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集聚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理论基础
最原始的空间集聚模型应当是勒纳和辛格(Lerner,A,.and Singer,H.W.(1973))对两个人在海滩上卖冰淇凌的问题的研究:两个商人以同样的价格在一条海岸线上出售同样的冰淇凌,他们通过竞争区位来争取在这一线性区域内活动的消费者,每个消费者都从距离自己最近的商人那里购买冰淇淋。这样消费者就被分成了两个部分,每个商人市场区域的长度就可以用来表示其产品的市场需求。这个博弈的唯一均衡就是两个商人都将企业布局到市场的中心,而不考虑运输成本函数的特征。而当这一博弈的参与者增大到三个或者更多,再考虑到产品的异质性时,结论将复杂很多。之后学界都倾向于研究有实际物质产出和牵扯到很大运输费用的工厂的布局问题。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的集聚模型(简称D-S模型),在该模型中,消费者喜欢多样化的消费,而生产者由于产品生产的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因此产品的品种越少越好。为了实现足够的规模经济,每个企业都想使自己的产品独占一国的消费市场,为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他便倾向于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但大的市场需求又取决于所有其他企业的区位选择。由此,该模型的逻辑结论是,一个统一的规模扩大的市场更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从而使这一两难冲突的解决空间增大。之后的研究则更加抽象化和模型化,建立了国际专业化模型、全球和产业扩散模型等,但这些都是大的区域背景下大企业的布局问题。
二、集聚模式所带来的好处
一种经济布局方式能够长久的保存和延续,并且有越来越旺盛的趋势,在经济生活背后必有支持其生长的肥沃土壤,它本身也存在着一系列维持自身存在的理由。
1.集聚模式是一种淘汰和选择机制:一个企业加入到集聚体之后,虽然从理论上讲能够得到比在孤立区多的市场份额,但这是以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有保证的产品为前提的。企业集聚在一起经营,服务质量的好坏在大市场中很快就被凸显出来:一家门可罗雀,一家人满为患,质量不好的自然会被市场的选择机制所淘汰。这样,一进一出,这个市场在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总是保持在动态的均衡当中,留下的都是精华,从而使整个集聚区的吸引力大。
2.集聚模式与企业的专业化分工:通过长尾重构,各个企业会更加明确其面对的消费群体,从而在一方面做大做强、做出特色,这样集聚区的各企业就相当于进行了专业化分工,各自面临一个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依据古典的空间经济学模型,最终决定空间长期均衡的力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市场接近性所带来的优势,这种力量导致企业的集聚;另一种是由于集聚必然加剧彼此之间的竞争,这种力量使企业倾向于相互分散。当各企业进行了专业化的分工,开始注重抢占某个细分市场时,产品便产生了异质性,由集聚所带来的分散的力量必然相应减弱,从而维持了集聚经济的长久存在,甚至随着企业的发展会更加凸显出某企业在这个集聚体内的垄断地位。
3.细分市场创新了企业提价的方式,避免了盲目调价的菜单成本,提供了企业的提价策略:新凯恩斯主义的菜单成本理论认为,经济中的厂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选择价格,是价格的决定者,而菜单成本的存在阻滞了厂商调整产品的价格,所以价格具有粘性。
企业也非常在乎老顾客的到来,他们成为熟人之后有可能通过给朋友介绍等方式带来更多的顾客,另一方面也是对理发店服务质量的一种信任。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企业调价的菜单成本是非常巨大的。然而,当企业布局于一个集聚市场时,由于每个企业的产品分属于一个细分市场,这样便出现了现实市场的“分档次定价”现象。在理发店中,一种服务会由于所用的药水不同、选择的理发师级别不同、服务过程中所受的待遇不同便会出现两种悬殊很大的价格,当一个档次出现明显的劣势,且消费者对该服务的期望很高时,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较高的档次,支付较高的价格。由此,由于集聚效应产生的市场细分,又由市场细分产生的分档次定价共同创新了企业传统的调价模式,使消费者在无意识中接受了企业的调价策略。
4.集聚区促进了熟练劳动的形成,使劳资之间形成一种“隐形契约”:亚当斯密在很久以前的分工理论中就论述了劳动熟练程度的形成对生产力增进的影响。马歇尔(Marshall,A.1920)在解释空间集聚与收益递增现象之间的关系时也提出了集聚经济体有更大的知识的溢出、更有利于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集聚体与本地市场前后向之间的联系也会加大。熟练劳动形成之后,带来的好处其实不光是工作效率的提高,它还会加固员工和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古典经济学对劳动力流动(labor mobility)的评价是比较肯定的。劳动力流动使劳工从低阶工作移往高阶工作,因此,亚当.斯密谴责任何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Smith,1776);多伦格与皮奥雷(Doeringer and Piore 1971)曾经论及:在给定转业成本的条件下,劳资双方“长时性合约”是符合经济理性的。制度论者还表示长时性雇聘合约可以发展良好的内部劳动力市场,高流动率只有在年轻人“工作逛街采购”期才被视为理所当然。依据制度经济学家的论点,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当某个工人精专于某种特殊的劳动时,他就不再是一个在劳动力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普通劳动者了。当他跳槽时,他所掌握的技术(特别是服务业的服务技术)在一家新企业里被衡量和评价将会耗费更多的成本,他本人被新群体、新顾客接纳所需要的时间也会随之延长。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熟练技术的员工总是选择为一家企业效忠,尽量不要跳槽,在劳资双方就相当于签订了一份“隐性契约”,从而形成一种无约束力的承诺。
参考文献:
[1] Lerner,A,.and Singer,H.W.(1973).Some notes on duopoly and spatial competi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45.
[2] Dixit,A. K. and Stiglitz,J. E.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 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77(67):297-308.
[3] Mcmillan,J,and Rothschild,M.(1994).Handbook of Game theory with Economic Applications,Volume 2.Amsterdam North-Holland.
