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医疗的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物联网 智慧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1-0069-02
1、引言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校园信息化程度。如今,几乎所有高校都建有数字校园,学校教学、办公、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对校园数字化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数字校园提供的服务功能与用户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完善和增加数字校园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使其逐步向智慧校园转变。“智慧校园”是2010年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由浙江大学提出的概念,其蓝图是建设一个物联化、集成化、智能化的便于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的智能化校园。
物联网的概念在1999年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以后,立即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并开始了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在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策略之后,物联网技术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遍及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社会各个领域,物联网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带来了又一次新科技产业革命。
2、物联网概述
2.1 物联网概念及特征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单的讲就是物与物连接的网络,所有实物都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具体的讲就是物体通过绑定射频识别装备、传感器或通过二维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和其他智能技术手段,遵循约定协议,接入到互联网或其他通信网络,实现网络上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物与物之间随时随地的互通。从技术角度讲,物联网应具备3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感知物品信息;二是可靠传输,通过现有各种网络途径,将感知到的物品信息实时、准确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智能计算技术对接收到的大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控制。
2.2 物联网的总体架构
根据物联网的特征,其总体架构可以分为3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对所有物品信息智能识别和全面感知,是物联网总体构架的最底层,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进行智慧校园建设,首先要实现所有纳入管理的物品都有自己的ID标签,并配备与之相应数量的传感器、阅读器等感应装置。
网络层是物联网对感知到的物品信息通过各种网络途径实时、准确传递出去,是物联网总体架构的中坚层,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目前,各高校网络基础建设比较成熟,多数高校实现了万兆核心和千兆桌面的快速园区网,并在图书馆、教室等重要教学场所部署大量无线节点,基本实现网络铺设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应用层是物联网把接收到的物品信息通过智能计算技术进行信息存储、数据处理并实现信息的共享、交互和,是物联网总体架构的顶层,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智慧校园应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信息门户、统一认证、一卡通系统等应用层系统基础上将其进一步融合,建立高效、统一共享的数据中心。
3、智慧校园总体布局
3.1 总体目标
智慧校园应提供统一的门户支撑平台,集成信息采集、管理和检索,实现规范的信息组织和网络协作,面向园区网用户提供灵活的、个性化的服务;提供统一的用户接入,集成个业务系统的用户认证信息,实现基于用户角色的权限分配和安全控制;提供统一的终端接入,支持多种通信设备和多种通信协议,能为所有应用终端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入方案;提供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支持现有业内常用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基本满足数据无缝共享的需求。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延续和发展,是在数字校园对园区全覆盖的有线和无线网络基础上建立的。
3.2 体系结构
借助物联网体系架构划分标准,智慧校园的体系结构同样可以分为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建设智慧校园首先确立统一的信息标准。由于校园网中运行的业务种类繁多,没有一套标准的编码体系,无法实现各业务系统融合和数据共享,因此编制信息标准体系是建设智慧校园的首要任务。
统一接入应用就是建设统一的数据服务平台,建立安全高效统一的数据交换中心是统一接入应用的基础。统一数据服务平台,应基于统一的元数据、统一的可扩展标记语言交换协议标准,应兼容现有业务系统数据结构或进行已有业务数据平台向统一数据服务平台迁移,可以使各类业务系统和各种数据能够无缝交互。统一门户支持和统一用户接入就是提供统一身份认证和接入平台,规范信息从采集、处理、存储、使用的全过程,对信息资源访问权限进行集中控制,细化认证服务,简化认证方式。应用业务融合是在校园网信息门户中集成校园内各种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能够使用户在统一的信息门户中使用各自所需业务。
网络融合主要是将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结合起来。其中有线网络是基础,随着业务量不断增多,网络上数据量剧增,其他方式很难达到满意的传输速度,而有线网络的传输速度可以轻易达到GB数量级,与此同时,网络交换设备必须拥有更大的数据吞吐率。很多院校建成数字化校园已经多年,基础网络交换设备性能相对落后,对这些设备的更新应该是迎接智慧校园的第一步。在有线网络的基础上,应实现教学、办公、宿舍等园区内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并借助快速的有线网络,提升无线网络速度,为用户随时随地接入网络提供便利条件和更好的用户体验。结合智能移动通信技术,将园区内业务系统平台扩展到移动终端,以更为便捷的方式满足用户需求。
数据采集主要利用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和二维码技术完成。传感器是物联网采集信息的终端工具,是感知、获取和检测信息的窗口。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物品与RFID标签绑定以后,相当于拥有了身份证明,通过接收器或阅读器获取其身份信息。二维码是新型的条码技术,其缺点是只能单向表达,只能用扫描仪扫描后才能获取其信息,无法做到信息交互。感知层可以用两种方式接入园区网。一是直接使用TCP/IP协议接入园区网,此方式缺点是TCP/IP协议会增加网络开销,网络利用率低;二是在感知层管理节点处设置网关,利用网关重新封装感知网络的数据后再发送到园区网,此方式缺点在于一旦网关故障,感知网络数据将无法传送。
安全防护体系应根据国家安全标准,建立起一整套为设备、数据传输、数据库和应用服务相应的安全防护机制。建立运维管理系统,实现对机房环境、网络设施、数据库和业务应用系统实时监控,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
4、结语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为智慧校园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智慧校园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一是缺失建设规范,没有可供参考范本;二是数据融合难度大,早期建成的业务系统较多,其建设方式多种多样,基础平台不能提供相应接口,而重建成本太大;三是安全防护难度大,感知层的节点大部分部署在难以监控的位置,其物理安全难以保障。智慧校园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任何新事物的建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应根据自身实际,有条件有步骤,对现有数字化校园逐渐进行改造,相信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下,智慧校园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宗平,朱洪波等.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2010(8):15-19.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上海 200040)
摘 要 健康医疗是当前群众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首先对互联网上的健康医疗相关应用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趋势做了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然后,从社区居民、患者等角度出发,按照互联网+应用思维,初步讨论了构建基于位置定位的应用理念、扩展智慧社区应用模式的健康医疗移动应用平台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接着比较详细的勾画了该应用平台可以实现的各类服务功能,并给出了该应用平台的相关技术架构。
关键词 位置定位,智慧社区,健康,医疗,移动应用
doi:10.3969/j.issn.1674-7933.2015.04.002
作者简介:黄虹,女,1971 年生,本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及研究领域:医院信息化管理,Email : huanghong@huashan.org.cn。
0 引言
