历史资料,藏民族是从奴隶主社会直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在藏族民族民间舞蹈体态反应出了当时人们生存时的状态,反应出经历过了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体态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形成的。有了这样的活的、鲜明的舞蹈资料才能使人们更好的追溯民族的发展,这样的资料正是记载了这个民族的发展史。

3 保护和继承传统舞蹈的有效途径

在云南,人口在10万以下的民族有11个。这些民族由于人口数量少、分布地域窄,民族文化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极为有限,舞蹈文化很容易收到外部的冲击;加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民间舞蹈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党和国家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中,强调了对人口较少民族民间舞蹈、尤其是濒临舞蹈节目的抢救。这是实现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重要一环。

另外,云南有16个跨境民族,又是云南的独有民族和“直过”民族。在西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这些少数民族和民间舞蹈和周边“东盟”国家的传统民间舞蹈都共同面临这传承危机。由于跨境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跨境民族的舞蹈文化保护,既需要各级政府、民间组织和民族自身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充分发挥云南国际地缘优势以及与东南亚国家跨境民族在历史渊源、文化传统方面存在纽带关系,展开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同时,在对舞蹈主体部分加以保护时,对舞蹈的音乐、服装、道具、伴奏乐器等辅助部分也要给予完整保护。因为这些辅助部分往往与该舞的产生、发展以及风格的行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此舞与彼舞在文化特征上的区别标志特征。因为民间舞蹈的复杂与多元化,所以我们要想保护好这门文化就要做好长久工作的

准备。

4 传统舞蹈文化的保护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统一性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民的存在就是这个国家的存在。生存在中华这个多民族的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璀璨的,少数民族体现出我们国家的特有性,体现出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文文化的浩大,多种性,多元性。

我们在传承这样民族文化特征,包括一个道具的使用,原始舞蹈的语言以及民族服饰的保护,这些其实都是在保护着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和这个民族的舞蹈文化。

5 结语

舞蹈对于一个学习舞蹈多年的人来说,他是神圣的,在神圣的背后更多的是对舞蹈的一种崇敬、敬仰。我们对舞蹈的历史发展是关切的,对舞蹈的起源是惊奇的,对舞蹈的发展我们是在努力的,对舞蹈的继承和发扬是必须的。而对整个民族来说,他们更需要他们的舞蹈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他们需要他们的舞蹈得到保护,不受到外来因素的侵蚀。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记载了他们的先人留下来的太多太多。假如某天这些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消失不见了,他们的历史将不完整。

参考文献

[1]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第8篇:艺术与民族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民间歌舞音乐;中国民族声乐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60-01

一、民间歌舞音乐的形成及特点

中国是一个地缘辽阔的大国。南北方和各少数民族的地域差异造就了民间歌舞音乐的在各地域的不同特点。

北方秧歌是最具代表性的歌舞音乐形式,其次还有二人转、二人台。秧歌的类型可以划分为“高跷秧歌”和 “地秧歌”。“地秧歌”是主要的秧歌类表演形式。二人转是综合说唱、歌舞、戏曲三种因素为一体的民间音乐表演艺术形式。二人台也是兼具民间说唱、歌舞、戏曲等因素发展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

花鼓舞流行于我国南方汉族地区,主要流传与湖南、湖北、浙江等一带。凤阳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花鼓戏是湖南、湖北、广东、安徽各地的花鼓戏、灯戏、采茶戏等剧种的统称。湖南花鼓戏剧种大约有四百余种,源自于湖南益阳,后发展到湖北、湖南、安徽等地,起源于民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以外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中以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彝族、朝鲜族的民间歌舞最具代表性。每个民族的音乐都代表了本民族的文化,地域背景,是本民族历史的沉淀。大多来源于民间劳动生活生产。逐渐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歌舞音乐。

