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知识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知识经济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的一种新型经济类型。它是一种建立在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形态。

1.知识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的经济。知识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效率。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投入生产、再生产。知识生产率成为衡量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信息化。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网络化的发展,使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迅速地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知识。信息化将标志着世界经济力的大大提高。

3.开放性。知识化、网络化使世界变成交互开放的有机整体。控制信息、压制思想的孤立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

4.可持续性。传统的工业经济以稀缺的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必然带来资源逐渐短缺、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结果。知识经济则不然,它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通过智力资源开发自然资源来创造新财富。在生产中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消费是以高技术的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大大提高了其他经济要素的生产能力,具有连续增长、回报递增的特征。

二、知识经济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伴随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信息的增多,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方法的多样化是各门学科发展的显著特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适应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难免会显得单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这种变化趋势。

2.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将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应用性知识的学习上,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关注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显得不够精炼,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虽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这些方法种类繁多,优势不突出。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人们对应用性的知识需求更加强烈,比如关于电脑的知识、世界上比较重要的几种语言等等,而对政治、伦理等的关注有所减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在一定的时间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效地传输给教育对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够精炼、缺乏有效性及针对性等弱点。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对策

知识经济的灵魂就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就必须勇于方法创新,唯有创新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发展的出路。具体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影响人们思想形成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单一的方法难以凑效。必须采取多种方法,齐头并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体现出民主性和选择性,能够有效地激发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热情,充分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必须更多的采取启发、示范等疏导的方式,变单向的灌输为双向的交流。知识经济时代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人们获取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社会参与的机会越来越多,学习型社会不断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更多地采取启发、示范等疏导的方式,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增进了解,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放下架子,把受教育者当做朋友,理解他们的感情,通过交流沟通架起互相信任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变单一型为综合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在保持相互开放的条件下实现多学科方法的交叉整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国家边界对信息的屏蔽作用大大减弱。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的信息,受教育者也知道,有时甚至比教育者掌握的更多,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封闭的圈子中走出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开放性的特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封闭型为开放型。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学科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实现多学科方法的交叉整合。

4.变显性教育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政治的相互渗透及交叉发展,使传统经济与政治界限明显缩小,政治的表现形态进一步隐性化和无形化,人们的政治观念逐渐淡化,而思想政治工作却具有强烈的政治规定性。因此,为了使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其工作目的,应注意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工作意图不明显,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能有效避免其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范文

一、思想政治应用意识

所谓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其实质就是通过一种主观上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倾向,运用政治的眼光通过政治的角度进而对所观察的事物有全新的理解和解释。不仅要运用思想政治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还要利用思想政治的知识去思考问题,探索创新。目前,我国思想政治应用意识还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并未发挥出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真正价值,致使思想政治应用意识没有广泛的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导致学生无法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因此,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培养放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首位。将思想政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思想政治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要用思想政治的眼光看待问题,进而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二、教师应遵循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培养准则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就应注重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加强教师引导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教育工作,进而才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就应遵循以下准则:第一,在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培养中要遵守难易适中的准则,不仅要考虑学生整体的素质差异还要考虑学生个体接受能力差异,合理的布置思想政治教学课堂和教学方案。第二,在考虑学生自身情况和实际水平的同时,对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引导教育要遵守由浅入深的准则,不仅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思想政治中的困难,还要以鼓励、激励等积极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避免造成学生出现畏学不自信等消极现象发生。第三,教师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过程中,要确保制定的方案具有可行性。并且,要符合学生的书本知识和思想政治学习范畴,不能进行盲目的更改和加深。教师应积极构建愉快、宽松、自由的思想政治课堂,减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三、思想政治应用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要注重思想政治概念和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思想政治知识离生活很近,就在生活当中。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通常具有抽象性和多样性,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进而削弱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因此,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应用意识的同时将概念转化为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教师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工作,重点从教材的应用因素着手,结合具体生活实例进行有意识的开发和挖掘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潜能。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带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优秀的学习习惯。所以,思想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是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关键。

(二)加强教师职业素质

为了促使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可以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结合,首要就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知识的引导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和思想政治素养,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出促进作用,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发散学生的思想政治思维,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知识水平。因此,教师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拓宽知识层面、提高专业水平、完善自身素质,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搜集具有价值的思想政治小故事,从而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知识和生活实际是密不可分的,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应用的认识。