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保健意识日益提升,对健康医疗的各种需求也快速上升。群众对更加便捷、更高质量的健康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当前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目前健康医疗相关的移动应用正呈现爆发式增长,为医疗领域深入改革提供了巨大推力;但是当前健康医疗领域的移动应用同其他行业移动应用相比,存在的用户使用体验差、服务即时性低、应用层次不高等问题亟需改善。
1 当前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的不足与发展趋势
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 初期阶段:互联网应用早期,健康医疗服务主要体现在信息查询方面;例如:三九健康网、好大夫在线等。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输入有关健康疾病的
关键词 ,获取相关知识介绍。其中,百度医疗和相关板块是这类站点发展的最新样式之一。由于竞价模式的固有缺陷,在百度上进行此类搜索出现的几乎全是民营医院的,公立三甲医院很难出现在搜索结果的前端。
2) 中期阶段:这一阶段伴随电子商务的深入应用和移动应用的出现。这一阶段的健康医疗互联网的应用模式主要特点是:双向互动;重点是解决挂号难问题。典型代表为:挂号网、114医院挂号等。目前此类网站多数已经由B.A.T等互联网企业进行参股运营或通过各种形式实现深度合作。
3) 当前阶段:从2012年开始,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尤为迅猛;各类移动健康和医疗应用层出不穷。B.A.T各家的最终目标都希望能够建立从就诊导引开始,以电子病历搜集处理为核心,覆盖支付结算,贯穿药品分销的完整的健康医疗产业链条;进而延伸扩展到和健康医疗相关的知识宣传、保健咨询、保险营销、高端医疗服务等领域。
另一方面,注重细分应用和微小应用的各类健康App不断涌现。比如有关注用药指导的、有侧重女性生理周期的、有专注体重控制和睡眠质量监控、有提供健康食疗指导等。还有些App已经结合部分智能可穿戴健康终端,实现了对最基本人体生理指标的检测、上传和分析,比如:心跳、血压、呼吸等。
尽管当前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发展如火如荼,但按照国家的医改方向,从群众的实际需求看,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如下方面:
1) 面向小型基层医院的互联网应用平台还是空白以上海为例,政府倡导居民就近到社区首诊,并为此建立了家庭医生签约制度[1] 。但是通过实地调研,超过60%以上居民并不很了解这一制度,甚至对自己是否已经签约家庭医生茫然未知。因此,利用互联网+的理念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
2) 对基于互联网的个人健康数据搜集整理和应用的管理亟待加强
对于已出现的许多和移动应用配合使用的个人智能随身健康终端,数据采样的准确性还不很靠谱。病人手中的病历和各类诊断资料都是纸质形式,很少有医院提供数字化档案形式。尽管全国不少地方已经建立了区域化医疗信息共享使用平台,患者就诊(包括:门急诊、住院等)的主要信息都实现了上传、集中存储,但患者要获取上述信息还是一个瓶颈。为充分高效利用这些数据信息,为每个人建立可供其自由访问并授权第三方合规使用的法律和措施保障任重道远。
3) 健康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问题亟待解决
健康医疗产业链上不仅包括医院在内医疗机构,更包括药品和器械的生产流通、提供健康指导的信息服务、提供疾病康复的设施机构、提供额外保障的金融保险等;甚至还有医院周边为患者提供餐饮、设备租赁、出院接送、红白喜事操办等等各类服务的商家。目前,这条产业链条被切分为多块,多数市场进入者看重的前三块,而后续领域基本没有有效参与,甚至部分领域的运作还处于“监管与打击并存的灰色地带”,亟待进行规范化、深度化开发运作。
因此,用户从自身需求出发,很希望有一个能够贯穿整个应用产业链的、能为健康医疗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体验的平台出现,迫切期待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进行投资和运营。
2 互联网+思维下健康医疗移动应用功能需求
根据上述实际需求,本文构想了一个全新的移动应用平台,即基于地理定位应用理念、扩展智慧社区应用模式的健康医疗互联网移动应用。其核心点是地理定位,突破点是智慧社区,重点是配合医疗领域改革的深化应用,目标是建立覆盖健康医疗全链条的应用平台。
对该应用平台的运作模式和使用方式,作如下探讨。
1) 从实现的应用功能类型上将其分为四类(如图1所示):
第一类为:主体应用。在目前B.A.T提供的基础上,增加“定位”和“社区”应用特点。第二类为:关联应用。侧重于帮助群众建立属于自己的健康医疗档案。数据来源包括自我输入、具有联网功能的各类个人智能健康终端、医院纸质化的病历资料的扫描输入与后期化智能化识别分析,还有通过授权访问从区域化医疗信息平台获取可供查询的属于个人的其他诊疗记录和信息等。通过应用的整合,借助市场化规则建立起基层医生和居民双向互动的虚拟化“家庭医生”机制,并实现医生和居民之间科学的满意度评价体系,帮助社区居民寻找到社区周边能够贴心服务的“家庭医生”。
第三类为:增值服务应用。此类应用功能应面向所有具有合法资质的“实体”用户开放,为群众提供与就医治疗相关的但医院无法提供的各类服务,帮助患者减少就医、住院过程中因为不熟悉而带来的各类麻烦和不便。
第四类为:附加服务应用。此类应用功能同样应面向所有具有合法资质的“实体”用户开放,侧重为群众提供与健康医疗相关各类营销服务。同时通过内建的信息接口,支持向有授权的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不涉及居民个人隐私的部分数据,帮助实施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普查、生理变化趋势等信息,为政府规划宏观方面的各类改革与管理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2) 第一类“主体应用”的功能特点
由于此类应用增加了“定位”和“社区”应用特点。用户可通过输入需要就诊的诊疗科别或疾病名称,按离用户当前正使用移动设备距离反馈医院信息列表,即可以在地图上利用位置图钉方式实时显示,也可以利用信息列表方式实现。
医疗机构按类型、级别、专业度等指标进行分色、分类颜色,方便了用户辨识。例如医院的级别越高,位置图钉的图标也越大;“红色”用于标示公立医院,“蓝色”用于标示民营医院;还可以在图标上标示代表医院信誉度的数值。如果某个医院拥有对应指定治疗科别的专家门诊,还可以用附加符号进行标示。利用上述方式,充分利用地理定位的技术,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找到符合其实际需要的医疗机构。用户点击代表医院的位置图钉图标后将直接进入该医院在应用平台的独立门户,进行后续操作,包括门诊挂号预约等。
3) 第二类“关联应用”的功能特点
用户选择了建立个人健康和医疗档案后,可以将所有就诊的资料通过拍照方式上传、按类型进行保存。比如各类收据信息(可细分为门急诊挂号、检验检查、治疗、药品)、检验检查报告、各类门急诊病历、住院出院小结、住院记录明细等。通过2维度的资料搜集整理归档,帮助患者初步建立医疗档案。随着智能图文识别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除了医生手写病历仍就有较大难度外,其他类型文档均可以实现从图片获取真实数据并进行数字化归档。用户可通过实名制认证访问许可,获取医院或者区域化医疗信息平台的相关数据信息。从而使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可实时查阅的属于自己的真正健康医疗档案。
通过这种开放共享应用模式可以最大化地利用个人智能健康设备,实现个人健康的云检测、云管理、云利用。对于终端厂商来说,由于设备的开放可以规避其数据利用方面的短处,帮助其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用户来说,也许其使用的个人智能健康终端或有多种,甚至同一类型也可以更换品牌,而不用担心有关其个人健康数据的丢失和不连贯,从而实现持续的个人健康监测。
4) 第三类“增值应用”的功能特点
患病后就诊治疗包括多个过程,医院能够提供的主要是诊断和治疗,对于就诊过程中需要的其他服务和便利,医院是无法提供的,造成患者的极大不便。对于住院患者、外地患者、以及单身患者更加突出。“增值应用”服务功能正是目前到医院就诊的许多患者迫切需要的[2] 。就诊辅助服务的市场非常庞大,按有关方面的统计,仅上海每年的市场金额就至少100亿元以上。如果能够在这些服务的提供者和用户之间建立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沟通平台,即能为用户服务,也能创造众多新的就业岗位,同时为管理部门实施有效监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多赢的状态。
5) 第四类“附加应用”的功能特点
通过与智慧社区的融合,用户可在一个平台上,获得相关的附加服务。例如,用户可输入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作为关键字(例如:运动健身、保健品、药品营销相关类别)进行搜索,应用平台分类别向用户展示可提供指定商品和服务的销售商信息;并且依据其提交的实体地址按距离用户当前位置进行排序。在此应用功能,主要侧重于商品服务、服务商的推荐。应用平台还会根据用户历史的健康数据、曾患疾病等要素,进行再次筛选,帮助用户更准确地找寻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3 互联网+思维下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技术架构
随着以“云计算和云存储”为代表的“云服务”的日益成熟和完善,按第3节分析的功能需求,设定基准模型为:用户数量小于100万,活跃用户(即每日进行使用访问的用户)数量小于20万,每日各类服务数量小于20万次。对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技术构想如下详述。
1) 有效利用现有“云服务商”提供的基础设施
结合自建的“数据中心”,实现运行效率和运营成本的平衡。应用平台的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当前不同层次的云服务商提供的产品差异较大;有的提供“低层的虚拟计算机”服务,用户可在此上自行安装OS和其他软件,实现自由架构应用系统;有的提供“中层的虚拟应用服务”,类似一般网站使用的“虚拟主机”,可提供相应的Web应用服务和简单数据库应用服务;有的提供“高层的虚拟实体应用”,即提供已实现的专有应用,目前以“通用工程计算”为主。本文构想的技术架构:
(1)“虚拟应用服务”提供用户访问的入口。通过租用一定数量的服务,以满足应用需求。有的“云服务商”可以提供实时的动态扩展机制,高峰时自动扩容,低峰时自动缩容,具有运营成本的可控制能力。可选择以Tomcat作为Web服务器的“虚拟应用服务”,其具有开源、灵活性高、稳定可靠等有点特点,;并且支持集群配置,有利于后期的扩展;需要重点关注的“虚拟应用服务特性”为:外部访问带宽、最大瞬时可访问量、可使用内存等指标;而对可使用磁盘/存储空间指标则可以大幅降低。
(2)“虚拟计算机”提供缓存数据库的运行,可将活跃用户的部分数据、近期的主要业务数据、经常被使用的各类查询数据等缓存在“本地”,提高系统的整体响应能力和速度特性。可选择Linux发行版本“Redhat”或“Ubuntu”作为“虚拟计算机”OS,并安装缓存(内存)数据库Redis。需要重点关注的“虚拟计算机”特性为:外部访问带宽、可使用内存、可使用磁盘/存储空间等指标;可优先考虑使用以SSD作为存储设备的“虚拟计算机”。
