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现代光学制造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光学制造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光学制造技术

第1篇:现代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神光-Ⅲ激光装置建设项目是我国现阶段正在建设的超大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也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大科学研究工程。该项目建设具有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长、技术接口复杂、外协实施不确定性突出等显著特点,科学探索研究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建设性质并重,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控制的难度极大。其投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神光-Ⅲ主机装置、主机实验室、精密装校系统、光学元件供货网络和精密光学制造车间五大分项建设内容,如图1所示。五大分项建设任务中,神光-Ⅲ主机装置建设是项目的中心任务,其余四个分项是支撑主机装置建设所必需的配套建设任务。根据建设任务性质划分,其中神光-Ⅲ主机装置、精密装校系统、光学元件供货网络分项属于主工艺设备建设项目,主机实验室和精密光学制造车间建设分项属于建筑安装工程建设项目,因此该项目也是一项综合型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图1)

二、神光-Ⅲ激光装置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难点分析

一份有效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主要包含项目建设任务与建设内容的计划进度安排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要投资经费的测算与分解,是对未来一段时间项目建设状态与结果的预估综合判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神光-Ⅲ激光装置建设项目工程任务的实施是一项涵盖多项单体建筑安装工程建设与多项分领域上千台套主工艺设备群研制与建设的综合型活动,其对应的工程建设投资计划的制定也是一份涵盖各领域任务的综合性计划,其管理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计划覆盖范围广、管理事项实施周期长、并行实施组成对象多。自项目建设启动以来,建设单位结合各分项建设任务的不同特点要求,先后按照项目建设实施流程开展了主机装置、精密装校系统、光学元件供货网络建设的工程设计,开展主机实验室、精密光学制造车间的施工图设计,编写工程设计报告,完成外协任务书的编制。按照评审后的工程设计方案,组织项目各类外协合同的谈判与招投标,签订采购、外协、施工合同,并实施合同的全过程管理,分阶段开展主机装置各项目群系统单元组件外协研制与加工制造、分束组安装集成调试、试运行以及其余四个分项的同步建设任务,直至项目最终建成、交付使用。在这一过程中,项目投资计划的产生和制定始终围绕年度建设任务目标与实施内容展开,贯穿于项目建设五大分项、三条主线的全过程实施过程之中。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建设期间总计签订外协研制合同1,800余项,年度平均签订合同数为200余项,如图2所示,并且这其中大部分外协研制合同属于长周期研制合同。因此,对项目投资计划的制定、执行过程的管理与控制、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所涉及的对象、线条以及管理活动异常复杂与庞大,极具挑战性。(图2)

(二)投资计划管理受主工艺设备研制技术状态影响大,实施进度难于精准预测。神光-Ⅲ主机装置是一项技术复杂,接口关系多,需要开展多项目研究验证的光学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要求是确保神光-Ⅲ主机装置建设在设计、研制、集成、试运行等阶段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神光-Ⅲ激光装置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大量主工艺设备制造基本为“非标研制”,探索研究性质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作为一项超大型科学研究工程,神光-Ⅲ激光装置建设项目是一个全国大协作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是工程建设实施的总体单位,担负着项目建设“总设、总成、总体管理”的责任,在完成总体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耦合利用国内相关基础与条件,发挥不同单位、部门和行业的优势,完成相关单元组件外包和供货任务,是本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实施的特点之一,也是项目顺利实施必须采取的途径。由于任务实施大量交叉学科的出现,导致项目建设在各个阶段必须签订大量外协研制合同,由此产生的管理控制环节持续增多,协调难度加大。项目建设年度投资计划的制定正是基于对年度建设任务外协研制合同执行情况的预估而产生,因此年度主工艺设备建设进度的执行情况直接对项目投资计划的最终实现结果产生巨大影响。鉴于神光-Ⅲ项目主工艺设备研制的技术复杂性,承担任务的外协单位需要充分消化与吸收项目外协研制要求,验证设备研制与建造工艺流程,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经验不足而出现反复,造成设备研制进度拖期。因此,投资计划管理受主工艺设备研制技术状态影响大,进度难于精准预测。

(三)投资计划管理推进涉及环节多,提高序时进度完成率难度大。神光-Ⅲ激光装置建设项目投资经费体量巨大。根据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规定,项目投资经费的管理与控制要求异常严格,投资经费的管理与使用必须实现过程完全受控的基本目标。神光-Ⅲ激光装置建设项目经费管理活动包括经费预算需求分析、用款计划制定与上报、经费分解与下达、过程实施支付与监控、会计核算、统计分析、整理经费资料与编制经费报告等多方面内容,如图3所示。(图3)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根据项目年度建设任务计划安排,开展项目投资经费的使用需求分析,编制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使用计划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拨款;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项目建设任务的推进现状合理估计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制定项目年度投资计划目标,通过科学的分解与精确的过程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预算执行情况风险,实现预算执行与投资计划完成的双丰收。另外,在项目建设期间,尤其关注外协项目经费的受控情况,通过设置进度节点检查与状态确认,如图4所示,严格匹配项目建设进度与合同约定要求,降低项目建设风险。但是,诸多控制环节的设置与管控必将对提高序时进度效率带来一定的难度。(图4)

三、神光-Ⅲ激光装置建设项目历年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情况

自项目建设启动以来,神光-Ⅲ激光装置建设项目各年度经费投资额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尤其在项目初步设计批复以后,神光-Ⅲ项目进入工程建设的关键阶段,历年来投资计划目标额度均保持在高位运行,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与控制挑战巨大。在推进工程建设任务主线目标的牵引下,项目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节节攀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体情况较好。近四年以来,项目建设所有参建人员与管理者始终瞄准年度建设任务目标要求,克服重重困难,积极解决项目建设期间出现的科学技术与工程实施问题,克服合同延期、现场安装集成调试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难题,先后实现了诸多重大任务里程碑节点目标。虽然项目建设投资计划序时进度目标控制不够理想,但是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最终结果均能够连续保持100%,项目建设历年来投资计划完成情况如图5所示。这一形势不仅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也是建设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客观上反映了建设单位推进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执行进度的总体趋势。(图5)

四、推进神光-Ⅲ激光装置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完成率的几点体会

在推进任务过程中,预算执行情况与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合规合理、正确科学使用这些国拨资金,需要系统化考虑项目全过程实施因素。一方面要克服重重困难按时完成各年度计划任务;另一方面更要规避外协合同实施风险,确保项目建设目标按期实现。

(一)合理策划,重视项目建设全景计划的制定,提高计划的科学准确性是提高投资计划完成率的重要基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是一项计划性极强的系统化工程,项目投资计划的执行与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紧密相关。项目建设期间,项目建设单位根据项目建设全周期计划进行了各阶段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年度建设计划。在形成的年度计划中,包括项目建设任务实施主线的工作计划,也包括匹配任务实施的各年度经费投资计划。并且,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延伸要求,同步制定了支撑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年度用款计划并按照季度、甚至到月分解。用款计划的制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由于制定计划相对于实施阶段需要提前近半年时间,对目标的预测过于保守会影响任务的推进,过高又将成为负担,因此计划制定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完成任务的最终结果。在神光-Ⅲ项目建设的实施过程中,首先我们基于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对准确的项目各年度建设计划目标,为了保障任务的最终完成,对计划进行了分线分解,制定了一系列二级、三级计划予以落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保障任务开展的计划体系;另一方面,科学分析各年度任务推进与完成的时间节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用款计划与投资计划,并对投资计划按月进行了分解,形成了可以检查控制的最小实施单元。这样就形成了有效的、可供比对检查的工作依据,为完成年度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项目经理专人负责制度,强化任务实施过程控制与预算执行情况反馈是完成任务的关键措施。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是匹配项目建设实施进展而存在的投资保障计划,换句话来说,也可以理解为是项目建设完成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伴随计划。这种依附关系为我们指明了事情的本质,也就是说完成投资计划必须建立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基础之上,抓住了这一本质就等于掌握了国家推进预算执行率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率的初衷。但是,现实情况是,项目建设期间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建设任务的推进困难重重,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常常是处于时不我待的情况下,稍有疏忽就会错过推进任务完成的契机,因此在多任务线条、多项目群并行实施的情况下,对于组织管理者而言,强化任务实施过程控制与预算执行情况反馈是完成任务的关键措施。在神光-Ⅲ项目建设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项目建设单位紧紧围绕年度任务目标制定了系统化的建设计划;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总结与思考,还建立了一种系统化的强化任务实施过程控制方法,那就是执行项目经理与技术负责人双重管控制度,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及时对各分项目,明确具体的负责人;及时对重点项目,现场跟踪检查;对出现重大问题或偏差的项目,由主管所领导及时带队赴供货单位共同协调解决问题。另外,我们还建立了与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进展相匹配的预算执行情况反馈机制,专人负责项目年度投资计划的落实,每月详细分析计划的实施情况,对出现的问题积极查找原因并及时解决,对出现的偏差不断地进行跟踪和纠正。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个月的投资计划并加以监控,并定期通报,这些措施的实践,给决策者及时对项目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三)加强合同进度节点设置管理,因地制宜分类分线开展外协合同控制是完成任务的重要方法。对于神光-Ⅲ激光装置建设项目这样的大型研究型科学工程,通常需要耦合国内外大量外协合作伙伴。大量外协任务的产生催生了我们研究制定一套满足项目建设迫切需要,又适应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定的外协实施控制管理机制。在项目建设期间,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与持续改进,建设单位加强管理,因地制宜分类分线开展外协合同控制。对于与国内大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的大型外协研制项目的实施,在签订合同之初与外协承担单位确定了细致的进度节点目标,在这一细化的节点目标基础上形成了分步骤的经费支付进度安排,以项目的实际进展结合分阶段确认投资经费节点的形式完成了项目预算执行率的提升和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目标,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既不影响外协任务推进、又能降低投资风险,充分保障双方权益的双赢格局。对于一般性质的外协采购、外包服务项目,在满足项目建设需要的前提下,大批量执行物资政府采购方式实施,并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全额支付合同经费的采购项目,积极探索了物资采购投资预调拨的合理结算方式,为提高预算执行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与完善,神光-Ⅲ激光装置建设项目外协实施管控机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规避项目建设外协实施风险的前提下,一方面保障了项目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也为项目预算执行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第2篇:现代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关键词] 光电子专业;专业综合训练;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084-03

0 引言

光电子专业是以光电信息工程理论与技术为特色的信息类专业,致力于培养融合光、电、信息和计算机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在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中,专业综合训练作为一个必修实践环节,是加强学生工程训练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或缺[1]。同时,也是贯彻CDIO理念的重要方式[2]。发达国家的工科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要求学生在工厂进行32个月的生产实训,几乎占整个大学学习时间的1/4;而日本明确提出:工科院校4年教育要始终围绕工程和联系工程实际进行。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工科院校在实践教学尤其是工程实践教学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普遍存在着“课程设计简化、毕业设计软化、专业综合训练与生产实习形式化”的现象[3]。太原科技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实验是将专业课实验去掉,形成一个64学时的专业综合实验课[4]。高朋等人介绍了沈阳师范大学在课外开放实验与实践活动中进行专业实践模块,与专业实验课程互为补充[5]。陈顺芳等人就咸宁学院光电信息实验与实践平台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6],具体实施也是以课外开放实验的方式进行。

专业综合训练起着从课本理论知识向专业实践能力过渡的桥梁作用,轻视这一教学环节会使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性降低及适应周期加长。因此,提高对这一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其的投入,加强对该教学环节的建设,对保证这一教学环节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针对光电类专业综合训练实践教学目的、内容、模式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与研究。

1 专业综合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光电子专业综合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和光学基本理论,了解光学原理、光电检测技术及检测仪器在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使学生对光源、光电探测器与传感器等方面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专业综合训练是安排在大四的一项教学实践环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本专业的全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进行的。通过专业综合训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燕山大学光电子专业综合训练内容与模式

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类共有5个专业实验室、1个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光电类实践教学基地,基本上能满足7个教学班级的实践活动。专业综合训练通常是选择一些难度适中、具有较强应用背景的题目来进行仿真生产。早在2005年就设置了为期1周的专业综合实验,曾先后进行过“CCD综合实验”、“光纤F-P干涉仪”、“光纤亮度测温仪”等实验,由于学时较少,所以还是以“设计型”实验为主。随着教学改革逐年深入,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关注,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引入了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理念,所有这些都推动了燕山大学的实践教学改革,专业综合实验学时由1周增加到2周,到2012年增加到4周。这项实践环节主要是在校内专业实验室进行,这一点有别于生产实习。

训练内容为设计制作一光纤位移传感系统,属于反射式强度调制光纤传感器,是一种非功能型光纤传感器。利用待测物理量引起光强变化,通过检测光强的变化实现对待测物理量的测量,如位移、压力、振动、表面粗糙度等。反射式光纤探头如图1所示。光纤探头A由两根光纤组成,一根用于发射光,一根用于接收反射体反射的光,R是镀膜的反射体。