(三)将思想政治主观题与应用意识相结合

主观题的趣味性较强,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欲望,还能在主观题的学习中较好的培养起学生的思想政治应用意识。因此,将思想政治主观题与思想政治应用意识有机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透过思想政治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范文

一、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化,它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示范性的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这其中就包括孔孟思想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并不是无限尽的创造,所以,传统文化其必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1.树立个体正确价值观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在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他们要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念,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多阅读思想政治课外材料,并阅读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的材料,尤其是孔孟思想,吸取其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弘扬孔孟思想的民族精神。把孔孟思想与现代思想进行整合,培养个人优秀的思想政治观念。

在孔孟思想中,有一部分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借鉴意义,那就是孔孟思想中的个人道德修养。孔孟思想中,把“仁义”看成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指标,并把此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并把这种目标看成是很容易实现的目标。此外,成为“仁义”之人还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要学习、要修身养性。孔子在这方面克服自己的惰性,以礼让成为仁义之人,而孟子则讲究从内心进行修养,他还说商纣这样的人是因为放弃了修心的缘故而造成的。

2.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孔子和孟子在对待自然资源方面强调合理开发,尊重自然。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万物是有规律地生长和客观存在的。孔子对待天是非常尊重的,他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孔子还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充分说明孔子尊重客观规律的事实。而对待客观规律上,孟子也提出了非常经典的语录,“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可见孟子对于客观规律的尊重。

科学发展观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要遵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规律,在吸收孔孟思想精华和内涵的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时候要吸收孔孟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还要发展现代思想教育中优秀的材料,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协助学习者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框架,指明每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思想政治作用的发挥。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结构、目标结构和内容结构。本文着重探讨孔孟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的启示。

1.个体生存目标层次,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孔子和孟子都有重义轻利的思想。孔子把君子比作是义的化身,把小人说成利。孟子也说:“身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孔孟思想都把义放在第一位,同时也不否认利在个体生存中的巨大作用。从孔孟的义利观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所说的义利之间的对立是大义公义和小利、私利之间的对立。在利的获得手段上,孔孟有“取之有道”的观点,赞同和支持用正当的方法取得利益。换句话说,孔孟对于义利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当与不当、可与不可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教人用什么样的手段生存,而且还教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样的义利观是符合个体生存的义利观,如何在生存的基础上把握当、可的尺度。

2.个体发展目标层次,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孔孟的成人成才之道不仅仅局限在个体长大成人的意义上,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个性和专长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和发挥,而是说个体人性的全面发展,有全面的、完善的人格。孔孟中对“仁”的表述体现了孔孟思想对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孔子主要阐述个体“仁”的实现方面,孟子主要表明个体“仁”的内在修养和获得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了孔孟思想中“仁”的个体发展目标,树立了把人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文有化、有知识”的“四有”新人,树立了个体发展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确立,使人们懂得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3.个体享用目标层次,促进个体享用功能的获得

个体享用是孔孟思想中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的,它贯穿在孔孟“仁者爱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是其思想的必然体现。个体在经过并完成上两个层次后,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个体,这时,他在为别人排忧解难的同时也使自己更加快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助人为乐”,是“自我实现”需求的体现。这是一种移情的体验,身心处于超越自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能获得满足、幸福的体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在培养个体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基础上,让个体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达到个体享用的目标层次。

三、孔孟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君子、大丈夫是孔孟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衡量的标准,也就是说仁义是孔孟思想评价的直接指标。所以,下面就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方法和实施方法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范文

[关键词]哲学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102-02

哲学作为人类追求真理思维的表现和成果,是一切科学发展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主要概念都是从哲学概念中被引进来。因此,运用哲学反思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刻地思考和反思,不仅可以在方法论层面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的指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理念和模式的建构,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立场。

一、哲学反思思维是把握现实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

哲学作为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是帮助人类探寻现象本质,把握现象规律的一种理性的力量,也是帮助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特征,最无可替代之处就在于哲学的反思思维。反思作为哲学思维的特殊维度,不仅在实践中赋予了哲学批判性、基础性地位,而且通过不断地追问、认识使哲学的价值得到升华。在反思的过程中,人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根据事实进行判断,从而使人类思想的逻辑层次得到了跃迁,使人类能够以新的视野来看待和解决困惑。