(3) 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自建数据中心在当前还是非常必有的。可选择Linux发行版本“Redhat”或“Ubuntu”作为服务器OS,安装关系型数据库MySQL 和非关系型数据库 MongoDB,用于存储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数据。数据中心服务器的架构如图3所示。
(4)“虚拟应用服务”和“虚拟计算机”尽可能选择同一家服务商,以充分利用其内部的数据带宽,提高应用的即时响应特性。
2)合理选择数据库类型和应用架构
为实现大数据存储和分析,可在确保安全性和性能的前提下,合理减少使用和维护成本。为了适应互联网应用的各类复杂要求,仅靠单一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越来越难以支撑,需要好的“帮手”才能满足更高的要求。如图4所示,可采用应用服务优先访问缓存数据库中的数据的原则,然后再根据预先定义访问类型选择关系数据库或非关系型数据库。
(1) 为了提高响应性能,当前使用各类缓存(内存)数据库的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多。主流的缓存(内存)数据库有:Memcached、Redis等。利用大容量RAM和SSD构建的缓存数据系统,可以存储应用系统经常使用的数据信息,避免因访问磁盘数据库而造成的延迟。
(2) 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在面对类似个人资料、个人应用信息等方面的数据,特别是单类对象信息类型变化大、存储信息多媒体化等情况时,其使用效率呈下降趋势,此时需要其他类型的数据库予以配合。
(3) 随着当年Facebook等社交和新媒体应用的出现,非关系型数据库日趋完善。比如:MongoDB等。这些开源的非关系型数据库不仅使用成本低,而且扩展方便、支持分布式部署运行等特性,是进行非关系型大数据存储的良好载体。
3)合理选择移动应用架构
当前大部分移动应用面向的是Android和iOS[3] 。随着Windows10的即将发行,微软提供新的编译器,支持开发者将为Android和iOS开发的软件重新编译和打包后即可运行于Windows10的各类设备。
为了提高开发速度,不少移动应用采用了非原生的开发方式,即只开发一个应用外壳,内嵌浏览器组件,利用浏览器直接访问各类服务。这类应用适合于简单应用,并且能直接在传统桌面PC的浏览器中打开运行;缺点是不能充分利用Android和iOS平台的不同交互特性,比如Android平台的菜单操作、返回操作等,且不同分辨率的移动终端显示效果差异明显,使用体验欠佳。本文构想的移动应用将采用混合结构,主体应用使用原生开发方式,附加应用和新功能的测试应用将采用非原生应用,如图5所示。
(1) 应用服务以Web Service方式和移动终端上安装的APP进行数据的交互。
(2) 不同OS的APP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平台移动终端的交互使用特性,方便用户操作;不仅包括“点击”操作、还有“长按”操作、“滑动”操作、“缩放”操作、各类手势操作等。
(3) 每个不同的子应用封装成独立子服务,方便调用操作。
(4) HTML5已成为下一代的Web标准之一,未来Web轻应用也是发展的热点。采用HTML5可以实现较好的跨平台浏览操作体验,且一致性很好。
(5) 利用Web服务,可以方便进行各类子应用的功能和数据层面在桌面PC上的开发、调试、测试,利于提高新功能的开发部署。但是如果直接提供外部访问,需要特别注意“安全访问控制”,防止服务器程序的崩溃、数据泄露等风险。
4) 安全是面对的一个重要方面
除了一般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问题,例如:机房灾难、硬件设备故障、数据链路故障;更为重要的软件层面相关的安全问题,例如:OS和应用程序的漏洞及不当配置引起的系统被非法入侵、破坏和数据泄露。其中数据的破坏损失会直接造成已有客户对应用的不满进而流失;数据泄露的风险和后果往往最难估量,如果因散布给恶意分子利用,会给用户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所以需要额外重视。对于此移动应用,应对信息安全风险主要的对策有:
(1) 对“云服务”经常进行安全检测;确保其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2) 对内部开发和维护人员进行有效层级管理,数据中心的物理进入、数据访问控制需要有规范并严格执行;各类程序内部的数据访问权限以满足运行要求的最低级别权限为准。
(3) 对应用平台的各客户服务人员进行有效培训,提高职业操守;对其访问用户资料进行严格权限控制,并保留完整日志记录。
4 总结
本文仅提出了一个构想的轮廓,若要真正实践,很多方面还需要更多、更深入、更细化的探讨、研究。本文旨在说明:
1) 构建此移动应用平台,对于运营主体的人力资源和管理决策同样具有很大的挑战。运营主体的创立团队不仅需要懂健康医疗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熟悉构建的信息技术知识群,更要有商业营销、公共关系沟通能力以及互联网应用思维。
2) 所构想的健康医疗移动应用具有现实的需要性、技术的可行性、运作的可操作性。若能搭建成功,必将极大改变普通群众管理自身健康的理念,为群众的医疗就诊带来更大便利,更有利于培育整个健康医疗的产业链条,促进各相关领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华东师范大学. 居家医疗社区居民调查问卷统计分析[R].居家医疗现状调查和对策制定, 2014-2015.
一、增进自我了解
就个体而言,对自己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不但能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有可能获得成功。人们一般认为,“了解自己”是不成问题的,事实上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解自己的身高、体重、血压等。用医疗器械设备测量一下便可以用数字表示出来。但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品质,如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的优缺点等,就不那么简单了。了解自己通常有以下几种。
利用学习、工作的成果来了解自己。利用自己学习、工作的成果来了解自己。这样建立起来的自我印象常常比较正确。虽然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各不相同,但个体都可根据活动成果来了解自己是擅长文学还是工艺,或是计划组织等,从中可观察到自己智慧和能力的全貌。这将有助于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
积极参加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促进对自己的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愈丰富,接触的方面愈广泛,凡是与自己的经验不相符时,就会采取拒绝接受的态度,这是普遍的心理现象。若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社会生活范围,多接触一些人和事物,就能获得一些经验,从而了解自己某一方面的品质,有助于防止这一倾向的危害。
通过同别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少年学生在认识别人的能力和品质的过程中,不断的把别人同自己进行比较和对照,从而逐渐的认识自己。学生常常将自己的考试分数同别人的分数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一位学生得了80分,而全班大多数学生只有60分,就会觉得自己学习不错;如果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在95分以上。他就会觉得自己学习太差了。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受奖励或惩罚的次数等也都可成为比较的参考标准。书籍、电影、电视和广播懂得理想人物形象也往往是少年们比较的对象,通过比较来发现自己的差距,激励自己去努力奋斗。
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少年可以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获得有关自己的客观资料。例如,一个学生为教师所重视,为同学、朋友所尊重、喜欢,大家愿意同他来往,愿意同他一道学习和工作。这说明他具备了某些使人喜欢的品质。若是他被大家推举担任某些工作,则说明他已具备某些能力。反之,一个人不为周围人所重视或喜欢,大家对他持厌恶的态度,不喜欢同他一道学习和活动,他就会感到不安。如果我们能和较多的人来往,看看多数人对自己的反映,就有助于了解自己,就如我们时常去照照镜子以了解自己的形态一样。
二、确立悦纳自己的态度
了解自己比较难,喜欢自己也难。有的人有自卑心理,自卑就是对自己某些方面不满意的心理状态。而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因而愤世嫉俗,甚至狂妄自大,也是不好的自我表现。一个人的容貌、生理缺陷、家庭背景、父母的职业、社会阶层等一般是不大会改变的。如果自己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必然产生焦虑与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承认现实。只有乐意接受现实,才会心安理得,避免心理冲突。
接受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人,就不愿意认识自己的真正面目。他往往会采取一些方法来进行自我防御。一种方法是,不和别人交往。不同别人交往,这样不但看不到别人对自己的反应,而且也着不到别人的成功和高兴。在他看来,别人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会使自己感到渺小、无能,因此不同别人来往更安全。另一种方法是,在没有把握时,不愿参加竞赛,他没有勇气接受“失败”,要不然就干脆最佳的对手竞赛,因为在这种场合下即使失败也不会丢面子。还有一种方法是,将不满或自责的态度投射到别人和外界事物上去,就是把原来“我不喜欢自己”或“我讨厌自己”等心理转为“别人不喜欢我”或“别人讨厌我”。当然,我们不喜欢受人压制或责备,但这比自责要好多了,将“自责”之心投射于别人。变为“他人责备”,自己心理上的压力就可以减轻了
新加坡,这个表面上我们熟悉的国家,有时又会让我们觉得陌生。与新加坡朋友聊天,双方似乎毫无障碍的普通话交流环境其实是迷惑人的:随着话题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彼此需要解释的信息越来越多。这是种奇妙的感觉:双方的心理距离随着话题的变换时远时近,这种情况往往也会发生在亲友重逢的时候:分别后我们都经历了不同的生活,但我们毕竟有一些共通的东西—当然要远远多于普通话。
在《城市的精神》这本书里,我们得知,“只花了20年的时间,新加坡从肮脏落后的亚洲港口变成了流光溢彩的现代化大都市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为国民提供就业机会和高品质的住房、医疗保险和教育机会”。此外,新加坡曾跃居人均GDP全世界第五。这些是我们比较容易接受的信息,书中的另外一些信息就让人觉得“陌生”了,比如说2007年对新加坡年轻人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希望移民到其他国家。许多人尤其是向上流动的已经开始行动了。新加坡的平均人才外流率是每千人26.11,这是世界第二高。
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竞相效仿的“新加坡模式”居然也有缺点?
