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眼睛的保健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军人 养老保险 经验借鉴 启示
军人退役养老保障是指国家和军队依法设立专项基金,在军人达到退休年龄退休后,从政府和社会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物质帮助和服务,以及在军人退役到地方后,能够享有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待遇而建立的一项军人保险制度,是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军人退役养老保险涉及到每一个军人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在当前军人退役安置难、社会保障弱的情况下,通过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架起军地保险制度衔接的桥梁,使军人在退役后能享受国家规定的保险待遇,不仅有利于解除军人的后顾之忧,激励军人安心服役,提高军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增强军队吸引力,保持现役军人与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推动军队的质量建设,减轻国家和军队的负担,缓解军人退役安置工作,增强军队稳定,而且对完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军人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借鉴
1、外军军人养老保障的基本政策
世界各国虽然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各有不同,但其军人养老保险制度大都体现国家对军人的保障责任。目前世界各国军队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全部负担型,不开设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如美军,美军军人养老保险是以退休金保障为主体的养老保障制度。退伍军人的退休金从国防部预算开支,退休金的多少与基本工资和服役年限有关,奖金和津贴不考虑在内,由于美军是一支合同兵役制军队,地方青年把当兵当成一种“职业”。军人退休后可从地方政府退伍军人事务部按月领取退休金。服役满20年的军人,退休后可以拿到基本薪金的一半,每多服役1年退休金就增加基本薪金的2.5%,即现役部队服役满30年的军人可以拿到其基本薪金75%的退休金,这也是退休人员可获得的最高数额的退休金。退休金的标准各国都不相同,但大多是不超过退休时工资收入的75%,同时又是稳定的退休金增长机制,退休金因通货膨胀每年都要增加,增加的退休金称为生活费用调节费。根据美国法律,军人也要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部队退休人员除了领取部队退休金外,还可以从社会保险中领取退休金,两者互不影响。另外,美军军人在享受规定的退休金外,还享受补充人寿保险。这种在享受国家规定的养老退休金保障的基础上,由军队统一开设补充的人寿保险,大大提高了军人退役后的养老保障水平。另一种形式是国家和个人共同负担型,军队开设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如法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军人,法国的军人养老保险主要采用参与全国社会养老保险和建立军人养老保险机制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将军人养老保险纳入国家社会养老保险计划中,由政府统一经办。台湾地区的军人养老保险模式是根据当局制定的《军人保险条例》和《军人保险条例实施细则》强制执行的。由国防部主管,负责保险政策、法规的制定、计划和监督;军队联勤总部办理,负责申请、登记和审核;中央信托局管理基金、保金和理赔决算。保险费率按保险基数金额,将官为6%,校官为5%,尉官为4%,士官和士兵为3%,参加保险满30年后自付保险费免于扣缴,由国家财政负担;士官及士兵保险费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军人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且政策后连续性,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军人养老保险体系。
2、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模式
(1)基本养老保险
亦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强制实施的,为了保障广大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逐步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属于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是由企业依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缴纳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职工如果具备三个条件,即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已办理退休手续;所在单位和个人依法参加养老保险并履行了养老保险缴费义务以及个人缴费至少满15年,既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
(2)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它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由企业自主决定。其主要特征是由企业发起建立,经办方式多种多样。经办方式有:大企业自办;多家企业联合或行业管理机构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协会、基金会经办;由有关中介机构经办;由有关金融机构包括各类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寿险公司经办。同时,国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以年基金交费以及基金的投资可免税。企业年基金实行市场化投资运营,政府在企业年基金的建立和管理中不承担直接责任,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
(3)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形式。国家提倡和鼓励职工个人参加储蓄性养老保险。目的在于扩大养老保险经费来源,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资金,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满足部分人群的较高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
二、对军队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启示
1、统一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的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针对不同的退役方式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养老模式,各种养老模式不仅在军人退役时补偿方式和标准不同,使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而且使不同退役军人以后能享受的养老待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平等。这种状况的持续发展,不仅不利于保证军人平等地享有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待遇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而且也不利于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而建立统一的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减轻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负担,降低管理难度,使退役军人平等地享有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待遇,使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工作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国家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改革为统一的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参考。同时,已实行的军人伤亡保险和退役医疗保险除了少数特殊人员外,将大多数军人都纳入军人保险的保障范围,制度的运行取得了较好的保障效果,也为统一的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借鉴。同时,也要体现出军队特色。军人职业的高风险性说明,体现军队特色就是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给军人以优待。其优待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缴费相同的条件下,使军人相对于地方同等人员享有较高的养老待遇;二是享受同等的养老待遇时,个人账户中军人缴纳的比例相对少,而国家补贴的相对较多些;三是降低军人的退休年龄。三种方法的侧重点和效果是不同的。第一种侧重于保障军人退休后享受较高的待遇,解决现役军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服役。第二种侧重于提高军人即期可支配收入,提高现役军人的待遇水平,更直接的目的是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部队。第三种从总体上提高了军人的养老待遇水平。就目前军队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和我国的经济形式看,采取前两种办法较为可行,第三种办法应当在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很充裕的情况下,才能普遍实施。其次,是要覆盖全体军人。军人养老保险制度的对象应该是最广泛的,要面向全体军人,包括在军队退休的干部,面临退役的军官、文职干部、士官等有工薪收入的军人,还有义务兵和供给制学员。义务兵和供给制学员不缴费,由国家财政给予解决。对原制度下的离退休人员仍按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和军队相关部门应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保证他们的养老待遇不低于国家同等离退休公务员的养老待遇。