关键词:东北地区;服务外包产业;FDI
作者简介:姜瑞春(1976―),男,辽宁清原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服务业、外商投资;
罗嘉熙(1977―),女,辽宁大石桥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2-0011-03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传统行业增长越来越乏力,而服务外包产业却逆势成长,成为各国产业竞争的重点。自2004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和外商投资环境不断优化,这些为东北地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了基础性条件。服务外包是当前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形式。跨国公司既是国际服务外包的巨大需求来源,同时,也是国际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担者和推动者。《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跨国公司研发的国际化、服务外包以及高端制造业项目的对华转移,将是未来提升中国吸收外资水平的三大机遇。通过FDI吸引跨国公司发展服务外包有利于发挥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提高东北地区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优化投资环境,提高东北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对东北经济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东北地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东北地区把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业务内容形式不断创新,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尽管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北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仍取得了不俗业绩。但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服务业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服务外包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服务外包发展势头迅猛,但规模还很小
2007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研究制定服务外包的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形成一批服务外包基地。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快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建设好大连、哈尔滨、大庆三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积极支持延吉、绥芬河等城市利用独特区位优势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之下,东北地区服务外包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以东北地区服务外包发展最快的大连为例,从1998年到2008年,大连软件服务外包销售收入由2亿元发展到302亿元,创造68.2%年均增长率,探索出一条具有大连特点的软件发展道路,成为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新领军城市[1]。
尽管如此,东北地区服务外包产业的整体规模仍有待提高。从国际比较看,2006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收入总额为118亿美元,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而印度目前已占有全球软件外包市场总额的65%、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总额的46%。据估算,2009年全球软件服务外包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300亿美元,当前中国市场占有额约为100亿美元,远落后于印度300亿美元的预估份额[2]。从国内市场看,北京、上海的服务外包产业约占全国的50%以上,相比之下,东北地区外包产业的规模还比较有限,仅占20%左右[3]。
(二)服务外包领域相对狭小,处于价值链低端
服务外包具有信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等特点,涵盖的领域广泛,涉及IT服务、金融、保险、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客户服务、产品设计等较多领域。但目前中国的服务外包主要涉及信息技术、研发设计及金融业等领域,其中东北地区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占主导地位,其他领域承接的服务较少。
与全球软件服务外包市场中印度等国家相比,中国软件外包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不但所占的份额很小,而且在外包业务的总收入中,有65%是日本客户提供的低价值应用软件开发外包业务,而非利润丰厚的软件设计外包业务。据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软件全球化标准协会(LISA)调查,一家中国公司承接的国际软件外包项目,总价值2500万美元,然而,付给外方专家的费用和版权费就高达2000万美元,再扣除各种研发费用等开支,这家中国公司实际到手的利润仅仅不足50万美元[2]。这说明,中国公司实际上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核心技术缺乏,利润率偏低,缺乏全球化的技能,造成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东北地区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外包服务企业。东北地区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2006年的外包收入只有1.01亿美元,与国外营业收入达10亿美元的企业相比,相差悬殊。偏小的企业规模制约着外包企业承接高端项目,削弱了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服务外包出口市场发展不平衡
从国际服务外包的主体来看,发包方主要是美国、欧洲、日本的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其中,美国约占2/3,欧盟和日本占1/3。外包接包市场主要是印度、爱尔兰等国家。其中,美国市场主要以印度为主,而欧洲市场则被爱尔兰垄断。就市场划分而言,日本目前仍是中国的最主要的目标市场。根据易观国际的报告《2007年第2季度中国软件离岸外包市场季度监测》研究结果显示,日本对中国而言仍然是最大的发包市场,占据51.8%的份额,欧美份额占29.4%,香港方面的发包份额为10.0%[3]。
总体而言,国内的软件外包企业进入欧美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因历史、文化、地缘等原因,东北地区的外包企业主要承接日本业务,如作为全国首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大连就承接了日本80%的服务外包业务。考虑到日本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中的份额有限,东北地区的服务外包企业也开始走多元化道路,积极开辟美欧市场,但在短期内服务外包市场高度集中的局面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加快发展东北地区服务外包产业的政策建议
全球FDI的投资方向已开始转向服务业,这为东北地区扩大服务业开放力度、利用FDI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创造了难得的契机。东北地区应顺应FDI的发展潮流,制定各项政策积极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的新发展。
(一)利用东北地区制造业基地的综合优势,鼓励跨国公司FDI向服务业延伸
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转移对我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如果通过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来发展境内服务外包的话,这一好处也可以扩大到服务业, 庞大的制造业将会给国内服务外包产业带来极大的市场需求。这样,既提升了发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又带动了我国生产外包业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目前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失衡。从全球来看, 制造业企业将自身生产性价值链的一些支持活动外包给专门的服务供应商完成也正成为一种趋势。不仅如此, 制造集中地延伸为服务外包中心, 服务集中地也可以延伸为制造中心。尤其是制造业基地业已具备成熟的投资环境和产业集聚效应, 为向服务外包中心的延伸提供了便利, 可以大大降低投资成本。有迹象表明, 一些跨国公司正在考虑如何通过其制造中心和服务中心整合, 来实现更大的协同效应。因此, 在引资政策上要改变跨国公司对我国作为低端投资的定位, 引导外商从制造基地向高级专业市场投资延伸或转移[4]。东北地区要紧紧抓住这一趋势,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发达的优势,扩大服务外包产业利用FDI的规模。
(二)积极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
根据供应商的地理分布状况,外包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境内外包和离岸外包。境内外包是指承包商与其外包供应商来自同一个国家,因而外包工作在一国国内完成。离岸外包指的是承包商与其供应商来自不同的国家,外包工作需要跨国界完成。近年来,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承接服务外包的国家也呈现出全球化发展的迹象。全球离岸服务外包的规模从2004年的192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500亿美元。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称,到2008年,全球离岸服务人员跃升至410万。鉴于离岸服务外包的迅猛发展,自2006年开始国家商务部已将离岸服务外包列为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5]。积极承接国际服务离岸外包,是扩大东北地区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也是利用FDI拉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主要着眼点。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一大批具备国际化水平的服务供应商,提高接单能力,继续发挥在ITO(信息技术外包)业务领域的优势,特别注重培育承接BPO(商务流程外包)业务的能力,积极承接计算中心、呼叫中心、数据处理、技术研发、财会核算、售后服务等国际服务业转移。推动世界知名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进驻东北,引进一批国际知名服务外包企业的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可以在推动东北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吸收跨国公司在信息技术咨询和服务项目方面的丰富经验,迅速提升高端服务的能力,有助于推动跨国公司将服务外包业务进一步转移到东北地区。
(三)继续开放服务市场,放宽FDI市场准入
在明确界定服务外包概念的基础上,制定鼓励FDI拉动服务外包发展的具体政策,在一定条件下将服务外包业务列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鼓励类,并将其列入需要支持和扶助的各省、市优势产业指导目录。针对不同产业实行不同的开放政策,对会计、电信等服务业,可以考虑实行全面开放;对商业流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可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扩大开放;对银行、证券、保险等服务业部门,要根据东北地区的金融监管水平和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实行审慎开放。
近年来,良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庞大的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服务需求,使中国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更多的国际机构已经将中国列为对跨国公司服务转移和外包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和研发转移重要目的地。东北地区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不断提高吸引FDI的质量和层次,推动东北地区服务外包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加快区域外包基地建设,为跨国公司的集聚创造条件
服务外包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而通过品牌效应,服务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进一步提高该区域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可以提高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拓宽市场空间[6]。建设服务外包集聚区对东北地区利用FDI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直接关系到地区内服务外包企业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溢出效应作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一种内在功能,是必然发生的,但能否产生提高东道国技术水平的结果,却是不确定的。溢出的有效性取决于东道国主动创造有利于技术溢出的环境和条件,而设立服务外包集聚区刚好是促进技术溢出的有益尝试。这是因为,东道国的产业与跨国公司所投资产业联系的紧密度越大,先进技术的溢出作用就越强。如果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经济之间的联系微弱,那么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就很难对当地经济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设立服务外包集聚区实现服务外包企业的集聚,可以加强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与当地企业建立产业上的前后向联系,增强彼此间的协同合作关系,进而提高集聚区内企业吸纳先进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东北加快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EB/OL]. 新华网, 2009-11-22.
[2] 张伟勋.分羹2300亿美元软件外包市场,中国锁定印度[EB/OL].中国贸易报,2009-11-19.
[3] 苏杭. 基于FDI视角的东北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05).
[4] 吴静芳.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我国利用外资的新增长点[J].国际商务,2008,(02).