留学的目的,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学习别国更为先进的科技文化;对个人来讲,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如果可以,移民也是选择之一)。但是,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才本身就在外流,学习的目的又在哪里?目前围绕“新加坡模式”的种种争论,焦点其实就在这里。
工作汇报,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各项民生工程进展情况
1、“四好农村路”建设。扩面延伸工程31.072公里施工图已设计完成,预计3月上旬完成施工图评审工作,4月上旬完成招标工作。养护提升工程18公里,施工图设计已完成,预计3月底完成招标工作。
2、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区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预计总投资174万元,目前正在编制实施方案,预计2020年6月开工。
3、健康脱贫兜底“351”和“180”工程。着力落实“一站式”医疗服务和“351”健康脱贫兜底、“180”报补政策。因市局医保系统整合,1-2月份具体数据暂未统计汇总。
4、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已开展摸底调查工作。
5、城乡困难群体法律援助。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53件。案件结案归档14件,结案率26.41%。地方同级财政已投入30万元。
6、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目前已有51家生产经营主体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网完成注册登记,2019年,9家承担追溯体系建设任务的生产主体全部完成了追溯建设任务,实现农产品“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并通过区级验收合格。目前已实现带码销售产品48批次,其中2020年11批次。
7、农村环境“三大革命”。4500户改厕任务已分解到各镇(街道)。目前朔里镇已开工。
8、农村电商优化升级工程。优化农村电商公共服务能力,为有效解决疫情期间生活物资运输不畅、市民采购不便利等问题,特建立“便捷E购”电子商务购物平台,提供蔬菜、水果、粮油等食品供应与无接触式配送服务;指导石台镇窦庄村级电商(张莉)服务网点开展生活必需品售卖服务,让村民购物不出村,有效解决村民采购日常供需物品难的问题。
9、技工大省技能培训工程。截止目前,共有3家企业通过线上平台培训98人。
10、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智慧化建设。高龄津贴一季度补贴7972人,发放资金95.29万元;百岁老年津贴第一季度发放25人累计发放4.2万元,标准400元/月。计划新建5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正在选址。
11、智慧医疗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积极开展上门服务,项目正在进行中。
12、困难人员救助暨困难职工帮扶工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月份发放265户,3632人,发放保障金167.7337万元,累计发放345.7502万元。特困人员供养2月份保障413人,当月发放特困供养经费32.377万元,累计65.7488万元;特困人员失能半失能照料护理补贴发放33人,当月发放0.593万元,累计发放1.186万元。孤儿基本生活保障74人,发放7.77万元,累计发放15.54万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月份发放1753人,累计发放11.7万元;护理补贴2月份发放3603人,累计发放21.618万元。
13、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截止到2020年1月2日,全区累计参加城乡基本医保17.2773万人,系统已录入17.3264万人,征缴资金4187.0705万元,参保率达105.7%。
14、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截至2月底,全区共计托收补缴人员36人,托收6.09万元,发放29559人,发放718.97万元。
15、妇幼健康、计生特扶和职业病防治。受疫情、人员防控措施等影响较大,在疫情结束后会逐步恢复。
16、学前教育促进工程。2020年任务为新建1所幼儿园,资金规划已经上报教育部门,近期将下达资金。已经完成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17、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20年全年预算1858万元,中央、省资金已下达90%以上至市财政,近期将下达区级指标。免费教科书已下发至学生手中。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完成规划信息上报,全面建设资金281.6万元,已经下达预拨资金,正在进行项目备案批复。
18、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因学生未到校上课,各级主管部门及学校正在前期工作准备中。
19、文化惠民工程。受疫情影响,区文化馆、图书馆、三镇两办综合文化站现已全部关闭,暂不对外开放;送戏进万村、农村体育活动、农家书屋线下活动已经全面暂停,具体恢复时间待定。区文化馆正常开展未成年人线上免费培训活动,保证未成年人业余文化生活。送戏进万村已完成招标采购工作,已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4场;农村体育活动开展20场;农家书屋现已开展数字书屋活动。
20、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已启动,目前正在统计全区规模化经营企业2020年秸秆利用量及利用方式,筛选2020年民生工程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二、下一步主要推进举措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落准项目责任。明确各个层面责任单位、责任环节和责任人,细化具体项目工作人员,构建完整的责任链条,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密切协调配合,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业务指导,确保各项民生工作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心脑血管疾病对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据统计,在糖尿病并发症出现之前,仅糖尿病的医疗管理支出就占了中国国民卫生支出的8.5%。因此,为了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轻其带来的巨大危害和沉重负担,单纯的诊断及治疗还不够,全面综合的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极其重要。通过有效、全程的糖尿病管理可以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理想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国内糖尿病管理模式类型及优劣
糖尿病管理是指医护人员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面性、连续性、针对性以及主动性的健康管理工作,从而延缓糖尿病病情进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及其危害,最终达到延长糖尿病患者生存时间及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随着糖尿病管理经验的积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糖尿病管理模式越来越多,但最终目标仍是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及临床结局。相对而言,国外糖尿病管理更加成熟,国外糖尿病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社区管理模式、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相结合管理模式、社区与家庭混合管理模式。另外国外糖尿病管理模式较早地融合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方式如智能手机、移动医疗、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国内糖尿病管理研究起步较晚,早期重视程度不足。目前国内糖尿病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每种管理模式均有其优点及不足。1.1医院管理模式以医院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国内十分常见的糖尿病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以内分泌代谢科作为糖尿病管理的主要执行者,部分医院的心内科、神经内科、眼科、肾内科等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相关的临床科室也会参与糖尿病管理。
1.1.1模式内容以医院为中心的糖尿病管理模式
主要在医院进行,更多的是以糖尿病诊断及治疗为主,部分医院会给患者建立糖尿病管理档案。管理形式包括医生、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和门诊期间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此外,也有在门诊和病房发放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传资料进行教育。随着微信的普及,目前很多医院内分泌科或医生个人通过微信公众号作为平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和教育,这对改善糖尿病的管理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微信公众号“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武汉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及内分泌科医生的个人公众号如“糖甲大院”“内分泌科孙连增医生”等会不定期推送糖尿病相关的健康科普知识,对完善糖尿病管理具有一定的作用。
1.1.2模式优点以医院为中心的糖尿病管理模式
的优点是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糖尿病防诊治方面的专业水平高,专业知识全面、扎实,糖尿病患者在住院和门诊所获得的糖尿病相关知识比较全面、科学、权威,因此,规范化的医院糖尿病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也提高了患者对糖尿病多种危险因素的认识及重视。
1.1.3模式缺点医院管理模式的缺点也比较明显。
由于三级医院医生接诊患者多、工作繁忙,因此医生和患者接触时间短,医生一般只能讲解糖尿病诊治原则,而缺乏系统、具体、有针对性的教育。此外,很多患者在住院期间血糖控制比较理想,但出院后血糖控制变差,长期血糖控制并不理想。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平时工作量大,除了糖尿病以外,还有其他疑难病例和危重病例需要处理,三级医院的医生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出院患者进行出院后指导,虽然部分三级医院会对出院后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并提醒患者定期复诊,但三级医院医务人员本身有大量的临床工作要完成,很难做到长期随访及管理患者,例如患者出院后生活方式和降糖方案常缺乏相应调整,导致糖尿病管理长期效果不佳。
1.2社区管理模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社区为中心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糖尿病管理属于糖尿病基层管理,主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作为基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对糖尿病患者的长期、持续管理,因此社区管理模式是近年国家重点推广的慢性疾病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多数地区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重点之一。
1.2.1模式内容目前社区糖尿病管理常由全科医生及社区护士执行。部分地区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与糖尿病患者签约管理,这样的形式有助于优化糖尿病管理,患者依从性高,血糖控制更加理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管理团队以社区为中心,不定期进行糖尿病科普知识的宣传及示范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管理模式灵活机动,可以在社区进行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筛查,为糖尿病患者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纳入社区慢病管理;患者病情需要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还可上门随访,进行一对一糖尿病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另外,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模式本质上仍然属于社区管理模式的一种,因为这种管理模式仍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作为主体参与并指导患者。
1.2.2模式优点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重点是慢病管理,所以糖尿病管理也是其工作重点之一,可以做到对糖尿病患者的定期随访,通过每次随访可以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如饮食、运动等的宣教。因此以社区为中心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患者依从性高、失访率低,有助于患者病情的长期控制。另外,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属于属地管理,糖尿病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服务更加方便快捷。