首先,哲学反思具有“超验性”。“超验性”指的是一种超越事实和经验的性质,它是反思活动最为首要和本质的特征。哲学反思不再局限于常识经验,正如孙正聿所说:“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或变形,也不是对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哲学’表述,而是对构成而是对构成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批判性反思。”它不仅挣脱了科学成果的批判,也超越了历史形态的局限。但是,哲学反思并不是脱离了事实和经验,只是超越了事实和经验的内容,但是又能够反关于其内容,可以说,哲学反思是对事实经验所包含对象思想的一种思考。

其次,哲学反思具有跃迁性。黑格尔曾说过:“因为哲学的事实已经是一种现成的知识,而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即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由此可见,哲学反思思维是一种从事后开始的思维,即从发展过程完成的结果开始,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的认识产生飞跃,跃迁人类认识的思想前提,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同时,哲学反思思维也推动了人们对认识超验具有无限性的重新思考,人们通常会认为无限就是有限的累积和叠加,由此证明了经验具有无限性。然而,黑格尔对此曾进行过深刻地批判,他指出:“把无限视为有限的叠加,把无限看成对有限的包容,就是把无限当成一种在有限事物彼岸的东西。”事实上,关于哲学反思的有限与无限的思考,应该用辩证统一的思维去看待和思考。

最后,哲学反思具有批判性。“反思”顾名思义就是反省、省思的意思。哲学反思体现出的便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它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批判性地思考和反思,在此过程中,人类能够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某种程度上讲,哲学批判最终要实现的就是对人们思想、价值观、审美意识和终极关怀进行变革。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不能取代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哲学作为一种批判的“武器”,不仅可以拓宽人们的理论思维,还可以通过对自我的批判,为超越自我开辟新的空间和路径。

哲学反思作为哲学思维的特殊维度,是人类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尤其是反思具有的超验性、跃迁性及批判性的特点,使得人们在对本质规律的追问和探索中,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反复思索与追问中,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与理解,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拓宽自身的视野。为此,笔者认为也可以将哲学反思思维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利于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提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哲学反思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着眼于两个基本问题,即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追问和“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体系中,主体、客体和价值是最基本的要素,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目标、内容和发展方向。通过判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和价值等原发性问题,是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这一本性问题的研究中最基础和最根本的途径。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前研究中,可以发现很多基础理论和基本内涵仍未得到准确的界定和厘清,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仍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用哲学反思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讨论。运用哲学思维和哲学方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及现实困境,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专有特性,然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问题进行追问与反思。从而为解决“怎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这一实践命题提供新的路向。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的哲学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这一实践活动的基本骨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概念,传统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承担着、发动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个定义指出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的逻辑起点,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认识和改造教育的对象的主体活动。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关于这个问题的传统观点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要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问题的正本清源,必须从其逻辑起点人手进行反思,在更为本质的层面上来把握和反思。

就主体和客体的概念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主体和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狭义的概念为前提。在现代哲学中,在狭义的主题观视野内,每个人都从自我出发的行为,必然是将自身作为主体,其思考和行动的对象就都成了客体。这就容易造成将这种狭义的主体观推向极端,变成唯我的主体观。我们应该用主观性现念把握和反思这一狭隘的主体观,而不应该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应该将一个共同的对象作为代际关系的中介,即构成“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的关系。这种思维模式,有利于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教育者置于被动的纯粹客体地位,强调教育者的单向作用的问题。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主体代际的关系。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哲学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本质属性和价值属性的特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其本质问题的认识。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两种最基本的形态,但长期以来个体价值一直被湮没在社会价值的洪流之中。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在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个人开始关注自身的权利,主体意识和价值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诉求也开始逐渐显现。

为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现存的价值问题,并对现存的价值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判断,这无疑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之间辩证的矛盾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价值支撑,正如有学者所说:“对思想政治教育切入价值哲学思考,无疑是时代的重要使命。”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B-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2004年李焕明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文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他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向社会生活深层渗透最终成为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自然构成因素。 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词进行的最早阐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定义,陈兰荣、张震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契机,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与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生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内容的生活化、形式的多样化,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由理想化到现实化的转变。教育目标现实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在要求,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和不切实际的缺点。一方面,生活化要求教育目标贴近和回归大众,因为他们是社会的大多数,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觉悟,关乎社会的安危和发展。另一方面,生活化要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这是由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的层次性决定的。只有兼顾不同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对象做不同要求,才能使各个思想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知识化向生活化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原则性过强,在教育的过程中只是进行知识的宣讲,而缺乏实践性、灵活性。但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其内容应源于人们的生活世界。一方面,内容的取材来源于生活,围绕生活的需要和问题进行,或者尽可能把理论内容回归到生活中,融合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只有从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变得有用和有效。