[关键词]产业集聚;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55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85-02
一、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不仅是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方式,同时还是一个产业组织问题,是产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关联在空间上形成产业网络组织的过程。产业集聚最终会形成产业集群。比如硅谷的微电子与生物技术集聚;底特律的汽车设备与零部件集聚;好莱坞关于影视制作业的集聚等。
1产业集聚的动因
产业集聚的动因既是推动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动因,又是产业集聚能够发挥的作用、带来的好处,二者互为因果。既由于能够获得益处,所以产业才集聚;又因为有了产业的集聚,才能得到益处。推动和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一般来讲,企业向自然禀赋优越、运输成本低廉的地区集聚,历史上许多产业集群都形成在自然禀赋优越的地区,但这种情况在现代经济技术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已有所变化,自然地理方面因素的作用下降到次要地位,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分工专业化协作等因素的影响更大。
2产业集聚产生竞争优势的前提
企业并不是简单地集聚在一起就会形成竞争优势,产业集聚只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集聚在一起的企业只有形成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才能在产业集聚区取得竞争优势。
集聚之所以带来竞争优势,原因就在于区域内企业之间互动式的联系。当代企业为了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带来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向上游和下游组织开放,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这种网络联系在生产上体现为物质的投入产出关系,它比市场稳定,是一种“有组织的市场”,它既包括了市场的优势也包含了企业内部的优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组织形式,因此对于整个产业竞争优势的体现是十分重要的。
产业集聚不仅加剧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且也带来了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社会的变化需要技术的不断创新做支持,然而没有哪一家公司能够不与同行进行交流合作,单纯地靠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完成一件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盲目地竞争将产生巨大的时间成本,因此,共享行业的知识与信息十分必要。由此可知只有竞争而没有合作,产业集聚就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二、上海地区港航业集聚的现状
自从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若干意见以来,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若干实施意见,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做准备,目前,上海市的虹口区政府、浦东新区政府为加快港航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航运产业集聚区,吸引产业要素资源的聚集也相继出台了一些针对性政策。
1虹口区
本着建设“航运虹口”的理念,虹口区政府早在2002年就开始着手了对于航运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虹口区在发展“北外滩航运贸易集聚区”这一传统航运优势的同时,又另外开辟了专门的区域来吸引国内外优秀的航运企业,直至2010年末,虹口区沿着北外滩开发建设了总面积达207万平方米的重点功能区域,吸引了大量航运服务平台和国内外航运经纪公司,其中包括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上海海事局船舶登记中心等航运服务机构平台、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等。同时还吸引了国内优势航运企业,如中海集运、中远集团也入驻其中。
在大力发展航运产业集聚区,吸引更多航运服务平台和企业入驻的同时。虹口区也加大推进了航运金融的建设步伐。2011年3月25日,“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重大项目揭牌和签约仪式”在虹口区隆重举行,诸多国内一流的航运服务项目在仪式上现场揭牌,比如上海航运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也宣布入驻北外滩;同时上海航运交易所和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虹口区人民政府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签约仪式也同时举行。虹口区经过近10年来的努力,截至“十一五”末期,仅有303平方公里面积的北外滩就聚集了超过3000多家航运企业,2011年全年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仅航运服务业的税收就在虹口区税收中占到了12%的比重。在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绩之际,虹口区又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大力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大力推进现代航运高端服务业市场发展,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发展目标。
2浦东新区
浦东新区是上海另一个重点发展现代航运产业的地区。2009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后,浦东新区就将自己明确定位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域。上海浦东新区除了积极利用其在金融、保税港等方面的优势外,还着力发展了陆家嘴航运服务集聚区、洋山临港航运服务集聚区、外高桥航运服务集聚区。目前,在这几大航运服务集聚区内的航运类及与之相关的服务类企业达到5000余家,其中有近百家企业的注册资产达到亿元以上。
在打造航运中心集聚区的过程中,浦东新区十分重视产业政策的创新,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政策优势,如营业税优惠政策、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政策、启运港退税政策、离岸金融账户政策等。在借助这些支持性政策的基础上,又创新性地提出了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航运融资租赁业务等试点业务。
浦东新区同时也加强了与国际航运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化组织和机构的专业技术支持,快速提升了上海航运中心的软实力。2011年4月11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与伦敦海事服务协会签署了“航运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全球航运运价衍生品中央交易系统的启动仪式也同时在上海浦东新区。除此之外,还开展了一些航运交流与培训方面的合作,这些举措对于浦东新区提升自身航运影响力与行业地位,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并参与国际竞争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与国际上优秀的航运服务组织和机构的合作,浦东新区同时也加快了发展顶尖航运服务组织与机构的建设步伐,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关注航运产业中最重要的船舶与人才这两大核心要素,同时出台关于航运金融、航运企业和航运人才等相关性产业的支持政策,通过打造“一轴、两系、四块”航运的格局,充分发挥航运产业集聚区的优势,旨在大力发展现代航运高端服务产业,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资源配置的能力。
三、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竞争优势的政府推动措施建议
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上海地区相关的港航产业集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发展效果。各相关企业之间依然自行其是,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与合作,有关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并且也没能更好地满足货物运输需求者的消费意愿,这些都阻碍了规模优势的形成。因此,港航产业集聚的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适时举办一些展洽会、研讨会等活动,为集聚区内的企业扩大交流合作,宣传企业和产品搭建良好平台。
第二,随着世界贸易的全球化和贸易环境的改善,港口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化竞争。港口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集装箱制造业的发展、服务质量和水平、运输装卸水平等方面。由于港口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因此,港口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创新压力。政府应帮助企业加强与区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和联系,以有利于技术创新从而帮助企业保持活力。
第三,政府应加大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力度,提高服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港航业单纯的地理区域上的集聚。因此,政府应加快制定与执行关于港航产业集聚的有关政策,加大产业集聚效应的宣传力度,促使港航业的集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方云柯:基于集聚理论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政策优势分析
方云柯:基于集聚理论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政策优势分析
四、结论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产业集聚来获得竞争优势,大量同行业企业集聚一地将产生外部效益,如交易成本的节约、专业化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创新活动的发生与增值等,这样会促使企业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以获得市场竞争力,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带动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有效地带动了上海市港航业的发展,为港航业的集聚提供了有利条件,就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良好势头来看,如果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能够给港口的发展和港航产业的集聚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如鼓励环境、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等,就能产生一定的竞争优势,提早实现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TOD理念;枢纽地区;空间规划
Abstract: TOD is a public transportation oriented development ideas, and i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O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in jiangyin meiyuan passenger transport hub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example,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ffic service, highlight follow city characteristic, advocating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thought, planning, spatial structure from the function, put forward the transportation hub in space planning core strateg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for hub are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TOD idea; Hub area; Spac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内诸多城市轨道系统、城际铁路和综合客运枢纽站的规划建设,给交通沿线及枢纽周边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枢纽地区作为城市未来重要的标志通地区和特色的城市门户地区,其开发建设也成为热点。本文以江阴市梅园综合客运枢纽地区规划设计为例,研究有利于枢纽地区周边资源要素的整合和利用的TOD开发模式,对TOD理论下的综合客运枢纽地区的空间规划进行初探,以期为国内其他城市的枢纽地区规划建设及TOD开发模式的应用提供借鉴。