1.2.3模式缺点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的主要缺点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偏低,糖尿病患者对其信任度较低,有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近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联合在2018年了首个指导基层社区医务人员的糖尿病管理指南—《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目前还在全国基层医院进行推广中,对培训合格的社区糖尿病管理医务人员大有裨益。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病管理除了糖尿病以外,还有其他慢病如高血压等需要管理,故难以集中全部精力用于糖尿病的管理。
1.3“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
1.3.1模式内容随着糖尿病管理模式的优化,近年出现了“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管理模式。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在国内较早开始了“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管理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管理模式指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同合作进行糖尿病的管理,主要包括双向转诊模式和医联体模式。双向转诊模式是指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开通双向转诊通道,经过三级医院诊疗且病情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可以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患者进行管理、随访,疑难、危重、病情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则转入三级医院诊治。医联体模式是指三级医院和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具有紧密联系的联合体,三级医院提供医疗专业技术指导,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团队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对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管理能力;同时三级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在社区开设专家门诊,为社区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也可以进入三级医院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糖尿病诊疗水平。目前提出的“疾控中心-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一体化管理模式虽然加入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总的技术方案的设计和质控,但其核心仍然是“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
1.3.2模式优点“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机融合了以医院为中心和以社区为中心两种糖尿病管理模式的优点,符合我国目前医疗卫生现状,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有效选择。“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医院及社区的现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单一模式的不足;此外,这种模式还利于节约医疗资源,病情稳定患者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决糖尿病诊疗问题,从而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可更多地用于疑难及危重糖尿病患者;另外,“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也方便患者尤其是疑难及危重患者到三级医院就诊。三级医院医疗资源紧缺,挂号难、住院难普遍存在,“医院-社区一体化”双向转诊模式方便了患者到三级医院就诊,而患者病情稳定后又可以回到社区进行治疗和管理。因此,“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是将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多个环节有机整合的一体化管理新型医疗模式,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特点,可以实现对糖尿病患者的长期有效管理。
1.3.3模式缺点“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缺点主要是从三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患者少。因为市场化等原因,三级医院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维持医院的运转,因此缺乏将患者转诊的动力,并希望有更多的患者来三级医院就诊以增加医院收入,从而产生一种“虹吸效应”,这会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出现一定程度的闲置和浪费。
1.4信息技术辅助的管理模式
1.4.1模式内容无论是以医院或社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还是“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管理模式,均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效率低下。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辅助的糖尿病管理模式越来越多。目前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作为终端,结合短信、电话、微信平台、糖尿病相关APP、可穿戴或无线智能装备、互联网平台、血糖监测系统、糖尿病诊疗系统、互联网诊疗等信息技术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日益增多,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王素梅等利用微信平台对超重和肥胖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发现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管理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血脂水平。
目前,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始采用信息技术辅助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以更加高效、有效地管理糖尿病患者,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移动APP和微信具有互动功能,可以更加及时有效地管理糖尿病患者。例如,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糖尿病防诊治协同服务模式与传播体系研究及示范应用(2018YFC1314900)”资助完成的“糖仁医”APP便具有互动功能,为糖尿病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比较好的解决方案。糖尿病患者除可以从“糖仁医”APP中获得糖尿病相关知识外,还可获得个体化的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方面的建议;此外,“糖仁医”APP还可以实现患者和医生间的互动,患者如果有问题可以及时咨询医生获得指导,从而减少了患者到医院的就诊次数,最终也有利于患者的血糖管理。
1.4.2模式优点信息技术辅助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更加迅速、便捷、高效,覆盖面更广,可以更加方便地存储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及随访信息,而且储存的信息量大。因此,这种糖尿病管理模式有利于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提高糖尿病诊疗效率、弥补糖尿病健康管理水平不足等问题,最终有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及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闫朝霞等对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青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三级综合医院糖尿病教育门诊智慧医疗云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发现患者的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均明显改善。
1.4.3模式缺点信息技术辅助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也存在部分缺点,例如,使用手机APP、移动医疗等需要一定的知识及技能,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使用手机APP等信息技术辅助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主要以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居多。例如,王淇等应用移动终端APP进行糖尿病管理,发现初中文化程度的使用者占7.6%,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使用者占1.5%,但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则占37.9%。另外,患者信息保护以及信息相关产品的质量保证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相应的网络安全措施来保护患者的隐私及信息安全;同时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防止不良从业人员利用信息相关媒介来传播错误信息并兜售假冒伪劣产品。
2目前国内糖尿病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糖尿病管理包括糖尿病教育管理、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血糖监测、用药管理、心理指导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管理。教育管理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糖尿病管理能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考虑到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递增及严重的危害性,糖尿病的教育管理不仅应涉及患者本人,也应包括患者家属、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相关医护人员,甚至全体社会人员。此外,目前国内的医疗支出偏重于临床诊断及治疗,对糖尿病预防重视不足,而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地区间、城乡间基本医疗卫生能力和健康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因此,通过糖尿病教育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糖尿病相关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另外一方面通过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只有通过全面的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才能让全社会认识到糖尿病的重大危害,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提高糖尿病管理的规范化和同质化,从而达到降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糖尿病相关医疗支出等最终目的。目前国内糖尿病管理模式众多、形式多样,虽然“医院-社区一体化”和信息技术辅助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是目前较好的管理模式,但是总体而言,目前国内糖尿病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糖尿病的整体控制水平及质量。
第一,目前糖尿病管理模式众多,每个地区甚至每个医院均有自己独立的糖尿病管理体系和平台,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统一化、标准化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亟待建立;第二,许多糖尿病管理模式流于形式,也缺乏对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效果的临床验证,目前许多糖尿病管理模式只在小样本人群中试用,故对糖尿病管理的效果存疑;第三,各种糖尿病管理模式的安全性问题亟待解决,目前糖尿病管理模式或多或少地融合了信息化的技术手段,糖尿病管理系统中储存了大量糖尿病患者的个人信息,因此,信息的安全性保证十分重要,但目前多数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尚未找到信息安全的解决之道;最后,糖尿病管理模式的易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目前许多糖尿病管理模式涉及互联网、信息化等技术,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认知能力及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比例高,而文化程度高的糖尿病患者比例低,导致许多糖尿病患者无法便捷、熟悉地使用糖尿病管理软件、平台等,因此发展适合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简单易用且有效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尤为关键。
3推广标准化的信息技术辅助的“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
优质、有效的糖尿病管理模式首先是可以将糖尿病管理对象范围扩大,不仅是管理糖尿病患者,而且应扩展至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甚至全民进行健康管理。另外,通过新型糖尿病管理模式应该将糖尿病的防治从“治已病”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治未病”的主动状态,注重糖尿病的诊疗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实现关口前移,建立预防为主、早期诊断的糖尿病服务体系,这样才能最终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因此,理想的糖尿病管理模式应以预防和控制为主,结合线上和线下,争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最终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及其致死、致残风险。