系统装置的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MCU采用宏晶公司的STC12C5A60S2。实现数控恒流源来驱动LED/LD发光,采用AVAGO公司的T-1527作为光源,探测器采用与之匹配的R-2526,反射光强经过信号处理后进行A/D转换,最后在LCD1602显示屏或者数码管上显示出来。载有光纤探头的二维位移调节架可以记录其位移,这样便可以得到位移与反射光强的关系,记录多组数据便可绘制出反射式光纤位移传感的调制特性曲线,如图3。由图3可知,不同驱动电流下的调制特性曲线都在相同位置出现极大值,当位移小于极大值时,为递增函数,称之为“前坡”,反之为“后坡”[7]。系统可工作在这两个区域中,即“前坡”工作区和“后坡”工作区。可以看出,当在“前坡”工作时,可以有较高的灵敏度;当在“后坡”工作时,可以获得较宽的动态范围。图4为系统仪器的照片。

3 专业综合训练的实施形式

专业综合训练的实施形式是保证训练成效的重要前提。图5为专业综合训练的流程图。学生在校内专业实验室进行查阅文献、设计、元器件选择、原理图绘制、PCB板的制作、光纤组件的设计与制作、焊接、硬件调试及其软件编写、文档撰写等工作[3]。

首先,领取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将训练内容与要求以书面形式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教师讲解训练内容、目的和一些具体要求。此部分既要让学生明确训练的总体目标,更要让学生有明确的阶段性小目标,让学生清楚如何查资料、应该查什么样的资料、要实现什么目标。

其次,查阅文献资料,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进行电路设计、光学组件设计。以往给学生留出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只有小部分学生能按要求完成,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一弊病,采取了分小组汇报设计方案的形式,每3人1组以PPT形式汇报本小组的设计方案,同时指导老师给出评价。该部分内容占学生成绩的一部分,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查阅资料的积极性和效率。

再次,原理图与PCB板图的绘制,让学生熟悉专业的绘图制版软件,并熟悉电路板设计制作的流程。考虑到PCB板的制作成本、生产周期和后期调试问题,并不把学生的版图拿去工厂进行加工制作,而是在学生设计后期将已做好的PCB板及对应的版图资料一起发给学生。通过对比、改进、总结,让学生发现设计中的不足,掌握布局布线的方法与技巧。接着是电路板的焊接与调试。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各种封装形式元件的焊接工艺及技巧,另一方面更要让学生掌握硬件调试,包括电性能测试和一些简单的测试程序来评估硬件及其焊接工艺的优劣,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调试在整个系统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给学生的光纤组件基本都是半成品,要让学生制作光纤接头。由于系统采用的是粗芯塑料光纤,加工制作的工艺要求比较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本都能完成并达到要求。

软件编写,由于学生已进行过单片机课程设计,对C51单片机编程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功能实现上。要求实现既定基本功能,当然也鼓励学生进行功能拓展,充分利用MCU内部资源和硬件电路板的各个模块。经过3天的软件编写,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实现要求的基本功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系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扩展,效果甚至超出了老师的想象。对于一些编程能力差的学生,老师将软件功能拆分,指导其分步分块实现,尽可能地激发其编程热情,使其缩小与其他同学的差距。

系统性能综合测试,除了要求学生绘制出不同驱动电流下的反射式位移传感器的调制特性曲线外,还要求学生测量光源的P-I特性曲线等。进行系统调零、增益调节等功能测试,并评估仪器性能参数。

最后,文档撰写,以往学生容易忽视文档撰写的重要性,互相抄袭、东拼西凑现象时有发生。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教师在训练之初就反复强调文档在整个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将文档撰写的质量作为评定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4 专业综合训练模式探寻

不断探寻专业综合训练的新模式,是深化本科实践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电子工程系对专业综合训练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内容上选择与定位一些综合程度比较高的题目,通常以一个具体的光电产品为载体,并且该产品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当前主流光电产品特征相近且与专业知识背景密切相关,使学生在光学、电子、机械设计和计算机应用等各方面都能得到综合锻炼。这就要求专业综合训练与前期大学本科三年所学各科课程有较好的知识点衔接,既包含如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光电子学、光电信息检测、光辐射、光学材料、光学制造工艺、光学测试等光学类主要专业课程知识运用,也要包含如光学精密设计、光学机械CAD、数字和模拟电路及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运用,还要覆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软件基础、程序设计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运用,使学生在最大的知识范畴内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2)研发与设计过程满足“大过程”特征,体现在尽可能多的覆盖产品制造链上的步骤和过程,让学生对产品选型、市场定位、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分析、论证、设计、仿真、加工、装配、测试检验、分析评估等环节和步骤都有感性经历和体会。

3)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担当企业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多重角色,人人动手,充分参与生产、研发设计的每个环节。

4)开辟校内专业综合训练基地或工程训练中心。自2005年以来,分别在燕山大学特种光纤研发基地和光电类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过实习与训练。

(下转第89页)

5 结束语

专业综合训练是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专业综合训练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不仅是课程教学的总结,更是课程教学的延续。实践教学如何满足社会的需求是近几年各高等院校共同关注的焦点,探讨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有利于推进人才培养进程。

参考文献

[1]林逸群.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实习新模式探索和实践[J].光学技术,2008,12(34):307-308.

[2]代峰燕,曹建树.基于CDIO理念的测控专业综合训练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5(30):88-90.

[3]杨连发,周娅,廖维奇,等.工科类专业综合训练现状及实习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0-92.

[4]魏计林,王青狮,邱选兵.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50-52.

[5]高朋,黄涛,薛艳霞.光电信息技术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1):41-44.

第3篇:现代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关键词:激光;加工;切割

中D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111

1 激光综述

“激光”曾有多个不同称呼,如激`光射器、光受激辐射放大器等。钱学森在1964年首先提到这个词,它可以体现出受激辐射的科学含义,且能形象的使人联想到它是一种很强的光。由于它的形象且简洁,这个名字受到了大多科学家们的喜爱,沿用至今。按照通常意义上看,它涉及的方面包括:

(1)激光加工系统。包括激光器、光传导装置、生产设备、检控系统。

(2)激光加工工艺。包括激光焊、激光切分、热处理、穿孔和微处理加工等工法。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家和学者们对这种技术不断的探索和钻研,新的激光技术涉及了很多方面。目前有一种叫作二极管泵浦金固态激光器的新型激光器,它标志着新一代激光器的改革创新;对采用精密激光生产制造的微处理方式钻研;制造适应生产特点的专用配套激光机床和相对应的激光器,提高生产周期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加工系统智能化提高,在生产加工的基本功能下加入实时监测、报警的专家化系统功能,这种形式必然会长期发展下去;研究检查测定激光设备生产效率和影响质量的参数和调节;激光切割分离的应用,如在航空、轮船、汽车生产和特殊材料加工行业的应用;采用激光方法进行的焊接。对在加工过程中,不同材料焊接使用的参数跟踪检查,从而熟悉了解激光对各种金属及非金属材料的焊接方法和各项参数;用激光对产品表面或加工零件做热处理改变组织。结合CAD/CAM、材料物理组织结构,表面热处理加工等技术,利用激光提高这方面的生产能力;对加工生产的辅助装置以及激光束质量的研究。分析加工生产中需要怎样的光束,需要何种的质量,以及分析加工中的光学监控检查系统和辅助工装设计的要求;对利用激光快的特点使材料迅速达到自己想要的形状,使激光的使用范围大大扩大;采用激光治病:它在此领域的使用包括光医治和光检测两种,光医治中把激光当成一种能量,光检测中把它作为一种可以传递消息的工具;激光在物质化学中的应用。这一方面对激光的利用具有十分好的前景,但是现如今还处于起步阶段。比如利用激光化学制造药品,它可以使药的不同成分快速合成,并且可以将其中的不利成进行清除,所以这样生产出来的药品不仅安全可靠更有效,而且价格也比较低。还有在生活中对各种开关、信号传输线路或用电电路的调整和变动也可以通过激光技术实现。

如今,我国积极倡导科技领导生产,绿色技术,科学发展的方式。激光这一类技术既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特点又不会污染环境的资源利用是具有很大研究价值的。如今,我国科学研究机构已经把激光技术作为高科技继续进行研究了。激光使所有的科学家看到了科技发展的美好前景和创新机会,它必然能够带给我们更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如今在世界上光电技术是被公认为的研究速度最快,最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也是研究前景最好的科学高新技术。而且激光技术又是光电科学技术的研究基础性方面之一。21世纪的科学研究进程中,激光技术结合各种产业技术、光电技术、通信技术必然会推进高度带宽、海量通信、改革性照明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经过了微电子时代,激光生产在光电领域一定会再一次促使科技的力量更加壮大。

2 激光发展方向

2.1 特快且强性激光

这种激光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功能强,最大的代表是被称为飞秒激光技术的钻研领域。这种技术是激光中比较特别的研究技术和方式,包含了三个方面:极快方面、极强方面和极精方面对飞秒技术激光的应用研究。在这当中,超精细方向的飞秒技术是现在全球激光技术和光电结合技术研究中最为先进和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

2.2 激光生产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利用

在现代的军事战争中,激光测距仪是使用很广的一个工具,在大炮发射装置中利用这种工具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发射位置方向的精确度。雷达上采用激光,由于发射激光过程中不容易发散,方向精确,所以相比于无线电技术的雷达测量精度会更加的准确。并且运用激光技术的雷达避免了盲区问题,因此在导弹一开始发射过程中的监控尤为合适。但是由于激光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空气的干涉,所以这项技术在很大空间的应用不适合,目前只适合于作为无线电技术传输的一个更好的补充。

2.3 通过气体对激光进行研究

现在在科学上有一种技术是利用激光对各种激活气体介质的气体激光器,它是激光器技术高水平的一项代表。它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被激活气体很均匀,这样可以得到优良的射束,也可以取得一种激光波长它是从紫外线到红外线的连贯或脉冲的一种波长。如果在研究中需要从同一台激光器上取得许多种不同的激光波长,那么可以把特定的一种气体换成多种气体组合的气体。

3 激光切割

激光切割加工是激光技术中发展最迅猛的,是综合了光学、机械加工和电学等多方面学科的一项综合加工技术。光纤激光切割技术在近些年出现,凭借着与其它传统机械加工技术相比无可取代的优势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激光加工技术中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很多企业早已经开始了解开发研究这项技术,并且不断对比光纤激光切割技术和其它各种不同切割技术的区别,最大的开发激光技术的优势。

切割最根本的原理就是通过热源对加工零件进行加热融化气化,以达到切割分离的过程。目前通常的热源加工分三种:火焰、等离子和激光束三种切割方式。其中利用激光对工件进行切割成形技术可以加工特别复杂又精密度很高的零件,这是其它加工方式无法做到的。在激光切割中,利用光纤进行激光传输的设备更加先进精密,是目前机械加工行业普遍关注的加工方式。光纤传输激光切割不仅有其他切割方式快速高效的生产效率和优良的截面质量,而且操作过程简单便捷,环境干净卫生,设备方便维护。由于它先进高效方便的加工特点,激光切割加工方式是未来生产制造的一个研究方向,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

通常在生产加工中常用的有两种激光切割设备,台式和龙门搭载式。前者是常见于加工钣金类零件的切割机,适合于比较薄的板材切割,涉及医用设备、饰品加工、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它是把激光器和切割工作台分离开,利用光纤把激光从激光器中传输到工作台的切割头上实现加工。根据切割工作台内部的结构又可以分成多种不同的形式切割。龙门搭载式切割机相比来说,最大的切割特点是可以切割比较厚的工件,最大可以切割25mm的厚度工件。它的激光器和切割工作台做成一体,这样就避免了激光传输线路长度的限制。从而龙门搭载切割设备的切割零件长度和宽度可以很大,最大的加工面积可以加工到宽6m长几十米的工件。所以这种切割机特别适合于在大型工程生产中使用,比如轮船,飞机,大型车类产品中的使用。

虽然激光切割有很多的生产加工优势,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1、由于激光的特质,在激光切割作业中会产生强烈的光线,人眼不可以长时间观看,以免伤害眼睛。激光束具有很大的能量,如果人体接触到,会产生严重的烧伤,所以要避免激光和人体接触。2、切割设备上的激光聚焦镜里有一种晶体ZnSe,它对人身体有害,所以不可以经常触摸透镜。如果镜片损坏了需要更换,坏掉的镜片也不能到处乱扔。3、切割过程中如果要切割铝或者其他金属合金,设备周围会产生大量的粉末灰尘,避免吸入伤害身体。操作者需要戴口罩。另外很多有色金属都属于高反材料,加工过程中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很有可能会由于激光反射损坏激光头。

参考文献

第4篇:现代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版画是印刷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副产物。印刷是纯粹的复制技术,在历史上,版画摆脱了复制功能才被承认为独立的版画艺术。丝网印刷作为一种印刷方式,历史非常悠久,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很短。丝网版画20世纪初始于美国,经过许多画家的实践探索,二次世界大战后又进入欧洲,逐渐为公众所接受,并得以跻身于版画艺术之列,与木版、铜版、石版并称为四大版种。中国的丝网版画起步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它嫁接西方的创作版画,于本土传统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成长起来。在几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丝网版画体系逐渐完善、丝网版画队伍日益成长和壮大。作为只有二三十年历史的版种已逐渐被大众喜爱,且被众多的艺术家认为是富有创新和充满生机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逐渐提高,丝网版画艺术品将以它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繁荣大众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与其他版画种类相比,丝网版画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创作上,都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正如齐凤阁所说,我国的丝网版画正处在发展进程中的“平原阶段”。