2、提高军人养老保险保障待遇
受工作环境和专业的限制,退役军人二次就业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军人退役养老保险是为了保障军人退役后享有国家规定的养老保险待遇的需要而建立的,其养老保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军人未来的生活水平,对军人的影响较大。适度的养老保障水平可以解除军人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服役,为部队建设多做贡献。而适当的提高退役军人的养老保障水平,又可以体现国家对军事劳动者的肯定与激励,也能为军队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创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为加快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3、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应该与其他制度相配套
军人退役养老保险作为军人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为了保障退役军人养老的基本生活需要,要满足退役军人养老的其他需要就相应的需要其他制度与之配套。实行统一的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制度后,军队可以通过给当年退役军人发放一定的退役补助,以补偿由于军人退役可能给军人及其家庭带来的风险。为了帮助和鼓励退役军人特别是复员军人尽快地实现再就业,军队也应有相应的措施,如可以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使退役军人掌握一定的谋生技能,通过提供低息贷款等手段帮助退役军人自己创业,通过提供受教育的机会等形式提高退役军人的自身素质。这样做真正实现了对退役军人全方位养老需求的满足,从而进一步提高退役军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证机制;制度安排;启示
针对高等教育持续规模扩张中显现的问题,2007年初在北京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以“管理·质量·特色”为主题,达成了“紧紧抓住质量这个核心,大力提高管理水平,大力提升办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共识。毫无疑问,居于高等教育系统顶层的研究生教育将责无旁贷地履行质量保证的使命。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问题,人们大多从大学办学的内部各要素入手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变革,本文则侧重从外部的视角,通过介绍和分析英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保证机制、制度安排及具体做法,进而提出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启示。
一、英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证机制发展概要
尽管英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中世纪从欧洲大陆引入的高级学位教育,但是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这种高级学位教育并未得到真正的发展。直到19世纪中期,在德国现代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影响下,伦敦大学和达勒姆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分别设立科学博士学位(D.Sc.)和科学硕士学位(M.Sc.)以后,英国的研究生教育才真正开始起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英国的研究生教育连同整个高等教育进入了大发展的阶段。
在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和发展之初,研究生教育质量被视为各大学的内部事务,主要通过长期形成的文化机制和各种内部的标准与程序来维持。20世纪60年代,英国在高等教育扩张过程中建立了与传统“自治”高等教育部门相并行的“公共”高等教育部门,并设立独立于政府和高校的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CNAA)来负责这个新兴高等教育部门的质量监控。此后,随着“公共”高等教育部门介入研究生教育,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也发展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保证机构。20世纪80年代,在政府不断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与大学校长委员会(CVCP)于1990年共同建立了学术审计处(AAU),以实现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进行外部监督和检查。而1992年的《继续和高等教育法》不仅终结了高等教育的“双重制”,也废除了原有的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和学术审计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中的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QAC)被赋予了学科层面教学质量评估的使命,同时大学校长委员会组建的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HEQC)则负责开展院校层面上的学术质量审查。为解决上述两个机构在质量监控上造成的混乱,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和大学校长委员会于1997年组建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一个囊括所有高校和高等教育层次的单一外部质量保证机构由此形成。
二、英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证机制制度安排
1997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成立后,该机构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质量保证制度建设。其中有关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保证措施,主要体现在业已确立并不断完善的学术规范体系(academic infrastructure)和质量评估体系之中。
(一)学术规范体系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的学术规范体系主要由《高等教育学术质量与标准保证的行为准则》(以下简称《行为准则》)、《英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与苏格兰高等教育资格框架》(以下简称《资格框架》)、《学科基准文件》和《专业项目说明》四个部分组成。以下对这四个部分进行简要的阐述。
1.《行为准则》。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于1998-2001年制定了《行为准则》,其主要目的是帮助高等教育机构履行他们在学术标准和质量上的责任,并使之通过所提供的框架来检视他们各自质量保证措施的有效性。《行为准则》包括10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就是“研究生研究专业的行为准则”。该部分共有27条具体的规定,主要围绕9个大的方面展开:(1)院校安排。《行为准则》要求所有提供研究生教育的院校应维护所开设教育项目的学术标准,要根据国家和国际的有关要求制定及实施各自的规章制度。各院校还必须为研究生完成他们的学业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措施,同时研究学位项目所涉及的学生、导师、校外主考人(external examiner)及其他人员也要履行各自的职责。(2)研究环境。各院校要提供有助于研究生学习、研究并产生高质量研究成果的环境(如拥有本学科的代表性成果、充足的教师、知识转化和成果应用的机制等)。(3)招生和录取。各院校要制定明确的招生、录取程序与要求,而且必须公平、持续地执行这些入学政策。(4)导师指导。各院校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清晰的导师指导安排。其中,导师应具有适当的能力和学科知识,研究生至少要有一名主要的指导教师,任命导师时要考虑到其整个工作量以保证指导的质量等等。(5)学业进展与检查安排。各院校必须保证研究生和导师展开定期的、结构性的互动,使学生的学业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同时,院校应尽可能简易地使研究生和导师明确学业进展与检查过程中的各项要求。(6)研究和其他能力的培养。各院校应为研究生提供适当的个人和职业发展的机会。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应和导师共同明确其发展需求,并在以后的培养中不断加以对照及调整。(7)反馈机制。各院校应建立一套机制来收集、整理研究生培养项目有关各方的反馈意见,公开和建设性地处理这些意见,并以适当的方式公布处理结果。(8)评估。各院校应使用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对研究学位展开严格、公平、持续性的评估,而且必须将评估过程如实通报给研究生、导师及校外主考人等有关各方。(9)学生投诉和申诉。各院校应建立研究生投诉和申诉的处理程序,使研究生的各种利益要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行为准则》主要是着眼于院校的办学和培养活动,它在院校的学术质量和标准的管理上确定了一整套系统的原则,同时也为各院校自觉、积极而系统地保障其硕士培养项 目的质量与标准提供了参照。