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它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仅利用课堂的单调教育方法。生活化就是强调要把实际生活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随时随地的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宣传社会主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同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从这个意义上看,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马克思所讲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主体的理论做指导,尤其要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依赖单一的强制性的外部灌输的方法,不管教育对象是否愿意、是否感兴趣, 教育者都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源源不断地输向教育对象,使其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教育对象为本, 注重在生活实践中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凸显的背景下,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对象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自主学习中,通过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周围的环境、人和事,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价值选择,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强调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立足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需求,来研究人、考察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调了人的精神性,但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人们的物质性需要的满足;强调了人的理性,忽视了人的情感心理的满足。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再局限于提高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而是全面关心他们生理、心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并引导人们在生活的感悟下,把各种素质整合为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整体。所以,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德与才、理与情、智与能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活为根基,归根结底在价值上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真实的人作为基础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表明了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因此,我们提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正满足了和谐社会的“人本”需求。可见,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恰恰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脉搏相通,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契合。由此看见,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

[2]陈兰荣,张震.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21):124,12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7.

[4]柳礼泉,陈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评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 (2):23-31.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范文

【关键词】认知失调 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69-02

一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在《认知失调理论》中指出:“失调理论的核心是颇为简单的。它认为:(1)在认知元素之间可能存在着失调或‘不合适’关系;(2)失调的存在产生了减少失调和避免增加失调的压力;(3)在这些压力下,操作上表现包括行为改变,认知改变,以及慎重地接触新信息和新认知。”鉴于本文的角度是研究认知失调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下选择几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较为密切的观点加以论述。

1.“失调”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费斯汀格认为,元素就是认知,而“失调”和“协调”这两个术语指的是存在于成对“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些成对元素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无关、失调、协调。当一个认知元素对某个其他元素全然没有含义,它们之间就存在着无关的关系。当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元素处于失调关系中。相反,当一个元素紧跟另外一个元素的同方向,那么,这两个元素间存在着协调关系。为什么人们的认知会产生失调?费斯汀格认为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的:(1)发生了新情况或者知道了新信息,它们同已经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有关的认知产生了至少暂时的失调;(2)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出现新的、不可预见的事情或者信息,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产生失调的现象;(3)逻辑上的不一致、文化习俗的差异等都可以产生失调现象。

2.减少失调的方法

失调的出现,产生了减少或消除失调的压力,促成了减少失调的行动,费斯汀格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减少失调:(1)改变一个行为的认知元素。如果有关环境的某些知识的一个元素同一个行为元素之间存在着失调时,通过改变行为的认知元素,使它与环境元素相协调,能够消除失调。(2)改变一个环境的认知元素。通过改变与该元素相应的环境,有可能改变一个环境的认知元素。(3)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3.来自强迫服从的失调

强迫服从是指由提供奖励或由威胁性惩罚所产生的表面上的服从,但内心观点并未改变的情况。这样,一方面存在着与所涉及的观点或信念相应的认知元素,另一方面存在着与外在或陈述相应的认知元素。这两组认知元素明显地彼此失调。很显然,奖励或惩罚的程度,即提供奖励的吸引力和希望程度,或威胁性惩罚的不愉快和不希望程度,是一旦服从表现出来后产生失调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太大的奖励或惩罚只会产生很少的失调。

二 认知失调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契合”

“失调”的内涵、原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相契合。“失调”即一个元素紧跟着另一个元素的反面,而造成失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发生了新情况或者知道了新信息,这些信息同已有的知识、观点或行为有关的认知产生了至少暂时的失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水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政治表现总是同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有距离,很难完全一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逐步缩小这一距离,使两者趋于协调。在某种程度上讲,“失调”的内涵、原因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它们只是在不同学科上的表述不同,却有着相同的实质。

社会支持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契合。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群体是个体认知失调的重要来源,也是消除和减少可能存在的失调的主要来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如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认知失调理论中的社会支持理论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所传递的思想政治观点,正是引起人们认知失调的来源,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正是消除或者减少人们认知失调的主要来源。