丝印版画和传统的版种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需要创作者在把握传统版画造型的基础上,加入新的表现语言和创作元素,给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力。它的科技含量是其他版种无法比拟的,它以广泛性、包容性、灵变性实现了其他版种无法实现的构想,极大地开拓了版画新的视觉范围和表达语言。要使丝网版画艺术出现新的辉煌不仅需要在创作过程中能推陈出新,丝印版画也需要能结合当今科学技术大胆创新。

2、丝网印刷与丝印版画

原始人在岩石上拓印的图形和斐尼基岛上的土著利用植物叶茎漏印图形的方式被认为是网印技术的最古老的形式。然而几千年来这种印刷形式一直停留在利用镂空图形漏印的原始阶段。一直到日本人发明了利用发丝等纤维物质解决图形分割的搭桥技术,才使得孔版技术的表现力得到了划时代的进展。较其他印刷相比,丝网印刷适应较大幅面的图形印刷,不受承印物大小的限制;印刷油墨较厚,色彩鲜艳、覆盖力较强;可在柔软、曲折、粗糙、易碎和各种成型物上印刷。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丝网印刷从手工操作发展到成熟的工业化程度,其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例如大型广告、陶瓷图案、电子线路板、光盘印刷,防伪印刷等等。随着大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种印刷机械的产生,丝网印的低成本高效率以及宽泛的材料使用和制版方式,使其成为一种版画家族中最具活力、最为丰富、适用范围最为广泛,也最有市场的艺术形式,而这一切都不能不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丝网印刷术与丝网版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技术,后者指的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相比较,技术的目的性应用性更强,艺术的目的就是其本身,是反映着创作者的一种精神指向,是创作者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受。丝网印刷从开始的绷网、刮胶到感光制版、印刷,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过程。丝网版画要求创作者既要熟练掌握印制技术,更需要探讨艺术创造规律与技术的融合,充分体现丝网版画语言的特殊性。丝网版画的制版印刷过程,也就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因此丝网印刷只有在版画艺术创作中才能拓展它技术的空间。反之丝网印刷材料和设备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艺术家对多种技法和材料的驾驭拓展能力。从而形成更多更丰富的创作风格,太大的推动我国丝印版画的发展。

3,当代科技对丝网版画的推动

丝印版画是现代工业的产物。近几年日新月异的网印技术和器材,不但为丝网版画专业人员带来了新的创作契机,更吸引了其他门类艺术家的关注和参与,为丝网版画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可能和实验研究空间。作为是绘画领域里重要的画种之一,丝网版画是以版材作为媒介物制作出来绘画作品,它是美术与印刷术相结合的产物。目前,高品质水性油墨的引入使丝网版画摆托了以往油性油墨气味大、清洗不变、有害健康的诸多问题;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印刷各环节;现代感光材料的应用使制版技术实现了一次飞跃,让艺术家们可以制作出更精美的作品。总之,丝网版画的发展不仅需要创作者们的灵感,更需要优质的材料与先进的制版印刷的技术和机器设备。

3,1造纸术

丝印版画中用到的承印物基本都是纸材,纸材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水平,好的纸材能够提升作品的品味和质量,性能优良的纸张,能完整地完成油墨转移,使图文清晰、饱满地再现于纸张上,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复制效果。纸张的平滑度、吸墨性、表面强度、含水率、酸碱度、白度和不透明度等特性指标都会对印刷品的性能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纸张平滑度:它决定了在压印瞬间,纸张表面与着墨的印版或橡皮布表面接触的程度,是影响油墨转移是否全面,图文是否清晰的重要因素。纸张的油墨吸收性能是影响印刷品质量的重要的印刷适性指标。纸张的白度越高,其表面越能使油墨色彩的特性准确表现出来。白色纸张可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印刷品彩色画面的全部色彩,提高文字墨迹的反差,使复制品色彩鲜艳、层次丰富、反差鲜明。而表而强度差的纸张,当印刷过程中油墨施于纸及纸板表面的外向强力大于纸及纸板的内聚力时,则会出现起毛、掉粉、起鼓等现象。丝网版画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画面要求选择各种的性能纸张,或利用纸张性能进行个性化的刨作制作。

3,2纳米技术

纳米(nm)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样,是度量长度的单位,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纳米科技就是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自从1994年美国的马萨诸赛州XMX公司成功申请了用于制造油墨用的纳米级均匀微粒原料的专利后,纳米技术在油墨领域掀起波澜。将纳米颗粒添加进油墨中去,或者将制造油墨的原材料(如树脂、颜料、填料等)制成纳米级大小,这样就生产出来了纳米油墨。在丝网版画中用到的油墨一般都需要较高的品质,纳米油墨无论是在附着力还是色彩饱和度都大大的优干传统油墨。用于丝网版画的传统油墨颜料颗粒大,与纸的表面附着力差,容易使纸产生褶皱和断裂。许多普通油墨在制造过程中都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来降低连接料的表面张力,使得整个体系的亲和性增加。而纳米颗粒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表面润湿性,它们吸附在油暴中颜料颗粒的表面,使得油墨的亲油以及润湿性提高,并让油墨的固、液结构达到稳定,所以,添加了纳米颗粒的油墨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印刷适性。纳米Ti02是永久性的紫外线吸收剂,将它加入到树脂油墨中,紫外线的透过率显著降低。这种油墨用在丝网版画中可以保护画质,防止面质老化。另外,纳米Ti02的光学效应随粮径而变化,尤其是金红石型Ti02具有随角异色效应,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看到不同的颜色。如果将它与闪光铝粉或云母珠光颜料并用时可产生多色效应,使丝网版画画面色彩斑斓。纳米Si02比表面积大,表面上带有一些不同键合状态的羟基,这些羟基可使邻近的Si02颗粒间相互作用而形成氢键。在剪切力下氢键被破坏,粘度下降,剪切力消除,氢键又重新形 成,这样就使其具有良好的触变性能,应用在油墨中大大改善油墨的流变性及悬浮稳定性等。另外,有的纳米颗粒(如含“-N=N-”基团的纳米颗粒)具有发光基团,可以自己发光,经几分钟光照就可以在黑暗中发光12小时以上,无毒、无害、稳定、耐候,可以用于防伪油墨。将纳米技术和防伪技术相结合研制开发的纳米防伪印刷油墨不仅具有良好的印刷效果,而且可使防伪效果和防伪性能进一步改善。艺术家们可以利用它来进行创作或设计签名,已达到防伪的目的。在艺术创作中,纳米化油墨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创作者预计要印的各种颜色和特殊效果以及丰富的层次,为丝网版画艺术家创造了一个下净、便利、舒适、安全的创作环境。

另外,纳米技术在造纸术中也有突出的作用。例如,木材加工到纳米级后,木材的内部结构被破坏,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等组分可以用机械方法进行分离,大大提高制浆率。同时,也降低了造纸工业由于化学分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纳米Si02的加入可以改善纸浆的流变性能;钛白是最好的白色颜料,造纸时纳米Ti02可以作为优良的增白剂来应用;纳米CaC03是一种良好的填料,用它代替木桨和其它填料,可改善纸张的光泽度、致密度等;而纳米硅溶胶可以增强纸张的抗拉伸、耐摩擦等力学性能。目前,一种新型纳米防水纸研制成功,它通过在普通纸表面制备纳米结构层,使普通纸除保持纸张原有的书写、复印功能外,还具有超级疏水性和防潮性能。这种纸张应用到丝网版画中,将的到一幅防水防潮的版画作品,有利于它的保存。

总之,在纳米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必将为丝网版画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3,3制版技术

现代丝网版画一般使用的是光化学制版。光化学制版形成的版膜适应不同种类油墨的性能要求;具有相当的耐印力,能承受刮墨版的相当次数的刮压;与丝网的结合能力好,印刷时不产生脱膜故障;易剥离,利于丝网版材的再生使用。早期用重铬酸镶和明胶或聚乙烯醇混合制感光版,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被勒令停止使用,探索不得不停止,制约了丝网版画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无污染重氮感光胶的研制成功,使得丝网版画在中国的“生命”得以延续。与传统的手工雕制版相比,丝网感光制版大大提高了制版效率,降低了出错风险、制版周期和制版成本,使丝网版画迈向了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新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行,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制版技术:(1)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cTP):它可以分为喷墨CTP和激光曝光CTP。①喷墨CTP通过喷射不透明油墨到涂好感光板的网版上,用“墨点”代替胶片上的网点部分,然后用紫外光进行晒版,显影后“墨点”覆盖的感光胶因未见光不发生固化,从而可以被冲掉,露出网孔。喷墨CTP的优点是可以对网版全面曝光而不必担心图像损失细节,但关键问题是油墨必须有足够的密度以阻挡全面曝光时的紫外光。②激光曝光CTP:将数字信号发送到激光控制系统,过计算机控制激光曝光器在网版上成像,见光部分交联硬化,然后显影,制成丝网版。这种系统相当于把网版当作胶片,用激光产生的光束直接进行曝光。与喷墨类CTP相比,该系统用激光代替油墨,不需要后面的晒版步骤。(2)激光烧蚀网印直接制版:先在金属丝上涂好丝网感光胶并使之干燥,再在网版上覆盖一个金属图像罩,用二氧化碳或氩激光烧穿感光层,从而让丝网版上的图文网孔通透。(3)模板直接成像制版:在网版涂上一种化学涂层,用计算机在已喷涂好化学涂层的模版上根据原稿图像扫描,之后用水冲掉化学涂层即可成像。

这几种制版方法都将作为以后的发展方向,将计算机制版技术应用于丝网版画,能够有效提高作品的美感和精细度,为丝网版画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3,4数码技术

制作一幅丝网版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主题的确定、材料收集、图像处理、黑稿输出的前期工作以及感光成像、套色印刷等一系列后期制作工作,而现代数码技术几乎贯穿整个前期过程。目前,大幅面数码印刷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该技术所具有的快捷有效的编排、高品质的成像技术、色彩的一致性和更短周期等优势,已转化成了相对于传统印刷更高的效率和利润。计算机图像处理的功能不仅在美术设计领域举足轻重,而且在纯绘画领域也大显身手。目前,结合数码技术的技法,已应用在版画的诸版种里。在丝网版画的创作中,前期的图像处理阶段可以采用电脑有的放矢的进行。数字图片最大的优势是人们能够通过计算机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编辑,编辑的手段多样而全面,省时省力而且节省了空间,这是传统的暗房处理所望尘莫及的。它既可以模拟传统暗房中所有的特殊加工技巧又拥有许多自己独有的手段,例如,可以轻松而准确的调节色相,亮度。饱和度等,还可以通过滤镜功能得到一些特殊的效果。对于另外,如前所述,随着电脑数字处理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版印刷制版技术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技术革命,这便是计算机直按制版法――CTP。这种制版方法制作的模版,不变形、对位准,印刷精度高,是今后发展的方向。数码技术带给丝网版画技术方面的优势的同时,也改变着丝网版画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

4、结论与展望

第5篇:现代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人们就懂得利用铁矿石、铜矿石和木炭一起加热制得铁和铜,用来制造各式的铁器和铜器。这些单质状态的金属在自然界是极少存在的,通常都需要化学反应进行制备,这大概便是合成化学的开端。

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完全人工合成的塑料是在1909年由美国科学家贝克兰用苯酚和甲醛制造的酚醛树脂,又称贝克兰塑料。1920年,德国化学家施陶丁格提出由简单的结构单元以重复链接的方式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这一创新性的研究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也因此获得了195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35年,以茧丝结构为基础,美国化学家卡罗瑟斯首次成功地合成了尼龙66,这一发明促进了有机高分子合成化学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乙烯类单体的自由基的发现引发聚合合成反应迅速发展,实现了包括氯乙烯、聚苯乙烯和有机玻璃等的工业化生产,这是合成高分子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迫于橡胶缺乏,德国人采用二甲基丁二烯聚合合成了甲基橡胶。1930年德国和前苏联以丁二烯作为单体,金属钠作为催化剂,合成了丁钠橡胶。而丁二烯与苯乙烯共聚则可以得到丁苯橡胶,它的性质与天然橡胶相似。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就是因为有丁苯橡胶,橡胶供应才没有出现严重短缺。美国在战后大力研究合成橡胶,首先合成了氯丁橡胶,氯原子使氯丁橡胶具有天然橡胶所不具备的一些抗腐蚀性能。