关键词:高校;医务室;管理;改革
1 当前医务室管理工作的缺点和不足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发展相对较薄弱,各种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1],因此,首先需要我们认识到当前医务室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医务室管理在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相应的规章制度不齐全
由于医务室本身规模很小,人员非常少,设备等都较简易,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未能像正规医疗卫生机构那样设置文字性的规章制度[2],对各项操作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及规范,使医疗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容易麻痹大意,出现一些不应出现的错误和问题。
1.2 校医务室在相关人员的配备上并不齐全
医务室形式普遍太小,导致医护人员配置完善,致使医护人员的专长得不到发挥,所以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都不想到医务室工作,造成医务室人员流失,专业人才缺少。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展,普通高校的医务所人员根本不能满足在校师生对医疗及保健的需求。
1.3 用药及管理的不规范及隐患
在药品管理上, 很多高校医务室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隐患。药品的管理管理制度并不是很严格,特别是药品招标、入库、储存、有效期管理等问题,并没有没完全按规定进行[3]。
高校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偏低。
就目前而言,高校医护所的工作人员工资是相对低的,还比不上乡一级的卫生院水平的待遇,这也是导致人才流失及工作热情不高的客观原因之一。
高校医务人员出外学习机会少,技能培养方面能不到重视。
高校医务人员由于整日忙碌于几个狭小的医务室,和外界的交流不是很多,常此以往会导致医学知识逐渐陈旧,跟不上现在校园医务的新趋势,再加上高校医务所是附属于高校,领导层只重教学而轻保健,所以相关的医务人员得不到充分重视[4]。
2 高校医务室管理与措施
2.1 规范高校医务室的工作职能
高校医务室的职能如不明确,就会影响了医务室功能的发挥,因此,规范高校医务室的工作职能是首要任务,以下是笔者就医务室职能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是做好健康宣传。协助相关部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选修课或必修课) ; 定时组织健康教育相关讲座,增强学生保健卫生意识; 利用橱窗、网络、广播及多媒体,做好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和青春期卫生常识的宣传工作。
二是做好健康检查。负责监测学院师生员工的健康状况,组织安排新生入学健康检查; 定期组织教职员工进行健康检查; 对各类健康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对患病体弱学生实施医疗照顾,对因病不能坚持学习者,根据学籍管理规定,提出休、退学处理意见。
三是及时救治。临时就诊,加强晚间值班,应急对校内危重病例的处理,实施抢救。不能处理的病例,及时转送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诊治。
四是卫生预防。加强对食堂卫生的监督,加强对校内卫生环境的检查,提供卫生防疫的建议。
2.2 在规章制度方面的一些小建议
值班制度:坚持值班制度,保证24 小时有人在岗,全天候有人值班,包括节假日值班、夜间值班。
药品管理制度:严格的按药品要求实施管理,要做到进出药品登记记录,定时核对药品数量,定时检查药品是否过期。
用药制度:严格使用药品,每一次药品用了都要做详细的登记。
考勤制度:严格上下班制度和请假制度,规范化管理。
奖惩制度。对完成任务出色、又能全勤、专业全面的医护人员实拖适当奖励,鼓舞志气,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对那些工作拖拉的人员要进行教育,对犯有严重医疗事故、延误治疗的人员要进行相应的处罚。
2.3 学校应充分重视医务室人员的待遇问题,并改善医务室人员配置,提高高校医务室人员素质。
一是医务室人员是学校医疗卫生保健的第一线人员,没有他们的努力工作,就没有师生的健康保障,因此,校方应该把这类人员的薪资管理分好类别,充分重视,有效地提高,这样既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付出,又能给他们自信和自豪感,为他们能为学校做出更大贡献打下好的物质基础。
二是在提高工资的基础上,引入优秀医学人才,根据学校规模配置相应的医疗人员,设置相应岗位,同时对专业要求也应适当提高,打造出一支水平及层次高的医务队伍。
2.4 增加医务人员出外进修学习的机会,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医护水平。
一是要充重相关的医疗部门的进修学习机会,定期定时地委派校内的相关医务人员出外学习,以及医务人员自我的资历文凭提高的学习,学校都应该以补助一定费用的形式对医务人员给予相关支持。
二是与兄弟院校的医务所进行定期交流,进行互补式的探讨,并以互助互帮的形式相互促进各自的医务水平。
2.5 改变校医务室运行模式
职院校医务室有自管式、托管式、联合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采用自管式,这种模式比较单一,设备比较简陋,已不太适应当今职校发展的需要,各个高职院校医务室能够相互联合,上规模,上档次,是今后高职院校医务室改革的重要方向,即几所毗邻院校在新校区联合共建一家医疗机构。
一是资源共享。集中大家的有限资金和设备,形成一定规模的中小型医院,可以减少浪费。
二是技术保证。集大家智慧,提高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同时对吸引专业人才大有帮助。
结语:目前高校医务室管理还存着着很多弊端,各学校不能只重教学而不重视师生的健康保健问题,应该早日把医务室管理改革提到日程上来,为更好的培养下一代的良好身心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丽梅.高校医务室药房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医,2010; 24( 7):538,541
[2]赵崇月.不可忽视学校医务室药品安全[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6;( 8):63
封面故事:2011年退休指引―全盘掌控,赢得胜利
你不需要是一个天才你也能够优雅富足的退休。事实上乐观和正确的看法是,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特别的智慧,我们也能成功的投资然后享受舒适的退休生活,即使我们没有投资成功,那也并不能说明我们缺乏智慧。文章用数据和举例分析了我们需要理解的投资理念和应该避免的错误。
《福布斯》2011年6月27日
封面故事:十招帮助你的孩子成为百万富翁
那些对美国政府赤字感到震惊的人经常重复抱怨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正在花我们下一代的钱’。只要福利开支及税收沿着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的话,那这就会成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情况下怨天尤人对事隋没有任何帮助,还不如想办法应对。让你的孩子经济富足,这样他们就能承受未来美国联邦医疗保险预算削减及税赋增加所带来的压力。文章举例解释了怎样制定学费储蓄计划、怎样合理避税、怎样选择学校等等实用招数来帮助你的孩子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占尽先机,确保他们成为富有的人。
《商业周刊》2011年6月10日
封面故事:美国经济复苏需借鉴各国的9个经验
美国正经历着自1948年以来,最长的平均失业期阶段。一些资深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此事态持续时间越长,周期性的低迷转为结构性问的危险就越大。长期闲置的劳动力和设备就会失去他们原有的生产力价值。当前重点要放在短期的解决方案上,但由于尚不存在能创造奇迹的补救办法,美国因此还需考虑为适合长期持续增长而制定相应的长期改革。文章作者针对此提出的看法是,像德国、巴西、新加坡等有着不同特点的国家可以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但没有人能确保其他国家的策略和做法肯定会在美国的特定社会环境下奏效。所以有些人则提出美国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聪明的政府,来奉行工商业目标至上而不是政治目标至上的原则。
《时代周刊》
2011年6月27日
封面故事:肿瘤治疗的新潮流
今年5月底国际肿瘤研究机构给出了让大多数专家吃惊的论断,对手机辐射的定义为2B级――“对人类有可能性的致癌辐射”,同级别的定义还有吸烟、杀虫剂DDT和汽车尾气等。数千年来,人类史书对肿瘤的记载一直是几乎为零。即使近年来医生已经开始了解特定肿瘤的性质,开始用更好的仪器检查,用药和手术,但迷思仍未被解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科学家和患者对手机辐射和脑瘤之间的关系有着强烈的好奇和尽力的探索。大部分的科学家和以下的医学机构认为手机辐射并不是脑肿瘤成因,因为他们认为手机的辐射太弱以至于不能构成对大脑的危害。这些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美国通信委员会等。
《经济学人》2011年6月18日
封面故事:世界经济:困难阶段还是衰退期
自夏天已经走进了世界各大金融中心,可人们的心情却阳光不起来。受各地经济持续低迷消息的影响,股市已经连阴数周。全球工厂生产放缓,消费者也愈发谨慎。在美国,从房屋价格到就业增长,几乎每一项统计数据都显示疲软迹象。虽然本周早些时候低迷气氛有所平缓,但也只是因为像美国零售业和中国工业生产等数据没有预想的那么糟糕而已。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正处于约两年前复苏开始以来的最低点。文章提出和解决了一个问,那就是现在的疲软只是复苏道路上的暂时困难,还是预示了全球经济恢复动力正在消退?
《理解经济发展――全球贫穷到富足的转变》作者:Colin white 2011年6月1日英国出版
至今为止各类经技书刊很少有对现代经济发展起始作出满意的解释,有的仅在纯理论方面用去了大量篇幅,抑或有的着重于经济史方面。本书认识到了结合两种方法的重要性,眼界放远,横穿各经济理论的终极起始原由――地理、风险环境、人力资本和制度。作者提取了海量经济作品的精华,从经济、经济史、商业和管理丛书中总结结论,探究经济理论,阐述限制性和着重给出了不同的方法。尤其在创新企业和政府的职能上给予了重点阐述。
《谁是经济萧条期的失败者?》作者:Hewig lmmervoll.Andeas Peichl.Konstantinos Tatsirarnos 2011年4月15日英国出版
近年的经济危机已经在多个层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波及到了个人和家庭层面上的的资源分配。对危机造成的损失了解甚微,导致合理适时的相应政策的确受到了限制。此卷对经济危机的影响提出了的全新的认识,包括针对欧洲和美国的就业和收入分配。这些研究成果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多面的分析。
《土地征收的经济理论:私有财产,公共使用》作者:Thomas J.Mlceli 2011年6月30日英国出版
像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所描述的,经济理论在政府对土地征收的权利上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它解决的问有,政府什么时候可以征收私有土地而不需要地主的同意?这取决于土地怎样使用么?如果有的话地主能得到多少补偿?近期的小争论主要徘徊在政府有权在维护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征收私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维权者中间。本书利用连贯的理论透视了土地征收,基于政府在经济系统中的职能是取得土地的合理使用的基本目标的背景下。
《欧洲的跨境金融业:金融稳定和宏观政策》作者:Franklin Allen,Thorsten Beck.Elena Carletti 2011年6月20日英国出版
自从银行在近期的金融危机中担当了主要的责任,理解银行在跨境金融方面的职能已经成为了优先的议。本书讨论了欧洲急需微观和宏观制度的改革,来充分受益于在跨境金融上欧盟的多样化和高效率眭,同时降低来自大型跨境银行的业务风险。作者提出了在西欧,经济危机的形成根本原因来自制度上的失败而不是跨国大型银行的有效管理的失败。结合事实阐述了中欧和东欧的外国银行帮助了所在国降低了经济危机的影响而不是加重其影响。
关键词:教艺迁移;教师专业;发展;限定
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1]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提到首位,为哲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在客观规律性与实践主体性的统一中展开的对主体性的研究,对研究教师怎样进行有效教艺迁移、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一、教艺迁移释义
我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往往把灌输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模仿教学技艺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学者即良师”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知识至上的专业发展观,忽视教师个体内在的教艺迁移对教学技能和业务能力的影响,忽视对教师进行教艺迁移的科学指导,缺乏教艺迁移的理论研究,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艺是教师以内化的方式所掌握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和艺术,体现了教师实际教学的价值追求,是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与重组的结果。教艺具有个体性、动态性和策略性等特点。对于教艺的不同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工具主义教育理论思维的模式是“教与学之间的对应性”,即以心理学为基础来设计教师教的行为,这种研究既不是科学的,也不是价值思辨的,而是技艺的研究。教学是技艺性的表述更为恰当,应把教学过程(课堂生活)理解为一种技术过程。[2](60)皮亚杰曾有一个理想,即把教育学最终构建成一种类似于医疗学的学科,能够准确地诊断病症,开出处方,医治疾病。[3]然而,这是把教学活动作一种技艺的简单化处理。杜威对教学过程的思考,除了从心理学角度作技艺性研究之外,还认识到教育过程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因而具有社会学意义,扩大了教师教学技艺研究的内涵。夸美纽斯把教学理解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4]是泛智主义,其实也是泛“艺”主义。甚至哈里·道(Dow,H.)认为,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表演艺术,教师的选择、训练、职业指导、工作条件以及人员补充的方式等都应参照其他表演艺术的特点。他把教师的工作手段更加绝对艺术化了。在知识经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当代,知识的外储化趋向日益强盛,教艺迁移的策略也就真正从教师发展过程中的“附属”角色,转变为主要角色了。