TOD理念的发展及应用
TOD理念发源于美国,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理念。目前已在国内外诸多城市广泛应用,如丹佛、斯特拉斯堡、波特兰、巴黎和苏黎世等都是成功开发建设的实例,同时TOD理念在城市人口密度较高,城市形态比较紧凑的亚洲城市,如香港、新加坡、东京都开发建设比较成功。其理念主要遵循区域站点片区功能互补、集聚效用与梯度开发、立体联系与复合功能、综合交通与步行优先等原则。 核心经验是提倡生态友好的交通方式,强化区域交通联系,加强公共交通的发展,提高轨道交通系统和常规公交系统的服务能力,将城市用地需求集中在商业中心、轨道交通和公交枢纽周围等土地投资回报高的地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地区增长极核。具体包括枢纽站点以步行交通为主,进行高密度、高质量的开发,枢纽站点间通过综合交通换乘系统连成网络,枢纽地区各组团的主导功能呼应互补,枢纽站核心区辐射范围为200米左右,周边地区辐射范围为500米左右等内容。
研究区域概况
目前长江三角洲诸多城市正在大力推进区域间轨道网络的建设,轨道交通将成为促进城市向经济龙头上海融合,实现区域合作、联动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江阴即将着手建设轨道交通,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的衔接,打造江阴城市“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区域交通地位,形成高效集约、综合协调的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带动周边地区的城市发展。
梅园综合客运枢纽站地处江阴中心城区中组团、西组团和南组团的交汇处,是现状城市发展南部的边缘区,是江阴与无锡相连接的轨道一号线、城际铁路H3线的换乘交通枢纽。梅园客运枢纽地区规划对轨道网建设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综合枢纽的作用推动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规划在TOD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综合客运枢纽作为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最大价值,通过规范和引导枢纽地区集约开发,打造激活中心城区南组团、推动城市南进的生长基点,激发TOD开发所带来的触媒效应,整体提升江阴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职能。同时基于形成带动周边用地高度集聚、功能复合的片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高素质企业及人群,组织高品质与高效率的服务功能;满足城市活力、环境品质、文化特色的高标准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判断,明确梅园综合客运枢纽站地区复合与活力、集约与高效、特色与宜人的发展目标。
枢纽地区空间规划实践分析
3.1枢纽交通服务与生态文化复合的功能策划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轨道建设较早,枢纽站及其周边地区已从单一的交通集散功能,转型和发展成为整合交通服务、商业、文娱、会展和信息服务的城市新型功能混合区。通过对案例功能设置的剖析,总结出枢纽地区功能设置的主要特征,分别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强调消费、工作、生活并重的多元复合功能构成,将客运枢纽与办公、商业、娱乐等设施进行一体化综合开发,形成综合体,枢纽核心区域内以商业服务业等高利润产业为主,并针对地区特征形成功能特色。考虑到梅园地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协调关系,以及轨道线各节点功能互补的要求,结合梅园地区的功能定位,以及市场发展的规律和自身特点,功能设置在空间上向枢纽交通服务和生态文化两个方向复合集聚。(见图1)
(1)以枢纽站点为核心,向枢纽交通服务区域集聚
枢纽地区的许多功能都是由枢纽的交通功能刺激而引发的,这一部分功能在空间上将向枢纽站点集聚,形成与枢纽交通服务复合的功能,使用地价值最大化,同时体现地区现代都市的形象和现代生活的活力。
轨道枢纽与现代服务业复合,依据轨道站的辐射和道路对土地价值的影响等相关因素,鼓励对交通、区位和人流量敏感的现代服务业与交通枢纽复合设置大型综合体,发挥集聚效应和经济效益。轨道枢纽与社区服务复合,公寓可与站点综合体复合,临近站点的社区,其商业可与站点商业共享。现代服务业之间以及现代服务业与社区服务复合,消费与生产可适当复合设置,临近社区发展消费功能,鼓励相关设施靠近公共服务中心,鼓励设施的共享。
图1枢纽交通服务与生态文化复合的功能策划示意图
(2)以高景观价值为核心,向生态文化区域集聚
一部分功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特色要求较高,这些功能与生态环境和人文空间品质较好的区域复合集聚更易形成地区特色,充分体现梅园地区现代水乡和滨水特色以及江阴的运河文化。
生态文化与消费业复合,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在适宜的位置鼓励滨水特色商业街、购物公园等。生态文化与生产业复合,形成面向高端商务活动的设施,如企业loft、培训中心、会所等,获取良好的景观品质,融入新时代的城市建设经营内涵。生态文化与社区服务复合,鼓励社区公园、活动中心、商业服务等场所靠近有较高的景观价值的滨水公共空间设置。
3.2城市特色与TOD理念相融合的空间架构
3.2.1延续城市特色
1)保持水城格局
江阴是传统的水乡城市,城市空间被指状的山水体系分隔成组团结构,水网是城市最为重要的景观廊道。梅园地区内部水系保留相对较好,充分尊重原有水系,将水系作为生态公共空间的骨架,延续锡澄运河及指状水系形成的水城格局,片区内部空间打造公共活动通廊与这一骨架系统相连接,形成完整的生态公共空间系统。同时利用梅园地区仍然保留的农业时代水田肌理,将引导梅园地区城市设计的空间布局,继续保留在新的城市形态中。
2)延伸发展中轴
从江阴城市发展来看,有一条很明显的发展中轴,从北边的长江到外滩地区,再到老城中心,再到城南风貌区。梅园地区正好处于发展中轴的南端,通过梅园地区将中轴继续延伸到火车站地区,最后到花山,形成从江到城再到山的一条完整轴线。梅园地区的规划将延续这条重要的南北发展轴线,地区主要的功能将沿发展中轴布置,在轴线上体现由老城到新区、由传统到现代的风貌演变。
3)彰显水乡文化
江阴是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城市,而梅园枢纽地区将是江阴未来的门户地区,所以梅园地区的城市形象需要彰显江阴的水乡文化特色。首先区域内重点打造指状拓展的活力滨水空间,体现依水而建,以水为生,临水而乐的传统水乡模式,凸显水城融合的独特魅力。其次控制宜人的城市空间尺度,延续江阴温馨的城市氛围。再次融入一些传统的符号特色,延续城市风貌。最后提炼一些城市文化内涵,作为重点地区的主题,彰显城市魅力。
3.2.2突显TOD理念
1)设置复合的功能
充分利用梅园枢纽站点的用地,上盖复合功能物业,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效能,实现垂直方向上的功能复合,站点周边用地规划复合的用地功能,实现平面上的复合。
2)站点周边集聚开发
在站点200米范围内布置高强度的开发项目,设置综合服务功能,并打造直接与地铁站点相连接的步行系统。200米到500米范围内布置中等强度的开发项目,打造人行优先的交通系统。500米以外用地采用低容积率的开发方式,设置相对单纯的功能。
3.3高效便捷与低碳友好的交通方式
3.3.1公交主导与多式交通零换乘
依托城际轨道交通构建串联整个城乡区域,多层次、广覆盖、无缝衔接的公交网络,通过便捷的交通换乘实现与城市内外多重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加快培育城际间客流和信息流,引导人口和各类要素在区域尺度上优化布局,促进城镇空间与区域公交网络良性互动,逐步形成以公交为导向的空间发展模式和区域空间格局。不但有助于倡导环保出行方式,先导推广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同时有效引导土地集约开发,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依托,围绕公交站点建设的紧凑型社区发展模式。
梅园地区在临近城市中心功能区主要轨道交汇站点,适度提高道路网密度,合理优化接驳城市内部公交线网,建立立体分流行人系统,以实现零距离换乘。梅园枢纽通过地铁、公交、出租、社会车辆等接驳设施在空间上高度集约、一体化设计,促进其他轨道沿线站点与城镇公共交通重要集散点的相衔接,尽量缩短换乘距离,保证接驳设施车行交通流线的顺畅,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
3.3.2低碳友好的立体化步行环境
通过精心设计的步行系统,实现交通枢纽内各种交通设施之间,以及交通枢纽与外部公共交通、社会交通之间的便利换乘。在TOD理念充分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私人交通,强化以步行为导向的城市功能组织模式,强调以公共活动作为城市功能组团核心的思路,将公共空间系统与步行系统充分结合,打造地下、地面、地上立体化的人行交通体系,同时与周边地块相连接,形成完善的步行系统,营造舒适宜人的步行环境。
结语
客运枢纽是城市人流、经济流和信息流的交汇节点,随着诸多城市客运枢纽的建设,枢纽地区的规划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从很大程度来讲,目前国内结合TOD理念的规划实践还处于发展阶段,成功和成熟的TOD实施案例较少,同时缺少与枢纽地区TOD建设相配套的有效制度保证。而TOD理念下的枢纽地区建设和发展需要长期的努力,在规划实施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避免过于僵化的模式,扩大TOD服务范围和影响区域,重视TOD走廊的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建立资金保障、协调决策、开发商奖励等机制,以及充分发挥TOD的财政经济效用,为公交运营和步行环境的维护提供资金保障等等。
本文以梅园综合客运枢纽地区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了枢纽交通服务与生态文化复合的功能策划、城市特色与TOD理念相融合的空间架构、高效便捷与低碳友好的交通方式的空间实践策略,总结出了一些结合TOD理念的枢纽地区空间规划的经验,希望初浅的探索和思考为其他案例提供可参考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李荣欣。城际铁路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策略研究。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第4卷,第3期。
[2]纪立虎,杨文耀,倪嘉。空间和谐――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简介。理想空间,2008年,(11)。
[3]訾海波。低碳交通在城市规划中的探索与实践。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低碳规划。
[4]陈斌。有地方特色的TOD发展模式――广州的经验。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交通。
[5]黄卫东,苏茜茜。基于TOD理论的公交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以杭州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7)。
1.认人为安排,一般情况下是政府和国家依据自身发展需要对产业进行安排和选择,确定发展的重点和支柱,表现出来的是在政府的规划下一种引导;
2.自发形成,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经济人寻求进行资源、技术、人才等共享而产生的一种选择性倾向;
3.人为引导和自发形成的结合,我国的产业集聚就体现了政府引导和经纪人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结合。进一步对我国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的经济与社会效应进行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十一个方面。
(1)有利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和分工细化。在我国,生产环节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然而产业集聚促使专业化分工,各个生产环节分布在不同的企业里,每个企业专业化的只做一个产品的几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企业分工自然有序。技术含量较高、价值较大的产品,不是一个企业生产的,其配套的零件供应商也不是同一个企业,企业的分工使得一个零部件生产商可以同时给不同的企业供应产品,从而就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降低了生产成本;反过来说,生产技术含量高、价值较大产品的企业可以有多个供应商供其选择,有利于通过竞争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工厂或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劳动力和资本性设备的专业化机会越多,相关的收益就增加。产量增加可以使企业招聘具有专业技术的员工,也为采用专用设备提供了可能性,并且为相关的垂直联系的企业提供了专业化机会,由此也带来了效率的提高。
(2)有利于产业纵向关联的上、中、下游工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加快工业化进程。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只所以依地理集中,原因是彼此临近有助于生产力和创新,让产业集群获得好处,交易成本下降,信息的创造和流动得到改善,本地机构更能随时回应产业集群的专业化需求,也更容易感受到同行压力和竞争压力。”熊波特认为,“工业变动是由于外部因素的作用,由于增长的非周期性要素,以及由于创新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集聚,可以让企业在有限的空间里交流、学习、开展竞争,从而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企业的深度发展和改善产业结构。