进入20世纪50年代,利用从石油裂解而得到的烯烃(主要包括乙烯与丙烯),德国人齐格勒与意大利人纳塔分别发明用金属络合催化剂合成低压聚乙烯与聚丙烯的方法,两者分别于1952年和1957年实现工业化,这是高分子合成化学的历史性突破,他们因此获得196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0世纪60年代,由于登月工程的需求驱动,导致了可作为太空服原材料、航天飞机高温黏合剂以及超音速飞机的复合材料等耐高温合成材料的诞生。杜邦公司20世纪40年明的特氟龙PTFE(聚四氟乙烯)是另一类性能优异的合成材料,具有耐酸碱、耐高温、极低的摩擦系数、良好的耐磨性以及极好的化学稳定性,是原子能、国防、航天、电子、化工、纺织等领域不可取代的关键产品。科学家还合成了很多其他有机高分子材料,如涂料、黏合剂、离子交换树脂等等,并制成了很多新的产品。在离子交换树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子交换膜,在淡化海水、人造肾、药物的定时释放等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无机合成化学为广泛应用的新型无机材料,如耐高温、耐高压、耐低温、光学、电学、磁性、超导、储能与能量转换以及纳米材料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一些无机材料的发展还推动了催化领域(如石油炼制、精细化工等)的进步。近几十年来,一系列重量轻、强度高、耐热性能好的无机纤维,如硼纤维、碳纤维等,以及氮化硅陶瓷、氮化硼陶瓷等耐高温材料的成功合成,为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例如在波音787梦幻飞机上,由于大面积使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而大大减轻了飞机重量。据统计,机身制造使用的碳纤维重量占波音787重量的61%,占全机80%体积的构件均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同样,在空客A380的制造中,也大量使用了合成材料,飞机约25%由高级减重材料制造,其中22%为碳纤维复合材料,使得A380每乘客百公里油耗不到3升,相当于一辆经济型家用汽车的油耗。

当今最主要的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它们均主要以石油、天然气或煤等为原料,全球年产量已达数亿吨。当然,今天倡导的可再生原料的应用也离不开合成化学。这些材料在工农业、国防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设想如果没有这些材料,我们今天的生活显然是无法想像的。事实上,这些合成材料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合成化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合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小分子到大分子、从单分子基元到超分子体系的构筑,通过选择性的控制,创造出具有理想性质和功能的新物质。进入21世纪以来,10年中已有4次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合成化学领域的科学家,反映了这一领域的巨大创造力和活力以及对科学和人类社会的贡献。尽管合成化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成熟水平,但基于当今人类面临的诸如健康、粮食、资源、能源、材料、环境和气候等重大问题的情况下,合成化学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并将继续在诸多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教授指出:未来的合成化学必须是经济的、安全的、环境友好的以及节省资源和能源的化学,化学家需要为实现“完美的反应化学”而努力,即以100%的选择性和100%的收率只生成需要的产物而没有废物产生。因此,如何通过对化学键的选择性活化、断裂与可控性重组,通过弱相互作用的调节精确组装功能超分子体系,实现以100%产率和100%选择性对特定功能物质和结构体系低耗、安全、经济与绿色合成,是合成化学领域的主要挑战。

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合成化学的另一明确方向是不断与其他领域交叉与融合,以产生更多的跨学科新领域,从这个角度而言,合成化学需要极高水平的科学创造力和洞察力,以探索其无限的可能性。2001年度另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人夏普莱斯提出了“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的概念,强调合成反应必须具有高产率、高选择性以及对各种官能团和反应条件优异的耐受性,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理念、方法和物质基础,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新材料开发和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诸多研究领域,成为目前最实用和引人注目的合成理念之一。

未来的合成化学将针对合成对象和合成过程的可控、高效、低能耗、低排放、高选择性等要求,面向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对新物质、新材料和新器件的需求,研究功能导向新物质的设计理论、反应过程、合成与组装方法学;探讨合成反应和物质转化过程的机理与本质规律;借鉴生命体系的生物合成和演化过程,结合物理、材料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技术,发展新的合成策略,以满足在分子设计指导下定向合成各种特定结构和特定功能化合物及其组装体的需求。

合成化学:让未来更美好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合成化学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合成化学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解决70亿人生存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合成化学制造的药物使人类的健康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合成化学创造的各种新材料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合成化学还为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提供了重要方法和物质基础。合成化学家不断创造出的合成新方法、对于化学机理的不断明晰使人类可以“驰骋”在整个元素周期系中,不断创造出新的物质,这一过程大大增加了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的能动性,并创造出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很好地利用自然界诸如石油和煤这样简单、丰富的天然资源,创造出一系列复杂的、更具价值的物质。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设计、制造出更多具备各种性能、满足人类需求的物质。

第6篇:现代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关键词:晚清;科学观;格致;格物;科学

晚清以降,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科学”(或称“格致”)在时人的言说中,已成为一个流行词。人们最初沿袭明末清初时的观念,以“格致”来称呼这种西来的知识,而后引进日语词汇“科学”取代“格致”。近年以来,国内外关于清末民初国人“科学”观念的研究,已有多种论著发表,如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1],艾尔曼《从前现代的格致学到现代的科学》[2]等文,但其中仍有未发之覆,特别是对清末国人科学观演化的具体过程少有论及。本文通过检索清末学者使用的“格致”、“格物”、“科学”几个汉语词汇的具体内涵,辨析国人对西文“science”之译从“格致”到“科学”的演变过程,借以揭示清末国人“科学”观念的重要变化。

一、中西“格致”之别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携来了有关数学、天文、地理、力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当时中文里没有意义对等的词来称呼它,利玛窦、徐光启等最初的西方科学传人就借用前人使用的“格致”一词来称呼它。传教士利玛窦在《几何原本序》中首先使用:“夫儒者之学,亟致其知,致其知当由明达物理耳。……吾西陬国虽褊小,而其庠校所业,格物穷理之法,视诸列邦为独备焉。”然后,徐光启在介绍利玛窦时说:“顾惟先生之学,略有三种: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物理之一端别为象数。”[3](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

到19世纪60年代时期,清人基本沿用前人的这一词汇来称呼西来的自然科学。冯桂芬指出西学中“如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等,皆得格致至理,舆地书备列百国山川厄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4](P209)。1861年伟烈亚力、傅兰雅与李善兰合作,将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译作《数理格致》。1866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编译了一本《格物入门》,全书分为力学、水学、气学、火学、电学、化学、测算举隅等7卷。直到1874年徐寿等人创办“格致书院”时,述其办学宗旨是“意欲令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5](下册,P169)。美国传教士傅兰雅于1874年编辑出版《格致汇编》,登载声、光、电、化及制造文章,目的是“意欲将格致之学问并制造工艺之理法广为传布”[6]。皆将“格致”或“格物”与西文“science”(科学)对译。

以传统词汇翻译西方来的新名词,本是国人常用的作法,也是国人用以理解和诠释一种新知识的工具。正如葛兆光所言:当西学东来时,“面对新的世界和新的知识的冲击,人们总是要反身寻找理解和解释的资源,一种新知识的理解,与一种新语言的翻译并没有什么两样”,“语言的翻阅需要用自己本土原有的词语去一一对应,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也需要唤起历史记忆、传统知识和原有的想像空间,来充当再度理解和诠释的‘思想资源’”[7](P21)。以中国传统词汇“格致”来“格义”西方自然科学,直接的效果就是,为西方科学技术在传统中国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但作为西方自然科学名称的“science”与中国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格致”毕竟存在差别。

“格致”一词,是从儒家经典《大学》中“格物致知”而来,在汉语词汇中主要是指一种道德修养工夫,是和“正心、诚意”相关联的“修身”、“明德”的方法,其旨归则是“治国平天下”,属于儒家的“外王之学”。后来,朱熹将其中“格物”与“穷理”联系起来,但朱子的“格物致知”还是重在其道德修养方法,提出:“《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物未格,知未至,如何煞也是凡人。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圣贤之域。”[8](P298)讲的还是通过对事物的探究,达到修身、正心,以进入“圣贤之域”的境界。

晚清国人在沿用明末清初以来以“格致”一词指称自然科学时,已注意到中西“格致”之差别。化学家徐寿在《拟创建格致书院论》中指出:“惟是设教之法,古今各异,中外不同,而格致之学则一。就中国之所谓格致,所以诚正治平也;外国之所谓格致,所以变化制造也。中国之格致,功近于虚,虚则伪;外国之格致,功征诸实,实则皆真也。”[9]1887年春、1889年春,许星台、李鸿章曾两次就“中西格致之学异同”问题考校格致书院的学生,在答卷中,王佐才指出:(儒家之格致)“乃义理之格致,而非物理之格致也。中国重道轻艺,凡纲常法度、礼乐教化,无不阐发精微,不留余蕴,虽圣人复起,亦不能有加。惟物理之精粗,诚有相形见绌也。”以讲“义理”与谈“物理”区分中西“格致”。钟天纬则从“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角度,区分中西格致的差别,“格致之学,中西不同。自形而上者言之,则中国先儒阐发已无余蕴;自形而下者言之,则泰西新理方且日出不穷。盖中国重道而轻艺,故其格致专以义理为重;西国重艺而轻道,故其格致偏于物理为多。此中西之所由分也。”[10](第4册,P15)可见,中西“格致”的不同已成为晚清人的共识。在晚清人的认知中,西学“格致”与传统儒家所言不同,以中国传统“道、器”观念来看,它是侧重于“技艺之术”的形下之器。1896年陕西设崇实书院(格致实学书院),张树声说:“伏惟泰西之学,覃精锐思,独辟启牖,然究其本旨,不过相求以实际,而不相骛于虚文。格物致知,中国求诸理,西人求诸事;考工利索,中国委诸匠,西人出诸儒。求诸理者,形而上而坐论易涉空言……”[5](下册,P358)批评中国格致学入于虚理,不切实际,提倡西方格致“实学”。人传授科学知识的格致书院后,大发议论:“大学之言格致,所以为道也,非所以为器也,……自西洋各国以富强称,论者不察其政治之根抵,乃谓富强实由制造,于是慕西学者如蚁慕膻,建书院以藏机器,而以‘格致’名之,殆假大学条目以美其号。”[11](P50)所谓“西学”,“盖工匠技艺之事也”;要求改格致书院为“艺林堂”,以示与传统的格致之义相区分。

但由于“自强”“求富”的需要,作为“形下之器”的“格致”在晚清也取得了较高的地位,被作为可以经世的“实学”受到重视。1879年上海格致书院招生启:“本书院创设沪上,专为招收生徒究心实学。”[5](下册,P179)于是又有中、西“格致”的“虚”、“实”之别。薛福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序《格致汇编》中说:“格致之学,在中国为治平之始基,在西国为富强之先导。”《皇朝经世文三编》言:“《大学》之格致穷事物之原,西学之格致究事物之委;《大学》所谓事物,物即事也;西学所谓事物,则事自事、物自物。《大学》究事物之虚理,以人之应物处事而言,故曰终始曰本末;西学究事物之实道,以事物之本体而言,故不曰终始、本末,而总名之曰消长气为之也。”可见,无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对中西“格致”学的区别都有大致相同的认识,赞同者将之等同于“实学”,反对者称为“技艺”,说明时人对西方“格致”的认同皆在其技术而非其学说、理论方面。转贴于 二、“格致”与“格物”之分

晚清中,洋务派知识分子已经注意区分西学“格致”与中国传统注重人生道德修养的“格物致知”的差异,并从二者的比较中将西学“格致”定位于“实学”上,注重的是声、光、化、电、农、矿、工、商,侧重于“技术”方面。但随着西方科学技术书籍的介绍、翻译,人们对科学的了解更深一层,认识到西学“格致”中不只有实用的“技术”,且存在高深的“学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晚清人的科学观念中又有了“格致”与“格物”的区分。

国人所言“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简称,其基本含义应包括对事物的探究过程,以及因此而获得的相关事物的知识;而“格物”只是指对事物的探究过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实,“格致”与“格物”的这一区别,在《礼记·大学篇》中即见端倪:“古者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及至明清人将西方科学技术统称为“格致”以来,人们不再注意二者的区别,特别是后开始形成的以“器、技”为特征的科学观,更是将“格致”等同于“格物”。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清末人们已注意到,在引进的西方“格致”学中,不仅有技艺,也包括其学理。王韬就曾指出:“窃谓近今一切西法无不从格致中出,制造机器皆由格致为之根柢,非格致无以发明其理而宣泄其奥。以是言之,格致顾不重哉!”[6]丙辰年序已经指出西学“格致”中包括了相关的知识、学理。奕讠斤曾指出:“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并针对时人“或谓制造乃工匠之事,儒者不屑为之”的说法,指出当时提倡西方格致之学的目的,在于明事物之“理”,而与匠人只讲习“事”是有区别的,“盖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理明而用宏焉。今日之学,学其理也,乃儒者格物致知之事,并非强学士大夫以亲执艺事,又何疑乎?”[5](上册,P150)故清末人言“格致”时,有改称为“理科”、“理学”者。

由于认识到“格致”之学的“理学”性质,于是清末人观念中便有了“格致”与“格物”的区别。1888年设立“格物馆”,以传授西方科学技术及理论知识。后发现以“格物”名其所教内容,不能包括其中的理论、知识,遂于1895年改名为“格致馆”。为此次改名,皇帝还郑重其事地了一个上谕:“据总教习呈称‘致知必由格物,同文馆设立格物馆时,未能顾名思义。请将格物馆改为格致馆,庶于致知格物不至偏’等语。该总教习所呈,不为无见,嗣后格物馆即改名为格致馆,以符名实。此谕。”[5](上册,P139)从中可见,时人已经意识到:“格物”与“格致”存在“技艺”与“理论”的差别。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书籍的介绍、翻译,人们逐渐认识到西学“格致”中不仅有实用的技术,而且存在高深的学理。晚清人意识到“格物”与“格致”的区别,这一区别是导致从“格致”到“科学”概念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科学”一词中包含的“学”字,正切合于时人对西学格致中“理学”的认识,“科学”取代“格致”便顺理成章了。