减少失调的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契合。在实际应用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是减少失调的方法。减少失调的方法主要有改变行为认知元素、环境的认知元素、增加新的认知元素等。而这三种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指导行为,行为反映思想,而当通过组织、引导受教育者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在活动中改变人们的行为,从而改变人们的主观世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 认知失调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认知结构的不协调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认知或认知结构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的总和。认知失调将会造成特定的心理压力,并使人们产生一种求得协调的动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使教育对象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而是怕他们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因此,就造成了老师说什么,他们听什么、记什么,从来不问为什么。这种“师道尊严”,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在言语与行动上产生不协调。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使教育对象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只有这样,教育对象才能产生学习与认知的积极性。首先,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内化的能力,才能使教育对象自身的认知图式产生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其次,发挥课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量把课外活动组织成“三贴近”实际内容,来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学生只有接触、了解社会,接受丰富的信息,产生信息与信息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对社会、对道德认知的不协调,激起求知的欲望,达到认知协调。

2.利用认知失调理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第一,激励原则。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处于强迫服从情境中的失调,往往是因为有奖励及惩罚措施在制约着人们,使他们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遭受惩罚而“违心”地做出外表上服从的行为,这样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这种认知失调因奖励和惩罚而产生,也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消除或减少。认知失调理论研究指出,太大的奖励或惩罚只会产生很小的失调。因此,在奖励和惩罚过重的情况下,从改变个体内心观点的角度来讲效果并不理想。与惩罚或奖励过重相比,当惩罚或奖励相对较轻时,常常更容易发生紧跟着公开服从之后的内心观点的改变。这样,如果除了公开服从之外,我们还想使教育对象的内心观点得到改变,那么,最佳的方式就是:提供的奖励或惩罚刚刚足够引发外在的服从。实施严明的奖惩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但为了收到最佳的效果,在实施奖惩时,既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要把握好一个度,使人们真正在思想上有所转变,做到表里如一,从而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理想效果。

第二,渗透原则。根据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处于被动接触信息的情境时,人们是否避免或规避会产生或增加失调的信息材料,要取决于他们对材料的预期或对材料的早期判断。那么,如果能够创造出这样的情境,对某些信息的预期和早期的判断能减少失调,材料本身实际上是增加失调的,促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更大的失调。这样可能更容易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观点,接受新的观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受教者认知不协调的地方,发现其思想状况的薄弱点,找准症结,精心创设特定的教育氛围,对教育对象进行特别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

3.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

通过改变行为的认知元素,行为元素所代表的行动或情感也就改变了,失调就能够消除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大量涌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劳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如参加义务劳动、实习劳动、家务劳动等。只有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加劳动,不断总结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与认知,巩固劳动锻炼所取得的成果,才能使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并在价值的实现中感受愉悦。

通过增加新的认知元素,而这些认知元素又能产生新的协调关系,就会减少失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引入新的认知元素,使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趋于和谐。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人们的认知结果不稳定,极易变化,也缺失一些必要的认知元素。尤其是青少年,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发展还不完善,对自我和外界对象的认识缺乏客观性,评价水平较低,新的认知结构正在构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其某些认知元素的缺失,及时地引入新的认知元素,增加那些能减少整个失调的新信息,从而减少失调的程度或消除失调。

参考文献

[1]〔美〕利昂・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郑全全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琳.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新世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绥化学院学报,2010(3)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范文

1.学生的政治立场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网络时代不受地域控制的特点也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水平较高,通过信息技术会在网络上散布一些错误的言论,但是高职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有限,无法甄别这些别有用心的言论,从而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

2.网络对学生的法律意识产生不良影响。网络时代也是虚拟时代,人们可以隐秘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通过网络将信息传递给全世界,这就导致了网络信息具有随意性、虚假性,但是正处在品德建设成长期的高职学生不具备抵御和分辨这些虚假信息的能力,极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加上我国在网络方面的相关法律不健全,学生的网络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的约束,容易放纵自己。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一)建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平台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网络时代的优势,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开展沟通、交流,更好地完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建设高素质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网络时代的发展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背景下,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当对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以及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充分的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

(三)教会学生辨别网络信息

针对网络时代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高职教育者应当对学生运用网络的观念和素养进行培养,要用现实的道德观念、法律法规来约束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要加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通过沟通交流、课堂教学和资源共享等方式让学生坚定立场、遵守网络秩序和规则,不乱传、乱写,不轻易的相信网络信息,要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