二、中国民族声乐对民间歌舞音乐的借鉴

(一)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对民间歌舞音乐的借鉴

中国民族声乐简单来说,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发展继承了传统的民间歌曲演唱方法(包括戏曲,说唱、民歌)。近现代民族声乐在对民间歌舞音乐借鉴和吸收主要体现在戏曲、曲艺的演唱方法上。讲究字正腔圆,与此同时,声情并茂,以情带声。在我国,戏曲出身的民族歌唱家不乏少数。例如,著名民族声乐歌唱家李谷一、张也、吴碧霞有深厚的花鼓戏演唱技巧。在这些歌唱家的演唱中,充分吸收和借鉴了民间戏曲的优秀演唱方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新疆专门设立了地方音乐艺术学院,培养了众多的、优秀的地方民歌手,为传承本地非文化物质遗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有我们熟知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维吾尔族歌唱家克里木等,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民族声乐创作对民间歌舞音乐的借鉴

1、歌词创作对民间歌舞音乐的借鉴

吸收民间音乐素材进行歌曲的词曲创作是创作民族声乐作品的重要手段,歌词的创作主要体现在对民间故事的借鉴,民间说唱的吸收。如《兰花花》是陕北民歌,借鉴了民间的传统故事而创作。歌曲的语言也是带有陕北地区特有的方言再加上在信天游曲调的咏唱下,成功地塑造兰花花的形象。在民间,孟姜女的故事成为各地戏剧、诗文、唱本等俗乐文化中最常见的题材,例如越剧《孟姜女》、民歌《孟姜女》吸取民间故事孟姜女故事之精髓通过哀怨缠绵的旋律将故事的内容表现的淋漓精致,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作品。

2、曲调创作对民间歌舞音乐的借鉴

现如今,中国的民族声乐无论是艺术歌曲或者是歌剧,曲调的创作也同样都离不开民间音乐素材。如《重症河山待后生》是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这也是一部声乐作品,它的旋律音调采取的是京韵大鼓的音调素材。曲调婉转悲壮,气势庞大。《洗菜心》是吸收了湖南花鼓戏的曲调而创作的一首花鼓歌,曲调委婉细腻,颇具南方曲调色彩。歌曲《青藏高原》是一首创作歌曲,由著名歌唱家李娜演唱。它结合歌词吸收了藏族曲调的营养成分,最后成为既具有藏族风味又与时代接轨的经典歌曲。

三、结论

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至今,民间音乐依旧是其组成的重要根基,民族的就是本土的,只有这样,中国的民族声乐在整个世界才能有一番新天地,是属于中国特有的。民间歌舞与民间的各种民俗文化相依相存,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正确方法,但中国民族声乐的精髓不会变,对民间歌舞音乐的借鉴和吸收也将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第9篇:艺术与民族的关系范文

现阶段壮族敬酒歌大多数都是在喜庆节日上的活动或者重大节日以表演的形式出现。敬酒歌的表演形式是壮族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主要表演形式的也得到较完整的保留。礼遇客人的时候,通常举杯围绕客人,一大群人所表演的壮族敬酒歌让人流连忘返,可以深刻感受到人们宽阔的胸襟,自信豪放的性格;在节庆日围聚在客人周围载歌载舞,说话说得激昂时手势就随之而来,唱得高兴往往也会手舞足蹈。壮族敬酒歌的表演在傩戏中进行,演员的双脚一直是踩着三角形,合着“锣鼓点”,不断地跳动。祭祀时必演壮族敬酒歌,每逢天灾或瘟疫时,也要演唱壮族敬酒歌。壮族敬酒歌有简单情节的傩戏,一部分是具有戏剧雏形的傩戏。

二、壮族敬酒歌的艺术特征

民族特质就是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及民族地区的地理地貌,生态环境,民族民俗,民族性格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在民歌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格”。壮族敬酒歌的诞生都有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当然,如果我们要深刻掌握某种民歌的具体风格特点,就必须对其相应的民族文化底蕴有所理解,只有这样,我们在分析其民歌意境等方面才能有更好的把握。

(一)壮族敬酒歌歌曲旋律特色

壮族敬酒歌唱法是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宴席曲中于其他艺术元素相互配合,发挥出最好的呈现效果,表现出了宴席曲的全部精髓,展现了宴席曲深层的含义。