2.《资格框架》。2001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颁布了英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以及苏格兰的两个高等教育资格框架,两个框架总体上差别不大,只是在学术资格的分级上略微有所不同,而在荣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个层次上是一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认为,制定高等教育资格框架有助于雇主、学校、家长和学生了解获得某一学术资格所需取得的学术成绩以及应具备的素质,同时也为高等院校、校外主考人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工作人员设置各种标准与开展评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以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高等教育资格框架为例,该框架的硕士层次共包括硕士学位(Master Degree)、研究生证书(Postgraduate Certificates)与研究生文凭(Postgraduate Diplomas)三种学术资格。该框架描述性地说明了获得硕士学位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1)系统掌握本学科研究领域或专业实践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对现实问题具有批判意识或新的见解;(2)全面掌握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究高深学问的方法;(3)具有独创性的知识应用能力,能够运用已有的研究方法创造和解释本专业的知识;(4)具有概念理解能力,能够对本专业的现有研究、高深学问和研究方法作出批判性的评价,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提出新的假设。该框架参照上述要求对本层次的其他学术资格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3.《学科基准文件》。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早在1998年就组织有关专家制定硕士层次的《学科基准文件》,并从2000年开始陆续公布物理学(含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药学、工学以及商业与管理等4个学科的基准文件。目前,其他学科的基准也在研究制订中。
一般来说,不同学科的基准文件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以《商业与管理学科基准文件》为例,它首先指明了该学科的性质和范围,即“商业与管理硕士学位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经理人和商业专家,并成为改进管理质量的专业人员”;其次,文件详细说明该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所有商业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组织”、“外部环境”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对各种具体类型的培养项目(如通才型、专才型、MBA等)还有更具针对性的知识要求,而所需掌握的技能包括“能够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能够处理复杂问题并做出决策”、“能够开展商业与管理方面的研究”、“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和知识”、“有效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具有高度的个人效能”、“具备管理上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等11项具体内容;再次,文件会对学科的教学、学习和评估问题做出要求,例如,“应具有教学、学习和评估的综合性策略,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采取各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应采用模式化和总结性的学业成绩评估方法等”;最后,文件会参照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设定获取硕士层次学术资格的“门槛”标准。
《学科基准文件》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它设定了获得某一学科领域硕士层次学术资格的基本标准,有助于保证学生毕业时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它也为同行评议和外部评估提供了统一的尺度,从而为不同院校同一学科学术质量的比较提供了便利。
4.《专业项目说明》。这是对某一学习项目的预期学习结果以及取得该学习成果的方式进行简明描述的文件。与《学科基准文件》有所不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并没有对各院校的硕士专业培养项目做出明确要求,而是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并责成各院校据此制定自己的《专业项目说明》。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在2006年出台的《专业项目说明编制指南》中要求,各院校应按照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编制《专业项目说明》:(1)学位授予机构、院校;(2)教学机构;(3)专业、法定机构认证情况;(4)最终授予学术资格的名称;(5)专业项目的名称;(6)大学和学院入学服务代码(UCAS);(7)专业项目的入学标准;(8)专业项目的目标;(9)用以说明专业项目学习结果的相关《学科基准文件》和其他内外部参照文件;(10)专业项目学习结果:知识与理解,技能与其他品质;(11)为实现专业项目学习结果而采取的各种教学、学习和评估策略;(12)专业项目的结构、要求、层次、模块、学分和学位;(13)学习方式;(14)教学语言;(15)专业项目说明制定及修改的日期。此外,各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加以下内容:(1)专业项目的特色;(2)评估规则;(3)学生支持措施;(4)质量评价和改进的方法以及学习标准等。
《专业项目说明》是一种透明的信息系统,它使学生可以了解到专业项目学习的方式和预期结果,使教师得以反思与改进各个专业的教学及学习情况,也是外部质量保证人员获取有关信息的直接来源。
(二)质量评估体系
质量评估体系是英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评估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体系。在过去几十年中,学术审计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委员会、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等机构先后采取学术监督审核、教学质量评估、学术质量审查等多种方法来维护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质量保证署成立(1997)前后的几年里(1993-2001),学科评估(Subject Review)一直是外部质量保证机构采用的主要评估方式。由于学科评估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种种弊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对质量评估方式进行了改革,从2002-2003年度起在英格兰和北爱尔兰的高校逐步推行院校审查(Institutional Audit)的方法,并从2005-2006年度开始每六年一轮开展这种评估。
院校审查评估的重点是各院校根据学术规范体系与《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标准和指南》(ESG)建立的内部质量保证机构和机制的有效性,各院校保持研究生培养项目适当学术标准和质量提升的各种安排的有效性,以及各院校依据内部质量保证程序和外部评估报告的结果及在校生、毕业生、雇主的反馈和其他信息而采取系统方法的有效性。
院校审查评估的程序可分为准备、访问、报告、后续行动等几个主要的步骤。在初始阶段,各院校要根据质量保证署的要求准备各自开展质量保证情况的简要报告和反映学生对质量保证意见的学生意见书,并与质量保证署协商就审查事宜做出具体安排。第二阶段是开展预备访问(BriefingVisit)和审查访问(Audit Visit),用以确定审查的具体内容并进行深入的调查。其后,质量保证署会面向院校内部和外部有关方面对审查的情况做出详细的报告,并公开在网站上。在院校审查的第3年,质量保证署将通过中期后续行动(Mid-cycle Follow-up)检查评估院校持续开展有关学术标准和教学质量的活动,同时最终的审查报告将被送交给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E)和各院校。
目前,英国研究生教育学术规范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的功效正不断得到彰显。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机构曾评论,学术规范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制度,也是英国为推动整个高等教 育学术培养项目更加规范、更具有可比性而进行的一种先进性尝试。各院校在反馈意见中对新的质量评估方法也给予积极的评价:新的评估方法更加直接有效,减轻了院校的负担,也更适于在院校实行。
三、英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证机制的若干启示
综上所述,英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证机制具有“外部”、“公开”、“具体”的显著特点,它既从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对高等教育这个公共部门提供了应遵循的基本质量标准和相应的运行原则,又使各院校能参照这些标准和原则,并根据自身的实际认真而有效地履行质量保证的职责;同时通过严格、规范、公开和持续性的评估活动,使国家、学校、雇主、学生和家长都从中受益,也使研究生教育质量在内外部的结合互动中得到良好的保障。联系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英国的实践可以提供以下启示:
(一)监督与控制: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证机制的必要性
1999年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不断攀升,其中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从1999年的7.23万人猛增到2006年的34.2万人,而同期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也从17.95万人激增至89.65万人。伴随研究生规模的急剧扩张,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问题不断显现。据北京大学课题组2004年对全国97所普通高校和20个研究所的问卷调查显示,57.8%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认为目前研究生质量出现下降;与过去5年相比,认为培养质量稳定的只有27%;同时,约有52.7%的研究生院(部、处)负责人认为近5年硕士生质量下降。对此,政府部门已高度关注,并强调要从体制机制上加以解决。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1次会议上就曾强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要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与自我约束的机制,要特别重视研究生质量。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也指出,必须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上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在体制机制上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笔者认为,在当前研究生教育一系列制度建设和机制改革中,建立健全包括静态规范制度和动态评估制度在内的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证制度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在研究生教育持续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扮演好质量“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防止由于市场作用过度膨胀、社会监督机制缺失、高校自身约束意识弱化和能力不足而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独立与自主:强化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证机构的功能
对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证来说,建立独立于政府与高校并能自主运作的中介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似乎在主要西方国家成为共同的发展趋势。除了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以外,法国的国家评价委员会和美国地区性的高等教育认证组织都具有这样的属性。中介机构在政府、社会与高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既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判断投资、拨款的方向,又可以使高校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以免受到来自外部压力的困扰,在政府管理和高校自主权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与平衡;而且它将有利于加强高校的自我管理,使高校通过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以换取更大的自主权。2003年成立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向中介化和独立化迈出的可喜一步,但与成熟的质量保证机构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质量保证制度缺失、评估方法单一(只有学科评估),以及对高校的引导、监督、约束和鼓励作用还不够明显等等。因此,从长远来看,构建比较一致的研究生教育规则框架、完善专业化的质量监督手段、促进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发展,将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证机构的重要任务。
(三)规则与标准: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证的手段
制定和完善各项规则与标准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证的一个主要手段。英国的经验表明,政府及中介机构并不会直接介入到院校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践,而是通过建立系统性的规范框架,从大至学术资格的整个体系和人才培养的一般规格,小到学科、专业的设置要求以及为招生、录取、教学、评估等各个环节设定各种规则与标准。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作用非常清晰,就是用这个统一而公认的尺度来衡量各院校的办学行为,只要违反这些规范就有责任要求它们做出改进。但这些规范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在具体内容上也体现了最大程度的原则性,同时还建立了规范的更新与完善机制,因而能够灵活地适应实际情况并容易被院校所接受。目前我国有关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规范制度主要集中在《学位条例》、《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高等教育法》三部法规中。而上述法规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一,上述法规对研究生教育问题只是一种程序上的规定,至于学生究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素质,学校在研究生培养上应负有哪些基本的责任等等都还比较笼统和模糊;其二,上述法规尤其是前两部制订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硕士学位分化为学术性和专业性等不同类型,其培养目标、规格、模式等都有所区别,另外近年来对研究生学制年限的改革也有诸多的争论,原有的法规在应对这些新问题时已显得捉襟见肘。因此,有关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规范制度建设不仅必要且还有很大的空间。政府部门与中介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规则框架,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会同诸如学科及专业学会组织、高校及有关专家,制定统一的学科和专业层面上的研究生培养要求。
1.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在取得了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国经济主要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尤其是一些依靠丰富的资源发展起来的地区。目前我国主要以煤炭作为工业的能源基础,煤炭工业是经济发展的能源支柱,煤炭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等问题对我国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危害。在环境与资源的约束日渐严峻的今天,这种增长方式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因此,在目前资源环境的约束下,转变资源型地区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
1.1.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大同市绿色GDP的核算,可以看出环境污染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分析主要的污染物是什么以及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期对我们进一步减少污染和遏制资源浪费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2研究方法
本文对大同市2007~2012年绿色GD进行实证分析,统计和分析大同市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并且利用恢复费用法对污染物进行货币化的核算,从而得出这些污染物的损失占GDP总量的比例。
2.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与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有64个,大多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城市,山西省的煤炭资源性城市分布最多,其次是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据统计得出,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2012年原煤开采总量为38.96亿吨,2011年的原煤开采总量为45.7亿吨,原煤开采总量呈减少状态,煤炭资源逐渐减少。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综合能耗消费总量为23.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综合能耗消费量的近2/3。而且近些年来,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稳步增加,煤炭资源大省的煤炭产量还在上升。