三、从“格致”到“科学”

在康有为、严复引入“科学”①一词后,从1897年至1912年,“科学”与“格致”同时并用。从“格致”到“科学”的变化,其意义不仅在于文字的变化,而有更重要的观念的变化。正如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中指出:“言语者,思想之代表也,故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也。”[12](P117)“格致”一词容易被理解为技艺之术,而作为现代概念的“科学”一词中之“学”字则有原理、理论的含义,“科学”一词落脚在“学”上,进一步划清了与“格致”、“格物”的界限,“科学”逐渐取代了原用的“格致”。

严复1898年出版的《天演论》中,使用的都是“格致”一词,到1901~1902年出版的《原富》中,已经是“格致”、“格物”、“科学”并用,其中,以“格致”、“格物”指代物理、化学等具体自然科学学科,而以“科学”指代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理论科学,如:“科学中一新理之出,其有裨益于民生日用者无穷。”[13](P624)“今夫格物者,治宗教妄诞尚鬼之蔽之圣药也,假使通国之士夫于科学名理之类多所究心,吾未见宗教鬼神之说能为厉也。”[13](P655)基本认同“科学”是讲“通理公例之学”,而“格致”、“格物”是技术之学。从这一区别出发,严复批评当时人将西方科学看作“技艺之末”的“艺学”观念,1902年《与〈外交报〉主人书》中,他批评时人中体西用、政本艺末的观点,指出“科学”是一切西学之源,“其曰政本而艺末者,愈所谓颠倒错乱者矣。且所谓艺者,非指科学乎?名、数、力、质,四者皆科学也。其通理公例,经纬万端,而西政之善者,即本斯而立。……中国之政,所以日形其绌,不足争存者,亦坐不本科学,而与通理公例违行故耳。是故以科学为艺,则西艺实西政之本。设谓艺非科学,则政艺二者,乃并出于科学,若左右手然,未闻左右之相为本未也”[14](P622 623)。1906年《政治讲义》“第一会”谈西方政治学为“科学”之义,“是取古人谈治之书,以科学正法眼藏观之,大抵可称为术,不足称学”。“学者,即物而穷理,即前所谓知物者也;术者,设事而知方,即前所谓问宜如何也。……今吾所讲者,乃政治之学,非为政治之术,故其涂径,与古人言治不可混同。”[15](P1248)说明他的“科学”观已不在于“技艺之术”。

1902年梁启超所写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中说明“狭义之科学,即中国所谓格致”[16](文集,第十二)。将“格致”包括在广义“科学”之中。1902年他在《新民丛报》第10、14号发表《格致学沿革考略》,讨论了格致学的范围:“学问之种类极繁,要可分为二端。其一,形而上学,即政治学、生计学、群学等是也。其二,形而下学,即质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全体学、动物学、植物学等是也。吾因近人通行名义,举凡属于形而下学者皆谓之格致。”[16](文集,第十一)仍然沿袭近人通行说法,以形而下之技术科学为“格致”。在这篇文中又有好几处用了“科学”一词,如“一切科学”、“科学革新之气运”、“科学之方针”,“科学”一词泛指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理论科学,以示与形而下之“格致”相区别。

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知识又分为理论与实际二种,……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博物学等,皆所谓理论之知识。”[17]可见在严复、王国维、梁启超等人的认知中,“格致”只是“科学”中的一部分,指作为“实学”的技术学科,是对具体事物的认识;“科学”则不是专讲技艺,而且包含理论知识的学科。这样,“科学”因其词义内涵更具包容性,进入民国后,便取代了原有的以“格致”或“格物”与“science”对译之作法。

通过对清末国人从“格致”、“格物”到“科学”的词义演变的考察可以看到:最初人们沿袭明末清初的说法,以中国传统的“格致”概念来“格义”这种西来的新知识,为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寻找到传统的依据。在对西学的了解过程中,洋务派知识分子已认识到中西“格致”的根本差异,并将西学“格致”定位于“技艺之术”或经世致用的“实学”;继而通过区分“格致”与“格物”的概念,又认识到西方科学中的“学理”及理论知识,对西方科学的理解从“技艺之术”上升到“学理”层面。此后维新派知识分子从日语词汇中引入“科学”一词,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与“格致”的区别,并大大扩充了“科学”概念的内涵,这为此后“”中科学的广泛传播、对“科学”内涵的深入理解以及促进“科学”对中国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奠定了基础。作为现代概念的“科学”终于取代前现代的“格致”一词,表明清末国人对科学的认识已经摆脱中世纪的窠臼而向现代观念靠近。 注释:

①关于谁最先在中国使用“科学”一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甲午战后,康有为编著了《日本书目志》一书,梁启超在1897年11月15日的《时务报》上作了介绍,该书的第一册卷二“理学门”中列有“《科学入门》,普及舍译,《科学之原理》,本村骏吉著”。这是中文首次出现“科学”一词。1898年6月康有为进呈光绪帝《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又使用了“科学”一词。康有为是在中文中首先使用“科学”一词的人。此观点参见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一文(《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3期)。而汪晖据台湾学者黄彰健的考证,康有为《戊戌奏稿》有后来补作的内容,以此为据称康有为最早使用此词则成问题,故认为严复才是最先使用“科学”一词的中国人,此观点参见《汪晖自选集》第221~22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文献

[1] 樊洪业.从格致到科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3):39 50.

[2] 艾尔曼.从前现代的格致学到现代的科学[J].中国学术,2000,(2):1 43.

[3] 利玛窦.几何原本[M].同治四年金陵刻本,1865.

[4] 冯桂芬.校分阝庐抗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5] 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6] 傅兰雅.格致汇编[C].上海:上海书店石印本,1897.

[7]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8]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4.

[9] 徐寿.拟创建格致书院论[N].申报,同治甲戌正月28日,574号.

[10]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C].上海: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

[11] 刘锡鸿.英轺私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6.

[12] 王国维.静庵文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3] 严复.原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4] 严复.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严复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5] 严复.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第7篇:现代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一、“十五”期间工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五”前四年,___工业发展按照“十五”规划目标和思路,紧紧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任务,加大技改投入、加快开放步伐,克服宏观环境变化和要素制约加大等不利影响,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势头,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加快促进了全市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1、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20__年,全市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10亿元,增长16%,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为53.3,比20__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__-20__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7%,超过目标计划5.7个百分点。20__年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产值3150亿元,是20__年的3.01倍,年均增长25%。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__年预计实现利润160亿元,是20__的2.66倍。

2、工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五年间,我市以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周期为契机,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推进高强度的工业投入,以技术改造为重点的工业投资形成高峰,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总量的快速攀升和全市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20__年,全社会工业性投入预计完成445亿元,增长18。20__-20__年,企业技术改造预计完成总投入1473亿元,年均增长68%,五年投入是“九五”时期五年的4.45倍。20__-20__年四年间,列入省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和国债项目159只,总投资97.72亿元,共争取省级以上贴息资金10642万元。

3、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五”期间,以浙江华联三鑫PTA一期,浙江玻璃超薄玻璃生产线,浙江京东方真空电子VFD生产线(四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带动力大的投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形成了如京东方的VFD、光宇集团的特种玻璃、菲达环保的烟气脱硫、世纪阳光的节能灯、新昌制药和新合成的维生素E等一批优势产品。特别是非纺投入比例明显提高,20__年非纺产业投入预计达到315.6亿元,其占全部工业投入的比重已由20__年的35提高到71。电子、医药、机电等产业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投资额占比也有大幅度提高,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调整提升产业产品的项目已成为我市工业投入主流,20__年实施的一批重点项目中,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项目占近七成。

4、骨干企业实力快速提升。20__年,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88家培育企业,1-10月,共实现产值1033.5亿元、销售收入1015.3亿元、实现利润60.9亿元、利税86.4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总量比重的40.8、42.0、50.0和45.9。预计全年,年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由20__年的7家增加到45家,年销售3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2家,年销售5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家。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从20__年的23家发展目前的近200家。20__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我市占居45家。目前我市有上市企业24家,20__-20__年新上市企业累计就达15家。

5、经济园区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通过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业园区成为了技改投入的主战场,目前进入园区的项目和投资规模占全部项目的比重已由20__年的25%和28%提高到目前的75%和80%,工业园区化水平已超过40%。特别是一些块状经济的特征更加明显,如___县滨海的纺织产业、诸暨店口的五金业、上虞杭州湾的精细化工业、嵊州三界的厨具业。20__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块状经济达6个:___县的印染业块状经济452.70亿元,织造业块状经济342.58亿元,纺丝业块状经济176.5亿元;诸暨市的五金制造业块状经济184.33亿元,袜业块状经济149.87亿元,织造业块状经济148.63亿元。

6、集约化发展意识日益加强。近年来,相继抓了20家技术中心示范企业、34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和35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全市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2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6家。特阔幅染整技术、轮胎常温粉碎、超薄玻璃生产等工艺技术获得新突破,新昌制药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天然药物研究所。全市又有5家企业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累计达到43家。目前,我市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36只,五年间获得的累计就达34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0只,中国名牌产品26只。

7、工业循环经济深入开展。大力推进企业、产业和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在全市重点用能企业中开展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循环经济示范;在建材、纺织、医药、化工、印染、热电等8个重点行业中开展以产业循环链建设为重点的示范;在各大工业园区内开展生态循环经济建设示范。组织实施一批节能、环保示范项目,推广一批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大力支持工业节能技术改造、重大节能项目建设和环保节能产品、产业的发展,促进节能技术的转化和环保产品的产业化。如印染企业的中水回用、热电企业的除尘脱硫、医药化工企业下脚料的再生利用等节能节材降耗活动广泛开展。20__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预计下降10%,节能量达120万吨标准煤,“十五期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预计年均下降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从20__年的73.5%左右提高到目前的77.8%,万元GDP取水量从20__年的65立方米左右下降到目前的45.19立方米。

《“十五”___市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显现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其中,既有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有近年才暴露出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都在这几年里集中反映了出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有待加快。实现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市“十五”工业发展的主线,应该说,四年间,我市工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总得看,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规划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传统产业特别是纺织业升级推进不快,我市工业经济总体上仍未摆脱“轻、小、集、加”的特征,产品基本属于产业链分工的低端,普遍不具备非价格竞争的优势。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迟缓、规模偏小,只占全部工业经济总量的25%左右。工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二元特征,就是传统产业多现代产业少,低加工业比重大高加工度产业比重小,普通产品生产能力大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小。特别是化纤、印染、水泥等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形成阶段性过剩产能,影响工业结构的优化。2、工业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从总体看,我市工业仍在较大程度上沿袭着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方式,以低价参于竞争、以消耗换取增长、以污染谋得利润,以行业扩张代替结构调整,以规模扩张代替产业升级,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20__年我市每度工业用电创造增加值为5.47元,仅为历史最高年份1997年的85%;每百元资金创造利润也出现了下降,20__年规模以上工业百元资金创利仅为6.5元,比20__年下降15%。20__年,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分别比20__年增长80.9%,38.68%,34.16%,生态环境再也难以承受粗放式增长。纺织,化学原料、化纤、建材以及电力等五大行业其产值和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总量的55%左右,但其煤电消耗却占总量的75%左右。

3、工业经济运行受要素约束影响突出。集中反映在土地、电力等方面。土地方面,以目前用地规模计算,预计到20__年,全市将无指标用地可供开发建设,20__年全市第一批计划总投资301.6亿元的100只重点制造业建设项目,共需要建设用地21358亩,年初尚有四分之三的项目用地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制约。在电力上,去年全市电力最高缺口负荷达100万千瓦,缺口率37%,今年的最高缺口负荷仍有70万千瓦,用电形势依然严峻。同时,运输成本提高、劳动力紧缺、出口退税率调整、城市商务成本的提高等因素也对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进入一个较长周期的繁荣,全球市场将趋于扩大,纺织品配额取消的积极效益将逐步显现;全球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加快转移,将有利于推动我市产业调整和升级,促进“腾笼换鸟”。但全球战略性资源特别是原油供求将持续失衡,价格波动加剧;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市场经济地位尚未完全得到发达国际认可,影响我市工业品出口。

从国内经济环境看。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方向,内需有望加快启动,宏观调控将营造更为健康稳定增长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的法制环境将更趋完善,竞争将趋于有序化,政府调控经济的手段更加市场化和透明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市场准入不断放开,中小企业融资情况将有望改善。长三角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特别是浙江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攀升。但国内要素供给制约将继续加大,基础性资源趋于紧缺;土地控制趋紧,电力紧张将持续一段时间;人民币继续面临升值压力,针对中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加剧。

从我市情况看。市委市政府已提出围绕“三个率先”,争取“六个前列”,将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围绕工业提质,着力加快经济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广大企业努力适应宏观环境变化,主动应对,加大创新,加快推进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积极效果已经出现,创新趋势更加明显。但在快速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中,___工业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加速呈现,要素制约日益明显,对近期工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思路和主要目标