(四)健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体系

网络时代虽然不受地理位置、时间和环境的制约,但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和相关的机制体系还是可以对网络言论进行监控和管理。健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管理体系,就是要规范思政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监督思政教育传播的观点,健全网络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机制,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有序、健康的网络环境中顺利开展。

三、结语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 无痕教育 实践

记得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之美在于没有教育的痕迹。意思是说,当学生意识到教育意图时,教育将失去作用。的确,教育之美在于教育留给人们的自然流畅之感,即在师生的人格感染中、心灵碰撞中、理解倾听中、真诚激励中润物无声地完成教育的使命。

目前我国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还是召开的班级主题班会,基本上强调的是注重理性的说教、空洞的讲解和进行机械的灌输,一些人甚至称之为“叫育”,这样的“叫育”其结果是教育者“苦口婆心”地说,但实际上却是收效甚微。真正的教育不是苦口婆心反复地“叫育”,应该是做到润物细无声、点到为止的“无痕教育”。教师的隐性知识存于大脑和行为中,源于教师本人坚持不懈的学习和长期教学实践、科研活动、社会活动的积累,它数量可观、层次级别高,且随教师的教龄增长而更加丰富。知识丰富且最具有价值是教师隐性知识的一大特点。“无痕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教育者的接触、交流、体验,与教育者的意志产生共鸣,在情感交流中潜移默化、不留痕迹地接受教育的一种思想教育方式。那么思想政治中的“无痕教育”是如何进行的?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注重教师的角色转变,淡化教育痕迹

由于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教师个体通过长期实践,对外界事物体察、深层次的理解和感知,具有高度个人专属性,难以被复制和言传,这使得这部分教师在个人知识的拥有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为其在学生、教师同行中赢得普遍的认可和尊重,保障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满足了教师的内心成就感和优越感,并为其赢得了相应的社会地位。这些都犹如巨大的无形资产,保障了其一定的话语权和事业上被重视、重用的机会,进而因此获得额外利益。如果教师将其隐性知识显化、转移、共享,那么其个人对隐性知识的专属性就被打破,由此为其带来的各种优势、需求和利益也会随之动摇和瓦解。因此,教师在隐性知识上的分享意愿往往不够主动和强烈。曾经听一些学生在背地里称思想政治课教师为“老先生”、“老太太”,称我们的思想政治课为“洗脑课”。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些裸的教条:学生应该怎样,不要怎样;必须怎样,否则会怎样。其痕迹十分明显。显然,当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一种不得已的活动,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做这项工作,就极易导致学生的应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意志、情感而单凭必要的说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痕迹要淡化,首先要注重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定位。

1.扮演好领跑者的角色

在学校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教师与教师之间往往相互封闭,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自己的知识,并不能促进个人、集体的成长。教师应该认识到:知识和物品不同,不会在交换和使用的过程中被消耗,反而会通过共享而使知识存量更大。有研究表明:信任是知识分享的基础。教师之间的互信,能够增强隐性知识分享的良性预期,提高知识分享的意愿。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使教师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氛围。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即兴小品演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程度智慧地加以解决。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为教师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创造有利条件。“领跑者”就是在做事时走在前面、态度积极。思想政治教育也一样,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扮演好领跑者的角色,给学生树立榜样,树立权威,给学生以启发,最后达到启发教育的结果。教师可以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以生动的案例触动学生的心灵,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达真情实感,即使是教师进行说理教育,也要说得通俗易懂、生动亲切,并且有针对性,说到点子上,让学生思想上有感悟,这些都是一种领跑者的形象。

2.扮演好主持者的角色

思想政治教师作为高层次的知识拥有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能力和经验,其隐性知识的拥有量可观,涉及领域广泛,但由于隐性知识的高度个体性,这部分知识就像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未能被重视并有效开发、共享和传承。如何让更多的人对教师拥有的隐性知识更加关注,并深入到教师隐性知识创造更多价值这一研究领域中来,使教师的隐性知识发挥其增值作用,为教师同行、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助力添彩,同时去做好学生的无痕教育,意义重大。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有一些新的创意,有时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演讲、讨论、辩论赛、情景剧,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说出自己的看法。当然,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认识有对有错,教师要在其中发挥好主持者的作用,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学生真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主动地参与,在其心灵上能有触动和真正有所体验。当然,作为一个主持人最后要把一个课堂的“尾”收好,最后做一个完美的点评,起到总结提升、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只需短短几句话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已经悟到了问题的实质。