(3)利于降低运输费用,降低产品成本。企业集中在一起,企业之间互为市场,彼此提供原材料、生产设备和产品。不仅生产协作方便,供销关系固定,而且距离缩短,运输费用降低,销售费用缩减,从而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和销售价格。在我国,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除了开发时期、思想观念等有所差异之外,地理位置决定的运输条件和运输费用不同也是影响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加型工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韦伯等学者的产业区位学说对于工业发展受运费的影响,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
(4)扩大市场规模。同一区位点上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企业的集中,以及由此带来人口聚集与第三产业分布之间的高度正相关性,将会促进企业的生产和市场上的消费,形成专业化市场,有助于较大规模的市场经济的实现。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各种资源条件更加优越,就会更加适合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5)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导致高素质劳动力、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几种,如果区域内的一家企业采用的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他相近企业就可以进行模仿。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离开一家企业自后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人才就不会流失。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企业就更容易引进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从而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对此,马歇尔认为这是导致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之一。
(6)有利于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建立、发展和充分利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就需要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来支持企业的发展。集中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将大大的节约成本,基础设施建成后,会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就可以产生更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7)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借助产业集聚区产业链,可以集聚大量中小企业,它们之间在技术上既替代又配套,在市场上既竞争又结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专业化市场的形成。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是企业规模小、市场接近难、市场势力弱、融资渠道少、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欠缺,等等,而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的网络化正是把大小不等的各厂商和各类机构联成一个有效的网络,弥补了中小企业的不足。产业集聚区有着良好的创业和创新的生产科研环境,有着许多优惠的自主政策和便利的政务服务,一些产业集聚区建立了科技创业“孵化器”、“科技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区”、设立了科技风险基金等,以扶持中小企业的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和研究。同时,集聚在产业集聚区内的大企业大项目催生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也为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两头延伸发展带来了商机。产业分工的专业化,以及地理的接近性、社会关系的依赖性、外部经济资源的共享性等因素极大地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促使中小企业做专做精。这样就可以与大企业实现共同发展。
(8)有利于提高城乡人口的就业水平。产业集聚区内大量的企业以及企业所延伸的更多配套服务业可以提高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利于解决当地人员的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很多产业集聚区引进了众多的中外企业,其中居多数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为社会提供了更多适宜的工作机会,而且产业集聚区的企业往往融合在一个强大的产业链中,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其提供的工作机会比较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社会经济矛盾。
(9)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城镇化建设。集聚经济是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也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原来就是个偏僻小镇,中国的深圳原来就是个渔村。根据城市功能学说,城市形态功能是关于城市地域空间和硬件设施的布局,也是城市社会经济功能赖以发挥的基础和载体,而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又将带动城市空间和硬件设施的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城市功能的历史发展看,没有城市空间就没有城市功能;城市不同的空间布局,又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功能。我国各地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就是一种产业布局的调整,是对各个产业部门在空间上的再安排,也是城市功能的再塑造。上海、天津等一些老工业城市之所以能够迅速改变城市面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同样,昆山、东莞这些新兴城镇的崛起,也同样得益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10)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区以较小的成本为企业集中供热供气,集中进行废水废气等工业污染物的处理,大力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广泛开展创建园林绿化和生态示范区活动,提供了生物医药、芯片制造等高科技产业所需要的特殊生产环境,使产业集聚区与企业共赢,人与自然和谐,保障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技服务;人才;产业特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32-03
一、科技服务业的定义和发展意义
科技服务业是指拥有一定设施、设备或工具,进行科学研究和为技术创新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和管理的国民经济部门,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技术开发与转移、技术推广与转让、技术孵化与咨询、科技交流与培训、科技风险投资、科技评估及科技鉴证、知识产权服务及其他技术服务等业务。科技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得到长足发展[1]。
在以科学技术为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中,高效率的科技服务业的存在,能够极大地活跃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国家和区域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和区域的科技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科技服务机构以科技知识服务来创造价值,具有高乘数效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1]。科技服务机构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创新主体的粘接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科技服务机构活跃于技术需求者与持有者之间,它们沟通机构间,主要是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创新体系内各参与主体间互动,并通过进行技术搜寻、评估和传播,实现创新体系内在的有效联系[2]。在中国当前日益以技术为驱动力的市场经济中,高效率的科技服务机构的存在,能大大活跃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二、培养科技服务业人才的战略意义
科技服务业是知识智力密集程度很高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科技知识背景,更要有广阔的视野,而且要通晓现代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多学科知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服务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一定要有创新型的人才,人才问题始终是提高和保证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最突出问题[1]。创新型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状况是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以致整体素质不能适应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缺乏一大批科既懂技术、又懂法律且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标准低。综合性科技服务业人才的缺乏是影响科技服务机构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2]。
三、加强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1.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服务创业环境。对于科技服务行业中的优秀人才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上要给予必要的保障,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激励,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全身心投入从事科技服务工作,充分施展他们的创造、劳动和智慧。政府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科技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做出周密的安排和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和措施。为科技服务人才创业提供优良的环境。提高科技服务人员物质待遇,完善科技人员基本社会保障制度[1]。
2.借用“外脑”,多层次、全方位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服务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实习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和造就一批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复合型人才。吸引曾在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取得成功经验的人才,特别是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的科技服务人才来指导工作。建立科技服务业人才库和项目成果库,鼓励留学人员创办科技服务机构[3]。
3.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体系,提高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把培训作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对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出明确要求,根据人员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重点,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在时间和经费上予以保证。培训内容既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公共关系以及现代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综合知识,也要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以及科技中介服务的方法、规则、手段等专业技能[1~2]。
4.大力兴办职业技能教育,增设科技服务方面的专业,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并重的模式。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改善技工学校教学条件。调整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增设科技服务方面的专业。设立政府技能人才奖励基金,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等多种举措。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1~2]。