1、把握原则

一是要把握发展中出现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发展空间急剧扩大,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迅猛,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动力更加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深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发展理念出现更替,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这些发展中出现的新特征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认识和把握。

二是要把握发展的重点。“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要有新的增长态势,主要着力点在于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要形成新的增长空间,主要是抓好“腾笼换鸟”,为新产业新增长源提供载体;要有新的增长动力,主要是坚持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要有新的发展理念,就是贯彻创新发展的思路。

三是要把握创新的方向。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意识日益浓厚、创新发展的路径逐渐明晰、创新发展的效果不断呈现,应该下大力进行总结和研究,进一步把握好创新的着力点,探索有___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把过去规模扩张型创新为主转变为内涵提升型创新为主,重点要在研究开发和品牌营销上下功夫,在管理和人才上下功夫,同时做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激发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要把握规划重点。规划要着眼于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和制约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突出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在政策上要有针对性,体现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对创新方向的引导,对提供公共资源的引导。规划的效果在于政策执行的效果,要加强政策的落实工作。

2、发展思路

明确发展要求。要实现我市经济发展从注重产能扩张向注重人才和品牌建设转变、产业依托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为主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创造为主转变、产业发展从“外逼型”的适应性调整向“自主式”的战略性调整转变。以高新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统领、以工业规划和空间布局定位为前导、以企业转型和产业引进为途径、以纺织业升级为重点、以培育新一轮增长型产业为根本,实现调整与升级的互动。调整要把握增量选择,既要缝合原有产业链,特别是要提升纺织产业,更要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升级要体现存量(特别是块状经济)提质,重点是依靠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获得明显的增长效应、明显的带动效应和明显的可持续发展效应。

明确发展重点。立足产业发展的演变规律与___产业发展实际,选择纺织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作为着力提升对象;选择机械、医药这两个有较好基础的产业作为壮大对象;选择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这三个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作为进一步发展对象;选择一批适应国际、国内以及长三角一体化趋势的产业和___特点的技术密集型潜在新型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实行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展并重,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引资引智等手段,提升纺织产业、壮大机械与新型医药,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等三个产业,从而做强做大现有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内部开发与产业化、引进技术产业化、引才创业等手段,培育潜在新型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明确发展思路。要贯彻“五个三”思路,即实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目的;贯彻加快提升纺织产业、努力壮大机械装备与新型医药产业和大力发展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三个方向;建设现代纺织、机械装备和新型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构筑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金属加工三大支撑产业;实现___工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层次提升和经济集约发展等三大目标。

3、总体目标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

??自营出口年均增长15。

??工业性项目投入年均增长10%。

4、具体目标

(1)五大百亿建设工程,构筑主体产业

在大纺织、机械装备、医药化工、金属加工、电子信息等五大行业实施五大百亿工程,五年累计工业投入20__亿元,其中现代纺织400亿,机械装备500亿,医药化工500亿,金属加工300亿,电子信息300亿。争取到“十一五”末,五大支柱产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大纺织由50%调整到40%,机械装备由15%上升到20%,医药化工由8%上升到10%,金属加工由6%上升到10%,电子信息由2%上升到5%,五大产业占工业经济总量达到85%。到“十一五”末,全部工业总量达万亿。

(2)十大基地建设工程,提升先进制造

确定现代纺织、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型医药、光电显示、新型建材、有色金属加工、汽车零部件、制冷设备、节能环保等10个重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着重以___工业新城(袍江工业区、滨海工业区、上虞新区)为工业发展核,构建沿杭州湾的现代纺织、精细化工、新型医药、光电显示、新型建材五大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新昌重点建设装备制造先进制造基地,在诸暨建设节能环保、有色金属加工先进制造基地,在新昌、诸暨、上虞建设制冷设备、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基地。

(3)名业名企名品工程,建设品牌工业

构筑___名业名企名品三大品牌体系,打造___的品牌工业。加强产业品牌工作,努力提高产业品牌的水平,将“___纺织”、“嵊州领带”、“上虞风机”、“越城家私”、“大唐袜业”、“店口五金”、“三界厨具”、“山下湖珍珠”、“崧厦伞业”、“枫桥衬衫”等10个以上产业品牌建设成为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扩大___企业宣传力度,特别是典型优秀企业的宣传,提高我市企业的知名度,把光宇集团、海亮集团、精功集团、黄酒集团、卧龙集团、万丰奥特、三花集团、龙盛集团、远东化纤、盾安集团等10家以上骨干企业建设成国内甚至国际知名企业。加大名牌建设力度,提高品牌经营力度,争取“十一五”末,累计有50只以上的产品和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并实现___品牌进入中国年度最有价值排行榜零的突破;培育50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科技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0%。

(4)企业培育双百工程,壮大规模经济

实施双百企业培育工程,“十一五”期间,培育百家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骨干工业企业,到“十一五”末,争取全市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5家,50-100亿15家,30-50亿20家;培育百家优质成长性中小企业,争取每年有10家左右成长性中小企业进入骨干企业行列。

(5)三大内涵发展工程,打造核心能力

深化技术中心建设示范,每年新增10家左右技术中心建设示范企业,到“十一五”末,市级以上技术中心示范企业达60家左右,国家级技术中心达到5家以上。技术中心示范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达到3%以上,全市培育骨干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达到2%以上。深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每年新增10家左右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到“十一五”末,市级以上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达60家左右,建成的信息化企业全部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制造过程全面实现信息化,广泛开展电子商务。深入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加快推进企业、产业和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到“十一五”末,建成5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10个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区,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

四、“十一五”工业发展重点

(一)提升纺织产业

1、提升方向

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构筑高度协同产业群的产业组织,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

2、提升重点

(1)以纺织产业为依托,加快形成前导原料生产基地。重点发展PTA,PX,加快形成在滨海区域形成适度的重化产业。

(2)提升化纤行业技术能力,推动纤维的差别化、功能化开发。重点加强复合丝、变形丝、异收缩等差别化纤维开发;积极开展高仿真纤维研发,通过纺丝技术及复合、混纤、交络、变形等手段,增强仿真效果;积极探索细旦丝和多组分混纤等新合纤的开发;加强化纤行业的技术改造,推动小批量、多品种、快速反应生产格局的形成。

(3)加强织造行业的技术开发、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培育,推动高档产品的开发与生产。重点加强麻纺、棉纺、混纺等的开发和生产;积极发展针织、经编工艺;加大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医用卫生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开发与生产;推动装饰用纺织品向系列化、配套化、功能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

(4)加强染整行业技术突破,强化面料品牌化运作。重点要积极采用各类印染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改造印染后整理生产线;大力推广应用花样CAD设计、电子制版、电脑配调色、织物高精度印花、特殊前处理和特种后整理以及计算机过程控制等技术,提高印染后整理加工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清洁染整技术装备的改造升级;加大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培育。

(5)加强服装服饰的品牌培育和纵向研发联盟的打造,提升服装服饰的竞争力。重点要加强服装服饰行业的企业联合,创建一批大型品牌企业;推动服装服饰与化纤、印染等行业形成策略联盟,开展研发,缩短研发时程,提升研发品质;加强无缝内衣、功能服装等的生产,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品。

(6)加大染料行业的研发投入,着力提升染料及助剂的性能和丰富产品品种。重点要向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环保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积极开发新品种,借助生物技术、表面活性剂以及高科技嫁接等手段,开发新型的染整助剂。

(二)壮大机械与新型医药产业

1、机械产业

(1)环保机械

发展方向:以重点建设诸暨环保机械生产基地为突破口,在巩固发展电除尘器国内领先地位基础上积极引进技术,以发展脱硫设备为重点,做强做大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同时积极开拓水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治理领域并兼顾发展检测仪器和自动控制领域与噪声、振动控制领域。以诸暨为主形成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环保设备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巩固具有优势的大气污染治理设备领域,积极开拓水污染治理领域,逐步发展其他领域。重点发展电除尘器、烟气脱硫、气力输灰设备等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城市污水治理及再生利用技术与设备、工业废水治理及循环利用工艺技术与设备、节水技术与装备;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和处理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设备。

(2)汽车零部件

发展方向:在巩固汽车轮毂、万向节等有传统优势的产品基础上,积极扶持汽车仪表等已经具备一定优势的产品,并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相关技术等优势,拓展汽车玻璃、汽车空调配件等产品领域,在新昌市和___县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二级和三级供应商,为一级供应商配套。重点发展轮胎、仪表盘组合、空调系统、变速转向系统、前大灯、组合线束、减震器、悬挂系统、起动马达、制动器、座椅总成、传送带、发电机等领域。

(3)纺织机械

发展方向:充分利用___市纺织机械的现有基础,发挥现有设备制造优势,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大与国外知名厂商的合作,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发展重点:无梭织机、新型纺纱设备、倍捻机、棉麻毛前处理设备、印染机械及配套零部件;高智能纺织前道机械、节能环保型纺织机械;

加强纺织机械的数控化程度。2、新型医药产业

发展方向: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合成技术、发酵技术、结晶技术、分离技术、提取技术等共性技术上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紧缺的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积极发展污染较少的新型化学制;加强天然药物综合利用。形成以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和新昌高技术产业园为核心的新型医药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做大做强脂溶性维生素类药、抗感染类药、心脑血管药物等原料药,积极开拓缓释技术、微囊技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等方面的技术,研制新型化学制剂,同时加强天然维生素的研发。

(三)发展潜在优势产业

1、光电显示产业

发展方向:实现以VFD为代表的小尺寸平板显示器领域的集群化发展;以半导体照明外延材料及芯片等上游原材料产业为切入点,推进照明电器产业的升级,在___市区形成光电显示产业群。

发展重点:VFD显示屏、LED显示屏、小尺寸LCD液晶屏、OLED的开发及产业化、半导体发光材料,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

2、玻璃深加工产业

发展方向:以超薄玻璃深加工为产业发展的切入点、以电子玻璃为产业发展重点、以汽车安全玻璃与节能玻璃产业为补充的玻璃深加工产业体系,把___建设成为辐射长三角的玻璃深加工产业基地。

发展重点:主要发展领域包括建筑节能玻璃、电子玻璃、汽车安全玻璃、小尺寸显示器件用电子玻璃基板、ITO导电膜玻璃、真空玻璃、镀膜玻璃、新型车用夹层玻璃。

3、铜加工产业

发展方向:在巩固铜管材等优势领域的基础上,鼓励企业积极向铜板带、电解铜箔等领域拓展。提升产品技术含量,鼓励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___投资铜加工产业,努力在较短的时期内在上虞形成产能较大,产品档次较高,产业链相对完整的铜加工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铜盘管、铜板带、电解铜箔、冷凝管、空调管、水箱铜带材、变压器铜带、引线框架用铜带。

(四)培育技术密集的潜在新型产业

在提升纺织产业、壮大机械和新型医药产业、发展潜在优势产业的同时,通过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产业化,以及从国际和国内承接一些技术密集性的产业的方式,培育___目前还没有的、符合“两大、两高、两低”原则的、技术密集的潜在新型产业。所谓“两大”是指市场需求量大和产业关联度大;所谓“两高”是指产品技术含量高和产品附加值高;所谓“两低”是指产业低污染和低能耗。

通过积极培育“两大、两高、两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利于培育___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___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引进技术密集性产业有利于加快___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步伐。

在具体选择承接国内外转移的产业时,可根据国家《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国内区域经济协调的趋势,并结合___的自身特点来确定。如: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制品生产(人工晶体、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玻璃、特种陶瓷、特种密封材料、特种胶凝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生产(轻质高强多功能墙体材料、高档环保型装饰装修材料、优质防水密封材料、高效保温材料);数字电视机、数字摄录机、数字录放机、数字放声设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中高分辨率彩色显像管/显示管及玻壳生产;大屏幕彩色投影显示器用光学引擎、光源、投影屏、高清晰度投影管和LCOS模块等关键件制造。

五、“十一五”工业发展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要遵循科学发展观,把握政府、企业和中介三个层面,实施“一六八五”工程,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实施“一二三”战略,发挥企业的经济运行核心主体作用;建设“四个”桥梁,发挥中介机构的协同作用,着力实现发展目标。

(一)实施“一六八五”工程,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建设“一个创新体系”,制定“六个一批”导向目录,落实“八项政策”,优化“五个平台”,为___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坚实支撑。

1、建设区域经济创新体系,为经济的集约化增长提供动力

区域经济创新体系是实现___工业经济集约化增长的核心手段和动力。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创新体系运作机制,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管理和文化创新,推动企业创新系统建设;通过加强企业家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创新动力系统建设;通过大力培育行业管理机构、技术服务中心、管理咨询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创新服务系统建设;通过加强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创新的投入机制建设,推动创新保障系统建设。逐步形成以创新动力系统为基础,以企业创新系统为核心,以创新服务系统为催化剂和助推器,以创新保障系统为支撑的___市区域经济创新体系,推动经济的集约化增长。

2、制定“六个一批”导向性目录,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

在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制定“六个一批”导向性目录,通过企业与政府的双向选择,依靠市场运作的机制,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