教艺迁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是一个特指,即不等同于以学科专业为职业的人,具体说就是数学教师的数学智慧不同于陈景润的数学智慧,李吉林的语文智慧不同于文学家的语文智慧。[5]教艺迁移是另一种智慧──实践智慧。教艺迁移是指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种习得的教学技艺对其他教学技艺的影响,也就是教师把教学技艺拓展到最初形成时的狭窄情境以外,是教师对原有的教学技艺结构进行平移、延伸、改组而形成的新的教学技艺的过程。教艺迁移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与艺术,是教师教育观,包括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的深刻折射,是教师内在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能力可以在训练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迁移来掌握和提高。由于教学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和阶段,教学能力和在其基础上形成和升华的教学艺术的提高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教艺迁移也伴随着教师发展的始终。教师所有新的教艺的形成都包含了先前已经发展起来的教艺,包括教师如何备课、如何组织教学、如何上课、如何评价、如何管理课堂、如何组织课外活动等等。
二、五种教艺迁移与教师专业发展
从“技术合乎理性”的观点出发,教艺作为一种实践的技能必须合乎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已经成为理解教师是如何形成其能力的关键。教艺迁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是教艺的“消费”价值和直接使用价值;其二是教艺的“生产”价值或发展价值。前者是指教艺可供教师消费和直接使用的价值,比如,数学教师把讲平面几何的教学方法迁移到立体几何教学中,像这些符合一般教学规律的教艺具有普遍适用性,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教学中直接迁移并使用它们,并可能避免教学实践中的盲目性和错误。教艺的“生产”价值或发展价值是指教艺在迁移中实现了对教师的素质及专业发展的促进和完善作用,比如,对课堂偶发事件的机智处理和妥善解决。这种价值显然与前一种价值不同,它不追求教艺迁移对教师的即时效用,而是着眼于对教师教艺的改造、发展和创新。
(一)认知性教艺迁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无论是对教学环境的把握,还是对教学活动目的方向的选择、活动工具手段的利用、活动程序及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在借鉴、利用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进行理性分析和创造,避免盲目探索,并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因此,认知性教艺迁移是教师个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方面。
由于教艺是无限复杂的且作为认识主体的教师具有巨大的能动性,所以教艺迁移凝聚着教师个体的心血和智慧。而智慧的获得必须通过智慧才能被认知,否则智慧也成为未知。认知性教艺迁移是指教艺是由作为认知主体的教师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认知性教艺迁移是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科知识基础上,以包括教育教学基本功和技艺在内而形成的一个操作性体系。认知性教艺迁移的功能是适应,它有助于教师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
教艺迁移的实现一部分是可体会、可描述、可观察的,因而也是可操作的,而另一部分是模糊的,教师主体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由于教艺迁移直接影响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问题的解决,重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教师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对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影响,因此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育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将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于教育实践、培养教师的职业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从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实践智慧,是教师实际使用和个体建构的对教育教学的主体认识。它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教艺必关联着教师的知识,是教师做事的知识,开发课程资源的知识,行为和方法的知识。例如,对教材结构的认识、一堂课中学生最难理解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最能吸引学生,等等。教育实践性知识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迁移运用,就属于认知性教艺迁移。
(二)效能性教艺迁移: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主体性是人对世界包括人自身的实践改造性,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特性,是高扬人的能动性和人的主体地位对世界改造意义的特性。[1]教艺的迁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动态的过程,表现出个性化的特点,是教师敬业的职业道德情感体现。当教师在新的教学情境中,遭遇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时,教艺迁移才能够产生。教学作为一项专业,需要教师作出独立明智的判断、决策、革新和创造,维持一种能力感、效能感,这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教师主体专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是由有意识活动与无意识活动组成的,是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无意识活动的潜能,使教师顺利实现教艺迁移。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下,以注重过程、追求自我效能感为特征的教艺迁移使教师意识到了自己理智的力量,找到了自己教学技艺的生长点和自我专业发展的空间。比如,以往的作文教学主要的方法就是语文老师布置题目,提几点要求,而学生是在编作文、造作文。在一次开放的作文教学中,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小学六(1)班一堂语文校本课上,谭老师在教学生“折纸桥”。她发给每个学生一张A4大小的白纸,教大家折成一个折扇形的纸桥,纸桥可以载重,能放上5本以上约1公斤重的书。在做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让他们边做边思考分析力学原理,然后再让学生就此写作文。通过亲自动手、动笔,学生有了切身体会,作文就写得生动具体了。[6]任何教学都应做到使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来写作,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来研究,通过阅读学会阅读,通过写作学会写作,在做中学,在做中接受指导,使教室变成教师工作室。这样的教艺迁移是对传统“灌输式”作文的颠覆,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归还给学生,走下了令行禁止的神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别需要,“布道者”的教师教艺变成了“脚手架”,教师在学生的乐学中获得了心理的满足,并成为教艺创新的动力。
(三)情境性教艺迁移: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
后现代的课程与教学观认为,课程不再是仅仅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随着教学过程的进行而展开的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是一个活的、流动的情境性的过程。所以教艺迁移有时就是一种“意料之外”的教育机智的临时发挥。如果教师心目中只有教案,坚决贯彻和执行教案,而不能在临时情境中“节外生枝”地迁移教艺,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格式化,缺乏生命和活力。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教学基础上,还要充分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体性、创造性、节奏、语言、机智,以高度自觉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协调能力,成功应付课堂教学的多元情境,“像是脑袋后面长了眼睛”。情境性的教艺迁移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教与学的问题需要从实际的而不是理论的观点来处理,即不是从相互排斥的理论观点而是从自身局部的“存在方式”来考察。需要一种“具体的、特定的──无限地受情境影响的,因而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映性”[7](231)的方式来处理。不同的教学情境下的迁移应是有区别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学生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千人一法”的教艺迁移是不能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旨──“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为此,必须加强团队建设,把学校创建成支持性的学习情境,优化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共同学习体,并建立一种信息快速反馈系统。为了使教师获得学习和理解的洞察力,经常性的反馈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情境中需要监控自己的学习和迁移,主动评估迁移的效果和是否获得有用的知识。教师将一般教育教学理论同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相结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教育对象和复杂多变的问题,依靠教师直觉、灵感、顿悟和想象力即兴发挥,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裁决,从而采取不同的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方式和方法,在教艺迁移的过程中,就实现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沟通与融合。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情境,教师实现了:(1)验证自身的判断;(2)不断作出困难的选择;(3)征求他人的建议以及改善自身的实践;(4)参与教育研究,丰富学识。
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看,资深教师的多元教学情境也更有利于灵活的教艺迁移,而新手教师相对单一的教学情境的范例,便会使教艺迁移受制于情境。所以在多元的教学情境中,教师更能汲取教艺的相关特征,也更能灵活地运用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提高业务水平。从教艺迁移的情境因素来看,一种是理想化的,不需要任何提示,在一定的情境中教师能自发地迁移合适的教学技艺;另一种是在他人的提示下也能极大地促进迁移,迁移量取决于学习或迁移时的注意指向。例如,在听课、评课、微格教学的过程中,在同行、专家对课的点评中迁移便能发生,在除弊立新过程中教师发展了自己的专业素质。
转贴于 (四)经验性教艺迁移: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
杜威指出,书本上的知识是他人的思想,不等于个体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个体只有通过自身的经验──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感受与体验,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获得经验的生长和发展。教师高质量的经验泛化和概括水平,可以扩大教艺迁移的范围,是教艺获得的捷径,而经验的匮乏必限定教艺的迁移。例如,英语教师的听说读写的教艺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一直从事美声唱法的教师,容易实现通俗唱法的教艺迁移。
教艺迁移的实现必须达到足以支撑迁移的一个最低限度,必须考虑新手教师对最初的教艺的理解和所占有的知识,作为一种复杂技能的教艺迁移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不是一蹴而就。即便资深教师将很多时间用于教艺的积累,也不足以保证迁移的有效性。教艺的迁移不是简单的教学情境的顺应,因为教学情境是复杂而多变的,所以理解性的教学细节更能促进资深教师的教艺迁移,理解教艺的应用地点、方式和恰当的时间,才能不断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新手教师由于还无暇关注教学细节,便影响和限定了其教艺迁移能力的形成。
不仅如此,教师在非正式的教育环境中的经验也对迁移发生影响,有些教师常常会把现在的学生与自己的学生时代情况相比较,以自己做学生的角色把对教师期望的教学技艺迁移到现在的“我”──教师的身上;聆听母亲讲故事和观察一个成人如何解释一个问题的答案,同样能带给他有关的显性或隐性记忆,包括如何讲故事、如何与听者进行沟通以及其他一些对于教育教学有用的知识、技能,无论这些技能、知识多么浅显,也都会影响教师教艺的迁移。