5.建立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科技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使科技服务业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政府部门要对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进行资质认证[1~3]。
四、建设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
上文“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中第四条提到“大力兴办职业技能教育……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那么广东省职教类院校应该如何发挥职业教育职能,为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省工业企业输送高技能的科技服务一线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显然,职业教育已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而上升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在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更加密切地联系到一起。根据这一思想,职业教育就要立足当地产业优势,与当地产业接轨,即本地有什么主要产业,职业学校就主推相关专业,将职业学校的专业办在地方经济增长点和企业兴奋点上,把课程设在社会职业岗位的缺口上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上。建设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当地产业为根本出发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经调查发现,目前推动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级管理、设计人才普遍紧缺,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短缺;技术开发实力不足,高端研发人才缺乏,有较高实力的企业研发中心少;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少服务集群的工程研发中心、技术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及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人才。
因此,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以地方经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谋划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1.确立职业教育为特色产业发展服务的理念,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渗透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形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科研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研究领域重在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上。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依托特色产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最终目的是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
2.职业教育要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接,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加强紧缺人才重点专业建设,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企业是最了解职业岗位专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主动加强与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沟通,或是通过市劳动部门、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组织,了解不断发展的产业经济对于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针对企业要求开发课程;课程满足职业,技能保障就业”的良性循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针对性,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培养,搭建就业平台。
全国各地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取得的成效:
浙江湖州依靠当地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4年,湖州市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职业学校在专业调整上实施“提升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培育新兴专业”的策略,几年来,共淘汰落后专业10余个,培育新专业20余个。经过布局调整和专业优化,该市职业学校的实力获得整体提升。如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形成了信息产业、数控机械、电子电工和商贸财经四大模块;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形成了服装、艺术、现代服务业、学前教育四大模块;湖州交通学校形成了汽修、物流、路桥三大模块;湖州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形成了园艺、种养殖特色模块。各县也呈现主干专业不重叠、专业建设错位发展、专业特色鲜明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市基本实现学校与地方产业、专业与行业企业、教师学生与职业岗位的三个对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贡献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2008年年初,温州市人民政府曾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其中就指出,要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化、专业系列化改革,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形成与温州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特色。现在,根据本地产业特色主推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感觉到了职业教育区域特色带来的好处:因为处在产业集中区域,企业对各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学生毕业基本就能就业,相当抢手。因为就业率高,学校招生也很轻松,形成了特色专业办学的良性循环。
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与番禺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发展职业教育新途径。2003年开办珠宝专业之初,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便与当地珠宝企业、珠宝行业组织和中国地质大学合作,高薪聘请业内高级人才,购置先进的工艺、微镶、鉴定、设计专业设备,强化技能性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了众多珠宝企业的欢迎。现在,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的珠宝专业已成为全国最大、设备最多、专业方向最全面、就读人数最多的技工学校,并成为广东省金银首饰商会常务理事单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学校要适应社会、企业、学生需求,推进联合办学,即对准市场、产业链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促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可以在开展“订单式”教学和“菜单式”培养的基础上,按照“岗证结合、校企一体”和“工作室 + 企业或用户订单”的思路,不断开辟校企合作新途径,找准学校与企业利益的结合点,实现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学校与用人单位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做到与企业同步、与市场高度吻合。
五、总结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里提到:“珠三角产业发展主要目标――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产业跨行政区划空间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培育出一大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到2015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达到55%以上和28%以上;到2020年,以上两个比重分别提高到60%以上和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珠三角乃至全省重要的主导产业。”“产业发展重点;教育服务。重点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高起点举办一批面向全省招生的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努力建成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地带和南方重要职业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技能培养培训和技能鉴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推进粤港澳教育服务合作,促进珠三角教育服务与国际接轨。”
发展地方经济与优势产业,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大力发展有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因此,职业教育要走与地方经济、特色产业相结合的道路,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办学,围绕地方紧缺人才办学,调整服务面向,努力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切实解决好教育同经济结合问题。只有这样,广东省职教类院校才能发挥好职业教育职能,为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省工业企业输送高技能的科技服务一线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优势。
参考文献:
[1]赖志军.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2]岳玉珠,苗慧敏.中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74-275.
[3]李碧花,刘小清.广东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8,(1):31-33.
Methods and Measures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 Services
――Tra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 Services Personnel,Construc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
YANG Nan-yue
(Industrial Training Center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65,China)
一、专卖店选址的关键策略
专卖店的位置根据营销策略和品牌策略,选择对应的销售市场,以交通干线、主要商业区域、
大的居民小区这三者的中心位置为首选,其次考虑
以下三种模式:
(1)重要交通干线 + 次要商业区域 + 少量居民。
(2)主要商业区域 + 次要交通干线 + 少量居民。
(3)主要居民小区 + 次要商业区域 + 次要城市街道。
在选择具体商圈时候,上海劲释策略研究中心总结了以下选址策略,可以结合如下情况加以落实:
1、搭顺风车策略:原则上店址不要过于靠近规模大过自己的专卖店,然而如果对方专卖店只是规模较大,但服务水准不高、产品过于廉价,则表明同行其实并无市场竞争力,则店址可以充分靠近,将能有效夺取对手客源。 比如奥康皮鞋在上海的南京路商圈、四川北路等商圈连续开了六家专卖店,在人流量集中的繁华商圈形成高密度销售网点覆盖,对销量拉升和品牌提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鹤立鸡群策略:当自己的店铺处于比自己(传播网)小规模的其他店铺群落之中时,将能获得良好的出位效果。此策略的运用讲究适度,如果周围其它的店铺都过小而且档次太低,则又有可能拉低我方店铺的档次形象。 现在流行在发达地区的乡镇开大店就是这样一种趋势,当地不缺乏购买力,缺少良好的品牌的品牌形象和过硬的产品与之相匹配的购物环境。
3、比肩共存策略:将自己的店铺置身于高档店铺群落之中,与高档同业比肩共存。注意此策略运用时,自己的规模、装修档次、服务水准等,绝对不能低于同业,最好是略高于同行一点,否则会总处于竞争被动地位。