(二)壮族敬酒歌节奏变化的技巧

在壮族敬酒歌的开头和结尾都能欣赏到不同感觉的节奏特点。“贝侬哎山歌声声伴酒喝贝侬哎好比春风侬哎壮家敬酒要唱歌贵客越多心越暖呀。过山坡贝呀侬哎客人来到家门口咧敬上三碗迎客酒米酒香醇山歌唱贝侬哎”

三、壮族敬酒歌的文化内涵

壮族敬酒歌都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民族歌曲的演绎虽然不具有地域特点,但是在表达地域性时,有很强烈的作用,并且也受其本本身音质和音域的特点受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喜爱。

(一)传承

1.在艺术环境中继承作为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与生活而同步产生的壮族敬酒歌,在人类发展史中,已经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一种独特而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壮族敬酒歌与人们的的生活劳动一直心息相依,它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它首先就表现为一种外显的媒介以及载体。壮族敬酒歌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他涉及了很多民族的历史、伦理道德、、生活生产方式等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调。

2.在社会文明中继承民族特质就是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及民族地区的地理地貌,生态环境,民族民俗,民族性格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在壮族敬酒歌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格”因此,不同敬酒歌曲其特点不同,壮族敬酒歌的诞生都有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当然,如果我们要深刻掌握某种民歌的具体风格特点,就必须对其相应的民族文化底蕴有所理解,只有这样,我们在分析其民歌意境等方面才能有更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都是这些的体现。作为传统民族艺术的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在表与人类的关联一直心心相惜,壮族敬酒歌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它就表现为一种载体以及外显的媒介。

3.在社会文明中继承民族特质就是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及民族地区的地理地貌,生态环境,民族民俗,民族性格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在壮族敬酒歌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格”因此,不同敬酒歌曲其特点不同,壮族敬酒歌的诞生都有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当然,如果我们要深刻掌握某种民歌的具体风格特点,就必须对其相应的民族文化底蕴有所理解,只有这样,我们在分析其民歌意境等方面才能有更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都是这些的体现。作为传统民族艺术的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在表现音乐艺术上,必然也十分重视塑造意境,表达情感。在壮族敬酒歌表演中,在表演者的手中,壮族敬酒歌就是传达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情境是喜是悲,都是可以通过表演来进行表达的。每种艺术都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虽然不具有地域特点,但是在表达地域性时,有很强烈的作用,并且也受其本本身音质和音域的特点受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喜爱。壮族歌曲的特色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及身体韵律上。身体曲调的夸张、跳跃感使得观赏者们无尽的释放兴奋的情绪。他们习惯带动人们的情绪。身体曲调配合眼神的交流传达着情意。

(二)展现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壮族敬酒歌本身就是对美的一种追求和体现,在壮族敬酒歌过程中就是为了传递美好的理念和感情。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壮族敬酒歌的接受过程中,也在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独特的,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审美观念和是非观念,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思想。这些都是壮族敬酒歌带给人民群众巨大的精神财富。将壮族敬酒歌与其相关的,联系起来,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其中需找到这个民族的敬酒歌中显现出来最具价值的审美取向,那就是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壮族的各个敬酒歌中都能深深感受到宗教的意识形态,在歌词中,人们习惯将于这种类别相关的传说、故事以及祭祀使用的工具都融合进壮族敬酒歌表现中。这些源于对生命和自然无限崇敬与热爱的壮族敬酒歌,在时代的发展中仍然保存和延续了下来,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情怀和性格中对于生命与自然的热爱之情。将天等县壮族人民的壮族敬酒歌与其相关的,联系起来,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其中需找到这个民族的舞种中显现出来最具价值的审美取向,那就是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天等县壮族人民壮族敬酒歌中,无论是萨满教还是藏传佛教,作为一种对于精神世界有着无限追求的,在壮族敬酒歌上对于天等县壮族人民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呈现感恩的情结

在壮族敬酒歌都是力图展现一种对于英雄情怀和神明的感恩。这种敬酒歌氛围在审美价值上,就极具观赏力。敬酒歌所传递的信息就是壮族人试图使用激动昂扬的敬酒歌和韵律来展示在历史的进程中,整个民族不畏艰难,突破重围实现民族大义的一种英雄气概,以及神明保佑,民族顺利前行的一种感激情怀。敬酒歌结合宗教器具和情怀。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