2012年,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产总值为42902.86亿元,我国总的生产总值为471564亿元,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近1/10,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作用。
2012年,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产总值和为42902.86亿元,其中,煤炭工业生产总值的和为18315.75亿元,占煤炭城市生产总值和的1/3多。可见,煤炭资源型的经济发展对煤炭产业的依赖性很大[4]。
煤炭型资源城市,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空气质量大多处于轻度污染与重度污染之间,各地雾霾现象时有发生,我国煤炭型资源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改善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大同市是我国最大产煤地区之一,由于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有“煤海”之称。
大同市多年来由于煤炭的大量开采,以及现代化采煤技术的综合利用,使得采空区面积迅速增加,地面裂缝加速形成,严重影响了地下水水质。大同市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其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
3.大同市绿色GDP的实证分析
3.1绿色GDP的内涵
绿色GDP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显示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福利水平和外部经济效益的高低[7]。
3.2选取污染物排放量并对污染损失进行货币化
根据大同市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具体特点,选取了大同市典型的污染物,对环境污染中部分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废水、固体废弃物(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值进行了统计和计算。并利用间接的方法对环境污染损失的货币化,具体采用的是恢复费用法,通过计算这些污染物的治理费用来计算环境污染损失。本文参阅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王磊《中国绿色GDP的核算方法与应用》一文,固体废弃物、废水、烟(粉)尘、二氧化硫的治理成本分别为每吨225.78、2.44、2248.08、4219.73元。计算出大同市2007~2012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治理成本,计算结果如下表
3.3具体分析
通过计算各项治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可以清晰的看出各项污染物从2007年到2012年对城市污染的影响,从图一中可以看出:
(1)大同市在2007~2012年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含硫煤燃烧是大同市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源。
(2)废水的排放量虽然总体上比较低,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的建设,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开采造成地表破裂,废水的排放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的水质。
(3)粉尘排放在污染物中的排放比例居于第二而且总体上居于逐年下降的状态。说明大同市对粉尘、烟尘的排放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4)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在污染物中所占的比例最小,同时在2007~2012年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大同市在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2011年新建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
为了更形象的反应污染物对经济造成的损失,可计算得出大同市2007~2012年需要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环境污染损失)占GDP的比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环境污染损失占大同市GDP总值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同市在2007~2012年在治理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与近些年国家和大同市不断倡导煤炭行业的清洁生产与是分不开的。
4.实现大同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对策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解决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
4.1构建市场运作制度
将环境保护纳入市场竞争的范畴中,构建一个环境保护的市场交易平台,将环境保护转换为一种竞争优势;企业作为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考虑环境治理成本,政府监管部门构建环境准入机制,保证企业能够真正得到投入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回报,以此来鼓励企业进行更多的环保投资。
4.2构建财税政策
企业要承担环境污染,这种公共物品的外部性所带来的损失,对环境污染大的企业,采取关闭和征收高额的环境治理费用,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以此来限制企业为了盈利,对环境所造成的无节制的破坏。
4.3提高人民的环境思想保护意识
人们和企业还是普遍的“经济人”,看重经济利益,忽略了社会环境利益。一方面,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增加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较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指导企业对环境保护采用实际行动,不仅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有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一、提高广播操质量的技术途径
(一)思想层面:转变观念,统一认识
1 增强领导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搞好广播操实质就是在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抓校风学风建设。
2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部门主任亲自抓的领导管理班子。要求学生教育研究中心、全体体育教师、各班主任教师参加组织、管理;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使其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协助学校检查,监督、促进广播操质量,实行学生自治管理。
3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准确的原则,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1)检查的学生认真负责,总结全面,及时公示广播操的考评结果,及时处理好班级反馈的信息,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2)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管理能力,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提高广播操的效果。
4 召开各级会议:行政会上对改变广播操质量进行研究,作出决议,通过研究先后制定出《广播操管理规范》《广播操比赛方案》《广播操管理与考核》《广播操训练方案》等,明确要求,有章可循,各负其责。体育工作会明确学校对体育老师的要求:上操出勤、带操常规以及对各班广播操的评价等。班主任会组织班主任学习《广播操管理办法》,要求班主任加强班级学生的管理力度,配合体育组抓好广播操。召开校会向学生讲清楚学校的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遵守。
(二)操作层面:“三有”的具体途径
1 体育教师:(1)有计划――体育组在学期初制定相应工作计划,针对提高广播操质量做好充分准备;(2)有记录――除带操老师外,其他体育教师在队伍中巡视检查,做好各班做操情况的记录;(3)有反思――下操后体育老师要针对每天学生做操所出现的技术问题、学生思想问题做好记录和及时评价。
2 学生:(1)有声――做出气势;(2)有形――做出风采;(3)有色――做出效果。
3 管理者:(1)有计划――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中把提高广播操质量作为一个内容提出;(2)有检查――由学生教育研究中心负责执行和实施,学校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3)有评价――校领导及时对工作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反馈。
二、实践效果及分析
(一)做操质量效果分析
六次广播操的时间就完成了两套操的辅导和纠正,同学们学起来非常认真,动作掌握也很快。比去年学操时间缩短了近两个月,效率提高了很多。
在学生眼里,做操成了一件乐事,下课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跑来,个个睁大了眼睛期待老师的表扬,做起操来精神抖擞,脸上洋溢着活力,结束时很多学生气喘吁吁,带队回班口号声此起彼伏,气势非凡。