4、好处独享策略:假如经过调查发现有某一目标消费群很集中的区域,但附近并无类似店铺,此时自己应该做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会独家享有好处。
二、专卖店选址原则
1.费用原则
企业首先是经济实体,经济利益对于企业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重要的。建设初期的固定费用,投入运行后的变动费用,产品出售以后的年收入,都与选址有关。
2.集聚人才原则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地址选得合适有利于吸引人才。反之,因企业搬迁造成员工生活不便,导致员工流失的事实常有发生。
3.接近用户原则
对于服务业,几乎无一例外都需要遵循这条原则,如银行储蓄所、邮电局、电影院、医院、学校、零售业的所有商店等。许多制造企业也把工厂建到消费市场附近,以降低运费和损耗。
4.长远发展原则
企业选址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经营管理活动,因此要有战略意识。选址工作要考虑到企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要考虑市场的开拓,要有利于获得新技术新思想。在当前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参与竞争。
三、专卖店选址空间比较
U型店铺相对最好,对于卖场好布局,3*4的比例最好
C型店铺店头宽,但不好布局
N型店铺太深,往往客人不容易往里走
T型和A型店铺内部布局不好布置
H型店铺不留人也不留财
一、浙江与港台服务业合作现状
自和台湾制造业大举向长三角转移以来,浙江与港台在服务业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经济融合度不断提高,经贸合作呈水融之势。近年来,我省政府以及外经贸部门一直积极推动我省与港台服务业合作,制定了“东引台资,北接上海”的战略举措,以扩大和台湾的经贸合作。2005年初成功举办“香港•浙江周”,深入实施借助香港平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举措。
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府的推动,1980年以来港台在我省的投资一直稳居各个国家(地区)在浙江投资的前列。1980~2005年,香港和台湾在我省分别投资项目13843个、5299个,分别占我省同期外资项目总数的38.8%、14.85%,实际投资分别为136.8亿美元、23.7亿美元,分别占我省同期实际外资额的32.2%、6.45%,居我省外资来源前列。投资项目中除台湾对我省制造业投资略多外,项目大部分为服务业。此外,近年来我省与港台之间的劳务输出、人员往来等国际经济合作也越来越密切。截止2005年底,我省企业在港设立的境外机构共78家,占我省境外机构总数的5.64%;投资总额为5429万美元,占总投资额的8.91%,其中中方投资4954万美元,占我省对外投资总额的11.1%。我省的优势产业,如纺织、服装产业,对港投资份额较大。限于政治环境等因素我省对台湾的投资,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港台服务业的优势。由于港台国际化程度高、信息网络全球化和现代化、服务业比较发达,尤其是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香港更是世界金融服务中心之一,加之港台与内地无语言文化障碍,服务业合作优势更为明显。
1.港台服务业竞争力指数分析。通过港台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比较,香港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有三个方面:物流运输(指数为1.413,仅低于日本和韩国);金融(1.063,仅低于英国);商务服务(1.644,全球第一),包括法律服务、咨询服务、工业设计以及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服务。香港服务贸易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球首位。台湾以上指数分别为1.325、1.027、1.288,也具有明显的服务业产业比较优势。因此,港台在金融、物流(运输)以及商务服务等行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2.港台服务输出在全球占重要地位。香港服务贸易总额增长较快,平均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2004年服务贸易总额5395亿港元,居全球第5位;出口3503亿港元,居全球第10位,服务贸易顺差呈扩大趋势。香港服务贸易总额人均10053美元,其中出口6452美元,高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看,香港在全球也占有重要地位。
3.港台服务业对我省的比较优势。港台服务业对我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集中体现在资本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与港台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一致。进一步体现在服务贸易上,港台是顺差结构,而我省是逆差结构。我省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相对欠缺,与港台服务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二)我省对服务业的需求日益扩大。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2005年我省人均GDP为28160元,约合3400美元,已超过3000美元,发展服务业的内在需求日益增强。
从产业发展来看,我省产业集群发达,制造业优势明显,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机电等行业,培育了众多优秀制造企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一些产品甚至占据了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领带、打火机等。然而,大而不强是我省制造业的最大弱点。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品牌和国际营销渠道。由于各种因素制约,目前我省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生产业发展水平滞后,难以满足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迫切要求现代生产业的支撑。
(三)我省与港台服务业合作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升我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港台与我省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产业优势的差异,决定了港台服务业和我省制造业优势互补,具有很大的空间。我省的要素禀赋决定了我省在生产加工制造环节的竞争力。而处于创新驱动阶段的港台在创意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供应链管理和中介服务等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港台生产业与我省制造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根据国际分工理论,当代国际分工包括产业间、同产业内不同产品间和同产品内不同工序、不同增值环节等多层次分工。港台服务业的优势在于它能迎合时代的创意设计,有以发达资讯科技为基础的国际化市场营销渠道,在物流、金融方面,有以供应链管理和现金流管理为发展方向的先进业态发展模式和管理手段。目前我省制造业已发展至转型提升时期,迫切需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内地制造业要提升竞争力,必须主动融入国际产业分工,深化产业间和产业内、产品间和产品内产业分工合作关系,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而我省在设计、分销、服务等价值高端环节处于弱势,港台服务业与我省制造业可以优势互补,将港台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嵌入我省制造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为我省制造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服务。
2.有利于提高我省服务业的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省经济渐趋成熟,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更加重视服务业的质量,希望享受国际水平的服务,使得服务业市场细分和市场化运作的趋势日益显著。如我省不少民营企业特别是目前在进军资本市场的民营企业,有的已经把公司的多项业务整体“外包”给中介公司。我省与港台服务业潜在合作领域广泛,发展潜力巨大。通过与港台服务业合作,促进我省服务业产业格局调整,促进其竞争力快速提高,而服务业的提升,将进一步促进我省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和经济质量的全面提升。
3.有利于拓宽服务业的服务范围。在服务主体上,加强与港台服务业合作,有利于扩大生产业的服务范围,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目前,港台服务业已经进入我省,但服务对象大都为港资、台资制造企业。通过与港台服务业的进一步合作,以及CEPA补充协议的实施,市场门槛降低,可以吸引更多的港台中小服务企业进入我省,服务对象将进一步扩大,直接面对各种所有制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有利于填补我省服务中小企业的不足。
4.有利于延伸服务产业链。港台服务业的进入,可以为我省制造业嫁接一个国际化的服务体系,有利于生产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有利于产业规模经营水平的提高。目前,我省已经形成制造业产业集聚,对融资服务、研发设计、仓储运输、物流配送、会计、法律等生产外包需求日益增多。港台服务业的进入,可以及时满足我省制造业的需求,有利于服务业产业链的延伸。
5.有利于创造制造业需求。港台服务业进入我省市场,不仅可以为制造业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在某些领域还可以创造出制造业的需求,达到在输入先进服务管理模式的同时,兼具引导和带动我省某些制造业行业发展的重任。如香港机场管理局参股杭州萧山机场,不但提升了萧山机场的管理水平,而且通过服务提升、航线增辟等措施,不断创造了民营企业对航空物流的需求。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制约了港台服务业与我省的合作。长期以来制度建设滞后导致了这一问题的存在。服务业改革开放步伐相对缓慢,集中体现在行业进入门槛和行业垄断两个方面,缺乏竞争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CEPA及补充协议虽然降低了香港服务商进入内地的门槛,为我省与香港服务业的合作提供了契机,但香港服务商的特点是规模小,竞争力在于大量中小服务业企业的集聚,而不是个企的优势。目前CEPA设立的准入门槛,有利于大型服务业跨国公司,不利于以中小规模为主的港商,尤其是专业服务业。比如,医疗行业要对港台资本开放,但目前内地的医保制度却规定医保对象只有到定点医院就医和用药才能享受相应的待遇。港台医疗机构即使进来,也很难运作。在分销业方面,目前的体制是外贸公司不能从事国内分销业,内、外贸在管理体制方面是分离的,港台企业进来后也难以操作。一些涉及部门权力和利益的深层次改革,目前还较难深入展开,行政性审批制度改革还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另外,我省与港台服务业合作虽可参照CEPA中的规定,但我省目前尚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各市(县、区)在操作中缺乏依据,由此可能出现各自为政、政出多门、无序竞争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制订一个我省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管理制度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
(二)制度缺陷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港台特区政府中设有工商科技局,具有分管工业、商业(内、外贸)、工商管理和科技等多方面的职能,在这些领域内,信息沟通以及协调都不成问题。但在我省,这些领域却分属五六个厅局管辖,彼此之间的信息横向流通比较缺乏,协调起来比较困难。这样必然会增加交流与合作的制度成本,加大企业合作的难度。以会展业为例,港台企业习惯于市场化运作。但是进入内地市场,就必须和内地有资质等级的企业合办国际展;组织国内企业参加展览,必须反复与政府打交道,人员流动申请批件复杂,如是民营企业,还需找工商联、贸促会等挂靠,操作比较复杂。国有企业参展要找国资委。企业“走出去”参展有补助,但又不知如何操作等。目前我省与港台相比差距到底在哪里,如何才能切实改进,目前也心中无数。再如,办企业的工商登记,我们的环节比港台多,而且还要按注册资金多少收费,这些方面都有待改进。
(三)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高端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民营经济是我省制造业的主体,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又是我省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产业。我省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对第三产业需求不旺。但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的拉动,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链条上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分离与专业化,因此,制造业的粗放扩张,必然导致高端生产型服务需求的不足。此外,理念和认识上的不足,也直接制约了服务业需求的扩大。目前仍然有部分的制造业企业管理者对管理和技术的认识和尊重程度不够,对管理咨询和设计能带来的好处表示怀疑,认为仅为一些数字图表付出上百万不值得。部分草根企业家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的差异,决定了港台服务业企业服务我省制造业不可避免要经历理念和文化上的磨合过程。