(1)制定《一批重点产品导向目录》

充分利用政府导向和杠杆作用,制定一批重点培育产品目录,为集中政府资源,帮助企业进行重点产品的突破指明方向。

结合各个行业的产品发展趋势和___行业发展现状,依照市场前景好、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对产业发展带动性大的原则,初步筛选一批重点产品名单。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调研、专家推荐和企业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最终确立一批包含企业已有的产品、正在进行研发的产品和还没有进行研发的产品等多层面的、能够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品名单。

(2)制定《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目录》

重点项目的建设是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举措。制定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名单,从土地、资金等方面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尽快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促进产业升级。

要立足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背景,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初步筛选一批与目前产业结构相补充、对___产业带动性强、质量高的重点建设项目名单。结合___企业项目建设情况,最终确定一批包含企业正在建设、计划建设等多层面的重点建设项目名单。

(3)制定《一批重点技术研究中心目录》

企业技术中心是产品创新的有效载体。要更好地调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针对性确定一批重点技术研究中心,为工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提供基础原动力。

结合___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的实际情况和政府对技术研发中心的认定标准,筛选一批具有国家级、省级资质的研发中心,同时结合___实际情况,再筛选一批没有达到国家、省标准,但是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技术中心名单,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双向选择,最终确定一批重点技术研究中心名单。

(4)制定《一批重点培育大企业目录》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特别是大企业能够发挥资金、技术等优势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带动产业升级。因此,___需要通过一批重点大企业的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以此带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根据___具体情况,依照企业销售规模、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销售利润率、研发投入、员工素质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不同行业的大企业的标准,初步筛选一批重点培育的大企业名单,然后,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双向选择,最终确立一批主业突出、发展潜力大、产业带动性强的企业予以重点培育。

(5)制定《一批重点培育品牌》

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是企业经营中最大的无形资产。制定一批重点培育品牌,加强对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培育,有助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有效提升企业的影响力和产品辐射力,带动整个___区域内企业品牌的建设,营造良好行业竞争氛围,提升___工业经济的形象。

结合各个行业的不同实际情况,根据行业带动力、资本运作能力等因素,制定重点培育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标准,初步筛选一批符合培育标准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最终确定一批重点培育品牌名单。

(6)制定《一批重点提升的产业集群》

产业群是___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群建设,实现五个转变:一是

从致富生产型创业向事业创造型创业转变;二要从同质竞争到差异化竞争转变;三是从小而分散向优势集中转变;四是从扎推块状向专业分工转变;五是从产业链脱节向产业链缝合转变。改变目前产业群内低层次明显的现象,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速向高层次转变的进程。根据发展路径与思路,重点建设___县的纺织产业集群、新昌的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纺织机械产业集群、医药产业集群、诸暨的环保机械产业集群、___市市区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___县杨汛桥的玻璃深加工产业集群、上虞的铜加工产业集群、杭州湾的新型医药产业集群。

3、落实“八项政策”,强化政府导向

围绕着“六个一批”导向性目录,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有效发挥政府政策性资源杠杆作用。

(1)重点产品支持政策

积极探索重点产品对工业经济的影响机制,根据重点产品的不同阶段,制定重点产品支持的不同配套资金扶持政策、管理办法。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性给予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上予以不同侧重的扶持。同时,建立起重点产品扶持的跟踪、评估与激励机制,推动重点产品扶持工作的有效开展。

(2)重点项目支持政策

根据一批重点项目目录,依据重点项目的建设情况,对___目前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的重点项目,制定政府在资金和土地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和政策。积极引导外商或者企业进行投资;对已经进入项目建设阶段的重点项目,制定重点项目管理办法,建立重点项目跟踪评估机制,推动重点项目的有效展开,保障重点项目的建设效果。

(3)技术研究中心政策

根据一批重点技术研究中心名单,结合国家和省有关技术研究中心的管理办法,制定企业技术中心的配套资金政策和相应的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技术研究中心的管理办法,实行技术研究中心的动态管理。制定鼓励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引进政策和研发设备购买政策。

(4)大企业培育政策

积极探索大企业对工业经济影响的机制和大企业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和完善大企业扶持配套资金和政策,鼓励进行有效联合、兼并和合作,打造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大型企业;通过发挥政府的协调功能,推动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合作,增强企业实力。

(5)产业集群建设政策

研究制定适合产业群发展的体制环境、创新环境以及经营环境的建设方案和配套政策。通过税收、市场准入等政策,逐步将产业群中初加工、低档次的环节向其他地区(如中西部)转移,形成梯形产品结构,避免低水平竞争;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其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引导中小企业与其配套,推动专业化分工协作;扶持建立同业商会或企业协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为产业群发展提供多方位支撑。

(6)品牌发展政策

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宣传,对在不同等级的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的企业,制定不同比例的累进奖励措施,鼓励企业的广告投入;政府要积极组织宣传,通过推介会、博览会、媒体等形式展示___企业及产品的整体形象;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奖励。加强品牌企业做大做强的扶持力度,鼓励品牌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实施资本运作,促进资源向优势产品、优势领域配置,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7)创新科技人员奖励政策

建立面向创新人才的市长创新基金,激励科技人员开展创新活动。建立健全市长创新基金的管理办法,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的奖励,提高人才的创新热情。同时,要制定宣传方案,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形成一批科技精英。

(8)产业承接政策

根据“两大、两高、两低”的产业承接原则,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创造良好的政府服务、严明的法制服务和开明的人文环境,优化投资环境,从单纯招商引资和担保优惠政策,向通过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凝聚创新资源转变,增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

4、优化“五个服务平台”,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1)打造人才服务平台

设立企业家创新基金,推动企业家就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体系等多个主体定期举行企业家沙龙交流活动,提高企业家素质;在___市区建立企业总部商业中心圈,为企业的发展留住和吸引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制定相应的企业引进人才政策,加强对经营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以及高级技工的引进。与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政府进行签订劳工合作协议,组织企业进行招聘,改变无序招聘的状况,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2)建立技术研发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研究成果信息网上交流平台;成立技术推广小组;鼓励中介机构从事信息技术中介服务,为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成果共享以及信息收集、传递搭建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3)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和完善经政府门户网站,加强工业经济导向目录、支持政策和措施的宣传,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和政策法规网上和咨询,实现查询方便化、内容规范化、维护制度化,方便企业办事和议事,提高企业满意度;建立和完善网上政务办公系统,实现电子公文和电子表格等业务的网络传输,解决机关公文处理自动化;建立和推广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大企业网上审批、跟踪管理评估系统,提高政府和企业办事效率。

(4)建立企业融资服务平台

建立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帮助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促进金融机构对企业发展的支持,提高银行提供的信贷力度;完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鼓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5)培育中介服务平台

完善行业协会管理制度,推动行业协会改变职能和运作机制,加强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信息共享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促进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行业协会运作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

推动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产业公共技术研究中心,对行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进行研究。加强对技术中介机构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积极促进技术中介机构的技术和工艺研发能力的提高,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技术和工艺的开发应用,为中小企业降低技术创新的费用。

(二)推动企业实施“一二三”战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围绕政府的一个核心、六个一批、八项政策、五个平台,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一个定位,提升两项能力,做好三个基础工作,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能力。

1、明确企业战略定位,提升企业资源利用效益

通过企业家论坛等形式,加强企业家对公司战略定位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企业的实际现状,明确企业在行业中的战略定位。结合政府行业发展的引导政策和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经营战略,明确企业是通过产品差异化来竞争,还是通过规模化来竞争,丰富企业的竞争方式。

2、提升两个能力

(1)加强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能力之一,企业需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使企业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回报,形成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在进行自我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最大限度利用科研

机构的高端技术研发能力,推动合作创新的开展,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成本。(2)完善企业营销工作,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加强对各类产品销售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制定符合产品特征的营销方案。加强产品销售渠道建设,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在国内外建立销售网络,寻求多种营销方式,提高产品售前售后服务水平,打响产品知名度。根据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反馈得到的市场信息,来对企业产品进行相应的改良,或者开发新的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

3、做好三个基础工作

(1)完善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现代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建立企业培训计划,加强对员工的培训。通过企业内部脱岗培训计划、在岗培训计划以及外部培养计划的实施,有效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经营人才、技术人才、高级技工以及熟练工人的不足,降低企业招聘和培训成本。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建设,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薪酬体系、绩效考评体系,保障企业内部形成相对公平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稳定企业员工队伍,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加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运作,建立常青基业

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宝贵资产,企业在明确的战略定位和经营战略的指导下,制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推广宣传计划。根据企业产品受众对象,选择广宣媒体,对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功能进行宣传,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有利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会展,在企业内部和产品受众内部形成一种品牌文化和品牌精神。

(3)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

建立企业门户网站、业务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信息流的传输速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企业决策支撑系统、数据仓库系统等,为企业的经营现状分析提供及时报告,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企业的管理层级,形成扁平化企业组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领导掌控全局的能力。

(三)建设“四个”桥梁,发挥中介机构的协同作用

在政府实施“一六八五”工程,企业实施“一二三”战略的同时,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四大桥梁的协同作用,形成三个层面的有效互动。

1、行业协会的信息桥梁作用

转变行业协会的职能和运作机制;协助政府进行企业家创新素质教育工程;加强对行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为企业家进行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对行业市场的研究,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加强行业的自律与对外协调。

2、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桥梁作用

各个行业公共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负责对各个子行业进行技术跟踪与共性技术攻关;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项目合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解决企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加强人才的引进工作。生产力促进中心帮助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技术改进、提升生产现场管理水平。

3、管理咨询机构的管理桥梁作用

帮助企业明确发展战略和经营战略;帮助企业提升销售能力;帮助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帮助企业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帮助企业进行组织结构变革;帮助企业建立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

第8篇:现代光学制造技术范文

关键词:比较优势;NRCA;产品分类;动态变化

中图分类号:F75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8-0014-07

一、引言

一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对比较优势模式的选择密切相关。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遵循传统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增长。2008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 616亿美元,同1978年相比,增长了123倍;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逐渐增大,1978年进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9.7%,2008年达到59.8%。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近期主要发达国家频繁地对中国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政策,中国产品的出口额出现了大幅下滑,经济增长也遭受严重影响。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凸显出中国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过程中对外贸易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所存在的弊端。当前对贸易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成为众多经济学家所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有必要而且必须对过去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变化情况作出准确的把握。

二、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理论,较早就被众多经济学家所认同。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1955)最早将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他从动态、长期的观念出发,把生产要素的变动、政府政策、对外开放等因素综合到贸易理论中。巴拉萨(1977)曾提出阶段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导致一国要素禀赋的变化,进而是出口商品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一国的要素禀赋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国的要素禀赋会发生变化:资本不断积累、技术不断进步。在出口商品构成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会增加,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弗农(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种产品的生产地会随着生命周期变化从技术创新的国家向其他国家转移,决定国际贸易的走向。处于创新时期的新产品属于知识密集型;进入发展期即变成技术、资本密集型;进入成熟期转化为资本和熟练劳动密集型;进入衰退期则基本成为一般劳动密集型,这充分体现了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性。Redding(1999)认为,在技术内生的情况下,一国的比较优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演变的,一国在当前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干预措施可能在将来获得比较优势。Worz(2005)提出,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稳定性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越是发达的国家,其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模式越稳定;而对于发展中国家,随着其经济的不断发展,比较优势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对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里昂惕夫(1951)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检验,后来巴拉萨提出了著名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专门测量一国的比较优势。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以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Hinloopen和Marrewijk(2004)以RCA指数和出口份额指标为基础,通过分析描述性统计指标以及运用高尔顿回归、P-P检验和马尔科夫链等统计计量方法,证明了中国在1970-1997年比较优势呈现出一种由资源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高级化演进的态势。Tri widodo(2008)以对称显性比较优势(RSCA)为基础,运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统计方法对比研究了中国和印度在1988-2003年比较优势变化情况,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中国和印度的比较优势总体上都得到了提升(中国在1998-2003年除外),并且中国的比较优势的变化比印度更加明显。傅朝阳(2005)把出口商品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通过计算RCA指数和NTR(进出口比率)指数,将两指数结合并作了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中国1980-2000年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得出的结论为:中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基本符合要素禀赋理论,即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还处于比较劣势,并遵循了阶段比较优势原则。

总结前人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采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最先由巴拉萨(1965)提出,由于其采用产品出口额的相对比重来间接反映比较优势,摆脱了各种理论假设的束缚,从而被广泛采用。然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本身存在较大的缺陷。吕国钧(2006)指出,当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盛行时,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所衡量的产品比较优势不具有客观性,更不能用来预测贸易发展的模式。Yeats(1985)指出,如果一种产品的出口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较小,那么计算出来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会倾向于偏大,分析时易得出错误结论。另外,由于不同年份计算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无法比较大小,因此,在时间序列分析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克服RCA用于分析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时所存在的缺陷,笔者采用由Run Yu、Junning Cai(2008)提出的标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来测量一国产品的比较优势,这一指数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出一国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且不同年份、不同产品之间的比较优势可以用数值的大小进行比较,可以较好地分析不同产品不同年份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分析得出的结果也更加具有可信度。