一次学校运动会上,全体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上场集体做展示,效果极佳。如何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1 形成良好的广播操锻炼风气,学校领导是关键一环。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学校的领导能全面理解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认识广播操的深远意义,广播操就不会出现“形同虚设”的状况。实践证明,凡具有良好广播操质量的学校,无一例外地都对广播操高度重视,制度措施落实到位。
2 学校主管教师对学校广播操质量的把握个有更重要的作用。他的教育观念、敬业精神、职业素养、管理能力等,极大影响学生。一个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广播操质量,在于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奉献精神。
3 班主任、年级组长、科任教师也是组织、指导和管理广播操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重视”程度,对广播操风气形成有一定影响。
(二)做操质量对比分析
1 以前,抓广播操质量的过程中缺少了规范性和持久性。有阶段性的操作,让学生感觉不适应,形成不了良好的习惯,反而增加了工作开展的难度,最终导致了广播操的质量一直不尽人意。现在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广播操的质量,他们认为广播操不仅仅是学校的形象工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广播操活动的形式,为学校班集体建设开设了一个展示实力的平台,广播操比的并不是操本身,而是班级的综合实力。
2 以前学生认为,上操锻炼身体,缓解学习压力,增强体感,这些对他本人没有任何作用;现在在学生心目中广播操的主要功能不单单是身体锻炼,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显得更为重要。当然广播操的其他功能同样不容忽视,教育是潜移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团结、友爱、奋发、积极向上的生活体验必定会成为生活中值得珍惜的东西,广播操真正的魅力也就在于此。
三、进一步工作设想
(一)做操――一种生活习惯 从学生习惯养成方面。广播操质量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常抓不懈,精益求精。制度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质量、质量改变效果、效果又会反过来影响态度。当做操成为了学生的生活习惯,并形成了良好的风气。那么我们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广播操本身的作用,其意义广泛而深远。
陕西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学系 陕西省宝鸡市 721013
【摘 要】高职中医中药专业学生培养,面对就业挑战,试图需找更好的就业契机。目前亚健康和老年病的的普遍,保健食品成为一种需求。可是,保健食品产业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试从专业和产业对接,进行“订单”培养,提出几个方面的对接途径,力求达到“教”与“用”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 高职;中医中药专业;保健食品产业
目前中医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过于饱和,在人才的就业方面已面临着严峻的压力。为了给高职中医中药专业学生寻求更好的就业契机,本文旨在探索中医中药专业与中药保健食品产业对接途径,怎样才能更好的做到“教”与“用”的无缝对接。
1 目前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紧迫性
和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求根据2012 年3 月20 日《人民日报》的社论报道,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老年人的慢性病引起了药医界的高度重视。据2012 年12 月27 日卫生部的《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报道: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 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中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维系公众健康”的亚建康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医药领域争相关注的问题之一。
据“21 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报告,我国人群健康和非健康各占15%,其余70% 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1]。
我国有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的药用植物和药用膳食的经验,行业内开发中药保健食品对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的防治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医食疗早在《黄帝内经》就有明确的记载,唐代就有食疗专著《食疗本草》刊行,明代《本草纲目》更是收录了食药并用之品超过了500 种,为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品种。陕西省是我国中药材资源的大省,仅秦巴山区就有各类中草药资源3000 余种,其中《中国药典》所列的主要品种达580 余种[2]。这样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为中药保健食品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 国内中药保健食品产业的现状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历经30 年的成长历程,已初具规模,但还尚属起步阶段。中投资顾问医药行业研究院郭凡礼指出[3]:2000 年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为500 亿,到了2009 年达到911 亿,截止2009 年,我国保健品市场份额在整个医疗保健体系里仅仅占5% 左右。到2015 年,我国保健品的销售额将达到4500 亿左右。面对保健品市场未来的潜力,我们怎样把它做大做强,需要正视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3 国内中高等院校中医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我国的中药高等教育整体起步较晚,随着国家政府重视中药的教育工作,先后创办了中高等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函大和夜大教育,中药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专业设置向多专业方向发展,基木涵盖了中药的主要学科。目前,社会对中药专业普通人才的需求将趋于饱和,而对中药专业的行业针对性人才培养却显得后劲不足,因此,进一步加强中药专业针对性人才行业成为中药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4 中医中药专业人才面向中药保健食品的研发生产与相关企业需求的对接
4.1 对接企业定课程
专业课程设置要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从“须知”、“必会”两个层面,体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企业用人的专业性。应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构建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基本技能平台课程,含订单培养+ 顶岗实习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遵照教育部颁布的大纲要求开设,要求“须知”;专业基础技能力求“必会”。第一学年:开设公共基础平台课+ 基本技能平台课;第二学年:工学结合+ 订单课程;第三学年:顶岗实习。
4.2 对接实训定师资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型人才,加强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保证,也是企业所需专业型人才的保证。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形式的组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质量的监控。聘请企业工厂的技师们做兼职教师,发挥企业在学校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学校在专任教师的岗位设置时,要做到知人善用,专任教师要能传职业之道,学生能学专业之业,企业能有可用之才。
4.3 对接岗位练技能
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学校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生产,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一同构建满足订单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技能的检测和监控,鼓励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劳动部门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强化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中职生技能大赛,熟练专业技能,造就满足企业岗位技术要求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 张聪恪, 王海玉. 中药类保健食品的发展和问题探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20(6): 508-509.