(五)反思性教艺迁移:教师专业发展的升华
教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项“规范性活动”。这里所说的“规范性”更多的是指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价值、道德取向和教学技艺等方面。在长期的实践中,教师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第二天性”的个人品质,所以说教艺迁移能使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教师个体一脉相传的、稳定的教学风格的演进。反思性教艺迁移的核心目的是改进实践,在反思中教师产生内部认知冲突和观念失衡,并对具体情境作出理性思考,对所处的教育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包括教育的对象、条件、措施、效果等方面)作出思考和权衡,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依据作出解析和修正。经常自觉地进行反思性教艺迁移,可以使片段的、零散的教艺得到梳理,并从薄到厚,从分散到集中。所以,累积教艺的过程就是教师亲历教育策略系统化的过程,并促使教师个体成为“育己”专家,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例如,某教师在课堂上与一学生发生了冲突,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从教育学生的角度上说并没有什么太过分的,但从学生的角度上说就是过分。当学生说出了一句非常难听的话回敬老师时,老师震惊之下是打他、骂他、把他赶出课堂吗?课后这位老师反思后认为,批评是要讲策略的,更要看火候。如果当众和学生发生了较为激烈的冲突,无论解决得多么好,都不如不发生这个冲突。所以,贵在预防,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千万不要和某一个人发生激烈冲突,在以后的教学岁月中,该教师再也没有和学生发生类似的事件。[8]
如果说场依存型的教师对环境反映敏感,力图使自己与教学环境相协调,容易实现情境性教艺迁移,那么场独立型的教师由于有很强的个人定向,善于独立地对教学状态作出判断,更可能实现反思性教艺迁移。反思性教艺迁移实现了教师对职业的感悟,这种感悟有三类。一是知识的感悟。在不断扩展、加深知识的过程中,能融会贯通运用知识,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二是方法的感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问题意识,并感触和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意境的升华。教师在不断地感悟教育智慧的真谛的过程中,获得了教师职业生涯的人生体验,建立了高尚的教师人格境界,形成了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因此,应把反思性教艺迁移建成一种教学研究制度,实现从教育常识向教育理论的升华。
三、教艺迁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限定
如果教师技能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自己在实践中体会和摸索是不可能有绝对意义上的提高的。教师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据一项来自上海市教师的调查显示,多达44.12%的教师多年来追求原有教学技术的成熟,没有对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作重大调整。对部分骨干教师的调查也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的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尤其缺乏综合的教学能力,缺乏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性、探索性活动的能力。局限的、缺乏创造性的教艺迁移限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艺迁移只能完成部分的教师发展目标,而不能完成全部的发展目标
如上所述,教艺迁移主要发展了教师的实践素质和实践应对策略,而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相关联的教师个人素质是多方面的,教艺迁移并不能完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部目标。教艺迁移虽然生成和发展了教师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却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影响非常有限;教艺迁移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但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师的师德和师魂,难以实现教师人格技能的提高;教艺迁移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的疲劳心理的职业倦怠,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却难以完全提高教师职业的身心素质。此外,教艺迁移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变革教育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教艺的迁移不同于教艺的学习,当教师通过了一系列的努力掌握了某种教艺时,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教学过程中都能应用这些教艺。因此,教师教艺迁移能力的形成比训练单纯教艺更重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有些情况下旧有的教学情境中的教艺会阻碍后继的教艺的发展,因为它会把教师的思维引向错误的方向。教师如果把自己原有的错误教艺作为进一步理解的基础,就会产生错位迁移;或者是仅靠记忆事实、墨守成规,不把新习得的教艺与当前的理解联系起来;有些教师也具备了与新的情境相关的教学技艺,但这些教艺没有被激活,不能应用于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情况,在考试制度下社会、家长对学生升学的期待与学校、教师的教学改革的实践发生冲突,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等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教师缺乏迁移教艺的自信心,于是限定了个体的职业智慧发展,致使有些人不太可能成为优秀教师。如满堂灌、一言堂的“填鸭式”教艺,经过一番改头换面,又以“活动填鸭型”教学(盲目追求活动多的低水平课堂教学)、“机器填鸭型”教学(多媒体刻板化的运用)的面貌出现,教师虽然运用了新的教育教学手段,但还是沿袭了传统的教艺,是一种错误的迁移。
(二)教艺迁移贯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发展过程的全部
教艺迁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教艺迁移作为教师的一种直接体验、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的实践行动,还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将教育科学知识内化为个体的教育素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滋养。教师要经常不断地学习,在动态持续的积累过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以靠近求真的教育。所以,教师追求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也要注意走向另一极端: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而使自己的缺点更加突出,在错误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进行错误的教艺迁移。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应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而错误的教艺迁移将引导教师个体走入歧途。布鲁纳说:“教的理论是以学的理论与发展理论为基础的”,[2](48)由于教艺在“折旧”,所以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也需要教师以坚强的意志、强烈的职业情感和创新的实践能力,在教艺顺畅迁移的基础上实现创造迁移。例如在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说新课程改革使年轻教师和资深教师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教师还是全部照抄照搬传统的教艺,是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
教师的教艺没有唯一的和终极的目标。“每一完成的行为都可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作为新的和开放的‘目标’的跳板”。[7](168)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个人实践”的构建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逐步发展完善,呈现出动态化的、滚动的态势。教师的教艺从简化、低水平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建构开始,持续进行愈来愈多的、厚重的、多维的、立体的建构,实现教师的智能和情商的发展。教师教艺的迁移以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为基础,迁移的结果是为“后续”教学实践提供问题解决的方向。没有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三)教艺迁移是实践的主体性与客体制约性的矛盾统一
在当今世界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某种教育不是以一种个别的文化实体与其他的教育碰撞的,它是作为整个国家、地区、民族这个大文化实体一起而与其他文化实行交流的。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深深内化在教师的教艺之中。所以,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是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不能要求他是一个超越时空的理想代表,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受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受到现代流行价值观的影响,而这些又构成了他的整体行为模式与态度,影响其教育理想的实现,这势必会造成教师教艺迁移的困惑,从而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主体与客体的错位。在特定约束下的教育的改造是一种教师教学生活方式的改造,它不仅包括观念、思维、话语、价值的改造,还包括礼仪、规则、实践行为的改造。
有潜能的教师的作用可能会受到缺乏想象力和不适宜的课程以及那种令人沮丧的环境条件的限制。正如古德兰德所说,“‘一切事情都取决于教师’的观点过于单纯和夸张了”,[9]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包括“学校的使命感、负责人、政策和中心工作方针,家长的关注与合作、传统做法和教职员工与学生人数的稳定性”。[9]社会文化氛围和环境甚至决定了是否鼓励教师形成、使用和发展新的教艺。教育的功能并不是不变的,因为教育本身并不是一个不变的实体,而是依据具体的教育目的而有所变化的。教育目的要求教育起到什么作用,也必然对教师的教艺迁移形成种种制约。校园文化、校风、校训也同样制约教师教艺的迁移。特色鲜明的学校教学风格,可能会使某些教师失去自己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同时,课堂里教师的实践,不仅有认知性的实践,还有文化性、社会性、政治性、伦理性实践,所以应从多维角度加以审视,比如从哲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教学语言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自身制度性地位的影响,任意使用话语霸权,表现在:(1)强制、压迫。一言堂式的、命令式的、专制的、不容置疑的、没有商量的话语特征。(2)惩戒、绝对,用言语挖苦、讽刺,即“心罚”。[10]这种一贯的教学语言表述方式和技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改变这种语言使用的教艺迁移恐怕不仅仅是教师个体所能做到的,它受社会、文化、制度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一种情境下有效的教学技艺,在另一种情境下未必适合。教育情境由教师、学生及其数量(班级规模)、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要素的交互作用构成。同一教学技艺在大班效果好,但在小班就不实用,难以实现教艺迁移。我国基础教育的物质设备条件也在逐渐改善,从传统教艺向现代化教学条件下的学生“动手做”或发现式学习等方式的迁移也需要有一个过程。最近几年,一些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良好的愿望却难以实现理想的结果。据当地人反映,这些高才生不仅知识、观念与山区实际的距离太大,就是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也让当地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城乡文化差别、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差异也难以进行理想的教艺迁移。
一种教育,只有它能够帮助个人获得自由,才是真正的教育;相反,如果教育仅仅是帮助个人去适应社会、适应他人,这就不是好的教育。应该反对教育过程中的教艺对教师的奴役,使教师物化、奴化、异化,教师应从技术、制度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而获得自身的价值与尊严,教师应作为自己真正的主人而生活。
参考文献:
[1]贺善侃.实践主体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8.
[2]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2—3.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5]杨启亮.体验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境界[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3—6.
[6]语文课教学生“折纸桥”[N].信息时报,2002-12-11(4).
[7]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张肇丰.试说教师的案例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8):64—69.