3.扮演好学习者的角色

知识共享的技术资源,是教师进行知识共享所必备的资源。如管理软件、多媒体设备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教师对隐性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技能、与人沟通的技能和知识共享的技能。信息技术可提高教师知识管理的效率,为教师知识管理、交流、共享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同时使知识的管理、交流和共享变得更加灵活、便捷。为了便于隐性知识的管理和优化教育资源,开发建设校园网,为教师知识共享搭建顺畅的交流平台,在此平台上,建设教师知识共享的知识库、专家库。库中资源可以Word,PPT,Flash视频和真人视频的形式,进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全面共享。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渠道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知识。

二、了解把握学生,正视学生存在的不足

1.正视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足

众所周知,当前的学生由于尚未步入社会,阅历上显得较浅,在其是非分辨的能力方面是较弱的,其世界观没有定型。因此,其偶尔犯点错误甚至有时会反复那是避免不了的。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用宽容包容学生,用真诚走近学生,用榜样感染学生。可能有些错误在家长、教师眼里是错误,而在学生看来却是正常的,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我们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我们犯错误时,我们也希望别人对我们包容。当然,我们对于年轻人包容之后还要让他认识到错误,这就需要用真诚来打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就在于被教育者的认同感,有时一场师生谈话中,学生当面说得很好,但扭头就忘,这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坦诚,敞开心扉,达到一种心灵的融通,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当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只要是能感染学生的榜样,比很多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有了榜样学生就能主动去比较、思考,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好习惯,好好做人。

2.放下教师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参加活动

为了建立以开放、信任的心态交流和共享知识的良好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的隐性知识全面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使其在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发展和完善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建设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要充分考虑知识共享过程中付出和回报的不平衡,发挥对付出大于回报者的补偿作用,来补偿其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辛苦付出。只有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补偿了教师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额外付出,满足了其在隐性知识共享方面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才能提高教师的知识分享意愿,使知识共享的活动得以顺畅进行,并保障知识共享活动的连续性,最终达到隐性知识价值增值和传递的目的。思想政治课上有许多的思想碰撞,有时需要通过讨论、辩论、情景剧等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实质。这时需要学生组织,甚至在班级之间进行“对垒赛”,组织一个活动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班干部更是要牺牲很多课余时间去布置会场、写主持词、做道具,这时作为教师来说应该积极参与,而不应该坐享其成地去观看。其实参加这样的活动对教师来说是一种锻炼,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学会倾听,多给学生鼓励赞扬

1.师生交流要平等

学生非常希望在与教师进行交流时平等进行。教师要与学生平等进行交流,其首先是要注重尊重学生,使学生在交流时显得充分和自信,所以教师在方法上就要注意积极加以赞美,学生有点突破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能大胆而充分地与教师平等交流,其自信心就树立了。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以说服教育为主,对于一些犯错的学生采取谈话方式,给他们讲道理,而对于一些屡教不改者讽刺挖苦,这种教育方法的采用学生均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相反教师一次平等的倾听、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关爱的问询都能触及学生的心灵,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2.给学生的评价要留有空间和期望

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能消除学生这方面存在的一些思想障碍,在语言上就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激励其积极参与,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学生的发言哪些有一些不足,也不要马上就给学生下结论性的语言,应该先表扬学生的成绩,肯定学生的优点,提出若其在某些方面改进一下就会更好。这样学生会积极地参与,也就能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实际。也能听到学生的心里话和他们的真实想法,便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改进。要注重启发和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上不但多了师生间即时的互相反馈,而且多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

四、讲究沟通艺术,用幽默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幽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实无论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这样的效果首先是可以赢得学生轻松愉快的笑声,打破课堂上的尴尬,又能给课堂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能记住一个问题,课下给学生感悟思考的机会。要使课堂具有多视点、复合型、发展性的特点,因此“无痕教育”教学要处理好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的“必须”、“够用”之间的矛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更能达到“无痕教育”的效果。

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教师隐性知识的开发、共享和传承需要全面、科学、系统地管理和使用。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共享的活动可以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增长、科研能力的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的增强发挥积极的作用。和谐是当今社会的最强音,“无痕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教师在精心又不经意间的教学活动中,真实演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彩,让学生在自然的学习中形成了品德、懂得了规范,让教育向无痕状态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与时俱进,用爱心去承担责任。课程教学设置体现灵活的课程组合方式以及必须的基础素质、扎实的基础等。课程教学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对课程设置及时作出反映与调整。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把丰富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那么“无痕教育”的种子一定能生根发芽,一定能绽放出和谐之花。

————————

参考文献

[1]王立仁.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中国教育报,2008-02-19(3).