三、相关数据和指标说明

(一)标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标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normalize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是在总结前人对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众多修改基础上提出的,计算公式为:

NRCA=■,其中?驻Xij=Xij-■Xiw。Xij指j国i产品的出口额,Xtj指j国所有产品的总出口额,Xiw指世界i产品的出口额,Xtw指世界所有产品的总出口额。■则指j国产品的总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驻Xij的含义则为j国i产品的实际出口额与按照j国总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乘以世界i产品的总出口额的差值。如果?驻Xij>0,意味着i产品的实际出口大于平均值,数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因此将?驻Xij与Xtw对比作标准化后便得到NRCA。如果NRCA>0,则说明该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数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强;NRCA

(二)数据说明

笔者所用的全部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 com trade database),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Rev3)选取了中国和世界分别在一分位数和四分位数的产品进出口数据。其中按一分位数产品分成10大类①,由于第9类产品的出口额仅占总出口额的0.1%,可以将其忽略不计。按SITC四分位数产品分为了1 033个分组,其中剔除了一些出口额较小或数据缺失的分组,部分数据的剔除对结果的分析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四、实证分析

(一)基于SITC一分位数分类的NRCA结果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在一分位数上将产品分为10大类,这种分类比较粗糙,但是总体上来看,0-4类的产品是一些初级产品,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5类是一些化学制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6类和8类是一些纺织、服装类制成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7类产品是一些机械及运输设备,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表1列出了1998-2008年各大类产品的NRCA指数以及每一类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

从每一类产品的NRCA和出口比重分析来看,SITC0-4(资源密集型产品)的NRCA指数小于0,该类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并且NRCA数值和出口比重持续下降,说明比较优势持续恶化。SITC5(技术密集型产品)的NRCA数值小于1,也不具有比较优势,NRCA的数值不断下降,不过近几年下降的幅度有所减缓,其出口比重也基本维持不变,该类产品一直保持稳定的比较劣势。SITC6(劳动密集型产品)的NRCA指数大于0,并且其NRCA数值和出口比重均不断增大,说明该类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且比较优势不断增强。同属于劳动密集型的SITC8,NRCA数值也大于1,数值也不断增大,不过其出口比重不断下降。1998-2002年其出口比重还排在第1位,之后便由SITC7(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所替代,但是总体来看其所占比重仍然很大,其比较优势仍然很强。SITC7(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NRCA数值变化最为明显,1998-2002年,NRCA小于0,之后大于0并且数值不断增大,说明该类产品由开始的不具有比较优势逐渐变得具有比较优势。

从各大类产品的比较优势相互对比及变化趋势来看(如图1所示),10年来一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SITC6和SITC8,两者均呈现一种不断上升的态势,其中SITC8的NRCA数值明显大于其它各大类产品,表现出很强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上升最快的是SITC7,1998-2002年该类产品尚不具有比较优势,然而之后其NRCA数值持续增长,2003年率先超过SITC6类产品,到2008年其NRCA数值仅略微低于SITC8,已初步显现欲超越SITC8的势头。SITC5和SITC0-4两大类产品一直具有比较劣势,其中SITC5的比较优势比较稳定,且一直大于SITC0-4类产品。而SITC0-4类产品的NRCA数值则持续减小,近几年减小的幅度较大,其比较优势持续加速恶化。

另外,从所有产品总体趋势变动来看,所有大类产品的比较优势除SITC8类产品外,一开始表现得相对比较集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大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出现向不同方向分化的态势。这体现出中国遵循传统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从开始以出口资源和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以出口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比较优势总体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对上述分析进行总结可大致得出中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总体上来看,近十年随着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产品的整体比较优势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比较优势变得更加成熟。具体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保持着很强的比较优势,体现出中国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劳动力要素资源的优势;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提升的速度相当快;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持续恶化。

(二)产品按不同技术含量分类的NRCA结果

按SITC一分位数的产品分类比较粗糙,无法准确反映产品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关系。可能存在如下情况,即一些原来归属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在实际生产中使用了较多的资本和技术,原来归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可能使用了较多的劳动生产要素。另外按大类分析存在集合效应,无法真实反映细分产品的比较优势。鉴于以上不足,笔者采用按SITC四位数的产品细分数据对产品进行了重新归类,将有助于分析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出口结构以及技术水平。

借鉴Lall(2000)提出的按产品不同技术水平进行分类的标准②,可以将所有产品划分为5大类,再根据产品生产的特点可以进一步将5大类细分为9小类(见表2)。初级产品(PP)主要包括一些农作物和天然矿物产品,该类产品的生产不需要高技术,仅需要简单的劳动就能生产,是一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源为基础的制成品(RB)主要包括农作物制品和工业原材料制品,该类产品生产多是采用较低技术加上简单的劳动加工过程,大部分产品为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低技术制成品(LT)具有稳定和成熟的技术,规模经济和进入壁垒都很低,产品基本没有差异性,劳动成本是影响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产品多是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中技术制成品(MT)多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需要较高水平的R&D,存在规模经济,可以更好地反映一国的技术深度。高技术制成品(HT)的生产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R&D研发,同时需要配套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具有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是一国的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例如航空技术产品、制药、精密仪器等,另外该类中有一些电子产品加工组装环节多数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利用其低廉的劳动力生产出具有更大经济效益的产品。

表2列出了各类产品分别在1998年和2008年的出口比重。图2为各类产品的NRCA数值③的变化趋势,考虑到中国现为制造业大国,初级产品和资源为基础的制成品出口所占份额相对较小,并且前面已基本证明其没有比较优势,因此对其不再作进一步分析,而将重点放在各类技术制成品上。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 低技术制成品:低技术产品占中国总出口额的比重是不断减少的,其中纺织、服装类制成品下降的幅度较大,但是总体出口比重仍达30%。从NRCA的大小及走势来看,LT1和LT2均处于较高位置,一直以来都具有强比较优势。低技术产品的强比较优势建立在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基础之上,并且这种比较优势从长期来看还会维持较长时期。由于该类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因此在该类产品上获得的收益也较少,并且由于产品价格低廉,在对外贸易中容易遭受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

2. 中技术产品:该类产品包括汽车工业产品、加工工业产品和机械产品三类。该类产品出口比重总体是上升的。其中机械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较大,约占该类产品出口的一半。汽车工业产品出口上升很快,由1.12%增加到2.55%,增长了1倍多,但是出口比重仍然太小。加工工业产品出口比重较小,并且保持稳定。三者的NRCA均小于0,说明都不具有比较优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MT1(汽车工业产品)的NRCA一直处于最低端,在所有产品类中,最不具有比较优势。从变化趋势看,机械产品的NRCA数值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初步获得比较优势,但是在汽车行业产品和加工工业产品上一直处于劣势,并且比较劣势有不断恶化的态势。作为最能反映一国技术深度的中技术产品,中国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总体比较优势不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机械类产品,如发动机、水泵、家用电器等,而在化纤及钢铁制品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尤其在汽车行业领域,一直处于比较劣势。

3. 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包括两类,一类为电子电器产品,另一类为高端技术产品。从出口比重来看,该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增长速度很快,由18.2%上升为30.72%。但是出口比重的增加主要是由电子电器类产品的增加导致的,电子电器类产品的出口由15.4%增加到27.44%,所占比重较大,而高端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仅为3%。从NRCA数值大小及变化趋势来看,HT1(电子电器类产品)的NRCA数值一直大于0,并且变化程度较大,其比较优势逐渐超越LT1成为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HT2(其它高技术产品)的NRCA数值一直小于0,比较劣势仅次于MT1,并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仔细分析来看,电子电器类产品比较优势和出口额的快速提升并不能代表中国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因为电子电器类产品(如办公数字设备、电脑、、打印机、电视、通信设备等)的生产在中国多为加工组装过程,处于该类产品生产链中的最低端,产品附加值很低,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而真正代表高端技术的产品,如制药、航空、精密仪器、光学设备等,仍处于比较劣势,说明中国高技术产品仍然不具有比较优势(如图2、表3所示)。

由上述分析得出,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制成品上,在中、高技术产品上尚不具有比较优势。另外由于加工贸易的大量存在,导致中国某些中、高技术产品从表面来看具有强比较优势。实际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中、高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不强。

(三)具体产品NRCA结果分析

如果一种产品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和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比重同其它产品相比都较大,那么可以说明该类产品是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通过计算得出的NRCA的数值,其大小可以综合代表前两个指标,即NRCA数值大的产品占中国总产品出口和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都较大。因此NRCA的指数大小能够最有效地体现产品的比较优势强弱。通过NRCA的大小,笔者分别挑选出了1998年和2008年最具有比较优势和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几种产品(见表4-表7,图3-图4)。

通过对比发现,NRCA数值排名靠前的产品在1998年和2008年里变化较大。1998年的产品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儿童玩具、服装、鞋类、箱包等;而2008年的产品多是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如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话电视装置、电信设备等,并且该类产品的NRCA数值都非常大,说明比较优势很强。从部分产品的NRCA指数变化趋势来看,除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儿童玩具、服装等)的比较优势基本维持不变外,其它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大都呈不断增强的态势,尤其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产品。但是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技术分类上属于高技术制成品中的电子电器类产品,其生产在中国大部分是加工贸易,利用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的是简单加工组装环节,最具有代表性的如计算机、打印机、手机等产品。大量加工贸易的存在导致的出口激增可以部分解释该类产品获得比较优势的途径,也部分解释了表面上所看到的中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快速提升的原因。总之,应当看到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尚没有获得真正的比较优势。

进一步分析NRCA数值排名靠后的产品发现,1998年和2008年的产品变化不大,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仍然为运输货物或人的机动车、制药、航空等中、高端技术制成品。从该类产品NRCA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其比较劣势的状况处于一种稳定或不断恶化的态势,并且短时间内这种局面难以改变。尤其是汽车制造业,作为代表一国资本和技术水平强弱的标志性产业,10年里其在中国却一直处于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地位,且从NRCA指数变化趋势看,有持续恶化的态势。可以充分说明努力提高中、高端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是今后中国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五、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按传统的产品分类大致得出的中国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为:在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彻底失去比较优势,并且比较劣势不断恶化;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保持较强比较优势,并且比较优势得到了强化;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比较优势得到了较快的提升。而按产品技术分类分析后却发现,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及低技术含量产品上,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中、高端技术产品仍然缺乏比较优势,因此传统的分类分析高估了中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具有不断强化的趋势,而真正中高端技术产品的比较劣势却不断恶化。尽管部分高端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很强,但是仅是表面现象,加工贸易的大量存在是导致其比较优势获得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外贸易巩固和强化了中国原有的产业分工模式,导致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锁定在劳动密集和低技术制成品上,中国中、高端技术产品尚不具备真正的比较优势,这为今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指明了方向。对此,笔者认为,在中国未来的贸易和经济发展上,应该加快贸易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在传统比较优势产业如服装纺织等,可以利用品牌、设计和营销等手段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今后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努力提高中国产品的技术水平上,通过加快技术进步、自主创新、政府扶持、产业政策倾斜等手段提升制成品的技术含量并且积极开发一些高端技术产品,真正在中、高端技术产品上获取比较优势,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收益。

注释:

①10大类产品分别为:SITC0(食品及活动物)、STIC1(饮料及烟类)、SITC2(非食用原料)、SITC3(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SITC4(动植物油、脂)、SITC5(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SITC9(未分类的商品)。

②Lall的分类采用的是SITC第二版的3位数水平,由于我们采用的是SITC第三版本4位数水平,因此按照SITC第二版和第三版之间的转换表进行了适当转换,之后参照3位数的分类标准将4位数分类的935个部门重新划分分为上述5大类和9小类。

③由于各类产品计算出的NRCA数值较小,笔者对所有数值扩大了10 000倍。

参考文献:

[1]Balsa,B. (1965),“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33:92-123.

[2]Stephen Redding,(1997),“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Welfare Effects of Trade,” Working Paper,New College,Oxford.

[3]Hinloopen Jeroen,Marrewijk,Charles van,(2004),”Dynamics of Chines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No.2004-034/2.

[4]Tri Widodo(2008),”Shifts in pattern of specialization,case studies of India and China.” Gadjah Ma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10:47-75.

[5]Lall Sanjaja,(2000),”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 1985-1998.”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000,2813.

[6]Worz,J,(2005),”Dynamic of trade specialization in developed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41:92-111.

[7]Yeats AJ (1985),”on the appropri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implications of a methodology based on industry sector analysis”,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 121:6173.

[8]Run Yu,Junning Cai,PingSun Leung,(2009),”The normalize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Ann Reg Sci,43:267-282.

[9]吕国钧.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制造业的转移和重组[J].经济学季刊,2006,(5).

[10]齐俊妍.出口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视角:中国贸易比较优势与竞争力重新考察[J].现代财经,2009,(7).

[11]刘重力,刘德江.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变化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3,(2).

[12]鲁晓东,李荣林.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检验[J].世界经济,2007,(10).

[13]傅朝阳.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1980-2000[J].世界经济研究,2005,(3).

[14]张小蒂,李晓钟.中国外贸产品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2).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Dynamic Change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China's Export Products:1998-2008

Ma Jianquan, Song Wen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