[2] 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中医研究所编. 陕西中草药志[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78.
[3] 郭凡礼. 2015 年我国保健品销售额将达4500 亿[J]. 中投顾问.2010-2015 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10(06).
作者简介
市场交易中的双方存在着利益的差距,产业之间有比较利益的差别。威廉·配第1690年就指出:工业的利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利益又比工业多得多;这种产业之间的利益差别会推动劳动力向高收入的部门转移。这种见识,也可以从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对种地、经商、从政的比较中看出。产业间的比较利益在中国也从来都是存在的。这种利益的悬殊在农业为主、重农意识很浓的社会里不会“刺眼”,只有在工业化社会中才成为一个问题,一个“刺眼”的大问题。
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份额会相对下降,提供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也都会相应下降。用最常用的指标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1]来衡量,各个发达国家农业的一般情况和表1所示的美国的情况有类似之处。正如表1所示,农业的比较利益在美国工业化过程中,逐渐从1.0左右下降到0.5以下,之后因为美国农业的工业化程度提高和农场主利益集团的游说赢得的农业补贴的增加,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才回升到0.8以上。其他国家都不如美国,1980年,意大利和日本的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都是0.38,法国为0.45,(联邦)德国为0.29,北欧“福利国家”如挪威的情况好一些,为0.71.
另一个重要指标农业比较资本生产率,和比较劳动生产率一样,也是小于1.0的。[2]这种差距正是工业化或非农化的强大动力,引导了资本和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流向”。资金当然难于进入农业领域,因为资金时追逐利润的。中国的情况是,农户家庭经营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是负效益的,导致每年农业资金至少净流出几千个亿。有人说,可以通过政府的“农业投入政策”,用政策性的政府资金来加强农业投资,但这也是杯水车薪。就算政府真投了,那高度分散的2亿多农户到底应该投给谁,怎么投才能到那些真正需要的户?事实上这些年政府增加投入的结果是,投入大多数下达到有关部门,转变为部门收益和乡村基层负债的增加。
一、利用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我校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通过学校宣传橱窗、黑板报宣传“呵护好孩子的眼睛,“黔”途一片光明”为主题的宣传资料,营造"爱眼"的良好氛围。
二、开展一次预防近视及眼病防治知识讲座
3月15日升旗仪式后,由我校校医对学生进行预防近视及眼病防治的知识讲座。并通过黑板报的形式扩大宣传力度,使“爱眼”活动深入学生之心,发挥其真正的意义。
三、各班开展主题班会教育活动
各年级各班由班主任老师牵头,开展“保护视力”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自发的参与到保护视力的活动中,并因此养成爱护眼睛的良好行为习惯。而教师则继续做好眼保健操检查工作,检查时注意纠正学生做眼保健操时的不规范动作等。
四、各班组织学生学习保护视力的好方法
近视眼准分子激光矫正术后,若患者缺乏眼睛保健知识或者在术后忽略注意事项,则可能影响疗效或者带来不良后果[1~3]。因此,对患者术后的健康教育则是必须足够重视和需要认真做好的。
做好医患沟通
近视眼准分子激光矫正术后要注意继续做好医患沟通,力争做到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健康指导,使患者了解和掌握近视眼准分子激光矫正术后的相关保健知识,教会他们术后自我护理和正确的点眼药水方法;要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和应对措施,尤其是对术后当日可能出现的轻微眼部不适、异物感、畏光、流泪等正常反应不要害怕,要消除他们的紧张恐惧情绪,并始终以平常、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要嘱咐他们重视术后治疗、注意用眼卫生、避免视力疲劳和加强营养补充以利术眼康复;术后一旦出现眼红、肿痛、畏光、流泪及分泌物多等异常情况则应立即电话咨询或来院复诊。
重视术后治疗
遵照医生的医嘱正确规范的术后治疗用药是防止近视眼准分子激光矫正术后感染和促进术眼康复的重要保证。近视眼准分子激光矫正术后用药主要是局部应用眼药水,并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选择口服抗生素和消炎镇痛药。眼药水术后第1天即开始应用,遵医嘱常规点抗生素眼药水、激素类眼药水及人工泪液,术眼4次/日,连续使用1周后递减,一般不超过1个月。点眼药水前要先洗净双手,注意动作轻柔,要将眼药水滴入下穹隆部,并避免眼睫毛和手接触瓶口而污染眼药水。使用激素类眼药水时,还要注意按时到医院复查以确定是否需要停用,以防止和避免激素性高眼压发生。要嘱咐患者既不可因为自我感觉良好而随意停药,也不可因为担心术后感染影响康复而滥用药物。
注意用眼卫生
术后由于角膜瓣完全愈合牢固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术后切忌揉眼,以免不经意的揉眼动作导致角膜瓣移位。术后当天不要去掉眼罩。术后1周内在晚上及午间休息时仍需用眼罩盖眼,外出时要戴护目镜或太阳镜,不要洗头、洗脸(可用毛巾擦脸),不要使用化妆品,以免水、灰尘和异物溅入眼内,要少看电视、少看书、少操作电脑,避免用眼过度而影响术眼调养。术后1~3个月内不要到灰尘较大的环境中活动,以防灰尘沙粒入眼;夏季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以防汗水进入污染眼睛;尽量不要做剧烈的碰撞型运动如踢球、打篮球、游泳等,以免碰撞术眼,造成眼外伤或角膜瓣移位。
避免视力疲劳