[2] 余翠军,杨青松.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3] 王欣从.基于校园偶像文化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研究.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4] 赵士英,洪晓楠.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辩证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0).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38-02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

长期以来,以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纪观为主要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生信仰、人生观等问题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而且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但是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校园暴力等残害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并不断见诸媒体;同时,校园中存在的虚度年华、浪费生命等现象也越来越普遍。面对这些现象,人们不得不关注和追问是什么原因使大学生忽视生命价值,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没有触及到个人生命本身,因而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带来其相应的实际效果。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他们独立,有个性,强调自我权利的实现。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把多样的、丰富的、个性的生命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注意到人作为自然生命而存在的意义。从而把教育对象看作是被动的、抽象的个体,过于片面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强调灌输的教育方法。这就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的需求,从而抑制大学生从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主动适应社会而积极进行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使得许多大学生的生命观是模糊不清的,对于生命的意义也缺乏深刻的思考,导致他们在遇见困难时因为没有任何经验而不知所措,表现出逃避、退缩、情绪波动强烈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甚至走上极端。这种缺失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对象体验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不到充分保障。

生命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的基础和保障。要想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改变当前的低效,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首要的就是要真正以人为本,体现生命关怀。因此,重视和倡导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不仅意味着对大学生个体自然生命的关切,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与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使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生命成长和精神消费需求,可以促进大学生生命的全方位成长,包括人格成长、情感成长、心理与精神健康、思维能力与思想能力、道德情操与道德判断、公民意识等,引导学生培育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超越生命的生命观,并以此生命观为基础建构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

二、对生命教育的解读

“生命教育”的概念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针对青少年吸毒、自杀、他杀、性危害等现象高发而提出的。其内涵是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的思想。几十年来,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强调生命教育,有着不同的背景。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主要是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如,美国芝加哥和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中心”集中介绍的是有关方面的知识;南非的“生命教育中心”则集中关注知识和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旨在预防暴力。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自杀、人生意义的缺失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的。

生命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关怀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及其存在价值,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失落与痛苦;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会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以人文关怀为着力点的,重视对人的无线关怀,让人的生命自由生长。因此,生命教育理念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只有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其他相关的人生教育整合到“生命教育”中,以生命教育的理念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是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和必然趋势。

三、将生命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必须通过人的生命来体现,离开了人的生命,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了脱离实际的抽象的东西,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因此,将生命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必须坚持平等待人的态度,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这样才能达到互相了解、彼此信任的目的,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更好的思想和感情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目标的育心、育德、育人的心理过程,其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只有充满人文关怀、重视学生个体生活的权利、人性的尊严和道德的自由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为大学生所接受,才能充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实效性。

(二)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实践性、时效性很强,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资料、新观点,与时俱进。而为了使学生、社会以及教师这三个维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就需要将生命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功能和目的不仅仅在于向学生灌输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等方面的关爱,感受到自己在世界上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学会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生活世界中去践行道德知识,引导学生不断去追求生命意义,不断去获得生命意义。

(三)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线中,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在根本上都是围绕大学生的生命成长的,是关乎大学生作为一个未来的合格公民和健全的人的自我塑造。也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自主体验和亲历实践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意义与自我完善的价值,让他们在一言一行中感受人生之道,从而将一些良好的习惯自觉地构建于自己的行为模式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个体生命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理解与宽容。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大学生的学习生话、交往生活,帮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交往、衣食住行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把关怀生命、关注生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既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出发点和基础,又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归宿和根本,生命教育便是应然和必然之举。

(四)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生命关怀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对个性的认可为前提,是个性化的教育,给每个富于个性的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激励大学生们在实现人生价值中提升生命的价值。所以,生命教育首先要激发大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有了情感基础,才能使他们的生命更为健康。

生命价值是指个体生命对自我和社会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它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一方面指个体通过实践活动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生命个体通过努力能不断地去追问生命、热爱生命,有较高的生存质量。另一方面,指个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通过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和贡献来实现人生的幸福追求。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既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既关注自身生命,又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既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又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便可以在生命的灵动中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 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第1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 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第1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3] 彭英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生命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