(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我省市场的潜力吸引了许多港台服务商意欲前来投资,但这些行业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行业组织也不全,还有许多信息不对外披露或是没有部门搜集整理,这给港台方面的投资与合作造成了很大困难。比如,目前我省的企业管理、会议展览、广告、医疗、货代、仓储、分销等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态势如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服务,相关法规政策又是怎样,等等,港台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很难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或者说,省内目前尚无机构专门去搜集这些信息,有不少服务行业迄今尚缺乏统计指标,且有些信息,比如说企事业的情况、R&D等,往往被某些部门垄断,外部难以介入。信息不对称,使港台与我省各行业之间交流与合作增加了交易成本和难度。另外,我省企业对港台服务业的认知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根据调研,我省大部分企业对港台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评价良好,但仍然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对港台服务业的能力和优势了解还不够深入,不清楚港台有哪些服务业企业。
(五)商业网点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服务需求。港台服务提供者服务我省制造业可以是在我省有“商业存在”的方式,也可以是跨境服务的方式。但多数情况下,我省被服务企业一般希望提供服务者就在身边,目前港台服务业的商业存在仍然难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我省制造业需要港台的服务,但港台服务业在内地开设企业受限于服务业对外梯度开放的限制,不能根据企业需要在我省就地设立企业。这使得港台服务业的辐射范围受到很大制约,我省制造业企业很难与港台服务提供者合作。
(六)缺乏服务业人才的有力支撑。港台服务提供者在我省设立机构后,不可能都由港台人士直接经营,如何在本地培养符合港台服务商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如何方便港台企业在当地雇佣所需的人才,是当前我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目前我省服务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一些生产业属于上海辐射势力范围,这导致我省服务业人才缺乏,难以支撑港台服务业在我省设立服务业机构的需求。
四、我省拓展与港台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逐步消除与港台服务业合作的体制障碍。进一步扩大对港台服务业的开放,逐步消除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积极引进港台服务业服务我省制造业,提升服务业竞争力。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市场化是港台服务业与我省合作的有效途径,打破市场壁垒,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为港台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加快我省服务业的发展和改善制造业的服务至关重要。同时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更好地吸引资本、技术和管理,引导港台服务商投向现代服务部门,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推动我省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重升级。
(二)营造服务业合作的良好政策环境。根据服务业的行业区别,制定不同的对策措施,为我省与港台服务业的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港台生产与我省的合作,应当优先发展,产业政策的着眼点应是积极扶持、引进竞争,以产业化为导向、促进市场发育以及扶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对于消费服务,如旅游、房地产等,它们的特征是与居民生活需求密切联系,进入退出的壁垒相对较低,产业政策的重点应是强调市场调节,政府的功能主要是改进和协调市场管理;对于具有公益性质的服务行业,要改变政府包揽的做法,实现“政府主办、政府参与、政府指导”的分层次的供给机制,鼓励港台服务业参与除少部分具有特殊性质的公共服务以外的其他公共服务业。
(三)积极启动CEPA项下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机制。CEPA中管理咨询、会议展览等服务行业向香港资本开放以及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是针对全国各省市的。而我省民资殷实、民企实力雄厚、体制灵活是突出的优势。即使在长三角,这也是我省的显著优势。因此,我省的民资与港台资本相结合,实现共同发展,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应根据CEPA协议以及有关WTO规则,逐步开放医疗、电信、银行、保险等服务领域。建议有关部门牵头进行详细调查,根据我省与港台的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出改进方案,使其更好地为我省制造业服务。
(四)积极推动我省企业赴港台投资。在与港台服务业的合作上,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努力构筑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大力推动我省企业“走出去”,落实企业赴港台“自由行”措施,促进我省企业在港台投资设厂,充分利用港台服务业平台,使“后厂”前置,强化“前店”的作用。在制造业“走出去”的同时,积极发展对港台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是保持我省外贸优势的必然要求,我省要利用制造业与港台服务业合作的大好机遇,提升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立足服务贸易的发展,以服务贸易的发展来带动货物贸易向高附加值、高竞争力转变,最终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五)提高企业对服务业的认可度。提升我省制造业中小企业管理层的素质,可以通过举办营销策划培训、供应链管理培训等形式,逐步提高其对于生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发现自身企业的弱点,并使其充分了解港台服务业在这些方面的具体优势。
首先是时机的选择。时机的选择是指在房地产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把握机会、机遇的大问题,包括何时进入房地产市场、合适购入土地、何时进行开发、何时购入、出售或者出租房地产产品等。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指有经济景气等宏观经济形势所决定的时机。经济研究理论及发展实践表明,在一国的经济运行之中,都存在着萧条、复苏、上涨、衰退,再重归萧条的经济周期。从我国及西方发达国家房地产发展历程来说,经济周期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即在经济由萧条走向上涨的过程中,房地产的价格会上涨;反之,在经济由上涨走向萧条时,房地产价格会下跌。因此,房地产投资者需密切关注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宏观态势,把握宏观经济形势为房地产业创造的机遇,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二,是指要对房地产开发的阶段性做出时机决策。一般地,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是呈现周期性的,它的价格也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趋势。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和组成部分,所以它不可能不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再则,一个完整的房地产开发过程是由一系列的活动阶段所组成的。在房地产发展周期及其开发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投资,就有着不同的收益水平,从而也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因此,争取的投资时机及投资阶段的选择,对房地产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当然,在我国对房地产投资者来说,在进行投资时机选择时,不仅要考虑到经济发展周期、房地产业的发展周期、房地产开发建设周期等因素外,还需要更多地考虑我国的国情。
其次是地段位置的选择。无论是西方经济学理论还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都承认级差地租的存在,即不同的地段具有不同的价值。也就是说,好的地段会为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财富与效益。因此,地理位置是决定城市地价最重要的因素,从而对房地产商业价格或形成租金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房地产要求不同的地理位置,以满足不同需求者的需要。一般地,房地产需求者对房地产在使用能力、功能及效应上应该考虑如下因素:
第一,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对居住、宾馆用房地产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在这里,自然环境不仅指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是否适合于居住、宾馆或其他服务业用房地产的开发和建设,而且还只自然风光是否具有适宜于人们生活居住的舒适、休闲、迷人的生态环境。同时,居住及宾馆用房地产还对周围的生存环境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即一方面要求环境清静、优美、日照充足、空气清新,另一方面也不允许有破坏人类生活和谐或产生危险的环境存在。如靠近垃圾处理场、火葬场、坟地、加油站、煤气化工厂等的居住生活用房地产,其满足人们生活居住的满意度就很低。所以说,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是影响房地产价格及产生租金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程度。一般来说,相邻地区的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状况、繁华程度对房地产价格的形成及房地产商品的销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商业用房地产,包括丙谷胺和居住用房地产尤其如此。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城市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企业之间、及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高度的相互依存关系,任何经济的、社会的及文化的活动都会带来信息、资金及人和物的流动。如人们由于工作、休闲、娱乐在供单位、部门之间的往来移动,原材料、燃料在生产与加工地之间的运输,产品由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流动,以及货物在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流动等,都需要支付一定得代价或成本。这种包括时间和金钱的支出在经济上就被称为转移成本。一般地,地理位置越优越,各个场所之间的联系就越畅通、方便,其发生的转移成本就越低。对投资者来说,转移成本最小的区位,就是房地产投资最理想的地段,如原料指向性的工业用房地产应选择在原材料产地附近,商业性用房地产尤其是日用百货类应选择在繁华街道、交通主要干线两侧,居住用房产应选择在靠近商业区附近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附近,等等。另外,地段位置的选择还关系到分享集聚效益的问题。一般来说,集聚效益与转移成本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关联作用,即转移成本低的地区也是集聚效益较高或高的地段。这对于商业性用房尤其重要,因为优越的地段位置能使商业及一些工业企业分享到许多外部经济带来的好处。另外,集聚效益还包括居民享受到的由于社会道德水平高、治安良好、文化水平高等产生的外部经济。因此,转移成本及集聚效益的高低和外部经济条件等成为影响房地产价格和生租能力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对未来发展能力和增值潜力的预测。房地产投资不仅要重视现在的地段位置,而且更要结合到城市发展战略、方向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因素预测未来地段位置的变化趋势。如果能预测出某一地段位置将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处于更加优越的位置,则投资者应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一地段进行投资,以期获得这类地段的增值潜力。可见地段位置未来发展能力也是影响房地产价格或生租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是投资种类的选择。房地产的种类很多,对于投资者来说,每一个种类都是可以供选择的一个投资机会。因此,投资者必须对不同种类的房地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掌握其投资经营之道,从而获得较高的或者超额的利润。
房地产投资的种类大致有如下几种:土地开发投资、住宅用房地产投资、商业服务用房地产投资、工业用房地产投资等。一般地,这些房地产投资种类的获益能力与国家的经济产业行业政策及投资政策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如果国家实行鼓励职工个人购买商品房住宅政策时,则住宅用房地产存在着较多的投资机会和较高的潜在收益能力,是一个较好的投资领域;反之,投资的风险就会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