术后要长期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眼睛和长时间阅读、看电视等,以免引起视力疲劳。对于在电脑前工作和伏案近距离工作者,一般用眼1小时左右需要休息片刻,可通过做眼保健操放松眼球或眺望远处促使眼睛疲劳恢复,并可防止过度用眼使近视再度出现。对于长期在电脑前工作者还要注意养成和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姿势,以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促使颈部肌肉松弛,以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程度。另外,经常眨眼可以减少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可起到避免泪液蒸发的效果。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则更有利于视力的保护和眼睛的调养。
保证营养供给
近视眼准分子激光矫正术后要注意手术后眼睛的营养补充和供给,眼睛的营养供给主要是补充叶黄素、维生素和蛋白质等,它可起到有利角膜上皮的修复、减轻其水肿、提高视网膜和黄斑密度、改善视力和促进术眼康复的效果。患者饮食一般以清淡、富营养和富含维生素为原则,可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牛奶、鱼、蛋类食物,以保证平时的营养供给;要禁烟酒和不食辛辣刺激性强与油腻的食物,以免引起或加重眼部不适;另外,适当增加饮水量,注意平时多饮水对于减轻眼睛的干燥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护理现状[J].天津护理,2009,17(2):114-116.
全国爱眼日,提高人们对保护眼睛的重视。职业小编分享全国爱眼日活动总结,提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全国爱眼日活动总结一
早上
二2中队的周xx 、方xx同学用稚嫩的声音为全校师生做了《预防近视,关注眼健康》的国旗下讲话,呼吁同学们:为了能继续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为了能拥有更明净的天空,每一位同学都要把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信念牢记心中,都要把爱护眼睛的要求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读写姿势要端正,背部要伸直,颈部保持直立,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手距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
下午,
我校特别邀请了xxxx医院的金xx主任医师为二年级师生做《小学生眼保健常识》的知识讲座。金主任图文并茂地为孩子们讲解了眼球的基本构造,发生近视的原因、近视的危害、怎样预防近视、如何科学用眼及眼部的运动等爱眼护眼的知识,分析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一些不良用眼习惯,让同学们深刻地了解近视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同时帮助同学们明确了科学正确的用眼要领。
金主任还要求同学们要做到:
1.定期到医院检查眼睛(半年一次);
2.保持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
3.每天坚持2小时的户外运动;
4.减少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间,建议看书写作业每次30-40分钟,看电视也不超过20分钟;
5.不偏食,营养要均衡;
6.保护眼睛,避免外伤。
6月5日下午,各班利用队会课时间师生一起学习《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班主任通过从眼睛的结构,近视的原因、危害,以及怎样预防近视等方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近视的严重性及产生的危害,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好眼睛,预防近视是非常重要的。为预防近视一定要做到:
“三个一” :眼离书本一尺,手距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
“三要”: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连续看书、写字30分钟~1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或者向远处眺望一会;要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不要”:不躺着看书,不在行进中看书,不在光线暗弱或过强的地方看书、写字;不要用淡色铅笔写字 。
“两加强”:加强体育锻炼,保证睡眠充足,减少视近的环境,多看远处,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尤其现在实施双休日,更可利用假日到郊外踏青;加强饮食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A、钙、锌的食物。
全国爱眼日活动总结二
20xx年6月6日是第24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为了普及眼疾病和康复知识,增进人们眼健康的保健意识,市医院利用电子屏进行宣传,并派疾控科工作人员及五官科医师于上午10:00,与市卫健局宣教股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华阴市华峰幼儿园,开展了全国爱眼日宣传活动。首先由卫健局工作人员为幼儿开展了一堂生动的眼健康知识培训,给孩子们讲解了近视的预防与保健知识,与孩子们进行用眼健康知识互动,并奖励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们一些小玩具;
接下来由我院五官科医师教授孩子们正确的眼保健操做法,对不正确操作的幼儿进行逐一纠正,并给孩子做了基本的辨色分析;最后将关于“爱眼日”宣传手册交给教师,由教师放学时统一发放给幼儿家长。参与活动的教职工学生共50余人,纷纷对此次活动表示好评,本次培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